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国家审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家审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家审计论文

第1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第2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1.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人员应掌握会计、管理、税收、相关法规等多种专业知识及与经营活动相关的业务知识,以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现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从财务部门调来,缺少专业的审计知识,不熟悉具体的审计流程,综合业务素质不高,识别风险、判断正误能力较差,大都以手工查账为基础,适当运用抽样技术,根据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样本结果,容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无法出具有效的管理建议,制约了内部审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导致组织价值增值难以实现。

2.内部审计计划不够完善

国有企业审计在制定内部审计计划方面存在问题,未能突出审计重点,未能适应评估固有风险并随之修改相应的内部审计计划,未能确认与异常交易相关的高风险领域,审前缺少审计计划,未能编制出合适的内部审计计划或是墨守成规,对往年内部审计计划不作修改就加以运用。

3.内部审计结果实施不到位

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机制,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没有建立如何完善制度,导致同样问题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反复出现,甚至对内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不能做到“宽严适度”,有的干脆不了了之,使内部审计地位和权威受到了影响,审计成效得不到体现。

二、国有企业以实施内部审计推进组织价值增值的具体措施

1.国有企业高层重视并保障内部审计实施的独立性

国有企业高层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加大对本企业的监管力度,成熟的国有企业应专门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使内部审计部门拥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权限,使内部审计工作尽量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时内审能有效监督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建立内部审计质量保证制度

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工作的生命线,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对发现的问题查深、查透、查实。建立内部审计责任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合理分工,从制定内审计划、编制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底稿、审计签证、出具审计报告到归集审计档案等实行全程质量管理,确保内部审计的高质量。

3.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推动内部审计健康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学识内审人员队伍,是完成内审工作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审计力度,实现内部审计的防弊兴利和增值的管理目标,达到“建一流内审队伍、创一流内审业绩”的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主动参加业务培训,调整、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处理业务的政策水平和应变能力,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4.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计划,严格履行内审程序

为更好地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国有企业应制定《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制订了《内部审计人员守则》和《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年初制订好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拟订内部审计方案,下发内部审计通知书,按照计划开展内部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草拟审计报告初稿,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与企业高层及时沟通,探讨解决方案,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制定管理建议书。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并进行整改跟踪核查。

5.突出内审重点,不断显现内审工作成效

在日常内审工作中,内审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项目前需要经过调研阶段,调取与内部审计相关资料作为制订内审方案的参考依据。内部审计开始后,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分析,根据其内部审计情况,制订被审企业的审计重点,排除重复审计项目,减少了内部审计资源的浪费和内部审计工作量。内审人员在工作中碰到的难点和疑点化大力量应进行研究,互相帮扶和排解,使内审工作做到了“精、准、快”,例如通过突出对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内部审计,着力从深层次发现其重大经营亏损,资产运营质量较差,内控管理机制不规范和内控制度、经营决策失误等方面的主要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可操性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有抓住重点,内部审计工作成效就会不断显现。

6.重视内部审计成果,提出整改措施

第3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环境保护 监督

一、引言

工业革命之后,不少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相关研究出现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学术界和政府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进行研究。1995年,在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但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审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环境审计落后于国际环境审计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随着中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科学发展观”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环境审计应以其独立的监督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活动中,发挥其监督作用。为此,必须分析、研究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以创造合理的理论基础和实务规范。

(一)关于环境审计的职能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有力工具,在经济活动中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此就环境审计职能作出阐述,以其推动环境审计在我国的发展。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王学龙(1997)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

(二)关于环境审计的主体

我国早期学者通常认为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监管部门。随着居民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关注,我国学者对环境审计主体的认识已经更加全面,陈思维、李菊香(2010)认为环境审计的实施主体由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共同组成。

(三)关于环境审计的客体

李菊香、胡文平、彭桃英(2011)等认为环境审计的客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即针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进行鉴证的财务审计、针对组织业务活动对有关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鉴证的合规性审计,以及对有关组织的环境管理责任及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的绩效审计。

三、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轨迹

(一)论文的研究内容概况

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两方面考察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内容轨迹,可以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进一步分为综论型、概念-意义型、现状-对策型、具体理论及文献综述5类,实务研究主要按审计主体不同分为环境审计方法、政府环境审计、企业环境审计、民间环境审计、国外环境审计及其他等6类。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方法相对滞后,在所查文献中,属规范分析的文章占主导地位,属实证分析的文章不多,理论与实际衔接不足。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案例研究、实地研究和调查研究,几乎没有档案研究和实验研究。

(三)中国环境审计的主要推动力量

论文研究的推动力量对论文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样本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高等院校、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中国企业若想进入国际市场的舞台,必须遵从相应的环境准则。无论是否出于自愿,企业都会回应这种压力,来承担环境方面的义务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这正是社会回应理论所主张的观点。

四、中国环境审计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一)论文的研究方向分析

经过近年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研究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理论研究上注重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或国际环境审计理论的中国化,实务研究上与国际接轨,密切关注环境绩效审计和企业层面的环境审计。

但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方向比较窄,偏颇性和羊群效应明显。从主体来看,企业环境审计的论文最多,通过分析其研究内容,我们发现对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审计、环境责任审计,而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背景下的环境财务审计的研究涉及很少。

(二)论文的研究视角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的视角偏向审计和会计,一是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看,会计类核心期刊文献占总核心期刊文献的主导;二是从研究者单位分布看,来自高校的研究单位基本为会计院系,环保部门和企业的文献不多;三是环境审计学位论文专业背景的大部分是会计学专业。

与国外环境审计研究侧重生态环境评价和审核不同[3],我国环境审计研究首先由会计和审计界发起,研究者对会计审计问题熟悉,而对生态问题了解不够,这限制了我国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开放程度。

(三)研究层面分析

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了迅猛发展,让我们从星星之火看到了燎原之势。从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层面的提高,在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更加注重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方法,实证研究论文明显增多。

然而,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尚处初级阶段。一是概念、意义、现状、对策等深入研究较少。二是重复性研究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简单重复和盲目重复。三是研究方法显单调,许多研究直接搬用审计学常规研究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中“环境”二字缺乏考虑。

五、总结

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有环境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部分采取了规范研究的方式,并辅以实证研究加以调查分析。但中国的环境审计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地方需要加进。展望未来的环境审计研究,结合大量文献,我们得到以下启示:一是环境审计研究应紧密围绕全球环境问题的协调和国际环境会计最新实践展开;二是应大力倡导和推动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多元化,改变当前环境审计研究由纯会计审计界主导的一股独大局面;三是研究方法将更趋规范,实证研究方法的条件日趋成熟。

第4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审计局推动内审工作亮点总结

2018年,**县审计局深入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不断强化对全县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努力拓展审计监督深度和广度,有效促进了全县内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单位荣获全省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优胜单位。

一、协同审计,整合审计资源推进审计全覆盖。组织各乡镇(街道、园区)内审机构同步开展2018年度政府投资项目专项调查;与城投集团、交投集团等四大县国有平台公司内审力量联合开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专项调查,发挥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各自的优势,加大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推进审计全覆盖。

二、以审代训,创新指导监督方式加强内审工作指导。积极选派局审计业务骨干,主动深入内审单位一线,采取“以审代训”的方式,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现场审计、指导档案整理等,“手把手”指导内审单位开展项目审计,强化内审指导监督,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推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成效明显。县***内审机构在对下属国企的专项审计中,力促下属企业追回借款6400万元等。

三、以成果为导向,开展“负面清单”指导内审工作。2018年,县审计局指导一家国企、二个部门、三个乡镇总结内审经验,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根源,梳理编制“内部审计负面清单”,对单位审计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风险都作出了明确的提示。内审人员结合内部审计业务逐条对号入座,有则审之,无则免之,有效推动内部审计协调平衡发展,提升内审基础性、源头性的自我监管作用。

第5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张俊瑞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资本市场会计与审计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评价等。至今张俊瑞教授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士点基金、财政部、陕西省等省部级科研课题近10项;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中国软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120篇;出版《资产变现论》、《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与管理研究》、《企业分析与评估》、《国际财务报告与会计准则》等专著、译著6部,主编教材10余部。专著《资产变现论》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三等奖;关于高新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技奖三等奖;多篇论文获陕西省哲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他还获得2005年度王宽诚育才奖、中国金融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金融教育工作者优秀个人称号等荣誉称号。

张俊瑞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会计学专业学历教育与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ACCA教学模式”,他主持的ACCA教学成果获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他带领下,西安交通大学在国内最早以班为单位成建制地培养ACCA本科人才,成绩骄人。10余年来,西安交通大学ACCA全球通过率名列大陆ACCA机构第一,有7名学生获得单科全球第一,15名学生获得单科大陆第一的佳绩。该校ACCA培养模式被国内十多所高校借鉴。

上世纪80年代,张俊瑞教授在国内率先进行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研究。他在《会计研究》《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几个问题》,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学科归属、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国开展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其观点收到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的高度赞誉。

第6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本论文的背景:当今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并且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会计领域出现一种新的局面,财务会计人员处处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打交道,执业会计人员需要参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并在会计业务中使用计算机;会计管理人员需要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状况,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参与企业的决策;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人员需要审核和评价会计信息处理的质量,评价输入和输出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会计咨询人员需要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和使用。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经济社会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论文的意义: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顺应了当今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面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针对如何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2.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1.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2.1会计电算化程度将有很大提高

2.2会计电算化管理将更加规范

2.3商品化会计软件将更加实用

3.今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3.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本论文的重点:

1.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以及当前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2. 分析和展望中国会计改革问题与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

本论文的难点:

1. 如何将会计电算化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

2. Accounting personnel business level how to improve, and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accounting itself

4.论文的撰写计划

第一、二周(2019.8.29-2019.9.11)写开题报告

第三、四周(2019.9.12-2019.9.25)查资料

第五周(2019.9.26-2019.9.30)初稿

第六周(2019.10.8-2019.10.14)定稿

5.参考文献

[1]胡晓翔,李宗快,. 会计电算化审计现状及其完善[J]. 商业时代,2019,(15).

[2]吕文涛,张洪波,.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 会计之友(下旬刊),2019,(4).

[3]贺军,.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 会计之友(下旬刊),2019,(3).

[4]刘鹏,刘涛,. 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 财政监督,2019,(6).

[5]侯丽平,.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综述[J]. 会计之友(中旬刊),2019,(2).

[6]金美子,. 医院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问题及若干见解[J]. 中国卫生经济,2019,(2).

[7]黄海娟,. 浅谈在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J]. 中国税务,2019,(2).

[8]何群英,. 会计电算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J]. 财政监督,2019,(2).

第7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

当前,我国财政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236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增长了2.6倍。而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创新主体,其可支配的科研经费也增长迅速,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从2005年的242.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97.3亿元,增长了1.5倍。从微观角度来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5年的资助额度在20-50万,2011年的资助额度在50-80万;年度一般项目2005年的资助额度是7万,而2011年的资助额度是15万,可见项目资助额度几乎都翻了一番。在科研经费翻倍增长的同时管理好、使用好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成为科研管理者和一线科研人员思考的重点。本文试从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的角度剖析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中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单个项目资助额度上都不及科技科研经费,这与人文社科科研性质不无关系。但随着社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出现,单纯思辨型研究模式已经逐渐转向实证与思辨相互融合的研究模式。这就意味着研究手段、途径的多样性开始呈现,以往“社科类的研究成本几乎为零,一台电脑、几本书、几篇论文就可以完成”的状况将不复存在,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和用途也将扩大。然而在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科研管理者和一线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理解、利用、管理都存在诸多的误解和分歧,使得目前人文社科科研经费与科研成果产出效率间存在不对称性,成果数、论文数很多,但优秀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能应用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则更是寥寥无几。

(一)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两难处境

1. 顾此失彼的尴尬:社科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的失重问题

社科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社科项目管理和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各高校基本都非常重视项目管理,而忽视经费的管理。项目管理中的项目申报和立项过程是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因为衡量和评价高校社科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申报数、立项数和到款数等指标。同时,科研经费的到款数也或多或少决定着科研管理部门业务经费的多少。众多高校社科管理部门的业务经费都来源于科研经费的到款提成,项目越多经费就越多,提成也更多。因此,高校重视社科科研项目管理而忽视科研经费管理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2. 管与不管的尴尬:科研经费管理与科研积极性鼓励间的矛盾问题

各高校虽然忽视社科科研经费的管理,但在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政策的制定上都不马虎,都有非常明确的社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但仔细深究却可以发现,这些管理办法多数都是程序性条文,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权责、到款管理流程、支出管理范围、结算管理流程等具体的管理要求,相对来说只是流程上的规定。管理办法中社科科研经费的限定性条款内容相对过少,主要涉及的就是管理费、人员劳务费、特支费等的比例。从限定性条款的内容一方面可以看出社科科研管理者不敢“放开手脚”去管,因为管的过严、经费比例提取过高都会不同程度的打击教师从事社科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鼓励和严管之间,科研管理者选择的是前者。因为目前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科研在推动的,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激发和鼓励是科研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没有人去从事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社科科研管理者“不敢不管”,因为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都有明确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并要求项目依托单位也要有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科研经费如果不按照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管理,就会出现“乱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正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3. 谁来管经费的尴尬:科研经费管理主体缺位问题

社科科研活动,尤其是社科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然而目前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单位间不协作的现象尤为突出。社科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管理,“通常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的到款、支出和结算管理,对社科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进展、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无从了解与判断,其只能根据财务系统设定的比例要求以及支出性内容(票据)的真实性进行简单判断,无法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审计部门几乎在社科科研经费管理中处于缺位状态。学校的审计工作职责中几乎未提及科研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而目前各级别的社科科研项目结题过程中,审计部门几乎是不参与的。科研经费管理主体不明确及缺位的现象,造成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失效。虽然项目运作前有预算,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执行后的决算过程就明显缺乏科学的审计环节和公开审计信息的环节,使得项目完成后只是给“少数人审阅”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影响项目的应用推广。

第8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审计成本,影响因素,审计成本控制

 

1. 审计成本含义及构成

1.1 审计成本的含义

审计成本的一般含义是指由于事务所承接审计项目所发生的相关费用,即审计项目成本。审计项目的成本是由于事务所接受审计业务所增加的一切人力、资金和物力的消耗的货币化,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审计成本。审计项目成本控制是事务所审计成本控制的重点,研究它的构成具有重要意义。科技论文。

1.2审计成本的构成

审计项目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直接成本是直接构成审计项目成本的费用,它包括业务承接费用(即审前调查成本)、审计计划费用、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非现场审计的内勤审计成本。其中有必要强调的是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它主要由审计时间成本、审计取证费用以及专家聘请费用等组成。而间接成本主要是指为审计业务服务的费用,如与被审计单位协调的成本、城市间以及市内交通费等。

2. 审计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认为,影响审计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影响审计成本的核心因素。它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的期望审计风险下,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大小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大小。二是较高的审计风险将增大事务所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科技论文。此时,审计风险虽然没有增加审计风险损失的数量,但是增加了风险损失成本发生的概率。

2.2 审计技术方法

先进高效的审计技术方法能明显地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目前审计技术方法对审计成本的影响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主要是指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通用审计软件的开发等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审计项目成本。“软件”方面主要是指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于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方法的应用,如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为降低审计成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管理水平

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事务所一般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和完备的时间、资金预算,能够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同时,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降低了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降低了风险损失成本发生的概率。

2.4 审计项目的规模

审计项目的规模一般与被审计单位规模相联系,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资产规模或报表项目规模也就越大,发生的事项越多,账户余额越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投入的审计资源相对与小规模的单位也就越多审计成本也就相应地会加大。由此可以看出,审计项目的规模与审计成本之间正相关。

3. 审计成本的控制

3.1 辨证地引入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使审计效率较高的全新思路。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执业理念的改变。在选择审计战略时,注重在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之间选择一个均衡点。其根本目标是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和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具体为:

1、明确客户服务及其他规划目标。具体内容为:明确客户服务及其他规划目标,取得或更新对客户业务与产业的了解,执行全面控制环境的评估,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决定要审查的重要账户,确认影响这些账户的资料来源,编制审计计划。

2、了解和评估重要的资料来源,目的是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一般在期中时进行,具体包括:确认重要的估计和资料过程,对各项过程取得了解,考虑何处可能出错,确认与评估相关的控制。

3、执行初步风险评估,目的是通过风险评估选择可靠的、有效益的审计查核程序即首先考虑固有风险,再对控制风险做出初步评估。具体内容包括:确认重要的作业和交易;了解重要交易的流程,绘制流程图;研究判断错误可能发生的所在,一是要辨认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二是要控制目标与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串联,三是要确认交易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3.2 节约时间资源,降低审计成本

时间资源=∑时间+∑劳动(知识),时间资源能够产生价值,增加经济效益。同样浪费时间资源,劳动的成本就会增加。首先,要严格时间资源的管理。时间资源的管理,就是研究如何根据每种资源的差异,研究高值、低值时间资源的分布,调配时间资源与人力资源以达到很好的结合,使之产生的资源价值最大。其次,优选审计程序,减少中间环节。审计程序越繁琐,审计成本就越高,因此,必须在保证最佳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慎重选择恰当审计程序。科技论文。主要包括:设计提出各项具体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率。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政府职能部门和人员编制既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试行按比例规范行政成本投入的,凡是支出超过规定比率、幅度的,应该视为支出过大或不当。在政府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评价上,主要依据国家关于建设工程的有关规定和定额标准,既要看工程造价、预决算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高估冒算、损失浪费等问题,又要看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同时还要看项目竣工后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和产生预期效益,有无潜在隐患或重大决策失误等问题。在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费以及其他各类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上,可考虑以定性评价为主,主要看是否按资金的性质、用途和规定使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滞拨等现象。因为对这类支出只要按政策执行到位,其效益性也就得到了实现。

3.3 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合理转嫁成本

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可以采用合理转嫁成本的方式,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审计成本的最佳方式是节约审计时间同时扩大审计成果。审计成果数量越多,审计成本越低,而单个审计平均单位审计成果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利用和扩大审计成果,可以采取增强服务效果,帮助被审计单位制定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堵塞漏洞,扩大审计成果。

对审计经费实行定额预算。审计经费是由审计项目决定的。在审计前,可采用由审计项目定人员、由人员定预算、由时间和预算定工作量、由工作量定经费,实现审计经费使用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例如澳大利亚审计署,政府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就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计算得出的。由于审计项目的多样性和不可测性, 特别是一些审计项目较为复杂或有较强变化性,给定额的确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对于一些特殊的审计项目,可以采取经费包干,节约奖励的方式。

【参考资料】

[1]万宝璋.中国审计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吕先锫.审计成本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林万祥.成本论[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李伟.试论审计成本的控制[J].科协论坛,2007年第五期

第9篇:国家审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 问题及对策 审计质量管理 全过程 建设工程

一、引言

2005年5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准则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2008年城乡与住房建设部出台了《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暂行办法》、《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为加强工程造价行业自律管理和提高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水平,对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检查制定了详尽的标准和办法。一些省市和部门也对加强工程审计质量出台了相关文件 ,如:2008年福建省出台的《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和《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考核标准》,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质量包括合同履约、审计进度、审计质量、廉洁从业、突出业绩等5个方面考核评价作出了规定;2012年5月湖南省内审协会下发了《湖南省建设工程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并制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评分标准》,于2012年5月开始执行。各工程审计机构和单位部门,包括国家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也就如何保证工程审计质量,提高工程审计水平,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不少单位建立了保证审计质量的规章制度,如作者单位也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审计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也有一些工程审计工作者作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如2011年郭小燕在《上海海关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关于提高基建项目审计质量的若干思考》论文,提出了通过延伸审计触角或者推动基建项目相关单位抓好节点控制等方法;曹映崑2011年在《经营管理者》上发表了《浅议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相关问题》论文,提出了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加强工程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建议;作者在2012年在《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上发表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按百分制的原则,对每个评价指标确定具体分值,使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从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归档、回访等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有了评价的标准;等等。

但无庸讳言,我国开展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时间不长,在管理上还处于摸索、不成熟阶段,虽然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不足,审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对建设项目开展全过程审计是从2004年开始的,到现在为止还不到十年时间,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方面的各种法律法规还在逐步建立中。有些内审机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缺乏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管理工作程序和流程,特别缺乏审计工作监督制度、审计工作质量考核等制度,影响了审计质量。

2. 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审计人员素质和选择的审计机构优劣与审计质量直接相关,由于近几年建设项目较多,审计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方面的专业人员不够,很多从财会类专业转行从事工程审计,缺乏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知识和经验,造成审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审计中介机构固定人员少,临时聘用人员多,技术队伍不稳定,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从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3. 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不到位。

有些单位在选派好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后,对审计过程不去检查,放任自流;也有的审计机构对监管工作想管好,也在管,但不知道怎么去管;有些管得太细,让审计人员无法主动开展工作;有些管得太粗,抓不到重点,抓不到审计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关键点,起不到监管的作用。

4. 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体系缺失。

我国是最早提出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国家,对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实践和研究亦有不少,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虽然也出台了文件, 但国家权威机构层面的审计质量评价标准缺失。2005年出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只是说明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和内容。但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所以无法准确考核一个审计机构、工程审计人员、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高低。

三、提高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对策

1. 健全制度是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

各种管理工作都以制度为基础,建立健全制度有利于明确职责、有章可依、规范管理,提高管理工作质量。 对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的管理也不例外,内部审计机构只有熟悉并严格把握国家、行业协会等对造价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审计管理的有关制度,形成完整、规范、操作性强的审计管理工作程序、流程,细化造价咨询机构选聘的程序和要求,特别要加强对委托审计合同签订、审计过程监督、审计报告审核、审计质量评价等各重要管理环节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健全和严格执行制度,以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如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岗位职责和制度、确定项目审计小组重点审计环节的工作流程、建立项目审计小组向委托部门(审计处)工作报告制度(周报、阶段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交叉复核制度、委托审计质量考评制度、项目审计小组廉洁自律制度等。

2.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关键。

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复杂的、科学的系统工程,是集工程、经济、审计、法律和管理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要求工程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建设、经济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只有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确保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因此,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确保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关键。

选聘审计机构属于服务类采购,应按2000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第3号)《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第七条规定,对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审计服务咨询费用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审计要实行公开招标。在招标文件的评标办法中,要对审计机构信誉、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业绩与质量、审计人员学历、职称和工作经验等方面的评分加大权重,以便通过招投标优选工程造价咨询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

3. 加强委托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是提高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的保障。

要提高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关键是要强化审计过程的检查监督,要特别注重关键环节和关键点的检查监督,如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人员到位情况、制度执行情况、审计日志、审计周报、阶段总结报告、隐蔽记录、工程签证、影像记录等的检查监督。

要建立健全委托审计的检查、监督管理制度,特别要制定好委托审计的交叉复核制度。对委托审计项目实行项目审计小组一级把关,委托单位(审计处)设立的监管员二级把关,委托单位(审计处)三级把关。二、三级把关对委托的造价咨询公司的工作进行协调、沟通、检查、监管,对跟踪审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并参与重大审计事项的确认。

4.加强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是促进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质量提升的动力。

如果不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价,就会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提升。因此,要提高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必须要建立一套国家权威机构层面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我们通过对中南大学新校区的全过程审计实践,对审计质量的评价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于2012年编制了一套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指标设置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按阶段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等三个指标。二级指标按操作步骤分为审计立项、委托审计机构的选聘、审计合同、审计资料、实施方案、业务操作(包含了项目前期及可行性研究的审计、勘察与设计审计、招投标审计、合同签订与执行审计、实施过程造价审计、竣工结算审计、财务决算审计7个方面)、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成果文件、审计档案、回访与总结等十个指标。三级指标按具体审计内容分为八十四指标,对应每一项具体工作,按百分制的原则对每个具体指标设立分值。这套工程审计质量进行评价指标虽已被湖南省审计厅内审协会采纳作为建设工程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办法,以湘审内协发【2012】12号文件下发执行,但还没有在全国进行广泛推广和使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完善的、可操作的工程项目审计质量评价指标,适合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能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的作用有:

① 有利于主管部门对审计机构的管理。可为审计主管部门提供一个评价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的工具,加强外部约束,正确引导和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

② 有利于促进审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上级主管单位按照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对审计机构和审计项目的执业质量进行评分,将评定结果对外公布,通过与同行业的横向比较,能够对审计人员起到良好的激励约束作用,促使审计机构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加强质量控制。有助于其树立品牌声誉,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③ 有利于投资者分辨审计质量的优劣。对审计质量评价后,可以将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审计机构加以区分,改善审计服务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有利于广大投资者正确区分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有利于客户正确选聘工程审计单位。

④ 有利于审计机构规避风险。合理设置审计质量评价指标,有利于审计机构尽早发现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审计失误的发生,起到预警的作用。

总之,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健全制度、选聘优秀的审计机构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加强对委托审计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加强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评价,才能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才能使我们审计事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杨明亮,黄东明,丁红华.新校区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审计探析[J].中国审计,2011,2:48-49

[2] 易丽芳.我国独立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13

[3] 王英姿.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叶少琴.中国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 李琳.我国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6-28

[6] 曹映崑.《浅议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当中相关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1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