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工程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明确给出了参加认证的专业必须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的要求。安全工程专业在中国正处于逐步发展的过程,但是该专业的教育方案尚未成熟,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面也缺乏足够的量化证据的支撑。同时,民航安全工程专业同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民航大学作为中国民航首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所在院校,其在民航安全领域发挥着先锋作用。因此,本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研究民航安全工程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对提高民航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调查
依据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国际视野、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危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等10条毕业要求设计此次调查问卷,考虑到民航安全工程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于2007年,此次调查选取2007年-2016年已毕业的学生,以及在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用以调查毕业要求达成度,此次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进行。
二、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指由专业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使用一定的评价方法,评价自己负责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再经过对所有评价数据的分析、比较、综合,得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式有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两种。本文选取间接评价的方法,通过256名已经毕业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与108名在校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了解其毕业要求达成度。民航安全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分别按2004、2008、2012版培养方案执行,因此将毕业生按照培养方案的不同划分为三组,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已毕业学生以及在校大四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对比结果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存在不均衡性10项毕业要求中,平均达成度超过65%的有3项,平均达成度高于50%的有5项。平均达成度高于65%的要求分别是: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3项要求;除上述3项,还有专业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达成度均高于50%。(2)毕业要求主要在国际视野(25.27%)、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35.71%)、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32.69%)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3)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距(a)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在校大四学生的达成度(31.48%)明显低于已毕业学生(46.5%);(b)在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方面:16届毕业生(63.27%)与大四在校学生(59.26%)的达成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生(38.6%);(c)在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方面:07-11届毕业生的达成度(41.2%,29.4%)明显低于其他学生(55.3%,38.1%),16届毕业生的达成度(61.2%,46.9%)明显高于其他学生(49.8%,34.0%)。
三、结论
通过对民航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其毕业要求整体达成度呈现不均衡现象,但主要在国际视野、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危机与突发事件的能力等3个方面达成度较低,且不同分组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文献检索与信息获取能力、专业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4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王世勇,董玮,郑俊生,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15-22.
[2]汪永高,刘开南,牛金成.安全科技人才学历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2(3):58-60.
1.1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结构
常熟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从2011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创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校已有的化学、材料类专业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具有化工行业背景的安全工程特色专业,但与老牌工科高校依托传统采矿、冶金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安全工程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实践教学有多个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等内容。本文在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化工行业特色的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四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构成。
1.2基础性实践
基础性实践包括工学基础实验、实训和专业基础实验,工学基础实践内容是指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工学通识类实践课程,例如大学物理实验、热工学实验、电工实训、金工实训等。专业基础实践内容是指立足化工行业的基本要求的化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和立足安全工程学科基本要求的基础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燃烧与爆炸基础实验、安全人机实验等。基础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1.3专业性实践
专业性实践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带领学生初步进入专业角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实训、实习。例如消防安全实验、安全监测与监测技术实验、应急救援实训、化工过程见习、专业认识实习、安全管理实习、生产实习等。
1.4综合性实践
综合性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例如防火防爆课程设计课程是通过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理解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的基本理论;化工安全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化工安全设计为主的一次工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化工安全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分析和解决安全问题、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评价方案、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全面训练;安全工程仿真模拟是应用挪威船级社开发的SAFETI风险评价软件或其他安全评价软件对石油、化工等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进行火灾、爆炸、泄漏等多种灾难事故的叠加风险分析与定量计算,是以虚拟仿真案例综合培养学生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毕业设计提倡真题真做,要求学生能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较为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所以选题应以实际安全设计或安全评价项目为主,需要学生对所掌握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展、加深并具有一定的创新。
1.5创新性实践
创新性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或者学生自己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大赛,通过这些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沿问题,增强学习兴趣。
2.四元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两手准备,由于近几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新建了安全工程专业,都迫切需要引进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而国内安全工程博士学位点较少,所以本专业科班毕业的博士生非常稀缺,新教师引进难度都比较大,因此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引进具有安全工程专业背景的科班教师,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相近专业的教师转型到本专业任教。对转型教师可以多举措提高其工程素养,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学校“双百工程”和江苏省“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积极到相关企业甚至安监局等职能部门挂职锻炼,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安全生产审核、安全风险评价等相关培训,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安全评价师”等资质并努力为企业服务来丰富工程经验。
2.2实验室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课程的需要,对专业实验室进行了科学规划,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先后建设了安全人机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监测与检测实验室、工业安全实验室、应急救援实训准备室和安全仿真模拟实验室等七个实验室,在满足教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社会服务条件。
2.3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在校内依托已有的应用化学工程训练中心、材料工程训练中心进一步建设完善了安全工程相关实训项目;同时在校外建立了常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苏州市相城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常熟市永安安全技术咨询公司、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等十多家稳定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各类各层次的见习实习需要。
2.4实践课程建设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院校开设的安全工程专业由于行业属性不同,课程设置差异较大,所以缺少成熟的实验实训讲义,所以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探索,及时修编整理实践课程讲义,形成一套能较好满足本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讲义教材;另外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能够提升学生研究、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实践项目,并制定出新的实验指导书与实践讲义。
3结语
1.1课程特点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工科院校和科研院所陆续设立可靠性相关的研究方向,他们研究的重点各异,有的偏重于电子、元器件及软件、航空元器件、机械设备可靠性原理,有的则偏重于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随着系统可靠性理论研究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包括可靠性工程、可靠性数学和可靠性物理等涉及面非常广的交叉学科。可靠性研究已从狭义的概念扩展到包括性能、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等在内的广义质量观念。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开设《可靠性工程》这门专业基础课,学科内容丰富、交叉性强,理论和实际结合非常紧密,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1.2存在不足
(1)可靠性和安全性概念混淆。
大量的研究资料将“可靠性”和“安全性”混淆,理解两个概念时也不严格界定,认为这二者的研究范畴和内容是相似或相同,误以为产品可靠性高,安全性必然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作为产品质量特性的衡量指标,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可靠性学科的快速发展,显然,量化可靠性指标比安全性指标容易。从研究对象来说,可靠性工程主要研究与故障相关的事件及其组合,安全性研究与事故相关的事件及其组合。因此,只有当故障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事故时,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内容基本重合。
(2)多学科交叉问题。
可靠性工程交叉性强、涵盖学科广,应用广泛,它的适用性和它本身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成正比。要想学好《可靠性工程》这门课程,必须修数理统计、电工电子、机械制造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广泛的知识面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基础。《可靠性工程》这门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安全防范方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在进行理论授课时,由于涉及很多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不少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不扎实,在此基础上,理解新的工程知识更加困难,进行具体实例的学习时,存在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编写专门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可靠性这门课程需求的教材,难度和繁简适中,能够使学生学习本课程更加明晰,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众所周知,可靠性的很多分方法来源于系统工程,本专业开设的安全系统工程课程中涉及了很多可靠性的技术和方法,如故障树、故障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等,在教学大纲中避免重复,本专业可靠性工程课内不再赘述这部分内容,但这些方法在可靠性领域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能因为课内不讲,而在认识上产生误区,对相关内容重视和掌握不够。
(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采用的是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教师为主导,课堂以教授为主,作业以纸质形式提交,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批改。尚未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以实现课程教学软件、课件等资料的资源共享,远程练习及考核功能。学生没有建立网络答疑和讨论的习惯,学习效率有待提高。
(4)实践环节的缺乏。
可靠性工程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涉及工程内容非常丰富,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非常紧密,当前课堂授课学时为32个学时,尚未开设试验课和课程设计,学生缺少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
2教学模式的改进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和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的具体目标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融为一体,创建更佳综合效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可靠性工程这一学科的实际特点以及该课程开设以来目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笔者针对课程教学模式提出如下改进措施。
2.1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解决概念混淆问题
针对可靠性与安全性在概念上的分歧,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将学生分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老师主持以辩论的形式进行研讨,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调研能力,充分发挥科研思维能力。针对可靠性设计、分析部分知识点布置课外大作业,使学生通过实际调研,进行可靠性理论的应用,加深其对方法的理解,侧重学生实际分析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2.2编写适应本专业的教材
可靠性工程是建立在数理统计分析、失效物理与材料分析、系统建模与辨识等理论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授课难度,这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授课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多采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整合成新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某些概念的理解。笔者已经参与编写了一本适合于安全工程专业的专门教材,该书已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较好的解决了学科交叉以及授课难度的问题。安全工程专业开设这门基础课应充分融合相关学科的成果,汲取精华为专业建设服务,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2.3利用信息网络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搭建答疑、讨论和考核平台,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课后练习,代替纸质课后作业。同时,实现计算机进行自助学习、练习和考核功能,节约资源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将授课相关软件、课件及相关标准等资料上传至平台,方便随时更新和网上下载。进行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2.4多渠道增加实践环节
开设一定学时的可靠性试验课和课程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在现有的条件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加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数量和覆盖面,积极推广创新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实践与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的经验,课堂上多引入学生在企业中接触过的实际研究对象,使理论更好的与实际结合。制作丰富多样的课件,通过视频播放实践教学对象,使学生进一步全方位熟悉相关研究对象,生动形象的将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实践与课堂内容有机地进行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结束语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of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establish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t also explores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applied talents of safety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ts it into practic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not onl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cultiv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关键词:安全工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Key words: safety engineer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197-03
0 引言
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我国的安全科学学科的发展脱胎于矿业工程专业,当时对安全人才的需求也基本上局限于矿业领域。由于科技进步以及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石油、化工、建筑、交通、消防、机械等各个领域都对安全人才提出巨大需求,因此对安全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怎样才能培养出契合行业知识的安全人才,已成为目前安全工程本科教学中广大专业教师和管理者所共同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而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其有效的手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的指导下,同时结合教学实践过程而逐步探索起来的稳定、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教学活动框架突出教学活动的主题、目标以及内部关系的宏观把控;程序则从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和有序性来实现。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一种计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完整性、指向性、灵活性以及稳定性,是有意识地将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程序有机组合的起来,以期达到特定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理查德・I・阿兰兹教授在《学会教学》一书中,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包括直接教学模式、讲授模式、概念教学模式);还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课堂讨论模式)[1]。而目前安全工程本科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学习作为教学目标,学生处在被动消极的地位,教学手段相对简单和刻板。同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安全”观的办学理念在安全科学教育界广为推崇,追求的目标是使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各类组织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而对于一线实际的安全生产、安全管理知识的嫌有涉及。显然,目前的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模式的设置非常不利于安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安全学科教育的发展,不利于社会需求,进而也影响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和谐社会的进程。
1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题
随着全社会对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安全学科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国家对高校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在传统的本科教学培养模式下,很难契合企业的人才要求。因为安全学科作为一个综合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像其它学科那样达到对行业专业知识的深度,这就造成大部分企业对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不感冒”,因此现阶段,国内安全工程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创新,改变传统培养模式的老路子,积极探索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虽然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应用能力的矛盾。在实际的探索中,往往呈现出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甚至给广大用人单位造成的认识是:“本科生不如专科生好用”,这充分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很大问题。
2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特征不明显
当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将人才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实际的操作程序就是简单的从理论教学时间中挤出一点给实践教学,同时培养方案还是延续精英教学时代方案,这就导致培养的学生处于基础理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都没有体现出优势的尴尬境地[2]。安全工程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为把学生培养成能从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健康环境检测与监测以及安全监察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传统的精英教育,并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所期望的安全工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很大一部分归因于实践教学环节特征不鲜明,使学生在自身基础理论、科研能力受限的条件下,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差距更为突显。
2.2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是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与实际联系起来,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观念的误导,把追求文凭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手段,而忽略了学生自身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安全工程专业发展时间不长,在探索的过程中完全照搬其它学科专业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社会应用价值,人才培养与社会严重脱节,因此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改革,真正实现促进人才的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齐头并进。
2.3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根据国际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是相关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高校从招生到就业全方位的深度合作[3]。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其一,企业方面:由于合作企业或者研究机构往往和高校不在一个地方,因此交流的耗时、耗资导致了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资源大打折扣,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其二,高校方面:虽然高校急切寻求和企业合作,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下,由于课程本身的设计不合理、生产实习环节的脱节、教学方法的不适应等都导致了校企合作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成果。
3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及措施
3.1 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专业课设置
安全工程专业要培养出更切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周期长、高度复杂的需要全社会多方参与努力的系统工程。在传统的精英教育背景下,更多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术能力拓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生硬的照搬这种培养模式。而这些本科院校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遇到重重矛盾和困难。因此,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契合学科专业发展特色,选择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从和重庆市安监局联合办学之初,就树立了加大实践的教学理念,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之路。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平台中,实施三个层次的平台。第一层次平台,即大学入学后的第一学年的“公共基础平台”,主要进行通识课程基础教育,并辅以相关专业课导论的开设,让学生们了解安全工程专业主要的学习内容及安全行业的发展前景,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努力方向;第二层次平台,即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平台”,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学生可以选择指导老师,在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理论同时,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科研任务中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但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为后续的实践学习做好铺垫。第三层次平台,即第三学年设置的“专业方向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以后拟从事的工作选择专业方向(油气安全、化工安全、非煤矿山安全以及建筑安全)。第四层次平台,即第四学年按照专业方向设置的“实践平台”,通过先期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实践培训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培训基地,使所学前三个层次课程能够应用到实际当中。
3.2 以社会需求维导向,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质量是核心[4-6]。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不断探索,总结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聘请政府、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①教学内容上,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c基本知识,更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同时还应有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从政府安全管理角度、企业安全生产角度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②教师团队上,在实施教育的团队中,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③教学主体上,切实推行双向教学,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谋者,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索者,教和学成为双向过程。④教学手段上,大力实现现代化教学,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本科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3 与企业沟通,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是重庆科技学院法人独资有限公司,是学院安全工程学科的重要支撑平台,是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学科校企融合的典范。学院推行安全工程专职教师可以到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任职,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岗位给优秀毕业生。为了增强学生对企业、工厂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安全工程学院积极主动与相关石油、化工、建筑企业联系,建立定点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并且学院和企业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另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引入政府、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教学模式,让专业教师队伍中有一定比例的专家教师有着丰富的、实实在在的政府企业生产、管理经验,这些专家教师的思想、知识与能力素质本身就具备了校企合作的特点,使人才培养的方向能够源于社会需求,又能服务社会发展。
4 结语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已在2013级安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运行2年。通过学生的反馈,表明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思路切实可行,培养目标层次分明,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对于安全学科与实际生产的关系有更直观认识,能够快熟适应企业的需求。通过该模式培养出的本科生,一定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与赞誉。
参考文献:
[1]王春艳,郑煜焱,张春红,等.粮食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农产品加工(上),2016(10):78-79.
[2]刘鹏刚,杨振宏,杨宏刚,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9):186-189.
[3]张景林,胡双启,谭迎新.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5,2.
[4]刘星含,陈金刚,陈娜.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5):18-19.
关键词:课程思政;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并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旨在变革过去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脱节的困境。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谓课程思政,是一种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1]。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立足学科特色、专业理论及方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有助于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扭转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仅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塑造的现状。此外,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比单纯通过思政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度发挥专业课课堂的主渠道功能,让德育教育回归专业课课堂,是践行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于2014年率先在上海市开展试点工作,在2016年习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迅速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工作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探讨[1-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是有效发挥高校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第二,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3-4],两者在目标、功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但二者又有不同侧重,课程思政虽强调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但不能替代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更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将思政课的内容融入专业课当中,充分发挥二者各自的思政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形成协同效应,增强育人合力。第三,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教学设计及实现途径的研究。如李国娟、于颖等探讨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5-6];柳逸青等则梳理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7];张天航、马艳艳等针对某类专业或具体某门课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对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如何落实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为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蓝本。
二、安全工程专业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安全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从事安全科学研究、安全技术开发、安全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安全监察与监管、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安全教育与培训、事故应急救援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安全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石油化工、建筑、采矿、交通运输等诸多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安全行业是艰苦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合格的安全科技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更要道德高尚,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具备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淡泊无私、甘于奉献的人文情怀。安全学科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具有显著的德育内涵和更高的德育要求。目前,关于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尚且较少[10-11],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和具体举措,充分挖掘安全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教学中的育人资源和思政元素,结合各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特点,寻找有效的融合手段,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有个性、重独立的“95后”“00后”青年在大学阶段获得更好的价值引领、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升政治素质,明确专业责任和职业使命。将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堂打造成不仅是教授安全科学技术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播正能量、培养高尚品质和情怀的道场。
三、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路径与方法
本文从总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探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线
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对这一理念的认同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前提。为此要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及推动作用,以支部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为载体,创新专业教师理论学习形式,扩展学习内容,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与此同时,立足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色,从专业顶层设计出发,在梳理本专业职业素养及价值引领方向的基础上,确定思政教育目标,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标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照各项毕业要求观测点,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设计或修订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并贯穿落实到教学大纲修订、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授课、课下拓展及全过程评价等各个环节。不断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授课手段,不断优化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积累思政素材,建立安全工程专业思政教育素材库;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机制。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实现持续改进,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梳理教学内容,实现价值引领
安全学科是理、工、文、法、管等学科的综合,是交叉学科,其学科知识体系中涉及到伦理价值、道德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内容较多。立足这一特点,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不能仅仅“就安全科学理论谈理论”“就安全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大局中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明确肩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融入当代工程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思维和工程伦理意识,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心系社会、有时代担当的安全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求精求细不求多,不追求在所有授课章节中全部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在授课重点章节上下足功夫,结合时事热点、工程实际案例、模范人物生平事迹等对专业知识点进行二次开发,顺其自然而非生搬硬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非“说教”地开展德育教育,在育人细无声中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引领的目的。例如,在入学教育中,为新生作主题为“从事安全工作,需要贵族精神———责任、荣誉、纪律、勇气”的专业介绍,在提高专业认同感的同时培育职业使命感;在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绪论一章中讲解流体力学的发展史并融入科学家故事,力求让学生对科学理论及其演变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崇尚真知、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感悟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在专业核心课“安全科学基础”讲述风险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分析风险管理与核心价值目标实现的联系,引导学生提高对于推进国家、社会及每个公民风险管控意识重要性的认识;在专业选修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通过系统讲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环境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客观、科学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而非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通过对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不断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混合教学方式
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催生“教”与“学”的变革,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同样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总体理念下,探索应用混合教学方法,如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课下”利用学习通、雨课堂、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及时补充参考书籍、扩展材料、视频等课程教学素材,系统有效地开展线上预习、复习、讨论和答疑;“课上”则采用开放性问题导入、主题演讲及讨论、红蓝军对抗、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以嵌入和渗透的方式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辩证思维、职业精神等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同时还能避免“说教”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
(四)建立双维度下的多元性评价方式
目前,专业课程教学考核多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为了强化专业课程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价方法应由单一的知识维度向多维度评价延伸,立足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维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然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的仅就某个阶段、某门课程或某项活动的思想教育效果进行简单、直接的评价并不合理,因此开展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切忌操之过急和过度追求量化。思政教育维度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学科专业的忠诚度、对学科专业价值的认同、学科专业方面的操守(伦理)、对与学科专业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业课程维度的评价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评价内容包括随堂测试、学生课堂展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线上拓展学习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总体评价原则为“多元性”“及时性”和“过程性”,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旨在让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安全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燃烧与爆炸学、安全工程学、通风空调与净化、安全监测与监控、职业卫生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基础学及安全系统工程及分析技术等。
安全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主修的课程有:燃烧与爆破、、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分析,安全工程、安全监督、职业卫生、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化学与物理化学、电气与电子技术、安全评估、安全管理基础学和安全系统工程等40多门课程。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尽管安全工程毕业生大量增加,但中国已有300多个高风险企业,因此应该处于供应紧张的状态。
但事实上,我国企业或组织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式很多。在我国各行各业,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大多来自其它领域,而且这种趋势将持续很长时间。
安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安全工程的就业方向1.大型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场安全教育、工伤事故处理、安全施工方案编制及审核、施工安全防护用具配备及管理及现场安全档案管理等工作2.大型厂矿、生产型企业,从事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评价、工伤事故处理及职业病防治等工作3.安全评价机构从事专业安全评价、风险评估等工作4.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政府层面的安全管理工作5.大中专院校安全工程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新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新能源;
3 房地产;
4 其他行业;
5 计算机软件。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安全工程师、安全员、网络安全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安全工程师;
2 安全员;
3 网络安全工程师;
4 信息安全工程师;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设备安全、结构工程安全的基本单元为对象实施教学的。在实际应用中呈现的工程问题具有多种学科交叉、集成的特点,这就需要将过程设备、结构工程、制造、管理、检测、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交叉集成。但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是按单向过程进行的,缺少横向之间的联系,如“安全设备工程学”的讲授,涉及到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断裂力学、传热学、过程装备设计、机械振动、金属材料、特种设备、金属焊接、专用软件等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融入这些课程的基础内容,进行贯通的交叉集成,这样学生所掌握的安全设备工程学的知识结构不是零散的,是系统完整的、结合工程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课程之间必要的横向结合,即知识的交叉集成。从安全设备工程学的角度看,设备主要是由静设备和动设备组成,涉及压力容器、输送机械、动力机械等。从单元装置上看,这些单元过程的运行是互相影响和关联的,某个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装置的操作,也会影响到其他装置的运行。操作参数的确定需要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对比分析,要考虑设备的强度和安全性、检测系统、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多学科交叉问题。因此设备的安全运行操作、控制和管理教学应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考虑。
二、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增加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内容
近年来,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社会上用人单位对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基本知识,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和实践相差甚远,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过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几个方面。生产实习是高校工科专业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但随着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专业发展,设置专业的方向越来越宽,专业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向多学科交叉方向发展,过去的生产实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新形势下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实习不注意专业之间的结合和交叉,缺乏多学科之间的有效衔接。多数情况下仍然只是金工实习、工厂参观等环节。安全工程专业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多学科交叉实习的方法,难以满足综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急需建立一个适用当前环境下的生产实习模式。实习内容应涵盖安全工程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将安全设备制造、运行、监测、管理等交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成为理论—实践—理论的高素质人才。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综合培养学生运用本科学习期间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以往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往往只要求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与学生专业有关的一些问题,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及学科交叉的教学要求,毕业设计应该从系统工程上总体把握工程实际问题,多角度、系统地进行分析,运用交叉思维进行设计和研究。在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过程中,将大课题分解为相关子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融合多学科知识及了解目前科技的前沿动态,学生在完成本身子课题的同时,也了解大课题的总体结构和解决方法。使学生们认识到安全工程专业本身具有的学科交叉特点。毕业设计一定要能结合工程实际,使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以及大工程概念。通过多学科交叉综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将会有利于学科间渗透、融合和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这对师生双方毕业设计环节都是一个挑战。
三、结束语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78-02
安全工程专业自改为一级学科开始,国家的重视程度日益明显,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苛刻。为了更好地贴近实际需要,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实验课程主要有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电子电工学、安全人机工程学以及个体防护等。这些实验课程从属于理论课程,多数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结合现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实际情况,分析传统实验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传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体系普遍以理论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但实验内容陈旧、所占课时比例小、应试教育思想严重。
1.实验课程时间少。实验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小,都是穿插到理论课程中,随着知识点的讲解而进行实验,只是初步熟悉实验器材的操作,对实验原理等并不能完全掌握。并且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实验无法产生联系,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对学科课程进行整体把握,更无法培养学生对该实验课程的兴趣爱好。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教学方法多年来未曾有所改变,以学生根据老师所讲内容完成实验为主,得出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实验中忽略了自身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课程中,缺乏创新、探索与讨论的实验。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能力。
3.仪器闲置浪费。由于学校对实验课程不重视,导致实验室少有人关注,实验室环境差,设备陈旧。学生课程按照专业划分,所以实验课程结束后,实验器材闲置。
4.成绩评定方法局限性大。现各高校均以应试教育为先,老师讲解多于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为了达到实验最终结果也是背诵多于理解,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社会所需人才不匹配。由于成绩考核只是基于最终实验报告的撰写,而忽略实验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疑问以及自身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问题成因
虽然安全工程已得到了国家重视,但教学依然存在问题,分析问题成因便于解决问题。
1.应试教育体制。由于受传统教育束缚,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对实验教学关注不够,导致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固定的实验教师队伍。传统教学一般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而我国一直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最后的成绩只是根据上交的实验报告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来评定,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在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上的水平,而这也是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2.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经常按照专业划分,所以也会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或是实验人数过多效果不佳。大部分实验仪器只是针对某课题而购买,适用范围有很大局限性。在实验教学中,学生没有选择权,无法根据自身能力水平选择实验内容。
三、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几点看法
根据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问题,对安全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可从完善教学内容、构建实验平台、增设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以及完善成绩评定制度四方面入手。
1.完善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全面把握安全工程学科的所有应知应会的实验内容,可将实验教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以及专业领域实验。(1)公共基础实验。这部分实验课程为简单的实验仪器应用,实验室制度的了解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等,主要为专业实验课培养基本动手操作能力。①数学实验。数学实验主要应用MATLAB软件进行简单的数学矩阵运算和绘图。②物理实验。主要内容包括:惠斯通电桥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惯性秤测量物体质量、示波器的使用等,旨在为专业实验奠定基础。③电子电工学。主要内容包括:戴维宁定理及最大功率传输条件的研究、单相交流电路的研究、三相交流电路的研究、模拟运算电路,研究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比例、加法、减法和积分等基本运算电路的功能、日光灯及其功率因数的提高。④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常见危险化学品的认知、酸碱滴定、沉淀平衡和电离平衡。(2)专业基础实验课。①工程力学。主要包括:拉伸、压缩实验,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观察和分析低碳钢及铸铁在拉伸和压缩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扭转破坏实验、金属冲击实验、工字型梁弯曲试验。②流体力学。主要内容包括:静水压强实验、文丘里实验、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毕托管测速实验、雷诺实验、管路沿程水头损失实验。(3)专业领域实验。①人机安全工程实验。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反应时间测定,检验优势手的反应时间与运动时间是否相关、注意分配测定、双手调节器实验、人体测量实验、闪光融合频率测定实验、错觉实验、人机操作实验、劳动强度与疲劳测定等。②作业环境检测。主要内容包括:粉尘、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的测定等。③噪声与振动。主要内容包括:道路交通噪声测量、驻波管法吸声材料垂直入射吸声系数的测定、混响时间的测定、振动仪的使用。④个体防护。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帽、滤光镜、防毒面罩、防静电服、保护鞋、安全带等使用方法。
2.构建实验平台。教学内容的丰富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大部分为验证性或认知性的实验,还应该加入能够提高创新意识、工程意识的开放性实验。(1)结合其他学科。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可与采矿、环境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的数字化软件来解决问题的能力。(2)安排递进式课程。针对原本的实验课程,在学习了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以及专业领域实验课程后,可根据学生能力先后参与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科研训练和开放实验,并且在毕业前进入科技研究与创新实验,进一步贴近社会需求。(3)运用引导式教学。运用引导式教学,要因材施教。指导教师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为主,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的学生,应开设自拟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等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4)建设开放实验室。由于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大,学生对于每门课程的时间分配都较少,应该更好地利用实验课。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实验内容等进行自由练习,有效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5)建设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网站。建设“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网站”,设置实验教学、教学资源等栏目,开放实验预约系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实验时可将实验数据或实验成果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师平台,实现实验室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6)开设“虚拟实验室”。利用软件搭建一个现代化或与现实实验室相同的虚拟实验室,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虚拟实验环境,可以测试实验器材临界点、发生危险的实验方法等。
3.增设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并基本掌握所学内容后,可向教师提出申请,进入科技创新环节或与学长学姐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在实验前,根据实验项目要求,查阅文献,设计方案,交教师评析,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并得到结论。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完善成绩评定制度。成绩的评定方法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成长。成绩评定不能只依据实验报告,还应包括对实验的整体把握、实验中的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以此来真实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自身能力的提升空间。
本文结合传统实验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传统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并从实验教学内容开始提出了解决方法。不仅要对实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和补充,还要对现有的实验课程分类并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不会觉得乏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要从实验内容进行改变,还要加入新鲜元素,如网络预约实验室、交流平台以及虚拟实验室,来提高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所提高,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实验课程之后,成绩优秀者还可以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进行科技创新实验,或直接进入课题组,为毕业设计和将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友兰,谭菊香.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试验》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75-76.
[2]杨凤,刘军,高金贺,等.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10-114.
[3]李学美,任伯帜,张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1+3+6”实验教学系统改革探索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5):103-106.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7S管理;实验室管理
一、7S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7S管理是由日本企业的5S管理和现代企业的6S管理发展而来的,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7大要素。这7个要素相辅相成,通过对人、机、环三方面7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实验环境,提高工作效率,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将7S管理策略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管理中,对参与实验的人员、仪器、材料、方法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和结合,达到安全、高效、优质、低耗的实验管理及教学效果。
二、7S管理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日常管理中,根据7S管理的7大要素对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进行管理。1.整理。整理是7S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根据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划分,将实验室内的所有物品区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即保留经常使用的实验仪器、试剂及耗材等物品,报废、丢弃使用周期长或不用的物品。将经常使用的实验仪器、试剂、耗材及实验记录等相关文件根据实验室管理规定放置于实验室内对应的实验台操作区域、试剂柜及收纳空间,将闲置的仪器设备及非经常使用的材料部件等储存至仓库中。可列入日常生活垃圾的废旧实验耗材应及时丢弃,需回收处理的废旧实验材料及过期试剂等需尽快提交实验管理系统废物回收申请,通过学校集中处置。2.整顿。学生在实验室内使用各种仪器期间,实验操作台面上的物品摆放要合理有序,以达到取用方便且安全的原则,提高实验操作效率的目的,物品使用完后应及时放回原位。(1)整顿实验仪器。在安全工程专业各个实验室内根据具体的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分区规划,便于学生分组完成各项实验项目。在整理后,将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摆放在方便操作的实验台位置。每台设备粘贴有仪器设备型号及管理人员信息的标签,并配有设备使用记录本和设备维修记录登记本。老师、学生每次使用设备后须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并恢复原状。(2)整顿实验材料。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实验项目涉及安全检测、人机安全测试、防火防爆检测、职业卫生检测和通风除尘测试等多类型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实验材料、试剂、耗材种类繁多,规格不一。本着“安全、高效”的原则将其按照实验试剂和实验耗材进行分类。实验耗材贴好标签并按种类摆放,可将经常使用的材料放在易取、显眼的地方。化学试剂贴好标签放在药品柜中,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以及具有危险隐患的试剂和药品需要专人负责登记取用,放置的药品柜需要上锁。实验结束后需要将材料物品放回原处,若发现标签损坏,及时更换。(3)整顿实验室记录。每个实验室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仪器、试剂和耗材的种类、数量也各异。实验室记录包括实验课程记录、学生签到记录、实验仪器使用记录、实验试剂使用台账、实验耗材使用记录以及实验仪器维修记录。每个实验室的记录材料应存放于贴有标签命名的档案盒内,并放置于文件柜中。因科研原因进入实验室工作的学生需要签署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和实验室使用申请登记表,单独存放于文件盒中,置于文件柜内存档。3.清扫。对实验室进行清洁打扫,保持实验室地面无垃圾、无灰尘、无死角,以及实验室台和实验仪器的干净整洁状态。整顿后的实验室,实验物品的放置位置较明确,一目了然,且合理的空间布置也能为清扫工作提供方便。从日常定期清扫到每次实验活动结束时的例行清扫,始终保持实验室的整洁状态。在清扫过程中注意仪器设备和清扫人员的安全,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处理和维修,有利于减少和及时切断污染源,减少实验室安全隐患。4.清洁。清洁的目的在于总结整理、整顿和清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规范化的实验实施准则,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推行7S管理的活动中,需要落实学校有关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任务制度”、“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等,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约束不良行为,推行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5.素养。针对进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人员有其具体的内涵,可从以下几点理解:(1)教学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认真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及安全保障工作,以及实验教学结束后的整理工作。课前需要将该课程使用的仪器按照预定的分组区域进行放置,并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调试仪器是否正常使用,检查实验环境是否安全。学生到课后,组织学生完成签到,清点人数并杜绝代签现象;实验教学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操作并进行演示,重点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危险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验教学结束后检查仪器使用登记是否完整,检查仪器组件是否收整齐全,处理故障仪器的维修工作,并做好实验室的卫生整理工作等。(2)进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学生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网上实验室安全培训及安全知识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及实验研究工作。学生必须认真听课及严格按照老师指导及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实验纪律,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实验项目需要分工明确并全体参与,杜绝抄袭实验结果的现象。实验室内禁止携带食品且禁止饮食。6.安全。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防止实验室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受到伤害,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将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置于首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验严格执行安全知识考核准入制度,使得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就具备一定的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进入实验室后,老师需要对学生强调本实验室的危险有害因素,实验室内的一切行为均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禁止一切危险实验操作,防止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核心安全意识,保证实验教学和实验操作能够安全、顺利地进行。7.节约。合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对时间、空间、器材等方面合理利用,形成一个高效、低耗的实验环境。维护好固定资产及设备,降低实验耗材的耗损,做好实验室成本控制。首先,从空间上进行整合,即将实验室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布,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空间资源,根据实验的人、时、数要求,整齐摆放好能够满足实验教学所需的实验仪器设备。其次,加强培养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维护以及对实验耗材的节约意识,爱护实验室公共资产,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实验室的维修和耗材购买资金,从每一次实验活动做起,厉行节约,拒绝浪费,旨在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