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年级下册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经历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
程。
2.
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理解小数部
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
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
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
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比较小数
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PPT
,教案。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PPT
显示课本
65
页数位表。
把下面的数填在小数数位表中,并读出来。
172.31
30.402
0.098
师:大家观察
PPT
上的小数数位表,你能从表中发现
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数位表中小数部分的数位及
排序。趁学生观察之际,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数数位表。)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数,提出在数位表中写数的要
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两学生板演。)
交流学生写数的结果。
师:数位表中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它们的意义,如十
分位上的
3
表示
3
个
0.1,记住
0.1
是十分位的计数单位。
(请学生回答剩下两个数每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的小数大多数整数部位都是
0,下面
我们来看一下整数部分不为
的小数的读法。
PPT
显示文本:
172.31
读作:一百七十二点三一。
30.402
读作:三十点四零二
0.098
读作:零点零九八
师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整数部分是
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
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u
用直线上的表示小数
在黑板上画出课本
65
页数轴。
师:观察数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写出了1到5的自然数,每两个数中间有
10
小格或平均分成了
10
份。)
师:大家把书翻到
65
页,把书上的四个数用直线上
的点来表示。(请一学生板演。)
师:大家把写出来的数从大到小排下序。
二、试一试
在里填上>、
=。
10.99
2.11.85
0.080.1
1.621.602
具体说说比较的过程。先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
三、练一练
课本
66
页“练一练”1-4
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
流。
四、课后小结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三综合实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在学生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情景走进小花园,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并提出问题,进而展开乘法分配律(二)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通过探索并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二,能根据运算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理性精神,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二并能进行简算,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准备】探究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谈话:今天咱们再次走进小花园,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芍药每行12棵,牡丹每行8棵,共9行。
预设2:芍药园长15米,牡丹园长10米,宽都是8米。
提问: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
预设1: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
预设2:芍药的种植面积比牡丹多多少平方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创设走进小花园情境图,通过熟悉的情景图,调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积极主动的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素材。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一)分析素材,初步感知
提问:你会求芍药比牡丹多多少棵吗?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预设1:先求芍药和牡丹分别有多少棵,再求芍药比牡丹多少少棵,列式为12×9-8×9,也就是先算12个9和8个9是多少,再把它们相减。
预设2:先求芍药比牡丹每行少多少棵,再乘行数求出芍药比牡丹少多少棵,列式为(12-8)×9,也就是求4个9是多少。
提问:比较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得数相等,可以用=把两个算式相连,也就是12×9-8×9=(12-8)×9
预设2:都是求5个8是多少。
预设3:第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二)研究素材,发现规律
出示课件。
谈话:仔细观察以上各个算式,想一想他们与12×9-8×9=(12-8)×9有着怎样的联系?现在,小组合作,算一算两边的结果,比较两边的算式,是否相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1:两边的算式相等。
预设2: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合作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想办法找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谈话:这难道是一个规律吗?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吧!
预设:54×15-34×15=(54-34)×15
999×36-899×36=(999-899)×36……
小结:因而我们可以说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是一个规律。
提问: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预设1:(a-b)c=ac-bc
预设2:ac-bc=(a-b)c
提问: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预设:(a+b)c=ac+bc
小结: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也有类似乘法分配律那样的关系,也可以用于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猜想、验证得出乘法分配率的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观察、计算、比较,并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反思回顾,提升方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计算两边的得数是否相同,接着通过比较猜想发现规律,再举例进行验证,最后得出了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减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对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系统地所学知识形成知识树,内化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五、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运用所学规律计算。
先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二的理解。
2
.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解决购物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先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学会选择简便方法
3.
对乘法分配律二的延续巩固练习。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加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能自觉熟练的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内化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以及数学素养。
六、反思回顾,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1: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二)能使计算简便。
预设2:学会了猜想验证总结的的数学方法方法。
预设3:我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谈话:你想将这节课的“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这五个苹果送给谁?为什么?
教学目标:
1.
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将高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进行改写。
2.
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名数互相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进行名数改写时,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主题图
师:四(1)班要选拔四人参加学校舞蹈比赛,他们身高分别是:80cm、1m45cm、1.32m、0.95m,请你按照高矮顺序,给他们几个排队。
生:数据太乱了,无法直接排出。
师:要想按照高矮顺序排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上面各个数据的单位不同,我们能否把它们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后再排列。
师:遇到不同单位的量进行比较时,我们需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后再进行排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与小数有关的单位换算。
设计意图: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入手,引出小数与名数的改写,突出这种改写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使学生感受改写的必要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
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师:在实际生活中,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只含有一个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单名数;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数叫做复名数。你能分别找出上面数据中的单名数和复名数吗?
生:80cm、0.95m和1.32m,只有一个单位名称,是单名数;1m45cm,有两个单位名称,是复名数。
师:要想按照高矮顺序,给这四位小朋友排队,你能找到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吗?
生:可以把这些数据都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
师: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上面的哪些数据需要转化?
生:80cm、1m45cm。
小组活动:讨论如何把80cm和1m45cm改写成以“m”为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1)80cm=____m。
师生交流后,汇报反馈:
生1:lcm=m,80cm中有80个lcm,也就是有80个m,所以80cm=m=0.80m=0.8m。
生2:1m=100cm,80cm=(80÷100)m,在计算80÷100时,可以直接把8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80
m。所以80cm=0.80m=0.8m。
教师评价: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利用计量单位的关系,通过分数形式直接改写成小数;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再联系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改写。
师:你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2)1m45cm=____m。
师:这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应该怎样转换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交流时明确:把1m45cm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1m没有改变单位,只要把45cm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即可。将45cm改写成以米为单位,是将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因为1m=l00cm,所以45cm=(45÷100)m,在计算45÷100时,可以直接把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45m。最后将0.45m与1m合并起来得1.45m。所以1m45cm=1.45m。
师:现在你能排出他们的高矮顺序了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80cm=0.8m、1m45cm=1.45m
1.45m>1.32m>0.95
m>0.8m,所以1m45cm>1.32m>0.95
m>80cm。
(3)总结归纳方法。
师: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你是怎样做的?
生: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师: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作为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作为小数部分。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对如何改写名数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掌握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
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
师:如果把主题图中数据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需要转化哪些数据?
生:0.95m、1.32m、1m45cm。
小组活动:讨论如何把0.95m、1.32m和1m45cm改写成以“cm”为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1)0.95m=____cm。
师生交流后,汇报反馈:
生1:0.95m表示9dm5cm,9dm=90cm,9dm5cm合起来就是95cm。
生2:1m=l00cm,0.95m=(0.95×100)cm,在计算0.95×100时,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95cm。所以0.95m=95cm。
教师评价:第一种方法是根据小数的实际含义直接进行改写;第二种方法是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再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写出结果。
师:你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2)1.32m=____cm。
学生单独完成,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生:把1.32m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都用“cm”表示出来,再求它们的和。
1m=100cm,0.32m=32cm,合起来就是100+32=132cm。
师:谁还有不同的改写方法?
生: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用乘法计算,1.32m=(1.32×100)cm,也就是把1.32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132cm。所以1.32m=132cm。
(3)1m45cm=____cm。
师:这也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前面的方法还能用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交流时明确:把1m45cm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45cm没有改变单位,只要把1m改写成厘米为单位的数即可。1m=100cm,所以1m45cm=100cm+45cm=145cm。
(4)总结归纳方法。
师: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你是怎样做的?
生: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师: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含有低级单位的复名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小数的整数部分直接作为高级单位的数,小数的小数部分乘进率或通过小数点的移动转化成低级单位的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名数改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分清是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从而决定怎样计算。
(2)要明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100还是1000。
(3)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判断确定小数点应该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几位。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掌握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最终由学生总结出名数间相互转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
1.
24dm=(
)m
1450g=(
)kg
6km350m=(
)km
8t40kg=(
)t
解析: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答案:2.4、1.45、6.35、8.04。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巩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
0.3kg=(
)g
0.86m2=(
)dm2
2.63km=(
)m
3.7t=(
)kg
解析: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答案:300、86、2630、3700。
设计意图:本题意在巩固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西沟乡中心小学
高雪兰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70~7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和分数的关系。
2、能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理解小数的意义。
4、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1、实物投影仪一台。
2、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刻度尺(米尺)。
教学方法:本课时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1、填空:
(1)四年二班共有学生(
)人。
(2)男生有(
)人,占全班人数的(—)。
(3)女生有(
)人,占全班人数的(—)。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列各分数:
(
)米(
)米
(
)米(
)米
二、探索新知:
师:1米
=(
)分米
1分米
=(
)米
,它是用分数表示的,它能用小数表示吗?今天我们来探究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出示小研究:
小组同学合作利用米尺写数:
(一)、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分米,1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3分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7分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二)、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
)厘米,
1厘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7厘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25厘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三)、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
)毫米,
1毫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56毫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375毫米=(—)米(用分数表示)=_
米(用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
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课件出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两幅图。
涂色部分各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各写成的小数,小数读
法。指名写一写,读一读。
可写成小数0.1,0.1读作零点一.
可写成小数0.3,0.3读作零点三.
可写成小数0.01,0.01读作零点零一.
可写成小数0.27,0.27读作零点二七.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000份,一份是多少?8分是多少?32份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练一练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师生交流。
四、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设计
1、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的245份是(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59份是(
),也可以表示为(
)。
2、把下面图中涂色部分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3、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4、在(
)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
(1)
元=(
)元
(2)0.07元=(
)元
(3)0.385千克=(—)
千克(4)米=(
)米
5、操作题:
在下面几个正方形(体)中涂上颜色,分别表示、
、和
,并把它们写成小数填在括号里
(
)
(
)
(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姓名:
学校:
年级:
【知识要点】
1.
小数加法的意义: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小数减法的意义: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饿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不进位、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小数与整数相加减,也一定要遵循相同数位对齐的原则。
5.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而小数加法是从末位加起。
6.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经典例题】
例1.
购买文具的小票。
货号
货品名称
数量
金额
故事书
1
4.32
作文本
1
1.11
铅
笔
1
0.54
购买件数
应收5.97
3
现金
找零
购物小票
(1)
故事书和作文本一共是多少元?
(2)
作文本和铅笔一共是多少元?
(3)故事书比作文本多多少元?
【课堂练习】
一、直接写出得数。
3.5+4.2=
6+0.5=
2.7-0.4=
1-0.3=
3米+0.5米=
0.6元+1.5元=
2.8+9.7=
二.列竖式计算,并找出异同点:(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异同点)
85+67
85-67
8.5+6.7
8.8-6.7
三.列竖式计算:(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5+1.2
6.5+1.8
6.5-1.2
6.5-1.4
四.火眼金睛,找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7.8
1
3.
5
13.6
+
6
—
2.8
—2.5
+
4.7
14.4
8.2
1.0
17.3
五、算一算
1.5-0.3
1.4+0.8
6.2+3.8
8.4+1.9
6.8+3.4
六、求(
)里的数
(
)+0.35=3.6
(
)-18.25=13.48
73.5-(
)=27.33
0.007+(
)=2.41
【课后练习】
一、竖式计算我最棒,并验算
①19.74+63.29
②23.89+26.84
③8.67-0.745
④35.24-6.12
二、列式计算。
①比38.23多19.823的数是多少?
②两个数的和是30.998,其中一个数是18.98,另一个数是多少?
③一个数减去21.32差是33.03,这个数是多少?
三、我会解决问题。
1、小明家两个月的水费情况如下表所示。
月份 水费/元
7月 25.2元
8月 21.6元
他家两个月的水费共是多少元?
2.我校上届艺术节歌手大赛中,
5号选手
9号选手
专业
得分:8.50分
专业
得分:8.85分
综合素质得分:0.88分
综合素质得分
:
0.45分
(1)谁的表现比较好?
(2)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
让学生能尽量熟悉和使用word,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下阶段的计算机学习打下较扎实的基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闽教版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计划针对四年级,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指法,文本编辑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练习,课后就没有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易生疏;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是使用新编版:四年级下册,内容是全新的。内容全部都是PowerPoint可见PowerPoint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基本的操作和操作的技巧
重难点:基本操作
三、指导思想:
根据上级下发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初步学会用PowerPoint。
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6、做一个作品。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入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第一课 我家住在大海边
第二课 海洋之星的自我介绍
第三课 多姿多彩的自我介绍
第四课 甜蜜的全家福
第五课 给全家福排排队
第六课 给全家福披上彩衣
第七课 啤酒花开
第八课 多彩的节日
第九课 我们一起来跳舞
第十课 直播青岛
十一课 看我七十二变
十二课 海洋之星预选赛
十三课 连线海洋之星
十四课 回溯一线牵
十五课 海洋之星总决赛
十六课 涛涛的礼物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2一、本班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后进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上册,主要是“画图”软件的学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走进电脑画室,让学生认识“画图”软件,掌握基本的操作;第二~第八课主要是通过画不同的图画来学习画图软件中各种画图工具及菜单命令的使用;第九~第十课是学生创作,学生可以利用掌握的画图工具自由创作,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画图”软件,熟悉“画图”软件界面,掌握各种画图工具的使用,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3一、情况分析
1、信息技术状况
信息技术装备的改善,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除低年级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外,中高年级已按要求开足开齐。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各部分设备名称、计算机的应用及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学会了如何开关机,认识了键盘,并学会了正确的键盘操作姿势和操作方法,知道了部分特殊键的作用,部分学生还学会了用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练习画画。除此以外,所有学生都接受了计算机上机实习规则、计算机机房的清洁维护等教育,都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使我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现特拟定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实施计划。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情: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计算机,同时对计算机充满了无知和好奇。我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四、四年级学生的教学管理,根据他们好动,不喜欢受约束的特点,多安排实践性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堂学习以游戏、活动为主,尽量将理论学习的时间压缩在20分钟以内。四年级学生要给他们规范的学习方式,用建构主义原理帮助他们建立关于计算机的系统知识,提倡他们运用信息技术于其他学科学习中,均衡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教学总目标:
1、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3、学会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并整理成库,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学会初步的文字输入方法,逐步提高文字的输入速度。
三、实施计划的措施:
1、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教学时采用放教学录相,
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传授知识时突出一个“新”字、落实一个“趣”字、突出一个“活”字、落实一个“学”字(为学生服务);
教学过程突出一个“难”字(找准知能点、难点及关键)、落实一个“行”字(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能突出一个“实”字(双基训练应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促”字(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创新实践)。
4、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上机能力的培训
四、具体内容安排:
四年级主要学习内容:了解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中文版Win98基本操作。
重
点: 利用IE浏览器上网查找资料包括音乐、图片,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难
点: 了解文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利用WORD制作以及美化简单的文档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4一、本年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将继续承担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经过上学期的管理,本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流程,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
2、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四年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已有一定基础,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比较理想,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欠狭窄,对于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还不够熟练或者不规范,少部分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有待继续加强。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知识还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点讲授后,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4、班中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很扎实,对于windows的基本操作比较熟练,所以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比较快,这部分学生可以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在上机操作中可以帮助指导其他的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5、班中待优生情况。
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差,主要是由于上课爱讲话,不认真听课所致,这部分学生同时也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所以对于这部分学生要耐心引导,以达到改掉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本学科教材分析
本学期采用的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四年级下册,主要是“windows”的学习。这部分内容实用性非常强。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windows”,能够利用所掌握的工具自主创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计算机的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以及关心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3、质量目标: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认真学习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其他优秀老师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具体措施,面向全体学生,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抓好中上生,促进后进生提高,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提高。
四、本学期教学措施。
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纲,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开学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首先认真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
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学要求,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
其次认真上课,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亲切、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探讨学习,总结得失,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第一周
第1课建立班级课程表
第二周
第2课编辑班级课程表
第三周
第3课美化班级课程表
第四周
第4课完善班级课程表
第五周
第1单元单元小结
第六周
第5课春季郊游邀交友
第七周
第6课聊聊春游定方案
第八周
第7课精彩瞬间群共享
第九周
第8课分享见闻用邮件
第十周
第2单元单元小结
第十一周
第9课小小蜗牛跑得快
第十二周
第10课小猫拜访好朋友
第十三周
第11课小狗参观猫咪屋
第十四周
第12课鱼儿水中自在游
第十五周
第13课海龟鱼儿水中戏
第十六周
第14课小小鼹鼠钻地道
四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学计划5一、学生基本情况
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性的操作技能,但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对学不利,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与各种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另外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16课,分别是:认识word、word的视图与格式菜单、输入文章、插入符号、插入艺术字、编辑艺术字、插入剪贴画、文章的修改、文章的删除和移动、文字的对齐、文字的美化、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和文章、插入文本框、用word制作课表等、日历的制作、制作电子小板报、作品展示与评价。主要是文字处理方面的内容。
2、教材特点。
(1)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不强求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 (2)以活动为重心,通过活动,体验、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3)活动过程是学生尝试、实践的动手过程;
(4)动手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5)以学科整合为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其他学科学习;(6)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印刷技术的发展;了解汉字的编码及输入法;
2、认识几种输入输出设备;
3、了解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及字处理软件的发展过程;
4、通过浏览字处理软件的电子作品,感受字处理软件的制作魅力。
5、掌握打开Word文档的方法,并且会统计文档字数。
会在Word软件中改变显示比例。
6、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学会显示和隐藏工具栏;学会在Word中输入文字。
7、掌握在Word中修饰文字,美化文档的方法。
8、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绘制表格的方法。
9、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调整图片的方法,能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
10、学习设置页面的方法,能自主完成或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制作精美的电子文档,版面设计合理、美观。
11、在计算机操作中注意正确方法的指导,养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
12、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
13、形成现阶段学生应知的信息技术理念,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信心。
1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自主探究思考、勇于动手、善于交流的能力。
15、进行爱护公共机房设备的品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1、任务驱动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主体性教学,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具有积极性作用。
2、课程整合思想。
(1)与相邻学科的课程整合。 (2)与德育整合。
3、趣味性思想。
(1)语言的趣味化。 (2)内容趣味化。
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结合实例进行应用介绍。 (2)贯穿网络知识。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本校小学四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有44名学生,基础好一点的有32人,其余的部分学生数学基础都比较差,甚至有4人的基础特别差,跟不上课程。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待于对基础的巩固。
二、工作回顾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转眼间就到了期末,现结合本学期的教育教学情况,特作总结如下:
1、课前认真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我已经了解了数学基础不太好同学及分状况。我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寓教于乐,尽可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①降低起点,设置小台阶、拉着学生慢慢往上爬。我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成几个层次,由浅入深,步 步深入,一道题拆成几个小题,最后组合,使学生日有所学,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②查漏补缺,铺路搭桥。新知识孕育在旧知识中,在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每节课安排一些复习旧知识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督促学生复习巩固,又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跟上新的学习进度。
2、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十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他们“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自己“会学”。课堂上,对于那些脑子灵反应快,好胜心强,爱动、贪玩、粗心,懂一点就听不进去,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学生,上课时就对他们多提问,多盯着他们,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这个焦点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不只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听。总的来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得到了改善,分析问题的思路比较清晰,考虑问题也比以前全面、周到了。
3、认真批改,从批改中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从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所以,对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我总会认真批改,仔细分析,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补漏。每次作业我都坚持做到“学生做——老师改——老师讲评——学生订正——老师再改”。确保每一个知识环节,学生都能学好,学透。
4、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所教的班级中有个别同学存在学习障碍,于是我经常对他们进行跟踪辅导。通过课堂教学、检测、作业反馈等,发现问题,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开“小灶”,作业错了,坚持面批面改,促进他们自我奋进、同时,安排优秀学生当小老师,与基础差的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学,得到提高。一学期下来他们成绩进步不仅很明显,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面有了明显好转。
5、积极参与各项教研组组织活动,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 ,我还十分注意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活动和教研组活动,努力让自己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
三、取得的成绩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课的知识外,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
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四、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花地毯》这一课是一节很贴近生活的课,试着从身边的地毯、窗帘、餐桌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图形的魅力所在。
一上课,我随便摆了几个方块,学生都发现了这样摆不好看,这时候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摆一个他们认为好看的图形。上学期和他们学习了各种形状,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块摆出各种好看的图形,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为什么这样漂亮?这时候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图案,并总结出重复、色彩对比的效果。
这节课我让学生们用笔绘制的花地毯,看到他们的作业,大部分都是很令人满意的,有方形的、圆形的、鲜艳的色彩,形状各异的图案,有些还画了各种花边,但也有不足之处,很多同学都是用了我举的例子,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但总的来说我还是满意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上课我所讲的指示并将知识运用到他们的绘画中,画面色彩丰富,内容也多姿多彩,都很好的利用了画面。
认识图形(二)
【例1】数一数,缺了(
)块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补全和有序计数的方法来数出缺了几块砖。解答时,可以从上往下数,也可以从下往上数,这样第一层缺了2块、第二层缺了3块、第三层缺了3块、最下面一层缺了2块,这样一共缺了2+3+3+2=10(块)。
解答:10
【例2】数一数,
(1)下图有( )个三角形。
(2)
(
)个正方形。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有序思考和分类计数的方法来判断图形的个数。
(1)图中,基本的三角形有2个,有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复合三角形有1个,这样一共有2+1=3(个)三角形。
(2)图中四个角各有一个正方形,中间有1个正方形,这样一共有5个正方形。
解答:(1)3
(2)5
【例3】下图一共有几个长方形?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计数长方形的个数,解答时可以用分类有序计数的方法来计数。
基本长方形有4个:;两个长方形组成的长方形有4个:2个+2个;4个长方形组成的大长方形有1个:;这样一共有4+4+1=9(个)长方形。
解答:9个长方形
【例4】填一填。
(1)至少(
)根同样长的小棒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至少(
)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
),还可以拼成(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尝试法、分析法和排除法来解答图形的拼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形的特点,进行拼组,发现图形间的变化和规律。
(1)正方形有4条边,所以至少用4根同样长的小棒就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2个或3个小正方形只能拼成长方形,只有至少4个小正方形时,才能拼成大正方形。
(2)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或者是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解答:(1)4
4
(2)三角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例1】一排队伍一共有13人,聪聪左边有9人,聪聪右边有几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解答排队人数问题。解答时可以使用“图示法”来理解题意(如下图)并分析,但是要注意不要忘记用总数减去聪聪左边的人数后,还要减去1。
13人
9人
?人
解答:13-9-1=3(人)
答:聪聪右边有3人。
【例2】把5、6、7、8分别填入中(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等式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分析法、推理法和排除法分析和解答算式填数问题。解答时,先观察算式中一个加号一个减号,也就是说先求和再求差,最后结果还必须是4个数中的一个数。经过分析、推理和排除,最后可以确定6+7-5=8符合条件。
解答:
【例3】在下面的O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条线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图中间的数。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分析法填数,使得填出的数的和是指定的15。解答此类问题时,先从已知两个数的边开始填起,如:最下面的边圆圈中填:15-3-8=4,这样左面的边填15-2-4=9;然后从最右边填起,15-1-8=6,上面的边填15-6-2=7。
解答:
【例4】15个同学排成一排,按“一、二、一、”报数,报“二”的同学全部退出,现在队里还剩(
)个同学。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理由“有序”思考的方法来解答报数问题。按“一、二、一、”报数,第一个人报一,第二人报二,第三人报一,第四人接着报一,第五人报二,第六人报一,这样报下去,报“二”的同学有第二个,第五个,第八个,第十一个,第十四个共5个人。所以退出5个。
解答:
15-5=10
【例5】从下面的5个数中选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数填入中,说明理由。
10
12
15
16
17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分析法发现已知数之间的规律来填数。解答时,先观察给出的已知数之间的规律,14-7=7、18-9=9,所以-8=8,满足上述条件的数只有16。
解答:16
【例6】看图列算式。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析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提高看图列式的能力,初步建立集合思想的意识。左图用总数17去掉右边外面的9个,得到左边篮子里8个;右图用总数14枝减去右边外面的9枝就得到右边盒子里还有5枝。
解答:17-9=8,14-9=5
【例7】我会画。
(1)画比多3个。
(2)画比少4个。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一一对应方法上下对齐画图形。画图时要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借助画图帮助理解“比多比少”。
解答:略。
【例8】按要求填数。
15-9=(
)
(1)想加算减:
想:
9加(
)等于15,
15减9等于(
)。
(2)破十法:
先用10-9=(
)
再用(
)+(
)=(
)。
(3)连续减:9可以分成(
)和(
),先用15-(
)=(
)再用(
)-(
)=(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想加算减”、“
破十法”、“连续减”
(1)想加算减:
想:
9加(6
)等于15,
15减9等于(6)。
(2)破十法:
先用10-9=(1)
再用(
1)+(
5
)=(6)。
(3)连续减:9可以分成(
5)和(4
),先用15-(5)=(10
)再用(10)-(4)=(6
)。
解答:6
第三单元
分类整理
【例1】把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圈上。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第①小题:小花是植物,其它三样是交通工具;第②小题:蛋糕是食品,其它三样是动物;第③小题:西瓜是水果,其它三样属于服装类。
解答:第①小题:小花
第②小题:蛋糕
第③小题:西瓜
【例2】分一分,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
个数
(1)
和一共多少个?
﹦(个)
(2)比
多几个?
﹦(个)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统计的方法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统计数据个数时,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计数,然后再根据统计的结果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答:6
5
2
4
(1)5+4=9
(2)6-2=4
第四单元
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例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46>4
(2)30<3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数学的分类思考的方法来填数。解答时,先比较十位上的数,因为十位上的数(1)和(2)都相同,所以再比较个位上的数,这样(1)中比6小的数有5、4、3、2、1和0;(2)中比0大的数有1、2、3、4、5、6、7、8、9。
解答:(1)5
4
3
2
1
(2)1
2
3
4
5
6
7
8
9
【例2】用6个表示出不同的数。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类讨论思想用6个表示出不同的数。解答时可以采用“固定十位法”或“固定个位法”来分析和思考。比如,确定十位上的数分别是6、5、4、3、2、1、0时个位上的数字分别是什么。
解答:
十位
个位
组成的数
6
60
5
1
51
4
2
42
3
3
33
2
4
24
1
5
15
6
6
【例3】想一想,写一写。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各数位上的数字进行比较,找出符合条件的数,从而有条理,有顺序的整理,进一步培养数感。写数时,可以采取“有序思考”、“排除法”等方法。比如,写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2的两位数时,可以先从十位上1开始分析,然后依次是2、3、4、5、6、7,到8时采取排除法,因为8+2=10,10是两位数,不符合条件。
解答:
【例4】按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
(2)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数感,把握数是的相对大小关系。填数时,要建立直线对数有序排列的数学模型,发现数轴上的规律,
要根据已知数之间的规律来填写未知的数。
解答:
(1)45
50
(55
)
60
(
65)
70
(75)
(
80)
85
(90)
(
95)
(2)70
72
74
(76)
(
78
)
80
82
)
(
84)
86
(88)
(
90)
【例5】用下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按要求填一填。
(1)组成的整十数有(
)。
(2)组成的整十数中最小的是(
),最大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有顺序思考的方法和枚举列举法组数。组数时要把组成的两位数都列举出来,学会不重不漏的思考方法。
(1)组成整十数时,要考虑个位上的数字是0,这样十位上的数字可以是3、7、6,这样组成的数就有30、70、60。
(2)在组成的数中再找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解答:(1)30
70
60
(2)30
70
【例6】5个盒子能装下这些菠萝吗?在合适的里画“√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分一分的“单位”不是整十数,需要动手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解决。而直接圈的方法与利用数的组成方法比较,不需要知道总数,反而简单直观,从而学会根据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
解答:不能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例1】换一换。
(1)1张可以换(
)张,还可以换(
)张或(
)
张。
(2)1张可以换(
)张和(
)张。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解答时可以考虑数学的抓“不变量”方法进行转化。
(1)100里面有10个10,2个50和5个20,所以1张可以换( 10)张,还可以换(2)张或(5)张。
(2)50可以分解为20+20+10,所以,1张可以换( 2
)张和( 1)张。
解答:(1)10
2
5
(2)2
1
【例2】比大小。
18角2元
50分4角
50分4元
解析:本题通过人民币单名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熟练人民币不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解答时,先统一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后再比较大小,最后一小题先把“50分”换算成“5角”,再和“4元”进行比较。
解答:<
>
<
【例3】有一些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妈妈需要100元钱,可以怎么拿?你有几种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答10元、20元和50元的人民币怎样组成100元。解答时,可以从取一种纸币、两种纸币、三种纸币的,通过列表的方法来分析和思考。
10元
20元
50元
和为100元
2
100
5
100
10
100
8
1
100
6
2
100
4
3
100
2
4
100
5
1
100
1
2
1
100
3
1
1
100
解答:2张50元;1张50元,2张20元,1张10元;1张50元,1张20元,3张10元;5张20元;1张20元,8张10元;2张20元,6张10元;3张20元,4张10元;4张20元,2张10元;10张10元;5张10元,1张50元
共10种方法。
【例4】猜一猜(在合适的答案下面打“∨”)。
62元
72元
82元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分析法”和采用“逆推法”来解答买书包付款问题。
买书包付出4张,找回的钱比10元少,解答时,通过分析“付了多少钱”和“找回多少钱”之间的关系,确定书包的价钱。
解答:72元。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数的加法和减法
【例1】用10、20、30、40、50、60填空使得数相等。
(
)+(
)=(
)+(
)=(
)+(
)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分组法把给出的一些数按要求写成和相等的算式。分组时,一般是把这组数从小到大排列后两头的数一组,中间的数一组,然后采取分析、调整和排除法让分组后的数的和相等。
解答:(10)+(60)=(20)+(50)=(30)+(40)
【例2】亮亮套中了3个圈,共得了51分,他可能套中了哪三个圈?用算式表示出来。如果两个圈呢?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以采取“估算”和的范围的方法来确定一组数中三个数或两个数的和是给出的指定数。估算时,可以采取尝试调整,看哪三个数或哪两个数的和接近50,然后再计算。
解答:31+17+3=51
31+20=51
34+17=51
【例3】想一想,、、里应填的数是多少?(6分)
+=16
-=3
+4=10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分析法、逆推法来解答算式谜问题。解答时,先从含有一个符号的算式+4=10开始分析,得出=6,这样算式-=3变为-6=3,得出=9,于是+=16变为+9=16,所以=7。
解答:=
(
7
)
=(
6
)
=(
9
)
【例4】比一比
算一算。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对一位数与两位数计算方法类比,让学生体会对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强化对算理的理解。
解答:(1)5
50;
(2)7
70;
(3)5
50
【例5】有30个人要租船。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数学眼光进行观察图里、对话中、标注中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整理并解决问题。解答时要读懂题意,分析信息间的关系,结合所求不同的问题,从多角度分析,能选择有效信息,用自己理解的策略解答。
解答:
1.8+8+8+8=32(人),32>30,够用。
2.4+4+4+4+4+4+4=28(人),28<30,不够用。
第七单元
找规律
【例1】我会填数。
(1)
(2)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现规律并解答填数问题。解答时,先观察和分析已知数,从中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再填出未知的数。
(1)观察和会发现:上面的数是下面三个已知的数和,所以第2个和第4个花瓣处分别填写3+4+2=9和5+6+4=15。
(2)观察发现,中间的数是三个角上数的和即6=1+2+3、9=2+4+3,所以第三个三角中间的数填写3+5+4=12;第四个算式填写15-6-4=5.
解答:(1)9
15
(2)12
5
【例2】接着画并填数。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观察法、归纳法概括和总结已知图形之间的规律,然后再利用此规律接着往下画图形。
第1个图形的边长是1,共有一个正方形,第2个图形的边长是2,共有4个正方形,第3个图形的边长是3,共有9个正方形,按此规律排列下去,第4个图形的边长应是4,共有16个正方形;第5个图形的边长应是5,共有25个正方形。
解答:
(16)
(25)
【例3】袋鼠跳圈。
(1)袋鼠每次跳(
)个圈,它们是(
)。
(2)袋鼠一共跳(
)次才能跳完所有的圈。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观察袋鼠的跳跃圈数并利用此规律解答问题。(1)从图中看出袋鼠每次跳3个圈,这三个圈是;(2)从图中读出袋鼠一共跳跃5次才能跳完所有的圈。
解答:(1)3
(2)5
【例4】接着画。
(1)
2
4
6
(
)
(
)
(2)
3
4
5
(
)
(
)
解析:本题考查的的知识点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画出图形并填数。解答时,先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然后再看图形的个数(边数)变化,从而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然后再依据此规律画出图形并填数。
解答:
(1)
(2)
8
10
6
7
【例5】猜一猜,盒子里放了几颗珠子,各是什么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