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

第1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词语命名历史传承文化时尚所有的词语都有一个名称获得的问题。词源学即是应运而生的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学科。探讨词语的命名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溯源过程,人们的文化观念会渗透到词语命名过程中。

一、汉语专有名词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

地名是精神文化的结果,反映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共同规律,地名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不同时代文化特征。

例如,中国县市地名中含有“安”字的占38条:如安化、安庆、泰安、延安等,这些地名中大都表现出求平安,保太平的意愿。有的还表现出了一些特定历史朝代的政治现状。有一些地名清楚地体现出当时统治者的征服、顺化、臣化的意志。如招远县、开远市、宁远县、清远市、抚远县,“招”“开”“宁”“清”“抚”与“远”都构成动宾关系。前面的五个动词可看作是朝廷的统治意愿与行政权力,后面的“远”则指偏远地区,上面五个县市都位于古时边远地区,远离政治中心。

人名也是富于文化意蕴的一种词汇专名现象。对从古至今的人名,可以分析出其人、其实、其学的意蕴。例如,旧时当为孩子取名“狗剩”时,体现出家长心中的道教文化意识,即以贱为贵。同样,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也是为了达到平衡,以合于“道”。

店铺命名体现出行业特色,发财心理,时尚文化。如眼镜店用“明丽”“大光明”等、药店用“维康”“平安”等、求发财用“兴隆”“昌运”等、用“沃尔玛”“麦德龙”等最新潮的店名,体现更高层次的时尚追求。

二、汉语赋予词语命称时体现形象优先心理

汉民族思维有着重形象,重具体的特点,这种思维特点也体现在词语命名上。在创造一个新词时表现出浓郁的形象优先的造词心理。如“活菩萨”指心肠慈善,待人宽和。“轻于鸿毛”指死得不值得。“笑面虎”比喻外貌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拳头”产品指产品质量过硬。“摸石子过河”指边干边摸索。“踢皮球”指互相推诿。“红眼病”指嫉妒等。

三、“月令”语义溯源:《礼记·月令》解读

“月令“是指:我国农耕文化语境中的关键词。《现代汉语辞典》:“月令”条云:农历每个月的气候的物侯。但“令”作为词根,并无“气候”和“物侯”之义。

《辞源》(修订本)“月令”下曰《礼记》篇名。作为周公所作,实为秦汉间人抄合《吕化春秋》十二纪的首章,收入《礼记》,题曰《月令》。记述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

古代还存在丰富的“月令”体裁的文献。“月令”体裁当萌芽于前文字时期,它伴随着远古人类在采集,狩猎与农耕生活中对自然现象观察,辨识和思考而产生作为珍贵的口传知识指导先民的生活。当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月令”被少数掌握着书写权力,为统治者服务的人书写下来,其内容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渐渐丰富与完备,是“王者”治理天下所依据的政治文献。《礼记·月令》是“月令”体裁的代表,记载天子在一年各月不同的自然条件所的政令。在早期文本里,“月令”的语义为天子“每月当的政令”。

四、汉语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

汉语成语蕴涵着历史和文化的轨迹,千百年来不胫而走。许多成语出自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的笔下,从“哀鸿遍野”到“指鹿为马”,从“笔走龙蛇”到“水落石出”,这些成语有诗的韵律、词的韵律,又有散文的传神、小说或戏剧的精深。许多成语正在向人们叙述着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从“按兵不动”到“投鞭断流”,从“四面楚歌”到“神机妙算”。这些历史故事孕育而成的成语,越过时光长河,富载历史文化信息,使我们可以以史为镜,能知兴替。许多成语饱含生活的哲理,是无数先哲前贤对于人生感受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总结。从“塞翁失马”到“朝三暮四”,从“庖丁解牛”到“邯郸学步”,这些成语永远让我们汲取智慧和力量。许多成语妙趣横生,极富幽默,又寓教于乐,令人醒悟。从“二桃杀三士”到“此地无银三百两”,从“风马牛不相及”到“驴唇不对马嘴”。这些成语似谆谆教诲,激发人们去思考,启迪智慧。

五、英语词语命名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

语言是一个抽象的表征系统。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交际,还可以用来储存信息和进行思维活动。这两个功能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同的语言具有本质的相同特征。英语词语命名中同样存在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例如,英语“frontier”一词含义为“前沿”“边缘”,到了18世纪其新的含义为“美国西部边远地区”。众所周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列强先后到达美洲大陆,并瓜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后来英国建立了新英格兰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殖民地人于1775年奋起反抗,进行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国土主要位于东部。那么西部则被视为边远地区。因此“frontier”一词被赋予“美国西部边远地区”。现在美国西部已经步入现代化时代,那么“frontier”一词现在则解释为:“尤指20世纪前美国西部边远地区”。“minister”这个词指部长、大臣的含义。按照词源的解释,“minster”为“小官员”,而部长、大臣被人们理解为“大官”。原来“minister”的原始含义是指与皇帝相对而言。和皇帝相比“minister”自然是“小官员”。还有“netizen”一词意为“网民”。是由“net”“网”的含义加上“citizen”“公民”的含义合成的一个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每天我们都会看到新的词汇应运而生。

任何语言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汉英词语命名中人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这才是研究语言与语言规律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4

[2]杨雅丽.《礼记》语言学与文化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新英汉词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当代美国英语学习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

[6]成晓光.西方语言哲学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第2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成语就像其中一颗颗闪光的珍珠。教师如果用一根根细线巧妙地把这些成语串起来,学生学起来就会轻松自如,记起来也会深刻。比如,人教版四下《积累运用三》,编排了一组描写人物品质和感情的成语,如果让学生读背这些成语,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记起来也比较难。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让学生查成语词典,弄清这些成语的意思,然后练习用一些成语造句或结合课文写一段话,学生便能轻松记住这些成语了。

二、课堂争辩 彰显活力

课堂争辩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一学生向教材挑战:“我认为‘逼近’用在这儿不太恰当。”我听了大为惊讶,就让他说理由。他理直气壮地说:“‘逼近’含有逼迫的意思,在遇到压力时才用这个词,而榕树是鸟的天堂,作者与同行的人应该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的,所以,这儿可以用‘靠近’或‘接近’,而不应用‘逼近’。”而另一学生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逼近”用得非常准确,因为河面变窄了。而独木成林、占地18亩的榕树,正处旺盛时期,枝干多而密,相对于这只小船来说,榕树给人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在学生的争辩中,我趁机总结:用“逼近”一词能让我们悟出榕树的高大、茂盛,感悟到作者愉快的心情。

三、开办词语银行 盘活心中库存

大脑相当于一座银行,而积累词语,就好比办理了一张存折。当学生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不仅能随时兑换丰富的词汇,又可在盘活中增值。所以,平时我就注重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或是通过读书摘录好词好句,或是联系课文内容,创设语言交流平台,盘活心中库存,丰富词语积累。比如在教学《向往奥运》时,我问学生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时,天安门广场上那些翘首期盼的观众群情激奋,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又会怎样呢?你又将怎样来形容你的心情呢?学生交流后汇报总结,他们纷纷写出了许多成语。广场上观众的表现:欢声雷动、排山倒海、气贯长虹、欢呼雀跃、喜出望外、泪流满面……表达自己心情的:激动不已、刻骨铭心、喜笑颜开……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学习园地二》中的成语故事《胸有成竹》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试着积累一些事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如:曹操的“望梅止渴”、岳飞的“精忠报国”、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刘备的“三顾茅庐”等,一个成语一个故事,学生在积累成语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取得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巧借板画 化难为易

一些词语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少切身体会,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我借助表演、板画等方式,化难为易,巧妙解词。如在教学《林海》时,作者描写了林海的岭“温柔可亲”时,拿它与“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的秦岭作比较。学生对“云横秦岭”、“孤峰突起”这两个词语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时,我就巧妙地借助板画,让学生通过比较、评价来理解这两个词语。通过板画学生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这两个词语了。

第3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第4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修辞;教学;成语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267-02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是“四字格”,即四个音节,多带书面色彩,在逻辑上一般表示概念,在语法上能充当句法成分,基本上相当于词。修辞是根据题旨情境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以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在成语言简意赅的表现形式下其实隐藏着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有着比较丰富的修辞内涵。因此在修辞教学中,成语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教学研究对象。

一、平仄相调

现代汉语声调有四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语调长而平缓,合称为平声;上声、去声语调短而曲折多变,合称为仄声。平声是扬,仄声是抑,所谓的抑扬顿挫就是指平仄相调。平仄有规律地交替、对应,可以构成汉语的音律美。文学泰斗、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就讲过:“‘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因为前者是两平两仄,有起有落;而后者是四字皆平,缺乏抑扬。这是修辞教学中会遇到的语音修辞的问题。在对词语进行选择时,若从声音上考虑,就会注意平仄相调的问题。若把视线转移到四字格的成语上,会发现平仄相调的例子比比皆是,有“平平仄仄”的形式,如“瓜熟蒂落”、“风调雨顺”、“虚怀若谷”等,也有“仄仄平平”的形式,如“力所能及”、“草木皆兵”、“背井离乡”等。既有“仄平仄平”的形式,如“混淆视听”、“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等,又有“平仄平仄”的形式,如“蛮横无理”、“精卫填海”、“完璧归赵”等。甚至还有“仄平平仄”的形式,如“满城风雨”、“绕梁三日”、“恃强凌弱”等,当然也有与之相对的“平仄仄平”的形式,如“人定胜天”、“停滞不前”、“头破血流”等。由此可见,虽然成语短小,音节有限,但是它在字音上却高低相间,交相呼应,使声音趋于平衡、稳定,节奏分明,音律优美。对成语有了这种层面的关注后,学生对成语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其学习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二、叠音自然

叠音,就是音节的重叠。音节一经重叠,不但能产生音韵美,而且能增强描绘感和感彩。古代诗词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句,正是因为叠音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把李清照晚年悲惨的境遇刻画得相当成功,并且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同样的,这也是在修辞教学中从声音角度对词语进行选择的问题。作为可以选择的语言材料,四字格成语的叠音现象不容忽视,也是叠音自然的范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两个音节的重叠,如“悲悲切切”、“沸沸扬扬”、“唯唯诺诺”、“满满当当”、“形形”等;第二种是一个音节的重叠,这种情况又可以分成两小类,一是成语首个音节的重叠,如“斤斤计较”、“字字珠玑”、“娓娓动听”、“惺惺相惜”、“孜孜不倦”等;二是成语最后一个音节的重叠,如“议论纷纷”、“天网恢恢”、“信誓旦旦”、“想入非非”、“温情脉脉”等。以上这种叠音现象在四字格的成语中可谓是不胜枚举,也正因为有了音节的重叠,所以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表意也更加确切,情感还得到了升华。再次从声音角度对成语做出了如此观照后,学生更加感叹成语的博大精深。

三、色彩各异

在修辞教学中,谈到词语的选择时,除了声音方面,还有色彩方面也是一个切入点。色彩有感彩和语体色彩之分。汉语成语来源广泛,有的来自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来自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有的来自诗文语句,有的来自口头俗语,所以在表意方面十分生动而形象,这往往成为人们使用成语的驱动力。而从色彩角度来考察成语的话,对学生来说是有着新鲜感和趣味性的。首先看看成语的感彩。感彩简单来说就是褒贬色彩,反映说话人对所陈述事物的立场和态度。如果成语选用时不关注感彩,就会引起误解,甚至会使人感到爱憎颠倒,立场模糊。例如:“文成公主是一个胸怀大略,聪明而智慧的女子,当她离开长安时,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唐代比较先进的经验、文化带到藏民中去广为传播。”整段文字原本是赞扬文成公主的,但是“处心积虑”却含有贬义,指长时间地刻意盘算,这与初衷相违背。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难,但要选择一个最佳的表达方式,一时之间也颇费心力。最后有同学提出用带有褒义的“殚精竭虑”替代,这不失为一个较为妥善的改法。然后看看成语的语体色彩。语体就是适应不同交际功能、不同题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一系列运用语言特点的体系。语体类型可以分为口语语体、广播语体和书卷语体三大类。比如同样是表达“死亡”的概念,“一命呜呼”属于口语语体,比较诙谐;而“与世长辞”属于书卷语体,比较庄重。这个时候让学生继续搜集诸如此类的成语,学生的“战斗意识”也空前高涨。

四、辞格丰富

修辞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版块就是修辞格的教学。修辞格是一种语言中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常规并逐渐形成的固定格式。修辞格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我们习以为常的成语也包含着众多的辞格,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因此在修辞格教学中,成语依然是宝贵的值得挖掘的对象。在成语中常见的辞格有以下几类:

(一)比喻

比喻又称“譬喻”,即打比方。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典型的含有比喻的成语有“胆小如鼠”、“冷若冰霜”、“繁花似锦”等,这几个成语都具备了比喻的三个构成因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所以是明喻。而“人山人海”、“金玉之言”、“枪林弹雨”等成语中只出现了本体和喻体,因此是暗喻。至于只有喻体的“琴瑟和谐”、“骑虎难下”、“一丘之貉”等成语就属于借喻了。由于比喻的使用,成语就能用最短的篇幅刻画生动可感的形象,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当了解到比喻的存在以后,学生依葫芦画瓢,列举其他含有比喻的成语,这就加深了学生对比喻性成语的认识。

(二)对偶

对偶是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接近、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两个语句成双作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许多四字格的成语都是对偶的结构,如“铜墙铁壁”,“铜墙”和“铁壁”都是偏正结构,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符合对偶的要求。又如“水深火热”,“水深”和“火热”都是主谓结构,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同样体现出对偶的特征。含有对偶辞格的成语还有“根深蒂固”、“养精蓄锐”、“万紫千红”、“发号施令”、“丰功伟绩”、“左顾右盼”、“精雕细刻”、“心平气和”等。因为对偶的存在,成语看起来整齐醒目,读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实践证明,老师做了示范以后,学生对含有对偶的成语可谓是信手拈来。既深化了对成语的认识,也加强了对辞格的理解。

(三)排比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短语等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在含有排比的四字格成语中,排列的项目一般是单音节词,有三个或三个以上个动词的排列,例如“望闻问切”、“吹拉弹唱”、“切磋琢磨”等;也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形容词的排列,例如“轻重缓急”、“酸甜苦辣”、“老弱残兵”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名词的排列,例如“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油盐酱醋”等。这些成语在排比的作用下,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很有表现力。在让学生形成对排比性的成语的认知时,学生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和动力。

(四)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言过其实,使语言超过客观事实的一种修辞方法。四字格成语中的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夸大的成语有:“天翻地覆”(形容变化非常之大)、“一目十行”(形容阅读速度之快)、“气吞山河”(形容气势极其雄伟豪迈)、“胆大包天”(形容胆量极大)等。缩小的成语有:“九牛一毛”(形容极大数量中的微不足道的数量)、“轻于鸿毛”(形容价值极轻或毫无价值)、“弱不禁风”(形容身体很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羊肠小道”(形容曲折狭窄的小路)等。当然上述成语并非只是含有夸张这一种辞格,还有可能通过其他辞格来实现夸张。比如“羊肠小道”,就是比喻和夸张的集合体。在引起学生对此种现象的关注后,学生一方面意识到辞格使用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更加懂得成语的魅力所在。

(五)借代

借代就是说一个人或事物时,不直接把他们的名称说出来,而用另外一个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又叫“代替”或“换名”。成语中的借代种类还比较丰富,例如“红颜薄命”,“红颜”是指女子美丽的容貌,特指美女,这属于用人物的特征代替人物。又如“大动干戈”,“干”和“戈”都是武器名,代指战争,这属于用事物凭借的器具代替事物。再如“行将就木”,“木”指棺材,在这里属于用事物的属性代替事物。再比如“岛瘦郊寒”,“岛”和“郊”是指唐代诗人贾岛与孟郊,成语是借诗人的名字来代替诗人的作品,这属于用事物的创作者代替事物。同样含有借代的成语还有:“青黄不接”、“烽火连天”、“手无寸铁”、“大兴土木”、“纨绔子弟”、“布衣之交”等等。让学生解读以上成语的借代所在,往往会使学生对它们产生全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修辞教学中以成语的修辞状况作为教学切入点,既能深化学生对成语的认知,又能强化学生对修辞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吴启主.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貌合神离

英汉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本文以实例说明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种常见方法,强调了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貌合神离"的现象,能提高英语学习者准确理解原文意境的能力,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体会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它象征着“春天”、“温暖”, 它吹绿了中华大地, 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 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的“东风”是从欧洲大陆吹来的, 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 因此英国人讨厌“东风”。英谚中有When the wind isin the east , it’s good for neither man nor beast (东风到, 寒风吹, 对人对畜都不好) 。不过英国人喜欢“西风”, 在英国, 报告春天的消息是“西风”, 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言。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就曾写过一首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 诗的最后一行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2)。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相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我们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 有神话的“龙王”, 有“开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

(3)风俗习惯。英汉习语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与“dog”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低微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 大多数情况下, 狗是令人讨厌的东西, 其形象是肮脏、龌龊的。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 如 “狗急跳墙”、 “狗胆包天”等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中, 狗被认为是心爱的东西或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都没有贬义, 如topdog (最重要的人物) ,lucky dog (幸运儿) 。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及了”是dog 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喜欢猫, 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谗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 “cat”是魔鬼的化身, 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 人们厌恶它, 所以She is a cat 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4)历史典故。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也有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如: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 cut the Gordian’s knot (快刀斩乱麻) 等等。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还有大量的习语如: “名落孙山”、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等。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

(1)直译法。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误会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Easy come , easy go 来得容易, 去得快。

(2)意译法。一是改造法: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a cat on hot bricks. 形象是一只在炽热的砖头上行走的猫, 痛苦而狼狈, 这个情景与汉语中的“热锅上的蚂蚁”不谋而合, 都表示“焦急而狼狈”, 翻译时更换了形象, 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二是对联法:在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较多,上联说形象,下联说的是意义。

(3)套用法。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文采,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种情况,不如直接套用汉语中的同义习语,才能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三、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第6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汉语成语是汉语中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它具有丰富鲜明的文化色彩,并被广泛运用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然而留学生学习成语时会遇到很多困难。本文意在通过对英汉成语的比较,了解英汉成语的差异,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汉语的“成语”和英语的idiom是不对等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中的idiom有两种含义:1、a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2、the way of expression typical of a person or a people in their use of language。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中提到的成语是汉语定义中狭义部分和英语中的第一种含义。这里不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进行区分。另外,文中所涉及到的汉语学习者特指母语为英语或者精通英语的留学生。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积淀,并有相对固定形式的一种语言形式。通过英汉成语的对比研究,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能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从而使对外汉语成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从成语的来源出处、结构和表现形式、意义的整体性以及其中的文化色彩四个方面来讨论英汉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在成语上的异同。

(一)来源出处

英汉成语的来源有一些是共同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从几个来源和出处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

1、生活方面

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call a spade a spade,汉语中“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所以来自农业方面的成语相对多得多。

来自航海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to clear the decks等,汉语中“一帆风顺”、“同舟共济”等。由于西方的航海业发达,而中国长期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航海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方面的成语英语要比汉语多很多。

来自商业方面的成语:例如英语中有to talk shop, none of my business等,汉语中有“奇货可居”、“利欲熏心”等。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所以来自商业方面的汉语成语大多含有贬义的色彩。

来自军事方面的成语:英语中 to put up the sword, 汉语中“破釜沉舟”、“偃旗息鼓”等。汉语中的相关成语大多和历史故事有关。

2、来自着名文学作品中的成语。英语中的成语大量来源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及《伊索寓言》和希腊罗马神话等;汉语中的成语多来源于古代诗词歌赋,以及传世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老骥伏枥”(曹操《步出夏门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等。

3、来源于宗教中的成语。英语中的这类成语主要来自《圣经》,如the forbidden fruit, Judas’s kiss;汉语中的相关成语主要来自佛教,如“五体投地”、“回头是岸”等。

通过对成语来源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体相同,英汉成语在来源的几个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每个来源的具体表现上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在不同的来源分析方面,英汉成语表现为数量上的必然差别,这也是两种语言形成过程中受到不同价值观和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所引起的。其次,不同的对成语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结构和表现形式

英汉成语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遗传下来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都相对稳定,一般是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示的是独特的意义,用简单通俗的话表示深刻的道理。两者的不同之处体现在具体的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从成语的外部特征来看,汉语中的成语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其中96%是四个字的,但是也有三字和四字以上的成语。而英语中的成语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结构相对灵活。

(三)成语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思维方式等

汉语的四字格成语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对对称之美的追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这不仅是指汉语成语的字数和结构,还指成语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且中国人喜欢偶数,四字格的语言形式体现了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心理,以及汉语和汉文化庄重典雅的特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正统思想,使得由《论语》中演化而来的成语非常之多,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国重视儒家思想的特质。当然,根据上面提到的成语来源,还有一定数量的成语体现了中国的佛教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而在英国,航海业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多成语是与航海业相关的,体现了当时丰富的航海文化;英国是西方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国家之一,故英语成语中有不少是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另外,还有一些反应古时候中西方不同政治体制的成语。英国历史上教皇和国王互相统治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争斗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反应这种斗争的成语比比皆是,例如“the king and pope”“kings have long hands”等,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产生的相关成语有“为富不仁”“官官相卫”等。

二、原因探究

英汉成语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原因:

(一)从成语的源头可以一窥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首先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人民对世界认识的不同,从而使得成语的来源大不相同。其次,也是成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督教对英语成语的影响,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导致了英汉成语的另一个显着差异。再次,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促使不同成语的产生。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各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对成语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的不同。汉民族整体思维方式在汉语中的体现是大量的对偶、对照、排比和反复等。这在成语中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汉语成语四字为主,字数和结构对称对偶,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

(三)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是形合为主的语言,而汉语是意合为主的语言。而语言中形合和意合差异的产生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因素导致的。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一般来说,开始较多接触汉语成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法,对他们介绍相关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甚至一些着名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在专业汉语技能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成语, 教师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分配和课堂节奏,因为一般来说,要把一个成语完全讲透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与此相关的汉语文化知识,并提出相应的英语成语,不仅把语言和文化教学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成语教学课程,以对成语教学进行更透彻深刻的讲解。通过对比分析,学生掌握到的不仅是语言知识,还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菁.从英汉表情感的成语看中西“天人关系”的哲学观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第7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论文摘要:习语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习语叉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中英两种文化孕育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习语。试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宗教信仰、事物认知观等方面探讨英汉习语所折射的民族文化特征。

习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惯用语、典故等,是一种在结构上与意义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它是语言中的精华与瑰宝,含义深刻且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时,习语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其文化特征。以下谈谈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的关系。

一、 自然环境差异

英汉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方式有异而形成各具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因而英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来自航海用语的习语。如: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take the ropes了如指掌,to trim one’sails to the wind随机应变,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坚持到底等等。英语 中有不少用鱼来比喻人的习语:a poor fish可怜的家伙,a cold fish冷淡的人,queer fish怪人,a shy fish羞答答的家伙等…。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山水对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山崩地裂、东山再起、水到渠成、土生土长、卷土重来、揠苗助长、顺藤摸瓜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又如,中国盛产竹,竹子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习语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节外生枝等。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咏竹之高洁与坚贞。英美民族生活地区不产竹,bambo是舶来品、借用语,所以英语中与竹子相关的习语寥寥无几,更无联想意义。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汉语用雨后春笋般 、如雨后春笋,英语用 like mLlshrooms。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夏天常常是骄阳似火,赤 日炎炎似火烧。英国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英国人形容夏天是如“爱人”般可爱、温柔、美好。在汉语中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在英语中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著名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二、风俗习惯差异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民俗是习语赖以生长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要表示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汉语有习语“小菜一碟”英语有习语 a piece of cake。汉语的“小菜”与英语的“蛋糕”都有“容易(或轻松愉快)的事情”之义,这与两国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蛋糕是英国人在 13常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一种食品,所以他们就用piece ocake表示一件容易做的事情。在中国,小菜在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易如反掌,因此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这两个习语反映了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在性格方面,中国人质朴凝重,谦虚宽容;英美人性格外向开朗,看重自我,从不贬低自己。汉语习语如“不为祸死,不为福先”、“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枪打出头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中无者莫强求”…等表现了中国人以自苦、中庸、明哲保身为特点的为人处世哲学。而英美人则强调人要不断创新,不满足现状,标新立异,寻找新的机会。如“No money,no honey.没有钱就休想得到称心如意的女人为伴侣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在爱情和战争中,采取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等习语就是这种形象的反映,这些对于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是接受不了的。

三、历史文化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由于古代中国长年战争,许多习语如围魏救赵、临阵磨枪、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卧薪尝胆、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出自国家间的征战故事,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古代的英国,磨坊和铁匠铺是农村的主要手工业生产地,许多习语如 arut!of the mill job没有多大变化的普通工作,to go tosomething at hammer and tongs全力以赴地,call a spadea spade实话实说 ,to come under the harmer被拍卖”等与此紧密相联 。

四、典故和神话故事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典故。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画龙点睛、愚公移山”等出自神话传说。英语习语如“cat’S paw受人愚弄的人,the bear and thetwo travelers患难见人心,the dog and the cook吃一堑,长一智”等出自《伊索寓言》,“Aladdin’S lame能满足人的一切愿望 的东西,old nqan of sea难以摆脱的人或物”等出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 ,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汉英民族对客观事物各持己见,赋予事物不同的内涵。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习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有时也用“腾飞的巨龙”来形容我们的国家,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语 中 aragon是邪恶的代表,是一种凶残狰狞的怪兽。撒旦被称为d~gon,凶暴的女人称为dragon,“亚洲四小龙”是“Four tigers”,而不是“Four如 ns”。又如在中国北方,猫头鹰出现就是一种凶兆,和吉祥全然无缘。英语中却有 aswise as an owl,表明西方人把 owl象征“狡猾、机警、聪明”。两个民族都养狗,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狼心狗肺、狐群狗党、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腿子、狗头军师”等口j。由此可见中国人对狗讨厌之至,对狗没有任何赞美之意。然而,对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做人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有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优胜者;a gay dog快活人;a water dog水性好的人;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又如中国人用“花花公子”表示“只追求享受、过纸醉金迷生活的轻浮阔少爷”,用“拈花惹草”表示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而英语的 flower却无汉语中提到的含义。再如daffodil汉语中是“黄水仙”,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语中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在色彩方面,英语中的白色象征着快乐、纯洁。例如习语“days marked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a white lie无恶意 的谎言,white elephant大、笨而无用之物”…。但在汉语中,白色蕴涵悲怆贫寒,衰败死亡之意。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一穷二白”,都勾勒出苍凉寂凄、衰败哀愁的意境。

六、宗教差异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人中国已一千多年,人们相信佛主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很多习语如“一尘不染、万事皆空、现身说法、借花献佛、在劫难逃”等与此有关。在英美,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习语“God helps those wh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 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sword ofDamocle即将临头的危险,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等来自“圣经”。

总之,英汉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富于表现力和生命力,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民族文化在语言里的结晶,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芒。通过英汉习语来源的比较,我们看到了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征,能更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英汉习语。

参考文献

[1]刘艳芹.从英汉习语看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J].平原大学学报,2O06,(4):87—89.

第8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论文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这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了解不同文化中语言的民族性特色而且还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英汉文化背景下的习语和语言特色的不同。 

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材料的广泛,以及中英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习语,而且更要引导学生了解习语的形成。对习语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英习语在文化上的差异,对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习语,即习惯用语, 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和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作为一种语言,习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信息。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比研究: 

1. 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打捞等。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等。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四面环海的英国渔业十分发达,因而,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两难;feel under the water感觉不适。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很大比例。因此习语很大一部分与农业有关。例如:“挥金如土”,“瑞雪兆丰年”,“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解甲归田”等。 

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地域辽阔。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导致英汉两个民族对“东风”与“西风”的理解截然不同。在汉语中“东风”常是褒义词,东风吹后大地回春、万物吐绿,象征着蓬勃生机。而“西风”常是贬义词。“西风凛冽”,象征着荒凉。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在英语中,“东风”与“西风”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恰恰相反。西风从大西洋吹来,吹绿了英伦诸岛。雪莱(p.b.shelly)在ode to the west wind(《西风颂》)中讴歌了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西风,表现了他称赞人类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而东风从欧洲大陆吹来,正如中国的西风。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因此对中英地域差异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学的理解。 

2. 习俗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的习俗差异表现在不同的生活习惯上。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例如:“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丧家之犬”,“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虽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绝大多数没有贬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top dog (优胜者,左右全局的人);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练的水手) 等等。而恰恰相反的是,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此看来,汉语中一些动物的形象与英语中一些动物的形象在某些方面差距实在太大了。不了解其文化意象将可能引起误解。可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习语背后体现的社会习俗和文化意象是非常必要的。 

3. 宗教信仰不同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有些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国长期以来深受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而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习语上也有明显的反映,例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不知道某人与亚当有什么区别”,同样,由于亚当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位,没有什么人见过他。所以,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成了“完全不知道(他是什么人)”;to raise cain译为“惹恼该隐,大发脾气,找麻烦”。亚当和夏娃的长子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供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嫉妒,杀死了弟弟亚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谋杀者,因此该习语表示“大发雷霆”;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意为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它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习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eth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在伊甸园偷吃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的故事。又如,谚语“when the sun rises, 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也是出自《圣经》:据说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o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主)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

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汉语里便随之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其有关的习语。如:“回头是岸”;“借花献佛”;“在劫难逃”;“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同样,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汉语中有一些习语直接或间接源自道教。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如,同样是afterlife一词,中文意为“来生”;“来世”,指人的生死轮回;而西方基督教无此概念,所以其英文含义为“人死后的那段时光”。 

4. 历史典故背景 

英汉习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典故是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词语构成的语句。典故都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源自希腊神话的achilles heel使人联想到“唯一致命的弱点”。achilles heel“阿喀琉斯之踵”讲的是这样的故事: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名英雄。小的时候,阿喀琉斯的母亲提着他的脚后跟把他浸入水中。使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无懈可击,唯独他的脚后跟因被他母亲抓着而没能浸入水中,后来在特洛伊战争中他的死敌用一支毒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全身上下唯一能致他于死地的地方,使他在悲愤中死去。因此,“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便成为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词;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译为“进退维谷”,出自荷马史诗;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 

汉语中的习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 “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愚公移山”;“黔驴技穷”;“刻舟求剑”;“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画龙点睛”;“精卫填海”等出自神话传说。这些成语、习语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 

英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语“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the blind god),其对应的汉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语“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语 “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语“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这些谚语都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5. 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习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习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然形似汉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习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语“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习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习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对习语差异性的研究,将有利于学生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习语丰富独特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为英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对此方面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论文集)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 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4. 陈文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 英汉多功能词典 [k].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研社,1997. 

6. 秦秀白. 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 [k]. 北京:天津科技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 现代汉语词典 [k]. 北京:商务出版社,1985. 

第9篇:含有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语文教学; 互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006-001

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匮乏,使我不得不既要从事初中的美术教学,又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多年的跨学科教学实践,逐渐使我认识到在教授具有相同主题的内容时,我们的教学内容能达到最佳的生态互补。

古往今来,人们似乎有意识到或无意识的认识到一个问题: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其实是需要融合的,美术教学需要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教育,而语文教学更需要美术教学的形象化做补充。美术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各异罢了。东汉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试》中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谬形。随色象类,曲德其情。”这说明美术创作不仅是描绘可视的事物形象,也同文学作品一样,还要描绘出事物的“形”和“神”“情”。西欧有些名画,多是取材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中国有些山水画珍品也汲取古诗词的意境,神韵评鉴作品善用“诗情画意”一词,说明好的诗文要含有画意,而好的绘画又何尝不饱蕴诗情呢!

人们常喜用一个成语叫“图文并茂”,“图”即图画,“文”即文字,“并茂”即指不仅画画得好,文字语言生动形象。从古时的雕版印刷的《金刚经》上,我们即能看到精美的图画和工整的文字相得益彰。如今形式多样的图书,受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我们在欣赏着故事内容的同时,也感受着画面的形象性,有写实的,也有夸张的,有时还不失一些幽默风格。当然,这些融合在我们的现代教材上随处可见,如九年级教材上的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插图《瞻瞻的脚踏车》和《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美术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又一个契合点就是审美教育。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的基本内涵表现在,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首先美育是始终不脱离美的形象的教育。美总是呈现为某种形象,我们之所以能够从美的事物里面接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洗礼,也是因为美的形象在给我们“讲课”。“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流连在诗人描绘的山月琴风图中,自然会领略到那种悠闲、自由的人生境界。其次,美育又是通过病态的形象的情感感染作用完成的。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美的形象总是饱含着情感。我们讲美是一种“活的形象”,这个“活”字所描绘的也是人与审美对象之间在情感层面上的沟通:“只有当他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他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才是活的形象。”秋瑾作《宝刀歌》:“宝刀侠骨谁与俦,平生了了旧恩仇。”晚清静观子《六月霜》写秋瑾以刀当剑,醉唱“中夜发长啸,烈烈如枭鸣”。尺铁寸金,在诗人心中的刀不再是普通的刀,而成了活的形象。我们感受这把刀的锋利尖韧,不是为了知道它的武器特性或者铸造工艺,而是因为它身上凝结着壮烈和慷慨。美育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情感与形象感染中实现的。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