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新疆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程度提高,为经营性文化产业拓展农村文化市场提供了条件。应积极培植农村的文化市场.鼓励文化经营单位深入农村.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所谓经营性文化,是指由市场机制推动的文化活动。它包括图书发行、文艺演出、音像出版、文学作品、影视创作及网吧经营等多个方面,旨在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人们的娱乐和情趣。与它相对应的是公益性文化,即由政府组织的、面向全体民众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活动,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只是各自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其社会功能、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一、经营性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与公益性文化相比,经营性文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盈利性。通过有效的经营活动,在提供文化产品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第二、娱乐性。文化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它通过多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在欣赏文化产品中得享快乐,在偷悦身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教育性。文化活动的内容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要求,体现着社会进步的价值趋向,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人们的是非判断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第四、时尚性。文化产品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提高,使之永远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五、交际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人们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聚集在一起既交流感情又沟通思想,并由此结交更多的朋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大大提高,随之会对文化产品产生更多的需求。在市场的推动下,经营性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除了由市场机制引导的诸多经营性文化产品之外,还有更多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后成为文化经营单位。这对繁荣文化事业、搞活文化市场无疑是有益的。它不但弥补了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不足,而且其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增加了人们选择文化产品的范围,其灵活的经营方式为人们接受文化产品提供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的推动,城乡文化市场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市场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这得利于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随之提高,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强了。
由此可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近年来新疆农村的文化生活并没有与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致使农村中一些不良的习俗滋生蔓延,农村青少年中酗酒、打架、赌博等不良行为增多,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遏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应该看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三下乡”活动把农村急需的教育、科技、卫生等服务送到农村,又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打开了解外部信息的通道,提供了新的娱乐形式。正是这些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许多地方的农民文化站、农民图书室得以建立,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我们看到,一些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也把农村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各种面向农村的文艺演出、图书巡展等已经在全疆农村开展起来。不过,就目前全疆的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而言,这些经营性的文化活动规模还不是太大,数量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二、新获经营性文化现状及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
目前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间题是:首先,各文化经营单位尚未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这使得他们的经营成本过大,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的优势,反过来又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其次,各类文化经营团体缺乏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各演出单位在节目的类型、演出形式上都有趋同化的倾向,这极不利于吸引目标受众。第三,乡村文化市场的开拓成效不大,许多为群众所熟悉的文艺形式在乡村萎缩了,对它们的挖掘、创新工作显得不力。最后,经营方式单一化,不善于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灵活的调整,拓展市场的能力显得不足,往往过失良机。 这些方面的问题虽然在城市文化市场中也有反映,但在面对农村文化市场时显得尤为突出。关键在于这些文化经营单位不善于分析农村的文化市场,甚至对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缺乏信心,因而没有制定出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策略。我们注意到,近两年深人农村的文化经营单位都是一些小型的演出团队或临时性的展销,专业演出单位几乎没下过乡,图书市场更是与农村文化市场无缘,音像产品虽然在乡村市场较为流行,但真正适合农民的音像产品并不很多,网吧更受通讯、电力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文化经营单位自身的问题,也有农村文化市场的客观条件限制。对于文化经营单位来说要深化改革,了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自身也在为农民服务中获得收益。这就要求他们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有序地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
具体来说,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反映为:第一、农村的生产时间具有季节性,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多集中在农闲时节,这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市场在时间上是相对集中的,而非全天候的。第二、与城市相比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民的收人水平相对较低,全疆除了个别地区农村人均收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人均收人都不高,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程度不会太高,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价格不可能太高。第三、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使得全疆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同时又使得他们对某些传统文化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乡村文化得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第四、新疆的绿洲经济特征决定了农村地域分散,广布于全疆的各个绿洲。这种分散的区域分布使得农村文化市场之间联系较为困难,增大了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成本。第五、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区域文化氛围差别较大。由于新疆是个移民人口居多的地区,各个地区之间由于绿洲经济而相对独立,这就形成了各个地区因移民成分集中程度不同而出现的区域文化氛围。比如一些地区河南人相对集中,豫剧便在此地很有影响,另一些地区陕西人相对集中秦腔便很受欢迎,如此等等,在全疆各地农村便有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形成了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推进新班农村经营性文化发展的措施
创建文明新村,推进新疆的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疆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除了继续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力度外,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经营性文化产品在农村的拓展,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的收人水平。毕竟经营性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的特征,他的服务水平要与其经营收人相联系,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到文化经营单位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而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程度受农民收人的制约。所以,稳定地提高农民收人会有利于吸引文化经营单位下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
第二、普及农村的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是农村文化市场是否活跃的主体要素。再好的文化产品都是由人来欣赏和理解的,农民的文化水平如何决定着他们对文化产品理解的程度,也决定着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的程度,同时又对文化产品品位的高低产生直接的影响。老百姓不但喜欢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更欣赏格调高雅的文化产品,从而推动着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更新产品内容,创作出积极向上、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新农村;发展;文化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45-03 收稿日期:2012-01-2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同时,政治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没有文化发展作支撑,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完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难以持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文化辩证关系的原理同样适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文化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农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农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为农村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全面融入和发展,热切呼唤从农村文化建设切入,探寻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怎样发展农村文化? 我认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硬件设施。公共文化建设水平,农村普遍严重落后于城市。因此,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工夫。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逐步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民群众为直接服务对象,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确保农民在劳动之余有所学、有所玩、有所乐。要千方百计地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一要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仅仅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实现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良性循环。二要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搞得更好,形成长效机制。三要引导人们趋向健康有益的投资观和消费观,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文化投入才是长久的投入,文化收入才是长久的收入,文化品位才是真正的品位。
就像前文所说,依据现实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疏通文化渠完全依靠政府加大投入,像城市文化建设那样修建图书馆、艺术馆、大剧院、电影院等,在现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最近,在一些乡镇调查的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为精简机构裁员,不少乡镇文化站被合并,文化站工作人员也被裁了,公共文化事业设施不够健全,有的乡镇电影院成了危房。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国家将会更加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但在目前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我认为,绝不能“等、靠、要”,而应抓住国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农村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利用农村文化资源优势,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把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农村文化产业化将会改变传统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等)的经营观念和产业格局,扩展农民职业内涵,农民不仅可以耕田种地,而且可以从事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演展等第三产业,使农民的社会身份发生深刻变化。这不仅可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劳动素质,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市场竞争力,而且将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和壮大,是富有超前战略意识的举措。中国农村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从总体上审视,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承载千百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村文化,显示出无比诱人的文化韵味。它与现代城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和对比。这正是农村文化吸引城市市民和异地游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在地域性、个别性、差别化方面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予以优化配置,就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农村,农村和小城镇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农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有的文化意味。因此,我们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时,应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培育村民们的文化承传意识,开展民俗风情演艺,吸引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而不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因此,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根据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精心呵护农村文化,精心打造农村文化,精心发展和丰富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产业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面临着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一是可以通过特色农村文化旅游来推出文化产品(这与交通状况密切相关),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农村生活风味;二是可以通过体验生活来多样化展现农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农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农村文化产业链条;三是开发农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四是组织农村歌舞、农村竞技、农村风情、农村婚俗、农村观光、农村耕织、农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五是开展农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农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六是开展农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针对中小学学生的农村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这些经营方式,仅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产业运营创新。因此,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农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科学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一、北山镇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北山镇人民创造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有独具特色的现代文化,也有灿烂多姿的自然风景,为打造北山镇“诗歌之乡”体验园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一)四川省政府命名的中国“诗歌之乡”北山镇位于通川区北端,是达州北部重要城镇,素有“巴达咽喉”之称。北山镇自古诗歌鼎盛、名人辈出,自清代以来就一直文风鼎盛。而今,北山镇籍学子遍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建国以来,出现了以梁上泉为代表的众多北山镇诗人,这些诗人在诗歌创作的同时,在歌词创作方面也蜚声全国。其中,梁上泉的《小白杨》家喻户晓,梁芒的《集结号》音乐传遍神州;青年诗人邓成彬近年来潜心歌词创作,出版了歌词集《一起精彩》。此外,一直生活在北山镇的魏贤楷等,也出版有诗集。(二)当地丰富的古建筑、古文化遗址资源北山镇的旅游资源主要以诗歌文化为核心,向外依次为其他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诗歌文化资源主要是以梁上泉、梁上明、杨伯云、张喜道、夏长元、邓成彬、魏贤楷等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其他文化资源包括:(1)遗址遗迹:苏坪寺、禹王宫、铁佛寺、寨子门、龙王庙,以及衙门村的清朝古建筑群等古代文化资源;(2)民间习俗:每逢传统佳节,北山人民登东面拾阶而上,到点兵山进行祭祀朝拜;(3)民间文学:以巴渠童谣为代表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包括:(1)水域风光:洞滩河、板桥河、江陵水库、大滩沟水库等;(2)自然农业:核桃种植、紫薇花种植、鱼塘垂钓、柑橘园、李子园等;(3)由自然资源衍生的特产:通川灯影牛肉、达州脆李、红海游龙酸辣粉、鸡油大汤圆、顺江薄饼、沸腾鹅肠、松菌炖鸡、通川柑橘、石锅鱼等。充分利用北山镇的诗歌文化资源,打造北山镇“诗歌之乡”体验园,将发展先进文化具体化、符号化,实现由“虚”向“实”的转化,这一创意具有前瞻性、创意性。这不仅可以寻找发展文化的符号载体,也可以为四川省达州市建设旅游文化中心寻找突破口。
二、北山镇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的困境
(一)开发粗糙,影响力小。当今国内小城镇规划普遍欠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支撑。北山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该镇的规划建设缺少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文化资源开发经验不足,前期规划理念落后,对当地文化研究不够详细深入,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山水资源开发是国内旅游资源开发最多的板块,北山镇也不例外。2012年,北山镇决定凭借独特的山水资源,重点开发黑糜峰、丰梅岭、北山、宝山、荷花、明月等六大山水资源板块,前几年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与完善,但该规划缺少特色,太过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文化塑造。(二)主次颠倒,不合实情。受大多数诗歌体验园的影响,北山镇目前的诗歌文化开发以《诗经》等古代诗歌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2014年底,该镇丰登村已修建了一条800米的诗文展陈走廊,以适当的符号载体,设置了中国自《诗经》开始3000多年来的代表作品、诗人、流派等方面,凸现“3000年华夏诗歌路”、“六艺”景观、“诗人会所”,但目前的诗文开发内容缺少特色。开发内容没有集中在清末之后的近现代,与北山镇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并缺乏地方特色。(三)内容单一,缺乏底蕴。诗歌取材来源于一方水土,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但目前北山镇的诗歌文化开发仅集中于诗歌方面,停留于诗歌文本展示阶段,对于诗歌的来源和所映射的时代背景、民风民俗结合较少。(四)新诗式微,发展困难。北山镇诗歌文化的发展也存在危机,主要在于它的代表诗人及作品多为现代诗人和新诗,而传统诗词较少。近年来,中国传统诗词受到群众的喜爱,各地举办传统诗词大会等活动。传统诗词热、新诗对群众的吸引力弱,且诗歌不似小说那样通俗易懂,其本身对人的文化层次需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北山镇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北山镇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特色化、品牌化战略
小城镇在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劣势的情况下,在文资源开发方面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北山镇被誉为“中国•达州诗歌之乡”,入手点为北山镇独特的诗歌文化,从精致性专业性、诗歌民风相结合、突出亮点重点、创新形式四个方面打响北山品牌。(一)开发精致,注重专业。首先,体验园的整体建筑规划要统一而不单一,每个建筑物都应展现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其次,内容要丰富饱满,环环相扣,避免出现小景点间一盘散沙的情况;再者,诗歌体验园,重在诗歌,“体验”二字要着重诗歌的解读与外化,辅以相应的场景设置有利于提高游客游览体验,直接表达诗歌内涵。设计内容应该尽量避免与国内其他诗歌园的重复和同化。将北山镇的山水资源与诗歌文化、民风民俗相结合,形成依山傍水的诗歌园地。这一做法不仅能以北山镇的实际景观为依托,用大规模规划、开发代替小规模的、只有诗歌文化的文化景观,同时以北山镇的地理环境、民俗民居为背景,更加自然的将诗歌文化与北山镇的民俗文化相结合,具有北山特色,打响北山品牌。(二)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例如以梁上泉为代表所创作诗歌为主,其余中华传统文化应作为北山镇的诗歌内容的补充呈现,避免将不属于北山镇特色的诗歌文化作为开发的主要内容,主次分明。(三)诗人结合,提高素质。诗歌是诗人对民风民俗的提炼,民俗文化是诗歌的外化表现。在诗歌园内将北山镇的民风民俗的历史发展同时展现在游客眼前,有利于游客更好的理解诗歌。同时加强民宿、食品特产等开发,以农家乐、采摘园等形式体现。开发商和政府在前期应对村民进行培训,以提高村民的素质,适应旅游的需要。引导他们不断探索与适应游客文化,开阔村民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为城镇化发展打下思想基础。同时,提高村民在旅游方面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实现警民联防,将传统古建筑保护纳入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四)凸显亮点,扩大宣传。在诗歌文化有所式微且北山镇古代诗歌较少的大背景下,打造北山镇诗歌品牌要突出北山镇亮点,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方式进行宣传。在内部形式上,通过视频展示、游客互动等形式增强诗歌园参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北山镇诗歌体验园官方网址,除诗歌园简介以外,重点设置北山镇民风民俗和诗歌专栏,对每周的北山镇的新变化进行播报,利用互联网传播的迅捷性,吸引更多游客。
四、北山镇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规划
(一)建设诗歌文化体验园。针对北山镇诗人群,设计北山诗歌展示馆,重点突出梁上泉与《小白杨》,梁芒与《集结号》,青年诗人邓成彬与《一起精彩》三个部分;针对定居北山镇的梁上明、杨伯云、张喜道、夏长元等诗人,设计北山诗歌体验馆,主要包括如下。1.小白杨馆:梁上泉简介;《小白杨》全诗;《小白杨》歌曲视频及背景故事视频播放;《小白杨》塑像及军人生活情景塑像群。2.青年诗人馆:梁芒、邓成彬简介;主要作品展示及解读;视频展示。3.当地诗人馆:梁上明、杨伯云、张喜道、夏长元简介;达州籍诗人作品、手稿、生平事迹等收藏展。(二)建设农耕文明和生态文化体验园。北山镇应结合该地农耕文明和生态文化,推出系列体验园,形成环绕格局,主要包括如下。1.农耕文明体验园:培植原生态人文景观,视频展示北山镇人民生活情景(包括生活情景拍摄,特色文化展示等),展示北山镇人民生活情景塑像。2.生态文化体验园:建设生态文化休闲旅游中心,以自然环境优美的“大风湖”(大滩沟水库)为中心,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和旅游接待中心。
五、结语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9-1
1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实践,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组织实力不断增强,带农惠农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到2012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呈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效益增长的良好态势。
1.1 带动型龙头企业达到一定数量规模
带动型龙头企业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近十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增幅都在1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1.2 龙头型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龙头企业立足我省资源优势,确定发展方向,吉林省围绕优势农产品基地已形成了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和特产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
1.3 科技支撑作用明显
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如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走科技兴企之路。
1.4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仅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获得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就达90多个。
2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
2.1 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加工转化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但是,与企业加工配套、衔接紧密的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的主要瓶颈。
2.2 融资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吉林省部分龙头企业尚处于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规模相对较小,资产总量相对较少,可抵押物品少,加上企业实力相对较弱,融资渠道单一。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积极扩大规模,谋划项目,但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2.3 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吉林省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松散管理比较普遍,高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有限、研发能力不足,致使加工的产品科技含量较小、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占有率较少。
2.4 品牌创建意识不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利器,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关键,品牌代表着企业的信誉和产品的质量。而吉林省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属于粗放型和人员密集型加工企业,产品也只是简单的粗加工。品牌培育和创建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投入不足、品牌经营战略不深、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基地
加大配套基地建设力度,搞好规划布局。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和订单等形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
3.2 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要积极沟通协调各金融部门,为龙头企业广开融资渠道,设立贷款担保机构和产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鼓励企业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并举,加快发展企业资本市场,积极推进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
3.3 提高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值水平高、出口能力强、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产品和产业。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成果、谋划新项目,不断延“深”产业链条。
3.4 强化政策扶持
文化创作生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是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繁荣发展的关键。因此,要不断激发文化生产活力,将文化产品质量提到更高一层,这样才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新农村不断地建设,社会结构也不断进行转变,传统的农村文化产业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限开发的潜力和市场前景。而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建设也有进一步的推进,对传统文化的构建、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应新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充分研究和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并进行有效指导。
1农村传统产业的概念
新时代的朝阳产业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因其具有投入少、产出高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时间虽然长,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各地都希望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农村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为背景,是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之中逐渐累积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等结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等一系列的活动和过程。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都在农村传统文化建设之内。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加强作用,能够促进对传统优秀农村文化的传承,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繁荣农村经济。
2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高,创意不足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就是部分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现代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受到“重儒轻商”的中国式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对文化产业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不能够接受,认为文化不能沦为商品,觉得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对文化的破坏,人们对文化产品消费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前景发展。当前学界和业界都不能对怎样发展文化产业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还有部分人的目光停留不前,认为文化产业就是第一、二产业,没有意识到文化产业其中的特殊和价值。此外,我国目前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普遍创意不足,没有真正掌握到“文化创意”的核心。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内生动力
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范围覆盖比较广泛,既有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又包含有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按照制造行业的角度而言,文化产业对于占有比重高达60%的重工业而言,其规模和生产设备都是非常小的。
2.3 管理薄弱,服务不到位
对于农村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地方虽然设有管理机构,但是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素质低以及管理方法落后,造成服务不到位。管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要求进行,甚至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导致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实现健康发展。
3 加快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3.1 在政策上大力扶植,促进农村传统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要想发展好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就必须要借鉴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方法,需要政府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城市文化产业统筹发展,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3.2 完善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明确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以及发展机制,要充分结合该区域文化生产的实际情况、资源以及拓展空间,致力于促进和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
3.3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农民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例如文化站、街道、文化室、体育健身工程等。政府要逐渐完善该区域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做好乡镇的文化互动场所工作,激发农民群众的热情,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加大对农村传?y文化产业建设的投入。
3.4 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
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对农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对于已有产业既要巩固,又要增加其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掘人才。除此之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村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之中。管理机构也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人才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吸引、挖掘、培训人才,使高素质人才从内心里想留在农村,为文化产业的建设做贡献。
1.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丰富的资源开发不足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国际上看,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从孔子学院的影响力,到全球盛行的“汉语热”,更不用说京剧、功夫、杂技等文化的受欢迎度。而另一方面,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本来是中国的故事,但把它们搬上屏幕,制作成电影《卧虎藏龙》、动画片《花木兰》的却是美国的好莱坞,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经过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会走向世界,为世界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但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相比经济发达国家,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不到3%。而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一般超过20%。如图1所示,国际市场的数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的比重太小,不足4%,而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占10%,韩国占5%。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是典型的弱势产业,世界竞争力差,必须谋求像我国制造业和体育业那样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建设文化强国”。否则我国必将长期处于无国际竞争力的落后状态,拖累、迟滞整个国家产业升级。
3.文化产业领域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它是集智能、知识、科技创新等先进要素为一体的产业。文化产业想要突破和创新,人才是其关键。目前,我国缺乏各类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急需文化产业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特别是人才的引进、激活、培养、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或完善。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目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设立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较少,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力量还较为薄弱,只有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33所高校设有文化产业研究院。2010年文化部在武汉大学建立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这是文化部在高校建立的首个国家创新文化研究基地。文化产业领域人才极度匮乏,培养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任重道远。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1.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东部经济基础好,很多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而中西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就是文化产业。东部以广东省为例,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706.5亿元,同比增长14.8%,约占全国的1/4,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多个领域领军全国,如2012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5;动漫和网络游戏总产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国的1/3。中部以山西省最为突出,山西省提出“文化强省”战略以来,寻求通过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带动尚显弱小的山西文化产业发展。除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差异外,还存在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思想观念落后,并且很多艺术团、图书馆、博物馆都建在城市里,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形式单一的状况仍没得到根本改变。
2.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不健全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合理、有序的,我国各地大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文化企业产业结构基本上侧重于传统工艺技术、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加工,文化产品生产分散,缺少创新和创意,科技含量偏低。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中,政府部门缺位和越位现象非常明显,特别是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执法职能交错,破坏了文化产品生产、出版、市场营销等产业环节,造成文化市场管理体制的无序,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积极性作用。
3.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从公共财政的视角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缺陷。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财政资金的短缺。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投资培养周期、回报周期长,风险比较高,因而常常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但是从现阶段财政支持力度来看,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拨款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0.5%以下,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不相称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积累和未来长期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4.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制建设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在文化保护领域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但还没有制定和颁布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法典,一些与文化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必不可少的文化基本法律,如《影视法》、《出版法》、《艺术演出法》、《新闻传媒法》等仍停留在部门制度或行政法规等较低的立法层次上。由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建设远远落后于产业实践,人民群众的文化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继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首先,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这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培育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全新的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次,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以产业内部均衡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为基本原则,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生产功能,使我国文化产业作为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存在一个合理的比例,拉动文化消费增长。再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界定各部门执法职能,转变政府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最后,牢牢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双翼:市场和科技,以科技为切入点对文化产业进行研究,以通讯技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市场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2.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属性是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属性之一,要想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必须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面积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应面向基层,向基层发展,坚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为重点,以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思想意识为出发点,以基层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为突破点。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根本、最直接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全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了解决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因素,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财政文化投入的比例,提高文化产业占文化事业总额拨款比例。第一,财政加强支持文化资源保护、文化服务条件和文化服务设施的改善以及文化创意、创新等。第二,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财力分配上要倾向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市以及偏远的农村地区。第三,对非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政府应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第四,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初期发展给予贷款优惠、专项奖励、暂缓税款等鼓励。第五,继续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游戏、娱乐等产业的发展。总之,强化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的政治责任,确保财政文化经费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建立财政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4.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然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一方面,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并确立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法;另一方面,有步骤地推出《网络文化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博物馆法》、《美术馆法》等文化专门法律。通过应该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体系,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遵循市场和行业两大规律,确保合理规划
从哲学上讲,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只有充分把握好客观规律才能稳步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也必须遵循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要遵循市场规律。产业与市场是紧密相连的,无论什么产业都是在市场的调控之下发展。文化产业属于独立于衣、食、住、行等日常必需品之外的门类,对人们日常生活起到的是丰富和补充作用,把握市场需求就更为重要,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孤立于整个经济发展之外,必须充分了解市场规律,根据需求对产业门类、产业规模等科学规划,才能合理地进行产品创作和提供。
其次,要遵循行业规律。我国文化产业包括图书出版业、新闻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业、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表演艺术业、广告产业、休闲产业以及会展产业等很多子行业,每个行业都会有自身的发展特点。比如当前传统媒体产业呈现下滑、网络文化产业加剧扩张,又如动漫产业的衍生产品多、出版业呈现多元格局等等,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对每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模式等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加符合行业规律的产业发展路径。
着眼城市和农村两大群体,扩大消费市场
文化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服务为手段的行业,文化产品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为目的,精神和物质相融合的特殊产品,相对于工业、农业等产品,文化产品缺乏必须性。因此,文化市场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取决于文化消费群体的数量和素质,强化文化消费群体的培育,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市和农村,作为文化消费的两大群体,有共同的需求,更有不同的需要,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这两大消费市场的培育。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大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转变文化消费观念,增强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认同和喜爱,形成消费愿望,释放消费活力。要认真研究城乡受众文化消费需求的关注点、兴趣点、共鸣点,结合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不同群体的消费倾向,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充分利用综合文化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努力构建贯通城乡、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加强文化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建设,引导其规范运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激活科技和人才两大动力,推动持续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文化产业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必须切实激活科技和人才两大动力。
文化产业是“内容+载体”的产业,加强科技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有利于拓展新市场、催生新业态。要顺应文化和科技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协调机制,成立由宣传、文化、科技等部门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要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创新。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最革命性的因素,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针对文化人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建立合作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互用,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加快提高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要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分配和服务等机制,加快人才聚集。要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逐步构建以效益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切实建立更加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成长机制。
实施项目和品牌两大战略,构建强力支撑
项目具有示范性,品牌具有吸引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紧紧抓住项目和品牌两个关键,才能做到发展快、有后劲。
一是要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和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加快影剧院、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基地、广告产业示范区等建设,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科学研究编制一批支撑性、示范性和带动效应强、成长空间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大产业项目,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循序推进,以确保持续开发出基地型、龙头型文化产业项目。
二是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品牌经济”,品牌是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漫画和动画制作,都充分体现出品牌的影响和价值。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必须强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的创新创意,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必须体现产品的自身特色,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特色品牌;必须加强品牌营销推广,借助媒体宣传、活动展示等不同形式,提升产品的知名度、认可度;必须把文化品牌同企业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借助知名企业的影响力打造知名文化产品。
利用政府和社会两大资源,促进力量聚合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所以,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其产业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更加强化政府与社会两大资源的整合。
从政府的角度,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如成立指导小组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构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联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引导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秩序;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建立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出台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比如对文化企业的税费减免、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用地优惠等。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家战略;改革;道德底线
中图分类号: 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71-2
0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不仅是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保增长,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文化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客观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文化产业开发经营层次不高、文化产业活力缺乏、文化产业限制性政策较多等问题,文化产业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还很不相称,文化产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的支柱产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开拓着未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进行了部署,这些改革措施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改革发展。面对不断升温的文化产业发展热潮,我们既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又要立足于我国实际,扬长避短,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国家战略新境界。
1 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相对过剩饱和,新产品和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适应了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在这其中脱颖而出,蓬勃发展。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在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文化和推动文化科技创新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将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新的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特别是文化创意融入了传统产业,不仅使传统的产业得以重放光彩,也让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中国加工制造工业燃起新的希望。当然,现代科技的深刻变化也使传统的文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改变,文化产业被赋予新的内涵、新的形态和新的功能,这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后发优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国际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日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给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动力,增添了新活力,更重要的是对我国的文化体制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要树立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或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大力发展经济的理念,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地位,让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做到既把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也不忽视文化的经济属性,坚决摒弃那种将文化的事业性与产业性两者相对立或相混淆的错误思想,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其次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少,产出低,质量不高,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会更大。要遵循文化亲民、便民、利民原则,想方设法在农村文化服务平台和服务载体上寻求突破,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保障机制,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最终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同时各地方政府要制定和完善适合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促进文化产业形成种类齐全、错位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再有,要大力改革原有的文化产业政策,让我国现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特别是在对一些历史遗迹的保护开发上,要逐步打破过去那种因农村征地拆迁以及耕地保护等敏感问题所受的政策制约,充分调动文化企业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激发文化产业活力源泉
文化产业属于新兴市场,潜力巨大,活力无限。而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构成,其规模大小和实力强弱将最终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所以激发文化产业活力首先是项目的引进和推动。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是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只有大项目才能做出大气质,文化产业项目资源的整合集聚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各地要把原有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并重新梳理本地在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应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上多下功夫,通过提升优惠空间,完善配套政策,整合、拓展现有的资源优势,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文化产业活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产业人才的集聚和科学利用。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和智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是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我国文化艺术教育氛围浓厚,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厚环境。各地方政府要发挥这一优势,努力挖掘本地的特色文化人才,并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以及奖励政策等方面不断的探索创新,以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
4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特色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世界许多知名城市如巴黎、罗马等就是靠文化才赢得世人对它的赞美。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要想成为支柱性产业必须占有市场,只有占有市场才能拥有话语权,占有市场份额越大它的国际影响力才越大。随着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文件精神的出台,特别是原本就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我国特色文化产业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旅游为代表的文化型消费已经开始发力,即将成为启动我国内需的新支点,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挖掘。要着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促进居民消费由低层次的生存温饱型向较高层次的小康享乐型转变,以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来刺激文化产业的新一轮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重要发力点。要着力引进并打造一批经济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富有特色的“旗舰型”文化企业,积极培育大型文化产业集群和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5 坚守文化发展道德底线
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习惯地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的单纯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是一种误解。就文艺创作本身来讲,文化产业商品只有形成经济效益才能生存发展,但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它不应该去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为金钱所捆绑,而应该创造出更多反映社会进步的文艺作品和成果,引导民众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前进方向。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需要我们去不断摸索,特别是大量民资涌入文化产业市场分享文化这块大蛋糕之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和引导显得更为迫切。因此,我们既要不断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又要积极提高市场的监管效能。必须强调文化事业性和产业性两手抓、两手硬。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要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是为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最重要的是激发全国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振兴精神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引导先进文化的发展,从而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丰厚内涵和努力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李俊林.文化产业的政府责任[J].晋中学院学报,2007(2).
[2] 郭妍琳.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相关问题――以江苏为例[J].艺术百家,2010(1).
[3] 梦溪,晓理.江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探析[J].群众, 2010(3).
关键词:湖南 文化产业 可持续性发展 思考
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黄金产业”。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和正在崛起的“传统湘军”让湖南文化产业蜚声业界,享誉全国。当然,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湖南的文化产业也有自己的短板:产业集群度不高,高端人才缺乏,融资渠道单一等等。因此,要想实现湖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变“文化大省”为“文化强省”,就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用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湖南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 改革步伐缓慢、体制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湖南文化体制和机制已进行了不少的革新,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湖南文化产业的核心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早已证明国有企业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竞争力。而在管理上,文化产业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文化市场多头执法等问题,这种格局一方面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婆婆”过多,一个项目可能要获得几十个审批许可才能运作,从而影响企业参与竞争的时机。
2、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由于文化产业自身所特有的无形资产比重大,担保能力差,回报周期长,中小企业居多等特点,使湖南文化产业一直面临“资金投入不足,融渠道单一”的发展瓶颈。湖南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在融资渠道方面,高度依赖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占总融资比例较高,且以信贷资金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截至2010年末,湖南共有4家上市文化企业,占境内上市文化企业总数的25%,但累计融资只有69.9亿元,占上市文化企业累计融资总额比重远远低于企业上市数量占比。[1]
3、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近年来,湖南省虽然通过选拔推荐、挂职锻炼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不少优秀的人才,但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生产、销售领域,真正既懂文化又懂管理经营的高端专业人才却少之又少。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不能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家,而必须是真正的产业经营者。同时,湖南位居中部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备地理优势,外省人才不愿进来,本省优秀人才又留不住。总之,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低、专业结构和流向行业不合理等特征正在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
4、文化产业分布高度集中长株潭、地区发展不平衡
虽然近年来产业区域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但仍高度集聚于长株潭城市群。2006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而长沙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 %,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具有旅游、文化优势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5%。2009年,长株潭城市群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34.2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的63.7%,而三市GDP占全省GDP总量的42.2%。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其余州市的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均低全省平均水平。
二、实现湖南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尽管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支柱产业,“湖南文化现象”更是备受全国关注。但与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相比,湖南文化产业还只是出于产业链低端和发展初期。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30%;日本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截至2010年末,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占中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四分之一。可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得在资金、消费市场、人才等方面下功夫。
1、深化文化产业集群、延伸文化产业链、加快形成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格局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通过协同作用,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可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的风险成本;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规模。[2]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是湖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产业的必由之路。以长株潭为核心增长极发展,大湘西、大湘南为新兴增长极的品字型总体布局,推动形成环洞庭湖文化产业圈和湘江流域文化产业带。以大型文化企业为龙头,大批中小企业参与,形成一个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群,以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带动文化产业的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带动文化的长足进步。同时,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经营层次。如充分发挥湖南卫视金鹰节、快乐大本营等知名品牌,带动旅游、信息、餐饮等部门的发展。
2、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资结构、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进行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同时,拓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资结构。一是实施金融介入,扩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平台,积极开展小额信用贷款,推动中小型文化企业发展,创新信贷机制和产品,扩大项目融资适用范围。二是允许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形成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投资机制,除政府外,企业投资、私人投资、彩票集资、基金投资十分活跃。因此,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允许和鼓励文化行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放宽和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投资文化产业项目的限制,允许并鼓励那些物质生产和其他领域的企业投资文化事业,兴办文化企业,形成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跨越性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
3、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家合作交流和竞争
目前,全球文化市场大部分已被时代华纳、迪斯尼、好莱坞、日本广播公司等一批文化产业巨头垄断,我国正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挑战,加快构建和壮大自己的文化跨过公司是中国文化产业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为此,湖南文化企业要勇敢的走出去,展示湖湘文化的魅力。湖南省委原书记张春贤也曾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一等二靠、小打小闹是行不通的。无论发展目标、市场运作,还是产业格局、人才培养,都要拿到国际大背景下去比较、去审视。”实践证明,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一招是成功的。2008年,正当国际金融危机在世界蔓延之时,湖南动漫努力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间。山猫卡通通过动漫节目、卡通形象衍生产品的出口与增值业务相结合的运营手段,在2008年将多部优秀动漫节目出口到美国,累计出口创汇超过1500万美元。宏梦卡通创作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播出后,配套图书和音像制品输出海外,销售码洋达1.5亿元,创造了我国少儿图书发行史上的最高记录。[3]湖南拥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湖南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转换为现实的文化艺术生产力,推向国际市场,积极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4、拓展文化消费市场、深挖农村文化消费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文化消费上,要实现湖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促进湖南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2009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631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的5.8%,与上年下降0.5。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91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2.3%。不管农村还是城市占人均年消费支出的比例都还在6%以下。可见湖南文化消费者市场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拓展。因此,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培养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观念,生产和创作消费者喜欢作品,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同时,湖南是农业大省,农村的文化消费者市场十分广阔,2009年湖南农村的人均文化产品及服务支出仅91元,文化消费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东北、河南、浙江等地一些农村办文化产业的成功实践,已充分显示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潜力。为此,湖南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深挖农村文化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吴盛光.金融支持湖南文化产业:现状透视与对策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