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界定
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前提是厘清文化的涵义。根据不同学科属性和研究角度,文化的定义已经数不胜数。当前对文化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经神财富的总和;2.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共识;3.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4. 文化,即人类的高度发展,即文明程度,体现在训练与经验而促成人类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修养、锻炼上。
在讨论教育问题中,文化的涵义应该理解为第一种观点。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即贵州农村小学里的人所创造的一切。学校教育中的人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管理人员,但学校人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本文讨论的校园中人员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以下特点:1.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的文化。这里的校园文化就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所创造的文化。2. 校园文化是校园里的人传递、传播、创新的后天产物。可以理解为校园文化是校园里一辈辈教师和一代代学生所传递、传播、创新的文化。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类型
依据不同的划分方法,校园文化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鉴于校园文化的特殊性,主要从体现形式、创造主体和作用效果三个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划分。
1. 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借用哲学的观点,依据文化的体现形式,文化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即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精神文化即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中的物质产品和体现,包括校舍选址、校舍布局、建筑风格、绿化设施、教学设备等多方面因素;校园精神文化是在校园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包括办学理念、学习氛围、校园风气、校园传统等多方面因素。
2. 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依据创造文化的主体,文化可划分不同类型人的文化,校园文化在这里可以划分为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即以教师为主体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教师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制度观、学生观、教育课程观、教育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校园学生文化即以学生为主题创造的校园文化,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观、学习制度观、教师观、学习课程观、学习途径观以及依据这些观念所实施的行为。
3. 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依据文化的作用效果,文化可划分为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积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文化;消极文化即能够对人的发展起到消极的抑制作用的文化。校园积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正面的、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开启人的智力、能够增强人的体力、能够提高人的道德、能够完善人的个性,校园消极文化是在学校中对人的发展产生负面的、有消极影响的文化,主要体现在能够抑制人智力的开启、抑制人体力的增强、抑制人道德的提高、抑制人个性的完善。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众所周知,许多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积累下来的。在改革北大的时候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由此形成北大的校园文化,在具体实施中围绕这一原则确定相关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生遴选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若干意见》中,重点提出了要支持贵州省各县镇薄弱农村学校扩容扩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通过研究得出系统的成果,尝试丰富其理论基础,总结其建设经验,弥补其建设不足。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其积极因素,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现象,从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教师文化和校园学生文化、校园积极文化和校园消极文化这三个层面来讨论,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和建设缺陷主要体现如下:
(一)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学校的撤并现象以及留守儿童的现状、学生入学路途遥远使得寄宿制学校逐渐盛行。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寄宿制农村小学的完善使得学生上课不必长途跋涉,在学校能够获得住宿和伙食保障,能够得到老师的照顾,学习和生活在“硬件”上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是当前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发展硬件上质的变化。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一些农村小学充分了解到本民族文化或者当地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采取传承本地或本民族特色文化的方式来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2010年世博会上,贵州省从江县某小学为世界各地客人表演了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蝉之歌”。该小学处在侗族聚集地,所能感受的民族文化得天独厚,在此基础上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并深入落实,经过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支持,“侗族大歌”这一具有独特地方气息的校园文化就得以形成了。这类现象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良好发展的代表。
(二)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缺失的现状
1.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消极文化。更多的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存在缺陷。很多学校不注重学校的办学精神实质,在办学过程中不知道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也不知道如何把学校办成理想中的学校。很多学校也尝试通过实施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的方式来体现办学特色。但是在校本课程设计的时候欠缺理性,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未理解校本课程的实质,在校本课程的延续性方面其时效性不能得到延续。这是贵州农村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缺陷。
2.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教师文化建设存在缺陷。一方面,当今升学的压力很大,导致诸多教师重视学生考试的成绩和升学率,轻视学生其他方面发展,过度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工作重心围绕升学考试而轻视了学校其他方面的提升,导致校园教师文化缺失。另一方面,贵州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发展不均衡,一些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学实施能力。贵州农村小学教师素养已经成为构建校园文化的制约因素。
3. 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贵州农村小学校园学生文化建设存在缺陷。当今教育的成本增加,而通过教育得到的回报越来越少,对于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造成很多家庭对读书的现实价值进行怀疑和否定。“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很多学生辍学成为学徒或者外出打工,甚至有的小学生开始模仿谈恋爱、吸烟、打架、赌博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发展,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反面的典型,如未能得到有效调节,将对校园文化的建设造成难以计算的负面影响。
三、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理念,厘清校园精神文化实质
一个学校办学理念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把这样的学校办好”。正确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灵魂,错误的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鸦片”;先进的办学理念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生长,落后的办学理念可能抑制校园文化的发展。
办学理念具有实践性、持续性、普及性等特点。明确办学理念需要考虑据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的师生素养等因素,在校园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理念是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都应该明白的,办学理念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参与进来,才能更有效地确立办学理念。
(二)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校园精神文化特色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30%。祖祖辈辈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可以开发适合当地民族的校本课程,培养其校园文化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既可以增加学校的软实力,也可以保护和发扬本地方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贵阳市偏坡布依族乡民族学校开设了布依族刺绣课、布依族民族歌曲课、体育课上开展了具有浓厚布依族特色的打糠包和板凳操。这样的校本课程开设,对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文化,一举两得,值得借鉴。
(三)培训教师素养,提升校园教师文化层次
明确了办学理念,开设了校本课程,就需要把办学理念的落实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作为全体教师的共同目标。只有全体教师追求这个目标并为之努力,把这种特色进行传递、传播、创新,校园文化才能有效地生根、发芽。在追求这个目标和努力的前提就是教师能够理解办学理念的涵义、目标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教师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角色,应该做些什么。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教师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素养,如果达不到精深的程度,退一个层次说,教师最起码应该具备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及教法的素养。在《贵州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通知》中,省教育厅拟对该课程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教材内容和教法。从这份文件可以得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养对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四)关注学生发展,营造校园学生文化氛围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活动,学校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素养。校园文化是为了能够让学校工作运行流畅,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在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而学校关注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要建设校园文化,关注学生智力、体力、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是重点工作之一。关注学生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民族团结课程。贵州农村小学中,一般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等因素。2.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在教学情境中充分结合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结合当地的地区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既具有新时代特点,又具有地方优秀特质的学生。3. 在贵州农村小学中开展本民族音体美教育。开展少数民族音体美教育教学能充分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语言的魅力,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此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助于贵州农村小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宏飞.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占祥主编.论校园文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
[3]侯长林.校园文化略论[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
[4]于晓阳等主编.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5]计国勇主编.开创校园文化的新纪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6]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学校体育;校园文化;体育文化;贵州中学
高中学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课、课间操、早操、体育社团、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校本课程、校外体育运动,这些都是构成中学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早在中国古代指“文化教化”或“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是相对的[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已经称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弘扬以人为本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推出使体育文化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越发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经越发重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体育文化环境,不断树立中学体育文化的价值,是学生真正地走向终身体育。体育文化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个国家体育文化的现代程度成为评判国家现代化的标志,所以完善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很大价值。
一、体育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担负着健身、娱乐、宣泄感情、弘扬体育精神与文化的多维功能[4]。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功能同样也是体育文化的特点。学生科学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改善肌肉功能、提高神经系统、促进学生免疫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能有效地抵抗疲劳,为繁重的学习任务储备良好的身体条件。
(二)体育文化的传播功能对学生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不断创造、不断变化的过程[5]。学校体育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学生通过学校体育获得运动技术和知识,并利用课余时间或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如中学生篮球联赛、足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排球、羽毛球、踢毽等校外体育活动中,都会产生信息交流,学习其他学校或个人体育文化,加深自己对体育文化的认识。每个学校的体育文化是不同的,它受到地域、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通过学校体育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和运动技术,随着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走入社会,这是学生就把自己在学校所学习的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也一起带入社会、传播社会,也使自己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影响到自己周围的人群。这对树立终身体育和推动全民健身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高中体育文化的在新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从原来的单一教学的方式转变成模块教学,体育课有了质的改变。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状,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3]。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体育模块,亲身体验体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改变。学生通过模块的练习,完成一些基本技术的学习,在于同学配合交流中不断征服困难,从而在自己内心中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完善学生的个人修养。使学生懂得怎样从体育中获得乐趣,完成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
二、学校体育在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
(一) 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文化的现实依赖
中国同样处于应试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的交替期,所以体育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急先锋。为了解决中小学身体素质下降的危机,体育课的改革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贵州文化软实力水平在中国严重滞后,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校园文化的传播是推动文化前进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校园文化对外传播。虽然,校园文化传播中,组织者大多时候还是学校以及市级代表队的身份出现,但是,主要的参与者还是学生,由于体育本身的开放性与融通性,所以学校体育也具有同样的属性,它能够在学校信息、校园文化、教学理念、体育知识等方面带来打破不同学校和地区封闭性的变化,推进开放的校园文化对社会传播的进程。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的交流,增进学校之间的友谊,促进校园文化对社会传播的渗透力。
从目前的状态来看,校园文化传播的秩序更多的是从行政中心向各级市以及地区的传递,体育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尤其是以现代奥林匹克为代表的体育精神为典型的体育活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改革后对学校体育有了新的内涵。虽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还有争论之处,但是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越来越重。校园文化对社会传播的媒介越来越依赖体育,所以学校体育有利于校园文化对社会传播,同样有利于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学校体育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特质
在深入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开展包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断提升校园文化价值[6]。校园文化传播是文化信息在时空中的共享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学校体育早已超越了身体技能与技巧的范畴,进入了社会活动或是文化实践的领域。
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体育比赛必然会伴随着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现象,而这些都会在短暂的赛程内外、突破空间的限制产生持续的影响,为范围内大规模的校园文化传播提供舞台。学校体育以各种运动会的形式呈现,主要以学校领导带队和相关体育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学校体育的发展正在不断壮大,很多比赛都有参观者。在比赛如此短的内大带来的信息交流、校园文化传播使学校体育以学习、健身、娱乐和运动等为基本目的,离开日常生活的空间范围,负载着本校原有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学习并在回到学校以外参加体育活动,这样就使校园文化前往其他空间,产生了地域移动。与学校体育相伴的这一移动过程中,学校体育扮演的“文化交往使者”必然会产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这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学校体育的校园文化传播活动“所涉及到的是至少两个以上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互动使用手段,建立起一种以体育活动的人际关系。由于校园文化传播采用的是最为真实、有效的人际传播方式,能够产生即时、互动的交流,分属不同校园文化群体的人们在自觉的交往活动中愿意相互了解而接近,愿意在愉快、良好的基础上弥合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与冲突,从而以微观的人际交往活动实现宏观的文化传播目的。在参与体育的校园文化传播活动中还存在着学习与移植的涵化功能。在各个不同级别的学校文化的学生群体中学生共享体育精神的传播使得学校体育在不同校园文化双向交流的渐进过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
因此,在学校体育促进校园文化对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学生是传播过程的核心,体育活动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学校体育整合了体育人口流动、信息交流、校园文化传播的共同效应,使得学校体育成为校园文化对社会传播的最佳载体。
三、学校体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 增强校园文化传播人才培养
学生作为连接文化传播产品与其他要素重要载体的文化传播人才是实现校园文化传播全面发展的关键。社会文明需要学校教育,但是校园文化对外传播者所表现出的“软能力”与其应当承担的重任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学生运动员本应成为在体育中传播校园文化最好的“代言人”,从这扇窗口能够最直接、最顺畅地完成校园文化的对外传播,我们要使学生运动员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在体育活动领域,承担校园文明的传播。体育活动各类承载文化传播功能的学生培养成能够自觉与外界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的人才。从而使学生通过学校学会的体育活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达到校园文化对社会传播的目的。
(二) 以传播校园文化价值观为核心
中国社会发展取得卓越的成果,但是中国教育一直以来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现实中的文化产出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大,贵州作为中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非常滞后的省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是的重中之重。在提高本省的文化软实力时,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看来是越发重要。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7]。学生是祖国未来,文化的提升同样离不开学校。儒家思想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所长期推崇与强调的,也是中华文明最具有世界性、最应当大张旗鼓推广的“普世价值”。要提高省文化软实力,就要根据本省的特点,制定一些适合自己文化发展的道路[8]。传播省文化价值核心,主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价值核心的认识,再由学校教育体育活动的方式,推动学生以校园文化价值核心对社会传播,在这类传播媒介中我们主要以校园文化价值观为核心。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学校体育活动把体育文化价值观和校园文化价值观有机结合,体育文化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传播途径,推动学校校园文化良性的发展。中学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在学校中具有传播和教育功能。贵州教育相对滞后,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样落后,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校园文化中育人的功能作用,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学校体育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特质,校园文化对外传播对体育有实质性依赖,两者之间是相互对接。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有着深厚的意义。尽量发掘学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建议
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视,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中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根据教师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有利于本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教学内容,形成本校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学校体育组应该精心计划,建立学校体育健康体系,建立除课间操、体育课之外的社团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各班为单位的体育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节主要以趣味体育活动、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新闻、体育摄影等方式呈现,组建校园多种体育活动模式。校园文化的发展还应加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文.体育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J].体育文化导刊,2009,(3).
[2]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 [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8,(7).
[3]王向东.体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4]李秋玲.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位与思考. [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5]高晓军.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策略. [J].教学与管理,2011,(2).
[6]金玉华,李小娟.校园文化价的值取向与策略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09(10).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二、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
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亟待加强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
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二)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凝聚、培育与弘扬不够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目前学校精
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四)学校文化特色不够鲜明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
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五)校园环境建设缺乏文化内涵的矛盾比较突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问题研究不深入,思想认识不统一,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
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二)过于注重外显形式,忽视了文化本质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1前言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办学理念、历史文化底蕴传承、育人模式等的显性载体,对学校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学文化积淀不深厚的高职院校来讲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认真厘清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思考“建设怎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校园文化”的问题。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2.1功能定位不明晰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而成,学校教学和管理者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只注重扩大校园面积和校舍规模以及档次的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高档化等外在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就业百分比、技能大赛等问题,忽视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控制、导向、凝聚、激励功能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等物质功能。更有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未从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背景出发建设校园文化,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教学规划、培养目标等割裂开来,这极大地限制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2.2“职业”文化不明显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比较晚,认识也比较片面,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就不知何去何从。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成的,部分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中专或者技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和目标,其配套建设的校园文化自然就存在定位过低的问题,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有一些高职院校盲目地将校园文化定位和普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致,忽视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没有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文化建设缺乏人才素质等,而一味地模仿、抄袭和复制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
2.3保障条件严重滞后
一是规划设计不足。由于较多高职院校成立不久,校园建设整体规划缺少稳定性和远瞻性,或因区域规划的限制,处于东拼西凑的窘境;或规划设计不足,校园建设凌乱。二是经费不足。由于校园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不少高职院校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校区,虽然多个校区扩大了学校规模,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但多个校区往往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集中投入,原本就有限的资源被分散使用,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缓慢。
2.4教风学风培养艰巨
学校的学风与教师的教风是高职院校精神层面文化的重要体现,良好教风和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核。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差距,有的学生在经济、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方面也存有困惑,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钻研性相对欠缺,这些都是影响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考量的重要内容。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3.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的基础,打造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首要任务就是在物质文化建设中突显职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就显得极其重要,要处处突显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职业特色不仅要从宏观的建设规划中体现,如建设配套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图书馆等,也需要从细节着手,从方方方面面显现职业特色,譬如在教学区域张贴专业与行业杰出人物的成果、优秀校友事迹等宣传资料;在校园内布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宣传标语、格言警句等。使身在其中的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所属行业的职业化气息,从而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增强学习进步的动力。
3.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内核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围绕的核心内涵,也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环,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主要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职业导向性强,因而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因此,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正确的择业观念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在保持良好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实现创新。
3.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固化文化传承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校园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为了顺利地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建设具备自身特色、适应自身发展的制度文化。一是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教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二是管理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抛开传统的与学生对立的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制度的建设。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还要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舆论平台。
3.4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强化文化养成
一、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比较出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但时展日新月异,而我县现有学校(建筑)多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历史,与全区、全市、全省的发展和社会对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需求相比,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要求。另外,下半年我县将要迎来教育强县的评估工作,加强校园文化更显得必要而且重要。
当前,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学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开展得较好,有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则不够理想。
2、观念有待更新,认识有待继续提高。部分师生仍存在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倾向,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短期效应制约,师生的兴奋点过多放在课堂教学上,学校建设规划中欠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前瞻性思考。
3、信息社会下,中小学师生日愈高涨的文化需求与校园的难以完全适应这种需求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的矛盾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师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逐渐以非组织或个人、或小群体为主,活动地点由校内为主转向校外和家庭为主,从受学校、教师、家庭影响为主转向更多地受社会、大众传媒影响为主,学校、社会、家庭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教育的整体影响力在退减。
4、校园各类文化建设如标语、专用室的设置与管理基础没有立足校园里的人,没有把中小学学生的使用即校园文化设施的充分使用纳入思考范围。学校有规划、有目的、有组织、常规性、科学性的活动开展显得少,常常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布置汇演、比赛临时突击。活动项目单一,内容流于形式,覆盖面窄,参加人数还有待增加。
5、校内文化设施的档次有待加强和改进,部分设施设备显得陈旧、粗糙、敷衍,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达到较高的审美要求,没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6、中小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如学校的合唱队、美术组、体育队等特长建设缺少规划,有关规章、制度亟待规范。
二、发展我县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必须真正认识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活泼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精英”应试教育回归到“大众教育”的原有位置上,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倡导中小学校园文化,广泛宣传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规划,强化管理。
这是保证中小学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参考借鉴专家、名校的经验,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然后通过规划、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3、增加投入,改善设施。
提供完备的校园文化设施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县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看,仍与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学校的发展、师生员工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一方面,必须管理好资金流向和成本核算,逐步改善设施,适应和满足发展变化的需要,加强管理,完备办法和措施,做到物尽其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发挥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注意发现、培养本校人才,发挥教师作用,参与建设、丰富、活跃校园文化建设,以形成一支数量可观、素质优良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工作队伍,以适应中小学校园文化及其发展的需要。
4、健全组织机构。中小学校园文化组织机构建设,是队伍得以发挥作用的组织保证。科学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组织机构,能加强党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能强化管理,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因此,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正常开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全社会参与,共同育人。学校的发展,在近年来,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为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在我县还没有真正形成,为此,身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必须花力气,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的真正作用,引导净化家庭育人“小环境”。
6、课堂教学与课余教育是校园文化的两个方面。在新的校园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改革中小学教育总体课程结构,调整课内学科教学课程计划,将国家计划规定的课内学科课程及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兴趣小组、科技制作、文艺、体育、校班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小学所有活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我们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三、 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1、标语类:各类标语的悬挂位置要正确。国家的教育方针、省的精神、市的要求、学校的方向,各级各类标语的位置要按等级、大小安放挂置。标语的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要创新隽永,尽可能减少禁止类、训导类的标语上墙而改用关怀、激励性的语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要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标语的形式要简明易记,减少单词语运用,提倡人文性短句上墙。
2、展示类:展示的各类作品最好是本校师生的作品,美术、手工、习作、摄影等都可以,要统一规范地标明作者、指导人员、奖励等级。要在各楼层统一规划,有主题的挂放。
3、公告类:学校惩罚性公告要有相关反思情况的跟进,学校的各类各级荣
誉要及时公告并表彰,学校的各类骨干教师、学生优异分子也要即使表彰公告。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缺乏准确性。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其本身的特点限制,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洪流中难以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的目标,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2.教育模式不够完善。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受到教育文化的影响,使得变革和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院校中的教学、研究条件较简陋,师资力量较差,还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相关的规章和制度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3.人文环境的建设与校园文化不协调。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较短,文化的积淀比较少。在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中仍然缺乏对师生文化的引导和人文素质的教育,造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活动水平较低,师生文化素质较低。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硬件设施越来越重视,但是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就形成了学校建设中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协调、不统一的现状。2.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大。随着高职院校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各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的院校由于将资金全部投入到了专业学科建设之中,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严重缺乏。3.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够深厚。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一些中专学校或成人高校纷纷加入职业教育的行列,使得职业院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远远不够。4.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较大。在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思想较活跃,对于文化的接受速度较快,但由于生源质量差,文化修养较低,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很容易就会受到社会中不同文化的影响,这就使得校园文化特色难以形成,校园文化本色丧失,高职院校的文化个性建设受到阻碍。四、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途径1.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1.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在高等教育中,以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例如,在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应培养符合经济社会事业管理要求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其服务对象就是财经服务行业。1.2制定文化建设规划。在高职院校中,要以学院的长远发展为基础进行考虑,对校园的文化建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实施,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院发展相协调。1.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优化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和实训中应充分体现其技术教育的特点,根据市场中的企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形成具有特色文化的专业。1.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是由学校中教师和师生共同营造的,是校园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教师是在校园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对其文化建设应高度重视。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使其以积极进取的意识进行创新。2.完善专业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对课程进行改革,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行业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有效将校内学习、校外实习和企业生产相融合。例如在市场营销专业中,要以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进行人才培养。3.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3.1区别对待校企文化差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利益和绩效性更强。而在学校中以精神文化为主,偏重于社会效益。将校企间的文化差异区别对待,寻找二者之间相同和共通之处,将其转变为促进校企合作和学校发展的长久动力。在二者的联系中建立开放、宽容的文化观念,使文化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3.2贯彻执行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校企合作渐渐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应坚持校企联合办学的原则,丰富校企文化融合的建设,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够体验生产和管理的过程,并牢固树立主人翁的精神,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3.3将企业文化和教学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开展素质教育能够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进行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时,需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业企文化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教育。4.彰显校园文化的行业特色首先,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要突显行业的文化特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了开展一般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外,应更注重加强职业院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与行业文化的互动和对接。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行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行业认知,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第三,引进“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以建立特色专业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优质资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随着企业的改革发展进行适时地调整,保证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黄必超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内涵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54-02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能起教育作用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校园内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高校管理的一事一议、一章一规之中,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高校的体现,作为高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最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
内涵式发展就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底蕴的厚实的校园文化,全面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内涵式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能有效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高校在内涵式发展取得成果后又能积极助力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其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保障。高校内涵式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作支撑,校园文化必然是高校内涵式建设的有力推手。
贵州理工学院是应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之需成立的一所理工大学,学校正紧紧围绕贵州省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的需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此,结合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 突出重点,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贵州理工学院在内涵式发展中,首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重要性主要在于:
(一)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根
这是由学校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的。千百年来,学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播场所这一性质并未改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职能?学校和文化是如此地不可分,文化的烙印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如何办学才会使学校更充分地体现它的性质和更好地履行它的职能?这样校园文化也就产生了。如今校园文化已成为一所学校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魂
校园文化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灵魂所在,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学校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人的生命,没有文化的学校就如没有灵魂的人,是徒有空壳的行尸走肉。因此,学校的发展之路既要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更要在内涵上下工夫,熔铸内涵之魂。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之神
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升W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有责任、精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旨在实现学校的科学持续、和谐发展。因此,凝聚内涵之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能为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打造坚实的基础与提供有力的保证,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继承、发扬和创新自身特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实力所在,也是构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二、 正视缺点,查找校园文化建设不足之处
笔者通过多种调研方式,发现目前贵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进行总体规划、系统设计,严密组织实施。虽然在建校之初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规定,但缺乏一个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二)校园文化活动特色不鲜明
目前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还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停留在组织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层面,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内容明显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意识不够,缺少在社会上影响大的品牌活动,品牌形象没有树起来。利用多媒体宣传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多媒体网络教育和引导乏力,缺少自由、真实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在信息收集处理、科研辅助、学习辅导等方面做得不够。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比较单一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是依托于各种活动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但活动平台建设滞后。如:拟建的宣教中心因为场地、人员等原因尚未得到落实;教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尚无实质性进展;已建成的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校园人文景观单调,系统化个性化不足。
(四)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主体,但目前学生的参与意识普遍并不强烈。
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大多为了完成任务,加上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科学规划,扎实有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实施精神培育与弘扬计划
积极组织编印供教职工学习的理论学习材料,根据形势的发展介绍最新的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和教育观念。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主旋律。通过多渠道广范围地宣传学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二)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
(三)实施学风建设计划
建立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每学年举行一次总结表彰。同时健全规章制度。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加强学生考勤纪律教育,整肃考风考纪,加强对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四)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
通过易班平台等积极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按照“大型活动精品化、中型活动特色化、小型活动经常化”的活动思想,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提升文明素养。组织实施体现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学术科技活动,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学术
水平。
(五)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计划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人文景点的布置与建设。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同时注重美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开展办公楼及学生公寓环境建设活动。
(六)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
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酥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助推力。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扎牢内涵之根,熔铸内涵之魂,凝聚内涵之神已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当务之急。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一定时期和环境内,其主导文化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不懈的工作,但只要学校师生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未来,同心同德,齐力奋进,定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做好、做细、做实,更能有效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立芬.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企业导报,2015.
[2] 吕云飞,王趁,李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归因与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职示范校建设;教师专业精神
1 校园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切入点――教师专业精神
教师专业精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学者将其分为敬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S校在示范校建设前的教师状况调查显示,教师效能感普遍不佳,自我发展意识比较欠缺,职业倦怠较普遍。信念和态度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状态十分不满,一方面,出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将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下去;一方面,勉为其难地以宽容和仁爱之心看待学生的种种不足,一方面,承受着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倦怠、低迷、缺乏幸福感。这种状态如不改善,将严重阻碍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状的转变,固然需要教师发挥内因的作用――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克服观念转变和信念养成的障碍,才能实现教育信念的自我升华。而从学校角度的教师专业发展措施,为教师创造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教师树立正确信念和积极态度的干预,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2 校园文化建设与示范校建设的关联
形式上,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是《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附件,校园文化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任务之一,文化建设成果关系到项目总目标的实现。实质上,文化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示范校建设要大力调整和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校园文化建设是决不能回避的一项课题。同时,校园文化通过作用于人的信念态度,外化为行为,进而影响项目建设的管理和运行。示范校建设要达到理想成效,不但需要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更要探索和完善依靠文化进行管理的渠道。
3 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精神发展的重要手段
3.1 S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S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认为,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师全面素质,是示范校建设的潜在保障。其思路是:一是,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和教师管理,为教师发展创造更好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提升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支专业水平更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促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重点方向是“四个结合”:一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相结合。要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现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做到制度管理和文化氛围相协调。二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师生养成教育相结合。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师生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加强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的引导和培育,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强化教育效果的积累,使之对师生思想情感的培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行业)文化相结合。校园文化必须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优秀企业文化相融合,使企业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四是,坚持校园文化建设和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创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的校风和精神风貌。
3.2 教师文化养成与教师专业发展措施的融合
校园文化务虚,队伍建设务实,虚实并用地引导教师群体塑造集体教育信念和积极的专业态度。学校特别注意在内部建立起和谐、有利的小环境――合作与对话的环境和氛围、民主平等的教师关系、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尊重信任的上下关系。特别注意保护教师的自主意识和民利,使其通过积极参与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将此情感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该校在两年建设期完成的文化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提炼出学校办学理念。“务实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的教风、“让每一名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景,无形之中对广大教职工自我定位、追求职业认同和自身价值感是一个积极引导。由师资培养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专家讲座、教育事件反思、教育案例征集、心理文化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理性认知、实践反思和意志凝练的外部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文化养成融合的典型。
3.3 示范校项目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缺憾
首先,客观上教师教育信念处于潜意识较难改变。学者沙因根据文化现象的可见程度,将文化分为人工饰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该校的文化建设尚处于介于人工饰物与价值观之间的阶段,通过外界环境的心理暗示和宣传舆论导向对人的观念施加影响。其次,两年的示范校建设期对文化建设来说周期太短。文化建设渠道还在探索,有的工作铺开还未来得及深入,有的工作短期内难见到效果。最后,该校文化建设仅依靠行政力量开展,缺乏校本科研的支撑,导致整套管理方法难以系统化、科学化。总之,这种做法亟需完善,并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2]范怡瑜.示范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必要性 特点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219-02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有效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校园文化的建设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比较特殊,是政治观念、政治心理逐步稳定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对主流政治文化的接受。为了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社会观念,使大学生能顺利形成民主型的政治观念,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政教应对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应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及时改进,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为大学生构建保障体系,充分利用党团组织,发挥政教的实效性。
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
2.1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思想自由、竞争激烈,大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他们通常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的态度去看待社会问题,对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和分辨,不盲目从众、没有个人崇拜的政治心态,独立思考的意识较强,能够理智分析重大的政治时事、政治理论等。
2.2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倾向功利化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西方思潮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中的趋利性的影响,形成了追求物质利益的新型思想观念、对物质的追求倾向实用性或者个人喜好,功利价值取向相当严重。
2.3 大学生欠缺政治兴趣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降低了大学生对政治的兴趣,使大学生的政治信念摇摆不定,政治理想不够坚定,甚至导致了公众信任危机这一类负面情绪的形成。
3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规划
大部分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通常只是以开展活动的形式对校园文化进行补充,这些活动规模和范围都相对较小,无法扩宽学生的受益面,无法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且大部分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不重视自身的特点,通常忽视学校的历史渊源,不注重学校的发展趋势,使校园文化建设含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无法体现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
3.2 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
大部分学校在创办校园文化活动时,活动性质偏向娱乐性,基本上没有科技性、学术性之类的社团,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科技含量过低,脱离了教学内容,无法将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中进行深化,思想性、弘扬主旋律等类型活动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对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
3.3 缺乏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
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时间不长,从“文化热”时期开始提出至今,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理念,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难以把握重点,不能深入地提炼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没有建立完整的校园文化体制机制。
4 在校园文化建设下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4.1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搞好校园建设规划
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只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逻辑认知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一致回答标准答案,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知识没有自己的见解,教师长期忽视“非理性类”的教育,比如意志、情感等,使学生对外界的表现越来越漠然。除了精神层面,应做好物质上的校园建设规划,建设富有内涵的特色建筑物,让文化与建筑互相融合,把文化深入到园林绿化中,使校园文化随处可见,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浓厚。学校可在校园内增加休闲场所、娱乐场所、运动场所等设施,让大学生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促进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 在非正式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非正式课程,通常也被成为隐性课程,相对于正式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较大,隐性课程主要有学术讲座、班级活动、宿舍生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几大类型,这些课程重实践、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对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评价是效果较好。大学生参与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够接受这些活动中的内容,可在学术讲座和社团活动中适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评价教师对建设宿舍文化的指导、师生交流等时,学生认为效果一般。近几年各大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却忽视非正式课程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导致非正式课程活动在举办过程中破绽百出,降低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育效果较差,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行有负面影响。
4.3 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教学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对教师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财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大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激励自己,推动自己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与发展。学校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3.1 创造良好的校风
学校的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做好学校的校风建设,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重点,学校在进行校风建设时,可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中无益的部分,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教师的自身修养,可根据大学生喜闻乐道的特点,以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在活动中适当宣传社会倡导的道德行为或者价值观念,在活跃的氛围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4.3.2 推动学术文化建设
学术文化的发展是校园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展现。学术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为层面,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与他人产生互动、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行为规范等行为;二是精神层面,是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掌握好学术研究的方法、理论认知和学科的知识结构等等。大学的学术文化,包括了学生的学术新思想的产生和学生积累的学术知识。学校进行学术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尊重学术、学术成果的信念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工作。
4.3.3 搞好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信息技术不断深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活中随处可见,而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知识的渴望较强烈的特性,是网络的流行和发展得到的契机。网络的信息容量较大,信息内容较复杂,有些信息的内容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相违背,容易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等造成不利的影响。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为大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向向虚拟化发展,使部分大学生产生排斥身边的人的行为,使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和情感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建设网络文化,利用网络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论坛文化、博客文化、微博文化等,阻断传播错误言论的途径的源头,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4 制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制度
以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通常是通过自身的素质和学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但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在经济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已经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达到教育目标,学校应制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的文化制度,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宣传,让大学生认同学校的历史文化,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可根据学校的特点,为学校设立校训、选取校歌、设计校徽等,完善的文化制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
4.5 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目前,廉政教育不仅针对公职人员,大学生也成为其教育对象,廉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反腐倡廉是自古以来一直推崇的政治理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十分必要。学校可采取廉政文化活动、与品德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实行廉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此外,为了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大学生考核制度。在建立大学生考核制度时,应注意考核制度和考核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使考核制度能够发挥其监督与管理的作用,首先应对学生会、团委等的考核制度进行完善,可建立民主健全的团委成员选拔机制,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制度进行完善,实行资助政策,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
4.6 宿舍文化建设应加强
大部分学校实施学分制,大学生的作息时间倾向自由化和个性化,学生越来越缺乏班级和专业等概念,且学校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只对宿舍安全和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使大部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形成小团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小团体范围内互相影响,形成了小团体间的学习风气和生活习惯,整个班集体被分为了十几个小团体,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团结,因此,辅导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5 结语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扩展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让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当中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孟丽,朱保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青春岁月,2011(24):164.
[2] 王慧君.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17-119.
[3] 沈文婷.校园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运用思考[J].华章,2012(2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