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辅导员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成为可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实现双方的良好沟通,使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更有利的促进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是心理学的首要因素,即“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
尊重学生包括以下几方面意思:一,要把学生看做唯一的个体;二,相信学生本性是善良的,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三,要做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其次,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学生感情。罗杰斯把这些称为“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犹如亲身体验,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对方的情感和思维,运用技巧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对方。”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理解,如大学新生大都会产生想家的情绪,辅导员就可以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经历,述说自己是如何克服的,而不是谈不要辜负家长的期望,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这样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倾听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咨询方法,可以对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使他们更有效的倾听学生谈话的内容。
其中,倾听学生谈话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精力集中,认真倾听。因为倾听不仅是为了听而去听,还要对对方谈话的内容作出思考,准确快速判断学生的话是否正确合理。二,不要轻易评价。在倾听学生谈话的时候,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谈话,不要轻易对谈话内容做评价,要给学生充足的倾诉的机会,不可轻易下评论。三,不要插话。因为插话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忘记要说的东西,让他们感觉教师没有认真倾听。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效能;学生评价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效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与高校学生管理整体水平与质量相关,因此,切实了解辅导员工作效能现状,探索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的途径,促进辅导员更好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内涵
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是指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投入和产出之比,辅导员的工作投入是指其在组织与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素质和能力。辅导员的工作产出是指辅导员向高校提供的劳动力水平和能力后所产生的实际工作效果与影响。
从学生评价辅导员视角着眼,对辅导员工作效能的现状进行探索,可以实现学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助于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同时也有助于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全面了解,并使辅导员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二、辅导员工作效能现状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结合辅导员工作效能的内涵,课题组设计了辅导员工作效能评价问卷,问卷涉及了辅导员的素质投入、能力投入和实际工作效果三个维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32份,有效问卷125份,问卷有效率为94.6%。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辅导员访谈,分析辅导员工作效能现状。
1.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投入量评价
辅导员的工作投入包括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调查显示,辅导员在工作中的总体投入较多。在学生对辅导员的素质评价方面,78%学生对辅导员的为政治素质评价较高,81%的学生对辅导员心理素质评价较高,83%学生对辅导员的道德素质评价较高,其中学生对辅导员思想引领、教育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方面的表现等方面评价较高。在能力投入方面,学生对辅导员评价较高的几个方面是辅导员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但是在解决突发事件和创新方面,79%的学生评价较低,认为辅导员应该加强这两方面能力的投入。
2.学生对辅导员实际工作效果评价
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直接对象,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对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安全教育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是否有效果,学生最有发言权。调查显示,有53%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安全教育能力表示认可,61%的学生对辅导员在班级日常管理及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表示认可,但是,仅有21%的学生表示辅导员和他们一起听过课,25%的学生表示辅导员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过指导。由此可见,辅导员虽然在工作中投入很多,但实际的工作效果却不尽人意,在日常管理、安全教育、学生课堂表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工作效果有待提高。
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是指在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投入和产出之比,根据已有调查结果,辅导员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工作投入较多,但是实际工作效果不尽人意,辅导员工作效能较低。
三、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因素
1.工作投入过多,工作倦怠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范围较广,在正常的8小时工作范围外,要求其随时准备处理学生问题,此外还有大量的班级活动安排在学生课外时间,一般辅导员都是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辅导员要亲临“现场”指导、安抚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不间断的关心和辅导。这些工作特征决定了辅导员比一般高校的其他工作人员都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工作时间上的持续性和连续性的容易使其产生工作倦怠,导致其工作效能较低。
2.考核方式单一,心态消极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承担者,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除了肩负着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外还肩负着多项行政事务和组织事务,如就业指导工作、党建工作、团学工作等方面。这些工作相对而言无法在年终考核中进行量化,而且作为学生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很有可能会因为一项工作没有做好而被全部否决,加之学生打分的考核方式存在主观性,使得辅导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导致消极的工作心理,影响工作效能。
3.多重行政管理,压力较大
辅导员位于高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处于多重行政管理的状态,受到高校很多行政机关的指挥和领导,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与配合,导致辅导员职责庞杂,管理范围无限、责任无限,带来巨大心理压力,缺乏组织归属感。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使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繁琐复杂,难以产生良好的工作影响,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工作效能提高路径
1.树立效能优先工作理念,提升自身工作素质
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工作包括学生事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创新实践和学生资助等方面,这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加强自身文化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在解决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辅导员也应树立效能优先的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不断对已有的业务工作进行完善,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化、整合以及自动化等活动来简化各项工作,以提高工作效能。
2.建立班级管理三级制,优化辅导员工作内容
班级管理三级制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三级管理模式,一是配置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班级整体思想教育工作,二是配备一名责任心强、有较高专业造诣的教师担任班级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班级导师结合专业特点和业务工作优势,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还管人。三是选拔一名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助教,不仅能协助辅导员处理班级事务,又能锻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班级三级管理体制实现了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明确和人力资源的优化,而且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和相互沟通。通过辅导员、班级导师和学生助教的定期沟通,互通信息,能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3.完善辅导员考核四层制,加强改善管理办法
为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避免单一的学生评价的主观性和单一的学生评价对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可以将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机制从单一性变多样性,建立“四层”考核机制,实现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公平化管理。“四层”考核机制即辅导员所带班级学生评价,辅导员主管工作领导评价,辅导员之间互相评价和辅导员自我评价,四层考核机制兼顾了辅导员的直接工作对象和辅导员的上级管理部门,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在辅导员工作考核不应仅仅局限于业绩考核,可以适度强调目标管理,加强对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的考核,建立效能优先的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考核和提升辅导员工作效能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单秀玲.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朱诚蕾.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摘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智能终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被高校大学生广泛接受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及时更新思想教育工作理念,提升自身的素养,树立师生平等以及与学生民主对话的教育理念。有效利用新媒体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教政治育工作,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注意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中,广泛、深入、有效率、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新媒体;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的定义以及特点
1.新媒体的定义
对于新媒体,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有比较的情况下作出的判断。新媒体包括:(1)网络新媒体。如blog、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虚拟社区、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等;(2)手机新媒体。如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广播等;(3)新型电视媒体。如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4)其它新媒体:如隧道媒体、路边新媒体、信息查询媒体等。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的新媒体是指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信息沟通与交流为目的所出现的媒体形态。
2.新媒体的特点
⑴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空间上的局限,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身份界限。这主要体现在利用blog、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网络等新媒体, 使得个体超越了信息获得者的角色定位,而同时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实现了个体在媒体媒介上的真正平等,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同他人进行平等交流,接收和信息。随着智能通信终端的不断创新以及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将会进一步实现技术上的开放性和平等性①。
⑵新媒体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和接收信息中的单向性和被动性,实现全面的双向交流和适时互动。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信息获得者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 可以自主控制何时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信息;另一方面,信息提供者可以及时接受信息获得者的反馈。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使得个体的主体性大大加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
⑶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新媒体开放性和平等性以及双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决定了新媒体必然具有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首先,由于每个人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在任何时间信息、传播信息以及接收信息,不需要太多的中间环节,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更高的即时性。其次,新媒体的广泛性体现在主体的广泛性和内容的广泛性,这是新媒体开放性和平等性的必然结果。
⑷新媒体具有独立性和自由性。新媒体的广泛性的特点表明新媒体所的信息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前,个体必须在网络社区中注册一个虚拟身份,以虚拟身份登录查看或以虚拟身份的名义信息。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个体自愿的原则,这就决定了个体在接收和信息的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和自由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理念的更新
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接受,这是因为新媒体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诉求、学习动机以及个性特点相吻合,使高校学生成为新媒体使用与传播的主力军。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新媒体在给学生带来知识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冲击。因此,作为与学生最密切和直接联系的辅导员,需要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②。
1.提升自身素养
首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工作。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辅导员应该学会使用blog、RSS、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其次,要了解与新媒体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我国针对网络的法律法规本身还需进一步完善,加上对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缺失,目前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媒介法律法规不了解,甚至出现了个别大学生因此触犯法律、法规的现象,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及时了解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网络文明意识。
2.重视新媒体的平台作用
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即时性,可以打破传统媒体时代在时间、空间的屏障,改变学生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场所接受教育的传统封闭式传播方式,使正面的主流信息在学生中迅速广泛地传播,从而延伸了原有的教育时空。同时,借助新媒体内容上的多样化,可以将辅导员需要传达的信息以声音、图片、视频甚至游戏的形式,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3.树立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
⑴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理念。新媒体的每一个用户,无论学识、性别、年龄都可以利用新媒体平等地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和信息的接收者。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师权威”观念应该被摒弃,倡导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因此,辅导员必须用平等的视角来开展工作,把学生的所思所想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加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⑵树立民主对话的教育理念。新媒体赋予主体信息者和接收者双重角色,一方面加剧了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个性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民主对话,尊重学生的价值观,规避师生冲突因素,在让学生感觉到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
三、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1.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功能
⑴利用新媒体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工作。在传统媒体时代,口头上的上传下达是辅导员工作传达的手段。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具有即时性而且被学生广泛使用,这就有利于辅导员应用学生喜欢的各种新媒体手段进行工作传达,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效果。如利用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私密的交流。这是由于电子邮件具有保密性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同时基于电子邮件的永久性和可靠性,因而能保证信息不会被遗留;也可以利用微信和飞信进行即时的工作传达。微信和飞信的即时性最强,辅导员可以在电脑端使用飞信软件组建不同的飞信群,比如学生干部群、班级群、班长群等等,使信息能及时、全面和准确的传达,同时可以利用微信进行补充,在各种通知、文件活动中构建手机、互联网、口头通知三位一体的信息渠道。
⑵利用新媒体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工作。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过分强调“教师权威”的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使得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利用QQ 和MSN 软件进行工作的公布和展示。辅导员可以利用QQ群建立班级群模拟现实中的班级,一般的信息、信息内容展示以及班级的讨论交流活动甚至某些教学活动、班级会议等也可以在QQ群上进行操作。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辅导员进行工作的以及展示,另一方面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巩固师生之间的感情。
2.善于发掘新媒体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作用
⑴利用新媒体多方位地了解学生。在传统媒体时代,受制于时间和空间,辅导员很难频繁的参与到学生交流讨论中,但新媒体时代为这种参与的频繁性提供了可能。利用BBS、BLOG以及微信与学生进行平等随和的交流。网络的BBS论坛具有揭示学生兴趣爱好的作用,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一般会参与相关的不同的BBS论坛与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进行讨论交流③。辅导员可以参与到学生喜爱的各类论坛进行交流与讨论,这样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与诉求。此外,还可以利用RSS对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进行关注。基于web2.0的工具RSS 为这种关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利用RSS新闻聚合功能,辅导员可以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内容,而不会有遗漏,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性,借此辅导员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学生中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⑵发挥新媒体的引导作用。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通过新媒体辅导员可以对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做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新媒体的引导作用,如建立班级网站,在网络上针对特定的班级建立一个能够进行文本展现、音频视频以及与网页浏览者双向互动的多层次的网页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班级网站的建立越来越简单,如可以链接到学校网站中自己所在学院的网站的“学生工作”这一栏建设自己的班级网站,还可以在第三方的网站上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自己班级的网上之家,还可以通过Office 应用软件中的Front Page建立班级网站。设立党团工作、班级风采、留言板、心灵归宿、就业指导等栏目,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班级网站的建立,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领地,利用班级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好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⑶利用新媒体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手段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以往作为控制大学生行为的教育管理已不再是万能的手段。利用新媒体手段,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网络活动的关注,通过了解学生在网络上的一些言行,以及学生在网络上信息的频率,判断学生是否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再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帮助学生认识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等具有引导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在网络上的关注重点转移到对学生有益的信息上,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的兴趣,同时适当地开展网络外的活动,转移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从源头上杜绝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行为。
引文注释
①李岩.浅谈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 世纪桥,2013(03).
②丁荣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究[J] 科技信息,2011(05).
③万云.高校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拓展和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12(15).
所谓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程度的综合表现及所形成的群体性风格,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纪律的综合反映。[1]高等学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学校学风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最终人才培养的质量。置身于踏实、务实、求实的良好学习氛围中,学生每天都会被熏陶,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以适应所在群体的学习氛围,并利于最终养成主动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与意识。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教育者、引导者与服务者,正是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学生对辅导员的尊重与认可,辅导员对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检查力度、执行态度将直接导致一个班级、专业、学院的学风建设的层次,重视与发挥辅导员工作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必要的、积极的和重要的。
一、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3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按照国际口径,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不再是原始意义的精英教育。正是在这种大的教育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整体上学风氛围较好,学生积极从事专业知识学习,参与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但是,同样存在不思进取、贪图安逸、不务正业的不正学风。如课堂玩手机、上网,课下交友、聚餐、玩游戏等不良习气,直接导致学生考试多门课程不及格、学位岌岌可危,甚至考试舞弊的行为也时有发生。笔者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座谈反馈等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几点突出问题:
1.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紧张学习,很多孩子认为到了大学就应该好好放松,尽情享受生活,把主要精力用到了谈情说爱、学习娱乐、旅游交友等享受上,认为只有考试的前两周才是学习、加班、熬夜、废神的时刻。不明确学什么,怎么才算学好,学到什么地步。
2.综合能力培养意识不足。部分同学专业课学习上已经费力,对其他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部分学习优异的同学,也只是专业课上的优异生,并不注重对横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不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传统文化、社会人文等知识领域了解匮乏。
3.学习方法不得当。部分学生只知道大学上课要记笔记,期末找老师辅导、划范围,查询近几年的考试试卷,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没有预习、复习。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将考试的及格希望放在与任课老师拉近关系上,不会学习。
4.专业技能锻炼缺乏。笔者所在学校为师范类学校,学生就业的方向多为从事基础教育,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如讲课、表达、文字书写等。但部分学生平时不注重自身锻炼,对学校采取的各种旨在提高从业能力的活动不积极参加,不注意平时的积累,就业时后悔莫及。
二、不良学风形成的原因
(一)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干扰
绝大多数学生都从高中老师、家长或其他渠道听说过,“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了”“上了大学就不用吃苦了”等一些不正确的言论。加之进入高校后,远离家长的监管,使学生放松了学习,尽情享受“自由”,专业学习反而成了副业,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
(二)学习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的授课多是以专业分类,学生也是按照专业大纲进行选课、上课,对于其他非专业领域知识接触的较少,在高校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学术报告较普遍,提供给学生接触多方面知识的途径较多,但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按学生主观学习意愿进行自主选课学习的途径还很遥远,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水平不足。
(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大学以前的学习主要依靠的是班主任、家长的督促、检查,甚至是强迫学习。而大学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学习,但从高中步入大学后,“等待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矛盾完全的显示出来,不会学习的同学,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一门课程,学得支离破碎,前后无法融会贯通,期末考试挂科不断,甚至学位岌岌可危。
(四)时间观念不强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还有好几年毕业,不用急着去准备就业,专业考试及格就行。但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专业技能的锻炼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是靠每天的锻炼与积累。而大学四年更是转瞬即逝的,任何锻炼的机会都是浪费不得的。
三、创建良好学风的做法
为加强学院学风建设,我院成立以院长、书记为协调人,辅导员为具体工作负责人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辅导员思想教育优势,确立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
在辅导员负责与协调下,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专业论坛等形式,为学生专业学习树立明确的目标。新生入学开展主题讨论班会,就“学什么、怎么学”进行讨论;邀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与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学院开展“教授、博士系列讲座”,每两周开展一次,邀请本专业副教授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为学生开展前沿、重点知识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目标。
(二)开展专业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专业书籍
根据每个班级的同学人数,由专业老师提供该专业领域内最权威图书书目,用立项争取的资金进行图书统一采购。按学号每人一本,两周为一个周期,进行循环阅读。辅导员组织各班成立读书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抽取学生为大家讲书、评书。按照一个班级50人,每个学期18周计算,三年时间,每人可以读完50本专业性的书籍,这对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三)邀请外专业老师开展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
为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由辅导员组织学生调研并汇总学生的知识需求,由院长进行协调,邀请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同学们感兴趣的各学院老师为学生讲座。如邀请文学院老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学院老师讲解怎样欣赏音乐,美术学院老师讲解如何欣赏书画,邀请地理学院的老师讲解中国“旅游圣地”等,引导学生多接触其他领域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
(四)加强专业技能的锻炼,提高从业能力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视角;农科专业;学风建设;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273-02
学风是大学精神元素和高等教育状态表征,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学风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直接体现着高校的社会地位和竞争力,并最终影响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1]。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本文从辅导员工作视角对农科专业学风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科专业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科专业学风问题与其他学科总体相似,在学生身上体现为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纪律散漫,缺乏自律性等[2]。此外农科专业学风问题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对全国800名农科专业大学生学风建设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农科专业大学生学风呈现出“农”的特色和“农”的内涵缺失等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缺乏“三农”情怀,学习目的功利化。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生力军,应该具有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然而,当前很多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学习目功利化,不能合理地将学习目的和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将学习农科专业和肩负“三农”使命结合起来,而是仅作为实现就业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缺乏远大理想。调查中仅38.5%的学生个人发展的目标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2.专业认同感匮乏,学习兴趣不浓。由于受高考分数限制、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以及专业调剂,“入错行”等情绪在部分农科专业学生中存在,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动力不足。仅35.4%的受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厚。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爱好,不能及时调整学习心态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甚至厌学、倦学[3]。有高达60.9%学生认为他们曾经受到过社会舆论和世俗偏见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同样也有24.6%的受调查者表示,高年级学生的负面引导是造成他们对所学专业丧失信心的重要原因。
3.理论与实践脱节,服务生产能力欠缺。农科专业实践性强,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但部分农科专业学生不能正视基层等工作环境,参与实践活动意愿不强,眼高手低、敷衍了事等现象经常存在,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服务能力。有36%的学生明确表示,他们对学校的专业实践教学和活动存在应付心理。
4.国际化视野不足,国际竞争能力不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等农业院校需要培养一批立足国际前沿,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精英人才。然农科专业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及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大部分学生留学意愿不足、外语水平欠缺、专业知识不能达到要求,严重影响了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仅有8.3%的受调研农科专业学生有出国的意向,但根据各高校公布的就业数据,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出国深造率总体低于5%。
二、农科专业学风问题成因分析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态度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在因素,此外,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导致学习问题的重要成因。
1.思想教育成效不足。一些农业院校对学生思想教育不重视,集中体现在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导致思想教育力量薄弱;没有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形式化,实效性低;专业思想教育开展不足,“三农”意识强调的少。这些原因都导致学生未能认识到学习农科专业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塑造。
2.育人机制未形成合力。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和全员性工程,需要学工、教务、学院及后勤保障等各个部门齐抓共管,需要教师、行政管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的通力配合。但一些农业院校认为学风建设仅为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未将其纳入学校重点进行统筹安排。导致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发挥,后勤保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能树立,学生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不能体现,而辅导员及班主任由于事物性工作繁多而对学风建设力不从心,引导效应不能实现。
3.监督约束机制落实不到位。尽管各个农业院校相关的学风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齐全,但落实效果不明显,成为阻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学环境宽松,对教师管理不严,致使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投入不足;学生考试作弊等违纪违规事情处理难度大,导致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警示作用。
4.学风建设载体不完善。学术讲座、科技创新项目、学术社团、学科竞赛活动、专业技能实践活动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然而部分农业院校讲座数量不多,讲座层次不高;科技创新项目少,专业教师指导不足;学术社团缺乏有效的指导,活动层次低;技能实践基地不足,学生参与实践锻炼机会少。
三、农科专业学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是学风建设的引导者、监督者。从辅导员的工作视角对农科专业大学生进行学风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在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思想是行动先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农科专业建设优良学风的基础。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一方面,要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黄金时期,通过名家讲坛、专题报告会、校友风采展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另一方面,强化形势政策教育,让学生认识“三农”、了解“三农”,把个人价值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2.借助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力量,形成学风建设合力。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员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保证实施效果。辅导员在推进学风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完善自身素质和能力。此外,还应该充分扮演好学风建设策划者、引导者和协调人的作用,充分借助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力量,形成联动机制。要与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即时掌握学生到课情况和课堂表现,对重点违纪学生予以惩处;应及时向班主任传达学风建设的相关精神和要求,共同分析研讨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具体有效措施;要在学生干部中建立学风建设联络人,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即时了解班级学习状况。
3.加强班级和学生组织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班级和学生组织的学风建设,是营造良好风气、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1]。辅导员应从学风建设的高度加强班级和学生组织建设。要把学习文化作为班级和学生组织的重点文化培养,要利用日志、网络等方式宣传推进学习型班级和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有严格的班委会和学生干部的选拔机制,把学业指标作为重要选拔指标;要实施淘汰制,对挂科、逃课、学习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干部实施淘汰,形成正确导向。
4.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让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良好的学风需要一系列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障,要奖惩并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辅导员应该强化制度建设,让学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农科专业来自农村和家庭贫困的学生较多[4],对成绩优秀但家庭贫困的学生要优先给予助学金、校园兼职、就业等资助和帮助;要对学风建设先进个人、学习标兵等学生及时表彰,树立典型,带动后进。此外,还应落实日常教育管理,尤其是对考试作弊、逃学、迟到早退等学风违纪现象进行重点查处,达到约束效果。
5.搭建好学风建设载体,形成学风建设保障机制。学风建设载体是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辅导员应搭建平台,形成学风建设保障机制。要搭建职业规划平台,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么学;要完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提高学生求知欲;要完善赛事平台,多组织和专业相关的技能比赛,丰富第二课堂的学习自主性;要与企业联系,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搭建实习平台;要拓展外联,邀请企业家、杰出校友等担任就业指导师、兼职班主任,提供智力平台;要构建出国留学信息交流平台社团,营造鼓励留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展基,陈建平.农业高校理科专业学风建设现实瓶颈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54-55.
[2]易晖.农业院校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2,(2):203-204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信息系,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困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从辅导员工作视角提出了可以从激发学困生学习动机、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积极拓展学困生成人成才多元路径等四方面来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困生的人格发展,全面提升学困生的综合素质,把学困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困生;人才培养;辅导员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9—0091—02
一、关于学困生的定义及现状
当前研究认为,“学困生”可以定义为:一个智力水平正常的异质群体,由于个人不正确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以及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所产生的间接影响,导致其实际学业成就与智力潜力期望的学业成就的差异较大,学习效率低下,在语言、阅读、写作、数学方面出现障碍,在记忆、注意、社会认知、语言过程、感知、元认知等方面出现问题。[1]本文所涉及的学困生主要指在校期间有一门或一门以上功课成绩不佳,学期总成绩处于班级后20%的学生群体。调查发现,这一群体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基础差或学习能力差而出现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方面的学习困难,这类学困生往往也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因基础差,即使很努力,也很难达到学科学习的要求,以往这类学困生以偏远地区生源为主,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发展,从中专类学校单招的学生也容易出现这方面的学习困难,我们将之称为一类学困生。另一类主要是因各种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缺乏学习动机,对学校、专业、课程或教师不满意,个人情绪不良,人际关系不良等都是这类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专业学科学业不良,我们称之为二类学困生。对于这类学生,如果能改变其对学校、专业、学习的认识,处理好个人的各类问题,其学习成绩将会出现较大的改观。
二、高职院校学困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
(一)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欠缺
对于上述的一类学困生来说,他们大多在中小学时代就存在基础差、学习方法不得当的问题,这类学生往往很难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要求,无力应对大学学习,甚至有极少部分学生因为这一原因选择退学。此外,学习能力不足也是此类学困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部分学困生学习也很用功,但考试成绩却总是不理想,他们往往存在记忆力、理解力不佳的状况,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较差。
(二)学习需要不足,学习动力匮乏
人的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它与人的行为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行动以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由它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2]调查发现,学困生尤其是上述二类学困生明显缺乏学习需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专业缺乏兴趣,对学习心存抵触,严重缺乏学习动力。
(三)自我控制能力弱,自我管理与情绪管理能力差
学困生往往还存在自我控制力较弱、自我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的状况,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响而沉溺于网络游戏、视频和聊天等活动。他们对学业和生活往往缺乏合理规划,无所事事,得过且过。部分学困生性格、情绪不稳定,遇到挫折就会出现过多的消极情绪,产生退缩、逃避等行为,进而影响学习,导致成绩不佳。
(四)学习效能感偏低,成功体验匮乏
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能否利用所获得的技能或所拥有的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对学习投入起着调节和中介作用。[3]调查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效能感较低,尤其在对学习的调节效能上偏低,不能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各种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学困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也缺乏成功体验,他们往往因学习不良而经常遭遇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和家长的训骂等,体验到的更多是失败感,缺乏被认可、被欣赏的成功体验。
三、对学困生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困生反映了其学业方面的不良,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困生不仅仅需要改变学业状况,更需要情绪、人格等方面的成长。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来说,对学困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解学困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激发其学习动机
人的活动总是受某种需要所驱使,当外界刺激与个体需要相结合时能够产生活动的动机。[2]学困生虽然对课程学习缺乏需求,但其往往具有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理想。在做这类学生工作时,需要充分地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进行恰当引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与其兴趣、爱好和理想等方面的相互关联,努力将其对其他方面的内在需要转化成学业方面的学习动机。
(二)挖掘学困生优点特长,增加其积极情绪体验
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方面缺乏积极的体验,对这类学生,辅导员若能注意观察每位学困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优点特长,对他们的些微进步及时鼓励,则能让学困生不断地体验到成功感。同时,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少批评、多总结,少埋怨、多关注,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不断地自我肯定,不断地积累学习方面的积极体验。[4]此外,辅导员也需要全方位地关怀学困生,帮助他们合理应对各种情绪的困扰,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在学习上也能保持较佳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三)创设优良的集体环境,增强学困生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我们发现,学困生往往容易脱离集体活动,不愿展示自己。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同时,创设能让学困生发挥特长、展示优点的相应情境,激发其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让其在各项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这样,可以加深学困生对班集体的认同,也能让学困生自觉增强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从而消除旷课、夜不归宿、网瘾等不良行为,并帮助他们更加充分地发挥出个人潜能,促进个体成长。
(四)创新管理手段,拓展学困生成人成才的多元路径
其一,开设针对学困生学习进步的“学习进步奖”,[5]让学困生更多地体验到学习带来的荣誉感,进而激发其上进心,提高学习效能感。其二,开设互助学习小组,加强学优生与学困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切实了解学困生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其三,开设普及化职业技能竞赛,让学困生也有资格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并展现自我。其四,鼓励学困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加见识,提高综合能力。当学生能力提高、知识增长时,就会产生成就感,并能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总之,高职院校学困生群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学困生的人才培养更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辅导员不仅要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创造良好环境,更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塑造学困生的个人品质,不断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把学困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
参考文献]
[1]刘芳芳,周蕾,彭梅.高职院校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1(9).
[2]郭亨杰,宋月丽主编.心理学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周鹏生.学习困难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自主学习策略的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
独立学院的概念是开展本科以上教育的高等普通院校,其是不属于国家机构的个人或组织合作,不需要国家财政经费而开办的进行本科学历教育的高校,属于民办高校的一部分。独立学院是我国改革与创新高校办学体制的重要成果,体现出公益事业的性质。2008年,我国制定并实施《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一些独立学院正式成为民办普通高校,意味着独立学院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大部分独立学院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培养、激励、考核辅导员等方面缺少完善的制度。和公立高校相比,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时没有专业指导,面临更大的困难。三本学生个性强、自律性弱的特点也造成辅导员工作缺乏重点,既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就业指导、调查处理事故、综合测评、检查宿舍卫生等,还要开展行政事务和课程教学活动。辅导员要以工作为着眼点,分析工作问题并探索完善工作的策略及措施。
二、 独立学院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特别活跃,他们积极向上、乐观爱国,对未来有无限的憧憬,因为知识水平较高,其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强,有主见、善变通、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但他们也表现出很多缺点。如部分大学生思想信念不坚定,缺少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部分大学生具有复杂道德观,难以将道德实践与认知完善的统一起来,出现知行转化问题。这些问题对辅导员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负面影响。
(二) 辅导员方面
独立学院中,辅导员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其自身素质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直接影响。一些辅导员不喜欢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马克思信念不坚定,和学生交流时缺乏稳定的立场,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沟通态度消极、沟通方法简单、辅导员多重角色等问题。
(三) 交流渠道方面
首先沟通渠道不顺畅。辅导员通过顺畅的渠道,获得学生的建议与要求,发现学生思政方面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如交流渠道不畅通,则难以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缺乏完善的反馈机制。独立学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良好的反馈来了解工作实效性,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提高沟通内容和计划的针对性。而目前反馈机制不完善,导致师生沟通存在障碍。
三、 独立学院辅导员提升思政教育
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重视角色定位,建立科学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辅导员要了解自身角色,认识到自己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师,并主动担负开展思政教育的工作。辅导员要以社会现实和本职工作为出发点,建立起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
(二)重视业务学习,增强自身专业素质
辅导员只有提升自身素质,才能全面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借助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分析与判断学生思想发展趋势,全面、科学的认识学生思想情况。独立学院辅导员要勇于捍卫和坚持真理,以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人格魅力引导和影响学生,进而让他们转变行为和思想,实现独立学院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
(三)重视信息反馈,建立师生沟通桥梁
独立学院辅导员要根据自身工作实践,逐步创新与增加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开展全方位思政教育。现阶段,传统灌输和说教模式难以满足时展的要求,一定要进行创新与改革。在教学中要以马克思理论为基础,全面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前置反馈、跟踪反馈机制。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创新意识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高校发展。因此,高校辅导员都注重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辅导员队伍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存在不足,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下面将对此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借鉴。
二、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意义
1、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为了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其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这是应对新形势、新情况的一项重要措施。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热情、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缺乏有效的方式,则难以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注重采取相应的策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就业,促进学生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利于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对策
1、树立为学生服务意识,拥有一颗奉献的心。高校辅导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意识。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服务学生和学校的过程中,应该有一颗热诚的心,让学生感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在制定工作方针,采取工作策略的时候,应该多为学生着想,要得人心,具有奉献精神,并落实各项措施,以达到应有的工作效果。此外,高校辅导员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家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为学生安心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提高辅导员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更好的处理实际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理论知识的学习、工作技能的运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进修、培训等形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工作。事实上,高校辅导员只有运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提高自身工作技能,才能更好的指导日常工作,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3、掌握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方法,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注重科学的工作方法的运用,在日常工作中,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做好分析工作,为采取相应的工作对策提供依据。其次,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应该区别对待。学生在年龄、知识文化、心理特征、思想政治觉悟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处理措施,运用合理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4、密切联系学生,深入学生当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内心和愿望,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当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应该加强调查和研究,全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彻底根治。最为重要的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的解决方案应该具有针对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5、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意识,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为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提高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完善自己,在开展日常工作时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要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推动自身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同时注重工作经验的总结,以便在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根据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另外,由于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推动工作方式的创新,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学生的拥护,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后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学习、高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德召,严华.对地方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2]孙鹤嘉.浅谈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举措[J].科教导刊,2014(1).
关键词 激励理论 辅导员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Counselors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y
Innovation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NG Jia, ZHANG Jua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context and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clearly the important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counselor for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 the incentive theory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Conclud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incentive theory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engineering colleges, extensive colle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motivation theory; counselor; scientific innovation
科技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竞争,在社会的新形势下,高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①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是学生的领路人,肩负着思想引导、日常服务和管理学生等的多重责任,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从而对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1.1 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学以致用,不再“纸上谈兵”
高校的本科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能力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比赛,能够促进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当中。大学生有着足够的激情,有着积极探索的热情,众多大学生小时候都曾经有着当“科学家”的梦想,而大学里的科技创新教育,便为这样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每年的挑战杯、科技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都为大学生科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挥平台。
1.2 科技创新教育有效促进高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要想创新,必须先将基础打好,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掌握基本的业务本领,否则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技创新活动应基于良好的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风,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协调和处理好课内学业和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3 科技创新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关心社会,关注民生
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科技的发展。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往往有着引导学生关注新生事物,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作用。纵观世界,虽然目前没有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但局部小战乱不断,科技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教育促使更多的当代大学生能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4 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还包括对大学生意志力的磨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等,促使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收获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始终是社会前进,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所以,保证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的先进性和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对科技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辅导员在以往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1 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走入“服务”的误区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集管理、服务和教育三者一体,但事务性的工作,往往使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常只能发挥“服务”的作用。比如科技活动的通知、帮忙联系场地和器械甚至指导教师。然而,很多辅导员都是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本科生或硕士生,知识量和理解力均比大学生要更胜一筹,仅仅停留在“服务”性的工作,其实是以一种对有用资源的浪费。
2.2 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常忽视自身对科技创新的学习和探索
虽然事务性工作常令辅导员的工作陷入只“服务”的误区,但是由于忽视自身对科技创新的学习和探索,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的形成。因此,辅导员自身应该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的知识,诸如科技比赛的规则和流程、某些科技比赛的原理等,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
2.3 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没有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
现在高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往往出现参加该类活动的人员范围逐渐集中和固定,而很多高校的激励机制也没有起到应有的影响力。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通过认定创新学分并加入总评成绩、相关的保研宽松政策以及设立“突出贡献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等方式激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成果和高额的学习类奖学金评定没有太紧密的关系,并且科技类奖学金数额低,吸引力不大,同时保研政策也不够明确,各学院实际实施情况也各异。总体来说,学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定和升学择业等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同时某些科技竞赛的“专业化”要求参赛学生配备指导教师,但很多高校没有完善的学校层面的“指导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没有对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工作量的统一的认定标准,大多数老师更多的是根据学院和专业实际,靠责任和兴趣来指导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尚显不够。此外,学校场地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活动开展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不够等等。
3 辅导员在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工作方法途径探析
3.1 辅导员在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的“角色转变”
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时代赋予的科技创新的厚望,促使辅导员的工作也不能仅仅从“服务”着手,辅导员作为一个全方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其次,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知识,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能够做到良性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坚持科技创新的信心。完成从“服务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3.2 辅导员须提高自身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探索
高校独特的学术氛围,不仅给学生良好的求知氛围,而且也帮助高校中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如果能在工作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陪伴学生成长,这对工作的开展,和大学生的成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建立起良好的运作机制
上文曾提出,当今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作为辅导员的工作,应当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如建立一定的激励方法,如设定一定的奖学金、在评优、入党等优秀学生的界定中,能够凸显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占有一定的比例;成立科技小组,将本已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集中起来,鼓励他们在团队中互相合作,勇于挑战和开拓,并号召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小组的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发明创造类的,奇思妙想的,以及学习软件后的设计类的比赛等等。
3.4 做好心理健康辅导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很多大学生是开始具有一定的激情,但时间一长,激情慢慢退去,容易出现“打退堂鼓”的想法,这时,作为辅导员老师,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积极开导他们,鼓励其坚持下去,让其明白成功并非最终目的,过程更重要。积极健康的心理引导,会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处理并平衡学习和科技创新的关系,并积极解决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从而使其更全面地发展。
4 激励理论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4.1 激励理论简介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常见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4.2 几种激励理论相结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
针对科技创新活动没有良好的机制这一现状,高校辅导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应用激励理论。
如上述在奖学金评定、保研、评优、入党等情况时,考虑一定的科技方面的因素,这一措施,即是反映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惟有学生真正关心的,才能激励刺激到学生积极争取。这也反映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顶层”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当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在活动中努力达到了自我实现的要求,同时,又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类似科技创新活动时,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这属于正强化,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因此,激励理论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多种理论相结合一起应用,在多方面刺激高年级学生,鼓励帮扶并引导低年级学生,帮助其塑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
5 结语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是对高水平教育工作者的需求,尤其是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的作用不容忽视。教育是百年大计,辅导员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更好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