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控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务尽职调查 资本运作 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之间的投资、融资、并购等资本运作行为已越来越普遍,而资本运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对商业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经营的全方位周密考察,如果缺乏这一基础的投资、融资、并购活动,无疑会有高度的投机性和风险。从目前国内资本运作的案例来看,运作的成功率却不高。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但在资本运作时,缺乏有效的尽职调查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美国学者布瑞德福特•康纳尔就曾在《公司价值评估》中指出,如果对公司未来价值的变动并不清楚就实施并购,就是一种渎职。
财务尽职调查概述
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investigation)又称谨慎性调查,一般是指投资人在与目标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经协商一致,投资人对目标企业一切与本次投资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是在收购(投资)等资本运作活动时进行,但企业上市发行时,也会需要事先进行尽职调查,以初步了解是否具备上市的条件。尽职调查的内容一般包括: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研究、企业所有者、历史沿革、人力资源、营销与销售、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服务、采购、法律与监管、财务与会计、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等,也正因此,调查小组的构成包括了各方面的专家,有目标企业相关行业的行业专家、特定业务的业务专家、营销与销售专家、财务专家、法律专家等。透过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独立第三者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法律、业务等问题做出评析,在投资者对“目标企业”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尽职调查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目标企业”的情况,对投资项目的取舍做出判断,确定交易的方式,及早发现影响交易完成的因素。
在整个尽职调查体系中,财务尽职调查主要是指由财务专业人员针对目标企业中与投资有关财务状况的审阅、分析等调查内容。在调查过程中,财务专业人员一般会用到以下一些基本方法:审阅,通过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资料审阅,发现关键及重大财务因素;分析性程序,如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对各种渠道取得资料的分析,发现异常及重大问题;访谈,与企业内部各层级、各职能人员,以及中介机构的充分沟通;小组内部沟通,调查小组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及专业,其相互沟通也是达成调查目的的方法。由于财务尽职调查与一般审计的目的不同,因此财务尽职调查一般不采用函证、实物盘点、数据复算等财务审计方法,而更多使用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分析工具。在企业的投资并购等资本运作流程中,财务尽职调查是投资及整合方案设计、交易谈判、投资决策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判断投资是否符合战略目标及投资原则的基础。对了解目标企业资产负债、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充分揭示其财务风险或危机,分析盈利能力、现金流,预测目标企业未来前景起到了重大作用。
财务尽职调查内容
(一)对目标企业总体财务信息的调查
在进行财务尽职调查时,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目标企业的一些基本财务情况。通过取得目标企业的营业执照、验资报告、章程、组织架构图,财务调查人员可以了解目标企业全称、成立时间、历史沿革、注册资本、股东、投入资本的形式、性质、主营业务等。对目标企业的详细了解还应包括目标企业本部以及所有具有控制权的公司,并对关联方做适当了解。另外,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财务部财务人员结构、目标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程度、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也是需要了解的背景资料。
在获得上述信息之后,还应对目标企业的会计政策和税费政策进行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现行会计政策、近3年会计政策的重大变化、现行会计报表的合并原则及范围;及近3年会计师事务所名单和近3年审计报告的披露情况。目标企业的税费政策包括:现行税费种类、税费率、计算基数、收缴部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负担;关联交易的税收政策;集团公司中管理费、资金占用费的税收政策;税收汇算清缴情况。
(二)对目标企业具体财务状况的调查
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会影响到财务尽职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而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企业本身内控程序是否完善有关,因此,一般情况下,进行尽职调查时亦应考虑内控程序的情况。例如可以通过访谈、画流程图等方法对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总体把握。在了解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之后,就可以对其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进行详细调查。
在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时,对货币资金除了核实它的真实性之外,还应该关注是否有冻结资金的存在。对应收账款要进行账龄分析、逾期账款及坏账分析、近年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要关注其是否被高估,另外对大额应收账款还应调阅销售合同。一般国内企业会将投资、开办费、前期亏损或待摊费用支出暂列其他应收款,因此在对其他应收款进行调查时,应具体查询有关内容,评析会计处理是否合适,并做出合适的建议会计调整。对存货的调查,应查阅最近一次盘点记录,关注发出商品、分期付款发出商品,找出积压、毁损、滞销、过时以及有变现问题的存货,确定提取的准备是否足够,查询存货的计算方法,确定计算方法是否合适。进行长期投资调查时,对控股企业要验证其投资比例及应占有的权益,对参股企业了解其投资资料。对在建工程则要了解工程项目预算、完工程度、工程项目的用途,是否存在停工工程等。固定资产的调查,土地房屋则通过包括审阅房屋、土地的产权证明文件,如土地证、房产证等来调查,对机器、设备则要查询有否应报废或需要提取减值准备的机器设备,另外调查人员还应关注折旧提取的方法是否合理,折旧率是否反映固定资产的消耗情况和使用年限,折旧是否按照设定的折旧提取方法和折旧率计算已入账。对无形资产的调查,则要分析无形资产的种类及取得途径、无形资产的寿命、计价依据。而对于银行贷款的调查,调查人员应取得和查阅明细表,明细表应注明利率、还款期、抵押、承诺等情况,还应查阅贷款合同,了解有否资产抵押和担保等情况,还应测算贷款利息是否已足额提取,并已入账,并查阅是否违反贷款合同条款的情况。对应付账款,调查人员应取得明细表,并应分析应付账款周期、供应商分布情况。为了防止目标企业存在有未入账的负债,调查人员还应查阅期后付款凭证,查阅董事会、股东会会议记录,与有关律师尽职调查工作配合,分析对应付税金的调查,应取得各项应付税金变动明细表,并询问各项税种是否均已如期申报、完税,询问是否漏报、虚报、少报的情况,查阅与税务机关的往来书信文件,分析所交税金是否合理。
对反映目标企业盈利能力的销售收入及成本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应计算近几年销售收入、销售量、单位售价、单位成本、毛利率的变化趋势,近几年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目标企业大客户的变化及销售收入集中度,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的区别及对利润的影响,成本结构、发现关键成本因素,并就其对成本变化的影响做分析,对以上各因素的重大变化寻找合理的解释。对目标企业的销售收入分析,可按主要地区、主要产品、主要客户进行分类。结合上述的各项分析,可以对目标企业的过去和将来的盈利前景有所启示。对目标企业的三项费用分析,应按照费用明细表分析三项费用处理的合理性和未来走势与变化。对其他业务利润,调查人员应该了解是否存在稳定的其他业务收入来源,以及近几年数据。对投资收益的调查,调查人员应关注近年对外投资情况,及各项投资的报酬率。对营业外收支的调查应关注是否有异常情况的存在。
对目标企业的现金流的调查,调查人员应特别关注经营净现金流,并通过一些比率的计算来检验经营净现金流是否能满足融资活动的利息支出净额,并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寻找除销售收入以外是否还存在主要的经营资金来源,对经营净现金流的贡献如何。
(一)积极开展内部审计调查工作
我们根据本行的重点工作、簿弱环节及风险点确定审计调查项目二项。分别是《对瑞安支行集中采购管理情况的调查》、《对瑞安支行外汇法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的调查》。
今年8月份对支行集中采购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一些管理上的欠缺和不规范的操作,提出了整改意本文来源:文秘站 见和建议。
今年11月份对支行外汇法规、内控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现场询问、调阅部分档案资料和观察临柜操作情况,基本了解和掌握了瑞安支局外汇管理工作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瑞安支局能够较好地执行外汇法规,及时贯彻落实外汇政策,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业务授权分责明确。并能根据上级局的内控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各项内控制度予以细化补充,及时修订完善了各项外汇业务操作流程、外管股各岗位工作职责、外管股人员考核办法,建立了《内控督导检查办法》。但也发现了不少一问题,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提出整改建议,基本得到整改落实。促进了外汇管理部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外汇法规政策,严格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今年我们通过审计调查,共发现了违规现象20余项,提出整改建议20条,大部分已得到整改落实,分别撰写的调查报告已呈报给支行行长和中支内审科。
(三)积极开展审计发现问题“回头看”活动
在行长亲自督导下,我支行由内审牵头,认真组织开展了对20__年度以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检查,做足做细“亡羊补牢”工作,强化了整改落实,巩固了审计监督成效。
1、领导重视,强化整改意识。布置安排对20__年度以来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进行检查事宜。要求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整改意识,主动查找风险隐患,坚决杜绝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2、精心组织,确保整改实效。安排专人对所有审计项目进行逐一梳理,认真排查问题整改情况;并要求各部门将自查情况、未整改原因及下一步具体整改措施报内审部门。内审在各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进行了再检查。
3、强化责任,落实整改措施。制定了瑞安支行内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经过直接责任人、部门负责人认定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性质和情节等采取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并给予经济处罚。
4、严格督促,实现整改目标。针对个别未整改到位的问题,督促,制定下一步具体整改措施。通过开展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回头看”活动,真正实现了“整改促完善、整改促提高、整改促进步”的目标。
关键词:内部审计;发挥;监督;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内部审计机构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为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监督职能也随着内部审计的业务的多元化而逐步扩大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管理层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那内部审计是如何发挥监督职能呢,本文从以下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开展财务审计,分析企业整体经营运行管理情况,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财务审计,可以发现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年底开展的财务决算审计,涉及单位多、审计内容广,可以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进行一次全面“诊断”。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对公司所属13家单位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审计内容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往来账的清理(包括基建垫付款项和往来业务的清理)、固定资产及存货的盘点、工程项目结算、基建项目程序管理、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共查出8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10项,并要求限期整改。
通过整改一是规范了往来业务核算,加大了历年往来账款的清收力度,回笼资金,避免了坏账损失;二是加强了工程项目的核算与管理,对公司已完工未结算的工程项目进行清理、结算,确保企业资产反映真实性;三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加强了财务管理,为规避经营风险提供了保障;五是公司财务部完善各项制度,先后出台了《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办法》、《业务单据管理细则-收款收据》、《财务部派驻单位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管理办法》、《**公司发票管理制度》、《**公司会计质量标准化达标升级暂行办法》,为今后规范财务工作提供依据。
二、开展内控审计,发现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前预控,促进企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内控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定期对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主要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企业各业务部门编写自我评价报告和内控工作底稿和审计部门进行现场测试。自我评价报告主要是包括内容:一是描述年度新增哪些制度,采取哪些新的管控措施,目前管控措施的效果,还存在哪些缺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对上一年度提出的风险管控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及新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内控工作底稿是按照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设定风险关键控制点,控制标准,要求各业务部门对照控制标准,填写部门目前执行情况,存在的缺陷等。
通过内控评价审计,一是能及时发现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到提前预警,提前防控;二是能对已采取的管控措施在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措施具有时效性、可防控性。三是及时发现存在的内控缺陷,并督促限期整改,限期检查,查一个问题解决落实一个问题,避免造成问题查而不改,形成积累。确保企业各业务管理部门能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关注企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调查,侧重于提建议、揭隐患,比常规审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企业带有普遍性、苗头性、潜在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
内部审计机构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一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审计信息,利用审计成果,落实审计意见,体现审计作用的有效途径。二是充分发挥审计调查范围广、针对性强、覆盖面大、工作形式灵活等特点。
例如为了进一步加强控股子公司的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对控股子公司的经营现况,进行了审计调查。从该子公司的“股权结构、资产负债、经营现状和运营、存在的问题、建议意见、风险提示”等方面,向管理层提交了《关于**公司经营现况的审计调查报告》。通过此次专项审计调查,一是掌握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二是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风险管控要求,提出了风险提示。为加强控股公司的管理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开展后续跟踪审计,进一步检查落实审计中提出问题的整改,帮助企业“查漏补缺”,强基固本,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过财务审计、内控审计、专项审计和常规审计等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等方方面面做了“诊断”,发现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但如果被审计单位查而不改,对企业的发展也就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还应通过开展后续跟踪审计,来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五、结束语
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道路上,我们听到许多来自企业的问题:
如何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
怎样的内部控制才是好的内部控制?
怎样建立内部控制的常效管理机制?成本如何?等等……
古希腊剧作家欧晨庇德斯说过:“伴随成功的是智慧的闻名遐尔”(Along with success comes a reputation for wisdom)。我们可以理解成,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对工作方法的有效总结和对工作过程的有效管理。为了解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领域所处的阶段、存在的疑惑以及所需要的支持,我们进行了本次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调查。我们衷心期望本次调查可以对您有所启发。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专业团队基于一些内控建设的最佳实践以及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有关要求,设计了调查问卷,用以了解目前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方法论,使其能够更符合我们的国情以及广大上市公司的需求。
在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上,76%的企业不了解、不完全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企业目前可能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风险管理人才;
――企业可能尚未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意识模糊;
――企业可能对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存在疑虑。可能尚未了解风险管理对于保障资产安全,提高营运效率效果及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倒计时或刚开始?这是本次调查报告的标题,也是我们对本次调查结果的总结。
对于当前这个时期,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工作,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疑问句中:是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呢?中国的上市公司,由于各自不同的发展历程,管理水平的差异化是现阶段的国情。
如何使用内部控制这样一个先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无疑对中国的上市公司是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挑战。
我们希望尽绵薄之力,借本次调查的结果,在上述问题上提供一些启发。我们希望我们持续的研究,能够继续得出有价值的成果与见解,和各界人士分享。
D、调查结果
第一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
是否了解和符合监管要求
74%的企业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只有20%的企业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另外55%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其中部分企业不能确定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开展内部控制项目;剩余25%的企业认为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确定是否满足或认为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是否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在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上,76%的企业不了解、不完全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通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
74%的企业认为其已经设计了部分或完全的通用计算机控制(比如,系统开发与变更、信息系统安全等),但是69%的企业不能完全确定其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内部控制文档的编写与更新
内部控制文档的编写与更新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把公司整体控制情况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
在收集的问卷中,有25%的企业认同以上的说法,其他企业不能确定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的记录下来。
对于内控文档的更新,大约75%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文档。
第三部分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
识别、整改和汇报内部控制缺陷
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71%的企业认为,会在发现缺陷后立即进行改善。
73%的企业认为自身建立了有效的或较为有效的报告渠道。
第四部分内部控制测试与报告
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以及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74%的企业了解监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可是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上,有73%的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30%的企业认为,自身不能够独立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因此认为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协助他们进行内控有效性评估。
34%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符合证交所要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5%的企业认为自己部分具备编写报告的能力,其余企业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编写报告或者不能够编写报告。
第五部分内部控制常效管理机制
建立内部控制长效管理机制
72%的企业不完全同意企业本身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制。
20%的企业认为需要利用外部专业人员来协助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与评估等工作;30%的企业认为需要部分利用外部专业人员来协助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与评估等工作。
26%的企业认为自身非常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估结果非常关注,并且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纳入到定期业绩考评中;另外,有27%的企业不关注或不能确定是否关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
E、主要启发
主动型和被动型?
调查结果
74%的企业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
只有20%的企业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另外55%的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其中部分企业不能确定自身是否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开展内部控制项目;剩余25%的企业认为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不能确定是否满足或认为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主要启发
监管机构颁布了监管要求,为何企业仍然未能有效开展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工作呢?
我们就这个问题与一些我们接触过的企业进行了探讨,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可能存在如下情况:
――对于主动型的企业,把监管要求作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契机,自行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并已开展工作;
――对于被动型的企业,认为尚无硬性的具体时间表,认为内部无法推动或没有推动的愿望,对内部管理缺乏前瞻性和自我要求,尚处于观望阶段;
――企业的内控建设仍需与监管要求接轨。
通用计算机控制?
调查结果
74%的企业认为其已经设计了部分或完全的通用计算机控制(比如,系统开发与变更、信息系统安全等),但是69%的企业不能完全确定其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主要启发
如上结果带给我们新的启发,企业有可能:
――不十分了解如何设计通用计算机控制及其对企业的帮助;
――未掌握如何评估通用计算机控制设计有效性的方法;
――虽然已经设计了通用计算机控制,但是未定期对通用计算机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测试确认。
内控文档的更新:麻烦或是必要?
调查结果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需要把公司整体控制和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在收集的问卷中,有25%的企业认同以上的说法,其他企业不能确定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对于对内控文档的更新,大约75%的企业并不一定会及时更新内部控制文档。
主要启发
对于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被准确、完整地记录下来,企业有可能:
――未了解内控文档体现了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
――未了解内控文档是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和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基础;
――内控是动态的带有时效性的,过去有效的内控在将来可能不一定有效,所以更新内控非常重要。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
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上,有73%的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30%的企业认为,自身不能够独立判断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的有效性。
主要启发
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需要使用专业的方法并应用最佳实践,企业不能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或无法独立判断有效性,这有可能是因为:
――企业需要有具备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不具备这样人员的情况下,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在评价的专业方法上实现知识转移,如接受更多的专业培训,并通过不断实践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识别内部控制缺陷?
调查结果
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71%的企业认为,会在发现缺陷后立即进行改善。
主要启发
这反映出,只要企业知道他们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一般都会采取适当的行动以降低风险。企业不确定如何识别内部控制缺陷,这有可能是因为:
――不具备内部控制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从而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识别;
――不了解内控自我评估的科学方法。
可以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调查结果
34%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符合证交所要求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45%的企业认为自己具备部分编写报告的能力,其余企业无法确定是否能够编写报告或者不能够编写报告。也就是说,有79%的企业认为自身可以独立编写或部分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
主要启发
根据我们之前谈到的,79%的企业不确定是否能够识别内部控制的缺陷;但是此处我们看到同样绝大多数企业认为可以编制内控自我评估报告,这有可能是因为:
――企业未理解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必须是基于管理层的内控自我评估结果变质的;
――对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理解与监管机构的要求不一致,尚未掌握编写内控自我评估报告的方法和报告的编制基础、推论依据;
――内控自我评估报告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脱节。
何为常效管理?
调查结果
72%的企业不完全同意企业本身有持续监控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机制。
主要启发
大部分的企业尚未建立内控常效管理机制,有可能:
――企业不了解内控常效管理机制,包括如何搭建常效管理机构进行内控评估、汇报机制和日常监控手段等;
――企业不具备进行内控常效管理的资源。
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
26%的企业认为自身非常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估结果非常关注,并且将内部控制评估结果纳入到定期业绩考评中;另外,有27%的企业不关注或不能确定是否关注内部控制的评估结果。
主要启发
部分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非常重视,但并非所有高级管理层均能意识到这一点。
■观察
内控建设与监管要求接轨任重道远
根据德勤中国有关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需进一步与监管要求接轨。
近几年来,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先后颁发了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规定和相关指引,财政部也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中国区主管合伙人刘伟杰先生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相关的指引和法规不断出台。我们这次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及评估中国上市公司在内控建设和落实监管要求方面的情况,为公司提供有用和具可比性的数据,加深上市公司对监管要求的认识,从而透过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为监管机构提供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内控建设的有用信息,以协助其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完善内控,贯彻有关监管要求。”
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74%)的上市公司清楚了解监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但只有20%的上市公司认为自身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完全满足监管要求。
德勤企业风险管理服务华东区合伙人杨莹女士对以上结果的分析是: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对监管要求是了解的。中国企业各自的发展历程不一,许多公司内控在短期内尚未能完全符合监管机构的要求可以理解。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来讲,各类美国上市包括一些比较先进的公司也花了2至3年的时间来达到法案的要求。
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约四分之三(76%)的受访上市公司均表示不了解或不确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公司尚未理解风险管理对于保障公司资产安全和提高运营效率及公司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风险管理人才,或者公司对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意识模糊,也可能是对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存在疑虑。
杨女士说:“一些主动型的上市公司把监管要求作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契机,自行制定了实施时间表并开展工作。但是有一些上市公司仍然处于观望阶段。中国监管机构对内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与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要求接轨,并带有前瞻性。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契机,公司应在建立内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加强风险管理体系。”
2. 建立组织内部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目标。
3. 重视并做好内部质量审核,充分利用质量管理体系这个有效的管理手段,促进内部体系的保持和持续改进。
4. 建立相应的组织程序,培训人员,制定计划,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5. 协助总经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持续改进过程得到必要的支持。
6. 定期向总经理汇报质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包括改进的需求,以事实为依据,确保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使之与客户要求相适应。
二、内部审核
1 制定并审核企业年度内审计划和审核实施计划以供总经理批准.
2 拟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3 协助总经理定期召开管理评审会议.
4 全面负责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5 担任审核组长并选定审核员,并制定年度内审计划、每次的审核实施计划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6 指导编写《年度内审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7 组织、协调内审活动的开展.
三、实现质量计划目标
1.审查各有关部门编制的质量计划.
2.负责对各部门质量策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协助各部门负责人制定相关的质量策划及编制、实施相应的质量计划。
四、处理好与顾客有关的质量问题
4. 协助营销部,识别顾客的需求与期望,组织有关部门对产品需求进行评审,并负责与顾客进行质量方面的沟通.
5. 评审对新产品质量要求的检测能力.
6. 协助技术部评审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
7. 协助生产部评审产品的生产能力及交货期.
8. 协助采购部负责评审所需物料采购的能力.
9. 审查特殊合同的产品要求评审表.
五、质量标准制定和实施
3. 在质量要求方面协助技术部在设计、开发产品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设计和(或)开发的策划、确定设计、开发的组织和技术的接口、输入、输出、验证、评审、设计和(或)开发的更改和确认等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协助审核试产报告。
4. 为总经理批准项目建议书、试产报告、提供质量方面的参考意见。
5. 协助采购部做好所需物料的采购的质量检查工作。
6. 协助营销部进行质量方法的调研或分析,市场信息及新产品动向,审阅顾客的《客户满意度调查报告》。
7. 负责新产品或新原辅材料的检验和试验。
8. 协助生产部负责新产品的加工试制和生产。
9. 收集行业质量技术,制定适宜的内控质量标准。
六、生产和服务动作的质量监控
1.在质量控制方面指导生产部进行生产和过程控制,生产设施的维护保养,编制必要的质量作业指导书,负责产品的防护。
2.协助技术部编制相关的完善质量管理的工艺规程。
3.在质量方面协助生产部对《生产计划》的审批,负责设施采购的质量审批。
4.协助行政部对实现产品质量所需的工作环境进行控制。
5.负责进行产品质量验证和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
6.协助营销部在质量方面的售后服务工作。
七、测量和监控装置管理
1.负责对测量、监控设备的校准;根据需要编制内部校准规程。
2.负责对偏离校准状态的测量、监控设备的追踪处理。
3.负责对测量和监控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对企业资产增值及管理参谋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一些尚待探索和改进的问题。
1.1审前调查研究不深入,几乎不做审前调查报告
由于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审计人员经常不做审前调查,直接进入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忽视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特点、相关经济及法规环境等情况的了解,审前调查报告几乎不做。
1.2审计方案中审计程序相对固化,审计人员分工不明确,对审计实施工作指导性不强
审计方案的制定应该依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确定,而不应是脱离实际的模式化审计方案,对具体操作的指导性不强。
1.3工作底稿编制随意性大,取证不充分,“引规”不准确
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叙述不清楚,取证不充分,审计证据不能证明发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引规”上因找不到恰当“引规”出现引规不准确。
1.4审计报告质量不高
经常出现审计评价不准确,发现问题阐述不清,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引用已废法规,审计意见缺乏可行性及针对性等情况。
1.5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有时发生重大质量妥协,降低审计报告质量
内部审计人员执业中,未遵循重要性及谨慎性原则,面临内部管理高层的压力时,经常是审计报告避重就轻,审计处理意见不痛不痒,造成被审单位对审计意见不重视,整改不到位。
1.6与被审计单位主动沟通不够,影响审计质量
被审计单位不认可审计报告结果。如我局2011年12月对某领导离任审计中,审计报告事实清楚、引规正确,由于沟通不到位,某领导不签字,不认可,事隔一年后才勉强签字认可,影响了正常审计工作。
1.7审计发现问题整改不到位,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经常出现审计决定得不到认真落实,审计成果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很多单位,往往是审计决定下达后,审计人员不对审计提出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决定被束之高阁,造成年年审,年年都是老问题。审计跟踪闭环管理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
2铁路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2.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高效的内审运行机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通过建立如下制度来确保审计质量。①制定了《呼和浩特铁路局审计处审计业绩考核实施办法》,责任追究制度贯穿于内部审计全过程,从审计员、主审、审计组长,审计项目负责人都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落到实处。②建立审计责任考核追究制度,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明确每个环节应该查证的内容和应该使用的基本审计技术和方法,落实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监督与检查责任,通过审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来保障整体内部审计的质量。③是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制度,建立主审、审计组长、审计项目负责人、审计业务会四级复核制度,有序控制审计质量。
2.2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内审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加强对内审人员的管理。
2.2.1规范审计人员的准入条件。积极引进优秀的内审人员。从源头上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实行在全局范围内公开招聘与小范围选聘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进优秀的复合型内审人员,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2.2.2加强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素质。现代审计技术发展迅速,融入较多技术分析和专业判断,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内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熟练的审计技能、融会贯通相关的管理知识,还要求内审人员具有较高的沟通技巧,收集掌握分析各类信息和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
2.3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我们认识到先进的审计技术是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技术保障,审计方法创新的核心是信息化审计技术的应用。在审计中强化内控制度审计。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予以充分重视,正确地评价其内控制度。准确地把握审计测试的重点和范围,获取应有的审计证据。在审计中注重应用先进审计的方法,包括审计抽样、统计分析、分析性复核等,快速抓住审计重点,锁定高风险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2.4建立审计日志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要求审计人员每个工作日按规定撰写审计日志,①为明确审计人员责任、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依据;②为审计项目管理和人员考核提供第一手资料;③对审计人员自身而言,审计日记撰写也是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方式。④审计日记便于理清审计思路,实现思维飞跃,提高审计质量。
2.5控制好审计方案质量
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可以从源头控制审计质量。审前调查是编制好审计方案的基础,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难以制定出较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审计组应对审计对象的机构设置、管理方式、资金来源和有关业务操作流程等文件资料进行查阅,了解审计对象的制度建设情况;通过和有关管理层面谈,了解审计期间发生的一些重大决策情况;也可通过实地参观审计对象的工作地点,增加感性认识等措施了解有关信息,从而对被审计单位情况尽量详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可以确定本次审计的目标、范围和重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和分配审计资源,编制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尽可能做到审计方案重点突出、内容周全,组织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为现场审计的顺利进行提供条件,也为审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6开展内部审计业绩评估考核
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审计质量的考核评价。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及时发现审计工作中存在不足,审计制度的缺陷或漏洞,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确保内审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制定操作规范,确定审计评价指标,量化各指标权重,在期末计算出审计人员业绩指标。该办法与审计人员考核工资、个人总积分排名等挂钩,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该管理机制的运行,对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发挥重要作用,促使审计人员自觉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2.7完善审计报告
做好审计成果的利用工作,重点是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积极向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促进监督管理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重复监督,更重要的是,可促进这些部门根据审计信息,修改制定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促进企业规范经营。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是扩大审计影响、提高审计成果利用的有效途径。
3结束语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 评价指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管理机制,规范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它不仅反映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需要,而且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业绩的评价和激励都纳入其中。所以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缺陷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现行的《审计准则》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地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内部化。而内部化的评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实施的。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最终要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这是比较理想的。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窄
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窄可以从德勤的调查报告中体现。德勤在2009年5月统计分析了上交所35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然后挑选了近40家沪深有代表性公司进行了重点访谈调查。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涉及房地产、航空与交通运输、金融业等行业。调查结果显示,82.35%的企业组织了内控梳理工作,35.29%的内部审计开始更加关注风险和控制,但是仅有17.65%的企业检查了其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可见,企业更加重视流程层面的控制活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这一重要基础,我国企业传统的“重管理轻治理”的现象依然无实质性改善,局限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和范围,缺少与管理相结合的过程。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评价实务中,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是参照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进行的,内容主要是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是参照《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进行的。虽说审计署、财政部等各部门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应该说,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相当多的企业或个人对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些核心和基本问题如“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各监管部门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如采用何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等尚不明确;各个企业之间,其各自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究竟如何,无法进行相互比较。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内部控制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国内部控制评价还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四)内部控制评价、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许多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了很多的内部控制条文,但多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将已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其结果是存在制度却得不到执行。另外,由于审计、会计人员是单位经营者领导下的工作人员,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经营者所掌握和决定,审计、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职权,如果他们坚持原则,对单位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抵制,往往受到经营者和其他方面的阻力、刁难甚至打击报复,由于打击报复的手法往往比较隐蔽,且多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政府部门很难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会计人员的权益。为了保护自己,审计、会计人员便不积极进行内容控制工作,内控的作用便无法发挥出来。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设计的建议
(一)构建内控评价体系
在构建内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据企业的特征,制定一套具有统一、公认和完善的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可先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既可以从企业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控制要素入手。但无论怎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和前提。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采用何种评价标准对内控整体乃至具体的内控项目进行评价。笔者认为,考虑到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法合规性目标,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可以选用结果评价标准和过程评价标准。结果评价标准就是要考核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基于内控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结果考核指标,可以针对内控的绩效目标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并规定相应指标的合理标准来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按照内控项目来进行,按照风险管理思想,根据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要素来设定控制标准。即按企业内部控制项目分别设定评价标准,每一个项目都设计有一系列的具体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该项业务的内部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和监控方面,力争涵盖该项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选取何种内控评价标准,实务操作中均会涉及到选取的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其中选取的权重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内控评价的结果。但不可避免会存在权重确定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不能保证结果的精确性,因而应探讨更为合理的权重确定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传统制造行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解决目前基层员工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通过建立以岗位为主体,认真抓好目标分解和对标考核工作,最终实现员工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转变。
关键词 :岗位对标 岗位职责 考核指标
一、目前企业员工绩效管理效果差的原因
1.只重绩效方法设计,不重落实。通过调查了解,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方法和思想五花八门,仅从设计的角度出发,会发现不可谓不科学,针对性也很强,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时间一长就会束之高阁,制度规定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
2.重管理层,轻基层员工。据对中国企业的绩效管理调查报告显示,仅42%的企业能将员工的绩效考核进行精心设计。企业往往花很大的力气在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上,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对基层员工的绩效考核管理流于形式,既没有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办法进行研讨制定,更没有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落实,要不就是一岗一薪,只有基本工资;要不就是基本工资加绩效奖励。员工到底干的好不好,应该达到什么标准没有验证,出了错按制度进行处罚。
3.基层员工只关心自己拿多少钱。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绩效体系设计给中高层管理人员挂靠公司的经营指标,经营情况与工资直接挂钩考核,但对基层员工,绩效管理却流于形式。员工职责履行仅仅靠管理人员推动来管理,造成基层岗位员工只看重自己一个月收入是多少,而不关心企业的经营业绩,收入高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工作还可以,一旦企业经营业绩出现问题收入减少员工就开始另谋高就,造成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不高。
二、构建以岗位对标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
1.构建以岗位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体系的目的。构建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企业的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岗位说明书和制度规定为依据,通过对经营绩效指标层层分解,对岗位职责对标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一般岗位员工知道“干什么、考什么”,让基层管理人员知道“管什么、考什么”,人人身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指标、人人身上有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主动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岗位自主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
2.构建以岗位为基础的绩效管理的理论依据。第一,构建以岗位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主要通过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应用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KPI等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理念,对企业的战略自上而下的分解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真正做到企业的经营指标都有责任人,每个员工身上都有指标,让每一个员工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第二,岗位胜任特征理论。胜任特征表示对某项工作的卓越要求,能区分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指标和职责履行行为,而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建立最优,通过与最优对比,找出在指标管控、职责履行方面的差距和不足,通过整改不断提高绩效指标和履职能力的绩效管理方法。第三,对标管理理论。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找出单位内部、单位历史上、竞争对手最优的指标和管理方式开展对比分析,不断改进提高。而岗位对标绩效管理方式就是将对标理念应用到绩效管理过程中来,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的思想,提升岗位员工的履职。第四,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以内控体系建设为基础,国家五部委对企业规定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内控体系,要求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而构建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就必须以内控建设为依据,通过对文件制度、管理办法和内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为建立岗位指标对标和管理对标提供制度依据和流程依据。
3.构建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步骤。第一,前期准备工作。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工作分析形成岗位说明书,在岗位说明书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胜任模型设计。第二,成立岗位对标绩效管理组织架构。领导小组由企业领导班子、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及核心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第三,岗位对标绩效管理培训。第四,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第五,实施岗位对标绩效管理的分析改进。
4.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的效果评估。第一,对管理制度的评估,包括前期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制度完善程度、岗位说明书、内控体系的实施等方面的评估,前期准备工作的充分能为绩效活动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第二,对岗位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评估。第三,对岗位对标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与员工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进一步了解员工对岗位对标绩效管理实施的意见和建议。第四,对岗位绩效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系统的衔接与评估,主要观察绩效管理与培训、薪酬、人动等工作是否衔接得当。
参考文献
[1]董志强.人员管理的经济方法(第1版)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林新奇.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一)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培养风险管理意识
管理层应该依据企业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构建近期、中期以及长期风险管理战略。从融资担保企业风险容量出发,对风险管理运营、政策、道德以及法律风险进行综合性的评判。在战略发展方面,融资担保企业在其提供融资性担保服务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与再担保机构、银企共担等新形式的合作,寻找化解风险的新方式。还应该拓展非融资性担保、直接融资担保等业务,从而构建多样化、健全的融资担保服务。同时针对这些业务构建合理的业务流程框架,使得企业融资进得去,出得来,将担保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二)积极打造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对职工进行风险观念灌输,营造出融资担保企业在风险管理中的运营的环境。同时构建监管机制,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监控,如其违反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必须要对其进行追查和处理,并探寻管理漏洞,进一步完善内控风险制度,加强检查和追踪,最大程度降低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通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增强企业全体职工履行职责的自觉性以及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三)完善人力资源及组织机制
融资担保企业需要专业人才对担保项目进行评估、保后管理等,对员工的业务素养以及职业道德都有很高要求。因此,融资担保企业应该加大对员工的培训,积极引导员工提升自我修养,提升业务水平。并且要完善人力资源的培训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从而降低担保企业人力资源运营的风险。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管理与监督机制,从整体上管理各业务及产品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机制与流程的完善
(一)健全完善风险评估流程
一个完整的项目放款前需要经过项目上报―初审―补充调查―项目复审―补充调查―上会批复―决议出具等基本流程。流程中的每个节点,都需要设置相关的操作规范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其中重要性节点有“初审”、“项目复审”“评审决议”。
初审工作要点:对项目准入和所申请业务执行判断:包括是否符合准入标准(规模、行业、软信息)、所申请业务是否符合公司规范;对基本信息执行核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历史沿革、股权结构、财务报表数据、银行负债信息、时间、反担保措施等;对基础要件信息执行审查:包括个人和企业征信、纳税报表、关联方及网络查询;对财务数据的核实工作执行抽查和审查:包括银行流水、购销合同、出入库单据、存货及往来科目等;对于特殊事项执行审查:包括诉讼信息、重大资产、抵押物权属、特殊经营资质等;对其他辅助信息进行计算、判断、审查:包括交叉验证的合理性、用款需求的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合理性、盈利模式和利润水平等,并对于报告的整体逻辑性进行综合评估等;抵押物原则:抵押物必须同时具备变现价值和变现能力。
复审工作要点:对初审内容进一步核实其真实性准确性;结合整体信息对于项目调查报告的逻辑性执行评估;对所申请业务上报方案提供建议。
评审工作要点:符合风险管理要求数量的评委表决意见;否决人数、通过人数;授信总额;信用敞口;收费费率及约定用款时限。
(二)保后管理原则及流程
条线管理原则:设置保后管理中心负责保后管理政策制定,对保后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检查、督导及对保后人员培训管理等组织工作。
持续性原则:保后管理应持续贯穿每笔业务的始终。授信业务发生后,即应按照规定开展保后检查。对企业经营财务数据变动趋势、内部经营环境变化、所在行业及政策变化等信息综合分析,动态调险分类、信用等级及保后管理方案,直至该笔授信业务正常收回或终结。
差别化管理原则:根据客户信用等级、所在地域、业务处理环节的不同,保后管理工作实施有差别的保后检查频率和保后检查内容。
及时性原则:保后管理人员要按规定及时开展各项保后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并采取处理措施。
有效性原则:保后管理人员应始终牢记风险意识,摒弃“习惯检查,缺乏自觉”的被动风险意识。自觉进行保后检查,并做到“?z查必记录,记录必真实”,使保后管理工作有据可查,做到保后管理“实质重于形式”。
保后管理检查方式: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专项检查。
保后管理检查内容:借款资金用途检查;还款来源检查;经营持续性和(反)担保措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