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高校计算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计算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计算机论文

第1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1.基本核算与企业的核算方法类似

可以将高校的各个院系比作各个生产车间。按照这种分派方法,主要核算步骤可以如下进行:

1.1教学费用的计入问题。

可以将所有的费用划分为教学费用和非教学费用,教学费用即与教学有关的费用,非教学费用即与教学无关的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福利和工资等,教学费用应当列入教学成本,非教学费用则应排除。

1.2教学费用的分类。

教学费用又可以根据用途分为直接教学费用和公共教学费用,主要划分标准为:能够明确是由于某院系学生来承担的费用就是直接教育费用,不能找出费用直接承担者的费用则是公共教学费用,对于公共教学费用应当归入公共费用项目中,之后可以根据有关的支出方法来分配支出费用。通过这种类似于企业核算的方法,对各项费用进行核算汇总,条理清楚地反映各种教育成本的具体状况。

2.高校教育成本现状。

2.1教育成本升高。

据有关部门的科学统计得出,大约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本大约是2万元人民币,对此,大家争论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成本的预算偏大,也可能是因为教育成本中包含了医疗、食宿等各种非教学费用,当然,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大学的消费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于高等教学的教育成本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统一。在当今,各种物价飞涨,教育成本也毫无例外的在提高,不止我国的教育成本,世界各地的教育成本都在普遍的升高。对此社会有关专家并未发表反对意见,似乎教育成本的升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多数高校开始扩招学生,教育逐渐走向规模化,按照经济理论,教育成本应当降低的,教育成本升高是一个违反常规的现象,其中原因等待我们探究。

2.2高校成本升高的原因。

高校成本升高已经时很普遍的现象了,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准确控制成本,高校结构复杂、除了必要的教师外有很多不必要的职工,另外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详细说来,高等学校并不是盈利性的学校,并不去为了计算盈利多少而核算成本。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误认为成本投入越多,教育质量就会越高,于是主动增加教育成本的投入量,最终造成高校内部资金的利用率很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教学内容不再单一,对于学校的配置也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也是高校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对会计计算基础的挑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确认对象包括经营性收支和事业性收支,其中前者的确认以却则发生制为基础,后者的确认已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是现金收付实现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第一,这种基础上的财务信息的质量不高,会影响高校财务的真实情况。高校事业的收入和支出只有现金支付部分,表现不出学校的财务部门中应付未付和应收未收的部分,使这部分财务不能及时的得到反映,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虚假的资金现象。第二,年终的信息结余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结余。这种情况下的核算,虽然已经安排了预算,由于多种原因,当时不能支付而造成的结余,是实际上实施项目必要的资金,并不能真正当做事业结余,容易导致结余不实。学校收费都是一次性收取一年度的费用,收支因果可能无法走入正轨,结余也将出现不实。第三,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无法正确核算,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现金收付实现制下,实际收入和记录时间不一致时,只能反映现流入的现金量。综上所述,现金收付实现制并不能保证高校的成本和运行结果,需要进行积极的制度改革,采取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会计计算基础,以顺应社会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提出的多重要求。

三、对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挑战

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呈现出大众化与国际化特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例如,教育成本一直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及投资人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效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也面临挑战。教育成本实际上需要由会计提供,为此,高等学校基于成本核算需求需要设立专门的会计科目来准确、系统的计算、核实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参照各项支出进行详尽的划分或罗列,这便要求教育成本的结算需要真实、有可比性并具有系统、一贯性。鉴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与挑战,教育会计制度需要具有明确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计算周期及成本核算范围等,这些细节方面的规定、设置与运用会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制度系统性,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面对新的发展需求与挑战,高等学校需要建立系统的教育成本约束机制,还需在原有编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核算制度,以为目标成本的准确核算提供参照性指标。

四、对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的挑战

高等学校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地区,充足的人才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发展状况,换言之,人才在高等院校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不可估量。现阶段,高校中使用的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仅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范畴,还对无形资产的购买、转让、转增、对外投资等环节进行了简单规定,原有制度并未对高等学校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方法进行明确规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与大众化,高等院校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需要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本战略观,加强人才开发、管理与使用等环节的会计核算,并建立全面覆盖的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体系,为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全面获取提供制度与体系保证,还可充分突出人力资本方面的显著优势。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智力、知识与技术被视为生产第一要素,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源,其利用价值(于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明显超过劳力等有形资产。新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对在校老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教师培养已经成为院校投资的一大领域,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与核算工作效果。鉴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部分高等学校斥巨资培养、招募人才,甚至是抢夺人才。学校引进人才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效用,以为教育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部分学校为确保学校与学生的利益,尝试将人才取得的成本资本化为人才资本。

五、结语

第2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1.1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

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所传授的知识严重落后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的信息增长速度飞快,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及变革更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材的使用上,由于更换教材需要产生一定的成本,并且需要教师耗费比较多的经历去备课,甚至重新修改教学进度。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高职院校所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时效性不强,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所脱节,也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欠缺的现状。

1.2计算机教学实践性不强

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对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实际中却存在偏重理论灌输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环节的重视的问题。首先学校在实践课时的安排上较少,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偏少。其次,学校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赛活动及实习活动较少,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锻炼的机会和途径。1.3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严重匮乏,影响教学效果计算机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复杂,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才能有所收获,这就需要强烈的兴趣支持。这样就不会在遇到困难问题时,出现退缩躲避,缺乏继续探索和研究的勇气和毅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因为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学效果,而且也同样影响着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兴趣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4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对高职计算机教学效果中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榜样作用。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强,就会被学生发现,并对老师产生不信任,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旁征博引,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解答复杂的专业知识。但在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计算机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的,对计算机领域研究不深。

1.5计算机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单一

学生自入学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应试教育,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无法系统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考核方法的单一固然能起到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效果,但是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以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无法在实际中应用。此外学校和教师缺乏对考核题目的变化,使学生不会全面复习,并产生侥幸心理,不利于以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2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2.1注重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和课外知识的扩充

高职院校应对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应注重及时更新教材,与时代的发展所接轨。教师应及时根据教材的更换做好备课工作,做到以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发展与提高为出发点。与此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及时为学生介绍补充课外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注重计算机教学知识的时效性,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够与时俱进,并能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快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任务。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校应将增强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加强实验教学。第一,可以举办更多的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比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达到以赛带练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第二,可以多联系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与途径。积极建设实践基地,严格实习管理。第三学校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比如加强对教学设施的完善,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保障。

2.3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首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被动式教育为互动式教学,使得教学方式得以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样的互动体验式教学里,教师与学生都各自相互促进,并拉近了师生关系,使得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2.4加强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师资力量进行建设和完善,因为师资力量是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使其不断更新计算机相关知识,跟随时展的潮流,更好的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

2.5转变计算机考核方式

改变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使学生不再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在考试方法方面,丰富评测方法。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平时表现及作业。可以利用灵活的竞赛模式例如网页制作评比、文字录入速度评比等方式的结合进行学习效果的检验。

3总结

第3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1.1语言学假设理论

语言学输入假设理论观点是,人在学习一门语言时,输入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条件,也是关键所在。只有当语言学习者在接触诸多信息之后,才会发生有效的语言学习。而这种输入则需要让学习者有浓厚的兴趣,并达到一定量,才能调动他们学习语言的根本动机。语言输出假设理论是,学习者在接触诸多有效信息输入后,其需要一定的练习、实践,并将学习语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以加深学习语言的记忆。根据这两种假设,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整合高校英语教学是语言学习中首要的方式,该方式可提供生动的、大量的、形象的语言信息,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学习。

1.2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的观点是,在学习语言过程中,主体是语言学习的个体,而这一过程要在相互交流和作用下进行。教师作为语言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该理论的要求,多媒体计算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为学生语言学习提供一个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

1.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安排、自我计划、自我负责的学习,这些内容包括:学习进度计划和内容的安排;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和方法的选择。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生的良好平台,有利于学生自我安排学习,并有利于学生间的协作和探究性学习,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的意义

2.1创建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高校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听和说两方面的能力,并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以适应新形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充分整合高校英语课程,创建一个真实感和现场感十足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最真实、最真切的英语;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下的英语教学,以其全面系统的功能,教学课件的智能化、模块化等特点,打破了单调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优质高效、学习氛围浓的英语课堂。

2.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效用

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通常是教师掌握着主导权,从教学的内容、目标、策略及方法等方面,甚至学生的作业、练习等均需要通过教师安排来进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极大限制了学生主体效用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整合的英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来练习,在一定情况下,学生可选择教学策略,在这种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都很强的环境中,才能让每一个人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切身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效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正确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

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整合高校英语教学,可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主要表现在:

(1)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将不同的媒体信息组织并加工成一个有机结合体,比如:将听、说、写等方面的文字、视频、图片集中到一个多媒体工具中,并采取相应的软件将它展示出来,比如:幻灯片、PPT等,不但方便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资料的准备,还方便学生的学习;

(2)按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将不同的特征的教学资料加工组成一个有机结合体,比如:将练习、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根据教学的特征进行再加工和组合,可帮助学生自学和提升复习效率。

2.4可提供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资源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比如:影像、视频、图片、文章等,这些资源来自世界各地。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室、寝室、图书馆等可以迅速获得最新、最全的英语资料,并可视听世界上优秀高校的教学视频,并可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主要的包括:

(1)在线教学视频:许多英语培训机构及世界各大高校会在各自网页教学视频,以供人们在线或下载使用;

(2)电子刊物:专门向需要学习外语者提供在线电子杂志、期刊等,为他们提供不同水平、层次的阅读、写作等辅学习资料;

(3)专业组织:相关专业学术组织会在自己的网站上自己的研究动态和教学方式,供人们在线使用。这些都给英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极大的便捷。

3当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整合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过于依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以真实模拟日常生活中英语交流场景,通过视频、影像、图片等形式给学生的多个感官给予充足的刺激,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且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工作压力,有效提高了教师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由于影像、图片等资源的刺激,会让学生注意力迁移到视频影像中,而忽略了教学中的内容,这就使得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整合的教学效率未达到预期。

3.2刻板不变的教学实施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黑板+粉笔+口”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只需要点点鼠标就能轻松地进行教学。但是,过分依赖这种模式,会从新走上传统教学的老路,而失去对教学内容和方向的把控。而学生也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而降低教学效率。

3.3过分追求教学的信息量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丰富和充实了高校英语教学的资源和信息,让教师和学生应用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如果过于追求信息的量和类型,则会让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应用,影响教学效率,降低学习质量。

4强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的原则和对策

4.1整合遵循的原则

(1)有效性:有效性有效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的整合第一原则。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但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还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但是并非所有的英语课程都需要借组这些技术,而应有选择应用,以达到“教”与“学”有效化。

(2)全面性: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要实现全面性的效用。不但要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具体,以增强英语的实用性;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促进学生的英语技能、价值观及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2强化整合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1)正确合理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将教学课件制作得过于细化,过分依赖于多媒体计算机这一工具,以为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教师没有注意到这样会让学生过分注意课件中的各种资源,比如视频、图片等,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适当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实现合理正确的应用,并真正设计课件的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整合的预期效果。

(2)教学信息选用要适量:对于高校英语教学而言,适量、准确的教学信息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所以,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时,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过程中,应该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心理等,并结合教材内容和英语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量、正确的教学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课时内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并学会应用英语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

(3)应该强化师生互动性:在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整合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在互动过程中,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评价和指导,而学生也能在互动过程中及时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反馈给教师,并及时得到指导和解决,如此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只是英语教学中的辅助工具,要合理、恰当地应用。另外,在这一整合教学中,教师可和学生或让学生间进行英语讨论、演讲、情景表演等活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英语的实际应用,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5结语

第4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1.1应试教育下的影响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而言,应试教育是十分严重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也无法避免应试教育体系下所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首先,目前各高校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而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与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甚至有些高校还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老师评选优秀教师的硬性规定,从而导致了老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只一味地注重等级考试时的通过率,并且在教学中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作为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重点。不仅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时的局限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都是按照考试大纲来制定的,而非学生真正的需求,从而很容易造成一些学生由于接受能力较差而逐渐对计算机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在这种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应试教育下,是与各高校设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初始目的相违背的。

1.2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死板造成的影响

除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等级考试外,其它非专业性等级考试普遍只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水平,同时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更深层次计算机理论的重要依据。目前来讲,计算机做为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无论对任何专业学科来讲都是必不可缺的一门课程,而相对于不同的专业所要掌握学习的计算机基础也是大不相同的。而就目前全国性计算机等级考试而言,所出的题目都是统一制定编排的,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通过就必须强化考试内容,从而造成了某些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是毫无用处的。另外,通过几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分析来看,每一年计算机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的题目都无太大的变化,学生只需将历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题多练、多操作就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从而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缺乏主动思考空间,限制了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的主动性。

2计算机等级考试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通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分析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之间关系的目的在于优化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构,改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使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2.1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计算机应用及其它方面也随之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与创新。因此,为了能够更加适应新时代下计算机发展的需求,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随计算机的发展提高自身的水平及教学能力。同时,老师要对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老师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时,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教学的基础之是增加新的教学内容,老师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生活中的真实事物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结合进行授教,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老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汇到一起,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探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发出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学习成绩。

2.2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领导重视程度及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并使其取得预期的效果,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国家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是必须通过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并且要求在校学生必须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初级才能顺利毕业,这种新型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大大稳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就目前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形式而言,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受到了高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并要求全校计算机教学老师必须要首先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及教学能力,以确保教师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另外,各高校也对外加强计算机教学老师的队伍建设,将计算机优秀的人才都纳入到高校师资队伍中,以保证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第5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目前,高职院校的种类很多,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应便能力也各种各样,所以我们要了解当代的高职学生的各种现状,并对其进行很多分析,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将这门课程教授给学生。大部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都沿用了本科高校所提出的教学计划,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学生比较有就一些不同的地方。

(1)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没有较好的知识储备,对于较深的理论接受吃力。

(2)学习习惯各异,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成绩与本科学生会相差几十或上百分,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坚持学习。

(3)创新能力不强,不愿意对问题进行跟深入的探索,或因为能力所限不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2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要在高职院里研究一套新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两方面。

(1)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和各个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按其出发点不同有这不同分类。美国学着乔伊斯和韦尔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类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第二类是个性教学模式;第三类是合作教学模式;第四类是行为控制教学模式。有人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上把教学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替代性教学模式”;第二类是“生成性教学模式”;第三类是“指导性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学专家将教学模式分为“指导——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探索——发现”模式;“情趣——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

(2)学习模式:学习模式(Learningstyle)是假定能够使个人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的方法。“学习模式”的思想起源于上实际70年代,近年来获得普及。这一理论提议教师应该评估其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使其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学习模式分类很多,主要包括:视觉模式型;听觉模式型和触觉动觉模式型。我所教授专业是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工作,针对于我所教授的学生现状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将如何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培养模式总结以下几点:

(1)对已有的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将已有的研究的特点和成果,结合已有的成果进行探索,找出适合计算机公共课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在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结合自身研究的现状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从计算机教学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提出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并利用有效的论证和评价手段通过各种理论与实践研究,最终形成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3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该法作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信息包括已经形成的关于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

3.2行动研究法

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方式方法,反思不利于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各种因素。

3.3对比实验法

第6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1.1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已知结论的论证是计算机传统实践教学所强调的教学重点,期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多学科实践技能都能够得到培养,但是,现代社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应该以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除此以外,笔者所了解到的验证性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具体项目都稍显陈旧,而这些实践课程大多安排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这种教学安排让人感觉到实践教学只是理论知识教学的一种附属和辅助,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自然对计算机学科的知识学习失去兴趣。

1.2教学方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

高校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主体地位,学生们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完全遵循教师和教材的教学指导来进行操作,长此以往,会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极为狭隘,社会工作实践时习惯按部就班,创新创造能力就此被扼杀。教学内容的陈旧、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缺失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被局限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课堂之中。许多实践教材中不仅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数据表格,甚至还将实践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列在教科书上,如此“细致”的实践教学让其失去了教学意义,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实践教学课程占比较小。

1.3教学考核管理的不完善

对于计算机实践课程的考核制度的管理而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且教学考核管理的制度也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估工作造成困扰,无法激发并调动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导致整个课程进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2提高计算机教育实践教学效率的看法和建议

2.1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

全国各所高校在大一就设置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一学期的学时数在48节左右,教师可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分为28和20。除了这两大教学板块以外,还应设立一门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时间为1周左右。对于大二、三年级的学生,依据其专业课程及相关工作的需求,可分别开设FOR-TRAN、VB、VFP、MATLAB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课时数从48到63不等,课堂理论教学的课时数为28到31,实践教学课时为20到32。除了理论性知识的教授,可结合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类别设置了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像VFP实践课程和VB实践课程都是比较典型的,实践课程的时间大约为1至2周,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用打下基础。

2.2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备知识内容为主,延伸知识则以自学为主,教师从旁辅导。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常用office办公系统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字、图、表、库、网的初步使用和网络的简单应用是计算机专业课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有更为详尽的了解,并能够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基础的操作技能。(2)以典型教学案例为主线,采用讲授与演示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文档编辑中图片插入为例,这一动作行为的完成其实有很多种渠道,笔者在讲授这一实践内容时,采取了边演示边讲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生不会像传统理论教学那样感觉到知识实践学习的乏味,演示教学还针对不同情况介绍了不同方法的应用,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来判断选择哪一种方法更为快捷、方便,有钻研精神的学生还可以结合几种操作方法来“实验”,看看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当实践内容涉及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阅操作说明的行为,避免出现半途而废的学习状况。讲授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同时还起到了培养其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分析设计的自学能力也得到培养提升。

3考核制度的完善

第7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1.1翻转课堂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近年来,中职生源素质的参差不齐,是中职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要在统一时间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是不现实的。而本杰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表明,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绝大多数学生会掌握学习任务,获得良好成绩。我校在《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仅以“制作‘访客信息’网页”为例。按学期初学生异质分组4~5人一组,每人都有不同的分工。(1)课前。每小组搜集至少1件拓展作品,作为课堂或课后学习资源。每个学生必须完成项目任务的制作。学生通过课本、网络视频等的学习,对表单插入和表单元素运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2)课中。由于项目制作的操作步骤基本固定,学生几乎都能制作完成。但是任务中涵盖的知识点学生是否都能理解掌握呢?课堂上,学生陈述作品制作过程,演示操作重点。如插入单选按钮时,三个单选按钮为一个按钮组,名称应相同,各按钮的选定值必须设为不同值;“选择(列表)”与“选择(菜单)”的区别等。学生在陈述、演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教师辅导、生生互助等,巩固知识点;(3)课后。学生制作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拓展作品,如职工档案页、学籍信息表等页面。教师将课堂随机生成性资源和优秀学生作品收集整理后分享给学生,便于学生进行补救性学习。另外,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登录优秀资源网站进一步探究学习。

1.2优化资源整合,构建高效课堂。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中职课堂教学资源整合,主要包括三方面,即媒体性、文本性、人力性。媒体性指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文本性指教材及课程标准参考教材等,人力性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学生评价及教师点评等。《计算机原理》课程第二章“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第1节简单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常用数制的主要特点,第2节重点讲解常用数制的转换方法,显然第1节中的概念是学习第2节内容的基础。据此,本人制作约10分钟的微课视频,重点讲授“数位”、“数码”、“基数”、“权”的概念,设计导学案;开发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拓展题;学生登录进行网上学习及资源下载,页码如图1;推荐学生课前或课后观看优秀网络视频教程,利用QQ群、博客等进行互动交流。根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一般是从对教材的感知开始。教师可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课、精品课,进行二次开发,部分专业课要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不仅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直观感性认识,化抽象为具体,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信息技术时代开放式的资源渠道,使学生在享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全面能力的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助者。可见,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信息容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新知,寓学于乐,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1.3重构评价体系,构建高效课堂。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中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客观、全面衡量教师和学生在各阶段的状态。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对学情研究及“以学定教”情况、关注学生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的评价体系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情绪状态、课前自主先学情况、在小组讨论中作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质疑拓展深度、知识内化构建,以及课后的学以致用等。重构的评价方式向学习态度倾斜,向团队合作倾斜,向实践创新倾斜,调动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积极性,有效实现了课程对接岗位的职教新理念。评价的方式还应多元化,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等参与的评价,力图使评价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公正。有了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才有可能被激发,从而进行自主学习环节,构建高效课堂。

2构建中职计算机高效课堂的反思

2.1教师综合能力要求。高效课堂,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教师更为关注课堂上学生的说、做、想、获、感等,学生的行动航标要由教师引导,教师要具有高超的导学能力;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度和师生、生生互动,如何能让“热闹”的学习“有序”地进行,取决于教师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学生表现弹性调整教学环节,教师要有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2.2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所做的系统规划,要基于知识学习、问题学习、计划学习和能力培养。教师要充分调研学情,设计学习讨论的问题、学习环节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要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基础的学习任务,提供有效学习资源;要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程序等提出明确的建议,对学生分类,提出有梯度的学习要求;教师要依据任务目标和学情,充分做到“以学定教”。

第8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本科院校的学生偏重理论研究,在校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势在必行。这里讲的计算机基础课改革不是取消这门课程,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现状

(1)教材内容设计不合理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落实课程改革思想和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现在的课程偏重理论,而忽视实际应用,不适应高职应用型教育的模式。(2)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现在教师上课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法,在讲台上和学生面对面的授课,上机操作也是要求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重复和再现,这种实验教学都是按照书本上的步骤进行,缺乏对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一旦实验参数和实验环境变化,学生就无法应对。(3)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一个学期,每周是4小时,两次课,基本上理论和上机各两节。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需要不断的操作。理论与实践时间间隔较长,往往导致新讲授的内容得不到及时练习,而使学生无法及时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计算机课程只安排一个学期,这个安排不够合理,应该把时间延长到一学年。要把课时偏重在上机操作中,理论与上机的时间比控制在1:2左右,这样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上机操作和实践。

3.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法

计算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个从事高职计算机教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要面向社会,培养适合于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改革课程定位和目标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服务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技能性、操作性,以提高计算机技能培养为主线,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技能型人才。应以“实用”和“有用”为主导思想,构建以案例项目为中心,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学习和实际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深化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突出高职特色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所以,高职教材改革必须突出它的职业性、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一些应用性强的科目,要尽量将它们与相关专业的应用相结合,做到主教材和上机实验教材相配套,主教材内容分布合理,实验教材贴近实际。(3)更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内容现在计算机基础课不能简单的传授办公软件,这样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应该实行项目教学,老师布置一个书本以外的项目,该项目要紧扣实际生活,又不能脱离书本上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项目完成后,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潜能。(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好的教师,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关制度,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应用型的人才,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计算机师资队伍,是使计算机水平跃上新台阶的关键。

第9篇:高校计算机论文范文

目前高校应用网络的范围非常广,高校网络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网络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校园网络的安全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高校网络安全问题成为高校网络建设不可忽视的课题之一。

1.1计算机病毒的感染

计算机病毒是目前影响网络安全的主要危害之一,病毒感染对计算机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会导致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受到影响。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网络下载或者文件传输等方式侵入计算机系统。高校网络由于其用户非常多,网络接入相对复杂,因此高校很难在根本上对网络病毒进行全面的监控,因此一旦高校网络出现病毒感染会影响整个高校网络资源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导致高校相关数据的丢失。

1.2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网络安全威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威胁形式,黑客攻击一般情况下带有非常明显的目的性,他们不以破坏高校网络系统资源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取某种高校资源。高校网络资源由于其内容丰富,其一些资源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机密信息等,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因此高校网络常常会受到黑客的攻击。

1.3网络不良信息传播

高校网络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其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高校网络可以实现校园内的信息交流,同时也通过网络的外界连接,拓展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但是外部网络环境含有大量的不健康的内容,这些内容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常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减少高校网络安全

影响网络安全的计算机安全信息技术很多,除了计算机基础安全硬件设施外,其还包括一些网络软件系统。①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介于私有网络和公共网络之间的,用于防止外来不安全因素入侵的一种安全防御设备,防火墙通过对进出网络数据的检测,分析其是否符合安全数据流,如果其不符合,防火墙就会阻止其进入网络系统,对防火墙本身来说,其具有非常强悍的抗外来网络攻击的能力以及自我的免疫能力。②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是对防火墙缺陷的补充,其可以对网路异常访问行为进行自主检测,并且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对检测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并且报告检测的结果。③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信息的编码以及对信息的内容进行某种手段的处理防止信息被外界所窃取或者发生泄露的技术。目前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密钥密码技术以及数字签名认证技术三种。④漏洞扫描技术。计算机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系统漏洞,因此其必然会存在安全隐患,漏洞扫描技术就是通过对网络系统的扫描发现漏洞,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补的技术。⑤杀毒软件技术。杀毒软件技术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杀毒软件是通过一种外在的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的各个配置进行优化,防止其被外界病毒侵犯。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分析

高校网络安全受到的威胁因素比较多,对此本文只是将经常应用的集中信息技术进行分析。

3.1防火墙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防火墙技术是高校网络安全最早的信息系统,其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控制实现网络的安全。防火墙将网络非为信任网络和非信任网络,防火墙对非信任网络进行网络访问控制,防火墙一般设置在高校校园网和外部网络的边界接口处,通过对网络内部的ARP数据包进行过滤,可以防止外部的非法ARP数据包入侵,保护高校网络安全。

3.2数据加密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数据加密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是:节点加密、链路加密以及端到端加密。节点加密就是在信息的节点处进行加密保证高校信息的传输过程不被外界窃取;链路加密就是在高校网络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对高校的接受处进行加密设置,它加密保护是物理层面以前;端到端加密就是在高校内部网络信息端和外界网络端同时进行加密,以此保证整个网络信息传递过程不被外界所窃取和发生泄漏。数据加密技术主要表现在:

3.2.1密钥密码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高校网络资源的保护需要采取密钥密码技术,然而由于高校网络资源使用的对象比较多,因此单靠私钥密码是不能很好的保护高校网络安全的,私钥具有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对此在高校网络安全保护中要采取公用密钥与私用密钥相结合的形式,提高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3.2.2数字签名认证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数字签名认证技术是高校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技术,其主要包括口令认证和数字认证两种形式,口令认证一般操作简单,而数字口令则是通过加密技术实现,高校网络资源中心在传递信息资源的时候会通过加密技术来识别信息传递方的身份,如果传递方的身份没有经过认证,那么高校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就可以拒接接受信息,进而避免不安全信息的侵入,保护高校网络资源的安全。

3.3入侵检测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目前防火墙技术与入侵检测技术联动是高校网络安全控制的主要措施,通过入侵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弥补防火墙技术进行防御的缺陷,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高校内部网络和外部环境的行为识别做出相应的反映,并且提供帮助的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系统主要包括对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对高校网络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在应用入侵检测技术时在校园网的安全中心部署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将探测端安装在网络核心交换机处,这样就可以对网络访问行为实施全局的监控。在用户终端上,可以部署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对主系统日志、安全日志及应用程序日志的分析,发现对终端的攻击行为。

3.4杀毒软件技术在高校网络安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