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国教育范文

德国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国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国教育

第1篇:德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 德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我国教育

【Abstract】Germany is currently the world's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science, It'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known as a secret weap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profiles of German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content, features, also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functions of the courses set up to do the analysis and positioning。Part III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 follow Germany's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school's ow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GermanyDual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a's education

一、德国教育基本概况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大体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整个教育体系可用下图说明:

德国的教育体系较受推崇的有两点:首先是德国双轨职业教育制度,即企业学徒与职业学校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校园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活。二是德国是世界上除了美国之外最吸引外国学生的国家,特别是对那些攻读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德国高校仍然不失其国际领先地位。

德国的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一是德国一直严格坚持一种传统,即在学生小学4年毕业(一般只有10岁)分别进入三条不同的教育渠道,理论上说,学生的成绩如果发生变化,有可能在三类学校之间转换,但对多数孩子来说,进入哪一类中学基本上就决定了今后人生走向。这就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自身潜力的发挥;二是从三条教育渠道出来的学生都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但由于这三类中学的教育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使得进入大学的人在大学里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双元制”是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种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确保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稳、叫得响。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分别指:

(1)两种培训机构:一种是学校、另一种是企业,或者企业间的培训中心、企业内培训中心,等等。

(2)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

(3)两种教材: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

(4)两类教师: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

(5)两种培训身份:企业学徒和职业学校学生。

(6)两类考试: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但现在有将两种考试合并的现象和趋势。

(7)两类证书:考试证书和培训证书。

(三)“双元制”实施过程的环境分析

1、投资渠道畅通,经费投入高。主要投资渠道有:

国家资助:由国家财政支出,通过州政府、联邦劳动局和联邦职教研究所面向各类职业学校。

国家基金:由国家以法律形式定期向国营和私营企业筹措的经费,通常按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所有企业都要缴纳。

企业资助: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筹措经费的主渠道之一。企业投资建立职业培训中心、购置培训设备并负担实训教师的工资和学徒的培训津贴。国家资助,国家基金,企业资助。

2、企业规模较大,产业结构合理

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轨迹来看,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一般的内在关系表现为:当企业的规模越大、技术水平越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高时,职业教育就越发展、功能越显著,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越高。

德国的“双元制”实践显示:小企业通常不能提供或只能提供很少的学徒岗位,而且能使学徒顺利完成培训计划的比例明显低于大企业。

3、 行业协会完善,学徒培训先于学校职业教育

德国正规的学校职业教育是在行业协会和学徒培训发育多年且相当完善的背景下才出现的,先有企业学徒培训,后出现学校职业教育。德国的行业协会历史悠久、组织健全、功能明确。德国约有30万个协会和联合会等社团组织,以经济领域里的各种行业协会最为活跃、最富成效。

4、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

德国的“双元制”十分强调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徒双方签订学徒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双元制”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和生产土人,他们必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德国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

(四)“双元制”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职能定位分析

1、联邦政府和州教育部。联邦政府与州教育部之间分工明确。联邦政府所属的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是其职能部门,负责制定或修改职业培训法规,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对培训支出费用进行调查与监督,提出增加或减少培训费用的方案等。

2、雇主和行业协会。雇主所负担的直接费用是支付学徒工在企业培训期间的津贴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工资。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培训条例的制定或修改须经工会、行业协会或者联邦职业培训协会提出,由州教育部发“订单”给联邦职业培训协会,由他们与来自行业协会和同业工会的专家们共同制定。

3、工人和工会。德国的工会组织十分健全,工会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工人的合法权益,真正为职工说话。但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无法解决时,由联邦政府出面,促成州政府、雇主、工会之间达成一致意见。工会还监督雇主遵守《学徒法》,使雇主依据确立的标准和规范来进行学徒培训,确保学徒工资的增长与其职业岗位的变迁相符合。

4、职业学校和教师。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学校学生成绩考核、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分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五)“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为达到“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具体体现在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实施上的双元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教学方法上的先进性、课程管理上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等,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双元制”能力本位的实现并为现代化企业培养适用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与纯粹的专门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无论在法规建设、体系建设方面还是在办学体制、经费筹措、招生就业制度、考核证书制度、校内管理体制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经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职业教育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从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来看,其根本问题是教育结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虽然也已基本形成体系,三级分流基本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办出特色,但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没摆脱普通学科型的模式,依然以学历教育为重,轻视职业能力培养。从教学方式方法上,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采用的是传统的“灌人式”,理论脱离实际,学生动手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为了跟上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培养大批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总结自己不足根据国情,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寻求适合的发展道路。

四、“双元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从学校自身内部发展来看:

1、应转变教育理念,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

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不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角度,都应转变教育理念,要强调“能力本位”的思想,都应该重视技术、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能力本位”的思想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点―“立足于职业,服务于职业”。在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初期,尤其应该强调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施教,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欢迎。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潜在的人才需求,适时开办相应的新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教学内容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技能为中心,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相互渗透的原则,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训的比例,改革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实行弹性学制等,探索不同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严重。要想真正搞好职业教育,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同时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材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保障。因此首先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其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应该由过去的验证实验改革为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再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导地位十分明确,在职业培训时企业唱主角,学校只是配角,通常职业学校只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学校和企业不是简单的挂钩,而是法律规定的合作伙伴。这种与德国企业参与职教的差距,昭示我国应千方百计地保证和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教。

(二)从外部机制来看: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说,要使双元合作教育不仅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证,而且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长期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法规还很不健全,使合作难以有章可循。仅仅凭企业或者学校的热情,凭上级的命令,使合作教育关系建立起来,寻求发展,但一遇到问题就导致合作关系夭折。因此我国应立即着手建立和完善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合作教育发展奠定法律基础,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2、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合作教育关系建立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将企业变成学校的生产实习场所和物质、技术的后盾。与此同时,企业培训经费也完全由企业界自己承担。而在我国,由于制度条块分割,使合作教育的投资渠道不通畅。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投资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一旦既得利益不存在,也就停止了对高职院校的支持: 双元合作关系也就终止。又由于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拨款本来就少,造成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尴尬局面。因此,应用法律形式确保双元合作关系的相对稳定,从而确保企业投资渠道的巩固和畅通。

3、加快毕业生考试分配制度和用工制度的改革。双元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界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但是,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由于过分强调企业利益,从开始双元合作教育就只成为某个企业解决本企业职工子女就业的手段,带有狭隘的经济和社会目的。与此相应,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缺乏严格的社会监督,从而背离了双元合作教育的原意。为此,在坚决贯彻“先培训,后就业”原则的前提下,要逐步建立起各种类似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监督保证系统和就业机制,从而保证双元合作教育的质量以及广泛的社会意义。

4、尽快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应逐步建立初、中、高级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在发展和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没有给予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机会,那么,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积极性将会受到损害和冲击。只有重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因为中等职业教育对未来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对现代工业、服务领域和知识社会而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始终是必需的。

同时为确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共5245字)

【参考文献】

1、赵立群,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

2、面向未来的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年1期

4、姜大源,着眼于未来的理性思辨:坚持与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3期

5、刘振汉、祝文静,德国的教育体制及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3期

6、“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职教论坛,2004.

7、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12期

第2篇:德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 教师教育;德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标准

【中图分类号】 G5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109-1

德国的教师教育堪称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其教师教育三阶段教师培养模式文明于世。这三个阶段为:学术性的教师教育阶段;以实践性为特征的专业培训阶段;在职专业化发展阶段。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而以教育事业为自豪的德国在这场改革中,也给予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在教师教育标准问题上,德国在2004年和2008年相继出台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和《各州通用的对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要求》在此,本文就改革中教师教育标准进行简要的梳理。

一、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提出的背景

(一)教师教育新标准出台的背景

促使德国在教师教育问题上出台新标准起因于2000年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在这次测试中,德国学生的表现平庸。这一事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舆论,人们反思教育质量的源头,最终归结到教师教育的标准问题上,并且围绕这一问题,主要针对标准制定的必要性与教师职能的特性展开讨论。并在标准的制定和在教师职业性能上,对教师教育的标准拟出了教育领域的基本职能。

(二)教师教育新标准出台的现实因素

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混合委员会”公开发表了分析德国教师教育现状并指明其问题的研究报告――《德国教师教育的前景》。报告既指出了德国教师教育的优点,又指出了其不足,该报告后来还成为制定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基础。

二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的主要内容

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教育科学方面的标准、学科专业的标准、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要求。

(一)教育科学方面的标准

新标准对教师提出了11项能力要求。这11项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教养、评价和创新4个方面。其中每一种能力又包括若干行为指标。

(二)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方面的要求

此方面的要求主要在《各州通用的对于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要求》中体现出来。

学科专业能力是指一名教师为了完成其教师工作而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和态度。这一能力的获得是在不同的阶段中获得的。在大学学习阶段,毕业的师范生应掌握贯通性的专业知识;掌握所学学科的认知手段和工作方法;掌握了贯通性的学科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在见习阶段,师范生要在中小学的见习获得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能力。进修和继续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在专业和个性两个方面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在学科教学法方面的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学科概貌”掌握来获得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 每个学科概貌由能力概貌和学业内容两个组成部分。

三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的特点

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目标指向性。首先,在科学性上,德国教师教育的新标准主要体现在科学性。新标准的制定是由多方参与并起草的,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此外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内容体现出了科学性的一面。其次,在实践性上,教师教育新标准教育新标准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容易形成合力而且其中的一些思想的可行性正在逐步被验证。最后在目标指向性上,新标准提出了涵盖教学、教养、评价和创新四个层面的11项技能,这些能力在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逐步得以实现。

四、启示

德国的教师教育新标准提醒我们在教师教育问题上既要敢于反思现存状况,又要采取务实和逐步改革的策略。

首先,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教师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借鉴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在教师教育中提倡终身教育,使师范生不但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师范生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教育实践。

其次,整合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价值的教师个人教育知识应该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详细描述了教师职能的理论教育环节和实践教育环节的对应与整合。这充分体现了对教师教育实效性的追求,值得我们深思。

再次,我国目前过多强调学历教育;强调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终身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可以看做解决此问题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祝怀新.潘慧萍.德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0):11-16.

[2]吴卫东.德国教师教育的新标准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9):57-62.

[3]孙进.德国教师教育标准:背景・内容・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12,(8):30-36.

第3篇:德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德国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68-02

一、德国学前教育的特色

(一)学前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机构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

(1)传统幼儿园:它们有的叫儿童活动场所,有的叫儿童之家。这类幼儿园相对独立,也最为普及,是为3―6岁幼儿提供保育和教育的主要C构。幼儿园又分为三种:公立幼儿园,接受政府补助;私立幼儿园,接受政府补助,但其教育理念及师资聘任不接受政府监控;独立幼儿园,不接受政府补助,主要依靠家长缴费。

(2)幼儿俱乐部或游戏所、儿童店:幼儿俱乐部主要由教会和福利机构开办,而儿童店则是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产物,重视从小培养儿童的集体和社会观念。这类幼儿教育机构的开办者主要是大学生中做父母的人。

(3)学校附设的幼儿园和学前班:主要招收那些已经达到6周岁或将达到6周岁但未达到入学标准的儿童,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学校也有附设的学前班,大多都与小学连在一起。

(4)特殊幼儿园:招收对象主要为各种有残障的幼儿,根据幼儿不同的情况分类,接受与之适应的教育,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

(5)托儿所:这是对双职工子女开办的全日制保教机构,主要是对3―6岁的幼儿实行保育。幼儿教师或保育员须经过培训。

(6)白天的母亲:主要是一些年轻妇女在照顾自己小孩的同时也帮忙照顾临近的其他小孩,为那些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父母提供便利,不过政府提供的经费占比较少。

(二)以游戏为主的课程设置

德国以高度自治而闻名,学前教育的课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课程设置不仅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甚至州一级也没有统一标准,而是以地方或幼儿园为单位,由幼儿园举办者自行决定。德国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游戏为主,多自由活动少集体活动,幼儿园阶段没有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幼儿园的课程有方面分别是:体验教育、生活教育、动作教育、语言教育、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图像与劳作性教育、事实与环境教育、韵律与音乐教育。德国强调生活体验,让幼儿自主活动和学习,注重儿童独立意识的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混龄编班

不按照年龄而强调异质分组,强调尊重不同年龄儿童的相似性和相异性。混龄编班具备按龄分班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方面在儿童互动交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年龄大的儿童的领导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既锻炼思维,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年龄较小儿童一般都喜欢跟年龄大的儿童玩耍,混龄编班不仅可以满足对玩伴的需要,同时可以向年长儿童学习更多的东西,而且如何与年长儿童交流、怎么融入都是年幼儿童需要克服的问题。混龄教育体现了自由发展和自我教育的特点,有助于引起3―6岁儿童对未来小学生活的憧憬,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四)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主要是为身心障碍儿童提供的教育。旨在普通班中进行特殊教育,使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生活和学习,让特殊儿童享有和正常儿童同样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特点,也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潜力,我们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能力,让残障儿童也像正常儿童一样,得到社会的关注与关爱,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将他们隔离开来,这就是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可以使残障儿童接触到不同的人,使他们学习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交往,提高交际能力,充分体验世界的多样性。

(五)教育是父母的职责

德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教会、慈善团体和私人是办理学前教育事业的主要群体,因为传统上德国把学前教育视为福利性事业。在1924年,德国出台的《青少年福利法》正式把学前教育定性为福利事业,并划归为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不对学前教育做硬性规定。在德国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但被排除在公共教育体制之外,不属于主管文化教育的机构管辖。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而是保育和社会性质的。德国把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视为家长的权利与责任,幼儿园不过是对缺少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不足的一种补充。

二、德国的学前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增加办学渠道,使机构类型多样化

我国幼儿园数量还很少,不能满足民众需求。我国幼儿园主要应是教育部门主办,以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为例,经调查发现公办幼儿园只占全部幼儿园的三分之一,大部分还是民办园,但民办园资金缺乏,办园困难重重。因此,办园渠道的拓宽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德国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能考虑到不同儿童的需要,相比之下,我国较为单一,针对智力超常、滞后的特殊儿童缺乏相应的机构,所以应多样化发展学前教育机构,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学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保障,虽然近些年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够完善,学前教育建设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幼儿园的监督管理,幼儿园的组织管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农村幼儿园的开办设立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应尽快完善并落实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出台的《学前教育法》中所倡导的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也明确了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政府所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也要严格落实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遇到的问题,让法规政策发挥真正应有的作用。

(三)财政支持,增加经费投入

德国幼儿园经费远超我国,我国幼儿园经费严重不足。我国幼儿园经费来源有:政府的拨款,举办者投入,家长缴纳的保教费。但政府投入有限,而且对民办园几乎没有投资和补助措施,导致幼儿园创建困难:园舍达不到标准,设施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等,这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在财政方面,政府需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并将学前教育划分到义务教育体系之中,让幼儿可以免费入园。学前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教育的开端,对人性格品质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家园合作,发挥家长能动性

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这是德国幼儿教育鲜明且极具特色的一个方面。在德国,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教养儿童是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已被写入宪法,具有法律效力,德国也充分利用了社区在儿童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家庭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辅助场所,政府、社会团体等都以不同形式资助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要求父母参与,已经成为幼儿园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真正承担幼儿教育责任的人是父母,首先摆正责任的归属,明确了这一点,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德国非常重视家园合作,有多种家庭教育的援助项目,注重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主动性。

(五)课程内容贴近自然,创造宽松的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这使它置身于东西欧文化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国文化。理性、思辨、系统、平等是其文化的主要表现。这些文化特质以及德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德国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追求自由,注重培养完善的人格,严谨,教育的学术化与实用化并重,是德国教育的主要特色。因此,德国注重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不提倡对幼儿进行读、写、算等知识教学,注重社会教育,培养儿童合作乐群的品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第4篇:德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国音乐;教育形式;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国际化的教育形式已经成为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德国的音乐教育形式逐渐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化及系统性的建设模式,在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推广,而在德国音乐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这种教育模式与德国教学过程中高标准、严格化的教学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们的社会适应性,实现专业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就应该充分的根据德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本文通过对德国教育形式发展现状及创新思路的分析,对我国教育形式的发展做了简单的阐述,希望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德国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培养模式相对较早的国家,也是音乐教学形式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其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德国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选拔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从实习教师到候补教师到助理教师直到最后的终身教师,在相关教师接受考核的过程中也具有较强的严格性,要经过两次的国家级考试,在经过两年的实习之后才可以上岗就业,而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展开过程中,也就实现了德国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专业性以及总体性的师资力量,从而为德国音乐教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德国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将其分为两种模式,首先是普通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次就是学校或社会类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体系被人们称作是“双轨制”的教学模式。从另一种角度上看,可以将德国的音乐教育形式分为三种类型,1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2专门音乐教师教育;3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因此被人们称作是“三分法”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整个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充分的根据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专业性的教育,从而为德国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现状

(一)音乐教学过于局限性

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课程教学模式,很多院校对音乐课程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从而导致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个或几个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统一性的课程教材,特别是在音乐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关音乐教师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有统一的音乐教材,相关教师也就只是注重教课书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更多创新性的知识理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发展模式。

(二)课程考试过于单一化

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评判更多的是注重考试,他们认为通过阶段性的考试可以更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盲目的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考试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曲目的练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导致音乐学习专业的学生创作曲目的曲风大致相同,其中的作品毫无新意,大大减少了学生们思维发散的形式,从而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关院校较为重视学生们的应试能力,通过考卷中的分数衡量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使的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充分的展现自己,也为我国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滞后性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就应该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通过灵活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激发学生们的创作能力,从而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中的专业性相对较强

对于我国高等专业院校的课程教学而言,学校课程设置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并没有设置音乐课程的教学,就算是设定了相关的音乐教师也没有一定的专业性,学校对音乐教学不重视,其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最终就到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会分为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对于德国的教育形式而言,其中的选修课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的,从而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但是对于我国的高等院校而言,对于选修课程而言,其范围相对教学,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学习的兴趣,也就导致学生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并不会主动去选课程。与此同时,对于我国专业性的音乐教育院校而言,会将英语作为课程考试的基本标准,在通过正常的英语考试之外,还应该获得学士学位的证明,从而导致学生们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充分展现自己的主观性,逐渐忽视了音乐专业的课程学习。

三、德国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教育类学科对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及影响

在德国音乐课程的教学及发展的过程中,德国音乐课程模式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符合德国的基本国情,就向上文提到的,在德国的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划分的较为细致,在各个教学阶段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们在入学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选择课程内容,在建立好学习目标之后在选择其他的课程类型,也就可以保证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的综合性相对较强,一些专业性的院校开设音乐师范的教学专业,学生在接受四年教育之后,获得中小学的教师资格,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的选择,这种教学的模式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决定的。因此,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借鉴德国的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们的主体性,相关教师可以充分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从而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的欣赏到音乐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学生们个性特点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教学形式对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影响

德国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个别课程、小组课程以及集体课程等,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相关教师不仅会注意到学生们的整体表现,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会重点强调实践的技术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全面的展现自己,从而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课程教学模式的逐渐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机构也逐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性的内容学习,在课堂上讲解之前布置过的课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们的充分配合,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摘要:在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的音乐教育形式被称为三分法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德国音乐教学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教学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我国教育形式的改革具有较为重要的发展意义。

关键词:德国音乐;教育形式;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国际化的教育形式已经成为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德国的音乐教育形式逐渐建立起了较为科学化及系统性的建设模式,在文艺复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们所推广,而在德国音乐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在整个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这种教育模式与德国教学过程中高标准、严格化的教学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们的社会适应性,实现专业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就应该充分的根据德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式,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本文通过对德国教育形式发展现状及创新思路的分析,对我国教育形式的发展做了简单的阐述,希望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德国音乐教育的基本模式

在音乐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德国是世界上开展教师培养模式相对较早的国家,也是音乐教学形式开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其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德国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的选拔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从实习教师到候补教师到助理教师直到最后的终身教师,在相关教师接受考核的过程中也具有较强的严格性,要经过两次的国家级考试,在经过两年的实习之后才可以上岗就业,而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展开过程中,也就实现了德国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专业性以及总体性的师资力量,从而为德国音乐教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德国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将其分为两种模式,首先是普通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其次就是学校或社会类的课程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体系被人们称作是“双轨制”的教学模式。从另一种角度上看,可以将德国的音乐教育形式分为三种类型,1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2专门音乐教师教育;3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因此被人们称作是“三分法”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整个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充分的根据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更专业性的教育,从而为德国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二、 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现状

(一)音乐教学过于局限性

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课程教学模式,很多院校对音乐课程没有得到一定的重视,从而导致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有一个或几个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并没有统一性的课程教材,特别是在音乐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关音乐教师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找到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若是有统一的音乐教材,相关教师也就只是注重教课书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掌握更多创新性的知识理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发展模式。

(二)课程考试过于单一化

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学习的评判更多的是注重考试,他们认为通过阶段性的考试可以更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盲目的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过程中,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考试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曲目的练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导致音乐学习专业的学生创作曲目的曲风大致相同,其中的作品毫无新意,大大减少了学生们思维发散的形式,从而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关院校较为重视学生们的应试能力,通过考卷中的分数衡量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使的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充分的展现自己,也为我国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滞后性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就应该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通过灵活性教学模式的建立,激发学生们的创作能力,从而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中的专业性相对较强

对于我国高等专业院校的课程教学而言,学校课程设置的专业性相对较强,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并没有设置音乐课程的教学,就算是设定了相关的音乐教师也没有一定的专业性,学校对音乐教学不重视,其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最终就到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会分为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对于德国的教育形式而言,其中的选修课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的,从而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但是对于我国的高等院校而言,对于选修课程而言,其范围相对教学,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学习的兴趣,也就导致学生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并不会主动去选课程。与此同时,对于我国专业性的音乐教育院校而言,会将英语作为课程考试的基本标准,在通过正常的英语考试之外,还应该获得学士学位的证明,从而导致学生们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充分展现自己的主观性,逐渐忽视了音乐专业的课程学习。

三、德国的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教育类学科对我国音乐教学的改革及影响

在德国音乐课程的教学及发展的过程中,德国音乐课程模式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完全符合德国的基本国情,就向上文提到的,在德国的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划分的较为细致,在各个教学阶段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们在入学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爱好选择课程内容,在建立好学习目标之后在选择其他的课程类型,也就可以保证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的综合性相对较强,一些专业性的院校开设音乐师范的教学专业,学生在接受四年教育之后,获得中小学的教师资格,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的选择,这种教学的模式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决定的。因此,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借鉴德国的课程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们的主体性,相关教师可以充分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从而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的欣赏到音乐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学生们个性特点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最终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教学形式对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影响

德国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主要可以分为个别课程、小组课程以及集体课程等,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相关教师不仅会注意到学生们的整体表现,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会重点强调实践的技术操作能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融入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全面的展现自己,从而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课程教学模式的逐渐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机构也逐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引导性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性的内容学习,在课堂上讲解之前布置过的课题,通过教师与学生们的充分配合,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提高教师们专业性的技能培养,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也应该主义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内容的相互结合,使学生们提高音乐的创作能力。

通过对德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多元化的专业教育形式,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选择一门其他的专业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第二专业。但是在我国现阶段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音乐教师教育专业提出第二专业的课程改革,对于我国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的人口相对较多,学生的资源也就较为广泛,如果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第二专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相关教师的工作量,从而导致专业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时间进行专业化的课程研究。在武汉音乐学院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对于第二专业的选择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过程中其成绩达到了学校规定的要求,才可以进行第二专业的课程选择,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也就充分的满足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现阶段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能为每一位学生安排第二专业的课程,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会注重学生们对乐器的掌握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现阶段我国音乐课程的教学而言,很多高等院校会将钢琴的课程设置安排在一到两年,这种现状对于专业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在以后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造成一定滞后性的发展,若是将钢琴课程的教学增至到八期,通过小组性教学模式的展开,不仅不会增大教学过程中的工作压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性的技能得到充分的提升,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行业竞争力。因此,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形式,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阶段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德国音乐教学形式的分析及优化,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课程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开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音乐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我国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因此,在新课程教育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德国的音乐教育形式,通过与我国现阶段教育形式的对比,制定出优化的课程设置解决方案,改善高等院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优化学生们的整体职能,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性的保证。(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裴建伟.《中德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其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9)

[2]马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实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构想》 [J],《人民音乐》,2014 (4).

[3]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 [J].《中国音乐(季刊)》.2014 (1)

[4]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9).

[5]代百生.《当代德国学校音乐教育观念的变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 (2)

[6]曾金寿.《德国大学中的音乐教育及其理论专业设置与发展》 [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3(6) 28 .2

第5篇:德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英语与非英语国家;全英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95-02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但世界各国选择的路径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国际化常被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欧洲则通过“波洛尼亚宣言”及其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决定,把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推上了新台阶。当代日本的国际化运动被称为kokusaika,意指从不符合国际需求的状态变革为更好状态的过程[1]。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远没有被明确界定和理解的概念[2]。一种普遍采用的定义为:将国际的和跨文化的元素融合进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3]。本文选取典型国家,首先分别考察英语国家与非英语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总体情况,再比较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最后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一、典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首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不仅有先天的语言环境优势,而且有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

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一直极力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其目标非常明确,全球化与国际化的理念体现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中。其次是其教学内容的国际化。近年来美国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国际知识课程的教学[4]。三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21世纪以来联邦政府通过推出前所未有的介入行动和相关政策扶持,展现了其国际化战略发展的新趋势[5]。

与美国相比,英国更加注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职业教育,力促本国和国际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商业化与商品化。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同时,实行课程的国际化,并加强质量监控。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主要沿袭英国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澳大利亚的出口产业,并业已成为其第二大支柱产业[6],其跨国高等教育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英国不同的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自成一体:建立在公立—私立伙伴关系基础上的商务、学术、服务三位一体模式[7]。

在非英语国家中,首先考察历史悠久且居世界前列的德国和法国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适应欧盟国际化改革潮流,德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成立了专门机构,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和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以鼓励本国学生出国学习和吸引外国学生到德留学,促进本国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在欧盟市场一体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的驱动下,法国高等教育开始迈出了其国际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促进高等教育理念,弘扬本国语言和文化,增强本国留学吸引力等方面[8]。

作为唯一一个欧美文化圈外的发达国家,日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下,推出了各种政策,积极推动其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尤其在招聘外籍英语教师上下足了功夫,同时也注重本国高校英语教师的研修,共同推进国际化教育。

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比较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国际化的需求与应对也存在差异,表现在各国不同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在分析了典型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情况之后,比较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异同,从中找出我国的差距。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已经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9]。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家希望可以吸纳别国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促进自身发展,高等教育发达国家也想抓住全球化机遇传播本国文化并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就人员流动而言,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正是我国需要迎头赶上的。人员交流的国际化包括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英语国家中,美国政府极力推进教学主体在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增强学生流动,扩大教师的流动比例。英国本是一个非移民国家,随着近年英国相关移民政策的出台,海外教职工的引进也随之增多[10]。中国与日本在学生出国留学方面一直呈上升趋势,可能是由于与欧美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原因,引进国外学生与教师方面则相对缓慢。

同样,各国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国际化少不了交流,英语国家明显比非英语国家有语言优势。美国不仅重视教育各个环节的交流,还以其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在国际间寻求合作伙伴。同时,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分校,就是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典型做法。而在非英语国家中,通常的做法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重视开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另一方面则开发包含国际内容的课程。德国则致力打造“精英大学”,实施海外教育项目与跨国远程教育项目。法国政府也在世界各国设立法语培训机构,推广法兰西文化。日本也积极创办海外分校、国际性大学,与具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合作。对中国而言,目前主要还侧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内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全世界不断增多的“孔子学院”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的交流合作。

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与问题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主要形式包括来华留学教育、孔子学院、双语教学与全英文教学。这些形式是我国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经验,考虑我国具体国情下的必然选择,在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

来华留学教育服务是我国目前采取的重要的教育服务贸易形式,也是境外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11]。目前留学教育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学历层次偏低,来我国留学的学历生、高层次学生的比例较低;

生源地过于集中,来华留学生仍主要来自于亚洲近邻[12];

针对留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方式,课程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13];

专业结构不均衡,人文社科类专业留学生占多;

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与本国学生差异较大,存在“两种标准,两种质量观”的问题[14]。

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高校提升国际化程度的契机,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路径。但是建设孔子学院也遇到了挑战[15]。外部环境上,在当前各国竞相传播本国语言文化的趋势下,文化国际推广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孔子学院建设面临机制完善、资金投入等挑战。内部环境上,由于孔子学院在某些国家发展过快,分布不均匀等,准确定位的缺乏和现有的办学模式均抑制了有效传播汉语文化的需求。另外,在全球范围内,孔子学院仍没有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传播模式[16]。

作为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双语教学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也是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无容置疑,只有推进双语教学,扫除语言障碍,才能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仍存不少问题,例如:

双语教学课程开设的整体目标和思路不明确;

双语师资力量薄弱,双语教材匮乏;

学生水平有些还达不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作为双语教学的最高形式,作为使学生获得高水平英语交流能力和流利使用英语的最有效和最便捷的路径,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复合实用型人才的核心手段。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使英语变成获取知识、从事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的有用工具,从而缩短与国外教学水平的差距[17]。但是目前我国的全英文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不少,例如:

全英文教学的目标尚不够明确[18];

英语与专业难度的协调仍是问题;

师资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19];

全英文教学的普及度还不理想。

四、结论

纵观世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尽管各国启动国际化的历史背景不同,开展的工作重点有所差异,制定的政策重心也不一样,但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例如:法国鼓励企业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美国允许跨国公司参与海外分校建设;英国将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澳大利亚提倡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语言与地区研究;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均重视教育质量。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之路还很慢长,如何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动态地选择调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路径仍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HORIE,MIKI.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Japan in the 1990s:A Reconsideration[J]. Higher Education,Vol. 43,(1).

[2]JIANG,XIAOPING. A Probe into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Zealand Context[J].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0,(42).

[3]J.Knight & H.deWit (eds). Internation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M]. Amsterdam:EAIE,1997.

[4]谌莉,刘晓红.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与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05,(1).

[5]丁玲.从联邦政府的行动透视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1,(4).

[6]司晓宏,侯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

[7]王涛.澳大利亚高教政策的演变与大学国际化的三位一体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8]王璇.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9]季舒鸿,张立新.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及其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12,(6).

[10]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

[11]覃壮才.面向东盟来华留学的教育政策和路径选择[J].比较教育研究,2006,(9).

[12]栾凤池,马万华.来华留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5).

[13]胡红洁.来华留学教育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家,2012,(7).

[14]陈丽.浅析孔子学院的发展与高校国际化办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6).

[15]唐淑宏.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6]黄哲,付巧玉.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孔子学院研究综述[J].才智,2012,(13).

[17]朱琳.浅论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独立学院的全英语教学[J].教师,2009,(16).

[18]吕占峰,龙朝双.关于全英语化教学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2).

[19]张千帆.高校全英语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第6篇:德国教育范文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部分欧美国家的教育突出“个性发展”和“英雄主义”。从中小学到大学,这些国家提倡个性张扬与发展,实践和动手能力是教育重点。学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只要成绩过关即可毕业,而实践与动手考查比笔试更被看中。因此,美国的许多大学都实行自主招生,考题从不局限于课本,稀奇古怪的题目比比皆是。另外,他们的品格教育更多强调的是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张扬似的梦想常常挂在青少年嘴边。

以德国为代表的少数欧洲国家的教育突出“多元化”和“严谨教育”。德国的校园,看上去远没有英美等国校园那么自由散漫,他们的中小学管理相当严格。因此,德国人普遍做事严谨,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另外,德国的多元化教育形式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尤其是职业教育。在他们看来,与其培养那么多没有用武之地的高才生,还不如多培养一些实用的职业技术工人。

日本和韩国的教育模式几近相同,主要体现为两个特色:一是“严格管理”,二是“高薪追求”。日本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种观念:必须认真读书,考上名牌大学,然后找到高薪工作。他们的教育非常实际,从不讲过多的大道理。因此,日本、韩国的青少年学习普遍用功努力,节假日补习班到处都是。学校教育管理严格,统一服装、规范行为。

中国教育跟上述各个国家比起来显得“特色模糊”了一些,虽然我们正在摸索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度,但探索确实需要一个过程,正因如此,不少教育者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显得有点无所适从。比如,部分教育者一边在强调个性发展,一边逼着每个孩子潜心题海。再比如,部分教育者一边强调劳动光荣,一边鼓励每个孩子好好念书成为脑力劳动者。有时,我们的教育在落实过程中,不少表现得自相矛盾。

第7篇:德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16-02

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被世界公认为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由于有机会在德国威尔道应用技术大学进行关于德国职业教育办学经验的培训,所以对德国教育状况感触颇多,现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以及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有关的讨论。

一、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的应用技术大学都开设工程学专业,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工程师。在课程设置上前四个学期中主要学习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第五学期进行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第六学期进行毕业设计,主要是在工厂完成,这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共培养教学模式。学生除了可以得到本科的毕业证以外还可以得到工程师证书。单纯从专业设置与教学安排上看,德国与我国高等教育有些类似,但是德国的高校的教学过程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注重企业工作与实践。学生的学习内容、方案、过程等教学模式都是由企业人员参与制订,并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帮助,企业参与学校的运行管理的积极性很高,这一点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例如德国学生的生产实习环节,所实习的单位完全由学生自己寻找,企业对于接待学生实习的热情很高,所以没有出现学生找不到实习单位这种情况,对于这一点我国高校很难实现。德国高校在培养模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才的“双元制”培养。学生在入校时就与企业签订协议,在大学里的学习完全围绕企业未来提供的工作展开,所以在大学毕业时学生获得足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生产实践经验,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工作人员。[1]一般整个三年大学学习过程中会安排三个月在大学学习,三个月在企业实习,这种交替学习模式贯穿每个学期。[2]但是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通常将企业实践安排在假期,这个阶段主要是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在线培训。由于这种培养模式的诸多优点,所以在德国很受欢迎,报名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由于报名人数众多可谓要百里挑一。由此看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方向正确。学校要想有所作为,产学结合是必由之路,别无他法。为此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工作实际选取教学项目,探索适合中国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效的管理组织、管理机制

公平是德国的普世价值观。根据德国的法律规定,应用技术大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等级和地位的差别,只在学校规模、学生数量及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对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能做的就是公平。一个学校的好坏不是政府评选出来的,而是社会评价出来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很高的独立性,例如在学校的管理、专业的设置等方面,学校都有较大的自。由于政治体制不同,德国高校组织管理模式与我国大学的管理模式不同,不是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是采用与政治体制相似的相互制衡的管理机构。高校的领导是具有绝对的权威,仅仅是权力的执行者,但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为此我国高校办学活力的提升、办学特色的形成,都需要管理机制的相应深化才可能实现。

三、完备的成绩评定体系

学生成绩的评定历来是很艰难的事情。德国学生的成绩评定也是通过考试实现的。关于考试,谁教的课程,谁负责考试,考试内容完全由教授课程的教授负责。考试内容和日期必须在适当的时间提前公布。考试内容与评分标准由教授来制订。德国的考试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他们缺少什么,必要的时候会与学生一起讨论考试内容,学生不仅参与考试也有权与老师沟通,参与考试过程的制订。在考试之前要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去考试,对于考试的疑问可以咨询相关教师。在考试前两周,学生可以提意见,汇总后上报学院,学院会通知学生哪些意见被采纳。学生也有权对学院反映他们的成绩问题。学生考试前要进行申请,方可考试。学生有三次补考机会,如果都不通过,则要注销学籍或转专业,那么他之前所学的所有课程都没有用了。在成绩评定上德国采用欧洲ECTS分级制度,每考过一门课程会得到相应的学分。

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与我国考试相近的一些测试方法外,还有几种形式:(1)口试:学生与教授面对面问答。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考验,他面对的有可能不是一名教授的提问,而是两名教授。这是基于公平的考虑,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压力很大。(2)做项目:一般5-8名学生组成项目组,对企业项目进行分析,然后实施。这种考核广泛应用于工程学专业,这也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3)讨论考试:教授与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知道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而做出判断。(4)以海报的形式呈现作品,打印贴在一些地方。教授看到这些海报后与学生进行讨论,如果其他同学有兴趣也可以一同参与讨论。

无论那种考试形式都是让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考试问题上做到更多地与学生沟通。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与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措施。为此我国在学生考核方面应该大力借鉴,改变目前单一的成绩评定模式。

四、广泛的校企合作

高校的发展与技术转化离不开校企合作,德国的高校普遍与企业建立了联系。[3]例如在柏林和巴兰登堡州地区有7所综合大学,27所应用技术大学,有23所研究中心,他们彼此合作将技术转化覆盖到整个欧洲。州政府大力支持校企之间的合作,在合作的运行机制方面允许大学独立运营。在校企合作中,州政府在其中进行协调,让学校之间、企业之间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的关系。另外周政府还建立了技术中心租借给学校与企业,在那里政府给予企业、学校在技术上和资金上大力支持。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企业可以直接在学校内部建立研究中心,实现校企的零距离合作,企业可以拿到学校的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去实习,并从企业中得到创收。德国的洪堡大学的新校园就坐落在柏林附近的工业区内,学校与企业实现人员紧密的往来与交流。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学校里任教,学生在企业中做项目、实习,甚至直接被企业招聘成为职员。对于这一点我国在外聘人员的引入方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还不灵活,这些缺点都要改进。

五、深厚的师资队伍

德国大学的课堂上只允许教授上课。如果没有生产实践,即使是博士上课也是不允许的,只有具备深厚公司实践经历,才有资格被聘用为教师。这充分体现了实践能力在教师人才选取上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应用技术大学非常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师被要求定期下企业进行企业实践,这一点对于我们有很大借鉴。下企业实践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不与实践脱节,同时有助于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为了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我国高职院校也应该聘请企业技术过硬、专业知识深厚的专家作为专业的带头人,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学习知识和技能;聘请企业一线具有丰富生产经验、教学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教学骨干,把企业最新的方法、知识、工艺与技术带到教学中来,从而确保职业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的直接对接,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六、诚信的社会价值体系

德国高校对于学生诚信问题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鲜有抄袭、弄虚作假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后果很严重,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诚信,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就业甚至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反观当前我国学生对于诚信问题满不在意。这是国家大环境造成的,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我国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做事情好高骛远、期望值高、眼高手低、急于求成的状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势在必行。

(1)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入学初即向学生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告诉他们诚信问题的严重性,并将诚信记录在案,将来直接影响他们的优秀评定、工作就业。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学院应该在就业上积极帮助,而不是少管甚至不问、不关心。

(2)改革现行教育理念。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何谓“传道”?即传授道理,也可以理解为传授做人的道理,而授业在其次。做人的道理的建立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就能解决的,所以过多的道德课程有可能是苍白无力的。可以将个人价值观的培养以及社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无形的教育之中。

在全国高校学习德国高校教育模式的浪潮中,我国要坚定不移地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纪安.德国教育的企业实践及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4).

第8篇:德国教育范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机构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打破了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公办幼儿园的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本文比较分析德国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学前教育机构,以获得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机构体制的经验。

一、德国与以色列学前教育机构比较

(一)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1.德国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德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幼儿园和托儿所。幼儿园主要招收3~5 岁的幼儿,而托儿所则主要招收3 岁以前的幼儿。其中幼儿园又分为5 种类型:普通幼儿园、特殊儿童幼儿园和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父母自办幼儿园和森林幼儿园。

(1)普通幼儿园。普通幼儿园是德国传统的形式,按照幼儿园的设立者及其接受政府补助及辅导的程度,德国普通幼儿园分为公立、私立和独立自主的幼儿园3 种。大部分幼儿园只提供半日服务,因为德国幼教界非常重视亲子教育,认为它是无法通过幼儿园教育来取代的,只有父母是双职工者,才将孩子送往全日制幼儿园。

(2)特殊儿童幼儿园。德国对有生理、精神和思维障碍的学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特殊教育服务。这一体系旨在对各种有残障的儿童提供必要的教育,使之更多地融入社会。

(3)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这类幼儿园主要招收到了入学年龄但由于语言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发展水平较低而不能直接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于1939 年成立于汉堡,以学前班和“入门阶段”形式组织起来,绝大多数为公立,入园者免交费用。

(4)父母自办幼儿园。全德十六联邦政府都给予“家长自办幼儿园”认可及财务支持。它标榜迷你、个人化,通常招收15 个从4 个月到6 岁以下的儿童,从早上7 点半开放到下午4 点,因此聘用的教师也较多,从3~5 位不等。如今,它已经成为双薪或无暇全职照顾幼儿的父母的最好选择。

(5)森林幼儿园。2000 年慕尼黑的一个自然公园被开辟成了“森林幼儿园”。这里没有房屋、围墙,只有成片的白桦林、灌木丛、草坪和溪流。教师在树林里对孩子进行没有教室的幼儿教育。

(6)托儿所。托儿所是为0~3 岁儿童开设的全日制保教机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受过培训的幼儿教师或保育员。其中东部地区这一形式的保教能力远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西部则供不应求,普及率很低。

2.以色列学前教育机构类型。

以色列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为幼儿园和托儿所2种,其中幼儿园按照举办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立幼儿园、市立幼儿园、集体所有制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四类。具体为以下5 种类型。

(1)幼儿园。主要招收3~6 岁幼儿,并且分为两种形式:义务幼儿园和非义务幼儿园。

(2)私立保育学校。招收中产阶级(多为欧洲移民)3~4 岁子女,约有60%~70%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女进入此类机构接受教育。

(3)公立保育学校。主要招收贫困新移民(多来自穆斯林地区)的3~4 岁幼儿。

(4)儿童照料中心。它是一种福利机构,接受所有学前阶段的幼儿。其目的是资助特别需要帮助的职业劳动妇女或其家庭。

(5)日托中心。招收3 岁以下幼儿,20 世界90 年代初期,2 岁幼儿的入托率为64%。

(二)学前教育机构管理部门

德国约70%的普通幼儿园是由个体或独立机构如慈善团体或那些积极帮助儿童与青年人的公司主办的,30%由政府的地方机构负责,并且是收费的;而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学前班)绝大多数为公立,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管辖,入园者免交费用。

以色列的幼儿园归教育文化部管,农村设有的集体农庄学前儿童中心,由健康、教育、福利部门共同管理,托儿所由健康福利部主管。政府聘任130 多位专任学前教育督导,每人负责管理120 所机构,其下设有实地指导员,不停地在各区协助幼儿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研讨和改进工作。

(三)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财政投入

2002 年,德国政府拨款44 亿欧元给幼儿园(不含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仅此一项,就占德国当年GDP的0.2%。教会等非政府团体拨款更多,2002 年,私立款项估计不低于74 亿欧元,两者相加有118 亿欧元,而在园的幼儿约250 万,生均经费达到了每年4720 欧元。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德国东西部在托幼设施建设方面有着天壤之别,东部远远优于西部。就此,2005 年1 月起,德国实施《日托机构扩建法》,此法责成各级城乡政府在2010 年之前为所有父母提供足够的入托名额(共计23 万左右),联邦政府为此每年给予15 亿欧元的财政支持。

以色列政府十分重视学前教育,2004 年学前教育投资占教育部总预算的8.4%。其中国立幼儿园的投资体制是:中央政府负责教育经费、课程编制、教材编写、师资培训;地方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学校的修建、维修、设施建构配置和管理。市立幼儿园和托儿所则有地方政府负责所有经费,但是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教育经费。其他由社会团体和公平个人兴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央政府也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补贴。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机构完善的启示

(一)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现状

1.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与学前班。其中托儿所可以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和寄宿制。现在其发展趋势是幼儿园招收幼儿的年龄班往下延伸,逐渐实现托儿所、幼儿园教育的一体化;幼儿园和德国一样,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根据办园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政府办园、集体办园和个体办园,其中政府办园又分为政府机关办园和教育主管部门办园,集体办园可分为企事业单位办园和社区办园;学前班在农村是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形式。

2.我国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部门。我国学前教育是由采取统一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办法。在新形势下,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发生变化:强调以社区为依托,政府统筹规划,教育部门主管和协调;教育部门办的示范园和社会力量办的示范园为骨干;社区内各早期教育和服务机构相互联系;有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

3.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财政投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但是学前教育经费短缺依然很严重。在近十年来,学前教育经费只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的比例一直徘徊在1.3%左右,而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在2000 年仅占GDP 的2.8%,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的4.5%,即学前教育经费徘徊在0.04%左右。

二、启示

(一)促使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虽然我国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三个阶段的学前教育机构,但是每个阶段的机构都比较单一,我国拥有13 亿人口,而学前儿童在2006 年已达到1391 万,这些儿童中又有很大一部分农村留守幼儿,还有部分残障幼儿,仅靠普通的幼儿园是无法发挥保教的作用。

1.为弱势群体开办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我国儿童中的特殊群体的数量是很大的,例如全国妇联2008年的最新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0~5 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部农村同龄幼儿的30.46%。因此,我们可以由政府出资、社会力量支持,开办一些类似于德国的儿童照料中心,以缓解双职工父母的需要;还应该开办特殊儿童幼儿园,因为有些残障儿童如果早期干预及时有效,那么在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就更易适应社会。

2.完善托儿所的保教质量。对于托儿所的开办,将其并于到幼儿园中的趋势是不利的,0~3 岁幼儿与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完全不同,而目前我国普通幼儿园的保育方法对0~3 岁幼儿是否适用还有待考察,它们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了保育阶段。虽然现在社会涌现了很多保育机构,专门培养0~3 岁幼儿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其创办者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学前教育背景,其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深思。因此,对于托儿所的开办,我们可以一方面请有经验的父母和有教育背景的教师共同进行,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大专院校中专门加设0~3 岁早期教育专业,以满足日后的需求。

(二)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

德国对学前教育机构资金的投入使得2002 年生均经费达到了每年4720 欧元,而以色列近年虽然因为战争处于持续的紧急状态,但是他们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并未减少,并且为了保护师生的身体健康,以色列教育部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第9篇:德国教育范文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中等职业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仅仅三十年后,在一片废墟中德国就重新恢复并发展起来,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人们对奔驰、宝马的喜爱,对德国产品的定位更是为这个国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细细查来,被誉为促进德国经济发展“秘密武器”的“双元制”职教模式成为其成功的重要原因,那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到底有何种神奇之处?它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会有什么样的启示作用?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赴德学习的机会,在为期不长的时间里,对德国的双元制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本人在学校十余年的职业教学经验,有了以下的感悟。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

德国的双元制主要依托企业,学生在基础教育(相当于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完成之后,就可以选择进入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的任务就是以企业需求为背景,进行职业方向的选择,从而有针对性的对所选的专业进行学习。而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双元制的“双元”是由职业学校的教育和企业的培训两部分组成。学生的学习周可以按照2:3,或者1:4的分配比例进行学校和企业之间分配,即每个星期只在学校学习一到两天,其他的时间都是在企业度过,但需要企业和学校之间进行具体商榷。重实践轻理论,理论服务于实践教育理念,使得德国在各行各业中所形成的经验技巧得到很好的传承。从德国任何一个场所,我们都可以看到每一种摆设、用具,哪怕是一个纸杯,一个开关,尽管材料并不是最好的,但其制作的工艺水平都十分精湛,这完全得益于他们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结果。

严谨务实、精益求精是德意志民族突出的特征,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不盲目追求文凭和高学历、注重教育的实用化与技能的提高。这种传统文化对德国的影响根深蒂固,双元制在德国不是高等教育的补充,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拥有75%的比例。由此可见,德国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1.学校教育方面

德国的班级采用的是小班教学,每个班人数基本上都在二十左右。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师生在互动中完成了教与学,知识容量很少,确实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轻松,而一旦进入大学阶段,要求将会非常严格,学术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学业,德国的大学学制起码是5年,有的是6~7年。

德国的初中教育从5年级开始分流,学生有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三类学校可以选择。虽然后两类学校主要为双元制培训做准备,而完全中学主要为进入高等教育为目标,但是三者之间可以相互渗透,学生们可以依据个人喜好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而且在进行完双元制培训之后,学生依然可以取得高等学校入学资格后进入高校学习,而完全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进入双元制培训体系。

德国教育体系不仅体现在制度的灵活,双元制培训内部对于工作岗位设定每年也都会发生变化,一些用工不断减少的岗位也在消失,而一些新兴的岗位也不断的充实到双元制的培训体系中,从而不断的适应这个社会。

2.企业方面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入学开始,企业就已经和学生签订了一份培训合同,学生在进行双元制培训期间,企业必须有专业的培训教师和机构,每个月企业方面还会支付学生800-1000欧元的工资。如何提高这些准员工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而在未来老板的面前,学生也会努力掌握技术。实际上,毕业后的员工一般会成为企业最忠实的经营者,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会远远强于成年后招聘进入的员工,并且他们的子女也会成为这个企业未来的参与者。

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生入口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天之骄子”的梦不在难以实现,中职已经很难进入家长的考虑范围,由此带给中等职业教育的问题也原来越严重:学生生源素质的不断下滑。

再就是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让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学习充满恐惧,无法应对的学生,去应对大量的课堂理论学习,让这些疲惫的学生对职业教育也失去了兴趣。不是他们不学习,而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想学的东西。

第三个问题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也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为生源质量的下滑,课堂教学没有贴合市场,使得毕业生越来越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新员工基本上都可以在半个月的员工培训中掌握,毕业生无法形成自身的竞争力。再加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走高,工作岗位更显稀少。中职生如何在市场上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中等教育需要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

三. 双元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第一,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加大职业教育宣传。普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有大学生毕业后重新学习技术的也不再是新闻,而与此同时,大量技术工种的短缺,致使高薪聘请技工的新闻不断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国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理念和重视政治人才的培养,轻视技术人才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而这种改变将给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机遇,而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我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有效的订单式培养,在学生入学之前为他们找到工作。德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企业的参与。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教育出来的学员企业不想要,因为对企业而言,这些学生一肚子的理论知识,却做不好最基本的工作,每一个新员工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岗位培训。换而言之,企业想要的员工学校给不了。这不由得让笔者想起来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技校“。笔者的父母都是国营企业的工人,对国营企业的技校工人多有接触,相对而言,他们的技术水平相当高,对于这部分成熟的技术工人而言,他们现在正是我国缺少的高级技工。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大部分国营企业的倒闭原因,其中技校正是他们身上庞大的负担之一。看来完全由企业主导的技校是不可行的。那么这又是为什么企业不能为自己培养所需的人才呢?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市场调查发现,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企业,因为大量“青蛙型”员工的存在,也就是员工的不断跳槽的困扰,使得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如果中等职业学校能改变方向,把为企业培训员工作为自身的职能,中等职业教育一定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第三,学习内容遵循学以致用,够用为度的原则。从德国双元制学习模式中对学校学习时间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中职生的理论学习应该更为简化,比如很多中职生感觉困难的数学和英语,数学可以取消,英语应更为实用化。

第四,有效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在达到企业要求的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的拔高。学生的眼见应该被拓宽,相关领域也应有所了解,从而给人才的流通带来可行。

第五,师资队伍的建设。德国双元制中学生所面对的老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的理论课老师,另外一类是企业的专业培训师,并且德国教师大部分都拥有所教专业相应的工作经验。在我国,如何提高中职教育中“双师型”的比例就显得很关键了。首先,国家必须制订严格的职业教师考核和上岗制度,规定每一位职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知识以及专业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应该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来学校兼职;其次,应该重视对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分批次安排职业教师去企业或者是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和调研,以扩充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经验;最后,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职业学校可以直接将教师评职称与“双师型”教师建设挂钩,国家也可以提高对“双师型”教师的补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