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伟大的悲剧教案范文

伟大的悲剧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伟大的悲剧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伟大的悲剧教案

第1篇:伟大的悲剧教案范文

【关键词】 师生互动;转变观念;创设环境;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前言:教学中师生互动如此重要,为什么实际教学中,相当多的老师仍坚守灌输式教学方法呢?就是害怕学生活动,他们认为: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就会使课堂秩序混乱,不易组织教学,还可能有问不答,使老师的问遭遇尴尬。很多老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而忽视了师生互动。但是,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需要课堂上师生互动来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呢?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师生互动的首要前提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受支配的对象。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答案是固定唯一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不同就是答错了。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提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弯弯的月亮像镰刀,也像柳叶。结果老师听了这个答案批评了这个同学,说她搞特殊化。这个答案不是老师教的,因此,不对。试问:这种论断正确吗?那个女同学,今后在语文课上还敢举手答题吗?

原有教学模式中重应试教育,老师只教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作课本中有的习题,限制了知识的广度和难度,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大大地拓宽了。完全拘泥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成为历史。因此,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绝不是单向(即由教师到学生的方向),而转变为双向(即师生之间的互动),要给学生更多地发挥和发展空间,发展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要想在语文课上展示师生互动的场面,就必须灵活的设计教案和使用教案。

我上初中时,语文课很热闹,同学们可以充分地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给每个学生发A、B、C、D四个选项卡。讲完课后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们选择A、B、C、D哪个选项对,当时并没有学生自主提问这一项。教师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就可以顺利地完成一节课,中间学生们不会有疑问,也不会出错。现在,面对具有主观性很强的学生,致使教学过程中具有了不可预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有适度的预见性。对于教材要深挖,并且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准备材料,以适应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不断生成。万不可将教案写得过死,上课时可灵活掌握。否则,死的教案限制了老师,也会限制教学方式的生成。教师要明确教案只是预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调整,不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在调整中创新。例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我在设计教案时,准备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斯科特为什么接受阿蒙森请求,为自己的对手充当证明的使者。我希望以此凸显斯科特的形象。可是,问题一出,学生们就有意见了,说他傻,如果他是斯科特,绝不会为阿蒙森当信使,因为,那样会使斯科特丢失尊严。这个问题是我原有教案中没有的,于是我就此让学生做了一个三分钟的讨论,让其他学生来分析那个学生发表的见解。同学们各抒己见,最终理解了斯科特的作为。如果我按原有教案进行就只能否定该学生的看法。那样,就可能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在语文课的课后题中及阅读题中常会出现主观感受或启发性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不要求语文答案完全一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语文教师必须要灵活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使用教案。引导学生发展多端,发散、逆向、求异等思维见解和创造力。使学生对学习由有趣变为兴趣,使提问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新课标有关语文评价方面的内容提到:“语文课程评价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与培养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评价活动看成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过去那些因受卷纸限制而不能进行评价的智能素养点如:表情朗读,口语交际,晨读演讲等,用小试卷的形式进行。并用如:较好,好,一般,的形式评价结果。在此,学生不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还要评价同伴的学习效果。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尊重学生的评价权利,敢于放手让学生评价。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评价,让其感受到来自同伴的激励。学生在准备评价别人时,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合理的组织语言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四、结论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激活,个性才能张扬,才会敢说,敢问,敢答,也才能真正的实现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使师生、生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只有这一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才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互动、灵动与生动》(当代教育科学)

第2篇:伟大的悲剧教案范文

(一)教材内容的改革

第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整教学内容。我们选择从古希腊神话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主要学习内容,把20世纪现代派文学作为学生阅读内容,并着手写好课堂教学随笔,记录每一讲的心得。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采用讲座式风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状况简单介绍,凸显各个时期各个文学流派的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作品进行赏析,更受学生喜欢。第二,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加赏析内容。赏析的过程也是继承和批判的过程,很多典型形象与中国戏剧、小说、历史、现代人物有着许多的共性,具有现代性,完全可以进行比较。教改第二年起,我们大胆尝试了在每一讲中融入“中外文学比较”“作品的现代性”两个环节,对中西文学中可比性强的作品或是作品的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比如维特与子君的形象、《悲惨世界》与《平凡的世界》、泼留希金与严监生“吝啬鬼”、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把探索和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纳入了教材内容,充分发挥了文学经典的无穷魅力。第三,根据学生审美需求,优选名家名篇,拓宽阅读范围。在每一讲的最后,我们摘录作品最精彩的片章供学生阅读欣赏,并增加“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简介”,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便捷地认知和了解世界的文学经典,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拓宽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多媒体授课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已经成为时尚。五年中,我们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每一张PPT力求简练、清晰、精美且突出重点,并根据每一讲教学重点、难点的需要,适时插入相关的动漫视频辅助教学,做到“图、文、声”并茂,生动地展示了作品内涵,在“视听”上给学生以美感冲击。比如:截取电影《哈姆雷特》中“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表现人物“犹豫”的个性特点;截取电影《红与黑》相应片段,表现于连“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自卑”来复的心理过程,如此等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节省了时间,也便于学生直观、便捷地感悟作品主旨,理解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张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会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修改课件,力争在每一张PPT中展示最鲜明的色彩、最简洁的文字、最恰当的知识点,传递最前沿的信息,吸引学生视觉,活跃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互动教学法。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互动,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灵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二是“生生”互动,学生讲授某一作品,提出问题由学生来问答。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展示个人的思想和才华。“师生”间的互动是常用的方法,关键在于灵活的掌控,做好学生主动应答、解释指定学生回答两方面的准备,确保此方法在规定时间段得到有效实施。“生生”间的互动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转变课堂的角色,变“主角”为“配角”,变“主演”为“导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登台讲授,并且提出问题,进行课堂互动。比如,在学生选择授课作品篇目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课件的制作,并要求学生根据20分钟的授课时间,提前设计好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个人感悟、互动的问题、应答技巧等等。这种互动方法对授课者是一个全面的考验,对听课者是一个学习他人的机会,其效果往往比老师教授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呈现平等、人性、和谐之美。第三,情景教学法。根据后现代建构主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科学课程理论,我们会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安排作品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模拟角色登台表演。采用的方法有即兴表演和命题表演。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中舞会后的花园月下的钟情表白;《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经典对话等等这些片段,都可以让学生提前编排成话剧,或是即兴模拟角色对话,展示作品的情节和语言的魅力,以实现教学目标。第四,翻转课堂法。所谓翻转课堂,简单地说就是课堂“内、外”颠倒,其关键点在于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它要求教师先创建本课视频,上传到一个平台,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完成提出的问题(作业)。回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面对面交流、答疑,以巩固知识。把传统教学课中的活动,拿到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课堂要做的就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讨论重点难点,完成学习目标。2014年是我们教改的第五年,课题组成员通过幕课系统学习了翻转课堂教学法,并着手实践。比如,我们把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的代表作《高老头》第一讲的教学内容进行翻转。第一步设计好10分钟的脚本,写好教案;第二步制作PPT课件,配音录制教学内容,提前二周上传教学平台;第三步学生课堂外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内容。通知学生按要求提前阅读教材或者原著,提前一周(或三天)完成作业提交到指点平台。带着书面作业用于课堂小组活动。第四步课堂内活动。包括检测———讨论———交流———质疑———总结———个人作品展示等。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自我的空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的改革

第一,在教学中注重德育的渗透和人格的塑造。外国文学课程的开发,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外国的文化,学会鉴赏和批判,还要通过经典作品的学习,感悟其中的底蕴,陶冶情操,放飞灵魂,更重要的是把作品转化学生前进的坐标、成长的动力、抉择的方向。优秀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外国文学的核心内涵就是人文精神。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都展示了对人性的关怀与探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阅读空间和精神家园,对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人格发展的需要,把人本与文本相结合,在赏析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人生境界,赋予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和价值,促进学生高尚人格的养成。以《出埃及记》中摩西为例,开掘其胸怀大志、勇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追求人生意义的高尚人格;以《简•爱》为例,开掘文学经典中忠贞不渝、自尊自爱的人文精神,塑造大学生理性的爱情态度、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等等。第二,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在赏析外国文学经典中,我们引导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作品的结局和历史学家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评述,为“旧”形象撰写“新”篇章,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改编。比如,为悲剧人物安排新的命运:为“安娜”写新结局,把“哈姆雷特”变为行动者,对作家巴尔扎克人生进行评论等等。这样的拓展命题,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资料才可以写出独到的观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写作水品。另外,在考试方法上也进行了调整。我们采用卷一客观题+卷二主观题+平日成绩(课堂表现+小组评价+作业质量+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模式,加大了平日考核力度,使学生更加重视的是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