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学课程范文

审计学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学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学课程

第1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审计人才需求旺盛,主要表现为各类会计事务所、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部门,但大学培养的审计专门人才供给规模、结构与审计人才需求均存在不匹配。因此,数量稳定的高素质审计专门人才培养也就成了审计类课程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苏亚莉(2011)认为由于审计学理论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审计难学,教师也认为审计难教[1]。尽管案例教学法和审计模拟实验已初步运用,但存在一些问题。借鉴AICPA提出的审计人员核心能力框架,分析现有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审计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路,对新经济时代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学教学目标定位存在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由过去的以政府审计为主转变为以CPA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执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使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CPA资格“应试教育”。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只是限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方法与技巧,至于内部审计中对组织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责任绩效评估等价值增值审计理论与方法,政府审计中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效能、地方债务、公共支出绩效等的审计监督技术等,在现行审计课程中几乎没有涉及,而这些都是未来审计执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基础。

2.审计学教材建设低水平。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现行审计学教材中对财务报表处理过程及其结果审计内容与方法过多,而对审计理论结构以及审计一般规律、方法及其在不同审计项目中的实务应用的相关内容解释不够。

3.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相关性不强。尽管大部分院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信息量虽然有提高,但基本还是沿袭传统公式法教学,多媒体制作也只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堆砌,学生的参与度低,属于被动记忆知识。公司战略、业务流程执行、风险管控、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这些领域都是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必备的知识单元,但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下,学生不能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服务于审计专业知识视野拓展和审计事项分析与判断能力的提高,这与培养审计专门人才的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相距甚远。

4.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审计学》是一门侦破性课程,这就要求教学中必须有足够的学时讲授审计典型案例,并在校外审计社会实践认知中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仅仅安排审计理论部分。此外,《审计学》前导课程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等,在“大会计”专业框架下审计课程经常与这些前导课程同时进行,增加了学生对审计体系的理解难度。

三、改革审计学课程教学的举措

1.改革审计学教学目标。国际会计教育与改革委员会(1989)认为,通过CPA考试不应是会计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应着重于分析和思考能力。职业能力与技术能力紧密联系,与审计人员价值贡献密切相关。要扭转审计课目前存在的“应试教育”局面,余玉苗(2011)认为,除了掌握基本的审计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教学中塑造有创造力、就业力和创业力的学生[2]。因此,应该把审计教学目标转向培养审计人才核心能力要求的轨道上来。这些能力包括职业胜任能力、个人胜任能力和广泛的经营视野等(AICPA,2011)。职业胜任能力包括:风险分析、决策模型、侦破与推理能力等;个人胜任能力取决于个人进入审计专业领域的态度和习惯。这些个人能力的提升将会提高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与技巧,并促进个人学习和个人的提高;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涉及到审计专业人士履行其服务时对内部和外部的商业环境的综合性评判。

2.丰富审计学教材内容层次。为适应审计专门人才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审计学教材编写除了高校教师之外,还应邀请事务所、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政府审计部门的专家参与。在内容设计方面,应包括基本原理、技术实务以及理论研究前沿等层次。基本原理至少应该包括两条逻辑主线:一是审计目标、审计认定、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审计调整与审计报告之间的关联关系[3];二是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应对措施之间的关系。技术实务包括主要业务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等)的特点、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主要账户和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以及具体的审计情景案例解析。理论研究前沿包括:市场竞争和审计定价,审计质量和审计师选择,审计师任期,审计与非审计服务,诉讼和审计市场,审计与财务报告质量,审计过程与审计成本,审计规范等。

3.创新审计教学方法。第一,变“填鸭式”教学为“讨论式”教学。重新分配审计学课堂教学时间,留出1/3的时间用于小组讨论或学生对情景案例的分析发言。例如,在讲解审计的职业道德准则体系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安然事件”的详细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及资本市场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阅读资料和参考文献,既让学生参与了审计课堂教学,能够积极地掌握审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审计研究能力和思考力。第二,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审计学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案例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审计实践相联系的纽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前导入案例。即由案例导出需要讲述的某个观点和理论。例如通过“万福生科”IPO舞弊审计案例,引出舞弊动机的GONE理论和“三角形”理论,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原理等。(2)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说明某个知识点比如重要性、审计证据等而要用到的小案例。这种案例应该具备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审计的某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注重某个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这种案例的进行通常以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应该多设悬念,与学生良性互动。(3)单独开设的审计案例课程。这些案例通常篇幅较长,可以印成文稿提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并针对案例设置相应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例如,南海泡沫事件、银广夏收入造假审计失败案例、渝太白第一份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等案例。第三,将角色扮演法融入到课堂。角色扮演(Role play)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创造力(McHardy和Allen,2000),并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Brown,Li,Sargent,and Tasa(2003)使用了一个非常结构化的角色扮演练习,并声称角色扮演掌握的技能更容易应用到日后工作中[4]。Reeder(2007)使用极其幽默的短剧让学生了解萨班斯法案对资本市场会计与审计行业的影响[5],课后对学生的访谈表明,情景模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SOX法案针对公司治理和会计师审计的关键条款的真实意图。第四,改进审计实验教学。审计课程是一门侦破性课程,因而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审计事项,根据其具体的环境和实施推理,完成轨迹明确的审计证据,并将证据链反映到工作底稿中。目前,在无纸化的电算化审计环境下,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根据CICPA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Excel),要求学生完成审计计划、内部控制测试及主要账项的实质性测试底稿;二是利用审计之星、用友等商品化审计软件,自行开发审计实验和实训教学软件等;三是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审计实习基地等,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4.合理设置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首先,把前导课程安排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之前完成,为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以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和知名企业为实践教学基地,将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融合。再次,以学校或以院系为名义定期邀请会计师事务所或财务咨询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或业务骨干到学校以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感性认知。

第2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

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作者:倪明辉 曲艳梅 高尚 邢大为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第3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可见对加强高校教学中应用型建设提出更高的期待,因此将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融人审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将应用型教学思维逐步融人教学中,授之以渔,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通过探讨不同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同时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紧密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审计理论的框架思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的应用能力。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丰富、实践性强的课程,结合审计学的内容体系,如何将审计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地讲授,如何将实务部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构成笔者始终思考的方向,因此应用型教学的融人很有必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审计学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需求,因此有针对性地简单做了如下的问卷统计:在发出的问卷中(89份,有效问卷80份)26%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程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68%的学生认为采用案例结合教学方法,并表示很期待将审计实务融人进课堂;6%的学生选择其他教学方法。另外部分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可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案例选用体现出贴近实务;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实务操作训练等等,这也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需求,从而为本次研究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探讨不同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同时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式、情景启发式、讨论式等融人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以便将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紧密结合进而体现应用型教学特色,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转化。 

三、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 

(一)框架教学法 

在审计基本原理教学时通过章节分析,首先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分层教学和框架体系的构建,由浅人深,逐步引导,使学生能够构建清晰的知识架构体系,熟悉审计的基本术语,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为审计实务的分析和操作打下基础。使学生从总体层面对原理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在讲解审计目标实现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从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完成审计工作及编制审计报告等内容进行串联,使学生对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思路。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浅人深,针对一些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再进行互动教学。学生结合课后所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形式多样,可以采用演讲、PPT、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展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适当时候老师可以予以补充点评。另外可以将每章节内容涉及的最新的审计準则结合讲授,包括国内外审计准则,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发展动向。通过每一步理论框架的互动讲解,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课程的框架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扎实理论基础。当然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以习题的形式予以巩固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消化和理解。习题的形式可以主观和客观相互结合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 

(二)“情景+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寓景于隋,寓情于景”,将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融合。李文贵(2010)认为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典型场景,把认知动和情景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并罗列了表演式、讨论式、参观式、竞猜式等情景教学法展开论述。倪明辉,曲艳梅,高尚,邢大为(2013)认为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主要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笔者认为“现场”可以成为情景与案例教学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主打元素是审计学的框架体系包括的内容,外在元素为审计工作实务中的真实案例,因此,在组合这些元素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在课程案例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设定,课程案例包括对应章节的经典案例或是近期市场披露的审计案例。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案例设计。在采用该种教学法下,需要融人一些创新的思维并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陸。通过“情景+案例”的教学相结合的优点在于可以不用局限于案例分析,并且将一定的情景融人其中能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审计学课程学习的乐趣。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法 

在审计课程教学体系即将结束之时,可以安排模拟审计实验。主要参照会计手工实验的思路,具体表现为:根据提供的模拟被审计单位的模拟资料,结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进行审计,并时刻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审计工作流程以及最新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同时需要编制工作底稿。在实验内容选择方面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其他因素,比如按照审计业务循环模块进行训练,前提是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当然还需要具备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先修课程的学习,所提供的模拟资料尽可能全面、典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审计的计算机技术或应用审计软件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前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习或短期的实习,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践的操作能力。通过进入真实的审计环境,提高识别风险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应环境,这也为应用型的教学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大检验。 

第4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中兴起许多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便是一种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新模式,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颠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在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观看、学习,之后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以及答疑等教学活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翻转课堂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机结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改进地方应用型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不足。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考录取时,地方应用型高校属于第二批次、第三批次录取,因此,学生的成绩相对来说普遍较低,且相比前批次录取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差。但是,MOOC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应提前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观看与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方式,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进行方案设计,最终确定改革步骤,具体如下:首先,应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现状及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分析,并总结其特点。其次,在归纳传统教学模式优缺点及应用效果的前提下,将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为改革对象,碎片化分析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并对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归纳相关知识点的特征并进行分类,同时,要对各知识点的适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看讲解知识点到底适合翻转课堂模式还是MOOC模式。再次,将适合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点与适合MOOC模式的知识点进行结合,设计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模式。最后,将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相应专业的学生中,也就是进行实际教学,对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反思。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

以翻转课堂与MOOC相结合为基础,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中构建一门具体课程,并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分析、总结其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通过研究其应用情况,探讨该教学模式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审计模拟实验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

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虽然各大财经类高校已普遍重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但未能重视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探讨,更不用说投入足够的资金、人力进行开发研究与实施了。因此,探讨关于会计学专业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如何设计得巧妙合理,如何组织得高质高效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第一,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在明确教学目标、梳理和规范教学体系、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二,对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审计学课程是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先导课程,后者的教学需要在前者理论知识良好掌握的前提之下,对理论知识进行模拟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会计学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完成本科学习任务。本文主要从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与教学的组织管理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课程性质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集中实践教学课程,学生能够根据每个实验项目的资料,运用审计的原则和方法,亲自进行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该课程主要是对审计实务工作中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审计计划、实施、报告的整个过程开展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实验环境中模拟操作审计业务,从而间接接触实际、认识实践,进而提高审计实务工作能力。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败的首要难点。从审计教学的实践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规划在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审计专业教师应按照规定程序收集、整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所需资料,力求设计与安排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模块,使之符合经济业务的真实性、逻辑性、全面性。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知识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等特点对教学资料的准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材仍然较少,教学内容相对简单,难以适应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组织与管理。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组织方面往往缺乏创新性。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将自己的观点、做法直接灌输给学生,将实习过程简单化,整个模拟实验的过程相当于一次理论课的教学,学生盲目被动地编制最终需要的审计工作底稿等材料,在实验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因此,教师需要:第一,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安排代表典型经济业务的、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实验内容。第二,对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使之符合学生掌握知识、探索知识、提升能力的学习规律,以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环节的设计

(一)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求。第一,按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充实,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第二,综合性实验比例达100%,注重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能进行开放式教学。第三,课程组织与安排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寒暑期的相关实习(比如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尽早熟悉社会实际会计、审计实务工作打下基础,更为毕业之前要完成的本科毕业论好选题方向及论据搜集等铺垫。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薪酬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求。教师在筛选了难度深浅适宜的实验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逻辑体系清晰、符合教学规律的实验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提出以下四种思路:第一,按审计流程设计。可分为: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等3个环节。第二,按经济业务循环设计。可分为:筹资与投资、购货与付款、生产与仓储、销售与收款、货币资金等5个环节。第三,按开展实验的项目内容设计。可分为: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审计计划工作、审计技术与方法的运用、风险评估与应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购货与付款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生产与薪酬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终结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的撰写。第四,按开展实验的形式设计。可分为:按案例分析(实训)、独立实验、综合实验等不同形式。

四、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第一,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梳理,分析得出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环节设置以及组织安排。第二,通过分析总结同行以往承担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学经验,对授课教师们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吸取优秀的实验教学经验。

(二)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

1.分组开展实验。将学生按3―5人组为一组,将全部学生划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开展实验。每一实验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固定”的组长,也可以由组内成员按实验项目的不同“轮流”当选组长,以负责实验组任务的合理分工及实验内容的按时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项目相关理论,布置了实验任务之后,各小组开始进行小组讨论部分及实验项目组织实施部分。实验组组长此时承担了本组开展实验的组织任务,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与组内成员一起做好实验资料相关信息的搜集工作、任务的划分、进度的把控,最终实现组内实验任务的及时完成和成果递交。

2.个人开展实验。由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所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并以个人为单位递交实验成果。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位学生没有可以“搭便车”的机会,在教师讲授实验相关理论并布置了当次实验任务后,完全由个人主动搜集实验资料相关信息,充分回顾所学审计理论,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厘清思路,最终完成实验任务,递交每次实验成果。

(三)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与教学经验总结。

1.课后对学生的意见搜集。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通过积极观察实验效果,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的意见,在师生教学互动的同时,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以提升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可在本课程的全部实验结束且学生已递交所有的实验成果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该报告至少包括以下要素:实验时间、实验目的与意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对本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实验收获及心得。再如,可以请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填写一份表格(见表1)来搜集学生对本实验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2.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第一,需要从实验内容及环节的设计方面、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以及其他方面来积极总结分析。第二,由于审计模拟实验会分若干项目进行开展,会因教学内容的安排及环节设计不同而分为若干阶段,因此,教学经验的总结应该在每一阶段实验完成之后及时总结,以便下一阶段实验项目开展时收效更好。第三,在每一轮次的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全部实验项目完成之后,将本轮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经验体会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开展教学研讨,撰写教学论文。

五、结束语

审计模拟实验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专业技术难度、且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讲授难度大,对于会计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精心规划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组织学生按实验教师预设的思路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探究如何做到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模拟实践锻炼中主动探索之前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自觉对先前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能力,进而有益于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能够使审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环节设计与组织更为合理,实验效果更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审计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参考文献:

[1]吕B,池玉莲,杨元贵,何玉岭.审计模拟实验课程建设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6,(04).

[2]顾正娣,李晓东.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探讨[J].财会月刊,2008,(18).

第6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一、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 我国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审计职业道德、审计职业理论知识和审计职业应用技能,三者相辅相成,又相互融合,构成一个“职业能力三角”。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1959),即认为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能力”,显然,此时“态度”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而态度受兴趣所引导,在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中,职业兴趣的引导是前提,因此进行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应首先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即在审计职业能力“三角”中锲入“审计职业兴趣”(如图1所示),形成审计职业能力培养模型。其中,审计职业兴趣将有效促进审计人才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遵守、对审计职业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对审计职业应用技能的掌握。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职业兴趣是一种隐性的执业能力,对于提高执业效率、增强执业效果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顾职业兴趣的培养而只重视职业道德的说教、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显性传授,则难以培养出积极主动、自觉遵守行业道德规范与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慎独”精神的审计人才。

(二)审计职业道德 由于审计职业本身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性,审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建设相对完善,一旦执业行为未能遵守道德准则的规定,审计人员将受到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等严厉处罚,直接影响到审计执业行为,因此审计职业道德也应内化为审计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只有对审计职业道德具有识别能力、判断能力,审计人员才可能在执业的各个环节中去遵循。

(三)审计理论知识 审计理论知识是审计执业的基础,审计是一门技术,现有的审计采用现代风险导向模式,对审计风险的识别与应对成为审计的核心职业能力,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审计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的应用和创新打下基础。

(四)审计职业应用技能 审计职业应用技能是审计执业能力的直接展现,能综合反映审计人员的审计理论知识功底、对审计职业道德的领悟程度,以及自身对于审计职业的工作热情。现有的审计课程教学对审计应用技能有所忽视,在应试导向的教学中,往往仅注重显性的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隐性执业能力加以培育。

二、职业能力导向模式下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一)审计职业兴趣培养课程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中培养审计职业兴趣,并不是说在教学学时中独立设置此类兴趣课,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隐性知识传播的方式,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兴趣的引导。教学改革可从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在审计教学的内容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审计职业兴趣的引导:一是将学生进入工作场所要经历的“入职教育”提前到学生接触审计专业课程之初,此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审计行业的社会角色与作用,即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社会职责的引导,让其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的区别,并且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展示三类审计的使命和职责,结合每年审计署的“政府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情况和典型的审计相关事件,特别是对于审计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其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审计行业的兴趣。二是有意识地进行审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审计师的入职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帮助他们树立明晰的职业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通过辅之以课堂内外的交流,教他们来分解目标,制定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计划。三是经典审计案例的引入。审计理论教学内容本身是较为抽象的,如果在教学内容中精选相关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审计教学的形式上,应当尽量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多进行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可以设定专题,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再进行报告,如“不同类型的审计所承载的使命与责任”,或由老师进行指导协作,如“审计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采用团队讨论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给予其思考、判断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他们自己参与其中,才会产生责任感,才会在执行中坚守规划;还可采用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科学设计实验内容,合理规划模拟实验的开设时间,适时进行实验内容的更新。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与审计部门开展“校企”联合,带领学生进行审计现场教学,如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穿行测试,对固定资产、存货的盘点,在现场教学受限的情况下,也可通过场景模拟开展实务教学工作。

(二)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如果仅采用课堂传授的方式,则在内容上比较刻板和单调,甚至容易演化为道德说教式的教学,缺乏趣味性,对于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发挥作用。审计课程教学改革中,对审计职业道德的培养至少应当包括以下要点:审计职业道德常识教育、审计职业道德辨别力教育和审计职业道德实务技能教育。首先,合格的审计人才必须熟悉审计从业准则或规范对于审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常识,因为在执业中,有意或无意不慎地违背准则或规范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课程教学以课程组为教学交流与沟通的载体,因此课程组可以组织老师挖掘准则或规范条文的深刻社会背景,对这些各类道德准则或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对准则的条文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逐一理解。其次,课堂教学应对学生进行审计职业道德辨别力的系统训练,即针对准则相关内容,结合行为心理学的知识,让其充分了解不同情境下人的行为可能受到的影响因素,搜集或开发相关案例或预设相关情景,通过小组讨论、分组抢答等活跃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对于审计职业道德的辨别力,也可以在审计模拟实验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接受审计业务、审计人员任务分工等环节加入职业道德的判断内容,从而提高其在实务中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最后,审计职业道德最终是要落实在审计实务中的,因此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要点就是应当结合审计实务的流程来系统介绍在初步业务活动、审计业务承接、风险评估活动、风险应对活动及审计终结活动等实务中,应如何运用审计道德准则,准确进行职业道德的辨别与开展审计实务。

(三)审计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现有审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教材内容为主,应对教材内容去粗取精,并通过建立相关信息的链接,如每一个审计业务环节的相关底稿编写,主要知识点的相关案例引入,既让学生吸收理论知识,又为实务技能作好知识准备,为其建立起理论与实务的链接。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有审计理论知识的课程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审计知识获取长期处于“被动地接受”这一状态,难以锻炼其在审计执业中所必不可少的判断力和决策力,这也是审计执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审计实践中,需要运用大量的审计理论、技术和方法,理论知识的学习无疑重要,同时,每一个审计项目都面临着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的收集与取舍,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将有助于学生尽早建立对这些信息的行为判断模式,以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而现有的“应试教育”导向的结果是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欠缺,这样导致的后续性问题就是在审计工作中,他们也很难在入职之初就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审计行为模式,从而入职慢、入职以后职业判断力需要长期的“补课”式磨练方可形成。审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此为突破点,即让每一位审计专业人才都具备对审计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的就是应当摒弃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应试”思维,从而使大学审计教学成为学生日积月累方显效的能力教育。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应实现“教”与“学”的主体互换。笔者调查了国内部分高校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基本上仍以“教”为主,以“学”为辅,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处于主导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当以学生为课堂的活跃主体,一堂课就如画画,基本的画面还得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应是点睛之人。也就是说,老师应提纲挈领,抓住要害,老师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的主体则是学生。由此,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形式上可以适时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次要内容可由学生通过备课、讲课的形式轮流上阵,也可采用小组讨论,分组总结和阐述的方式,还可以采用课前预告下次内容与范围,课中以提问抽查学生熟悉程度的方式。同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将审计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的自主阅读和资料收集与分析,任课老师应当精心选取要求学生阅读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的资料,这些资料与课堂教学内容应具有相关性,并有助于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把握。教师再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对其进行分析和点评,为学生提供指导。这些也是为日后的职业能力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围绕审计主题来迅速形成资料清单。这样,既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空,丰富了其内容,更重要的则是切合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审计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审计职业技能包括审计实务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沟通能力等。审计职业技能更多呈现出“隐性知识”的特征,很难通过讲授的方式来接受并为学生所掌握,所以应当结合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现场教学、场景模拟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来培养。其中,审计实务能力的培养应着重让学生建立对审计实务,如审计流程、审计技术方法等的感性认识。首先,应当在理论课程讲述的同时,贯穿审计工作底稿相应部分的内容,如介绍“初步业务活动”这一内容时,就应直接把中注协关于审计工作底稿填写指南中的要求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清楚这些理论在实务中如何应用,如何填列审计工作底稿。职业能力导向式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具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其次,应充分利用审计模拟实验来培养实务技能,这要求从流程、基本实务、操作技巧等方面全面完善审计模拟实验。目前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审计模拟实验课程的比较少,即便开设了审计模拟实验的,又在审计程序设计、审计证据获取方法等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如观察、监盘、盘点这样的程序在很多高校的模拟实验中就只能略去,而在实务中却非常重要。因此审计模拟实验的设计可以结合计算机程序设计来进行,通过运用计算机模拟场景,来实现对实地观察、盘点等程序的模拟实验。审计实务中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是对前面所述职业道德培养、理论知识教学中所要求的判断力在实务中的应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职业判断力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可以通过在审计模拟实验中对部门经理、项目经理和注册会计师均预设各类职业判断环节,如风险评估的开展、风险应对措施的设计,审计证据的收集等,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有机会体会审计实践中不同职务的审计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判断。审计沟通能力与技巧在审计执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构成审计实务技能培训的内容。理论教学中的讨论与交流是审计沟通能力培养的一条途径,审计实验教学中设计审计人员与客户的沟通环节与情景,让学生体会不同情境下的客户沟通问题则是审计沟通能力培养的另一途径。

职业能力教育模式下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要点详见表1。

三、职业能力导向的审计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一)组建锐意进取的教学团队 审计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涉及到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大变革,也涉及到模拟实验在设计上的改变,尤其是对职业兴趣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必须贯穿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这一改革工程浩大,唯有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分工合作,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学团队的任务主要包括:第一,大力挖掘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精心布置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收集教学相关信息与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经典案例、拟定课堂演练和课外训练的主题与练习。第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计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实验内容、工作底稿和各个实验环节,必要的情况下,开展向合作,运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模拟场景的设计,以弥补像盘点、观察等审计程序不能亲临其境的不足。教学团队也可以进行教学场景和模拟实验环节的试运行,通过试运行来纠正偏误,提出改进建议,向预设的效果迈进。教学团队的组建应注意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背景结构的合理优化,从而既保持团队的锐意进取,又能实现成员知识结构的互补。比较理想的教学团队吸纳的成员应熟悉审计基础理论、内部控制规范、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底稿、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实务、审计模拟实验设计等内容,或在以上某方面或多方面具有专长。

(二)形成多维度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 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通常具有学习行为导向性,过去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成绩考核模式,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倾向于在考前进行突击性攻关,忽视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积累与巩固,无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等审计职业所必备的各类能力。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有所扩展,将涵盖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形式多元化,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自主资料收集与分析、小组讨论、现场教学、模拟实验等。与此相适应,学生成绩的考核应当采取多维度考核模式,应当与教学形式相一致,考核要点涵盖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这四个方面,才能引导学生按教学改革预定的目标行进。具体可以根据教学形式来设定分项考核的项目及考核的形式,并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一定权重,然后采用加权平均的方式来确定该门课程的总成绩,通常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分设为《审计学》与《审计模拟实验》两门课。表2中列举了《审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可供参考的考核模式和考核项目及考核方式赋权的例子,“考核要点及其赋权”表明在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中,考核要点为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其中职业知识权重最高占60%,也就是在考试试题出题的过程中,应当分配职业道德20%的分值,职业知识60%的分值,职业技能20%的分值。表3中列举了《审计模拟实验》的考核模式,此时,考核项目可按实验内容来分项,考核要点与《审计学》课程相同,但与理论课程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职业技能可赋予较高的权重,。这样的多维度考核将引导学生“均匀用力”,形成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并学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以便在未来能够适应职业带来的压力。

(三)建立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 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分析,教学改革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而效益则需要长期的投入才能显现,具有隐性特征。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这样的教学改革很可能难以持续。根据激励与约束相容理论,一方面,高校应当从政策上不遗余力地对审计教学改革加以支持与激励,通过院级教改课题的立项、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的优先推荐来调动教师推行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教学改革的课程在一类课程评选上予以特别赋权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适当进行约束,如对相关教改课题的结项、各类奖项的评选可以与教学改革的进展及成效挂勾,从而使教学改革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教学改革建立在团队协作的基础上,如何使教学团队的激励保持公平、公正也尤其重要。从教学团队应承担的双重任务来看,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改革研究并重,合理分配任务、建立适当的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均是需要全面权衡的。唯有得当的激励机制建立与完善以后,方可保持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全面改进。

(四)建立职业能力导向教学改革的反馈与强化机制 与其他任何改革一样,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改革可以分为改革的设计、改革的实施、改革的推进以及改革的效果反馈与强化这四个环节,要使教学改革的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效果反馈与强化是必不可少的。效果反馈可以通过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来获取,获得结果后应对已有的教学改革措施有的放矢地加以强化,即重新调整教学改革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推进改革的效果。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教学改革效果的螺旋式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审计教学改革思路探讨》,《中国审计》2012年第10期。

[2]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财会通讯》(综合・上)2011年第6期。

[3]倪明辉、曲艳梅、高尚、邢大为:《基于三维整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6期。

[4]陈婕、曾晓红:《我国审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状况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视角》,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年第8期。

[5]高志远:《高校立体化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依据及体系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

第7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Pan Yuan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西安 710077)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能够增强审计教学的灵活性、实践性,改变传统教学造成的课程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现状。本文对案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其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和它的应用模式,并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分析,归纳出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

Abstract: Auditing is very practical; the use of case teaching can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practice of audit teaching, and change dry, abstract and difficult clas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of case teaching, summed up its meaning in audit teaching and its application model, and summarized problems existing in its use and recommend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 审计教学 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

Key words: audit teaching; case teaching; analysis of case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34-02

1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审计教学的意义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但是一直以来却被普遍认为是一门难以掌握的课程,课程本身的理论知识较多,概念较为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繁多的知识点讲解也使该课程变得枯燥、难以理解。要解决审计教学中“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就必须引入全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案例讨论的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最终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教学法下,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形成“纸上谈兵”。案例教学法则通过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模拟的情境中,根据老师的指引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1.2 有利于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传统教学方法下,审计课程的学习枯燥无味,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而在案例教学法下,由于引入真实、生动的案例,使学生成为了案例中的“主角”,便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案例教学法下,教师要深入实践收集大量审计案例,并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筛选、改编案例,使之更能符合教学的要求,更加典型化。同时,在课堂上还要积极组织学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讨论中要当好引导指挥者,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2.1 “课堂讲授式”模式课堂讲授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讲解,使学生对课堂内容逐步理解、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模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2.1.1 以理论为中心,结合案例讲解这种形式以教师讲述理论知识为主,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诠释某个概念可以引用一些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这种方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这种方法又可以称为“案例例证法”。

2.1.2 以案例为中心,将理论融入案例中这种形式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给出一个典型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授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将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又称为“案例导入法”。

2.1.3 分别开设审计理论课与审计案例课,在案例课上大量引入案例讨论有时课堂时间有限,理论知识讲授占用了大部分时间,这样在大部分理论课开完之后,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一些审计案例课,将综合性的审计案例发给学生阅读,最终通过讨论和教师总结集中理解所学内容。

2.2 “课堂讨论式”模式与“课堂讲授式”比较起来,“课堂讨论式”则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划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教师发放案例并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发言,最终教师做出讲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限制,高等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许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或是通过考试取得某种证书或资格,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环节,从而造成教学方式僵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具体来讲,目前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3.1 课前准备阶段

3.1.1 案例的选择和使用存在缺陷目前各高校使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已编辑出版案例教材,二是教师平时在各种媒体中收集的真实案例。已编辑出版的教材大多与课本配套,案例的选择东拼西凑,错账也是编者故意设置的,缺乏连贯性与真实性;其次,案例大多比较陈旧,不能满足时效性的需求。教师收集的案例虽具有真实性,但是背景复杂,内容较多,无法完全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

3.1.2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所选案例缺乏适用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照本宣科”似的授课模式,这样就导致教师对案例素材缺乏体验,对审计实践过程也缺乏专业性体验,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判断,很难将较为抽象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和形象化。

3.2 分析讨论阶段分析讨论阶段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是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在课堂组织上却出现了问题。学生的参与性不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对教学案例的理解不透彻,这样就难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也无法对学生的分析做出精准的评价,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实施分析讨论时还会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教学班过大,不便于开展讨论;第二,教学计划编排不合理,理论课时过多,将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3.3 总结阶段在引导学生完成案例分析后,授课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以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是有的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分析照搬权威性的分析评价结论,缺乏灵活性。

4改进审计案例教学的措施

4.1 转变教学目标与理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提高学生技能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求学校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并积极配合此教学方法的开展;其次,授课教师需要重新编排教学计划,理论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要得当,保证充分的案例教学课时。

4.2 提高师资水平要使案例教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研究水平,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审计课任课教师首先可以考取CPA、ACCA资格考试,这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有很大帮助;其次,可以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构建立联系,成立教师培训和实践基地,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3 完善教学案例库建设教学案例库建设是审计案例教学的关键。针对现有案例库使用中的缺陷,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第一,多渠道收集审计案例,例如,参考有关资料收集;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审计工作自行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提供等,尤其对于审计实务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案例,由事务所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得出;第二,注重案例的全面性,现有审计案例多以查账为主,这样无法满足全面掌握审计程序与审计方法的需要;第三,及时补充审计案例,注重案例的新颖性与时效性。

4.4 将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相互融合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受到师资、教学案例、教学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推进过程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要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案例教学法灵活、课堂气氛好,但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效果相对较差,这就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配合。

4.5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都以期末闭卷考试为准,平时成绩不但所占比重较少,而且主要是平时的考勤成绩。在案例教学法下,注重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要强化平时考核,将案例课上的分析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纳入到总评成绩之中。可以在期末卷面成绩、案例分析讨论成绩(课堂讨论表现情况)、案例分析报告成绩、考勤成绩之间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比如各占40%、30%、20%、10%,以这种多元化的成绩组合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卿丽.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程中的应用[J].教研,2010(12):68-69.

[2]蒋乐仁.论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7.

第8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关键词:审计实务课程 学生 关键能力 教学评价 研究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蓬勃发展,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模式需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积极和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外在要求,也是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应以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学观念,在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改革教学成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适应职业变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评价的目标及内容

总体目标:高职审计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具体目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实训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及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社会能力。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具体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职业核心能力又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它们共同构成职业关键能力的一体两面,它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并伴随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它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否具有成效,其实质评价内容就是高职审计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八项核心能力”综合素质。

二、评价的标准

(一)是否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环境的变化、工作岗位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习能力是人持续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教师应该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出发设计课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需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以便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对社会实践进行独立学习及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

(二)是否具有交流和社会活动能力。我国审计基本准则中规定:审计人员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能清楚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高职审计专业学生的交流能力包括:计划、报告、建议等书面陈述的能力,谈话、演讲、发表意见等口头陈述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有效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作书面的陈述或口语的表达,看其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改善合作关系,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是否争取到不同意见者的理解甚至支持,考察学生是否有处理紧张关系和不确定性的能力;是否具有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关系和保持联系的能力,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与他人进行交往和移情行为的能力。教师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以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建立和谐、有效的人际关系。通过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双方关系的融洽,有利于集思广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降低审计风险。

(三)是否具有数据应用信息处理能力。高职院校学生数据应用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就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能从数据中及时发现和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高职审计专业学生数据应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为:能从资产负债表中,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优化;能从利润表中,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真实;能从现金流量表中,分析企业的现金净流量是否合理等,考察学生是否有采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形成和使用反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四)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给定的审计资料时,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并能依靠有关知识经验,确定问题的解决方向,选择合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敏锐地发现产生违法乱纪问题的领域和环节,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能从问题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能从问题的微观层面进行甄别,从宏观层面进行剖析,分析这些弊端的产生根源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并能触类旁通,有效推理,得出结论。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计逻辑思维,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冷静、沉着地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方案,然后付诸实施,正确地进行处理。

(五)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更新学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应创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情境,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重视课堂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自行探索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训练环境和迁移能力锻炼的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结合审计实务课程的特点,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完善审计实验教学设计,开展审计专业创新性教学,最终达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成效。

三、评价的方式

(一)教学成效应注重多元性评价方式。

1.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应从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审计实务课程中使用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要多注重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不再是看分数的高低,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

2.注重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由教师一方考察学生的学业成果,势必受到试卷考试形式以及教师思维定势和主观判断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使得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评价的意义也随之弱化。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多主体评价方法,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公证的评价,使得师生间的信息渠道畅通。

3.注重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过去的评价方式注重于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校外创新与实践精神,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根据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注重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依据审计教学的内容及实训要求,进行岗位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强化平时考核,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行考核方式由终结性考核为主转向形成性考核为主,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控制,注重平时的过程性考核,降低纯理论的考分比例,注重实际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采取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的方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整体评价。

(二)教学成效应引入“员工绩效考核”的理念。审计实务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不但要求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还要求精心研究制定具有科学严谨性、简单易行性、实用有效性的评价方式。可将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理念及做法引入到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成效的评价上。“员工绩效考核”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普遍使用,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评和他评。同时结合“员工绩效”,如:书面作业、技能操作、小组活动、企业实践、社会调查、口头答辩、书面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三)教学成效应建立项目“工作日志”的评估体系。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教学是指以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以审计实务项目课程作为一个明确的研究主题,开发出审计实务课程教学的审计承接业务活动、收集审计证据业务活动以及撰写审计报告业务活动等项目。在项目课程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否独立制订项目工作方案?项目思路是否清晰?能否有效实施项目工作方案?项目实施操作上是否得心应手?能否及时提供每一项目的资料?能否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建立项目各层次“工作日志”评估体系和制度,将各层次工作日志作为项目课程实施、评估、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评价学生对审计实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掌握审计实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及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达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审计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郑丙金,曹华祝.高职审计实务课程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策略的调研报告[J].商业会计,2014,(9).

第9篇:审计学课程范文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育,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一是可以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六年级上册《大瀑布的葬礼》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深知,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这名话简明扼要,又发人深省的阐明了人与大地,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这句话理解,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二是可以创设情感体验,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二、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如,为了上好形状这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去观察、发现、去收集,上课时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充分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序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教学学中,有很多知识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充分贴近生活,满足需要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