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审计实训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实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实训论文

第1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践能力;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支持系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80-03

随着企业对高级应用性财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本科会计毕业生在中、高职学生和研究生的“夹击”中弱势日益突出,本科会计教育面临挑战,也正在努力变化。这些年来,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了,相关的论述和文章屡见不鲜。但对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实质及目标的认识还有可能进一步深入,相关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实施的经验还有必要进一步交流,特别是像笔者所在的工科和商科共存的行业性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如何利用它的优势为培养企业欢迎的人才服务,是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关注的。

1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

1.1 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是在实验或综合实训课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概念,这样的理解有些肤浅。笔者认为,实践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的环节,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以指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践教学需要采用一个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使他们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强调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会计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备较强的操作及动手能力极其重要,而区别于高职学生,本科会计学生还应重视扎实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职业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及合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等职业技能的开发和培养,而以上这些,则可以综合为会计实践能力培养。

1.2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目标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即“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切实发展”。其中,专业知识不仅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等会计专业知识,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营销学、组织及运营环境等有关组织和企业的知识,同时也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知识;而职业技能是以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为前提,包括智力技能和应用技能两大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亦即会计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专业知识方面,熟悉基本的经济和商业法律环境知识,掌握财务会计与报告知识,管理会计与管理决策知识,理财和风险管理知识,审计,资产评估,税务及其咨询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另外,还要关注行业及企业生产运作方面的知识。

第二,在智力技能方面,具有收集、组织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评价和解释复杂资料的能力,判断并得到合理结论的能力,项目的计划实施并编写简单研究报告的能力等。

第三,在应用技能方面,能够较熟练使用统计、会计和其他的信息技术软件,能够利用适当的媒介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有效的工作,具备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有计划安排工作、有效管理时间、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这些方面的目标都可以进一步细化并给予详细而明确的表述。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应建立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体系中所有的课程、环节、内容、方法、手段的设计和实行都离不开对这各个目标进行的分解、分析、融合和呈现。

2 会计实践教学的环节

2.1 课程体系的建立

与培养目标相对应,可以大致将整个本科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三组专业知识课程,一组综合实训课程和二个毕业环节课程。三组专业知识课程,分别为会计相关专业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综合实训课程中包括“会计(审计)实务”和“EPR沙盘模拟”等课程,它们建立在所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基础之上;毕业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根据细化了的目标,每门课程都应明确其所执行的任务和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课程结构和内容,同时,设计实践教学的环节,并保证其与理论教学环节整合、配合和协调。

2.2 实践环节的设计

总体上说,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四种: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中最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对那些理论性或综合性强,理解难度大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在课堂上对案例的讲解和集体讨论,课下的阅读、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追求标准答案的被动学习中走出来,养成在复杂环境中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使其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同步实验。课程同步试验适合那些侧重于方法、程序和流程的课程及内容。在专业知识课中,如会计学原理中的簿记系统、财务会计中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报表编制、审计中的工作底稿、审计计划和报告的编写,以及税务课程上的纳税计算和申报等。在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课程中,同步的实验本身就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3)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是将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设计一个仿真的公司制企业,模拟其管理制度及会计系统,以及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要求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系统地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和税务处理、审计、管理诊断和制度改进等工作。综合实训应该尽可能地采用计算机专业软件进行,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将大学所学过的会计专业知识与其他知识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较强的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并树立自信心,以应对未来企业的要求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4)实习和毕业论文。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深入到企业之中,认知并参与企业实际的会计、审计或管理工作,是相应的应用技能落实和完善的大好机会,是完成学生到会计职业转变的最终环节;而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深浅和智力技能高低的主要方式,在会计实践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习的地点最好选在大中型企业的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应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教师,真正上岗工作,切实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会与人共事的苦乐,计划未来的职业道路。

对于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本科生的论文应该以调研报告为主,字数在7千字左右,在企业财会人员和管理者的指导下,将亲身经历的东西进行概括总结,对企业的会计或管理系统及其运作、财务和会计政策、财税实务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客户的评价等方面做出系统的描述、分析和评论,并将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其中,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概括一下,虽然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不同高校的本科会计专业以及专业方向肯定有所不同,就笔者所在学院会计专业目前情况看,其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相互关系可参见下图。

3 会计实践教学的模式及方法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手段和行为方式而言的,前者侧重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后者则关注于某个局部,比如一次课堂的讲授、一个实验的进行等。

过去的教学往往是采取以集体教学为基础,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更适合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1)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主要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为主要目标,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智力,提高适应不同环境及工作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职业态度,以利于更长远、更广阔的职业发展。

(2)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共处”是会计职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多数学生的弱点,在其人格成长最重要的大学期间,提高情商,培养人际交往这个职业技能十分重要,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标。

合作学习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加强互动和交流,要避免教师主宰一切,学生游离在教师思维和讲授之外的现象出现。课堂下,多组织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高,增加交流,增加友谊,也增加创造力。

合作模式的开展的难度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教学管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不断创新。总之,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机械的、绝对的,在复杂和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其综合而灵活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可行的方法,才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即“学会生存”有所助益。

4 会计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理论上的探讨要比真正实施并达到效果简单的多,会计实践教学要想有效的实施,面临的问题很多,难度也很大,特别是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教学资料的建立和丰富

(1)教材的选择和编写。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独特性,即实用性,应该重新整合每门课程的内容,比如财务会计课程,应该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作业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再比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协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的管理循环展开论述,最好能使用较为真实的企业案例。另外,应与其他专业教室保持沟通,明确表达你对其所开设的市场、贸易、金融、法律、生产运作及管理等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对教材的偏好,要强调其实用性,尽可能让学生将会计和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学习。

(2)各种案例、实验题、综合实训资料的收集、整理、改写或编纂。

①案例分两种,一种是经典案例,另一种则具有时效性,不断更新、充实的工作量很大,而与课程理论部分的融合,以及案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设计及实施则更费精力。

②同步实验题具有较强的单纯性和标准性,其设计的难度往往不大,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写。

③适应于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综合实训可在所涉及的范围和难度上有所区别,比如只含财务会计与报告的实训;由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实训,等等。现在市场上该类书籍越来越多,但综合性相对不够。对于像服装学院这样带有行业特色的高校,要想达到使学生具备特色优势,自己编写几套实训题是很有必要的,但首先需要深入企业寻找第一手资料,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企业的帮助,很希望企业的财会人员能加入其中。还可以鼓励优秀的学生参与,这也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很好方式。

另外,可以和企业合作,制作一些录像,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流程记录下来并在课程过程中展示给学生,这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

4.2 校内实验室、设备及软件的建设和使用

一般来说,综合实训在校内的实验室里进行,各种资料、设备和软件的购买并不是最困难的,而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才是更需要认真探究的话题。首先是各种实验课程的时间安排及内容的协调,其次是会计、审计、ERP、集团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使用及衔接,再次是实验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等等。

4.3 实习基地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进行

实习基地是校企合作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保证。笔者80年代初期读会计本科时,校企合作还是比较紧密的,近30年来,认识实现、毕业实习和论文环节一直是所有学校会计专业的“保留节目”。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引起的学校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形式主义的盛行和学术风气的败落,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等各种原因,大多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所真正得到的机会和收获越来越小。也正因为此,对在校园里开设的综合实训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对各种实验室的大笔投入就成了弥补这个“遗憾”的途径,但是,除了教育成本问题外,实训资料仿真的程度和工作情境失真的程度都会使这个环节的有效性打些折扣。

欣慰的是,近些日子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各种原因,主动与学校建立联系,笔者所在的行业性的高校较容易地享受到本行业大企业家们伸出的手,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有望改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有了实现的良好基础。但热闹的挂牌仪式之后,如何让实习基地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做出努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

所谓“走出去”,主要包括(1)给年轻教师去企业实习或兼职的机会;(2)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结合双方的优势共同完成对企业会计与管理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也会给教学案例和实训资料提供丰富的来源,也可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机会。所谓“请进来”,主要包括(1)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财会人员走进教室,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2)给每一个(或组)实习的学生聘请辅导员,指导实习,并参与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辅导和评审,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有很多手段可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如果依托大企业,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财会人才,这将是会计实践教学的更高境界。

综上所述,会计实践教学理念得以推崇后,高水平财会人才培养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基本的保证,除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的努力外,企业界的支持也将是极其重要的力量,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赵昌木.现代教学论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邵瑞庆.会计教学法研究―课程、模式、理念,立信会计论丛第2辑[C].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第2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培养方向存在偏差

目前,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大都定位在大中型企业,忽略了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当前财会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小企业这一现实。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体现在“两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各门专业课的课时比例、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课时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多过滥,不明确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的局面。

(三) 实训手段比较欠缺

主要表现在实训手段以仿真为主,少有实战的训练;实训资料中存在仿而不真,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实训规范有待加强。

(四)实训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财会教师队伍中相对注重的仍是教师的专业职称、文凭等,而具有双师、兼职、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比重仍不理想。这一方面源自具有较好的企业背景的财会专业人才向高校流动的动力不足;另外,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得校内教师无暇顾及外面的兼职及考取会计职称证和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即使有有限的闲余时间也不如进行再深造,以此取得高校师资的文凭为重。具有实战经验的实训教师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应用型、实践性和创造性,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笔者认为应作如下改革:

(一) 加大财会实践课程比重

由于财会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将财会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这样才能使财会专业毕业生不断更新财会知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二) 建立多层次的财会实践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地设计财会实践课程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财会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笔者认为财会实践课程应包括单项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1. 单项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单项实践课程是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科目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一般安排在每门理论课讲完的那个学期末,时间大约2周,这样可以乘热打铁,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财会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

2. 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科目与时间安排

财会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相关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了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再安排2~3周的时间会计综合实习课程,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又比如在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学完之后,可以安排2~3周理财综合实习课程,选择相对来说筹资、投资业务较多的某些上市公司或其他成长性较好、较有活力的企业为考察研究对象,进行该企业、该行业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等业务实习,以更深入地进行具体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在这一课程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采集、处理和分析。达到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而避免只拘泥于每一个孤立章节的单项实践,以提高学生进行较为综合和较复杂的财务决策能力。

3. 社会实践课程

笔者建议,除以上的实践课程主要集中在每一学期末之外,为了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与准备,在学生大四第一学期后半期进行为期十周左右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阶段是在学生已将校内所开课程全部修完,而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之前开设的。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带着任务到企业、事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单位主要由学校来联系,主要是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这样便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将财会专业的所有重点理论课,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内容,真实地融入到企业财会工作的综合实务中。当然在最后一周可以将有关实践数据结果,带回到学校,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运用有关财会理论知识,提出管理建议。这个成果可以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

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与毕业环节的毕业实习会有所雷同,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经过多年的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认为虽然要求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毕业实习,但个别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毕业论文的压力,联系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不高,或联系了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实习单位出具相应的证明以敷衍了事,这样,使我们的毕业环节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安排这样的一个社会实践课程,一是对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论文选题的把握有了一个提前的准备,二是对就业的压力有一定的缓解。因为越早一点接触社会,对我们的学生就越有好处。

对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将有关非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进行适当压缩,以保证这一阶段较大的实践课时数。

4.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的论文,要求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财务、审计等的具体问题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 完善校内模拟试验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1. 校内模拟试验的完善

校内财会试验室在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电算化实习和综合的财会实习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研室可以选派相关教师到财务软件公司挂职锻炼,去实际参与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工作,然后把经验和技术带到课堂,用企业的实际数据来解释教材中的原理。

还可与财务软件公司合作,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用友版)网上虚拟实验(包括五大系统:财务会计实验系统、管理会计实验系统、供应链管理实验系统、生产制造管理实验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系统)组成。ERP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方式,在用企业的实际数据强化基本层(账务处理、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的教学上,开展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存货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生产计划等环节的教学,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沙盘对抗赛、银行证券等多样化的虚拟试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可以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等的财会部门,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实践基地。尽管在一个单位的财会部门建立实习基地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毕竟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学校的支持和教师对实践的勇于参与。

(四) 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与聘请

学校应鼓励财会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各类财会专业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等能力考试,以提高“双师”教师比重,同时建议教师更多地进行校外兼职。当然,这些措施需要学校有充足的师资,教师的教学任务得以减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鼓励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工作人员来学校作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学生,这样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财会实践教学的改革,将会使培养应用型财会类专业毕业生具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娴熟的财会实务操作技能,使其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 徐经长.“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大学教学, 2003年12期.

[2] 李瑞生. 新经济时代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认识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2):56.

第3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实训;教学法;研究

审计课程的教学一直是会计专业的一个难点,会计与出纳一直是学生就业的首选,学生在学习期间主要以考会计上岗证为主、初级会计职称为辅,综合以上原因,审计这门课程在会计专业受到冷遇也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审计这门课程进行实训教学的话,可以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一、审计实训与理论同等重要

(一)重理论轻实训

主要是理论知识懂了,实践操作很容易这样的论调一直以来是审计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而且相对来说审计理论课也比审计实训课操做起来更方便,所以教师不愿意进行实训教学。审计实训课程需要大量的准备过程,需要完整的会计资料,比如:总账、明细账、库存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报表附注等,以上资料是审计实训课程必须的资料,这也为审计实训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做实训也是理论的补充,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审计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讲解为主,实训为辅,在前几年的教学中,一直是理论课,没有实践课,最近几年由于社会的需求,有审计实训这门课了,但是一般来说还是理论课安排的时间多,实训只安排很少的时间,是理论课的补充。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理论与实践课应当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理论学得再多如果不能消化及收,不等于白学了吗,有什么用处,所以审计实训教学应当提到日程上来,进行审计这训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三)审计实训时间太少,流于形式

审计这门课是每周4节,共68课时,一般上课10周,实训7周。其实就是68课时实训时间也不多,实训的过程中首先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过程很复杂,有风险模型,有公式,只有在风险评估为中低的时候,才可以进行审计,接着要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审计程序,实质性审计程序又分为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而且根据会计科目不同,细节测试的方式也不同,实质性分析程序则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所以审计过程是很费时费力的,如果用很少的时间要进行全面的审计是不可行的,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增加审计实训的时间是形势所趋。

二、审计实训要利用专门的时间、场所进行

(一)审计边上理论课边实训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

因为一次课有二节,上一节课实训一节课的话,时间根本不够用,因为查账的时候一个会计科目,首先查询的是资产负债表上的科目余额与总账上的科目余额是否相符,如果相符的话再查询总账的科目余额与明细账的科目余额额汇总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再查询明细账相应科目的原始凭证,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不一致的现象,还要找到不一致的原因,同时调整相应的会计科目及金额等等。正因为审计实训耗时比较多,要找专门的时间与场所进行。

(二)审计实训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宠大的工程

如果仅仅用40分钟的课程去实训的话,很可能一个会计科目都查询不完就下课了,有始无终,不能给学生一个总体的认知。而且审计实训时需用大量的资料,给学生上课带来负担,所以还是用专门的实训室比较好。所有审计资料都放在指定位置,而且需要的资料也齐全,节约人力物力,学生上课是直接在实训室不用带资料,课本,胶水、直尽、剪刀、计算器、原始凭证填封面及账薄等一应俱全,为全生实训做足了准备。

(三)实训室比教室更有利于交流

审计实训室的座位设计是圆形的桌子,而且有电脑和网络,每个学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打印所需用的资料,当有的问题不明白时除了问老师也可以自己在电脑上查询,这样更方便学生学习,有问题可以直接解决,避免浪费时间,审计实训室为审计实训做了硬件与软件的保证。

三、审计实训的演练与操作

(一)以任务为导向的审计实训教学

在2011级学生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因为每个班分四个组,共有三个班,一共是12组,在实训过程中,学生空前热情高涨。每个小组都在一名组长的带领下分配到了任务,每个人都有事做,审计实训先从整理会计资料开始的,从原始凭证的粘贴到记账凭证的整理,每个学生都亲力亲为,开始做的很快,因为这些会计实训在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实训中都已经做过,是旧的知识的复习,所以做得又快又好,在接下来做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就相对慢一些,因为这是新的知识,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所以学生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当这一时期过去后,学生基本上走上正轨,清楚审计是做什么的了。

(二)审计实训与审计理论的融合

通过审计实训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审计要解决的问题,但这还不够,要让学生理论与实训二者都要抓,二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审计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通过进一步的审计实训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第一步审计业务书的签订,那么学生马上打开书本看第二章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回头温习学过的内容,才真正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为什么有这样的内容,才真正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意义所在,这时候审计实训教学的目的才达到了。

(三)审计实训教学贵在实践操作

审计实训的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知识去应用、去实践。一直以来会计电算化专业审计教学就是一个薄弱点,把审计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可以把以前的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一起做,即温习了会计知识又学习了审计知识,双管齐下,可以事半功倍。

(四)审计实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与操作能力

在进行审计实训的过程中,同学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比如应收账款账户,在审计应收账款时一定期考虑坏账准备的记提,计提金额是否合规等等,这是一脉相承的工作,通过不停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审计流程,意识到审计是做什么的、审计有什么用。只有学生认识到审计的作用,那么在这实训的过程中才会愿意去做、也才能做好审计实训。

四、审计实训工作底稿的整理与反思

(一)审计实训工作底稿的整理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实施审计程序获得审计证据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记录。审计实训做完后要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为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及时的依据。审计实训资料的整理与装订,每页位置放在哪里,审计工作底稿上的索引号要按顺序摆放,封面的设计,这些后续工作都要及时完成,同时把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为下一年级审计实训做模板,在下次做实训时直接给同学们看一下,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也可以借鉴。

(二)审计实训后的反思

一般来说做到上一步审计实训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审计实训后的反思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为下一轮的审计实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学反思是教学的一部分,审计实训教学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需要教学反思,在本次的实训过程中,我总结出的教训是第一实训时间太少了。第二审计实训资料准备不足,存货的模型也没有做,外鄞工作没有模拟。第三是没有设计一些审计陷阱,每个小组的审计资料是一样的。通过总结经验下一次审计实训在这几个方面都要改善和提高,力争做得越来越好。

五、结论

审计实训教学对学生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可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训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同时又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准备,这不正是审计实训教学的目标所在吗?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3).

[3]何芹.审计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模式——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8).

[4]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6).

[5]张雪梅.浅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A].改革与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C].地质出版社,2005,9.

基金项目:本文系“会计电算化审计实训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YB201219)。

作者简介:

吴丽玲(1975—),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

第4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从的目标出发,借鉴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学生为主体是前提,能力为本位是目标,任务为驱动是手段。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无论在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过程中都达不到上述要求。审计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发挥,停留在“教师”的表演;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审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而忽视以能力为目标的审计操作训练,因而难以满足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笔者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出发,借鉴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根据自己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为驱动”,即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从单纯练习向任务驱动转变。

一、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

当前审计教学普遍状况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教学中经常出现此类情景:课堂上学生似乎很清楚,课后感觉茫然不知要点。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课堂的被动灌输者,而不是主动参与者。改革的呼声高涨,改革也势在必行。以倡导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正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叫结构主义,是认知学派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别于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而是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外部下(包括书本、教师、同学甚至整个社会)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按照这个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环境是促进因素,知识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意义建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该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掌握审计技能要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作为审计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审计学还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融合了学、管等学科知识,而且社会审计学又是从业的基本执业和规范性学科,因而涉及到定义、术语和规定等条条框框的东西很多,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审计学科的枯燥、难懂、学不透的特点。 因此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中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本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一)形象化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述学的内容。比如在“模型”一节,以图画的形式将过去只能用文字阐述的审计理念,演绎得入木三分。

(二)真实感

审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文字教材学习审计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感觉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可扫描实际凭证、账薄和报表,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审计实务过程,使教学内容变得真实、生动。

(三)质疑教学

将抽象的和概念贯穿于审计案例中,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悬念。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而且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顺势而下,层层深入,最后豁然开朗。如果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肯定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当然,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相关的审计理念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总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适当的教学安排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审计案例分析和审计模拟的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协作与相互讨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以能力为本位

当前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中心,忽视能力的培养”的状况。审计课堂多侧重理论知识,大多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即使少部分人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教材举例也往往是停留在审计的细枝末节上,如简单介绍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哪些审计证据,很少有具体审计过程的再现。对审计过程中最重要的职业判断,如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详细的描述更少,这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当今世界,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模式,已被一些发达国家所广泛采用。“以能力为本”,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职业技术的性质和特点。这种专业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学好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因此,要从以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转变。

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应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指案例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案例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但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运用案例的能力和水平之外,笔者认为关键是没有将案例教学步骤细化、突出能力目标,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四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循环)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这些对没有实务经验的学生来说相当陌生,更何况控制测试极其抽象,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案例为载体,将方法、技巧溶于案例的具体情节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抓住审计案例和审计方法的契合点,对审计案例进行剥茧抽丝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查出错弊的过程是怎样形成的,以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以审计工作底稿为载体,以报表项目和审计流程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对案例单位的业务进行模拟审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案例导读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案例时有的放矢。

(二)基本案情

所选的案例必须具备典型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教师在分析案例时才能有推理的空间,才能分析的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问题的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审计方法

如通过比率的分析,展示审计人员的查出错弊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通过财务比率确定审计的重点。

(四)填制审计工作底稿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按照所附的财务报表资料,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上,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归纳

通过教师的分析和学生的操作,由学生总结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如分析性程序确定审计的重点,最后由教师归纳。

(六)实战演练

向学生提供比较真实、原始的会计资料,让学生课后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模拟审计,以达到熟练掌握审计技能。

三、以任务为驱动

第5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一)精心设计课程开发程序。应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定向性、能力观、应用性、整体性、过程观等特征基础上,精心设计工作步骤。包括:1、建立信息渠道,获取需求信息;2、进行社会调研;3、进行第一次论证;4、进行教学分析;5、进行第二次论证;6、进行方案修订。(二)仔细进行教学分析。首先,可以按照能力逐步减弱的顺序,由复杂到简单提取会计专业核心岗位群和相关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整合和归纳,形成与专业对应的工作过程;其次,分析典型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所需的知识,并进行提取;最后,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由强到弱安排课程内容,将与学习型任务对应的知识排前,将与行动型任务对应知识排后,形成串行结构。(三)合理设计课程类型。在课程类型的设计中,既要强调符合学科逻辑顺序的纵向直线式排列,又要强调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横向式排列,还要贴合职业工作过程。这种课程类型主要包括职业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一)通过专业市场调研确定就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调研内容包括会计专业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学生就业去向等。可采用实地调研法和小组座谈会等方式。调研对象是企业财会人员、部门领导和本专业参加工作的学生。我们在河北省及周边地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河北地方经济特色及人才需求,确定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和能力要求。出纳岗位,要求能进行现金收付的核算、银行存款的收付核算、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库存现金和有价证券的保管、有关印章的保管、往来结算业务的办理、企业备用金的管理等;财务会计岗位,要求能进行资金业务的会计处理、材料物资的核算、固定资产的核算、无形资产的核算、工资薪酬的核算、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处理、往来款项结算业务的处理等;税务会计岗位,要求能进行公司涉税业务的核算和管理以及公司各种发票的领取、使用和保管工作;财务审计岗位,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监控,以促使其有效运行;对企业的资产安全和完整进行审查和评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日常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出具审计报告;财务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公司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的相关工作。(二)工作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将会计专业行动领域归纳为出纳业务操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方面。与出纳业务操作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现金的管理、银行存款的管理等;与财务会计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应收和预付款项管理、存货管理、投资管理、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流动负债的核算、长期负责的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与成本会计行动领域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习单元。具体要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基本素质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邓、三重要思想概论,体育,英语,经济数学,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讲座,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选修课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创新能力拓展等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分为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统计基础、市场营销实务等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经济法、财政与金融、纳税实务、成本会计、审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包括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手工记账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等课程;职业拓展能力课程包括管理会计,会计制度设计,国际贸易,小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投资实务,保险实务等课程。

作者:刘毅 干冀春 王翠敏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第6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体为唐山市的中小企业,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97份。

(一)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学生学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财务管理人员所需学历方面

调查显示:48.87%的被调查者认为财务管理人员的最低学历要求是专科,38.51%认为财务管理人员学历要求是本科,只有不足4%认为财务管理人员最低学历是研究生以上。

2、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方面

排在首位的是道德操守,有近65%的被调查者看重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50%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法律意识,要求人文素养的企业和要求经济头脑的用人单位数量大致相当,均占了近32%。除专业技能外,语言沟通能力尤其被用人单位重视,比重高达67%,其次是财经写作能力36%,创新能力35%。对英语通级水平的要求是四级55%,六级20%,其他25%。同时对口语、专业英语、翻译、写作能力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建议

1、专业设置方面

认为将财务管理专业放在会计系、管理或金融系比较合适的,被调查者数量基本持平。

2、理论知识和方法讲授方面

近50%的用人单位会选择具有能够处理特殊行业、特殊情况下财务问题的能力的应聘者,应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同时与理论知识相关的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理论主题,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项目可行性研究,要求开设此类选修课的用人单位约占30%,对其他类课程要求较少。

3、基础知识方面

被调查者认为财务管理人才除了学习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财税、会计、审计、金融、管理。在财税、金融专业知识方面,有60.94%的用人单位看重财务管理人员的税务筹划能力,然后由高到低是证券投资、保险、期货及其他、外汇技能。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实训技能课程比较重要,超过30%认为企业经营模式实训课的重要性不能小视,而投资实训课的重要性相对来说要低一些,只被14.14%的用人单位重视。

4、计算机课程学习方面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调查显示,有超过75%的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计算机财务管理及一些通用财务软件的应用课程的学习,40%认为应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相关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的能力,建议增加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

二、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唐山学院为例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唐山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掌握现代企业理财理论和方法,具备管理、经济、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以应用型为主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目标沿用了教育部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财务管理专业指导性教学方案中的提法,虽然有了应用型的提法,但没有很好的根据地方高校的总体定位来设定,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直接表述出来。

(二)相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将财务管理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财务管理三个层次来设置,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存在着很多交叉和重复的内容。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短期经营决策的存货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内容几乎都可以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学到。

(三)实践能力亟待提高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唐山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已有的实训项目包括会计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证券投资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应有的校外实习几乎空白,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地方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应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整合,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义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投资理财、金融管理等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财务、金融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切实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的同时,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具体可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支持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整体师资队伍在学科、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方面更趋合理。

(三)构建多层次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层次和体系:首先是公共基础课程;其次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审计学、会计电算化、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证券投资与期货、投资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跨国公司财务、资产评估学、项目评估、专业英语等;最后是专业方向课程:企业战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国际金融、金融会计、保险学等。

实践教学层次和体系:首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等;其次是信息技术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再次是入学教育、认识实习、公益劳动、会计实训、统计实训、审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财务案例分析、外汇与期货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等。

第7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一、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新的审计准则实施要求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审计准则推行风险导向审计,这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要真正实现由过去简单的“审计程序执行到位”理念向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的审计理念转变,还必须从实质上借助职业判断运用好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控制到位。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教学中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找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点,也将成为目前审计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职业判断是审计人员主观认识的反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的结果。审计人员必备的素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基本素质,即作为一个审计人员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二是特别素质,主要是审计特殊的职业要求,即职业判断能力。笔者在与企事业单位、事务所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除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道德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特别看重学生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鉴于目前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为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在毕业之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审计职业判断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

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它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应有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相关专门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多学科知识熟练运用到审计中来,并根据具体情况对问题加以分析、判断,得出合理、恰当的结论。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公布的《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并特别强调“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不应是会计教育的唯一目标。会计教育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而非记忆日新月异的会计准则。”然而目前的审计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多是“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教学;注重理论教学,过于关注对准则条例、规章制度的讲解,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欠规范,实践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会计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等。

三、培养在校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规范化、形式多样化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职业判断水平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建设

据对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6.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过程控制不严,没有按照进度完成”;有56.51%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结束对经验教训没有讲评,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有47.30%的被调查者选择“实践计划安排不当,组织混乱,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时间上的保证”; 有66.03%的被调查者认为“会计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弱”。由此可见,目前会计实践教学效果普遍不理想。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质量如果要取得良好效果,各高校就需要对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阶段的各个环节予以规范。

2.大力推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

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如果仅依据书本进行教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提供某个企业从凭证、账簿到报表一整套会计资料的仿真场景,然后学生可以分审计小组进行实训,各成员在模拟小组中分工明确,协作完成。通过审计仿真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审计工作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对审计理论和实践方法融汇贯通的目的,从而增强职业判断能力,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已初步具备审计业务的实务能力。

3.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推行校企合作

目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和学校联系松散,没有一个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使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形成一个良好而持久的运行机制,学校有必要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职业界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参与社会实践,真正投入到企业实际的经济环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使其职业判断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重要保证

审计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但当前多数审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他们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比较欠缺。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教师队伍中只有25.7%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深入参与过实践的仅占23.9%。因此为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能力应鼓励教师多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定期脱产到会计师事务所去从事审计工作,以提高实践能力。

(三) 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数院校,审计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的传统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应提倡课堂讲授与启发、引导相结合,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重视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教学中精心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决案例涉及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课堂讲授与实训相结合。在讲授审计理论和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安排适量的查账实务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

第8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CDIO理念 资产评估 实训教学体系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种合作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协作,共同完成项目设计、规划,最后独立实施完成项目。基于CDIO 教育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是以培养合格的资产评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资产评估知识技能教育为主线,以资产评估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基本资产评估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使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得以优化、全面协调发展。

一、建立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借鉴CDIO理论和应用“做中学”方法,创新资产评估专业教学模式。CDIO理论主要是借鉴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创造的“做中学”工程教育理论,将其应用到建设项目资产评估课程实践性教学中,开发实践性工程资产评估教学实验项目,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集中体现。资产评估专业教育完全可以应用“做中学”方法,实现由传统“通知教育”向现代“通识教育”转化。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延伸就业链。平时,学生对资产评估专业知识掌握只局限于一些资产评估基本概念、程序和方法等纯理论性知识,在资产评估实务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能从事资产评估具体实务操作,也不具备应对经济社会对资产评估人才培养需要的能力。因此,在资产评估专业中开设资产评估实训课程是提升资产评估专业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又提高了资产评估教育质量,延伸了学生就业链。

(三)有利于培养高端资产评估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资产评估人才需要变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对广西加快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广西资产评估行业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影响将不断扩大。

二、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目前高校培养的评估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构建资产评估实训教学体系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经济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及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为评估行业培养高素质的评估人才。

(二)深厚专业基础知识,拓宽相关领域理论。评估行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领域工程基础知识和经济基础知识,以满足服务经济需要。因此,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突出服务工程基础,注重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三)融合国际规范,突出国际化特点。评估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是一个国际化的合作。要想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力,评估人才就必须符合国际化标准,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熟悉行业规范和国际标准,具有跨文化沟通、协作能力等。

三、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专业学科核心课程,保证理论课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同时,课程设置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基于CDIO理念的资产评估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应是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综合性的实践项目为核心,将学科性理论课程、训练性实践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有机整合,完成基本实践、专业实践、研究创新与社会适应等4种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教学平台设计。在每一个课程实训中,研究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重叠内容的衔接和过渡;设计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大实训(综合实训),深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并通过与现实企业合作的大型实训项目串联课程实训知识体系进行开放式实训,通过这些实训加强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资产评估专业应根据学科交叉渗透、理论实践融合、资源优化共享的实验教学理念,按照“理论―课程实训―综合实训―跨学科综合实训”四步骤设计实训教学平台,应构建的实训教学平台。

(三)实训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资产评估专业应按照CDIO的理念,即按照“基础―提高―创新”三阶段进行实训教学层次体系设计,将实训教学细分为阶梯状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入门阶段,也是通识课程基础实验阶段和专业基础性实训,通过这一阶段学习,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其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第二层次是小项目综合实训与若干小项目组合的综合实训,是学生从基础到综合的一个过渡阶段,构成了实训教学的提高教育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和设计能力;第三层次的现场实训,则体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场情况的交叉与渗透,是实训教学的创新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知识、自主思考并进行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四)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为了保证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资产评估专业应构建“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训教学体系。“实训”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关键环节,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探求问题的解决和寻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将教师已完成的企业横向课题根据教学需要转化成为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或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实环境中的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新爱,张伟民,张志红.房地产估价实训教学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5).

2.杨志奇,高雪铁.基于 CDIO 模式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讲坛,2010,(33).

第9篇:审计实训论文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独立学院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在规范办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大量合格建设者的同时,也在为如何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作为新机制、新模式的独立学院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找准切入点,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那些专业技术性强、市场需求大的专业上。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将市场需求看好的会计学专业锁定其中。诚然,好的专业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好的专业如果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其毕业生也同样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学院的生存发展。

二、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难点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取舍和实践的创新,而且在于学科的系统性和职业的导向性,在于如何将目标具体化。因为这类人才主要在会计工作的第一线,直接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纷复繁杂的经济业务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转化为真实的、有用的、合法的会计信息。因而,会计的职业判断既需要会计理论的支持,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又需要各项经济法规的支持,如关于会计主体性质的《企业法》《公司法》,关于会计主体与国家间关系的《税法》《价格法》,关于会计主体间关系的《票据法》《证券法》《合同法》,关于会计主体与其他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的《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同时还需将上述职业判断的结果转化为对内、对外会计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融会计理论与会计技能于一体且“上手快、后劲足”的“会计师”型。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教育理念虽然从“教学计划”转变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会计专业团体在会计专业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按照该培养方案培养出的毕业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里所说的“上”是指高层次的人才,但我们所谓的“高层次”人才,也并不高。下是指那些在基层工作的“熟练工”,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其结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2008刘永泽、池国华)。关于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有如下几种观点:有些学者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设计“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张晨民、高静颖,2006);有些学者提出走主要培养服务于企业的应用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或“订单式”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伍自强、吴海云、魏先林,2006)。因此,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定位应当描述为:介于学科性(或研究型)和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的目标之间,说白了独立学院既不是“二本”的复制品,更不是中专技校的升级版,是介于“二本”和“二专”之间,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会计学、审计学、公司理财、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金融证券机构及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应该说定位于学科型和职业技术型之间,重点突出“应用型”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的需要,符合“三本”的自身特点(即与“教育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区别),也是我国目前就业市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独立学院的光荣使命。

三、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模式

当然正确确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础,但是,必须找到能够适合实现该目标的人才培养途径,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专业特色的优势,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上述目标,笔者以为可突出以下几个环节:

1.重实践、精专业。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本着以应用课程为主的原则,压缩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如:《会计前沿理论》《国际会计》《比较会计》等,适当增加会计案例的教学内容,如:《审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等。在整个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中,应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大环节,校内实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可设置课程实训,即在每门专业课结束时进行(课程实训以手工操作为主),为此应加大相关专业课程的课时量,如“二本”的《基础会计学》为72学时,“三本”应增加到90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训18学时),“二本”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为90学时,“三本”应增加到144学时,且将学期课改为学年课,“二本”的《高级财务会计学》为54学时,“三本”应增加到72学时等;专业实训,即围绕整个会计专业进行(专业实训应以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相结合);综合实训,即搭建仿真平台,针对特定的业务,每个学生模拟不同单位(如企业会计、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等)、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按具体业务的要求独立完成相关业务。校内实训通常采取在实验室模拟进行,实训设施的不足是我国高校的软肋,所以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好举办高校的现有资源,同时独立学院的特点是高价优质,因此,独立学院应抽出部分财力建设属于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并配备专职实验员(也可聘请校外退休的老会计师作兼职实验员)。事实上通过以上各主要专业课程大课时量的磨合及动手能力的训练,已经做到了精专业。校外实习即指大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依托社会,以共建、协议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例如,独立学院的主要投资方、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应精心编写各环节《实训教材》及《实训指导》,合理制定各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并科学的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做到实践教学环节既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又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会计实践课程的的比例应当不低于课程总量的20%。打造一支能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坚持开门办学,例如,《审计案例》课程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主讲,《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可聘请大型企业的财务主管主讲,《会计模拟实习》课程可聘请校外退休的老会计师作兼职实验员等。

事实上会计学专业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珠算、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基本技能。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其内容包括:课程模拟实训,即跟随各门课进行,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每门课程均应安排模拟实训课时;专题实践教学,即为《财务案例》《审计案例》等;综合模拟实训,分为手工操作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等。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内容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课题等。

2.宽基础、广视野。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就会计论会计,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广度就没有深度,“广”是“深” 的基础,如果用金字塔的形状来比喻,就是没有广度就没有高度,广度是高度的基础,即立足专业,超越专业。因此,学院低年级学生基础教育主要体现一个“宽”字,力求宽而牢,通过基础课学习要让学生知识面宽,基本知识扎实;高年级学生专业课教育主要体现一个“广”字,使学生具有宽阔的专业眼界。为此,首先应拓宽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领域,如增加《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人力资源会计》《环境成本概论》《税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次应加大文化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的课时量,如《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普遍在“教育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基础上增加18学时。

3.厚人文、高素质。应该说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之源,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人文素质是各类专业人才素质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所谓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学识修养和外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人文素质越高,思路就越开阔,思维就越活跃,悟性能力就越强,从而创新能力也就越强。换言之,正是由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自然而然的显现出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派。如,20世纪最为辉煌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他曾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物理学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这是因为,想象力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通过对已有的认识进行延伸、扩展,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因而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往往同时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幻想家。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擅长音乐,率先在我国学术界倡导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新学科的原创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钱学森也曾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的艺术,因为科学中有美学。”可见,人文素质对其科学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在独立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音乐欣赏》《美学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国古诗词赏析》等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

4.广渠道、多证书。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的出路在于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学院的自身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在培养层次方面进行创新,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多证书在手,广渠道出口。本文的独立学院是特指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由国有高校作为举办方且经教育部予以确认的并规范办学的独立学院。因此,独立学院的招生分数线通常在“二本”分数线下20分左右,应该说对于高考来讲10-20分的差别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智力水平,然而部分学生正是因为这10至20分的《数学》和《英语》差别给其考研等带来一定的障碍,学院应高度重视《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教与学”,并力争免费为学生提供考研的课外辅导,确保优秀毕业生顺利考入研究生;部分学生由于《数学》、《英语》基础较差,学院可免费为学生提供《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公务员考试的课外辅导,争取使部分毕业生考上公务员;对于少量专业课成绩优秀的学生,院方可集中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训,指导这部分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此外,学生在大三时由院方统一联系当地财政部门,经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劳动部门取得《理财规划师》证书等,通过行业管理协会取得《ISO9000》等证书。这样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可以同时拿到“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多种证书,为大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基本保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特色可以概括为:强化实践训练,严管课堂教学,免费考证辅导,丰富课余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当然,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物,由于起步较晚尚处在成长阶段,在会计学专业定位、培养模式等诸多面尚处在摸索过程中。我们深信,在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运作下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一定会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出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我们的道路一定会愈走愈宽。

参考文献:

[1] 张晨民,高静颖.独立学院“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 伍自强,吴海云,魏先林.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2).

[3] 成思危.站在历史新起点开拓职教新局面[J].教育与职业,2006,(18).

[4] 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5] 唐卫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

[6] 张宝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注重质量,规范管理,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