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青班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关键词:山东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成效;展望
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并根据2011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精神,从2003到2008年,山东省有32所本科高校分批分期接受了本科教学评估。本文以山东省高校为个案,探讨了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析了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估应负担的历史任务和责任。
1、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部署
从2003年至2008年6月,山东省有32所本科高校分批分期接受了专家组的教学评估,其中,2003年1所;2004年4所;2005年8所;2006年12所;2007年6所;2008年1所。 截至2008年,山东省共有普通本科院校45所,被评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71.1%。2003年至2008年各类被评本科高校计划安排,如表1—1所示。
在32所被评本科高校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高校有18所,占被评高校总数的54%;取得良好成绩的高校有12所,占被评高校总数的39%;获得合格成绩的高校有2所,占被评高校总数的7%,如图1—2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山东省本科高校在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和良好成绩的占被评高校总数的93%,涌现出一批像青岛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管理规范、社会效益明显的优秀高等学校。但是,也有少量的本科高校仅仅达到了评估的合格标准,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高校的高度重视。
2、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取得的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对32所被评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随访,基本摸清了山东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以及需要改进的工作。通过调研,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效如下:
2.1 办学定位准确,教学中心地位突出
山东省普通高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大学为目标,在评估工作中,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更好地确立了符合各高校实际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2 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从山东省普通高校接受评估的实践来看,评估工作在促进山东高校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高校管理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本科教学评估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建设工程、教学改革促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也是一项团结凝聚学校人心、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工程。省内高校都牢固树立了“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思想观念;更加明确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经费保障教学、全员支持教学的良好氛围。
2.3 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评估,山东省各高校较好地完善了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促进了高校教学文档的归档管理,绝大多数高校在整改期间的教学文件归档率达到了90%以上。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加大了文档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的多媒体化与数字化,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广大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4 师资队伍建设显著加强
山东省各高校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一些评估中出现相关问题的高校,重点加强了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与培养方面,多数高校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实施了各类人才工程,强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落实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2.5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教学经费的投入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朝着占国民收入的4%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减轻大多数高校负债的压力,国家和各省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以补助返还的形式鼓励高校偿还贷款,这些都为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山东省政府也逐年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如2011年,山东省公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达到9500元。2012年,将实现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1.2万元的目标。另外,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等专项建设经费也逐年递增。
2.6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通过以评促建,被评高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编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积极加强专业及课程建设。以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课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教学立项研究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优质课程建设带动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着力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
2.7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提高质量是教学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自评自建促进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愈加完善,特别是校内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整改,以保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山东省各高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方针,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长效监控机制的建设,逐步完善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的建设。
3、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首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3.1 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3.1.1 评估指标体系单一,缺乏明确的分类指导
现行评估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与高等教育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分类指导性不够。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评建效果差别较大,部分参评学校压力过大、心态失衡,在评建过程中功利性过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攀比、形式主义、违规攻关和材料弄虚作假等问题。
例如,在《评估方案指标体系》的师资队伍一栏中,对师资队伍的结构有这样一项基本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的C级标准为30-40%,A级标准是要大于或等于50%。而且,在其内涵说明中还明确指出所有的在读研究生和研究生班毕业的均不在统计之列。这个标准对于重点大学来说不成问题,对于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院校来说也是能达到的。但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也许能够达到合格标准,但要达到优秀标准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3.1.2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融合度不够
教学评估指标的设置有定量和定性两种:定量评估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估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鲜明特征;定性评估则是评估者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对象的表现和状态,直接对评估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估更多地依靠评估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一般认为,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约占30%—40%,定量指标约占60%—70%比较合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涉及的7个一级指标,1个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其中11个为重要指标,8个为一般指标,在这些指标下又设有44 个观测点。在11 个重要二级指标中,仅有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课程等4个为定量评估,其余,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质量控制等在内的7个均为定性评估;在44 个观测点中,仅有19 个观测点为定量评估,其余25 个均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明显失衡。虽然在教育领域中,定性评估比定量评估更符合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但过多使用定位准确或基本准确、效果好或效果较好、社会评价好或社会评价较好一类程度词作为判断依据,会增加评估的主观随意性,不利于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3.1.3 评估主体单一,政府主导过强
首轮评估是靠政府自上而下地强势推进,这种推进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家作为评估主体,较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价值观,引导评估客体按照国家的要求办学,对高校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权威性也较高。但这种评估自始至终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行政性评估。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较多地表现为政府行为,因而在客观上阻止了其他评估力量的出现。首先,较强的政府行为导致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用人单位难以与高校直接打交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和要求。其次,政府居高临下的评估还可能抑制和削弱高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导致学校办学个性的缺失,尤其可能弱化各高校对评估工作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4 评估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单一
当前,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一般仅以学校自评材料为主要信息来源,专家组只在此基础上作些验证工作,至于高校的社会声誉、校友成就、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等信息几乎没有畅通的渠道来源,甚至对统计、档案、人事等部门的数据、资料都极少利用。导致了评估的信息来源单一,不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3.1.5 评估专家构成单一,缺少社会评价
本科教学评估的结论主要通过专家考察得出,因此,评估对专家有很高的要求。目前评估专家结构比较单一,基本都是来自高校的专家,缺乏来自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包括企业的专家,而国外很多高校评估如德国高校评估既有企业代表又有官方代表,因而能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此外,对专家做出的评价结论,也没有合理与否的评判机制和奖惩机制,很多评估专家面对学校所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评分时有很大的压力,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结论。
3.1.6 评估工作的效能有待加强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以四级分制来表示,这种以人为的等级划分为主的评估结果,评估的鉴定大于其诊断,并可能在实际过程中导致评估主客体对评估理解的差异性。对于评估主体的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评估的过程是从评估目的出发,选聘评估专家依照评估标准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评估结论,即由评估目的到评估行为再到评估结论的一个过程。而高校在评估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很多被评的高校在自评过程中往往是先预设一个结论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整理相应的材料。这些都反映部分高校的迎评工作纯粹为评估结论服务,违背了评估目的,使评估的鉴定功能远远大于其改进功能。而评估后的整改工作和成果巩固以及经验推广工作相对薄弱,评估结论单一,应用性不强。这样导致我国的评估是面向过去的、以判断优劣为目的是总结性评估,而不是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估。
3.2 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影响因素
在首轮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评估的速度、模式及对评估的期望值均影响了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2.1 选择的评估模式不尽合理
首轮评估采用的是分等模式,这种模式与评估的实际目的并不完全适应,这就降低了方法论与目的性之间的契合度,造成了评估设计上的一个固有缺陷。每一种评估模式都有其固有特性, 如表3—1所示,评估模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它与评估目的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所选择的评估模式就越好。
表3—1 不同评估模式的固有特性
评估模式 目的性 目标性 取向性 驱动性
认证模式 差不差 差者 向下看 达标
分等模式 好不好 优者 向上看 争优
审核模式 是不是 自身 看自己 自律
首轮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规模扩张与办学投入之间的矛盾凸显,为了保证基本办学质量而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认证模式进行合格评估,其评估模式和评估目的就会达到高度契合。但遗憾的是,上一轮评估采用了分等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选优和比较功能,是一种总结性的评估模式。正是这种模式的选优功能,催生了“优秀情结”,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就有了滋生土壤;正是这种模式的比较功能,评估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
3.2.2 本科教学评估推进速度过快
首轮评估用5年左右的时间评估了589所学校,平均每年118所,这种推进节奏在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史上实属罕见,如表3—2所示。 其间2008年评估了198所学校,相当于每月评估20所。如此密集的评估,为评估专家的遴选和培训造成了困难,导致部分评估工作中专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给评估的准确度和效度打了折扣。
表3—2 不同国家和地区评估推进速度 国家 评估期限 周期 评估学校数 年均评估数
南非 2004—2010 7年 26所 4所
芬兰 2008—2011 4年 20所 5所
新西兰 2001—2007 7年 37所 5所
澳大利亚 2008—2014 7年 39所 5所
台湾地区 2006—2010 5年 78所 15所
英国 2006—2011 6年 166所 27所
中国 2003—2008 5年 589所 118所
3.2.3.本科教学评估各方期望值太高
评估的本质是价值判断,评估对象就是价值。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表明价值主体的需求与价值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显然,评估的功能与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教育管理的功能。只有当评估的结果被用于管理时,才会产生管理效果。在首轮评估中,将评估与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直接对应,期望通过评估来解决所有问题,将优秀率与教学质量问题直接对应,认为优秀就说明质量没有任何问题。这种片面的、过高的期望也影响了社会对于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成效的评价。
4、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估应承担的历史任务
本科教学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具有风向标和引航灯的作用,对于监督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在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估理应肩负起新的历史任务,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4.1 本科教学评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助推剂
2012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重申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新形势下,稳定规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争创一流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任务。
4.1.1 本科教学评估是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高等院校的管理主要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更多地是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杠杆以及评估监督等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调控和推动高等院校的发展。这已成为符合国际潮流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学评估,就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强化监督、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作为质量建设主体,则要充分发挥高校主体地位,加强学校自我评估。激发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1.2 本科教学评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
本科教学评估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已从之前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转变为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并提出了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格准入和审查,建立第三方机构的资格准入制度。推行阳光评估,建立评估信息公告制度,评估政策、评估文件、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以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现场考察报告、评估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公开,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等措施,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
4.2 本科教学评估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世界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代。但是,近几年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引发了高等教育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尤其是高校教学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随着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加紧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保证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扩招后质量不滑坡的关键。建立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高等本科学校对政府、社会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方法,也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
2006年4月,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上指出,本科教学评估之所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就在于它对于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2011年10月教育部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本科教学评估的方案、评价指标、评估方法等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教学评估制度和机制,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评估活动,评估结论和整改意见会及时的反馈给有关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可据此改进自身的教学管理和基本条件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完善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
4.3 本科教学评估是探索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构想都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而得到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实践对评估方案本身起到了反馈、完善的作用。通过实践和后期的反馈,可以对评估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次比较全面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使得国家和管理部门得到了第一手的反馈信息,对评估方案的研制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实践,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对今后评估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有在不断的研究、实践、反馈、修改中,才能真正建立一套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科学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Z].2011-10-13.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4-20.
[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政策与经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中国高等教育,2006,(10):4-7.
The First Rou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XIA Jiying SHUAI Xiangzhi WU Yanli
(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Shandong Ji'nan 250104 )
Abstract: This paper objectively,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alysi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rectification work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analyzed the new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bea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new round of evalu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Key words: Shandong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essment; effectiveness; prospect.
基金项目:本文系在山东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效分析与改革取向》(2010RKGA2047)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作者简介:夏季亭(1960- ),男,汉族,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