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绪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先简单地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张怡筠,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心理学家,所以我高考的时候第一志愿就是心理系。我觉得帮助别人恐怕是这辈子最好的财富,我从美国的学校毕业之后,就留在美国工作了一段时间,1993年4月我回到了台湾,在台湾一所大学担任研究所的副教授。我在学术界待了11年,可能各位对我比较熟知的是我在电视上参与的一些活动。2003年开始,除了台港地区之外我担任了内地一些电视节目的嘉宾,如上海的《心灵花园》。
我不是一个理财专业人士,可我又是一个理财专家,我非常喜欢这个称谓。我跟各位一样都有很多的投资实践,很高兴能和大家聊一聊我的一些经验。
情绪会左右投资决策
我从1996年到现在一直在做情商方面的研究,我带着研究生在两年的时间里,跑了各种各样的投资理财场所,我们研究后发现,在投资活动当中,情绪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投资决策。
比如,很多人都认识到尽早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但是有的人想了很多年还没开始实施投资的行动,知道该做可是还没做,这个迟疑和担忧就是情绪了。我知道我该做什么,但是迟迟没有行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理财是有风险的,万一投下去血本无归怎么办?这种担心就影响了投资行为。
投资理财的获利原则非常简单:从低买进从高卖出。这个操作原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关键是为什么都做不到?譬如说从低的时候买进,但是股价一直掉谁会买进,这时候恐惧阻止了你的投资。等到股价不断地往上涨的时候,要不要出手?什么时候出手?这时候我们的贪婪会影响我们做正确的决定。我们往往看到亏的部分没看到赚的部分,在股市里面如果每个人都用理性判断的话投资获益是非常容易的事,然而你们跟我都是人,我们有情绪在作祟,所以就导致我们投资获益的比例会大幅下降。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做研究,真正从股市当中投资获利的比例非常低。
所以我说投资当中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不是你,不是我,是我们的情绪。如果我们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无法获利,更糟糕的是我们不但无法从经济上获益,更惨的是会赔上心情和幸福,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在股市不断下跌的时候该如何处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停损点,果断了结,这样才能做到在盘点财富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自己资金的损失,让自己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断地往下掉。
我想提醒大家,如果在做任何投资决策时,能够和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的话,这个结果会截然不同。
如何调节投资中的情绪
在投资当中最常产生的情绪是什么?炒股之后觉得总是有什么揪着自己的心,希望自己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或者是将近正确的。从此之后我就有牵挂了,牵挂我的决定是不是正确,未来会有什么走向,有这种牵挂的感觉我们的心情就不会轻松了,你的这种感受其实就是焦虑。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市场出现下跌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开始焦虑起来,担心后面会不会都赔光了,这时候会有很多焦虑的感受。有人买了一只不停亏损的股票,就像面对一段无法挽救的婚姻,该不该抛出就跟是否应该离婚一样困扰着他。在事情上花出去所有的成本,比如耗费的时间、金钱等,当这些成本无法回收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沉默成本。为什么我们不愿意离开一个不健康的婚姻,为什么不愿意放弃一个没有价值的股票,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承认这些沉默成本再也无法回收。
我们可以提供两个自我调节的方式:
第一个是当我们压力过重的时候,该怎么办?
我们一开始说心情是幸福的温度计,而破坏幸福最大的杀伤力就是压力,如果我们能够掌控压力就会发觉没有人不会有幸福感。我一直认为人世间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人可以影响你的心情,没有人可以抢走你的幸福感,这种感觉会让你一辈子都受用。
我们来做一个为大脑减压的练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脑SPA练习。我们都知道压力荷尔蒙会大大影响到我们,如果这个时候做任何投资理财和爱情的决定是非常不聪明的,我们中国人说欲速则不达,从情商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所做出的决定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我们先来把这个压力的感觉赶走。
心理学家做过研究发现对于压力最有效的身体放松技巧是1:4:2,做一次深度吸气之后,以4倍的时间保持不吐气,然后以2倍的时间慢慢把气吐干净。这种训练可以让你减轻压力,意念集中,让自己大脑中讨厌的荷尔蒙消失无踪。
第二个当我们很愤怒的时候该怎么办?
愤怒不加以管理就会延伸出压力,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定。在盛怒之下如何保持冷静,心理学的方法是数颜色法,最好的方式是先不开口,环顾周遭的颜色,比如这个会场一看这个桌子是白的,二再看他的大衣是黑色的。情绪反应的关键时间是六秒半到七秒之间,如果有一个刺激出现,如果能够在六七秒秒钟之后再做决定的话,你的情绪往往就平复。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事业和生活的动力,而恶劣的情绪则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破坏作用。因而把自己的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社会的高度,乃是明智的良策。在情绪易于剧烈波动的时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严防偏激情绪的爆发。人的情绪和其他一切心理过程一样,是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的,这就决定了人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可以理智驾驭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以下几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回避法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回避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比如,家里的琐事使您“勃然火起”或“郁闷不乐”,就到单位上班;身患绝症者不妨去医院看望垂危病人;面对一份无望恋情的深深困扰,以一种大智大勇来逃避,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也是客观回避法。此外,还可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在您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回避了心理困境。
转视法并不是任何客观现实都可以逃避。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呦。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又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见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转换个看法,就没愁发喽!”这么一来,老太太果然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
法伊索寓言说,一只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只能得到柠檬,就说柠檬是甜的,于是便不感到苦恼。心理学便借用来,把以某种“合理化”的理由来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不错,在时所谓的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但确有维护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单位里评职称,不能每人一份,为此茶饭不思也太不值得了,这次评不上还有下次,再说,没有职称也一样称职,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就不掉价,何必为个虚名玩命?恋人分手,也好,跟这样无情无义的人成婚,说不定要倒大霉,早跟她“拜拜”,岂不是免去后患?两百块钱丢了,就当年终奖没发,何况“去财免灾”,全家平安还不是大福?
这不是“精神胜利法”吗?正是。精神胜利法不该被瞧扁了,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这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幽默法幽默法对解脱心理困境是极有助益的自救策略之一。据说,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特暴的太太。一天,苏格拉底正与客人谈话,太太突然跑进来大闹,并随手把脸盆中的水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局面何其尴尬?这对一个稍有血性的男子汉来讲都是无法忍受的,苏格拉底却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言解窘,他妻子也禁不住笑出声来。英国首相威尔森在一次演说进行一半时,台下有人大喊:“狗屎!垃圾!”这分明是指责他演讲的内容。但威尔森这位干练的政治家却微笑以对装糊涂:“狗屎?垃圾!公共卫生?各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这个社会问题。”就这样,他不仅没陷入困境,反倒赢得一片喝彩。
笑是精神消毒剂,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当事业和生活受到挫折时,当交际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行为,幽默的语言,常常能使困境和窘迫转为轻松和自然,从而使精神紧张得到放松,和缓气氛,释放情绪,减轻焦虑,摆脱困境。
低调法人出于本能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这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它是个人进取、社会进步的一种心理驱动力。但“物极必反”,一味不切实际地以过高的期望值来对待人生,也许正是有些人每天都在郁闷愁怨的心理困境中消磨宝贵时光、终生不能享受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的心理根源。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情绪冲突越大,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结论。
于“官”念,于“钱”途,于“物”欲,调低期望值;于事业也该如此。虽然,“志当存高远”一向为人称道,但没有芸芸众生何谓社会?虽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向有人欣赏,但没小小兵卒组成军队,谈何将军?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珠峰。群星虽没有太阳耀眼,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没有珠峰的高大,同样勃勃向上。“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拥有了小草的境界,便告别了心理困境。
宣泄法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压抑自我情绪似乎给予更多的肯定。而对宣泄自我情绪则给予更多的否定。其实这有违心理科学。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用意志力量压抑情绪,表现出正常情况下的谈笑自若。这种做法虽可以减轻焦虑,但这只能缓解表面紧张,却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带来更大的身心危害。愤怒如强加抑制,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刻有毁灭自己或他人的危险;悲痛如强加抑制,不随泪水宣泄出来,不仅会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气绝身亡。如同闷热的夏天唯有一场大雨,才能使空气一新,如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
宣泄按社会效果说,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善于心理自救者总是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一是理智性的合理宣泄。如对自己的至亲好友诉说心中的委屈和痛苦,或者自己跟自己倾吐,诉诸文字,让心中的苦水流泄出来。二是情感性的合理宣泄。据说,美国某任总统的办公室内设一满装细沙的沙箱,以必要时宣泄心中的怒气。这实在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妨照此办法,在适当场合,大哭一场,大叫一番,任怒火喷发。这也是智者和强者所为。因为这是陷入极度心理困境的即时性的最佳自救策略。
补偿法“人无完人”,一个人在生活或心理上难免有某些缺陷,因而影响某一目标的实现。人会采取种种方法补偿这一缺陷,以减轻、消除心理上的困扰。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一种补偿是以另一个目标来代替原来尝试失败的目标。如著名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原是专攻钢琴的。他在摔伤手使十指的灵敏度受到影响时,一度十分苦恼。后来他毫不犹豫改学指挥而一举成名,从而摆脱心理困境。另一种补偿是凭新的努力,以期某一弱点得到补救,转弱为强,来达到原来的目标。希腊政治家狄塞西格斯因发音微弱和轻度口吃,使他不能演讲。他下决心练习口才,把小卵石放在嘴里练习讲话,并面对大海高声呼喊。最终,他的语言劣势得到补救,成为闻名的大演说家,内心的紧张焦虑也自然消除。
面对自身的某些弱点或缺憾,如果只是徒叹奈何,只会品味苦涩。积极地对策是另寻一条路,以真正走出心理困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对这条自救之路的最好诠释。
升华法文豪歌德年轻时曾遭受失恋的痛苦,几次企图自杀。但他最终把破灭的感情当做素材,从爱情焚毁的灰烬中得到灵感,写出了震惊世界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真所谓“塞翁失马,安之非福”。
困境和挫折,绝非人们所祈求的,因为他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善于心理自救者,却能把这种情绪升华为一种力量,引向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在获得成功的满足时,也清除了心理压抑和焦虑,达到积极的心理平衡。古之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司马迁等等,之所以为万世传颂,就在于他们在灾难性的心理困境中以升华拯救了自己,塑造了强者的形象。在人遇到挫折时,一味憋气愁闷,或颓唐绝望,都无济于事,做出反社会的报复行为更是下策。这都是拿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正确态度是:化挫折失败为动力,从心理困境中奋起,做生活的强者。
[关键词]厌学情绪教育家庭社会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厌学比例不断上升,厌学情绪绝非个别,在一些学校相当普遍。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由厌学变为好学,应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中职生与高职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周边环境影响,不明是非,朋友造成厌学现象。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传身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致使教育费用增加。加之有些学校收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使学生压力过大,又难以达到,家庭经济又特别困难,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3.当今的学生中,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他们生活环境的优越是无与伦比的。首先是物质生活的优越,在物质生活优越的同时,他们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出生起,就俨然成为本家庭的小皇帝,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呼风唤雨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首先是身体素质的低劣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因学习的一点小小困难而丧失信心,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又加剧了这种现象的蔓延。所以现在很多人一直心存疑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越来越难教,原因就在这里。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出现的局部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脑力劳动严重贬值的现象,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出息”,“划不来”。故而产生厌学心理。其次,一些不良场所,如不健康网吧、营业性舞厅的诱惑和吸引。再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资源尚不丰富,目前还不能保证中学毕业生人人都能升学,大学毕业生人人都能找到工作。这样,势必有一部分初、高中甚至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或没有工作,致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也是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教育因素
其一,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教材体例呆板,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在教学中,仍以陈腐落后的讲解为主,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起来疲惫不堪,味同嚼蜡。这样的学习生活能不使学生感到厌倦吗?其三,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间严重脱节,使不少学生升入高级学校后严重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从而加剧了厌学心理。四、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以不同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引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减少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是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情感教育的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对于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教师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
3.充分挖掘教师潜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用充满情趣的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回归学业阵地。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和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College Students. Yuan Guiyo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xia ng College, Xinxiang 45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 e and coping styl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268 subjects from 3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were measured by questionnai re of Bost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estionnaire, Coping Style Scale and SCL-90 . Results ①All subjects showed good score on emotional intellige nce and no gender difference. ②The score of subjects from single child family w ere higher than those who having siblings in "self awareness" and "emotion manag ement", but were lower in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and "emotional coaching". ③ Female subjects had more time adopting positive coping style than male subjects.④There were differe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 ce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means of SCL-90. ⑤7 factors of emotional intellige nce and coping style can interpreted 60% of the variance in the means of SCL-90. Conclusion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sig nificantly by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ping sty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ping style; Men tal health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t)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P.Salovey)和迈耶(J.Mayer )在1990年提出[1],指个体认识表达、分析理解、调节运用情绪的能力,用于描述 对成功至 关重要的情绪特征。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该 书进一步阐述了情绪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情绪智力理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越 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在预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时,情绪智力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中介 因素,发展大学生的情感智商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是当代心理健康领域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主要是指个体面临压 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做出认知和行为努力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2,3],应对方 式与个体 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相关,同时也有研究[4,5]表明,应对方式和个体的生活经历、心 理特点有 关。那么应对方式与情绪智力作为中介因素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本研究将在 揭示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特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本课题旨在探索在影响大学 生心理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发生作用的机制。并提出积极构想,通过有 计划地开展情绪智力、应对方式教育,从整体上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开辟新的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河南省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68份,其中男生85份,女生183份;独生子女103份,非独生子女165份;来自 城市学生175份,来自乡镇学生93份。
1.2 调查工具
1.2.1 波士顿情绪智力问卷(Boston EI Questionnaire)[6]共25题,分别测 试情绪智力的5个方面: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情绪控制(emotional-management) 、自我激励(s elf-motivation)、人际关系能力(relationship management)及作为情智教练的能力(emot ional coaching),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心理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1.2.2 应对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scale) 采用肖计划等1997年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 [7],问卷有62道题目,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1.2.3 症状自评量表(SCL -90)[8]由Derogatis LR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已 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不仅计算了10个因子分,而且计算了总 均分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2 结 果
2.1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 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不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情 况见表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男生 “自我控制”得分(14.41±1.92)高于女生(12.67 ±1.67),差异非常显著(F=54.29);女生“人际关系”及“情商教练”得 分(1 7.66±1.26;15.40±1.76)高于男生(15.59±1.58;14.53±1.47),差异非常显著(F=1 30.97;F=15.67)。
②独生子女“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18.41±1.43;13.79±2.11 )优于非独生子女(17.38±1.61;12.92±1.72),差异非常显著(F=28.45;F=13.47), 而“人际关系"和“情商教练"得分(16.15±2.02;14.55±1.86)低于非独生子女(17.53 ±1.15;15.48±1.52),差异非常显著(F=51.57;F=19.66)。③城市学生“ 自我认识" 得分(18.14±1.34)高于农村学生(17.09±1.86;F=28.24),“ 人际关系"得分(1 6.71±1.83)显著低于农村学生(17.55±1.18,F=16.07)。
2.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不同性别、是否独生、生源地不同大学生应对方式情况见表2 。方差分析表明:①女生“解决问题”和“求助”得分(8.40±2.68;5.45±2.35 )高于男生(7.06±3.90;3.58±2.16),差异非常显著(F=10.74;F=38.31);②城市学 生“幻想”得分(4.39±2.39)高于农村学生(3.59±1.98),差异非常显著(F=7.70)。
2.3 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3.1 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情况 见表3。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情绪 智力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3个因子与SCL-90总均分显著负相关(r= -0.23;r=-0.38;r=-0.32);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与SCL-90总均分 显著负相关(r=-0.46;r=-0.20);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因子 与SCL-90总均分显著正相关(r=0.56;r=0.64;r=0.41;r=0.39)。
2.3.2 以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作为预测变量、SCL-90总均分作为效标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 析见表4。
在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11个因子中有7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自我认识” 、“自我控制 ”、 “情智教练”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结果表明:情 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7个因子与SCL-90总均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R2=0.60;F=55.95;P<0.01),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7因子能够联合预测SCL-90总均分 变异量的60%。
3讨 论
3.1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点本研究发现男生“自我控制”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人际关系”、 “情智教练” 显著优 于男生。结合波士顿情商问卷的评分标准分析,本研究中男女生各有优势,均表现出良好的 情绪智力,无明显差异。王才康等(2002)研究[9]发现高中生情绪智力性别差异 不显著,R oothman 和Kinstem 等(2003)研究[10]也表明情绪智力没有性别差异,与本研究 结果一致。
本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表现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而“人际 关系”和“情智教练”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结合个体生活情形,独生子女缺少玩伴, 而非独生子女则有更多机会和年龄相仿的伙伴进行交往,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会造成独生子 女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比较敏感,且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倾向,而非独生子女在更多的交往活动 中人际能力发展较好。
3.2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生较男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两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即女生 在应对方式上比男生更为积极主动。这一研究结果和肖计划等(1995)的研究[11]认为女生 应对方式比男生消极被动的结论相悖。本研究还发现城市学生 “幻想”因子得分显著高于 农村学生,可以推断城市大学生对生活有较为理想主义的追求,而农村大学生则更为务实。
3.3 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 中情绪智力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3个因子与SCL-90总均分存在 显著的负相关,可知个体越是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并适当的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 激励,则越有助于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相关分析结果还发现大学生应对方式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应 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与SCL-90总均分显著负相关,而“自责” 、“幻 想”、 “退避”、“合理化”4个因子与SCL-90总均分显著正相关。可以表明,在面对问题 压力时,个体如能够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主动解决问题或借助他人帮助化解危机,就可以有 效地战胜困难,适应环境,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个体运用消极应对方式如 “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越积累越 多,使个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以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作为预测变量、SCL-90总均分作为效标变量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7个因子(“自我认识”、“自我控制”、“情智教练”、“ 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与SCL-90总均分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关 系,即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7个因子能够联合预测SCL-90总均分变异量的60%。这说明情绪 智力和应对方式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启示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应通过对情绪智力和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4 结 论
4.1 男女生均表现出良好的情绪智力,各有优势,综合来看差异不明显。
4.2 独生子女在“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因子上的表现显著优于非独生子女,而“ 人际关系”和“情智教练”2个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4.3 女生较男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两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即女生在应对 方式上比男生更为积极主动。
4.4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4.5 情绪智力、应对方式7个因子与SCL-90总均分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能够联 合预测SCL-90总均分变异量的60%。
5 参考文献
[1]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 1990,9:185-2111
[2]张玉山.某医科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状况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 ):1571
[3]刘芳.心理卫生教育对师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应对方式影响的比较研究.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32-233
[4]刘贤臣,刘连启,等.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 杂志,1998,12(1):46-50
[5]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 ,2000,6:40-451
[6]Margret Chapman 著,李小蕾译,情感智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07
[7]应付方式问卷,肖计划,见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8]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见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9]王才康,何智雯.父母养育方式和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绪力的关系研究.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2,11:781-785
[10]Roothman B,Kirsten D K. Gender differences in aspects of psychologi cal well being.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33(4):212-21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焦虑抑郁;影响
焦虑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情绪状态。目前,据不完全数据统计[1]:全球精神焦虑抑郁人数高达3.38亿,且人数变化呈上升趋势,焦虑抑郁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焦虑抑郁情绪的多发群体[2],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冷漠、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表情苦闷、力不从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情绪状态,这种不良情绪状态的大学生所占比例约为13.9%。本文探讨了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省某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大学生6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共679名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340名,男生173人,女生167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81±1.27)岁,文科生176人,理科生164人;研究组339名,男生171人,女生168人,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54±1.18)岁,文科生173人,理科生166人。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文理科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学生在进行教育前后均统一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其焦虑度和抑郁度及其变化情况。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学生由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进行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1次/w,2 h/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处理方法,心理调节技巧与方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和恋爱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讲授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座谈和学生具体心理问题解答为辅贯穿整个课堂。首先教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提出具体心理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在教授过程中,可借助图片、PPT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所学心理问题处理的技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评定指标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并分析两组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以评估其焦虑抑郁的变化情况[3]。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分级标准:若测评结果80,则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为计量资料,用 表示,学生的焦虑抑郁检出情况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采用P值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焦虑抑郁测评结果 与心理健康教育前相比,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焦虑抑郁检出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
3 讨论
焦虑是人由于达不到目标或克服不了障碍而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形成的紧张不安且恐惧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抑郁是焦虑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冷漠、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表情苦闷、力不从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状态[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后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学生抑郁测评结果中无抑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抑郁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东平,詹合琴,卫世强.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52-1853.
[2]顾思梦.成人依恋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05:18-21.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挫折承受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发生了改变,社会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问题越来越关注。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重要的保护形式之一,具备抗压和减压的作用。研究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生活、学习以及日后工作中的逆境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防治个人悲剧或社会悲剧发生。对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反弹和挫折承受能力进行逐个分析和研究,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为辅导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开展科学的高校心理教育课程,便于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目前针对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反弹和挫折承受力三者关系的研究还在发展阶段,有待完善。
一、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一)积极情绪的含义
积极情绪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具有正效价的正性、积极的情绪,通俗的说就是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变化或心情,用罗素的理念来说“积极的情绪就是微笑时产生的美好感觉”。积极情绪是一种愉悦的主观情绪,能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提高个体的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适当的提高大脑兴奋程度。根据实验调查显示,常常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容易实现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一般表现为满意、自信、高兴、自豪、爱和感恩等正面的情感表达。大学生作为有活力的人群,积极情绪是较为容易产生的,但是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机制,积极情绪极不稳定,这和个体的性格、境遇等紧密相关。
(二)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作用
1.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积极情绪主要表现为自信、愉快、满意等正面的情绪,积极、正面的情绪和个人的幸福感有着直接关系,幸福感作为主观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由于积极情绪有利于活跃大学生的思维能力,间接的增强人的免疫功能,“爱笑的人长寿”就是源于积极情绪的影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心,正确认识人际交往和生活学习造成的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 提高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实践表明,积极情绪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大学生在兴奋的状态下,能保证思维的活跃程度,调动身体各个机能的全面运作,及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创造等。消极情绪会影响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通过拓展人际资源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促进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弹性
(一)心理弹性的含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弹性源于物理学中弹性力学的影响,主要是指心理和意识受到外界刺激时,主观上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个体受到刺激时自我修复能力功能。
(二)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弹性具备意识性、互动性、整合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在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心理弹性的强弱和个人的性格和机遇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心理弹性的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大学生只要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通过心理弹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一)挫折承受力的含义
挫折承受能力属于基础心理活动之一,是构成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新一代大学生的压力和挑战与他们获得机遇成正比,改革开放、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予高校大学生更多的机会,但也伴随着竞争和挑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大学生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困难时的心态和自我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强的大学生能尽快从生活的困难中调整消极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情绪处理问题。
(二)挫折承受力的作用
心理学者在对挫折承受能力进行试验和研究时发现,挫折承受能力主要包含了情感和行为,坑挫折能力的强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情感上更易接受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更有冒险精神;相对的是挫折承受能力差的人在困难面前很难做出正确的认知态度,甚至造成心灵的伤害。
四、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力的关系
(一)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强弱与积极情绪、心理弹性能力成正比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都是属于正面情绪,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愉快的情况下面对挫折时,心灵受到冲击时相对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根据心理弹性的缓解,淡化挫折对情绪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挫折承受能力。乐观的学生会自动调节消极情绪的影响,保证自身情绪在一个较为平和、稳定的状态;而悲观的同学,积极情绪少、心理弹性差,遇到挫折时极易形成心理伤害,显示出较差的挫折承受能力。
(二)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
根据二十世纪末研究者对儿童心理实验显示:积极情绪在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弹性能力之间起到专递的效果。乐观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弹性强,在面对挫折时能用积极、正面的心态进行处理;悲观的大学生缺乏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差,面对挫折时会习惯性的选择逃避,害怕面对,从而造成长期的心理负担积累,形成恶性循环。正确认识积极情绪作为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之间的媒介,在对大学生进行辅导时提出更科学、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大学生营造积极情绪的方式,提高心理弹性,从而促进挫折承受能力的加强。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有效措施
1. 心理教育引导
高校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学校给予心理辅导,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情绪调整。青年期的大学生渴望情感的宣泄是正常的心理需求,学校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正面情绪。
第一,通过心理辅导或课堂心理教学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需求观,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之一是未能的到满足,基本是由于目标制定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做有意义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用正面的积极情绪增强心理弹性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通过多种情景帮助大学生体验不同的情绪,从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相关实验表明,通过不同的情景体验多样的情绪,有利于调动个人的思维能力,参与舞台剧表演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已达到活跃思维,调节情绪的方法。
第三,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优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积极、正面的情绪,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是通过科学的外力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2. 自我情绪调节
高校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很多,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情况,进行积极正面的情绪引导。
第一,选择对情绪有积极影响的书进行阅读,如励志类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名人传》等,通过了解别人的故事激励大学生积极思考,给予大学生更多勇气和希望。或者可以选择哲学类的书籍,如中外哲学史等书籍,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大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积极情绪面对生活和学习。
第二,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和校园活动,青年期正是精力旺盛的时期,富有创造力和活力,鼓励学生参与人际交往中,寻找成就感和自信。
第三,引导学生创造良好的积极情绪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利于保持愉快的情绪。
第四,客观认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易盲目自大或自卑自怜,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获得自信的前提,实践表明,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更容易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自我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很多,积极情绪作为一种主观的情绪,还是需要大学生自己进行正确的调节,才能保持稳定的积极情绪,从而增加心理弹力和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和作用进行简单分析,可了解到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属于正面的心理活动。通过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强弱与积极情绪、心理弹性能力成正比,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影响挫折承受能力的中介。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均属于大学生正面的心理活动,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心理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情绪调节,营造积极的情绪,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保持乐观心态的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心理恢复能力更好,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心理弹性和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李.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认知偏向特点及心理弹性训练的影响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2] 左昕.心理弹性训练对水面舰艇军人心理弹性、应激、心理健康与作业疲劳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 王永杰.“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支持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4] 张佳佳,李敏,彭李,韩爱华,等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及中性情绪面孔知觉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03).
(1.中央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4所体育院系的55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2种情绪调节策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表达抑制策略上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
关键词: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72-04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Relation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MA Qiang1,2, YIN Hengchan2, LIN Xiaoqun2, YAN Zhihui1
(1. Sport Dept., Central Nationality Univ., Beijing 100081, China;
2. Sport Dept., Beijing Normal Univ.,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s,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two types of emotion adjustment strategy,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550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four sports institutes in Beijing. The paper reveals that femal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less expression restrict strategy than the male students. The level of the expression restrict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lower than the ordin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xpression restrict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re effective in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Sports item and sports time influence the application of expression restrict of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on restrict; sports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与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心理健康、适应性等方面相联系。关于情绪调节概念界定及其含义,过去几十年的情绪研究历史中不同研究者从多个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十几年来著名学者Gross对情绪调节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Gross(1998)提出情绪调节指的是“个体影响自己将要产生何种情绪、什么时候出现情绪、同时情绪体验到什么和如何去表达情绪的整个过程”。Gross提出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理论观点认为,在情绪出现的过程里每个人会应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的策略。研究发现,最有价值和人们最常用的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认知重评是认知改变的一种形式,它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是指个体在情绪产生之前改变对引起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解释,通过改变情绪事件对于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尤其是合理化情绪事件来调节情绪。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形式,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策略,是对于要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进行抑制。已有部分国内外研究发现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较高,抑郁水平较低。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会对心理适应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已有研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研究很少,尤其是实证研究更少,本研究将探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便为体育院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4所高校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大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0份,其中有效问卷550份。研究样本中男生373名,女生177名,大一学生321人,大二学生164人,大三学生65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情绪调节量表(ERQ),由王力等人(2006)在J.J Gross(2003)的量表基础上修订,共10道题目,每个题目采用likert7点评价:1是完全不同意,2是很不同意,3是有点不同意,4是中性,5是有点同意,6是很同意,7是完全同意,其中1,3,5,7,8,10题为认知重评,2,4,6,9题为表达抑制。认知重评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和0?85,表达抑制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9和0?77。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PI)是为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1993年,由樊富珉、王建中主持“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对UPI的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实施过程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修订。目前,国内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每年使用。
1.2.2数理统计法
采集到的全部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平均分为4.84±1.02,表达抑制的平均分为3.78±1.04, ERQ问卷采用likert7点记分,每个题项中值是4分,因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而较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进一步分析,以4分中值为标准,高于4分为高使用组,低于4分为低使用组,统计发现,高认知重评使用人数占83.4%,其中男生309人,女生149人,低使用策略占16.6%,其中男64人,女27人。高表达抑制使用人数占46%,其中,男生190人,女生63人;低表达抑制组占54%,其中男生183人,女生114人(见表1)。 可见在被调查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倾向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人数最多,而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人数少于总样本的一半。
2.2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均值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发现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在认知重评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表达抑制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表达抑制均值非常显著高于女生(P<0?01)(见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使用表达抑制策略频率更高。
2.3不同专项和不同运动年限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
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运动年限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能存在某种影响。考虑到运动形式的特点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可能影响相同或相似,本研究将运动项目分成两大类,集体项目(本文指足球、篮球和排球)和个人项目(本文指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体操、田径和武术)。在运动训练年限方面,考虑到短期的运动经历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可能不太显著,因此本文以受训6年为分界,运动经历6年以下为一组,6年以上为一组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发现,认知重评策略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不显著。表达抑制在不同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限上交互作用显著,主效应不显著(见表3)。
2.4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
2.4.1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本研究将调查所得数据按照问卷评分标准,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健康水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能有心理问题者,第二类是应引起关注者,第三类是心理健康者。结果显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30人,占总人数的24%;应引起关注者144人,占总人数的26.6%;心理健康者267人,占总人数的49.4%(见表4)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分组赋值为: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分,应引起关注者2分,心理健康者3分,将心理健康的三个水平分值视为连续变量。
2.4.2两种策略不同使用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对不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使用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非常显著地高于低使用组(P<0.01),表达抑制的高使用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地低于低使用组(P<0.05)(见表5、表6)。
2.5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2.5.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
对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进行皮尔逊相关检验,结果发现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非常显著正相关(P<0.01),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见表7)。
2.5.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两种策略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都能比较有效地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3讨论
3.1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讨论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高使用群体占了绝大多数,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频繁;而表达抑制策略高使用组低于总体的一半,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使用表达抑制的策略频率较低。与叶盈(2012)的研究对某学院200名学生的调查相比,认知重评均分4.72相近,但是与表达抑制均分4.09相差较大,本研究的均分是3.87低于中值4分,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比其他群体大学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使用在性别上没有差异,表达抑制策略男生的使用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显示男生在处理情绪时,更多的是压抑情绪,这与以往对其他群体研究结果相似。产生这种性别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父母普遍从小教育男孩要会控制情绪,人们普遍期望男孩能够很好地管理情绪,成年男性的情绪表达经常被看做是不够成熟或是缺乏男子气概,人们普遍认同女性的情绪表达。
研究显示运动年限和运动项目对情绪表达抑制策略具有交互作用,并且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均分低于其他群体大学生,也低于均值,说明体育运动,尤其是不同项目和运动时间等因素对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有影响,这提示我们,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可能是干预情绪调节策略的一种方法。
3.2体育专业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关系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表达抑制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这与以往对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示我们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亦可以从情绪调节策略的角度加以预测和干预。
4结论与建议
体育专业大学生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没有性别差异,与其他大学生的使用水平相近;在性别上表达抑制策略使用存在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少使用表达抑制策略;体育专业大学生表达抑制使用水平比其他大学生更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都能够有效地预测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尤其是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二者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能够使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水平降低。
建议学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参与体育运动,从而降低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多使用认知重评情绪调节策略,尤其是对于男生,他们的表达抑制策略使用更频繁,应给他们关于认知重评策略使用的更多指导。
参考文献:
[1] 许远理,熊承清.情绪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40-141.
[2] James.J.Gross &Oliver P.John.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2):348-362.
[3]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1-212.
[4] 刘启刚.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手段述评[J].心理研究.2008(2):42-46.
[5] 王力,柳恒超,李中权,等.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6):503-505.
[6]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6-351.
[7] 吴汉德.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234-237.
[8]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5):41-46.
[9] Gross JJ.Emotion regulation:past,present,future[J].Cognition and Emotion,1999(5):551-573
[10] Masters.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M].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82-207.
[11] Gross,JJ& Thompson,RA.Emotion regulation:conceptual foundations.In JJ.Gross(Ed.),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M].New York:Guilford Press,2007.
[12] 詹姆斯·格罗斯.情绪调节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13
[13] 程利,袁加锦,何媛媛,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9(4):730-735
[14] Paul Lucian Szasz a,Aurora Szentagotai,Stefan G.Hofmann.The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on anger[J].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11(49):114-119.
[15] 李雯,张大均,雷昌雄.焦虑调节:接受策略与表达抑制 认知重评策略之比较[J].心理学探新,2011(4):372-376.
[16] 雷文斌.大学生情绪调节的偏好——表达抑制还是认知重评[J].价值工程,2011(23):239-240.
[17] 金芳,张珊珊,门淑云.艺术类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格、自动思维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5):85-90.
[18] 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应用心理学,2001(2):17-22.
[19] 谷玉冰,金秀舫.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3):11-13.
[20]李春生.体育对大学生巡礼健康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3):17-19.
[21]李东蕾.师范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6):21-23.
关键词:情绪智力 情绪利用 情绪监控 信息搜寻能力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王浩成, 汪淑云, 车俊铁. 大学生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影响探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7, 2(3): 186-191[引用日期]. http:///p/1/134/.
1 引言
在信息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搜寻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的主要活动之一,特别是大学生利用信息搜寻来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社会生活知识的扩展。对于信息搜寻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情绪一直未被重视。然而,情绪在人的身体和大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和适用功能。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情绪已成为决策过程中与认知并驾齐驱,甚至超过认知作用的一种重要成分,情绪和理性对行为的作用也会随着各自成分的增减而发生变化[1]。T.D.Wilson较早将心理特质情感因素引入信息搜寻行为模型中,认为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为基础性的需求――心理、认知和感情3方面的需求,认为情绪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行为[2]。C. C. Kuhlthau[3]的信息で蠊程模型奠定了情绪在信息搜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信息搜寻的每一步都伴随情绪的产生并受其影响,与信息需求相关的是“不确定性情绪”,但随着查找的进行和相关资料的获得,用户情绪随之发生变化。最能体现个体情绪控制和利用能力的是个体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的研究者指出,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信息搜寻行为能力
2000年1月18日,在美国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冬季会议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委员会评议并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4]。C.F.Timmers和C. A. W. Glas[5]基于此标准提出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的构成,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对照见表1。他们还开发了信息搜寻行为能力量表,认为测量大学生的一般信息搜寻行为与特定的目标任务无关,因此标准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被排除。而行为调整是信息搜寻行为构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把行为调整作为一个构成添加进去。
2.2 情绪智力的概念及构成
1990年,P. Salovey和J. D. Mayer[6]最早使用“情绪智力”术语,认为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他们还指出了情绪智力由3种类别的适应能力构成:①情绪的评价和表达,包括自身情绪的评价和表达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评价,自身情绪可进一步分成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他人的情绪可进一步分解成非言语的感知和同情。②情绪的调节,包括自身的情绪调节和影响调节他人的情绪。③解决问题时情绪的利用,包括灵活的计划,创造性的想象,重新定向注意力和动机。1997年,J. D. Mayer等又提出了修订的情绪智力模型[7],强调情绪智力的认知成分,把情绪智力概念化为术语智力和情绪化的潜在发展。修订后的情绪智力包括4个分支:①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②想象力的情绪化助长;③情绪化知识的理解、分析和使用;④进一步助长情绪和智力的情绪调节。情绪的感知,评价和表达是最基本的过程,情绪的反射调节需要最复杂的过程。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国内学者刘利华[8]提出了基于评估理论的情感影响机制研究框架,认为个体对在工作或娱乐中发生重大事件的评估会产生情感,这些情感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意愿包括开启、扩展、限制、终止和规避信息搜寻,并进一步指出消极色彩的情感因素影响更大,有些消极情感会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扩展、终止以及规避,而积极色彩的情感因素主要影响信息搜寻的开启和扩展。K. S. Kim[9]调查研究了用户情绪控制和搜寻任务对互联网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发现情绪控制和任务显著影响搜寻行为但是对于搜寻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用户的情绪控制对搜寻行为的影响随着搜寻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探讨了情绪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而与情绪密切相关的情绪智力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研究是个空白,情绪智力能否影响信息搜寻能力,高情绪智力个体的信息搜寻能力是否较强?本文旨在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能力的关系。
3 研究设计
对于信息搜寻能力,笔者采用C.F.Timmers和C. A. W. Glas于2010年开发的信息搜寻行为量表[5],该行为量表是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内容为基础开发的,包括30个题项,4个分量表,分别是:信息搜寻策略利用、信息评价、信息参考和行为调整。该量表采用Likert四点式计分(3=总是,2=经常,1=有时,0=很少或从不)。刘妍等[10]对此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进行了测试,显示此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0.872,分半信度为 0.835,重测信度为 0.876;各分量表的信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信度指标良好;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性显著,各分量表之间及其与总量表之间均呈显著相关,该量表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良好,并由此得出,此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可以作为中国大学生信息搜寻能力研究的有效测量工具。
对于情绪智力的测量,美国心理学家N. S. Schutte、J. M. Malouff、L. E.Hall等[11]以P. Salovey和J. D. Mayer[6]的理论为基础编制了一份自陈问卷量表。该问卷量表包括33个题目,其中3道反向题,采用5 点记分形式,此问卷量表的Cronbach’s alph α系数为 0.90。北京大学黄韫慧等[12]对此量表中文版进行效度检验和修订:项目分析显示, 33个题目在项目-总分相关及项目鉴别度上均符合测量学要求,但是单因素和四因素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结果不满意。因此他们重新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4维因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4维结构拟合为最佳(CMIN/DF=2.19,CFI=0.90,GFI=0.93,AGFI=0.90,RMSEA=0.05)。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达到0.85。量表与同时施测的量表的相关关系符合理论预期,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可以满足今后国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需要。 修订的 EIS 中文版具有四因素结构,分别为:情绪监控,强调对于自我的情绪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有效的控制;情绪利用,描述了利用情绪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社会能力,描述了社会活动中的情绪使用; 他人情绪评估, 描述了通过口头和非口头的信息对他人情绪进行知觉的能力。本文用黄韫慧等修订的中文版进行情绪智力测量。
本次调查于2016年6月在北京地区展开,包括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发放250份问卷,收回230名在校大学生的有效样本数据,男性占49%,女性占51%。其中年级分布中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年级具体分布为大一占26%,大二占22%,大三占24%,大四占23%,研究生占5%。
4 数据分析
本文所有研究变量的描述性y计和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和情绪智力总分相关系数为0.347(p
为了预测情绪智力各个维度对信息行为能力的影响,笔者以信息行为的各个维度分别为因变量,以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即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作为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得到5个回归模型:
yi=ai+bix1+cix2+dix3+eix4+ξi,i=1, 2…,5。
其中y1、y2、y3、y4和y5分别为检索策略、信息评价、信息参考、行为调整和总分,x1、x2、x3和x4分别为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的4个情绪智力维度。ai为常量,bi、ci、di和ei为系数,ξi为误差。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和回归方程模型可以看出,5个回归方程的整体拟合度F达到显著水平,从各个回归模型可知,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同时进入回归方程时,信息参考行为主要受情绪监控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457(p
5 讨论
本研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发现情绪智力与信息行为能力正相关显著,说明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信息搜寻能力较高,个体情绪智力影响信息搜寻能力。从情绪智力的分维度看,主要是情绪监控和情绪利用维度影响个体信息搜寻能力,当情绪智力的4个维度(情绪监控、情绪利用、社会能力和他人情绪评估能力)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影响信息搜寻行为时,情绪利用能影响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情绪监控主要影响信息参考行为。情绪利用指个体利用相关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利用维度得分高的个体其利用情绪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信息搜寻个体进行信息搜寻行为时会面临各种问题(如检索策略的选择、查询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应该调整目前的搜寻行为),由此会产生各种情绪,例如对信息结果不满意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利用高的个体可能会进一步促进搜寻个体调整行为,重新选择策略,直到产生满意的搜寻结果,信息搜寻效果提高;而焦虑情绪利用不好的个体可能会自暴自弃,放弃搜寻,不利于信息的搜寻。因此情绪利用对信息搜寻行为(检索策略使用、信息评价、行为调整和信息搜寻行为能力总分)影响较大。情绪监控指个体能够有效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不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表现的较为理性,因此情绪监控得分高的个体对信息的利用参考程度较高,能更为理性地对搜寻的信息进行参考和加工,影响信息参考行为。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样本数量较少且单一,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②情绪智力数据和搜寻行为都是用自我问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需要结合多种方式获得数据,例如实验的方式,进一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格等[13],需要结合更多的内外部变量探讨情绪智力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关系。
参考文献:
PHELPSE A.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sights from studies of the human amygdal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6, 57(1): 27-53.
WILSON T D. 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99, 55(3): 249-270.
KUHLTHAU C C. Inside the search process: information seeking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Science, 1991, 42(5): 361-371.
IANNUZZI P.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J]. Community &junior college libraries, 2000, 9(1): 63-67.
TIMMERS C F, GLAS C A W. Developing scales fo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2010, 66(1): 46-69.
SALOVEY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Imagination, cognition &personality, 1990, 9(6): 185-211.
MAYER J D, SALOVEY P.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⒗华. 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影响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8): 71-74.
KIM K S. Effects of emotion control and task on web searching behavior[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8, 44(1): 373-385.
刘妍, 邹男男, 程文英, 等. 信息搜寻行为量表对中国大学生的适用性探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22): 99-102.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8, 25(2): 167-177.
黄韫慧, 吕爱芹, 王垒, 等. 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的效度检验[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6): 970-976.
王浩成, 车俊铁. 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J]. 图书情报工作, 2016, 60(3): 109-113.
作者贡献说明:
王浩成:论文设计与撰写;
汪淑云:数据收集汇总;
车俊铁:论文设计修改。
Effect of Undergraduat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Wang Haocheng, Wang Shuyun, Che Juntie
Department of Library,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