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课程的历史变革与众家之观点
关于“体育课程”这一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什么是“体育课程”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为了探明这一问题,理清体育课程的来龙去脉,首先看看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种种说法。纵观教育史料,“课程”这一术语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教护课程,必君子之,乃依法制也”。之后南宋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之中也我国教学论的观点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教育学观点认为,“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或组成的用于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观点包含了教育的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我国的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一种载体而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这一观点概括明了,为我们探讨体育课程的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倾向于这一观点。从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看,探讨课程概念定义的前提要求是,课程的内涵必须大于教学,而小于学校教育,并且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课程应该规定教育者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经历哪一学段达到何种程度。
1.2、什么是体育课程
根据以上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研究成果和对课程概念定义的基本要求,以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的范畴为认识对象,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从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它属于狭义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关系以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针对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的表现形式和本体功能特点,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承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体育课程的各成分、内容和要素,在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和原则前提下,通过科学的实施,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体育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就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这是体育课程本质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特点。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从现行的体育教学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出发,经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是指体育教学内容要素经过科学的优化组合,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求下,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学生获得一定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和原理,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一定的体育思想、行为和意识等方面产生的特定作用,并达到特定的、明确和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体育课程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总体上产生什么样作用的宏观问题。而体育教学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产生哪些具体的作用,并要求达到哪些具体特定目标的微观问题。
2、体育潜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潜在课程是近几年来体育教学领域普遍所关注的问题。体育潜在课程是渗透在体育正式课程和教学活动过程、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这些问题即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体育潜在课程也属课程的范畴,但它是非正式课程,所以在课程的编制中它没有正式的内容,只是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以要求的形式提出的。如思想、道德、行为、品质、情感、意识和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在特定的、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被列为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社会人文素质诸方面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潜在课程与显课程的功能来看,两者相互弥补,相互促进,通过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体育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这就是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潜在课程也有负向功能,一般是由于受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些因素与教师原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潜在课程因素与显课程因素相互间会产生矛盾或制约作用,甚至会产生不良的结果。所以,现代体育教学中,对潜在课程因素进行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有效地增大它的正向功能,缩和排除负向功能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体育教学是对课程具体实施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潜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特定的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等特点,通过一定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启发、教育和培养学生,积极地挖掘和增大潜在课程因素的正向功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水准、不同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认识程度、身心的投入程度、身心的体验程度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互帮互学的行为品质、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思想行为意识、以健康的心态对成功与失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身健康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这些功能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合一起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某些潜在课程因素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消极对抗的行为方式,这时要求教师即时进行启发、诱导、教育学生,化解和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稳定思想和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尽快投入到教学之中。从潜在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潜在课程的因素与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时,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浓、积极性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强、师生关系和谐、身心投入的程度高等。反之则低。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科学的设计、组织和运用好潜在课程因素,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自然和社会双重性教育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
3、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论文摘要:分析了现今高校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提出了转变高校公体教学的思想、重构其教学模式、改革其考试办法的建议,这对健全素质结构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及其它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意义。
1现今高校的公体教学的现状及弊端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及体育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丰富知识,聚蓄能力,形成习性的重要时期,其终身体育思想的构建和终身体育能力及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成熟于这一学段。现今我国高校的公体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浅泛、方向飘忽不定,学生学练盲目顺从、目标不清,注重技术方法学练、疏于文化思想熏陶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运动技术不精,理论基础不厚,锻炼思想模糊,致使不少学子跨出大学校门后,就“西装革履”于家与办公室之间,不再与体育运动沾边这种老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不利于英才长远的健康利益,不利于社会对具有健全素质结构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2现今高校公体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
2.1转变教学思想
受多年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公体的教学以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目标,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归宿。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曾起过巨大作用,对今后的体育教学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但在现今高速发展、变革的社会,它具有一定片面性,忽略了健全素质结构的培育,那种“军体课,,式的教学,有碍于当今“健康第一”的思潮陶行知先生说:“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现今的全面素质教育观,更是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指针。社会的发展,也较之以前赋予了“健康”更深更广泛的涵义,它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层次。“身体健康”的获得和延续,必须以终身锻炼的习惯,适合个性锻炼的方法和兴趣盎然的锻炼内容为基础,否则,无法持续;而“心理健康”的形成和根植,又必须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厚实的文化素养和永固的劳动素质为条件,否则,无法获得。鉴于此,现今高校公体前教育观,要从“增强体质”转变到“健康第一”的思想上来,这样才能合于社会发展的节拍,与时俱进。
2.2重构教学模式
现今我国高校公体教学,男女生混合上课及两三班合一再分男班女班上课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熬中药”式的教学模式,疏忽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时,学生“身顺而心违”,“强应”着学练,更有甚者以“翘嘴,跺脚、甩袖”抗争,何其苦哉!如此模式的教学,岂有效果?又何谈张扬学生的个性?再则,教学内容泛化,这几次课学篮球、下几次课习排球,后几次课练健美操,似乎教学内容充实,涉猎广泛,学练全面,殊不知如“猴子抱西瓜”,最终一无所得,一事无成。“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是各项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鉴于此,现今高校公体教学,应将同一上课时段的学生集中,按其体育能力的高低、个性发展的需要,由学生自主择项,分班分项教学,将某一运动项目,从技术、理论到健身方法、思想,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其全过程以一学年为期,这就要求教务部门,在一学年内,应将全校同一年级学生的公体课,排在一固定时间上课不变,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到和“健康第一”思想的贯彻。
2.3改革考试办法
“体育成绩考核,是鉴别学生在体育教育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现今我国高校公体课的考试,多为对某一运动项目,制定同一考试内容、方法和评分标准二学期成绩的评定,多为按不同比例,将期中、期末和平时成绩综合核算定出,其中,期中、期末的考试多为定项定量测试,平时成绩多根据平时测验、达标、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考勤情况进行定性评定。这种考试力、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的深人发展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此考试办法,已不适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时势,一定程度上,还助长了一些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懒惰情绪,扼杀了一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学练兴趣(因为及格对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不利于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必须对现行考试办法进行全面改革,方能与时势同步。有鉴于些,现今高校公体考试办法的制定,应利于学生学练兴趣的养育、体育能力的攀升、运动思想的完善和锻炼习惯的形成,应根据按体育能力的高低、个性发展的需要及选项分班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考试标准把相似体育能力、相同个好、相同学练项目的“同类个体”,归属于同一考核标准之中,并且,学期伊始时.对各层次班,依各考试办法测试一次,将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以其成绩增长的幅度,结合课堂考勤情况,按比例评定学习态度成绩,再将期末和学习态度成绩按所占比例综合,确定为本学期的体育成绩。这既可督促学生课外时常练习,利于锻炼习惯的形成,又可按班级水平层次,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体的体育能力。新晨: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学生具备健康的身心,是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责任、家长的期望和个人的夙愿。社会教学的各构件对学生的干预,都要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为落脚点,高校公体的教学也不例外,其一切教学模式、方法、考试手段都要以此为中心,围绕此目标展开工作。因此,现行的高校公体课程的改革,必须转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终身体育能力的轨道上来。重视以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指针的高校公体课程改革,这对全面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其它学段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教育思想因子;体育思想因子;体育课程
G807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1.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亦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它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其结构和内容直接反映了所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并对整个教育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课程的起源和词源,唐代的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写道“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课程一词的最早使用。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限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主要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
英文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自阿拉伯语“currere”,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据此,人们将课程理解成“学习的进程”。在英语国家,较早使用“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兵塞(H.spencer)。斯兵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由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制的教育方案;是有组织的教育内容,它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另外,课程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的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
2.体育课程概念分析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与身体活动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润中[1]认为将体育课程界定为狭义的体育课程和广义的体育课程两种是适宜的。狭义的体育课程概念。过去人们对体育课程的界定一般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狭义的体育课程即是指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受学校教育目的的制约,它不仅包括在学校课堂上的教学活动,而且还要将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其中,也就是说学校体育课程是介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广义的体育课程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体育课程也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深化,我国的课程制度根据“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从而由原来的“国家课程”单一模式逐步改变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模式。
毕进杰在《体育课程概念辨析》[2]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体育课程是什么是基于对体育课程一种科学的认识,它本身并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中国的体育课程是这样的,外国的体育课程同样如此,体育课程是什么仅仅告诉我们体育课传授的是什么知识和获取这种知识的方法以及其自身存在的目标,但体育课程创造不了教育目的,更不能把这种教育目的灌输给人们,它只能作为一种手段为某种教育目的服务。
二、对不同教育思想的研究
黎黎在《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3]中谈到,中国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个性,把儿童培养成了不会独立思考、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这样的教育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其必然性。作为“发现儿童”第一人的教育家卢梭,他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所提供的论指导和现实指导,将促使儿童的主体性更好地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发挥,使儿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
刘汝萍在《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4]中认识到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教师不应只关注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能仅关心学问与知识这一问题。涂诗万[5]认为杜威的思想虽然庞杂,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杜威认为教育只是哲学的实验室,从这个角度来说,杜威的哲学同时也就是杜威的教育哲学。
刘峻杉在《老子教育思想研究的中西比较及其方法论启示》[6]一文中说到,在老子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中,研究者也有必要突破学院自身的限制,达到思想与视野的更大开放性。这种开放性除了目前已经实现的向西方思想敞开之外,更应该重视的是“向历史敞开”以及“向民间敞开”。老子教育思想研究突破学院传统的围墙,以理性和谨慎的态度,怀着荣格那样勇于探索的勇气,走进原生态的道家思想,会对老子教育思想的深入解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老子思想对于推进人文与科学精神融合的潜力,无论是从教育学视角来展开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全过程中深入践,都是非常必要和值得期待的。
三、对体育思想的研究
何叙[7]对体育思想做了一个定义,即对体育的认识,它是人们对体育的本质、特征、形式、功能、价值、发展规律、发展方针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的总和。另外,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是在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人类体育进入近、现代阶段以后所产生的,是人类近、现代思想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阶段,体育思想的主体始终围绕“健身强国,以实现民族复兴,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样一个主题而展开。从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不难看出,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发展既遵循人类思想和体育思想发展的一般普遍规律,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梁立启[8]认为国外学校体育思想传入我国的当代启示有以下几点:
1.“健康第一”思想在现阶段必将占据指导地位;
2.“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多元思想并存局面将长期存在;
3. 国外学校体育思想传入将受到全面本土化改造;4. 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总的来看,纵览国外学校体育思想传入中国的百年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浓缩国外学校体育发展理念、符合我国特定阶段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经过自主选择、主动引入、本造,深刻影响着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伴随着学校体育的理论升华和实践创新,未来我国各种学校体育思想仍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多元并存,共同作用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张磊[9]认为“身体”之于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来说,不仅客观内蕴其中,而且还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研究视角,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当前,在学生身体遭受严峻危机的现实境遇中,面对“身体”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中处于遮蔽和忽略的境况,亟待对“身体”在整个学校体育思想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进行更高远,更全面,更深入的挖掘和定位。另外张磊在《身体: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10]中认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身体”维度不仅能够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本体性的研究维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4.对体育课程开展现状的研究
花树洋[11]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设有体育教研室,有负责体育工作的校级领导,并把体育成绩列入学生评优的考核标准。多数教师认为校领导对体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机构不健全,教学管理文件和教师考核档案不太完备,与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有关文件要求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体育课时偏少,各校都有体育课程教材,部分教师认为现有的理论教材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不太实用。体育教学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女生没有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多样化,男女生选择锻炼的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
徐建平[12]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沿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职业教育特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落后。课内外结合不紧,课外活动组织管理差。教学内容缺乏有机衔接,体育教学与社会生活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职业针对性不强。教学评价,普遍采用终结性评价,缺过程评价,只有教师评价,没有学生评价,缺乏相应的发展性评价。
窦秀敏[13]认为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大学体育目标更加关注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大学体育课程内涵得到延伸,更加注重满足学生个体需求,注重学生个性和终身体育的形成;大学体育出现了多种教学形式,逐步走向开放式;大学体育和社会体育趋向融合。
刘婷[14]调查后认为山西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考试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山西省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场馆基本能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建设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室外田径场和球类运动场,但是缺乏一些综合性的室内运动场地。山西省独立学院w育师资力量的总体结构不理想,教师学历水平较低,缺乏具有博士学历的高水平体育教师。
综上所述体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体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实践基础。另外,教育思想为体育思想提供了依据,是体育思想的本源;体育思想是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为体育课程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体育课程的发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合理运用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教学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应当积极的吸收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精髓,将有益于体育课程发展的思想成分结合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使教学过程有理有据,为学生创设有效有益的体育课程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润中,王玉侠. 论体育课程概念的界定[J].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5):73-75.
[2]毕进杰.体育课程概念辨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97-101.
[3]黎黎.卢梭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53.
[4]刘汝萍.杜威兴趣教育思想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72-73.
[5]涂诗万.美国近二十年杜威教育思想研究新进展[J].教育学报,2012,8(2):101-112.
[6]刘峻杉.老子教育思想研究的中西比较及其方法论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27-135.
[7]何叙,律海涛,那述宇. 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与特色[J].体育科学,2012,32(9):45-51.
[8]梁立启,邓星华. 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 体育学刊,2013,20(5):13-16.
[9]张磊,王健. 身体: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14,37(6):98-103.
[10]张磊. 身体: 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2):219-223.
[11]花树洋.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54-55.
[12]徐建平.福建省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30.
[13]窦秀敏。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27-29.
关键词:阳光体育 基础教育 体育与健康 课程改革
为了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势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06年底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开展“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计划,该方案于2007年4月29日全面启动。
“阳光体育运动”以“阳光”为主题词,紧紧把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鼓励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成长的规律和兴趣的需要以及能力发展的需求,旨在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积极、乐观、主动、自信、友善的和谐个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质量和生命尊严的意识,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学校体育教学是贯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主要途径。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新审视。无疑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阳光体育”概念释义
国内对“阳光体育”的概念暂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的七点精神,笔者尝试将“阳光体育”界定为:“阳光体育”是指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普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为目的。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体育行为,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
二、“阳光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要求
“阳光体育”对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校内外竞赛等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今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并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三、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之于“阳光体育”
1.体育课程改革应“授之以渔”,与“阳光体育”目的相一致
广大体育教师从一开始就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充满了期待,而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探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诸如“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更令我们难堪的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话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怪异的体育课接连不断地出现。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内涵不深、做秀表演之嫌。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甚至我们不得不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这类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
然而,现实更让我们担忧。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学生耐力、爆发力、力量素质呈持续下降,城市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率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近视检出率居高不下从总体上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很明显,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体育课在干什么?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否正确?可以说,改革是没有错的,以“学生健康为本”的教学目标是没有错的,以“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进行体育教学、指导学校体育也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来或者说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所以,无论是“扁担南瓜进课堂”还是“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等疑问这都不是主要问题。它们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可以千差万别,关键是这些手段和方法能不能达到“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目标,能不能让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量。因为在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量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太大又对身体健康有所损害。
因此,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来安排教学内容,并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量。此外,我们在教运动技术时,一定进行“健康化”处理,绝不能照搬这就是“运动技术健康化”。只有这样,运动技术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不在于全面再造课堂,再造教学,而在于引领一个走势:现实正在往理念的方向移动,理念正在摇撼现实最深层的基础。与这一点相比,那些技术上或设计上的不足都是可以谅解的。
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追求,一种理念。实事求是地讲,体育教育改革是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当代中国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体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如增强青少年体质,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因此,它必然要改革,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体育理论工作者不应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概念与设计过于挑剔。因为改革主要不是去建立、证明一套技术体系,而是去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
2.体育课程改革应“避虚就实”,使“阳光体育”更阳光
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大过小都不行。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学生体育(与健康)课运动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在最近几年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忽视已经成了一个严重问题。很多老师上体育课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
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没有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有的体育课完全变成了“游戏课”、“文艺表演课”,教师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体现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的体育课则上成了“放羊课”或“体育项目超市”,教师解释为:这体现了过程与方法、实现了运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目标等等。
其实,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所以,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上,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人们逐渐认识到:运动负荷测定不能忽视,运动负荷还应当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当然运动负荷的测定,这决不是完全回到过去。过去的运动负荷测定太单一,特别是它不能反映学生不同发展领域对运动负荷的不同要求。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关注,把主要精力都用到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对运动负荷的计算和描绘上去了。因此,揭示过去运动负荷测定的不足,实现对学生运动负荷测定的进一步完善化和科学化,这种发展动态必然是螺旋式的上升,而不单纯是回到过去。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的运动负荷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锻炼身体所不可缺少的变量,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的本质性因素。因此,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必须要有合理的运动负荷。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3.体育课程改革应在完成其“使命”上进行适当“减负”
关键词:体育课程 社会体育 发展趋势 课程体系
社会体育亦称“大众体育”、“群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是人们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我国在1995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后社会体育思想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但就其发展而言,我国的社会体育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环节,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关键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其效果远不止于教育层面,更延伸于社会体育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及理念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来看,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与社会体育的衔接,不能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构建适应社会体育的高校体育课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不同于学校体育,其更贴近生活,运动者的主动性更强。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多样化趋势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作为文化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体育内容日趋多样化。除了一些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各种类型的健身操、现代舞、网球、游泳、滑冰、登山、滑雪、高尔夫等运动逐渐进入大众生活,使很多专业型的体育运动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活化趋势
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可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能营造出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氛围。生活质量越高的家庭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就越强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已逐渐呈现出它的多种功能和属性,生活化、时尚化的体育运动逐渐伴随人们走入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娱乐化趋势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单纯的高强度体育运动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忙碌的都市人。于是,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它集运动性、娱乐性于一身,使人们在运动中摆脱重压,在娱乐中调节情绪,成为业余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终身化趋势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工作方式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工种从业者严重缺乏运动。长此以往,因机体缺乏运动导致的各类职业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人群日趋年轻化。随着问题的出现,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普遍开始增强,终身化的体育锻炼,防治文明病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二、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不利于与社会体育接轨
近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术、太极拳、健美操、游泳、滑冰等新增课程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但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这些新增课程所占比例仍然较低,传统的教学内容仍占主导地位,且新增课程主要以选修课形式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不利于体现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更不利于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不够先进,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体育课程因其独特的教学内容区别于文化类课程。故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创新空间。但就我国目前教学改革进程来看,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仍未摆脱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法和演示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性没有改变,授课过程缺少师生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社会体育终身化趋势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严重抑制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无法体现教学效果
考核是课程效果评价的主要途径,科学的考核过程是检验教学成果最为重要的环节。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考核评价体系上没有明显进步,以规定任务的完成作为检验学生成绩的标准仍然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提高幅度和专项能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真正体现教学效果。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通过对社会体育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我国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课程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高校体育课程开设的意义不在于课程本身,而在于其在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因此,以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来定位高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才能使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前所述,社会体育的本质是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定位也应以此为主要目标,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具体来说,高校体育课程的任务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课内外的活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为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应职应岗能力和今后生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二)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模式。要丰富基础课程的内容,创新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增加保健类课程。体育课程是所有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大多已掌握了一定的传统体育项目知识,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基础内容的重复,从而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另外,应当通过充分的调研活动掌握学生对某类课程的兴趣度,从而不断调整基础课程。针对个别体能较弱或因患有疾病无法参与正常体育课程的学生要建立专门的保健课程班,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康复、保健体育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增强体质、早日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社会体育更多的是以个人为主导的体育运动。由于目前家庭教育意识的提高,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体育专项运动技能,如街舞、武术、健美操、国标舞等等。而高校体育教学忽略学生的特长,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灌输式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兴趣激发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均不适应。因此,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内容上可增加学生充当教师的环节,使有某方面体育特长的学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临时充当一定课时的体育教师,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四)不断完善考核体系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与体育课程最终考核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课程的真正目的。同时,要以鼓励学生专项特长的发展为目标,将专项特长作为加分项目,结合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最终确定总成绩。
总而言之,大学体育课程要以服务社会体育,服务终身体育理念为宗旨,从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方面充分考虑社会体育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学忠.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体育科学,2003(5)
[2]栾丽霞.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高等教育研究,2005(4)
[3]钟振新.试论构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周学荣,谭明义.高校体育大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一、室内体育课程的定位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进行,但是,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室外体育课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看,在室内对学生进行体育专业素养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体育室内课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是室外体育课的必要补充,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利用雨雪恶劣天气在室内进行的健康教育和专业素养的体育课,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和室内理论课。
长期以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体育课程专家都尚未对体育室内课引起足够的重视,体育室内课被其他文化课“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体育室内课的设计和教学要求与室外课不一样,室内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的技巧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教师准确选择学生有兴趣的、必需的课程内容,将体育运动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设计出精彩、有效的室内课。体育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很少有这种课例、教学方法的参考和积累,平时也没有注意收集资料,加上学校在这方面的要求不高,自己思想上也没有重视室内课的教学,久而久之,室内课便不知不觉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甚至长期被文化课挤占。
二、中小学室内体育课程的初步构建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拟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入手,设计室内活动与游戏、健康与安全教育、身体与生长发育、体育文化素养、运动技术技能五个内容模块:
(一)小学阶段
(1)室内活动与游戏
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由一年级的很难集中逐渐延长,对集体意识有初步认识,学生自主性还没有成型,动作学习习惯于模仿别人的动作。这一学段,室内活动与游戏可以占室内课的较大比例。因此,在室内组织活动或游戏的时候,要注意利用老师的身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式教育,如学习眼保健操、组织学生模仿自创的简单手指操、引导学生识别交警叔叔的指挥手势并模仿、保持正确或矫正错误的坐、立、行姿态和读写姿态等。
(2)健康与安全教育
这一学段的学生自我意识不强,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状况认识不清,但这一年龄段是培养良好健康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基本的健康与安全教育应该是这一学段的重点,如了解用眼卫生和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习惯,了解烟草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掌握简单的如出鼻血及自我保护等处理方法。
(3)身体与生长发育
这一阶段年龄跨度较大,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生长发育快速,身体变化较大,学生有必要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了解相关知识。如初步了解身高和体重的合理比例及其重要性、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对改善体形的作用、了解人体所需的几种主要营养素,并正确认识营养素的合理补充、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概念及其对身体的影响等。
(4)体育文化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应该从小给予其良好体育文化素养的熏陶,年龄小的学生虽然知识结构尚不全面,接受能力也较为欠缺,但通过合适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内容,小学生也能在兴奋的状态下丰富各种体育知识。如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知识、了解各运动项目的知识、了解优秀运动员的成长故事、选择合适的主题介绍明星运动员的成名经历和经典战例等。
(5)运动技术技能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动作较多,各项身体素质还无法保证技术完美的要求,对其动作技术的标准和规范要求还不能太高,但简单的形体动作可以通过室内课进行训练强化。如正确的坐、立、行、走的姿势的强化、队列队形中对个体与集体的各项要求、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的各项活动方案、安全和组织方面的要求等。
(二)初中阶段
(1)室内活动与游戏
初中生自主性和集体意识增强,对老师的依赖性变弱,在模仿别人动作的同时,对智力活动和游戏项目较为积极,并且推崇活动和游戏的规则对于个体或集体的考验。室内活动和游戏如分组笔画组字(词、单词)接力游戏、团队展示(活动)、我做你猜(游戏)等都能为初中生提供活动的内容和展示的空间。
(2)健康与安全教育
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对于个体的健康与安全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完善,尤其是这一学段的学生开始走入社会,独立思考,对其进一步强化健康与安全的教育将发挥原始的导向。如对于各项运动的安全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日常生活中走路、骑车以及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措施、懂得自然灾害(如地震等)或突发事件(如火灾等)发生时主动规避危险的知识和方法、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等。
(3)身体与生长发育
青春期发育是这一阶段学生重要的身体与生长发育特征,男女生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个体生长发育的差异,引起心理、生理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对于这些自身身体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全面和具体的了解。利用室内课可以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了解异性之间交往的原则、介绍网络成瘾的危害逃避的方法等。
(4)体育文化素养
初中生已有了初步的学科知识积累,对体育运动的规则、道德和进取精神有一定的认识,但有时候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在体育活动中还无法完全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室内课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导向是必要的。另外,初中生开始关注国际赛场和知名运动员,如NBA、世界杯、奥运会等,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媒介。
摘 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以啦啦操在中小学的发展来论述这项运动对中小学生所产生的教育作用。这项具有特色的运动项目很适合于在中小学开展,不仅是一种锻炼手段,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发展了学生的舞蹈功底与对音乐的认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团体、责任、信任等人格要素教育。
关键词 中小学 啦啦操 体育课程教育
一、前言
随着啦啦操运动的诞生和在我国的传入,在短短几十年我国啦啦操运动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展,运动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提高。我国啦啦操运动首先是在高校得到发展,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展示现场,我国啦啦操队员的精彩表演,引来广泛关注,使得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安徽太和二中的课间操在网络走红,着装统一以简单的健美操步伐代替传统的课间操。被称为中国最牛课间操,从而引起了热议,也引起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这一现象的思考。伴随着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这项运动更多的融入到了中小学体育课程,同时也推动我国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条路径,啦啦操运动在体育课程中对中小学学生产生哪些教育价值,这也是本论文主要探究的问题。
二、啦啦操内容分类体育课程教育
(一)啦啦操动作范式体育课程教育
啦啦操运动的动作素材多种多样,风格各异,可以融合爵士、拉丁、街舞、等动作元素,是一项个性化、艺术化、健身化趋势的运动项目。随着这个项目在中小学的开展,使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打开学生视野,中学生正好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这项运动的出现可以更好的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更健康,项目对动作的包容性也给学生以启示,整套啦啦操的动作是由多种风格的动作创编得到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性,以及最后整套动作的成功表演使参与学生体验成就感,增加学生自信心。
(二)啦啦操音乐体育课程教育
啦啦操的音乐是根据啦啦操项目的独特性来选择一首或多首不同的乐曲组成一套啦啦操的音乐。啦啦操运动要求动作表现音乐,音乐衬托动作,两者相互补充,使整套动作出现跌宕起伏、高低错落、动静结合的表演效果。舞蹈啦啦操音乐通常选用迪斯科、摇滚、爵士乐、舞曲等动感、时尚、富有激情的音乐。动感的音乐首先就会唤起人们的激情,加上有力的动作的配合,这也是啦啦操运动的魅力。从而可以提高中小学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对音乐的鉴赏和运用,音乐是人类没有国界的语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对音乐独特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啦啦操口号和道具应用体育课程教育
能够使用口号和道具是啦啦操运动很特别的一点,在技巧啦啦操的初级和中级的套路中是必须要口号和道具的,这些口号都是很有舞动性的,以及可以和观众互动的,而且要能够与音乐、动作相吻合。这些口号的设计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小学生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很好的塑造一个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啦啦操还有一个独特性,就是可以用道具配合动作。道具的使用增添了这个项目的观赏性和创编的空间。在课堂上,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拉拉花球、扇子、横幅标语、旗子等来进行新的创造,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己创编口号去激励自己同时激励他人,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啦啦操运动特征对中小学学生教育价值
(一)生理教育价值
啦啦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操化动作运动,学生在其间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下,身体素质会普遍的得到提高,动作感觉要能很好的配合上音乐,每个动作节拍要能够迅速有力,对学生不论是上肢力量还是下肢力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基本规律有针对的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啦啦操基本功为主,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柔韧和灵敏性的发展,使得神经控制能力能得到充分的发育。通过啦啦操的学习,使得学生身体变的强壮但不是僵化,柔软但有力。
(二)心理教育价值
强劲的音乐是啦啦操的一个特色,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认知,受到音乐的熏陶更加积极向上,而且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舞蹈功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参与啦啦操运动的过程不仅是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人格精神塑造的文化熏陶过程。项目的包容性体现了学生间的沟通交流能力、领导力、管理能力等,难度动作的相互配合,使学生懂得什么叫责任,什么叫信任,以及突破自身,挑战自己的自信心。
四、总结
通过对啦啦操项目在中小学的迅速发展主要原因和所能达到的相应教育效果的分析。啦啦操动作的多样性,配套音乐的选择,口号和道具的应用,动作队形的创编这些方面都对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也是这个项目在中小学发展迅速的因素。通过啦啦操运动在中小学的发展和壮大,使得学生不仅体质得到了提高,舞蹈功底和音乐素养也都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使得学生个性得到发展,领导能力得到培养,更深入认识到责任是与信任是,从而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庆如.啦啦操运动发展演进及特征表现[D].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
[2] 张弘,鞠海涛.啦啦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01.
[3] 李雅文.啦啦操运动的形式美[J].当代体育科技.2015.05.
[4] 张登芬.啦啦操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市海清学校分校为例[D].首都体育学院.2014.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课程;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55-03
Study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at connects with
new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ZHENG H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new roun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has brought fundamental changes to the conceptions,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and contents of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udent’s learning mod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specific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a continuous system. In order to adapt to changes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implement a credit and score management combined system; establish an optional teaching system in institute of higher learning, which connects with the high school system; establish single event sports clubs in institutes of high learning; implement leveled teaching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erformances,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health awareness and lifetime physical exercise capacity, and to realize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high school
2001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广东省作为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4个实验区之一,2004年秋季开始按课改后的体育新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教学。体育新课程无论在课程的理念,还是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打破了原来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另一方面,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技术能力等开始分化。有研究表明,学生到了高中学段的体育兴趣越来越窄,兴趣项目大部分都只有2~3项[1]。高校原来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应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和学生心理需求。因此,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在理念和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与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和高中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体育教学体系。
1高中阶段体育新课程的特点
1.1高中体育课程的理念
高中体育新课程提出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要求改革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基本理念[2]。要贯彻和落实体育新课程理念,就要求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实现突破。高中体育新课程很重要的特点是强调健康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发展,而这种意识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高中学段也必须沿着这个理念构建课程体系。
1.2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
高中体育课程改变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统管过细,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实现传统的内容统领教学向目标统领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课程只是根据学校及学生实际情况,设定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科学地利用现实资源进行教学,以实现既定目标。这就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使得体育教学组织和学习方式等呈多元化发展。
1.3教学的管理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高中体育新课程的管理组织形式最大的突破是实现学分制和打破以往整齐划一的班级教育组织形式实现选项教学。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规定,在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在高中段修完11学分,除了2个必修学分以外,其它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等选择运动项目[2]。课改后学生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运动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选项教学后,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趋于单一,另一个变化趋势是运动技术水平有显著提高。
1.4学生学习方式变化
体育新课程要求在教学手段上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空间。教师更多地创造学习情景,帮助和强化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学习方式的改变不只是单纯教学手段的变革,而是整个课程体系,包括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影响教学的要素都要与之相适应。
1.5课程评价方式的改变
评价方法的改变往往会导致整个教学系统的变革。高中体育新课程改变以往以运动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单一教师评价向师生、生生相互评价结合的灵活评价转变。评价方法的转变,为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等提供可能。
2建立与高中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学校体育教育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学段性,但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同,大学体育是高中体育基础知识的延申(体育院校除外);而其他学科,高中的学习是基础知识,到了大学要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从体育新课程的理念和教育部推行体育与艺术2+1项目(至少掌握2项能够拥有经常锻炼的体育项目和1项艺术特长)的精神来看,培养健康意识和发展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体育教育的核心,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应与高中体育课程保持高度一致性。
按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大学教育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含普通高中、职中)――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制度中的中等教育之后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因而高中是高校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两者之间尽可能保持紧密联系,才能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保留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对广东省27所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调查表明,有18所院校表示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大纲),有9所院校则进行俱乐部或选项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尝试。被调查的67名教师中有76%认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后,高校应该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目前情况来看,为了使得两个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探索,但教育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的高校体育还存在着不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体育课程等一系列问题。
3建立与高中体育课程相衔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设想
3.1实行学分与积分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学分管理制度指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才准予毕业的管理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对修业时间作严格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修业时间,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一般情况下要求每学分为18个课时。以一个学期2学分为例,学生修满36个课时即可。
积分制管理则是在学分制管理的前提下,为了适应大学的课程安排,对体育课不作严格要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体育课的时间,每上一次体育课体育教师在学生积分卡上记录,达到学分要求节数的学生,就可以参加学业成绩考核。如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要求体育课为2学分,学生在这个学期内至少要参加36节体育课。具体做法是,在每个学期初体育部给每位学生派发体育课程积分卡,每参加一次体育课,教师便在积分卡内作相应记录,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进行体育学业成绩考核,达到考核标准则予以毕业。积分制管理不再要求学生在固定的课堂里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完成课程。
3.2建立与高中相衔接的选项教学体系
体育新课程要求在高中阶段实行选项教学,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更高层次。如果只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模式,要求所有学生修同一教学内容,步调一致地学习,则可能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现象,如在高中阶段选择该教学内容者,其掌握的运动技术水平早已超过大学教学内容要求,因而满足不了学习的欲望,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对于完全未接触教学内容者,所学内容则可能超出其能力范围,而出现“学不来”的现象,严重锉伤学生自信心与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通过对高中选项教学的调研,全面了解高中选项教学的项目情况,并根据调研结果创造条件,尽可能开设与高中阶段一致的选项,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大学新生入学时对其高中体育选项记录在案,进行分析研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们所选项全部开设,供其自由选择。部分条件不允许的项目,可开设技术能力要求相近的项目,供其选择。与高中阶段选项教学相衔接的教学,可理顺两个层次的教学关系。一方面,使得学生沿着高中阶段打下的基础,发挥长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实现大学与高中的衔接,避免两者之间的脱节,造成混乱。
3.3建立校内单项体育俱乐部
目前,部分高校进行建立体育单项俱乐部的尝试,如深圳大学等,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高校开设体育俱乐部是理顺大学与高中选项教学的好方法,按单项开设俱乐部,结合学分制和积分制,让学生通过参加单项俱乐部的活动来完成课程。通常的做法是学校开设不同项目的单项体育俱乐部,要求每名学生在开学初申请加入自己喜爱的单项俱乐部,要求上体育课时,回到自己选择的俱乐部参加活动,并将活动情况作为评价学生体育活动成绩的标准之一。
3.4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行分层教学
经过高中阶段的选项学习,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加参差不齐。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或以专项组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饥饱”不均的现象,不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了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需求都得到满足,必须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将水平层次差不多的学生作为同层次进行教学,即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方法是将运动技术水平不同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层次(同一层次内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如入门组、提高组、高水平组等,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技术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同要求进行体育教学,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分层教学的优点在于将不同层次学生按不同的水平进行教学,避免班级授课可能出现技术水平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而高水平学生被“拖后腿”的现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满足,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运用。
3.5实施学业考核与技术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对达到积分要求的学生,在学期末进行自选项目考试,评价方法采用综合素质的定性考核评价方法和专项能力的运动技术成绩评定方法。综合素质定性评价方法着重针对身体健康水平、课堂活动情况是否能达课程基本要求等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分别按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进行等级评定,考核结果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种方法则是按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进行运动水平评价,作为选拔运动员和评优依据,对达到三级以上运动员标准的学生进行学分奖历或其它相应的奖励(如测评奖励等)。学业考核与技术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不仅是对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的总结性评价,而且还鼓励学生去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实现共同提高与争先创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肖建忠,谭华,何鸿涛. 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特点及规律的研究[J]. 中国学校体育,2006(11):38-39.
[2] 季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65-72.
[3] 季浏,胡增荦. 体育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06-213.
关键词:英格兰;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标准;改革;借鉴;思考
一、前言
国家课程(即课程标准)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的核心,”[1][3]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也决定着一定时期一个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1988年,英格兰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此后,为了改变体育课程全国高度统一的局面,从1992年到1999年,英格兰又先后三次编制与修订了国家体育课程(The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forPhysicalEducation,以下简称NCPE)。1999年新的NCPE的颁布与实施,立即在英国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反响,并随后成为许多国家制订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参考蓝本之一。我国虽然在相关的文献中对NCPE做出过研究,但还仅局限于对NCPE文本本身的介绍,对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以及实施状况则鲜有探索。通过对英格兰为期半年的访问考察,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与英格兰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虽然由于国情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改革目标和趋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尤其是NCPE的内容、演变过程、课程理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效果等,对于正确认识与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二、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的内容、理念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一)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的内容简介
1.体育课程的价值。NCPE全文并没有明确表达体育课程的目标,而是通过体育课程的价值描述,反映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作用。NCPE指出,体育课程主要在诸如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等领域以及主要技能、思维能力等方面达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体育应为学生提供机会,──是促进学生道德、精神、社会和文化发展;二是促进各种交流技能、数字应用技能、IT应用技能、与他人合作工作的能力、自我学习与改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三是促进思维能力、与工作有关的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NCPE在对这些课程价值的表述中,都能够明确说明实现这些价值的具体途径和手段,避免了一般课程目标描述中的抽象性,提高了实践指向性。
2.体育学纲。体育学纲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知识、技能理解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包括获得和改进技能、选择和应用技能、战术以及认识、评价和提高动作、健康和身体适应的知识与理解。二是学习范围,它主要表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11学年四个学段(keystage)中每个学段的主要体育学习内容。这些技能并不涉及具体的动作内容和项目,而是以模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陈述各模块的内容在知识、技能、理解方面的一般学习要求。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各模块的学习要求都有所不同(见表1)。
注:①游戏活动主要是指球类项目。②在keystage2,后三个模块中选择两个;在keystage3,游戏活动是必学内容,其他五个模块任选其三,其中舞蹈与体操活动至少选一项;在keystage4,学生可以在六个模块中任选其二。
3.体育实现目标实现目标是“不同能力与发育水平的学生在每个学段结束时期望获得的知识、技能与理解,”[1](42)包括七个逐步递增难度的水平目标,水平八则是发展性目标。水平目标的描述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技能、理解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而不包括体能以及身体发育指标等“非课程因素”。利用“实现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确定自己每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同时可以自我评价不同时期的学习水平,教师也可以依据“实现目标”对每个学段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作出评判(见表2)。[1](42)
(二)英格兰体育课程的理念
1.游戏竞技观。英国是许多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的发源地。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竞技运动在英国迅速普及,并在其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运动不仅益发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且在国家规定课程中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成为传统体育教学的象征。从教学内容上看,以游戏性为主要特征的球类竞技项目在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教学方法上看,广泛推崇的是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法;学校对体育课程及其实施的管理也主要考察运动队的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20世纪80年代后,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也受到许多学者尤其是教育专家的质疑,但对这种传统课程维护的呼声更高,认为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仍然具有广泛的育人功能,体现了体育课程自身的特征。虽然就整体而言重心更为倾向于健康的理念及其全面教育人的功能,但以运动为中心的理念依然颇有影响力。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5年英国政府宣布“提高竞技水平”的政策以来,“传统的以运动为基础的理念得到巩固。”[2]世纪之交的这次课程改革和国家课程的修订,仍然强调“竞争性游戏活动在1-3学段都要进行”,[1](12)许多课程价值的提出也是建立在竞技活动基础上的,但总体上还是显然削弱了竞技教育观的地位。
2.健康适应观。尽管游戏竞技内容长期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近年来注重身体适应与健康关怀的理念还是在体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受到广泛的认同,并且体现在课程体系中,成为近两次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变化最主要的特征。
事实上,体育课程的健康适应观在英国是有良好传统的。早在20世纪初,英国学校就试图通过开设体育课程以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这一理念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一直是在课程实践中有所体现的,只是由于竞技教育一度削弱了对健康目标的强调。直到8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课程思想的变化以及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各种生活方式疾病的出现,健康问题再次成为课程领域,尤其是体育课程关注的焦点。一些研究指出,体现体育课程促进健康的主要途径,“一是直接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活动提高学生的身心适应能力;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健康相关的练习知识;三是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体育终身参与。”[3](9)新的NCPE中,每一个学段都把“身体适应与健康的知识与理解”作为学纲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3.闲暇教育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面对社会经济活动方式产生的“工作—闲暇平衡”的需要和高失业率问题,课程专家和社会学家都呼吁,学校要通过课程教学为未来的社会成员的余暇时间做好准备。因此结合体育课程的特点,“闲暇准备”成为体育课程,尤其是中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重点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后余暇时间的身体活动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使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参与他们喜爱的身体活动。
闲暇教育观的建立并没有对游戏竞技观和健康适应观在体育课程理念中的主置造成冲击,相反是对它们的有力维护。随着闲暇教育观的建立,英格兰学校的体育课程以小群体和结对活动的游戏性强的内容替代了原来的以运动队为主要活动方式存在的竞技活动内容,田径、竞技体操等内容逐渐退出主要课程内容行列,更加体现了活动内容的游戏性和娱乐性。而原来以关注学生时期健康促进为主的体育教学活动,转变为更具长远眼光的对所有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健康关注,从而赋予健康适应观以更深刻的理论内涵。
4.终身体育观。终身体育理念对英格兰体育课程的影响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相当深刻。英国体育课程非常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终身体育参与的影响,提出“学校的体育课程活动要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身体活动做好准备,使他们成为有技能和有能力的终身体育学习者和参与者。”[4]学校体育课程关注的,不是掌握几项规范的体育活动技能,因为并没有什么技能能够为学生受用终身;也不仅仅是着眼于学生时期的健康发展,而应着眼于未来。一是要为学生储备更丰富的一般身体活动技能,使之到成年期的运动学习中具有更广泛的迁移价值;二是要为今后的进一步技能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和学习能力基础,使他们知道在什么情景下该学什么和如何学;三是建立起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他们成为自觉的身体活动学习者和参与者。
5.全面育人观。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体现学校教育的普遍价值观,那就是培养和教育人,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NCPE指出,要“通过体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社会、文化的发展,”[1](8)同时要促进交往能力、数字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与表演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把对学生的可能生活的关注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出一般的素质要求,又同时为每个学生个体创造特殊发展的机会。这些都是全面育人观在NCPE中的体现,也是英格兰体育课程及其实践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三)NCPE对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影响
1999年颁布的NCPE实施以来,对体育课程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变化,由于新的NCPE较1995年修订的NCPE在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调整,一般学校都依据新的NCPE修订了自己的体育“学校课程”计划,大多数体育教师也重新编写了新的教学工作计划。二是学习评价标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更明确了,可操作性更强,评价体系为各学校普遍接受和应用。
但是,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与NCPE不完全同步的现象,突出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学校“学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变化并不大,修订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时主要依据的还是学校的传统、教学条件资源以及学生的需要。二是教学方法并没有在新的体育课程理念下出现明显的变化,一些研究成果反映出“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跟上新课程的变化,”[5](2)体育教师对NCPE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异,还没有能够真正在观念与操作体系上与新的NCPE保持同步。
三、英格兰国家体育课程及其实践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体育课程改革意味着课程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优先次序的变化
体育课程理念是人们在对体育课程功能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相对公共的观念,是公共理论的体现。二十多年来,英格兰虽然经历了多次体育课程的改革,但主要是几个体育课程理念的优先次序出现了变化,而非否定某些方面。事实上,由于体育课程本身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各体育课程理念之间本身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新的NCPE的编制,就是建立在这些体育课程理念相互联系基础上的。
回顾我国二十多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变化,每一次改革都是在对前人思想观念的否定与再否定基础上进行的,从改革初期的“‘体质派’与‘三基派’之争”,[6]到本次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为了突出“健康第一”而对技能教学的淡化和对竞技内容的否定,都是把各种课程理念放在对立面上来认识的,其实际的结果是改革理念的狭隘单一。改革总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离开了传统,也就失去了认识事物的参照和基础。回顾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理念,每一个课程理念的提出,都在一定视角上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功能特点,也体现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必然在体育课程领域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使是竞技教育观,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竞技运动项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价值,任何新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建立,都不应否认竞技教育观在体育课程理念中的存在价值。因此对于体育新课程的改革,我们需要的是更好地把握各个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论实质、在课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并研究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及新的理论基础中的主次关系,这样,新的体育课程理念才能更全面有效地指导改革实践。
(二)“目标统领内容”的课程标准研制思路不符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实际
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资源。作为国家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国家课程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显然比规定课程内容更加重要,因为它直接地体现了改革的新理念和人才的培养规格。而相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往往显得抽象而笼统,难以直接指导具体的学校教学,但统一的课程内容又不可能符合所有学校的实际。为了提高国家课程的可操作性,NCPE以课程价值取代了课程目标,在课程价值中就有足够的余地表述价值实现的途径,比起课程目标来实践指向性更强,然后通过“学纲”,对各学段的课程内容范围以模块的形式作出了规定。这样,教师既避免了在抽象的课程目标面前实施教学活动时无所适从,又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需要,有余地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NCPE中学纲的编制对我国的课程标准的修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在充分认识到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存在的“对教学内容规定得过多过细,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7]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按照“目标统领内容”的思路,期望通过具体明确的水平目标,由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对广大的体育教师来说,体育新课程中课程内容的变化是最敏感的问题。通过对国内体育教学的观察和与体育教师的交流,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许多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迷茫的,他们并不能真正领会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有些甚至认为体育新课程已经不需要教技能。因此,众多的体育教师还没有能力运用现有的课程标准来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
在规定的目标下选择教学内容,既体现了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又给地方和学校教师以更大的选择权,应该说相对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但是,课程目标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也是专家研究形成的“公众理念”的体现。国家课程的编制者必须建立这样一个认识:课程标准的受用者是广大的体育教师,而不是深通教学理念的专家。体育教师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实践理念”和工作模式,要他们完全摆脱习惯了的工作方式无疑是困难的,“真正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的是教师头脑中固有的那种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理论是教师自己经过学习和亲身体验自发产生的,而不是专家直接讲授的”。[8]体育教师总是按照他头脑中固有的“个人理念”来理解新的课程标准的,他们不可能完全按照专家的理念和要求从事课程活动。课程标准的意义应该体现在教师能够在它的直接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在专家的“公众理念”和体育教师的“个人理念”之间架设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很显然,完全按照专家的理想化目标实施改革是不现实的,“目标统领内容”的思路不符合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
(三)完善体育课程标准必须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作为国家课程(标准),评价指标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评价指标的规定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国家课程。”[9](3)NCPE把“实现目标”描述为评价系统的参照指标,“在这个参照指标中,学生的达成目标与成绩评价不再是对学生进行横向的比较,而是描述为每个学生本身经过学习实际所处的状态。”[9](9)1995年的英国国家课程就改原来对学习水平抽象的理论性陈述为具体的依次提高的水平描述。NCPE用简短的文字清晰地表述了每个水平在知识、技能、理解等领域的参考标准。通过“实现目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有参照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也可以依此确立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有效发挥了评价的矫正和促进功能,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该说是具体的,但与学习评价缺乏直接的对应关系,也就失去了作为目标应该具有的评价功能。“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建议与要求,实质上反映了“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不具备评价功能”这一自身不足。
要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制定一个完整的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标准的确定,一方面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对接,确保评价标准的正确导向作用,体现国家对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要求;另一方面,评价标准应该反映某一学段学生经过主观努力而产生的进步情况,更有效发挥课程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小步子多次数的课程改革更能够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关键是课程观念的转变,但观念的转变显然是困难的,是需要过程的。英格兰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对NCPE表现出保守型、变革型和折中型三种态度,而即使是后两种态度的教师,也不可能完全按照NCPE的理念和要求来从事课程活动,而是按照他自己的观念和理解对NCPE进行再创造。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首要的因素是“NCPE本身体现出的理念的合理性和前后一致性”,也就是变化要把握合适的幅度,“颠覆性的变革往往更难以实现改革的目标。”[3](17)为此,英格兰近年来的课程改革采用了“小步子多次数”改革的策略。在1988年确立了统一的国家体育教学大纲后,1992年改制为NCPE,1995年又进行了修订,1999年的NCPE实际是对1992年版本二次修订的结果。
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与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问题,这是公认的。而要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体育教师的“个人理念”是制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次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经过几年的实验和推广,虽然在局部出现了一些变化,但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我们认为主要是对本次改革的期望值过高,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课程标准”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过渡。新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实施上,要体育教师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完全改变他们长期习惯了的工作方式,显然是困难的。期望按照理论上的构想把改革一步到位,那只能是课程专家的一厢情愿。
因此,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尽管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国家,但我们也不要期望一步到位。从“体育教学大纲”到“体育课程标准”的“步幅”的把握,要趋向于理论目标,把握改革的主导方向,更要依据于课程实施者的实践水平。英格兰的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小规模多次数的体育课程改革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5](11)
四、结语
综观英格兰体育课程改革,从国家的NCPE的编制和学术界对体育课程理念的研究,到学校与广大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的实施,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不断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无论是经验或问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发:一是体育课程改革观念的更新,意味着需要更好地把握各个体育课程理念的理论实质、在课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并研究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及新的理论基础中的主次关系,而不是为了突出某种理念而对传统观念一概否定;二是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标准,学生学习评价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完善我国的体育课程标准,必须制定一个体现发展性理念的评价体系;三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中必须正确认识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体育教师的影响,他们有自己“个人理念”,并由此使他们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要使体育课程“公众理念”融入到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就需要通过国家课程在“公众理念”和“人个理念”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要做到这一点,颠覆性的课程“革命”显然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可以利用我国的特殊体制,通过行政干预和教师培训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步伐,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按照教育原理解决教育本身的问题,通过一个相对完善的“体育课程标准”带来一个具有新面貌的体育新课程。
参考文献:
[1]QCA.TheNationalCurriculumforEnglandforPhysicalEducation[J].Publishedby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1999..
[2]Kirk,David.PhysicalCulture,PhysicalEducationandRelationalAnalysis[J].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Vo14.19.
[3]Green,Ken.Philosophies,Ideologises,andthePracticeofPhysicalEducation[J].Sport,Education&Society,October1,1998,Vo13.
[4]AngChen,Ennis,CatherineD.Goals,Interests,andLearninginPhysicalEducation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2004,Vo1.97.18.
[5]CurtnerSmith,MatthewD.TheMoreThingsChangetheMoreTheyStaytheSame:FactorsInfluencingTeachers’InterpretationsandDeliveryofNationalOurriculumPhysicalEducation[J],Sport,Education&Society,March1,1999,Vol.4.
[6]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0.
[7]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