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成因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及时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目前来看,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就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由于身处偏僻、生活压力较大、争相进城等诸多原因,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业适应性差。

2.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我县作为贫困县区,绝大部分学校地处农村,农村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滞后,面对升学的竞争、教师和家长的高期望值以及自身年龄发展的身心矛盾、留守儿童等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困惑茫然,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逃学、上网、偷盗、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3.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4.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硬件建设落后。目前我县共有农村初中45所,农村初中教师中只有5人为心理学(包括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专业,还不能完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即使别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农村地区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根本没有没心理咨询这个概念,农村学校心理健康课和心理健康老师是虚设的。

二、原因分析

1.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工作压力过大、多重角色以及行政干预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另外,当前农村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再加上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主要是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教师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不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被忽视。陈旧的教学观依然统治着课堂教学,不民主的师生观使学生主体性丧失,分数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沉重枷锁。而且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漠不关心,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一项无法落实的项目。

第2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悦纳自己 人生观 坚韧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05-01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同时也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多心理危机所带来的痛苦。这样的问题对于正处于人生独特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尤为紧要,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情感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性决定了这个期间的青少年学生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社会竞争的激烈性、父母的过高要求、自身愿望的难以实现……对此如果不加以正确教育引导,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而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教文育人。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健康的心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在备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例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里面的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教师在备课时要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通过写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和鼓励下,走出了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一步,最终成功脱离危险,从悬崖上爬了下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外,可加入情感体验,让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灰心,要敢于迈出第一步,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取得好成绩。

二、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朗读与综合性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悦纳自己是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但不少人不会悦纳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的人嫌自己长得丑,嫌自己家里穷,父母的职业不光彩;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如人,比别人笨等。从而产生焦虑、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在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朗读和综合性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二)在阅读与品读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也是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生就能感悟到话中理、言外意、文中情,体会出文章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例如《白兔和月亮》,语言精美,寓意深远。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中语言,适时指导点拨,让学生明白得失之道,再以一个反思体验――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引发深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取舍观和审美观,以豁达、平和的态度面对巨大的财富,从而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目标。另外,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门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新理念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让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一步落实、深化,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愉快面对每一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理论[M].现代出版社,2001.7.

[2]认识初中教育[J].教育参考.2005-5.

第3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4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一、渗透心理健教育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为学生的高素质培养打基础,才能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只有想尽办法和学生进行心灵接触,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珍爱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认识生命的价值,使其懂得不但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安全。

(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

学生在刚刚入学时,对新的学习环境很陌生,随之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习不够主动、情绪不够稳定、依赖性强等。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入学感受,逐渐使他们喜欢新环境、爱护新环境,从而建立起他们的学习信心,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珍惜新起点》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认识新班级需要有凝聚力,同学之间需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来达到团队精神的初步培养等,逐渐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以教材为中心,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常言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必须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为主线、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挖掘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例如,在学习“母爱”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有关母爱的诗,然后在课上读给大家听。在学生读完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母爱的伟大,这样教学目标便轻而易举地得以实现。此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讲述提前搜集到的有关母爱的真实事例,来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到母爱的无私。

(二)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要多“一份表扬,少一分批评”。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互动的场所,它影响着学生的上课状态、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课堂上的快乐与成功。在教学中,当发现性格内向的学生想表现自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用语言鼓励他:“老师相信你能行,你的想法一定是最棒的!”这样可以使其有回答问题的勇气,使其更爱回答问题。

(三)拉近师生关系,从心理上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研究。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学习状况如何……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去调查、去了解。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就放弃。这些学生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启发,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其有成就感,并且明白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迎难而上,才能有所收获。有的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下课不喜欢和其他同学玩,经常独来独往。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借机和他聊天,通过谈心拉近师生关系,慢慢地让他真正地体会到老师并不可怕,并且上课时一有机会就让他发言,及时鼓励他,让他一次次地尝到发言的乐趣,使其养成自觉主动发言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发挥其优势作用,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完善需要我们教师的长期反复实践与思考,我们大家要携起手来,共同探索与时俱进的好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为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冬生,阮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2).

第5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71-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包括学科教学在内的所有教育环节中。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那将会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一、在学生日记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记是一种特殊的作文形式,它没有内容、题材以及形式等方面的要求,是学生抒写心扉、宣泄情感的最好方式,同时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思想沟通的纽带。教师通过批阅学生日记,可以体察学生的心理,拉近师生距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农村初中学生由于环境影响、生理变化、学习压力等多方面原因,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无法排除的困惑与迷茫,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疏通,就会形成一种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一天中的见闻感受,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以及自己面临的困扰,无法解决的彷徨等,写到日记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日记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把自己受到的委屈、误解,以及成功的喜悦都倾诉在日记中。这种倾诉能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宣泄,舒缓不良情绪,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批阅学生日记的过程就是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用简单真诚的语言引导、抚慰学生,呵护他们受伤、彷徨的心灵,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难题。在批阅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保护他们的隐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这样,教师能够与学生心灵相通,又能给学生心灵播散关爱的阳光,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调整心态、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也乐于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积极主动地写作。

二、在积累作文素材和习作训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要明白作文训练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把作文训练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一)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农村初中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因为对生活缺乏观察和细心感悟,所以很难写作,或者是编出毫无真情实感的文章。俗话说:言为心声。一个人,对生活没有深刻的感悟、没有满腔的热情,又怎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所以,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要写好文章,必须先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真诚沟通,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如果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生活中,主动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真诚关心他人,就能够在生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如此,既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也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指导习作训练,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变化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自立自强优良品质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品质,对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可以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历程。农村初中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少年,从小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冷淡以及懒惰、软弱、任性的扭曲心理,此时,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写作训练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刚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对写得快或者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巡视时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口头鼓励,让他们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把写作文的过程当做心灵表达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减轻了写作的心理压力,又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起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进而发展到乐于写作、主动写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作文题目,有目的地通过作文训练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如让学生写一些关于自卑、怯懦、冲动、狭隘、虚荣、嫉妒等不良心理的危害及其矫正办法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关于意志、毅力、情感等心理和品质方面的文章。这种以心理品质为内容的作文训练,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训练,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加强自身的意志锻炼和道德修养,知道了如何化解苦闷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了自立自强、应对逆境。这样,学生自信、乐观、坚韧、勇敢、宽容、尊重他人等优良品质就会逐渐养成,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终生受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和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丰富内涵。教师可在此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以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一)在作文批改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写作指导的继续,也是讲评的基础,是师生沟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文批改中,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让学生在自主改评中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作文批改的方法,培养他们批改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教的方法批改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其次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互评互改,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和批改,既充分发挥集体成员力量的作用,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研究和探讨当中。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批改,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不能只注重写作技巧的批改,更应该通过批改作文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人生坐标。批改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评语要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只要学生在作品中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应该给以鼓励和赞赏,对于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也要婉转地指出,并给学生指明今后要努力的方向。这样教师的批改评语就会起到激励、向导和反馈的作用。这种批改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自信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在作文讲评中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第6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第7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而且竞争日益强烈,这就要求每个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就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身心健康作为初中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板块,它在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师生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学生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培养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和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今后的社会实践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因此,体育教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个体心理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双亲父母都不在身边和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引导好、解决好。

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很多心理能量用于内省。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总是感觉别人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小学阶段他们可以接受任何一个老师,初中阶段,他们开始品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言听计从,对不喜欢的老师,则采取极端否定的态度。

初中生学习竞争开始激烈,每一次考试,担心考试会失败,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甚至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失去自信心。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基础和对不同项目的爱好,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特别是要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确定达到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享受自我实现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另外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评价和赞美,从而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在我的体育教学中,有意让胆小不自信的孩子当体育组长。所教初一班级有位女生,从闭眼小声喊口令,到现在已经能精神抖擞,声音洪亮集合整队,积极有效的帮助我带领学生上好教学课。同时,在技术掌握练习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轮换担当小组长,负责本组练习。通过担任小组长这一角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组织,乐于表达,善解人意以及同学之间互相沟通的技巧,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锻炼。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增进“心理健康”,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勇敢拼搏精神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然而独生子女恰恰在这方面需要加强锻炼。在一些有难度的技术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有退却和害怕的心理,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利用各种外部刺激,如语言等,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是在素质测试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达标。

(三)培养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之间的配合、协作,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在体验教学中,有些体育项目就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善于相处的好内容,如接力跑、拔河、排球、篮球等集体项目,让学生体验到安全感,增强自信心,从而也削弱了自我意识的高涨情绪。

(四)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我所教初一班级里面有个学生,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常常会因为同学的一句话拳头相向。发现这一情况,首先与班主任对这个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得知是受单亲家庭影响的孩子。在之后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语言上的激励,设计一些体育练习让他与同学相互帮助完成,现在已经能看到他能笑脸长挂脸上,性格开朗起来,逐渐学会了包容与互助。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8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做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第一,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二,治疗性。要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的康复。第三,发展性。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第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第五,利用网络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网络信息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第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很多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有效模式,发挥环境功能,选择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玉山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2.2。

第9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 ;心理健康 ; 抗挫折 ;意志品质 ;团队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昌盛和祖国的富强。真正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等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大多数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偏向于身体的锻炼,而忽视了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在愈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作为体育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我近年来从事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加强初中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谈点个人浅见。

一从小学步入中学后,由小学生到中学生这一角色的迅速转变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着与新环境生活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耐挫折能力差

由于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初中生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缺少战胜因难的勇气和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意志力差

表现在对于某个具体目标有较强进取心但有时往往有始无终。长期发展之后往往易导致“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其对于学习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当代初中生一般为独生子女,个人优越感强,往往存在较重的自私、“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的,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有所侧重的加强了对以下几方面的关注:

(一)抗挫能力的培养

抗挫能力是现代心理素质的根本,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始终能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衡的心态面对挫折,并主动向挫折挑战,从而体验成功,增强信心。特别是对于心理还处于逐步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抗挫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认为抗挫能力差,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受挫经验有关。即以往曾经有受过挫折经验的学生,当他面临新的挫折时,情绪反应比没有受过挫折的孩子要缓和得多,这就说明,学生经受些挫折更能培养他们抗挫能力。因此在体育课过程中,我总是会着重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及时通过其他任教老师及家长、学生等多种渠道对其所表现出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分析,建立相关学生的教育档案,依此有计划、有侧重的进行任务安排、过程监督及按时反馈反馈等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二)坚强意志的培养

坚强意志是现代心理素质的前提,培养初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尤为重要。体育运动普遍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活动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体育课堂各项目中,通过开始设立较低目标,当学生轻松达标之后,通过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潜在的信心、毅力,进而完成较高目标,在这逐步提高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相应关注度并随时渗透意志品质培养策略,最终达到使学生的意志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的目标。

(三)团队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