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中职电子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电子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电子技术论文

第1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1.1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界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也有诸多的要求。当前的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依据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中职电子技术课程应该加强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是教育改革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新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因此,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对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

1.3当前教学存在弊端

当前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教师观念陈旧,电子技术课堂效率不高等,使得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学到电子技术相关知识。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成为了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和其发展的瓶颈,中职学校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加强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求,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2我国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问题

2.1中职电子技术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中设立电子技术专业的时间虽然有一定时期,但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各种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缺乏一支稳定的电子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也各部相同。中职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在当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育课程中,由于课程建设不完善,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时间并不多,大多都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人才培养上面,中职学校并没有对当前电子技术市场进行调查,对市场人才需求不了解,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2.2教学内容不足

当前,大多中职学校采用的教学都差不多,一般采用的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前的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没有对其进行更新。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新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也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新的技术在教材中也没有得到体现,教材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以前的技术和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汇中,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实施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教学内容的制定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理论知识相对于实践来说,对学生并没有那么重要,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操作,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但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却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实践,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打击了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信心。

2.3电子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让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对电子技术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学的知识大多广而宽泛,不能很好的针对社会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有技术性的人才;第二、课程设计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以传统的模式,没有突破,没有根据人才需求状况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不利于与时俱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比较落后;第三、学生学习观念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性不强,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教的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学而不精,缺少积极钻研的态度。第四,当前中职学校还缺乏一支专业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方式还值得探究,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顶尖的电子技术教育师资团队,是中职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都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供需平衡。第五、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针对性的培养,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而是采用单一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中职学校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对策

3.1改革教学内容

教师在实施电子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意义并不大,理论知识过于深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听不懂,还会打击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电子技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先进性。根据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要求,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删去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部分,并将使用部分增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在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坚持与时俱进,其教学内容要适当的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

3.2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缺乏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在第一节电子技术课堂中,教师就要详细的为学生介绍关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其价值,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更加注重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要使用多种教学技术,并做到灵活的运用,提高学生对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

3.3加强对教学技术的改革

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日益更替,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制定好培训目标,并按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现状,实时地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进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4总结

第2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ESC系统;安全稳定

0 引言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是建立在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之上的,以电气控制系统为核心,以电动机为主要传输动力,具有自动检测、信息控制等多项功能,利用自动化技术可使各项电气设备自主控制完成电力生产任务。将其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可有效解决其复杂结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降低工作难度,减少人工劳动量,进而维护系统稳定运行,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引起重视,促进该技术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功能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1 功能

首先是自动控制功能,即对电力设备的自动控制,是自动化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多采用分散式控制方式,实现对整个操作系统的控制,运行中若有设备出现异常,自动控制系统会及时发现, 并将故障电路切除,以免有电流经过,使得故障进一步扩大。而电力系统结构庞大,线路复杂,要想准确切断电路,还需依靠分散控制来完成,所以说自动控制功能是维护系统整体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

其次是保护功能,受内部运行或外部环境影响,电力设备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进而影响到系统安全。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则能够保护设备运行安全,如输入电压不稳定时,自动控制系统会控制设备自动将高电压转换为低电压,保护设备内部的元件和导线不被损坏,将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降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护设备安全。电力设备运行时的承受能力有限,一旦电流过大,必将受损,所以说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是监督功能,主要是监督不稳定电流,因为电流不稳定时,对设备危害较大,自动化控制系统则能对其加以监督。此时显示器上的指针会有所偏移,且信号灯闪烁,提示工作人员对线路进行检查。进而控制不稳定电流,避免故障发生。

1.2 应用

首先是电气产品的设计,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设计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知识,并了解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产品的用途和工作环境。以往多以经验为主,缺少科学性,而且工作量较大,精确度低。而现代化产品则要利用高科技和现代化工具,如计算机等。另外,控制理论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的应用,为产品提供了质量保障。

其次是设备故障的诊断,现代化电气设备功能增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故障也变得更加复杂,具有非线性的特点,检测处理难度加大。传统的方法显然已不适用,而当前则逐渐形成了一套设计理论,以此对故障进行检测。这是一大创新,在智能化产品故障检测中较为适用,效率很高。当然还可以结合模糊逻辑系统等使用,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

2 新型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2.1 案例

某电力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发生频率,于2003年引进了DCS系统。随着用电需求的增长,电力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多变,DCS系统的应用可控制输入输出设备,从而采集系统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然后对功率计电压等加以适当调整。该系统以控制系统为基础,具有分散控制、分级管理、集中操作等功能,在电力生产中一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电网事业的改革,这种系统的弊端日益显现,信息处理量有限,抗干扰能力较差,接线复杂,成本昂贵,且反应太慢,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瞬态电信号。为此,企业于2007年开始引进并应用电气监控管理系统(Electric Control System),简称ESC系统,这是对计算机、信号处理、现场总线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可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装置进行有效的测量控制,并保护其安全。

2.2 ESC系统

该系统包括以下3层:(1)间隔层:由多个智能元件构成,如直流接地选线装置、常用电压保护装置、自动准同期控制装置等,可完成系统的专业化功能。多是通过嵌入式软硬件技术开发的,由CPU、现场总线等设备;(2)通信管理层:主要由通信网络和相应的管理装置组成,利用以太网和现场总线将DSC系统、各项智能设备及其他子系统相连,实现其网络通信工作;(3)站控层:包括各种专业软件、通讯接口、服务器和监控设备,且软件都具有数据采集、故障诊断的功能。

2.3 特点和功能

ECS 系统采用通信管理层和站控层组态一体化的设计, 可保证组态调试的一次性完成, 进行调试时可以更加方便, 并且符合人的操作习惯。 并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系统的通信功能,保证站控层、通信层、间隔层的通信速度,并开设与 DCS、 MIS、 SIS 的通讯接口。并且 ECS 与 DCS 互相通信是不受限制, 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通信缆线和变送器。 ECS 采用先进可靠地自动化电气装置, 完全可以不受通讯功能限制并可以独立运行,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程度。

ECS 系统的间隔层采用保护测控装置, 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复杂环境。且系统还采用了冗余容错技术, 包括双现场总线网络、 站控层设备冗余等多种措施,保证了系统稳定。系统保护测控装置局采用高性能的 DSP 并 IJ 微处理器,硬件系统采用多 CPU 智能化结构,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处理速度。

3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保护系统安全稳定,提高工作效率。在今后,将进一步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有很多事项需注意,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蒋志荣.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1):109-110.

[2]陈俊红.浅论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J].商品与质量,2014(02):143-145.

第3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一、传统一体化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字化芯片的飞速发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使得编程易于上手,算法可塑性强,确实能产生“所见即所得”的效果,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但学生底层电路检错及设计能力十分缺乏,导致设计中软件与硬件的匹配容易出现问题。老师也会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避重就轻,造成学生对知识的侧重点把握不准确,到企业里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现象。本文将针对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利用一体化教学的精髓,进一步完善教学组织方法。

二、电子技术教学中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对理论知识有初步了解,配合实训室软硬件条件,达到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整合互联网、学校、企业等优秀资源,发散学生电子设计思路,增强知识的实用性和掌握新知识的信心,共同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服务。

1.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主动意识的培养

老师作为知识讲授的主体,在课堂上指挥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方向。老师可融合一些企业先进理念及兄弟院校良好的教学模式到课堂学习中,如企业的7S管理模式,改善学生电子产品硬件制作及程序编写的规范及条理性,老师将参与企业的横向项目中一些适合学生理解能力的经验,一并作为新知识传授给学生,邀请有资历的企业工程师来给学生讲课,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新知识的渴望,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而且可适当抛出一些技术难题,以当前项目进展作为“蓝本”,将学生纳入到解决问题的主体中,思维火花碰撞,改善“灌输”局面,给学生营造一种师生平等的氛围,使得师生关系及学生能力共同改善和提高,将学生学习的动力由老师敦促转变为兴趣驱动。

2.一体化教学中电子设计软件的辅助作用

在电子基础与技能的教学中,会用到相关设计软件来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如利用EDA或者Protues,实现电路的虚拟运行,也可添加CPU来实现KEILuvision4及Protues联调,使得在PCB板成型前仿真结果达到最优,结果可信度高,界面美观,此仿真过程学生能够清楚看到程序是如何控制硬件运行的。但Protues也有弊端,过于理想化封装,使得与真实元器件封装和运行效果有些区别。

3.一体化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老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检索信息,阅读高质量论文及查阅教学中遇到的疑问以提升自己,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如在三极管教学中,可通过相关Flas来演示空穴和电子是如何流向的,也可根据网络资源制作适合教学班级的课堂教案,将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形象,提高教学质量。

4.一体化教学中编程语言的选择

现阶段程序编程主要有C语言及汇编语言,单片机教学往往会选择C语言,C语句使用方便,逻辑符合人们思维,学生可充分自由进行程序设计,具有移植性好、运算符丰富等优点。相比于汇编语言不易移植等缺点,中职学生应该在求学过程中熟练掌握C语言,继而学习更高级的嵌入式。

三、电子技术基础一体化教学探索的创新性措施

第4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网络虚拟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传统的教学实验室已不能满足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被虚拟实验室所替代已逐步成为发展潮流。本文通过对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概述和思考,分析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重要功能,旨在与同行交流,以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实验需求。

我国中职学校在电工电子教学过程中,不仅应注重中职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训,也注重中职学生自主实验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因为它是用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基本教学和科研场所。而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的投资相对较大、硬件设施依赖性强、运行与维护成本过高且效率不高,又由于受到实验课数、实验室的开放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中职学校的电工电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加强对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功能探究,对虚拟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中职学校在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普及。虚拟实验室的本质意义就是泛指计算机系统中,集虚拟现实、数据库、虚拟仪器、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实时监控等技术为一体的虚拟实验环境,用户通过一些渠道把控制信号和参数指令发送至仿真对象或物理设备,然后把实验结果通过文档、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发给用户,满足用户通过远程服务进行实验。虚拟实验室是集Internet网络技术、仪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用户只需拥有一台电脑,通过因特网就能访问这一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在Web页面上挑选有关实验实现远程操纵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操作,另外用户还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实验数据,动态监控实验结果。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虚拟实验室的构造都是客户端在web的基础之上,运行在浏览器之中,由Web服务器自动下载用户系统所需的客户端程序;随后客户端程序与现实意义的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建立一个即时通信平台并进行实验。这个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由实验设备、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组合而成。

二、关于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思考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实践环节成为中职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中职学校的实验室存在教学设备陈旧、教育资金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中职学生的需求和跟上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步伐。并且有些实验危险性大,在实验室难以开展,使中职学生难以亲眼观察实验现象及结果。随着计算机的性价比和易用性的提高,使得虚拟实验室在教学、科普教育和技术研究领域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在虚拟实验室中,实验者有逼真的感觉,他似乎是在真正的现实实验室里近距离进行现场操作。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仪器技术的结合构成了虚拟实验室实现的基础,中职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场景式图形界面拥有自己的实验室。虚拟仪器技术与认知模拟方法的结合也赋予虚拟实验室智能化特征,通过网络中职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观察实验现象,并可以观察各实验仪器的详尽情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近年来,随着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不断发展。虚拟实验室表现在人们可以自主地、灵活地模拟操作各种实验仪器,完成各种分析测试任务,评价实验者的操作水平与实际能力。但是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实现和播放课件方式相似,中职学生只能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浏览及实验结果曲线的动画显示。中职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没有真正动手通过实验仪器的操作而显示实验结果,而只是简单对实验数据的输入产生实验结果。

三、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的重要功能

我国中职学校的传统电工电子实验室一般有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室、电路实验室和高频电路实验室等实验室。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开设基础训练课目,培养中职学生了解和使用常用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技术,使中职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实验能力,加以巩固理论课中的所学的电路工作原理,进一步证明理论的准确性。中职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电路仿真软件和虚拟仪器软件组建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不仅可以解除实验教学的空间限制,还能使实验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实践和学习,逐步摆脱传统实验室带来的时间、地点、设备和内容等方面的束缚。所以,中职学校应注意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在基础性实验、综合型设计实验和演示型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础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培养中职学生了解和使用常规的仪器设备,并对理论课中的所学的电路工作原理进一步验证和巩固。借助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中职学生通过一台计算机就可以熟悉常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分析电路的性质,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考验中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型设计实验

借助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例如,在设计电路时,可以让中职学生先检验自己设计的电路能否符合仿真检验电路的性能要求,只有符合仿真检验电路的性能要求,才能输到protel进行电路板绘制工作,完成电路板制作、焊接与测试。从而大大节省设计时间、节约设计成本。

(三)演示性实验

对于一些开设成本高、仪器设备复杂的教学实验只能进行演示性实验。比如调频、调幅收发机的实验就十分复杂,不仅有高频电路,也有低频电路;不仅有时域分析,也有频域分析,在传统的实验室内是难以完成综合性强的实验。因此,只有借助于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演示,才能使中职学生掌握综合性复杂实验,逐步意识到虚拟实验室的重要作用。

总之,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所构建的电工电子虚拟实验室应具备为实验教学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从而推动实验教改,替代传统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降低办学成本,助推学校健康和谐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烨,袁小平.电工类专业中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 .

第5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第6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 中职 数控技术应用 课程改革 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对中职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探讨,根据数控技术应用技术专业原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综合化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 原课程体系分析

1.1 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11门课程。①

1.2 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 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这11门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 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 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 具体做法

3.1 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转贴于  3.2 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 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 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 小结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7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正面临新的考验。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市场需要,寻求合理科学的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方案迫在眉睫,本文就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实习方法以及师生的评价方式做了阐述。

1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面临崭新的形式

1.1 政策和形势分析 电子信息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是符合政府倡导的低碳产业,有“朝阳产业”之称,具有天然的发展优势,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有薪金高、工作环境优雅的特点。2009.4.16国务院公布了备受关注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未来三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产业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不低于0.7个百分点,三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万个。《规划》具体来说,要围绕九个重点领域展开:要确保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等骨干产业稳定增长,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要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等核心产业的关键技术,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要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加速通信设备制造业大发展,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加强信息技术融合应用。2012年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有所缓解,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已走出低谷,在各级政府及企业积极努力、采取各种有效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全行业发展将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机遇。从政府层面看,我国政府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从战略层面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利环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各领域的科技发展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将进一步提升,为电子产品的应用和开拓工业软件市场,创造了新的巨大空间。

1.2 人才需求分析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攻坚时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是我省面临的主要任务。平板显示项目推进半导体照明向通用照明、背光源、汽车照明等新的应用领域发展,重点开发白光、高亮度及功率发光二极管光源、城市照明及景观光源、铁路和公路信号显示系统以及高档、智能、大型美化装饰显示系统;推进应用电子,支持网络、医疗、安防、汽车、电力等领域应用电子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培育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智能测控设备仪表的开发和产业化。

根据对调研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应用电子行业人气旺盛,职位有电子工程师、产品设计工程师、电子维修工程师、项目工程师等。电子工程师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产品的电路设计等,必须熟悉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熟悉各种电子元器件,精通常用单片机的应用。企业招聘时通常要求有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背景。现代化的企业和新型的电子行业,如电子产品生产厂家和技术服务型公司需要大量的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组装、调试、操作、维护、销售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

2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2.1 课程体系 德国“双元制”课程体系编排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顺序来编排相关的课程,构成了一个与实际职业活动过程相符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序列。德国马格德堡技术应用大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共14个“学习领域”课程,包括机电系统组成、综合技能和技能拓展三个方面。①机电系统设置“机电系统、电子系统、电气液组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讯系统”6个学习领域课程;②综合技能设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制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系统维护与故障诊断3个学习领域课程;③技能拓展设置“工作计划组织与结果评估、质量管理、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客户信息交流、机电系统交付使用”5个学习领域课程。

借鉴德国的双元制结合我国我省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建立如下的课程体系较为合理:

2.1.1 知识目标 ①掌握钳工、电工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技术。②能独立完成室内线路的安装与维修。③掌握电动机的安装方法。④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检修和其他常用电动机的维修和检修方法。⑤掌握电力变压器的维护方法。⑥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和常用电子仪表。⑦能正确安装、调试和维修基本电子电路。⑧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结构、基本原理、选用原则及其拆装维修方法。⑨掌握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⑩掌握常用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方法及其安装、调试与维修。■了解PLC的基本构成和工作特点。■熟悉PLC的基本指令和编程方法。■了解以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编程技巧。

2.1.2 能力结构及要求 ①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②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基本知识;③具有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工、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④具有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和工艺文件的初步能力;⑤具有电工、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管理的初步能力;⑥具有电工、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销售与维修的技能;⑦具有操作、使用与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能力,具有操作、使用与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能力。⑧具有操作、使用与维护一般电工设备的能力。⑨具有初级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2 教学模式 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为主,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项目可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一个故障的排除,一项服务的提供,强调应用技能获得产品。项目课程的开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进行开发。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组织、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与技术指导者,学生则从知识的接纳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主人,体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全程参与过程,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今后职业生活的“钥匙”,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

2.3 采取多种实训途径 采取多种实训途径,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①校内实验实训室。②校办经济实体(实习公司)。③送往地区性行业协会教育实习中心。④社会各类企业。

3 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改革

3.1 评价与考核目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3.2 评价与考核的原则:开放式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 ①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②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④建立各门课程所特有的评价框架。

3.3 评价与考核方式 在德国,不举行结业考试,只有期中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期中考试一般在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包括理论和实训考试。毕业考试则在学习结束后进行,由德国行业协会负责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考试。我认为我们国家也该努力建立健全各专业各工种考核机制和考试体系,如果就目前只由各个学校自己考核,标准很难统一,考核过程很难做出合理、客观评价。基于此点我国重新出台行业规范和技能标准并实质性落实就尤为重要。

3.4 以虚拟、模拟及仿真的实训条件建设 采用虚拟、模拟及仿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创造职业氛围,将大型机械设备设施虚拟、模拟及仿真到校内实训环境,解决一些项目实训的难题。

综上所述: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建立健全合理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让这个专业能长久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8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75-03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并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体建设目标,明确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的重点建设任务。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途径,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教育部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笔者拟探讨职业学校如何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发展。

深刻认识职业学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理念的关键,是职教致力于服务社会、培养学生进而实现增强国民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需要。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教师100多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多万人。我校有专任教师150余人,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3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45%具有高级讲师及以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97%具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据统计,2012年中职招生人数达800万。2009年以来,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数量庞大的中职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缓解了企业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困境。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中职毕业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仍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将持续减少、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传统赖于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将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能化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发展趋势要求职教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

职教的办学历史证明:没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职校毕业生。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水平直接作用于办学机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等教学活动,制约着办学质量与社会贡献度,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众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技能型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有70%以上的内容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等直接经验来获得,教师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规律,必须具备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必须体现职教对教师行业性、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技能性的基本要求。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完善办学功能的关键,是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

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我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使教师队伍呈现数量稳步增长、专业布局优化、“双师”素质显著提升的发展态势。主要探索与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理念引导,政策保障,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

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结合大连市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及职教现状与发展规划,制定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及《教师培训进修“四个鼓励”政策》,提出教师须定期参加企业实践、专业进修、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项目,学校给予培训时间、项目经费、生活补贴、职级晋升等方面政策支持。近年来,学校已派出10余名教师到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国际职教师资培训,30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培训,100余名教师参加市级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学校与企业签订岗位技能实践协议,每年选派10余名教师到企业一线跟班生产锻炼。通过培训,强化了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等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获取毕业生质量反馈,与专家研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捆绑”教学、“订单式”培养。我校与企业签订合同,成立“通世泰建筑绘图培养班”,教师与企业专家“捆绑”教学,共培养160名建筑绘图员,并就职于该公司。学校还与莫莱克斯、帝业技凯精密、欧百特信息等公司合作,开办企业订单培养班,实施“捆绑”教学。外聘教师将技术资料、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加工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于教学中,企业还投入部分经费,添置实训设备,提供劳保护具,设立专项奖学金。“捆绑式”教学缩短了教师由“科班大学生”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派教师参加跟班、顶岗、轮岗等生产实践,使教师感受最直接的企业文化熏陶,掌握最真实的岗位操作技能,适应最具体的产品加工标准。我校在港埠机电、松下汽车、盘起工业、同宇科技等百余家企业建立了“机电安装”、“电子产品制造”、“DTP排版”、“计算机绘图”等校外实训基地,破解了“学校缺少工业文化、生产情境、能工巧匠,教师缺少生产实践场所”的困局。在完善教师校外实践的同时,学校强化教师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包括与长城自控、莫莱克斯精密机械、晟兴机电、格林环保等企业共建“欧姆龙自控”、“晟兴机电安装”、“格林机械加工”、“海尔产品维修培训中心”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免费提品、派专家实施“捆绑”教学,特设莫莱克斯奖学金,并捐赠20万元的设备。

(二)校中有厂,厂校合一,夯实“双师型”教师成长基础

教师需要经历长期生产一线锻炼,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岗位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但是,教师生产实践又不可能完全依赖企业,原因是,一方面,企业有其市场需求、生产计划、产品质量、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工作量繁重,难以保证有时间随时深入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时间是零散的、条块化的,若在校内设置相应的生产车间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设备、政策等资源优势,整合企业已有的市场、产品、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以生产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经营,解决“学校急需与企业不屑”的深层次矛盾。我校引入企业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与爱丁数码、华夏吉斯、大连信华等企业合作,教师参加电子产品生产、日文数据录入、计算机工程绘图等方面的生产实践,实现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劳动合一,实习作品与市场商品合一。学校借助企业的产品与市场,聘请企业专家做技术指导,教师、学生依据生产流程、操作规范、质量管理、安全制度等完成产品订单生产任务,掌握真实技能,学校也获得了相应的办学效益。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突破了传统校园禁锢,拓展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空间、激活了教师的创新动力。

(三)校本研训,项目驱动,全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学校合理调度工作,特聘国内外专家举办“欧姆龙PLC自控技术”、“DTP印刷排版技术”、“CAD建筑制图”等师资培训班。三年来,培养经费达40多万元。共有60多名教师取得了国际资质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与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在重庆、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亚龙杯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神州数码杯计算机技能”赛项中的8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在大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长城自控杯电工电子技能”、“爱丁数码杯信息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了8枚金牌、12枚银牌、17枚铜牌。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指导的教师参赛团队,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等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获得9个金奖、11个银奖;参加“神州数码杯”全国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了5个金奖、7个银奖;参加“全国仿真学会教学软件评比”获得了2个一等奖。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功勋学校”、“全国技能大赛优秀组织院校”、“大连市学生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市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我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技能显著提高,塑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能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实施方案》等,开展了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综合化、理论实践一体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多项改革。教师与企业专家编写《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SMT表面贴装技术》等校本教材50余本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国家规划教材20余本,完成教学设计优质课例200余个,发表行动导向教学论文30余篇,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等“十一五”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课题8个,完成辽宁省《电子技术实训教学系统》、《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教学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软件项目10余项。

(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特邀、特设、特聘”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及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实现教师队伍企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我校参与组建了辽宁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大连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立了“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各组织机构由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及各方专家组成,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训车间,促进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完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学校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坚持“内部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采用“特邀、特设、特聘”等措施,聘请50余名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特邀顾问、德技特设辅导员、大赛特聘教练、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技能导师”,多层次、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了专兼职教师互补、校企资源共享、成员单位共赢。近三年来,学校支付相关经费60余万元。实现了办学机制“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

关于“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目前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但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而具有企业经历的专业人才转行入职职业学校又受到编制、身份、待遇、职称、年龄等多重限制,引进机制不畅。因此,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支持政策。

第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应以现代企业为主,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的引导与管理。现在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具有强烈的愿望,而企业由于生产、安全、效益、责任、保密等方面的考虑,缺乏合作热情。应由政府协调干预,通过工商管理、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保证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第三,建立具有权威性、示范性的国家级标准化“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目前,“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数量多、投入大,学校积极争取、全力保障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总体效果良好。但也有部分项目内容缺乏针对性,表现为培训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化倾向。

第四,兼职教师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既适合教学需要,又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意愿,同时又有充足时间、精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才并不容易。应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并对相关人才实施认证、注册、聘用、派遣、评价、表彰等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及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3]张联朋,王超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

作者简介:

第9篇:中职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淡化理论; 改革; 教材;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33-001

所谓“淡化理论”,指的是在职业教育中把一些基础的、 属于理论性研究的、又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淡化掉,而重点突出将来在实际生产工作中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知识。因为职业教育所培养的目标就是生产操作技术工人,而非研究设计人员;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仅不利于教学,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很容易造成教学上的恶性循环。例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如:多数载流子,PN结的构造,二极管的一些技术参数,静态工作点参数及放大电路参数的计算,负反馈对放大电路参数的影响(计算)等等,都应当淡化,因为这些理论知识对于一个生产操作技术工人来说,基本上是没有用处的。把它们淡化掉,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用技术和技能训练,这是完全符合职业教育宗旨的。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运用“淡化理论”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改革教材内容

“淡化理论”只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一种方法,其改革的要害就是教材,淡化的是教材中一些枯燥,冗长的理论。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岗位并不涉及理论设计等复杂岗位,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就应当着眼于操作技术工人,而非理论研究者。所以在教材的第一章中,我们只需要学生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正向、反向特性,半波整流、桥式整流和π型滤波电路就可以了。如果学生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可以焊接好一个桥式整流、π型滤波电路就可以了。再如第二章中关于三极管的基本结构、基本特性和基本原理等,也存在上述类似问题。对于我们未来的生产操作工人来说,难度过大的内容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已经不适应我们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当今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各部门、各岗位是有明确的职能分工的,同样,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应是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操作技术工人。如果我们再拿着原来的教材内容来教今天的中职学生,必然导致教、学两难。实践已经证明“淡化理论”在职业教育中是成功的,如果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编写一些校本教材,内容更贴近实际,紧跟时代文化和现代科技的步伐,大量介绍当代学科领域内较为实用的生产设备和产品,不求精、只求广,就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介绍一些或许学生一辈子都不会懂得的知识和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呢?因为我们教的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是无法生根的。如果我们的教材改革更加贴近实际应用了,那么“淡化理论”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也就会逐渐淡化自身了。

另外,考核模式也应有相应的改革,因为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我们的教学水平。既然我们在授课上已经淡化了相应的理论,突出了实际操作,那么考核内容亦当如此。理论考试部分的内容应当大幅度减少,而实操部分的考核内容应当相应增加。我们要考核的是学生在本专业内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和学生玩“猫抓老鼠”式的IQ智力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由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二,变换教学形式

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方向应该定位于职业技术,而非中学的理论文化课。技校的一套教学模式,应着重于技校式的生产技术实习,而不是中学式的分组实验;我们需要的是一系列的实习基地(厂房式的),而非现有的实验室或实验楼,既然教育产业化是发展的大趋势,那么我们的办学思路就应是围绕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和教学规律而展开。

就目前我们的实际情况,在硬件上,应建造一个大规模的实习基地,或是指定一批定点实习企业,以确保学生的实习规模与实习环境和现实的企业生产是相吻合的;软件上,从课程设置上,应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连续的实习量;从教师引进上,应着重引进一批有经验的技工,他们具备带实习生的技能和经验,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硬件建设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学校外沿圈地战略,即在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建立我们的实习基地(若条件成熟还可以实行产教一体化),学生、教师应当是连续数月在实习基地实行学、住、食全方位管理。在确保实习量的前提下,让学生更贴近现实,感受现实,于教、于学、于校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