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管理学年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关键词】坏账 账龄分析法 余额百分比法 赊销百分比法
去年的学年论文我的题目是《浅析应收账款》,当初的设想是希望可以让大学期间的学年论文写成由浅到深的过程,但是说到应收账款就必须提到其中很重要的坏账这一块。个人认为对坏账的论述也是对应收账款的深入,因此今年的论文就选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作为去年学年论文的补充,希望通过本学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大四的毕业论文可以对这块内容做更深的探讨。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时用赊销方式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而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所产生的损失。为了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企业对应收账款要及时进行清理和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可以自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并且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范围,提取方法,还要报相关部门备案,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在确定坏账准备提取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的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停产在短期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下列情况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1)当年的应收款;(2)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账款。
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备抵法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形成坏帐准备,当某一应收款项全部或者部分被认定为坏账时,应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预计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及时计入费用,避免企业虚增利润;在报表上列示应收账款净额,可以让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可以消除虚列的应收账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今年我国颁布了38条新会计准则(具体),但是新准则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在在核算坏账损失时还是可以沿用以前的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
首先,是账龄分析法它是依据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来分段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不同应收账款拖欠的期限分别确定坏账计提比例。拖欠时间短则计提比例可以适当低些,拖欠时间长则计提比例应该相对高一些,三年以上的则可全部计提。计提时,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的部分债务后,剩余的应收账款不应当改变其账龄,仍应按原账龄加上本期应增加的账龄确定;存在多比应收账款且各比应收账款账龄不同时,要逐笔确认,按先发生先收回的原则确定。另外,在清理应收账款时,对于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可采用老账优于新账的原则确定还款对象,即先发生,先偿还。
其次,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这是期末按应收账款余额一定比例计算的金额为本期坏账准备期末贷方余额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发法。
第三,是赊销百分比法,这种方法是按本期赊销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金额为本期坏账准备计提数。它着眼于损益表的正确,其各年的坏账损失费用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赊销百分比法的出发点是:坏账损失的产生与赊销业务直接相关,坏账损失估计数在赊销数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比率来计算。这种方法与余额百分比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赊销百分比法的基础是赊销净额,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数字,以这个为基础计算出的坏账损失估计数也是时期数,即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赊销百分比法与余额百分比法相比的优点是不论各年实际发生的坏账如何,只要赊销业务收入波动不大,坏账损失就将保持平稳。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容易理解,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有的情况是本期发生的一笔赊销业务,该业务的款项在本期已经收回,但赊销百分比法仍在期末就其发生额计提一定的坏账准备金,这就显得不是那么科学了。
以上提到的是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通过研究这些也可以学习一些对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预防的方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各种业务愈来愈频繁的发生,有业务的发生就会有赊销,有商品赊销就存在坏账风险。为将坏账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财务危机即坏账发生时不至于引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的困难,因此就要预先提取坏账准备,在坏账实际发生时,可以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从而避免财务危机。
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的数额大小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努力配合分析应收账款尽早收回应收账款,减少坏账发生,将应收账款损失降到最低。而对于坏账的预防管理也可以利用管理应收账款的相关方法:一是对应收账款采取较好的收账政策。收账政策是指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与措施,在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要考虑客户是否会拖欠或拒付账款;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客户拖欠账款;一旦账款遭到拖欠甚至拒信,企业应采取怎样的对策。这要靠信用调查才能得以充分的落实。二是要根据市场行情和企业产品质量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现金折扣等。信用期限是指企业为客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不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也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在掌握各部门相关数据时严格限定欠款单位的偿还时间;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 。现在的很多企业(一般比较大型的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减少坏账损失,会采用一定的优惠措施。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偿付货款的客户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率享受折扣。但应着重考虑提供折扣后所得的收益与现金折扣成本的大小关系。只有当收益较大时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管理会计学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0.
[2]戴德明.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荆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娄尔行.基础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百兴.会计管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2007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明确提出,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次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在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迷的形势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也积极探索缓解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举措,如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然而,上述举措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要解决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关键在于化解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针对该问题,教育界出现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争论,并且近年来这一争论愈演愈烈。这一问题反映出教育界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还没有完全理解,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针对我国本科的教学改革,通过分析高等院校招生模式的变化,以管理学科为例,探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改革方向。
二、我国本科专业招生模式的发展
我国的近代高等教育起源于。当时的大学充分借鉴西方大学的教育教学经验,采用通识教育的模式。如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和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都主张“沟通文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
195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的开始。这次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通过划分系和专业的方式强调专业化教育。专才培养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基本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专门化人才,对我国“工业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1979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引发了教育界对“通才”和“专才”的大讨论。到21世纪,为响应“强化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方针,大类招生作为实施“通才”的基础在部分院校开始实施,很多重点高校开始在部分学科推行“2+2”的大类招生模式。所谓“2+2;指前4个学期按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在第5学期进行专业分流,然后再进行专业教育。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大类招生、通才教育”认识的深入,部分高校提出了一些新的培养模式,如“2+4+X”的招生培养模式、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及“书院制”等。
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及历史原因,我国的管理学科直到1984年才恢复招生。虽然我国的管理学科及专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也是较早开展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探索的学科。通识教育作为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近年来,部分院校受到就业压力、专业分流人数不均衡等的影响,开始回归按专业招生的模式,这反映出当前管理学科通识教育的模式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三、大类招生的优势及暴漏出的人才培养问题
(一)大类招生的优势
大类招生是为了适应通识教育培养模式而采取的举措,目的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相对于以专才教育为目的的按专业招生,大类招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减少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大多数高考考试在选择专业填报志愿时,都不清清楚专业具体的培养方案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学生的专业选择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首先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因此对培养计划及未来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进行专业选择,能够降低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更加符合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在于学生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强调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其次通过现有知识的传输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而不是通过特定知识的灌输把学生训练成专业化的工具。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呈井喷式增长,因此创新性思维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能够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支持,通过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更加符合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
3.有利于学科资源的整合优化。大类招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业细化带来的教学资源重复的弊端,有利于在一个学科门类下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如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和财务管理方向分别设置会计系和财务金融两个系,两个系针对各自的专业都配备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导致教师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这两个专业由于受到总体教师规模的限制,短期内难以招聘能讲授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通过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至少可以在通识教育阶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如课程模块、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也使得专业化培养阶段教学资源的配置更加游刃有余。
(二)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类招生具有一系列的先天优势,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高校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类招生加剧了专业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在大类招生模式下,专业分流大多完全取决于学生个人意愿,因此可能会导致大多数学生选择所谓的优势专业或容易就业的专业,加剧了专业间的结构性矛盾。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4年以前一直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但2010级本科生在专业分流时,668名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会计学,选择电子商务专业的只有3个,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只有13个。这种专业结构,导致学员教学资源的严重失衡。
2.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没有体现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的原则。大类招生与按专业招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招生方式上,更大的区别则在于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制定等方面。当前很多院校采取了按大类招生的模式,但并没有制定出适合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造成专业分流时学生对要选择的专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凭感觉、参考往届学生的就业等信息选择专业。
3.对教学管理、考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类招生、通识教育由于前1-2年采用通才培养模式,使得教学工作跨越了不同的院系,因此对院系间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同的院系对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学生考核等方面都要协调一致。此外,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大类招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在培养方案上,大类招生、通才教育的核心在于既突出厚基础,又不失专业。因此,“基础+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大类招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谓“基础”,指的是在通识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人文、社会和自然三个领域知识的传授,为学生人格的塑造、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所谓“专业”,指的是既要在通识教育阶段融入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模块,又要在专业分流后通过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及专业技能培训等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力培养,注重教学与科研相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从学生角度出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将以往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思想转变为夯实学生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设置满足复合型、创新型、宽口径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突出基础和能力的培养,就要满足学生就业的知识需求,又要为学生深造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对教学管理和教师队伍的要求
关键词:财务管理;立体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79-02
众所周知,财务与会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财务活动都以会计活动为基础。会计的操作性决定了会计的实践教学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财务管理则更具有操作性和实务性,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尤其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
一、我国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从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以来,已有一大批院校先后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此时我国教育界才开始以会计实践教学为基础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本上都是以会计实践教学为主,只有少量财务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训实践教学,既没有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体系,也没有比较定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材体系。总的来说,不太理想,这除了人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自身不足等原因外,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不成体系或是体系设置不够合理。首先,实践教学不成体系,难以体现专业特色。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单项实验、综合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是实践教学整体系统性不强,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衔接,不能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多为各专业课程分别设置的考查财务管理某一环节知识运用的单项实验,综合实验项目缺乏,综合实验内容经常与会计专业雷同。其次,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够合理,如: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专业课所占比重过大,课程之间重复较多,而且跨学科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分析决策能力。
2.实践教学环境和可用资源相当薄弱。首先,国内高校单独建立财务管理实训室也是近两年才起步的,许多高校的这一块还是空白,这使该专业的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没有见识过财务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往往出现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环节的课程予以搁浅。其次,校外实习基地缺乏,且不够重视。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的财务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状况等均涉及商业秘密,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财务专业实习的学生,更不愿意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实习基地。有些单位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仅仅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和实习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财务管理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而财务管理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而大部分高校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考试时以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和选择题替代分析性问题。实际上财务管理的是复杂的人力关系,财务管理及其解决方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性问题所必需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从人才市场需求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建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面向实业与实务界培养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从整体上策划实践教学计划,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而首要的是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充分认识环境对财务管理教育的影响,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按照社会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和对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制定“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
1.充分认识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各种环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和时间的变化,尤其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加入WTO后,财务管理专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同时也促使我国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在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出更加科学完整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培养出更多的懂理论、熟实务的国际型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2.以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实践教学的专业层次上,采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三个层次的实训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递进实施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偶有交叉,这种结合既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操作技能,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层次:基础实训一般在第二学年进行,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进行会计基础知识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实训;第二层次:专业实训一般在第三学年进行,主要针对该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或专业知识点进行专项实训,以求完全掌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和该专业各方向的操作程序、技巧和方法,全面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财务软件处理财务管理业务,使学生掌握从事本岗位工作的能力;第三层次:综合实训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针对学生的就业,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可尝试采用“2+1+1”的倒置式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零距离接触专业岗位,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能增强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3.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了弥补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不足,从实践教学的空间上,采取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和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种结合方式能有效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应用性校内实践教学在学校内开展,既包括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课内实训,也包括在专业模拟实验室的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实验课,实验课可以随课程的讲授随堂实验,也可以安排在期末集中单独实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综合性校外实践教学在校外开展,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进行,是学生学完所有专业知识之后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专业综合模块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必须全面,包括专业领域里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如资金筹集、会计核算、成本计算、报表分析、资金营运、风险投资等内容。由于综合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工作量较大,因此应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进行,实践的时间相应长一些,一般最少要两个月左右,或者穿插于整个学期来完成。
4.从实践教学的时间上,既要统筹安排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时间,同时也要灵活采用短期假期实践和课内实训与长期的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
众所周知,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实训效果好,是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首选,但实际可训的时间较短,能接纳的实习生毕竟有限,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训学生经专业老师短训,获得审计与理财的实战技能,随队以“注册会计师”身份顶岗开展审计工作,全程零距离地接触各类企业账务处理与理财实务;另一方面,各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开办“两所”,成立财务、管理等咨询公司,这既符合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又可以提高高校老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在正常的教学时间里,则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安排学生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向大型企业进军,尤其是与设有单独的财务机构,专门从事筹资、融资、投资等业务的大公司联合,与专业化的财务咨询公司、证券公司等共建,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在校内尽力建造综合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等,以此作为理财实训的重要补充。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以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财务管理岗位能力为主线,从层次上看包括初级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从时间上看包括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从空间上看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采用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的实践教学计划体系,这是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阴丽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24-125.
[2]李炜.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10,(7):111-112.
【关键词】 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从哈尔滨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相关调查来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从事会计类岗位的职业,真正从事企业财务管理或金融管理岗位的非常少,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专业并没有体现它的办学特色。为此,必须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提高新升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一、新理财环境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必须立足于当今社会对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当前企业的外部理财环境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网络财务等因素推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金融市场环境方面,中国资本市场比如创业板市场的成功上市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为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的融资渠道。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更加便捷,企业融资、投资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所以在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的金融基本理论与知识基础上,更应突出对金融管理方法和理财技能方面的训练。经济环境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增强企业自身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抵御能力,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筹资、投资、分配管理的能力,熟练掌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进行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等经济管理的方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财务的计划、决策和评价能力的培养。网络技术环境方面,网络财务的发展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便捷,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整合整个企业的财务资源,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和结算效率的提高,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但同时存在的弊端是网络财务引起的安全问题。这样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和财务安全管理能力。面对理财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在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一方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型的应用人才去提高其管理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共同实现的,而没有单独从本专业的实践环节提出实践教学目标,这将导致实践课的内容设置、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缺乏总体设计,不能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清晰、共同为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服务的有机整体。例如: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的内容设置与会计专业实践课的内容设置只是在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的实践环节有差异,其他方面的实践课大致相同,都包括会计综合手工模拟实验和会计综合电算化实验以及ERP综合实训等,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也没有实现对学生金融管理方法和理财技能等综合理财能力的培养。
(二)没有充分利用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单项实验(主要应用在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等课程中)、综合实验(主要应用在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纳税筹划、会计综合模拟实验、ERP综合实训等课程中)、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由于论文的选题没有和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管理问题很好地结合,论文的选题缺乏针对性,导致最后完成质量不高,没有真正实现对学生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实习等形式。应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性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法简单地理解为把案例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做完了交上来,老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完成情况给出一个分数,全部过程就结束了。其实,案例教学法与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在于:把课堂的主要角色由老师转变为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判断,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之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的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从事会计管理、金融管理或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导致对具体的实践业务环境只是感性的认识,对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细节不是很了解,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比较薄弱
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或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上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业务环境,为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能力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提供实战的场所。哈尔滨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哈轴承集团、哈药集团和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能满足毕业生的专业实习,但有的基地没有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形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给实习基地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同时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企业财务等重大决策或盈利情况、税收情况等涉及单位的商业秘密,因此很多单位不愿意接受本专业实习的学生,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实习的层面,很难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为了体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型”办学特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逐步探索与自身定位相适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的角度来培养财务管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构建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科学、系统、合理地组织实践性教学环节
财务管理工作是在不同的理财环境下,明确具体的经营问题,寻求对决策的有用信息,进行预测、分析判断、最终作出决策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作。所以应将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突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各部分协调统一,始终为实践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本专业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明确具体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践目的、实践要求、实践教学方法和学时数),同时编订相对应的实习指导书,以利于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二)完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法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内容是以单纯的财务模拟培训为主,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看是不完整的。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收益分配的管理。它要求学生具备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方面的综合能力。所以实践课程的设置应兼顾这些能力的需要,主要包括上述三大模块和专业实习环节。
1.会计类实践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1)基础会计技能实验,在《基础会计》理论课完成之后进行。主要包括简单的证、账、表的填制,理解它们之间的勾稽关系和会计业务的基本操作流程。(2)财务会计综合实验(包括手工和电算化、网络财务三种形式),在《财务会计》理论课完成之后进行。这一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全面的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以及网络财务对应的会计信息生成、传递、分析、决策能力。(3)审计与纳税申报业务实验,这一环节使学生掌握对一个企业的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的工作。同时通过对增值税等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使学生具备对一个企业的纳税处理、纳税申报的能力。
2.管理类实践课程模块
主要包括与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相对应的单项实验、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相对应的综合实验。单项实验主要培养在财务管理的筹资、投资、用资的某一个领域应具备的单一能力。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相对应的综合实验主要培养学生从整个企业的管理角度出发,针对企业在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中出现的具体经营问题,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作出决策,提高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3.金融类实践课程模块
企业的筹资、投资都必然会涉及金融方面的知识,金融管理能力对一个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证券投资类实践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增加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通过让学生利用模拟交易系统和证券投资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进行模拟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培养学生金融方面的专业技能。
4.专业实习
大多数学校的毕业实习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收效甚微。提高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实习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制订实习计划,布置实习的具体任务,事中的严格监督和管理,事后以实习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将最后的成绩与取得的学位证相挂钩。在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首先,校方要加大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的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考试通过之后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在会计师事务所、投资管理公司等与本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公司兼职,有可能的话,可以发展为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校方也需要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要求专任教师每学期下厂实践的课时量不少于理论课时量的1/4,并统一组织考核,检验下厂实践的效果;也可以邀请企业的实务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聘请他们作为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使本校教师成为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
除了上述改革措施之外,还应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只有各项措施全部到位,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井静,段宗志.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2] 方纲厚.试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6).
一、国际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会计的国际化。它要求各高校更新会计观念和会计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培养能够通晓国际会计惯例、有熟练专业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外向型”、“高素质”成了时代的要求。
1.国内“留学”。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种形式,四年都在国内学习。国内大学与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引进国外教材,采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会计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国际会计发展新动向,熟悉与国际会计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和涉外经济部门的会计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开拓型、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型专门人才。
上海财经大学先后与英国的南安普敦大学,美国的韦伯斯特大学等多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开设有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银行与国际金融、数量经济、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分ACCA、CGA、美国会计三个专门方向。中外合作本科教育项目近半数课程配备双语师资力量,授课教师绝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国外学习背景;外语听说课程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同时,学校还聘任了大量的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专业课程都由外籍教师授课。
2.留学直通车。2003年3月1日,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6月2日,教育部公布的相关实施办法规定:中国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与相应层次和类别的外国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颁发中国学历、学位证书或者外国学历、学位证书,在中国境外实施部分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是首批与国外大学开办合作教育项目的院校之一,它的会计学专业与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合作开办。国内学习1~2年,国外学习2年,毕业时,国家统招生可获得中国农业大学学士学位和外方合作大学学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共同举办“会计学——国际会计中澳班”。采用“3+1”的教学方式,先在国内学习三年,然后赴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再学习一年。第三学年学习由科廷科技大学和该校教师共同授课的4门课程,使用科廷科技大学的教材、英文教学和考试。第四学年,在科廷科技大学学习8门课程。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将获得科廷科技大学的学士学位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士学位。
3.双语教学。教育部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很多大学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双语教学,是指在教材使用、课堂讲授、期末考试等教学环节同时使用英语和汉语并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活动。会计学专业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通晓国际会计审计准则和现代公司理财方法,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会计事务和财务管理,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人才。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双语教学实验班部分专业课程使用国际通用的英语原版教材,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国内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国际会计审计准则,使其具备适应会计国际化环境的执业能力。该校会计学专业(双语班)开设了会计学导论、初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8门双语课程,共504学时34学分。
4.语言+专业。近年来,我国的外语类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探索出“语言+专业”的办学模式。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都创办了会计学专业。它们的共同点是培养掌握会计方法与理论,掌握中外会计、审计实务,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能用英语作为工作环境交流工具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会计专业英语必修课有精读、听力、口语、泛读4门,共864学时48学分。还可以修英语双学位课程,内容包括英美文化与社会概况、语音、经贸英语、英美文学简介、时事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笔译、英汉口译、英语阅读与评论、论文写作,共576学时32学分。
二、专门化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分设十一个学科门类,管理学门类下设5个二级类,会计学是工商管理二级类的18种专业之一,代码110203。于是,各校把原来的国际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都改为会计学。但开放的会计市场需要高质量、有特色的人才。于是,有些大学走特色之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适应会计职业化的要求,开办了会计学的若干专门化方向。
1.会计学(CPA方向)。CPA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中坚力量。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维护,需要强有力的CPA队伍。1994年,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定全国首批七所试点院校可招收CPA专业方向学生。迄今已有二十多所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湖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CPA课程基本上采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编教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概论、审计实务、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审计等。培养掌握CPA执业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诚信品德和熟练的会计与审计技能,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文化素质强的CPA执业人才。
2.会计学(CGA方向)。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成立于1908年,是经加拿大国会批准可以在加拿大执业的会计团体。1993年,为了帮助和促进会计行业在中加两国的发展,培养下一代会计师,希望他们能够达到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会计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增加和提高协会会员的数量和质量,CGA应中国政府之邀,在加拿大国家发展署的资助下进入中国。
目前,我国已有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审计学院等与CGA建立了合作关系。它们引进CGA部分原版英文教程,开设会计学(CGA方向)本科专业。CGA课程共18门,培训课程共14门,涉及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管理和IT等领域。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的课程考试,成绩达到65分以上,即可获得CGA相应课程的豁免,无需参加全球考(TX1除外)。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PACE级和TX1的培训和全球统考,最终获得CGA资格。
3.会计学(ACCA方向)。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成立于1904年,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专业会计师团体,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全球性专业会计师组织,目前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9.6万名学员和11.5万名会员。ACCA的宗旨是为那些愿意在财会、金融和管理领域一展宏图的能人志士,在其职业生涯的全程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机会。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ACCA开始致力于发展中国事务。
目前,ACCA在我国大陆已经拥有1.7万名会员和学员。ACCA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办事处,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20多个考点、30多个培训中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审计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开设了会计学(ACCA方向)本科专业。
4.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一些大学部分引进国外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为跨国公司、涉外企业、外经贸企业、金融机构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会计理论、会计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2002年,江西财经大学创办国际学院本科教学试验班。设有会计学(国际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学(国际金融)三个专业。国际学院在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色: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引进英文原版教材,主要专业课程用英语授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听到外籍教师、专家的讲课与讲座。
此外,会计学专门化方向还有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美国会计方向)、东华大学的会计学(涉外会计方向)、浙江财经学院的会计学(网络会计方向)等。
三、通识化
为了维护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禁止中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实验班。大学却大不一样,各种实验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中山大学的逸仙班、武汉大学的实验班等。这些实验班强调宽基础、多口径的通识教育,
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学习基础课程,
三、四年级实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较为广博宽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种实验班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会计学专业,可以认为是会计学专业一种新的培养方式。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于2001年启动的以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2007年9月升级为元培学院。实验班努力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具体内容包括:①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按文理两类招生入学后,主要学习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②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自由选择通识教育课和平台课,一般在第二学期末,提出专业意向申请,第三学期期末确定最终的专业方向,之后在有关院系选课,修学各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③学分制。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在3~6年内完成学业。④导师制。学校从各院系聘请34位资深教授作为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及方法、研究方向等指导。⑤学生在高年级进入专业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统一由元培学院管理。
摘要:阐述了当代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实验课程的必要性、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开设的现状、并具体探讨了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的体系问题。文中提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验应该开设财务管理实验,同时,还应增加创新性设计实验或增加修改缺陷条件的实验,使学生具有自主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创新
1引言
实验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高等院校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会动手、能分析的预测、决策型、而且会应变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因此,在学生进入社会以前,能够在实验室进行专业课程的模拟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银行会计模拟、税务会计模拟、商业会计模拟等,使学生对实务操作感性认识,以缩短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努力建设好管理学科的实验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需要。
2会计学实验课程设置的现状
2.1经费紧张、资源匮乏。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都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有效方法。1983年以后,全国的财经院校均陆续成立了自己的财经实验室,然而,因为场地、经费、师资、实习等条件的限制,使得实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些专业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现阶段的高校会计实验课程设置还不够丰富,主要受经费的限制,缺乏专业的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适用经济类专业的教学软件较少、开发经济类教学软件的人员不多。
2.2理论课时包含实验课时绝大多数的会计实验课时是含在理论课时中的,老师给学生的成绩主要是看最后的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而实验课程成绩是和平时考勤纪律、平时作业在一起的,总共占30%,这是造成学生普遍对实验课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也有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造成我们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差。能否将实验课单独拿出来开设,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3经济管理类实验意识不强一直以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不如理工科实验那么受到重视,实验手段也不够丰富。所以造成高校激励机制与管理体制跟不上,实验教师觉得自己不受重视,心理预期达不到满足,相关的培训进修机会也几乎没有,从而工作积极性不够。
3会计学科有关实验课程开设的几点构想
会计学科的实践教育环节必不可少,有课堂习题、课堂案例、专业课程实验、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本文作者仅从会计专业校内课程实验环节来谈。
3.1会计学实验的设置会计学专业的会计模拟实验分为三种,单项实验、阶段性实验、综合实验。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基础会计学》,开始做单项实验,比如,练习借款单、产品交库单、出库单、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填制;阶段性实验室即在学习完薪酬会计后练习工资结算单的填制,学习完企业筹资会计做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的业务处理;学习完成本会计后练习成本计算单的填制;综合性实验即在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完会计的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后进行,在大三下学期安排5周左右的时间进行会计大作业,它需要学生融合所学的会计知识,通过模拟会计做帐,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到会计业务的处理,科目汇总表的试算平衡,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填制,到最终出具三张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通过这样设置会计模拟实验,能够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会计知识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学生通过模拟做帐,一来可以“温故而知新”,二来“真枪实弹”,学生感觉真正理解了会计循环。要把会计模拟实验做得最好,还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让学生在4周的手工模拟实验之后,还利用最后一周的教学安排,在电脑上使用“用友”、“金蝶”财务软件,或者老师编制的财务操作系统,将前四周的会计业务输入计算机,让学生了解财务软件的操作。笔者将会计学专业的实验课程列表如表1。
3.2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内容每个课程实验必须设计合理、实验内容清晰、实验目的明确,真正使学生在动手填制记账凭证、处理会计业务的过程中得到收获。
3.2.1基础会计学的实验内容收料单、领料单凭证操作是根据采购业务、领料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学生学会收料单、领料单、发料汇总表的填制;现金银行存款存取凭证操作的实验目的是通过根据存、取款、借款、付款等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实践现金银行存款存取凭证的填制,了解现金缴款单、银行进账单,及其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填制方法;练习借款单的填制;固定资产核算凭证操作的实验目的是通过采购业务,学会做会计业务处理、学会固定资产卡片的填制,使学生熟悉固定资产增加、减少及其折表1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一览表实验类型实验课程实验项目面向年级单项实验基础会计学收料单、领料单凭证操作、现金银行存款存取凭证操作、练习借款单的填制、练习支票的填制、现金缴款单的填制、销售发票的填制、固定资产核算凭证操作、纳税缴款凭证的操作、产成品交库单的填制、财产清查凭证操作、练习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大学一年级下学期阶段性实验财务会计企业筹资会计实验、货币资金会计实验、应收与应付项目会计实验、工薪会计实验、存货会计实验、投资会计实验、固定资产会计实验、无形资产会计实验、损益会计实验、现金流量表实验、合并会计报表实验大学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实验成本会计学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大学二年级下学期阶段性实验财务管理学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分析、企业筹资方式、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项目投资、证券投资、营运资金、财务分析等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综合性实验会计大作业股份制企业综合模拟实验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旧业务的会计处理程序及业务处理过程;纳税缴款凭证操作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填制纳税缴款凭证,使学生了解纳税缴款有关手续及会计处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是掌握银行存款的核对方法及其未达帐项的调整。
3.2.2财务会计的实验内容企业筹资会计实验包括资本筹资、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的基本理论问题及会计处理;货币资金会计实验包括货币资金结算业务和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应收与应付项目会计实验,要求学生了解企业会计工作中应收账款与坏账损失、应收票据与贴现、应付账款与应付票据、预收账款与预付账款、应交税金与其他应收、应付、应交项目的基本内容和核算方法;工薪会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工资总额的组成内容,工资的计算与会计处理,以及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的会计处理;存货会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存货收、发的计价及各种核算方法,能从事企业的存货会计;投资会计实验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投资计价的确认原则,熟练处理投资的会计业务;固定资产会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加、建设、修理、折旧、租赁以及在建工程的科技核算方法;无形资产会计实验掌握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损益会计实验掌握财务成果的形成与分配问题;现金流量表会计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工作底稿法来编制现金流量表,合并会计报表实验要求学生做抵消分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学生通过模拟专项会计业务,最终达到熟练处理账务的目的,初步掌握财政部颁布的16项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的内涵。
3.2.3成本管理会计的实验内容成本管理会计是高等财经院校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才能了解成本计算的流程。实验资料通常以制造业为例,实验教材的选用应注意案例数字的准确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制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制造费用的几种分配方法:生产工时分配法、直接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计划分配率分配法;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重点掌握交互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合理准确地确定在产品数量,是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在产品成本按其耗用直接材料费用计算、约当产量法、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定额比例法,其中重点掌握约当产量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是让学生按照产品的批别或购货单位的订单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是让学生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3.2.4财务管理的实验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财务预测是为财务决策服务的,决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财务管理实验显得尤为重要。资金时间价值与风险分析实验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次性收付款项的终值与现值、普通年金的终值与现值、即付年金的终值与现值、递延年金和永续年金的现值、风险报酬率的计算;企业筹资方式中必须掌握债券的发行价格计算方法、企业资金需要量预测常用的几种方法:定性预测法、比率预测法、资金习性预测法;资金成本和资金结构实验重点掌握个别资金成本、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资金的边际成本、边际贡献、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复合杠杆、息税前利润2每股利润分析法等;项目投资中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项目的净现金流量计算实验、证券投资一节中要求学生做证券投资决策实验;营运资金一节中做最佳现金持有量实验、信用条件备选方案的评价实验;财务分析一节中做企业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等实验。
3.2.5会计大作业课程实验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在会计学主干课程学完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整套150笔左右业务的会计处理,综合了以前所学的会计知识,这些业务还必须涵括财政部颁布的16项企业会计准则,如《借款费用》、《收入》、《投资》、《无形资产》、《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及会计差错变更》、《建造合同》、《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或有事项》、《关联方交易》、《固定资产》、《存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从开账、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编制科目汇总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到最后出具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学生通过这套会计大作业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3.2.6增设行业会计及创新性设计实验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时,应该开设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银行会计、电力企业会计、交通企业会计等行业会计,以便让学生将来到社会上缩短适应期,这些课程的课时不宜太多。同时,应增加创新性设计实验或增加修改缺陷条件的实验,使学生具有自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还需要会计学实验室开放的配合,以预约方式或者全阶段开放方式开放,学生可以来实验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会计内容做实验。
4结语
高校的会计学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会计手工实验教学不能减少。同时,又应该加强计算机会计实验教学,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会计实验知识化、规范化、综合化、现代化、社会化,为了适应新世纪会计实验教学的要求,我们需要建立和健全会计实验教学的运行机制[2]。会计实验教学具有连续性、综合性的特点,它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不断完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兴武.办好会计模拟实验课的几点体会[J].广西会计,2000,(11):30232.
[2]于玉林.21世纪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426.
[3]王建成,朱启明,李乃恒.会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
[4]王维虎.改善会计模拟实验的设想[J].财会月刊,1997,(6):27228.
[5]于玉林,程夏.会计学实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侯旭华.高职院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8):1372138.
关键词: 安徽科技学院 工商管理类专业 应用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对于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应用型人才又有很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2];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3]。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4]。其一,应用型是相对于纯理论型而言的,也即相对于所谓的“经院派”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去理解,我国目前所有高校大部分本科学生培养都应该被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上,甚至细放到某个特定的专业来理解。
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与培养路径。本文就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实践模式进行总结,以探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包含的领域较宽,在我国教育部98本科专业目录中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我院于2003年开始先后申报获批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四个专业。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我们将这些专业都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并围绕此定位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使得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育日趋成熟。
二、“六位一体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不断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功能、创新评价方法”等途径的推行与实施,强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六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尊重学生的志向角度让学生理解专业和认识自己之后再选择专业;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把更多的选择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未来与对自身发展负责任的意识;本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的目的,学院2007年在工商管理学科大类专业中首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即将原先单独设置招生的4个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整合成1个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并按“2+2”模式进行大类培养,即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先用2学年的时间修读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平台课程后,然后按人才市场需求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修读专业,选择后再用2学年时间修读专业课程。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注重知行合一。
正确处理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及社会实践、学习与健康、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校内与校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科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与技术基础以及相关基础实践训练)、专业教育(主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方向)和综合教育(思想教育与公益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三大部分。在已确定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整体优化原则,确立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思想道德素质必修课+身体素质必修课+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实践必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素质)+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必修课+专业实践课:基本专业技能)+“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根据不同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标准设立)”(选修)的课程体系(见图1:工商管理类专业课题体系)。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探索构建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图1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图
(三)以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构建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针对各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现状,加大调研的力度,认真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的需求,制定了科学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大一、大二通过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思维能力;大三通过课程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大四通过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分学年度的分体目标的实施,有效地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与实现手段,我们针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置为课堂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能力训练、设计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部分。课堂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场所,还是实践能力培育的重要阵地,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在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近10门课程中开设1―2学分的实验课,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实验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体系。校内外实训是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关键环节,通过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与毕业实训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奠定基础。社会实践能力培训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工商管理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与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紧紧靠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不够,因此需要构建实践能力培训作为一个补充,因此我们将学生假期有效地利用起来,统筹安排,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强知识与才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配备指导教师指导科研训练、一人一题毕业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一是要不断加强财经综合实验室(2001年10月组建)建设,实验室现设商务模拟室、会计模拟室、企管模拟室等三个分室,实验室现有可用面积320平方米,建有159台套工作站,主要以计算机和相关教学软件为基本配置,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现代企业基本流程为走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搭建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训)平台,构建了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二是要积极联系了近30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企业作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并有效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三是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四是要通过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以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关键点,提升教师的“教、训、练”等应用能力。
2004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型”不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兼职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现场实习等,可以对未来的就业及工作要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指导老师的教、学生的练而逐步形成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说,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双师型”的,他们应当是同时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现象,关键要从培养人才的教师变革抓起。近年来,学院一方面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进与培养实践教学教师,目前基本形成了数量与结构合理,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队伍。现有教师中有41人兼职实践课教师。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选派理论教师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提升应用能力,现有教师中有近1/3人员具备了“会计师”、“评估师”、“统计师”等第二资格。
(五)以第二课堂建设为支撑点,第一、二课堂联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二课堂,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是在知识的立体建构层次上,第二课堂会促使学生将已经巩固和融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收获新知。因此第二课堂在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近年来,学院紧密围绕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构建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阵地;二是加强了第二课堂建设的组织建设,形成以团总支、学生会为主导,社团、学生班级为依托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机制,有效保证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三是开展了“读书修身节”、“科技文化节”、“会计专业知识技能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商务谈判大赛”等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第二课堂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六)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为落脚点,突出应用能力评价。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院在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课程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的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课程考核从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转变为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考核的目的从单纯的“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核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过程。近年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的形式逐渐被推广应用,理论课考核形式从单纯的闭卷考核转向闭卷、开卷、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多样化形式,技能考核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解决方案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多种形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强化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有力地引导了学生提升应用能力的自觉性,考试过程也由检验的过程变为提升应用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教学研究,2005.3.
[3]陈天培.“模拟试验”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