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描写梅花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梅花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梅花的诗

第1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柳叶乱飘千尺雨,桃花斜带一路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初也笑春风,及到离披将谢日。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

第2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林逋 诗风 清瘦

林逋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其性情恬淡好古,无意于做官。早年曾放游于江淮之间,后来隐居在杭州孤山。他极喜爱梅花,且又以养鹤自娱自乐,所以有“梅妻鹤子”的美称。林逋善于绘画与书法,但与绘画及书法相比,他的诗则更具特色,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

林逋的诗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写景诗。这类诗作大多描绘的是四时之景及其隐居之处的西湖与孤山的景色。如《春日感怀》《西湖春日》《山中冬日》《山村冬暮》等。二是咏物诗。这类诗作所咏之物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些平常之物和细小之物。如《笔》《墨》《茶》《山园小梅》《猫儿》等。其中尤以《山园小梅(其一)》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代表。三是送别唱和诗。林逋的诗集中收有大量的为友人送别时所作的诗和一些唱和诗。如《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送吴秀才赴举》《和酬周寺丞》《送范寺丞仲淹》等。四是表现隐居生活及情怀的诗。如《小隐》《孤山隐居书壁》等。可见,林逋诗的内容并不能算丰富,题材也非常狭小,他的诗作既没有涉及国家的政治大事,也没有提及到民生疾苦。甚至单就景物诗的描写来看,他所写的也只是他住所周遭的景物,丝毫未涉及到祖国各地的风格迥异的自然山水。这些题材上的局限性是和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由于他一生不仕不娶,在孤山过着优游的隐居生活,仅以种梅养鹤为趣。这些经历反映在他的诗作中,就渗透出了一种淡泊清雅的情怀。如他的《小隐自题》:“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仅仅只是自己居住的屋子旁有竹子围绕,诗人就觉得是趣味多多了。而一个鹤闲,一个蜂懒,更是刻画出了一种散淡、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在这里闲鹤的无所事事,懒蜂的自在安逸式的生活也正是诗人所向往的。这种慵懒的生活姿态,在诗人看来却是人生难得的自然情趣。所以后两句“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就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一如闲鹤和懒蜂那样任性无为,收放自如。如此整首诗就呈现出了淡泊清雅的诗境。

同样,诗人对于自身身世的慨叹,对于末入仕途,才华无人赏识的不平,也都在清泊淡远的诗境中表现出来了,这更增添了悠长的余韵。如《墨》:“青晕时磨半砚云,更将书贴拂秋尘。衰羸自顾空多感,不是临池苦学人。”《茶》:“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两首诗既形象传神地描摹了所咏之物,又结合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大概是因为自己身体衰羸,多愁善感,不适合出仕的缘故,才使他自己的才华无人赏识,只能“闲对茶经忆古人”了。虽然诗人将心底的牢骚写得甚为隐晦,但仍依稀可以感受出诗人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知音的难觅,使得诗人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孤傲、清高之情怀。《湖山小隐》“黑头为相虽无谓,白眼看人亦末妨”,诗人能这样率性而为,任意舒放自己的性情,不也正是隐居的生活带给他的独特享受吗?诗人在其咏梅诗中,在描写梅花体态的同时,亦表现出了其高逸的品格,如《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而在诗人的咏梅诗中,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其《山园小梅》二首。一开篇即写出了梅花的傲立姿态,许多芬芳的花在冬天已凋谢、摇落,只有梅花独自开放,给孤寂昏暗的小园带来了一点明亮和热闹的色彩。接下来是描写梅花独特的精神风貌,诗人没有直接写梅花的姿态和幽香,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昏黄的月光下飘来了梅花清雅的芳香,这香气又似乎是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在朦胧的月色之下又添一份清新的雅韵。梅花仿佛天生就具有这样的高贵气质似的。尾联作者由梅花联想到自身,诗人的品格也如同这梅花一般孤傲、高洁。也只有诗人才能真正地欣赏梅花,喜爱梅花,理解梅花;也只有诗人的品质、襟怀是和梅花融为一体的。

或许是因为林逋是一位真正的隐士,终生不娶的经历及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使得他的一生平静得如同一池春水,几乎没有任何的惊涛骇浪,所以他的诗作不论是写美景,还是写衰景,不论是表现哀情,还是表现悲情,都只是用细语缓缓流出,娓娓道来。没有强烈的感情起伏,不存在任何大悲大喜的转折。比如诗中表现豪情的诗《诗招南阳秀才》“危堤柳色休伤别,上苑杏花长自春。况有西湖好山水,归来且濯锦衣尘”。面对仕途的不得意,诗人劝他的朋友不要因为一时的不顺利,就放弃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做一个放游江湖的人。而应将目光放远,看到青青柳堤时也不要感到离别的伤感,毕竟上苑盛开的杏花也可以安慰你。更何况,还有西湖的青山秀水,可以洗濯你旅途的征尘,可以驱除你身心的疲惫,为什么还那么悲观呢?可以看出,诗人洒脱的表现仅仅是用西湖水濯衣尘而已。在《深居杂兴》之一中,诗人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做了以下描述:“门庭静极霖苔露,篱援凉生袅菊烟。”正在生病的诗人独自面对着这样一个幽静偏僻的处所所发出的悲怀之情仅仅只是“瘦行清坐咏遗篇”。

所以林逋的诗风,用他自己的两句诗来概括最妙不过:“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烟篁一两竿。”(《喜皎然师见访书赠》)“清瘦”二字可谓传神之极。清即清雅、清淡之意。林逋诗不仅意象清淡,而且诗中之意境也是清淡的。所写之景,所描写之物,无一不显出清雅的风致来,在清雅的风格中留下了长长的余韵和淡淡的回味。“瘦”则是指林逋诗的内容单调,题材单一。仅仅只是描写他身边的小景小物,根本未提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同时也是指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没有昂扬的激情,以平淡的基调为主。虽是如此,林逋依然在艺术表现上有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后代诗人中,他的影响依然很大。陆游的“平生所慕孤山老”、杨万里的“冰壶底里步金沙,真到林逋处士家”、陈与义的“自读西湖处土诗,年年临水看幽姿”,就连南宋亡国皇帝赵显被掳去时也写了“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林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艺术创作也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林逋著.林和靖诗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2]林逋著.林逋诗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

[3]钱钟书著.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赵齐平著.暗香疏影——说林逋《山园小梅》[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第3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在数不胜数的繁花中,美丽、娇艳的很多很多。我单单喜欢平凡的梅花,与我志同道合的还有梅妻鹤子的林逋。古代描写梅花的诗句也是很多的,宋代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是那样的优美,把梅花的样子深深刻在了读者的心中。

梅,一种极为平凡的植物,盛开在令人畏惧的严寒,独占枝头,不畏不惧。他是冬天的佼佼者,以一身洁白或墨黑所征服花的世界。他由五瓣娇小的花瓣组成,白梅是那样的纯洁;墨梅是那样的高贵,在伴有梅花独有的那种幽香,立刻把人深深吸引着。

冬天,大地万物都沉睡了,看不见高贵、典雅的玫瑰,看不见出淤泥不染的莲花,也看不见婀娜多姿的,只有它,一朵朵小小的梅花,正义凛然地耸立在冰雪地的严冬。他抬头挺胸,十分神气的占领了整个冬季人们的目光。他不与百花争春,他只在枯燥的冬天,开放,吐露芬芳,他把冬天点缀得冷艳动人。

梅花以他不怕严寒,勇于战胜生活中一切不利环境而独占枝头,我们也该学习他的不怕困难,勇于战胜挫折。在学习中,我们要加倍努力,更上一层楼;在失败后,我们要拍拍胸脯,抬起头,说,我能行;在生活中,我们要勇敢的生存,不被恶势所击败。这就是梅花对我们的启示。

我爱梅,我爱它的娇小动人,我爱它的幽雅香气,我更爱它的不畏严寒,勇往直前。

第4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素材;生活

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精练,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提高文化修养。

古诗词教学中可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学会搜索相关素材资料,积累储蓄文化底蕴

许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前阅读、收集大量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资料,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量变的积累才能促成质变,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素养、对古诗词的领悟、理解能力才能积少成多,底蕴才能厚重起来。其次,教学古诗文时要学会积极扩展,增加相关链接,如教学一首描写夏季景色的诗,同时讲一下其他相关的诗词,学完一首表达离愁别绪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后,再比较一下其他类似的经典诗词,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诗词的欣赏品位就会一步步提高,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好地学好古诗,感受古诗词的精髓所在。

二、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诗文中

拉近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情画意的境界。现在各城区公园旅游景点有很多,许多学生也跟随家长到各大风景名胜区,有过许多录像、视频、照片等资料,可让学生多交流,互通有无,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状物、抒情、描绘大好河山的文章,这些都可以联系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是诗人文化的艺术结晶,追求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之美,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以往旅游赏景等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可以起到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熏陶效果。

三、紧扣字眼,多做推敲

古诗词讲究精练、推敲、反复斟酌、炼字,抓住紧扣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字眼,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其用法之妙,这也是向诗人们学习习作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品评、鉴赏能力。同时,“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导学生推敲鉴赏字眼、好词妙句过程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

四、重视音乐在古诗中的作用

古人音乐和诗词应和,相得益彰,堪称一绝。音乐是对诗词最好的烘托,诗词是对音乐最好的呼应,通过诗词和音乐的完美融合,学生既可提升对诗词文学艺术的欣赏品位,也可提升对音乐的欣赏层次,这样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就不再只停留在肤浅的背诵、理解、做题等阶段,而是转化成一种艺术的享受。

五、重视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古代讲琴棋书画,古诗词往往和绘画分不开,诗词常是对书画的题跋,一幅画总要题上诗句,如王维的诗词本身就是画,而他的画也是一绝,所以欣赏学习古诗词,也可欣赏学习古诗词中的画境,绘画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词,带画册的诗集是最好的古诗词教材,每一首诗词都附一幅简单的写意山水花鸟画,虽然寥寥几笔,都能将诗词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咏梅的诗词很多,画作也不少,梅花贵在高洁,对梅花的表观,画家注重神韵,一枝斜倚,有打着朵的,有初绽的,有的是红梅,有的是雪梅,不管哪种梅花的神韵都令人叫绝,旁边关于梅花的诗词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松、竹、菊等都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诗词绘画欣赏,让学生有较大的启发,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喜欢古诗词和书画,真正对诗词艺术感兴趣并去积极学习探究。

六、从语言风格方面理解鉴赏学习古诗词

诗词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学习鉴赏理解古诗词时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语言风格的词语归纳通常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丽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感,有艺术感染力……学会积累,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诗人在诗词中的语言风格,如苏轼、辛弃疾词的语言风格,通常是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通常是笔调婉约。

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入手理解领悟古诗词

在教学中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维,让学生顺利把握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普通词句,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体会领悟,感同身受诗人的心境意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总之,古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途径之一,教学古诗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5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皇家园林除了遍植名贵花草外,还从海外购买奇花异草,花开之际,皇帝就和大臣们赏花游乐,君臣唱和。而士大夫家或地方上也多辟私人花园,“放人春赏”。司马光在洛阳曾建“独乐园”,苏轼写诗做了描述,“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履,竹色侵杯”,形象地写出了独乐园的朴野之趣。大诗人陆游宦游入蜀,花开时节四处游园赏花,“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已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写出自己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春光的喜悦之情。

诗人们游园赏花,并不全是赞美,也有讽刺。“名园虽自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富贵位高无暇出,主人空看折来花。”侯家坐拥名园,却无暇游赏,只看折下的花。富贵使他们无从接近大自然,也就失去了造化赐予人类的美的享受。诗人穆修巧借游园给了贪婪地占有园林之胜的贵侯们以辛辣的讽刺。

宋人在典礼、宴庆、佳节、出游时有簪花的习俗。簪花又称插花、戴花,本是重阳登高习俗,唐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的诗句,后来由插发展到多种花卉。簪花在文人士大夫中很是流行,经常见诸诗词。“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写的是欧阳修在丰乐亭游春的情景,他双鬓和衣襟上插满花卉,坐在轿上大醉而归,显示了洒脱不羁的性格。“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写的是苏轼在杭州赏花插花的情景,发出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黄庭坚的词中也有“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的句子,却与苏轼的不相同,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并不因年事已高而消沉,那种热爱生活的“壮心不已”精神跃然纸上。

第6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在中国,樱花有很长时间的栽种史,在古老籍册中,我们可觅到樱花的点点芳踪。“樱花”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李商隐的诗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此后也有诗人多次提及。然而就是一种樱花,在中日文化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意象。

日本文化中的樱花意象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记号之一。日本人对于美的意识与樱花有着紧密的联系。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茸和歌集,收录了《万叶集》之后的优秀和歌约1100首,歌集中咏樱和歌的确切数量一直存有争议,然而可以归纳出樱花意向大致有四种,分别是咏叹孤独,将其与日本武士道精神联系在一起,日本民族的集体意识以及叹息人生无常这四大类别。

早在日本奈良时期、平安时期,很多歌人就开始使用樱花作为广泛的题材而被大量地记录进和歌,但是早期樱花在日本受欢迎程度远远低于梅花等,《万叶集》中收录樱花题材的诗远远低于梅花。到了幕府时期,日本武士道精神开始盛行,樱花成为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征,战死和殉死成为了樱花在日本文化中的一个独特意象。到了江户时期,因为日本国学家的广泛推崇,樱花开始在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土壤中扎根,比如日本的特攻飞机也以樱花来进行命名,而很多日本的军歌也是反映了樱花的主题,例如《步兵的本领》、《啊,红色的血在燃烧》、《同期之樱》等军歌,都是对樱花主题的充分反映。

《古今和歌集》的樱歌中,樱花的意象凝结在“无常孤独”层面上的比较多,大部分表现的是四层内涵,第一是爱情的无常,第二是美好东西的易逝,第三是不被人赏识,第四是孤独。在歌集中,对于樱花的特写镜头并没有做具体的描写,大部分都在对樱花进行整体的描绘,而几乎没有独立的意象。

直到佐久间象山写的《樱赋》出现,山樱才有了独立意象,而且这种意象从咏叹式变成了自觉式,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 “不被人赏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但是从整体的樱花描绘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集体意识;当然,在日本文化中的樱花意象,也有咏叹物哀的本质。在《平家物语》里,对于平氏一族兴衰的描写中,樱花盛开,樱花落下,都是代表了一种物哀的情怀。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就吟诵道:“人问敷岛(日本别称)大和心,朝漫山樱花”,便是将樱花作为以“物哀”为基调的日本人精神的具体例子。

樱花也可以借指很美的女子,在井原西鹤的《青菜店老板家的故事中》里面,把主人公阿七比作是樱花,虽然是过早凋零,却是美到了极致,始了樱花文化的新纪元。渡边淳一的《樱花树下》借用樱花来对女性的柔美进行描写,并且借用的妖美、妖魅来进行指代,所以从日本的一些小说来看,樱花也可以指代恋爱、美貌的女子。

中国文化中的樱花意象

根据日本权威专著《樱大鉴》记载,樱花,起源于中国,原产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所以中国文化中也不无对樱花的描述,虽然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也是相对比较鲜明的。

西汉辞赋大家杨雄的《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记载,此处樱并无确指。但是梅花、木兰在中国古代一直是高洁、典雅的代表,所以将樱与梅、木兰同列,也可以透视出古人所赋予的樱花品质,一样是高洁、典雅。在南朝宋时,王僧达有诗:“初樱动时艳,擅藻的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此诗毫无伤感之意,而表达的是一种在艳丽春光下的喜悦心情。

唐代出现的樱花诗比较多,例如李商隐、白居易都比较喜欢对樱花进行描写,可见唐代时候,平常人家的庭院里也种植着樱花。白居易有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其意在于家中的小花园新种了红樱树,闲来绕着花在园中走走就当踏青春游了,描写一种悠闲自得的园中情怀,表达的也是一种欣赏自然的悠闲态度。然而到了李商隐的《无题四首》中,樱花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意象,代表着一种衰败的景象,全诗的关键是哀、苍、凄,将樱花与风雨、哀筝等联系在一起,也代表了樱花虽然很美,但是美好却不多时的这样一种怜惜之情。

李煜《谢新恩》中提到了樱花,很明显代表着相思、寂寞等离愁别绪。南宋赵师秀的《采桑子》中对于樱花进行了描写,是以整片整片来进行描写的,用颜色和“百卉千葩”来描绘樱花的样子,运用了整体的意象,来表达的是樱花美丽的样子,但是后一阕中,突然话锋一转,开始有了伤春的情绪。苏曼殊的《赠歌者》中选择的是樱花来作为歌者歌声生动表达的一种依托,在这里,樱花的意象是轻柔的、翩缱的,是比歌声还轻柔的一种东西,这里所表达的还有诗人对樱花的一种美的赞颂。

中日樱花文化意象的相同点:怜惜樱花本身所呈现的惋惜之情

虽然在美学意义上,中日的樱花文化中,都体现着一种纯洁、壮烈和高洁的美感,但是中日樱花的意象在文化上的传达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中日樱花文化意象的相同点:怜惜樱花本身所呈现的惋惜之情。其一,东方审美观形成的美的意象。在《阴翳礼赞》中,谷崎润一郎曾经表明了他对樱的态度,“哪怕孤樱一株,也是很美的。只要花开的绚烂”,“只要有心,何须火车,电车之劳顿,可谓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也充分表明了作者对樱花的态度,他认为不需要空虚的仪式,只要能够感悟美就可以,这是一种典型的东方美学,而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去获得美。这一点,在中国的关于樱花的诗歌中也有表达,实际上就是一种感悟的情怀,例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有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例如薛兆云的诗中如此描述,“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金塘风日好,何处不相依”,这些都是东方审美观所形成的一种感悟美的意象。

其二,对樱花的怜惜升华成的惋惜意象。日本文学艺术中永远咏唱不断的主题就是赏花惜花,樱花也是这一主题中最完美的意象表达。樱花美而易逝的生命意象对日本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当前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将人生情怀寄托在了日本文化这里。从哀物到哀人整个过程,日本的文学艺术中,常有讴歌赏花护花惜花的心声。日本古歌曾有歌云:“樱花因此冠群芳”,意即樱花的美正是美在她的不能长久,又有“今日脱鞋上床睡,不知明朝能否醒”的古歌,这里面都包含着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对人、对事的悲哀与同情。这种悲哀与同情,可解释为怜悯、哀怜、感动、感慨、同情、壮美的意思。川端康成把这种悲哀的同情,给予了他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特别是下层妇女。他把她们的悲哀,描写得纯真透明,不掺一丝杂念,塑造了感人的艺术美形象。而在我国,南唐李煜曾经写过,良夜促,香尘绿,魂欲迷,檀眉半敛愁低。未别,心先咽,欲语情难说。出芳草,路东西。摇袖立,春风急,樱花杨柳雨凄凄。

其三, 对樱花报春凝结成的赏春意象。日本人将樱花视作美的化身,是春天的象征,也折射了日本民族很多的文化内涵,例如樱田、樱时雨等这些词汇是日本民族语言中比较特有的现象,也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一种审美情怀。樱花在日本就是美的化身,是一种花神一样的存在,所以日本人一旦称“花”的,就是指樱花。

中日樱花文化意象的相异点:壮烈与淡泊的价值体系

其一,民族精神与物哀心态的结合。日本把武士道精神和骤开骤落的樱花联系起来,也有很多的日本青年男女都觉得其在最好的时候凋谢,非常美。而在中国,因为与日本的生命价值观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松柏等植物才用来象征生命,所以在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下,中国文化中对樱花的热衷来源于对其淡泊的品质的热衷,比如樱花往往飘落就在一瞬间,无牵无挂。而且樱花通常是小小的花朵,惹人怜爱,也比较娴静优雅。日本人爱樱花之美,爱樱花之纯洁,爱樱花之短暂,从中也体会到人生苦短虚无的伤感,感叹决然退场的壮烈与凄美。如川端康成的《古都》,用淡淡的忧伤的笔致下,描绘出姐妹相逢的喜悦与泪水的场景。日本人经常将樱花和武士联系起来,日本人认为樱花有几个特性跟武士的特性非常相似,比如集体精神,日本人非常注重集体精神,而早先的一些樱花的歌集、诗集中,樱花的形象就是成片的,成片的描述使得樱花看起来就是一个集体,在这点上,具有共通性。日本民族中认为樱花是非常灿烂的,活着和死了都应该要像樱花般灿烂,而且樱花在最美的时候飘落,是对生命的一种高度赞美,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认为,群体凋零是一种无尚的光荣,正体现了樱花对日本文化中武士道的集体团结、光荣自杀思想形成的影响。在《古今和歌集》中的咏樱和歌开始将凋零的樱花看作是一种美,并借由樱花的飘落凋零之美来表达对生死无常的感受,由此可以窥探到物哀这一美意识的雏形了。

其二,单纯对美进行升华而形成的境界。中国人虽然也爱樱花的美和净,但更爱她抱团齐放的团结精神,爱她零落成泥的奉献精神,从她历经千年的磨练中体会到一种坚韧,从她愿在盛时放下一切中感受到那淡泊超然的境界。

本研究通过《古今和歌集》、渡边淳一、李商隐等作家的文本,对其中的樱花及其所隐含的文化意象进行分析,比较中日樱花文化意象的差异,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东方审美观形成的美的意象、樱花的怜惜升华成的惋惜意象和对樱花报春凝结成的赏春意象等方面,中日比较一致。而中日樱花文化意象的主要不同点在于:日本在樱花意象中更多地体现了武士道精神、物哀心态、集体主义以及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而中国在樱花意象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单纯的审美,这种意象更多地表现在:团结、高洁、轻柔和淡泊的宁静之美。

【参考文献】

①尹宁宁:《万叶集中咏梅歌和咏迅璧亩员妊芯俊罚《文学教育》,2012年第8期。

②谢东华:《鸦ㄔ槐疚幕中的多元象征意义》,《民族论坛》,2009年第9期。

第7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最初是想描写一番屋前的腊梅花,可如今花早已凋谢,只留下些许记忆。犹记得花的模样是那般小巧。整个花朵不过小指尖般的大小,鲜红的花瑞在花瓣的层层包裹之中显得有几分小女儿态,竟让人联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句来。花瓣是黄色的,但具体是种什么黄也说不上名号来。说是金黄,不如她雅致;说是鹅黄,不如她清秀,暂且就叫她梅黄吧!花儿大都有绿叶来衬托,可腊梅没有。也许是叶子怕那冬日凛冽的寒风,也许是腊梅花心善,不忍让叶子来作陪衬。不管怎么说,这倒是让腊梅更显纯净。

近几日,我又去探望了一次那腊梅,花儿虽是没了,但枝干上时疏时密地缀上了些新叶。叶片很小,都争着抢着往外冒,它们在沐浴过春雨之后,更显得绿意诱人了。低头细看,每片叶上仿佛涂了一层明油,使它们看起来如婴儿的脸一般细腻、柔滑。而那些卧在叶上的小水珠则把叶子细小的纹络一展无遗,多么可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领悟到新生事物是无比美好的,它总会替代旧的事物。的确如此,可若以达观之心来看,沉舟、病树也很美妙,它们更易引发我们的想象。美丽的腊梅凋谢之后紧随而来的是那一抹明丽的新绿,它们岂不都很美好?我们的生活就如这黄花、新绿一般,无论新的、旧的,无论过去与末来,只要常怀欣赏之心,皆是无限美好的。

第8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关键词:意象的内涵;古诗的解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文化,我们徜徉于诗的王国,穿行于词林诗苑,那充满灵气、富于美感的句就会纷至沓来。沉浸其中,细品慢赏,就会感受到古代诗歌无比惊艳的美。而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藉着丰富的内涵,如果我们熟悉这些常见意象,就会给诗歌鉴赏带来很大帮助,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不舍之情融合在一起。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惜别的深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最著名的地方,“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借杨柳表达一种离愁。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又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都借长亭表现深厚的离情。

月亮。古诗中的月亮大多是思乡的代名词。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美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用深邃美妙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鸿雁,每年秋末奋力回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后人又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借以表达思乡之苦。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多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又如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这些词人,都借梧桐表达一种寂静凄凉的心境。

流水。水在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刘禹锡《竹枝词》:“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东流之水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载不动流不尽的是连绵的愁绪。

杜鹃鸟。周朝末年蜀君杜宇,被迫让位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苦,竟至口中流血,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正如唐代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于是古诗中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它的啼叫容易触动客子的乡愁乡思。

第9篇:描写梅花的诗范文

那时,我并不知道读诗的妙处在哪儿,只记得,有一次读诗的时候,窗外满天飞雪,一朵朵美丽的雪精灵在空中飞舞,北风也呼呼的吹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这些声音和爸爸吟诵着的抒缓的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个冬天,因为《江雪》这首诗是我背会的第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问爸爸,蓑笠是什么,爸爸说“蓑笠”是一种古代的挡雨之物,和我们的雨衣差不多。哦,我明白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的描写冬天的诗,“绿蚁新配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名《问刘十九》,是唐代白居易写的诗。本来我并不理解它意思,爸爸给我讲了讲,我才知道了它的意思:新酿的米酒,色味香浓,小小的红泥炉,烧的十分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了,能否共饮上一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到懂,我也挺喜欢梅花的,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迎霜斗雪的精神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我们也该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病。当我又读到“泽国龙蛇冻不伸中,南山瘦柏消残翠”,知道它表达了冬天的寒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