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是指网络信息工作的部门或人员在特定时期或者在特定的事件中对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言论和意见进行监视、收集、分析、整理及预测的行为,这些言论被称为网络舆情。
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平台主要是基于信息采集、整合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实现对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并由相关部门形成舆情工作报告、舆情信息简报等,为舆论引导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论呈现的新特点,促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这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舆论信息格局发生变化,舆情分析质量亟待提高。据人民网权威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2016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不断向社会各层面渗透,网络舆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如网民结构与社会人口结构趋同,网民产生代际更新导致网络流行议题和文化热点发生转换,微博、微信平台化,专业自媒体步入兴盛等。在这样的变局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有些部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仍然停留在报刊、门户网站、BBS、微博等开源信息的收集阶段,并未将新闻客户端、微信、直播等平台打通,难以保证舆情信息分析的全面性以及舆情热度指标的准确性。《2016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还对近五年来参与当年最具网络关注度的20个舆情热点事件讨论的320万微博用户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关注新闻事件和聚焦热点话题的网民发生了代际交替,在性别方面,女性的比例明显上升;在地域上,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迅猛。受众层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将在舆情监测工作中体现出来。然而在目前的舆情监测工作中,相关信息部门的舆情信息报送在内容上只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层面,对受众的成分、热点事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形式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报送还停留在工作动态报告或者事件日志等形式的报送上。这样就造成了网络舆情信息的价值作用降低、服务能力减弱的问题。
热点事件话语体系不可控,舆情预警能力亟待增强。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热点公共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社交平台上,公众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了一些全新特征,如舆论主体的匿名性、参与渠道的多元化、生成议题的自发性、交流观点的无界性、汇集意见的实时性、发展趋势的不确定性等。这些特征与舆论话语体系在传统媒体的呈现完全不同,网络舆论热点事件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强。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自媒体呈现出来的话语体系最为庞杂。许多舆情信息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涉及大量非结构化数据,若对其准确性、真实性逐一核查,既耗费人力又耗费时间。就内容而言,较多负面、虚假舆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单纯以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搜索容易产生误判、遗漏。话语体系的不可控性增加了舆情监测工作的难度,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网络操作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舆情监测工作部门的信息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舆情信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就舆情监测平台系统来说,对于舆情信息的跟踪分析灵敏度较低,在有些热点事件的处理上没有按照公共突发事件的分类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级,从而导致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判断力体现不出其应有的情报价值,预警能力也随之削弱。
舆情监测的技术体系落后,人机不协调问题亟待解决。网络舆论的实时性及其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网络舆情监测必须迅速、及时,但很多单位部门的舆情监测平台的方法技术体系滞后,部分单位采用了网络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系统等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监测,而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舆情监测设备的成本,甚至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依托于人工网页搜索及浏览的“人工盯梢”方式上,这成为监测工作的一大阻碍,监测工作出现疏忽错判也在所难免。排除资金、人力等客观因素,现阶段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技术方法体系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机不协调”。机器与人工的协同分工模式不成熟、机器的辅助力量不够,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在预测监测体系中分析情感、预测走势、检查效果等方面应用还稍显粗浅、机械,而在需要人工进行的高级维度分析、提出应对策略等层面,机器的应用又显得粗糙以及同质化。
人工智能为网络舆情监测带来的三大变革
网络舆情监测要适应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的要求,就必须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变革,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三个方面。
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体系的变革。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舆情是为了更好地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通过直观、简明的方式描述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进一步推导信息传播主体的态度倾向性、情绪感染性以及初衷、意图等,从而预测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在“小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还可以依托于“人工盯梢”的方式来完成,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当数据的量级达到了EB甚至ZB级别后,以人工监测来把握舆情脉络已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那些隐含在网络舆情信息中的观点、态度及情绪的表达,更难以从泛滥成灾的信息碎片中被真正发掘出来。加之海量信息的不共享所带来的“信息盲区”,更使得舆情信息分析不够严谨,易偏离实际,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依托搭建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管平台来解决。在平台上可以通过三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研判相结合,再借助如眼动仪、脑电仪等受众检验仪器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综合化分析。三种主要的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包括:一是Web挖掘技术,该技术把互联网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起来,对网络上结构化数据如文字言论,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如视音频、图像等信息进行采集,完成信息前期处理的第一步;二是语义识别技术,该技术是利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义推断处理以及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从而将复杂信息简单化,这是对采集的信息数据做进一步识别推断的过程;三是TFDF信息聚类技术,该技术主要提升数据信息的分析和分类速度,使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处理更加及时,反应更加灵敏,提高采取措施的时效性。
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将有利于对信息进行挖掘、采集、分类、整理,从而找寻出最核心的关键性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网络舆情监测研究范式的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研究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舆情监测的研究范式从多角度发生了转向。
第一,舆情监测工作视角的转向:从单一化到多元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受众的角色首先发生了转向,由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一转向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受众是单纯的信息接收方时,网络信息的可控性强,舆情监测工作形式单一,把关相对容易。而受众角色发生变化以后,网络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特征,把关难度增加,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也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疏导、研判处理。
第二,研究视角的转向:从内容研究转向“内容+关系”研究。传统的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最重视的是受众借助网络进行的话语表达,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内容层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这一单向视角将发生转变,潜藏在内容层面背后的网络受众心理、行为、动机、诉求等多方面因素都将被关注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网络舆情信息的研究视角将透过内容层面深入到关系层面,转向对网络受众社会心理描绘、社会关系呈现、社会话语表达等多维度的研究。
第三,研究重点的转向: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测。当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通过对当下网络舆情的动态信息进行随机采样来收集、整理、分析,更多的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在过去及当下的动向,对未来的发展预测难以兼顾。而借助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发展趋势进行正确描述,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整群数据来实现预测功能。比如,著名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通过关注用户搜索中的“流感”关键词来预测实际流感发生的时间,往往可以提前两三个周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报及预防。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思维的变革。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出现之前,相关舆情监测部门的管理者往往由一人或几人的小团队组成,在监测信息数据量级不大的情况下,这种小作坊式单打独斗、面面俱到的舆情监控管理思维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种小作坊式的舆情监测体系面临瓦解。当前,商业化运营的软件监测团队多达几百家,这些监测软件服务商通过开发相应的舆情监测软件为政府部门、企业主体以及科研院所提供服务,进行简单的舆情信息数据采集及分类处理工作。在数据开源的情况下,这些软件服务商的竞争逐渐由粗放型、低层次化向数据处理的优化、人机互动、机器算法的精进等层面转变。
在以上变化的基础上,舆情监测的管理思维也必须转向,组建一支人员分工明确、高度聚合集约的舆情分析团队势在必行。舆情管理的思维变革依托于人工智能监控系统改变团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的舆情监测系统代替低效的人工操作,其专业性要求颇高,而最佳处理模式就是专业化团队加人工智能技术。按照这样的管理思维,未来舆情监测团队的分工将更加明确,行业内部集约聚合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有机化程度也将逐步增强。
1、低过老罗,是2020年诞生的网络热词,因罗永浩在直播间喊出“全网最低价”后,多个电商平台相同产品立刻给出了“低过老罗”的价格,“低过老罗”成为网络热词。
2、2020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了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点名了罗永浩直播翻车的典型案例。中消协在报告中分析了6·18槽点背后值得警惕的五大苗头,包括火爆的直播带货营销场景中,平台责任意识、品质意识缺失的现象,以及以价格引流量的促销竞争中,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与良好感知的做法等。这些一定程度上背离商业发展基本原则和规律,对于正在构建的新零售模式和业态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比如以价格引流量的促销竞争,实际上就是“低过老罗”、“全网最低价”等热词所反映的商业销售价格战。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字:大学生 网络 舆情
一、 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点
1、网络舆情的含义
在我国,对舆情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王来华(2003)指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这个定义揭示了舆情内涵的核心内容,因此被学界称为"狭义舆情"。张克生(2004)指出: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活动(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会民意。因而不少学者把它称为"广义舆情"。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通过网络媒介,社会民众表达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和特别关注的公共事件所持有的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
2、网络舆情的特征
(1)多样性
随着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他们的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也勇于对现实进行批判。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他们利用新媒体进行超乎人们想象的交流沟通,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广泛性
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它使高校学生不用再按照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取所需的任何知识。
(3)迅捷性
网络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尤其是一些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新闻,网络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追踪、滚动报道,捕捉最新动态,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
1、BBS
一般各大高校论坛是大学生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最广泛的途径。大学论坛主要面对大学生群体,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校园生活;二是我的大学;三是社会生活。不同论坛区展示不同讨论的问题以及话题,,展现现代大学生思想火花摩擦,促进学习交流。
2、微信
由于微信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社区类的应用软件,自身的功能有很多。传统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式都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而微信的出现给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
3、 微博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且具有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4、 QQ
当前QQ和QQ群的功能和运转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行便捷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不仅能够自由、独立表达自己的观点,且在一定意义上加深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同时在一对一私聊模式下,具有较强私密性。
三、 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非理性的网络舆情
在当代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不少受蛊惑的言行,这种缺少理性的社会情绪主要表现为肆意妄为、盲目从众、匿名辱骂他人、恶意语言攻击、在偶发事件中煽风点火等,因而,在这种行为下形成的网络舆情是非理性网络舆情,会严重误导学生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2、不可控性的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与预警能力相对不足,并且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在我国各大高校,很少有建立专门的舆情管理与监控分析机构,其管理大多依靠思政老师兼职,依赖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形成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不到位,引起反应不及时和应急措施不得力的局面,导致网络舆情不可控。
3、虚假性的网络舆情
在我国当前网络宣传报道并传播的事件有些并不真实,有些甚至是谣言和谎言。有些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在虚拟世界肆无忌惮地伤害别人,被虚假信息误导,难以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发展与走向,虚假性的网络舆情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被歪曲,最终必将导致道德人格扭曲。
四、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通过运用网络媒体进行交流,使交流双方地位平等,没有直接面对同学和老师时的畏惧和排斥情绪,个人想法就会真实地呈现。在网络环境下,平时很多因害羞、内向而难以倾诉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可以借助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提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些更全面、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引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载体把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借助各种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刻环绕在他们生活的周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润物无声中默默地滋养大学生们的心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APP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制度最大限度地传播,始终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社会关注点聚焦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上来,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主流意识形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何阳、叶柯柯,基于"北邮人论坛"的北京邮电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分析报告[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02期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掌握信息和购物交易的人迅速增长起来。据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较上年增加5987万,增长率为24.7%,使用率从42.9%提升至48.9%,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9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3856万人,增长率为8.5%,使用率为79.3%。由于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作为PC端网络购物渠道的补充,手机网络购物在移动端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1.44亿。[1]在此背景下,传统营销模式及依托平面媒体的推广方式受到了挑战,通过个性化分析完成广告的精准投放优势越来越显著,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交信息传播工具在宣传推广、销售、质量跟踪等方面发挥着传统营销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一个地方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密切关注信息发展的前沿技术,借助网络在宣传、推广、销售方面优势,否则市场会受到挤压。
二、服务平台构建的需求分析
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政府扶持下各种类型的交易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如:榆林煤炭交易中心、陕北小杂粮交易中心、宝鸡钛产品交易中心等。交易中心在整合本地产业资源、整体包装、实现产品多样化、丰富化,能够完成单个的企业无法完成的经济活动的优势,对于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交易中心具有投资小、宣传广、效益高等特点,是实体交易中心必不可少的配套项目。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宝鸡拥有根雕艺术、马勺脸谱、草编、泥塑、面花、皮影等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技能。这些工艺品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由于个体小、同一企业产品单一等特点,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很难形成规模,没有一个强大的平台做支撑,制约着这些产业的发展。信息化服务人力成本高,技术更新速度快,使得当地这些工艺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和推广处于初级水平。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门户网站,但后期维护和更新跟不上,属于僵尸网站,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宝鸡文化艺术品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但在国内也存在着很多的替代品,在其他地区使用网络营销的情况下,其市场空间一定会受到挤压。因此由政府牵头,建设宝鸡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文化艺术品不同于煤炭、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交易,具有交易额度低,体积小、附加值高等特点,不需要资金担保及物流运输等大宗交易中心所需的配套设施,成立以网上交易、推广、服务为主,实体交易中心为辅的宝鸡文化艺术品网络交易服务中心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交易服务中心框架设计构想
交易服务平台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为经营者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产品推广的信息化平台。据此,我们将系统设计为基于电子商城和门户网站的WEB系统,基于网络爬虫技术的辅助信息采集系统和基于信息采编推送服务的推广系统三部分,其总体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在图1中消费者、经营者及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使用智能手机、PDA、移动终端及计算机等设备,通过WEB应用系统进行网上交易、市场信息获取及与交易平台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中心工作人员能够使用交易中心提供信息工具和数据采集辅助工具进行信息收集、采编、入库、信息、推广等活动。服务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的辅助采集工具和推广系统是使用C#语言编制的C/S软件。前者使用爬虫技术,对包含市场信息、价格信息、技术服务知识的网页进行抓取和存储,后者对抓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将其作为素材编制市场舆情分析报告和相关艺术品知识、风土人情、鉴赏服务方面的文章,在交易平台、微信、微博、博客、论坛、QQ群进行,以服务和知识传播为载体,达到推广目的。由于市场舆情、价格、相关等信息采集采用多线程对指定的网站进行拉网式的搜索,对数据库的访问频度很高,为此专门设定本地SQLLITE数据库,用于存储采集的临时数据,避免对中心数据库带来冲击与不稳定,对经采编整理后的正式数据则要全部写入中心数据库做永久性保存。
四、功能设计与实现
系统功能设计为前台系统和后台系统,前者是面向消费者网络交易及互动信息平台,也是面向经营者的市场信息查阅平台,后者是针对交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信息收集的辅助工具等。系统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框图中红色部分只对经营者,需登录认证才能阅览,对消费者是透明的。1、前台系统交易大厅:按艺术品门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所要销售的产品,消费者能够在此进行商品购买,售前咨询等活动;网络会展:按艺术品门类设置专题展厅,设有根雕展厅、马勺脸谱展厅、皮影展厅、面花展厅、盆景展厅等;艺术大师:对艺术品制作艺人进行介绍,包括艺人资质证书、代表作品、获奖情况等;网上拍卖:通过拍卖、幸运大转盘、抢红包等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注册,挖掘潜在消费者;工艺介绍:对艺术品制作场景、工艺、维护保养进行介绍,提供相关知识与服务。对艺术品来历、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等进行编辑,工艺介绍可以是文字性内容,也可以是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提供在线阅览和下载,提高艺术品宣传的传播速度。现场咨询:通过QQ、腾讯通等即时通讯工具,提供一对一即时在线服务;互动论坛:开放式论坛,用户可以对艺术品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会员注册:参与交易或论坛的用户均要求用户使用邮箱注册,获取潜在客户信息;市场舆情:经营者查看已经市场舆情,价格分析、客户群体分析等资料。近期活动:向经营者近期举办的实体活动信息,如:会展信息、广告活动等。2、后台系统信息维护:对交易大厅、网络会展、网上拍卖等前台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统计分析:对销售情况、库存情况、收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客户分析:对注册客户、公众号、微博、博客的粉丝等潜在客户进行分析,分析客户关注点、兴趣爱好,识别潜在的消费者;客户关怀:在客户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在消费者通过广告投放或购物卷赠送、发红包等方式,培育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信息: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社区论坛、QQ群等社交工具,艺术品鉴赏、保养服务、知识讲座等信息,吸引更多的客户关注交易中心;舆情监测:对论坛、网上卖场、微信、微博的信息进行定向搜索,自动提取市场动态和价格信息,将其存入数据库中,提供后期的价格市场分析;系统管理:系统设置和权限管理等内容。
五、结果与结论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数字化;信息资源
图书馆历来是文献收藏及文献信息服务的中心。信息服务(Information Service)作为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之一被提出如果从1876年美国塞缪尔.S.格林(Samuel.S.Green)倡导“帮助读者”算起,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外延和内涵,形式和内容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不断的进步和演化,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和面对的变革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从“知识爆炸”、“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一直到今天的“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一直紧跟着这些“时代”的演变进行着自我的变革。今天,面对“数字时代”的环境,图书馆信息服务同样又将面临全新的挑战。
一、公共图书馆面临的问题
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概念下的老大哥,面对“数字时代”文献信息数字化新环境,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将是全面而深层次的。(1)文献信息资源垄断优势丧失。图书馆历来把文献收藏作为自己最主要职能,这种职能也是图书馆社会价值的主要体现。由于对文献收藏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图书馆形成了人类社会体系完整而全面的文献资源,特别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积淀和发展轨迹在文献收藏积累中得以体现。这种独特性也就造就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垄断性。公共图书馆由于自身服务对象的定位对文献收藏的需要,也即公共图书馆馆藏建设是面对所有文献,形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体现的更充分和明显。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所依靠的就是这种垄断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这种垄断性是时间积累的产物。但今天,文献信息的数字化,特别是文献生产者将其历史产品数字化并提供回溯检索功能服务后,图书馆的垄断性文献资源优势就宣告丧失。更有甚者,原来的垄断资源成为毫无价值的废纸。比如云南省图书馆收藏的纸质版《化学文摘》(CA)是云南省唯一最全最完整的,其价值和意义可以想见。可以说是云南省图书馆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垄断性的证明。但面对今天具备全新检索功能可以回溯到CA出版之初以网络传输为服务手段的电子版CA,纸质版CA曾经的价值荡然无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依存在图书馆的文献收藏上的,文献资源垄断优势的丧失必然给这项工作带来本质上的挑战。文献资源垄断优势的丧失是数字化时代文献电子化传输网络化给图书馆带来的最本质的挑战,并引发连锁式的反应。(2)服务市场被分化。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研究机构的专业文献积累都不够,需要公共图书馆提供文献资源保障,也就是说在专业研究领域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担负着一定的文献保障职责,为研究机构提供信息服务也就成为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重要的核心部分。然而公共图书馆的这一传统职能随着文献数字化的到来正逐步被瓦解。今天各专业研究机构可以轻易的获得数字化的文献,特别是回溯性的文献。再加之国家对科研的大力投入以及其本身所固有的专业素质突出的人才优势,各专业研究机构短短几年就建立起了又全又专的文献信息资源库。面对这样的专业文献资源库,公共图书馆能提供的文献保障已经失去意义,直接导致公共图书馆失去曾经作为信息服务主阵地的科研机构这一核心领域。同样的原因,公共图书馆正在或者已近失去诸如标准查询、专利咨询、查新服务、引文检索,甚至专业文献查找等传统的信息服务领域。昆明植物研究所购买了30个镜像的CA不够用,而云南省图书馆仅有一个CA镜像却从没人用过。这一典型案例充分说明文献数字化带来专业研究机构文献信息服务的崛起公共图书馆专业文献信息服务的没落。(3)信息传播中心的功能被弱化。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保护储存中心,积蓄了海量的知识信息,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资源库,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长期以来图书过作为社会知识信息资源库必然也就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是社会知识信息必不可少的传播中心。但是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和传输的网络化使信息服务呈现社会化,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的接受者也成为信息的制造和者,Web2.0时代的用户创造内容(UGC)模式正是这种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写照。每个用户利用网络接收、和制造信息,并通过网络变单体为组合,编织成整个社会化的“数据库”。很显然,公共图书馆在这个“数据库”中仅仅是个节点,其信息传播中心的功能被稀释弱化在社会化的信息服务浪潮中。
二、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全方位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信息服务,正随着信息数字化向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信息需求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时效性突出。快捷是当今社会的行为方式,要求快捷的信息服务不仅仅是社会行为方式的需求,更是社会信息化的要求。社会的高速运转,数字化信息在网络高速路上的快速传播产生的信息裂变突显了信息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提供的信息服务必须第一时间找到信息,第一时间给用户,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目前提供舆情信息服务采用的都是定时信息扫描搜索,实时更新的方式,为的就是确保信息的时效性。(2)信息服务智库化。所谓智库化服务就是信息服务者通过向客户提供信息分析报告等深度信息情报参与用户决策的过程。舆情服务机构通过提供舆情分析报告,参与制定公关方案就是典型的智库化信息服务。信息的社会化和裂变式的传播使得信息需求者难以系统全面掌握所需的信息同时,更需要对决策起直接指导作用的信息分析报告等形式的情报。智库化信息服务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需求者是以社会机构为主,个人的需求基本没有;其次服务方式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操作,持续时间比较长;三是参与性强,要求信息服务机构从立项开始就要参与,全程实时提供系统全面的动态信息,并给出决策意见,表现出极强的参与性。
三、应对之策
(1)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库建设。信息资源就是财富。有了资源才可能开展服务,没有资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是一切的保障。但面对庞杂的信息资源库,任何图书馆或机构是不可能俱全的,因此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是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服务区域或对象信息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一是自建数据库。公共图书馆在多年的藏书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献收藏体系,这些特色文献数字化形成的数据库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专指性和唯一性都很强的数据库。比如地方文献数据库、特藏文献数据库。二是针对服务区域或对象的信息需求或发展战略规划,购买专指性较强的数据库。(2)研发信息服务体系。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研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具备新时代信息特征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必然。新的信息服务系统必须紧扣信息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这一时代特征,在信息搜集和信息环节突出信息时效性,应用运行机制实现智库化信息服务。(3)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盟。合作联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形成庞大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第二是使用统一的或者是相互兼容的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人力资源贡享;第四认同并应用相对统一的信息服务标准。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在给原有的秩序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建立符合时代特征社会需求的新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命题。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也一样,原有的服务体系在受到冲击的时候,通向新领域的门也正徐徐开启。公共图书馆应紧紧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时俱进,创新信息服务的新方法、新形式,开创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新篇章。
参 考 文 献
[1]尚进.Facebook的社交统治力[J].三联生活周刊.2012-05-06
[2]余宇航.信息的裂变与受众的突显地位——试论网络信息传播.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3]乔振林.新时期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企业导报.2010(12)
【关键词】自媒体 公民新闻 解构 重塑
一、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we media)概念最先于2002年由美国IT专栏作家Dan Gillmor(丹·吉尔默)提出。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撰写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该报告的导言中给出了“自媒体”的定义:“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①
“自媒体”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博客、微博、网络视频播客、社交网络等等。例如:Facebook、Youtube和Twitter,就是自媒体的代表。人们藉由“自媒体”这个开放的平台,随时随地信息,这些信息是由事件亲历者、目击者记录的来自现场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第一手资料。这样更方便快捷的信息形式,有时可以形成网络舆论,吸引各大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甚至影响政府的决策。
二、“自媒体”传播与公民新闻
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信息传播格局,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泛参与和创制内容的技术平台。以备受关注的微博为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的2011年《舆情蓝皮书》指出:相比2009年,2010年微博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2010年138起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为22起,占比由2009年的O%上升为16%。并且,2010年大部分社会舆情事件中均有微博的介入。“上海大火”中微博的网络动员、“舟曲泥石流”中的微博直播、“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中钟家姐妹用微博与当地政府展开博弈、“李盟盟被落榜事件”中当事人借由微博改变命运……作为自媒体代表的微博越来越多的介入公共事件,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媒体”为公民提供了自由信息和言论的平台,也为公民新闻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公民新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传播模式,代之以自媒体使用者——公民为中心的发散性的多对多网络化传播模式。
公民新闻是指“作为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公民’通过网络、个人通讯工具等方式,向社会、传播自己在特定条件下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新闻事实。”③根据《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10年的年度网络舆论热点事件Top20中,有60%的事件,其信息源来自于微博。由此可见,自媒体为公民新闻的传播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方便快捷的平台,公民通过自媒体以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身份第一手资料,形成公民新闻。这些新闻通过转发或分享,以自媒体特有的网状发散性传播模式,引起广泛的关注,形成网络舆论。在2010年9月发生的“宜黄拆迁事件”中,家属钟如九姐妹在赴京接受采访的途中被阻截在机场,有媒体记者根据钟如九打去的电话以及手机图片进行了微博直播,引发了大量网友的转发、回复和围观,事件由于微博的传播,影响力持续升温。随后,钟如九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通过微博事件的进展。当事人通过微博进行维权,大量网友关注事件的进展,进行转发、回复,甚至是亲自行动起来,加速了事件的解决和对责任人的处理。自媒体凭借其广泛的用户基础、随时随地信息的便捷性以及低门槛等特质,影响力不断扩大,普通民众成为其忠实用户,而且为数不少的专家学者、名人明星甚至是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都开始使用自媒体,从自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发表言论。自媒体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多的集中到社会舆论热点,自媒体平台正在逐渐渗透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改变了传统网络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④
三、挑战与颠覆——“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解构
“现有传媒体制下,传统媒体的组织传播者受到来自行政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在面对一些主流社会问题尤其是敏感话题时有些畏首畏尾,因而错过发声的最佳时机,甚至是根本失语,最终导致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未能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实现。”⑤而在“自煤体”传播平台上,其特有的即时交互性、用户自主性以及去中心化特质,从传播者、传播路径以及议程设置三个方面解构了传统新闻传播过程。公民个人成为非专业的新闻记者,亲历新闻事件并以目击者、亲历者的身份将新闻现场的信息进行传播,成为一支无处不在的特殊“记者”队伍。和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有其先天优势,也是凭借这些优势,“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进行了解构。
1、传播者——从专业新闻机构到任何公民
传统新闻的传播者仅局限于专业的记者或传播机构,新闻的采集、取舍、编辑、都有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颠覆了这一模式,每一个能够使用“自媒体”平台的公民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自由的自认为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多元化的表达。“自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打破了传统新闻“一言堂”的格局,实现了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取向的多种声音的表达。
2、传播路径——从线性到网状
传统的新闻是按照从信源到信宿的单向的一对多的线性传播路径进行传播的,信源将他们收集到的新闻进行选择和编码,经由媒介传到信宿那里,然后信宿进行解码,解读新闻。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沿用了“自媒体”信息传播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信息波及的范围也更远更广,甚至能在几小时之内生成网络舆论的漩涡。
3、议程设置——从引导到聚合
如果说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在引导舆论,那“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议程设置就是在聚合舆论。传统媒体通过对议题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来进行议程设置,引导舆论。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更像是一种集体的选择与编辑,一条公民新闻被评论、分享和转发的次数是这条新闻能否形成舆论的重要依据,网民用类似投票的方式集体选择并编辑议题,达到议程设置的目的。
鉴于上述的优势,“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使话语权得到分散与下放,普通公民作为非专业的新闻记者参与到新闻传播中,记录、、传播自己亲历或者掌握的新闻事实,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获得了更大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
四、融合与互补——“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的重构
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弊两面,“自媒体”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美国一家公司做过一项调查,把Twitter信息分为6类:新闻、小广告、自我推销、废话、对话和转发信息。调查表明,Twitter上无意义语句占所有信息的40.55%,小广告占3.75%,而自我推销占5.85%,对话性质的信息占37.55%。新闻类信息总共占3.6%,转发的信息占8.7%。”⑥这一调查结果使人们在对“自媒体”的热切追捧中认识到理性客观的必要。“自媒体”的优势固然让人振奋,但也无法忽视其先天不足。
“自媒体”的公民新闻受到追捧正是由于它具备传统新闻所没有的优势,与此同时,传统新闻的固有优势正好是对“自媒体”公民新闻先天不足的有效补充。
1、信息冗杂与去粗取精
“自媒体”准入的低门槛使得其用户群庞大而鱼龙混杂。大量用户汇集在这一平台上,随时随地实时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或观点,这其中大量存在着非新闻类信息。在这个资讯海量、观点杂陈的世界里,海量的信息使得受众觉得迷失与无助,人们产生追求秩序与意义的强烈需求,此时受众会将视线转向传统媒体。
2、真假难辨与去伪存真
自媒体的新闻传播者没有准入标准,个人道德与新闻素质无法得到甄别评价,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兴风作浪,搅乱人们的视线。因此,准入门槛低使自媒体公民新闻的真实性失去了专业和道德的屏障。而传统新闻固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原则,在真实性和公信力上都更胜一筹,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弥补了“自媒体”公民新闻在真实性上的缺陷。于是,当受众在“自媒体”平台上看到一条新闻当怀疑其真实性时,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在传统媒体上寻找验证。
由于自媒体准入的低门槛性,使得“自媒体”公民新闻在真实性、客观性等方面都有待考证,自媒体用户个人的道德底线和媒介素养成为影响自媒体新闻质量的变量,传统意义上的把关在自媒体平台上被弱化甚至消失,这种情况下自媒体公民新闻的准确性、公信力都有待提高,由此带来的公民新闻“阅读风险”和信用成本的增加也客观存在。而传统新闻专业的“把关人”仿佛提供了一种捷径或者索引,赋予杂乱以秩序,使受众可以更清晰的解读新闻。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科技的体现,是作为一种技术力量植入已经形成的社会结构中的,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技和社会、科技和人的互动日益频繁。“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正是人利用科技发挥自己能动性的生动例证,在这场科技与人的互动中,借助“自媒体”的技术优势,使传统新闻和“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得到良性的互动、融合、互补,解构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重塑出更符合人民需求更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闻传播模式。
参考文献
①DalePeskin:WeMedia:Introduction,http:/lwemedia/weblog.php?id=P3
②罗昶,《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力转移》,《国际新闻界》,2009(1)
③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④张燕,《悲天悯人:锱铢必较与包容大度——自媒体的理论标尺》,《现代传播》,2009(2)
⑤刘景东、孙岳,《浅议自媒体》,《中国信息界》,2011(3)
对网络传播条件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互联网在20世纪后期出现后,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发达,独具特色的网络传播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对个人乃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动态的大众传播学,对经典传播理论的研究随之与网络产生联系,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大众传播理论是否仍然适用于网络时代,开始研究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经典大众传播理论是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对网络传播条件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热点。这些研究揭示了网络议程设置的独特特点,如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议题设置多元化、议题的设置权下放等。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攀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平台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博客、论坛的兴起和发展,网络传播已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传播方式融合交织在一起。
网民“设置议题”的能力和特点
网络媒体已经在实质上晋升为主流媒体,通过这一主流媒体,能够影响人们对社会大事重要程度判断的有哪些因素?在互联网这一社会舆论的发源地上,哪些因素能够对舆论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由于网络本身所具备的交互性和隐匿性特征,除了在现实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政府部门、大众媒介、公众人物外,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掌握话语权的“草根”阶层也有了信息的平台。正是由于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消息,一些平时不为人们注意的或者被某些部门打压下去的新闻信息就有可能通过网络出来,一旦这一信息引起许多网民的关注,在许多著名论坛或网站上被“置顶”,根据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如果传统大众媒体参与跟踪这一事件,随之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那么这一流程就可以看作网民设置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过程。
从2007年的“周老虎”事件到2008年的深圳海事局党委书记林嘉祥猥亵女童、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等事件,皆由网民发现并引发全国性的关注和热议,充分显示出网民所具备的为大众媒体和公众“设置议程”的能力。具有强大“自媒体”功能的网民集传受双重身份于一身,原本的社会“草根”已经具备为大众媒介“设置议程”以至影响公众议程的能力。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者,通过网民的自觉筛选,有新闻价值的议题会影响到大众媒介的关注方向,有时能够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在Web2.0时代,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大众传媒不再是主导“媒介事件”的唯一途径,网民也开始参与“设置议程”。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网民并不是指单个的网民,是在某一具体议题的“设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网民的集合体;是在某个特定社会事件发生后,通过博客、论坛、BBS、SNS社区等网络平台涌现出来的、由诸多网民聚集而成的“形散神不散”的“声音”。
网民进行“设置议程”的优劣势分析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向人们展示了大众媒介对人们认识社会的影响,而网民所具备的“设置议程”的能力,使网民日益成为自觉、主动地介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影响的一个独特群体。
从以上一些事例可以看出,在网络条件下网民所具备的“设置议程”的能力有助于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阶层的意见表达,有助于社会矛盾的提早暴露和解决。这一优势构成了对传统大众媒体“话语权”的挑战。在传统大众媒介的运作过程中,传受双方的信息流向是不均衡、不对等的,尽管受众对大众媒介所传播信息的接收和处理是能动的,信息的“把关人”总是大众传媒,因此才会有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这样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理论。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的受者完全可以具备传者的身份,是否拥有某个信息和信息的新闻价值是信息流向方向的决定因素。因此,将“话语权”平民化,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是网民能够“设置议程”的第一个优势。
另外,在对传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中,“谁来设置媒介议程”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据《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一书指出,影响媒介内容的因素来自以下五个方面:媒介工作者个人、媒介日常工作惯例、媒介组织方式、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和意识形态。在网络条件下,网民对议程的设置显然能够对大众媒介产生影响,有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会进入媒介议程(如“天价烟”事件),继而进入公众领域,影响公众议程和社会舆论。因此,在网络条件下,网民成为影响媒介内容的新的因素,这对于大众媒介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舆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网民“设置议程”的第二个优势。
然而,网民具备“设置议程”的功能这一现象也有其劣势,这与网民自身的构成和网络的特征息息相关。其一,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海量信息,网民数量巨大,这一方面造成信息来源广泛,但同时易造成网民注意力被分散。网络上林林总总的论坛、博客、BBS中的论题数不胜数,真正涉及社会重大事件、能够形成强大信息流的案例易被埋没,会造成有价值议题的流失,并且网民对议程的形成具有不理性和很大的不确定性。以上特点使得网民“设置议程”的能力易被削弱。
因此,全面认识网民“设置议程”的优势和缺陷,有助于我们对重大事件网络传播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网民参与“设置议程”的应用和引导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全面认识网民参与“设置议程”的优劣之处的前提下,积极地应用和引导有助于传统“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发展和政府、大众媒介对网络舆情的进一步认识及引导。
其一,对网民参与“设置议程”的分析是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在网络条件下的新的认识角度。“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探讨大众媒介传播效果的理论,在网络在中国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现实状况下,网民参与“设置议程”已经成为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从这一分析角度讲,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联系,有助于扩充“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范畴。
其二,公众在网络中通过“设置议程”影响媒介议程的设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网民参与“设置议程”这一现实状况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大众媒介更加有效、灵活地运用网络这个“新闻源”,扩充新闻来源。同时,广大网民作为新闻来源的可信度显然是不高的,大众媒介也不能一味地追逐网络信息,应有效鉴别,将真实性摆在第一位,注意履行社会责任。
其三,对政府舆论监管、正确应对网络民意和反腐工作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而我国党和政府显然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网络民意。政府有效应对网络民意,或参与到影响网民“议程设置功能”的进程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无处不在”的网民的巨大“搜索”力量,并在此过程中继续完善反腐机制,继续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透明,网民通过参与“设置议程”能够近距离接触国家大事,甚至影响国家的命运和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沃纳・赛福临、小詹姆斯・坦卡德?眼美?演:《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郭庆光:《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0922.htm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近几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电力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2005年俄罗斯莫斯科大面积停电事件、国内2008年在抗冰救灾自然灾害中电力供应紧张和大面积停电事件等,突发电力事件考验着各国电力企业应急处理能力,使应急管理成为电力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电力安全应急机制,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条件。
县级供电企业应通过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及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实施与评估等方面,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达到人身、电网、设备安全。
一、建立科学的应急组织体系
要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结合供电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职责范围,成立相应的应急领导小组,建立起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基层单位迅速响应,全局有条不紊,攻坚克难的应急组织体系,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并明确应急指挥中心工作范围和职责。当发生突发性事故时,由应急指挥中心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工作;当电力生产、电力设施遭受大范围破坏或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调度值班员要立即将停电范围、发展趋势等有关情况报告给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按照有关的应急预案、工作流程,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事故处理。
二、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
收集、整理国家、政府、行业有关应急管理工作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依据有关法规规章,制定并逐步规范本企业各类电力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别加强应急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制定工作,切实指导本单位电力应急管理工作。
三、加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正确及时地处理好各类事故。
供电企业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包括处置大面积停电、重大交通事故、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在内的应急预案进行定期修订,明确各类预案的启动及解除条件、具体责任部门等。各基层单位结合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重点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明确各类电力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同时,要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四、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
为保证应急体系有效运行,各供电企业应成立专门应急指挥组织,按照分层分区、统一协调、各负其责的原则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设置相应的电网恢复、事故抢险、新闻、通信保障、后勤保障、治安保卫、事故处置等专业应急工作小组,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工作。调度中心主要负责电网事故处理;行政工作部、政治工作部主要负责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并经领导同意的相关电网安全信息等;生产技术部主要负责电力生产设备突发事故应急处理;安全监察部重点负责消防、防汛、应对恶劣天气等应急工作;市场营销部主要负责应对重要用户停电应急事件处理。供电企业应急指挥中心要根据完善的预案和充分的物资保障,加快对电力突发事件预防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
4.1、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平台体系建设
结合实际,建立具有信息丰富、查询方便、数据准确的应急网站。建设应急管理数据库,开通应急管理网站。依托现有的网络等专业资源,加快完善电力应急平台和电力调度平台功能,最终形成能够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
4.2、建立健全企业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和严格的责任机制
供电企业要充分整合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所属各基层单位、有关部门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情况,组织落实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实战演练,提高抢险救援能力,形成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建立完善电力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
4.3、制订应急培训计划,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制订应急培训计划,开展实用的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要积极开展相应的应急培训、预案演练及反事故联合演习。在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更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提高各级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强化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建立电力应急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指导应急管理工作。各生产部门要及时更新主网及配网结构图纸、设备运行参数等资料,工作人员特别是调度值班人员要认真熟悉设备,把握设备运行状况,熟练掌握电网运行方式;应急中心值班人员要熟练掌握预案流程,对各种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4.4、加强应急管理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
建立健全电力突发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在对各类电力突发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要结合电网安全及电力可靠性统计评价分析等工作,加强电力应急管理的统计分析工作,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电网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事故处理终结后,要及时分析事故原因,作出事故分析报告,并认真召开专题总结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和短板,通过总结,进一步增强供电企业员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认识。
4.5、加强电力突发事件信息和舆论引导工作
关键词:微博;传统媒体;传播优势;受众分析;话语权;媒介融合
从Twitter到微博,一场“微博力”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微博上的碎片式的“语录体”开始浸入人们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般认为,微博的兴起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以及强大的信息资源整合力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当然,亦有观点认为,微博对传统媒体而言虽然是异军突起般的冲击,但同时也是传统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传统媒体在微博时代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入手,打造传统媒体的话语特色,从而达到与微博共同发展的状态。沿着这一思路,研究微博的媒体特征和传播特点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用以分析传统媒体在微博时代下的不足,探讨传统媒体与微博融合的新思路,最终实现传统媒体新的创新。这对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媒体融合新格局有重要意义。
1 微博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力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集信息即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交流平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新产物。微博产业发展迅速且影响广泛 ,微博不仅影响着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对社会的公共领域,微博也正发挥着日益强大的影响。
微博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力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紧密相连。在这里,可以以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来分析下微博的特点:
1.1 传播主体的个体化
在互联网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既是受传者也是传播者,同时在微博上也可以是信息传播的中转站。每个用户都可以对信息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每个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微博个性化的表达自己,把自己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在微博上,配以个人的话语方式、表述方式、感彩等,即使有些事情不会被大众关注,但是基于微博强大的用户群体,总有些细节是大众媒体没有注意到的,而这恰恰就是微博的闪光点。
1.2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由于微博的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 字以内,这从根本上就决定着微博内容出现碎片化的现象。为了详细明白地讲述一个事件,一条微博信息是不能完成的,需要连续多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播的内容出现碎片化的现象。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信息爆炸时代,由于信息量剧增以及更新速度的大大提高,人们接受信息越来越倾向于简短,碎片化的简短讯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需求。
1.3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微博收发方式实现了多样化。既可以利用电脑网络的微博网站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信息终端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以移动、简便的方式实现即时传播。微博这种可以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浏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信息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1.4 受众接受信息的主动化
微博的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呈现了更加主动化的现象。运用传播学的受众分析可以发现,原因在于微博用户可以任意选择要进入的社区,任意选择关注的人。以新浪微博为例,在微博广场里就包括了名人堂、微访谈、微直播、风云榜、抢个沙发、同城微博、随便看看等多个社区,用户总可以发现适合他们自己的社区,同时,可以选择自己要关注的人。微博很好的将传播内容的选择权转移给了受众,很好的调动了受众的信息接受积极性。另外,微博的标签和搜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搜索所需要的新闻或其他的信息,这些都是微博中受众接受信息主动化的表现。
1.5 传播效果的即时性
在传播学中,信息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反馈。由于微博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机制,使得信息互动更加的方便快速,当用户在第一时间内收到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时,就可以即刻加上自己对信息的看法和评论,马上转发给关注的人或者信息的者,即实现了信息的反馈。因此,通过微博的信息传受,传受都双方可以得到有效的反馈。《2010 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0 年的年度 20 件网络舆论事件,有 60%是首先由微博发出的声音。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和突发事件当事人开始使用微博,能够使微博话题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微博对公共话语权的解放
2.1 话语理论的基本概念梳理
话语理论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之一。以巴赫金、福柯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观点,成为了现代话语理论的集大成者。福柯话语理论的核心是知识和权利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话语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共谋关系。巴赫金从语言的社会性立场出发,强调交往在语言中具有首屈一指的意义。费尔克拉夫较早对“话语”做了比较明确的、往往被当做权威论述而引证的界定。在他们看来,所谓话语,指的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
话语权,简而言之,即是拥有说话的权利。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它属于表达权的一部分,是公民个人对于他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及各种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享有的民利;从群体的角度来看,“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
2.2 微博对公众话语权的解放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根据传播学先驱卢因的“把关人”理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在这个理论中,“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在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掌握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并且传统媒体常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极易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传播的话筒。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以及媒介观念的桎梏,受众处于被动地位。大众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话语权极少,不足以对社会公共格局产生影响。
网络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被传统媒体垄断的话语权也开始向公共领域扩散。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公众话语权的实现提供了渠道,作为网络媒体的代表,微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传递信息、表达意愿的平台,尤其在话语权领域,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公众话语权的垄断,给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具体地可以通过微博来分析公共的话语权参与看出。
(1)通过微博直播突发事件。微博的崛起,改变了突发事件直播的整体格局。无论是甘肃舟曲抗击泥石流灾害,还是微博直播江西 “宜黄强拆事件”,微博正将全体公民的“围观”迅速升华成一种改变社会常态的力量,它以在现场直播的方式积极地推动着社会事件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宜黄拆迁事件”。
2010年9月14日,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的钟如九的家在强拆中变得支离破碎,16日,钟家二姐妹打算去北京求助媒体解决,在南昌机场遭到了围堵,被迫躲入女厕所内。情急之下,她们联系上了《新世纪周刊》记者刘长。之后,刘长发出了第一条有关“宜黄强拆”的微博,呼吁有关人士关注。这条微博得到了《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的转发直播,了钟家姐妹遭遇围堵的信息,由此拉开了微博直播“昌北机场女厕攻防战”的帷幕。事件的最后,江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宣称:宜黄县委书记已被免职,县长也被提请免去职务。同时,钟母被护送到北京进行救治。
江西“宜黄事件”称得上是一次改变中国微博历史的“现场直播”。
微博拓宽了自下而上、传达民意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和其他网络媒体的不足。
(2)通过微博参与公共事件决策。在社会性媒体时代,人人可以成为“公民记者”,为公众的话语参与提供了另一条绿色通道。在我国,微博也越来越成为公众参与公共事件决策的一个重要的渠道。通过微博参与公共事件决策最典型的案例当属“南京梧桐树事件”。
2011 年3 月初,南京市政府为建设地铁 3 号线以及10 号线,将南京市主城区内许多在上世纪中期栽种的梧桐等树木移栽,其行为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有网友上传了南京市太平北路移栽之前的绿荫图片,以及梧桐树被迁移后的图片。用微博转发给了主持人黄健翔,请求他给予关注。黄健翔随后将该消息转发姚晨、赵薇、郑渊洁、王菲等一批微博名人,同时呼吁江苏卫视的主持人孟非、乐嘉以及导演陆川共同关注。消息发出后,仅新浪微博上主题为“拯救南京梧桐树 筑起绿色长城”活动就被 14045 位网民转发,“南京的梧桐树” 微群上,也有粉丝超过7000人,发表留言 4200 条左右。随后,媒体跟踪报道,将南京因修建地铁移植梧桐树事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此次事件是网民通过微博参与,形成舆论源头,而后得到传统媒体的支持,最后南京市政府正面回应,表示愿意公开征集民意,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可以说“南京梧桐树事件”是公众话语权得到彰显的一个典型案例。微博也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件决策的绿色通道。
(3)通过微博进行舆论监督。新媒体时代,公众获得更好的平台,更多的机会参与舆论监督。纵观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的舆论监督过程,大都是“微博率先披露—形成巨大的社会舆论-被传统媒体报道-形成舆论监督—推动相关机构解决问题”的模式,微博成为公众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
“微博炫富事件”中,网络民意推动了中国公益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微博炫富事件”源起于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事件中的各方,包括政府组织的官方微博 (如中国红十字会官方新浪微博)等,都通过微博这一载体表达观点和态度。
2.3 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1)微博对传统媒体新闻来源的地位的冲击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唯一来源就是报纸、广播以及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微博兴起之后,公众不再仅仅是通过传统媒体得到新闻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获得新闻资讯。微博的兼容性以及信息更新的即时性,使微博也日益成为重要的新闻来源。众所周知,微博与传统媒体不同,微博上的信息不需要经过采访、编辑、审核、发行等环节,这就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而时效性恰恰是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微博不仅能够以文字形式,还可以上传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在进行突发事件的报道时,这些可以加强新闻的现场感,甚至可以实现新闻事件的直播。事实上,现在很多新闻事件都是通过微博实现第一时间的报道,传统媒体才进行跟进。这样,在社会公共领域,话语权已不再是传统媒体与社会精英集团的特权,即使是不同的草根阶层也可以通过微博传递自己的声音,实现自身的话语权。
(2)微博的兴起对传统媒体社会舆论导向作用的冲击
以往,传统媒体掌握着社会的舆论导向,哈贝马斯说:“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也统领了公共领域。”而微博则打破了这种统治,传统媒体不再是社会舆论的指向标,舆论导向更加多元化,更多地回归民众。这种回归有时或许并不是理想性的,但它实现了公众的自我意志的表达。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同时也具有传统媒体一样的舆论监督功能。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是,微博舆论监督的实施者不是具体的媒介组织或机构,而是数量众多的“自媒体”。这些“自媒体”数量众多,分布于社会各领域,因此微博也起着强大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功能。不仅是普通大众,各种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各领域的社会精英,都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这就迎合了微博迅速发展的浪潮。
(3)微博避免了传统媒体信息过程中的失真。微博信息的不需要经过传统媒体的二次加工,避免了信息加工的传统过程中的失真。微博的特点增强了其内容的现场感与时效性,给受众更加强烈的真实感,而相比下,传统媒体的二次加工则使得新闻信息显得较为官方。
3 微博信息传播的局限与不足
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来看,“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这个理论充分肯定了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并非技术的进步就必然意味着社会的进步。
首先,内容较为浅显。微博作为一种媒介技术,它并非完美无缺。微博内容的字数限制,使微博主要侧重于精短、简洁的新闻信息,而对于新闻的深度报道,微博就显得力不从心。在现代社会,碎片化的特征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和扩散,但人们不仅需要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也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解读,而这无疑使微博的弱项。
其次,无效信息泛滥。微博用户的剧增以及微博转发功能使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造成无意义信息的海量拥堵,信息泛滥难以避免。而且虚假、无用信息业影响了人们对有效信息的运用。
再次,话语权被滥用。上文曾提到微博与传统媒体的很重要的一点不同就是微博没有传统媒体那样严格的审核环节,这固然有利于话语权的实现,但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微博信息的无限制传播造成了假消息的泛滥,侵犯他人权益、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言论屡见不鲜。从根本上说,这些问题在于话语权的滥用。
虽然从理论上讲微博可以保证每个公民个体拥有独立的话语权,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个体话语权的实现还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个体想要获得强大的话语权,一方面取决于公民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所传达信息的社会影响力。微博的技术优势可以使某个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和扩大,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成员数量是众多的,个人的话语权极易被微博中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同时个体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共同体,必须要遵循共同的社会规范,以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为基本原则。因此个体话语权的实现不能对社会共同体的利益造成损害。
根据上文所述,微博存在内容浅显、信息泛滥以及话语权滥用的局限,并且微博不能很好地保护个体话语权的实现。所以,在这几个方面就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机会。
4 传统媒体的突围与机遇
微博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体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瓦解了传统媒体对公众话语权的垄断地位,草根阶层获得了更多与精英阶层平等对话的权利,话语权更多地向大众回归。但一种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亡,正如广播和电视的出现并没有带来纸质媒介的消亡一样。微博与传统媒体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过了一定时期的冲突,两者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应该看到的是,微博还是一种不成熟的传播形式,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限制性因素。微博信息更新迅速,难以有持续关注的话题,很多的社会事件大多只会沦为一种谈资,并不会使公众舆论产生实质影响。在当今时代,虽然经受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冲击,但传统媒体依然扮演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传统媒体在公共领域依然拥有强大的话语权。相比微博等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时有较强的权威性、专业性和深刻性等优势。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许多的新闻事件虽然首先是由微博报道的,但只有经过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之后,事件的新闻价值才得以被挖掘出来。
传统媒体也应该认识到,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扼杀和消亡自己,挑战和冲击是必然的,但机遇也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如何借势于新媒体,实现自身跨越式的发展,是传统媒体应该考虑的问题。
首先,传统媒体可以将微博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传统媒体在信息来源的选择上常会受特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新闻信息的生产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偏向性。而微博的信息是海量的,社会各领域的热点问题都可以在微博上得到最及时的报道,因此以微博为信息来源,不仅在于为传统媒体从业者提供了更方便的新闻生产手段,更为关键的是在于公众拥有了更大的影响新闻生产的权利。
其次,微博是一个开放的技术平台,不仅是社会公众,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微博作为自己的信息平台。传统媒体也可以利用微博作为自己的信息平台。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单向的传播方式,,公众面对传统媒体,缺少表达意见、进行反馈的渠道,单向性剥夺了公众话语的表达权利,这也是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时愈显被动的重要原因。而传统媒体借助于微博能够提升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再次,传统媒体与微博相互融合,也有利于发挥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深刻性等特点。微博信息鱼龙混杂,假新闻、谣言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可能会误导舆论,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传统媒体与微博的结合则可以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重树社会主流价值观。
具体而言,针对前文对微博传播局限性的分析,传统媒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势发展:第一,紧紧扎根在传统媒体报道内容的深刻性,与微博的碎片化形成鲜明对比。以广度和深度为立足点形成受众的关注点,吸引受众。第二,由于微博存在无效信息泛滥的客观情况,而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则没有太大的问题,只要继续保持传统媒体传播内容的有效性就可以不陷入信息泛滥的泥潭。第三,传统媒体几乎没有话语权滥用的问题,因为传统媒体有严格的审核机制。因此,在与微博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情况下要定位于权威性,树立自身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角色。
在传媒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旧媒体形态之间的冲突必然存在,尤其在公众话语权领域。但是没有哪种媒体形态会给公众话语权带来完全的解放,也没有哪种媒介形态能够完全垄断公共话语权。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它们既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微博新媒体让更多的公众有了参与媒介传播的机会,公众不再仅是媒介传播被动的受众,而是与传统媒体一起融入社会的信息传播领域。
参考文献
[1] 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
[2]刘海波.微博信息传播的5W解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报,2010(6).
[3]张美玲,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石义彬,王勇.福柯话语理论评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1).
[5][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华夏出版社,2003.
[6]赵云泽,付冰清.当下中国网络话语权的社会阶层结构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5).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1-162).
[8]陈海兵.微博:中国式民主进程的加速器[J].观察与思考,2011(2).
[9]王兵.从媒介话语权看微博[J].赤峰学院学报,2011(3).
[10]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72-73).
[11]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0.
[12]五W模式指的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