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通过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知识,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够将汉字写好,没有过教师这一关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以后的语文道路上越走差的越多,从而严重的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也就是教给学生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学生踏踏实实的掌握写字的正确方法,牢固的掌握每一个字的写法,在作业布置上可以上多后少,在写字的最初阶段可以通过练习的数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当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之后就可以少量的留有写字作业来进行复习和巩固。在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交给学生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技巧和方式,最后的字写的是否合格,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巩固,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十分必要和关键。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向以前那样简单地给学生留很多遍数的练习作业,而是将作业形式进行了一些改变和创新,进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增强了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确保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和主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目标。经我改变和创新后的作业包含三种形式:学完每一课的生词后,就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形式完成课后的字帖,然后在课堂中展示,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规范的书写形式;还有就是给学生布置拼音作业,让学生把文章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拼音写在本子上,然后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本子,按照对方书写的拼音填上汉字;最后一种作业形式和第二种类似,就是把拼音换成汉字,互换后填上拼音。本人认为,改革后的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和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摆脱单纯写很多遍汉字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感,从而以更加积极、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汉字的学习和练习中。
二、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和枯燥,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坐在那里凭着自己的记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刻板的学习形式,不但让教师感觉到累,却得不到较高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反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和兴趣。而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的别的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传统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下进行主动的探索,主动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应用。
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首先制定好不同类型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和专业课文,把学习的舞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找出来;其次,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把这些新的字词掌握牢固。然后,我用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狮子才能够成为狮子王呢?”来激发学生精读课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主动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比较有深意的句子,从而顺利地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子上,写好之后再读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交流上也比较胆怯,但是会随着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的进行,学生就会锻炼的越来越胆大,语言组织能力也会越来越好。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但把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观念,还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表达及书写的能力。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学生便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并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优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点点滴滴地汇聚成学生知识的海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要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地进行传授和积淀,这种积累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关键。所谓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就是让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那些优美的句子和内容摘抄下来,经常性地翻阅和记忆,最后成为自己的语言和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储备的“粮食”就会多起来,在学生生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学校,成为教师上课的必备手段,但是在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流于形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电脑、投影仪以及电子屏设备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多媒体已经深入到小学语文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地使用多媒体,一些原本只需口头说明的东西,教师也要去准备相应的课件,浪费了教师的备课时间,使得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弱化了其他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什么课程什么内容,教师完全采用多媒体,忽略了板书和教师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对教师的语言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一味地拿着PPT课件去读,就失去了语文教师教学的意义。
3.使用时机不当
多媒体课件中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对学生进行一一展示,但是由于PPT不能长时间地停留在某一张幻灯片上,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完成后,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作答,如教师在某个课程教授完成后,用PPT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够想到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暮春三月的美丽景象?这本来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词汇运用能力的机会,但是如果此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当,将相关词汇早早展示出来,那么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二、多媒体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不应当被简单地定义为单纯的一种技术,应当将其理解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当从认知规律的角度展开分析。为了实现小学数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进行初步构建。
(一)注重问题情景的创建
通过相应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问题情景,实现方式可以以PowerPoint、动画、网址为主,这些方式相比课本有更强的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十分方便地为学生构建具体的问题环境,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融入其中,运用所学知识动手亲自解决问题,课堂上也可以增加小组讨论的环节,注重沟通,学会带着问题思考,逐步改变对具体概念死记硬背的局面。
(二)积极改变方式、注重演练
数学的学习最终是要用于实际用途,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量内容的学习过程后,教师应当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拓展的应用型探究学习。这种发散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手段,大致方向应当遵循相关教材,逐步拔高梯度,题目难易比例要遵循“金字塔原则”,在注重基本知识原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一方面可以从概念着手,从不同方面对概念的理论进行变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整体地理解相关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际应用的多维变式,从具体问题的角度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剖析,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加强互动交流、提倡知识分享
尽管目前主流的教学思想是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此处强调的学习交流互动与独立思考并不冲突,因为这种交流是建立在每个学生完成了相应的独立思考的前提之下。合作学习精神是现代教育技术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学生间加强学习互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学生在强调自己观点的同时对相关问题会有更深层次的分析,每个学生不同的观点也都反映出学生自身已经经历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总结他人经验,并能在激发成就感的同时增强学习热情。学会分享知识,也就会分享成功,这种分享式的喜悦与目前主流的现代教育相一致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优化方式
(一)降低理解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经常会出现比较抽象的概念,然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强,对相应的抽象概念理解不准确、不深刻。为了降低学生在抽象问题上的理解成本,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将复杂数学概念简单化,借助于多媒体将数学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
(二)注重拓展和延伸,提升发散思维能力
注重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是现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应当避免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数学是一门注重思考的学科,许多知识点都有很大的发散空间,教师应当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便利,通过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相关信息或习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把握学习主动权,将知识理论结构优化,通过动画等形式传递给学生,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欲望,一旦学习有了动力,学生会自发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进入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在教学过程中做过相关尝试,当时的教学内容是“认识分数”,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西瓜、苹果等水果,同时也加入了喜羊羊、葫芦娃等卡通人物形象,并亲自制作动画,在动画中通过闪烁的形式呈现出各物品的数量,首先对整体数量进行闪烁,然后进行局部数量的闪烁。该过程还借助颜色的设置,当整体数量闪烁时呈黄色,局部闪烁时呈绿色。这样就巧妙地为学生解释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局部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意义。这种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例表明了将问题直观化、具体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四、小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法;问题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小,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因此教学中存在的难度较大,特别是对于语文学习,很多学生既觉得困难,也提不起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就成为教学者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深刻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感情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是以趣味性为主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制约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引进课文创设的情境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情感教学科研很巧妙地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对课文首先有一个深刻的解读过程,在感情上和作者达成共识,然后在教学中和实际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准备把握文章感情,使得学生在感情上也可以达到共鸣,就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发挥语言优势,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沟通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语言优势,教师通过让学生诵读文章的形式实现,比如,课文中有涉及几个人物关系时,分别指定几个学生扮演课文任务,并指派旁白,在诵读之前,教师进行指导,告诉学生要注意人物特点,把握诵读时候的感情,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体会就可以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对于语文教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创设情感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小学生相对其他阶段的学生来说,贪玩的特点还比较突出,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是控制学生“想玩”的念头,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正好可以把握学生贪玩的这个特点,在课文讲解的时候运用情感情境的创设来增加学生的兴趣,由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挥,对课文内容进行情境再现,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增加生活例子,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经过自身的实际体验,对于课文的思想感情也会把握得更加准确,语文课堂也不再是枯燥的了。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时候,可以深刻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感情;发挥语言优势,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感情境,引发学生共鸣等情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制订语文课程教学目标
教研员作为代课老师的指导者,有责任、有义务和老师共同合作,将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因此,教研员需要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深入把握了解,从而制订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必须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首先,教研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改要求,将课程目标主体定位到学生身上,而不是继续坚持传统的老套教学理念;其次,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具有可行、合理、具体、可评等特征,保证教学目标的价值不被落空;最后,教学目标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语文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个性化目标进行完美结合,尽量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第二,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教研员和普通代课老师职责不同,他们需要对学习规律和各类教学理论做以研究,旨在挖掘出更适合语文教学的方案,因此可以利用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引进三维立体的教学目标,不单只注重成绩目标,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从而在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基础上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机制。
二、变革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1.大胆取舍语文教学内容
由于语文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内容十分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量给老师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针对此种现象,教研员应该切实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职能,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大胆舍弃一些学科中重复、繁杂且意义疏浅的内容,争取筛选出代表性强、深入层次够、通透贯彻的知识内容,这样既能够减少老师的教学任务量,也能够让学生学得更清晰、透彻、深入。
2.选定合适合理的教学方式
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依旧处于各方面机能不成熟的层次,致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略显吃力,为了迎合学生的这一特点,教研员和老师应该努力合作并探讨,力求寻找出适合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将有效教学的理论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方式中。教研员可以将初中语文学科教材中所选的内容进行归类,将《紫藤萝瀑布》《珍珠鸟》《春》此类描写性文章规整到一起,采纳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现自然和生命之美;将《桥之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之类状物文章归纳到一起,采纳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之美;将《桃花源记》《马说》《五柳先生传》此类文言文规整到一起,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洞悉文章深意和古文字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创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更容易领会到学习的和欣喜,也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创造出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是老师个人的任务,也是教研员必须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教研员应该认真指导语文代课老师,让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处进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与赞同,让学生渴望并期待着自己能带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研员应该根据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双方表现,给老师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比如劝诫老师上课尽量表现得幽默、平和一点,积极主动地走到学生的周围,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和谐真情的课堂氛围;再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多互动,在欢乐宽松的环境中教授学生知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最后,教研员必须明确民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这一内容传达给教师,让教师在教学中予以应用,在给学生民主、自由且平等的基础上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4.适当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25-01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紧扣这一标准,使语文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在课程的设计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又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一、注重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加强心灵的沟通
现行苏教版语文课本中选编的课文大多精致娴雅、脍炙人口,从诸多方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生活、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语言美、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一位作家曾经说:“作者只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则完成了书的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
愉悦感。
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只有真情才最容易感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把学生的学习引入这种情境,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产生共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鲁迅童年那一片童稚之情,激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在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与鲁迅比童年,看谁的童年最有趣,生活最舒适,学生畅所欲言,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融知
识接受与情感陶冶于一体,达到教育之目的;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教学中让学生搜寻自己生活中受到父母抚爱的类似经历,加深亲情的体验;像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引导学生说出观赏大海壮阔景象时的感受,领会作者的雄心壮志;而陆游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满腔报国之情;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一包奶糖》中交织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播者,让学生敞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情感再现。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的丰富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
二、让老师走进学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老师而对其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了圣人孔子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艺术魅力。教师与学生倾心交流,让学生在平凡的交谈中获得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三、让学生相互合作,彼此间寻找心灵的契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教学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进行设置,其中,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丰富学生学习途径,拓展教材信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网络,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并加以科学指导,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正能量。通过科学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就能够学会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比如,在进行“卫生保健:青春期的营养、锻炼与卫生”的教学时,我改变传统的读书教学法,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前一周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有的小组完成青春期营养这一知识模块的学习,有的小组完成的是青春期的锻炼这一知识模块的学习,有的小组完成的是青春期的卫生这一知识模块的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是自己看书、查阅资料,或者是浏览网页信息,查阅有价值的文献,每个小组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形成全面、系统的材料供上课时进行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方法
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备受青睐,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是一样,很多技巧性的体育教学需要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展示和学生的感悟与交流,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从而保证学生在训练时安全、高效。通过多媒体还可以模拟一些高难动作或者是一些危险性的动作。此外,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体育新闻播报和精彩赛事的欣赏,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使体育课堂教学更有效、更精彩。比如,在进行“支撑跳跃:分腿腾跃(山羊)”的教学时,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还增加了视频欣赏的环节。本节课的细节动作较多,利用多媒体播放分腿腾跃(山羊)时可以随时暂停,随时加以旁白,实施细节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使教学更有效、更活跃、更精彩。
三、利用自制有声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教育装备的种类和功能日趋完善,这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实惠。其中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就是很好的硬件资源,利用这一设备的软件平台可以制作有声课件,可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环节,为教学提供高音质、足够响亮的节奏、伴奏、背景音乐等,有效降低教师的语言工作量,同时为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训练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方便,提高训练效率。比如,在进行“广播操、集体舞”等知识的教学时,利用智能语音教具系统的软件平台制作节奏、背景音乐、伴奏的课件,做成MP3格式文件,拷贝到SD卡上,上课时利用移动音箱播放有声课件,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声音文件,调用所需要的声音,教师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指导之中,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
四、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装备进行教学和竞技比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的测试仪已走进了体育课堂教学和比赛现场。这些测试仪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学和比赛的时间,提高教学和比赛的精确度,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测试结果,大大提高教学和比赛的效率。比如,在进行“蹲踞式跳远和50m快速跑”的测验时,利用相应的测试仪可以大大提高测试效果。测试时,将测试仪放在相应的位置,在操作板上输入相应的信息,一按按钮就可以进行测试,每次可以测试多个学生,测试结果能够同步输入电脑里,数据可以当时呈现给学生,增加测试的直观性、高效性、准确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五、总结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搜藏与亲人的温情照片。共同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学习央视春晚的“时间去哪了”感恩节目,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一幅幅温馨的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进行游戏导入,引起情感的共鸣,利用大屏幕展示课前学生们准备的小时候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猜出来这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吗?”于是出示了相对应的现在学生的照片,并进行对比。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长高了,变壮了,长大了,容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长大仅仅是指身体、容貌的变化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长大还体现在哪里呢?“”长大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长大就是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说得很好,长大就意味着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展示你家庭的亲情照片,叙说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小学生们真正地回顾家庭的温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二、观看感恩影视资料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