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岳阳楼记教案范文

岳阳楼记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岳阳楼记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岳阳楼记教案

第1篇:岳阳楼记教案范文

一、多媒体,创设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

1、化远为近,弥补不足。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是学生熟知的,有些则不是。学生限于生活的经历,知识的肤浅,很难正确感知教材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以它独特无双的设计在世界建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学生很少有人见过赵州桥,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紧紧扣往“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了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2、化难为易,突破重点。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强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通过演示作者的头像及有关文字,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展示有关岳阳楼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完成对表象的认识。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化文为图,巧解难点。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贾府的人物和建筑复杂,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两张图片,即“人物关系图”和“贾府建筑图”。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二、巧用多媒体:深入情境,理解课文.领会感情

1、深入情境,理解课文。精心设计电教教案,从内容安排和媒体形式上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学生就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就会体验到创造的乐观,这样就诱发了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岳阳楼记》一课时,先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想问题,再加上画龙点睛的讲析,就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怀乡,怀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情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2篇:岳阳楼记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单元复习

全面系统的复习课,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水平。复习课较新课而言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复习所学知识,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提问中提高和进步。然而一些教师反应:上复习课比较沉闷,连续不断讲一节课,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开口说话的少,复习效果也不好。也有的学生反应:复习课没有重点,教师针对的是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复习速度偏快,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复习课的效率。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促进高效复习课的生成呢?

1、明确复习目标,计划要全面具体

制订明确的复习目标是高效复习课的前提,其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复习课的主要内容,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把握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巩固知识点。有些教师的复习课缺乏全面性、整体性,复习计划没有列到教案上,上课就显得比较随意,东讲西讲,一节课下来根本无法复习重点,时间就到了。这样的复习课显然是不好的,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应精心设计复习计划,结合班级学生的学情及平时上课的讲授情况,制订全面具体的复习纲要。比如,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首先需明确本单元的复习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品读文章的主题思想,从文章中体味人间百态;还需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具体的复习计划要紧密结合本单元的两篇重点课文展开,包括鲁迅的《藤野先生》和的《我的母亲》,让学生自主回顾学习的重难点,体会人生,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理解。

2、区分复习对象,设计要因人而异

复习课也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正如有些学生所抱怨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听不懂,自己跟不上,面向的都是成绩中上的学生。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不良现象。这样一来,学困生落下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学习兴趣也随之减少。教师复习的目的是促进全体学生对单元学习查漏补缺。教师应考虑学生接收能力的差异,促使班级均衡发展,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难度的复习要求,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例如:复习八年级第六单元描写景物的古代散文时,我设计了三种难度不同的复习思考题:要求学习较好的学生背诵《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及《诗五首》全文,且能翻译重要的字词和短语,赏析文章表达的情感;对于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背诵其中的重要片段,赏析部分语句包含的情感;程度较差的学生主要默写生字词,读课文,简单赏析部分句子。给学生安排适合的复习内容可以让学生乐于参与复习,更好地发挥复习的作用,提高复习的实际效果。

3、注意复习进度,要循序渐进

初中语文知识包罗万象,难易有度,它们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复习时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特点,将知识重新归纳,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最终将知识有机接合在一起。可以从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梳理、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归纳、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及识记要点等方面出发。如在进行写人记事类的阅读训练时,可以结合典型例题,对学生渗透解题技巧,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怎样做”。学生需掌握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刻画方法,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作用,进而把握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逐步把握文章的主题。

4、利用高新技术,创新复习形式

第3篇:岳阳楼记教案范文

在我的理解中,既然是交际工具,那么它就要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去,使得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充分地最大限度地与人交往、与自我协调、与社会融合、与自然沟通。语文既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就要对学生承担起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展精神世界、提高品德修养等方面的责任。正如有人说:“语文素质犹如土壤,是学生这棵幼苗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从观察入手,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

观察,是获取信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一切真知来源于感知,来源于直接经验,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真正认识。由于学生开始还不善于观察,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从班级到学校,从家庭到社会,从街头到大自然景观,我都认真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细心分析,从中发现写作信息。毫无疑问,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是青少年的天性。农村中一年四季的自然风景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如春日的朝阳、盛夏的田野、秋天的收割、隆冬的雪花、风中的树、雾中的景、壮观的日出、静谧的月夜等等,都给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拓宽视野,获得第一手材料。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感体验

这一点在新教材里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十分强调“积累”这一个词,要积累,就要接触,接触大量的活生生的语文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要积累,就要实践,在语文课堂、校园活动、家庭社会中去探究、发现和收获,在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我喜欢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美的诗文和感人的事件,如《背起父亲去上学》、《哑巴疯娘》、《中小学生诗歌精选》等,目的就在于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情感的体验,既进行语言、语感的熏陶感染,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化。

在教学中,我们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不刻意把教学前准备的教案兜售给学生,不先入为主地限制学生的思路。如在学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时,在疏通了课文字词和初步感知了主题后,让学生谈谈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现,虽然还有些欠缺或偏颇,但确实在价值观、情感教育上起到了较好的熏陶作用。

三、努力营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打通语文与生活的绿色通道

我在实施教学行为时,尽可能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唤醒,不让学生“主人”感缺失,努力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喜悦和成功。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也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例如,我在指导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徐迟的游记《游黄山记》时,先问学生喜不喜欢旅游、想不想去黄山看一看,同学们欢喜雀跃。于是,师生一道,从课文的导读开始,边游览边读,抓住景点,品味景点,逐一欣赏景物,一同陶醉在黄山美丽的山、石、云、雾风景之中,细品“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受。同学们顿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课后,我便让同学们在课外自由组合:喜欢唱歌的,可以为美丽的黄山献歌一曲或赋诗一首;喜欢说的,就自己做黄山景点的导游;喜欢写的,就为黄山设计广告词或解说词……最后,教学生以“我是小导游”为题,让学生的阅读与生活相结合,让读与写相结合,课堂教学在师生情境化、生活化的相互活动中进行。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有鉴赏的运用,突现于创新。

四、走进名著,提高学习语文的品味

第4篇:岳阳楼记教案范文

2006年,我校因地制宜提出了“水育文化”的办学理念,其意在师生中弘扬“水”为生命之源、文化之源,谋福万物,滋补万物,推崇“水”的优秀品质,探索“水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水育文化”的独特功能,逐步打造了“水育文化”的办学特色。

一、“水育文化”的诞生。

“水为万物之源”。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在人类历史上,它也是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即“水文化”。

“水”虽然无人不知,可是人们对“水”的功能和价值并没深究。我们在探究中发现,以水为原点的生态教育和水文化建设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2006年联合国把“世界水日”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我们也发现,“水文化”表现出了巨大的教育价值:水可喻理,可以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水可明志,可以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师生,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类自身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可导行,可以引导师生逐步形成珍惜水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行动导向。

教育的功能是“育人”,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基于对“水文化”的深刻认识,我校明确提出了“寻精神生命之源,奠终身发展之基”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水育文化”为价值导向的办学特色,即“水育文化”是以“水文化”为载体,依托教育来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唤醒全社会的水意识,认识“水”的价值,发扬“水”的精神,树立“水”的形象,培育“爱水”、“惜水”的品质。

在“水育文化”特色引领下,我校重新梳理了办学思路。在内容上重点建设“水”观念文化、“水”行为文化、“水”环境文化、“水”课程文化和“水”制度文化。在目标上要引导师生“像水一样做人,像水一样做事”。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构建了“水育文化”教育模式:“环境文化熏陶、学科课程渗透、校本课程深化、常规管理落实、综合实践拓展”五位一体的实施体系。

二、独特的“水韵”风景。

校园环境有自己独特的风景,才能给学校带来新鲜活力和强大生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遵循“整体规划,凸现‘水育’,彰显特色”的原则。以“水韵”为主题,确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框架:一是以蓝色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色调;二是以七彩河流和卡通人物“水宝宝”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图案;三是以“水”及相关链接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让校园环境自然体现出“水育文化”特有的底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让每一处设计,都成为“水育文化”的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水育文化”的博大精深。

校门上有着活泼的七彩河流,进门是水幕墙,墙上“上善若水”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浓缩了“水育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对学校特色文化一目了然。

文化墙下的池塘里,漂亮的锦鲤悠闲地游来游去。孩子们围着池塘、看着小鱼、听着潺潺的水声,沐浴着阳光,感受着别样的轻松与快乐。

这样的水景,随处可见。洗手间外的墙上,师生亲手绘制了大鲨鱼、小乌龟、水草、小屋图画,让这里变成了有趣的“海底世界”。每个教室门口,都有关于水的宣传画,“名水篇”,介绍的是中外有名的江河湖海;“水利篇”,介绍了水资源的开发;“环保篇”,是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励志篇”,则讲述着水的故事。

每层楼的拐弯处,展示的是师生的书法作品,如《水调歌头》、《岳阳楼记》等;休闲长廊里,悬挂了师生的刺绣作品,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学校的镇校之宝——《清明上河图》,这是全校师生花费一个暑假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它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作品本身的价值,象征着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锲而不舍。

教室里则是另外一番“风景”,有的用高雅大气的书画,有的用精巧秀气的手工制作阐释着各有特色的“水育文化”班级愿景。不仅如此,学生胸前的“水宝宝”徽章、校徽等,校园的每一处细节,都沐浴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这一切都默默塑造着学生的心灵。

每天,水厂路小学的校园里,师生的欢笑声、琅琅的读书声和“水韵”的瀑布声交汇成了美丽的乐章。

三、开发校本课程,丰富特色文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载体。“水育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我们编写了“水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结合基础教育的学科特点,我们收集了部分水的科学常识,有关水的诗歌、散文、歌曲,有关赞美水的品质、精神和哲理的文章,整理出“水育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依托校本课程开发、校本培训,我们不断从新视角、新空间来丰富“水育文化”内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师生的人生境界。

我校的校本课程分为四大系列,分别为:水之形、水之韵、水之艺、水之德。四大系列的目标定位如下:

水之形:有关水的外在形态、水的特性、水利、水资源、水进化、水保护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形态中的水。

水之韵:精选水的名篇,目的在于诵读积累,了解有关水的中国历史文化。

水之艺:聚集水的音乐名曲、美术名画、手工作品,目的在于欣赏水的艺术属性。

水之德:阐发水的品德与精神,目的在于学习、体悟水的品质。

我们按年段特点编写这套教材,以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内容上也是图文并茂、简单易懂。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们还解放思想,将“水育文化”的核心价值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已形成了《“水育文化”练习设计集》及《“水育文化”教学设计集》。

四、在活动中品水、悟水,

为了让无形的文化物化为全体师生的言行,从而深化“水育文化”的丰富内涵,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中师生们也逐渐走近水、深入地了解水、学习水……

一是开展“学习行”活动。我们认为,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比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精神引领比专业引领更重要。我校通过开展读书、水育论坛等活动,引领教师追求一种心平气和的状态,点燃教师教育的激情。学校党支部利用中心组和教师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提炼有关“水育文化”的知识,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论坛,美景美文展播活动。针对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培训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见缝插针,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学校实际,除教研活动时间外,我们规定了几个工作日:如每年9月的第一周周五为班主任日;每周三为科研日;每周二下午4:00~5:00为全校教师业务学习日。主题论坛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教师是论坛的主人,论坛上大家畅所欲言。

二是开展“美丽行”活动。为了提升教职工的外在形象,我校邀请了形象管理专家为教师开起了专场礼仪知识讲座,教职工受益匪浅。工会以“水育文化”为主题,组织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如“水育文化”知识竞赛,教师节“水育文化”系列游戏、“水之韵”诗歌朗诵大赛,还有别开生面的“水之雅服装秀”比赛。通过以上活动,让老师们品水、悟水,感受水之美、水之德。

三是争做“水宝宝”活动。根据“水育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我们制定出十类“水宝宝”的评比标准,即:亲和水宝宝、坚韧水宝宝、奉献水宝宝、爱心水宝宝、公正水宝宝、和谐水宝宝、勇敢水宝宝、环保水宝宝、民主水宝宝、灵动水宝宝。凡是达到要求的学生都可获得不同类型的“水宝宝”称号。最具代表性的“水宝宝”事迹还会在“水宝宝事迹栏”里展出。“水宝宝”评比在学生中起到了自发自觉导行的作用。

四是“和谐灵动”课堂的创评活动。为实施水育课堂教学,学校特别制定了水育课堂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即“和谐灵动课堂”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1)基本思路:“和谐灵动课堂”观察评价标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水育文化”的重要途径和策略。“和谐灵动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和谐灵动的教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实现师生主动、全面发展。因而,我们在建构“和谐灵动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时,以师生的双边活动作为观察对象,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包括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对象,以教师的行为(狭义的教学)作为分析、反思的对象。“和谐灵动课堂”的教学评价中,科学、细致的观察是基础,评价“学”是依据,分析“教”是手段,改进“教”与“学”是目的——促进师生主动、全面发展。(2)基本理念:“和谐灵动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以学定教,整体优化”。我们所说的“和谐”,一是指生命论的和谐,即在课堂中生生、师生和谐相处,合作交流,教学相长;二是指系统论的和谐,即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扎实高效。“灵动”是指教师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和教学目标了然于心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学生暴露的问题,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教案,进行“二次备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生、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目的。

五是“水宝宝游园会”活动。学校在新建的操场上设有多个活动区域,如民俗村、天南海北(美食部落)、玩具总动员、动物广场、科技乐园、烧烤城、书吧、交换空间(用自己不用的物品和别人交换)、明星制造(用自己动手做的饰品、服饰装扮同学)、运动地带(有踩高跷、跳竹竿舞等运动),开展“水之乐园”的实践活动。每个年级选两个班承办(自由申报),每个班获得“水宝宝”称号的学生可优先获得策划权和主办权。

六是“星级水滴班级”创建活动。学校每天由各部门发放各种类型的“小水滴”奖牌(如“卫生小水滴”、“路队小水滴”等),喻示“天天坚持好习惯,必定水滴能石穿”的含意,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小水滴”评价标准,将养成教育与“星级水滴班级”的创建相结合,使之更为科学、实用。每周评选出“金水滴”班级和“银水滴”班级,由此促进文明班风的形成,推动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把文化“装进”制度。

文化要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制度是最好的载体之一。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更加提升教师对制度的认同过程。因此,制度建设上我校突出了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几年来,在“水育文化”建设中,我校发挥“水育文化”价值导向作用,丰富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升了学校管理的水平。

一是制度内容体现“滋养万物”——水的“奉献”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水的品质相符合——滋养万物、默默奉献。因此,我们在学校制度建设时也格外引导教师去形成敬业、奉献的职业意识。如《副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诞生,其理念就是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教师都站在育人一线滋养学生。

二是制度执行体现水满即平——水的“公正”品质。学校各项制度一旦制定,就成为学校人人遵守的准则,而不能厚此薄彼。因此我们在制度执行中做到了规范严格、公正公平、一贯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