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一、概念界定

文中所指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

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其他资金等五部分。资金平衡是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供给与需求情况。

二、2007年至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839.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呈逐年递增的趋势。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4.16%、30.25%、31.89%和16.78%,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5.77%。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总量逐年快速增长。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2007年的98.98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46.53亿元。5年时间内突破了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二是投资结构趋向明显,第二产业投资加大,水电投资是甘孜州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点。水电投资从2007年60.98亿元增长到2011年157.77亿元,增长2.63倍,超过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长速度。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大于地区生产总值。甘孜州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贡献。

(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较高,2007—2011年5年资金到位率均达80%以上。分别为80.21%、81.38%、82.65%、86.27%和83.98%。从各种资金来源来看,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等各类资金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趋势不同。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家预算内资金是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2007—2011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一直保持10%以上,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二是国内贷款是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对固定资产投资起着重要作用,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平均占比达到42.02%,在2010年占比达45.94%,是所有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大的。三是自筹资金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自主性不断提高。2007—2011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由24.11亿元增长到81.89亿元,增长了57.78亿元。2011年自筹资金在全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达39.55%,仅次于国内贷款占比。四是其他资金来源增长缓慢。其他资金占全部投资资金来源比重较低,一直保持在4%左右。

三、2012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供需形势分析

(一)需求形势分析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甘孜州十一届一次人代会明确提出2012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按照这个要求,2012年全州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分别达到173.53亿元、320.49亿元。

根据近5年甘孜州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情况分析:2007—2011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5%,国内贷款占35.23%,自筹资金占29.89%,利用外资占0.07%,其它资金占4.17%。2012年在实现藏区跨越发展目标引导下,来自国家的投资、银行贷款和招商引资的比重将会增加。假定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基本保持前5年的结构水平,预计甘孜州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家预算资金的需求约为46.47亿元;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约为112.91亿元;对自筹资金的需求约为95.79亿元;对利用外资及其他融资的需求约为0.22亿元;对其它资金的需求为13.36亿元。

(二)供给形势分析

2007—2011年甘孜州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5.37%、27.48%、36.10%、28.75%。以此增速测算,2012年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供给分别为37.02亿元、104.31亿元、111.46亿元、13.75亿元。按照甘孜州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2012年全年将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2亿元。

数据来源:甘孜州2007—2011年统计公报、甘孜州统计局

(三)供需对比分析

据预测,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为268.75亿元,能够实现的资金供给约261.66亿元,缺口7.09亿元。

说明:缺口为负值,说明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缺口为正值,说明资金供给大于资金需求。

通过上表分析可以看出,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供给总体不足,国家预算资金和国内贷款供给缺口分别为9.45亿元和8.76亿元。

四、保持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建议

从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看,2012年“稳中求进”的压力较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为确保甘孜州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抓住招商引资,促进投资增长。

(一)多方联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应抓住藏区跨越发展的机遇实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调整步伐的重点,加大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投入力度,给予企业适当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继续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构造以信贷融资为主、财政融资和证券融资共同发展的融资格局,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扩大融资范围,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三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联系机制,加大对优势产业、“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围绕拓展产业链要求,筛选推出生态能源、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形成新的投资增长优势,增强投资信心。

(二)加快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目前甘孜州各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优先满足成熟大项目贷款需求的政策,把投入的重点放在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上,尤其是能源开发、矿产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因此政府应加快开发“两江一河”水电资源,建立完善“两江一河”流域水电开发协调机制,推进长河坝、黄金坪、猴子岩等电站建设,加快探矿采矿和原矿加工推进优势矿业发展,以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三)完善投融资管理,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

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完善投融资管理制度,全面清理含有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的政策文件,废除不合理的审批和收费;出台鼓励自筹资金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等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实现投资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同时突出招商重点,在齐抓一、二、三产业项目的同时,突出抓能源、旅游项目;围绕优势产业重点包装、重点招商;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商引商,高度重视对落户企业的服务,确保项目引得进、建得成、留得住,达到“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整合政府财政资金,改善生产性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及其他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甘孜重点项目,真正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灰色关联分析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KT-12156)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8日

投资过热已使三门峡市接近经济过热的警戒线,投资过热的直接后果是使投资品价格上升,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对于三门峡市经济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运用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本文从支出法的角度来谈GDP。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支出法计算公式是:GDP=C+I+G+(X-M),其中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企业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二)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成或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是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固定资本总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三)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贴近度,并分别量化,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贴近程度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二、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GDP逐年持续递增,从2006年的411.8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04.68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8.7%(2007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13年,附和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年均增长率达14.0%。(表1)

2006~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229.0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150.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38.2%(2008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2.4%(2010年),年增长率在逐步放缓,年均增速为28.4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表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99.6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1.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9.2%(2009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08年),年增长率基本稳定,逐步放缓,年均增长率达15.9%。(表3)

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较小,而且忽高忽低,2007年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达到最高,也不过只有13.04亿元,最低年份只有2.11亿元,2013年比2012年少一半多,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76.9%(2011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79.1%(2009年),年均增速为-0.6%,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显然,外贸进出口净额影响着这个城市的GDP。(表4)

三、关联度的测算及分析

(一)关联度的测算。本文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关联度的测算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GDP为参考数列,确定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为比较数列;第二步,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时,分辨系数取0.5,一般在0~1之间;第四步,测算关联度(包括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第五步,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是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本文按综合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无论从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都与GDP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其综合关联度为0.942,排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相对关联度最高(相对关联度为0.971),其综合关联度为0.792,排第二位;对外贸易净出口与GDP的关联性较弱,其综合关联度仅为0.571,排第三位,关联度测算及排序结果见表5。(表5)

(二)测算结果分析。从三门峡市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关联度来看,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关联性,也就是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一匹马在使劲。这也表明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当然,影响GDP的还有消费和对外贸易净出口,在前文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来代替的,而这二者与GDP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关联性更弱,以后是不是应该加强“短板”呢?对外贸易净出口关联性很弱,暴露出市域间进口过快,市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不优化,市场占有率不高,外市产品流入过多,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三)预测值与预测值关联度。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四数据GM(1,1)对GDP、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进行5年期短期预测,其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预测结果,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要低,这与前面实际数据预测正好相反。(表6)

由以上预测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虽然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也容易被政府有关部门所操控,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则由此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可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是不可取的,是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使三门峡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便需要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GDP,那固定资产投资也应要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

四、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策建议

(一)保持适度投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近8年来,三门峡市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年均14.0%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更是以28.45%的增速规模递进,三门峡市经济增长数量在投资的催化下日益高涨,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容乐观,基本还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因此,在国家经济增长“新常态”大环境下,三门峡市有必要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摆脱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式,协调投资、消费和外贸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投资使用效率。

(二)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在控制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要合理分配在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对于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要增强,减少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赖,增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注,降低第二产业投资波动直接影响经济稳定。产业投资方向应重点集中在产品创新、节能环保、品牌构建方面,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新能源行业、新型工业等行业,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另外,积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加强农业和水利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向农村公路、环境、教育和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倾斜。

(三)调整消费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三门峡市消费不足,则意味着消费结构不合理,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是: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消费水平的合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的需求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又是与收入增长正相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如何有效地分配收入就成为优化消费结构的出发点。因此,收入分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调整三门峡市消费结构的核心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儒常.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1.4.

[2]陈冬亚,童长凤.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8.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一)关于投资的理论界定。宏观经济学将投资定义为社会实物资本品的增长。投资一般可分为三部分:设备的购买、厂房的建造和存货的增加;或分为两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对于一般居民而言,将100元钱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是投资,但对于经济学者来说,这一行为只是资产形式的转换,储蓄与投资都未增加。投资是在一定价格、收益和预期下企业对资本品的需求,构成社会总需求的重要部分。它能够带来甚至数倍于最初投资额的国民产出增长,投资对于产出的这种巨大影响便是我们熟知的“乘数效应”。不仅如此,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能够极大地提高一国的生产能力,促成更快的经济增长。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重大区别也就在于:投资不仅能刺激现在产出,还能在可预期的将来形成更大的供给能力。但投资又是从消费引致而来,资本品之所以被需求是为了它所能生产出产品,是因为对于用它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存在巨大的需求。投资是人们在有限收入下以牺牲当前消费来增加未来消费的行为,它受制于国民收入水平和人们愿意储蓄的限度。

(二)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界定。在通货膨胀的概念上,莱德勒和帕金在1975年对通货膨胀理论的综述中,将通货膨胀描述为,“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弗里德曼指出,“无论何时何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总是个货币现象”。

而根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可知,有效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是稳定的,因而有效需求主要决定于投资引诱。投资需求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扩张会直接引起总需求的膨胀。一般说来,与消费需求相比,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但其波动却比消费需求大得多。投资的扩张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其理由是:投资扩张必然导致对投资品需求的扩大,需求的扩大必将推动价格的上涨;投资和生产的风险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企业自我消化能力和应变能力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这些因素导致了投资需求的扩张,引发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认为,通货膨胀首先是一种货币现象,是需求与供给在市场上互相作用的结果。当公众对某种物品的需求超过了现行价格下企业愿意和能够提供的数量,该物品的价格便会上升。如果这种物品的供给是有弹性的,它便能在短期内迅速增加,使价格重新趋于平稳。若货币支持下的需求――有效需求如此庞大,以致几乎所有物品的需求都超过供给,便发生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恶性的通货膨胀会使一国的经济崩溃,所以反通货膨胀特别是反恶性通货膨胀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奉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构成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我国自从建国以来,曾多次出现投资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例如,1987年和1988年、1992年和1993年,我国出现了两次投资膨胀,这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20.5%、23.5%、42.6%和50.6%,这四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为107.3、118.5、105.4和113.2(上年=100),通货膨胀严重,明显出现了通货膨胀与投资膨胀相关的现象。因此,分析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探究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对当前治理通货膨胀及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因投资膨胀而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作为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膨胀将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使得生产资料的可供量、建筑施工能力和设备安装能力处于短缺和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生产资料和建筑安装劳务的价格水平上升。

(二)投资中的一部分货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转化为投资性生产部门、建筑部门和设备安装部门的货币收入。据测算,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建筑安装过程中的工资投放约为12.77%,购买材料的货币投放约为10.49%,设备器具中的货币投放约为1.8%,仅三项合计,固定资产中的货币投放量约为25.06%。这些货币投放形成这些部门职工的货币收入,转换为消费支出将会拉动消费需求,从而可能引起消费品和消费性劳务价格水平的上涨。

(三)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投资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不可能各部门、各行业按同样的幅度膨胀,总有一些部门、行业膨胀的大一些,有些小一些,有些甚至没有膨胀。这样一来,原有的行业、部门的均衡就会被打破,由此导致“瓶颈”部门、行业的“瓶颈”现象更加严重,结果引起结构性的通货膨胀。

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如下所示:

其结果,引发和加剧通货膨胀。

从投资膨胀到通货膨胀需要有一个传导过程,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不会马上紧跟投资膨胀而出现,这里有一个时滞,我国的经济实践证明,这个时滞约为一年左右,即今天的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显现出来。

三、投资与通货膨胀实证研究

为了对解决当前的投资与通货膨胀问题有所帮助,笔者特地选取了1997年到2007年的数据,汇总、整理得到图1。(图1)从图1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三条增长率曲线的走势基本相同,尤其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曲线与消费者价格指数曲线的走势更趋于一致,只不过固定资产投资不同年份的波动较大一些。这说明GDP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呈正的相关性。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我们也不难理解这一现象,当一国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必然引起对投资品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要的投资品的生产周期较一般商品要长。所以,短期内供给弹性较小,产品价格便随着投资者对该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可知,投资增长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乘数效应”,结果引起一国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实证现象,我们选用更加精确的计量经济来分析,数据仍然选用上述的资料,我们用最小二乘法来做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其中因变量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自变量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g)。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实践已经证明,我国的投资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显现出来,即这个时滞约为一年左右,所以最好做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滞后一期的回归模型,由回归结果我们得到了如下方程:

CPI=-2.23+0.11g+0.06g(-1)

其中,CPI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g表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g(-1)表示滞后一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从方程中可以看到,回归结果符合经济意义,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即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时,消费者价格指数会上涨1%,当然这是假定其他变量都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而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6%时,消费者价格指数就会上升1%,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即我国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约在一年左右才显现出来。

既然一国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社会影响是严重的,所以我们应对通货膨胀保持警惕,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应从各个角度想办法(包括投资的角度),尽量降低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建议

要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入手。无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各国实践都证明,在短期内进行需求管理比调整供给要容易得多。但要较充分地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同时抑制投资膨胀和努力消除供给障碍,提高投资效益。

(一)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投资是调节经济、引导市场最有力的杠杆之一。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每当经济运行失常,总是首先压缩投资规模,通过限制投资膨胀来抑制通货膨胀。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投资产出增长倍数较大,必然导致产出较大幅度地下降,使经济发展陷入低迷。这种投资的大起大落,引起了经济的起伏和震荡,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这迫使我们必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投资与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的关系,恰当地把握投资宏观调控的力度,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走出一条通过投资适度增长来逐步抑制通货膨胀的新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投资产出增长倍数和经济增长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投资适度增长率约为20%左右。

(二)调整投资结构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环节。从形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看,结构型矛盾占了较大比重。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而对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除了兼并改造以外,最有力的途径应该是投资。当前投资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工业部门,例如2008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45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688亿元,增长32.3%,同比加快5.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6%,而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需求增长较慢。按比例排序,我国的产业产值结构为“二三一”型,而世界工业化国家产值结构基本是“三二一”型,也即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服务业占国家产值结构的比重会较工业的比重更大一些。我国当前应加强对投资需求结构的调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改变资源投入向工业部门倾斜的格局,使资源更多地流向第三产业和其他投资不足的部门,促进投资结构的协调。

(三)提高效益、加强管理是缓解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企业搞活的关键在于自身管理能力的增强,提高投资效益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控制投资规模、调整结构上,同时也表现在企业建成投产后的实际生产能力上。只有管理上台阶,生产搞上去了,投资的最终目的才算达到。当前提倡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降低单位GDP能耗等,都要求企业提高投资效益,向效益要产出,从而使经济发展由过去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中国经济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要素拉动特征。经济发展需要刺激投资需求,最终消费需求的形成也有赖于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与消费双管齐下,投资需先行。因此,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持续增长。从理论上讲,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一种正向的关联关系。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D[,i]S[,i]q[,i]

CI(建筑安装投资)0.3240.196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0.3170.300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投资; 管理审计

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直接影响着一个经济组织资金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发挥。其中固定资产的投资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一种长期性的战略决策,与其他资产的投资相比,投资的数额大、周期长、收益风险难以预测和评估,为此在投资前必须通过审计的手段做好充分论证和科学评价。本文就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内容、特点及采用方法作一讨论。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审计

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审计与传统的财务审计有其相同的特征,就是审查和评价审计对象的公开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但在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有其突出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对象是对投资行为的产生、行为的实施、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鉴证。即查核投资是否遵守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查核投资是否有经济性和效率性;查核投资的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当然这种行为的表现主要以“数量表示的信息”。审计的目的就是经济性、效益性及效果性;审计的时间贯穿于整个投资的全过程,重要的是在事前审计。事前审计时间上超前于投资行为,所以对投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性和指导性。在审计方法上主要是以数字为核心,以控制论、决策论、财务管理、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审计的主体是被单位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专职的审计人员”。

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内容和目的

(一)审计的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从其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上来说是一种经济效益审计,其内容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及其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情况及影响因素、途径等。主要是投资项目的提出;投资项目的评价;投资项目的决策;投资项目的执行;投资项目的再评价。这其中投资项目的评价是一个中心内容,它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关键。评价注重考虑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估算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二是预期现金流量的风险;三是确定资金成本的一般水平;四是确定投资项目的收入现值;五是运用投资决策的方法对收入现值和所需资本支出进行比较。

(二)审计的目的

审计的目的就是以促进投资行为的经济效益,注重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三E”评价和监督。经济性就是考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使用成本,也就是“花得少”。效率性就是在保证少花钱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产出,即“花得好”。效果性就是投资能很好地达到预期即“花得值”。譬如,企业拟投资一套新设备,从经济性考虑就是投资是否能节约使用资金;从效率性考虑就是该投资是否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从效果性考虑就是该投资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或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

(三)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必要性

由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审计在时间上超前于投资的决策和实施,与事后评价审计相比有其独特意义。

首先,可以规避高估冒算。在投资选项之前根据企业拟投资要求及达到的预期。审计时运用适当方法,计算分析,得出相对准确的投资成本、资金流量(流入量、流出量)及获利能力等,从量上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供选择方案、拟定计划。从源头控制成本,规避因高估冒算所带来的损失。

其次,规避与合同的冲突。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委托企业以外的组织实施,根据审计提供的信息及投资项目应达到的要求,与项目实施方签订合同,约定好双方的权利、义务,控制投资过程中由于随意变更而加大成本,并以此为项目结算的依据。

再次,从源头上治腐。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认识不足,方法不当,措施不力,监控失效,尤其是对投资项目拟定及预算没有科学的依据,导致项目实施者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变更内容,损害投资人的利益,以达到牟取不当利益的目的。

最后,提升审计在投资领域的地位。审计积极参与投资活动的全过程,不仅为投资决策提供了保证,而且拓展了审计服务的空间,改变了传统事后审计的被动性,审计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意识不断增强,地位不断提升。

三、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的常用方法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是事前审计,对于投资项目的选择和评价是整个投资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时应视情况不同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有:

1.等额年支出法。有些固定资产的投资是企业基础性对内投资,如设备、建筑物、厂房等,没有直接的营业收入,但要考虑投资的成本。一般采用等额年支出法,计算单位工程等额年支出额。

等额年支出=等额年投资支出+等额年经营 (1)

其中,等额年投资支出=[投资支出(含借款利息)-可收回残值×(P/F,i,n)]×(A/P,i,n)。 (2)

等额年投资支出是指包括建设期间借款利息在内的投资支出,按资金回收系数换算为经济寿命期内各年相等的投资支出。项目在经济寿命期结束时有残值收回的,应将其换算为现值从投资支出中减去。

公式(2)中,除了包括建设期间发生的投资支出外,还包括使用期间追加的投资支出。等额年经营支出是指不包括折旧、借款利息的年经营成本。

2.净现值法。净现值法是将投资期间发生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都按折现系数换算成现值收入和现值支出;然后对比,来评价投资效益。此方法可用以从若干个可备选的方案中选取一次进行投资的决策。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计算建设期和投资期内各年拟建项目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求出净现值。当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时,净现值流量用正值表示;当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时用负值表示。其次,将各年净现值流量都按折现系数折算成现值,用下列公式算出净现值(NPV):

其中,NPV为净现值,n为投资涉及的年限,C为原始投资额,Ok为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Ik为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i为预期折现率,k为第k年,NCFk为总k年的净现金流量。

上述计算表明,甲、乙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正数,丙为负数,说明甲、乙两方案的报酬率达到了8%,丙没有达到8%,只能从甲、乙两方案中选取;又由于甲方案的净现值大于乙方案,故选甲方案比乙方案更佳。

3.现值指数法(或现值比率法)。该方法是用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来评价方案的优劣。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I为现金指数。若有n个备选方案时,比值较大者即为当选方案。

4.内含报酬率法。该种方法是根据已备选方案的资料计算其内含报酬率,以此来评价备选方案的优劣。所谓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只要内含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率,就认为该方案可行,在若干个可行方案中,内含报酬率最高的为最优方案。用此法时应注意两种情况,若方案中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可按年金现值查表计算;若方案中每年净现金流量不相等,就用复利现值法逐次测试求得。具体做法是:

计算内含报酬率,选取若干个折现率,用内插法逐一比较其净现金流量,直到找到净现值等于零或接近零的那个折现率,即为所求的内含报酬率。

其次,根据计算结果,其中内含报酬大者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可选方案。公式(4)中的IRR表示内含报酬率。需要说明的是同样资料,当用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评价的结果往往不一定一致,当不一致时,再选用内含报酬率法评价备选方案的优劣将更为科学。

5.决策树法。主要用于风险型投资方案的评价。当投资的几个备选方案中,预期都存在风险,并且各状态风险的概念可以预先测定时,通常采用此种方法评价。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及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出现的风险概率及产生的后果简明地绘制在一张形同“树枝状”的图上,并计算各方案在各状况的条件损益及期望损益值,最后比较各方案的期望损益值,其中大者所对应的方案就是应选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风险型投资决策受预测的概率影响最大,若不准或发生变化,其结果则不同,会导致决策失误。所以评价时应谨慎。

6.非确定型投资方案的评价方法。对于非确定型投资,决策者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采用不同标准,作出不同的抉择,常用的方法有:

一是坏中求好(或小中求大)标准。其基本思想是对投资环境持悲观态度,把不利因素看得较重,审慎从事,力求从最坏的环境寻找较好的方案。具体是先从每个方案中选出最小损益值,再从中选出最大值作为评价依据。

二是好中求好或大中求大的标准。其基本思想是对投资的环境持乐观态度,认为环境很好。先从各方案的各状态下选取最大损益值;然后再从中选其最大值,以此作为评价方案的依据。

三是务实标准法。其基本思想是对投资环境既不是完全乐观,也不是完全悲观,按自己估算一个乐观系数,运用公式计算各方案的务实期望值。

务实期望值=[该方案最大效益值

×乐观系数+该方案最小损益值×(1-乐观系数)]

四是推理标准法或称折中标准法。其基本思想是认为各方案在各状态下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求平均值来作为评价方案的依据。

五是最小后悔值标准法。决策常因失误而后悔。其基本思想是即使失误后悔,也尽可能把后悔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先用公式,后悔值=该自然状态下最优方案效益值-该自然状态下其他方案的效益值;然后,按每一方案取出其最大的后悔值;最后从最大后悔值中取出最小者作为最佳方案。

四、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熟悉资料,甄别方案,评价方案

审计时,首先应了解投资的目的、投资的方向(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掌握投资已有的各种资料,分析投资所能采用的可行性方案,甄别方案的类型。由于每种投资可供选择的方案不止一个,方案之间有的是排他型,有的是独立型,有的方案是确定型的,有的方案是风险型,有的方案是非确定型,应区分类型,从中筛选出几个可供选取的方案,并根据方案的类型,运用适当的方法,选出认为最佳的方案。

(二)审计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由于投资审计是一种事前审计,对实施投资有指导、约束作用,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为了提高审计质量,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审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熟悉审计所涉及到的学科的理论知识。

(三)管理审计是投资有效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通过审计可以减少决策失误,但审计也不是万能的,审计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完全恰当的。所以,决策者在应用提供的数据信息时应该分析使用,审计仅是决策的因素之一,为了真正实现投资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有更多的管理者参与,从多个环节进行控制,为决策提供更有效的技术、理论上的支持。

固定资产的管理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决策审计,贯穿于立项、评价、实施及效益鉴定的各个环节,要求审计机构或者审计人员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益之目的。

【参考文献】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分行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折旧

1.引言

纵观往年众多文献,有关资本存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全国资本存量或对某一行业的资本存量的分析研究,而很少能有关于分行业资本存量的相关文献研究,本文对各个行业资本存量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

2.在国际上的研究现状

资本计量的难题最先是罗宾逊在1954年发表的《生产函数和资本理论》中提出的。而后,斯拉法、卡尔多、帕西内蒂等人从纯经济学角度讨论了资本计量问题。在资本存量估计方面,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提出的永续盘存法(PIM)在OECD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克里斯滕森、柯明斯和乔根森(1973,1980)在应用中对该方法进行完善,大大扩展了PIM的功能。

目前有德国、挪威、英国、瑞典、墨西哥、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丹麦、新西兰、阿根廷、荷兰、加拿大、俄罗斯、印尼等国家都开展了资本存量测算的实践。对资本存量测算的技术细节进行很多深入的实证研究。

关于折旧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Hulten和Charles R.(1981),Beidleman 和Carl R.(1991),Jorgenson和Dale(1996)等。

关于相关指数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aves,Douglas W.(1982),Diewert和W.Erwin(1976,1980,1987),Eldridge和Lucy P(1999)。

关于退役方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Winfrey和Robley(1935),Biorn和Erik(1985,1989)。

关于资本资产的使用年限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tkinson和Margare(t1978),Bacon和R.W(.1974),Gette和Gillbert(1988)。

3.在我国国内的研究现状

3.1在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上

基期的选择和基期资本存量的估值对于研究资本存量估计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一般来说,应用PIM估算资本存量,基年资本存量估计的误差对后续年份的影响就会越小。贺菊煌(1992)以1952~1990年的生产性积累指数和非生产性积累指数为主要依据,推算出以1990年价格计算的1952年生产性资本946亿元,非生产性资本1702亿元。邹至庄(1993)利用1952~1985年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村集体企业、个人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积累的年度数据,推算出 1952 年中国非农部门的资本存量为582.67亿元,农农业资本存量为450亿元,最后测算1952年不变价的全社会资本存量为1750亿元。Hall和Jones(1999)利用折旧贴现法估计各国 1960 年在资本存量。Young(2000)利用类似方法估计出1952年价格的中国固定资本存量为815亿元。单豪杰(2008)假定经济稳态情况下存量资本的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相等,估算1952年全国资本存量为342亿元。

3.2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序列上

吴方卫(1999)采用减住宅投资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来衡量农业投资额。薛俊波,王铮(2007)假设分行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之和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和全国这两者之和占总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一致,用基本建设和更新设备投资之和除以二者占总投资的比例来计算分行业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但没有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本进行区分。

3.3在折旧的确定上

现有研究一般对折旧的计提采用直线折旧法,王小鲁(2000)、Wang和Yao(2003)假定折旧率为5%;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假定全国各省折旧率为10%;黄勇峰等(2002)假定制造业建筑折旧率为8%,设备折旧率为17%。还有一些学者采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估计折旧额,邹至庄(1993)通过国民收入的核算公式:折旧额=GDP-国民收入+补贴-间接税计算折旧额。

3.4在投资价格指数上

目前统计年鉴提供了1990年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了满足研究需要已有文献对投资价格指数做了推算或者替换。邹至庄(1993)估计了1952~1997年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后来的研究大多借用这一结果;Young(2000)构造了一个隐含的固定资本形成指数,将其作为总的GDP平减指数和各部门平减指数的一个残差;黄勇峰等(2002)直接利用零售物价指数替代了投资价格指数;宋海岩(2003)则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替代;张军和章元(2003)用上海市的指数作为全国指数。有部分学者则采取线性回归估计投资价格指数,如吴方卫(1999),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徐现祥等(2007)利用更新的数据构造了各省区分产业的缩减指数。

3.5在行业合并和分解上

在现有数据情况下估计分行业资本存量势必对行业进行必要的合并和分解以满足研究主题需要和数据合理性需要。对部门的合并和分解标准基本视文章研究主题而定,黄勇峰等(2002)将年鉴上的制造业数据调整成ICOP分类数据,在此不再赘述。薛俊波,王铮(200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投入产出表的17部门为标准,对16个行业数据进行合并和分解。行业的分解和合并的难度随着考虑年份区间的增大而加大。本文研究涵盖的时间跨度是1987~2009年,为确保数据的匹配度,对第三产业主要采用合并行业的策略。2002年之前《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提供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分为16个行业,2002之后分为20个行业。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更加详细。早期行业分类规则与现在分类有差异,特别是对第三产业分类出现了较大改动。

参考文献:

[1]林金霞.资本存量测算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2]翁宏标,王斌会.中国分行业资本存量的估计[J].统计观察,2012(12)

[3]许鲁光,任泽平,林 ,关于资本存量的推算方法与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第35卷第2期

[4]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05)

[5]章辉.资本存量分析方法实例分析[J].财经视线,2011(06)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罗书宏

今年2月中旬,美国国会通过了《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条款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随后新华社发表评论抨击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关“购买美国货”的条款,称贸易保护主义是伤害穷国的“毒药”。在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强调,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招标中,政府投资项目属于采购的,应当采购本国产品。这个被国外媒体称为“买国货”的条款颁布后,立即遭到了西方媒体的“围攻”,纷纷指责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

既然中国的政府采购条款中明确要优先购买国货,为什么我们还要指贵美国制定的“买美国货”条款?到底以什么标准来判定某公司的产品是否属于本国商品?7月17日,由商务部研究院举办的新世纪全球公司系列讲坛第七讲专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一番热议。

九部委通知是既有法律的同意复指

虽然媒体对这件事情的热炒仿佛告了一段落,但是对这个政策的来由实际上很多的炒家本身仍不是特别清楚。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的副所长蒋姬博士表示,早在2003年中国就出台了一个《政府采购法》,第10条当中明确规定了用政府的财政资金来采购的工程产品和服务都需要采用本国的产品,即俗称的“国货”。同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也提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而引起全球极大关注的九部委联合通知,即在6月下旬出台的《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在这个冗长的通知内容中,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的,除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等法定情形外,应当采购本国产品。

蒋妲表示,一条只是对已有法律的同意复指的规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反映了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国际政治敏感度不高,在现在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才因此引起普遍的误读。

概念清晰,识别难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货”呢?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政府采购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对何谓“国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关于“国货”的界定标准,现在国际惯例标准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原产地标准,这个标准的精髓主要是两条:其一,制成品产品组件来源的50%是本土的,其二,是事实加工在国内进行。“购买美国货”条款适用于这种情况;第二种是公司注册地的标准;第三种是产品专利注册地标准,主要针对高科技产品领域,比如Windows的软件专利是在美国注册的,尽管微软也有中国公司,但是主要的钱还是被美国的团队赚走了。

但是清晰的概念不一定能清晰地识别出“洋货”还是“国货”。比如,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一案中,很多人跳出来反对,提出要支持民族品牌。但是汇源到底是不是中国的公司?在当时商务部的官员就公开表示,汇源集团是开曼群岛注册的,这只是两家外企之间的并购。

“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民族工业已经转向全球经济,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转变,一个产品中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要想界定是哪一国的产品是很难的。”这位博士说。

是“各国制造”而非“中国制造”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中国人在讲国货时,首先就不包括国外公司的产品,甚至还排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产品。他表示,中国要刺激经济,希望多买中国自己的产品,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如果“国货”是一种宽泛的理解,包括外资企业产品,那买国货就没有什么问题,外国企业也不必紧张。

王志乐表示,由美国人首先提出的“中国制造”是不对的,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是“各国制造”。比如美国顾客购买的“中国制造”产品,有很多是由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企业的零部件组合而成的,更为准确的应该是“各国制造,中国组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已经很难区分什么叫国货了”。王志乐说,实际上包括起草“购买国货”的九部委也拿不出一个准确的概念来,应该尽快出台解释什么叫国货,以平息市场争论。

“这种全球产业的出现使得我们看产业的角度也得变。”王志乐认为,在资本,股权全球流动、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纯粹的民族工业已难以生存和发展。“中国必须有个思维创新,从过去民族工业的思维转到全球经济的思维,要想发展民族经济,关键是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中发展和提升。”王志乐指出,中国发展到现在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

中国经济不是回暖是“发烧”

方 宁

“什么是回暖?到底是发烧还是回暖?我给你们解释这个名词,下次你儿子发烧的时候,你跟老婆说,不要紧张,这不是发烧,是回暖。”8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海口演讲时,以此来说明中国经济是否回暖。

郎成平认为,中国除了所面临的金融海啸之外,还面临一个别人没有的问题,就是制造业危机。而制造业危机的表现,就是2006年的股市泡沫、楼市泡沫,本质就是告诉制造业出了最大的问题,当时整个市场一片火热,对危机缺乏认识。

“06年发生了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当时除了我之外的所有学者都说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太成功了老百姓更富裕了'所以大家才有更多的钱去炒楼、炒股、买产品。他们把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统统归纳为一个名词叫‘流动性过剩’。”郎咸平说,“我认为这是由于06年我们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家面临的投资环境已全面恶化,因此,制造业的企业家就把应该投入到制造业的钱,拿去炒楼、炒股,从而造成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当时由于只有我一个人持这种观点,06年至07年,政府听从部分学者建议,判定泡沫经济是流动性过剩,所以继续强化宏观调控,07年六次提高利率,而每次提高利率带来的却是股价上涨。按道理上调利率应该打击股市才对,为什么不降反升呢?因为每一次调高利率就是进一步打击了投资经营环境,所以就有更多的制造业不投入制造业了而去炒股、炒楼。从08年8月份开始,中央政府做了180度大转弯,推出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但为时已晚。”

郎成平说,金融海啸来得快但去得也急,美国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经摆脱了险境。但制造业危机的特点是来得非常慢,慢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可来了就再也不会走,只会慢慢地腐蚀整个经济。“最后,郎咸平问:“谁能告诉我,06年下半年至今,面临的投资环境是逐步改善还是更恶化了呢?”

出口反弹、投资减速和政策含义

马 骏

今后十二个月内中国经济的增长来源将出现一组十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出口增速将出现强劲反弹。估计出口同比增速会从目前的26%上升到明年年中的5%以

上。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从今后1-2个月的同比40%以上的峰值回落至明年夏天的10%左右。在这一阶段,由投资减速带来的环比经济增长的“二次下行”是经济的健康调整,有助于防止过热、通胀和泡沫,是削减过剩产能之必需,不应该通过加码刺激政策来阻止这个调整的发生。

出口反弹

中国出口增速的反弹,主要是由G3(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从低谷回升的拉动。我们预计,G3的GDP增速会从目前的年率3%上升到一年以后的1%,即上升四个百分点。另外,根据过去15年的统计经验,G3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中国出口增长7个百分点。因此,在此期间中国的出口增速将提升约30个百分点。

这个预测,并不要求对G3的预计过分乐观。事实上,我们对G3的预测还低于市场平均。我们对G3经济从低谷反弹的预测只基于以下要求:企业库存水平趋向正常化,消费者对恐慌性削减开支(如对汽车消费)的修正,和目前已经出台的刺激政策;这个预测不要求G3消费和生产活动回升到危机前的增长潜力。另外,我们预测的中国出口增速回升30个百分点,只要求其增长速度在明年年中达到5%左右,远低于过去20-30%的增长速度。

投资减速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前景,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关于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约占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25%),预计将在未来一两个月内见顶,届时增速为同比60%左右,但此后一年内估计将明显降低至10%或以下。主要原因是政府的项目审批已经在去年四季度见顶,新增银行贷款在今年首季见顶,各种迹象表明新开工项目涉及的金额在今年二季度已经见顶。这个情况类似于1999年刺激政策带来的政府投资增速达到峰值以后的大幅下降。

我们认为,四万亿方案之后没有必要再继续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估计今年二季度年化的环比GDP增速可能达到18%,为历史最高,并大大超过了保“8”的目标)。如果继续加码,会进一步加剧中期的通胀压力、银行的坏账风险、资产泡沫和产能过剩。

第二,制造业和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43%),预计也将从目前的同比增幅29%大幅放缓至明年中的10%左右。

我们从对许多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制造业和矿业的产能过剩,很大程度是结构性的,目前的需求反弹远远不足以消除产能过剩。产能过度扩张是过去多年来由于美国的过度消费、国内的房地产泡沫、人为压低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造成的。这些以前支持产能扩张的因素以后都难以为继。政府的刺激政策,也只能暂时吸收部分过剩产能,但随着刺激政策作用的弱化,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重新浮现,有些甚至会更为严重。国际经验表明,产能过剩增加10%,要求企业投资增速从20%下降到25%。

第三,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3%),估计会从最近的同比增长5%上升到12个月后的25%左右。但是,房地产投资的上升只能抵消政府主导投资放缓的一半。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预计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未来一、两个月升至同比超出40%的水平,但此后12个月将持续回落到10%左右的低谷。经济和投资含义

上述分析蕴含着若干对整体经济走势和金融市场的含义:

1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实远比出口重要,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很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二次下行,使经济复苏呈现W型。   2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某些原材料和其它投资品的需求和价格可能出现调整。

3 出口相关行业(包括出口商、出口服务、集装箱航运、码头),随着出口增速大幅反弹,它们的表现很可能优于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4 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体,如韩国和台湾,在今后十二个月内的经济增长和盈利的回升速度很可能高于主要由投资拉动的中国大陆经济。

5 刺激政策应该也很可能逐步从支持投资转向刺激消费和科技,从而对消费、新能源和科技板块构成支持。

环比经济增长二次下行是“健康的调整”

许多人问,如果经济出现二次下行,政府是否应该再度推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笔者的观点是,根据我们对经济走势的预测,即使出现二次下行,也没有必要大幅加码刺激政策。理由如下:

第一,我们估计,今年二季度,如果按统计局研究人员的预测,同比经济增长接近8%,则年化的环比GDP增长就将高达18%。这个经济增速的飙升反映的是过去八个月内力度巨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在达到18%之后,从技术上,和从项目审批周期、企业投资趋势等几方面判断,增速都将回落。我们估计在三、四个季度之内,年化的环比增速可能回落12个百分点,到6%左右“二次触底”。如果继续保持18%的年化环比增速和支持这个速度的货币和财政的扩张力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过热、通胀、坏账、资产泡沫和大起大落的风险。因此,二季度之后出现环比经济增长二次下行是一个健康的调整,不应该用加码刺激政策的手段来阻止二次下行的出现。

第二、三季度之后如果出现投资下行,其中一个原因是制造业和矿业企业为削减过剩产能而放缓投资增速。这种投资减速是正常的和健康的,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的措施来阻止这种调整。历史经验表明,靠政府投资来拉动需求只能在短期内减少产能过剩,永久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的财政成本巨大,也无法持续。大部分企业在政府投资减速之后,最后还是需要通过削减过剩产能来恢复正常产能利用率。换句话说,企业投资放缓是迟早的事,用加码刺激政策来拖延企业的调整只是将短痛变成长痛。

第三,假设出现二次下行,年化的环比增速从18%下降到下次低谷的6%左右,社会稳定并不至于成为大问题。去年四季度,年化的环比GDP增速降到了1%左右,也没有出什么大事,如果下一次见底在6%左右,更不应该过于担心。另外,即使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二次下行带来的新的失业压力,完全可以用为失业民工和学生直接提供失业补贴的办法来保稳定。用这个办法覆盖500万人的失业,其财政成本不到靠基础设施投资创造500万人就业的十分之一。

陈志武:中国经济复苏的代价太大

陈志武

我对中国经济在结构上比较担忧。中国经济整体上已经开始复苏,但是这个复苏的代价很大,特别是结构性代价太大。换句话说,我们在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没有帮助改良经济的结构,反而使我们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相比危机前走得更远,更不利于国内需求的增长。

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我觉得中国的通胀已经在发生,而不是未来会不会发生的问题。央行和国务院在银根和信贷方面多少要开始考虑刹车,当然也不是完全刹车,但是在发放的金额和审慎的程度方面必须做出调整。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作为油田持续生产和经营的实物载体,是油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在为油田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业务空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固定资产管理也因此而显得日益重要。本文针对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促进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合理化和效率化。

一、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行的投资体制及弊端。首先,投资计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定项目,是一种微观管理,充其量是大微观管理,而不是宏观管理。这就导致了人们常说的宏观管理的虚位,本应是着眼宏观,调控总量,实则是着眼微观管理,虚置了总量的控制。其次,投资决策本应是企业内部行为,建设时机和周期应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能力决定,贷款决策应由商业银行做出,但立项审批制度使这些都成了政府行为和行政职能。投资决策权利的错位必然导致投资行为的扭曲和投资责任的“真空”,这是我们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症结所在。再次,由于主管部门强调审批,形成了两个令人忧虑的“机制”:一是为过审批关而故意低报项目概算,化整为零,分散审批,形成大而全,小而全;二是引来许多“钓鱼项目”,形成倒逼机制。最后,投资计划管理模式对项目和资金的分配有些不是根据市场和效益的原则,而是平衡各方利益。该上的项目没上,不该上的项目上了,资金的利用效益很低。

2.油维资产及企业账外资产的形成。由于现行投资体制的弊端及国家针对油田企业的特殊政策,油田企业在完成国家下达指令性原油产量任务外,在不超计划投资的前提下,将本应作为成本节余的资金用于计划外投资项目,修建食堂、招待所、冷库等生活服务设施;用材料费购置小轿车等;投资第三产业购置设备、修建厂房。油田维护费提取后,本应用于油田设施维护方面,但被大量用于计划外投资进行资本项目建设。由于投资的不规范和企业内部各单位各自利益驱动,使计划外项目屡禁不止,导致油田形成大量账外资产。

3.储量资产没有量化。在传统的核算体制下,油气田企业的储量是一个生产、技术术语,没有量化到经营管理中。由于没有量化储量资产,导致油气资产和固定资产处于概念上的划分,而在折旧、折耗的提取上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全部按常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而国外先进管理模式将油气资产由提取折耗的方式进行资产价值补偿。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油气资产是伴随储量资产而存在,随着可采储量的递减与耗竭,油气资产同时进入废弃阶段。油田企业需要量化单一区块或单井的可采储量,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和获得人们的接受,也需要修改目前资产管理模式及油田成本费用核算及归集方式。

4.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支持。由于石油企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目前的石油企业大多哀利。虽然近几年内部改革频繁,但由于受现有体制的限制,缺乏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利支持,只在经营表面做文章。既根据历史数据,对主营业务只考核上缴内部利润,生产技术服务考核资产收益率,只是生产指标和利润指标的再分解,决定因素是历史推算的利润,固定资产只是在利润确定之后的无效分母。固定资产占用多可以通过倒算调整内部价格,闲置、低效的固定资产被虚假成本所掩盖,奖惩不到位,管理者无压力不需考虑盘活。

5.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的形成。石油工业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几十年的国家投资,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在过去,忽略了资金的补偿性,使老企业无力搞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主要是用于基本建设,把老企业用于简单再生产的资金去搞固定资产投资;有的投资项目论证不足,投资效益不高,形成资产闲置。

二、油田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对策

1.加强国有闲置、低效固定资产盘活管理。为充分发挥国有闲置、低效固定资产(以下简称资产)的潜力,加大盘活力度,提高经营效益,局财务资产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权范围内,对全局资产的进行技术鉴定,对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并对盘活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局属二级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在局财务资产部的领导下,组织本单位资产的清查、确认、统计和申报工作。资产盘活的目的是使其进行合理流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促进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资产盘活的对象是局属各单位占用的闲置、低效资产或有明显特征不再使用的资产。资产盘活是企业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挖潜增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2.强化项目效益跟踪制度。固定资产投资应遵循效益第一的原则。固定资产投资的控制要根据油田的可采储量来确定投资规模。一是严格论证区块投入的资本回报率,在投资前期,根据市场油价预测,详细论证产出效益,从而科学确定投资规模。二是全部费用资本化,无帐外资产和油维资产,投资和费用化界定清晰,成本反映真实,可以根据市场准确控制产量。

3.油维、账外资产的价值确认。解决油维资产价值确认的前提是细化固定资产分类。根据国际会计准则,油气生产的专用资产定义为油气资产,按递耗资产提取折耗;其他活动设备和办公设备定义为固定资产,按直线法提取折旧。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界定方法,它真实的体现资产的折旧折耗与资产特性、产量等的合理配比。不同于我国只考虑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忽略了资产的特性。

4.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政策。为了管好、用好有限的投资,盘活存量资产,使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支持。一是严格规范投资考核的奖惩制度。二是强化存量管理和奖惩机制。三是实行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四是实施增量调控和存量调控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

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马新勇. 油田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

状、难点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5,(9).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经济;灰色关联分析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KT-1215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8日

十八届三、四中全会以后,国家改革的路径正逐步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面对发展实现的操作化、具体化的“务实改革”转变,中国全面发展的“新常态”的轮廓正逐步凸显。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到2015年第一季度结束,经济增速再度下滑,这种探底过程仍未结束。地方经济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短期冲击,而是经济发展的长期转型。

一、“新常态”及其内涵

“新常态”是指经济运行顺利度过经济增速换挡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后的均衡状态。正确理解“新常态”及其内涵,不仅关系到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判断,也是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

(一)速度。目前,中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变弱,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可避免。当然,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保证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经济增速既不会也不能下滑过多,因此在“新常态”下,经济即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结构。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对速度的追求有所降低,但对质量的提升却更加重视,这就要求经济运行的结构更优、效率更高,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动力。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投资驱动型,靠的是低成本要素的大量投入。而“新常态”要改变“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依靠创新动力去实现结构更优、效率更高的经济增长,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三门峡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GDP逐年持续递增,从2006年的411.8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04.68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8.7%(2007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13年,附和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年均增长率达14.0%。(表1)

2006~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229.0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150.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38.2%(2008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2.4%(2010年),年增长率在逐步放缓,年均增速为28.4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表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99.6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1.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9.2%(2009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08年),年增长率基本稳定,逐步放缓,年均增长率达15.9%。(表3)

2006~2013年三门峡市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较小,而且忽高忽低,2007年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达到最高,也不过13.04亿元,最低只有2.11亿元,2013年比2012年少一半还多,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76.9%(2011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79.1%(2009年),年均增速为-0.6%,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显然,外贸进出口净额影响着这个城市的GDP。(表4)

2014年1~9月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17.01亿元,增长9%;2014年1~11月份,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2.2亿元,同比增长13.7%;2014年1~10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6.2亿元,增长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49.4亿元,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8.6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52元,增长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926元,增长12.8%;完成进出口货物货值2.6亿美元,同比增长31.8%;2014年1~10月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7.9亿美元,增长11.4%。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贴近度,并分别量化,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贴近程度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

(二)关联度的测算。本文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关联度的测算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GDP为参考数列,确定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为比较数列;第二步,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时,分辨系数取0.5,一般在0~1之间;第四步,测算关联度(包括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灰关联度,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第五步,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是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本文按综合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从综合关联度大小排序来看,固定资产投资都与GDP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其综合关联度为0.942,排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综合关联度为0.792,排第2位;对外贸易净出口与GDP的关联性较弱,其综合关联度仅为0.571,排第3位,关联度测算及排序结果见表5。(表5)

(三)测算结果分析。从三门峡市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关联度来看,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关联性,也就是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一匹马在使劲。这也表明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当然影响GDP的还有消费和对外贸易净出口,在前文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来代替的,而这二者与GDP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关联性更弱,以后是不是应该加强“短板”呢?对外贸易净出口关联性很弱,暴露出市域间进口过快,市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不优化,市场占有率不高,外市产品流入过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四、三门峡市“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一)创新。索罗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把创新看成“全要素生产率”,他的研究表明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创新在美国经济增长中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在1909~1949年,创新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了87.5%,对内陆城市三门峡市而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要长足发展,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因此创新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有模式、流程与制度等等,创业是创新最重要的源泉。

(二)消费。三门峡市是以投资驱动拉动经济增长的,绕不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进而导致消费占比的降低,因此提升居民消费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唯一出路。要提升居民消费,需要开展全面的体制改革,比如减少政府审批、打破企业垄断、开征遗产税、提高实际利率、股市的注册制以及征地制度等,这些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

(三)城镇化。三门峡市城镇化率2011~2014年分别为46.0%、47.6%、48.9%和50.0%,户籍标准的城镇化率只有35.0%,这里无疑存在一个“幸运空间”,因此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基础设施、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加大,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推进城镇化建设,政府要做好引导,让市场力量去自发推动。

五、三门峡市产业转型风险

(一)高负债。目前,实体经济部门负债率过高,根据三门峡市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637家,亏损企业为39家,债务余额1,316.27亿元,占当年整个GDP的109.26%,当然这里不包括小微企业的负债情况,所以如果加上小微企业的负债额,那么债务余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将大于109.26%。与发达国家的75%左右相比,无疑形成了高负债率,加上国内去杠杆的焦点是实体经济部门,这无疑对三门峡市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冲击。

(二)产能过剩。当前,中国不少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2013年三门峡市规模以上企业库存为165.35亿元,产成品库存为63.51亿元,比上年增加不少。先要去库存,然后去产能,对三门峡市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在去杠杆、去产能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所以三门峡市要避免这些风险,平稳转型,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六、“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建议

(一)坚持创新取向改革。扩大产业技工队伍,积累人力资本,构建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形成创新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

(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升消费能力,化解产能过剩;通过减税刺激消费,化解产能过剩,提振经济。

(三)全力提高城镇化率。政府在提高城镇化中,要逐步降低城镇化的户籍壁垒,完善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体系,避免“贫民窟”之类的城市病。

(四)加强金融改革力度。消除利率双轨制,放弃IPO审批,鼓励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扩宽融资渠道,提升金融体系有效配置资源能力,减少金融扭曲。

(五)有效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努力让“改革成为最大红利”的同时,货币与财政政策必须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能够快速反应,防范系统风险的爆发。

(六)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大力推进政府简政放权,给市场以创业和创新的空间,同时在不发生系统风险情况下,允许市场机制淘汰“僵尸企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2.6.

[2]张晖.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科学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