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建筑科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科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科技论文

第1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客运站性质决定了其必为交通汇聚的场所。交通组织是客运站设计的核心内容。本客运站外部交通流线包括长客及公交两部分车辆进出站流线、两部分旅客进出站流线、货运流线、城市公共交通流线、社会车辆进出站流线。其中:1)长客车辆流线组织———各个方向来的车辆都须经过沈新东路与重工南街交叉口,驶入路线主要通过沈新东路组织。车辆进站后在一层下客、卸货,在地面洗车、检测、停放或通过坡道上到二层发车平台短时间等候发车。二层驶出车辆去往南、北、东方向时,下北侧坡道经由北侧出口进入重工南街132巷驶出;开往西向的出站车辆可下南侧坡道进入沈新东路或下北侧坡道进入重工南街132巷绕壮工街及保留路再进入沈新东路驶出。2)长客人流组织———客运站的人流主要由重工南街方向通过站前广场进入入口大厅,乘扶梯或电梯上到二层东部售票厅购票;另外还有一部分公交换乘旅客,也通过垂直交通体系进到二层售票厅购票。旅客购票后经过中部安检区安检后进入西部候车厅等候,由西侧检票口检票上车出发。一层落客区的人流通过出站通道到达换乘广场,直接换乘公交或经过站前广场出站。3)公交枢纽车辆流线组织———公交车辆由沈新东路驶入公交始发站上客出站,在靠近始发站区域10个停车位临时停靠等候发车。驶出车辆穿过保留道路由重工南街组织。夜间停止运营后,先发班次可以靠近始发站区域停靠,后发班次可以与长客共用一层的77个停车位。4)公交枢纽人流组织———公交人流主要来自重工南街方向,还有部分长客的换乘旅客。通过站前广场进入换乘广场等候上车出站,实现公交室内化。出站人流通过换乘广场和站前广场出站,可以方便换乘出租,也可直接出站。公交长客旅客人员间换乘主要通过换乘广场实现。5)社会及其他车辆组织———出租车停靠站临近站前广场,设有停靠等候区;社会车辆及接送站车辆可以停放站前社会停车场或从重工南街132巷进入地下一层停车场;内部办公车辆主要在地下一层停车场解决。自行车停放处设置站前广场,靠近入口处,使用方便。6)货运组织———在站场二层北部设有行包托运厅、连接售票厅及发车场,满足行包托运功能要求。一层设有行包提取处。

2功能组织

本客运站集中了多种交通工具和多项服务内容。功能立体交织,由平面模式转向了空间模式。客运站部分主要由站场及站房两部分解决,站场部分主要由一层停车场和二层发车场组成;站房部分由一层换乘广场及二层候车厅、售票厅、三、四层站务办公组成。一层换乘广场满足旅客公交长客零距离换乘,此外还可以提供室内公交候车场所。二层主要是发车平台,进站后售票托运,等候上车;设有18个发车位,在高峰期间还可以增加4发车位,保障高峰期的使用。公交枢纽站由公交始发车场组成。公交始发站位于一层建筑底层架空部分,毗邻保留道路。分为2个发车通道共8个始发位,每个通道柱距9m,保整每条通道为2车道,运营通畅。公交办公主要在道路南侧布置,临近始发站使用方便。办公部分主要由一层的公交办公、三、四层集中办公部分组成。地下一层汽车库为社会停车及内部停车使用,设有部分设备用房。

3造型设计

综合复杂的基地状况及来自功能的多方面要求,造型设计选用椭球形整体结构,以流线型的动感元素为城市带来新的想象力和冲击力。西站从其所处环境,不仅仅给城市一个平视角度,更多的视角也给予了旁边的高架桥。从空中俯瞰,第五立面的设计也尤为重要。建筑以谦逊姿态、柔美造型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作为城市西部的主要标志成功地镶嵌在基地上。整体化的城市造型,加强了城市界面的连续性。建筑材料以铝板和玻璃幕墙为主,局部配合水平向的百叶装饰,建筑形象细腻而又明快。当夜幕降临,灯光透过玻璃幕墙,映衬出一条水平光带,向天空逐渐延展,勾画出一道美丽的夜色轮廓,与站前绿地中的竖向标志塔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标示出沈阳西站综合交通枢纽的方位。建筑整体色调上,以银色金属铝板以其自然编织质感与大片玻璃幕墙交织,浑然一体,轻盈而迷幻,形成由建筑到环境的自然过渡。室内空间与外部造型呼应,营造城市空间到客运站整个流程空间的连贯过渡。办票大厅、候车大厅等大公共空间均采用大跨度柱网,由中央的跃层空间上下贯穿。双层表皮系统将自然光由上部到侧面一体的导入。形成令人兴奋的流动空间体验。西站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和梦想的建筑。无论从其变幻的生态型建筑空间构成还是到微观转折开合的幕墙设计,都以其较高难度挑战着建筑设计的极限。屋面天窗的花瓣形处理及二层夺目的椭圆柱形精品店的菱形窗格划分更给夜色的沈阳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4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思考

1)节地———本工程四周环境环境复杂,设计采用椭圆形平面成功地组织了人流、各路车流,基本实现了本客运站的交通零换乘;同时紧缩的设计给城市留出了大片的绿地和广场使用空间,柔化了边界,美化了城市,使周围环境更加人性化。在非常有限的用地上各种使用要求各得其所。2)节材———根据本工程特异的造型特点,外墙和屋面一体化采用金属幕墙和玻璃幕墙,最有效的适应了造型的特点。3)节能———考虑太阳辐射对室内的不利影响,根据不同部位的具体情况采用单银或双银Low-E玻璃,特殊部位玻璃加釉处理。本项目虽然地处北方,但透过玻璃的热辐射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尤其来自西侧及顶部的直射阳光,仍需进行遮阳的处理。地下车库尚未实现自然采光,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能光导纤维来实现。进站和出站仍然设计在室外,相对来说汽车尾气的影响还在室外。更人性化的设计,将考虑把进站和出站设计在室内,尾气处理的问题,尤其在北方寒冷季节,主动排风方式将会损失大量热能。被动式通风节能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4)节水———本设计均采用高效、低噪声设备。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设计中尚未考虑污水的二级处理,可以考虑将这部分污水处理后用于车场洗涤和植物浇灌。5)结构———上部主体框架中存在大跨度框架,故在大跨度框架中采用了钢结构形式设计。而钢结构具有诸多绿色节能的优点。

5参数化设计及优化方面的思考

第2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2)艺术审美方面不敏感,需要加强学生艺术方面的修养。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在方案的构思过程中,对设计元素的分析、提炼过程中存在认识不到位,对整体空间的感知存在误区,方案制作阶段表现能力不强,方案的实施阶段等方面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无从下手,对基本设计概念的认识不够,对颜色使用、搭配的混乱、不同风格的元素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方案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不够,同时在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甚至需要“手把手”的辅导。归根到底是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还需要加强。艺术思维的培养、艺术修养的提高,仅仅通过某一门课程是无法解决的,应当构建课(程)里课(程)外的多种学习方式,例如通过增加美术类基础课程、专业欣赏方面的选修课,一方面强化学生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通过不断地熏陶,增加专业的认同感,建立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进而主动探索学习。

3)根据学情特点,调整学习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达到“以小博大”。

a.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生源数的持续减少,特别是注册入学制度的推行,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呈下降趋势。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习惯较差,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够,对新兴事物缺乏求知欲;不仅如此,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课堂中“低头族”越来越多,课堂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教学节奏,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尝试通过体量不大的案例,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来实施,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成功体验以达成教学目标;

b.确定合理的课程设计任务,将企业的真实案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真实的案例具有真实的环境,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和真实的体验,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好处,限制条件,不利于集体教学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因此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有针对性地将真题进行修改,扬长避短,甚至去除部分限制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c.拓展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建立工作任务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每一阶段的课程设计任务,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变讲授型课堂为讨论型课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可将阶段教学目标作为剧本,教师导演、学生演出;鼓励学生多发言,通过设计方案PPT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表述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设计意图,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分析存在的不足。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讨论的方式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成员的相互激励作用,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做出评价。走出课堂,利用多种方式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对美的认识和体会。

第3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当前社会发展中,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能耗的活动场所及居住环境,即为绿色建筑,旨在实现建筑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最低层次影响,完成对相应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此层面的意思来看,又可将绿色建筑视为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等,这也是未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相比于日本、美国等,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加之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等的助推,将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和谐高效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在起初发展阶段并未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基于对其理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管理方面并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一套良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且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限制了其发展,影响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应作用的发挥;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不够,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没有全面的树立绿色建筑经济的观念,并且很多人也并未充分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最后,仅有单纯的技术理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综合来看,建筑企业才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绿色建筑经济并不是先进技术的堆砌,转而应当结合实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相关的要求,这样才能真真正意义上促进其发展。

3、促进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为了真正意义上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有效地宣传工作是前提,应当确保宣传工作具有针对性,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有力宣传,进而促进大众绿色意识的提高。

3.2完善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始终扮演着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更有效促进新时期绿色建筑经济的高速发展,应当有效地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这种措施,让绿色建筑经济经济的发展更趋于稳定,此外,为助推其发展,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对绿色经济的资金补贴水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高效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3.3实施政策税收。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谓的政策税收可分为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两种,其中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对于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具有积极意义,综合看来,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与优惠政策税收在实施方面的目的是一样的,仅仅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即可,所以,相比于补贴,这一政策形式更具执行性;除此之外,强制性政策税收在收费方面表现出高强度和高标准的特点,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看来,非绿色建筑产品存在不经济性,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减低产量方面来看,这种税收方式的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具体实施方面,借助于政府的调控干预,有效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加之合理的资源配置,贯彻执行强制性标准,使得相应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得到完善,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全面促进其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3.4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任何新事物的崛起都是受到一定抵制或排挤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针对此,应当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依次为基础,有效发挥其标杆作用,具体实施中,结合所在地经济的发展现状,来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借助其代表的榜样理论来引导市场建筑发展潮流,最大化发挥其标杆作用,明确政策导向,有效消除市场风险,以此来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及建设者进行吸引,有助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对其的有效推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结合市场化发展的支持,全面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4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我院新的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时间做了一个大的调整,进行了一个重大的改革。把所有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做成一个单独的课程设计学期,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课程设计有连续性,少一些干扰,让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做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被安排到大四第一个学期的第一个设计,两周的课程设计,学生完成的建筑施工图纸,将成为后序课程设计的基础。例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再完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地基基础》《施工组织管理》等课程设计。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是其他课程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完成,尽可能少出错误,不出错误,否则后续的课程设计就有可能无法进行下去。

2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

2.1改革前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题目选择课程设计题目选择的难易程度、范围大小以及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多年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题目一直比较单一,全班同学统一做一个题目,没有选择的余地,主要是单元式多层住宅建筑设计,结构形式采用砖混结构,单一的设计题目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特别是目前在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土地的稀缺,多层住宅已经越来越少开工建设,取而代之的高层、小高层住宅,结构形式也变成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等。课程设计的题目要顺应时代潮流,必须进行改革,结构形式也有必要从砖混结构改成框架结构。2.2改革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题目选择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比较枯燥的专业课程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融入课程的方法。在选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好关,不要设计过难或者过于复杂的题目,经常接触的一些简单的建筑就比较合适,以防止学生因工作量太大而心生厌倦。设计题目要符合教学要求,同时还要利用学生在设计中查阅和熟悉一些常用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标准图集,设计题目可以选择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建筑物,如中小学教学楼、学生公寓、中小型医院、中小型办公楼、中小型商场等题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课题。老师让选择同一个建筑类型课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共同去实际建筑物现场参观学习,但是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建筑设计方案都不同,避免抄袭。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选择的题目有兴趣,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能主动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这样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做出来的设计方案也有独创性。

3课程设计指导内容

3.1改革前指导内容范围较窄改革前因为全班都做一个题目(单元式住宅设计),所以教师的课程设计指导内容主要针对住宅,从整栋房屋的平面形状、户型的布局、各房间尺寸设计、楼梯计算设计等内容以及详图设计,制图规范一一的讲解,主要是针对住宅,知识面比较窄。房建课程在教材的安排上多侧重于设计原理的介绍,而对实际设计过程中要用到的建筑设计规范内容没有过多的强调,学生做建筑设计时会涉及到很多建筑设计规范的内容,需要进行补充和学习。很多数据的设计是书本没有提及的,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如何查阅建筑设计规范等参考资料。因此指导内容需要扩大和不断完善。3.2改革后指导内容范围扩大改革后教师指导内容范围扩大,一方面设计题目的数量增加涉及到的知识增多,另一方面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需要。教师应在原来讲课的基础上,再精心准备指导讲义,针对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和注意事项做耐心的讲解和提醒。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举例说明一些数据究竟是如何得来的。例如楼梯的设计中,不同建筑类型楼梯净宽、楼梯踏步高度、踏步宽,楼梯平台净宽均不同。学生可以查阅建筑专业设计常用数据进行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列举出相关的参考资料、各种手册、规范、标准图集和设计资料,让学生学会根据需要查找各种设计数据。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让学生广泛的主动接触和使用相关参考资料,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信,对今后工作遇到难题怎么解决找到方法。

4绘图方法的选择

4.1改革前建筑施工图用手工绘制过去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要求采用传统的手工绘制,绘制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制图标准绘制,包括粗细线条的正确使用、定位轴线的正确标注,三道尺寸线的正确标准、仿宋字的使用。但是目前手工绘制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工程需要,在电脑已经普及使用的今天,工程中已经普遍使用电脑绘图,传统绘图方式已经被取代。4.2改革后建筑施工图用电脑绘制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们采取手工绘制一张方案图,其余图纸用电脑绘制的方法。由于大四第一学期做课程设计,CAD绘图课程已经学过,使学生不用花太多时间研究怎么画图,同时,练习用电脑画图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并不是用电脑绘图就不需要制图的基本知识了,在给学生检查打印出来图纸的过程中,依然发现学生线条使用、定位轴线标注、三道尺寸线标注、标高符号、标高表示方法等错误,一些制图的错误存在证明在用电脑绘图的今天,制图标准的正确掌握依然十分必要。

5考核方式的更新

5.1改革前的考核方式过去课程设计成绩的考核评定完全由最后学生上交的图纸作为依据,至于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表现情况、图纸是否为独立完成教师没有计入考核范围。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认真程度,也不能判断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传统的考核方式让少部分学生蒙混过关,甚至学生图纸存在抄袭现象教师也不容易发现,这样的考核方式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迫切需要改革,找到一种更加好的考核办法。5.2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借鉴国外大学的考核办法,平时成绩和平时的作业、小考在总评中的比例可以占到60%,超过期末的考试成绩比例。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强调成绩不仅仅是最后的图纸,过程管理也很重要。最终成绩考核由下列三个部分组成,见表1。最后根据三个方面的分数计算出最后的得分,按90~100为优秀、80~89为良好、70~79为中等、60~69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出最终成绩。

6结语

第5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1.1坚持“三统一”原则与可行性难以统一结构问题

图书馆建设要遵循“藏”“借”“阅”这三个宗旨,而“藏”、“借”、“阅”就是所谓的“三统一”原则,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仅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还要保证图书馆建设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图书馆在建设之后,就会形成固定的结构、格式以及建筑风格,但是图书馆一旦建成,就要经过多年的沿用,用时非常大,所以,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就是说,图书馆在建成之后,一定会有或大或小的扩建、改建甚至翻修,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建筑设计时就充分体现其可行性。图书馆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藏”“借”“阅”“三统一”原则和可行性之间的结合,以便于通过这两者的结合来确定图书馆的结构,以达到图书馆既可以“藏”、“借”、“阅”目的,又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的可行性。

1.2建筑师的设计与图书馆专家的意见需要进一步统一

建筑师说白了就是一位艺术家,他们眼里,图书馆和其他建筑物一样,是他们所创作的一项艺术品,他们修筑图书馆的意义就在于怎样去完成一件优雅独特的艺术品。而图书馆专家不一样,他们作为一名文化人,他们眼中的图书馆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功能上,都能够沿用到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之后。所以,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不管是外在的美观或内在的功能,他们的意见都会有一定的偏差,这在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建筑设计中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2实现图书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节能降耗

为了符合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节能减耗,降低运营成本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虽然,国家及相关政府给图书馆建设的经费都在逐年增多,但是,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我们还是要做好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在图书馆建筑的初期,就应该做好建设过程中的一切预算,所有的成本资金都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最大限度地降低图书馆修筑以及运营的成本。而且在修筑图书馆时,要利用一切新能源、新技术来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说,图书馆的灯一定要用最节能的灯来照明,而且取暖降温也要用到最新节能的能源来实现,图书馆修建负责人要做好图书馆的人群分布设计,争取尽可能地实现用最小的空间容置最大数量的人群,最好利用无害的施工材料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2讲究环境效益

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讲究环境效益,要打造一个优美、雅致的阅览环境。首先,图书馆要利用一切自然环境,让图书馆尽可能的与自然环境接轨,还要充分利用阳光,让图书馆有足够好的采光效果以及良好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眼睛疲劳的时候能够远眺舒适呢自然环境,或者给人们提供坐在盎然的草坪上能够惬意的读书。图书馆要有广阔的空间,其交通要道也要足够好,让读者能够有一个畅通的读书环境。还有就是图书馆的电子管理设备以及系统都应该达到一流的水平,让人们不管是要查找资料、书籍,还是复印书籍都能够畅通无阻,不用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

2.3实现图书馆结构功能的灵活使用

图书馆的使用时期非常之久,有时要达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所以图书馆里面的扩建、改建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图书馆的修筑设计有足够灵活的结构功能,尽可能地为以后的扩建、改建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但是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遵循“三统一”原则,这两者在建设上很难统一。首先,我们应该采取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原则对图书馆进行照明,其次,图书馆内部业务的用房应该相对固定,荷载的取值可以较轻,这样,我们就可以适当的把图书馆的“三统一”原则以及灵活使用的原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4对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和监管

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它需要实现图书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图书馆中的各种原则理念都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还需要充分将图书馆的文化、思想以及理念都体现出来。所以,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工作,这需要许多建筑设计专家以及图书馆专家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及时地沟通交流,并且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确定了设计方案之后,还需要对图书馆的修建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图书馆的修建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的,严格符合设计理念,只有这样修建的图书馆,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第6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建筑节能系统优化

1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自然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问题,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应用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影响,负荷计算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研究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文献[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超级秘书网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目前.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工业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亚俊.暖通空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胡其高.工业建筑,2002,32(1):51~54

[3]蒋冬青,刘金彩.陕西建材,2000,7:27~28

[4]丹尼尔斯,宋晔皓.建筑学报,2000,12:15~19

[5]洪天真,江亿.暖通空调,1996,6:28~30

[6]沈宏波,肖建庄,胡春健.住宅科技,2003,3:33~35

[7]刘福田,岳云龙等.硅酸盐通报,2001,1:34~40

[8]吴清仁,何琼宇.建材发展导向,2003,1:46~49

[9]李道增,王朝晖.建筑学报,2000,12:4~8

[10]顾念祖,张子馨.江西能源,2000(3):8~10

[11]谭良才.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1,1:1~8

[12]朱唯,袁春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9(3):37~40

[13]张培红,周炳成等.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4):365~369

[14]汪其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1):124~129

[15]陈晓雯,万锦.新建筑,1999,2:9~10

[16]李大夏.新建筑,2003,1:6~8

[17]郭宝蓉.四川建筑,2000,20(4):26~27

[18]崔琰,陈颖.四川建筑,2003,23(2):23~24

[19]杨楚屏,谢浩.低温建筑技术,2003,2:8~9

[20]刘修坤.建筑论坛,2002,5:9~12

[21]叶耀先.建筑知识,1998,18(2):6~8

[22]沙凯逊,邓晓红.山东环境,2001,3:15~16

第7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技术经济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08(b)-0000-00

技术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学科,是通过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重点,以实现二者的优化组合和最佳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良性循环的学科。这门学科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学科特点也比较鲜明,集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定量性、可预测性于一身,在各领域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比较被动地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不足,难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教学活动是依据教材展开的,不利于学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此外,所开展的课堂教学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实践重视不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基于这种现状,建构主义理论被应用于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之中,以切实扭转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真正提升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环境有所改善,学生也能根据该理论的指导自主地进行建构活动。然而,这一理论并非无瑕疵的,它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笔者结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理论介绍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了该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对策。

一、建构主义理论介绍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最早是针对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提出的,因此,它属于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构建和积累的动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受到非结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三大关键因素的影响。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成果。后来,维特洛克等理论研究者又通过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建构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使该理论增加充实、完善。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建构主义理论,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建构主义理论被应用于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后,刚开始的教学效果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同时由于对该理论理解的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教师的作用有所忽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主要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建而得,被动获得不是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由于建构主义理论对认知主体自我习得知识过于强调,认为教师和他人的知识传播无法给认知主体获得知识,因此它实际上忽视了教师对于学生传递知识所发挥的作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若以偏概全地理解为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自己关系不大,主要是通过自主构建习得知识的,则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如果教师过于膜拜该理论,认为学生自我构建才是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教师仅仅能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实际上,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的作用大大忽视了,自古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师承担着传递知识的职能,通过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传授,必要的讲解和提示,才能使学生间接地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全面的。它应将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的引导启迪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良性的课堂互动,收获快乐、和谐、轻松的技术经济学课堂。

二是对意义建构过度重视。建构主义理论以意义建构为最终目标,因此很多坚持建构主义理论的教育者便高度重视意义建构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伴随着一定的主观性的,经对话、协作或者发表并接受批评等形式使个体知识潜在的主观性得到客观化的解决,从而降低知识落入个体主观范畴的几率。[1] 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今后的继续学习充电而不断发展和演化的。技术经济学作为一门比较系统和专业的学科,它除了具有具体的评价方法,还具有晦涩的专业术语,学生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习这门课程,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但难以确保不存在认识和理解的偏颇,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果断进行纠偏,才能使学生在自我构建发生偏离之时,及时进行自我修正,从而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点播和纠正,学生可能在错误的知识建构中越走越远,最终影响到它的认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影响到今后的生活。这也恰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纠偏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对于技术经济学而言,学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严格而紧张的教学周期,如果完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由于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时候,一定要特别关注是否会出现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存在盲目性和学习效果差等问题。

四是影响常识性知识和实际知识的习得。在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过度地依赖建构主义理论会使间接经验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获得受到影响。例如,概念性的知识、词汇、术语的习得并非完全自我建构就可以获得,因为有时候这些词汇晦涩难懂,需要教师的语言、动作、举例进行讲解。所以,过度依赖建构主义模型无法达到学习常识性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习得的目的。

五是建构主义理论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不足。建构主义的技术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四阶段教学模式,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问题是关键,以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为目标,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性,全面完成教学目标。[2] 但是在应用该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特别是过于忽视教师的讲授,使学生仍然是被动地获取理论知识,缺乏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的传播,也未能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决的训练。若过度依赖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技术经济学这门比较系统、专业的学科教学未必能如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我构建的理论体系存在偏颇甚至错误,需要有教师的及时纠正和指导。这也恰恰告诉我们,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不能过于依赖建构主义理论,要参考、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结束语:总之,建构主义理论在技术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技术经济学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这还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借鉴,在坚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确保技术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8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论文的参考文献是有科学延续性和真实依据的,同时也是体现作者对科学的态度和对他人劳动成果尊重的基本品德和素养,这也反映了论文本身的写作质量水平。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土木建筑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欣赏。

土木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邢锋.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民居,2013(3):168-169.

[2]秦海.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初探[J].江西建材,2015(18):119.

[3]凌冰,潜光华.探讨节能环保技术在土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2014(10):22.

[4]斯巨勇,楼海松.关于提高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

[5]胡卓鹏.绿色建筑与工程造价管理[J].广东科技,2009(06).

土木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夏广庆.土木建筑工程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3,04:24.

[2]王道鹏.建筑工程质量问题管理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张鑫.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徐俊.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场与温控措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张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3,2:87-89.

[5]高琛琛.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试论土木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5:79-80.

[6]张海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探析[D].门窗,2015,10:77-78.

[7]陈中魁.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2:294.

土木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宋玉峰.浅谈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

[2]汪福元.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1).

[3]王隽.建筑工程中深基坑中支护施工技术分析[J].安装,2013(09).

[4]彭慧军.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

第9篇: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了保障文献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是论文作者对学术科学的一种研究态度表现,也为了防止别人误会是抄袭的他人研究成果。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欣赏。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夏热东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付祥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张燕林。绿色施工常见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09,(28):130-132.

[5]申琪玉,李惠强。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21):1634-1638.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熊君放.绿色施工在“绿色建筑”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施工技术,2008,(06).

[2]何会东.绿色施工节材增效[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12).

[3]竹隰生.推行绿色施工:问题与对策[j].建设科技,2007,(21).

[4]肖绪文.建筑工程绿色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2013.10

[5]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申报与验收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毛志兵,于震平.绿色施工研究方向[J].施工技术,2006,35(12):108-111

绿色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1]毛志兵.中国建筑推进绿色建筑最新进展[J].施工技术,2013,01:7一11.

[2]方明露.我国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的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

[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3]沈万岳.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在高校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4]山西省建设厅定额管理站.山西省建筑及装饰工程预算定额(2011版)[M].北京:清华同方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