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案范例范文

教案范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案范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案范例

第1篇:教案范例范文

一、 案例

题目:从放东西说起―主次矛盾原理教学。上课伊始,老师先将案例放到课堂上展示,并发动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把深奥的哲学原理讲得十分透彻、现象。这既解决了教学任务,又展示了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魅力,一举两得。

教具:一只广口瓶,一些大小石块和沙子。

教师先将大石块放入瓶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

学生答:“满了。”教师再将小石块放入瓶内大石块的空隙中,直至不能再放入为止。

然后再次问学生瓶子是否已满?学生已悟出什么,回答说“未满。”

教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还有沙子可以放入。”教师说:“对了。”然后在放入沙子,一直到满为止。

教师:“请同学们考虑,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工作再紧张,总有空闲时间,要学会占空子等。无论怎样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你们回答的都对,但我想告诉你们一个更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继续看实验。”

教师先将小石块放满瓶子,然后问能否放入大石块,学生答不能。教师问能否放入沙子,学生回答可以。教师再将小石块倒出,然后用沙子放满瓶子,再问能否放入石块,学生回答不能。到此,实验完毕。

教师:“现在,请你们将前后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它能说明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出教学主题。

教师:“人总有许多事情要做,但事情总有大小之分,如果先做小事,就像先放沙子。最终必然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最终失去抓大事,取得大成就的机会。这个道理在哲学上就叫做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二、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而富有哲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1. 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能力。

2. 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2篇:教案范例范文

很多老师埋怨,“我们辛辛苦苦地批改作业,作业一发下去,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进书包”。其实,我也经常“偷懒”地批改作业。经常是学生自己批改完,我再改,省了很多时间,又提高效率。比如:每周的综合练习,我先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再根据正确答案自己用红笔更正,不理解的适当做点记号。

在讲评课上,我采取小组记分制,即能提出问题的得5分,会解答问题的得10分。看着全班争先恐后地提问题、解决问题。没有一个学生会因为自己的不懂而害羞,更不会不懂装懂。看着一张张自信的小脸,我更坚信我的方法的正确性。当然,为了防止个别学生不按要求完成作业,我必须收上来,再批改,(其实是检查而已)这样一来,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学生也达到了做作业、批改作业的目的。

再如英语写作课,我经常是上半节动手写作,下半节点评作文。敢于在全班面前主动举手朗读自己作品的学生可以得20分,会说出自己或者别人作文优、缺点的学生,说出一点得5分。学生们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懂得了如何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回家再修改,隔天交上来的短文批改起来就不那么吃力。我们“偷懒”了,但同时我们的学生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主动思维,在大胆实践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这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上,有很多老师经常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也听得稀里糊涂。真是“吃力不讨好”。

因为自己声音不行,所以我每次备课的重点是如何开展各种活动,突破每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尽量在用中学,学能用。比如在教学 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10 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Pizza 的图片和一些有关的配料,学生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我便趁热打铁地“Would you like a pizza?”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示范性地问了三位学生以后,我就要求各组同学做Group work :

SA: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

SB: I’d like a large pizza. I’d like mushrooms, tomatoes, and cheese .

SC: What size pizza would he/she like??? What would he/she like on it ?

SD: He/She’d like a large pizza. He/She’d like mushrooms, tomatoes, and cheese .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

这样不到十五分钟,全班学生都能朗朗上口了,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学新句型和生词,又能和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全班同学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帮助,在用中学习掌握。学生兴趣都很高。接着让学生听一段订购Pizza 的实况电话录音,记下订购的物品、订购人的电话号码和住址。记下工作人员常问的话语。最后让学生阅读 the newspaper ad for Pizza Express ,根据广告的内容,模仿电话录音,每一小组做一个打电话订购的对话。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What toppings are on the pizza?”

“What size pizza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on it?”

“What kind of pizza would you like ?”

“What other things would you like ?”

“What else would you like ?”

“Anything else?”

“Do you like any drinks?”

“Is that all?”

“How much are they?”

“What’s your phone number?”

“What’s your address?”

“We’ll deliver your things in about half an hour.”

第3篇:教案范例范文

学生自习课不守纪律的问题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从初二我就带这个班,并一直要求让我的学生能够做到自律。我曾经也制定了一些班规班法、班级公约,也设立了值日班长制度,想了好多办法,但都好景不长,坚持不下来。实在没办法,就狠狠把学生批评一顿,有时似乎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纪律确实做的很好,也让我很欣慰。但是,一旦有些同学不自觉,打破了安静的自习氛围,就很难再恢复平静了。

案例:

一天,我正在上物理晚自习,教室里很安静。临近中考了,同学们都在认真地看书、复习。突然,我的手机发出了振动,我拿出一看,原来是一位家长打来的电话。于是,我起身离开教室,去外面接听电话。这位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不停地问这问那。一转眼,十分钟过去了,那位家长还是说个没完。 终于聊完了,我准备回教室,刚走到教室门口,却发现学生已经在教室里大吵大闹了,我一下怒火就上来了。

我猛地推开门,怒气冲冲地站在教室门口,喧闹声嘎然而止,所有的人都抬起头来,看了一下又低下了头,好似在等待着什么。当时我怒火上冲,想揪出几个来大骂一顿,但又没盯住是谁吵的比较历害。而此时另一股力量也在不断提醒我,要冷静,要冷静。我铁青着脸,一句话不说,站在门口,看着他们。对这些学生的不自觉我非常恼怒,但是我努力地压制着怒火,控制着自己。因为无数次经验教训告诉我,在最生气的时候把学生痛骂一顿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一旦说出什么过分的话,冷静下来之后还需要去做工作弥补,其实非常不合算。可是,今晚学生的表现的确非常不好,一定要趁此机会给他们一个大的教训,让他们真正知道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我该怎么办呢?在足足沉默了好几分钟之后,我终于开始说话了:"刚才我只不过去接了我们班一位同学家长的电话,你们就这么吵,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不是生你们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要好好反思一下这两年来对你们的教育,为什么竟然如此失败!"我的话音低沉而缓慢,听到这话,同学们的头压得更低了,教室里静的连喘气声都能听到。我沉默了一会,接着又说:"我觉得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班主任,我没有让你们真正做到一个自律的人,这也许是我能力有限,我恨我自己,我要惩罚一下自己,我决定去操场罚跑5圈,让我清醒清醒。"说完,我就向操场跑去。当我跑了3圈时,我看见我的三个班干部来了,"刘老师……"他们似乎要说什么,但被我拦住了。我故意笑着说:"我已经跑3圈了,还有2圈,快完了。"他们见我没停下来,三个人就也跟在我的后面跑了起来。终于跑完了,我气喘吁吁的回到教室。这时我脸上已明显有汗水渗出,站在讲台上,这时的我没急着多说话,而是仔细望着每一位同学。有的也在不断的抬头看我的表情。他们显然是受到震撼了。许多人脸上露出惭愧、不忍的表情。他们犯了错误,却让老师受罚,似乎没自己什么事一样。对一些懂事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心灵的煎熬。有个别女生想说话,嘴巴动了动,最终欲言又止。

又沉默了大约五分钟后,我对他们只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是:如果你们平时的自习纪律都像现在这样,我将永远以你们为自豪。第二句话是:我希望我教出来的学生都能够严于律已,做一个真正自律的人。第三句话是:还有剩下的两个多月时间,我就看你们的表现。最后问了一句:"以后怎么做?"我的声音很沉,听上去有点虚弱。可是虚弱的话语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们反应神速:"要安静!"。我又笑着说:"那做不到呢?"有的说罚跑5圈,有的说8圈,有的说10圈,甚至还有的说跑15圈。

那天以后,不断地有教师夸赞我们班自习课纪律好。在自习课上,如果有同学不小心说话声音大了一些,马上就会有人提醒他不要讲话,而被提醒的人也感到好像做错了什么,立马就安静了。我自己也几乎没有再就纪律问题批评过他们。而那个晚上的事情,也让所有学生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

反思:

(1)适当的沉默更有教育性。我们经常在教育学生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给他们苦口婆心的讲道理,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实像有些道理学生听的多了,也就听烦了,所以起的作用不是太大。就拿班级纪律来讲,如果每天都对学生说要安静,不要说话,那学生肯定听烦了,也根本听不进去,如果在他们吵闹时,你进去在讲台上或在说话的那个学生面前站上几分钟,那么他肯定也会明白自己做了什么。所以有时适当的沉默有比大堆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2)当的自罚会更有说服力。要时刻把握住学生的内心活动,想一想他的心理弱点是什么,你所采取的方法要让他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言行是错误的,让他真正从内心受到教育,从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个例子即通过班主任的自责以及自罚,让学生在良心上受到谴责,内疚,从而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第4篇:教案范例范文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滚动王国”去玩,希望你们积极活动,遵守纪律。跟着老师排好队,一起出发。

2.指导学生“快乐抢位置”游戏。

3.指导学生跳韵律操。

评析:

课的开始,教师营造了良好的“课”的起始部分气氛,这是调动整个课堂气氛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本节课的水平目标是水平一的学生,低年级小朋友好奇心强,“滚动王国”情境的创设,深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并不断驱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愿望。

片段二:

1.提问:你见过“不倒翁”吗?你能学一学它的动作吗?看谁做得最像?

2.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主模仿练习。

3.表演,讨论、总结:身体团紧,前后滚动。

4.指导学生练习团身前后滚动。

5.与学生一起玩“摇小船”的游戏。

评析:

教师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玩玩具的心理,布置课前观察“不倒翁”玩具,课中引导他们带着先知和想象模仿“不倒翁”的各种动作,通过这种探索性游戏,激发学生对“滚动”运动的兴趣。

片段三:

1.提问:你们喜欢吃香肠吗?见过“烤香肠”吗?把自己当作一根小香肠在“烤箱”(垫子)里烤一烤,看谁烤得像?

2.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主模仿练习。

3.表演,讨论、总结:身体挺直,左右滚动。

4.指导学生一个人、两个人、小组不同形式的“烤香肠”。

评析:

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烤香肠”引用到体育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贴近孩子心灵的“烤香肠”游戏,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的“味道”,又是对“体育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有效尝试。

片段四:

1.引导语:在垫子上可以玩许多“滚动”的游戏,还可以放松身心,跟老师学做流行的“瑜伽放松运动”。看谁跟得像?

2.带领学生做“瑜伽放松运动”,充分放松身心。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布置回家作业:把今天学到的本领展示给父母看。

4.师生互别,回收器材。

评析:

第5篇:教案范例范文

[案例描述一]

导入新课时,我先问:“小朋友们都没有去过蒋老师的家,你们想不想看看蒋老师家里都有些什么呢?”天真的孩子都十分急切地齐声回答:“想!”接着我十分“爽快”地说:“那好吧,今天蒋老师就带你们到我家看看都有些什么。”这时我用课件展示自己家有规律排列的物体照片,并一一向学生介绍。

紧接着我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蒋老师家的这些物品美吗?美在哪呢?”(同桌互相说。)

接着老师说:“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图案或者排列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生甲:“柜门的图案是按橙黄橙的颜色排列的。”

生乙:“窗帘的图案是按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一朵开的花一朵花苞这样排列的。”

生丙:(较机灵的)“蒋老师家的那些物品的图案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

老师笑着说:“你真聪明,说得真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蒋老师今天穿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我伸开手臂,转了转身,展示自己的服装。

大部分学生说:“蒋老师衣服的图案是有规律的。”

我高兴地说:“小朋友们真棒!回答得都挺好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新课导入水到渠成,我顺势板书课题“找规律”。

[案例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充满悬念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部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材主题内容是联欢会会场,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也未尝不可,可我想如果能在主题教学之前制造一点悬念,做好一些铺垫,创设一种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将会使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堂课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的想法得到了实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从这一要求出发,我让学生观察我家中有规律的物品,欣赏我穿的衣服等,让孩子们初步体会到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案例描述二]

新授环节结束后,我设计了“活动中创造”的环节。

第一环节:闯关游戏

(1)考考你。老师说:“你们想不想参加联欢会啊,去联欢会的路上有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些花,如果你能说出这些花的排列规律,那么第一关就闯关成功。”很快孩子们就争先恐后的说出了答案。

(2)出示入场券。孩子们第一关闯关成功,十分兴奋,我接着说:“第二关那就是出示联欢会的入场券,你只要按入场券上的要求涂对了,画对了,就能参加联欢会。”

课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拿出课前发下的“入场券”,涂的涂,画的画,认真极了。

当全班同学都画好以后,我问:“谁来当验票员?”同学个个都想上台来,于是我请了一对同学上来示范验“入场券”,然后同桌互相验。

验票通过后,表示第二关闯关成功,同学们就可以参加联欢会了。

老师说:“小朋友们,下面联欢会就要开始了,我们一共准备了四个节目。”

(1)第一个节目是“学一学”

①跟着老师做。我做一串有规律的动作,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跟着往下做。

②跟着一名学生做。孩子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跟着老师、同学做着一串串有规律的动作,开心得很。

(2)第二个节目是“猜一猜”

①老师摆学生猜。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就把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说出来。

②自己摆同桌猜。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

同学们都用学具全神贯注地摆着自己创造的规律,摆好后又与同桌兴致勃勃的互相猜着。

(3)第三个节目是“做一做”

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三种颜色形状不同的纸片剪成的图案。

小组合作串帘子,比一比哪组串得最漂亮最快。

老师分配任务后,小组长认真组织组员开始工作。

老师将同学们串的帘子挂上黑板,颜色鲜艳,图案有规律的排列,很漂亮,效果很好。

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串的帘子这么漂亮时,都十分兴奋,一种成功感油然而生。

(4)第四个节目是“变一变”

①你能用其他形式把这条规律表示出来吗?(老师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等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

②你能把这个规律写下来吗?

[案例反思]

第6篇:教案范例范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培养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电离的本质。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结]

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

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1)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2)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3)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

[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课本第14页。

[图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讨论后填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

渐暗

熄灭

渐亮

反应为:Ba(OH)2+H2SO4

==

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电解质

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解质

(全部电离)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电解质

弱碱:如NH3

H2O、Cu(OH)2

(部分电离)

水:H2O

[布置作业]

第7篇:教案范例范文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时间:是否一定要按固定的程序进行

现象:数学课我们经常沿袭的时间结构是复习(5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10分钟)、作业(7分钟)、小结(3分钟)。举行教研活动时,在上课前有经验的老教师常千叮咛万嘱咐年轻教师要“卡”好节奏,千万别拖堂。

分析与反思:

现行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通常每课时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多数教师对每节课的内容、任务、进程都具体以时间顺序来分解,有时怕完不成任务,学生在关键处及易混易错处发生分歧时,不敢花过多的时间让学生争辩交流,生怕“节外生枝”,过分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丝丝入扣,教师往往在一节课的各个阶段,按“套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走教案”就行了。这种课看上去紧凑,但缺少一种动态生成,往往以牺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代价,弊病很多。

我们认为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在于课上讲了多少,而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发展,固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结构可以打破,无需每个环节都要安排。只要课堂上学生学得活泼、主动,重点思路掌握了,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即使设计的教学内容或书上的练习没完成,或由于学生对某个内容探究的欲望很强,教师打破教材课时的限制,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结构而拖堂了,都不能以时间把握不准而一律认为不是一节好课。

二、地点: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难道仅在教室

现象:九年级上每四章_视图与投影的教学中,对投影这部分内容,教师往往也只在教室中,画出基本图形后,利用光学的基本知识,传授学生如何得到影子,或者根据影子得到实物及寻找光源等。例:一个正方形的纸片在阳光下的影子是什么形状?教师往往怕麻烦,只在教室作讲解,最多提醒学生课后自己试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实际操作一下,可能能够起到更多更好的效果…说的小一点,可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永生难忘;说的大一点,可能就此引起了一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科学甚至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分析与反思:

受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过分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的影响,加上现在的考试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社会调查能力难以考查,我们有些老师还很难将课堂真正开放。他们认为数学学习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解答数学习题,因而学生学习的空间往往局限在教室里。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三、人物:究竟谁应是课堂的主角

现象:课上学生讨论交流得最热烈时,教师提高嗓门喊道:请大家安静,听我来讲。学生极不情愿地正襟危坐,恭听教师教诲。

课间办公室里教师在互相诉苦:现在学生越来越不听讲了,你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在下面却是叽叽喳喳,充耳不闻。

分析与反思:

第8篇:教案范例范文

翻译策略能力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是译者翻译能力中的核心子要素。文章在剖析和阐释翻译案例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翻译策略能力培养和翻译案例教学的相关性,旨在构建以翻译策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案例教学模式。

关键词:

翻译策略能力;翻译案例教学;模式

引言

在西班牙PACTE翻译能力研究小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中,翻译策略能力被认为是最核心的单项能力,它负责规划整个翻译计划,实施具体翻译过程,评价翻译活动的有效性,同时还能激发其它翻译子能力弥补翻译产品的不足,它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一研究为翻译策略能力研究开启了新的视域。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翻译能力[3-5],所以作为翻译能力的核心子能力,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文章试图依据翻译策略能力所呈现的本质特征,引入翻译案例教学法,旨在将以翻译策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融入翻译案例教学法中,一方面以翻译策略能力培养加强翻译案例教学实施的目标性,另一方面通过翻译案例教学促动翻译策略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一、翻译案例教学的内涵

翻译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既是一种翻译教学素材,也是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翻译案例暗含实施翻译实践及展开翻译活动所需的宏观层面的翻译理论知识,中观层面的翻译策略及微观层面的翻译技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识别、应用和反思,能够使学生译者进一步体会翻译实践活动的规律性和翻译过程的本质特征。从本质上说,翻译案例教学是授课教师以翻译教学目的为基础,以翻译教学大纲为指导,针对翻译教学内容,整合所教授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原理,选择恰当的口译或笔译翻译任务,同时配合多媒体等多元化的呈现手段,以期为学生译者营造一个真实的翻译情境。在完成翻译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导入翻译任务,然后引导学生建立翻译任务与所学翻译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预测完成翻译任务可能会遇到障碍,并准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辅助工具,比如工具书、相关领域的参考资料等。翻译案例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针对学生译者具备的翻译理论知识、翻译策略知识及其它相关知识,聚焦翻译教学目的和主旨,紧扣翻译教学内容,组织翻译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译者共同参与对典型翻译案例的讨论和问题解决,调动学生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翻译理论或基本概念,掌握解决翻译问题的翻译策略。翻译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依据翻译案例的难易程度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制定翻译计划的能力,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识别翻译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的能力,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翻译策略能力培养与翻译案例教学

翻译策略是译者在具体翻译任务框架下为解决具体翻译问题而形成的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翻译决策活动。翻译要素学派认为翻译策略也属于翻译能力,且是翻译能力中的核心子能力,能够促动和引导其它翻译子能力的发挥和发展。翻译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决策的过程,是译者秉持的一种总体翻译倾向和理念,典型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和意译;异化和归化等。翻译策略的形成来源于对翻译任务的全方位考量,译者的能力越强,对翻译任务的观测能力也越强,从而形成正确有效的翻译计划;之后在翻译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之前的翻译计划为依据,联系相关翻译理论,形成解决具体翻译问题的翻译技巧或方法[6]。翻译策略和翻译案例教学虽属性不同,一个属翻译研究的理论层面,另一个则是翻译研究的实践层面,但是二者也存在同一性,翻译策略强调以翻译问题为起点,而翻译案例教学则聚焦教学过程的任务化,一个可作为理论导向,另一个则是实践活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互为验证。翻译案例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翻译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实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翻译活动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演绎、总结和评价(2)。将翻译策略能力培养作为翻译教学目标或大纲设计的核心,有助于选取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案例,设计以策略能力培养为中的翻译教学,创建翻译计划与翻译实施相对应的情景语境,使学生译者在解读翻译案例的同时,获得翻译知识,促进翻译思维的发展。

三、以翻译策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案例教学模式

以翻译策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案例教学涉及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以策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主要目标,通过课堂讨论模式,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旨在促使学生译者对所学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译者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意识,提高学生译者分析、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整体识别能力,重在拓展学生译者针对一定翻译任务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一)教学准备

开展翻译案例教学绝非易事。第一,必须确保教学中的翻译案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二,要明确翻译案例的目标导向性,即以策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第三,要突出翻译案例操作的问题性,因为翻译策略能力是学生译者发现翻译问题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所以真实的翻译案例还必须隐含具体的翻译问题,只有存在翻译问题才能引导学生译者应用相应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加以解决,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实施

1.翻译案例的选择和呈现

基于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翻译案例的内容设置和结构编排需根据学生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策略能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比如,针对翻译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译者,所选择或编写的案例任务应以突出词汇和句法翻译策略的使用为主;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译者则需偏重翻译问题解决的语篇技巧;对更高年级的学生译者文化维度的涉及则至关重要。案例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翻译案例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翻译案例正式讨论之前,教师需预测影响案例讨论的诸多因素,尽量降低可能引发不良教学效果的风险。可以在讨论之前,列出翻译策略选择所需的各种理据清单,并针对不同理据准备详细的论证材料,以备随时指导学生译者进入正确合理的讨论环节。另外,分析和找出案例所涉及的基本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也至关重要。还需提醒学生准备翻译辅助工具,以便学生可以随时搜索和查阅翻译任务中涉及的新词语、新句式以及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模拟真实的翻译任务,在翻译实施之前预测翻译难度、制定翻译计划,在翻译过程中,记录典型的翻译问题和解决的翻译策略,以便在讨论环节和其它同学分享翻译经验,总结翻译问题的规律性,提练翻译策略的普遍特征。

2.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译者的体验和参与是翻译案例教学分析和讨论环节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和保持翻译实践和相关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之间的平衡,即翻译理论和技能与翻译实际操作之间的平衡。如果讨论中过多的强调重要理论和复杂的翻译技巧说明,则会使案例讨论倾向于单纯的指导形的教学模式;反之,如果讨论偏重于完全非理论性的实践活动,则会变案例教学为实验性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知识的正确引引导。在案例讨论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为案例中所包含的翻译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策略,筛选出最佳的一个或多个问题解决策略,最后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正式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译者展开讨论,适时监控学生的讨论过程,鼓励和推动论点明确的讨论,引导和纠正偏离主题的讨论,同时强调自由讨论的氛围,帮助学生成为讨论的主角。在讨论结束后,关键是督促各小组提出解决翻译案例中涉及的翻译问题的策略和办法,并形成理解和共识。

(三)教学评价

在翻译案例总结与评价环节,教师需对案例讨论的过程,所涉及的翻译理论知识、翻译问题、翻译策略等进行总结和评价。这一环节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检验整个教学环节是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案例教学评价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完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记录讨论的关键环节,并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具体的翻译任务,最后以翻译任务的完成质量,即翻译作品来判断案例教学的完成情况。还可以通过师生间的访谈,了解学生译者在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总结中所获取的知识关键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作者:甄晓非 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2]金萍.多维视域下翻译转换能力发展与翻译教学对策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37-45.

[4]马会娟.汉译英翻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

第9篇:教案范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索与反思

引言: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1.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2.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3.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4.有些教师授课时过于注重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其时代感与现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了教师对于这些地理现象的枯燥陈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学习状态。

三、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