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石油勘探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管理偏重点不到位,重点因素把控不足
在国内外环境急剧变化、市场经济动态发展环境下,影响石油勘探企业成本变化的因素日趋增多,归纳起来为宏观经济政策、石油存量与质量、油田勘探所处阶段、技术水平、投入产出结构比、石油价格等。一些石油勘探企业往往偏重于一次性管理,忽视长久性管理,如购置先进设备而未有可支持的技术和人才、开发加快但油价降低等,导致企业成本投入多、收益少,甚至出现资源浪费、成本流失。
2.管理信息失真,管理成本过高
管理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果,由于一些企业或个人为谋取私利、追求业绩、偷逃税款等而肆意修改、伪造财务信息,导致成本管理信息失真。同时,成本管理本身就是一项工程,需多次分工、多环节互动,而由于事前管不力、分工过细、环节沟通不足、各部门成本管控效果不佳等,使得成本管理本身管理成本提升。
二、优化石油勘探开发中成本管理的路径
1.更新管理观念,优化管理内容
石油勘探开发企业管理者要树立全面管理意识,将成本管理主体范围延伸至财务部门、会计部门外的其他部门。同时,管理范围应深入到勘探开发的各环节、各方面,除了进行大规模成本投入外,还应细化到可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因素中,以实现全面、全程管理。
2.改革管理方式,进行动态管理
国内外环境、市场的动态发展特征决定了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必须转变传统静态管理方式,采用动态化、过程化管理方式,做到事前、事中、事后高质量成本管理。事前计算各个投资区域的经济期望值、预期效益,选择高收益、高期望勘探开发区域,确定经济可采储量,以提升决策的正确性,降低投资开发风险;对各项勘探开发方案进行综合评估比较,对输油设备投入与采油量进行比较,以确定项目投入的经济价值。事中石油勘探企业应以企业效益为目标,以市场基础作用为基础,优选作业设备、人员、措施,根据施工进程及时调整作业方式、优化人员配置、更新设备技术等,尤其关注项目工程中过程性管理方式的运用,严格管理项目调研、购置、施工管控等各环节,以实现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事后应关注资源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并注重经验的总结,为以后作业提供参照。
3.确定重点管理对象,实现“全重”统一
石油勘探企业成本管理还应做到“全重”统一,在进行全面化管理的同时,重点把握好勘探投资、设备技术引进、人员开支调配、所有资源配置、因石油价格波动产生的产出结构调整等关键性因素,将一次性投入降到最低,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4.提升人员素质,把控信息真实性
为提升成本管理信息的真实性,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一方面应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全面收集石油勘探、开发、运输、销售等环节信息,改变物流不畅、沟通不力的局面;强化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全过程的管理,从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出发,改进成本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方式,并推广计算机的使用,建立信息存储、管理数据库,并建立信息公开平台,以提升信息的真实性和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另一方面,强化管理者、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个人素质,以教育培训等方式,管控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确保规范处理管理信息,调动各个行为主体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各个行为主体的业务技能、职业素质。
5.强化事前预算,优化管控成本
事前预算对成本管控具有重要作用,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可采用零基预算方法进行预算,并将成本管理自身考虑在其中,以确定成本管理所需的最合理的技术、人员、生产工时、劳动定额、价格等;同时,根据石油勘探开发进程,实时更新预算内容,以预算带动生产过程中各投入因素的调整,保证资源的优化、成本效益的提升。
三、结语
1.1供应链与全球采购
供应链: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E.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发展而来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对象是由一些相互合作的企业所构成的整体,这些企业通过合作事先战略定位,增加运作效率。全球采购:全球采购是一种方法,他要求采购将整个世界看作是组成部件、服务以及最终产品的潜在来源。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进入新市场,或者获得同一个供应商的帮助使全球企业更具竞争力。尽管有局限性,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为整个世界既是一个市场又是一个供给源。
1.2公司物资供应管理系统
GW为钻修井、测录试和井下作业的综合技术服务型石油钻探型企业,其供应链管理及相关核算系统
(1)计划立项系统:GW各项目部根据作业队伍物资需求信息编制物资需求计划。配件类由物管中心审批,固定资产及长摊类由规划计划处审批。
(2)采购系统:公司采购业务部门根据计划指令需求的规格及数量,以优质低成本完成的物资采购。公司负责GW境内外的装备类和二级(及以下)统购物资采购与运输;GW二级单位和境外项目部根据自主采购权限和范围行使补充采购职能。
(3)运输系统:公司运输保障部根据运输计划将物资及时发运到境内外各项目部。主要委托货运或货运公司操作;境外项目部配合目的港货物清关及之后的内陆运输,GW生产协调处是运输管理职能部门。
(4)仓储系统:公司仓储站负责妥善保管物资,正确及时完成入库、出库并形成相应记录。该部分由境内和境外两部分组成,境内仓库主要为境内作业队而临时储存的周转仓库,境外为当地仓库,包括项目部仓库和作业队仓库。
(5)生产协调系统:GW生产协调处牵头并由物资的需求单位和各境内外项目部组成,它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保障中心和生产协调指挥中心。
(6)会计核算系统:财务部门负责收集供应链管理各环节财务信息、材料核算与资金流动,是反映公司物资的周转和消耗等状态的系统,主要由GW财务资产处、二级单位财务科和项目部财务部组成。
2、管理模式优化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简析
人员管理和计划管理欠完善,尤其是供应保障管理模式问题最为突出。
2.1物资供应保障管理模式
物资保障管理模式优化前,境内外共设立了9个专业化大类采购部门(见表1),分别负责相应的大类物资的采购。
2.1.1境内项目部采购管理
境内项目部由于供应商、物资业务人员和作业现场人员相对来说距离近,沟通方便。在作业现场遇到任何问题,从技术、人力、库存备货、设备回厂返修及各种应急设备和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利于快速处理。对于供应商来说专业化的采购其数量是规模化和大批量,更便于他们组织提供售后服务。
2.1.2境外项目部采购管理
境外项目部则不具备以上优势,且还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出口退税、到港物资清关、项目成本结转等多个复杂环节。境外物资需求弱化了专业化采购的规模批量优势,反而凸显个性化、区域化、紧急化与整体化等特点。由于境外后勤保障人员少,物资到货时间则越短越好,批次越少越有利清关和内陆运输。针对每个订单的包装、交货期和国家不同等差异性需求较大,专业化采购会由于各部门业务量、办事效率和业务人员不同,而容易产生很多物流环节上的瓶颈问题,再加上物资到货、验收和出入库以及运输集港、装船等业务与运输保障部人员的衔接等,更会直接降低物流时效,有些问题的滞后解决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所以,对境外项目来说,一体化物资供应管理模式优势远远大于劣势。
2.2采购计划和运输计划
2.2.1采购计划信息不全面
境外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物资计划提报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化工类和测录试两类物资采购计划,境外项目部一直按大类提报且比较专业。主要是这两个专业涉及的物料种类较少,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对所用物资的熟知程度较高。相对钻探类物资而言,物资种类庞杂,现场物资管理人员大都是机械师或电气师兼职,对所有跨大类物资属性并不一定全部熟悉,物资采购计划型号、技术规格及物资编码等会产生一些误差。采购过程中,有些物资信息需要反复确认,会使采购周期延长。还有作业现场人员对物资消耗无准确的前瞻性和规律性分析判断,未能实现科学化、系统化采购计划管理。
2.2.2运输计划信息不准确
运输计划是运输部门执行运输任务的唯一依据,计划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是反映计划提报质量的关键。计划提报不及时将给运输货物的箱单发票制作、实物包装、数量核对、询船、定舱、报关、报检、运输全程监控和定险定损等工作带来很多隐患,也会导致货物无法报关或清关或不能及时到达等问题。公司对提交运输计划的要求,成套设备应在预计起运35天前,配件和材料应在预计起运25天前。突出问题是为了市场开发需求,成套设备运输和公司统购物资运输计划,基本上都是刚采购完或在采购过程中就提交了信息不完整的运输计划,物资合同号、金额、包装、重量、尺寸等信息误差较大,给后续运输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3物资库存及周转方面
2.3.1境内物资仓储管理水平一般
公司境内现场物资仓储功能主要由境内仓储站和临时库房来完成,各境内仓储站的布局需要根据项目和井队移动作业的需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境内需求物资采购后,先送达公司境内各地仓储站,再由需求单位自提或提交运输申请后由公司安排二次倒运到作业现场。由于二次短倒需求的特殊性,往往所承运车辆吨位与所承载货物量不匹配,时有车辆亏载而造成浪费的现象。
2.3.2境外需求物资国内周转库效率不高
境外需求物资周转库收货是按照国内厂家货到后验收入库,其计划性不强。出库物资也是根据项目紧急程度来安排装箱和提交运输计划,缺乏全程信息共享和全流程货物动态的计划性和高效性,时有装好了货物又掏箱的现象发生。由于整个过程有物资入库、开箱查验、入出库、包装、分类装箱、提交运输计划、集箱与集港等多个环节,导致采购和运输部门无法准确掌控实时动态的准确信息,直接影响了货物的整个发运效率。由于仓储管理不到位,也会出现延迟收发货、货差或发错货物等现象;有些向境外周转的测录试临时储备物资和一些装备,无法及时核准到具体项目,造成了很大的库存和在途物资。
2.3.3境外项目部库存管理有待提高境外作业现场物资管理由项目部及作业队负责,库存周转率较低原因:
(1)物资种类繁多。主机有多种不同的规格型号,相应所需零配件的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均不同,各种常用物资达4-5万项,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2)作业地点分散,办理入出库耗时费力,运输距离长,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还有对库存管理重视不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手段不强等因素。
2.4供应商管理不尽科学
目前公司入网供应商800余家,其中生产型的企业不足一半。按照目前GW境内外的工作量,供应商总数削减一半即可满足整个GW的生产需要。因大量低水平小生产商和中间商的介入,不但造成整个供应商管理工作量的增加,更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供应商管理成本逐年增高。
2.5质量管理措施滞后
公司有专业的质量监督中心,配备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对货物的质量抽捡,合格率很低。公司无专业检测设施和手段,到货验收只通过目测检查进行质量把关,很难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化工类物资批批检验,配件类是箱箱打开逐个查验,在流转繁琐的程序中,经常遇到项目紧急需求物资,只能空运进行补救,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6物流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依据近期的调查结果,公司三分之一的海外钻修井项目未设立专职物资管理机构,也未配备专职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有些海外项目虽有物资管理专职机构,在专职人员定编配置上严重不足,也是供应链管理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培训、配置和储备合理数量的专业化物流管理人员是供应链所有程序能否规范运行的关键。
3、优化后的机构、业务流程设置及优势
3.1业务部门设置
2013年公司实施采购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的优化策略,境内业务保留了原专业化采购的9个采购部门(详见表1)。境外业务按照区域新增设了四个区域保障部(化工、测录试保留境内外专业化采购),境外保障部实行采购、运输、退税和结算业务一体化,即每一单业务都由一个业务人员从头至尾做下来,避免了中间环节因工作交接出现误差。国际贸易部负责保障业务以外的所有贸易类业务,运输保障部按照区域分设中东、中亚、美洲和非洲四个区域化运输业务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大型装备运输和设备回运等运输保障业务及结算等工作。
3.2管理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3.2.1供应链整体优化方面
综合分析GW供应链管理现状,业务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基础管理薄弱,尤其是过时的保障管理模式和流程是导致保障效率不高、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措施如下:
(1)完善公司技术管理部(编码科)职能,增加编码管理、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建立成套设备台账和配套清单,落实原配套厂家相关信息等。
(2)整合生产经营部,使其负责计划、仓储、生产协调和经营管理。
(3)加强国际贸易部的采购职能,将一类集中采购物资、集团电子商务采购物资和第三国采购物资纳入国际贸易部业务范围。结合国际贸易采购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其专业化采购和国际采购能力。
3.2.2物资保障模式专业化与区域一体化优势互补物资供应链业务流应该是融合专业化标的物与
3.3采购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各专业采购部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供应商管理,接受公司采购计划指令,按要求完成各项采购任务。境内保留专业化采购模式,境外按照区域一体化模式,力争同一批次采购需求计划按照统一的流转时间进行供应,避免了错综复杂的信息交替,使海外项目物资的信息跟踪、出口退税和境外成本核算得以顺利进行。
3.4运输业务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公司仓储管理站和运输保障部组成。该体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指令接收采购物资,负责物资的验收及库存管理,根据运输计划组织物资发运。通过统筹安排,加强各仓储站虚拟入出库的管理(直达料),靠前管控,最终提高了所需物资发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5生产经营协调体系
该体系主要负责完成物资需求计划汇总和流转,下达采购及运输指令,协调采购、供应、仓储管理等各个环节。GW层面主要由物管中心和生产协调处组成。公司整合了生产经营部,作为公司的物资调剂、采购、仓储、计划和生产保障协调体系核心。
3.6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质量和仓储管理体系
3.6.1供应商和服务商管理
严把供应商和服务商准入关,定期开展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评审和产品服务质量评价。加强了供应商考察和资质认证工作,由境外项目或境内作业单位根据现场装备、配件及化工品的使用情况,推荐信得过的战略合作供应商,结合资质认证和使用单位质量反馈,将供应商数量逐步控制在200-300家以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
3.6.2质量管理、管控前移
组织同类产品成本对标分析,确定合理价格,同生产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提高质量保证金比例,对出现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加大处罚力度。不定期对供应商和服务商进行产品和服务定期检查或突击抽查,使供应商和服务商最终能够自觉控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关口前移至由供应商自己来管控。
3.6.3技术体系管理
对所有境内外设备建立设备台帐和配套清单(含配套供应商),规范技术、技术协议、质量和检测标准库。建立物资生命周期表,完善物资编码库、合同价格库、优质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库,不断更新各仓储站的实际库存数据,强制执行单证备案和档案管理程序,以满足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技术信息需求。
3.6.4物流过程控制管理
完善招投标管理制度,在完成供应商和服务商资质认证,产品和服务质量可控的情况下,加大年度框架协议组织实施力度,缩短组织周期,优化结算程序,大大提高了框架协议物资的保障效率。如境外需求的化工品,通过框架协议减少了合同签订量,缩短并统一了各供应商的框架协议下物资的生产周期、质量和运输包装要求,大大降低了不必要的库存。
3.6.5扩大可行的虚拟入出库比例
境内物资在具备直达施工现场的条件下,由公司国内仓储站人员到项目需求目的地进行现场联合验收并办理虚拟入出库,即提高了运送效率又节余了大量的周转时间和倒运成本。境外项目在保证公司统购物资和合理物资库存量的基础上,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逐步加大直达料的比例。业务员在给厂家下达订单时即可将包装要求和运装要求等一次性详细的规范下达,具备发运条件后即可直接将货物运抵提前确定好的货代堆场(一般7-14天免费),在此期间基本可满足境外物资的留样抽检、报关报检等工作并办理虚拟入出库手续。以化工料为例,一年来,减少了仓储站中转卸货、装货及运输计划提报等环节,整个发运周期缩短了10-15天。库存基本为零,即把库存向前移到了供应商的仓库,向后移到了货代堆场和项目部仓库。优化后的化工品保障流程示意图
3.7利用信息化,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3.7.1完善物资编码管理
公司组织人员按照“唯一和通用”的原则,对公司生产作业涉及的各种物资,进行统一编码,规范物资中外文名称,大大减少了由于名称不一致而造成编码不准确或一物多码的情况。
3.7.2强化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化推广在物资计划及采购环节中获取了以下良好的效果:
(1)物资需求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需经过多种传递路径和审批手续,实现了实时记录,便于信息使用部门及时掌握物资计划完成的时效性,避免了信息传递过程的不及时、不准确,提高了管理和决策水平。
(2)充分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各部门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后只能存储在本部门的问题,冲破了“信息孤岛”现象。
(3)实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简化了单据传递及会计核算流程。
3.8国际化物流供应体系的建立
公司在境外建立了两个子公司,全球物流供应体系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公司计划在全球其他合适的地区增设3-5处境外物流采购供应基地,实现物流的当地采购,就近供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借鉴国际成熟企业经验,制定规范的物流基地管理标准,保证了公司国际化物流管理体系的高起点、高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保障供应、规范管理、提高效益的目的。依据经济效益原则,明确各境外物流基地的物资采购供应目录,规定并规范了各业务部门和单位的业务范围。
3.9发展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国际贸易的增长带动国际物流,国际物流的顺畅促进国际贸易,两者相辅相成地发展。GW国内业务分布在23个省市自治区,国际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GW自主品牌,搭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和实体展示平台将大大拉动公司国际物流系统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既是日常生产物资保障的补充,也是公司利润新的增长点。
4、结语
在进行原油的勘探及采集的过程中,根据产油区域的不同作用,可以将石油的地质层划分为储集层、生油层以及盖层等的结构,分析产油区域的地层结构和走向对于做好石油的勘探以及采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国内石油地质层中的储集层
在石油地质层中我们把能够储集石油的岩层成为储集层,在储集层中具有大量的孔隙,孔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能够储存一定液体的空间,孔隙包含孔洞和裂隙,岩石中具有彼此相连的孔隙和独立的孔隙。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就储存在岩层的连通孔隙空间之中,其储存方式就像水充满在海绵中的方式一样,因此,我们称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且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为储集层,如果在储集层中储存了油气称为含油气层,而已经开采的含油气层成为产层,在现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另一部分的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完善,人们在火山岩、变质岩与泥页岩中找到油气藏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储集层是石油公司所能拥有的最有价值的地质实体之一,如果地下没有储集层则无法找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做好储集层的特征的了解与利用而不是忽略储集层之间的差异是地质学所需学习的重要内容。
1.2生油层
在地层中具有良好的油气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藏聚集的首要条件。通常我们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气)岩。由生油(气)岩组成的地层称为生油(气)层。
1.3盖层
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总的来说,盖层主要起着封闭的作用,它对于油气的封盖性是相对于其下伏的储集层而言的,其中,天然气藏对于盖层要求比油藏更为严格,盖层对于圈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有,盐岩、泥页岩、致密灰岩、膏岩等。
2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1国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2.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3结语
意气风发,与石油物探结缘
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积压了十年之久的考生,一起涌向高考这座独木桥。年仅16岁的曹思远成为这千军万马中的佼佼者,顺利考入了中国矿业大学数学力学系,完成学业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成了一名年轻的大学老师。
命运之神总是垂青锐意进取的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地参加科学研究。一个针对青年教师的只有2000元研究经费的科研项目,让他与石油物探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着对石油勘探浓厚的兴趣,曹思远投师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牟永光教授名下,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当年招考的十几名博士研究生之一。三年半的时间,牟永光教授严谨的治学作风,加上一个热血青年旺盛的求知欲,曹思远为自己的博士人生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第一次将属于三个不同学科的研究理论,即调和分析中的小波理论,非线性学科中的分形理论和地球物理学科中的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完成了题为《小波变换在地震资料处理和分形研究中的应用》的博士论文,得到了业内行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他的科研人生也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他的科研目标也有了明确的方向。
博士毕业后,曹思远进入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博士后流动站。在此期间,曹思远又得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刘光鼎院士和李幼铭研究员的言传身教,让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博采众长。这期间知识的储备,为他未来创造出更加有价值的学术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让他在推广和完善石油勘探中的时频分析技术获益匪浅。1996年,他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后,回到了自己的第二个母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新回到了三尺讲台上,开启了他在石油勘探领域,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同步人生。
提起石油勘探,最先的工作就是勘测、寻找,然后是打井、钻孔等,在这一过程中,冲在石油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一线的总是像曹思远教授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们,我国95%以上的石油地质储量是他们通过物探方法找到的。曹教授深知,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生活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石油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的地震资料的去噪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精度数据处理的需要。他介绍说,在接收到的地震记录中,很多有效的信号成分,由于能量弱,被淹没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噪声中。对于能看到一些信号影子的记录,人们已经发展出了不少好的去噪方法;但对于看不到信号的记录,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将有用弱信号和无用噪声分离出来。
曹思远教授就是基于这样的问题,用自己深厚的数学功底,开创性地建立了有别于传统去噪方法的有用弱信号提取法。在这些记录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些杂乱无章的随机噪声,而看不到与它们混在一起的弱信号。如何从这无序的信号中,去寻找能量很弱的有效信号,是他们研究工作的重点,实际上它也是很多学科中的难点。曹教授敢为人先,创造性的把精准的数理计算方法带到石油勘探领域,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在“皮尔森体系”已有的相关知识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皮尔森体系’独立分量分析地震实现信号去噪”的方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9年,该专利作为教育部所属高校几十万个国家发明专利中仅有的两个代表中的一个,获得了当年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与传统的去噪方法相比,曹思远教授发明的专利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既无须大量的观测样本,也无须信号的先验信息,就可实现信号与噪声的有效分离;过程简单、计算速度快、应用方便灵活。经过该方法求取的地震信号具有信噪比高、振幅保真的特点。因此这项专利对我国的物探技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它学科的信号处理也具有广泛而独特的应用价值。
突破创新,始终走在石油勘探最前沿
深厚的数学功底和对未知世界强烈的探知欲望,让曹思远教授在拿到任何一个地震数据资料时都如获至宝,在数据中寻找真理,在图像中探求规律。编过太多的程序,也有太多的程序因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而中断搁浅,但是付出总会有收获的,兢兢业业的潜心研究让他在数学力学与石油勘探之间游刃有余地行走。在他的发明专利得到认可后,他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中,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率处理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这就需要对影响资料分辨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例如地震子波的主频与频带宽度时间空间的采样率、资料信噪比、子波的形状以及大地对地震子波的吸收作用。一般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采用综合有效的噪音衰减方法提高资料信噪比,拓宽资料有效频带宽度,采用小的时间采样处理,使用零相位子波反褶积,进行一致性能量补偿,用分频剩余静校正法作剩余时差校正,精准的速度分析,叠后进行高频补偿处理拓宽资料频带宽度。采用这些方法处理的资料分辨率得到较好的提高,对地质成像及储层预测具有积极的作用。
为了更加精确的对地震资料进行高分辨率处理,2003年1月,曹思远开始对地震资料的HHT高分辨率处理及微断裂的识别技术进行攻关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数学模型和实际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HHT点谱白化技术可以在信噪比很低的情况下,提取眼睛看不到的弱信号,并使它的能量得到加强,从而极大地拓宽信号的频带,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为提高目标区地震资料处理的质量、特别是提高薄储层的识别能力作出了贡献。
此外,煤层小断层及微断裂的展布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HHT点谱白化技术基础上研发的小断层、微断层识别技术可以检测到原始地震剖面中原来看不到的相关信息,这为查明可采煤层的构造发育情况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为提高煤炭产量、降低开采风险发挥重要作用。
执着于创新的曹思远教授始终在不断提高着自己的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由于该技术涉及地球物理、石油测井、油藏工程、石油地质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因此需要协同作战、团队合作。于是,在技术研发进程中,曹教授经常与实验室的其他成员,或者是其他院系的老师通力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祖国的石油勘探技术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力量。
桃李满天下,激情奉献教育事业
曹思远不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曹教授目前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达二十多人,并且承担着储层地球物理、地震勘探原理及解释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新方法新技术、分形理论、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空间解析几何等课程教学。
在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曹思远教授用自己的科研激情感染和鼓舞着自己的学生。他名下的学生每两周都有一次研讨例会,所有人都必须汇报学习和研究状况,而他自己也不能例外。这样的研讨会不止让自己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吸引了其他年轻教师的参加。甚至,有的年轻老师在参加之后,对他们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加入了他们的研究团队。这样的研究氛围,在研究生中间身受口传,越来越多的考生把投师曹思远教授作为他们的考研目标。
如果说在研究领域,曹思远教授是用自己的科研激情感染和鼓舞学生,那么三尺讲台也是曹思远教授的人生舞台。曹教授在讲台上绝不是照本宣科,给每一级学生的讲课都不尽相同,他会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他也会将自己的研究思路向同学们阐述。经常有叫不上名字的学生走过来告诉他,说他是他见过的最好老师。这样的一句话,会让他激动半天,这是他作为一个授课老师自认为最大的奖赏。
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前,他很少能回到家,但他不觉得辛苦。因为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方寸之间,他快乐着自己的快乐。如今,他已经为国家输送了众多高新科技人才,其中很多人已经身居石油行业的重要岗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多年来,曹思远教授带领着自己的学生参加并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及“973”“863”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在各级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60多篇,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两次、省部级科技奖励四次、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其中,还有六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中。这让他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无限放大,也鼓舞着他再攀高峰。
执着前行,甘于奉献
不同于“铁人”王进喜和电影中石油勘探者的广为人知,曹思远教授作为一位石油勘探技术的研究者默默的耕耘着自己的一方水土。他虽然数学专业出身,却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地球物理方法、信息与计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中成绩突出;他甘于清苦与寂寞,却为中国的石油勘探行业赢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二十余年如一日的探索和努力,让曹思远教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如鱼得水。对于未来,他表示将继续执着的行走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耕耘,解决更多的油田勘探开发难题,创造出更多更实用的国际领先技术与理念,为中国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力争早日实现祖国的强国梦。
关键词: 异构数据库; 油藏信息集成; .NET; 动态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件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7)05-10-03
The dynamic integration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multi-information database
Li Yang1, Feng Qianghan2, Chen Long2, Xu Xiaohong1, Shao Yanlin1
(1. College of Geosciences, Yangzt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0, China; 2. The Third Gas Production Plant, PetroChina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nformation of multi-source and multi-sc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s integrated and applied to th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dynamic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Net coding platform, a multi-information database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ulti-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real-time dynamic update are realized. In order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 to the in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the heterogeneous database structure is used to realize th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using of multi-information of heavy oil reservoir. The multi-information of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are integrated and managed in the dynamic database, which provides departments with a support platform for the analysis and sharing of heavy oil development.
Key words: heterogeneous database;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net; dynamic integration
0 引言
油藏开发中,油气藏信息为重要研究对象 [1]。提高油气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各大石油企业的重要任务。油气藏开发管理正朝着油藏工程信息集成化、动态统计分析化等方向发展。当前国内石油企业在油藏开发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以下的难题[2-9]:①动态分析管理需查询各种资料;②多井区块开发分析所需资料急剧增加;③跟踪分析管理困难,影响动态调整效果;④油田信息资源共享困难;⑤异构系统逐渐增多、集成难度大成本高[3]。石油勘探开发涉及多工作环节、多类软件系统,以油藏描述为例,常见的相关软件平台有Discovery、petrel、GeoMap、Gxplorer等,这类软件的基础数据,都是单独建制,软件之间难以共享数据。异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信息交换,使得实现信息共享的技术难度较增大。各种系统、产品间的互操作性较差,相互间都难以配合[10],使得油田内的不同应用系统难以实现数据的沟通。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以及数字油藏建设目标的实现,阻碍着油田信息化的建设。本文针对数字油藏建设中的难点,油藏多维、多尺度、多源数据的集成,基于数据库技术与.net编码平台,开展热采稠油油气藏信息集成与开发分析运用方法的研究。建立油气藏多信息数据库,实现油气藏多信息的集成与动态开发分析,搭建稠油热采开发动态分析与评价平台,提高热采稠油油藏管理与开发动态分析的工作效率。
1 研究思路
在此基A上集成稠油热采多信息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现多个采油厂现行各数据库实时连接与访问的数据库服务软件,从其中导入数据到稠油所的热采稠油多源信息数据库服务器中,实现多采油厂数据集成。运用Oracle数据库触发器技术.net编码平台实现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针对稠油所各部门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信息的研究领域的各种需求,根据Oracle编程开发技术,.net编码平台、Access数据库技术,以XML和OleDb技术为数据传输媒介,建立双重异构数据库,实现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信息的分类统计,高效查询与动态开发分析。设计思路及核心技术如图1所示。
2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设计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是在国家油数据库数据表标准之上,基于稠油油藏多信息集成与热采开发动态分析系统的需求分析中的数据需求,同时参考各采油厂的数据库特征,对稠油油藏多信息数据库的属性特征逻辑库进行了数据库的设计。利用Oracle数据库技术在服务器上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建立热采开发动态数据管理关系。针对稠油热采开发多信息开发数据库,创建了各类主外键及约束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还利用触发器实现用户定义的业务规则。同时,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完善数据库管理机制,运用数据库控制语言(DCL)管理用户关系表,包括用户ID、实例名以及访问用的用户名和密码/口令等关键信息。采用三级管理模式:DBA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进行修改),系统管理员(管理用户信息、添加删除用户,设置用户的访问、读取权限),用户(只有对数据库的读取权限)。
3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动态集成
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的数据集成方法采用了数据的迁移与转换的方法,通过网络对各个采油厂数据库的访问,将各个分离的稠油热采“信息孤岛”连成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集成稠油热采数据库,并使之能够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数据的整体效益,达到稠油热采数据整体优化的目的。在.net平台基础上,面对稠油开发技术人员的信息需求,开发自定义数据库服务软件,利用XML具有简单、开放、易于扩展、交互性好、语义性强等特点,建立主数据库与各个采油厂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消息捕获机制和部分视图机制,进行对各个采油厂数据库的稠油热采数据进行集成,实现数据的动态w移与转换。该软件通过数据操作语言(DML)针对各采油厂的开发库特征,提供了对各采油厂开发库绑定和查询功能、数据的绑定列功能、数据信息统计功能。
4 双重异构数据库的建立
由于服务器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只能给稠油开发人员提供访问功能,因此为了实现开发人员根据部门的不同与研究方式的各异,动态集成的数据库并不能实现对区块、井组、劈分系数等研究信息的编辑。因此在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开发时,提供了Access用户数据库。用户数据库利用存储区块,井组,单井,劈分系数基本信息作为元数据,根据技术人员对井的多种分类统计研究需求调用相应的元数据,向Oracle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发送相应的指令进行查询。用户数据库如图2所示。
对于稠油热采数据的集成与调用,采用了三层架构的模式,通过本地用户数据库、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DataSet数据缓存区、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三者之间交互的方式。利用OleDb技术中的OleDbConnection、OleDbDataAdapter、OleDbCommand等类对Access数据库和Oracle数据库进行访问,实现对access用户数据库中的元数据进行增删改查,同时利用所检索的Access数据库中的元数据(如井号,区块等信息),查询Oracle数据库中相应的生产数据。由此建立了基于局域网内的双重异构关系数据库,以此来保证数据的流动性,实时性,安全性,查询分析方式的多样性。双重异构关系数据库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4.1 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与本地用户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通过结构中提供程序和表示数据的一种内存驻留表示形式的DataSet作为驻于内存的数据缓冲区,运用存储过程在前台应用程序中调用,访问用户数据库,提供用户所需井号的区块,劈分系数,所属井组等信息,并且可以根据研究区块和部门的差异,运用OleDbDataAdapter、OleDbCommand实现部分井组,劈分系数,区块信息元数据的自定义查询。
4.2 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与开发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软件通过用户数据库获取井相关元数据信息,存放在DataSet数据缓冲区,向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进行区块、井组采油曲线、注采曲线、周期曲线等多信息开发查询统计,实现对稠油热采动态统计分析。同时,利用DataSet数据缓存区,通过软件对用户数据库获取的井号信息,与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中的井号信息进行匹配,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5 系统集成运行
稠油热采数据动态集成已经运用到稠油热采动态分析软件中,运行实例如图4所示。技术人员通过自定义井组,存储到本地用户数据库中,然后通过DataSet缓存在软件中的区块,井号信息进行选择,查询到井组中的所有号ID,劈分系数。由于查询特定时间内井组注采曲线需要用到油井日数据表中的产液、产油和注蒸汽井数据表中的注汽信息,因此在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开发时提前建立包含产油、产油、产液、日期、井号的多表视图信息。然后再通过对视图的查询并加入劈分系数计算得出改井组的注采曲线。
6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利用数据库技术与.NET平台实现数据库的动态集成。以DataSet数据缓存区为媒介,采用三层数据交互的架构模式,构建了双重异构数据库,使查询更为方便和灵活,满足了技术人员对稠油热采数据的分类统计需求。此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便了稠油研究所对各个采油厂数据的动态集成和油气开发。但是集成后的稠油热采开发数据库信息量非常庞大,在进行海量数据综合查询分析时效率有待提高,因此还需要对数据库的优化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权.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数字油田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吴东胜.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信息集成化研究[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3] 王宏琳.石油勘探开发数据模型及其应用[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4] 牛其恒.油田勘探开发数据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杨美芹.勘探开发图形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姜彬.油气藏综合信息集成与展示系统的研制和开发[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7] 蔡丽萍.Web Service环境下油田应用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2009.
[8] 李奇石.基于WebGIS的油田开发数据查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大庆石油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薛岔区块长6油藏,井网适应性,数值模拟
吴起油田薛岔区2008年实施全面勘探,长6油层组是其主力油藏,其主要特征为低压、低渗、低产。薛岔区长6油藏的孔隙度主频分布在7%—19%之间,渗透率分布范围在0.1×10-3μm2—14×10-3μm2之间,平均渗透率为0.88×10-3μm2,属低孔低渗油藏。
1.井网密度分析
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密度研究工作包括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确定和经济最佳井网密度的确定。论文大全,数值模拟。经济极限井网密度是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即总利润为0时的井网密度。经济最佳井网密度是指总产出减去总投入达到最大时亦即经济效益最大时的井网密度。在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考虑水驱最终采收率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根据我国144个油田或开发单元的实际资料,按流度统计出最终采收率和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1]。当流度小于5时,最终采收率ER与井网密度的经验公式如下:
(1-1)
标定注水开发最终采收率19%计算,相应井网密度为13.56口/km2。
1.2考虑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下限
以单位含油面积计算,井网密度与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关系如下:
(1-2)
评价期按10年计算,长6油藏单井控制可采储量极限为0.45×104t。若对长6油藏丰度为45.0×104t/km2的区域优先建产,最终采收率取19%,经计算可知,井网密度必须小于等于19口/km2。
1.3考虑投资回报率
在谢尔卡乔夫公式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因素,得出计算经济最佳井网密度和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方法[2],其简要计算方法如下:
(1-3)
(1-4)
综合各种数据,标定油价为40$/桶时,吴起油田薛岔区长6油藏经济最佳井网为15.35口/km2,经济极限密度为33.05口/km2。
2注采井数比分析
所谓合理的注采比,就是指在油田注水井和采油井的井底流压一定,开发总井数一定的条件下,油田能获得最高产液量的采油井和注水井的井数比。油层的吸水指数、采油指数及注水波及面积是合理注采比的基础。有了产液指数和吸水指数,低渗油藏的合理注采比[3,4,5]就可以用下式求出:
(1-5)
通过此公式,吸水指数和产液指数均采用各井平均值,计算出合理的注采井数比(见表1)
表1 合理注采井数比
关键字:瞬变电磁法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1.瞬变电磁法的特点
作为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的瞬变电磁法(TME,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瞬变电磁法指的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线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磁场,在一次脉冲磁场间歇期间利用线圈或接地电极观测地下介质中引起的二次感应涡流场,从而探测介质电阻率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工作方法是:于地面或空中设置通以一定波形电流的发射线圈,从而在其周围空间产生一次电磁场,并在地下导电岩矿体中产生感应电流:断电后,感应电流由于热损耗而随时间衰减,根据上述研究电磁场时间或者空间的分布规律,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稳定性高、场源灵活以及多样的方法等是瞬变电磁的优点,在探测非金属、金属以及油气等矿产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地热勘测、矿产、工程勘察以及深部地质构造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1.瞬变电磁法原理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瞬变电磁法的迅速发展,二者的结合将电磁瞬变法的三维与二维正演模拟计算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积分方程法、有限元法以及有限差分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手段。科研人员认识到了瞬变电磁法的三维正演模拟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应用水平以及精度的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2.瞬变电磁法的应用
不同的岩层具有不同的电阻率,瞬变电磁法勘探就是通过测定地下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电阻率的差异来达到寻找目标地质体的目的。利用瞬变电磁法勘探解决地质问题的前提条件是目标地质体和围岩存在电性差异。
在物探过程中,由于瞬变电磁法具有高分辨率、操作流程简单以及场源频带宽的优点,其引用应用领域不断的扩展,从石油、金属勘探到地热和水的寻找,与此同时,还在工程地质勘探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涉及到了海洋、地面以及地下。
2.1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行业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在煤炭行业中一直是专业工作者的重要手段,煤矿瞬间电磁法,与其他领域中应用相比,其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都具备较高的水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在我国的矿井瞬变电磁法得到运用。在2007年,矿大的岳建华等人,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以及采用了非均匀的网格,对于均匀介质以及层状低阻异常体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模拟,对于煤层出现的异常区域探测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在刘志新的博士论文中,对于采用瞬变电磁法对于矿井的最大和最小的探测深度进行了研究,编写了三维正演有限元的模拟程序,对于全空间瞬变电磁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物理实验模型,确立了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方法和技术。
目前,瞬变电磁在煤炭行业主要用来探测老窑采空区及其积水情况、煤层顶底板含水层富水情况和矿井下超前探测,为煤矿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
2.2 地质矿产行业的应用
在勘探资源中采用瞬变电磁方法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瞬变电磁法在寻找金属矿产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矿产勘测以及综合利用中,瞬变电磁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瞬变电磁由于具备较高的纵向分辨能力以及较大的勘测深度,并且能够和其他的物探找矿的方法相互补充,对于找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金属矿的寻找,在进行矿山开采的过程中,金属尾矿库下出现的突出问题是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旦该问题的出现,就需要立即解决,不然会给安全生产埋下隐患,而且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吉林大学的张善法等人就是在山东的某个矿区,对于尾矿库下采空区利用了瞬变电磁法进行了探测,对于采矿区的位置进行了准确的圈定。
图2.瞬变电磁设备
2.3 工程物探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方法在工程的很多方面的研究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隧道建设时,通过瞬变电磁的方法可以对挖掘方向以及顶板水进行有效预报和预测;公路、铁路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主要对工程地质复杂的区域采用瞬变电磁方法进行探测;对于工程质量的检测也可以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检测。在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于公路隧道过程中的复杂的地质结构可以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探测,其测量结果对于公路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因此,在一些地区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工程地质勘查是一项十分有用的方法。
2.4 瞬变电磁法在海洋中的应用
地球表面75%是海洋,海底蕴藏着对人类有着重要作用的资源,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丰富的资源,在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以外,海洋瞬变电磁法由于具有操作简单、适应性强以及能够大范围的探测的优点,在海洋勘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瞬变电磁法在石油行业中的应用
采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石油勘探是主要的方法,而在实际情况下,存在很多状况是,采用地震勘探手段不能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如:地震波很难在碳酸岩大量覆盖的地区向下传播。而瞬变电磁就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但是,该方法只是存在在理论基础的层面上,所以,瞬变电磁法在石油行业应用不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但是,瞬变电磁在石油勘探所具有的优越性,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广泛的应用。
2.6 瞬变电磁法在水文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瞬变电磁法属时间域电磁感应方法,其探测原理是:在地面布一回线,并给发送回线上供一个电流脉冲方波,在方波后沿下降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地下传播的一次磁场,在一次磁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其大小取决于地质体的导电程度,在一次场消失后,该涡流不会立即消失,它将有一个过渡(衰减)过程。该过渡过程又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向地表传播,由地面的接收回线接收二次磁场,该二次磁场的变化将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如按不同的延迟时间测量二次感生电动势V(t),就得到了二次磁场随时间衰减的特性曲线。如果地下没有良导体存在时,将观测到快速衰减的过渡过程;当存在良导体时,由于电源切断的一瞬间,在导体内部将产生涡流以维持一次场的切断,所观测到的过渡过程衰变速度将变慢,从而发现地下导体的存在。
现实中,运用瞬变电磁法在水文地质勘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并且其勘查的结果是可行而且有效的。这种方法勘查的深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分辨能力也是非常强,受到地形影响比较小,工作效率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能为水文地质的勘探提供非常有参考意义的调查线索。在某些工程建设之中,需要对一定深度的水文地质结构进行详细的勘查和了解其是否存在地下暗河,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运用瞬变电磁法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地下暗河的勘查工作具有比较强的复杂性,而物探资料也具有多解性,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异常情况进行综合解释分析,以提高勘查工作的准确性。同时,这一方法与其他的方法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运用CUGTEM-2001型的瞬变电磁仪进行勘查还存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待解决,其一是勘查的成果对于浅部地层信息的压制范围比较偏大;其二是勘查结果的交流视电阻率值普遍存在这偏低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志新.矿井瞬变电场分布规律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中国石油 战略研究 供需
中图分类号:TP3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20-01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1.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2.存在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因素。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1.当前石油形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2.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1.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0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重点战略
石油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天然气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 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 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就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与大力发展海权。
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参考文献
[1] 宗坚.国际油价超常波动逼迫大陆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J].中国国情国力. 2009(02).
[关键词]大地电磁 时间序列 依赖关系 噪声处理
[中图分类号] O4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49-1
0引言
地球物理勘探会受到政治以及经济因素影响比较大,根据相关统计显示,2002年3月同一年前相比较而言,全球减少了31%地震勘探人员。但是点磁(EM)勘探的应用情况可以简略概括是:使用石油勘探的EM方法同之前相比保持稳定具有持续稳定态势;地热勘探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其趋势则就可以延续到经济形势好转之后;地下水勘探则就有上升的趋势,如此则就表明全球用水问题的急需,并且也就使得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较广的应用。当前,石油、地热勘探的电磁方法通常使用大地电磁(MT),浅部瞬变电磁(TEM)等等用于MT的静位移校正;当前全球有价值的是地下水资源勘探,主要用Geometric'sStratagemTM系统(具MT原理的可控源系统)、ATM或者是FEM、TEM等等浅部勘探技术。
1基本原理
可以把MT工作的基本原理看成一个线性系统,磁场为输入信号,可通过地球该特殊的系统,将其输出电场,也可以通过测量电磁场实现估算系统的传递函数,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阻抗,该阻抗是稳定的,一般情况之下同时间没有关系,则促使我们使用MT方法探测地下介质电性结构的物理基础。因此,虽然电磁场信号的随机性比较强,但是同一测点磁场同电场之间是互相依赖的,不同测点同步的磁场信号有着比较强的相关性,电场信号之间的差异主要则主要测点间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差异引起的,但这种差异是稳定的,就像是两个有着比较强相关的输入信号,分别通过稳定的系统之后,可以得到的输出信号应该具备某种相关性,所以不同测点的电场信号之间也应该具有彼此相对稳定的关系,总的来说,同步多道电磁场信号之间应该具有较为稳定的依赖关系.当本地点电场或者是磁场信号在某些时刻受到噪声干扰之时,使用此种依赖关系以及参考点的数据,合成本地道受干扰时段的数据,并且使用合成数可以代替噪声段数据,那么就可以构成新数据,如此就可以是吸纳去除噪声的目的。实现此种方法要求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依赖关系的求取方法,第二是依赖关系之中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选择四个同步测点的高信噪比数据作为较为理想的信号,那么就可以讨论当前的基本问题。测点位于某地的无人区,其曲线连续较为光滑,误差棒比较小,并且仪器噪声较低,可以把获得的数据当做理想信号。
2同步时间序列依赖关系的大地电磁噪声处理基本方法
2.1格值转化。按照大地电磁探测深度的不同,根据工作频率的高低,可以将大地电磁方法分为音频大地电磁法、宽频大地电磁法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法。三者的工作频率分别为:n×104Hz~nHz、n×102Hz~n×10-3Hz 和nHz~n×10-5Hz。由于工作频率不同,相应的仪器设备也存在差异巩秀钢,等,叶高峰,等,,用感应式磁场传感器采集变化的磁场,即通常说的磁棒,用金属棒电极采集电场,代表性的仪器有。也采用感应式传感器,只是探头更长一些,可以采集到低频的信号,用不极化电极集电场,不极化电极具有较小的极差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电场信号的信噪比。采用磁通门式传感器和高稳定性的不极化电极。感应式磁场传感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变化的磁场转化为电场信号后再测量,因此在处理数据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格值转化谢成良,,转化为国际单位的大地电磁场磁场为纳特,电场为毫伏每米。磁通门式传感器直接集磁场,存储电磁场值,无需转化,只需对电场除以极距即可。针对加拿大凤凰地球物理公司生产的v5和v8大地电磁仪,下面给出相应的电场和磁场格值转化公式如下:
对应单位的变化为:
对应单位的变化为:
其中,dat为仪器记录的数字格值,FSCV为模拟数字信号转换模块(AD)的总参考电压,即AD转化器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电位值,Bit为AD转化器的位数,EGN为用户设置的电场放大器增益,ELN为电极距,HGN为磁场放大器的增益,HATT为磁探头与仪器连接处控制板的放大倍数,HNUM为磁探头放大倍数。这些参数可以在仪器使用手册中查到,利用式(1)和(2)可以将仪器记录的格值转化为国际单位大地电磁的场值。由于不同仪器设备的差异和各测点采集参数设置的差异,需要将格致转化为场值,这是我们讨论大地电磁时间序列信号的基础。
2.2仿真试算。天然大地电磁信号比较微弱,频带宽,同复杂的人文噪声之间耦合,比较难分别。时域之中处理噪声的难点在于,去除强干扰噪声的同时要保留微弱的有效信号成分,过分追求连续光滑的测深曲线,而忽略微弱的信号,可能会导致对地下介质电性结构的错误认识.为了试验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进行如下仿真试算。
2.2.1仿真噪声。对测点四个水平分量之中加入仿真噪声,将测点当做为参考点,两点之间距离10.1km.仿真噪声通过方波、三角波以及脉冲此三种较为常见的强干扰噪声(随机组合而成,其形态以及幅值之间也是随机的,而对于每一个信号道,随机则就选择20%的窗口可以加入噪声之中;
2.2.2噪声识别。使用本地道同参考道时间序列方差比来对噪声进行识别,第一应该同步后数据加窗,使用wk,n表示第k道第n个窗口的数据,var(wk,n)和rrvar(wk,n)分别表示给本地道数据以及参考道数据方差的,如果,var(wk,n)/rrvar(wk,n)>th时,th表示阀值,则就可以认为本地点第k道第n个窗口的数据之中包含有噪声。
3结语
大地电磁的人文噪声干扰非常复杂,各参考点噪声类型和水平各不相同,宄其噪声本质特征,只是能量强于信号,将大地电磁噪声按波形分为三角波、方波或脉冲并不合理,对大地电磁噪声处理问题的研究,除了讨论噪声与信号的特征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天然场信号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