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第1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1.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国政府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探讨,2001年美国卫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办法。针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能够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地治疗。

(2)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数十年的反战,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最大分支。该分会在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中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从学校发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3)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手段先进,形式多样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手段的现代化,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时,通常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仪器,比如,脑电记录仪等。美国为青少年设计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学校生活适应、情绪波动不定、人际关系紧张等,利用以上活动能够有效地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应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青少年自杀现象明显增加等问题。中国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而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相对美国比较晚,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了中国急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一些教育类期刊或医学类期刊纷纷开办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级甲等医院设立心理科,大、中、小学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样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科院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情绪抑制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影响、诊断和干预等等,除了这个机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的机构。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表的编制和借鉴,比如,心理健康测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④青少年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相关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希望能够利用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技术分析脑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重要通过转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中美两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取随机选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90份。有350位美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调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占49.7%的比例。问卷结果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2.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较全面的帮助,这和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具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更具专业化应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应充分地体现职业性、合作性和广泛性。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仅仅是形式。随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不断深入,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该不断增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质,有效地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善于调节自己,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娄文静,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第2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

分类号 B848.9

1问题提出

心理学关于自我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他在其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自我理论[1]。20世纪初,Cooley提出了“镜像自我”的观点[2]。之后,Mead发展了Cooley的思想,强调社会经验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3]。而后,由于受行为主义思潮的影响,自我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时期。到了20世纪中期,自我作为人格的重要研究内容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在各种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概念的理论模型及测量工具作为了解自我的主要手段不断得到完善。比较有影响的有Coopersmith的自尊测量问卷,Piers-Harris的自我概念量表等。但它们多是建立在单维理论模型基础上,对自我的理解过于简单,问卷结果很难全面地反映复杂的自我内容。Shavelson等人提出了一个多层级的自我概念模型[4]。在这一模型中,一般自我概念位于最顶层,一般自我概念可分成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这一理论对Marsh[5]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Shavelson多层级自我概念模型的基础上,Marsh及同事编制了分别适用于青春期前学生、青春期学生及成人自我概念测量的3个自我描述问卷SDQⅠ,SDQⅡ,SDQⅢ。这3个问卷,特别是SDQⅡ成为后来自我测量的主要工具。

我国心理学界近二十多年来对自我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国外理论及方法的本土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黄希庭、石蓉华、沈德立等人都对自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6~8]。概括起来,自我主要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方面内容,它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得关系。在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张灵隐、边玉芳、曾向等编制了测查自我的量表[9~11],但多是对自我成分部分内容的测量。江光荣从自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健康素质相关自我结构”模型[12],并据此理论模型编制了自我测量量表。此量表较全面地反映了自我的各方面内容,且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华东、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不同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选取了51399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以同时满足年级、性别、专业、家庭来源、家庭收入、学校性质等15个背景变量为标准进行严格筛选,获得有效样本44063(有效率85.70%)例。其中男性21245(48.20%)人,女性22818(51.80%)人;来自城市20569(46.70%)人,农村23494(53.30%)人;重点学校15737(35.70%)人,一般学校28326(64.30%)人;独生子女19626(44.50%)人,非独生子女24437(55.50%)人。平均年龄为15.39±2.74岁。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江光荣等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12]。在自我一级阶层下是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3个维度的二级阶层。其中,自我认知由学业自我、身体自我、社会自我、情绪自我4个因子组成;自我评价由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2个因子组成。各因子包括数量不等的条目,量表共有35个条目。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每个条目做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4级判断,分别记作1分、2分、3分、4分。各因子得分为所属各条目得分之和的平均分;二级阶层的3个维度得分为所属各因子得分之和的平均分;自我总分为各二级阶层维度得分之和的平均分。对于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来说,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越高。

自我三级结构各维度、因子的α系数分别为:自我认知(0.81)、自我评价(0.76)、自我调控(0.59)、学业自我(0.72)、身体自我(0.70)、社会自我(0.59)、情绪自我(0.62)、自尊(0.66)、一般自我效能(0.65)。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为效标检验该量表的效度,总分相关(0.76)、学业自我―智力与学校情况(0.61)、身体自我―躯体外貌与属性(0.59)、情绪自我―焦虑(0.59)、自尊―幸福与满足(0.54),相关系数均达到了p

2.3施测及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使用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主试为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分布特点

对44063份有效问卷进行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得知,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在1.05~4.00之间,平均分(M)为2.867,标准差(SD)为0.373,整体自我得分的置信区间(95%)为2.864~2.871。人数分布基本为正态分布形态。偏度值为0.099,峰度值为0.164。分布情况见图1。

从表中可以看出,整体自我得分大于3.61(M+2SD)的有1340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3.04%;小于或等于3.61(M+2SD)、大于或等于2.12(M-2SD)的有41948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95.20%;小于2.12(M-2SD)的有775名,占有效调查样本的1.76%。

3.2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各年级青少年整体自我得分的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9.791,p

3.3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认知得分的平均数为2.777,标准差为0.376,青少年自我认知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73~2.780。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认知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下降明显,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36.285,p

3.3.1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555,标准差为0.530,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550~2.560。各年级青少年学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5。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业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一年级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21.546,p

3.3.2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725,标准差为0.564,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720~2.730。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年级青少年身体自我得分波动较大,小学五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得分较高,初中一年级、高中一年级得分较低。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8.842,p

3.3.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3.019,标准差为0.464,青少年社会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3.015~3.023。各年级青少年社会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7。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社会自我的得分从小五到高一表现为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2.632,p

3.3.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的平均数为2.808,标准差为0.594,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03~2.814。各年级青少年情绪自我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8。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情绪自我得分从小五到高三下降明显,只在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114.141,p

3.4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的平均数为2.845,标准差为0.461,青少年自我评价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0~2.849。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评价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9。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评价得分随年级的增长明显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280,p

3.4.1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尊得分的平均数为2.841,标准差为0.563,青少年自尊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36~2.846。各年级青少年自尊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0。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自尊得分上的年级变化情况是,从小五到初一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初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再次有明显的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28.226,p

3.4.2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的平均数为2.848,标准差为0.510,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843~2.853。各年级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般自我效能得分随年级的增长下降明显。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39.139,p

3.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及年级差异

青少年自我调控得分的平均数为2.980,标准差为0.520,青少年自我调控平均数的置信区间(95%)为2.975~2.985。各年级青少年自我调控水平的统计结果见表12。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我调控的年级变化表现为从小五到高一明显下降,高一到高三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有一定程度的回升。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7,44055)=60.030,p

4讨论

4.1青少年整体自我的分布特点

整体自我或可称之为自我,它由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构成。整体自我水平的高低意味着自我的整体功能的差异。整体自我水平越高不仅表现为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真实,与客观评价越一致,而且表现为对自己的把握和控制也越强。对同一年龄的个体来说,整体自我分数越高,个体的自我越积极,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以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来区分的高、中、低得分水映了自我发展在真实性、客观性和控制性上的差异表现。从调查结果上看,中间以上水平的人数居多(98.24%),说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是不错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自我因素是好的。在肯定这一情况的前提下,对分布在两个极端的少部分对象必须给以足够的研究和关注。其中对位于平均数加两个标准差以上较好的(3.04%)那一部分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究,找出有利其发展的因素,为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依据;而对那部分较差的对象(1.76%)应给与更多的关注,及时查明原因,及早进行干预,以避免更为严重问题的出现。

4.2青少年自我的年级特征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不仅快速而且其社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作为人格核心内容的自我,它的变化特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整体规律在自我方面的具体反映,是生理、心理的内在因素与特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各维度、各因子(除身体自我因子外)的年级变化特点具有普遍的一致性,总的看来具有先随年级增长下降,大学阶段有所回升的特点。这种变化特征的出现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它反映了个体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思维水平的提高,社会角色的改变等与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是与其它心理机能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小学五年级阶段的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多来源于外部,老师、家长甚至同学的标准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评价带有明显的不成熟、不稳定的性质,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盲目乐观地看待自己,评价标准的易变,较少约束的内外在环境,都可能是高自我得分的原因。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标准,思想也日趋成熟、稳定,到了大学阶段应该说基本形成了客观、稳定、成熟,以内在标准来看待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对自我控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且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虽然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征中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但自我的“他律”特征明显。随着心理机能“他律”向“自律”的变化,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与其一致地表现出“自律”的特征。分数的差异只是量上的表现,正确理解自我的年级阶段特征还必须从质的角度加以分析,进行横向的比较,这样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青少年自我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自我结构的年级差异可能是这种趋势的又一个内在原因。随着自我研究的日趋深入,自我在年级间的结构差异、学科差异、性别差异等问题得到揭示[13~15]。不同年级间自我构成成分的不同或权重的改变,不同学科间自我水平的差异,不同性别间的不同变化特点等都可能造成自我在整体、各维度、各因子的不同变化规律。正是在这样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的年级变化表现出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特征。

5结论

青少年自我的整体表现是好的,对极端个体的自我状况应当给以进一步研究和关注;青少年自我的年级变化特点表现为,小学五年至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平缓,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回升。

参考文献

1 James W.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Harverd University. 1890

2 Cooley H C.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22

3 Mead G H.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32

4 Shaveson R J. Hubner J J. Stanton G C.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6, 46: 407~441

5 Marsh W H, Byne B M, Shavson R J. A multifaced academic self-concept: It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8, 80(3): 366~380

6 黄希庭, 郑涌. 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7 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 沈德立, 马惠霞. 论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4, 2(4): 567~571

9 张灵隐. 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0 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 博士论文. 指导教师: 金瑜教授. 2003, 3

11 曾向. 青少年身体自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关系得研究. 硕士论文. 指导教师: 黄希庭教授. 2001, 6

12 江光荣, 胡博.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自我分量表的编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 4(2): 95~100

13 Shapka J D, Keating D P.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elf-concept during adolesc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2005, 37(2): 83~96

14 Liu W C, Wang C K, Parkins E J.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in a streamed setting: The Singapore context.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5, 75: 567~586

15 Hewitt M P. Self-evaluation accuracy among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instrumentalis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2005, 53(2): 148~161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DIATHESIS: A STUDY OF

MENTAL HEALTH-RELATED SELF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

Zhou Tiemin, Yin Guo′e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cademe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第3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寄宿制 青少年 依恋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04-02

1.以往对父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父子关系比母子关系更具预见性[1]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角度有研究:(1)行为问题,(2)个性和心理调适能力发展问题,(3)物质滥用问题,(4)心理障碍问题,(5)品行不良问题,(6)心理健康问题。另外,耶鲁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智商更高,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2]。国内郭文斌等人的研究认为:父亲抚养组的子女行为问题总分最高,其抚养下的子女行为问题因子检出率所占的百分比最高项目最多[3]。李丹等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4],儿童同伴游戏的丰富性水平与父亲所报告的鼓励成就成正相关,儿童同伴游戏的丰富性水平与父亲所报告的鼓励的独立抚养方式成正相关。陈会昌等的研究结果显示[5]:在控制了主效应后,父亲的拒绝和控制可以负向预测儿童的助人行为而父亲的接受性能正向预测儿童的焦虑-抑郁行为。从上研究中可见几乎没有父亲依恋对寄宿制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所以本论文主要从这个方面进行一些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某普通初中、高中、大学选取寄宿制学生451人集体问卷调查,被试的年龄在12-20之间。

2.2研究工具

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中文版,师生依恋问卷,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

3.研究结论

3.1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表1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躯体化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2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强迫症状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3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4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抑郁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5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焦虑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6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敌对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7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恐怖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8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偏执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9寄宿制青少年依恋对精神病性的多元回归分析

由以上表可知,寄宿制青少年中进入回归方程式的显著变量都有父亲依恋F(1,415)(p

4.讨论与分析

对以上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分析,我个人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4.1中国的家庭文化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一般家庭都认为父亲应该主外,母亲应该主内,父亲是子女的人品、人格、理想、规范的化身,母亲主要负责子女的物质保障、情感满足、饮食起居等,所以寄宿制青少年把父亲作为自己的生活的导师,人生规划师,父亲的存在对子女的生活方式、性别角色规范、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父爱的存在为孩子心理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积极平台。

4.2性别差异

男性与女性相比绝大多数男性身才高大魁梧,皮肤网结构比较粗大,体毛比较多,做事果断干脆,性格开朗活泼,具有男子汉阳光之气,从外形以及性格表现上就能给孩子们安全感,能给孩子们积极的心理支持,所以如果父亲能在寄宿制孩子们生活中给予鼓励,给予安慰,给予沟通,对孩子们心理发育有相当的益处。

4.3经济来源

对于寄宿制孩子们来说,他们很多家庭都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料理家务,他们的个人消费甚至整个家庭的经济主要费用都来源于父亲的勤劳的劳动所得,所以孩子们认为父亲就是家里的天,家里的支柱。所以父亲带给孩子们心理安全感那是母亲代替不了的。

4.4父亲的心理素质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一直被认为是家庭的主要经济以及精神支柱,在他们心中他们自己也认为就应该努力挣钱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让别人认可他们的社会地位,更希望得到家人以及社会的肯定,所以他们的压力远远大于母亲,他们绝大多数没有时间像母亲和老师那样耐心教育孩子,即使他们努力不在孩子面前表现,但孩子对父亲这种状态有一种神奇的融合和感知,这也正好反向预测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父亲们自身也得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清楚自己对孩子心理发育的重要性,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孩子,耐心的教育孩子,别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4.5父亲的文化素质

在中国家庭结构模式中,男性还比较大男子主义,在择偶时都愿意选择不如自己文化水平高的女性,所以绝大部分家庭是父亲的文化素质高,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要求很高,他们也积极的教育子女,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反,母亲文化素质较低,她们没有更多的文化知识去很好地教育子女,这也能正向预测父亲依恋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

所以,在以后要指导或告诫寄宿制学校多鼓励父亲来学校开家长会,多鼓励父亲与孩子沟通、谈心,多给孩子做正面榜样,这非常有利于孩子在以后成长中心理健康发育。

参考文献:

[1]周波.美国儿童发展中父亲影响作用研究综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4,2.

[2]朱启胜.家庭教育方法探断[M].东方出版中心.2001(1) 67-68.

[3]郭文斌等.家庭中的亲子抚养方式对子女行为问题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2(1)69-70.

[4]李丹,崔丽莹等.6-8岁儿童同伴互动及与父亲教养方式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4,27(4):803-806.

[5]陈会昌等,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7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J].心理科学,2004,27(5):1041-1045.

第4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性,悄悄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伴随着人的一生。

性意识的觉醒,始于青春期。当身体的变化浪潮般涌来的时候,给心理带来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这个浪潮有时来得太猛烈了,使得心理无法驾驭这种生理变化。有多少个小心灵或惶恐不安,或快乐欢欣,或害羞躲避,或羞愧难当。他们开始留意自己的长相、仪表、一举一动,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肯定,对自己喜欢的异性更是渴望身体上的接触。对生理变化满意的青少年,会产生自豪、积极、健康的心态,反之会产生自卑、消极、不健康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影响深远。有一个高一男孩子,因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人生发展教育,沉迷于性中无法自拔,逃学,旷课,在网吧看,夜不归宿,学业一塌糊涂。来自老师的摇头叹息、放弃,以及同学的侧目,使他无处安放的青春更加孤独和困惑,为了寻找快乐和存在感,他变得更加沉落。还有的青少年因为生理变化而产生的过于敏感和自卑,导致内心异常脆弱,一旦有导火线出现就会爆发出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例如精神分裂、抑郁症、强迫症等。

过了青春期,性与心理的浪潮虽变得平缓,却更加深厚。有对中年夫妇犹豫要不要离婚,离婚的理由是不爱,心里不接纳对方,性生活几乎没有。犹豫的理由是因为孩子。问及既然不爱,当初为何结婚生子?答曰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很少接触,为了体验性的快乐而拥抱在一起。后来怀孕了,不得不结婚。结婚后才发现所谓男女之爱不过就是那么回事,想回头,却发现青春已逝,何况有个孩子拖累。

第5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人物档案

袁茵,副主任医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硕士、四川省医学会精神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委会委员,现任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科教科副科长,成都市汶川地震灾后心理重建办公室负责人,成都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200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局授予“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2007年度被评为“第二届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先进个人”,2007年度被评为“2004―2008年度成都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苦行僧・乐在修行中

7:00 出发上班。

8:00 与夜班值班医生进行工作交接。

8:15 整理办公桌,打扫办公室,进行就诊前的准备。

8:30―12:30 开放门诊,进行心理咨询和科研工作。

14:00―17:45开放门诊,进行心理咨询、巡房、科研工作。

20:00 看书充电,继续进行科研工作。

这是袁茵普通而又充实的一天。袁茵家里没有安装光纤,因为她几乎从不主动看电视,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和书籍。比起电视,她更乐于沉醉在书籍或主题电影里。“电视会让人上瘾,忘记时间概念,我现在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不允许松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一步步实践。”工作日里一天24个小时,除了午休和晚休,袁茵所有的时间和神经都围绕着“工作与科研”打转。在香港刑侦片和各类悬疑美剧里泡大的80、90后们,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心理学达人”的梦。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心理学被渲染出神秘和高端的气氛,但并非看完一本《梦的解析》或几本《心灵鸡汤》,你就真的进入了这门学科。学习心理学的过程漫长而辛苦,就像袁茵的工作表一般。

“选择心理学,喜欢自然是诱因。但真正走上了这一条路,才发现仅有喜欢是不够的。你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细腻的分析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坚持的耐力,抗枯燥的毅力,特别是永葆学习状态的动力。”在心理学这条路上走了14年的袁茵,犹如印度文化中的苦行僧,一面抵抗着枯燥和漫长的修行,一面享受着感知和进步的喜悦。坡曾在《与侄孙元老》里写道:“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耳,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即使已经发表了数篇心理学论文,屡次获得市级、省级医学科技奖,但袁茵仍然执着于修行,在枯燥学习与平凡生活中,保持着超然自得与不改其度的统一。

白衣天使・对每一个病人微笑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提到成都的四医院,便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精神病院,闲人免进。这种意识更多地表现在对精神病人的误解上。“这绝对是偏见,极大的偏见。”袁茵激动地提高了语调,“为什么只看到他们精神上的问题,却忽略了他们病人的身份呢?精神病人与其他的各类病人一样,都是弱势群体。在他们发病时,是有可能伤害到其他人,但实质是,他们是急需要关注和关怀的病人,是病人!”

在袁茵以及四医院每一个医生的眼里,每一个精神病人都像孩子一样,需要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战胜病魔,重获新生。身体的痛楚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痊愈,而精神的痛楚,却不似自然界里秋天落叶,春天发芽那样在生机中循环复苏。“精神的概念极广,所思所想,甚至信仰,都属于精神范畴。你可以通过手术修补伤口,但精神的创伤,更多需要爱心和情感去治愈。”

5・12大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袁茵也曾陷入极大的恐慌,然而数秒时间内她便反应了过来。在这样的时刻,神经敏感脆弱的病人们,更需要得到帮助和保护。剧烈的摇晃中,她飞奔下楼,和同事们一起开始疏散病人,有条不紊地将病人一个个带到安全的院落中,来不及给家人打个电话,只顾着继续安慰病人,平息他们的恐惧。

“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精神病人的观念和态度也有了转变。排除遗传因素,从根源上减少正常人心理问题的途径,还是人文关怀。试着对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微笑,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努力为家人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这不仅是心理医生的工作,而是每一个人举手之劳的义务。”

心理医生・治愈三步曲

第一步: 换位思考,站到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的处境。

第二步: 恰当的时候做引导性的建议,让对方说出心里话,建立咨询关系。

第三步: 采用合适的技巧进行引导,逐步实施引导计划。

三步曲,看来简单,却是最体现心理医生功力的部分。目前袁茵的工作主体,并不是参与已确定病症的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而是进行“提前防御”工作,即心理咨询。因此,研究并实践这三步曲是她目前最核心的工作。迄今为止她压力最大的一次挑战,便是汶川大地震后进行危机干预的“精神重建”工作。

地震发生后,大量的伤员从重灾区转移到成都的各大医院,由袁茵领队的心理咨询队开始深入到各个医院和各个灾区,对病人进行“危机干预”和心理抚慰。一个截肢女孩和一个失去双胞胎女儿的母亲,令袁茵尤其揪心。

截肢的小女孩在手术完的前几天,表现出了异于常态的安静和镇定,甚至会主动去安慰其他伤者。在普通人眼中,这当然是一个积极的好现象。而袁茵则敏锐地发现,小女孩的表现是极力压制内心痛苦的反应。她特别提醒主治医生注意女孩的情绪变化和日常举动。果不其然,仅仅几天之后,女孩便承受不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以暴躁的形式极端地爆发。脾气乖张,不再与任何人交流,开口便是谩骂,愤怒地砸碎了身边所有的物品。面对情绪失常的女孩,袁茵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从问询她之前的生活情况,讨论她的兴趣爱好开始,任由对方不理不睬,袁茵时而温柔,时而缓慢:“我明白你的感受,每一个正常人遭受这种灾难,都很难接受。所以,你尽管发泄你的痛苦,但我会一直陪着你。”伴着女孩一阵撕心裂肺的痛哭,袁茵知道,她心中的苦痛开始用泪水的形式发泄,这便是第一步的成功。“女孩哭了很久,抓着被子埋头痛哭。不久,她向我说出了心中最大的顾虑――前途与未来。”自然,袁茵许不了女孩一个切实的未来,但却给了女孩重新憧憬未来和正视生活的勇气:“你可以放弃,你可以发脾气,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没人可以帮你。”

简单而朴素的语句,因为把自己与对方放在了平行线上,便有了直入心灵的力量。面对截肢女孩如是,面对失去双胞胎女儿的40岁母亲,同样如是。一个被拐卖到四川的女人,和一个外地农民工结婚后生下的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在地震中双双遇难。不幸发生后,老公一去不回,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拒绝救援,拒绝交流,拒绝参加社区活动,孤立无援的女人处在身体与精神的崩溃边缘,一会儿暴躁地谩骂,一会儿伤心地痛哭,始终不肯对袁茵开口。袁茵仍然从生活入手,只字不提灾难,亲切地嘘寒问暖,更拿起了一双孩子的照片,微笑着抚摸着那些定格的容颜:“真的很可爱。”仅一句话,失控的母亲突然安静下来。她开始不断地翻出女儿的衣物、照片、生前的各类用具,并主动给袁茵讲起了孩子生前的故事,一边说,一边泣不成声。整整3个小时,女人哭干了眼泪,也真正冷静了下来。“这位母亲的遭遇,是地震中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和写照,这个时候一味地给他们描述美好未来,是不明智的。只有先解开心结,让她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才有基础说以后。”

孩子王・永远懂得多一点

袁茵所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成立于2005年,彼时的中心还设在医院门诊的二楼。整个构造和布置,都出自袁茵的创意。儿童咨询室里,彩色的桌椅别添乐趣,一些常识的心理问题也以卡通人物的形式挂在1米高的位置;发泄治疗室里,大红的墙壁,一个大沙袋悬挂在房间中央,极具“挑衅”意味。如今的心理咨询中心已经被改造成一座独立的三层小楼,设置了一个心理测评中心、4个一对一的咨询室和一个团体咨询室。每一间独立咨询室,都被设计得安全、安静而典雅。而团体咨询室里,两个大沙盘,和书架上摆放的各种玩具模型,尤其引人注意。

“沙盘引导法是目前较先进的心理治愈法,当孩子不愿意开口或年纪太小无法表达内心的想法时,我就让他们选择喜爱的玩具,通过在沙盘上摆出各种图案的方法,去认识和了解他们。”在袁茵受理的各类青少年心理问题咨询中,最普遍的便是“亲子矛盾”。每一天,咨询中心要接待10余名青少年,逃学、自闭、逆反、人际交往障碍、离家出走……多数诱因都来自于“亲子矛盾”。“最近某网站的小组搞了一个‘80后反父母’活动。并且,有一个小组的成员的家长全是小学教师,而那些孩子们却在网上说尽了父母的坏话。”作为一个17岁女儿的母亲,袁茵对自己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因为我懂得孩子的需要啊!”

叛逆、自闭、暴躁的少男少女坐在袁茵面前,不用多久便蜕变为“话痨”和乖宝宝,情不自禁地把不愿意和父母交换的心事,一股脑告诉这个比自己大了30多岁的不像医生的医生。“通常情况下,面对孩子的反常态度和行为,家长只会站在监护人的角度说‘NO’!但我会对他们说‘YES’!认真聆听他们的所有不满,并且做他们强大的后盾。”让孩子不排斥你,第一步便是学会聆听和鼓励。但要让孩子信任你,接受你,尤其接受一个年龄差距巨大的医生的建议,那就需要更多心思。

“我随时保持着孩子喜欢的我知道,并且还比他们多懂一点点的状态。”与女儿打成一片,成为袁茵探寻“青春秘密”的最直接方式。不爱看电视,但绝对要抽时间陪女儿看电视。快男快女、偶像剧美剧、音乐颁奖礼、明星演唱会都会关心,绝对掌握一手火热资讯。袁茵曾在一次讲座中,以周星驰的搞笑照片作为结束语,这便被她归功为陪女儿看电视培养的潮流感。网络更不用提了,“80后反父母”网上活动怕是很多80后本身都还不知道的新闻呢。而袁茵最享受也是最获益良多的方式,还是看电影,尤其是日本和美国的青少年成长电影。《歌舞青春》三部曲,宫崎骏的动画片,袁茵是绝对的达人。而一些普通家长排斥的灰,诸如《大象》、《恋空》和《朱诺》,则更是袁茵的心头好。“越是现实得可怕的电影,越是国内家长不能接受的故事,越能让你有危机感和具备超前性。”当某些少年以“怀疑自己的性取向”为理由来寻求帮助时,袁茵的一句:“你知道它的全部意义和表现特征么?”便让对方哑口无言。而当袁茵滔滔不绝地抛出理论与故事融合的各类事实、事例和数据后,坐在对面的少年蹭地站起来:“啊!我正常得很嘛!我好傻哦!”两人顿时一起大笑。

第6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成熟;表征;内隐化

纵观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有关青春期心理的论述,“闭锁性”作为青春期的重要心理特征的论断几乎比比皆是。我们不妨将此类观点称之为青春期心理特征的“闭锁说”。它不仅在心理学专业领域内有较大的影响。而且还波及到对青少年研究及有关实际工作的诸多方面。这种现象固然有社会文化历史的因素,但也应看到我们对于青春期心理研究还存在着某些不足。对于青春期心理成熟现象重新审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社会工作乃至家教都不乏现实指导意义。

一、对于心理成熟表现的误解及其由来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世界最早提出“闭锁说”的是德国教育哲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E)。他在其1924年出版的《青年心理学》中提出了“闭锁性”是青春期心理的主要特征。他将青春期的这种特点表述为:人们到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直爽、率真,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很少吐露真情,表现出顾虑重重,不愿与他人多接触。国内诸多相关研究及著述在涉及青春期心理特征时对此基本予以认同。此类的表述如:林崇德主编的《发展心理学》在论及成年初期心理的两极性中将“闭锁性和开放性”作为青春期心理特征之一;郑日昌主编的《中学生心理诊断》中对此的陈述是:“心理学家大多把‘闭锁性’看成是中学生时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中学生不再像孩童时代那样天真,毫无顾忌地向父母或师长敞开心扉,这种‘闭锁性’是中学生的‘成人感’和‘孤独感’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吕静等编著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也将“闭锁性”作为青春期的重要心理特征;《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对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的看法是:“一方面会产生反抗情绪,渴望被人理解,另一方面又企图把自己的内心闭锁起来,引起白相矛盾和协调困难,等等。”杨丽珠主编的《儿童心理学纲要》在将“闭锁性”进行了解释:“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

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们并非与世隔绝或封闭,只要看看他们与此有关的表现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传纸条.发短信,如醉如痴的上网、频繁的约会、广泛的交友.这些人际交往活动在青春期表现出空前的活跃,就连“闭锁说”的依据之一记日记实际正好表明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有交流的需要,怎么能说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心理是“闭锁”、“隔绝”呢?最先提出“闭锁说”的斯普兰格本人也承认:“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的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

其实,斯普兰格在提出青年心理闭锁性的同时,也看到了与此相矛盾的事实,即青年强烈的交往和交流的愿望,但是,斯普兰格没有对此进行正确的解释。实际上这正是心理活动缺乏相应的图式才出现的现象,这点已经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所证实。但是当时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似乎还没有出现足以解释这种现象的范式,于是,“闭锁说”作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局限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对于闭锁性的认识过程

对于闭锁的认识,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由于人们社会知觉中刻板印象的影响。当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出现成熟时,很多成年人对此仍然视而不见,心目中依旧用过去形成的固有印象来认识变化了的对象,仍然将他们看作是小孩子。正是这种残留印象如变色镜一样使人们不能正确科学地认识青春期时孩子们身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进人青春期的孩子们所表现的不愿与人随意交往不再天真坦率,并非什么“闭锁”或自我封闭,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心理现象。

刻板印象很容易带来沟通障碍。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成人感的出现而希望自己被接纳为成人或合格的社会成员很反感继续将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于是,成人们就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力将沟通障碍推到孩子们身上,“逆反”、“闭锁”“反抗”等都是这种情境的典型用语。

其二,“闭锁说”的出现来源于对青春期心理现象的非科学解释,将青春期孩子们的正常心理发展现象视为系统的“噪音”、“偏差”。基于这种逻辑前提,对于青春期心理特征的认识存在五大误区。

1.对于青春期交往对象、内容和方式的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实际上,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但正如许多研究指出的那样,此时的孩子们交友与以前大不相同:对于朋友标准、交往方式、交往内容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既是他们心理上成长的表现,也是心理成熟的需要。

2.不能正确认识青春期孩子们对于外部评价的关注。进入青春期,青年们不仅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我意识密切联系的自我评价也相应发展,体现为青春期所特有的以至于对后来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自尊。这种对于外部评价的关注,使青春期的孩子们心理活动呈现为闭锁性。

3.闭锁性是青春期个体建构自我所必需。进入青春期,孩子们身上出现了艾里克森所主张的“自我同一性”危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对自身的本质、信仰和一生前后一致的比较完善的意识,反之就是角色混乱,表现为个体对生活中的角色的迷失与困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解决危机的最主要方式是主体通过反思或反省等心理活动对自我重新建构,而认识自我的有效方式就是将视线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

4.对青春期的独立意识的误解。独立性的出现是社会和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表现为试图摆脱成人的监管,独立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他人的建议,不再无条件地接受,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拒绝。实际上,青年们对于那些经过思考后认为有道理的意见或建议还是愿意接纳的。

5.对于社会成熟的误解。到了青春期的孩子们已经对社会现象有了一些认识。按照心理学家班都拉所指出的“观察学习”观点,此时的孩子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明白,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主张和观点不能不经考虑不区分地对别人讲,做事必须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表明责任意识的发展,这是社会适应成熟的表现。

心理活动的这种相对于外部活动而言的含蓄、内隐的变化及其中的矛盾现象反映了青春期孩子们对于适应内外环境的努力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心理和社会适应成熟的表现。因此成人和社会应当正确理解并给予他们必要条件以促进其正常发展。其实在心理学界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

第7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家长刘女士:

孩子有了自己的秘密

42岁的刘女士是一家公司的会计,女儿16岁,今年上高一,学习成绩还不错。

“女儿是个乖乖女,是全家人的宝,以前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新鲜事总是和家人诉说,现在孩子上高中了,个子也一下子长高了,慢慢有了自己的秘密,不爱和家人交流了,高兴时能和你聊聊身边的事,不高兴了问什么都不多说。去年,女儿看到好多同学都有了手机,也非常想要,和她爸和我说了好多次。我们做家长的也觉得孩子还小,正是学习的时候,要手机没什么用,就没有满足她,没想到孩子因为这件事还和我们怄半天气。今年我们就和女儿承诺,要是能考上重点高中就先给她买个手机。女儿很争气,通过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于是暑假我就给女儿买了个手机,不过女儿有了手机后,把手机设上密码,QQ也换了密码,房间的抽屉也上了锁。我真担心孩子因为这些分了心,更担心为此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过孩子还是很听话的,不让她做什么,虽然很不情愿,但是很少顶撞我们。开学前一天,同学约她出去玩,她爸爸知道后,不让她去玩,让她准备迎接开学。她虽不高兴,但也没有出去玩,气得一天也没有和她爸爸说话。”

“这些可能都是孩子青春期的表现吧!孩子学习压力大,逆反心理也很强,我们做家长的要好好引导,让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毛毛:

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毛毛乖巧伶俐,在家不仅得到家长的宠爱,在学校也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采访毛毛,她却不好意思地在玩弄手里的小熊。

“我是家里的小公主,每天快快乐乐,什么事都是爸妈给安排好的,不过每逢节假日,爸妈给我报的各种特长班是应接不暇,加上学习的压力,看到别的同学玩,心里也怨恨过爸妈。不过我对特长班还是比较感兴趣,学什么也学得比较快,爸妈对此还是比较骄傲的”。

“不过慢慢地我不愿意主动和爸妈交流了,有时候他们会强迫我去按照他们一些想法去做,我也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有自己的空间。像人家外国的孩子,有什么想法总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

“尤其上了初中以后,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因为我们有共同语言,和爸妈有代沟。同学们都有了手机,平时用手机交流,还可以促进学习,他们却怕我有了手机会影响学习。真是郁闷!不过平时我还是挺害怕我爸妈,也不想让他们为心。总之,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也会安排好我的学习和生活,开心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让所有爱我的人放心。”

专家简介:

王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太原十二中心理教师,曾近20篇,其中获国家级论文二等奖两篇,其它论文获山西省一等、二等奖。在四川省汶川发生地震后主动到什邡市洛水镇做心理危机干预。

家长张先生:

孩子是我心头的痛

张先生,46岁,省城某媒体记者,儿子今年15岁。提起孩子,张先生一脸的无奈:“怪我们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孩子今天这样是我一生的痛。”

在孩子10岁时我便与老婆离婚了,孩子跟着我。开始孩子学习不错,在班里名列前茅,我便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孩子身上,每天接送孩子,既当爹又当妈。但是孩子的性格慢慢有了变化,沉默寡言,问他什么也是哼哼哈哈。在孩子上六年级时,我因工作经常出差,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结果老师不断地打电话给我,说孩子经常缺课。我非常生气,便打了孩子一顿。没想到孩子一星期没有回家,也没有去上课,找到他时是在一家网吧里。

从那以后,我也不再管孩子。孩子成了网吧里的常客,上学那就是想起来就去。结果学校让我给孩子转学。没有办法,我找关系又给孩子找了一个寄宿制学校。没想到好了几天,孩子又开始逃学……

有些事情说出来都可笑,因为孩子,好多警察都和我非常熟了。有时候,孩子上网到深夜,身上没有钱又回不了家,他就打“110”,说自己回不了家了。警察把他送回家后经常把我教育一顿,就这样隔三岔五警察就会来我家一趟。

孩子刚上初中一年级就不想上学了,告诉我,什么也学不会,坐到教室就头疼。我也和他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给他讲,没有办法。孩子辍学后,那就更是疯玩,我工作也忙,不再管他。经常和一些比他大的孩子玩,上网打游戏、聊天。没有钱了就到我单位找朋友、同事5元10元地要。时间长了我也就麻木了,有时候我们坐在一起聊的时候,我也就不再把他当成孩子,反而像是个朋友。

有一次我下班回到家,一开门看到家里有一个女人,30岁左右,孩子把我叫到一边笑着说,这是给我介绍的对象,闹得我哭笑不得……

现在,他疯玩了几年后,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我就又给他联系了一所技校,让他学点技术,将来也算有一技之长吧!虽说我的孩子现在刚15岁,可他的想法和心理年龄却很成熟。我真是担心他这样长大会不会对将来有影响。

孩子张明:

上网是我最大的乐趣

和张先生聊完,记者又单独和张先生的孩子张明(化名)进行了接触,虽说张明刚满15岁,但是没有了青少年的那种羞涩和稚嫩,而是一脸的成熟和狡黠。刚一见面,张明便对记者说:“我叫你哥吧!叫你叔叔我不习惯。”

“我爸妈离婚后,对我的打击很大,看着我爸每天为劳,好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压抑,学习的兴趣也慢慢消退。后来,我爸因工作也经常出差,同学们知道了我爸妈离婚,经常在我身边唱‘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我一下子崩溃了,对我爸、对家、对学校,我特别厌恶。此后,我便开始逃学、上网玩游戏,虚拟世界让我找到乐趣。我爸第一次打我以后,我就在网吧里呆了一个星期,饿了就向同学借钱,买面包或方便面充饥,一天只吃两顿,没钱上网我就看别人上网,有时候帮助别人一起玩,还能蹭吃蹭喝。从那以后,我爸再不敢打我,也不多管我了,上网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到13岁时,我就不上学了,和比我大得多的人玩。没钱了,我还找我妈要过几次钱,还偷了她几次钱,后来我妈就不再给我钱。没有钱我很无奈,又想上网,就去偷网吧门口的自行车,偷过五次,每次都能卖二三十元。最后一次让别人给逮住了,一顿暴打,看我还小就没有送我去派出所。”

张明无奈地摇摇头,问记者说:“哥,给支烟抽吧!”张明接过烟,利索地拿出一支点上,很自然地把剩下的烟装了起来,并对记者笑着说:“还是好烟啊!就算你采访给我的辛苦费了。”

“时间长了,我和网吧的老板也混熟了,就在网吧里当网管,管吃管喝管上网,每月还给我300元。第一个月发工资,我还给我爸买了两盒好烟。我和爸的关系也慢慢好了点,我经常上网聊天,也想给我爸找个伴,毕竟他还不是太老。

这几年我也疯玩够了,我爸和我商量想让我学个技术什么的,我想学修车,再说吧!像我这样真是一生都毁了……

在此,我也想提醒家长们,一时的冲动不仅毁了一个家,还会毁了一个孩子。

针对以上个例和一些家长对青春期孩子叛逆性格的抱怨,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太原十二中心理教师王宏,她告诉记者,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总是用过于功利的眼光看孩子,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常常忽视或无视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十几岁的孩子仍然是弱势群体,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非常需要得到家庭的关爱、师长的重视、同学的友谊。同时,他们又正处于身体断乳期,认为已经长大,可以独立面对社会。如果家长或学校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变化,对待孩子仍采用包办、干涉、指责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王老师向记者介绍,太原市十二中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心理健康课,2003年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隔周给孩子上堂心理课,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尤其是新生入学后,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心理很容易失衡,他们会为新生准备如何适应新学校的讲座。还在学校开展了心理短剧、如何感恩、如何认识自己、安全上网、意志的培训、走出自卑的阴影、青春期异往等等的课程,让青少年学生亲自参与,效果很好。

谈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时,王老师介绍,大致可分为: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受挫心理类问题、自卑心理问题及青少年性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给出建议,以帮助青少年以及家长正确面对和引导其健康成长。

学习类问题

案例:张某,男,12岁,学习成绩差,对学习不感兴趣,非常贪玩,尤其爱玩游戏机,父母对其无奈。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学习动机不足的案例,具体表现为:厌倦学习和逃避学习,学习懒散,上课经常出现分心和厌倦情绪;不愿看书、不愿动脑,将大量时间放在其他活动上;学习精神不振,对学习冷漠、畏缩,经常以多种借口回避学习活动;学习目标缺乏或不明确,学习行为具有从众性和依赖性;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掌握灵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学习没计划,很难适应新的学习任务。

专家建议:学习动机不足是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应着重从个体因素入手,全面地进行分析和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协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其学习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2.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提高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家长切忌对孩子包办代替,应给孩子一定的学习和生活空间;3.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4.引导孩子对学习成绩的优差进行正确的归因;5.指导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技能,如复习方法、记忆策略、听课方法、阅读策略、学习自我监控策略等;6.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增强学习有序性,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人际关系类问题

案例:李某,女,13岁,小学班主任是其母亲的同学,加上她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所以老师和同学都很照顾她,像个骄傲的公主,但到了中学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与同学关系很不融洽,心里很难过,感到孤立无助,情绪低落。

案例分析:这是一个新环境适应问题。因转换学习环境而产生的适应问题在新生中普遍存在,它会导致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功能的损害。表现如下特征:症状通常是慢慢形成的;必定面临过环境的突然或很大变化;症状不会因环境改变而立刻好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原因:明确是生活事件(变化)引起了应激反应,如新的学习环境;挫折耐受力低;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家庭教育不到位。

专家建议:做适应的主人,不做适应的奴隶;尽早认识到生活、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认识到生活过程中总有失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设法改变自己的想法、态度与行为方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技能,把自己融合在欢乐与团结的学生群体当中;建立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

情绪类问题

案例 :王某,15岁,女,青春活泼,平时总把日记本锁到抽屉里,好像有十分秘密的事情,父母觉得很奇怪,莫非孩子有什么秘密?有一天,他们撬开抽屉看了孩子的日记,被王某发现了,她情绪激动,质问父母怎么能偷看她的日记,当着父母的面把日记本撕了。其父母惊愕地站在那里,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连爸爸妈妈都不信任了。

案例分析:王某的气愤源于父母对“自我秘密“的侵犯,父母的愕然、惊讶是因为缺乏对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的了解。

专家建议:家长应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其自主性和成人感是他们自我意识急剧发展时期的一个特点,也是其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如果不尊重他们或者生活上过分地照顾他们,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或敌对破坏的消极情绪,影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自我意识虽有了飞速发展,但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而要多与父母沟通,全面评价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异往类问题

案例:M是初二的学生,男,班长,学习成绩也不错,老师同学都喜欢他。可是,到了初二下学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有一次,M组织同学排练节目,和擅长唱歌的女同学K接触较多,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同学们开始拿他们开玩笑。不久,班主任老师也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还批评了他们。不容他们两个人解释,并通知了双方的家长,家长也不容分说批评了他们,M和K都很委屈,M变得有话不愿和家人说,对老师也产生了很强的抵触情绪,上课故意顶撞老师,在老师的批评下干脆旷课。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属于异往中的逆反心理偏差问题。造成M出现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其老师、家长不懂得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当,使矛盾激化;M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容易产生固执偏见,逆反心理很强,以为对立与破坏是表现自己的坚强、勇敢,是英雄行为。

专家建议:理解他们,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们,青少年随着生理发展,渴望与异往,这种心理很正常。老师与家长应多引导而非限制;要多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不要无端猜疑;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重新点燃他们自尊的火种。

自卑心理类问题

案例:Q是初一年级实验班学生,13岁,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错,是班上的佼佼者,上中学后家长和老师对其寄予很高的期望,她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仍然退到了班里30名后,敏感的她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称自己是“一条被淹死的鱼”,产生自卑感,痛苦不安,影响睡眠。

案例分析:该学生属于焦虑自卑心理。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对学习效率、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压力一:自我内部的压力。“我始终应该样样比别人好”, 是一种绝对化的非理性观念,是她问题的根源,当现实生活中出现比别人差的状况,且自己觉得已经尽力时,现实与认知无法协调,于是产生焦虑和自卑;压力二:来自外部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压力三:学习环境的压力。实验班都非“等闲之辈”,竞争对手都很强。

专家建议:①缓解学习压力。从改变她的认知着手,帮助她从自我困扰中走出来,引导她领悟到“没有人能够样样都比别人好”,指导她正确面对成绩的起伏和人生竞争成败;② 重建自信。家长和老师降低期望值,转变教育理念,给予更多的理解、鼓励和支持;③形成合理的用脑习惯。学习效果的提高重在方法的改进,而不是无限制延长学习时间。

如何预防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最主要的培育场所之一。因此,家庭关爱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缺少家庭关爱的儿童自尊心不强,心理不会健全,因为家庭关爱是自尊的第一个重要源泉。双亲和子女的关系对于儿童自尊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8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心理学;教师;教学;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职业辅导;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往往比较特殊。首先,需要完成教学任务。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所教的课程多是以实践应用为目的。即使是理论课程,也是为紧接其后的应用类课程做准备。其次,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部分心理学教师亦会从事一些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辅导的工作,这一点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尤其多见。再加上心理学专业内容本身的实用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高职心理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都是其主要成长与发展的重点。而基层单位的挂职锻炼,无疑是全方位提升实践能力的关键。

笔者作为一名高职心理学教师,曾利用课余时间前往多个与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相关的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通过在不同基层单位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专业收获。作为高职心理学教师在产学研方面实践意义的探索,在此权作分享:

一、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工作实践的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头等任务。对于高职教学来说,其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将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心理学中对于“能力”的标准定义。但是,目前不少高职心理学教师由于个人发展的原因,往往缺乏更多基层实务工作的机会。而挂职锻炼无疑是提高这方面能力的一个帮助。

心理学本身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也正是由于应用面太广,造成不少教师在讲授时无法与实践很好结合,常常没有针对性地寻找心理案例。通过挂职锻炼,可以直接了解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与之结合,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符合高职教育的独特要求。这也意味着,高职心理学教师在选择挂职锻炼岗位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与自己所任教专业课程的相关。考量基层机构能否成为高职心理学教师挂职锻炼单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机构提供的挂职锻炼工作岗位能否与所执教专业课程的匹配。比如,心理咨询机构能够提供与应用心理学课程相关的素材,基层社区机构能够提供与社区心理健康课程相关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将实践心得带回课堂,作为教学案例分享给本专业学生;

第二,有利于了解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需要使用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师的选择岗位应尽量贴近毕业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例如,最佳的挂职单位是与高职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基地,历届基本上都有毕业生前往该处实习或就业。这就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解决方案,加入到课堂教学的实例当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实践训练

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说更是如此。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却是离不开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而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心理学教师往往在实践经验方面比较有限。除了日常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外,需要更多系统化的督导和训练。由此,额外的专业实践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某著名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例,该机构不仅针对青少年和家长身心健康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而且也是高职心理学教师进行实践训练的重要基地之一。由于对青少年人群的针对性,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有交集,因此服务期间也可收获不少直接经验与心得。比如,通过一线咨询服务发现,不少学生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成员的代际关系十分密切。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往往是和其家长的影响极为关联。这一点,是单在校内从事心理健康服务时难以发现的,而在这里就能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此才能制订出正确的干预方案。另外,该机构提供专业的心理督导服务,也使得教师在这里获得了更多专业指导。

由此可见,凡是在校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高职心理学教师,在进行基层挂职锻炼时,应当在实践中加入一线临床心理服务的内容,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对学生职业规划与工作实践辅导的帮助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但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毕业后所选择的职业与其所学专业并不相关。以某高职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为例,在五届已毕业的学生中,每年从事相关职业的学生都没有超过10%,而相应当地社会工作行业每年的人才需要缺口却始终居高不下。究其根本,有学生自身在专业选择上的问题,也有教师教学与指导的问题。就后者来说,教师个人的直接经验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心理学的创始人F.帕森斯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即“人-职匹配”。如果遇到不匹配的岗位,自然就会出现难以维继的情况。而通过针对高职院校实习生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未对自己所适合的岗位以及成长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往往只是根据物质待遇、工作强度等情况盲目做出了选择。这是许多毕业生无法长久安心工作而频繁跳槽的关键,也突显出在高职院校心理课程当中职业规划与工作实践辅导方面的不足。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往往是由心理学教师或职业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通过大型讲座开展理论宣教。到了毕业实习指导时又常常只求完成实习报告或论文,缺乏深入的实践指导。这体现出教师对于基层工作岗位的认识有限、无法帮助学生树立“人-职匹配”的理念。而通过基层的挂职锻炼,尤其是前往专业相关的岗位中进行实践,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学生就业的过程及其遇到的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职业规划和实践的技巧,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另外,由于教师直接到基层岗位中参与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以身作则的榜样,更能体会到他们就业过程中的真实处境,并在情感上给予支持和鼓励,避免了无法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尴尬局面。从人本主义教学与管理的角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将真正促使学生达到用心投入的“有意义学习”状态。

因此,对于从事学生职业辅导的高职心理学教师来说,挂职锻炼是直观认识“人-职匹配”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方法,以人性化的方式教育和指导学生完成职业规划与就业过程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高职心理学教师在基层的挂职锻炼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无论是教研、应用能力还是实践指导方面,都是良好的训练平台。基于本人研究能力的有限,在此仅作抛砖引玉的探讨,希望有更多专业同行能够以此为契机,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d等译: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斯蒂芬.P.罗宾斯, 蒂莫西.A.贾奇著,孙健敏、李原、黄小勇译:组织行为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郑春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的思考.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卷第4期,2008.

第9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自我中心,假想观众,个人神话。

分类号 B844

青少年期,个体在身体上、认知上和社会情感上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他们对于自己非常地关注,自我意识显著提高,他们似乎有这样的看法,即像他们自己关注自己那样,其他人也非常关注他们,而且他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吻合[1,2]。上个世纪60年代,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Elkind把青少年这样一些特殊表现解释为认知发展中的自我中心(egocentrism),他提出了自我中心的两个维度――假想观众(Imaginary audience)和个人神话(personal fable)。专家们认为这样的心理特征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比如对自我意识的夸大感觉、对危险的过分轻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和对同伴压力的过度敏感等。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个概念一直沿用下来,并被用来解释青少年一些特殊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40年来,关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研究未曾间断,其理论建构也在不断发展,然而由于几种理论模型不尽相同,研究工具和方法也缺乏一致性,使得在大多数领域上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是彼此矛盾的。因此,对这些研究进行整合一方面有助于对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这两个观念在青少年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1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概念界定

在Elkind等人有关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理论建构中,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作为了自我中心的构成要素。所以这两个结构最初是作为自我中心的两个维度被提出的。这两个结构反映的思维模式对于青春期一些典型的情感和行为,如自我意识、对同伴群体准则的遵奉以及冒险行为等似乎具有特殊的解释能力。因此,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个理念在青少年发展研究中成为长期被引用和探讨的概念[1]。

1.1 假想观众

青少年可能持有这样信念,即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他们认为其他人,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3~7]。假想观众使得青少年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导致尴尬、嘲笑或拒绝的行为[2,8]。从阿德勒学派的观点来看,假想观众代表了一个更宽泛的群体,青少年希望归属于这个群体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而一些个体心理学家认为,假想观众的观念反映了青少年渴望在同伴中显得重要的愿望。“青少年相信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和评价着,因此当他认为别人对他评价不高时,他就会联想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而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感和归属感”[8,9]。

1.2 个人神话

青少年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我正经历的一切”,“那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我能应付一切”[1]。这些观念反映出青少年认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是与众不同的,他们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无懈可击的、无所不能的。Elkind把青少年这样的心理特点命名为“个人神话”。它被划分为“独一无二”、“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三个成分。心理动力学把个人神话定义为一种自恋补偿性策略(narcissism restitution strategy)[10]。个人神话的概念有助于解释青少年的一些自毁行为或无意义行为,它反映了青少年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并且对危险具有特殊的防御能力的心理。同时由于青少年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分强调,认为不好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们对一些存在的危险常常视而不见[8,10]。

2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理论

从1967年Elkind提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概念以来,这两个概念已被很多研究青少年的学者所认可和接受,从1979年起对它们的研究就不曾中断,有关的理论从最初强调认知发展到强调社会认知发展,再到最近强调自我认同的发展,也随之在不断发展。

2.1 最初的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理论

传统理论的形成受到了皮亚杰认知发展中自我中心概念的影响,因此这两个观念被认为和思维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作为认知发展的副产品被提出的[11]。

2.1.1 理论框架

很多青少年在青春期期间会变得更具自我意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时尚、引领潮流又很理想主义,同时还可能体验到强烈的对个人事务的自主愿望和独一无二的感觉”[1,2]。Elkind把这些现象定义为 “青少年自我中心”,他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意识,一种认为自己非常与众不同并且总是受到他人评价性关注的感觉[2,7]。在皮亚杰的术语中,自我中心是指在没有能力区分自己和他人[2,11]。依据这一观点,Elkind认为青春期的自我中心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功能,而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是形式运算阶段自我中心的产物。

青少年在青春期早期所经历的身体和心理上的重大转变,引起他们对自己的格外关注,虽然逐渐具有了形式运算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对这种思维能力的把握还有欠缺,无法区分自己思考的东西和他人思考的东西之间的差异,Ellind等学者认为这造成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1,2,11]。在此基础上,由于青少年无法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关注点产生了假想观众观念,而个人神话的出现则是因为青少年在对自己过分关注的基础上,过度地区分了自己的感觉。他们无法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特别是同伴在情感和经历上存在的相似性和共通性,而是偏颇地认为自己对他人或那些假想观众非常重要,他们的感觉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2,11]。

传统的理论认为形式思维的稳固建立会减弱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假想观众可以被看作是青少年用来与现实进行对比验证的一系列假设,在不断地对比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关注和感兴趣的东西并不完全一样,这时候假想观众就会减退。另一方面,个人神话随着艾里克森提出的“亲密感”的建立也会逐渐被克服[2,11]。因此,这个最初的理论预测青少年自我中心发展的模式是曲线的。也就是说,形式运算思维早期的青少年自我中心水平比具体运算思维或完全的形式思维时期都要高。

2.1.2 实证研究

基于Elkind的理论,自1979年开始学者们对青少年自我中心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研究确实证实了中学生有比较高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1,12]。但在验证自我中心和形式运算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上,却存在着不一致。Hudson和Gray[11,12]以及Riley、Adams和Nielsen[1,11,12]的研究发现形式运算和青少年自我中心存在着显著相关,而Lapsley和Milstead[1,10]、Goossens[3]、O’Connor和Nikolic[1,12]以及Buss[11,13]等学者所做的研究却没有发现这种相关关系。在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这两个观念是否会在青春期减退进行的验证研究中,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Hudson和Gray发现两个观念和年龄增长确实存在负相关[1,11],在他们的另一个研究以及Lapsley、Milstead等人所做的研究中却发现即使是在年龄跨度很大的样本中也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1,3,10]。而另一些研究者发现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有更高水平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14,16],这与理论构想是恰恰相反的。

最初的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论模型虽然得到一些研究的证实,但如前所述这些研究结果存在着彼此矛盾的地方。而且有大量研究表明在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个观念上都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表露出更强的青春期自我中心,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男性的自我中心水平更高[1,3,11]。而一般认为认知发展过程应该不存在性别差异,如果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被单纯认为是认知发展的一个结果,那么理论上讲是不应该有性别差异的。同时很多青少年实际上都没有达到形式运算思维,这使得传统理论的基础受到了质疑。

2.2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社会认知理论

由于传统理论存在以上的问题,Lapsley和Muriphy等学者认为用认知逻辑中的自我中心来解释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是不够的,他们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理论模型[1,3]。

2.2.1 理论框架

在这个理论中,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建构“被重新界定为‘人际理解中的问题’”[1,6],它们与青少年的“社会观点采择”(social perspective-taking)水平有密切的关系。Lapsley和Murphy用 Selman的社会观点采择和“人际关系理解”(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理论来解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产生和消退[1,11]。他们提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可能是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水平3上的结果。10到15岁的青少年正处于这一水平,他们能从第三者(或“旁观自我”observing ego)的角度同时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这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并且能在意更高的层次上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反映,与此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身的独特感和无所不能感[1,3,11,17]。

Lapsley和Murphy认为观点采择能力水平4的获得削弱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在达到这个发展阶段时,青少年有能力通过思考和协调多个第三者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Selman所谓的“普遍性的社会观点”(generalized societal perspective)[1,17]。这样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看到自己和整个社会中其它观点的关系,由此减少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同时,达到水平4的青少年对于无意识的心理过程有更正确的理解,这降低了他们的个人神话观念[1,13]。

2.2.2 实证研究

有关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这个社会认知模型的实证研究目前并不多。Jahnke和Blanchard-Fields比较了用形式运算和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水平来预测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水平的能力。他们发现无论是形式运算还是社会观点采择都不能显著地预测假想观众。但是,个人神话观点却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水平3有着显著的相关[13]。同样,Vartanian和Powlishta等人的研究也没有发现水平3与假想观众观念有相关,但发现个人神话观念在水平3的青少年中最高[1,11,17]。因此目前有限的研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支持这个社会认知模型对于个人神话的理论构想,但是没能支持对假想观众的构想,尚需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总体来说,尽管Lapsley和Murphy加入了社会化发展的社会认知模型比Elkind单纯的认知发展模型似乎更合理,但仍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

2.3 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新视点”理论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一个来源[1,15,17]。他们认为当青少年经历大量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变化时,他们开始问自己“我是谁”,并考虑怎么去适应生活以及他们应该为改变自己的生活做些什么,“这时他们会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并且开始关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1]。而家长和其它的社会成人都会期望青少年开始形成他们自己的自我认同,而社会也会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也因此而得到提高[15,18]。因此自我认同与青少年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成为解释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新视点”(New Look)理论。

2.3.1 理论模型

O’Connor认为:“在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关注和社会要求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混淆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关注点”。他提出这样的假设:有自我认同问题的青少年比没有经历自我认同焦虑的孩子有更高的假想观众,也就是说自我认同危机可能会导致假想观众的增加[15]。同时O’Connor和Nikolic认为父母行为也是这两个结构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因此他们提出这样的模型:对父母行为的知觉会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而自我认同又会去影响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青少年对父母行为的知觉对他们这两个观念的影响完全受到自我认同的调节[18]。

Lapsley和Rice等人以自我认同为理论依据,提出一个新的模型,进一步说明了自我认同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之间的关系[1,3]。他们提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时期的分离-个性化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分离-个性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是青春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标是建立家庭关系之外的自我,同时保持与家庭成员亲近感,是影响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有助于缓解青少年在青春期与父母的心理分离焦虑[6,17,18]。

Lapsley提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是关于人际交往和人际情境中的白日梦倾向”[17]。当分离-个性化这个心理过程发生时,青少年会更加关注家庭以外的关系,并开始思考或幻想自己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的表现。假想观众使青少年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而个人神话强调的个人独一无二和无懈可击性,有助于青少年在家庭关系之外发展个性,建立新的自我[1,17]。

2.3.2 实证研究

“新视点”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O’Connor和Nikolic的研究证实了有自我认同危机的青少年特别是男孩,与假想观众观念之间存在正相关[15]。

Lapsley、FitzGerald和Rice等人的研究证明假想观众和分离-个性化中的“客体关系特点”(objective-relational features),如美化(engulfment)、共生(symbiosis)、社会化焦虑等有正相关,个人神话观念与拒绝依赖(dependency denial)、自我关注等存在正相关,和社会化焦虑存在负相关[18]。Lapsley等人1995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对于联系(connectness)和焦虑以及潜在丧失(potential loss)的关注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密切相关[17]。Vartanian的研究表明当青少年察觉到人际关系不和谐或某些情感联系丧失时,他们会采用假想观众进行调节,他们对分离-个性化的关注与个人神话观念存在一定的正相关[1]。

这三个理论模型对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的起因和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也都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新视点”理论注意到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而且它在解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两个观念的性别差异上更有说服力,这个模型比前两个理论构想似乎更具优势。

3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观念与青少年发展的某些关系

几十年来,对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研究揭示出这两种心理特点与青少年很多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也被用来解释青春期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如冒险行为、自我意识的提升、对外表的关注以及抑郁等等。

3.1 分离-个性化过程

分离-个性化被认为是青春期青少年面临的一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公众个性化(public individuation)水平增高,同时可能会经历更多的社会焦虑。这期间青少年一方面希望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监督变得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同父母保持情感上的联系,而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种观念正反映了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与父母亲密与分离的过程,对分离-个性化这个过程起着调节的作用。当青少年假想出一些观众时,他们相信其他人对自己是关注的,这有助于他们脱离父母建立一些家庭之外的关系,同时又不会感到过度的分离焦虑。而个人神话的观念使得他们更有勇气去进行自我表达,提高个性化水平[3,6,17,18]。一些研究表明假想观众和亲密感呈现正相关[5],而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与亲密感有负相关[16],同时无所不能成分与健康的个性化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3]。

总之,在青少年的分离-个性化过程中,假想观众可以缓解青少年的分离焦虑,让它趋向一种正常、适度的状态。而个人神话作为一种防御性的观念,使青少年在分离过程中,避免或尽量少地体验到相关的负性情绪体验[1,3,6,17,18]。因此这两个在早期的自我中心理论中被认为是一种扭曲、错误的心理模式在分离个性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积极的作用。

3.2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质量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有着不同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父母情感上的支持与低水平的假想观众相关,而拒绝控制与高的假想观众有关[15,18]。Riley、Adam和Nielse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亲的身体(physical affection)与男孩的假想观众观念呈负相关,和女孩的假想观众观念呈正相关[1,17]。Lapsley和Rice认为与父母的不安全依恋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环境的不安全感,突出表现就是过度的假想观众[1,18,19]。Ryan和Kuczkowski等人的研究表明与父母情感上的不安全依恋和青春期后期高水平的假想观众有关[20]。因此专家认为亲子关系是预测假想观众观念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假想观众在青春期后期逐步消退,而不良的亲子关系将导致青少年在整个青春期都有很高的假想观众水平。

3.3 冒险行为

酗酒、斗殴、破坏行为、滥用药物、等,各种各样的冒险行为青少年几乎都去尝试[21]*。一些研究表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对一些冒险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22,23]。

Elkind认为假想观众与一些中度的行为问题有关,如偷窃和破坏公物,青少年认为这些行为可以使他们免受想象的或真实观众的轻视[2]。台湾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的赌博、吸烟、酗酒等偏差行为存在正相关,有高假想观众的“青少年可能由于希望博得想象观众的关注而用一些不正常的手段表示出来”[24,25],而个人神话无懈可击、无所不能的特点使得他们更易于采取偏差行为。男生具有更高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观念,所以有更多的冒险行为*。

另一些研究证明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青少年冒险性的存在相关。Holmbeck和Crossman等人的研究表明有低水平自我中心的青少年有更多的避孕知识,更倾向于使用避孕措施而且对避孕有更积极的态度。而自我中心水平高的青少年则相反[21,26]。Goldsmith、Handler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神话可以很好地解释青少年为什么不使用避孕措施,在这些青少年看来怀孕或被感染性疾病只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太可能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21]*。

Greene等人的研究测量了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他们对艾滋病相关信息的态度的关系,他们发现个人神话观念能调节青少年的,通过个人神话的独一无二成分可以预测青少年对冒险行为的态度,个人神话高的青少年会倾向于不去遵循安全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越精细,个人神话和避免冒险行为之间的负相关就越高。但同时他们也发现了假想观众的一个积极作用,高水平的假想观众使青少年更倾向于遵奉同伴的规范,因此当同伴群体对冒险行为持否定态度时,青少年在决定实行冒险行为时就会更谨慎[22,23]。Greene特别指出在设计提供给青少年的健康信息时应考虑个人神话和假想观众的消极作用[23]。

3.4 抑郁症和自杀

在传统的理论中,Elkind认为自我中心实际上是青少年建立了一个歪曲的自我世界[1],而认知的歪曲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青少年抑郁研究中,最初的自我中心就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水平和抑郁存在密切关系[1,26,27]。自我中心水平高的青少年会报告更多的抑郁症状,并且这种相关从青春期早期到后期有跨年龄的一致性[26,27]。在之后的研究中,Goossens和Beyers发现假想观众和抑郁呈正相关,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与抑郁呈负相关[3]。Aalsma 和Lapsley等人2004年的研究表明个人神话的独一无二成分与青少年抑郁呈正相关,且女生具有更高的独一无二感,她们面临更大的、潜在的抑郁威胁。这可能因为在个人神话观念中,独一无二的感觉使青少年不愿与同龄人分享消极情绪,造成他们抑郁水平增高,而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缓解抑郁[10]。

抑郁直接导致的一个严重结果就是自杀。因此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直接考察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与他们的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关系。他们认为假想观众可能会导致消极体验和自我批评,而由此造成的低自我价值感很可能引发自杀。Everall和Bostic等人的研究表明,假想观众观念与青少年高的自责感和强烈的不安全感相关,间接引发了自杀意念。个人神话的独一无二成分导致青少年更易过分概括化,更难摆脱消极体验,他们认为自己的处境是独一无二的,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痛苦没人能够体会,他们更喜欢冥想和独处,而不愿求助于他人,对家人和朋友的疏离使他们变得更加孤独,从而增加了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几率。但一些学者同时认为个人神话的无懈可击和无所不能成分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青少年的自信和独立感,从而可以缓解他们的自杀意念。在社会认知框架中,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成为预测青少年抑郁和自杀的有力因素,但个人神话的三个成分对抑郁和自杀的预测作用是不同的,需要更多的研究做出解释[28]。

4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4.1 关于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概念界定

随着研究的进展,特别是Lapsley等学者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提出新的理论模型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是认知发展的副产品这种最初的提法已不再盛行,把这两种观念看作是单纯扭曲、病态的心理过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但在青少年发展的大多数教材中仍在使用Elkind最初的界定,而且对其缺点和方法论的问题没有进行说明[7],这可能也是造成目前研究结果彼此矛盾的原因之一。一些学者的研究已经发现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可能是正常、自然发展过程的一个产物,假想观众只是社会认知成熟和个人适应的反映[7,15,19]。一些学者更是对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解释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提出了批评。目前自我中心这个概念没有得到重新定义,更多研究者在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研究中只是倾向不再使用它。受此影响,目前研究者倾向于把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两个最初同根同源的概念分开研究,分别探讨它们与青少年某些发展问题的影响。随着研究进展,未来,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可能会得到重新界定,而它们在青少年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应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4.2 关于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的文化差异

尽管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在一些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上的解释能力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同,很多心理学家也把它们看作是青少年共有的心理特征,但是其提出和发展都是在西方的教育背景下,研究对象也大多局限于西方青少年,对西方以外包括中国的青少年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心理理论都离不开其植根的文化土壤,任何一种心理结构也不能脱离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社会推崇个人主义的培养,鼓励张扬个性,而东方文化如中国文化提倡集体主义,重视团体的和谐和对群体意见的遵循。因此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这种以自己为关注焦点、突出自身表现的心理特征是否在西方青少年身上更为明显,而在东方或中国青少年身上比较少见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1,32]。尽管台湾的一些研究者(张春兴、陈明辉、曾育贞、陈惠如等)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涉及这个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他们的研究从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与某些偏差行为(酗酒、飙车、斗殴等)这一角度得到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与西方相比,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扩充和丰富。

4.3 关于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与青少年发展某些问题的研究

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在解释青少年一些特有的或极端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上有一定的潜在优势,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与问题行为(吸烟、酗酒、冒险)之间关系的考察上,而对这两个观念与青少年发展中一些其它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尚未涉及或较少涉及。因此未来可能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去揭示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与青少年发展特征以及一些特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如自尊、自恋(narcissism)、乐观偏向(optimistic bias)、身体映象、饮食障碍、社交焦虑、破坏行为、犯罪等。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个人神话这一观念具有不同的成分,而目前关于这些成分对青少年某些发展问题作用的研究有着不尽相同的结果,Lapsley等学者提出个人神话不像之前研究所设定的那样简单,它应该是一个多元的概念(plural concept)[10],因此对个人神话观念的成分做更深入和细致地探讨应该成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而目前测量工具彼此间相容效度低也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所以对这两个观念的研究,纸笔以外的研究方法和纵向研究也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国外对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已有30余年,在其理论、测量方法及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还非常少,深化对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认识以及这两个观念与青少年某些发展问题和行为表现的关系模式,有必要以中国青少年为对象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Vartanian L. Revisiting the imaginary audience and personal fable constructs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 conceptual review. Adolescence, 2000, 35(140): 639~661

[2] Elkind D. 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1967, 38: 1025~1034

[3] Goossens L, Beyers W, Emmen M, et al. The imaginary audience and personal fable: factor analyses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new look” measures.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2, 12(2): 193~215

[4] Cohn L, Millstein S, Irwin G, et al. A comparison of two measures of egocentr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8, 52(2): 212~222

[5] Rycek R, Stuhr S, McDermott J, et al.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during late adolescence. Adolescence, 1998, 33(132): 745~749

[6] Lapsley D.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adolescent ego development: The “new look” at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1993, 63, 562~571

[7] Bell J, Bromnick R.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imaginary audience: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Adolescent, 2003, 38(150): 205~219

[8] Eckstein D, Rasmussen P, Wittschen L.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adolescents.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1999, 55(1): 31~50

[9] Lerner R, Olson C. The imaginary audience. Parents, 1994, 69: 1~3

[10] Lapsley D. The two faces of adolescent invulnerability. In: Romer. Reducing adolescent risk: Towar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Pennsylvania:SAGE, 2003. 23~31

[11] Buis J, Thompson D. Imaginary audience and personal fable: a brief review. Adolescence, 1989, 24(96): 773~781

[12] Vartanian L.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social-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6, 16(2): 157~178

[13]Jahnke H, Blanchard-Fields, F. A test of two models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3, 22(3): 313~326

[14] Frankenberger K.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 comparison among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dolescence, 2000, 23, 343~354

[15] O’Connor B.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 as sources of adolescent egocentrism.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5, 24(2): 205~227

[16] Peterson K, Roscoe B. Imaginary audience behavior in older adolescent females. Adolescence, 1991, 26(101): 195~200

[17] Lapsley D, Rice K. The “new look” at the imaginary audience and personal fable: Toward a general model of adolescent ego development. In: Lapsley D, Power F. Self, ego, and identity: Integrative approaches. New York: Springer, 1988. 109~129

[18] Vartanian L.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adolescent egocentrism: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7, 17(3): 245~270

[19] Vartanian L, Powlishta K.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report measures of imaginary audience sensitivity: implications for interpreting age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egocentrism.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01, 162(2): 187~200.

[20] Ryan R, Kuczkowski R. The imaginary audience, self-consciousness, and public individuation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4, 62(2): 219~238

[21] Arnett J. The young and the reckless: Adolescent reckless behavio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5, 4: 67~71

[22] Greene K, Krcmar M, Walters L,et al. Targeting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s: the contributions of egocentrism and sensation-seeking.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0, 23: 439~461

[23] Greene K, Krcmar M, Rubin D, et al. Elaboration in processing adolescent health messages: the impact of egocentrism and sensation seeking on message process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2, 52(4): 812~831

[24] 陈惠如. 自我控制、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偏差行为之关系. 硕士论文. 台湾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 2004

[25] 曾育贞. 刺激寻求动机、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偏差行为之相关研究――以台南地区为例. 硕士论文, 2002, 台湾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

[26] Holmbeck G, Crossman R, Wandrel M, et 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egocentrism, self-esteem, and adolescent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4, 23(2): 169~193

[27] Baron P, Hanna J. Egocentrism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young adul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0, 18(2): 279~286

[28] Everall R, Bostic K, Paulson B. I’m sick of being me: developmental of themes in a suicidal adolescent. Adolescence, 2005, 40(160): 693~708

[29] Vartanian L. Adolescents’ reactions to hypothetical peer group conversations: evidence for an imaginary audience? Adolescence, 2001, 36(142): 347~38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