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问题范文

物理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理问题

第1篇:物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导数;物理问题

在物理学中,我们时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相对于另一物理量变化的快慢程度,求物理图像上某一点的切线斜率及计算某物理量的最值。物理上称之为求变化率问题,而数学上叫做求导数。用求导的方法可以非常简便的处理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

一、求物理量的最值

例1:如图1,在纯电阻电路中,求电源的最大输出功率。

解析: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P出=IU=I2R= R,求P出关于外电阻R的导数P出,令P出=0,则有:P出= =0,即,(R+r)2-2(R+r)R=0,R=r。可见当外电阻R=r时,输出功率有最大值P出= 。

求物理过程的临界条件,物理量的变化范围等最值问题,都可用求导方法f'(x)=0求得最值条件,再代入原函数解得最值。

二、研究物理量的变化率

例2:如图2,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每根导轨每米的电阻为r0=0.10?赘/m,导轨的端点P,Q用电阻可忽略的导线相连,两导轨间的距离l=0.20m,有随时间变化的匀强磁场垂直于桌面,已知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的关系为B=kt,比例系数k=0.02T/S。一电阻不计的金属杆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垂直。在t=0时刻,金属杆紧靠在P,Q端,在外力作用下,杆以恒定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向导轨的另一端滑动,求在t=6.0S时金属杆所受的安培力。

解析:金属杆向左加速运动时,引起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因而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通电的金属杆将会受到向右的安培力的作用。

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必须先要求出闭合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由于本题中闭合电路的面积S和磁感应强度B都随时间变化,因此不能单纯的用切割磁感线的方法:E=Blv处理,而要用感应电动势的定义式和求导的方法:E= =?渍'来求解较为简便。

因为B=kt,S= at2×l= alt2,所以?渍=BS=kt× alt2= kalt3。

故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为:E=?渍'= kalt2。

又由于回路中的总电阻为:R=2× at2r0=at2r0。

故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为:I= 。

作用于金属杆的安培力为:F=BIL=kt× ×l= 。

代入数据得:F=1.11×10-3n

物理学中还有许多物理量是用“变化率”来定义的,例如,v= =S',a=, =v',I= =Q',P= =W',F= =P'等。与它们相关的物理问题,我们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处理。

三、讨论物理图像

例3、如图3,闭合线圈abcd从高处自由下落一段时间后垂直于磁场方向进入一有界磁场,在ab边刚进入磁场到cd边刚进入磁场的这段时间内,线圈运动v-t的图像可能是( )

解析:闭合线圈ab边刚进入磁场时,只受所受重力和安培力。线圈在运动过程中安培力F安可能等于mg,大于mg,小于mg。

以向上的方向为线圈运动的正方向,在v-t图像中,因为图像的斜率:k=tan?琢=v'=a(?琢为图像上某点的切线与t轴的夹角)。

①若F安=mg,加速度a=0,线圈匀速进入磁场,即k=tan?琢=0。故选项A正确。

②若F安>mg,加速度方向向上,a>0,线圈减速下落。且由于速度v的减小,F安也随之减小,则加速度a减小,即v-t图像的斜率(大小)变小。切线斜率在?琢∈[ ,?仔]时单调递减,故选项D正确。

③若F安

除①外,由②③知,线圈运动的加速度是变化的,不可能做匀变速运动,即 图像中各点的斜率也是变化的,故B错。

实际上,函数图像上某一点的切线斜率恰好等于该函数在这一点的导数。利用导数的这一几何意义我们可以研究和讨论各种物理图像,例如s-t图像,?渍-t图像等的斜率。给复杂、抽象的函数图像赋予具体的物理意义,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总之利用导数处理物理问题,能更简洁的获得物理问题的结论, 并能简明的揭示出物理现象的本质,从而拓宽原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数学工具的充分渗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物理问题范文

例1.2009年9月13日佛山市区一辆燃烧大巴顺桥飞速倒滑,年轻民警卢绍毅驾车奋勇冲了上去,与大巴迎面相撞,后被撞开,这给经过车辆和围观群众的疏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而驾车的民警卢绍毅经送医院检查,有轻微脑震荡,需要进一步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警车与大巴的相互作用力,一定相同的是( )

A.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B.相互作用力的冲量

C.相互作用力的功

D.相互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警车与大巴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项正确;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持续时间一定相同,D项正确;而相互作用力的冲量方向与相互作用力方向一致,故二者方向相反,B项错;两车相互作用过程中,两车的位移不一定相同,故做功不一定相等,C项错。

答案:AD

(2)“火”车在燃烧过程中,沿大桥的桥面不断加速下滑,在这危急关头,民警卢绍毅奋不顾身驾警车向“火”车撞去,以争取更多的经过车辆和围观群众的疏散时间。设桥面可看作倾角一定的斜面,“火”车沿桥面下滑过程中,车与地面的摩擦因数不变,则“火”车( )

A.所受摩擦力不断减小,加速度不断增大

B.所受重力不断减小,加速度不断减小

C.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加速度减小

D.所受合外力不断减小,但加速度不变

解析:“火”车燃烧过程中,车的质量不断减小,因此车所受重力减小,可知摩擦力不断减小,合外力 也不断减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车的加速度不变,D项正确。

答案:D

例2.最近,随着国内各大轿车厂家纷纷组织撞车试验,汽车的安全性又一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门话题,ABS、气囊、安全带等装置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词语。一辆汽车在发生交通事故时,有无安全带或气囊对司机的影响不同的是( )

A.司机的动量变化量

B.司机的动量变化的快慢

C.司机受到的冲击力

D.汽车对人所做的功

解析:汽车的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零;因此人的动量变化均为mv0,A项不正确;但有汽车气囊弹出或司机系好安全带时,司机动量减为零的过程中所用时间变长,故B项正确;根据动量定理[WTBX]F=ΔpΔt可知,C项正确;由动能定理可知,汽车对人所做功等于司机的动能的变化量,故汽车对司机所做的功相同,D项不正确。

答案:BC[WT]

例3.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超速、超载等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通部门规定汽车在市区某些街道的行驶速度通常不得超过30km/h。 一辆汽车在该水平路段紧急刹车时车轮被抱死,沿直线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车轮在地面上滑行的轨迹长x=6.25m。从手册中查出该车轮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8,取g=10m/s2。

(1)试通过计算,判断该汽车是否违反规定超速行驶。

(2)目前,安装防抱死装置(ABS)的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的制动力增大,设制动力恒为F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汽车的质量为m,汽车刹车前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 ,试推导出驾驶员发现情况后紧急刹车时的安全距离s的表达式(用上述已知物理量F、t、m、v表示)。

(3)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联系以上表达式,根据生活实际提出三条建议。

解析:(1)汽车刹车且车轮被抱死后,汽车受滑动摩擦力作用匀减速运动。

滑动摩擦力为:f=μmg,汽车的加速度为:a=-fm=-μg 。

由匀减速运动知:v2t-v20=2ax(式中vt=0),解得:v0=2μgx=10m/s=36km/h>30km/h。

即这辆车是超速行驶的。

(2)刹车距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司机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二是刹车后匀减速行驶的距离s2,据题意有:s=s1+s2。

式中:s1=vt,s2=v22a,加速度大小为:a=Fm。

则安全距离为:s=vt+mv22F。

(3) 由安全距离的表达式可知,安全距离与汽车的速度、质量及司机的反应时间有关。因此建议:不超速; 不超载; 不酒后驾车(或驾车时不接打电话,或不疲劳驾车);经过正规驾校培训,取得驾照。

第3篇:物理问题范文

怎样才能适应这种需要?要抓什么主要问题进行改革?这里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

一、物理学科的课程设置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普通高中物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教学大纲相应地作了调整。这项调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课程设置,是建国以来对普通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从实践看,高中物理课采取分段的办法来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具体落实确有困难。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即使一地之内,客观上也存在差异很大的几类学校。高中前两年的必修课,内容和要求都一致,不能适应这种差异。国家教委最近提出的多种办学模式,我们体会,是承认差异。面对这种差异,高中物理课与其采取分段的办法,不如采取分层次的办法。高中物理课可分为两种物理课,以适应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适应不同程度、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同一个知识点,在程度、要求、讲法、侧重点等方面可以不同,甚至可以很不相同。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所学知识无大差异,能力要求可以有相当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就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就所处理的问题的复杂程度而言,差异是相当大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或为将来准备升入理工科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者虽然是一致的,但着眼点不同,对物理课的教学要求将会不同。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将会较好地适应高中物理课的教与学。

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高中物理开设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必修课在高中一年级(2课时)和高中二年级(2.5课时)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中二年级(2课时)和高中三年级(3课时)开设。为了适应高中物理课的特点,便于教学,新大纲把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贯通起来,不再分段,合起来称为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这样,新大纲提供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种是必修物理课(简称1类课),共4.5课时。第二种是必修和限定选修物理课(简称2类课),共9.5课时。

1类课是基本要求的物理课,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知识面包括物理知识的主要方面。考虑到现行必修课的知识面较窄,新大纲适当地扩展了1类课的知识面。2类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内容包括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主干知识,同时增加了近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论,作为选学内容。2类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覆盖1类课,以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必修课的要求。

据了解,现行必修课对部分学生要求仍偏高,所以新大纲从总体上适当放低了1类课的程度。2类课的程度,就重要的主干知识而言,与现行的必修加选修的程度大体相当。以2类课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物理课比较,基本的主干知识大致相同,但程度上我国要低些。

两种物理课的内容都分为必学和选学。选学内容不作考查,供师生选择,以补充知识面偏窄的不足。

新大纲对必学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要求低,B层次要求高。作B层次要求的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概念和规律。在1类课中,A层次的知识点约占全部知识点的60%,B层次约占30%。在2类课中,A层次约占50%,B层次约占40%,B层次所占的百分比有所提高。教学要求分层次,有利于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适当的加深,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大纲十分重视实验。1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12个,其中有4个是新实验,必做实验个数与现行必修课的必做实验个数相同。2类课的必做学生实验共23个,其中有一个是在专题中安排的制作性实验,这23个实验中有7个是新实验。现行的必修加选修一共17个学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6个实验。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实验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大纲中安排的演示实验有所增加,并提出,有的演示实验可安排为学生随堂实验,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有利于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能力的培养要因材施教,因而两种物理课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1类课的能力要求相对低些,这并不是说,某些方面的能力如运用数学的能力不需要培养,而是考虑到能力的要求应该恰当,应该有所侧重,不能脱离多数学生的实际。2类课的能力要求高些,表现在新大纲提出要设置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初步能力。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要求较高,希望能在实施中积累经验,使之成为培养能力的一条新的途径。

实行两种物理课并不要求过早地分流,或者说过早地分为文理科。不论选用哪种物理课,都要在高中阶段学习必修课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生活,继续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便于实施,在高中一年级,两种物理课的内容和要求完全相同。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后,分别学习上述两种物理课。2类课把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的内容安排在一起,是为了便于教学,不是为了所谓“一次到位”。在高中一年级,为了适应大多数学生某些重点知识的应用,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应用,限定为简单的应用。而在高年级,在2类课中设“专题”,以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和综合地运用知识。

我们认为,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应该有较大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高中一年级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并指导他们在高中二年级对两类物理课进行选择。

面向全体学生,要承认差异,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学习,这应该是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着眼点。

二、教学内容

新大纲指出:“教学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这就需要从新审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按照两类物理课的不同要求,进一步对教学内容加以精选,并适当予以更新。

(一)科学技术有加速发展的趋势,预料21世纪的科学技术将发展得更快。面向21世纪,要考虑高中物理课如何适应这种趋势。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这就决定了高中物理课应当强调加强基础,把那些重要的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高中阶段,基础打得扎实,学生才能在今后有效地学习文化科学技术。脱离开打好基础,片面追求大量的现代知识,只能得其皮毛,回过头来就会觉得基础单薄。

加强基础,这是确定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本要求下,要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经典物理知识与现代物理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关系。

(二)在高中首先应当把那些在知识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主干知识学好。主干知识学得透彻,学习其它知识就容易些,也有条件扩充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要减轻学习负担,决不能削弱主干知识。新大纲精简了某些非主干知识,以加强主干知识。

一方面要强调主干知识,另一方面知识面又不能偏窄,这是一个矛盾。知识面偏窄,不利于开阔眼界和思路。知识面窄,这是我国学生的重大缺陷。但是,在当前,宁可知识面相对窄些,也要保住主干知识。宁可要求低些,也不能冒然砍掉主干知识。因为主干知识学得好,学生将有可能独立地去扩展知识面。此外,教材可增加阅读的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地开拓知识面。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强调主干知识与知识面偏窄的矛盾。减轻负担,必须精简某些次要内容。有的知识在大纲中可不列为知识点,不作扩展性要求,采取其它形式如练习的形式去解决。

减轻负担不能只靠砍内容,要多方面设法解决矛盾。例如,主干知识的要求要合适,不能不适当地提高要求。教材的系统或结构要加以改进,充分发挥主干知识的带动作用,使主干知识和非主干知识配合得更好。教学方法要加以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强调因材施教,对物理有兴趣的优秀学生,应该鼓励和帮助他们课后独立地钻研。课内讲得精粹一些,而且有吸引力,使学生对物理发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三)要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关系,适当增加近代物理的内容,使教学内容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经典物理知识反映了宏观、低速情况下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近代物理知识是在经典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好经典物理知识,才能够进而学习近代物理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

近代物理是指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基础的20世纪的物理学。前期量子论的知识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有所反映,为使量子论的知识能够充实一些,新大纲中明确列出量子论,以求有所加强。现行大纲中没有涉及相对论的知识,新大纲列出相对论,作为选学内容,希望经过新大纲的实施,逐渐取得在高中讲述相对论(主要指狭义相对论)的经验。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而有所更新,不更新将不能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从全国大面积的推广来说,这种更新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当前,在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上作过大的变动,看来还缺少经验和依据。而且作过大的变动,教师和设备均不适应,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逐步积累经验,逐步探索,是一条可行之路。从长远来看,课程的体系应该而且必须改变。当今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在中学阶段哪些知识是基础知识,体系应该如何改变,都需要重新加以认真研究。物理课程要作较大的改革,必须先在小范围内试验,取得经验,以备将来改革之需。

新大纲加强了守恒定律,加强了能量的知识,加强了波动的知识,努力反映与近代物理的联系。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寻求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接口”或者“连接点”,引导学生走向近代物理之门,开阔他们的眼界,引起他们的兴趣。讲解经典物理知识,要反映和渗透近代物理的观点。还应当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近代物理的成果,使学生知道近代物理是怎样从经典物理发展起来的,知道物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物理大厦正在不断建造之中。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其它自然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形成了许多交叉科学。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提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体现物理学作为基础自然科学的特点,以加强高中理科各门课程的联系。如何体现这一点,还研究得不够。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努力。

(四)物理知识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确定教学内容应该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之间的关系。新大纲指出,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及其实际应用”。在教学目的中把基础知识和实际知识并列,说明对实际知识相当重视。教学中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际知识。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讲述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介绍与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新大纲的知识点中,列出了相当数量的属于实际应用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知识点。这说明新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充分反映了上述教学目的。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要使学生“了解物理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联系实际,是完成这一教学目的的唯一途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使学生了解物理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物理学的作用。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我们要努力体现这一点。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是:从发现,到发明,到实用,周期越来越短,即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为21世纪培养人才,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今科学发展的这一特点。我国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不强,不善于应用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更要大力加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他们关心实际问题,理解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有志于并且善于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去。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个任务,高中物理教学应当很好地分担。

三、能力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加强能力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新大纲总结多年来在培养能力方面的经验,明确而且有针对性地作了阐述,这将有助于今后更加切实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在诸多的能力中,新大纲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独立思考,这种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品质,虽然不是物理课单独能够培养的,但是,物理课却应该分担这个任务。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所学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因而在高中物理课中有条件、有可能担负起这个重要任务。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应该贯穿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之中。这一要求,在新大纲的说明中有明显的体现。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地发表看法,提出质疑。要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分类、概括、总结的能力,逐步要求他们自己归纳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以期能够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拓宽知识面。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不分巨细,都“嚼碎”了“喂”给学生,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拓宽思路但不考的知识不涉及,将会堵塞学生独立钻研的志趣。为了防止高考失分,让学生超量地做题,以致出现生题不会做,学生埋怨教师没有提供此类型的题目。这表明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一些具体能力的培养一定会受到影响。将来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或者进入社会,都会显得很不适应。新大纲中强调独立思考,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大纲总结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根据物理学的特点,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这是物理学探索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与此相适应,高中物理应当培养这三方面的能力。

新大纲对高中物理教学所应培养的能力作了具体阐述,比现行大纲有所充实和提高。例如,对观察能力的要求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当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新大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和测量”,“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写出实验报告”,并进一步要求“会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实验故障”。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分成两种要求,大部分要求是能正确使用,一部分要求练习使用,以便于具体落实。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的要求,大纲中作了具体说明。在2类课中还要求“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个别实验中要求会合理的选择仪器。

新大纲要求培养“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科学思维能力”。这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层次上,比初中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果说,初中较多地是直接概括,那么,在高中,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也由于高中所处理的问题有所深化,则较多地要求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分析的深度和综合的广度,都比初中大大提高,因而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大大提高。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处理问题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提不高,不能学好高中物理。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但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思维能力,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科学思维能力正是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大纲在阐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强调“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等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不能死记方法和步骤,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形下,特别是新情景下,能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善于迁移和运用,把知识学活用活。强调“弄清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分析,就是要分析物理过程、状态和情景,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一步。具体分析物理情景、思路和方法,抓住了这几点,就是抓住了根本。

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表达和处理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进行推导和运算。不会运用数学,物理很难学好。因此,新大纲提出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是必要的,这要求我们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中去。学习物理,应该学会进行计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但是,解决物理问题,还常常要用到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因此,新大纲提出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这对学好物理很重要,是一种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引起重视。针对图象的运用能力较弱的情况,新大纲提出要学会用图象表达和处理问题,这一点也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第4篇:物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问题;方法策略

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好的课堂提问是一堂课的关键,有助于学生探求知识的真谛。在初中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提问质量有时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要注意常见的问题以及策略的运用。

一、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过于简单,激发不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固化到教师自身的教学习惯上,导致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仍然是以简单问题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有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过于标准化,而不是发散性的,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这课时,教师在上课前为了导入新课,提出了一个问题: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根据经验都能回答出来,对于导入来说仅仅是小问题。接下来通过简单的学习,教师又问: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这样的问题就属于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主要目的仅仅是总结这两个镜面的定义,书上也有标准的答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物理探究欲望。

2.教师是提问的主体,建立不起师生互动平台

新课改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固定内容,而是要从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经验,从而使师生共同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达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和老师能平等交流,不仅是教师会提问,学生也要学会如何提问。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课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为什么几十吨重的飞机可以飞上天?这时估计会有很多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人说因为飞机有翅膀,有人说是飞机上的能源强,有人说是机翼上下的气压差导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因为压力差的原因才使飞机上升。这种提问方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些学生不思考问题,仅是部分学生参与其中,未能完全构建与学生的互动平台。

二、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1.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提问,要保障问题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问题,并且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通过问题的探索研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这课时,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并对噪声进行防治。教师的提问:下面哪些声音是噪声:音乐、工地施工的声音、翻书声。大部分同学都觉得工地施工的声音是噪声。然后教师再问:既然音乐不是噪声,为什么广场舞大妈们播放的音乐会引起周围市民的反感?这样设置问题,可以否定学生之前的答案,然后去探究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多方面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提问,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

在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去动脑思考问题,从而使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就应该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这课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同时提出两三个问题,这两三个问题要有一个难易区分度,争取每个学生都能至少回答出一个问题。如: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惯性?刹车时,乘客为什么会向前倾?前两个问题根据课本就能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是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得出答案。这样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水平低的学生有信心,水平高的学生发展思维。

三、结语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的提问方式存在问题。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策略。如有不足,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丽.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核心提问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第5篇:物理问题范文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图形图像主要分为示意图形和函数图像两大类,示意图形主要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物质结构示意图、电路结构示意图、受力分析示意图、运动过程示意图、物理概念示意图等,函数关系图像主要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等各类反映不同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图像。

所谓利用图形思考物理问题就是通过物理知识和物理情境的图形表征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帮助对物理问题的思考,并最终促成物理问题的成功解决。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图线形状观察、二维面积比较、平面立体转换、动态过程定格、化无形为有形,等等。

1.图线形状观察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均可用示意图形和函数图像来表示,通过观察图形图像(直线、曲线)形状可加深理解各类物理概念,迅速解答各类物理问题。

例题:如图所示,质量相同的木块A、B用轻弹簧连接,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开始弹簧处于原长,现用水平恒力F推木块A,从开始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当两木块加速度相同时,速度V?摇 ?摇?摇?摇V;当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加速度a?摇?摇?摇?摇a(填“>”、“=”、“<”)。

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知:A的加速度a=(F-kx)/m;B的加速度a=kx/m。

从F开始推木块A,到弹簧第一次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木块A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减小的变加速运动;木块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增大的变加速运动。v―t图像如图所示,当两木块加速度相同时(如t时刻),速度v>V;当两木块速度相同时(如t时刻),加速度a≤a。

点评:此题为变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通过在v―t坐标平面内定性描绘A、B物体的速度变化图像,寻找斜率(加速度)相等的特殊时刻,比较同一时刻的速度大小,或比较速度相同时刻的斜率大小可迅速直观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2.图形面积比较

高中物理中涉及的各类物理规律即可用文字叙述,也可用公式表示,所有的物理公式均能通过函数图像的形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征出来。坐标平面内的函数图像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可表示各类物理概念,如v―t图像中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F―t图像中的面积表示物体所受力的冲量,F―s图像中的面积表示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P―V图像中的面积表示气体压力所做的功,U―I图像中的面积表示电功率,I―t图像中的面积表示电荷量等。在分析具体物理问题时,通过物理过程的图形表征,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可巧妙地解答各类物理问题。

例题:给定充电电压为U的某电容器开始放电时不同时刻测定的放电电流,可根据测得的电流值在I―t图像上描点作图,并连接各点得到平滑的放电电流曲线,则曲线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即为开始放电瞬间电容器极板所带电荷量Q,在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通过数小方格的形式来计算,超过半格的算一格,不足半格的舍去,从而巧妙地测出了电容器的电容值。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当无法用公式表示出函数曲线关系,无法用代数方法计算相关物理量时,可尝试着分析曲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数”出面积,巧妙答题。

3.平面立体转换

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都是在几何空间发生的。研究和学习物理问题首先要确定物体的空间位置及其变化情况,形成问题的空间几何图像。严格说来,任何一个三维物理情景的图形表征都只能以二维平面图形的形式加以再现。如果我们想在平面上把一个三维物理情景立体物的视觉概念再现出来,必须转换视角,表征物体的一个或几个方向的视图,然后再运用这些视图去再现出这个物体的完整的视觉概念。

高二学生在学完电学后便进入到磁场和电磁感应知识的学习。同力学和电学知识比较起来,磁场知识有明显不同,研究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即磁场分布)、受力情况(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或运动的带电粒子受到的洛伦兹力)、运动图景等均由二维平面转换到三维空间,这就更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和习题课时通过示范和强化,逐步培养学生将立体物理情境转换为二维平面图形的表征能力。

例题:如图所示,通电直导线正下方有一电子以速度v进入磁场区域,速度方向平行于直导线,试分析此后一小段时间内电子的运动轨迹弯曲情况。分析求解此题,必须选择通电直导线磁场分布的侧视图。从侧视图中可看出,离直导线越远处磁感应强度越小,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但根据R=mv/qB可判断电子运动的轨道半径逐渐变大,轨迹应如图所示。

4.动态过程定格

我们在解决一些物理问题时,只能看到用语言文字描绘的运动情景,其中的运动过程往往变化多端,关键的物理关系恰恰就建立在过程变化的瞬间,这就势必要将这些“运动瞬间”定格下来,使其“暂停”在我们眼前,这样物体运动的全过程就可通过几幅静态图像完整展现出来。说明这种效果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频闪摄像。通过这种频闪摄像将物体的运动变化细节一一呈现出来,并最终通过形象的相似性和变化的连续性二者相结合,将频闪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活动的过程,就像实际动态过程真正发生在眼前一样。

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频闪照片有很多,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弹性碰撞过程、简谐振动过程,机械波变化过程,等等。学生在观看这些频闪照片时,既要通过频闪照片理解过程变化规律,又要学会这种定格动态过程的图形表征思维方法。

半抛和自由落体运动频闪照片 完全弹性碰撞过程频闪照片

例题:质最为分别为m和m的A、B两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轻弹簧与B物体相连。现A以初速度V向B运动,接触弹簧后即与弹簧相连,求此后B物体速度的最大值和系统动能的最小值。

分析:A、B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可用图来表示。通过受力分析和过程分析,定格了A、B相互作用过程中弹簧保持原长压至最短恢复原长拉至最长恢复原长压至最短周而往复运动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状态,容易看出当弹簧第一次恢复为原长时(状态3)B物体的速度最大,当弹簧被压至最短(状态2)或被拉至最长(状态4)时系统的动能最小。利用运动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不难求出最终结果。

无疑图形是强大的工具,尽管物理知识的图形表征具有思维的形象性、概括性、创造性等诸多优越特性,但只有当人脑中储存的视觉意象与图形表征产生“共振”时,图形才能被识别,只有理解了图形的实际物理意义时,图形表征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第6篇:物理问题范文

1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提问存在封闭性

(1)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部分教师或多或少的经历了一些专业培训,此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改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但是仍有一些教师落后于教育的发展速度,自身的课堂提问技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依然采用传统的封闭性的提问方式,鲜少采取开放式的问题.对于封闭式的问题来讲其答案是单一、固定的,标准答案都是预定设计好的.开放式的问题则与封闭式的问题相反,其答案是多元化的、可供选择的,学生可以主观表达出对问题的合理见解.尽管这部分教师都以非常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若是采用封闭式的问题将有关液体蒸发影响的因素传达给学生,就会将液体蒸发各项影响因素一一展现出来供学生作出选择.若是教师采用相反的开放式提问,就会向学生提问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去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受到封闭式的问题的约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拓展.所以开放式的问题在物理课堂提问中更有效果.

1.2课堂教学提问达不到师生间的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1)新课程改革有具体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主动参与到课程当中来,学生与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交流互动.只有教师与学生有了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才能够真正把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提问中,教师仍然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并没有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2)缺少互动的提问无法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肯定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没有进行关于知识的辩论交流,导致了从以前的灌输式教学变成了全问式教学,学生也会因此而使自己松散下来,凡事都遵循老师的意愿,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师生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氛围.

1.3课堂教习提问过于传统没有创新

(1)在新课标的表述中,课程并不是单纯的书面工作,知识的传授也并不是单方面的灌输,教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参与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如果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合理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师来指导这个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转述教材的内容,而是把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以传授学生知识为主.

(2)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创新,还是为提问而提问,并没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仅仅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提问过程,学生机械式的回答问题,只是在完成一个“被提问”的任务,并不是主动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没有创新的课堂提问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对策

2.1内化教育理念,改革单一的师资培训模式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缺乏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模式,都是单一模式下的集中讲座式培训,教师仅仅是单纯的听从专家的讲授,其内容也大多数都是缺乏实践性的理论内容.所以在当前的形式下,必须要打破那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一师资培训模式,师资培训必须要一切以实际情况出发,要按照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各种学科的不同要求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要融合多方面的培训,这更加有利于教师内化教育理念.当然,仅仅通过这种观点就把一种理论内化成为教师的自身素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对教师的培训不单单只是在理论阶段,最重要的是需要具体的实际授课方法,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积累感受,并且能够在具体的现实活动中对其深刻理解.

2.2提高课堂提问技能,进行问题界定辅导

区别于以往的课堂提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提问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在新课程中能够界定课堂提问的问题,但是要清楚知道所提问题水平是否具有可探讨性,因此对教师的培训不能缺少对提问技能的辅导.例如,辅导对于是否具有探讨性问题的不同类型认知;辅导理解不同水平问题的特征的能力;辅导问题的转换能力等等.当然在辅导过程中,不能仅仅进行单纯的理论培训,而是要开展一些具有操作意义的训练.教师在拥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够通过有水平的提问技能达到教学目的.

2.3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7篇:物理问题范文

物理课堂问题教学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调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师生树立物理问题教学的理念并有效指导物理教学实践。通过对物理问题教学的理论研究,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物理问题教学的理念,建构科学的“问题观”。只有这样,师生才能真正意识到,提问不是形式上的问与答,而是师生交流、启发、引导的过程。对物理问题教学的理论研究,能够引导师生重新定位物理问题的意义和功能,重新塑造师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有助于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建立真正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问题教学策略。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时要抓好两头:一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二是学习的对象――物理内容。即“问题情境”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反映学生原有的物理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又能反映或引出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具体来说,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

1.物理问题的复杂程度。物理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检验假设才能加以解决。因为这样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2.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物理问题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内在动机,这样才能构成有意义学习。如果物理问题情境中含有一个和学生原有观念相矛盾的现象,引发认知冲突,就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问题就会像星星之火点燃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通过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矛盾存在的体验与活动,他们的观念框架开始动摇,继而重新思考自己的看法,形成新的理解。

3.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水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物理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不能太难,而应当与学生的物理知识背景与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喜悦。物理问题还要与学生所学习的物理内容相关,这样学生通过解决物理问题不仅体验到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问题解决技能,还能够建构物理知识,否则是行不通的。

三、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方法

1.利用差异性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差异性实验是指结果出人意料之外的、与学生的前概念或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展示的现象,与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概念发生矛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在差异性实验中,要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提出相应的问题。

2.利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要使学生喜欢物理,就要让他们感到物理有用,无用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没有持久的吸引力的。这就要求在基于问题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实性。所设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面临;所设问题要与时代气息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如此,方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能直接解决一定的问题,有一定的用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剑许多与物理有关的生活事件,形成了物理学习的前概念和相应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3.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而物理规律描述了物理现象和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本质联系。这些知识的联系也往往是物理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米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第8篇:物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1、前言

科学探究不仅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引入该模式,可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现实世界,契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令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可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过程,进而掌握丰富的探究技能。学生在积极探究过程中会消除不良情绪,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同样也受益匪浅。然而基于不同教师理解探究教学的方式不同,因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包含一定困惑,需要我们深入反思,有效应对处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持续深入,较多教师在探究式教学阶段中存在一定困惑,导致物理教学包含一些不足问题。探究教学课堂并非课程改革独创,以往课堂之中组织开展的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自主学习也属于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说探究教学课堂不应固定不变,模式单一,而应积极创新,丰富多样,否则便会令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丧失活力以及生机。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没能掌握良好的探究教学技巧,无法实现良好的经验积累。通常对探究问题无法准确的把握,进而较难令学生有效融入探究学习氛围中。学生则由于无法获取教师的科学引导,而呈现出提问漫无边际的问题,同既定探究教学目标形成了不良脱节,而教师则容易身感疲惫与力不从心。

如何做好的探究学习活动的科学评价,是教师在教学阶段中应积极研究的新课题。由于较多教师无法正确进行课堂教学的分析研究,进而不能明确探究课堂教学合理的标准。通常来讲,教师备课阶段中,均希望初中物理课程内容更为丰富充实,令学生向着既定目标不断提升。然而,倘若探究教学课堂过于活跃,则会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较易面临失控的风险。加之一些学生无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因而在某些内容的研究理解过程中包含一定困难。往往在教师组织安排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较少深入参与,而更多的是处在旁观者地位,事不关己的看热闹,进而将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课堂效率。

由于受到中考升学率的影响,一些教师则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困惑。即认为探究教学引导会同应试形成矛盾,组织一堂探究课堂教学,基于学生发散思维,令教学时间无法良好掌控,进而他们更愿意花更多时间进行应试教育,令学生通过题海战术学习。往往令课堂教学陷入穿新鞋走旧路的困境之中,课堂探究学习的时间被大量的习题练习所代替,无法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初中物理教学科学策略

3、1明确科学探究内涵

为有效的消除困惑,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教师应深入明确科学探究教学内涵。科学探究主要为科学家对自然界现象进行研究,并通过此项研究获取有效证据,进而发现真理的多元化途径。实践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模式,则可令学生获取丰富知识,明确科学家探究过程中的思想发展以及自然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一旦对探究本身深入理解,则在遇到新问题之时,便会自然而然的利用该思维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最终解决新问题。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令学生潜在的无知意识被激发出来,进而令思维得到有效发展,积极主动的投入至探究学习活动中。当然,学生从事探究活动要获取教师的合理引导,方能令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

3、2清晰教学目标,合理设置探究问题

为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效果,教师应把握三维目标,由知识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与选择方式、情感态度以及发展价值观等层面入手,遵循新课标科学探究的有关要求。在提问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探究发现有关物理学现象与问题,并可以由物理学视角阐释表述该类问题,进而掌握认知问题、发现探究问题,提出问题的综合能力。当然,教师还应明确,所有探究要素并非在开展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均能够有所涉及、面貌俱到。应把握重点,依据探究的具体内容与学生能力特点、性格特征进行优选,锻炼学生掌握丰富的学习技能。

开展探究教学的核心关键在于善于发掘探究性问题,由学生所学物理知识中进行提问。该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辅助令学生们发掘自身关注并感兴趣的内容,进而积极的开展深入探究活动。从学生角度来讲,仅仅学习物理知识的概念、相关定义以及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远远不够,无法掌握丰富的实践技能。为此,教师可由三层面入手。首先应开创适宜对话的教学课堂。教师不应凌驾于学生之上,而应有效的放低架子,同学生打成一片,鼓励引导学生积极的提问,并表达自身想法。对于关键环节问题,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

另外,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深化物理知识同现实生活的有效联系,推进物理学科真正的走向社会。应由初中生情感认知特点入手,选择生活中普遍、有代表性的物理现象,常见物理问题作为研究讨论切入点,进而令学生更加轻松愉悦的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中深入探索。例如,在学习电流热效应的知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炉,而后应有针对性引领学生合理质疑,即为什么电炉丝会受热变得通红,而导线却不发热呢。还可利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环保便利的自行车作为问题切入点,引领学生观察分析,为何自行车车轮胎带有花纹,紧急刹车应该用前闸还是后闸,车座面积大小的区别等。

再者,教师应合理的转变角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打造符合初中生认知特征、探究思维的试题库,鼓励引导学生创新,保证探究学习的时间,提升综合科研能力水平,方能符合探究教学标准要求。

3、3有效协调探究教学以及应试关系

实际上,探究教学同应试不存在矛盾,前者并非需要大量的做习题,重点在于为学生开创自主探究学习的独立空间,令其不断发挥综合潜能,了解知识的核心本质,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应通过探究教学令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应对应试有所抵触,而应利用生动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丰富科学素养,提升科学研究意识。

4、结语

总之,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学习模式尤为重要。为契合新课标要求,我们应深入总结初中物理教学阶段中开展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真正优化教学效果,真正培养出综合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剑.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7).

[2]巩玲.探析课外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12).

第9篇:物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职高物理;问题情境;创设;指引;聚焦;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19-0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也充分阐明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内涵。问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创造生动的问题式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平等的对话氛围,从学生困惑的情境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检验活动,从而解决问题,获得个体体验和增长经验,在体验、经验再应用的延伸拓展中,碰撞出新的问题……即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发现―提出―解决―再发现―再探索”过程,不断提升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职高物理》是理工专业的公共课,与初中物理相比,无论在知识基础、知识应用、还是思维方法上,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专业大部分为男生,文化课基础弱、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差、对自己要求不高,且职业学校教学对职高物理相对重视程度不够,也造成了学生学习职高物理的障碍。而基于男生精力过剩、喜欢表现及冒险的心理因素、对有刺激的一些动手行为的浓厚兴趣、对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会“打破砂锅问到底” 的心理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转变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学习,强调在讨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才能发挥、精力释放、注意力转移,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障碍,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及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真正实现多元化素质教育的目标。现将本人在职高物理问题式教学法尝试中的些许体会小结如下。

一、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搭建问题的探索平台

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从对问题情境的感知中激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然后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物理源于生活,职高物理更偏重于应用生活,许多知识学生易通过直接生活经验得以体验。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已知的知识结构入手,深入挖掘每节课的问题产生点,把授课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和探究兴趣,让学生尽快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情境中,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想象和思考。

1、素材挖掘,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1)精选素材。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能力、情感价值知识点,精选有关绿色环保、工农业生产、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体现人和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学科交叉渗透等方向的生活事件和热点内容,夯实情境背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素材,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刺激、引领学生坠入问题情境,进入“思维兴奋状态”,激发问题意识。

例如:在动量的教学中,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两车相向碰撞、两车追尾、飞机与小鸟相撞导致机毁人亡等交通案例的视频,进而引入动量的概念。再在课中适时提出比如像“一些人认为婴儿由成人抱着坐在汽车里是很安全的,现在请你估计一下,在发生在很短时间的撞车中,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抱住婴儿?小鸟、飞机以多大速度飞行就能导致机毁人亡的可怕后果?”等之类的问题,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加速度的教学中,用视频展示并统计不同性能机动车加速到100km/h所用的时间及由同速度开始刹车到停止所经过的距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进而引入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的课题,这样能加深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为进一步探究“加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提供素材和探讨话题。

2、主体挖掘,充分激发 “认知冲突”。

全面、科学地分析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及方法,精心设计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间的“不协调”,引导学生想象、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强化解决问题欲望。

例如:学习透镜知识时,可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有透镜的实物,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实物给学生观察,原本好多学生会认为它们的功能不一致,上面的透镜也不一样,但经引导仔细观察后学生不难发现:照相机,它的镜头是个凸透镜,它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它的镜头也是凸透镜,它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它就是个凸透镜,它成的像却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为此产生的认知冲突,能引发学生不由发出置疑:“同样都是凸透镜怎么成的像不一样呢?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会受什么因素影响?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发生变化时,成的像会怎么变?任何情况下凸透镜都能成像吗?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变化是随着什么变化的?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凸透镜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凸透镜会不会成倒立的虚像和正立的实像?” 教师鼓励学生或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或实验操作、演示,或理论论证,这种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心有不甘地接受事实的心理过程,进而在内心深处不会不暴发出一串串的疑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呈现问题的空间中,心中不住地冒着问号,问题呼之欲出――有效的问题探索平台的搭建,为接下来学生有方向性的进行问题探究提供基础。

二、合理引导,激发学生认知矛盾,挖掘潜在的求知欲望

情境提问的问题类型多种多样,有明确问题及模糊问题,有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及创造型问题,有研究型问题和应用型问题。“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物理学家海森堡这样说过。而职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概括能力相对差,在问题情境中,问题条理性不强、思路不够清晰。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以艺术化的教学手段精练地概括出科学发现过程的精华、浓缩实际探究经历的“理想化模型”,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适时、恰到好处地抛出具有指引性的问题,指导学生拓展思维、整理思路,因势利导,冲破原来的学习习惯、思维结构,不断提升提问技巧,逐步培养学生学会问问题。

1、巧提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问题式教学必须服从于整个教学任务,教学活动必须具备有意性、有效性、层次性等原则。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创设一系列连环式的问题情境,阶梯式呈现具有一定效度和层次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地了解自己学习的特点,及时分层评价激发、强化其认知内驱力,使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电动势概念引入时。可先问:电源能维持电荷的流动原因是什么?(电源的正负极分别积聚着大量的正负电荷,电源内部存在着由正极指向负极的静电场,电源具有把自由电荷由负极经电源内部搬运到正极的能力,此过程中,就要有克服静电场对电荷做功的作用力。)又问:是什么力来实现这一过程?(一定存在着“非静电力”,它像个“搬运工”,把到达负极的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搬到正极,把负电荷从电源的正极搬到负极。)再问:在不同的电源中,把相同的电荷从电源的一极搬到另一极,非静电力做功相同吗?不一定,即使是把相同电荷量的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在不同的电源中做的功也不一样,就像把相同的重物从一楼搬到二楼,人力做的功不一样(因为层高不同)。看来非静电力对电荷做的功与电荷的比值有特殊意义(相当于楼房的层高),这个比值不同,反映了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有强弱。为此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动势。

有了好的提问方法和技巧,促使学生多层次、多方向发散思考,兼顾大多数学生,突破由于传统教学而使学生形成的惰性思维障碍,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2、巧设问题,指导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借助情境要把难易适中的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能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拓展思维。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实践经验、注重应用,设计难度适宜、紧贴生活的情境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猜测性提问和回答才会增多、推理活动才会增强、灵活性增大,而问题的解决,又能让学生“柳暗花明”,享受成功的体验,学习自信心大增,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如电磁感应教学中,可先铺垫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简单猜测讨论后,指明授课内容疏导方向,接着做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实验再次引发绝大多数学生进入思考和讨论: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紧接跨越式提问: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之后,引导学生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引导学生回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得出必须有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那么如何产生那能呢?可以如何实现呢?这样,恰当设置问题,把握节奏,引导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或引导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论证等等。

实验展示的现象出人意料,与学生学习前概念或常识相违,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这样,巧设问题拓展学生思维,提供学生自主建构问题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语言组织,提出相应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三、合理聚焦,探索问题解决途径,突破学生的学习障碍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和开端,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步骤,是问题式教学过程的关键。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紧密结合。心理学家加涅指出问题的解决过程包括三方面:解题者构建问题的表征、搜寻问题空间、对解题结果成功与否进行评价。把确认的问题信息与从平时记忆减缩得来的储存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利用“发散性加工”和“收敛性加工”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 达到解决问题、积累知识的目的。职高学生大多生性好动、习惯养成较差,较依赖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总体组织和协调,保证学生的探索过程是聚焦于问题情境,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多种方式多方位交流,解疑。聚焦问题的策略比较常用的有实验法、比较法、类比法、整体局部法、直觉法、模型法等,而一个问题的解决有时通常需要采用多种策略,教师作为教学的引航员, 应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启迪学生积极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同学们都体验过的熟知的拔河比赛,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教师给以否定,引导学生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后,聚焦问题:“怎样才能获胜?拔河时的姿势怎样获胜的机会大?为什么?”,接着,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现场分小组拔河体验尝试,在情绪高昂的状态下相互探讨寻找原因:为什么有时大家认为力气大能胜的一方却没有获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拔河同学的姿势,手、脚的用力方向等,同时启发学生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不难得出,只要某队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因此,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首先,鞋底、地面越粗糙,摩擦系数越大,摩擦力也越大;其次,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另外,在拔河比赛中,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同学们的技巧,如脚使劲蹬地,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压力;人向后仰,借助对方的拉力来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等。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大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还有很重要的是队员要齐心协力,将分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使产生的合力最大,夺取比赛胜利的可能性才会大大提高。时间允许的话,可让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再各显伸手。

这样,通过实验法、整体局部法、比较法等多种策略的结合,合理聚焦,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途径,训练了学生格物致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养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美的愉悦和成功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矫正陋习,向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前进。

四、合理迁移,形成问题再生情境,促进能力的螺旋提升

问题式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提问分析解问新问”而获得知识的积累、成功的体验、身心健康发展的循环过程。精心选择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处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环境中,通过“问题”激发互动,通过互动深化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有序的激励下螺旋式发展上升,形成思维的发散和迁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个问题的解决就意味着一个新问题的产生,问题式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的合理迁移,产生新的问题情境,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循环模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间的有效联系。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选择有本质联系的物理规律作为问题情境创设的素材,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迁移,形成问题再生情境,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如下表所示,在“场”教学中,可以通过电场和重力场知识的对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互相探究,来更好的了解、学习、体会并应用“场”知识。

通过问题链的互通、层层深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未知嫁接到已知的模型,成功的知识迁移、问题迁移、策略迁移,激活学生主动探究,获得问题解决的欲望,使被动的知识传授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创新探究。

五、结束语

问题式教学就是以现代教学观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注重从学生的专业实际出发,贴近生活,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巧设问题情境,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架起探究学习的桥梁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潜移默化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亲身实践和探索问题,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与应用成功体验和知识经验,把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结构,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通过已有的知识去开拓未知物质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参考文献:

[1] 覃建玲.[J]浅谈物理课堂中的问题教学.基础教育研究,2009(9).

[2] 王 震.[J]问题教学在物理探究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

[3] 阎金铎,郭玉英. [M]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