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研员结对帮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增设组织聚焦教研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县管为主的背景下,从教研工作力量来说,“县―校”两级网络是常态模式。这种模式中,县级教研机构的力量不可能全覆盖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科,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据此,开县做了如下探索:
根据“基地示范,板块融合,强弱搭配,地域临近”的原则,在“县―校”两级网络之间增设“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片区均衡中心”),由一名主任、多名专兼职教研员组成,将全县划分为13个片区,分别成立“片区均衡中心”,建构起“一个整体、三个层面”的组织机制。“一个整体”是融上下(县、片、校)交互、左右(校际)协作的整体。“三个层面”是: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教研活动的布局规划、管理、评估等工作,负责为片区提供信息支持、专业指导、过程监管、成果评估;片区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安排好片内教研活动的计划、活动及检查评估;学校结成联片教研群体后,教研重心转移到学校,教研主体回归到教师。
在具体工作方式上可采取“3333”的方式,即管理上的三级互动,一是县级统筹,二是片区协调,三是学校强化;内容上的三元联动,一是片区内的学科联动,二是片区内的校际联动,三是重难点问题的片区内的整体联动;运行上的三组推动,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宏观策划,二是成立实施小组中观组织,三是成立学科小组微观实践;保障上的三制驱动,一是共同愿景机制提升凝聚力,二是考核激励机制提升实践力,三是经费筹措机制提升保障力。(具体参见笔者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2年第3期的《单元教研: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质量》)
二、培植教研基地校聚焦示范辐射问题
在分片的基础上,在片区内的中学、小学、幼儿园中各选择一至二所相对强势的学校作为基地校,由县级教研机构重点培植,以期充分发挥基地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开县主要做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方面,实施县级教研员“蹲点”打造基地校的行动,有效而快速地促进基地校的成长。其主要做法有如下八个递进式的行动:
一是访谈调研,召开基地校领导、学生、教师座谈会,以进一步摸清、找准问题;二是常态观察,带着主要问题随机深入课堂听常态课;三是反思重构,在常态观察的基础上,围绕问题共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据此予以重构课堂;四是双师同堂,在反思重构的基础上,学校再派一位教师在新的班级按新修改的教学设计上课,县级教研员同步进入课堂,当教学进程推进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生成点被授课者忽略时,就迅速跟进投入,将教学推向纵深;五是诊断再研,在双师同堂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交流,围绕主问题谈进一步优化的策略,并根据新策略或新问题确定下一轮研修的主题;六是主题研修,根据预设的新主题,教研员、骨干教师与学校全体专任教师进行在岗研修;七是比较研究,根据研修主题,基地校的骨干教师与县教研员分别进行同课异构,根据授课情况进行评议研讨;八是专题讲座,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县级教研员做专题讲座,对学校主问题的解决及其进一步发展方向做引领。
另一方面,实施基地校帮扶片内各学校的行动,有效促进片内各学校校本教研质量的整体提高。其主要做法是:
在基地校先一步、高一筹做好自身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在县级教研机构的统筹协调下,在“片区均衡中心”的统一组织下,建立起基地校与片区学校校本教研帮扶共进机制,采用学校结对、教研组结对、教师结对的方式,将县级教研员培植基地校的八个行动下移到片内各个学校,并明确每期的基本活动任务。每学期基地校领导与片内学校领导交流切磋校本教研工作不少于2次,基地校骨干教师送课到片内学校或开展同课异构不少于2次,帮助片内每所学校培养骨干教师不少于3人。
三、菜单式送教到校聚焦热点难点问题
对学校校本教研的热点难点问题,采用专题突破的方式予以聚焦。主要做法是:
第一,征集学校校本教研问题,梳理出共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征集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研。县域内每个学校的校长、教学副校长、教科室主任、1名教研组长、2名教师代表参加现场问卷调研,由县教研机构设计问卷并组织实施。通过对现场问卷的梳理,找出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成立问题攻关小组,明确基础分工。根据梳理出的问题,成立问题攻关小组进行攻关。这种小组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问题攻关统筹小组,由县教研机构的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第二层面是问题攻关实施小组,一个问题成立一个小组,主要负责1个问题的解决研究与实践。问题攻关实施小组由5人组成,组长1人,组员4人。组长的产生由县教研机构与县基教科(处)共同决定,从在该问题上具有研究强项的人中选拔,可以是县教研机构教研员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小组成员由组长遴选产生,但每个组内必须保证县教研机构有1人参与。
第三,集体备课,协同攻关。在统筹小组的统筹下,各个实施小组开展集体备课工作。第一步是分工准备,在一定期限内组长负责该问题的全面思考,组员2人一组,一个组负责该问题的文献收集,另一个组负责该问题的典型案例收集。第二步是共同假设,根据文献与案例,5人小组共同研讨梳理,提出解决该问题的主要策略或路径。第三步是撰写稿件,5人小组每人承担一个小点或几个小点的写作,由组长统稿。
第四,集体会诊,修正定稿。在统筹小组的组织下,将各个实施小组集中起来,每个组阐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或主要思想,其他组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补充与修改建议。实施小组梳理、汇总补充与修改建议,并据此修改完成本组的稿件,直至定稿。
第五,网挂选题,学校自选。将已经定稿的各个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选题挂在县教研机构的网上,由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安排时间,联系5人小组的其中1人前去主讲。
四、全员课改合格课活动聚焦基础建设问题
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础力量是教师,基础阵地是课堂,基础方向是课程改革,因此学校校本教研的基础建设应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为撬动并助推这一基础建设,开县以“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为载体予以聚焦。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抓住契机开展新课标分解工作,出台合格课新标准。随着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实施,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进入了“再出发”的新阶段。作为县级教研机构在县域课程改革中理应主动、有效地作为。开县抓住2011版课标培训实施的契机,扎实开展课标分解工作。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对课程教学的引领是正确的、有益的,但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脱节或者说是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缺少一条通道也是不争的事实。要主动自觉地铺设课程标准与一线教学之间的道路,就必须根据地域教育特点和学校教情学情,扎实地进行课标分解工作。纵横研读2011版《课标》,整体搭建分解框架,逐点分解各项要求,依次检验分解效果,探索目标测评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新的课改合格课评价标准。
第二,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行动研究,定期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达标活动。锚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导向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指导上下功夫,在各种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的构建上下工夫,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下工夫。据此,开县出台了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的专项文件,在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扎实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
第三,分层稳妥验收,报送备案。当全员课改合格课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后,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进度服从质量,成熟一批验收一批”的原则,拟定可行的验收进度,申报开展验收工作。在开展验收工作时采取分层的方式,即教师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学校负责,学校中层干部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片区均衡中心”负责,校级干部课改合格课达标考评由县教研机构负责。旨在通过合格课的验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课改步入常态化,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其验收结果按每学期报送一次,学校报均衡中心,均衡中心汇总后报送县教研机构,县教研机构汇总后报送教委基教科备案。
第四,动态管理,绩效奖励。课改合格课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已达标的课改合格课教师,在督导室、包片科室、进修校、“片区均衡中心”和学校的随机检查中,发现上课未达到“课改合格课评价标准”者,则视为课改合格课不达标,须再次进行考核评价。各中小学校必须安排不高于10%奖励性绩效工资(提取班主任津贴后)用于对课改合格课达标的教师进行专项绩效奖励,并将课改合格课达标作为干部储备、提拔、使用和教师评职晋级、优先评优的必备条件。
五、出台专项文件聚焦长效机制问题
县教研机构聚焦学校校本教研的质量提升,不可能绕开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探讨长效机制建设。据此,可借教研机构服务于教育决策一职的履行,有效出台并扎实实施一系列的专项文件。以开县为例:
为增设“片区均衡中心”,出台了《关于印发〈设立片区教育均衡发展指导管理中心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片区教育均衡发展中心研训工作的考核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一年一度的考核促进“片区均衡中心”工作质量的提升。
为放大基地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出台了《关于建立研训机构“领导联片教研员挂片基地校帮片”研训工作制度的通知》与相关的配套文件,进一步提高了县级教研机构的引领指导与基地校对片区的示范辐射作用。
为开展好“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评价标准、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评价标准、开展全员课改合格课达标活动的通知、全员课改合格课验收标准与验收办法等文件,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该项活动的开展。
建区以来,湘桥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构建和谐湘桥为目标,把教育摆在全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和行政权限等原因,湘桥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市区学校与市郊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全区有四个带农街道(镇),带农学校数占全区总学校数的62%,而学生数只占全区总数的35%,学校规模比较小,办学理念相对滞后,设备设施落后、缺乏,办学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情况,近几年来,湘桥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实施帮扶工程,稳步扎实推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实施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建立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2007年10月,湘桥区教育局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制订了《关于开展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计划利用5年时间,力争到2011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的均衡发展。
2007年10月11日,举行了湘桥区学校结对帮扶启动仪式,确定了第一阶段结对帮扶对象。第一阶段我们选择了办学规模大、办学综合实力强、办学质量和水平高的7所学校(其中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所)与34所带农学校组“结对帮扶”对象,并确定了具体的帮扶内容:⑴优质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在教学设备、场地设施、办公装备、图书充实、教辅资料等方面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⑵优质学校每学期分别派出具有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经验的人员到结对学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每学年累计不少于10次)。⑶“结对学校”每学年到对方学校开展集体活动二次以上。集体活动形式主要以听课、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参加教研组活动为主。⑷帮助薄弱学校开展课改工作,共同提高课改质量。每学期为受帮扶学校组织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展示日”活动和一次送教活动,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受帮方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受帮扶学校教师应在帮扶学校上二节以上的公开课。结对双方学校要安排相应学科优秀中青年教师(每个学科不少于1人)结对并开展教学方法、经验、信息等的交流,共同提高。⑸组织优秀学生与受帮扶学校学生结对,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进行帮扶。
活动开展至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各单位共组织了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研讨座谈会20多场,教学展示日、教学开放日活动10多场,教学观摩课40多节,青年骨干教师结成了40多个对子。同时,帮扶学校已经向受帮扶学校投入140多万元用于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
二、加大师资调配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精神,加大全区师资的调配力度,努力促进实现全区教育力量的平衡发展。一是在新毕业的师范生竞争上岗时,专门设置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由新毕业的师范生自由选择专业、编位进行报考,优胜者上岗,保证走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每一位新教师的素质,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农村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近几年来从市区优质学校抽调了40多位优秀的行政领导和教育教学骨干到各所带农学校任校长或中层干部。三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轮岗支农”制度,几年来共抽调市区208名中小学教育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缩小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使全区学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三、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促使我区基础教育由数量型向效益型、从普及型向优化型转变,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湘桥区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至2007年底,全区先后撤并12所学校。其中1998年,区政府选择意溪镇作为先行点,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学校7所,把海南、荆山二所小学并入后径小学,把团三、埔东、头塘三所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昌懋小学并入西都小学,把桂坑小学并入锡美小学;2001年把凤新花园小学并入区实验学校;2002年把城西下洲小学并入上洲小学。2004年把河北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城北小学并入昌黎路小学;2007年撤销太平路小学并入培英小学;对规模过小学校的撤并,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学校办学效益差、教育教学质量低、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保护了在校学生接受较好教育的权益。
四、实行经费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步伐
积极筹措资金,每年在教育转项资金中编列改薄扶持专款,重点加强薄弱学校的投入,帮助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全区2007年底全面完成“改危”任务,所有中小学都实现校舍楼房化。2007年教育局在教育专项资金中安排180万元用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全区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配置办公电脑、山区基础小学校舍修缮、增加对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7个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工作。每个实验室的设备费用原来应由学校负担的50%,改为由区教育局筹资投入。
五、加强教学教研指导,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15年前,我刚接任教研员工作。一次,我到最偏远的一个农村幼儿园调研。那个幼儿园地处山区,依附于小学,整个幼儿园只有一个班和一名教师。我的到来让这个质朴的农村教师又激动又惶恐,在交谈之中,她向我道出了心声:“你是第一位到我幼儿园来的教研员,我不知道什么是课程,也不知道有个‘《纲要》’,我就带着孩子唱歌跳舞讲故事,不让孩子闯祸。”听了这番话,我久久不能平静。在回来的路上,我望着窗外连绵的山林陷入了沉思:农村,一个应该被重视的地方,农村的孩子,正面临不能再等待的成长之痛。在中国,最多的是农村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中的教师就像静待开放的山花,急需营养补给,亟待精心浇灌。而我能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做些什么呢?转眼,15年时光荏苒,我和这些农村教师行走在专业成长的探索之路上,有喜有忧,有花有果。
一、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感受到被关注
任何一名教师都渴望被关注、被重视。农村幼儿园教师更是如此。多年来,我的足迹踏遍全区每所幼儿园,对500多位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过问卷调查,每到一所幼儿园都会召开教师座谈会,经常和个别教师促膝谈心,曾专题访谈过16名农村幼儿园园长,进行非参与式教学观摩222次,收集并分析了教师备课记录、幼儿园工作计划、教研计划和教师培养计划等几百份资料。
教师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是否取得教师资格证等基本情况,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选择、师往、教育评价、家园合作、教研教改困难等专业发展现状,以及职业认同、职业期望及培训需求等方面。园长访谈内容涉及园本课程与教研、园长与教师培训、幼儿园发展规划及面临的困境等方面。非参与式教学观摩主要包括新教师教学活动展示与考核、优质教学活动展示与教坛新秀评比、早期阅读活动与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研讨、教学活动设计研讨与展示、良师展示与带徒展示、观点报告与名师示范等。
据2013年9月统计数据,全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如下:一是教师队伍年轻化。29岁及以下的教师占83.8%,30—39岁的教师占12.2%;10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占83%,10~20年教龄的教师占16%。二是无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比例大幅下降,但仍有19%的教师无教师资格证;转行转岗教师比例较高,占总数的45%。三是教师学历整体较低。38%的教师为大专学历,其中50%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56%的教师为中专学历,其中20%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6%的教师为本科学历,但都是其他专业毕业。四是教师专业水平与能力亟待提高。但是,农村幼儿园教师有上进心,渴望有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渴望成长。
一、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感受到能成长
为推进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甘做润物无声的及时雨,努力给予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教研支持。
(一)规范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可是,不良师德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时有耳闻,所以我们对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园教师,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规范其职业道德。师德报告的引领、师德标兵的评比、“爱与责任”的演讲,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提高了对职业的认同度,明确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如,甬港片区与慈城片区的幼儿园组织教师开展师德职业培训;慈城镇中心幼儿园组织教师观看《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等电影以及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等相关电视节目,还组织大家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等,为教师树立师德榜样;洪塘和庄桥片区的幼儿园则组织教师开展师德演讲活动等,他们邀请教研室主任进行“行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专题报告,请幼教教研员分享“今天,我怎样做教师”的相关理念和经验等,让教师明白怎样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规范教师教学常规
针对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及转岗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设计了全区统一的“幼儿园备课本”,内容包括幼儿园一周活动安排、集体教学活动方案、区域活动安排、一日活动流程设置与目标要求、每周工作小结等。比如,对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我们要求教师做到:熟悉教学内容,能熟练讲述故事和弹唱歌曲;认真准备教具、学县;教学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有趣、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语言规范、简练;对幼儿的评价科学、多元等。
同时,在每学年的开学初,我们要求各幼儿园教师按年龄段分别开展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研讨。分析幼儿年龄特点,规范教师备课要求:实施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初职教师规范性备课和经验教师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积极探索教师备课与教研相结合模式:独立备课上课一同伴听课观察一教师自我反思一同伴支持互助一教师深入反思一修改教案一再次实践一形成新的经验,使备课成为促进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研究性工作。例如,慈城镇贝贝佳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走好备课的第一步——幼儿园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的提升”。该幼儿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存在“以‘本’为本,缺乏创新,重难点不明确,领域特质把握不准”等问题,于是,在我们指导下,该幼儿园从理论学习人手,以案例剖析为载体,开展了集体研讨、同伴互助、经验分享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能力
有一位农村幼儿园的老园长曾对我说:“我们幼儿园每年都有新教师,他们不知道要如何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不晓得自己每天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区里能不能出一个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供他们参照?”这位老园长反映了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真实情况。于是,我们组织区内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等对全区农村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开展情况作了深入调研,并研制了《江北区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先在各试点园试行,一学期后收集试点园的意见和建议,对《细则》进行了修改、完善,然后由区教育局发文推广应用。《细则》分别对各年龄段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和教育建议,包括“幼儿行为要求”“教师工作要求”“保育员工作要求”,解决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二、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感受到有未来
如何让农村幼儿园教师不断开拓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怎样引领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未来,我们作了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一)深度蹲点,分层研修
作为区幼教教研员,我每学期深度蹲点两所农村幼儿园,每园每月2天,与园长、教师座谈,预约教育观摩,开设示范讲座,参与教研。如,我曾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做过“做一个有品位、有能力的幼儿园教师”的讲座和“规范和优化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辅导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农村幼儿园教师开展分层研修,如,针对农村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开展了“保教管理论坛”活动,针对一级教师开展了“保教案例演讲”活动,针对新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小故事分享”活动。我们的分层研修还包括针对青年教师的“班主任工作研修”,针对成熟型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与优化研修”“特长教师音乐教学的专题研修”等,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城乡联动,园际互助
为促进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及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成长,我们利用区域中的示范幼儿园帮扶、辅导农村幼儿园,形成城市带农村、公办园带民办园、大园带小园等园际互助机制。有歌曲弹唱、早操创编、设计教学活动与评析等提升教师技能的辅导;有班级环境创设、充分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教玩具制作的联动展示和观摩学习。如甬港片区的江北实验幼儿园与怡江幼儿园围绕美术教学策略等主题举行园际联动教研展示活动,帮助教师们明确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我们还成立区“幼教协助组”,聘请优秀骨干教师为教研协助员,协助区教研员指导农村幼儿园的教学教研工作,不断完善区(教研室)——片(辅导幼儿园教研组)——园(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从而推动了农村幼儿园的教研工作。
(三)骨干引领,形成合力
为了更好地辅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充分挖掘区域内的“草根专家”资源,将我区的特级教师,市、区级名师,学科骨干等优秀教师组成“复合型专家团队”,每两年开展一届“良师带徒”活动,以“一带二,一带三”的师徒结对培养形式,每月开展一次辅导培训,具体活动形式有小组合作式、实践体验式、专家引领式、案例分析式、成长档案式等,至今已经开展了10多年。如,2012年暑期,“草根专家”们对全区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分别举办了“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的解读…‘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和有效性教学”等讲座。名师的示范与辅导,帮扶与结对,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了一批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
一、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示范辐射体制
优质园是否能够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以及制度的执行是否到位。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因地制宜,建立制度,健全体制,从根本上保障优质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如:我区出台了《蜀山区幼儿园教研分层管理意见》,作为全区发挥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的指导性文件,以该文件的实施为切入点,建立了“发挥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工作制度:一是分层指导制度;二是观摩教学制度;三是园本教研制度;四是工作联系制度;五是检查考评制度。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发挥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的工作机制,其核心内容为两个方面:纵向实行三级管理,横向实行三层交流。
(一)纵向实行三级管理
纵向为“区——网——园”三级管理,全区幼儿园根据地理位置和工作实际,分成7个教研辅导网,每网覆盖约10所幼儿园,每一级各负其责,承担不同的管理任务。“区”成立教研工作分层管理领导小组,局分管局长任组长,教研员具体实施,负责教研宏观管理;各“网”由一所优质园负责本网幼儿园教研管理和指导工作,结合本网实际,制定计划、开展活动;各“园”负责本园教研具体工作。
在三级分层管理中,由优质园负责的教研辅导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要负责对网片内的幼儿园进行指导,还要将指导情况向上反馈。通过三级分层管理,发挥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调动了全区7个教研辅导网和75所幼儿园的教研积极性。
(二)横向实行三层交流
我区搭建了三个层面的交流平台。一是“网——网”交流平台。各网之间学期初交流工作计划,学期末交流工作总结;每个辅导网组织公开观摩活动时,都会邀请其他辅导网的老师参加,共同分享教研心得。二是“园——园”交流平台。每网覆盖的10所幼儿园中,既有优质园,也有薄弱园,办园性质、办园条件、办园水平各不相同。在教研辅导网这个大家庭里,各园可以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是“师——师”交流平台。优质园的骨干教师可以和其他园教师进行多方面的交流、研讨。
二、从现场观摩入手,搭建示范辐射平台
保教工作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发挥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薄弱园的保教工作质量,优质园理应成为保教工作积极的引领者、有效的示范者。因此,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开展保教工作现场观摩活动,为优质园搭建示范辐射的平台。现场观摩的内容应涉及幼儿园保教工作各个方面,从环境创设到家园共育,从班级管理到教研组建设,从教学过程的调整到园本教研的开展,从一日活动的安排到游戏活动的组织。现场观摩活动的形式也可以多样,既有优质园的示范教学,也有薄弱园的同课异构;既有区级的大型观摩交流,也有网内的小型观摩研讨,让现场观摩成为发挥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的大舞台。
三、从教研科研入手,展示优质园教学成果
优质园和薄弱园之间的最大差距就是教科研水平的差距。为了提高薄弱园教科研水平,应结合各种教科研活动,抓住时机全方位展示优质园的教学成果。一是参赛展示。可以把优质园参加教科研比赛的过程与展示的过程结合起来,开阔薄弱园的视野,如:我区组织课改成果评选时,将各优质园参加评选的成果进行展示,让薄弱园了解其科学扎实的研究过程和丰富详实的档案资料等,对薄弱园的教科研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二是开放展示。可定期组织区域内的优质园向薄弱园展示园本教研成果,包括教学展示、经验介绍、专题讲座等,给薄弱园以启示和借鉴;三是获奖展示。优质园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颇多,如:“教学评比”、“基本功大赛”、“教学新秀大赛”等,可将优质园获奖者精彩的教学活动、作品等集中起来进行展示,促进薄弱园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四、从结对教研入手,引导薄弱园自我发展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学期一、两次的观摩学习,对于薄弱园来说,只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提高办园水平,那就要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优质园若能与薄弱园结对教研,与薄弱园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就能为薄弱园提供持续长久的帮助与扶持,引导薄弱园走上自我发展之路。因此,我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结对教研工作。
一是幼儿园之间的结对教研,即优质园与薄弱园之间的结对教研。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从教研的制度、时间等各方面提供保障,使教研工作顺利进行,从而提升保教工作的质量。而薄弱园往往缺乏科学管理,保障不了园本教研的正常进行。将优质园先进的教研管理理念和方法带到薄弱园,势必会帮助其深入有效地开展园本教研。
二是教师之间的结对教研,即优质园骨干教师和薄弱园年轻教师之间的结对教研。优质园骨干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具备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能力,而薄弱园师资素质整体有待提高,普遍困惑、难解的问题层出不穷,又缺乏专业的引领,教研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优质园的骨干教师深入薄弱园,与年轻教师结对进行教研活动,能快速提高其专业水平。我区要求每位骨干教师必须与薄弱幼儿园的一名青年教师“手拉手”结成师徒,每学期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三是网内的结对教研,即同一教研辅导网内的优质园和薄弱园结对教研。在三级教研管理模式中,教研辅导网在区级指导下,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同一网片内的幼儿园会经常共同活动,为网内的结对教研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区要求每个教研辅导网内的优质园都要和本网内的一所薄弱园结成对子,定向帮扶,力争使帮扶对象实现三个“一大步”:办园理念端正一大步、办园水平提升一大步、教师素质提高一大步。
四是网际的结对教研。根据教研专题的不同和各园的实际情况,也可打破教研辅导网的界限,让优质园与其他辅导网的薄弱园结对,把宝贵的经验辐射到更多的幼儿园。此举能扩大优质园与他园的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五、从支教送教入手,帮助薄弱园快速发展
园本教研是“在本园中,基于本园,为了本园”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因此,每所园只有基于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才能提高教研水平,这对薄弱园来说难度不小。若能从优质园选派骨干教师到薄弱园,上门为其“把脉号诊”,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现场教学示范,甚至手把手地进行指导,能够使薄弱园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有利于快速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实践证明:发挥优质园示范辐射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实现了优质园和薄弱园的双赢共进。一方面,优质园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过程中,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进取,可谓“教学相长”。另一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薄弱园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也许恰恰就是优质园的不足之处,优质园若能虚心学习,也必有所获。优质园和薄弱园的双赢共进,同时也整体提高了区域内学前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但是,也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应建立对优质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奖励机制。优质园自身工作已经非常繁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又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使得优质园不堪重负。若能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势必会提高优质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积极性。
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共有教师24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18名,“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优秀学员1名,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展秀婷特级教师工作坊成员1名,南宁市教学骨干6名,南宁市良庆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1名。该教研组积极进取,勇于变革,不断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力,提升教师素质,逐步形成了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教研文化。该教研组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其他学科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风气。
变革:焕发新活力
说起本校的数学教研组,大联小学的校长黄英仁感慨于该教研组的巨大变化。他说:“以往数学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时,多数老师只是听中心发言人讲,即使有些老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可由于组内成员多,很多时候还没轮到自己发言,活动就结束了。现在,教研活动在小组内开展,规定每人必须参加,人数少了,人人都有机会发言,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
教研组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收获教研成果?2010年,李为定副校长决定改变数学教研组原有的结构设置,把教研组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组,三个年级组的组长根据本组的教学实际,组织组内成员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如每个学期开学伊始,各年级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提出2—3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组长将问题集中起来,确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本组的教研主题,然后紧密围绕教研主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主管三个年级组的教导主任李菊娟要参与并指导各年级组的教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各年级组的组长要与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整个学期的教研任务,并及时进行阶段总结。变革后的数学教研组分工明确,教研工作有的放矢,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黄洁彬老师是数学教研组中年级组的组长,2012年秋季学期,在征集大家的意见后,她将组内老师普遍感到困惑的“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作为本组的教研主题。确定了主题,组员们开始了思考和探索,在对比课改前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后,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课改前,在教学“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学方法单一,但学生学得扎实;课改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倡多样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计算出错率却增加了。如何让学生既能扎实掌握传统算法,又能开动脑筋,掌握多样化的计算技巧呢?黄洁彬带领组员们积极探究、实践,通过反复分析组员古迎春老师的《用一位数除三位数》教学案例,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并非因为基础知识没掌握好,而是由于粗心、马虎,没有进行检验,书写不规范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组员们提出了培养中年级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具体要求,并把这个要求坚持不懈地落实到教学中。“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普遍形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个主题研究也解决了我的教学困惑。”古迎春老师这样说道。
和中年级组一样,在2012年秋季学期,低年级组针对低年级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问题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高年级组则以组员杨健梅老师参加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解决问题”专题赛课活动为契机,集体深入研读、对比教材,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开展了“如何有效使用主题图”的专题研讨。
变革后的数学教研组,其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明显增强,各年级组都有了明确的教研方向和主题,并且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研工作的主角。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变革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研工作效率,使数学教研组焕发出新的活力。
结对:携手共成长
为使新、老教师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还实施了“青蓝工程”,让新、老教师“结对子”,建立“师徒”关系,开展“传帮带”。老教师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青年教师给老教师讲解教学新理念和新技术,“青蓝工程”不仅提高了结对双方的业务水平,还增进了教师间的情谊,营造了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联小学青年教师陆秋月对自己在2010年上的那节公开课记忆犹新:“由于课前对教材的解读不够准确,抓不住教学重点,课堂很混乱,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课后,陆秋月的“师傅”梁明巽老师主动找到她,和她一起重新研究教材,一起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及点评,一起准备教研活动材料。每次陆秋月上课,只要有时间,梁明巽都会到她的班上听课,课后从教材解读、教学预案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细致地指导陆秋月。同时,陆秋月经常抽空听“师傅”讲课,虚心请教。经过一个学期的“帮带”,陆秋月的教学水平有了全面提升,在2011年春季学期“解决问题”专题赛课中,她荣获了校级一等奖,她的课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学生的喜爱。在陆秋月进步的同时,梁明巽也受益匪浅,她说:“在这个活动中,我们不仅是师徒关系,还是同伴关系,我常常从陆秋月身上学到不少新东西。原本我在计算机操作、电教平台的使用等方面不是很熟悉,在陆秋月的帮助下,现在我学会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可以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了。我希望我们继续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2011年9月,刚毕业的杨贵玲成为大联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跟许多新教师一样,杨贵玲在工作之初也遭遇了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教学环节不清晰、无法有效调控课堂等问题,这让她感到异常沮丧。时任数学中年级组组长的李菊娟老师看出了杨贵玲的忧虑,主动与她“结对”,建立“帮扶”关系。针对杨贵玲初入职的教学问题,李菊娟采取“青年教师上好一节课”的策略,让杨贵玲在备课时做到依据课文内容确定“教学主题”,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教学思路”,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流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杨贵玲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教学业务,并在2012年南宁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现在我学会了抓住教学主题,掌握了有效调控课堂的技巧,教学流程清晰了,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了,李菊娟老师的帮助和教导让我深深受益。”对于自己的成长,杨贵玲这样说道。
“青蓝工程”有效地整合了教研组内的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步伐。教研组还以“青蓝奖教”的形式评出校内“优秀教师”“优秀团队”,以评先进为载体,帮助这些优秀的教师和团队推广经验,催生持续发展的动力。
两年多来,大联小学的数学老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不断成长进步,在各种赛课活动中频频获奖,共有300多篇论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获奖、发表。2009年,谢肖英老师主持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广西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的子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研究》获得研究成果一等奖。目前,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还承担了南宁市良庆区“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堂良好学习习惯之策略研究》等6个课题的研究,并参与广西“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A类课题《南宁市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教育改革样本实验。
示范:带动多方多学科
数学教研组在教研方面的良好进展,在全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学校其他学科教研组的发展。
“我们平时也开展教研活动,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师教学,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听课,但效果还是不够理想。”语文教研组组长黄彩雯说,“现在,本校数学教研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多次向他们学习取经,并且邀请李为定副校长来指导我们开展教研活动,去年以来,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研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2年秋季学期,语文教研组以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契机,把“聚焦课堂教学”确定为教研主题,生动活泼的讨论活动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还延伸到了兄弟学校。2012年6月,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来到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连山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在此期间,该教研组开展了“如何有效使用主题图”专题教研活动,引发了连山小学老师们开展主题教研的兴致。在连山小学教师们的邀请下,大联小学数学教研组派出组内各年级组长进行帮扶指导,就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收集和确定教研主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主动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在共同开展教研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连山小学的老师们提升了教研水平,大联小学的教研活动则得以深化。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以“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为主题,深入推进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切实阻断深山区家庭的贫困代际传递,为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步伐,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1.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2016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0万,用于新增项目学校设施设备购置及维修改造。各县要根据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关于下达2016年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市级补助资金的通知》(石财教〔2016〕19号)要求,落实专项经费,加强资金监管,加快推进新增项目学校浴室、宿舍、食堂、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底前,完成6所学校的浴室、厕所改造,3所学校食堂改造,2所学校宿舍改造,7所学校封闭阳台门窗,3所学校改造暖气,5所学校整体维修等建设任务;完成17所学校多媒体设备、电脑桌椅购置配备,全面提升项目学校办学条件,特别要解决好82所项目学校的饮水、旱厕和取暖等问题,力争到2018年,项目学校全部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
2.提升深山区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按照省级示范性高中建设标准,对山区县高中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到2018年山区县一中体育场地全部实现塑胶化;图书馆、计算机、多媒体、机器人、创客、美术、书法、音乐等专用教室及史地、文科、探究等学科专用教室全部达标;结合特色高中建设,创建学校课程基地,推进基于课程的高中创新实验室创建,配齐配全特色化发展必需的设施设备。到2018年,山区六县高中全部建设成为省、市级示范性高中。
3.提高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强深山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到2018年,山区六县项目学校、普通高中教育技术装备、信息化建设等均达到国家和省、市规定标准。加大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移动教学、远程视频互动教学、名师导学、名师在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山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
1.提升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制定、修改学校章程为抓手,制订出台以维护办学自、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推进民主开放科学管理为重点的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管理水平,2016年底前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的系列文件要求,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为导向,对学校每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对学校日常管理的每一个事项运行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学校管理制度、法治化水平;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课程,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2.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按照“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步骤逐步分类分层推进,逐校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修订提炼“校风校训”和管理制度,努力提升每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到2016年底,形成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山区学校文化品牌,引导山区学校品质提升、特色发展。到2018年山区六县建成15所特色义务教育学校,每县打造一所特色普通高中学校,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
3.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科研兴教、人才强教、品牌强教、素质提升等行动,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从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及生涯等方面,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具体指导。完善教科研和课程体系,建立结构合理、管理有序、服务质量和研究水平较高且具有区域特点,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市、县、校三级现代教研工作网络,推进教研员带班上课、带组教研改革,研发一批精品课题。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传统,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研发体现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的校本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与京津等地联合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在课程实施与管理、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协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保山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三)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1.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各县要选拔办学理念先进、改革创新意识强、有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好、善于管理的优秀人才担任项目学校校长,各学校要着力打造一支以校长为核心,副校长、主任协同参与的学校管理团队,采取选送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团队在规划学校发展、凝练教育理念、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形成办学特色等方面的能力,着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卓越管理才能的山区校长管理队伍。
2.培养教师专业化成长。各县要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以音体美教师为重点继续做好教师编制补充工作,配齐配全专任教师。加大“三支队伍”培训力度,通过外出交流学习、挂职影子校长等多种形式,为山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依托市、县两级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坊等,带动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县域内开展巡回授课、支教服务、教师交流、公开课评比、优秀成果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讨、案例剖析、教学反思、名师讲座、联片教研等工作,全面提升山区教师整体素质。
3.规范生活管理员配备。各县要严格落实《市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按照“县定标准、县级聘用、学校使用”的原则,通过购买服务、公开招聘等方式,以不低于小学寄宿生每80人一名生活管理员、初中寄宿生每160人一名生活管理员的标准,为项目学校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生活管理员并落实人员工资及福利,保证项目学校顺利运转。
(四)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1.注重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德育形式,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完善具有特色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工具,通过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等方面的测试,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导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和体质健康状况。依托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深山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完善深山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全程追踪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升入大学的学习经历。安排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建立符合山区学生饮食习惯的春秋季营养食谱,保证膳食均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体育运动、艺术培训等兴趣小组、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畅通项目学校学生升学渠道。畅通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三条入学通道,继续开展项目小学对口直升项目初中改革,保障深山区小学生全部到项目初中接受优质的免费教育;做好山区应届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指导工作,确保深山区初中毕业生都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开展深山区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中高职教育贯通项目,通过五年一贯制、“2+3”对接等形式,确保深山区学生在完成中职教育后继续接受高职教育,毕业时获得高职(大专)毕业证。
(五)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
1.完善学校结对精准帮扶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精准帮扶机制,选取市区优质义务教育学校与山区六县82所项目学校,市直属高中与山区六县一中分别建立稳定的“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充分发挥市区优质学校的师资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等,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全面提升山区学校办学水平。
2.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对山区六县45个深山区乡镇82所项目学校中,被所在县扶贫办(民政局)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在籍在册学生进行摸底统计,确定贫困学生标准。从2016年秋季开始,市、县两级财政落实深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补助资金和免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专项资金。协调市属四所高职学校(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对深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行“专业可挑选、勤工能助学、优享助学金、毕业首推荐”四条优惠政策,逐步建立深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费教育体系,全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3.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精准扶贫。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协调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在山区六县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组织志愿者扶贫支教。积极开展城乡学生“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对山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在学习、生活、情感上给予山区贫困学生关怀和帮助。山区各县教育局统筹建立校长、教师“一对一”对口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贫困教师档案,制定贫困教师结对帮扶计划。
4.提高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依托职业院校、农村成人学校为家长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拓宽下山家长就业面。加大对自主创业家长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为家长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引导家长依托家乡特色产业,从事种养殖、农家乐、特产销售等工作,切实增强家长后续发展、自我脱贫的能力,增强精准扶贫力度,推动深山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一人下山,全家脱贫”。
5.宣传推广下山致富样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家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依托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学生集中就学后家长下山的总体情况。依托市级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深入宣传家长下山进城务工、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加强经验总结提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全面提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提升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督导检查等。各县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台帐,摸清底数,列出清单,合理安排资金、项目,加强政策指导和督办检查,确保全面提升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资金支持。市教育局设立新增项目学校维修改造及设备购置等专项资金,统筹安排省奖补资金、“全面改薄”资金,用于改善项目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新增项目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教学和生活设施配备。同时,市财政设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生活补助和市属高中阶段学校免费教育专项资金,确保真正贫困的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各县教育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交通补助、县属高中教育学校免费教育专项资金。
【关键词】教育集团;教学质量;网络教研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43-02
本文所讨论的教育集团化办学特指基础教育阶段,以推进教育均衡为目标,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推进下而组建的教育集团,以追求教育均衡与推广优质教育为目的的名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集团内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是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学质量是广大社会所关注的话题,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实际情况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这种具有先天优势的前沿工具,不仅需要硬件条件,还需要掌握网络技术,而比这些都重要也更困难的是观念、状态和结构的改变。
一、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网络教研所存在的问题
为探索网络教研对提高小学教育集团教学质量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网络教研情况(如网站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教研成果等)的观察,对不同学区的6位学校领导和12名教师进行访谈,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1. 教研仍然沿用传统模式
现今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内部教研活动仍主要以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听课评课等活动为主,集团内各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则主要以教研组进行的传统集体备课活动为主,而在传统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教研活动都是围绕某一特定课题展开的,以某个骨干教师进行引领,其他教师往往只是作为旁听者,很少有话语权。研讨的主题可能不是教师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造成教师被动参与的局面。
2. 网络教研运用不平衡
网络教研要求教师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沟通,自觉利用先进网络工具参与教研活动,广泛交流互动。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东、西校区的一些名师和学科骨干带头人的优秀教研成果不能有效地互相交流,其公开课的示范也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对于名师资源相对缺乏的北校区来说,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也明显少于东、西校区,优质课观摩、专家指导往往与北校区无缘。这样北校区愈加落后于相对教学质量进步的东、西校区。
3. 网络平台建设质量不高
目前,网络教研尚未与传统教研活动进行合理整合,网络上教学研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建湖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网站建设内容类型单一,很多研究平台(如论坛、网站) 缺乏特色, 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教师的网络教研信息素养不高,不能自觉地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活动,更多时候仅仅把网络作为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的途径,缺乏积极参与和互帮互助的意识。
4. 教师在网络教研中的参与度不够
教师受信息素养不高、自身年龄较大或教学任务繁重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网络教研时只是走形式主义,记录自己的备课笔记,而不是进行适当的自我反思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因为网络交流的匿名性,许多教师的观点随性而发,不能保证正确性;有的教师甚至不写教案,不备课,参与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坐享别人的成果。
二、通过网络教研提高小学教育集团教育质量的策略
网络教研不是网络和教研活动的简单叠加,推进网络教研的进程需要整个小学教育集团的学校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笔者提出的建议如下:
1. 提高教师对网络教研重要性的认识
(1)加强领导。教育集团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明确网络教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体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识。之后,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以主任为副组长,以其他领导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建湖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网络教研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督促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并且拟定网络教研工作计划,专门制订“教师网络教研制度”“教师网络教研管理考核评价办法”等。
(2)定期进行网络专题研讨。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师的共同研讨,共享交流教育资源,“发现问题――网上集体研讨――个体分析、反思改进”,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小学教育集团要进行有主题的专题研讨,组织教师集体征集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并进行筛选,根据问题重要性进行排序整理,安排网上专题研讨。
2. 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制度推进网络教研建设
(1)定期检查教师网上教研的活动情况。每学期末,组织人员查阅教师的网上材料,进行登记、汇总;教师参加网络教研的次数、发表教研成果的数量、教研活动中提出问题的深度和代表性、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建议质量都可以作为评价教师网络教研参与度的内容。
(2)对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情况进行量化。把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情况进行量化,并且把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考核档案;把网络教研等同于校本教研看待,将网络教研纳入常规活动,并使用统一标准,纳入常规教研成果管理;对积极参与网络教研并且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3. 积极推进教育集团内部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
(1)丰富教学资源库的信息容量。小学教育集团要集各个校区之力建立信息量巨大的教学资源库,使教师不受时空限制地获得教学所需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集中管理,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和共享性。学校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上传公开课老师的教案、教学录像,公开教研活动的发言记录,上传部分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等。
(2)多途径拓展教育集团网络教研交流平台。小学教育集团可以在校园网站的“论坛”为每个学科开设“教学研讨”互动交流窗口,并为每个教研员和会员开通博客,随时将自己工作中的心得展示出来。拓展更多新型的网络交流方式,除了博客、QQ群,还有播客等不少平台可以使用,再结合手机短信、E-mail、校讯通等渠道,让教师开展跨越时空的教研活动,挖掘教学研究深度,提高教学反思响应速度,推进网络教研进程。
4.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及水平
(1)开展教师结对帮扶计划。网络教研为教师搭建了专业成长的平台,拓宽了教师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这也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为优化小学教育集团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改变部分教师缺乏网络教研所需技术的现状,可以采取结对一对一的帮扶对策。
(2)开展网络校本培训。为了方便管理,教师统一进行实名注册。将小学教育集团内部不同校区的所有教师进行有关网络方面专业技能的考核,再将不同水平的教师分成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配一名专家和三四名辅导员,辅导教师由专业人员或经过专门培训的本校教师担任。对教师进行电脑操作及网络技术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熟练操作电脑;学习如何申请与使用教育博客,博客日志的管理和图片的上传处理;教研资料的下载与使用等。
参考文献:
[1] 陈黎明.浅谈网络教研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论坛,2011,(14).
[2] 郭彩琴,顾志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应对措施[J].人民教育,2010,(20).
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中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受读书无用论社会大气候的直接影响,春季中职招生冲激,学生成绩存在着优生不尖、差生偏多现象,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传统教学观念重,竞争意识淡薄,以个人单干为主,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学效率低。
上学年度,在梁建柏校长的带领下,以打造特色课堂,争做魅力教师,追求实际实用实效为教学教研策略,找准校本教研和学校教育质量,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使我校教学质量得到很好发展,各级总体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121有效课堂教学取得阶段性突破,得到上级领导赞许和兄弟学校的认同。
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抵制庸、懒、散、漫、奢不良风气,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不断完善121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正是我们努力前进的方向。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我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新课改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为重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核心,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把好校本教研与教育质量关,找准教师教学工作的紧密结合点,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研工作有突破,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工作思路:本学期,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将依据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总体工作思路,以王卫国教学顾问引领特色教学为契机,以实施121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全力做好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校本教研为平台,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工作力度,以提高教师学科能力为目标,精心策划、组织和开展学科活动;切实把阅读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纳入常规管理,确保三项教学工作规范化、经常化;优化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强化质量监控,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认真做好年轻教师的培养工作,使其尽快成长,增强本组教师的整体素养。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争创一流教研组而努力。
三、目标任务
1、加强教学五环节的管理,教研组作好三次定期常规检查,确保各位教师以最佳教学状态进入教学工作之中去。
2、各科组要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开展学科小专题教研,其中英语科组和政史地科组本年度要完成小专题立项申报任务。
3、初一级全级和初二级6个试验班完善12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确保课堂改革能顺利进行。
4、加强课堂通关检测来了促教、促学。各科任教师要认真做好学情分析,进行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
5、加强各教师的荣誉感。
6、完善教师公开课制度,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7、为提高我校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促进老师把握教学方向,本学期将举办教学案例设计比赛和青年教师说课比赛等。
8、抓好校本培训,加强教师教学理论学习,搜集有关研究材料,发挥我校作为的校本培训网络示范的辐射作用,使教师教学论文水平上新台阶。
9、抓好第二课堂活动,出好每月班、校黑板报,学习园地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四、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工作,使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忧患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学生主体意识、教学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尽忠职守,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2、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的新教材中的新变化,使教师能够明确教学新要求,把握教学重点,并能够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措施;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计划,开足开齐省教厅规定的课程。
3、积极创造条件,给一线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加强校际交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参观名校、拜访名师,观摩教学;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4、加强对校级骨干教师的管理和对新教师的指导,积极开展同
课异构活动,骨干教师讲好一节示范课、新教师上好一堂汇报课活动,新老教师结对子等形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带头作用。
5、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各种教学评优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
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讲课比赛和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自己的机会,激励青年教师积极进取。
6、深入开展听课活动,要求各科组本学期公开课至少有6节;行政人员听课30节以上,科组长听课25节以上,教研员听课20节以上,科任教师听课15节以上,并且有一半是推门听课(以上课老师签名为准)。学期末将听课记录本交教研组备查(听课要求有课堂活动记录、点评、总评)。
7、深入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活动专题有: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数学科组)、怎样听好一节课和评好一节课(理化生科组)、怎样写好教学反思(语文科组)、如何实施121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教师)等。
(二)加强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认真贯彻落实县教研工作会议精神,级级学习、层层落实,结合本校实际有效进行校本培训,并严格执行学校拟订的各项制度,做到一切为教学服务。
3、响应县局的号召,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教材、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我的活动,适应当代教流,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4、实行量化管理,各教师开学初要做好学情分析及制订出有效的对策。加强与外校沟通,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学教改方法。
5、积极开展师生读书活动,提高人文素养,点燃师生读书激情,创建书香校园,同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学习园地和撰写个人格言等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6、分级、分科搞第二课堂活动和知识竞赛,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都有机会上台表现自我,都有机会获奖,尝试成功的喜悦,体验读书的乐趣。
7、设立学生成长记录表:如学生成绩记录表、学生德育记录表、学生谈心记录表、家访记录表等,并每个月进行一次总结,成为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促使学生向好方面发展。
(三)加大教学管理力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落实教学五环节,切实把好五个关。①是严把备课基础关,教研组以不定期的方式来检查备课,检查后迅速将意见反馈给教师,帮助他们提高备课的水平并将检查结果存档。
②是严把上课关键关,严格教学过程监控管理,落实确保常态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练习不得少于10分钟的要求。教研员随时推门听课,切实了解各教师的教学情况,推广好的经验,帮扶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
③是严把作业巩固关,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适量,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梯度性,既有基础知识训练,又有提高性的练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要全批全改起到课堂反馈作用。
④是严把培优扶差辅导关,要求各教师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制订出可行的对策。
⑤是严把学习质量关,对学习中消极对待的学生做好批评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每科组在本学期均要安排六节示范课,进行同课异构,进行对比教学活动,促使每个上课老师进行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案。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从实巧精活新五个方面着手,实是面对实际、目标实在、讲求实效;巧是教学内容巧分析、教学过程巧安排;精是概念理论要精确、问题陈述要精练、重难点处理要精当;活是在优化课堂教学上要灵活运用,要因材施教;新是课堂教学要革新、教学方法要创新。
4、每天做好三巡工作。即班主任巡班、级长巡堂、校领导巡校工作,抓好课堂纪律,严管校园秩序,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
5、重视教学过程管理,提高实效,检查机制落实到位。加强教学月报管理制度,级长及科组长要每月上报各教师的教学情况,推广成功经验,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重视大课间活动,劳逸结合,保证学生有良好身体素质,为中考体育加试作好铺垫。
7、加强班学习小组的管理,发挥学习小成员间的团结合作、互助交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每月先出级优秀学习小组,并给予物质奖励。
8、加强对实验班科组教师的管理,通过多渠道来提升实验班教师的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适应并完善121课堂教学模式。
(四)狠抓教学研究,着力提高教研效率
1、继续开展小问题大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坚持每周一科组活动(两节),每次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着重把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热点变为教研工作的着力点。
2、继续搞好学科教研,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强化科组长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以身作则,肯吃苦、肯学习、肯钻研,乐奉献精神。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努力探索适应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帮扶年青教师成长,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实现良性竞争。
3、重视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合理使用好语音室和实验室,以及认真用好各类辅助教材,填写好有关的表格,确保各类室场开出率在90%以上。
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广东省首批“粤教云”项目计划示范应用试验区,天河区信息化工作以促进师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探究。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对行业的颠覆性变革越来越广泛。教育者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通过微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不断变革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形成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新模式、新形态、新常态。
以信息技术精准扶贫
2009年,天河区派出一支骨干教师队伍,与林芝的7个县8个教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帮助他们打造了一个教育信息化团队。“心相连,E相牵”,在网络基础上,培训从一次性的培训和单次的培训,变成了长线的培训和多方的培训,各方面都觉得没有增加教学负担。林芝的教师非常喜欢团队共同研讨,天河派出的教师回到广州后也能够在网络上迅速快捷地对他们进行指导。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出“手机教师网”后,天河区教育局迅速将之应用于援疆。2016年10月,他们与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组织专家与技术团队,前往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力克乡。东圃幼儿园梁斐然老师在塔什米力克中心幼儿园开展了古诗活动《咏鹅》,华阳小学余志敏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连加》,第七十五中学周伟泽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本次研修活动以技术为依托,全程进行了手机实时直播以及延时点播。喀什广大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局主管领导利用手机终端分享最新的教改成果;天河区广大教师同时观摩送教活动全程,为援疆结对学校线上线下开展精准帮扶活动探索了有效的模式;新疆的家长也能便捷地看到实况,体会到社会各个方面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关怀。利用“手机教师网”技术搭建天河与喀什基础教育校本研修平台,是东西部结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有效尝试,也是对喀什教育教学可持续精准帮扶的一种新思路。
在V东省内,2016年,天河区教育局对雷州教师的“一师一优课”“同课异构”培训,也进行了创新的线上加线下帮扶形式。他们采用了先进的UMU互动学习平台,它包括了目标、评价、资源、活动、数据,做到了非常好的数据呈现方式,所以在交流中最困难的实时展现已经被克服了。在雷州,他们用手机随时组织互动与微课,用大屏幕同步展示学习结果,让互联网升级线上线下课堂,让每个人融入、分享、收获。活动结果也呈现在UMU 互动学习平台上,通过线上问卷系统,教师们在手机上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了投票,畅所欲言活动收获与感悟。这一次培训结束后,天河区的指导教师和雷州的学习教师共同形成了教研团队。
2017年2月15日,“天河100”融合创新第一季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正式开课,共同参与的区域包括: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兴宁市、雷州市、连山县、新疆疏附县。第一期手机直播课堂涵盖了语数英、音乐、综合实践、经典教育等多个中小学学科,由天河区10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来自对口帮扶的兴宁、雷州2位教师打头阵。手机直播课堂一共9期,除去暑假7、8月,从今年2月起每月一期。每期官方直播教师10人,自愿报名直播的教师不限。每期的特邀嘉宾由高校、中小学、研究支持机构各1人组成,将从10名直播教师中选出1名进入2018年1月的总决赛,并从9名总决赛参与教师中选出第一季的冠亚季军。据数据统计,第一期课程12节课,访问量前五名的是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的用户,其中体育东小学的一节课在线人数峰值达到300人。如果说“天河部落”实现了教师之间用文字、图片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拆掉了教师之间的一堵墙,那么“天河100”的手机直播,也许能让教师用视频直播拆掉另外一堵墙,实现教师常态课堂和社会的相互对话、相互开放。
在长年的实践中,理论框架也渐渐浮现。据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介绍,区教育局的《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课题设计正处于论证阶段。该课题属于2017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招标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假设: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跨界融合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系统和有效,运用他组织和自组织相结合的工作路线能实现教育扶贫的精准和可持续,知识产权IP的保护和转移能提高参与教育精准扶贫治理各方的积极性。创新点突出表现在:技术集群支持的教育治理理念创新教育精准扶贫和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体制和机制,众连、众包、众智和众创的互联网+思维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实践和常态应用模式构建。
以先进技术助推深度变革
近年来,天河区以项目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创新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区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联合开发了“天云”应用融合、协同创新项目,搭建起高校与中小学校协作创新的平台。“天云”具有海量优质教学资源,能满足教师智能备课、互动上课、布置/检查作业、学情跟踪与分析等核心需求,适用于师生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目前,区26所实验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已经开展了11个项目,其中4个进入结项阶段,微课及翻转课堂项目已获得广州数字教育城应用推广经费。
――2013年,区教育局印发《广州市天河区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设方案(试行)》,现已有核心组成员10人,中心组成员369人。搭建了核心组、中心组的活动管理平台――信息左岸()。活动以校内、校际迭代方式开展,采取自下而上为主的发起方式。
――区教育局积极参与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未来教育课题项目,研究的方向是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整体推进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形成了一套区域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策略、方法和运行机制。目前已完成信息化领导力、运用数据进行高级思维、21世纪课堂学习评价三门课程培训,开始进入学科融合研究阶段。
“十三五”期间,天河区教育局将以提升学生学业成就和核心素养为核心,采取从个体发展到协同发展,从模糊发展到精准发展的技术路线,推动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针对性、创造性应用。
――加大教师之间的协同。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慕课、创课等活动作为教师琢磨与切磋的抓手,让技术为我所用,让活动开花结果。
――探索区域帮扶和协同创新。继续实施“天云”项目,探索区域结对帮扶、中小学校与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
――用数据驱动教与学。将学科质量监测数据应用于教师改M行动,建立从数据采集分析到教学研究改进的路线,通过对作业、考试等伴随式数据的比较、聚类和差异分析,紧扣教学中的问题,实现师生发展从模糊走向精准。
对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天河教育人对教育信息化有特别的情感,不忘初心,一直用心做,实在做。回顾来时路,他们有不少的深度思考:
天河区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区域:育人为本,集成创新;顶层设计,项目驱动;融合互联,移动泛在。
学校:顶层设计,项目驱动,混合学习,迭代求精。
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技术平台能否和管理常规、教学常规、教研常规、学习常规等流程融合。
以往的“百校扶百校”“千校扶千校”,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体制安排的帮扶任务,现在我们利用网络技术,就可以使教师组织团体和教师组织团体之间,实现共同帮扶,共同进步。
我们更希望、更倡导的是教师录微课,先讲好一分钟的课,因为能讲好一分钟,才有可能讲好四十分钟。在微课上,可以先讲某几个或某一个教学目标,再讲好某几节典型课。
有5%的教师是热之者,即真的愿意干而且能干的人,有15%-20%的教师是好之者,有80%的教师是知之者。我们希望在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让有“知本”、有品牌的教师做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