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第1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七单元《有多少“粘贴画”》

教学目标:

(1)结合2-5的乘法口诀并经历独立探索编制6的乘法口诀。

(2)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及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6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间的关系,掌握并能运用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小白兔粘贴画,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么多粘贴画,同学们能不能先估计一下有多少张?(生估计: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那么到底是多少张“粘贴画”呢?谁估计的更准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1.准备:

师:同学们,要很快数出有多少“粘贴画”,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先数一排有几个,再数有几排。

师:我们一起来数数,一排有6个“粘贴画”, 也就是说有几个几,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呢?你能编出这句口诀吗?

2.探究:

师:那么两排,三排……九排呢,该怎样写算式并编口诀呢?你能独立完成吗?老师相信你们能行,请打开课本72页,试一试吧。

生独立编制6的乘法口诀。

师:我们开火车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口诀好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我们齐读一遍口诀好吗?

3.梳理: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6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4.对口令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做个对口令的游戏吧:六七( )? ?六八( )? ?六六( )? ? 六九( )

和你的同桌相互做对口令游戏,记一记口诀。

5.想一想

师:同学们很棒,这么快就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记住了,那么我现在可要考考你们,看你们有没有掌握6的乘法口诀中的秘密。

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想一想:6×8=6×7+( )=6×9-(??)

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括号里该填几。

生口答。

三、巩固应用,实践深化

(1)学生独立完成73页“练一练”第1题、第3题,全班交流。

(2)“练一练”第4题。让学生利用口诀之间的联系进行计算。

(3)“练一练”第5题。

每个图中各有多少个格子,(2)(3)小题引导学生巧算,用移格子算出有多少个格子,允许学生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只要能说出算理就可以了。

四、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实践作业:找找生活中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

教学反思: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编写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理解口诀表示的意思;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全课的设计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方面。层次比较清楚。(从学生喜欢的小白兔粘贴画。通过观察一排有几张小白兔粘贴画,是几个6,引出加法计算和乘法算式为编制口诀作铺垫,自主探索编制口诀——巩固口诀——各种形式练习——用所学口诀解决问题)。尤其是口诀的编制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式,独自找出两排有几张小白兔粘贴画,是几个6,编写6的乘法口诀。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自主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积极性也比较高。

第2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活;教学设计;思考设计意图【A】:

源于生活,巧引例题。

说明:课的开头通过喜羊羊因为环境污染需要离开草原,所以做船这个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本的例题中来,既有趣味性又尊重了教材,还进行了环保教育,再通过集体回答、同桌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建立几个7和得数的关系,为后面的顺利编写口诀做准备。

精彩回放:

1.情境创设

谈话:请看屏幕――话说青青草原上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羊,(随着出示喜羊羊等7只小羊)你们看都有几只羊啊?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

谈话:可是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森林遭到了破坏,青青草原原本清新的空气没有了,原本清澈的河流也变脏了,小羊们不得不离开家乡重新寻找他们的快乐家园。为了过河,小羊们必须用身边仅有的小木板先做小船,每7块木板可以做一条小船。出示例题表格:

师:请同学们看看1艘船用7块木板,也就是1个7是――7,那你知道2艘船用几块木板?(1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一般学生会回答7+7=14)

师:指着表格说也就是2个7是多少?(14)表格出示答案。

……

师:那么接下来的表格你会填吗?全班同学一起填写。

2.交流反馈

等学生全部填写好后,让学生和黑板核对一下。观察表格: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8”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35?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3.引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B】:

层层递进,巧记口诀

说明:第二部分的教学主要意图在于让学生编口诀、记忆口诀,鉴于之前的一些经验,应该说有不少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老师可以不用手把手教学,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独立试编2.探索规律3.尝试记忆4.交流汇报5.游戏巩固,让每个同学有说的机会、有听的机会、还有写的机会,通过这几个环节的环环紧扣,有效地记忆全部7的乘法口诀。

精彩回放:

1.独立试编

师:想想,根据表格里的数据你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学生跃跃欲试)

师:听清老师的要求,要求每位小朋友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最后再把自己编的乘法口诀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学生活动。

2.汇报结果

投影展示一位学生编的乘法口诀。学生代表朗读口诀,问其他学生:这样的编写是否正确?追问:编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回到刚才的几个7是多少)

3.初步探索规律

再请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编的口诀,老师顺便在黑板上把7句口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问学生发现一些规律了吗?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可能会出现下面情况:

(1)第二个字都是七,顺势指到课题说明是7的乘法口诀

(2)第二个得数比第一个得数多7,也就是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

4.尝试记忆

师:如果我们现在就记住这七句口诀,大家愿意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开始读读、记记、背诵这些7的乘法口诀。

5.交流汇报

师:在背的时候,你觉得哪一句最容易记住?(一七得七)还有呢?学生自由发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相关文字。羊村的小羊们坐着小船经历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又找到了一片大草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住下来再说。并组织探讨记忆“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等口诀的方法。

6.游戏巩固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记忆的方法,你能不能就运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快速地来记忆呢?学生记忆一分钟。

设计意图【C】:

回归生活,巧用口诀。

说明:在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口诀之后必定要通过练习题来起到巩固的作用,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用了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明确一句口诀可以对应两个乘法算式,最后一句因为乘数都是7所以只有一句,学生在游戏中强化了新知。同时来源于生活,必须回顾生活于是将数学书中的例题继续用刚才的情景串起来,既首尾呼应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练习的最后略有提升,为后续的学习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精彩回放:

1.找好朋友算式游戏(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老师事先发给学生一些口算卡片,然后完成游戏,比如一个学生拿的是1×7=7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个拿的7×1=7的学生回答“你的朋友在这里”最后一个学,是7×7=49没有找到朋友,老师问,为什么找不到其他朋友呢?因为两个乘数是一样的。

2.依次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目

3.解决实际问题(回到情景中来)

师:小羊们到了新草原过上了美美的日子,出示画片。

瞧:晚上他们开着篝火晚会,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那是北斗七星,星光下小羊们唱歌跳舞,懒羊羊在玩七巧板,美羊羊弹起了琴,算算3组琴键一共有多少个键?沸羊羊在草丛里看到了4只七星瓢虫,瞧他们的背上一共有多少个星呢?学生完成后投影展示结果。

师:经过6个星期,小羊们的新房盖好了,你知道一共经过了几天吗?你是怎么想的?(隐含每个星期是7天)6×7=49(天)

师:新房可漂亮了,有7层,每层都可以住3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7×3=21(户)

4.巩固深化

师:今天我们和羊村的小羊们一起学习了7的除法口诀,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学得如何?一起完成口算比赛,时间控制在2分钟。

思考:

1.本篇教学设计共分三个环节

从生活引入例题―尝试自主编写记忆口诀―灵活运用新知,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井然有序。

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2.记忆环节生成层出不穷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如何去记忆这些口诀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活跃,生成出很多非常好的方法,超出了原本的设计思路,这恰恰是老师最愿意看到的。

3.这里体现了生活化的数学课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低年级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从改编后的新教材的内容来看,的确去掉了不太实用的内容,我在整个教学的设计中贯穿一个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加强了一定的环保教育。

第3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一、分层教学是关键

分层次教学是将同一班级学生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小组,实行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情况,而分层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1.目标分层,预设思维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教师在设计时以学习困难生“吃得了”、中等生“吃的透”、优秀生“吃得饱”为原则,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习困难生及时辅导因材施教,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崭露头角。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评价与鼓励,让学生都有信心努力学好。我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节时,教师可把学习目标分成两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学会口诀,运用口诀熟练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五的乘法口诀,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教学分层,启发思维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课堂教学的分层可作如下设计:

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吗?老师也非常喜欢《西游记》。有一天,孙悟空遇到了很多的妖怪,一个人打不完。怎么办呢?聪明的孙悟空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就变出了五只小猴子。又拔了一跟,又变出了五只,他连续拔了五根,每根都变出了五只小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思考:孙悟空拔了五根毛,每根毛变出五只猴子,那一共变出几只猴子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后,你们也就知道有多少只小猴了……然后,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发现的规律,老师引导并归纳:先写成加法算式,看加数是多少,就是其中的一个乘数(因数),再看有几个加数,就乘几,加数的个数是第二个乘数。这样引导学生,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牢固掌握乘法口诀。

3.提问分层,拓展思维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要真正做好提问分层,教师在设计问题上必须认真研究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如教学“数位表,摆一摆,想一想”时,教师可以分层次进行设问:①在数位顺序表上,右边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②能用2个小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可以摆出几个数呢?③这几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④能用3个小圆片表示不同的数吗?可以摆出几个数呢?⑤这几个数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呢?这样分层提问,逐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能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学生的兴趣更浓,掌握更多新知识。

4.练习分层,升华思维

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通过分层次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提高,学得扎实而牢固。

二、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有效教学

1.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体现“备学生”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力争在每一节课上都有针对性,设计具体的课时,把它当做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善于研究学生的不同性格,这是我们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

2.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加强。老师应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凡是学生都能发现的知识,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绝对不能暗示,应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要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关注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自主、和均衡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新的课堂改革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让第一层学生“吃得好”“吃得饱”,第二层学生“吃得好”,第三层学生“吃得饱”,第四层学生“吃得了”?笔者的体会是,在新的课堂改革中,若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行“分层教学”,可以有效地做到培优补差,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都得到充分的提高。

看教W效果,显然,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更加高效。课堂上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扎实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自信心都明显改善了。

其中原因是什么呢?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分层教学的实践使我体会到: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教师教的多,学生主动学的少,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四、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第4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83-01

一、教学方式

《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会自编7的乘法口诀,并且熟练背诵7的乘法口诀,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次课堂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深有感触。本文就部分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及思考。

【片段一】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拼图,今天我们就来做拼一拼的游戏,请大家用自己学具盒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轮船,拼拼看,需要几个三角形?

生:7个。

师:拼两个轮船呢?

生:14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二七十四!

师:真聪明,老师还没讲你已经会了,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6个7是多少?

生:……

师:回答不上来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片段二】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教师播放小矮人一个个走进教室的画面)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7。大家看,他们手里分别拿着什么呀?

生1:气球。

师:大家请看这些气球上面标注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啊?

生2:后面的数字分别比前一个多7。

生3:第一个数字是7,第二个是7+7=14,第三个是7+7+7=21……

师:还有些气球没有写数字,你能帮小矮人把它们写上吗?

生4:28、35、42、49。

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字读一读(7、14、21、28、35、42、49),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些数字都跟几有关系呢?

生5:7。

师: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与7有关,分别表示一个7是多少,两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你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大家试试看,能编几句是几句。

……

二、教学反思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执教“7的乘法口诀”时,都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教学语言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因而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比,笔者认为,片段二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情境设计实用、有效

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片段一中,教师创设了拼小船的操作情境,但是学生显然不感兴趣,仅仅是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拼2个小船需要多少三角形时,“二七十四”,学生脱口而出。因为学生并没有对这个结果的由来进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低微。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取通常的做法,比如星期引入或者动手实践操作引入,而是从小学生喜欢的故事主人公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这样创设的情境真正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对话贴切、深入

从片段一可以看出,教师在对话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从自己的教学意愿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拼图”,真正是这样吗?显然这只是随便导入的一种方式而已。而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化氛围浓厚,使学生一听到老师的话语就自然地想亲近老师,进而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向思维的深处。

(三)数学活动丰富、有趣

在片段一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让学生“拼小船”的学习活动,但是,仔细审视整个活动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不够科学,七七四十九个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吗?这反映了教师的考虑欠妥。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进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5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体验 思考

一、背景说明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预先做好的教学设计总是不能如期进行,因为我们的学生远比我们想象中聪明,他们经常会把后面的内容提前说出来,使先前的种种预设成为过去时。此时,教师的该如何面对?如何对待课前预设与课堂实境之间的差距?我发现,在我的数学课堂上也常会发生一些类似的有趣的小片段。

二、情景描述

要上《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了,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知道这节课可以向孩子们提供实物图,引导他们观察得出连加的算式,再得出与6有关的乘法口诀,把6的乘法口诀填完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话音未落,我便听见了那爱表现的声音:

“我知道!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

他是丁泽震――那是同学们公认的“数学大王”,这内容肯定早就学过了。我的目光与他相遇的一刻,孩子脸上的神情变得有点无奈,我有点于心不忍。

“你们都会了?”带着几许疑惑,我问道,“哪些同学已经会背6的乘法口诀了?”

孩子们的眼睛刹时一亮,一只只小手如雨后春笋“刷刷刷”地举了起来。

我一数,超过一半。“讲吧,多数会了,不讲又不合适。怎么办?”心底升起一串长长的问号。我稍稍思索,问道:“有谁愿意站起来大声背诵一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虽然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每一个人都听见。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亲切地问。

“是我爸爸教我的。”“我看过书的。”“我和妈妈预习过了。”……

“能提前预习,真是个很好的习惯,可是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所表示的含义吗?”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许多同学开始变得一脸茫然,并作思索状。

“比如二六十二,就是2个6是12。”有一个学生举手了。

“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我们还是请丁泽震来说说你的想法吧。”

“我觉得,二六十二就是2个6相加得12,三六十八就是3个6相加得18,四六二十四就是4个6相加得24……”到底是“奥数大王”啊,说话都有理有据。我鼓励着说:“有多少同学能理解他的意思?这样吧,我们一起用学具摆一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学生纷纷数出6个学具来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并且互相交流着:“我用小棒摆了小雪花。”“我摆的是田字。”“我摆了一座小房子。”……

从孩子稚嫩的声音中,我听到的更多是自信,是骄傲。

“大家摆得真好,你们刚才摆的图形都用了几根小棒?”“6个。”“对呀,一幅美丽的图案要用6根小棒,也就是1个6,那么两个这样的图案呢?”“12根,也就是二六十二。”性急的学生脱口而出。“你怎么知道的?”“6+6=12。”“2个6相加是12。”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像辩论赛似的。

“现在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义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老师,我来!我来!”看着那一双双争先恐后的小手,我相信他们是真理解了。

“现在谁愿意把我们学过的乘法口诀背出来?”

从“一一得一”到“六六三十六”,伴随着他们投入的表情,我将它们一一板书下来。

“咱们看看黑板上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我发现了‘几的口诀就有几句’。”

“我发现是几的口诀,第二个字就是几。”

“我还发现是几的口诀,最后一句都是几几得几。”

“每一句都是从一几开始,一直到几几为止,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当孩子们的小手再次高高举起时,我忽然觉得:当老师的感觉真好。尤其是当我看见那么多双眼睛期盼着,那么多双小手跃跃欲试时。

三、我的思考

这样的体验,使我对一句话有了切身的理解:孩子的潜力如同空气,即可压缩于斗室,也可充斥于天地,教师把他们放在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挥。这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的教学是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起初的精心预设,在课堂实境中被完全打破,很多孩子都会背《6的乘法口诀》,怎么办?如果按部就班,没有必要。此时透过表面看本质,了解学生对每句口诀的含义的理解,恰到好处地利用了个别优秀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口诀得来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有利的基础。我想,数学课好比是“数学之旅”,学生不会一心一意地朝着教师既定的目标前进,他们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可能还会收获一些其他的美丽。

知识是你直接“给”,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

课中,在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中,不是把知识讲给学生,而是注意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口诀,探求口诀的奥秘,从而发现了“几的口诀就有几句”、“是几的口诀,第二个字就是几”等诸多的规律,并相互质疑、启发着。紧接着,鼓励学生运用已发现的口诀规律尝试着编7、8、9的乘法口诀,尝试以最少的知识去唤起学生最多的思考与探索,以自己的思维去探索,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真正地让位于学生,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第6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明确责职、合理分工,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小组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只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堂上使用。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怎样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育理念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应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学习。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讨论,所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必须得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等等。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另外,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还必须要考虑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如教学《乘法口诀表》,根据已经学习了的“1-9的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出示讨论问题的思考提纲,如“乘法口诀表的排列顺序有什么规律?”“一般每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几道乘法算式和几道除法算式?”“是否每句乘法口诀都是这样?”“根据乘法口诀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这些疑问,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讨论研究,共同探讨,得出答案,再向全班汇报、总结,学生通过这种学习的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又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也可以设计“学习反馈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三、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合作,而小学生往往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总体而言,可以从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的能力入手:

1、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较强的操作性,所以往往需要搜集一些资料,例如:在教学《白色污染》时,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起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观点的教学理念,并且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期间,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第7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有效备课;脉络备课;弹性备课;即时备课;二次备课

课改至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最大命题。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诚如名家所言:“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如何做到有效备课?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浅谈一些粗浅的做法,愿作引玉之砖。

一、 脉络备课―构建课堂大框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与交流,这就意味着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面面俱到,甚至“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自然而然被教案牵着鼻子走。然而课堂是动态的、是变化的,由于备得太细,教师被束缚了手脚、局限了思维,对于突发问题不能随机应变,学生也无法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的建议是进行“脉络备课”,就是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围绕主要的学习环节进行板块设计,并有明确的设计意图。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有序地理清教学脉络,明确教学方向,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我进行了几个板块的设计。一是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二是探究――根据所给的小正方体,分组操作(摆一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研究(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三是交流――根据所填的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四是验证――学生用自已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来说明,先弄清长×宽×高与小正方体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五是应用――根据公式求体积;根据体积求其中一个条件;设计判断题加强辨析能力。六是拓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种备课方式粗放而又细腻,简洁而又有序,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能快速把握教材,理清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师上课思维的“层次性”和“宏观化” ,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弹性备课―以前测调整教案

课堂是学生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生成过程,是教师无法完全预设的。无论怎样缜密的备课,都是教师思维想象的体现。即使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所以,上课中常会出现“难点不难”、“易处常错”的现象。我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前测,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尝试练习、实践操作等方法,然后根据前测的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思维特征,及时调整教案从而真正做到有效预设。

例如,“5的乘法口诀”一课,原先设计的教学流程是: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看图说出有几个5,再一步一步归纳得出5的乘法口诀。但若是不少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已了然于胸,那么如此预设就过于僵化了。因此,我设计前测如下:1、你能直接写出5的乘法口诀吗?试着写一写。2、若不能直接写出,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编一编口诀吗? 前测的结果正如预想的那样,不少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已朗朗上口。原先的预设定然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对教学预案进行调整:1、让学生分组探究5的乘法口诀是如何编出来的。可以用书上插图来说明;可以摆小棒;可以用手指比划等等。2、小组交流,让优生教学困生,如何把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如此以编口诀和记口诀为核心进行开放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呈现一种积极互动的态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学生的建构也不再是呆板的数学,而是充满灵性的,富有魅力的数学。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备课的精髓也是如此。这种对学生进行前测并及时调整教案的弹性备课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找出预案与学情之间的差距,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方案,从而以精心的预设来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

三、 即时备课―关注生成性资源

“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师在课堂中随时面临着学生自由感悟的挑战,遭遇始料未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丰富和调动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敏锐的数学眼光,积极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一切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建构的生成性资源,并运用、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进行即时备课,灵活处理好这些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四、二次备课――完善预设促提升

二次备课就是上完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并对教案再次进行调整、修改,以备后用。课后反思通常从学生状况分析、教学设计效果、课堂突发事件、课堂亮点和败笔及教师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二次备课的直接体现是教案的更新与完善,但教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是课堂教学的预设,是教师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真实记录,更是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之后,我的二次备课内容如下。

1、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方面:目标定位比较准确,教学层次清淅,探究活动多样化。实际效果方面:(1)从生活中的规律(一年级学过的知识)引入新课,达到以旧引新和激趣的作用。(2)从斜看、横看、竖看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探究,并用课件动态演示所发现的规律,重点是循环排列规律,做到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但过于按部就班,局限了学生的思维。(3)应用规律环节,安排了猜一猜、画一画、摆一摆、做一做,形式多样、富有童趣,课堂气氛活跃。在运用规律制作手帕的环节,孩子们有许多创新的做法,令人惊喜,但存在组织较为无序的情况。(4)许多学生对不同规律的表述不够完整、流畅,要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2、教案调整。(1)把墙面砖的主题图让学生去观察、讨论之后,学生不局限于预设的三个层次――斜看、横看、竖看进行观察,学生的观察顺序与表述已超出教师的预设,出现“难点不难”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放开手脚,大胆让学生观察整幅图,从多角度发现不同的规律,更能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2)在制作手帕的环节,由于设计要求不够明确,分工、合作指导不到位,因此学生在操作中出现了比较无序的状态,这一点要加强。(3)补充欣赏“生活中的规律”这一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规律美和数学美,以达到升华知识的作用。

第8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学情分析;有效备课

1 导入新课(略)

2 教学新课

(一)师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师指名学生读题。

(2)师提问:谁能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1:知道长方形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生2: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二)谈话: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易看出,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师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并标示数据。

师提问: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生: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已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怎样解?

学生尝试,并指名两人板演。

(学生乙做得正确,而甲生不知怎么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明显是抄他人教案生搬硬套教学(已从《教学设计》一书上找到这一教案)。姑且不论教学效果怎样,单从备课环节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地方,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认识到右边长方形的长即原长方形的宽,而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转换,根本原因是老师在备课时没备好学生。

现在大部分教师备课备的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去学,怎么去理解掌握知识,怎么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配合学生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致使缺失了应有的备课环节--学情分析。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是因材施教吗?

回顾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则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输,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备课时重视对教学纲要的研读,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对教法的选择,对教具的准备,对教学效果的检测等环节。因此,在教学分析时,一味地侧重教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和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上课前的首要环节--备课,就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效地完成知识构建、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过去的"为学生"教学备课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让学生"获得新知、张扬个性、思维能力有更大地发展空间而备课。

(1)目标因人立

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选定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性特征有异,兴趣点也不尽相似(如有的学生善思,有的学生善于操作等),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所以在教的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立上也要因人而异,这就是"因材"备课。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知差异的同时,做到分层达标,从而逐步实现目标的统一。比如:在备课中,问题可设置不同的层次,基础知识部分问题尽量提问成绩差些的学生,提高部分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作业设计中也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样以优带差,以优促差,全而发展。

目标的设立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设立不应是为了教师怎样教,而应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四是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四项目标的达成。

(2)教法因人异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差异,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教学,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7-9的乘法口诀及求商》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为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也即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基础稍差一点,一节课下来还不甚理解,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使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学对象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就一定存在,用统一的教学活动模式教学就限制了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差异所在,产生的原因,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设立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设计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达到全面发展共同成长。

(3)学法因人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备课时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应依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一次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听吴正宽宪老师的《统计》一课,这堂课上得非常精彩,课堂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课堂活了起来。吴老师开放的课堂诱使学生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老师独具匠心教法令人折服。回来后他也效仿,结果上得不尽人意,他甚至感觉不及自己平时上的平常课。还有些老师浏览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设计觉得好,实行拿来主义,上得也差强人意。他们的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们仅做到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形似而神不似。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不同,违背了教与学的规律,熟不知任何教学"大家"上观摩课都要与学生沟通。上课前与学生交流,首先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法和学法,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记勿生吞活剥。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点,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好的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生硬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一种探究质疑的能力。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分析。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人授予的"渔"也就不同。新课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只有灵活实践这些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实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备课时应立足课标,把握教材体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原则,全面分析的学生的知识差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做到教师只是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的主体,主动求知的主体,达到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完美的结合。

第9篇:乘法口诀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人脑对外部数学材料接受、分析、选择、整合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学习材料是否有效,我认为不在于材料的新旧或数量的多少,而要看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各方面有没有获得充分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老师如何合理地选择学习材料,怎样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探索,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准备状态。但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公开课中),老师们比较关注材料的新(新颖)、奇(奇特)、趣(有趣味性),往往会忽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忽视数学的本质,在看似“热闹”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我觉得选择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

1、学习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一定要从学生的现实背景出发,用奥苏贝尔的话来概括——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起点来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尽可能把思维含量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材料才最具探究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A教师]

(1)课件动态出示小鱼图(小鱼由6个组成),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第一句6的乘法口诀。

(2)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6的乘法口诀。

(3)根据小鱼图探究6的另外几句乘法口诀,并逐句理解其中的意思。

……

[ B教师]

(1)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根据你的经验猜猜《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2)根据学生反馈把6的乘法口诀展示出来。

(3)让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句或几句口诀想办法进行验证。(可采用画图、举实例等方法,在这过程中理解含义。)

比较两位教师的学习材料,A教师提供的材料中生动的课件、精美的画面确实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是,我们静心想一想,“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许多学生已经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几句或全部。而老师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装作不知道,一切从零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知识老师把它看成一块独立的知识,然后进行精心地包装,却不知在华丽的背后已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案例中B教师根据能学生的认知特点,没有过多的做作,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引入新课,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把学生的思维领到最近发展区,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因此,我认为学习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让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和现实背景零距离接触。花哨、华丽的未必实用,有效的才是关键。

2、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

一种学习材料呈现出来后,能够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深度数学联想的,那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材料。因此,选择学习材料还应考虑如何使学习活动层层深入。

[学习材料一]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估计10平方分米有多大,从生活中找找面积大概是10平方分米的物体。

(3)在生活中找找能用平方分米来测量的物体。

[学习材料二]

(1)出示一张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纸。

(2)2平方分米有多大?用手比画。

(3)4平方分米呢?8平方分米呢?……在我们教室里你能估计出哪些物品表面的面积?

在上述材料选择中,[材料一]中“1平方分米”到“估计10平方分米”,材料梯度跳跃性太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从生活中去找”开放性过大,学生很难从某个方面去思考。对交流反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而[学习材料二]中的材料梯度十分恰当,有力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渗透了一些倍数的思想,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对平方分米的理解。“在教室里寻找”也体现了学习材料适度的开放性。

二、正确使用学习材料

合理选择学习材料为凸现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如果学习材料使用不当,依然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学习材料的内涵还需要我们老师去挖掘、开发,同时还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及时渗透。

1、用活材料,挖掘其内涵

我们要抓住学习材料中的契机,注意挖掘蕴藏于材料内的有用信息,给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两位数的口算”配有一幅主题图,在两次教学中我对这幅主题图采用的处理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第一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1:我发现小朋友在买玩具。

生2:玩具柜里有三种玩具,小火车是44元,小轿车是25元,小客车是38元。

生3:小男孩指着要买一辆小火车的一辆小轿车,小女孩要买一辆小火车和一辆小客车。

师:怎样才能知道小男孩和小女孩分别应付多少钱呢?

学生说出算式: 44+25 44+38

接着学生计算并说算法

[第二次处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生:……

师:如果让你挑选两种玩具,你会选择哪两种?要知道该付多少钱。应怎样列式?

生1:我挑选小火车和小轿车,算式:44+25

生2:我会选小轿车和小客车,应这样列式:25+28

生3:我选小火车和小客车,算式应该这样列:44+38

同样一幅主题图,由于两次处理得不一样,教学效果大相径庭。第一次对学习材料的使用,虽然很顺利地得出了算式,引出了课题。但我对主题图的处理缺乏创意,过于简单,没有挖掘出主题图的真正效能。第二次我改图中两位小朋友买玩具为学生自己选择买玩具。这样一来,变成让学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学习行为因需要而产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创造了选择的机会,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使问题更具开放性,学生可在多道算式的对比中更好地理解算理,较好地发挥了主题图的效能。

2、用活材料,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正确使用学习材料,创设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找规律”一课的应用练习安排:

[教学实践一]

(1)小朋友在排队伍,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排的?

(男、女、男、女……)

(2)园林工人在种树,你发现这些树木的规律吗?

(杉树、松树、松树、杉树、松树、松树……)

(3)观察图片是按什么规律贴的?

(正方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正方形、圆形、圆形、圆形… …)

[教学实践二]

同时呈现上述三组学习材料,让学生任选一题,观察其中的规律,并把发现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在交流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决策略。有学生用文字(男、女)来表示(1)的规律,也有用数字来表示的(1、2、1、2……),也有用符号来表示(2)的规律……,甚至有小朋友创造性地使用了字母来表示(1)的规律(A、B、A、B……)

[教学实践一]中老师这样的练习设计安排,从形式上、内容上看层次清楚,但从数学思角度分析却几乎是在同一层面上展开的,是同一水平上的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二]从表面上看,教师仅仅将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作了改变,其实这一改变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了有序思考的方法,而且恰当地渗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在我们很多教学中,有时只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变就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从老教材到现在的新教材,学习材料一直是我们最关注的部分之一,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科技,学习材料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数学是门严谨的科学,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善于在异彩纷呈的学习材料中选择有利于学生思维投入的学习材料,并且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习材料的价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