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第1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一、信息技术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能使高中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宽广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打破封闭的、固定的、传统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在时空上更为宽泛。首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然引发语文教材的变革。因为计算机本身就是很好的“教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语文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改变当前教材单一、内容狭窄的状况,使语文教材更丰富,更多元化。其次,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等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内容,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网上实践,并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再次,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包括课前预习、网上阅读等活动)。可以说,哪里有计算机,哪里就有语文课堂。

(二)信息技术能使语文课堂的学习主体更宽泛

传统语文课堂是泾渭分明,师是师,生是生。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互整合以后,通过网络,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同学,自己摇身一变,又是一个“语文教师”,实现了课堂教学中“兵教兵”的战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授课中解脱出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培养语文素养。在这种语文课堂里,教与学不断交互和整合,带来的必将是教与学的不断深化,更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另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疑难,弥补教师自身水平的缺陷。比如作文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如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借助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更加自信,更加自如地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二、信息技术走进高中语文课堂的实例

笔者以自己上的一堂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谈谈,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笔者首先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重难点,有很强的针对性。然后,笔者播放“秦晋围郑示意图”,仔细地介绍了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照图片能清晰地了解到双方的位置和实力。

在进行新课学习过程中,笔者在电脑上设计了没有标点的文字,让学生盖上书本去断句,并以朗诵的形式展现。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这样,依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笔者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接着,笔者把幻灯片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出示原文,用不同的色彩来标记各类重点字词,学生在翻译时就能明确知道各类词语;幻灯片的下半部分用来出示重点字词的翻译和句式,这样学生就能分清重难点,并及时归纳知识点。动画制作又能让笔者随时重复播放,可以即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省时又方便。

在疏通文字后,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烛之武的语言艺术有哪些特点?”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形成答案,教师可以用幻灯机把学生的答案展示在屏幕上,及时进行纠错。然后,笔者又引入了一段视频对话,通过图文和音频的效果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从而更好地品味烛之武的语言魅力。

最后,笔者设计小结,优化复习。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扼要回顾。精当的小结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结构等有个准确、整体的把握。而传统的小结往往是教者单调地重复主要内容,这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流于形式。现在,笔者运用图标的形式,以简单的字符来归纳烛之武的语言艺术。这样,借助直观形象的信息技术进行小结,能使学生继续保持住兴奋度,从而对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2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一、弄清现代汉语一般语序

这一步是理解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关键。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如下:(定语)+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宾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情况下状语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定语要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前面,宾语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

例如:儿时的 我 非常 喜欢 布 娃娃。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二、掌握文言倒装句的分类

在文言句式中,主语、谓语的语序位置和现代汉语语序位置是一样的,定语、状语、宾语的语序有时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根据定语、状语、宾语的语序变化,把文言倒装句分为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三、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

1.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但在文言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放在谓语的后面,相对于现代汉语状语的位置变化,就叫状语后置句。最常见有两种情况:

(1)“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

例如: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乃号令于三军曰(《勾践灭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

(2)“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判断方法:文言句式中如有“于”组成的介词结构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并并且放在了谓语动词的后面,可以判断这个句式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还原,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文言语序: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赵太后》)。现代语序:赵氏于齐求救。

2.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总是要放在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后面,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却放在了谓语动词和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这个句式是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可分三种情况:否定句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陈述句宾语前置。

判断方法:(1)如果文言否定句中有代词且放在动词的前面,那么这个文言句式就是宾语前置句。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未之有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2)如果文言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 焉等)且放在动词或介词(如:以)的前面,那么这个文言句式就是宾语前置句。

例如:沛公安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战?(《曹刿论战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如果文言陈述句中有“唯(名词或代词)是(动词)”、(名词或代词)之为(动词)”、“何(名词)之有”有这样的句式,那么这些句子也是宾语前置句。“之、是、之为”这些字安插在宾语与动词之间是提宾标志,有时往往用“唯”放在前置的宾语前表示强调。

例如:唯命是从(《左传・昭公十二年》),唯弈秋之为听(《弈秋》),宋何罪之有(《公输》),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总是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前面,但是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主语、宾语)的后面,相对于现代汉语定语的位置变化,这种句式叫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两种情况: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名词、动词及短语作定语的后置。

其判断方法:

(1)形容词作定语的后置。其一般规律为:名词+之+形容词,助词“之”放在形容词前作标志。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离骚》)。

(2)动词及短语作定语的后置。其一般规律为: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者,助词“者”煞尾作标志。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第3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摘 要:在高中教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教师极力的灌输,学生努力的学习,但是却造成了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的现状,如何让文言文的教学变的高效有活力,本文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把它看成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看成是得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占用2-3个教学时数。教授文言文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以讲解文言知识为主,实词、虚词、语法、特殊句式等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看到文言文后会产生畏惧的心理,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和程度达不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的学习文言文,如何让学生不惧怕学习文言文,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和追寻的,本人将提一些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无论学习各类文体的文章,诵读始终是关键,尤其对于文言文来说,其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以及特殊的断句,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加强领悟,加强记忆。相比于现代作品来说,文言文读起来还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有的合辙押韵,有的气势恢宏,能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从内心之中产生震撼。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语感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有了大量的诵读,大量的沉淀,学生再遇到文言文时,就会凭借自己的积累,凭借自己的语感来通读文章。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诵读方面的指导,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让学生自己在诵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技巧。

二、适当延伸,增加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选篇多选自于历史著作,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第一册为例,这本书共选了三篇文言文,分别是选自于《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于《战国策》的《荆轲刺秦王》,选自于《史记》的《鸿门宴》。这些历史著作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人物传记,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这样的小故事,提升学生对历史,对课文的兴趣。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其中就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教师在讲课时就可适当的穿插一些故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例如文中提到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身上,就有许多可讲的故事,他逃亡中的故事,他忠臣介子推的忠义故事,以及著名的城濮之战等等。让学生自己乐于探究历史,同时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激发某种情怀。

同时,教师还可以讲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古代的器物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热情。

三、注重积累,促进自学

要想学好文言文,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大量的文言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是课内和课外共同累积的成果。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词汇,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道它们的不同含义,不同用法,掌握文言文中不同的句式,特殊用法的标志,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才能迎刃而解。

教师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可运用很多方法,可以以教材为范本,在学习一节新课时,对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圈点勾画,例如实词下画横线,虚词下画虚线,特殊句式下画波浪线,然后自己对照参考书或练习册,把一节课涉及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写在课文后,以便于以后的学习。还可以构建一个文言知识本,把每节课的知识点积累到上面,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不仅串成了一个系统,也便于今后的学习查阅。

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人手一册字典,遇到不会的知识及时查阅。在学生养成这种积累的习惯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自学,当他们阅读古籍名著,或是平时接触的其它文言文时,遇到没见过的字词,通过自己查找字典,翻阅资料,最终都记到文言课外知识本上。这样,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的手上就占有了丰富的资料,也逐渐培养了深厚的文言功底。

四、方法灵活,处理得当

文言文的课堂,处理不好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局面,教师讲的缺乏激情,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每个教师的风格都各不相同,优雅的教师可以多采用诗意化的语言,让学生领略古老文字的美感;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运用许多现代化的语言贯穿其中,让学生用现代的思维领悟古代的智慧;擅于朗诵的教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在悦耳的声音中感受文章的魅力;擅于古文字研究的教师可通过几个古文字的讲述增加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才会让学生真正的乐在其中。

同时,文章的详略要处理得当,教师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较为简单的可由学生自己通过书下注释或者翻阅字典进行解决。文章的情节和文章的知识也要处理得当,不能一味的只讲文言知识而忽略了对课文的鉴赏,也不能一味的鉴赏课文而忽略了文言知识,每篇文章的情况不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而定。课内知识和课外延伸也要处理得当,要详略有加,这样才能成就一堂好课。

在越来越重视古代文化的今天,文言文的教学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传承古代的文化,弘扬古代的优秀精神,让我们民族的血脉多了一种传承的方式,可谓意义深远。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开始寻找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一种新方法。在不断地尝试和一线教师的实践中,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值得我们去学习。

本文也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还有依据学情而定。只有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文言文教学才会取得更好地成效,文言文的课堂才会迸发出新的生机。

第4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一、“知识链接”的基本特点

1.激发学习兴趣

除少许文学作品外,很大部分的“知识链接”是专门介绍学习方法的,却努力避免抽象的条分缕析。它往往借助生动的小故事、浅显的言语和精彩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内化知识,掌握方法。如“说话要有中心”讲了“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撇开郑国的生死存亡不谈,而紧紧围绕灭掉郑国对秦国的利弊来分析,从而打动秦王,使其退兵,这就是突出了问题的关键。学生在会心一笑中,既感受了烛之武的聪明才智,又明白了说话有的放矢、直刺要害的重要性。

2.紧密结合文本

“知识链接”放在相应的课文之后,自然就发挥了文本解读的支持作用。它通过作者、主题、内容等方面的意义勾连,使学生在遇到“瓶颈”时,能借助这个台阶,作纵向横向的拓展,加深理解。这在七年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刚进入初中,尚未适应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遇到比较陌生、抽象的学习内容,倘若给予相应知识支持,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之于汪国真的《旅程》、《人生寓言》之于原野的《人生》、《化石吟》之于三张化石图片,《看云识天气》之于“云的解说”,就能缓解他们学习上的无所适从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茫然,提高学习效率。

3.完善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涉及“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但都无法通过相关的模块加以落实,即使“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等“阅读”要求,也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知识链接”则使《课程标准》有了物化的保障。如七年级下“朗读的好处”“要读出感情来”“朗读要注意重音”“学习快读”四个“知识链接”,明确了朗读的作用,分解了朗读的要求。又如“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侧重于任务驱动的话,八年级“测一测你的听力”“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说话要有中心”“说话要连贯”“说话要简洁”“说话要讲究方式”“说话要看对象”等一系列“知识链接”就侧重于“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

二、“知识链接”的有效运用

1.随文而教,彰显“知识链接”的价值

“知识链接”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分解学习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并有机渗入对应的文本阅读。

首先,融入文本阅读。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将“知识链接”作为文本阅读的有机组成,融入课堂教学。当然,融入只是手段,激活思维才是最终目的。从融入指向看,找准融入的节点,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主题,迁移方法,提升能力。从融入时机看,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智慧,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如“新课导入”时,以之明确阅读方向;“文本解读”时,作为知识背景,让学生灵活类推,准确剖析文本;“迁移巩固”时,搭建拓展的平台,让学生演绎才情,学会学习;甚至以此作为新的知识窗口,透视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增强后续学习的动力。

其次,依托文本训练。对操作性强的“知识链接”,则立足于文本阅读,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探寻规律,领悟方法。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情感朗读的范本。如把《要读出感情来》放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后面,可谓珠联璧合。它告诉我们,只有“把握文章的内容,领悟语句的意蕴”,“把握朗读的技巧,例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等”,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触摸文中先抑后扬的起伏、由缓而急的节奏、由悲愤而昂扬的情感波澜,进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适当加工,完善“知识链接”的作用

“知识链接”篇幅短小,内容单一。作为专项知识点,融入文本进行训练时难免会捉襟见肘,就有必要对“知识链接”二次加工,凸显知识本身的框架体系和操作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运用。所谓二次加工,就是教师从学生现状和潜能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或者重组,以期教师“教”的内容不断转化为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活化的“学”的内容,使“教”与“学”不断发生变革和创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以满足自身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师巧妙加工。写作教学本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教材缺乏完整的指导体系,教师只好利用自身积累起来的经验、学识和才情,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而关于写作的“知识链接”提供了有力的可行性支撑。教师可以艺术凸显“知识链接”中的合理元素,或有效补充“知识链接”中尚不够具体的内容,突出其教学价值。“知识链接”告诉我们,初中写作训练有扩写、缩写、改写、续写。它们基于模仿,又不局限于模仿,而是从模仿开始,逐渐过渡到创新。

《学习续写》提供的训练思路是:“熟读原文,做到故事情节烂熟于胸,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并使“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人物性格特征,必须与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发生变化,也要合情合理”。而这必须与文本相合相契,才能提高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教师不妨作如下处理:一是把这个“知识链接”移到21课《桃花源记》之后,布置《再入桃花源》的续写,使写作训练、“知识链接”与文本之间有更多的相关性、延展性。二是提供续写方法:确定续写主题;找准切入点;运用“巧合”“转折”等手段,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细节;不要简单重复。这样的未雨绸缪,使学生的续写更有方向感,更具操作性。

其次,学生自主加工。课程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育经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共同生长、发展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考虑“教”的策略,更要考虑“学”的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二次加工“知识链接”,自主梳理知识,把思维层面由“识记”提高到“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学历来主张“听、说、读、写”的和谐统一,现代社会更强调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要求之一是“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怎样才算连贯?怎样才能连贯?仅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不予以践行,学生是很难掌握的。《说话要连贯》这一“知识链接”本是一个情节色彩比较浓的场面再现,口语交际方法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隐藏其中。但是,笔者并不直接言说,而是分三步引导。第一步,让学生揣摩三次表达的侧重点:第一位阐述“我的家乡”的特点;第二位揭示其言语的不连贯;第三位提出修改建议(三者之间体现了从问题提出到行为跟进的递进)。第二步,让学生提炼语言连贯的方法:根据“鱼米之乡”这一表意中心,合理安排语序,做到前后一致。第三步,鼓励学生补充连贯语意的其他方法。学生兴趣高涨,利用平时积累的学习经验,加上自主研究、合作讨论,得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总之,利用“知识链接”,有机结合文本阅读、写作训练、综合实践等,由点到面,由理念到行为,由外在的相机诱导到内在的主动建构,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链接”中的方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海盐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第5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一、祖父

祖父指“祖辈与父辈”,是两个词。如:①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以上的“祖父”均指“祖辈、父辈”,不指“父亲的父亲”。古汉语中表示“父亲的父亲”单用一个“祖”。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二、父母

父母指“州县长官”。如: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书博鸡者事》)。大约从宋开始,把州、县长官称为“父母官”,简称父母。此例中的“父母”即是“父母官”的简称,指“袁州路总管”。

三、丈夫

“夫”读一声,不读轻声。“丈夫”是“身长,一丈之夫”的意思。如: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矣。(韩非《五蠹》)②丈夫亦爱怜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③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国语·越语上》)①②的“丈夫”指“男丁、男子”。③的“丈夫”指男孩。

四、妻子

这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子女”。如:①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②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古汉语中,表示“男子的配偶”单用一个“妻”字,如“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代也有单指“妻子”的时候,一般在诗词中出现。如:“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

五、夫人

“夫”读二声,不读一声,“夫人”是两个词,意思是“那个人”。如:①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②夫人有恩而背之,不详莫大焉。(《中山狼传》)

六、丈人

“人”读二声,不读轻声,“丈人”一般指“老年人或长者”,是尊称。如: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荷蓧丈人》)②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④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史记·刺客列传》)①②中的“丈人”指对年长男子的尊称,可译为“老人”。③中的“丈人”指“长者”“长辈”。④中“丈人”是“主人”的意思。

七、无赖

今天一般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或刁钻泼辣,无理取闹的意思。而古义没有以上意思。如:①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②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①中的“无赖”是“胡作非为”的意思。②中的“无赖”是“活泼顽皮”的意思。

八、父兄

今天指“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古义有时单指“兄”。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北》)

九、亲戚

今天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古代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如: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归去来兮辞》)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①句中的“亲戚”就专指父母兄弟。

十、小子

今天一般称“男孩或对青年人的鄙称。”而古代指小孩子(有贬义)。如: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十一、父

父读作“fǔ”,指“老年男子”,是尊称。如:①渔父见而问之。(《屈原列传》)②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①中的“渔父”指打渔的老年男子。②中的“其父”指那位老人,即“善术者”,并非“善术者的父亲”。有时,加在男子名字后,表示对男子的美称。如,王粲《登楼赋》:“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与’之叹音。”

十二、子

子用作对人的尊称,可译为“先生”或“您”。如: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②子不闻藏书者乎?(《黄生借书说》)①中的“子”可译为“先生”。②中的“子”可译为“您”,都是对人的尊称。另外“子”有时指“男子的自称”,如:“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十三、女

女读作“rǔ”,同“汝”,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如: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②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十四、舅

舅指“丈夫的父亲”,今称“公公”。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②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苛政猛于虎也》)

十五、姑

姑指“丈夫的母亲”,今指“婆婆”。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②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杜甫《新婚别》

第6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悦读;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65-01

在学生当中有一首打油诗颇为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白话文,三怕周树人,四怕周作人。”学生感觉到难学,教师则感到难教,文言文似乎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文言文教学出了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时代久远,无实际用处,且晦涩难懂,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们的教学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使学生获得了“实利”。这种“功利”的态度让大多数的学生对文言文都有“怕”和“厌”的情绪。

2011年网上疯传一段视频,温州的一位语文老师用“RAP文言文”给学生教授韩愈的《师说》,一边是现代感十足的RAP,一边是古韵高雅的文言文,这位语文老师竟将两者“拼接”了起来。如此一来,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由此反观我们的教学就会明白,激活思想,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可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文言文不是一件难事。

一、让文言文染上生活气息。

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是死的语言,与现实没有多大的联系,故而不感兴趣。在上《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对学生说:“假如同学们是一名外交家,面对曾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你能扶大厦于将倾,消战争于萌芽之中吗?”同学们大多摇头或者微笑表示不能,“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使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停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口才的力量!”学生都希望自己口才好,烛之武便成了学习的榜样。这一节课我抓住学生心理,适当引导,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明白“古为今用”,文言文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自然学习就有了动力。

二、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许多老师采取串讲模式,生怕学生不懂,逐字逐句翻译,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其实学生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完全可以放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思考读懂课文。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入小组讨论,集中众人智慧,教师只需稍作点拨或者补充即可。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

三、在诵读中品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古人摇头晃脑地吟咏诗文就是一个品读的过程。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四、走进历史,与古人同欢乐共悲伤。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多为文质兼美,感情真挚的文章,借助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诉说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无法“入戏”,其根本原因是时空的阻隔,学生不理解他们生活的历史,不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因而我们不懂为什么会发生“捕蛇者”的悲剧,不懂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不能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我们教师要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带学生穿越历史,回到那些特定的环境里,才能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这些具有独特个性、具有不同风格的“人”的风采,而且还可以与这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了解了坡的几起几落,学生才能明白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了解李白的才高八斗,才能理解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与古人同欢乐共悲伤,学生触摸到了真实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了洗礼。

五、参与表演,激发兴趣

第7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合作教学;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改革;过程控制

引言

高中语文作为高考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习课程以及教育改革的重点课程,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际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参与积极性与有效性,将学生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与学生的合作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对高中学习重点以及难点有一个系统化、全面化、基础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的全面落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合作探究教育的内容:在进行合作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时,应该首先积极地进行学生基本情况地了解与掌握,积极地进行学生兴趣以及学生学习难点的了解,其次应该积极地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将其中能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的教学内容进行甄别,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合作学习内容的开放性,比如在进行合作教学时,可以选择《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讨论烛之武之所以可以劝退秦军的原因,综合得出辩论或是说理的重要方法,实现课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合理进行小组划分,提高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相互管理促进:在进行合作教育模式之前,应该积极的进行学习小组地划分,首先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性格之间的互补,实现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以及相互促进,同时还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时间的成绩落差以及相互指导与帮助。比如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可以将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提高学生在性格上的互补促进,同时还应该积极的考虑到进行小组的正确管理,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自主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高中语文合作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的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参与性,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荷塘月色》的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可以通过图片或是视频资料进行荷花、月色的扩展,同时还可以通过荷塘月色这首歌曲进行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现实的感受力,提高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开放性。进行有效的问题设置,提高合作探究教育的目标性: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语文教学时,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教学问题的引导性,尤其应该主动地进行进行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设置,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性。比如在进行《鸿门宴》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应该积极的设置一个如鸿门宴产生的原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同时围绕着解决问题以及回答问题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深度,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与参与性。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标准,提高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质量: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地建立起全面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更可以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知识面的扩展。比如在进行《师说》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场以《师说》中的论点为基础的辩论会,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尤其是对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差别化的奖励。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知识面的扩展: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全面使用,使得现代高中教育过程中对于多媒体技术地使用也越来越普遍,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教学知识面扩展得积极作用,提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视听使用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进行《蜀道难》的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四川地区的古道以及地理情况的解释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积极地进行学生立体化感官的扩展,尤其是对巴蜀地区地理交通状况与课文之间的对比认识。

结束语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课程,应该充分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应该充分的结合学生课程主导性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利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玉静.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

[2]汤秀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

[3]刘玉兰.浅议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3

[4]代杨.小组联动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5

第8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复习;策略

当前,国家对教育方面越发重视,因此开展了新课标的改革工作,不仅重视人文修养的养成,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这种强加在学生身上的教学方式反而会令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心理,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高三关键性的一年,更加高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令高三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争取令学生在语文方面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1 掌握学习方法,适当降低难度

在高三这段时期中,学生多数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所以语文课堂往往都是沉闷的,这样就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这种互动性的方式不仅可以令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缓解,同时也可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高效化的发展特点。以诗词鉴赏为例,这是高中语文考试中必考的一项内容,高中三年来,所学习的诗词也不在少数,例如高一的《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等,高二学习的《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苏轼词两首》等,三年下来,这方面的内容是学生不应该丢分的部分,所以教师在课堂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诗词接力的方式,一方面达到了有效的互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集中,为更加高效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另外,除了诗词的背诵以外,诗词赏析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在答题时的关键点,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对诗词炼字进行充分的认识,了解在句子中所表示的意思,二是体会其中运用的手法,三是将字的原意掌握清楚,最后还要厘清在句子中的作用,达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按照步骤有序的令学生学会答题的技巧,这样不仅可以规范答题格式,更重要的是不会出现丢分的情况。教师在不断引导的过程中该应该注意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住,教会学生答题技巧要比每道题都详细讲解更加高效,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在,也是实现高效复习的主要途径。

2 制定学习目标,划分学习难点

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终极目标就是为了高考,但是也可以将这一大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逐一攻破,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仅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同时也达到了高效复习的目的。笔者将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学习难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背诵的部分,应该争取令学生达到满分。在不该丢分的部分一定不能丢分,在可能丢分的部分尽量少丢分是复习的主要任务。背诵部分所占的分数相对较小,所以很多学生都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了这部分的复习。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应该细细的推敲,以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为例,这首词是他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复习时应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味,体会豪放派写作的特点,可以引申到豪放派其他作者的写作中。并且还要掌握这首词的主要写作手法,例如用典与情景交融等,这些写作手法在其他诗词中也会经常用到,对于其他诗词的复习也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是文言文的翻译,这是学生经常丢分的部分,因为有些字没有翻译出来,就会出现丢分的情况,因此这部分的目标就是要将字字都得到落实。复习的要点包括四个部分:(1)18个虚词;(2)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4)翻译的方法准则。例如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考查,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令学生写出原句;或者采取填空式的翻译,仍以这句为例: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原句:吾___还也!这种练习可以达到熟记文言语句,增强语感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文白对应”的意识。

第三,在写作部分,应该实现规范合题意的目标。写作,可以说是高三语文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多数学生头痛的一项。每每作文练习的时候,能顺利理清思路,看好命题的人,少之又少。那么在复习写作的时候,教师就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切合题意,不歪解材料,语言流畅,中心明确。不论是什么文体,首先要确保行文流畅,让读者能够明白写作思路,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将这些素材适时应用到写作中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学生在临考前半个月,可以放松的心态作三两个规范的完整作文。在这时的作文里,要有意识的提炼归纳一些时事人物正反事例,回忆完善自己印象最深的生活小事,把这些作文散件放入记忆仓库,也许考场上会发生奇效。我们看,第一流的棋手在比赛前都要闭门研究,他们肯定会准备一些有用的定势。最重要的是,这对学生有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3 切实提高听课效率,有效落实考点知识

高一、高二的课堂都是针对教材的,偏向于语文素养的熏陶涵养。而高三的课堂是针对高考大纲上的考点逐一复习的,偏向于知识点的记忆,为高考语文能打高分打基础。因此,学生的听课习惯要有所改变。(1)学会调控情绪,尽量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三学习要注重考点,将语文的考点放在首位上逐个复习,精力高度集中到重点上来,为的是能够在高考中拿到优异的成绩。(2)适时、及时地做好课堂笔记。高三语文需要学生在老师讲考点的时候着重记忆,通过老师的强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在配上勤动笔,记笔记的好习惯,通过对笔记的利用,适时翻看,也能提升效率。(3)争取在课堂中便能掌握知识点,甚至能够运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三阶段是学生提升成绩的关键性阶段,作为三大主要学科之一的语文,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面临着时间紧迫的压力,学生在身心方面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鼓励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面貌应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提升效率,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优化,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以为广大高三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潘兴元.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2011(3).

第9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语文阅读理解 现代教学设计 文学理论

语文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难题。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尝试应用图式理论探索语文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一、图式理论

安德森和佩尔森认为图式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体系。加涅则把它简单地定义为有组织的知识。

按照罗斯和鲍尔的定义,图式是一个存在于记忆中的庞大的概念体系,它把各种施事受事者、物体和属性联系在一起,并提供这些类目的一般信息和每一类目的变量值,它能通过对这些变量的具体化而被应用到新的事例中。

东北师范大学张向葵等人认为,人脑中所保存的一切知识都能分成单元、构成“组块”和组成系统。这些单元、“组块”和系统就是图式。

根据以上图式理论家的定义,笔者认为图式具有三个根本特征:图式是有组织的知识;图式具有变量,变量的具体化具有同化新知识和变革旧图式的作用;图式是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而非客观的结构化知识,但是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二、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理解

图式的主要功能是用来说明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过程,而阅读理解是运用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加工和评析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指出,理解的主要机制是当阅读材料中的线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图式之后,图式中的变量就会被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具体化,使他们会用图式去同化新知识,或者改变旧图式,用以接受新知识。图式理论对语文阅读理解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图式理论有利于形成结构化的语文知识

语文阅读研究表明,人脑中的结构化的知识(也就是图式)是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题思想作支柱的,重点突出、体系简约、易被领会、便于激活。

语文知识可以被提炼成框架。图式理论指出,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识记和存贮效果越好。

当散在的知识点转化为结构严谨的图式时,可以缩简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减少所识记材料的范围。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提炼成结构化的图式,可以减少阅读时间,扩大阅读量,增大储存空间和工作空间。

(二)图式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中。由此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的基础。图式对认知结构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首先,教会学生构建图式,优化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储存的知识都是“产生式”的,二是知识节点间具有高度的组织化,易于激活,便于迁移。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图式,人们的认知结构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图式组成的。从认知角度看,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正确选择图式、灵活运用图式,不断构建图式的过程。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图式的前提是不断地构建图式。

其次,教会学生形成图式迁移能力,丰富认知结构。相对于认知过程来说认知结构是静态的,但作为认知结构自身来说它又是动态的、开放的,它需要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提高知识的抽象水平,这些都是在图式的迁移中实现的。系统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图式后,可以举一反三、同化新的信息。在图式迁移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就会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最后,构建复合图式,完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知识表征抽象水平高,而且知识类型完备。但是目前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常常缺少策略性知识,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完备的知识图式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还有策略性知识,把三种知识图式融合为一个综合的图式才是最佳的认知结构。比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2)的时候,学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文诵读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时兼顾传授文言文翻译方法,像添字换字法、关注古今异义词、调整语序法、注意省略等方法,把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者结合,组成一个新的综合图式。

三、在语文阅读理解中应用图式理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图式的学习应该结合现代教学设计中图式的习得规律

现代心理学认为,图式是在不断接触图式例子基础上形成的,图式的例子要求至少两个,这样才有可能抽取出其共同的特征。例如 ,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构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图式,至少在学完《拿来主义》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之后,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归纳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这个图式的常量和变量,从而形成图式:(1)把课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2)一句一句认真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的意思;(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4)把每段段落大意连起来,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把图式迁移到课文《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和《青苹果和熟苹果》以及以后的课文学习中。

(二)图式理论的运用应与文学理论相结合

图式理论的应用不仅仅是语文图式的教学,还包括开发新的语文图式。比如,现行的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缺少文学形象的还原、多元解读肤浅随意等弊端,解决小说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发一种新的小说教学图式意义深远。再比如,诗歌的综合性运用教学常常有名无实,其中症结是面对问题情境无法快速搜索,对语文课程中的诗歌进行精细的加工分类,形成高度结构化的语文知识图式,这个图式便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两个图式的开发必须以小说理论和诗歌理论为基础,以图式理论为圭臬,充分考虑中学教学实际,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向葵等.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J].心理科学.1999,22(2).

[2]樊建华.鲁梅哈特交互作用阅读过程模型的教学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27.

[3]马笑霞.图式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1997,第1期.

[4]张向葵等.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