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预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我国的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卷入失败的漩涡。而任何企业的财务危机都是逐渐恶化的过程,因此,加强财务危机管理,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早察觉财务危机发生前的信号,使经营管理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状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管理,预防失败,是非常必要的。
一、财务危机信号及现金流的表现
财务危机通常有两种确定的方法:一是法律对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常用的标准,也是最准确和最极端的标准;二是以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重大潜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一定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或退市作为标准。
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财务危机,则表现为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企业的正常运转,依赖于现金的流动和支付能力,有利润而无现金流入的企业,照样会破产。
任何财务危机的发生都不是一时的,而是企业长期经营的结果。财务危机的早期预警信号很多:负债过多,过度依赖贷款,资金占用不合理,现金流量入不敷出,现金支付严重不足;销售非预期下跌;平均收账期延长;交易记录恶化;非计划的存货积压;过度大规模扩张等等。所有的这些信号,实质是反映了企业现金流的问题。
现金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属于“木桶理论”中的那一块最短的木板,如果要保持正常的运营,就必须降低各种控制风险。若是将现金流这个最为薄弱的板块控制住,其它财务上的板块风险就比较容易把握,因此财务预警的重点应是现金及其流动。
二、建立现金流预警系统
(一)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企业应在一定时期事先做好财务规划,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力求使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同步。经过企业上下反复汇总、平衡、最终形成年度现金流量预算。现金流总预算应着重于规划和控制企业宏观的经营活动,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制定出分时段的动态现金流量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保证现金流有条不紊。
当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为负值,企业应当事先做出筹资安排,以可接受的成本及方式筹集到足够的现金,从而避免发生危机时才匆忙采取应急措施。
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以将企业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当企业经营性应收项目或存货大幅度减少时,则表明企业货款回笼情况较好,产品积压少,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能力;相反,当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小于净利润时,则应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惕,这种情况下,由于应收款项及存货的大幅度上升,将使企业经营能力下降,同时也易形成潜在损失。应收、应付款项及存货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失衡,均会引起现金流的巨大变化,从而可能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二)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现金流量结构、偿债能力、收益比率、财务弹性、收益质量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危机。
1.现金流量结构指标
现金流量结构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持合理的现金流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主要有3个比率:
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该指标估测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其标杆临界点值为1。当比率大于1,表明企业总体上对各种现金支付需要是有保障的;否则相反。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入量/经营现金流出量
该指标估测现金流量主体结构的稳健与安全性,其标杆临界点值为1。当比率大于1,表明企业有着良好的主体现金支付保障能力;反之,该比率长期小于1,意味着企业缺乏足够的现金维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其收益质量低下,经营现金流入匮乏,甚至处于过度经营的危险状态,长期处于此状况,将面临破产危险。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入量/总现金流入量
该指标说明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流入量的构成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能简单地说明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只能说明其结构变化,但如果该比率持续地下降,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危机。
通过对现金流量结构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具体来源和现金流出量的具体去向,从而更好地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同时将其与历史和同行业比较,可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
2.现金偿债比率
过度负债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负债的额度和期限必须保持合理。主要有5个比率:
经营现金与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流动负债
该指标反映经营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的偿还保障程度。如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支付到期债务,则财务风险相应较小。运作较好的公司该值通常大于0.4,该值越高,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越强。
经营现金与债务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平均债务总额
该比率反映经营现金流量偿付所有债务的能力。该值越高,企业承受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
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实际支付利息+实际支付税金)/实际支付利息总额
该指标反映经营现金流量对利息的支付保障程度,比利息费用保障倍数更为合理。
经营现金与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本期应付票据)
该指标反映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应大于1,否则,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有所恶化。
现金平均持有系数=当期现金平均持有额/标准(历史)现金平均持有额
该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持有均衡度。若该系数趋于1,说明现金平均持有稳定,若有较大偏差,则应引起关注。
3.现金收益比率
现金收益指标反映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主要有3个比率:
每元销售现金净流入=经营现金净额/主营业务收入
该指标反映企业通过销售获取现金的能力。将它与同行业水平比,可评价获取现金能力的强弱;与历史水平比,可评价获取现金能力的变化趋势。
每股经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该指标反映了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现金流量,通常应高于每股收益。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
该指标与同行业水平比,可评价每元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与历史水平比,可评价获取现金能力的变化趋势。
现金收益指标只能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它没有具体的标杆值。
4.财务弹性指标
财务弹性体现了企业自身产生的现金与现金需求之间的适合度。它的分析,反映了企业支付能力和筹资能力的强弱。主要有3个比率:
现金流量适合比率=一定时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同期资本支出+同期存货净投资额+同期现金股利)
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企业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金流量能够满足日常需要,不需要外部筹资;小于1,说明企业现金来源不能满足股利和经营增长的需要。
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股利和利息)/(固定资产原值+对外投资+其它资产+营运资金)
该指标反映用于资产更新和企业发展的现金额度。通常在7%-11%之间,各行业有区别。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现金股利额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高,现金股利支付越有保障。
5.收益质量分析
主要有2个比率:
净利实现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投资收益现金流入)
/净利润
该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会计利润实际有多少现金来保障,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利润越真实,财务状况越安全。如果该比率过低,要么说明企业的利润有一定的虚假,或是账面的非收现利润,并未形成企业的实际盈利水平;或是说明企业的收现能力较差,收现速度缓慢。若该值持续较差,应引起充分重视
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损益
该指标反映了现金回收的程度,越高越好。
以上指标的变动一般能说明企业现金流方面出现的问题,从而反映财务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虽然有时某一财务指标的不理想甚至恶化的迹象,可能是由某一偶然因素或突发事件所导致,或是由企业的经营战略发生转变所引起,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企业马上会产生财务危机。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指标及其他指标的计算,分析企业目前财务状况,为经营管理者作决策提供依据。
三、树立规避财务危机的意识,加强现金流管理
现金流要追求一个平衡,如果不顾及企业自身的实力,冒然追求规模效应,只会拉断资金链,导致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现金流管理得好,就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让企业全面的工作计划与现金流相衔接。
1.测算合理的现金流量循环周期,使企业的现金流量保持平衡,就可以相应减少企业投入营运资金的占用量,避免现金的不必要浪费,提高现金流动量的盈利能力。
2.建立高效的现金划转控制系统,研究自身的收账系统,使企业能更快地收取客户现金;同时与银行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选取更为快捷的银行结算方式,确保现金流的畅通。
3.制定现金收支控制制度,研究现金收支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以明确个人和部门在现金收支控制中的权利和责任。一方面,对现金流动性进行控制,即控制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和额度,以维护现金循环流动;另一方面是对现金的安全性进行控制,保证现金的安全,防止贪污、挪用、侵占现金现象的发生。
4.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计划部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将风险和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应该全方位关注企业财务的各项指标及实际经营状况,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和内控制度,明确各个责任人的权、责、利,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让企业健康地运转。
【参考文献】
[1]陈越.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会计之友,2005,(2).
[2]高天宏.财务预警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评价[J].北方经贸.2004,(1).
[3]郭小金.捕捉财务危机早期信号,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J].经济师,2004,(7).
[4]梁飞嫒.基于现金流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初探[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4).
1、衍生金融工具,加大了表外业务的风险在不同地区的衍生工具市场上,衍生工具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衍生工具交易所产生的风险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了威胁。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大多数不需要相应的资本准备金,无规模的限制,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某些业务协议,这样容易刺激表外业务的扩张,潜伏巨大风险。在国际上曾先后发生过因进行衍生交易而造成一系列巨额亏损的事件,如英国巴林银行事件、日本大和银行风波等等。衍生工具降低了各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有关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使许多银行表外业务得不到真实的反映。2、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较为活跃,影响金融活动稳定运行的因素非常多,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其行为表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影响金融活动的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损失大小等更是难以事前把握的,不易让活动主体做出预期。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电子化的发展,特别是巨额国际短期资本的无规则流动,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深。3、金融国际化使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相对性我们平时所讲的财务风险,总是从单个的经济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看待的,它直接表现为经济主体可能遭受事实上的经济损失。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的走进来,以及国内商业银行走出去,在全球既定时期内资本质量与总量的约束,一方发生了损失,总有另一方获得盈利,而不是表现为单方面的损失。国际化金融风险对于某一国家来说,可能是净损失,但从国际乃至全球的角度来看,就一定会有其他国的行为主体获益,因而这种损失就可能是不存在的。以此,当某一特定时期,商业银行财务表现为盈利,这只是相对的盈利,当国际化交易来临的时候,盈利也许很快会变为损失。4、金融国际化使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它常常并不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存在,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在金融国际化过程中,因为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本应属于即期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货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了,而“泡沫经济”造成的虚假繁荣,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商业银行非理性的财务活动在虚假繁荣的经济背景下,其财务风险更具有隐蔽性。5、金融国际化加大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扩散金融国际化的结果使得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与国之间的金融业务往来非常频繁,由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市场之间传播敏感度的增强,使得一个市场的变化会迅速地传导给另一个市场,财务风险因素变得更加复杂。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金融市场固有的投机性,对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和破坏性也越来越明显,进而波及到整个世界经济,使各国商业银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例如,上文提到的混业经营,它是银行、证券、保险各种业务交叉经营,交叉销售,此时风险可以互相传递,如果证券公司出了问题,很可能就带动银行出问题,然后整个金融体系也出问题。
二、金融国际化下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及时减轻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恶化。要构造新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既要考虑符合国际惯例,又要适应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活动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金融国际化下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指标界定应“国际化”
在设定财务指标时,要与《巴塞尔协议》等国际规章制度中规定的风险指标概念保持基本一致。例如,《巴塞尔协议》提出了统一的风险加权式资本衡量标准,后来又将结算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纳入风险衡量系统。因此,我们在设计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时可以将有关资本含量的指标考虑进去。
(二)监测与识别财务风险必须采用非财务指标
对财务风险进行监测、识别时,除了选择财务指标,还必须选择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比较依赖于财务数据,离开了财务数值,财务指标似乎无法准确反映商业银行财务活动和经营成果的真实面貌。尤其在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把握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财务指标的选取,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风险的征兆,节约诊断财务风险的时间。
(三)处理财务风险须借鉴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
国际金融环境变化万千,商业银行在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中必须审时度势,确保财务活动安全高效的进行。但是,受管理层国际业务水平和素质的限制,商业银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察觉国际金融市场、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为了对风险做出准确、快速的反映,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组织机制,必须及时采纳银行外部决策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一个较为开明的组织机制。
(四)将财务风险预警活动作为银行治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前研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都是局限于特定的部门或者特定的管理活动,没有将风险预警与公司治理有机结合。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除了短期内应对财务风险迁延带来的后果,还必须形成作为商业银行治理的重要部分,形成长期有效的预警机制,使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
三、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设计
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不仅仅是对财务风险处置活动的合理规划,同时也是对预警工作组织机构设计、风险监测与分析技术选择,以及财务风险处置机制设计的、完备的系统。结合前文叙述,以及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成果,笔者认为,建构适合当前商业银行财务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警组织机构设计
财务预警系统是对企业现存组织体系的一种补充和优化。预警的组织机构在预警机制中又起着组织和决策的作用,是预警机制的神经中枢,是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的准备和基础。建立预警组织机制时,必须坚持如下的原则:首先应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即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组织后,进行预警分析,采取措施防警,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应大于投入成本;其次,应符合机构精简的原则。企业设立新的财务预警组织应尽量利用原有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在组织职能分配上做局部调整。面对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时,必须要剔除权力行使时的干扰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对原有内部控制部门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改造,设立专门的预警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由商业银行管理层委派专人领导,成员可来自商业银行国内外的分支机构,适当时可吸收商业银行外部其他专业人员加入。通过对内控部门的整合,将内部控制纳入到商业银行整个风险控制体系当中来,以便完成商业银行治理的目的,形成内外互动的预警组织机制,使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有机结合。
(二)预警分析机制
预警分析机制就是在财务风险形成初期,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监测与识别的机制。学术界在研究分析机制时,大多将其置于财务风险的潜伏期,很少将预警分析机制置于风险的“发作期”与“恶化期”。其实,这两个阶段也需要分析机制。在全球金融化的大背景下,财务风险预警不再是一个闭环的系统,而是一个随时更新的开环系统。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分析机制包括两个阶段,即监测阶段和识别阶段。
1、监测阶段
监测阶段通过收集商业银行整体与部分的经营管理信息,以及国内与国外金融环境变化的动态,采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商业银行财务危机进行识别预报。总体看来,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危机化发展表现为:不良资产的非预期上升,利润非正常降低,资产获利率的下降,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过度扩张与分布不合理,对外业务异常变化,人员流动频繁等。但是金融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活动与国际资金运动密不可分。因此,其危机化还可能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资本净额除以其风险资产小于8%,未能达到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等。
2、识别阶段
识别阶段主要任务是选取有代表性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对监测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评定,并做出危机的趋势分析。识别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预警的指标选取与财务危机的警情界定。(1)预警指标的选取。商业银行财务预警的指标通常应着重反应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现金能力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指标较系统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鉴于金融国际化大势所趋,商业银行推广国际业务势在必行,国外银行激烈竞争,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及其风险特点,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取应包括有关商业银行国内经营的、日常性的财务指标,以及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同时,还应该包括表现商业银行现状、隐含未来发展方向的非财务指标。首先,有关商业银行的财务指标。这一类指标应包括资产管理能力分析,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偿债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产权比率等;盈利能力分析,包括资产获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成长能力分析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等;现金流量分析包括现金盈利质量指数和现金增值质量等,以及经营安全率、资金安全率等;反映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及竞争力的财务指标。这一类财务指标的选取必须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商业银行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能力,以及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开展状况。通常可选择国际业务涉及的资产对资本结构的贡献指标,以及资本充足率,它们反映了在巴塞尔协议制度约定下,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市场的涉足程度。其次,有关商业银行的非财务指标。第一,顾客评价指标。商业银行是一个以顾客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行业。以顾客为中心制定其战略计划和行动准则,首先要建立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反映顾客维度绩效的指标有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顾客保留率、顾客投诉率、市场占有率等。第二,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其业务流程可以分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客户服务流程和为直接创造价值活动服务的后台支持流程。其战略目标是提高经营效率、改善经营效果,而关键成功因素为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开发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由此,商业银行的内部业务评价指标应包含金融创新产品数量和比重、服务方式、服务效率以及售后服务质量和成本等指标。第三,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尽管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外部获取、内部融合,或者知识再加工的方式来构建,但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更多地依赖于它对呈非线性变化环境的应付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战略目标是增强学习能力,保证组织健康成长,学习与成长的动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员工、信息系统和规章程序,我们也将选择这三个方面作为评价指标。第四,国际规章条例的执行指标。金融国际化下,各国的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最终会达成一致的意见。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中国银行业发展还相对落后,“走出去”的一些商业银行可能对一些国际惯例、条令、制度把握不到位,致使在经营活动中蒙受损失。对国际规章条例执行力度的考核,可以较好地掌握商业银行执行国际规章的水平。对于执行的相关指标,可以选择执行是否违规,持续执行时间长短等方面。然而,对商业银行的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与成长评价指标进行赋值的难度要大于财务指标的设定,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指标多属于定性内容,较难给予明确界定。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尤其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结构因素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2)警情的预报。运用商业银行的某一财务预警指标,管理者可以了解银行某一具体方面的财务信息,但是管理者并不能了解商业银行整体危机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企业先对预警指标计算单项功效系数,然后按各项功效系数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赋予权数,最后计算综合功效系数,并依据财务风险警限对照表所示,据此判断财务危机程度。各个财务指标的权数大小,学术界通常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3、诊断与评价阶段
诊断就是对已识别的危机,进行分析和趋势预测。通过诊断,管理者可以明确哪些风险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评价就是要确定商业银行在这些财务危机的冲击下会遭遇到哪些损失,这种损失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另一个是对社会造成的损失。上述的几个阶段中,监测活动是财务预警的前提,识别阶段至关重要,诊断和评价阶段则是技术性的分析,它们相互依赖,在具体的执行中不可分割。
(三)预警对策机制
财务危机的防范治理是财务风险预警的根本目的。当风险危机化初露端倪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需采取应急措施来控制风险,预防危机的爆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预警的对策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组织活动
这一阶段需要完成两项特定的任务:组织工作和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是由多个分支机构优势资源互补而结成的整体。当出现危机时,商业银行需由一个快速的机构组织应对活动。前文就财务预警的组织机构设置进行了论述。当财务风险形成时,预警组织机构成员须通过网络技术迅速、灵活地反映并交流财务危机信息,形成开环的风险交流机制。危机管理对策库的建立,一般来讲周期比较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机会带来的利益具有持续性,也不意味着金融国际化下财务风险具有短期性。商业银行的预警人员可能判断风险的经验不足,一旦预警系统发出风险预报,预警人员可根据预警信息类型、性质和警报的程度,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分析,自动采用相应对策。
2、日常监控
财务预警系统确认的财务危机,往往对银行全局有重大的影响,日常监控活动就是要对银行逆境现象进行纠正。当日常对策活动中发现的危机难以迅速有效控制时,日常监控通过对发现的企业危机状态进行假设并模拟,然后提出对策活动。
3、危机管理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一、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涵义
所谓实时驱动型公司,就是能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的公司。这类公司运用网络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软件,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最敏锐、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实时的信息成为整合整个公司经营过程的驱动力量,增强公司的决策、控制和预警的能力。实时驱动型公司通过建立虚拟、整合、实时的供应网络获得竞争优势:“虚拟”意味着供应网络的所有元素不一定都存在于公司之内;“整合”是指实时驱动型公司内的每个系统、客户和合作者是通过实时驱动信息技术基础连接在一起并相互沟通的;“实时”是要立即、同步地满足顾客需求;“供应网络”把上述三个元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解决客户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首先,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改变使用信息的方式。公司的信息系统应是一个活跃的价值激发器,能够及时地将信息分配给组织内最需要信息的部门,而不是把信息看作储存在数据库中等待被挖掘的被动资源,更不是被主人吝啬地收藏起来的财宝。公司内从实时信息分配系统中接受信息的人越多,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有技能、有知识的雇员也就会越多。其次,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保持出众的竞争灵活性,以便在全球经济中提高其市场份额,巩固其地位。保持竞争灵活性,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经验;保持抓住新机会的能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第三,实时驱动型公司将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客户、合作者的层面上,通过建立对客户、合作者十分有利的关系,实时驱动型公司经常被认为是“客户的企业”——和客户希望的一样。
二、成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路径
1.信息技术(IT)的升级。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这种转变表现为公司行为的变化,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变的成功与否。当然,公司的文化也必须转变,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IT则无法实现从上市公司到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转变。IT是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首要驱动力。占有和使用实时信息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制胜的优势所在。如果信息技术是适合某项工作采用的技术,它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寻求IT解决方式之前,应首先考虑公司想要达到的结果。只有当公司有坚定的目标时,公司才有可能利用IT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这种转变必须完全与上市公司的战略相一致,尽可能贴近顾客,推行一种新的应用程序并使它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具体方法是:从公司内外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召集讨论会,广泛征集意见,从信息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到销售信息交流的负责人,从IT行业的资深专家到熟悉顾客群的精明老练的营销员,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对公司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建议,这是迈向真正转变的第一步;然后,对那些评价和建议做出辨证的分析,进而形成一系列最终的公司目标,确定IT升级的需要,再选择机器,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目标。
2.管理意外。实时驱动型公司的基础信息技术将所有知识的原始信息整合为一个共享信息系统,这些原始信息原本分散在公司未连接的主机、数据库、客户和服务队列中。将信息由被动的要求或回复形式转化为主动的“公布或预订”模式,实时驱动型公司向每一个员工提供全面、实时、连续升级、为客户设计的信息,使每位员工的工作集中于价值创造。实时驱动型公司基础设施能重复地唤起员工对重大事项的注意力直到他们对此做出反应,提醒员工处理特殊案例,而把日常烦琐的事务留给计算机,这就是管理意外。
要解决管理意外的问题,需要考虑技术中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必须准确、自动地捕捉意外。如果自动化部分只处理非常基本的事务,意外就会过多。而自动化越先进,意外管理就越有效。二是自动化的程序必须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来决定意外情况。如果没有实时信息,管理意外的收益将大打折扣。
3.摆脱繁重的数据游戏。实时驱动系统从公司各个角落收集实时、高度集中的信息,从多种多样的分析应用中把它们提炼出来,发送到员工桌面上作为一个多用途的工具,将员工从数据堆里解脱出来。此外,通过一个公司接口,这个系统可以将内部信息和有价值的外部信息整合在一起,对项目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4.采用开放网络系统。在封闭系统中,如“供应链”、“联合体”等,存在着欺诈、偷懒、追求安逸等弊端,而开放系统则有更多的机会。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系统,当今商业社会也是开放系统。实时驱动技术基础使封闭的私人计算机系统变得开放,并使其能够交谈、教学以及互相学习。虽然开放系统对猛烈的竞争风暴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卫措施,但它为所有想参与竞争的人铺平了道路。
5.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资金流,是对资金计划、筹措和使用的有效管理。上市公司的运营效果和效率最终是通过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因此,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的结果也必然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要使财务预警真正做到全面、实时、准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环节必须与财务系统紧密相关;②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的过程状态都必须实时、准确地反映到财务系统中;③财务结果必须尽快反馈给上市公司各级管理者,使其能够迅速决策,改善业务和管理,提高绩效。
传统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方法,无法真正满足上述条件。笔者认为,由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的最佳途径是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因为该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集成性:财务和上市公司的设计、生产、供应、销售等业务环节是完全集成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运作,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都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而且财务管理始终是ERP核心的模块和功能,财务管理将实现与上市公司外部的相关环节的集成。②共享性: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是一次录入,多处共享。③实时性:每一个作业都会实时反映,每一项控制都会实时得到结果,每一份报表都会实时生成,每一个决策都会实时做出。④精确性:每一次作业是准确的、可量化的,流程不能随意改动,同样的数据就会产生完全一样的报表。⑤面向流程性: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
6.崇尚诚信事实文化。实时驱动型公司需要一种使公司完全沉浸在诚信事实的文化氛围。公司高层必须努力使员工相信,困难的事实经过一段时间比圆滑的搪塞更具价值。例如CEO必须表明,尝试一些创新的事物失败了,也比忠于陈腐的现状强。事实上,实时驱动型公司意味着批评浪潮的结束。问题绝不是“这是谁的过失”,而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实时驱动型反馈机制的实时本性使得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更迅速而且负面影响较少。当公司误入歧途时,高层管理人员就可警觉到什么地方错了,并立即改正,同时学习并把教训传授给公司里的其他人。
三、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互联网
成功使用互联网的关键是将互联网看作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而不是一个附加品。最好的办法是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个广泛、动态的信息平台(引擎),为客户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种方便的途径,而不仅仅是建一个网站。引擎不仅仅是一个站点,它可以灵活地将多个程序、信息来源和系统整合在一起,或有条理地展示出来,这就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开发互联网的方式。互联网本身并不能使公司更具竞争力,因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并不一定是低成本的,而且并不能自动地使公司更具盈利性,关键在于公司必须努力使互联网为自己服务,使其变得便宜和高效。
互联网和移动信息设备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可以为客户“随时随地”服务。互联网使得公司可以扩展客户和商业合作伙伴的范围,并将他们纳入公司的事件流程中。如果某一上市公司是实时驱动的,并且通过引擎设备向外界展示,它就可以成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必要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转变,可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展示公司优势。
四、实时驱动型公司的知识管理:扁平化结构和学习型组织
Abstract: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isthenecessitytothedevelopmentofcapitalmarket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possibility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ofthelistedcompaniesfromthreeaspects,theory,economicsandtechnology,andworksoutthenewthoughtandbasicframeworkofconstructing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soastopreventandresolvethefinancialcrisisofthelisted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KeyWord:ListedcompanyFinancialcrisisPre-warning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上市公司处在一个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状况、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关联企业的供货和资金偿付能力、竞争对手的价格政策变动、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银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变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及时准确的识别财务危机,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组织对企业内外的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有效传递,为预警分析机制提供信息数据基础,这就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
财务危机的发作时期,在证监部门的财务监督下,上市公司为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就必须对收集的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选择能够明显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特征的指标体系,不仅要有财务指标,而且要引入非财务指标,如行业、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以全面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然后用收集的数据和选定的指标,通过现代建模方法(如主成分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预警分析模型,以准确判断财务危机是否已经产生,将此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管理者,便于其迅速采取对策。指标分析和模型分析构成了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的恶化时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上市公司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由于财务危机有突发性,要求公司管理层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管理者,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管理也不例外,要有一个专门组织为预警管理服务。构建了以财务危机发展阶段为基础的预警-报警-排警的财务危机预警过程机理,还需要有实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组织机制,它包含了组织体系和组织过程。组织体系就是构建一个专门为危机预警管理服务的组织;组织过程则是在危机预警系统实施中的预警-报警-排警逻辑过程。
此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以专门组织为保证,依次执行预警-报警-排警三项活动,与前面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将组织机制、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并列的不足,使预警系统结构更为合理,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EIAltman.CorporateFinancialDistressandBankruptcy[M].NewYork:Wiley,2000.
[2]StephenARoss.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汪平.财务理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1、预算编制不科学。按照我国的规定和要求,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单位的计划来编制年度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计划,以“零基预算”作为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主要方法,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但目前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还是才用简单的增量预算法来编制单位预算,在编制预算时也不以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确定预算收支情况,从而导致编制的预算很难被执行。2、预算执行缺乏控制。事业单位由于不是盈利性质的市场主体,每年的经费预算都有严格的规定和限制,不能随意的增加经费支出,但目前有些事业单位对可能超支的财务活动不加控制,随意增改项目内容,提高费用标准,随意的扩大开支范围,导致预算制度与执行严重脱节,使本来制定好的预算管理难以严格执行,从而使预算管理严重缺失。
上面探讨和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有视无睹,而是要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促进我国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要想更好的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就应该重视财务管理,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努力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要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理念,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如笔者所在的房产管理处,最近几年以来,单位领导都会组织单位员工去听财务管理讲座,学习国家出台有关财务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财务知识,提高单位员工的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真正的为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与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把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和整合,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从而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
要想解决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对于事业单位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做好财务管理人才的招聘工作。我国事业单位不能为了节约一些人力资源成本,而招聘一些水平低的财务管理人员,人才贵在精而不在多,因此,在招聘财务管理人才时,事业单位领导要亲自把关,招聘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如最近几年以来,笔者所在的房产管理处为了改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问题,每年都会招聘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大学生来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做好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是老板送给员工最好的礼物,培训不仅可以留住员工,更可以为单位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更好的为单位服务。在笔者的房产管理处,为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每年单位都会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请有经验的大学教师来给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授课,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
事业单位要想强化预算工作,提高预算执行质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每年的经费预算都有严格的规定,而预算又是事业单位实现事业计划的重要保证,因此,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如笔者所在的房管处,虽然也是事业单位,但各项经费都必须自行筹措,因此,提高对预算的认识,严格执行预算对本单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次,科学地编制预算。事业单位要科学编制预算,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编制,使事业单位收支指标更加切合单位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预算对单位的重要性;最后,严格预算执行。事业单位由于每年的经费有限而且都有严格规定,事业单位更应该严格按照制定好的预算来执行,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如在笔者的单位,由于单位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单位每年的各项支出都会严格按照制定好的预算来执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更可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PDCA循环在高校动态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一)计划阶段(Plan)———预算编制。计划是PDCA循环的起点,对应于高校预算管理的第一步便是预算编制。按照戴明循环大环带小环的原理,预算编制环节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分析高校战略目标,合理设置各部门子目标预算管理要服务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管理目标,在预算编制环节,首先要将学校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根据各用款部门的工作内容,确定各自的子目标,形成预算管理的“关键点”,也就是对高校预算进行前馈控制。2.结合目标,分配资源高校年度总预算下达后,组织召开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根据设置的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结合部门特点分配预算资源,确定经费使用的范围及重点,按照“二上二下”的程序编制预算。
(二)实施阶段(Do)———预算执行及监督。实施阶段是根据P阶段的工作成果开展的,因此是实现P阶段目标的关键环节。高校预算管理的实施阶段即预算执行阶段,此阶段严格有序地开展是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目标最关键的环节。只有严格执行预算,才能将资金使用与预算相匹配,保证资金使用效益。预算执行的开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在下达各职能部门当年预算时,同时应下发资金使用审批权限及程序,各用款部门应按照分配的预算经费,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际支出项目与经费预算项目相一致,进而为后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及评价做好准备。2.预算执行过程应进行及时恰当的预算调整。由于高校各用款部门的预算编制是在年初或者上年末完成,与当年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因此,高校应建立预算适时调整办法,调整时间可安排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在预算总额内的调整事项,用款部门可自行在预算总额内进行调整;如遇到未反映在预算额度内的特殊事项,用款部门应遵循相应的追加审批程序,严格按照预算追加办法进行追加调整预算。3.预算执行监督。高校动态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全过程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对高校预算进行同期控制。因此,预算监督是高校动态预算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PDCA循环的“精髓”。只有将预算监督贯穿整个预算执行过程,才能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完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可借助校内计算机网络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各用款部门可通过各自账户登录自己部门的预算管理系统查看预算执行情况,财务部门或预算管理部门可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盘监控,对于预算执行中已发生偏差的部门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防止发生更大的偏差。学校还应重视审计工作在预算监督过程中的作用,加强预决算审计,将审计工作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进行监控,更能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三)检查阶段(Check)———预算分析评价。检查是PDCA循环的重要步骤,是对D阶段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预算评价环节属于预算管理的事后控制阶段,只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分析,才能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薄弱环节,提高预算执行质量。预算分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进度分析。高校预算管理部门可以对用款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季度、半年和年度三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差异及时反馈给用款部门,帮助其自行查找原因。这种分阶段进行的评价分析,更能减少预算执行偏差,保证预算执行质量。2.业绩分析。业绩分析是指通过建立预算考核指标,来评价高校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高校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财务指标是反映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其战略目标是提高高校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益。因此可以从高校的收支结构、资源配置情况、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考虑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比如:财政补助收入比重、教学支出比重、合作办学支出比重、设备利用率、总资产保值增值率、重点学科数量增长率等。非财务指标包括三个层面:首先,学生及社会是高校服务的主要对象,高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使学生及社会对高校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因此,可用科研成果转化率、就业率、为社会提供服务收入的比重等来衡量社会满意度;可用报到率、学校基础设施(包括食宿)支出比重、国家及省市级精品课程所占比重等来衡量学生满意度。其次,高校的内部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其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也属于高校重要的用款部门,如:办公室、教务处及学生工作管理处等。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可按照部门性质进行设置,如:教学管理可运用教学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增长率、教学设备使用率等。最后,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高校的发展要依赖于教师团队的学习努力及发展。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教师培训支出增长率等都可以作为评价高校在教师发展层面的评价指标。
(四)处理阶段(Action)———预算评价结果应用。处理是PDCA循环的总结提升阶段。PDCA循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阶梯型推进管理水平,只有将上一循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运用到下一个循环中,才能使得循环提高一个层次。借鉴这一理论,高校评价结果的应用对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预算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部门负责人,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其次,由财务部门或预算管理部门与各用款部门进行沟通,分析预算执行的成绩、问题及改进措施;再次,根据预算执行评价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对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的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严重超支的部门,处以一定的警告批评,适当调整其在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最后,对照预算编制阶段设置的目标,找出未实现的目标带入下一个预算循环,为下一周期的预算编制做好铺垫。
PDCA循环在高校动态预算管理中的实现基础
(一)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PDCA循环是周密的循环系统,反映的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只有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并严格按其规定执行,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该循环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健全预算管理机构。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尤其是动态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开始到预算评价结果应用为止的全过程都需要沟通协调。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预算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确定预算目标、监督预算执行以及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等工作;如果无法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应当强化审计机构或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用其监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三)建立校内信息交流平台。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多部门协作才能完成。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校内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各用款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便于预算管理部门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及实际数据,提高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及效果。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财务预算;企业管理
企业财务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全面预算的中心。企业财务预算是反映企業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企业财务预算与其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等共同构成企业的全面预算。由于财务预算能从价值量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期内决策预算与业务预算的结果,因此也被称为总预算,其余预算则相应称为辅助预算或分预算。
财务预算具有控制的作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都要围绕预算目标展开,在企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控制始终贯穿于其中。预算目标一经确定,即成为企业、部门以及员工的行动目标,执行过程必须以预算为标准实行严格的控制。
一、部分企业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计划,它是以生产为导向的全面预算,而财务预算管理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是企业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立起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应包含的内容缺乏应有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相当一部分企业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方面出问题,就对哪方面进行预算控制。不少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只侧重内部生产,甚至有的企业生产、销售人员都不参加预算的编制,使预算目标脱离实际而无法执行。
(二)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
当前部分企业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很不到位,董事会和董事长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加之多数企业对有无必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这一问题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和统一,所以财务预算的编制和调整工作都落在财会部门或预算小组,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预算的执行力度不强
大多数企业中的预算负责机构仅在预算编制中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作用不大,尤其是预算的执行差异分析与控制往往是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则很少顾及。很多企业每年只进行一次差异分析,这种分析最多只能起到事后评价的作用,事中控制作用较差。至于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则更多的企业无法真正做到。
二、建立有效财务预算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
对员工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上下都明白实施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预算管理的环境。全面预算设计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由企业的不同部门和员工分担执行的,因此需要全体员工直接或间接参与预算管理的过程,员工对于他们所要负担的部分的实际情况是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的。在编制财务预算过程中,财务部门通过积极协调、控制、配合各部门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审查、汇总、上报、反馈、分析等具体工作,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的实现。企业领导应带头遵守预算管理制度,在对预算外项目审批时要严格履行预算审批程序,不能因预算具有不确定性而随意增减预算外开支项目,给预算指标的完成制造障碍。
(二)健全预算组织机构,加强预算控制力度
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包括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部及预算责任网络。预算管理委员会是实施预算管理的最高组织机构,负责每年的预算编制、调整和考核,负责协调解决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预算部是处理预算管理日常事务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预算管理责任网络是以组织机构为基础,根据所承担的责任来划分的,企业下属分支机构是预算的主要执行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结果负责。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就具有“法律效力”,下属分支机构要充分按预算办事,围绕预算组织经营活动。预算管理委员会每季(月)召开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通过对各项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分析,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并采取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策略融会贯通于预算执行过程中。
(三)大力推广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
预算编制是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为了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根据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结合具体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经济内容的业务采用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市场价格及企业市场份额情况不能确定的企业,应尽量采用弹性预算;而对于市场情况比较确定的企业,则采用固定预算更为合适。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不能将预算编制方法模式化,不能“搞一刀切”。
(四)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信息,积极审慎调整预算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财务部门应及时向预算执行部门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以便各部门领导及时了解本部门的财务开支状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解决,从而确保其经济活动不偏离本部门的财务预算目标。
(五)不断完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
在财务预算期末,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为此,应成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考核组,研究并建立一组适于本企业实际的、易操作的考核指标,并制定一个可操作的考核奖惩办法。考核的原则是:以预算为基础,从严从细、量化到人。对于业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应以先进的预算为标准,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比较,对于实际发生额与预算数之间的各种差异,不论是对实现目标利润有利还是不利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以便于改进。
总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利用市场背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规划、协调、控制与业绩评价职能,是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因此加强并深化财务预算管理势在必行。财务预算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又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因此,财务预算管理内容表现为资金及其流转,又可直接表现为现金及其流转。现金流量信息可以用来评估和预测企业的偿债能力、变现能力、收益质量和财务弹性。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然是极其重要的。财务预算具有帮助决策的作用。财务预算将企业的现有资源与企业未来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在预算体系中,知识和信息被重新分类总结,并通过向拥有决策权的管理人员传递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来协助决策的制定。
【参考文献】
[1]王毓;细化企业预算管理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4期.
[2]王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11期.
近年来,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中小企业的崛起与勃兴引人注目。特别是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上市公司的破产会给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影响,因而有必要研究中小企业上市公司风险的预警。
【关键词】
中小企业;上市公司;风险预警
一、引言
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凭借自身实力更是在整个行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企业危机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市场风险不断增大,使得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案例比比皆是[1]。在企业面临的众多风险中,财务风险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对企业影响更为严重,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美国学者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于1966年在美国《会计评论》上提出了相对成熟的一元判别模型,创造了危机预警模型的雏形[2]。为了弥补单变量判定模型带来的缺陷,Altman(1968年)首次用多个线性分析方法,建立了著名的Z分模型[3]。国内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然较晚,理论和方法也都不太成熟,但国内学者也做出了探索和研究。于1999年陈静以ST和非ST公司为样本,利用1995~1997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决策分析[4]。2004年,李秉祥、扈文秀运用股价和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建立EDF模型,通过克服了在传统的统计预测方法的时期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应用到公司的财务危机的动态预警[5]。综上可知,中国的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主要是因为财务危机的影响,那么怎么来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一个及时和有效的风险预警模型,以避免更多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陷入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元判断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且过多使用预测能力较强、综合预测能力相对较弱的指标,而Z分模型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以房地产为例
借鉴美国的“多个财务预测指标方法”来加以分析,以房地产行业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例,从财务风险角度进行考虑,根据指标和样本,运用SPSS进行了研究。
(一)指标的选择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以财务风险角度考虑,分别从盈利能力的指标、偿债能力的指标、经营能力的指标、成长能力的指标、现金流量的指标选取了如下指标。
(二)样本的选取本文在沪深上市的所有的上市公司中随机选取73家作为研究样本(其中35家ST公司,38家非ST公司),根据样本公司2014和2015年度的财务报告(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计算上述各财务指标的值。
(三)模型的建立本文将利用SPSS统计软件作为分析工具,对以上所收集的样本公司的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多因子回归分析,建立预警模型。1.因子分析。(1)、因子分析检验。通过查看因子分析结果中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确发现大部分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3,即各个变量间大多相关,所以原则上这些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2)求得特征值和贡献率。在对样本数据的17个财务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后,可以得到17个特征值,本文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6个因子变量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表1中可以看出这7个因子变量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3.458%,即这几个变量包含了原来17个财务指标83.458%的信息。为了对这7个因子进行解释,就需要得到17个原始财务指标对这7个主成分因子的因子荷载αij。(3)因子解释。因子分析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所提取的因子要能很好的得到解释。为了更易于解释初始因子,本文使用了正交旋转法中方差最大法进行转换。从因子负荷矩阵可知,反映盈利能力指标的X1营运资本比率的贡献率最大0.975,反映偿债能力指标的X10资产负债率的贡献率最大0.879,反映企业经营能力指标的X11总资产周转率的贡献率最大0.956,反映成长能力指标的X13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贡献率最大0.952,反映现金流量指标的X16现金回收率的贡献率最大0.897。因此,最终取得X1、X10、X11、X13、X16这5项财务指标作为建模的初始自变量进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笔者还关心各财务指标的综合影响,故对7个公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权数就取其方差贡献率,参考表1解释的总方差中“旋转平方和载入”栏里的“方差的%(方差贡献率)”。本文采用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7个旋转后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6.795%、15.998%、12.513%、8.429%、8.244%、5.816%、5.664%。于是得到指标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财务风险做到尽早发现:第一,建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真正发挥“三会”作用。第二,完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对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信息三个环节进行把关。第三,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上市公司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适度负债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要合理搭配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三、结束语
本论文借鉴美国的“多个财务预测指标方法”,借助SPSS因子分析筛选出因子作为逻辑回归分析的初始变量按前面的方法选择变量,最后通过上市公司7个主因子构建了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检验发现,该模型对样本的预测精度达到了83.458%,相对来说,这个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在只将极小一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的选择也有随机性,缺乏全面性,可能导致构建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使用有一定局限性,同时也未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需要以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丽艳.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0.
[2]BeaverW.H.MarkerPrice.FinancialRatiosandthePredictionofFailure.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11.
[3]JohnS.Hekman.RentalPriceAdjustmentandInvestmentinOfficeMarket.JournaloftheAmericanRealEstateEconomies,2009,13(5):32~79.
[4]程言美、程杰.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6):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