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初中生物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教案

第1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一、案例呈现,提出问题

在选择教学案例后,教师应该综合利用图片、文字、视频、声音等形象、生动地呈现案例,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随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挖掘案例隐含信息,自主提出科学性问题。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笔者准备了一个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小实验。在课堂上,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实验的准备步骤,图片配以解说的形式将实验的准备情况讲清,接着,我拿出已经在阳光下放置了几个小时的两组实验植株,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发现,套在带有叶片的植株上的塑料袋充满了水蒸气,锥形瓶中的液面明显下降,而另一株却没有相同的现象产生。随后我请学生从两个实验装置设计的异同点入手,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快他们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通过提问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案例重点,加深认识和理解,感受案例设计的独特用心,初步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关注思维的发展和延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个环节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关注重点与难点,并巧妙分解难点,带领学生各个击破。不仅如此,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延续性,把握各个问题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激发更多的潜能。

例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有关暴饮暴食的教学案例。首先播放了家喻户晓的某健胃消食片的广告,随后播放了自己制作的一个小动画:春节到了,家中的美食、零食不断,张同学每天正餐狂吃,零食不断,可是两天后他就吃不下了,肚子胀得难受,一直打饱嗝,而且带有一股酸酸的气味,还排便不畅。好在家里还备着一些健胃消食片,在父母的提醒下,张同学服用消食片,调整饮食结构,过了几天身体终于恢复了正常。笔者请学生根据这个案例探讨:暴饮暴食是怎样影响消化系统的?消食片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这是一个探究性很强的案例,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分组合作,做出合理假设,探究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探究,笔者还提供了健胃消食片的主要成分,供他们分析参考,并提醒将各消化器官的主要功能和消食片的主要成分结合起来分析。最终,各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分析案例,成功解决了问题。

三、发散反馈,理论升华

教学不止是信息的传递与获取过程,更是知识的同化与输出过程。要推进知识的同化和输出,实现知识的主体化和个性化,课堂教学就要引入科学的发散与反馈机制。尽管案例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目的明确,但却往往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问题,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要涵盖教材所有的知识点,教师还需要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发散与反馈,总结知识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概括,形成一个系统的理性认识,掌握原理、方法与规律。

第2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教学程序

一、以照相、看电影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过程;

二、凸透镜的三种应用和各自的成像特点均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通过自制模拟相机、水滴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成功的愉悦;

四、选用安培事迹的投影片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略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忘我精神;

五、课堂小节先让学生归纳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六、课后实践与思考是课堂教学的延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探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准备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同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一张,“安培和移动黑板”的故事投影片一套)、放大镜。

二、学生制作器材:制作模拟照相机的材料(两个直径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焦距为7.5cm的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胶带纸)、玻璃片、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让学生先回答后再讲述,着重强调成虚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并非来自于像点)。

2.我们在透镜一节中学习了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边缘薄中间厚的透镜;会聚作用)。

二、新课教学

引言: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原理简图的投影片,对照投影讲解: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让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制作,两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制作完成后,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三)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并把“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的五张投影片逐一放完,简介安培事迹。补充:我们要学习科学家们钻研科学的忘我精神,但不能学习在大街上思考问题,被车撞到可就麻烦了(玩笑)。

简介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让学生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结合学生的回答简介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并让学生做成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先让学生归纳本节知识树,教师再板书归纳。

照相机成倒立缩小实像

生活中凸透镜的应用投影仪成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虚像

2.课后实践与思考

①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

③请你利用凸透镜制成一种有用的装置,说明制作方法和用途。

③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第3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案例教学法 应用与实践

0.引言

在以往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取讲解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自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此种形势下,初中生物教师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教学目标及内容出发,设置一定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在拓展其思维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1.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案例教学广义上指的是教师通过描述具体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则是指选用一些能将生物知识及规律体现出来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并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及分析,进而加工成为案例。生物教师通过详细描述这些情境,或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来模拟再现案例的实际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或以小组的形式来分析并探讨这些案例情境,使之得出结论及自身独特的见解,在充分掌握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提高[1]。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及心理均发生着显著变化,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虽然思维不断深化,但尚不成熟;意志逐渐增强,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发育特点的。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及实践策略

2.1案例讲授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在案例讲授教学方法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其通过讲解相关案例,从而有效结合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并促进完整生物课程内容体系的形成[2]。

例如,在开展《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便可向学生讲解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案例,如乌龟及鳄鱼等生活在河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产卵期会爬上河岸;在大树上筑巢的鹭等动物则喜欢吃河里面的鱼虾等。此外,在河流这一生态系统中,空气、阳光等并不是独有的,当出现降雨时,还会带来其他地区的水分,陆地上的土壤也会被冲到河流中;河水则可用于生活饮用水及灌溉用水等。讲解完这些案例后,教师可提出“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关联的生态系统有哪些”这一概括性问题,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以上述案例为依据,从各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以及地域关系中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大气循环系统等非生物因素等方面出发,来对学生展开详细讲解,进而证明大气循环、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均与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紧密联系。

2.2案例讨论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分析并讨论创设的教学案例。在初中生物案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案例讨论教学,此种方法可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在促进其参与意识增强的基础上,有效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3]。

例如,在开展《动物的行为》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一些动物为完成某项行为,或是达到某个目的,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来,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讨论动物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也会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从而合理解释动物的这些行为。如在迁徙的途中,当大雁需要休息时,它们便会派出患病的,或是身体比较弱的孤雁来站岗及放哨,放哨的大雁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时,便会发出警报,来通知整个雁群马上逃生或是做好御敌的准备,但这只站岗的孤雁就很容易成为猎物的捕食对象。再比如螳螂这种动物,雌螳螂之所以吃掉雄螳螂的头部,这是因为其头部存在抑制的物质,会对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学生通过讨论这些案例,便深刻理解动物出现各种行为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

2.3案例练习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案例练习教学这一方法通常应用在课堂结束后,单元练习以及考试等过程。教师可向学生发放一些联系类的案例资料,让其展开独立分析与思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完成《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给学生下列案例材料: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及生物农业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及品种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害虫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强,这便严重危害到农作物的生长及发育,给农业及其周边产业造成了非常大冲击,同时也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种形势下,我国科研人员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在棉花、水稻等的细胞中导入生物抗虫基因,成功培育出了具有抗虫基因及能力的作物品种。教师便可从上述案例出发,提出“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转基因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并让学生展开相应的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面对复杂的生物知识,教师只有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及自主性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使其展开主动学习与探索,在将生物知识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加国.案例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9(36):249-250.

第4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能力目标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

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的学习,注重观察和实验的教学,在引出课题时,由于有了很多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碘的升华实验,要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出碘没有变成液体而是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汽有附着在容器壁上,形成了碘蒸汽的凝华.可以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升华和凝华的吸热,一定要联系实际,先要知道哪些现象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再注意联系实际分析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教学设计方案

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重难点分析】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分析】

一.引入课题

由于具有相当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所以可以直接引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也可以画出物态变化的图解,学生思考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和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存在的,再给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根据所学的知识,直接从图解中看出升华吸热而凝华放热.

二.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

方法1、教师实验,注意在实验过程中要解释清楚碘是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是升华现象,可以学生思考由固态变成液态可能的途径,学生根据原来学到的知识,会想到从固态变成液态,即熔化,再由液态变成气态,即汽化,而本实验碘的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气态,这里直接两字是教学的重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带问题观察,参考问题有:碘的升华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的碘成为气态的碘可以有什么方法,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碘的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碘蒸汽的凝华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

三.吸热和放热的情况

方法1、分析一些实例,说明哪些属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要注重分析的过程,在分析了一些现象后,要联系实际说明是如何应用的.

方法2、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实现,提供学生一些有关的课题,学生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实施实验,得出一些结论.

【板书设计】

第七节升华和凝华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二.一些现象

1.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物态变化的分析

三.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

【课题】调查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思考常见的物态变化,看看属于哪种物态变化;查阅世界各地的特殊的天气状况,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第5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关键字: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教学方案 实验过程

一、合理的教学方案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是进行生物课实验的重要基础。教师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身边的工具、资料,制定出操作性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制定教案有三种方法:一是教师自己制定实验方案,老师先行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示范的步骤再自己操作;二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指导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三是指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发挥每个人的力量,集思广益,共同制定一个实验方案。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生物课程的学习只有在不断地实验中才能够快速增进知识,所以,生物实验必须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以生物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堂实验课,多设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证明,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不断思索的过程,只有在思索的过程中才会发现问题。没有提出问题的学生,证明思维僵化,处于被动的思维状态,只有意识到有问题存在的学生,才是主动思考的学生。面对动手能力差,不善于思考的学生,授课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通过长期的接触,慢慢改变该学生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调动该学生的积极性的目的。

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多利用故事、游戏、影像等趣味十足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的观察、思考,然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长时间练习,能够使学生无论在何种形式下都会主动观察事物,然后质疑事物的合理性。

总之,在初中生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实验的主体上,让学生独自操作,老师担任指导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付勇.如何处理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活动[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2]于凤娟.浅议初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第6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应用

我国正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构建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因材施教。因此,生物学科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贡献。

一、学案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

以上是笔者资料查询到的学案概念。什么是学案呢笔者认为,学案是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完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其中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也有主要的教、学方法,更包括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导学、导教过程及适时、适当、适量的课堂练习和反馈课堂是否达标的课堂检测。简单点说学案就是引领学生自学、教师教学的工具。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的教学原则

学案导学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学案”加“导学”,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导学”就成为许多研究的重点问题,有研究者对“导学”的实施原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主体性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学过程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②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③让学生能根据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引导性原则

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教学中,适时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通过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创造浓厚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探索性原则

导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设疑、质疑、释疑、激思,科学引导探索,适时引线搭桥进行帮助,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四)梯度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障碍,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梯度,因此导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铺设跳板,作必要的提示,理顺思路,排除思维障碍。

(五)系统性原则

生物知识有其完整性、逻辑性体系,但许多学生感觉知识零碎、难以把握。因此在学习完知识后进行总结,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间及时复习。

三、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环节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明确是课堂高效率的首要保证。在目前通用的新授课导学学案的目标设计中,沿用了之前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又存在区别。因为导学学案是提供给学生使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导学学案的学习目标时,应该使用学生易于理解、易于_到的词句,以便在上课时一拿到导学案就能迅速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案例“开花和结果”一课的目标设计如下:

・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重难点)

・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重难点)

・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2.学习过程

结合笔者所在的学校导学案编写模式和学校激励教育的理念,下面谈谈新授课导学案的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自研自激(自主学习、导学激思)。第二,互探互激(合作探究、互动激趣)。

(二)复习课导学案的主要环节

1.复习目标

第一,参考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写出本节课的常考点、易考点、易错点,帮助学生把握考试要求。第二,列举复习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对比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2.课堂导学

第一,知识整理。在自学自习购时间内,让学生自己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能够从中找出相关内容的衔接点,掌握重点难点和方法规律,并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标记容易出错和容易混淆的内容,思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做到既广泛又深入。第二,导问导学。以层层递进的题目设计引导学生回忆基础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题型从简单到复杂都应该涉及。从而帮助学生坚持以前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补充学习遗漏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尽量举一反三。

结语

“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广泛被应用。但是在短时间内,在教学实践的活动中,有许多教师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做到融会贯通,暂时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在表面和形式上在使用导学案。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主学习;“导学案助学”模式;构建

生物学科是一门理论与科学并重的学科,是一门具有实践意义以及趣味性的学科。然而传统教育方法与理念使得如今许多的初中生物课堂枯燥乏味,缺少学科特色,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课堂程度不够积极,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导致课堂效率极其低下。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的研究发现,“导学案助学”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效率的提高,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更加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本文浅要探究初中生物课堂的“导学案助学”模式的构建。

一、导学案的设计编制,明确导学目标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是构建“导学案助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使用主体是教师,主要内容是围绕着教师该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以及展开何种教学方式,而导学案的使用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学生该如何吸收知识以及该如何展开自主性学习。对于导学案的编制和设计,教师必须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需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在关联,明确设定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尽量做到针对每一堂课编制一份导学案;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编制系统性的学习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系统、有目标的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尽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必须设置一定的问题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目标,并且需要深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阶段有层次的设置问题难度,让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得到一定激励和成果的喜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生物课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第一节的导学案设计为例,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整理出第一节课程学生进行学习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以及明白光合作用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进行分层,将主要自学的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针对能力一般的学生主要回答问题:绿色植物通过 ,利用光能,把 和

转变成贮存能量的 ,并且释放出 的过程,叫做 。此问题为每个学生通过自学必须要回答的问题,而选择问题:范・海尔蒙特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说明什么?这两个问题作为拔高性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由选择回答。

二、开展课堂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得学生更容易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是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课堂合作学习的时候,需要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并且合理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时间。为了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仔细去聆听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去,加强师生交流,但并不做决断性的点评与总结。

以苏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过程为例,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知识要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二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三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由于前面一节课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通过自主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同时进行对上节课的知识回顾与复习。紧接着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自然的过度引出课题并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交流。

三、当堂反馈,提升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看来,反馈和评论教学都必须在课后才能实施,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生物科目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导学案助学”则提倡进行当堂的反馈,通过当堂的测验能够更加及时的纠正学生在理解知识上存在的误区,反馈出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能够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还能让教师了解到自己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适应性。

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学为例,在经过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后,学生已经对教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进行随堂测验,一方面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一方面可以纠正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错误理解。可以设置如下简短但是又紧扣教学目的的课内达标测试题:

1.植物叶片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什么?

2.在叶的结构中,保卫细胞存在于哪里?

3.蒜的叶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是白色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叶制造有机物的部分是什么?

通过课堂测验的方法,既能够进一步的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巩固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减轻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孙晓红.“学案导学式”教学探究[J].信息技术教育. 2007(07)

[2]李文利.“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3]裴亚男.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4)

[4]陈银坚.学案助学法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2

第8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85-0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目前非常需要解决的事情。中招考试中生物分值的下降,使得初中生物被人们不重视了,但是从学生和社会方面来说,生物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所以,作为生物老师,要积极地利用课堂,以课堂为抓手,使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出成果,让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大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作为生物老师就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地学习,认真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着力发挥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做任何事情都无法做的更好。学生只要喜欢上生物,想去学、愿意去学了,自然就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学习上,就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样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学科,许多种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做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所以,老师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就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真实感和生动、形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果。

二、着力提高生物老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

老师是引领人、传授人,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优、差与老师有直接关系。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性教学就是学生的接受内容的百分数乘以教学内容总量。可以看出,有效性的教学主要取决于二个方面:一是教学对象,二是教学内容。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知,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取决于学生,也就是学生对课堂学习专注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心关心学生的变化,切实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在认真研究后觉得,要想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老师要精心备好课,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老师备好课能提高教学效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备课特别的重要。教学过程中的计划要靠每一堂课去落实的,如果老师不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下降,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扎实有效的备课,再加上认真上课,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老师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的,是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的,是要查找大量的非常好的教案的,吸取人家好的地方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因为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有变化的、有差异的学生,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

2.启发探究的课堂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果的重要方面

老师上的每节课的效果如何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决定这节课的成与败。备课只是老师走上讲台比较重要的铺路石,而且能走上讲台并不代表就有能力讲好课,能够把一节课上成功,这才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教学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在学与教双边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着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最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3.练、讲相结合,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反馈练习是检验课堂所学的内容掌握程度的主要手段。针对初中的学生,课后布置练习多数是不能够落实的,所以,虽然课时不多,但是老师也应该尽量合理安排,做到练讲相结合,课堂反馈。反馈当堂化能够很快检测效果,薄弱的地方可以通过课后的练习、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再作巩固,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能认真地解决问题。初中的生物教材每一节后会有一份课后练习,但是联系的设置不可能是讲完课后,我经常把它们穿插在课堂中,传授完一个知识点就适当地利用后面的习题,这样不仅立即巩固,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有时候,我是在开始上课就布置很多练习,主要是用来复习前面的知识,引入新课。

4.采取幽默的语言,进一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是需要好的课堂氛围的。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的知识,增加本领,探索奥秘,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轻松愉快的课堂会让学生如饮甘泉、如沐春风,个个心驰神往,人人充满活力。有效地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老师的作用非常大,而老师的幽默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在上课的时候,会经常运用比较通俗生动的语言,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尽量做到提醒加上风趣,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打破课堂上的死板氛围,使得课堂氛围活泼生动,让学生都喜爱上生物课。

参考文献:

[1]陈玉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生物学通报》,1994年第10期

[2]来颖、赵志伟、汲生荣,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05期

第9篇:初中生物教案范文

关键词:尝试;生物;实验;导学案;交流;质疑;评价;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101

《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生物实验获取生物学知识的实验能力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被中学生物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热潮中,生物实验教学无疑是整个生物高效课堂的核心,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导学案模式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高效实验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实践表明,导学案模式能够在实验教学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生物学更有效。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呢?

一、利用导学案模式:设置明确的目标

1. 编写生物实验教学导学案:实验教学导学案除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等特点外,笔者尝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更多学生参与实验。尝试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如做“通过模拟实验探究细胞膜的功能”时,笔者尝试让学生先在家做洗面粉活动。方法是:用纱布包裹面粉,放入一盘水中去洗,边洗边揉挤,边观察盘中的水在洗面粉前后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洗面粉后盘中的水变浑浊?为什么纱布内的还有面筋?这种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能做到有备而来,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实验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 明确的实验目标是高效实验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明确目标去导学、学生明确目标去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地有效学习,整个课堂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内容,否则教学就会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实验课常出现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去做;学生相互观望,实验做完时也没弄清实验原理;一个实验小组的学生,往往有的人忙个不停,而有的人又没事干,就是看看别人做实验。针对实验课上的种种现象,笔者尝试利用导学案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同时,笔者不但注意结合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目标的方向。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在上实验课前就有明确的实验学习目标。然后将全班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每个小组一般由6位学生组成。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如谁去取实验材料,谁做实验记录,或者分别完成几组实验任务等,这样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学生相互推诿,又避免群龙无首,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3. 设置开放性生物实验课。实验课如果按照课本完成,难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本实验内容及实验实际情况,变换某个实验条件或根据条件设计完成相关实验。如,在做“酒精和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时,改为“废电池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探究。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进行组内和组间的交流与讨论,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可自由地展示观点或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与困难,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共同达成实验目标。

二、利用导学案模式:引导学生质疑和评价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学生实验中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捕捉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并及时点拨,使实验课具有生成的“精彩”,教师的“导”十分重要。

1. 仅按课本要求做实验只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实验教学中,笔者尝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害怕犯错误。可以对实验材料、实验操作、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也可以对课本实验的内容进行变式,还可以对本课实验进行深入探究。学生的“错误”其实是难得的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比简单地模仿课本,得到一个预期的正确结果,收获要大得多。如:在初中生物八(上)第69页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时,要用蒸馏水保持叶片湿润。笔者会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其他水代替蒸馏水?为什么?有的说可以用自来水,也有的说可以用消毒水,学生思维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思维火花产生碰撞,达成质疑、解疑及评价。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正确对待“错误”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只是对学生的鼓励、疑难的点拨以及确保学生不违背实验规则。

2.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各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用提醒学生注意可能影响到整个实验成败的步骤和适度演示或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解决的办法。比如“显微镜操作”中高倍镜的使用方法。教师通过演示解决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但教师应尽可能地减少示范的内容,更不可示范整个实验过程,以免限制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及自主实验过程中,分别负责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实验小组遇到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请其他小组或教师的帮助。引导学生比较课本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实验的优缺点;诱导学生及时、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观点或实验设想,无论“错”还是“对”、“合理”或是“不合理”。经过教与学的互动,使“错”的观点、“不合理”的实验设想得到纠正,从而建构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完成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利用导学案模式:引导学生交流与反思

要提高实验课堂的效益,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实验中生成性问题的处理,许多时候实验结束时,下课铃也响了,学生只能匆匆地离开。

1. 尝试在实验导学案中增加了“实验质疑与反思”栏,作为学生实验课的课后作业。通过对学生“实验报告”和“实验反思与质疑”的批阅,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如“探究酒精对(下转第103页)(上接第101页)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中,水蚤心率不容易数的原因等,在下一节课组织学生讨论,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讨论交流时间。交流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尝试让各小组在组内进行小展示,并组织学生进行大展示。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交流实验操作技巧,分享实验过程的心得,达成实验教学目标。

2. 尝试运用多种评价激励学生:即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内相互评价、小组间比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实验中的设计、操作、观察、创新、质疑等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明确的实验目标,能激发学生发挥特长、勇于创新,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地改进导学方法,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在实验中一些变式处理、标新立异的构思尤其要倍加呵护,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即使是错误的想法或是失败的实验结果,也应该予以鼓励。

3. 不少生物实验需学生联系生活,在课前做一些小实验,这对寄宿学生而言有些困难,尽管在组建实验小组时考虑走读生与寄宿生的混搭,但在实践中仍有许多小组不能很好地完成,这方面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还要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争取找到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