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级财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每门学科都有其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每年的考题对重要知识点的考察占的分值都较高,因此考生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历年考题。从中把握重要考点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近三年考试题型、题量、分值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近四年《财务管理》考题中总的题量保持在50题左右,题型保持相对的稳定;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分值比例平均为55%和45%,主观题的题量虽只有5~6道题,但分数比重较大;对考生的计算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
二、2011年考试教材主要变化与教材基本结构
2011年教材内容没有实质性变化,仅进行了勘误。2011年《财务管理》教材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
(一)基础知识本部分为第一章总论,主要出客观题。第一章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环节、财务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管理环境,为以后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本章一般会出四、五道客观题,要求考生根据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阅读教材、熟悉基本内容。第一节重点掌握四种财务管理目标的优缺点;第二节重点注意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第三节重点注意分权与集权的选择;第四节重点注意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
(二)财务管理的主体内容本部分包括筹资管理(第三章)、投资管理(第四章)、营运资金管理(第五章)、收益与分配管理(第六章)、税务管理(第七章)共五部分内容,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a
第三章第一节注意资本金制度;第二节注意股权筹资中有关普通股筹资和留存收益筹资的优缺点,掌握股权筹资的特点;第三节注意融资租赁的租金构成和租金的计算,掌握各种长期负债筹资的特点;第四节掌握可转换债券筹资和认股权证筹资的优缺点;第五节注意掌握销售百分比法及高低点法i第六节注意掌握个别成本及平均资本成本计算,掌握三个杠杆的计算与分析,掌握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
第四章第一节注意投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第二节注意净现金流量的内容和估算,掌握净现金流量的计算;第三节着重掌握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的计算;第四节掌握独立方案财务可行性评价,多个互斥方案的决策(尤其是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法、年等额净回收额法和计算期统一法的应用)以及特殊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第五章第一节注意营运资金管理战略;第二节注意目标现金余额的确定以及现金管理模式;第三节着重掌握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和收账政策的决策问题;第四节注意掌握存货经济批量模型及再订货点的确定;第五节掌握与银行借款有关的信用条件的规定,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及其运用,短期融资券的优缺点和应收账款保理。
第六章第一节注意收益与分配管理的内容;第二节注意掌握指数平滑法以及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第三节注意掌握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方法,掌握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考核指标的计算;第四节注意股利理论,掌握确定收益分配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掌握剩余股利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运用(与其他章结合出计算题或综合题),掌握股票股利、股票分割、股票回购的特点;
第七章第一节注意税务管理的各内容构成;第二节注意掌握债务筹资、股权筹资的税收筹划;第三节注意掌握研发税收筹划及直接投资税收筹划;第四节注意掌握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的税收筹划;第五节注意掌握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女4及亏损弥补的税务管理;第六节注意税务风险识别和评估、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和内部控制。
(三)财务管理的主要环节本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八章共两章内容,为全书次重点。本部分除了出客观题,也是主观题的主要出题点。
第二章第二节掌握弹性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的优缺点;第三节注意目标利润的测算方法,销售预算的编制,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的编制以及现金预算的编制。
第八章第一节掌握因素分析法的应用;第二节注意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第三节着重掌握杜邦分析法,注意绩效评价的评价指标。
以上内容是《财务管理》教材的基本框架以及学习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上述内容对于通过考试十分重要。
三、近年《财务管理》试卷命题规律及趋势预测
(一)命题规律总结从历年的考试情况看,该课程考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考核的知识点较全面。《时务管理》课程内容广,理论和方法问题都比较多。按照“全面考核”的要求,历年的考试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辅导教材的主要知识点。二是有一定的综合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前后的关联度较高,由于在宴务上财务管理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在考试中,往往容易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三是计算量较大。错务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计算分析,课程内容的这一特点反映在考试中,表现为考题的计算量较大。从历年的考试情况看,试题中与计算有关的内容大体上占50%以上。并且,不管是计算分析题还是综合题,其计算量都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试题的这些特点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将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原理的作为学习重点。
(二)考试趋势预测一是题型、题量预测。题型、题量将保持稳定,题型仍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计算题及综合题五种。题量将在50题左右。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别占55%和45%左右,其中,计算题应在4题左右,综合题在2题左右。二是试题难度预测。财务管理考试历年试题难度适中,预计今年总体难度会保持20lO年的水平。三是重点、考点预测。财务管理的五大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收益与分配管理、税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与评价仍是2011年考核的重点。
四、2011年《财务管理》复习应考方法
针对课程的考试特点,在复习准备时,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和应试要点对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顺利通过考试很有帮助:
(一)学习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方法科学合理,方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根据经验,要较好地在短时间内掌握《财务管理》并以良好状态迎考,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两薄一厚”、“研练结合”、“狠抓基本”和“提高计算”等。
一是“两薄一厚”。既要人进去,又要出得来。“一薄”,就是在详细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框架结构,明确整个课程共分为几大块,每一大块主要包括什么内容,每一大块的重点在哪里等,做到学习之前对整本书胸有成竹,使自己有居高临下之感。
“二薄”,就是通过详细研读和练习,要达到对全部内容了如指掌,解题思路自然流畅,公式术语随时显现的状态,将书读“薄”,可以“出来”。“一厚”,是要理清教材思路,详细研读教材内容,把书读“厚”,从而对各知识点理解更为丰富。这一步十分关键,需要时间,但更需要毅力。到了这种境界,迎考也好,工作也罢,都可以对《财务管理》驾轻就熟,运用自如。
二是“研练结合”。既要研习教材,又要做大量练习。迎考
准备太体可以概括为“教材・习题・教材・习题”。学习的第一步是要全面、深刻、细致地掌握教材内容,坚决防止那种一上来就做题、片面搞题海战术的学习方法。但只看教材也不行,不可能全面掌握教材内容,于是第二步通过做习题,以巩固教材的知识点,不断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第三步,对于不懂、不会的内容,回过头来再去精读、体会教材的讲解,最后再通过做习题。经过不断循环往复,理解和解题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因此,要研读教材与精做习题的有机结合,切不可有所偏废。至于题目,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题目比较简单,直来直去,旨在帮助考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第二类题目难度相当于全国统一考试题目,目的在于提高,多做自然有益无害;第三类题目是全国统一考试历年试题,通过做这类题目,可以摸清出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迎考益处良多。经验证明,第二类题目和第三类题目必须做,而且要有一定的量。
三是“狠抓基本”。首先,要掌握财管的基本理论,主要指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特点,如时间价值、风险、资金结构等,这些内容是掌握财务管理方法的基础,必须下功夫反复的记忆和理解;其次,要掌握财管的基本方法,主要是财务决策的方法、财务分析的方法、财务控制的方法,如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杜邦体系分析法、现金预算的编制方法等,这些内容会涉及到较深奥的数学知识,对某些考生有一定难度;第三,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考生对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应系统的掌握其计算前提,步骤及注意点,弄清业务处理的原理,公式的演变,数据的来源,方法的选择,理论的获取,案例的启示等,通过记忆公式一案例练习一总结公式,不断反复,才能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务问题的操作能力。
四是提高一次性计算准确的能力。《财务管理》考试题量较大、有一定的难度,考的是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临场应变能力。考生在平时做题时只给自己一次计算的机会,不要养成检查的习惯,克服粗心的毛病,提高计算精确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考生可以在平时注意培养对数字的敏感性:例如:多动手亲自计算,步用计算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考生们只要用足了工夫,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应试要点一是全面掌握,认真通读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财务管理》是以考办指定的辅导教材的内容为命题范围。因此,考生要通读并熟悉教材内容,教材至少看三遍,记住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公式及计算。弄懂弄通教材中的每一道例题。如果不把教材真正弄懂弄通,就忙于阅读其他参考资料,做模拟试题,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
二是加强平时练习和考前应试测试。《财务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特别是计算量较大。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够熟练应用,并要有综合和分析能力。因此,在通读教材的前提下,要多做一些练习题,把教材中计算公式、计算表格、有关数据的来龙去脉弄懂,并能熟练、灵活运用。考前虚在规定时间内练习五到八套模拟试卷,使自己进入到临考状态。以提高自身的应试能力。
三是学习时着重突破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在复习时,对重点内容要多看、多做练习,力求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往往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绊脚石,要花功夫突破难点。难点内容有其共性,有些内容则因人而异。突破难点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理解教材的思路,同时,对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体会。另外,考前通过多套模拟试卷的练习,也有利于用较短的时间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是复习时注意归类掌握教材的体系内容。尽管教材的内容很多,但《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许多章节之间所应用的方法原理是相同的。如投资管理和证券评价中,都大量用到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原理。教材中,用相同的原理说明不同问题的地方很多,如果能够适当归纳,对于用较少的时间熟练掌握相关的内容很有帮助。
五是考前要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对教材内容是否掌握,最终是否能顺利通过考试,关键是能否用所掌握的知识顺利回答各项考题。如果平时熟悉答题技巧,不仅有助于检测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而且也有助于考试时能够顺利回答考题。
(三)考前准备要使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应试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表达知识的能力。不少考生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不行,这是种极不可取的态度。必须有自信,如果首先就自认不行,底气不足,那参加考试必然失败。考试成功的信心来自于熟练掌握应学的知识,以及懂得如何能在考试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考前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一是心理准备。应该相信自己,只要自己真正认真备考,就应该坚信有付出就有收获,不能未战先怯。另外,考前要积极认真准备,使自己进入考试状态,进人考场后要保持良心态,切不可紧张慌乱,要有通过考试的信心。考试答题时,遇到难题,不会解答的题,不要慌乱,要冷静思考,从容对待。二是物质准备。带好准考证、准备好钢笔、尺子、笔。参加财务管理考试,切记要准备好计算器,最好在考试前熟悉一下计算器的功能,保证能熟练地使用计算器。
(四)答题技巧一是合理分配考试时间。财务管理考试的特点是时间紧,题量大。为了争取更多的分数,应遵循“客观题少。主观题多”的原则合理分配时间。至于多大的分配比例最适合自己,可以通过平时的练习加以掌握。通常,选择题应试要求在短时间内作答,考试开始时,应该看一看试题的分量,并且对每道题应占用的时间迅速做出估计后会发现,每道选择题允许作答的时间不到一分钟。在某些情况下,这似乎不大可能,但不必担心,有不少问题可能只需几秒钟就可做出选择,这样,就有足够时间去考虑相对较难的问题。另外,保持稳定的答题速度,也很必要,一般的做法是:首先通读并回答你知道的问题,跳过没有把握作答的问题。然后重新计算你的时间,看看余下的每道题要花多少时间。在一道题上花过多的时间是不值的,即使答对了,也可能得不偿失。对考生较好的建议是:对于客观题,千万不要在拿不准的题目上浪费时间;对于主观题,应先做最有把握的题目,把应得的分拿到后,再心平气和的做把握性不大的题。这样安排可以争取更多的分数,并可避免“既做不出难题,有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平和的心态做容易题”的遗憾。
二是选择题。按题目要求答题,有不少考生连题目的要求都没看就开始答题。比如,单项选择题要求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显然,除最佳答案之外,备选项中的某些答案,也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确性,只不过是不全面、不完整罢了。而有些考生,一看基本项,紧接着就被―个“好的”或“有吸引力的”备选答案吸引住了,对其余的答案连看都不看一眼就放过去,从而失去了许多应该得分的机会。请记住,一定要看清所有的选择答案。一道周密的单项选择题,所有的选择答案都可能具有吸引力,然而,判卷时却只有一个是正确的选择。要学会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
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基本项与正确的选择答案几乎直接来自于指定辅导教材,其余的备选项要靠命题者自己去设计,即使是高明的命题专家,有时为了凑数,所写出的备选项也有可能一眼就可看出是错误的答案。尽可能排除一些选择项,就可以提高你选对答案而得分的机率。要做到这一点,建议考生最好仔细考虑各个选择答案,把备选项与基本项、各选答案与备选答案之间联系起来考虑。不要盲目胡猜,不要选择那些看起来对、读起来很有吸引力的错误答案,从而中了命题者的圈套。如果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也一定不要放弃,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去猜测。一般来说,排除的项目越多,猜测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也可以运用比较法,直接把各项选择答案加以比较,并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集中考虑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的关键所在。
三是判断题。判断题通常不是以问题出现,而是以陈述句出现,要求考生判断一条事实的准确性,或判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事实、事件和概念之间关系的正确性。你的答案是指出它的正确或错误。要构思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命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说某道命题正确时,它必须都是正确的。因此,判断题中常常会有绝对概念或相对概念的诃,表示绝对概念的词有“总是”、“决不”等,表示相对概念的诃有“通常”、“一般来说”、“多数情况下”等,了解这一点,将为你确定正确答案提供帮助。判断题中含有绝对概念的词,这道题很可能是错的,如“存货周转率越高,表示存货管理的业绩越好”。统计表明,大部分带有绝对概念词的问题,“对”的可能性小于“错”的可能性。当你对含有绝对概念词的问题没有把握做出判断时,想一想是否有什么理由来证明它是正确的,如果你找不出任何理由,“错”就是最佳的选择答案。判断题中含有相对概念的词,这道题很可能是对的。如“固定成本只是在相关范围内保持其成本习性”属于相对概念。只要判断题中有一处错,该题就全错。另外,作判断题要慎重,因为判断错误会扣倒分;关于这一点,考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是计算与综合题。计算与综合题主要是测试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难度大,涉及的概念、计算公式较多,但由于计算与综合题的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份量一般较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果本类题你得分不多,要想通过考试就很困难。所幸的是,在一门课程中,可作为计算与综合题的范围较窄,易于把握,你可以在考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做计算与综合题时要注意以下二点:(1)详细阅读试题。对于计算与综合题,建议阅读两遍。一方面,准确理解题意,不致于忙中出错,另一方面,你还可能从试题中获取解题信息;(2)注意解题步骤,如计算与综合题每题所占的分数一般较多,判卷时,主观题是按步骤给分的。而有些考生对这个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虽然会做题但得分不全。
【关键词】 风险与收益;净现值;杠杆;财务分析;证券股价;再订货点;现金预算
一、有关风险与收益分析
资产的收益是指资产的价值在一定时期的增值;资产的风险是指资产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其大小可用资产收益率的离散程度来衡量。资产收益率的离散程度是指资产收益率的各种可能结果与预期收益率的偏差。
(一)单项资产收益与风险
1.预期收益率的衡量方法有两种:
(1)已知概率
以概率为权数,计算未来各种情况下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
(2)根据历史资料
该方法假设所有历史资料中每期资料所占的重要程度(或者说权数)都是一样的,都占1/n,即P1=P2=……Pn=1/n,则期望收益率就是把n种情况下的收益率加起来除以期数n。
2.有关衡量风险的指标:方差、标准差、标准离差率,它们的计量方法也有两种,现以标准差(σ)为例说明其计量的两种方法。
(1)已知概率
3.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V)的关系:
标准差=方差的开方;标准离差率= 标准差/期望值
注意:标准差用于计量整体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企业特有风险)。对于单个项目而言,标准差越大,风险程度就越大。标准差如果用于不同项目风险程度比较,前提条件是期望值相同。标准离差率越大,说明风险程度就越大。标准离差率用于不同项目风险程度比较时,不受期望值是否相同的影响。
4.必要的报酬率
在上述衡量指标下可因此得出:
必要报酬率=无风险收益率(Rf)+风险价值系数(b)×标准离差率(V)。
其中,风险价值系数b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对风险的态度越是回避,风险价值系数的值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标准差用于计量整体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企业特有风险)。对于单个项目而言,标准差越大,风险程度就越大。标准差如果用于不同项目风险程度比较,前提条件是期望值相同。
(二)多项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
1.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W×E(R))
2.资产组合的风险:协方差、方差、标准差
(1)指标计算的基础资料:
组合中各证券的投资比重、它们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它们分别的标准差。
(2)关系:
资产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为:(以两种资产组合为例)
其中,Cov(R1,R2)是协方差,Cov(R1,R2)=r12σ1σ2, 其中 r12是相关系数。
两项资产投资组合的标准差的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
(1)投资比例(W1和W2分别表示组合中两项资产所占的价值比例)
(2)单项资产的标准差(σ1和σ2分别表示组合中两项资产的标准差)
(3)相关系数(R1,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关系数与组合的标准差是同方向变动的,相关系数越大,组合的标准差越大,组合后剩余的风险程度就越大,说明风险分散化效果比较差。
注意:
① 投资组合理论认为:若干种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其收益是这些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是其风险并不是这些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故投资组合能降低风险。
②各种股票之间不可能完全正相关,也不可能完全负相关;不同股票的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但又不能完全消除风险;股票的种类越多,风险越小。因此,在投资决策中,为了规避风险,应该选择相关系数小的证券进行组合。
③有关结论
相关系数 相关程度结论
-1完全负相关组合的非系统风险被全部抵消
1完全正相关组合的风险不减少也不扩大
0 不相关组合的方差是各自投资比例为权数的加权平均
-1
(三)系统风险的度量――贝他系数(β)
1.某单个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
贝他系数的经济意义:测度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是多少
贝他系数分析:
贝他系数=1说明它的风险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相同,市场收益率上升1%,该股票收益率也上升1%
贝他系数=2时,说明它的风险是股票市场平均风险的2倍,市场收益率上升1%,该股票收益率上升2%
贝他系数=0.5时,说明它的风险只是市场平均风险的一半,市场收益率上升1%,该股票的收益率只上升0.5%
2.投资组合的贝他系数:等于被组合各证券β值的加权平均数。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Ki=Rf+β×(Km-Rf)
1.(Km-Rf)是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平均风险而要求的额外收益,即风险价格,风险溢酬越大,斜率就越大,证券市场线就越来越陡;风险溢酬越小,斜率就越小,证券市场线就变得比较平滑。风险溢酬的大小取决于整个市场上所有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如果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偏好风险,风险就得到很好的分散,风险程度就小,风险报酬率就低,证券市场线斜率就小。
2.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感越强,证券市场线的斜率越大,对风险资产所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对风险资产的要求收益率越高。
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β值越大,要求的收益率越高。
(五)市场均衡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假设市场是均衡的,则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还可以描述为:
预期收益率=必要收益率,这一关系提高了我们对有关指标计算的灵活性。
二、项目投资
(一)正确估算不同类型项目的各阶段的净现金流量
1.区分不同阶段的现金流量的特点。
见表1。
说明:①资本化利息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计入固定资产的原值,这部分利息最终以折旧方式作为非付现成本,并能够抵减所得税。所以资本化利息不作为该阶段的现金流出。
②某年经营成本=该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该年工资及福利费+该年修理费+该年其他费用;(该式中其他费用是指从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中扣除了折旧费摊销费修理费工资及福利费以后的剩余部分。)
经营期的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属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不属于经营活动阶段的现金流量,即属于无关现金流量。
对于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损失递减的所得税额是流入。
③调整所得税的估算:为了简化计算调整所得税等于息税前利润与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乘积
④除了和经营阶段相同的流量外所增加的项目
2.注重相关现金流量
(1)必须考虑现金流量的增量;增量流量即接受或拒绝某个投资方案时企业总现金流量的变动。 计算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时,应正确判断哪些支出会引起企业总现金流量的变动。
(2)不能考虑沉没成本因素;在决策时已经发生的现金流出(沉没成本),不应包括在现金流动之内。
(3)充分关注机会成本;特定资源用于一个投资方案,则必须放弃另一个使用该资源的方案,被放弃方案可能取得的收益,是实行本方案的一项代价,称为被采纳方案的机会成本。
(4)考虑项目对企业其他部门的影响。
(5)不要将融资的实际成本作为现金流出处理。在评价项目时,作了全投资假设;同时由于是估计经营现金流量,所以筹资活动的利息费用不是相关现金流量。
3.注意把握不同类型项目净现金流量的特点
(1)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现金流入量:因使用新固定资产而增加的营业收入、处置旧固定资产的变现净收入和新旧固定资产回收固定资产余值的差额等内容。
现金流出量:购置新固定资产的投资、因使用新固定资产而增加的经营成本、因使用新固定资产而增加的流动资金投资和增加的各项税款等内容。其中因提前报废旧固定资产所发生的清理净损失而发生的抵减当期所得税额用负值表示。
(2)完整工业投资项目
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运营期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可按以下简化公式计算:
运营期某年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NCFt)=该年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该年折旧+该年摊销+该年回收额-该年维持运营投资=该年自由现金流量
(二)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应用
表2
三、证券估价与证券投资
(一)证券估价
1.股票的股价模型,应掌握不同股利分布的估价计算。
(1)零成长股票的价值:
永续年金现值;P=D/K
(2)固定成长股票的价值:
P=[D0×(1+g)]/(K-g)=D1/(K-g)
将其变为计算预期报酬率的公式:
K=(D1/P)+g
注意:区分D0和D1 。D0是已经发放的股利,或称目前股利,通常是已知的数字, D1 是增长一期后的股利,是预计的股利。K是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率
2.债券估价
以市场利率对未来的每期利息和本金进行折现。注意利息的付息方式。同时要掌握影响债券收益率的主要因素,即债券面值、票面利率、期限、持有时间、购买价格和出售价格及付息方式。
(二)证券投资
1.股票技术分析法和基本分析法的区别
表3
(三)认股权证、优先认股权与可转换债券价值的比较
1.认股权证理论价值=(普通股市场价格-普通股认购价格)×认股权证换股比率。
影响认股权证理论价值的主要因素有:(1)换股比率;(2)普通股市价;(3)执行价格;(4)剩余有效期间。认购价格高和剩余有效期间短将会导致认股权证理论价值降低。
认股权证的实际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认股权证的实际价值通常高于其理论价值。
2.优先认股权的价值有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和除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
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通常在某一股权登记日前颁发。在此之前购买的股东享有优先认股权或说此时股票的市场价格含有分享新发行股票的优先权。因此称为附权优先认股权其价值。可由下式求得:
附权优先认股权的价值=附权股票的市价-(为购买股票所需的优先认股权数+为新股票的认购价)
3.可转换债券的价值估算:
已上市的可转换债券可以根据其市场价格适当调整后得到评估价值;
非上市的可转换债券价值等于普通债券价值加上转股权价值。
可转换债券的投资风险较小但也应该考虑如下风险:股价波动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赎回风险、公司信用风险、公司经营风险和强制转换风险。
四、营运资金
(一)有关再订货点和保险储备的相关问题
1.再订货点是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料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再订货点=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式中:原材料使用率是指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是年需要量与生产周期的比值
2.订货提前期是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用量×原材料使用率
3.保险储备是为防止耗用量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其计算公式为:保险储备量=1/2×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订货提前期。
保险储备的存在虽然可以减少缺货成本,但增加了储存成本最优的存货政策,就是在这些成本之间进行权衡选择,使总成本最低的再订货点和保险储备量。
4.最佳再订货点(或最佳保险储备量)的分析步骤
第一、按照基本经济批量模型计算经济批量
第二、计算一年的进货次数及订货成本
第三、计算交货期内存货的平均需求量,即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时间
第四、计算再订货点,即交货期内存货的平均需求量+保险储备量
第五、计算储存成本,
即平均存货水平×单位年储存成本=(经济批量/2 +保险储备) ×单位年储存成本
第六、根据已知的缺货成本和计算出的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计算其之和,以它们之和最低的成本作为选择最佳再订货点(最佳保险储备量)的依据。
(二)及时生产的存货系统
及时生产系统是指通过合理规划企业的产供销过程使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减少制造过程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减少库存消除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该系统优点:降低库存成本、减少从订货到交货的加工等待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废品率及再加工和担保成本。
该系统的要求:要求企业内外部全面协调与配合,否则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五、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
(一)正确辨析不同筹资方式的利与弊。
(二)正确把握综合资金成本的计算
首先是正确计算各种资金的税后成本。
其次是正确选择权重,帐面价值权数、市场价值权数和目标价值权数
第三对资金成本的认识要有动态的观念,即理解和把握边际资金成本的概念和计算。
(三)杠杆系数与风险
1.通过权益方程式所揭示的有关杠杆与风险
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指因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利润变动的风险。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产品需求、产品售价、产品成本、调整价格的能力、固定成本的比重。
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
降低经营杠杆系数的几个途径:销售量、价格、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财务风险是指全部资本中债务资本比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对于只存在银行借款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 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
复合杠杆作用程度等于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它反映了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间的关系,即为了达到某一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有多种不同组合。在维持总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不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组合,从而为企业创造性地实施各种财务管理策略提供了条件。
(四)不同资金结构理论的结论
净收益理论认为负债程度越高,综合资金成本越低,企业价值越大。
净营业收益理论认为资金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净营业收益。
MM理论认为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负债越多,企业价值越大。
理论认为资金结构会影响企业价值,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
等级融资理论认为企业的筹资优序模式是首先内部筹资,其次是借款、发行债券、可转换债券,最后是发行新股筹资。
六、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一)变动成本差异的分析
1.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2.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实际产量×实际单耗×(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3.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标准价格×(实际产量×实际单耗-实际产量×标准单耗)
计算价格差异时,使用实际数量;计算数量差异时,使用标准价格
计算成本差异时,产品产量都必须使用实际产量
(二)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1.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的特殊性:固定制造费用不因业务量而变化。
2.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分析方法
①二因素分析法
A、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B、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②三因素分析法
A、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B、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C、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3.二因素分析法与三因素分析法的区别
三因素分析法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
七、正确编制现金预算
财务预算的核心是现金预算,几乎所有的预算都会涉及到现金收支。现金预算是对企业现金流转的计划,所以熟悉企业的现金流转是编好现金预算的前提.
(一)现金预算表的内容
由4部分构成: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二)数据来源与计算
1.期初现金余额:第一季度的期初现金余额是编制预算时预计的,以后各季期初余额均由前一季期末余额数提供。
2.期末现金余数:最低现金余额为已知数,当现金收入不足以抵补现金支出,出现现金不足时,最低现金余额是计算借款额的依据。
3.现金收入:现金收入由二部分构成,一是期初现金余额,这在第一点中已经说明;二是经营现金收入,数据来自销售预算,这一数据是考核的重点。
4.现金支出:
现金支出包括经营性现金支出和资本性现金支出。资本性现金支出一般是已知的,而对于经营性现金支出要做重点把握 。
对于直接材料预算,要注意每期付现比率,以正确把握每期付现的采购支出。
直接人工预算的现金支出和权责发生制下预计的直接人工预算是一致的。
对于制造费用、销售及管理费用项目的现金支出,要注意应将从它们总费用中剔除折旧和摊销等非付现费用。
所得税及支付股利项目一般在试题中都是已知的。但是对于现金预算中的应交税金及附加项目的预算应根据销售预算、材料采购预算的相关数据和适用税率资料来编制。
某期预计发生的销售税金及附加 =该期预计应交营业税 + 该期预计应交消费税 + 该期预计应交资源税 + 该期预计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该期预计应交教育费附加
如果涉及预计的应缴增值税的预算,主要根据两个计算公式:
公式一:某期预计应缴增值税=某期预计应缴增值税销项税-某期预计应缴增值税进项税
公式二:某期预计应缴增值税=某期预计销售收入×应交增值税估算税率
八、把握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一)财务分析指标大多是建立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基础之上,但有两个是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现金净流量有关的指标即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年经营现金净流量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加谨慎。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也并不是越大越好,该指标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盈利能力不强。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是评价企业盈利状况的辅助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收益的质量进行评价,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出企业当期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一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大于0时,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当
大于1。该指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越大。
(二)把握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每股净资产几个评价指标。
其中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指上市公司本年净利润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越强。
上式中的分母也可以用普通股平均股数表示,按平均数计算的每股收益指标可按下列公式进行分解:
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每股净资产
=总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平均每股净资产
=主营业务收入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平均每股净资产
[关键字]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风险控制
在证券行业发展初期,证券公司一般都是采用以营业部为核算主体的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随着证券市场逐步从新兴走向成熟,证券公司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公司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本文结合本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进程,探讨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在证券公司的应用。
一、传统分散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
过去证券公司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以营业部为独立的核算单位。营业部独立拥有自有资金和客户资金的银行账户,独立进行证券清算,财务人员对营业部的业务进行手工的账务处理,营业部的财务数据也存放于营业部本地。这种模式下营业部拥有较大的人财物的权利,但随着证券公司营业网点的迅速扩张,规模不断增大,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1)风险防范能力较弱。这种总部和营业部相互独立的财务管理模式,使得公司对营业部的监管弱化,风险防范能力差。证券公司的风险防范大多依靠营业部的自觉性,很容易引起道德风险和违规风险,部分营业部出现挪用客户保证金的恶劣行为。(2)会计信息传递滞后。营业部的财务数据存放于营业部本地,没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财务信息集中起来,营业部每月末将会计报表报送给总部。会计信息传递严重滞后,而且总部只能通过财务报表看到营业部每月的经营成果和月末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具体凭证和账簿信息无法传输,无法对整个经营过程进行动态监控。(3)财务人员管理成本高。证券公司的行业法规更新较快,财务人员对政策法规及公司业务的理解和认识不全面,不一致,会导致会计信息处理错误。每个营业部会计核算的口径不一致导致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因此公司总部每年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组织财务人员培训,公司总部还要经常当营业部当地对营业部的财务情况进行摸底检查,财务人员的管理成本较高。
二、我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
2005年之前我公司各营业部和公司总部的各业务经营部门财务机构相对独立、财务人员对仅业务经营部门负责人负责。这种情况下资金分散,财务管理松散,财务开支标准不统一、财务监督不到位、风险控制薄弱。公司业务发展形势要求公司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强化风险控制。同时,证券监管机关也要求证券公司加强财务的集中管理,建立垂直管理、前后分离、左右制衡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以加强风险控制。因此,亟需再造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和管理流程,满足内部控制需要和监管要求。公司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现的原则,逐步推进财务管理进程。
(1)重构财务管理体系。取消各业务经营总部的财务管理职能,原有的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并入计划财务总部重新定岗,富余人员移交人力资源总部重新安排工作。各营业部财务机构不做调整,岗位编制由公司人力资源总部核定,财务负责人由公司委派,其他会计人员由所在营业部根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有关规定选任。营业部财务会计业务工作和财务负责人归口计划财务总部管理。
计划财务总部本级的岗位及编制,由计划财务总部根据工作情况提出需求意见,经人力资源总部审核后,报公司决策层批准。计划财务总部根据财务集中管理后所归并的人员情况,进行内部人员调配;需要进一步调整人员的,由计划财务总部提出意见,经公司决策层批准后,由人力资源总部调配。
营业部财务负责人由公司委派,代表公司管理营业部的财务会计工作,全面反映和监督营业部的经营活动,营业部财务负责人以外的会计人员,由所在营业部根据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有关规定,并征求营业部财务负责人意见后,自主选任。营业部拟任财务负责人,由计划财务总部按照营业部财务负责人的任职条件进行提名、考核。
(2)全公司范围切换财务信息系统。过去各营业部和总部各业务部门采用的是采用金蝶2.0财务软件标准版,软件的版本低,部分会计科目定义不当,使用面较窄,期末调汇功能不全;会计报表的汇总操作不便,尤其是多币种账项的汇总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与各部门财务对账等业务的仍要进行手工操作。特别是跨部门、跨期的查询工作最致命的弱点是财务数据存放于营业部当地,不能进行数据的实时采集。通常只有在各营业部和各业务部门报表上报后,通过审核报表才有可能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实时控制。
2005年公司开始进行财务系统的切换,使用用友财务软件NC版本。公司利用一台应有服务器和一台数据服务器在公司总部搭建了数据平台,各地分支机构通过企业内网连接,在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直接利用浏览器来录入和查询数据。全公司实现一套账的管理,营业部和各业务经营部门设置成部门,这样,能够满足在业务上进行以区域为层面的处理,而同时将营业部设置成为部门属性的会计主体,在总账层面将核算落实到营业部层面,满足对外报表和税务处理的需求。在报表系统中考虑到多级的汇总合并报表,则建立明显级次关系的总部一营业部和经营业务部门一分币种账簿三层结构。通过公司总部设定统一的格式与取数公式,应用一张表样可以提取不同币种、不同账簿的数据,方便了财务人员的众多报表计算汇总合并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全公司财务数据的集中,便于进行全公司细致的财务分析和严密的风险控制。
公司还聘请了专业的软件开发商开发营业部清算凭证自动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将营业部清算业务凭证自动生成的功能,实现了清算业务信息和财务的信息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核算效率和核算准确性吗,也促进了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改进的建议
(1)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深度挖掘财务系统的数据,并建立与风险控制系统联动的机制,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按照公司的战略目标,推动预算系统、费用报账系统的建设,并借助系统建设重新对预算流程和费用报账流程进行再设计。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提高总部对营业部的控制力。
关键词:企业集团;分权;集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企业集团的相关概念简介
企业集团是根据英文Business Group翻译得来的,主要是以资源丰富及实力雄厚的母公司为中心,并通过产权关系作为支撑,以协同运行为经营方式,为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目的而存在的一部分企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知名企业中,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企业集团,例如德国大众集团、美国克莱斯勒集团等等。在这些企业集团中,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都以产权作为支撑,产权可以直接表现一家企业向另一家企业投入的资金有多少,各企业之间以此形成投资和被投资的关系,互相权衡;二是企业集团中的法人是由多级法人所构成的联合体,而其本身没有法人资格;三是企业集团均使用多层级进行企业控制,根据不同的控股比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分为相对控股、绝对控股和全资控股三大类。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强烈,并逐渐转化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集团这个庞大的团体也在现代经济市场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繁荣兴旺离不开该国企业集团的发展情况,现阶段我国的企业集团已迈过起步阶段,发展逐渐强大,已经成为了我国在国际中的核心竞争力。
二、集权与分权财务模式的相关介绍
在目前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合理地配置财务管理权限,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又是怎样科学合理地分配母子公司之间存在的财权关系。若根据母公司与集团内部其他公司之间的财权关系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下面我们主要对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和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介绍。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集团若采取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是为了能够将子公司作为母公司的业务扩展,因此才将下属所有子公司中的重要财权都集中到母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在母公司中集中对整个集团内部的经营和财务进行管控,并做好财务方面的策划,而短期内的财务策划和日常运营控制是由下属子公司进行操作的。集权财务管理模式的有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更加快速地得到财务方面的反馈,同时提高财务信息的匹配程度;二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集团企业内部的资源,合理进行财务资源的分配,集中式管理能够大大提高协同效应。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管理模式主要是指母公司将集团内部的大多数财权决策权力分配到下属的子公司中,授予子公司充分的财务决策权力。母公司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对子公司进行管理,这种分散式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子公司运营模式的灵活性,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子公司可以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做出快速的应对措施;二是能够充分提高各子公司中工作人员的自主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充分改善企业集团对于财务资源的使用效果。
三、各种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财务管理该模式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由于所有财务管理权限均集中在母公司上面,且随着集权程度的逐渐提高上升,母公司在运营管理方面可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下属子公司中员工的积极程度和责任感会逐渐削弱;二是财政决策权若过度集中在母公司,很可能导致决策人的后果,严重时会引起决策失误,对集团利益有所影响。
2.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企业自的发展,但是这种权利的无限扩张实际上导致了集团的分散,这种分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集团的实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分权制度下,由于对子公司的过度放权,使部分集团旗下子公司掌握了大部分财政决策权,导致母公司难以从宏观角度来统一管理;二是分权制度在加强子公司财政管理权的同时,也削弱了母公司的财务掌管权利,这样会使母公司不能及时地发现下属公司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从而增加了整个企业集团的风险。
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善措施
1.根据集团所处的发展阶段选择财务管理模式。一个企业的发展必定经过四个阶段――初始创业期、发展期、稳定期、衰退期。在每个不同的阶段中,企业也应选择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例如在企业创业初期阶段,因资金不够雄厚,往往会选择将财务决策权授予下属公司,进行分权式管理。而在发展阶段中,企业已拥有较雄厚的资金,此时就需要进行集中式财务管理,来协调各级子公司之间的各项活动。
2.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选择财务管理模式。对于小规模企业集团来说,整个公司的资金资源相对来说较为薄弱,此时可以选择将更多的财务决策权授予下属子公司,进行分权管理。而对于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来说,由于掌握了较强的资金资源,一般会选择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下属子公司进行集中管理。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大型的企业集团来说,会使用兼并收购等一些手段来进行跨行业的经营,因此很多企业集团逐渐从专业化经营转化为多元化经营。
五、结语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不断完善财务控制体系。它分为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混合型财务管理模式三种。企业在选择财务管理模式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自身企业规模大小及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方可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3.
[2]张家伦.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金融出版社,2010.
[3]肖尧春.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权:集权与分权的安排[J].江西社会科学,2011(5):62.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教学 实践
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全国会计中级职称考试和CPA考试的科目之一,可以说,学习者对书本是精益求精,然而却只局限于书本,实践经验十分缺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教学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根本没有专门的理财机构和人员,实践经验又从何而来?具体分析财务管理在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公式的推导和数字的计算,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又束手无策,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是一门学科的基石和灵魂,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做到用理论正确的指导实际工作。财务管理中的纯理论知识,如MM资本结构理论、各种定价理论与模型等,他们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是毋庸质疑的,但却是在极端的假设前提下推演出来的,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环境都无法完全满足这些前提条件,所以理论与实际相连需要一座桥梁,这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中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一项决策从搜集信息,确定备选方案,分析、评价、对比各种方案到最后选择最佳方案的全过程。但是从目前出版的财务管理教材看,大多数的教材中案例较少,即使是一些财务管理教学案例的专著,案例也与实际情况相脱节,甚至只是教材中例题的延伸,并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对实践环节的忽略,使得学生只会在特定条件下生搬硬套公式,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与我国国情联系不够紧密
财务管理理论大多出自西方的专家和学者,这并不是说财务管理理论在我们国家行不通,关键是在继承这些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应有所发展。我国的企业无论是在组织管理还是在资本运营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目前,我们还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研究确定适合我国企业的理财目标和理财观念,技术上也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所处的金融环境联系不够紧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企业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选择,而这种变化应该说在财务管理教材中体现得还不够具体。财务管理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如果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脱节,则减弱了这门学科的可操作性。
二、财务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是相辅相承的,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向企业输送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实际工作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又可以为教学提供经典案例,并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上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实践中财务管理是许多企业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不能为教学提供足够的经典财务管理案例。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领导,尤其是国企领导,理财观念淡薄,一些企业根本没有科学的财务管理活动,主要体现在:
1.没有职能清晰的理财机构
大中型企业的理财机构与会计机构应该分设,会计机构主要完成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而理财机构则要参与企业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等工作。但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没有单独设立职能清晰的理财机构,这说明企业的领导者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没有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
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是防止企业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之一,虽然现实生活中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的例子屡见不鲜,但许多企业在进行重大财务决策时仍然实行一人拍板,根本没有搜集信息、评估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和审查的过程。
3.缺少专门的、经验丰富的理财人员
理财人员的素质是企业财务决策能否成功的另一主要因素,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的金融机构和国际资本进入我国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投资、融资方式和渠道,这对理财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没有跟上,经验丰富的理财人员很少,那种既了解国内资本市场,又熟悉国际流行的金融工具运行规则的高级理财人员更为稀缺。
4.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不高
一些企业对基础的财务管理活动,如货币资金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等,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在实施中还存在不实、不严、不活的现象。既规章制度的制订不从实际出发,仅仅是说一些空话套话;不能严格按着规章制度去做,管理中权利责任不清;信用政策等往往一成不变,不能根据企业发展和降低成本的需要及时改进。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财务管理在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目的在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满足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使企业在增加投资收益,提高经营效益的同时,降低资金成本,降低风险。
1.财务管理在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和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教师应不断努力完善自己,应及时了解国内外财务管理研究的前沿,关心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要关注我国企业在理财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才能在讲授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中应增加模拟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几乎每一项财务决策都需要计算,但没有一项财务决策是仅仅通过计算就可以决定的,可见财务决策中需要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需要全方位综合地考虑决策给企业带来的利和弊。模拟企业理财机构在进行财务决策时的全过程,正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虽然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一列数,但我相信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会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2.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企业领导者应增强科学理财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假入WTO以后,国内外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就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成本,降低风险,同时增加投资收益,提高经营效益。所以企业的领导者应增强科学理财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2)建立职能清晰的财务管理机构
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专业,更加具体,大到影响到企业前途命运的重要的投资项目,小到货币资金等基础管理工作,专门的机构可以进行具体的定量定性分析,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3)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决策程序
对企业中一些经常重复出现的事项,如订货、材料收发等,可根据经验建立一定的程序,在问题出现时既按规定程序执行,就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工厂扩建等每次都与以前不同的事项,则要针对具体问题,按照收集信息、评估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和审查的程序来解决问题。总之,财务决策应在科学有效的程序下进行,决不能由领导率性而定。
(4)注重后续教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间的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资产,所以企业应注重培养自己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他们能及时了解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和最新金融工具的运用规则,以便发挥优势,给企业带来最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企业管理会计和企业财务会计所处的环境是相同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进行服务的,都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分析、计算和评价,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事实依据,这样有助于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发展目标的良好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由传统会计演变而来的,它们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存在,它们构成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效果,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运用的原始资料大致是相同的,管理会计所用的数据资料是从财务会计的数据资料中得到的。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主体都是对企业内部资金运动的管理,对企业资金进行记录、考核、评价和控制,促进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企业经济项目的抉择,更合理的运用企业资源和资金,为企业未来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明显的区别有四种。其一,两者依据规范不同。会计准则对管理会计的要求没有那么的严格,它可以根据管理人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处理,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的制约。在处理管理会计工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计算形式进行记录,报表的格式、时间和类型没有严格要求。财务会计则必须遵循会计法和会计准则进行计算、记录,要严格遵循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工作。企业必须根据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分类计算,必须按照实际企业生产、销售、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和计算,也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定期记录发生的业务、发送财务报表,让管理人员可以准确无误的了解企业整体情况。相比之下,财务会计要严格执行准则的规定,计算更加规范,结构更加严谨。其二,两者侧重点不同。管理会计根据企业过去的分析进行评价、控制,并预测、抉择企业的未来发展,所服务的人群是企业内部管理部门。而财务会计则更注重过去的状态,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反映和监督,并向企业内外部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其三,两者信息质量特征不同。由于需要预测和决策的关系,管理会计可以运用灵活和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记录和计算。管理会计只需遵循企业成本效益原则来开展工作,再根据企业需要提供定性或者定量的信息记录,比如,货币计量信息记录和非货币计量信息的记录。这样管理部门的效益相关信息可以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财务会计必须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要以货币为计量数据,并按照会计信息规范处理相关数据,最后运用财务报表和附注等作为媒介传达企业过去的经营信息和数据,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及时、准确、真实、可靠,并且遵循严格的要求。其四,两者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同。管理会计人员要在分析企业过去的基础上预测和决策企业未来,既要具有扎实的财务处理能力,也要具备相应的财务管理能力,会运用统计学、信息经济学和运筹学等进行财务处理工作,还要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管理会计人员必须拥用较强的综合处理、分析财务问题的能力。财务会计人员的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只需熟练操作处理程序,并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相关工作,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懂规范,熟悉财务软件,工作细致专心。
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结合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优势
(一)可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所利用的是相同的资源,如果单一的运用一种财务管理系统,得到的信息可能过于繁琐或是遗漏重要信息,让管理者很难找到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资料,无法及时评价企业运行结果或者给企业带来损失。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结合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进行良好的分类整合,也让企业各部门人员可以及时的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可以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可以及时计量和评价企业经营工作
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是记录以前和过去的经营活动,也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正确的企业信息。企业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是为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观察并重点记录企业内部需求,让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企业发展过程,并且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并进行准确计量,最后找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相应解决。
(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各个部门不断增加,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密不可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如果只运用一种会计系统,那么,有跨级信息时,难以解决相应问题,很难全面处理问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良好结合,可以适应企业内部强大的人力资源规模,让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可以及时找到相应的信息内容,有助于更好的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四)可以良好的结合数据与方法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主要是处理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变现出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数据需要进行专业的分析与判断,这样数据的真正作用才能被的发挥出来。但是,数据信息的分析工作主要是管理会计部门的工作,对企业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并预测各项工作的需求,最终做出抉择。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管理方式与数据处理系统良好结合,会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进行,并且提高企业整体运行的效率。
三、企业财务管理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措施
(一)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会计是记录、计量、统计和确认企业经济的工作,但这只是简单的财务会计职能,完全没有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结合。企业要建立良好的会计管理制度,把会计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和权限进行准确设定,这样可以发挥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既可以为企业经营项目的获得提供全面可靠的会计信息,也能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企业财务管理要采取渐进式融合策略
事物的发展和融合要经过一定时间和阶段才能完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结合也是要循序渐进的。企业要统一计划出合理的会计体系、人才管理方式和数据处理系统等方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良好融合,要根据企业各个方面的运作情况,对于混合结构的企业来说,要将财务管理与预算决算会计分开进行,并且建立独立的财务管理部门,再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会计人员既要具备会计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互交融,简单的会计技能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进程。企业要重视会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让会计人员可以对企业的全方位运行状况进行良好分析,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良好结合,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四)从基础数据的采集来保证两者的有效结合
财务会计的基础数据采集过程是会计确认、计量填制会计凭证,模型运算就是编制会计分析与记录,模型运算的结果就是财务会计的分类账、总账和会计报表。管理会计基础数据的采集过程是挑选循环的原始信息,模型运算过程是对比、计算和差异分析,最后产生相应的报告。两者都遵循的起点是企业经营活动,所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基础数据可以通过合并原始信息资源的方式达到融合。
财务集中管理是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的整合,采用集中控制的模式协同处理,使得企业全部资金流动、物资流动、人力资源流动都能够统一朝着企业战略方向行进,将企业从“粗放式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形成具有高度集约形式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管理质量,保证企业一系列战略决策均能够良好的实施。
1 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意义
1.1 加强企业流动资金控制力度
企业采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能够明显的加强企业流动资金的控制力度,实现了企业资金合理流动,提高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现阶段战略规划,集中调配企业资金,保证企业在实现阶段性战略目标时有着充足的资金支持。另外,企业可以对外统一开户,显著的提升了企业信誉,一旦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也可以较为容易的筹集到资金,为企业的良好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加强企业管理力度,控制经营成本
通过财务集中管理,企业能够从整体上管理下属各个子公司、部门等,明显的提升了企业管理质量,而且企业也可以更好的分配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子公司、下属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企业日常工作效率。
1.3 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利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统一化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作用,进而显著的提升企业日常经营效率,降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另外,依靠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风险,保证企业高效、稳定的运转。
2 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分析
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也略有不同。目前,较为常见的企业集中管理模式有三种,即实时集中管理模式、定期集中管理模式以及实时与定期集中管理模式,下面就分别进行分析。
2.1 实时集中管理模式
实时集中管理模式主要在产业型企业中广泛应用。实时集中管理模式目的是对企业日常业务进展进行实时监控,这样可以强化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联系,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也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企业各个部门在统一的战略方向指导下也可以更好的朝着统一的经营目标努力,企业财务部门也能够集中采集原始数据并统一整理,将费用收支凭据统一装订,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就目前情况而言,实时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很好的适应日常业务较多的产业型企业财务管理需求,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极为卓越的成效。
2.2 定期集中管理模式
定期集中管理模式与实时集中管理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即企业各个子公司不再作为整体财务会计核算,而是承担独立的财务核算业务,自负盈亏。母公司仅仅收集各个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统计整理,子公司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利润中心,与母公司的联系相对较为松散。母公司仅能够从子公司递交上来的财务报表分析子公司的盈亏情况,无法进行全面的管理。定期集中管理模式多见于一些投资型企业,定期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很好的满足投资型企业的日常投资工作需求,仅定期整理下辖子公司财务报表,子公司自负盈亏。
2.3 实时与定期集中管理模式
实时与定期集中管理模式一般见于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或是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因为这些企业拥有多级财务管理部门,如果仅采用实时财务集中管理或是定期财务集中管理任意一种模式都无法充分满足其日常运营需求。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显著的提升跨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质量,进而强化企业日常业务处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
1.1缺乏系统而有效的财务控制
疾控中心所获的资金由国家投入,然而国家并没有直接参与资金管理,因此不仅缺乏宏观的财务控制,而且导致一些私自占有资金现象的出现。部分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严格的领导和管理意识,更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资金支配的过程无透明化可言。因此,缺乏系统而有效的财务控制使得一些资金为私人利用、被大肆挥霍,疾控中心容易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1.2资金管理岗位不明确
疾控中心是国家卫生部的直隶机构,在财务工作方面没有严格的岗位分离,有时还会出现会计和出纳串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整个机构的运转效率,这个问题在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最容易体现出来。此外,资金管理岗位的不明确会导致腐败滋生,出现一些虚报资金支出、公款私用和设置小金库等问题。
1.3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财务内部管理是整个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没有强化的内部管理也就没有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需要资金支出的事项的监督管理无法纳入财务管理中,不利于形成一整套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可以避免制度无约束的局面,目前,在一些单位管理层中时常出现为谋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做出假账,完全将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置若罔闻。管理层的腐败滋生是缺乏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机制的体现,也是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疾控中心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2.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要与时俱进,并和整体管理内容相适应,此外还应当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层首先需要加强财务的管理意识,然后将其普及到各级工作人员身上。只有领导真正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快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的步伐。一整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被严格投入使用后,疾控中心的管理者及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将会受到监督,的腐败现象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下级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实行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出现在位谋私利的人员给予相应的惩罚,对积极配合财务管理、重视财务工作的部门和个人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
2.2强化财务预算控制
财务预算控制和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包括编制、实行、考核等多环节,它是保证单位财务预算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也维系着疾控中心的整体运行。传统的预算编制采用基数法,在去年预算的基础上简单进行加减得到今年预算,这种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由于疾控中心的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两大类,因此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可以将其分别考虑,对收入预算可以使用原先的调整法,对支出可以使用零基法,如此可以有效提高财务预算的可行性,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也更容易实现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为保证财务预算的权威性,需要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力度,同时建立科学而公平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拉动各部门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2.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决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在疾控中心加强财务管理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单位在聘用财务管理人员时,必须选择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优良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能力适当调整岗位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单位需要增加财务管理的业务技能培训,鼓励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和掌握信息化、电算化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国家关于财务工作的新制度、新法规在不断出台,因此财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有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积极了解最新的财务政策法规,不断加强继续教育的观念,保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4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国家在将款项划拨给疾控中心后并不参与财务管理工作,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来确保资金的正当流通,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要确保各个财务岗位的分离,领导层定期严格清查疾控中心的每项支出和收入,对亏损部分查明原因,确保资金和账实相符;其次,财务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疾控中心各项业务的性质和流程,控制目标、控制点和相应措施都要有明确的把控,防止国有资产的不明流失,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作用;最后,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日常工作中越来越普遍,也为财务工作带来不少便利,因此疾控中心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鼓励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好计算机的高效性和科学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符合疾控中心运行模式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进行完善。良好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这比传统的人为计算更加精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财务信息系统可以做出有效的应急反应,提高疾控中心的事件处理能力,尤其是在传染病方面,可以降低公共损失,为人民谋取更大的利益。
3结语
【关键词】集中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医院财务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院的管理也日趋完善化,目前,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正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推行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是有其必要性因素的。
一、推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必要性
1.有利于医院发展目标的实现,强化医院竞争力。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的变换推动医院财务集中管理的发展。为了同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竞争相适应,医院应当追求组织结构重整产生的管理效应、资源整合产生的规模效应以及信息共享效应和由以上效应而生成的更加强大的整体竞争效应。只有推行集中管理,运用集中财务管理的模式,才可能形成医院本应具有的管理协同效果和资源整合优势。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中心环节,所以,医院的内部管理必然要实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模式。
2.利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加强,防止出现财务管理上的漏洞。分散的财务管理容易导致医院的整体发展失控,而如果财务管理的链条较长,则容易导致财力分散。如果采用财务分权管理方式,会导致对各分院达不到理想的控制力度,集团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难以完成,可能会因为过度着眼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而忽略了医院的整体发展。
3.有利于医院加强对资金的控制,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提高。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为医院告诉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目前,医院发展所需资金以贷款、自筹等来源为主要筹集渠道,这就使医院的财务管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将医院的资金有效运用到医院的发展建设当中,提高医院发展速度,降低运行成本,所以医院的发展呼唤集中财务管理的模式。
二、医院实行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形式
(一)健全会计核算中心
医院应当结合自身的经营管理及自主理财方面的需要,对医院的会计核算办法适当的增加补充规定,并相应地对会计科目作适合的补充,统一设定内部报表规范格式,详细制定合并报表的相关规定。在确保会计信息合法、合理、真实有效的基础上,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并全面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制定既具有规范性、统一性,又具有灵活性的统一的会计核算相关制度。
(二)设立财务结算中心
实施资金集中管理的基础是医院经营信息的实时集中。应当在医院内部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对医院的资金使用和往来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统存统贷并统一结算,建立资金的有偿使用制度。各部门取消其对外银行账户,在医院内部结算中心进行存、贷款户头的开立,方便医院监督和控制资金的运作,使医院在投资、筹资、经营活动中对资金的掌控准确而有效,财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最终达到医院的资本增值的目的。
(三)建立全面预算管控体系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也是医院达成经营目标最根本的保证。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潜力与实际的资源状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全面预算基本方案,对医院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做到全面的控制。全面预算管控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计划预算控制
计划预算经审批后,对经营环节各项业务的运作就会产生控制作用。预算分资金预算和费用预算两个方面,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可以设定预算控制,包括控制方式、内容等。确定控制关系,可以使预算控制的实现更加灵活。计划预算控制的方式主要有两类方式:(1)柔性预算与刚性预算,其中,柔性预算是指当实际的资金使用量超出了预算后,发出信息提示;刚性预算则是严格执行预算,不通过超出预算的资金业务。(2)分项控制与总额控制,其中分项控制是指对于各预算项目分别控制;总额控制是综合多项预算项目,只要综合项目的总额在预算范围内就可以通过。另外,提供计划预算预警功能,对各项预算设置对应的预警条件并经系统的自动检测,及时生成相应的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由系统传达给相关的责任人。
2.计划预算分项
提供灵活、及时的预算分项。分析过程中对异常因素加以考虑,并提供剔除异常因素的分析。计划预算分析的内容包括,执行数与预算数的比较分析,多个版本的预算数之间比较分析等。计划预算分析的方式除了数字表示,还要生成相应的图形分析,方便上级部门对下级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有清楚、正确的了解,方便分析和研究。
(四)设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
为了保证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在医院财务管理中能够发挥实际效用,一定要设立有效、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要由医院审计部门来进行医院的内部财务监督工作,审计机构应当由医院权力机构直接领导,并且权力机构应当直接向审计机构委派审计人员。
权力机构主要应审查医院内部是否依据预算进行资金的收支,日常的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并且合法、合理,利润形成和分配与集团章程是否相符合,会计凭证填制、保管、传递、格式和内容是否遵循规定,账簿的记录是否准确、及时,合并报表是不是符合要求等。并且应该对以上事项进行随时抽查审计,有问题的企业或个人应当及时向权力机构上报,经权力机构审核,予以奖惩处理。医院的内部审计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更新审计的观念,开拓新的审计领域,从传统的“监督”为主要方式向评价与监督相结合的方向转化,更加重视管理审计,实行调查研究与查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医院的内部审计挖掘深层次管理问题,控制财务风险,防患未然。
三、结语
医院的财务集中管理有利于医院可持续发展,方便医院管理部门对医院的资源实行统一调配。但是,在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中,应当不断总结经验,对集中财务管理模式加以完善,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加强与各部门积极主动配合的统一,各部门在集中财务管理的模式下共同推动医院运营,并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菊珍.谈医院筹资与负债管理[J].科技资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