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第1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一、备课

许多教师外出听课前,基本上不关注听课的内容,只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也就是上课的教师),到了听课时间,拿上听课本匆匆而去,然后匆匆而回。由于手中没有教材,听天书的时候多,记执教者说的话多,思考的时候少,很难全面理解所听的课。回家后,听课本一丢,什么都丢到爪洼国去了。听课也要备课。在听课前,要清楚听课的内容,并找到相应的教材,认真解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然后找机会试上。如果所听不止一节课,至少应该选择一节课认真做好上述准备,其他的课尽可能熟悉教材。作为学校,更应该走好这一步。如果某次要派四位教师外出听课,可以让四位教师各准备一堂相应的课试教。四位教师都参与听课、议课,然后再外出听课。有了这样的准备,外出学课自然有效。

二、比课

在现场听课时,不能只是用耳听,用笔记,还得用头脑认真思考,特别要加强比对:他为何只选择这些教学内容?我为何选择了那些教学内容?他为何这样上?如果是我来上会怎样上?还有比这样上更好的办法吗?……由于听课前有了充足的“备课”准备,比对就不是空对空,而是实实在在。在比对中吸收、批判、反思、提高。有比较才有鉴别,边听边比对,会让我们的感受更真切,理解更深刻,收效更大。如果是多人听课,可在课后就上面的比对简单交流,彼此分享,收获就更丰。

三、仿课

仿课,就是模仿上课。倾听了别人的课,从中选择自己感受、理解最深的,自认为能够把握的课进行模仿。既然是模仿,就可照搬其教学设计,甚至课堂执教流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别人执教时潇洒自如,游刃有余,甚至笑声连连、掌声阵阵,自己执教时却可能处处受阻,死气沉沉。仿课的成功与失败从价值上来说都叫“成功”,评价的重点不应放在课是否模仿得成功上,而应放在对课的理解上,对教育思想、理念的理解上。尤其是在成功中深化认识,在失败中找出原因。很多学校规定,外出听课者回校后要上汇报课,这很好,能提升学课的效度,汇报课就可以是模仿课。

四、炼课

炼课,就是对听过的课进行再提炼,提炼出精华收录进自己大脑的“U盘”中。一是提炼感性的“精彩的瞬间”――碎片式的经典镜头,实录式的有如教学中要求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如听薛法根老师执教《唯一的听众》中这句话:“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他先让学生读句子,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悟“用沙沙的足音来反衬林子静”的妙处;接着让学生感悟叠词“沙沙”和“悠悠”……这一经典片段就作为“精彩的瞬间”储存到了我的大脑“U盘”中。如果一位教师的大脑“U盘”中有千百个这样的“精彩瞬间”,必然会引起质变。二是提炼理性的“看见的思想”――提炼出的一些理性的思考,也就是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听黄国才老师执教“群文”“阅读简单议论文”,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带动《走遍天下书为侣》《滴水穿石的故事》,课堂上十分安静,但听课者分明能听到学生在深刻思维,我就提炼出一句话――“静听思维的声音”,并与时下的许多热闹的语文课作比对,对课堂的动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是集体行动,可组织教师互相交流“精彩的瞬间”和“看见的思想”,并做好归纳整理,惠及全校教师。

认真唱好备课、比课、仿课、炼课四部曲,学课自当有效。这四部曲适合教师个体的学课,也适合学校学课的集体研修活动。

第2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遵遁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质疑、探究、讨论等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

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他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创设探究情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探究式教学是要学生去探究问题,而非简单的让学生理解记忆现成的结论。一个问题,通过了学生自己的探究,就可以加深理解。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接受式教学,它非常强调学生的参与与体验,但是接受性教学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没有接受性教学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没有足够的接受性教学,就会变成缺乏科学性的、一盘散沙式的探究。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思考的过程,因此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探究式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在中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探究式教学,首先我们应从提问入手,给学生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通过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运用的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思维的方法去观察、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唯一的、固定的,它应随着选题内容、研究方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校设施与教学资源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学生年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选择何种学习过程,关于探究式学习进入课堂教学的模式都应具有共同的和基本的过程。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世纪,随着社会化大生产,高科技的来临,很多工作靠个人单打独斗是不成的,于是在我们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同时乐于倾听别人的想法,也善待批评,正确的审视自己的观点,并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又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不断反思交流,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与体验使他们理解工作的艰难,合作的愉快和高效。同学们在相互合作、反思交流中,明白了对探究的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观念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同学们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同学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同学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可以使同学们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同学们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总之,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同学们相互审视、相互交流、相互反思、相互合作、相互诊断,让同学们在触、感悟中猎取知识,初步形成探究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

第3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几年来的课改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等各方面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呢?

(一)关注学生人格,以尊重为准则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结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才能对话,达成共识。

(二)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

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中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三)关注后进群体,引导人人参与

课堂中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的。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的文化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才会受用终身。小学中高年级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因为这是一次让学生与先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从教材所叙述的内容中初步领会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因果关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作者们的聪明智慧,虽然学生的领会深浅不一,但都能注入个人成熟或不成熟的见解,包括困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一是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二是受到情感熏陶;三是获得思想启迪;四是享受审美情趣;五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但传统的教学过分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识的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由此老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体验到作者生活的乐趣。

三、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话教学的组织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泛沟通合作,学生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势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时,我采取了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阅读提示”:1)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始帮助小伙子的?2)他又是怎样帮助他的?3)画出描写老人言行的词句,从这些词句里,你能感受到什么?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讨论,每人的机会要相同,都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组际间的对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四、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第4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意外;欣赏包容;化解妙招;收获美丽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3-0093-03

《坐井观天》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表演对话。看得出来,老师在教具上下了不少功夫――精心制作的小鸟和青蛙的头饰戴在表演的学生头上。表演完后,老师转头问:“同学们,这两位同学表演得好不好?”出乎意料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不好!”

《纪昌学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用一根长头发,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练习把小东西看大。”答案是正确的,可是有个声音小小地响起来:“不可能啊,头发怎么能绑住虱子?那得怎么绑?”

一节外地优秀教师的口语交际观摩课――《小小推销员》中,老师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口语能力推销自己的货物。其中有一个学生拿了一个福娃进行推销,说的不错,在场的师生都给予了掌声。不料旁边的另一位“推销员”提出意见:“老师,她刚才说错了吧,那个福娃可能名叫迎迎。”老师被难住了,很快将“迎迎”还是“妮妮”的问题一带而过。

……

你看,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是“一切皆有可能”。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意外”,令老师措手不及。我戏称这是:抛砖引来了“石头”。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的一念之间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或许被石头砸了头,也或许石头会变玉石。

一、欣赏包容待意外

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常常会醉心于他们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演绎,折服于他们润物无声的精妙的教学艺术,但我更佩服的是他们高超的教学机智。回想我们有些老师的做法,上课叫“讲课”。大多数老师事先已经设定好模式,担心被学生打乱教学步骤,(尤其是有人听课的情况下)学生稍有“出轨”,不是被“一棒子打死”,就是碰到老师“高挂免战牌”,置之不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受到损害和影响,也使师生情感产生了隔阂,更给的课堂教学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需要的是欣赏包容的情怀。

新课程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个性化、多样性,并把学习方式的培养以及通过学习方式的革新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怀疑精神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改变意味着教材是教学使用的材料,是引起某种关系理解、智慧活动的辅材料”。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表现和求异思维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常态,而非“意外”或“另类”,并且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直面课堂意外,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

二、修炼妙招化“意外”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妙招变“废”为宝呢?

1.胸有成竹精备课

老师是一堂课的导演,备课就相当于写剧本,可以说任何一堂优质课都是精心备课而来。课改后,教师的“教”已不再是单纯传授,讲析,而是引导、组织、参与、讨论等的综合,“书”也不再是单纯的教科书。新课程下的备课也必然发生巨变,备课除了从深度、广度上钻研教材外,还要备学生,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作出事先的估计。比如对可能引发争执的内容设计好下台的台词,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作出预测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2.细致耐心待花开

曹敏华在《迟延评价惊喜无限》中说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些“怪论”常引来教师迫不及待的否定。这种教学中的尴尬,常常会扑灭学生创造的火花,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恰当地采用迟延评价,就会避免尴尬。

在《将相和》课堂上,我和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品读睿智勇敢的蔺相如如何在“渑池相会”时威胁仗势欺人的秦王。刘祥举手要求说话,在我的示意下他涨红脸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认为秦王不可能受蔺相如威胁!资料上说秦王身高将近两米,身材应该很是高大魁梧,蔺相如从力气上就比不过他!”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议论纷纷之余,都把目光投向了我。看看刘祥既不安又坚持的神情,我不禁笑了:“刘祥,能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知道秦王身高的?”他一脸的理直气壮:“我看我姐的历史书了!”“哦!好。老师在备课时没有留意到这一点,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但是我们也不能没有调查就定论。老师交给你个任务吧,请你课后把有关秦王身高的资料查到,拿到学校来,好吗?”他很兴奋地点点头。处理好后教学继续进行。回家后我就刘祥所说的问题在网上查了资料,并没有相关信息。第二天的语文课,我刚刚踏进教室,刘祥就站起来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是我记错了。”我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他,并在班里肯定了刘祥勇于质疑的的精神。

教育是一种等待,花开是需要时间的。给孩子机会,不随便打断孩子,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华明《锁定”错误”放大生成》中提到:在”非预设生成”中,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只要对教学有意义,哪怕是错误的生成也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3.将计就计化窘境

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会给教师带来一些窘境,教师要以爱心和善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以妙语相应。

领导听课,我所讲授的课文《唯一的听众》效果还不错。同学们明显对“我”因为“唯一的听众”而发生的变化惊叹、感慨。意外发生在我打算布置的作业上:“同学们,在你们的人生当中,一定也有人曾经鼓励过你、肯定过你、帮助过你、表扬过你,对吗?”“对……”有气无力地回答。咦?这是什么状况?“难道没有人表扬过你们?”短暂的沉默后,有人小小声说:“没有。”难道是故意捣乱吗?短暂的思索后,我接着引导说:“我觉得不可能!再仔细想想!”“就是没有!”语气似乎反而坚定了些。“不是啊!这节课上老师就表扬、鼓励了许多人!”话音落后有人做恍然大悟状,有人直接说:“嗯,就是啊!”本打算继续引导孩子们回想时,刘晨诺却小声说:“你没有表扬我!”我听到了,犹豫了一下,还是在课堂直面了他的问题:“晨诺,其实老师一直在关注你,但是你一直不给老师表扬你的机会啊!”本来低着头的他一下子坐直了,直视我的眼睛。我笑了:“仔细想想,你一节课举过一次手吗?”他脸红了,迅速将头又低下去了。这个孩子的情况我有所了解,父母离异导致性格孤僻、自卑敏感。兼任班主任的我早就发现他不愿别人关注自己,想打破这种僵局却不得其门而入。我感觉这次就是一个机会,于是拍拍他的肩膀:“老师特别想听到你发言,给我个机会,做你的听众,给我个机会,表扬你,可以吗?”他点点头。这是个说话挺讲信用的孩子,以后的语文课堂,我常常见到他静静举起的右手,很是高兴。

一节公开课算什么?有什么比走进孩子的心灵更有成就感的呢?

4.顺水推舟启思维

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讲授五年级语文《梅花魂》中“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一段文字时,我班郑阳博举起了质疑的手:“老师,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梅花应该用动植物的‘它’,而不是‘她’吧?”我很高兴地表扬了他:“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又看了看班里其他的孩子,问:“写错了吗?”班里的意见立刻分成了两派,争执不下。我轻轻引导:“梅花在课文中象征了什么?”这下倒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祖国!”我又接着问:“我们一般把祖国称为什么?”“母亲!”“是啊!男同学呀别有意见,因为祖国和母亲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谁来说说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我又笑着说:“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写花儿很漂亮,就说花儿美得像――”“漂亮的少女!小姑娘!”“同样的,我们说姑娘美得像――”“花儿一样!”“是啊!我可不可以说咱们的小伙子郑阳博像花儿一样?”教室里顿时一片笑声。笑声中学生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

这样将问题留给全体学生讨论,既能让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又能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激发和碰撞。如果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则可留在课后解决,从而保证正常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

5.知错改错巧导学

人孰能无错,如果课堂上一旦出现失误,教师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千万不能手忙脚乱。对于个别失误,教师可以不急于改错,而是恰当地利用自己的错误,引出一点教训,从而强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刻的记忆。

生字教学中,我在黑板上书写了“濒”字,强调发音“pn”。学生们一愣,随即有人叫道:“老师,那个字读‘bn’!”因为“濒临”这个词语是考试的“宠儿”,我记得自己还特意留心了一下。真的错了吗?已经有反应快的孩子将字典、语文书送到我的眼前。真是羞愧啊!但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认真“考证”了之后,微笑致歉:“真是不好意思,偏偏记住了错的!多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啊!请大家帮老师再加深一下印象,我们一起来齐读三遍,好吗?”事后,我将“濒临”一词与注音工整地书写了20遍,交给班长阅。看到班长认真打上的对勾,我满心都是高兴,因为我的大多数孩子们从那次起也养成了自觉改错的习惯――数目20遍。

身正为范,知错、认错、改错,才是好老师。

6.风趣幽默调氛围

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调节情绪,而且可以作为教育的武器,于“谈笑间”使“樯橹灰飞烟灭”。

记得听《坐井观天》一课时,年轻的男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们似乎完全忘记了教室后面一大群听课的老师。时不时便捧腹大笑。以至于老师组织读课文时课堂秩序稍稍失控,好几个学生粗声粗气的吼道:“……小鸟说‘我从天上来。’……”这时,老师幽默说道:“嗯!我看不光有可爱的小鸟,森林里老虎、狮子也跑来了。”教室里顿时响起了轻松愉悦的笑声,孩子们也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运用了教学机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整堂课充满了精彩和生气,还让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7.承认不足诚感人

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资讯便捷,我们的学生视野宽广、知识丰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将会面临更多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对于来自学生的诸多问题,教师不懂装懂、胡编滥造、白眼对待都不如实事求是;搪塞躲闪,廉价表扬远不及以诚感人。

记得在《游园不值》古诗教学感悟诗意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中“苍苔”一词,我是这样说的:“‘苍苔’就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我们班上一个名叫王辉的学生却马上大声质疑:“老师,你说的不对!苍苔不是青苔,苍苔颜色发黄,而青苔应该是绿色的。”我愣了一下,说实话,在备课时我并没有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面对突况,班上的学生都轻轻地笑了。我知道他们想看老师怎么处理这个平时调皮捣蛋、现在又给老师难堪的家伙。我迅速思考了一下,表扬了王辉:“真好!王辉学习不光带了耳朵,而且带了思考的心。希望大家学习他!这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允许我查查资料再回答,好吗?”后来经查证,知道了苍苔是指一种绿色苔藓植物,也叫青苔。“苍,草色也。《说文》”“苍,青也。《广雅》。”

诚恳真实的回答以及积极行动的补救工作照样使我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三、旁逸斜出生美丽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们要勇敢直面教学中的意外,不拘泥于原来的教学设计,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可以意识到教学中意外出现的“石头”,不是坏事,而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就很有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宝贵的“玉石”,从而收获课堂旁逸斜出的美丽。

第5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求。我国实行了新课改,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新课程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眼界开阔许多,新课程是课改的重要内容,是顺应新时代的变化,因势而出,旨在通过课改,增长教学的创造性发展,培养能在世界经济,文化、科技、军事领域具有创新发展的新型人材。

响应课改的号召,真正地做到教书育人,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不管是上级领导,还是身在一线的教师们都尝试着从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同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响应课改的精神到付诸于实践到理在已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初中的实验老师,我已看了新的变化,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师身份与角色,将过去历史的刻板面变成满面春风的微笑,与学生结为朋友关系、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敢于当堂质疑。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惟老师独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知识传授者的面目出现,以管理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不容丝毫的冒犯和怀疑。就有这种意识,教师就不可能公正的对待学生、真心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尊重学生的质疑和创新。在教师这样的角色意识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做知识的接受者、储存者和知识的反复训练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不只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实施将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课堂开放以后,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教师的目标意识要加强,要从整体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加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加强,教师应该走下“讲坛”,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加强,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研究课堂调控艺术。由于我对新课程改革学习还很不够,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地位的转变

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此法不利于学生开通思路。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传统角色要彻底改变,课堂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精神。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既能增强学生的知识互补,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也就是学习合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质疑,互相解决疑难问题,在合作中知识互补,学习兴趣高昂。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3.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灵活掌握,举一反三,从所学知识中拓展延伸,这既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也是学生创造能力的潜意培养。

通过课改,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变得爱学习了。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

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第6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在这样一个文化信息膨胀的时代,经典音乐对于青年人的吸引力日渐低迷,前景的确令人担忧。但是,这不会动摇我们捍卫交响艺术的决心。因为它的永恒价值正需要后代去追索和实现,以便让更多人最终意识到这些作品直抵灵魂的艺术魅力。”荷兰指挥家伯纳德•海丁克在2008年9月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2009年2月13日和14日,这位80高龄的指挥大师携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造访北京,在国家大剧院为首都的古典音乐听众带来了两场品质卓越的交响盛会。与以往交响乐团的访问情形不同的是,芝加哥交响乐团此次访华并未在宣传上刻意渲染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也没有在曲目安排上有意迎合听众的口味。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把纯正的西方交响音乐带给中国的观众,通过技术精湛的演绎彰显乐团的雄厚实力和艺术深度。这正如海丁克的一贯看法:“交响乐团无需修饰,而音乐演绎本应深刻。”

芝加哥交响乐团访华演出仅仅带来了三部作品,分别是约瑟夫•海顿的《D大调第101交响曲》、安东•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以及古斯塔夫•的《a小调第六交响曲》。这些作品对于大多数中国听众而言并不熟悉,而它们却是西方交响音乐发展史上的经典力作。有趣的是,指挥家海丁克在此次演出曲目的选择上偏重奥地利音乐,三部作品的作曲家都是在奥地利的文化土壤中崛起的音乐大师。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采用的交响语汇却是一脉相承,有着惊人的共通性。指挥家或许认为,奥地利的交响音乐代表着这门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它融于德奥文化的血脉之中,是对人类精神内涵的音乐诠释。为此,海丁克对乐曲的演出顺序亦做了精心的安排。他把的交响曲置于最前,而把海顿的交响曲排在中间,并以布鲁克纳的作品作为总结。这样的排列并不符合作品诞生的先后次序,但却暗示着指挥家希望表达的哲学深意。

2009年2月13日晚,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指挥家海丁克的带领下首度亮相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期待已久的听众早已将座席挤得盈盈满满。大家争相一睹指挥大师的风采,亲耳聆听乐团闻名遐迩的“黄铜金声”。当晚的节目单异常简洁,因为只有《a小调第六交响曲》这一部作品。海丁克出场时的神态安然平和,与台下欢闹的气氛形成反差。他只向听众略微示意,旋即引导乐团直入主题。就在乐曲奏响的最初数秒,人们猛然意识到当晚的演出绝非欢乐的庆典,而是一出交响悲剧。1904年,在完成了他的《第六交响曲》后曾向朋友描述过全曲的悲剧属性,后来作品竟被他人冠以“悲剧”(Tragische)标题流传后世。今日看来,人们用“悲剧”一词概括全曲的确恰如其分,因为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正是他对个人乃至全人类悲剧精神的回顾与预告。海丁克明白,如何将吐露的悲情化为己有,再将个人的独立思想融入全曲,这是任何一位指挥家在演绎作品时必然面对的巨大挑战。隐秘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他的作品像谜一般难于把握。而后人解读它们的捷径便是以个人为主体,从音乐本身寻找诠释的灵感。在长达26分钟的第一乐章里,海丁克在严格的奏鸣曲式结构中营造了一个生死交替的戏剧场面。乐章主部进行曲式的附点节拍与副部激情勃发的长线条旋律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对比关系。它并非简单的情感呈示,而是对人类毁灭与生存这一重大抉择的个人化思考。指挥家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怀有的矛盾心态,于是在音乐处理上尽可能地将两种情绪相互融合,避免强力而武断的对比呈示。值得注意的是,海丁克与乐团的默契合作似乎更加强调生存的价值。当著名的“阿尔玛主题”从弦乐声部一跃而出时,听众仿佛瞬间被包裹在霞光之中,感受着无限的生机和暖意。在乐章的展开部里,芝加哥交响乐团用绵长的语气将琐碎的动机串联起来,从纤细的木管声部逐步扩张到灿烂辉煌的铜管齐奏。高昂的气势使人们对生命的长存更加抱有希望,而主部动机的渗入又在霞光尽头设下阴霾,强令人们回归悲剧的世界。乐章的再现部采用紧缩再现,主题的呈示显得更加凝练,摄人心魄。海丁克充分利用乐章中的休止,在激荡的音流之间营造留白的效果。它在每个段落的起始处给予听众思索的空间,深入体会生死的意义。乐章的尾声是全章主题的汇合之处,指挥家将其演绎成抉择前的狂欢,让希望和绝望同时映现于听众面前。海丁克在最后一刻将双手举过头顶,直到乐章结束仍悬置空中。他仿佛用这手势提问,引导听众在余下的乐章里寻找答案。

《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的先后次序从来存在争议。海丁克此次演出依然采用卡拉扬、伯恩斯坦等指挥前辈偏爱的方式,将谐谑曲乐章作为第二乐章。这样一来,谐谑曲乐章开头沉重的进行曲段落恰好与第一乐章一脉相连,增强了乐章间的统一效果。尽管作曲家采用了三拍子的舞曲节奏,而乐章首尾两部分的音乐情绪却显得阴郁、苦闷。乐章中部虽然在音色上具有纤细、明媚的特征,但是并不在此表现快乐,而是以讽刺手法描绘着俗世的庸腐和浅薄。海丁克洞悉作曲家的意图,努力将音响处理得呆板、干涩。标注于该段的“古老风尚”(Altv terisch)提示我们,他所采用的古老曲式不过是一个陈旧的躯壳,而批判与反讽才是如此处理的真正目的。乐团的弦乐声部以近似粗暴的声响与凄凉的木管声部纠结在一起,人们从传统音调中感受到莫名的紧张和压力,仿佛宝贵的生命被压捻成一条细细的丝线,随时都有挣断的危险。铜管乐器近乎绝望的呼号让人惊叹乐手吹奏的技术,而那冰冷、疏远的感觉更为整个乐章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在第三乐章里,作曲家采用和缓、静谧的行板旋律唱出自己的心声。这是一个将爱情、希望、意志、理想融为一体的经典段落,尽显作曲家浪漫主义的艺术追求。海丁克用细腻的指挥手势给予乐团各种提示,使各个声部的旋律从容进出,慢慢飘向空中。听众的思绪亦被引导着向上升腾,在云霞之上遥望沉降的夕阳。此时此刻,人们的内心深处仿佛要向着光明的世界告别,在黑暗重袭的一刻表达着对生的渴望。然而,美好的一切终将远去,人类只得继续痛苦的跋涉。整个第四乐章是对人生所做的悲剧性结论。在经历了有关生死抉择的音乐探讨之后,作曲家预感到个人的灾难即将来临,而这也是他生命唯一的归宿。海丁克的手势在乐章开头显得异常沉重。在剧烈膨胀的音响中,指挥家终于将死亡的命题完全呈现出来。下行的旋律将人们带入幽暗的低谷,随后又被激荡的音浪抛向高空。指挥家此时张开手臂,力图抓住着倔强执拗的命运之神。但是,就在他即将触及的一刻,象征厄运的大锤恰从高空劈下,将所有希望拦腰斩断。竖琴与长笛的配合描画出废墟间飘忽不定的灵魂。它们在弦乐队的激励下向上升腾,逐渐长成主宰黑暗的霸主。命运的册页在音流的冲刷下疾速翻过,将人生的悲剧逐一回顾。沉重的锤音再次降临,第二次,第三次,终于将作曲家的灵魂钉死在毁亡的绞架上。对此,曾不无感慨地谈到,“这是那位英雄,在他的身上落下了命运的三次打击,最后的一击把他像一棵树那样连根拔起。”海丁克将这一意象融入作品的处理中。他将三次锤音逐级增强,并在最后一次让乐队爆发出几尽绝望的呐喊。随后,乐队音响陡然回落,生命气息已然不在。用一场音乐会诠释一个悲剧的命题,这在我们通常欣赏的交响音乐会上较为罕见。但是,海丁克与芝加哥交响乐团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却牢牢吸引着在场的观众,使人们在交响音乐的启发下思考人生。这正是交响艺术的核心价值,也是一支交响乐团理应追求的理想目标。

2月14日晚,京城的乐迷们迎来了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第二场演出。经过前一晚对悲剧的音乐探讨,海丁克首先安排演奏海顿的《D大调第101交响曲》,及时转换观众的情绪。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魁首,海顿在交响曲创作上处处显现出积极乐观、生动幽默的情感特征,而指挥家选择海顿的作品,正是为了用音乐表现人类的欢乐。乐曲的第一乐章从缓慢的小调引子进入,仿佛要延续某个沉重的话题。然而仅仅过了一会,弦乐声部飞旋的大调主题就引导观众汇入一片欢乐的海洋。英国音乐学家唐纳德•托维(Donald Tovey)曾说:“海顿的交响曲具有的理想主义特性使它们成为整个古典时代的风格代表。”尽管各个时代皆有苦痛,但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确把欢乐和幸福奉为音乐创作的最高理想。海顿将这种特征传递给莫扎特,并在他那里得到深化。而贝多芬在经历了一生的痛苦之后,仍然把欢乐奉为人生的目标。由此看来,海顿仿佛是这条欢乐之河的源头,那些凝聚在交响曲中的乐观精神最终成为这门艺术又一个重要的思想因素。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木管组依照节奏吹奏出的规则重音为整个交响曲赢得了“时钟”的昵称。海丁克采用略显笨拙的音响表现此章,将作曲家融于音乐的幽默气质表现得恰到好处。观众在轻盈的音乐陪伴下仿佛徜徉于贵族的庭院,在修葺的绿树和喷泉边享受怡然的午后时光。心灵的时钟滴答经过,将现实的纷扰化为一片和谐。与上一晚演绎的浪漫悲情不同,芝加哥交响乐团在演奏中换了风貌。圆号与木管声部奏出的钟表音响矜持、典雅,为弦乐队飘逸的主题附上一层轻薄的纱幔。整个乐队着力在温暖的音色上作文章,为幽默的交响语汇增添了一份浓浓的亲情。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延续了第二乐章典雅的古典气质,并通过幽远的圆号音响和定音鼓点奏流露出田园气息。海顿淳朴、憨厚的性情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够透过音乐望见大师志得意满的欢乐笑容。海丁克在第四乐章的速度处理上比一般的录音版本稍快一些。这一变化增强了终曲乐章的动力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现代人的欣赏趣味。尽管如此,乐章中蕴含的欢乐情绪却丝毫未变,甚至得到强化。我们从现场的气氛中发现,海丁克对于欢乐的理解显然超越具体的时代。他坚信海顿交响曲中拥有的欢乐必然能在今天的观众中引起共鸣。因为欢乐是人类普遍的情感特征,而它也正是交响曲永恒表现的又一思想精神。

安东•布鲁克纳的交响曲作品一贯以篇幅长大、技法传统著称。海丁克此次带来的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乃是他所创作的最受欢迎的交响作品之一。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布鲁克纳将自己对基督教的信仰融入到几乎所有作品的创作之中。难怪有人戏称布鲁克纳是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宗教学家。然而在《第七交响曲》中,布鲁克纳着力表达的不仅包括虔诚的宗教情感,还有一份对交响艺术创作传统的追忆和向往。指挥家准确地把握住信仰这一要点,由此展开对全曲精神内核的深入解读。在第一乐章里,作曲家首先用明媚、流畅的音响呈现出一片温情。乐队的铜管声部奏出清利柔和的音响,象征天际召唤灵魂的号角。在弦乐涌动的音流中,旋律一点点向上升腾,将纯真的情感呈现给光明中的光明。在乐章的副部,海丁克引导弦乐声部用深沉的音调检视自我,在天地相隔的绝对差异中明确世人卑微的身份。尽管如此,指挥家以雄健的姿态推进音乐的发展,在紧密的声部连接中抒发着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正直与庄重成为贯穿乐章的精神特征,为信仰的确立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定音鼓在乐章的尾声部分首次渗入,以滚奏的方式衬托管乐直插天际的壮丽音响。海丁克在此将作曲家要求的渐强效果刻意强调,使乐团的音响张力最大限度地予以体现。乐章结尾出人意料的渐强让所有观众猛然感受到芝加哥乐团惊人的音响魅力。它仿佛隐藏在幕后的雄狮,突然的咆哮使整个大厅都为之震撼。尽管如此,乐队在此处并不是为了散布恐怖,而是要用信仰的烈焰照亮每个蒙昧的角落。第二乐章采用缓慢的柔板,是一曲带有哀悼情绪的壮丽颂歌。就在1883年布鲁克纳预备创作这个慢板乐章时,瓦格纳辞世的噩耗令作曲家深感悲痛。在布鲁克纳心中,瓦格纳是他音乐创作最为切近的榜样之一。为了纪念这位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歌剧艺术大师,布鲁克纳模仿瓦格纳惯常采用的无终旋律,营造出千回百转、荡气回肠的音响效果。他还在乐章的尾声部分加入了四把瓦格纳大号。恢弘的音响使观众几乎忘却了作曲家的名字,仿佛置身于瓦尔哈拉神殿之中。海丁克十分理解布鲁克纳的情感。他企图用这感人至深的音乐同时纪念两位饱受争议的大师,使他们忠于艺术,尊崇传统的人文精神得到彰显。第三乐章作为一个谐谑曲乐章除了依旧保持传统的3/4拍外几乎名不副实。作曲家将整个乐章创作成一个狂飙突进的雄浑篇章,其间包含着浪漫主义晚期自由奔放的情感特质。指挥家以娴熟的技术精心调配着各个乐段的音响层次,使乐章的内部变化层出不穷,饱含新意。全曲第四乐章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总结功能。第一乐章拥有的信仰之情再次从奋进的音流中浮现出来,并伴随乐章的展开奔涌向前。海丁克将整个乐章描画成一条灿烂的星河,其中不时闪现出瓦格纳、李斯特、贝多芬,乃至J.S.巴赫的音乐身影。交响音乐深厚的艺术传统在这里汇合,终于凝聚成庄严、崇高的文化丰碑。对于乐队而言,演奏这个乐章如同在进行一次时空穿梭。他们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迅速转换音响风格,以便将人们引入交响艺术的纪念馆中。有时,我们几乎分辨不出前后风格的衔接点,一切只在指挥家从容的手势提示中迅速做出。观众不由得惊呼,这哪里是一支乐队,而是一个熟谙交响艺术的精神个体,努力调动一切经验为我们创造出别开生面的音响天地。这个终曲乐章道出了指挥家回归传统的艺术心声,同时也为芝加哥交响乐团两天来的激情演出作了完满的总结。

乐队奏完尾声的一刻,台下观众用热烈持久的掌声和欢呼声表达着意犹未尽的狂喜之情。能够在现场品味如此地道的交响乐演出,对于在场的每个人都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奏使观众从原本艰深的交响音乐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而海丁克出神入化的指挥艺术更完美地揭示出古典音乐无可置疑的艺术魅力。艺术家们对于音乐的巧妙设计和精彩演绎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悲伤与欢乐的情感,以及信仰引发的崇高精神正是西方交响艺术集中表现的三个核心内容。它们渗透在鲜活的作品之中,从而构成交响音乐不可或缺的精神线索。交响艺术之所以成为“严肃音乐”的代表,是因为经典作品能够撼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个体对生活的反思,对理想的追索。这种审美方式由于劳顿心智,似乎早已显得不合潮流。但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访华演出却让我们重新关注起交响音乐,尽心陶醉在由音乐承载的思想洪流之中。或许,这正是指挥家海丁克为首的一班艺术家们希望传达的文化信息,即交响艺术应该回复它作为一种深刻的音乐艺术形式的应有价值,而人们对于这种艺术的需求不会日趋衰弱,反而会在经历一个时代的反思之后重新兴盛起来。十多年来,我国交响音乐的创作与表演趋于边缘化的事实已经为众多关心音乐发展的有识之士所关注。大家认识到,中国交响音乐创作人才与欣赏受众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踌躇不前的理由。因为,严肃音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作用于人的精神,通过音乐提高人们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境界。而这一目的也正和我国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相符。面对芝加哥交响乐团所带来的高水平的交响音乐演出,我们能深刻感受到自身在交响音乐领域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的差距。与此同时,我们亦欣喜地看到,交响音乐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广泛的吸引力。生僻的作品、长时的聆听,朴实无华的演奏并未使观众敬而远之,反而使他们首次认识到交响音乐原来是这样一种撼动心灵的精神财富。

第7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一、 钻研PYP课程框架 营造语文学习乐园

PYP每个年级要围绕六大超学科探究主题(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什么时空、我们如何表达自己、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如何共享地球)来自选相关与之匹配的教材内容,没有教材,要靠教师将很多学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各年级探究主题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教学目标。初一看,感觉这六大主题与学科之间有较远的距离,但通过不断钻研课程框架整合教材反复实践,教学过程还是充满乐趣,教学结果也是收获多多的。我举个教学实例,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PYP的语文教学吧!

我选择了六年级的探究主题“我们如何表达自己”,其对应的中心思想是“爱的行动”,然后我再对照PYP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要求,进入了繁杂忙碌的备课状态中。备课时,我先将国内语文教学与PYP语文教学作个对比。

国内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老、慢、费等问题。“老”指的是教材更新不快,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学生思维成长的速度;“慢”指的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很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费”指的是教师教学费神(备课、批改作业试卷),学生学习费心(乐趣少压力大)。许多课文的教学无外乎还保留一些固定的模式,学生永远只有几个活跃分子在表现着。很多课堂里尖子不尖,后进生还是“后”,多种因素在制约着师生的发展。

PYP的课程似一味中药,需要不断地煎熬、尝试、反思,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忽然药到病除,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尽在掌握之中。这里的“煎熬”指的是教师对PYP课程的钻研,“尝试”是预备几个教学方案,根据学情变化随时更新,“反思”是当“此路不通”的话就要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再看看这一超学科主题的“我们如何组织自己”中的“爱的行动”。我事先做好单元计划的大框架,然后寻找相关教材,是有关培养学生爱社会爱人类爱自然的课文(最多四篇,其余的留与学生去寻找),然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我设计了如下大课:课前的情景铺垫:学生表演课本剧《游子吟》后,再谈此剧表达的是母子情。顺势引导学生再类推出《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子情,《走过老师的窗前》中的师生情,这一切均源自一个“爱”。

除去父母与子女之爱,这个爱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自然想到爱国,那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爱国经典诗篇又闪亮登场了。再说到爱自然风光,《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等古文便又新鲜出炉了。也就是说国学内容在这两节课内有了体现。

有了国学的热身,学生的兴趣增长了,我再适时推出《老人与海鸥》、《唯一的听众》等文章,学生在自学过程是全程投入的,师生共同探究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爱是什么”、“爱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表达我们的爱”、“你觉得应该为爱负什么责任”、“你希望能为爱付出什么行动?”学生愉快地分成小组,紧锣密鼓地合作探究以上问题,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或采访他人、写作文、做PPT、办板报、演讲、辩论等方式在忙活着,我是他们的陪伴者与合作者,起到唤醒、点拨、引导的作用。

学生也搜集了不少“爱”的文章,他们“摇身一变”成了“小老师”,有足够的平台与掌声让他们完成对这些文章的解读,台下的同学们似乎都是他(她)的“粉丝”,“师”与“生”频繁互动,妙趣无穷。

这个主题即将结束时,不少学生有感而发:“这次探究活动,让我感觉到爱的定义原来如此广泛。以前他人对我之爱,我浑然不觉,甚至觉得是理所当然。国家与社会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深圳的风光气候这么适合我,父母老师关爱我的身心健康,我应该也要学习关爱他人、注重环保、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很显然学生的知识面拓宽了,涉及到其它学科他们更有兴致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觉悟提升了。那么学生关于语言学习的状况又如何呢?通过评估,很多知识点他们奇迹般地掌握了,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也超出我的预料。学生对“爱”不仅有较多较深的理解,也付出了相应的行动,一些环保事务、爱心捐助什么的,无需我发动,他们自觉地履行一些义务了。

为时一个多月的单元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忙碌而又快乐的,我也是既疲惫又开心,“爱他,就对他放手”这句话真没说错,这也是“爱”的一种。感谢PYP的课程体系,这种师生解放、省时高效、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让我品尝到做教师的价值!

二、 分层教学新解 集中优势共补弱项

国内课堂教学对学生座位的编排也是很讲究的,其中最负责任的是把学生四至五人编为一组,将优、良、中、差的比例安插在一起,教师的本意是以强带弱,这个想法是很为学生考虑的,但学生对于这些安排满意吗?

优生自然是众星捧月,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外,还要很辛苦地帮助“差”生,自然很辛苦,再摊上几个不配合的,他们会委曲与不平衡:我做完功课,为什么不能休息、娱乐或者阅读?我帮助他们,他们还不听话……而那些“差”生,日子很好过,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有人帮助我学习,我学与不学一个样。若“上头”(老师或者家长)催得紧,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团结好“优生”,就可以“贡献”出作业,与我“共享”,我还是很好玩的!教师也不轻松,通常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瞄瞄,还是忙不过来,某些不和谐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学校提出学生按功课层次合理分组,实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这个理念是不错的,但很多老师觉得有些不公平,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会不会对他们的自尊造成伤害?优秀生会不会闲着,后进生的会不会变得更弱?

我通过反复思考,结合曾经观摩过的新西兰小学课堂的分层教学,开始大胆尝试。每个学生的座位都不是固定的,按不同的课程进行分层。以某一学科为例,数学弱的坐在一组,强的则集中在另一组,其它学科也如此安排。在试运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居然是不错的。如在语文课堂,学习能力强的那一组的同学较快完成学习任务了,他们有很多选择,可以阅读可以写作也可以帮助较弱的那组的辅导一下。以前按强、中、弱混坐的学生学习速度是较慢的,但分层后他们觉得很舒坦,想在几个水平相当的“难兄难弟”中杀出一条血路,他们之间出现竞争了,若比组内同学学业完成得快些,他们无比高兴,以后居然学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那个优胜组的同学也不甘落后,他们也不希望第一位的“宝座”被人换下,学习的劲头自然也增加不少。

我的“分组政策”不是一层不变的,让热衷于新鲜事物的小学生很感兴趣。如合作上网、到图书馆查询资料,结伴采访他人,合作完成小实验等自选的学习小组,我会用这些方法来分组:1、色块相同组。如把一把色块(五种颜色)发给学生,每人任意选一块,选到红色的为一组,绿色的再成一组,以此类推可成五个小组。2、拼字成组。我把印有“合作学习”的纸剪成小块,数量与班级人数一样。同学随意抽一块,再由他们合作拼字,拼成“合”字者为一组,“作”字者为一组,以此类推,可成四个组。3、形状分组。把一些瓶盖、跳棋、军棋、小三角尺等代表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选择,可以分为球形组、方形组、三角形组、圆柱组等。

第8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职教生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 方法

随着十七大的胜利召开,职业教育又一次被提上了改革发展的日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也变得空前的广阔。虽然有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但仍未改变职校在社会和群众心目中固有的不良影响。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基础并不是很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普遍较低,这除了与职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低、知识掌握较少有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接触了几年的职高生教育教学工作,我发现许多职高生的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处世态度等都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这里活着、成长着……”马卡连柯精辟地揭示了社会、家庭、孩子之间的关系,说明对职高学生的德育工作,往往不是单纯地针对学生这个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家庭教育进行配合与合作。而很多班主任在家校联系、家校配合的问题上常常感到棘手。很多家长很不耐烦与教师的沟通,认为交了钱孩子就得由学校来管,管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这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学校和家长无法取得良好的沟通,就无法彻底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因此,职高学生的德育工作在这一方面承受着更大的挑战。

目前,职高生学习基础、思想素质较差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业不佳是次品,身体不佳是废品,品德不佳是危险品”这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在我们职高德育工作中有着更深的体会。目前社会生源紧缺,职高招生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基本素质的挑选。我们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这批学生当次品看,而要更加细心呵护他们健康的成长。他们的健康成长光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起基础和本质的作用。现在很多职校生家长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无心参与或采取了不是很科学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要不要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看法。

一、要正视孩子

世界大发展的今天,在西方社会经济至上、功利至上思想的侵蚀下,家庭对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变得愈来愈追求高效、优秀的成绩,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评价往往只侧重学习。忽略了对子女为人处世的教育,也忽略了许多传统美德的教育,一部分学生在小学与初中成为了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被无情地淘汰下来,成了一名“差生”,他们无奈地选择了职业高中,成了一名“职高生”。可是,职业教育依然没有摆脱近年的困境,“社会地位”依旧没有得到提高。因此,家长在社会的舆论下对子女也失去了信心、耐心,开始听之任之,甚至无心教育子女。

家长应该看到近年来国家对职教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前景应该是光明的。随着我国加入WTO,为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说最基本的英语口语,这些应该是对职中生的正确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你就会觉得你的孩子其实并不那么差,学会发现孩子的优点而不是常常抱怨别人的孩子有多么聪明,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有一门过硬的技术,其实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大学并不是所有人唯一的出路。事实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少一些抱怨,多看到一些优点和可塑之处,不要把孩子的个性一票否决,也许那正是他们的与众不同,只要能正视自己的孩子,我想家庭教育观念就会有所转变。

二、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职高学生在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的中下层,已是“差生”,他们倍受老师与家长的批评与指责,形成了怯弱、自卑、孤僻、对立、暴躁等特殊的个性。他们的各种思想状况,和他们身处的家庭及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连。

孩子在不断的批评和指责下已经受伤,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如果对孩子有的只有抱怨而不是去关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的话,孩子就会失去方向并产生不良的人格。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他们的特长,而不是老是把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心理,会让孩子渐渐失去和家长的沟通,变得更孤僻没自信。

多表扬能很好地树立孩子的自信,这点我深有体会,我的孩子今年两周岁,她能背很多诗,会唱好几首儿歌,在她学的过程中也有不愿意、不高兴,这时我就鼓励表扬她,当她说一句我就拍手还会叫在家的成员都拍手,这时她就会很开心很乐意和你一起说。这么小的孩子都懂得别人的赞扬是对他的肯定何况是大孩子呢?请不要吝啬你的赞扬,因为赞扬就是肯定。家长应该常对孩子这样说:“我的孩子在我心目是最优秀的,每个人的道路都不是复制的同一体,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你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成功会毫不吝啬地和你分享。”不管是谁,不管是走那条路,只要你肯努力,则条条道路都可通罗马。

家长要放下家长的身段,虚心做一个孩子的忠实听众,知道孩子所想,然后开导他们,给他们指引。只有深入孩子的心灵才会发现他们的自卑,他们的缺点,才会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让我们多爱孩子一点,多关心孩子一点,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一点。给孩子的道路多一些明亮,少一些荆棘和坎坷。

三、提升自我树立榜样

“明白了原来骂孩子也要备课。要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多说话,多了解他们意愿。我应先改掉缺点,做好榜样给孩子学习”。

“要孩子进步,先提高自己,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多学多听讲座,能学到一些自己想不到的教育方法”。

这些都是家长自己的感悟。他们都认识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职校生的家长大都文化程度较低,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么没有好的教学方法,要么干脆放任自由不教育。孩子是自己的,我们既然把他们带到了这个世上,就有义务让他们做一个好人,让他们生活得幸福。不要说我的孩子天生就这样,不要为自己懒惰找理由。自己不会教育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多学习,多看书,多听听别人是怎么成功地教育的,孩子就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有的家长平时从不管孩子,一旦孩子出事就不经过思考乱骂一通或狠狠得打一顿,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好你怎么就这样呢?你没找自身的原因吗?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呢?这一串问号足以让你们反思了。老师要在学生面前有威信,最主要的是能用丰富的学识感染学生,如果学生觉得这老师肚子里没货他就不会听你的。家长不也是这样。你说出的话有理,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解决问题,能深深地打动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听你的,还会为有这样的爸妈而自豪。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不要再懒惰了。

除了提升自我素质外,家长还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好的榜样。平时总教育孩子要向谁谁学习,其实你就是孩子最贴近最鲜明的榜样。要求孩子要做到家长首先要做到,你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你的孩子,孩子最初最多模仿的是家长。你做得不好不对来要求他们,他们会说你不也这样啊?你是真的无话可说,所以教育孩子得先从自身做起,时刻提醒自己做个好人,做好每一件事,为孩子做个正确的榜样。

为了孩子的未来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努力。

四、结语

教育的过程是应该是快乐的、积极的。在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我们的职业教育会逐步走向更加和谐的境界。用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教育应该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

许多初中生经过中考落榜的打击,以沉重的步伐迈进职业中的大门。一方面与同期重点高中学生相比,通往大学的理想无法实现,则觉得低人一等,自卑感严重,另一方面受到家长责备,老师抱怨,社会上冷眼相看,而导致行为上倒退,表现为没有荣誉感、自尊心,学习上缺乏胜任感、自暴自弃、懒散成性,畏学、厌学,甚至逃学。而他们内心深处却渴望被关心爱护,渴望被感动。因此我以为职业教育首先要育人,通过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达到家校更好地沟通和配合,真正关爱职高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资料: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出版.

第9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范文

一、课程特点

笔者学校使用的《讲演与口才(第2版)(文秘专业)》教材,教学内容易懂,没有艰涩的词汇,更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是一些常见的基础知识:理论、方法、特征、注意事项及各种口语交际场合下的口语技巧。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学生如果认真看书、用心学习,完全可以理解。但这门课程并不只是看懂教材内容就可以了,还必须以“练”为主,去实践,训练基本表达能力。教师应该创设场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既讲又演,在演练中成长。

二、学生特点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基础教育阶段是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学生厌学,其实“厌”字已远远不足以形容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他们是排斥、抗拒学习,所以,这部分学生根本不会主动去学习,即使教师读给他听,他也会将信息“屏蔽”。而且这类学生往往是教师讲,他也讲;教师停,他都不想停。但如果真正让他陈述一件事,或表达一个观点,他又闭口不言了。另一部分学生是“被”学习,这部分学生仿佛是机器人,教师牵着去哪儿,他就往哪儿走,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依葫芦画瓢,从来不动脑思考。这样的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想,让他回答问题,不是三缄其口,就是照本宣科。然而,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第一,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进行活动、实现理想目标的内在动力,他们早就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又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他们既没有学习动机,也没有学习动力。第二,缺乏锻炼,初中的教学以应试为目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达,唯一的表达机会就是上课回答问题,但由于成绩不理想,教师基本上不提问他们,因为即使提问,他们也回答不出来,于是课堂上没有他们的机会,课外也没有他们的天地,所以,他们不爱动。这样的学生让他们讲演,他们或站起来闭口不言,或说句“不知道”,或舌头打结、声音发抖,或磕磕巴巴、语不成句,或说了上句忘了下句,或哆哆嗦嗦,手脚不知往哪儿放,不敢注视听众目光,越说越快,胡乱表达。总之,即使表达了,也是思维不清晰,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第三,他们自卑感强,极度缺乏自信。自信来源于实践中的一次次成功,但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从小学到初中,长期承受教师、家长的指责和同学的歧视,久而久之,造成他们极度不自信,从不相信自己的想法,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三、构建有效课堂

1.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针对学生的现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若干教学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引导学生开口说,到学生主动说,让学生越说越好。

2.平等亲切的授课方式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切入点

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将课桌摆成“回”字形:讲台前的左右、前面摆课桌,中间空出位置。课桌与以往不一样的摆放形式,既能方便学生后面的表演,更能让学生感到师生平等,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学生在总结时是这样写的:“开始是讨厌上课的,是什么让我发生改变的呢?恐怕还是这节课的上课方式吧,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上课,觉得很新奇、有意思。”

3.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将个体学习变成小组学习:以学生自愿为前提组成小组,人数随意,由小组成员自行推荐小组长,教师针对小组之间存在的学习程度的差异适当加以调整,使各小组在人力资源配备方面达到基本平衡。在教师下达任务后,小组成员按各自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组建学习小组既是后面表演的需要,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学习小组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不受威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给平时缺乏锻炼且极度不自信的学生提供一个心理依靠。

4.由简到繁的项目任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载体

教师针对每一个章节,精心设计若干教学项目,每个小组自选或接受项目任务,教师负责引导、点评和总结。例如,每个小组从书中任选一个内容,自设情境,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如果选的是《拜访与接待》章节,就要以一个情境为载体,把拜访、接待的知识点、注意事项等通过情境体现出来,每个小组选的内容不能重复,设计环节必须在课外完成,要写好剧情就必须看书,熟悉章节内容,这对不爱看书的学生来说,慢慢就能培养他们看书的习惯。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炼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5.学生主体的任务实施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核心

在小组课外学习讨论、设计好小剧目后,就是课堂讲演环节了,基本环节是:小组表演――学生评价――表演小组谈感受――你问我答――教师释疑――学生谈心得体会――布置作业。

小组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心理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女生一开始都扭扭捏捏,不断用小动作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自信,而大多数男生不是用最简单的话来敷衍了事,就是用搞怪的动作来掩饰紧张和不自信。此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而不是斥责学生,因为对他们来说,能上台表演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步了。

表演结束后,就是班级同学评价,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可以让表现活跃一些的学生先发言,作为榜样和导向,从而带动气氛。接着,学生们轮流发言,这个过程也是锻炼表达能力的一个极好的机会,对不敢说话、不敢表演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先面对大家说话,可以使他们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对于些特别内向的学生,则可以采用问答式的形式来让他们开口表达。例如,笔者班上有个男生,从来不和别人说话,笔者就问他:“喜欢同学们的表演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只要学生开了第一次口,后面就会大胆得多了。

实践之后感受是最多的,要让学生说话,就必须要让他们有话可说,才能水到渠成。小组经过表演,听过别人的评价,表演小组畅谈感受,此时,他们是最有话说的,也是最有表达欲望的,或阐述情境,或反思,或申辩,或谈感受,此时,学生能真正做到我口表我心。

一番表达之后,为再次巩固、熟悉课本知识,笔者设置了“你问我答”环节,即由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指名某学生回答,回答出来的学生获得提问权,可以向班上任意学生提问,以此类推,当然每次限定提问次数,学生或好奇或好胜,竞争非常激烈,有时还会就一个问题引起一场争论,这样课堂气氛自然就变得轻松自在,真正做到了寓学于乐。

做任何事只有反思总结,才能有进步、有提高。课堂上的最后一个环节便是谈本次课的感受,学生看了别人的表演、听了别人的发言,自然就会有比较和感触,这时候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或告诉学生课堂内的学习必须要有课堂外的思考和总结,要沉淀自己的思想,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升华为自己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要进行作业练习。每个人掌握的知识点和对章节知识的熟悉程度是不一样,笔者布置的作业每次都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章节知识,学生自己提出两个问题,自己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另一类是将上课的心得体会付诸于文字,这是思想的沉淀过程。

一般情况下,教师上了两三次课后,课堂的主持人便由学生轮流担任,学生每次主持后,要谈谈感受。教师在课堂上负责适时点评和指导,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学期下来,学生说:“我觉得我已经把自己融入了这个课堂。”学生能主动写剧情,主动讲演了。每个小组的成长都经历了一个过程:由开始的组长独自写,到最后小组成员一起看书、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共同定稿;由开始拿着组长写的剧情结结巴巴地念,到最后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对台词、背台词;由不知所措,到想方设法做道具,例如,在表演《出色的主持》时,他们用纸团和作业本做话筒;在表演《思想工作》时,用扫把头做拐杖;在表演《辩论赛事》时,他们用手机壳和纸张做正反方牌子;在表演《餐饮服务语言》时,做了“好好饭店”的招牌。

四、教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