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教课程范文

早教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教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早教课程

第1篇:早教课程范文

关键词:早教过渡课程;亲子教育;指导活动

一、研究背景

在社会需求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0~3岁婴幼儿的教养问题如今已成为社会、家庭关注的教育焦点之一。如何实现0~6岁托幼一体化的办园机制,使婴幼儿从0~3岁的亲子教育向3~6岁的幼儿园教育顺利过渡,成为我园思考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利用园中园的优势开发一种帮助幼儿由早教亲子园向幼儿园过渡的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实施

1.指导思想

根据对0~3岁婴幼儿年龄特点的理解及早教课程内涵的定位,在《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在皮亚杰的建构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指引下,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集体活动、生活活动和体能活动,帮助准备上幼儿园的宝宝及其家长进行运动、认知、言语、情感与社会品质的培养及指导,为入园做准备。

2.遵循的原则

(1)贴近生活,顺应发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因而教育应当与幼儿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扩展婴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早教过渡课程中着重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对幼儿有意义的、能帮助幼儿与周围的人文环境和生活实际建立联系的教育内容。

(2)双向指导,有的放矢

亲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早教亲子课程不仅要对婴幼儿的发展起引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提高看护人的教养水平,因而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3)多方互动,有效促进

婴幼儿是在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人、事、物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随着过渡课程的深入,逐渐由原先单一的亲子互动、师幼互动发展到婴幼儿与婴幼儿、婴幼儿与小班教师、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活动。对于即将走进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同伴间的交往显得尤为重要。

(4)开放创新,资源共享

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师、幼、家长三者应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着眼于社区资源、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托幼儿园的优势使组织形式适时调整,内容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完善。如开设“亲子网站”“活动留言板”等。

3.具体的组织实施

(1)以婴幼儿生活习惯养成为目标,开设“能干的宝宝”游戏活动

有调查显示,两岁半到三岁的孩子中有近50%的幼儿存在需家长喂饭、边吃边玩、吃饭时间长、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这就导致幼儿入园后生活适应期大大延长。据此情况,我园指导开展了以下活动:

亲子指导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引导婴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自理能力。如宝宝叠衣服、扣扣子能力的养成就是在生动的儿歌和有趣的亲子比赛中获得的。“衣服放平整,关上两扇门,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弯弯腰、点点头,衣服叠好了。”

家庭指导活动:在“能干的宝宝”活动中,教师通过定期发放宣传单、指导观看早教书籍等帮助家长了解本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宝宝入托前必学的6大生活技能》的宣传内容,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在家庭中逐步培养宝宝自己喝水吃饭、自己解决大小便等自理能力。

(2)以社会性情感沟通交流为脉络,开设“快乐宝宝”游戏活动

当幼儿离开亲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他会突然失去原有的安全感而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因此,消除和减少幼儿的恐惧心理和分离焦虑,以快乐、主动的心情进入幼儿园小班是早教过渡课程的核心内容。

亲子指导活动:以亲子共同活动向亲子分离活动过渡。旨在创造一种安全的环境,推崇亲子分离的教学模式,锻炼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第一阶段:亲子教师通过亲子活动与幼儿及家长建立亲密关系。

第二阶段:在信任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幼儿游戏活动,家长作为旁观者不参与活动。

第三阶段:逐步进行分离直至完全分离。

第四阶段:亲子教师及小班教师与即将入托的宝宝共同活动,建立感情。

第五阶段:小班教师与亲子教师带领宝宝熟悉小班活动室,进行喜爱的区域活动。

家长指导活动:

①安排家长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环境,以正面引导的方式让宝宝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对亲子早教园及幼儿园小班的生活充满向往和期待。

②指导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表达能力。告诉宝宝,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要大声向老师说出来,特别是当身体不舒服时一定要说出,来或用手指出具体的地方(如头痛、肚子痛等),利于成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对课程实施的观察跟踪评价

在实施早教过渡课程中,我们强调入托前的生活准备和心理准备,注重婴幼儿社会的培养,注重幼儿入园前家长的心理疏导。我们对未参加早教活动及参加过早教活动的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表现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参加过早教过渡活动的幼儿在入园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大大强于未参加活动的幼儿,在感、知觉和运动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家长及幼儿的入园焦虑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第2篇:早教课程范文

关键词:绿色制造;绿色环保;绿色设计

绿色制造是21世纪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的推广与进步,最有效的办法是从高等院校培养方案入手,针对高等院校的机械、机电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绿色制造》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绿色制造理念,为绿色制造领域提供人才保障。然而,教学实践发现,《绿色制造》课程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尚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绿色制造》课程面临的问题

1.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意识淡薄

目前,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设《绿色制造》课程,导致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即使开设的院校也安排较少的课时,难以讲授与绿色制造技术相关的全部内容。而且,由于有关绿色制造技术的课程门类还比较少,还处于零星的离散状态,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几乎没有围绕该课程的实验仪器,这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内容覆盖面广,更新太快

绿色制造技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生产管理到产品的回收等方面,因此《绿色制造》课程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管理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如此,绿色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它不断吸收各种最新的技术成果,因而《绿色制造》课程也是一门动态的课程,随着新科技、新理念的不断出现而不断更新、充实和发展,这都给《绿色制造》课程的开设增添了难度。

3.教材种类较少,教学方法死板

绿色制造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综合叉学科,但目前与绿色制造技术相关的教材很少,且内容冗长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如此,绿色制造技术是一种综合性、复合型技术,它要求培养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实用性人才。而目前《绿色制造》课程教学模式多以课堂讲授、灌输理论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综合性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绿色制造》课程改进措施

1.引入绿色环保理念

目前,教师、学生以及机械类教材的编写者都还未真正意识到绿色制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注重传统知识点的掌握,忽视绿色制造理念的引入。为此,教师首先应自身重视起绿色制造理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关注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增强环保意识。如开设专业讲座、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强调绿色制造理念、选取有环保理念的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习等。

2.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绿色制造是与市场需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动态体系,它是一门不断发展、永不间断的技术,形成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已经成熟或即将成熟的知识,与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相比存在一定的时间距离,因此需要授课教师紧密关注绿色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绿色制造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绿色制造技术的最新知识,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不详细讲解深奥难懂的绿色制造理论,而着重讲解生动易懂的绿色制造案例。在教学实践环节上,采取实验教学、实际应用及应用实例介绍、教学基地工程实训等多种形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联系社会上已实行绿色制造的生产厂家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通过实践实习,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回收技术等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增加学习兴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4.积极改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颠覆了一门课对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材模式,向学生推荐大量较新的教学参考书,鼓励学生从网络和各种参考文献中获取知识,并结合实践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其次,上课时教师采取提问等交互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某一绿色制造技术的观点,积极调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再次,搜集制作多媒体素材,然后将各种多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灵活、视听效果好的CAI课件。

5.改革考核方法

随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相应的考核方法也应改变。过去是靠期末一张理论卷来定成绩,这种做法明显不适用于《绿色制造》这种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除了考勤与考试之外,还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设计一款绿色产品,鼓励学生将绿色制造的理念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实践证明,采用课堂考勤、课程设计、期末考试三者结合的考核办法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绿色制造技术是我国制造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制造》课程教学应及时革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具备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的人才,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慧琴,王栋.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3,155.

[2]谢世坤,桂国庆,夏翔,等.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类专业教学中的渗透[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1):122-123.

第3篇:早教课程范文

关键词:观念革新;思路创新;结构变革;高效课堂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转变教师观念,主动适应课改

第一,教师角色、行为要转变。以前上课,教师为学术权威,现在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共享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格式化程序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要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课堂上教师不是演员,而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二,师生关系要转变。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现在新课改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们知道,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而理解地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高效教育。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二要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客观地看待全体学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

二、创新备课思路,激发教师教学活力

第一,紧盯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第二,紧盯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教师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

第四,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要风趣幽默。这需要教师自己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其次,课堂要像相声演员那样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如果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

第五,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新型课堂结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第一,以学为主导。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

第二,以练习为主线: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第4篇:早教课程范文

关键词: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改革;教育方法

一、园林工程造价在于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课程关键性的认识

建设园林工程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了一定的年限以后,能够参加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与工程造价有关的部分都存在于这些考试中。我国的许多农林类大学都把园林专业划分为农学中的一级学科,关于其专业课程方面,对培养运用和设计植物的能力相对重视,学生们很少知道与园林土建有关的知识,而且因为没有工程计划施行,有些艺术学生和文科学生不太了解该课程的重要程度,难以有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牵涉的知识面宽泛,内容庞杂,学时不多

园林工程造价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设计建造园林景观和给园林排水,还有绿化种植和安装照明设备等,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不仅要学习完全部课程,而且让他们可以单独完成园林工程造价的计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置后的教材内容,难以完成地区差异的教学

园林工程造价有一个特点是其行业标准变化快,从前的教材中难以及时使得新标准的专业性地域性得到体现。园林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一味地教导学生完成教材学习,并不能独自完成对园林工程造价。

(四)教学没有和实践相结合

园林专业的同学不够重视园林工程造价的课程,他们完成课堂教学后缺乏对园林工程造价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尽管学生学完了该课程,其实践能力也很差,难以独自完成整个园林工程的造价,更不用说管理园林工程造价了。

二、对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教学革新的办法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安排适当有效的课程,给学生学习带来兴趣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我们深入到园林类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与企业技术骨干一起,分析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对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招标标底编制、工程预算、投标报价、工程结算、造价审核等。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对园林工程造价不是十分了解,所以要与大家最关注的就业相结合,一边教授专业知识,一边联系实际情况,把园林工程造价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介绍给大家,并强调其核心是工程造价以及其开阔的发展前景,从而给学生学习带来兴趣。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课程的载体,顺应造价行业发展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相结合

1、知识目标是关键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教学革新的方法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作为第一要素。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对园林工程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实践能力,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中,也需要对施工图进行预算,通过学生多次的动手操作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从事工程造价的人需要学会识图、准确列项和定额组价以及对市场信息价格的了解,还要熟悉工程的施工工艺、了解造价行业的新颁布的政策等。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在园林工程造价课程中应该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施工图的预算、编制施工图、掌握正确的编制能力等。通过学习可以使同学们可以初步掌握施工图预算编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为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2、能力目标是重点能力目标是对知识目标的考核,能力目标需要考核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的具体内容。在实施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采用现场观摩、体验式教学活动;采用交互式、开放式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以工程造价的形成过程为导向,确定行动领域为:收集编制依据工程量清单项目划分定额的套用项目综合单价的计算费用计取编造说明确定最终造价。园林工程造价课程对能力目标的考核也需要从课程的实际出发,教师在设置考核目标和内容的过程中应该既考察学生的知识内容,又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能力目标的考核,帮助学生提高。3、职业素养目标是要求在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教学革新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目标当作基本要求,具体的讲,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实是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合作意识;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三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目标的培养,是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负责的表现,通过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中利用园林工程造价课学到的知识作为求职过程中重要的工具。在实施过程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4、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运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媒体、微课、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等教学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课前先布置网络课程让学生自行学习,把相关问题带到课堂当中来,大家一起讨论,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5、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模拟操作教学应以典型的园林工程施工图为实例,创设教学情境,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每个实际项目中,通过学习情境的合理设置,让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例如一般采用两个项目,项目一重点是教师讲解、示范;项目二是学生独立操作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让教与学齐头并进,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好得掌握园林工程造价的计算方法和计算程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法,采用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兴趣和目标的培养,在目标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园林工程造价知识,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烨,许勇,张衡锋.园林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第5篇:早教课程范文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着力培养具备技术水平要求及职业素质要求的专业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一条符合实际要求,满足职业教育要求的新路子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教育教学及参与工程管理实践工作的经验,提出采用多维立体化教学方法对现行的工程造价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多维立体化教学是一种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理论及实践教学,采取科学的多样化综合考评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学资源多元化是指教学用由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Flash仿真教学等组成的教学包,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元化是指除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授课、现代视频及网络教学外,增加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方式模拟岗位工作,用实践指导教学,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新格局。工程造价课程采用多维立体化教学模式,势必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能贴近实际工程管理岗位,突出理论知识应用,培养对工程造价管理及控制、工程造价文件编审的技能。

二、工程造价课程的多维立体化教学改革方案

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有针对性地构建实用性、专业性、综合性、最新性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实现多维立体化教学。1.教学资源建设为实现多维立体化教学,首先着手组织一体化教学资源包。编写或选择采用所在行政区域现行计价政策及地方定额的教材作为主教材,并根据主教材编写电子教案,作为课堂上多媒体授课的教学内容;建立学生未曾见过的施工工艺及抽象的施工技术FLSH仿真及视频,去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并提高教学效果;组建现行地方定额及计价规则政策电子文件库及相关专业课程辅助电子教材,利于引导学生参考学习工程造价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知识点;建立工程案例资料库、试题库及造价软件使用专题讲座资料。2.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建立网络空中课堂,增加工程造价软件培训及案例实训培训,多方向多手段地建立多维立体教学法,使学生边听边学边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将教学资源放入网络空中课堂中,并与工程造价信息等平台网站链接,方便学生温故知新,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同时,通过空中课堂上的网址链接查阅工程造价信息,逐渐培养学生关注政府部门工程造价政策及市场物价变化对工程造价影响的习惯。加强并重视造价软件的训练,将造价软件使用以专题课方式单列并增加造价软件电算化培训,积极与广联达造价软件公司合作,让企业参与软件培训,组织参加造价软件使用比赛,调动学生学习造价软件的热情,营造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氛围。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方式模拟职业岗位开展案例实践教学,教师拟定一个单项工程,设置好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不同阶段的投资估算、概算文件、预算文件、工程量清单造价文件编制所需技术文件及编制要求,分阶段指导学生完成项目造价文件编制,明晰不同阶段造价文件的关系及区别,掌握工程造价组价技能。3.综合考评方式改革过去单一的课程知识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评方式,期终考试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基础理论知识卷面考试、软件操作使用测试、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大作业。这种方式的考核,真实全面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岗位职业应用能力学习与培养。

三、总结

第6篇:早教课程范文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工程造价课程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知识内容广泛,定额、清单不断更新,为了让课程紧跟时代前沿。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改变过去的全部课程都由教师讲解的模式,老师针对课程拟定一些题目,给学生介绍一些该领域有针对性的,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参考资料,学生课下准备,课堂上老师启发学生对所讲授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课堂上随时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观点,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学生亲自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探索性学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二、认知式教学在工程造价课程中的应用

由于学生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缺乏感性的认识,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工程造价相关知识。对于教师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内容,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将建筑装饰材料形式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到建筑材料市场参观,组织实地教学,现场讲解建筑材料、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的施工技术,对于施工难度比较大的,现场不能完全展示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建筑施工视频,展示各种材料施工工艺操作流程和施工现场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观完视频后,老师再把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适当的讲解,师生之间相互讨论,避免了单纯讲解理论的情况出现,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工程造价课程的知识体系、内容梗概、重点难点等方面,用直观的形式,或者用课件或者去工地现场参观,加深学生对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列出分项工程项目和准确计算工程量。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创新教学方法。

三、实物操作教学法在工程造价课程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工程造价实训室里,有材料展示区,展示区分别摆放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装饰、安装材料,同时配合一些施工方法工艺图。当学生们一走入教室,就被这些材料和图片所吸引,对学习专业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课程中,教师给学生看一些相关的材料实物,同时对一些施工难度较大的,采用播放施工视频、带领学生去施工现场观摩的方法,教学效果更直观,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的教学效果。例如,计算天棚工程的工程量时,先给学生讲解天棚施工的工艺流程,给学生传看一些真实的轻钢龙骨材料,并现场操作龙骨的施工方法,这时,活跃了课堂气氛,他们讨论并且思考,如龙骨是由什么材料制成成的、通过什么样的施工工艺才能组装完成等。然后,教师再讲述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课堂也是实讯场所,特别是一些操作性课程,例如在讲解砌筑施工工艺流程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和学生综合评判。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就能观察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7篇:早教课程范文

    2009年8月31日7时50分,李某(男,天津某政府机关)驾驶“柯斯达”牌大客车行驶至京津塘高速下行137.7公里时,因超速行驶,遇紧急情况未能及时采取措施,用车辆的右前部撞到停驶在硬路肩的由张某(男,河南省村民)驾驶的河南牌照大型货车后尾部,造成李某乘车人王某、曹某当场死亡,杨某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乘车人赵某、王某受伤,两车损坏的交通事故。本事故3死2伤,后果十分严重。

    2009年3月2日21时30分许,范某(男,天津市东丽区村民)步行由北向南横过津塘公路,遇张某(男,山东省昌乐县村民)驾驶辽宁牌照大客车,沿津塘公路由西向东在第一条机动车道内驶来,张某因超速行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范某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09年1月6日02时00分,石某驾驶辽宁省牌照客车沿京沈高速公路由西向东超速行驶至事故地点时,撞到尚某驾驶的北京牌照小型货车后尾部,后尚车先后撞到中心护栏、右侧护栏,仰翻在硬路肩起火,造成驾驶人石某、乘车人周某死亡,乘车人张某受伤,两车损坏的交通事故。

    2009年3月6日10时05分,本市驾驶员贾某驾驶天津号牌的东风牌大客车沿西马路由北向南行驶时超过规定时速,行至西关大街交口时遇行人汪某沿路口北侧由东向西行走,贾某发现时因速度过快躲闪不及,车前部右侧撞上汪利民身体右侧,造成汪某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09年3月9日17:20分,本市驾驶员李某驾驶天津号牌小客车,沿津晋高速公路延长线由东向西超速行驶至塘沽盐场道口时,因速度过快未及时采取措施,车前部撞在一部沿塘沽盐场道口由南向北行驶的二轮摩托车右侧,造成二轮摩托车驾驶员和乘车人卢某、田某当场身亡。

    2009年9月23日7时许,山东省驾驶员王某驾驶山东号牌的小客车沿津王路由南向北行驶至津王路15公里100米处,因超速行驶,打方向时,发生侧滑,致车翻入左侧沟内,驾驶人王某及3名乘车人当场溺水身亡。

    案例分析

    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机动车超速行驶,已成为众多交通事故的一大诱因。车辆速度越快,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越高。“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据专家研究发现,驾驶人在驾车过程中,从发现情况踩刹车踏板到汽车完全停住所需要的距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驾驶人的反应距离。二是实际刹车距离。在干柏油路面上,当机动车以60公里/时的车速行驶时,驾驶人从发现情况到制动停车,刹车距离为29.7米,当以90公里/时的车速行车时,这个距离将延长到58.6米。如果是大型车辆超速行驶,不仅使制动距离进一步延长,还会对车厢内的乘车人员造成安全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应当保持安全车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第四款规定,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8篇:早教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成功课堂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如何教好书育好人——古今中外的教育者一直在不断的探索,教无定法,重要的是要探索适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完成使命,关键是在于把握好课堂,创造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把课堂当作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要把课堂当作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能力,促成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将“术”(教师运用了什么技术、什么手段、什么方法)“道”(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结合,如何实现“术”“道”的结合,以下就有关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就应该会,课上作笔记,课后做大量作业巩固。但事实上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不知教师讲之所以然,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教师疲劳厌教。长此以往,学生一旦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显而易见这种课堂教学是失败的。

成功的数学课题应遵循发展性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潜能开发、思维拓展、身心发展、自主健全的角度出发,在数学课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摸索前进。当然,这里的放手绝不是放任自流,否则,学生得到的将是一些肤浅的、支离破碎的、不完善的知识。所以,我们在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放手的同时,还要多在引导上下工夫,讲究“导”的艺术。教师“导”得好,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添活力。

二、高效课堂教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素质是一堂成功数学课的关键所在、核心所在。而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启迪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更多、更好地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这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创造力可以真正得到体现,更可以显示出数学教学的真正魅力,也是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创建高效课堂

要完成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何成功教学一堂数学课。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准备。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师傅的任务在于度,徒弟的任务在于悟”,在课堂教学结构上,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自己推导公式、自己归纳结论、自己摸索前进,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提高高中数学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高中数学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教师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也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复”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呢?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3.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

现在的学生个性明显,他们往往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去喜欢他所上的课,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去捕获他们的心灵。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诲人不倦,认真授业。课堂上,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工整的板书,精练的语言,独特的思维,巧妙的引导,非凡的耐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例如,在高中数学中,平面几何部分有一节是《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为了让学生对椭圆与双曲线的性质有个深刻的区别:椭圆中讲到的是长轴和短轴,但在双曲线中叫做实轴与虚轴。教师可创设这样情景:“椭圆有个长短轴,双曲线中有个实虚轴。大家都看过《天龙八部》这部电视剧,剧中有一个主角叫虚竹,请大家不要跟我们的虚轴搞混了。”

4.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学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学生学好学会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上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听懂了,但当他自己真正实践解题时却发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得十分精巧,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可以完成一次完美的教学,真的结果会是这样吗?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如果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能有什么真正的收获呢?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建议基础好的学生注重能力提升,多做高考真题;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习课本中的例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鼓励发挥专长,并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工作。

5.与同事交流,进行教学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找同事进行交流,同事之间相互听课,相当于我们为自己找一面镜子,去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查漏补缺,取得相互间长足进步。同样作为高中教师,因为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以更容易找到共同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6.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完善自我

第9篇:早教课程范文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14-02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包括由内力作用所形成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各种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和演化历史等[1],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支柱。对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在掌握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必须补充石油勘探构造知识,才能更符合专业的从业要求。本文通过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及笔者多年的教学科研体会,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提高“构造地质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改革方法与建议。

一、“构造地质学”教学现状

“构造地质学”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油气勘探实践的联系也非常紧密。该课程授课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习课各占32学时,是典型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教研组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构造地质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单一,行业特色不足

传统的“构造地质学”教学内容以露头构造地质研究为主,而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匮乏。对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基本都与石油勘探行业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尽量做到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石油勘探构造分析相结合,对学生专业培养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学生理解知识困难

“构造地质学”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涵盖内容广;(2)空间思维要求高;(3)逻辑性强;(4)实践动手能力强;(5)应用性强。其部分课程内容过于抽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习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力学基础要求较高。而传统教学过程中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使学生感到该门课程内容晦涩难懂,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生动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三)实习与实践偏于课堂理论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领域里的“上层建筑”,同时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2-4]。研究地质构造一般首先要通过精细的观察,进而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最终得出理性认识。以往实习、实践环节多以理论为主,例如计算某一个地区的应力大小来推测出应变大小,基本是拿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前人资料相对比,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或相差较大,则需重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够形象直观,也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因此,改变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意义。

(四)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学校“构造地质学”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期末笔试成绩占80%―90%,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但通过几天的考前突击也能得高分。这样的评价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也不利于激发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加大过程学习的评价力度,既能客观科学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结合“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兼顾石油勘探行业特点,充实教学内容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都会从事与石油勘探领域相关的职业或继续深造。因此,要求任课教师在保持“构造地质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补充一些石油勘探构造分析方面的知识和内容,尤其要引入教师自己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参考一些国外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内容,紧跟国际发展前沿。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含油气盆地地下构造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在石油勘探过程中实际应用的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为学生下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根据“构造地质学”的特点,针对课堂理论教学、实习课教学和课外学习等不同阶段,采取分层次、多元化教学方式。

1.丰富理论教学形式。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利用实物模型、野外彩色照片、模拟动画讲解。它们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表现手法灵活等优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对于学生理解较难的力学分析内容,则以板书推理为主,并结合使用模拟动画进行讲解,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便于学生主动思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与学生接触和交流,听取他们对讲课内容、手段和方法等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2.创新实习模式。实习课主要采取“教师教学为辅,学生动手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多引入与石油勘探构造相关的实例。教师就主要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要点进行讲解和引导性的解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则独立完成各项实习内容要求,锻炼通过动手实践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3.改变课外教学方法。课外学习采取分组讨论和交流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布置课外实习题目,让学生自由分组,分工合作,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个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PPT,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并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讲和交流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造地质学”是学生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已经通过“普通地质学”、“造岩矿物学”和“普通地质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对地质构造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但实际的地质构造常常复杂多样,因此在授课期间适当安排1―2次野外实习,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观察典型的构造实例,既能加深学生对“构造地质学”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为大学二年级短学期的 “综合地质实习”课程抛砖引玉,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构造地质学”过去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一般只占10%―20%。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常常以考前突击应对考试。这样既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尝试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由平时出勤、课堂讨论、期末讨论、笔试成绩及课内实习等环节各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这样既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调动了学生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有助于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构造地质学”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真正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否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和继续深造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做好“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望,又能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孙永河,刘玉敏,付晓飞等.关于“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教

学现状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2,(5).

[2]邢矿,孙常新.“构造地质学”教学实践及改革――面向

地质工程专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3]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

学”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