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析化学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析化学实训总结

第1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岗位需求;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1.对接岗位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其分析检验岗位承担着原料检测分析、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检测和产品质量检测的任务,其分析检测多涉及化工、材料、环境、食品等多个行业的国家(地方或企业)标准[2]。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我们课题组对焦作当地的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佰利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蒙牛(焦作)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食品企业的分析检验岗位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分析检验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检测操作、数据处理和出具检验报告,检测过程涉及的分析方法主要为滴定分析(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色谱分析和酸碱pH值测定等。由于这些分析方法主要涉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技能,因此我们课题组最终确定了分析化学课程的核心培养目标为化学分析技能、仪器分析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的培养。

2.岗位能力需求下的改革措施

2.1构建适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模块体系

为使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分析技能、仪器分析技能及数据处理技能,就必须对分析化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构建重组。构建重组时应注意要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培养为重点,力求使构建的内容贴近企业工作岗位实际。为此,我们课题组在满足理论必需、重在实用的基础上,科学统筹、科学规划,打破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原有的学科性框架体系,把与当地企业分析检测岗位有紧密联系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的有关内容充分整合,并最终形成了新的分析化学模块体系。重建后的分析化学主要由数据处理、化学分析检验和仪器分析检验3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又有若干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能将实验技能培养与相应的理论知识有机融合,模块(项目)顺序的安排也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式教学原则。例如,化学分析检验模块就划分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两个子模块,而滴定分析模块又细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酸碱滴定分析、配位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分析三个项目。而酸碱滴定分析项目则有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分析检测实训三个层次组成,组织教学时把有关酸碱滴定的基础理论融入到实验过程中,之后是实验技术练习,最后才是对应的典型试样分析检测实训。通过最后的分析检测实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掌握,同时还可以训练实际工厂分析岗位上的滴定基本操作技术。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思路所确定的模块体系涵盖了课程目标,反映了岗位的真实工作过程,突出了岗位需求,具有鲜明的高职特色,有一定的实用性、实际性和实践性,有利于岗位职业技能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双师型”教师+外聘教师的教学团队教学

分析化学的实践性较强,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企业环境下的真实任务,因而我们的教学团队均为知识+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根据教学需要,还聘请了工厂和质量技术监督中心的具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分析检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团队授课不仅游刃有余,而且大方有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技能的培养。

2.3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职的教学模式应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3]。本课程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4],其以完成化学分析岗位的某一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教学。其具体过程如下:老师向学生下发项目任务书,使学生明晰项目任务,之后老师讲解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有关实验技术,学生在掌握领会的基础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方案设计;在此期间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关方案进行认真讨论,确定最佳方案,然后学生进行分析检测,同时老师对检测过程加以认真监督,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处理检测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学生得出结论后撰写检测报告,最后老师对项目进行评价。“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目标明确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其在“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环境中体验岗位情景,熟悉工作过程,巩固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提高职业素质。不同的项目类型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同时不失时机在个别时段采用微课等新媒体技术使学生掌握某些重要知识和分析操作技能。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地实现工学结合。

2.4加强技能训练,强化技能操作

基本操作训练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实验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课题组非常重视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实训前,老师耐心讲解,认真演示;在实训操作过程中精心指导,细心观察,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技能训练贯穿始终。为了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检测分析技术,我们的老师对有关操作要领认真琢磨和总结,以“顺口溜”的形式告知学生,方便学生记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养成规范的动作,有利于学生实验技术的提高。例如容量瓶定容溶液,对于溶液的混合摇匀可用“一倒三摇”的顺口溜告知学生以方便记忆和训练;再如洗涤滴定管时,自来水、蒸馏水、溶液的洗涤用量问题可编成“自来水多(无限制),蒸馏水少(10-15mL)、溶液更少(5-10mL)”的顺口溜方便学生训练。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往往能达到较好的实训效果,同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我们会在下次实训过程中随机抽查学生,让其对上次实训中操作要点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而且循序渐进的实训项目还会强化以前掌握的基础实验技术。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标准的操作技术,从而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胜任真实岗位环境下的分析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5建立了基于“分析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考核方案

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时不仅要求毕业生有必要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和一定的职业素养,而且还要求持证上岗。由于各地人事劳动部门组织的“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能对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技术和职业素养进行考核,而且根据考核情况还能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对扩大学生的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课题组适时地将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改为模拟性质的分析检验工技能考试。“化学检验工”模拟考试分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场。理论考试试卷满分100分,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数据处理知识和侧重实际应用为主的技术知识。实际操作考试为两道操作题,一题为化学分析操作题目,一题为仪器分析操作题目,每道题有相应的分值和考试时间要求,主要考核分析检验岗位上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须理论合格及实际操作考试的每道题都合格才算是考核合格。由于模拟考试能将学生转化为真实岗位的化学检验工角色而加以考核,因而学生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不仅平常认真学习、认真操作、认真思考,而且还自我加压,在考前培训阶段积极主动地到实训室练习,使实验技术进一步娴熟、规范、标准。自考核方式改革以来,我校“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考试的通过率明显提升,均在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考取“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的分析检验技能相对较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企业的分析检验工作。这说明我们课题组的考核方式能够达预期效果,较为有效。

第2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分析化学 药学教育 改革与建设

前言:分析化学,是药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也是药学和中药学专业课的基础,在医药卫生、国民经济、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医药卫生事业而言,药品鉴定、新药研究、体内药物分析、临床检验等,都离不开分析化学。可以说,分析化学是工业生产的“眼睛”,也是药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一、分析化学概述

1.概念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针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含量和形态等化学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在于对物质的化学组成进行鉴定,对物质的结构成分以及不同成分的含量进行测量,以及对物质的存在形态进行分析。

2.作用

分析化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察、冶金、化学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其作用也是极其巨大的。以药学教育为例,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试验技能在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理学等学科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说是药学教育的必修基础。

3.存在的问题

这里主要针对其在药学教育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就目前而言,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实际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为本科的压缩版,存在严重的学科痕迹;

②一味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践操作无法完全满足工作需求;

③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专业课教材缺乏应用性、职业性、综合性和适应性;

④实训设备落后,不能满足人才能力培养需要。

二、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的改革和建设

针对当前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改革和建设,以切实提高分析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其作用的充分发挥。结合某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阐述。

1.理论教学的改革

(1)教学内容的革新

首先,针对该院校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分析化学的教学大纲,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反映出学科的新进展;其次,对教材进行了重新选取。为了加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使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及配套的《分析化学实验》,以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分析化学》作为教学的参考书。然后,对教学资料进行了合理安排。分析化学教学的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忽视对教学资料的收集和积累。因此,在目前,已经具备了极为详实的教学资料,可以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法的改进

为了切实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采用以下方法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①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增加教学内容;

②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③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如奖学金等,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分析化学教学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院校课程组对教学课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由原来的1∶2,变更为现在的接近1∶1的比例,并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搭配,便于进行操作,方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巩固。

(2)强化实践教学力度

首先,对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并采用老教师带新教师的策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加强了对学生的培训,在实践教学前,使得学生可以对试验中的基本操作,如量测、勾兑、加热等有一个全面地了解;然后,实行项目教学法,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动手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完成项目的要求和目标,切实提升教学的效果;最后,为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还可以安排学生到工厂和企业进行实习参观,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分析化学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教育工作人员要针对分析化学在药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分剂分期、学研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构建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推动分析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3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and purpose of vocational colleges,the statu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Vocational biological food specialty chemistry training exploration reform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关键词:分析化学;课程改革;职业技能

Key words: analytical chemistry;curriculum reform;vocational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231-02

0引言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专业培养目标决定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动手能力以及自我探索和创新提高的能力。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深刻反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成为人们的共识,课程改革的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职业资格为主线,融知识、技能与素质于一体[1]。分析化学作为生物、食品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兄弟院校分析化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院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

1分析化学课程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陈旧与当前的科技发展要求相比,目前分析化学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有机分析的内容很少,分析化学实际上成了无机分析;样品预处理和数据处理的内容偏少,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1.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以课堂讲述、灌输式为主,往往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对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的教育重视不够,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1.3 实验教学环节薄弱现有实验部分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内容偏少,只停留在验证性的实验室阶段,对实际样品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因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2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瞄准能力开展教学,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专业理论知识,这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这也是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上的本质区别[2]。

2.1 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确定能力目标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1.1 知识教学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②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原理的应用能力;③使学生具有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能力及对基本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能力;④使学生具有物性检测基本能力和典型物质的制备、分析能力。

2.1.2 能力培养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发展过程及联系,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②将一些较典型的属于知识传授性质的内容以及较简单重复的内容通过课外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通过教学过程渗透和技能专题培训,使学生具有化学分析工国家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2.2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及计划分析检验岗位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基本理论为基础、基本技能训练为中心、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2.1 改革课程内容:精选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遵循“①突出职业导向;②体现专业特色;③强化技能训练;④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职业资格要求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把国家行业标准和分析化学传统知识有机结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训课内容的针对性,实训内容完全来自生产一线分析检验内容,我院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0.2%以上,学生一毕业就能在分析检验岗位上工作,实现课程与岗位零对接。

2.2.2 突出实践教学:《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制定出本课程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内容安排上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基础性实验;②综合性实验;③创新性实验。各层次实验均由指导、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程、课外,必做、选做,开放、培训和竞赛等多种形式开设;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完成小项目等多种方式考核;每年保持25%左右的实验更新率。我们还结合大学生科技活动和课程进展,由实验室拟定相关的实验项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配制试剂,自己完成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2.3 理论与实验有机融合: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分析化学的理论、原理和定律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充分挖掘和发挥分析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动手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是当今化学教育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上下苦功夫。比如,误差和数据处理是化学实验基础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处理数据、选用试剂和仪器及记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部分可放在学生天平操作练习中讲解,让学生在托盘天平称量并记录出称量瓶的质量,再让他们用分析天平称量并记录数据,两个数据一对比,学生自然明白仪器的准确度及测量误差的大小,再让他们用托盘天平称量2.1g的NaCl倒入称量瓶中,问总质量是多少?学生一定会把分析天平称出的称量瓶质量数据与2.1相加的结果答出来,这时再让学生用分析天平再称量,结果自然不是刚回答的数据,你再讲数据相加减时,数据修约以绝对误差最大的数据为标准保留到小数点后第几位等等,这样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2.3 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操作练习、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综合性研究式实验四个阶段安排实验,以基础训练――综合性实验――研究式实验三个层次推进实验进程,在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基本技能练习为重心,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摸索出了一系列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多种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①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确立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材施学”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素质教育。在保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教材和教学进度相同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特点和学生现状采用不同层次和不同授课方式进行教学。②情境式教学:这种方法应用于外界条件与化学反应方面的讲授。由于一种化学反应往往受多种结构因素及外在条件的影响,如果由教师来一一罗列,就显得非常繁琐。而采用情境式教学,教师将教学的重点置于一个实际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情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者从多个侧面来审视情境中的每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情境式教学与问题式教学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要由教师设问,而前者是由教师设定情境,由学生自主设问。③逆引式教学: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讲授。一般的方式是先讲概念或理论,再联系科研或生产实例,介绍其应用。而我们不是机械地、线性地讲哪个公式如何应用,哪条理论的实际意义,而是采用逆向引导的方式,先引出实例,罗列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提炼、发掘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实质所在,通过这样的逆向引导,往往在教师总结之前,学生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了。④启发互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学生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一种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本课程采用老师适当引导,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互动式学习氛围,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地提出,及时解决。形成一种以教材为纲,结合分析化学领域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⑤体验教学:分析化学课程利用学院相应专业“订单培养模式”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订单”企业的分析化验车间参观、见习、实习,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创造了机会,也为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零距离”机会。⑥积极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录像片、动画库、多媒体教学软件、课程设计软件等媒体资源。把过去很难描述的分析化学理论、原理、过程等利用动画和录像的形式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声并茂,教学过程直观明了,使教学内容实感性增强,留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精简授课学时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

2.4 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改革紧扣工学结合的思路。理论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分析化学技能十分重要,将实验技能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接轨,对学生技能培养起到导向作用,效果显著。实验教学考核采用100分制,其中,期末测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避免了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而在考前临时突击或者平时学习很用功而期末由于特殊原因使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弊端。期末测试多采用学生抽题考试方式进行。学生抽到题目后完整的作出实验,老师现场打分。平时实验不仅有老师打分,还加入学生的互相打分。让学生知道,对,为什么对,错,为什么错。

3结束语

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探索来看,分析化学教学的设计和安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映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通过率都在96%以上。企业非常欢迎学生去实习,在实习中有很多学生被企业所招用,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以出色的业绩被同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海潮.浅谈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开发中的动态平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2]陈珊珊.浅谈分析化学的一体化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徐肖邢,徐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2).

[5]王未肖,张红利,段惠敏,等.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第4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提高;定性分析实验;趣味性

中国分类号O348

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三大任务及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对于一个未知物,定性分析是首要的任务。在本门课程中,实验教学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定性分析实验是以明确实验现象为依据,现象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未知离子的判断。所以定性分析实验是在分析化学实验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 现在定性分析实验的现状

定性分析实验是分离和鉴定某些阳离子和阴离子,采用的是半微量分析法,用滴为计量单位的观念比较严格,现行的教材基本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们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巩固实验理论,熟悉一些实验方法。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毫无动力感。学校安排的实验多是已经确定结果的实验,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得到结果,没有任何挑战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高,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比较被动的,年年重复一样的实验,就会造成教师不与时俱进,不去关注和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实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好,要改变这种局面,提高定性分析实验的趣味性,就要在定性分析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变。

二、 提高定性分析实验趣味性的方法

1、精心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加强未知离子等研究性实验安排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们采取“照方抓药”的方法学习,没有什么动力和压力。定性分析实验主要测定某些未知离子,在实际的工作中,样品的定性测定也是未知的,所以可以给学生们一个探求的机会,诱导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实验教学安排上并不在于采用哪一套分析方法,也不在于鉴定的离子是否重要,而是在于这个实验是否能体现教育的功能。为了贯彻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要多增加未知溶液的研究性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总结思考实验,并合理安排实验步骤,体会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现象和结果。所以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未知液的研究性实验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统编教材中的未知溶液的分析大部分穿插在已知的验证性实验之中。为了突出未知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把未知溶液分析都作为一次单独实验,然后可以两两组合,单独配制一份未知液,随机发给每个学生,这样每组未知液含有的所在分析范围的离子,学生可以通自己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鉴定出他那份未知液包含哪几种离子。这样他可以激发学生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

2、认真撰写实验讲义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了配套的实验讲义。特点如下:①在每组离子实验前,要把实验的理论依据讲解透彻,在实验步骤中,除了要注明反应物的浓度、PH值环境等,还要把关键步骤的反应时间注明出来;②对实验中比较重要的实验步骤做了详细的脚注,方便学生了解每一步的作用。要求学生们认真预习每一个实验,对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到原因并能够独立解决;③每个实验后面要布置大量的思考题,便于学生们思考和提高;④可以安排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实验,作为实训教学的内容;⑤把一些常见的试剂的配制方法注释出来,便于学生和老师的查阅。说到底,此讲义就像一手册,需要时,帮助学生们解决在独立实验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3、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层层推进,完成最终的目标任务。具体的实践步骤包括项目布置、资料查询、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的总结等几大步。由于要设计实验方案,同学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对于各种离子的鉴定方法和原理能够牢记于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后,不仅巩固了定性分析中有关离子鉴定的知识,同时还真切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4、 成立实验兴趣小组,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实验中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很喜欢做实验的,但由于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的限制,每次实验都是几个同学一组,所以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完成实验。从上学期开始,成立了分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自习课或者课后帮助老师一起进行一些课题。定性分析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离子,而重金属离子和部分阴性离子是有毒性的,在不影响分离和鉴定效果,不增加实验步骤的的前提下,应选用无毒、低毒或易降解的试剂。此外还应该向同学们介绍相应离子或试剂的毒性及对环境的危害,介绍防治和治理的办法,把环境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活动融入到实验教学工作中。环境科学是当今最前沿的学科,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5、可以辅助现代教学手段来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传统的教学手段不适于实验教学,存在较大的弊端,而现代教学手段却能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等方式,让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形象,易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同时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例如将离心沉淀、显微结晶实验操作、沉淀操作等做成数码课件,将各个离子鉴定反应现象排成数码照片,并将实验中的有关注意事项、操作要点、实验成败等链接在关键步骤中,形象生动,极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定性分析实验在分析化学课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人员,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学生们掌握该部分的知识和技能。俗话说“兴趣是一切行动的推动力”,通过组织环保兴趣小组,加强未知液等研究性项目教学法,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到更对的方法理论,把提高学生们学习定性分析实验的兴趣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赵清泉,刘廉泉.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5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体系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 、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4)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化学检验工中级技能实训或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技能实训,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实训、化学检验入门技术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分析技能训练、化工生产仿真实训、化学检验工顶岗实习。模块二:化工总控高级技能实训或化学检验高级技能实训、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化工工艺综合实训、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分析实训、专业综合设计、生产运行管理顶岗实习。

4.中高职课程模块的实施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对课程模块实施要有所创新。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各情境间既关联又递进。情境一简单易完成,情境二中等难度,这些由中职生完成。情境三综合性加强,由高职生完成。这样的实施体系在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有助于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知识的脱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确保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模式;课程开发;行为导向教学法;职业能力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加剧,高职院校只有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高职教育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不能同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与职业岗位相脱离,不能满足职业要求,主要表现在:我国传统学科课程理念根深蒂固,真正与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如何掌握“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编制的教学大纲、教案也有明显的学科体系痕迹。

云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工业原料及产品化学成分、结构分析工作、污染监测工作和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了使学校的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知识、技能的特点,在工业分析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这对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院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大批应用型工业分析人才,探索有云锡职业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德国教育领域开发出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某一职业的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领域的学习,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职业能力和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突出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工作过程导向创建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模式,其最主要任务是分析和探索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实现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构建,使学生上岗后,能尽快符合企业的职业要求。为此,打破职业教育中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和期望。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

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由于学科系统性与职业活动系统性并不等同,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不可能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知识、能力要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组织技能训练,突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整合。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具有:(1)自主学习,设计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3)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4)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

目前,课程开发越来越被高职院校所重视,由于毕业生所对应的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不同,各院校的情况和办学条件也不同,因此,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一定要注意不同类型院校及专业的各自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我们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有一定研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1.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根据岗位能力的分析,明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化学分析检测能力、仪器分析检测能力,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维护与修理能力,以此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分析仪器的维护与维修。

2.教学模式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将真实工作过程分解,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把无形的理论变成可见的工作任务,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在此基础上确定该知识和技能模块,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最后形成教学项目。通过对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以此为主线进行核心课程开发,精选教学内容,充分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特色。

3.以分析化学这门课程为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的导出

通过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对从业者来说,其典型工作过程是进行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分析检测,在分析过程中,能够根据过程现象,判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相互交流等形式解决问题,并写出正确的检验报告。由此制定的行动领域是采样、制样、准备(仪器调试)、分析测定、实验数据处理和报告单填写。

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样品分析测定,测定过程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教师要现场检查学生的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测定结果准确度是否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分析化学学习领域的构建和教学情景设计

以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见表1)。

围绕所设计的四个学习情境,由易到难编排,对原课程体系的内容进行组合,重构以学习情境为教学单元的项目课程内容,突出了教学内容转变为按工作项目所需的内容和顺序。学生是在工作任务中学习,所学的知识与其当前的心理需求和能力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形成职业能力。

总之,我们的课程开发应该做到使每个学生在经历的过程当中,最大限度的获得经验和启发,在特定方法引导下,能够具有合理地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在应用过程当中,每个学生会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立足职业岗位,我们采用以任务为中心、讲练结合、教师演示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训—理论讲授一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把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内的学习既要具备学习的条件,又要符合生产的要求,突出“贴近岗位实际操作”的教学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课堂设在实训室,每一项任务选择2个项目进行实训,以实训室作为主要教学场所,边做边讲,将基本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伸,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中学到知识和技能,确保实训项目教学效果。同时,定期开放实验室,让有创新欲望的学生有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场所。

通过项目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具备以下技能:(1)分析天平的正确使用与维护;(2)部分固体液体取样制样技术;(3)常见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4)进行工业原料、产品、半成品分析检测,并且在测定过程中操作规范;(5)原始数据处理规范、有效数字正确使用;(6)正确填写分析报告单。为学生将来从事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

传统的课程教学过程一般是复习导入—传授新知—巩固练习—教学总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注重教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也总是着重考虑如何教,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

例如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水中微量铁条件选择,根据分析检测技术教学的实际,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教师引导期、学生收集信息期、学生操作应用期、交流讨论期、总结评估期。在实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设计出实验方案,方案实施后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老师要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行为导向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之在工作岗位上能尽快地适应。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杨龙,丁琦,钟彩霞.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工业分析》课程设计[J].职教论坛,2010,(17).

[3]庞明秀.文秘专业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4).

第7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西安文理学院应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质量检验方向培养目标是培养工业品质量检测、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分离科学技术、近代工业分析、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转型过程中,西安文理学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食品检测中心,可以为学生的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提供场所,建立一体化实训中心。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构建“平台+双师”高校企业合作教学育人新模式,满足学生一体化课程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也为课程群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保障。食品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将培养方案中的多门课程重新进行整合构建课程体系,发挥群体优势,突出特色,构建以食品分析为特色的质量检测方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按照“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本着“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通过与食品生产企业沟通、调研,根据食品行业需求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人才,搭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平台。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

公共基础平台是为发展学生智能、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基础而开设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英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开设的。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设置。如工业分析(工业分水质、化工产品、其他产品分析等)、食品分析、分离科学、色谱分析、化工原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前沿、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法规与标准等课程,整合后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质量检测的能力要求,又突出食品分析特色。学生应掌握食品安全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在食品生产、流通、质检及消费等领域就业,从事食品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企业管理、科学研究及教育方面的工作。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体现专业性质和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选择开设如食品感官评定、功能性食品、食品质量体系与认证、食品添加剂、市场营销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分析课程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食品分析实践教学是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容替代的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化学实验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如:基础化学实验1-5、仪器分析实验、综合实验等。专业实践平台,根据区域食品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现状,联合校企专家对专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学习课程。如食品理化分析实验、食品分析综合实验等。专业实习平台包含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大一开设认知实习,大三专业实习,大四企业专业实习、企业导师岗位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专业实习采取校企合作,搭建企业操作平台,建立集“科研服务—实习—就业”于一体的实践基地;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预就业”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综合创新平台:指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学科实践,是课堂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开拓学生视野和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实现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科研创新项目、第二课堂、各种资质技能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创新训练等。创设隐性课程,如开展“博士论坛、名师讲学、校友讲学”等系列讲学活动。

三、结束语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还需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一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改进。

作者:李敏 宋瑞娟 杨晓慧 翟云会 段淑娥 陈美宁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郑宝东.新形势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思考福建轻纺,2007.7.1-5.

[2]许喜林,吴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2007.23(11)99-100.

[3]王芳,王衍安,李滨,郭兴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6.

[4]姚芳,刘靖,张璟晶,唐劲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专业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第8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物分析;教学探讨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2]。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性质-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3]。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晨

4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与同仁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第9篇:分析化学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