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

第1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意义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21世纪注定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未来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和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国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迫切要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视角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而有关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少,在维普资讯网检索出2000年至2009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论文有3598篇,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己引起了广泛关注。加入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或“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只检索出11余篇论文,占研究论文总数不足1%的比例。在中国知网检索出2000年至2009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题的论文有6554篇,其中职业教育160篇,占论文总数的2%多点。由此观之,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而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多停留在呼吁层面,缺乏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性来研究高职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方面的深度挖掘。因此,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策略,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当前职教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进一步促进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其职业地位。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价值。

二、提高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基础。在现代高职教育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如何办好高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探索。大家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许多共同的认识,比如: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教师特性中非常强调“双师型”等。这些理论上的认识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导,高职院校以这些理论为指导,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关注高职教育及高职院校的发展的时候,并没有给予其主体――高职院校教师以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还不能作出全面的理解,包括教师个体在实践中也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自主性。教师专业化思想还没有被更多的高职院校所认识,大家对“双师型”教师讨论较多,但何谓“双师型”?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为什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等等,还是很模糊的。很多高职院校从企业里聘请的所谓“双师型”教师甚至对教师专业发展一无所知,而在他们看来,只要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就可以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工作,事实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是这样做的。而这么做是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较多的是关于中小学教师的,而对高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要少。有人认为,高校教师不需要专业继续教育,他们已经达到了专业发展的自觉境界。因为高校教师给人印象就是,他们都是知识非常渊博、理论水平很高的专家、学者。但我们认为,高校教师同样存在专业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型在专业发展上既有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在内容、方法、途径、目标取向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教师群体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原在专科、中专学校、职工大学、技工学校从教的老中年教师;一类是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另一类是行业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的自我完善、改进学校文化氛围、达成学校发展目标,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可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成长和发展方式、专业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取向、教育研究与学术知识等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地研究,而这些研究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研究成果又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中心。

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一般较短,在对教师特点的认识、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发展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可供直接借鉴的经验,并且他们在实践中所能凭借的理论很少,指导他们工作的主要是来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文件,真正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上去认识教师的较少。所以,教师专业化在高职院校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课题。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以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何飞跃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浅说[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第2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高级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教师的职称论文

教师教育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在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今天,音乐教师专业发展也将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目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思考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教师教育 音乐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154-02

一、背景和现状思考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概念。所谓的“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组织的现代体制,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教师教育逐渐取代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自身的特点及其优势决定的,也是适应终身教育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因此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就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处于这个转型时期,提高我国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和音乐课程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形成,给音乐师资队伍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现代教师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新要求,重新审视音乐教师专业发展,在原先的基础上,寻求适应现代教师教育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阶段学校的办学规模、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还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尽管我国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不少尚待调整和完善的问题。

1 忽视对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行业特有的软科学研究,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更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使专业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国,由于大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的学历起点偏低,加上步入工作岗位后,音乐课作为小科教学在学校长期得不到重视,学校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功能的认识,导致音乐教师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氛围和环境不理想、音乐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2 音乐师范教育的弊端影响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专业一般进行三年的课程学习,第四年的大部分时间主要用于教学实习。而多数情况下,学生的音乐经验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获得的。由于学生直到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才有实际教学的体验,在此以前,他们无法肯定自己是否能对教学环境做出良好的反映。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也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判断自己的教学水平,也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关做好成功教师的有效案例。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因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胜任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同时,由于师范音乐教育过高地追求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和评价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技能、低学识的音乐教师,这种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是与现代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相悖的。

3 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环境使其缺乏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近些年,由于行政领导的不重视,使得音乐教师的成长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不能及时地得到更新、提升和深造,音乐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影响了他们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教师教育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 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师教育的发展要求专业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实践和经验进行探索、研究、反思、改进和创新,通过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促进业务的提高。音乐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将有利于推动音乐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这种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区分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的根本标志,是对音乐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强化。

2 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有赖于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要深化教师对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认识,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就必须加强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建设,构建音乐教师教育合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要加强和改革音乐师范教育的德育工作,促进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取向和专业自我意识的发展。要强化实践环节,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加强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实现音乐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保持音乐教师教育发展的一体化、终身化。要推进体制创新,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多元化。要创新音乐教师教育的新模式。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提升他们专业训练与发展的水平。

3 音乐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实施的认定制度为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音乐教师专业化依赖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认可制度、教师教育机构和课程的认定化,以及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应为音乐教师专业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学科。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仅掌握学科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专业训练,获得音乐教师的从业资格,遵循音乐教育的职业规范。

4 音乐教师专业自身成熟度要求音乐教师要有职业角色意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自己既是一名社会成员,同时也是学校成员,是学生社会化和自身社会化的承担者。其次要有课程意识,要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倡导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课程发展性评价及课程的民主化。第三要有学生意识,把学生当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对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各自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和创造性,有自己的爱好和内在需要,要尊重并关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第四要有服务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五要有发展意识,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充实新思想、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教师教育下的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 教师培养专业化。要推进音乐教师教育内容创新,改革师范音乐教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要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的职业、技术及岗位的特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改造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音乐教师能把专业知识技能迅速转化到音乐教学实际中,加强知识技能与实用领域的沟通,形成较强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奠定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坚实音乐专业能力基础。

2 实施校本课程,音乐专业应体现多元化。当代教师教育注重教育的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的多样性的结合。校本课程能从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多元化音乐专业体系。校本课程针对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扩大音乐教师的服务范围、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亦有助于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合理定位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它担负对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知识的传授、音乐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熏陶的任务。这就要求音乐专业人才不仅要熟练地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后者对一个人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教师教育转化到“大学+教育学院”的轨道上来。需要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培养高层次的音乐教师。

4 提高艺术类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学习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5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音乐教学的媒体资源、促进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育必备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是对传统音乐教育的突破,更是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同音乐教学的联系,为音乐教育现代化打下基础。

6 促进音乐专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专业制度的建立是确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根据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经验,教师专业制度主要是教师资格制度,该制度通常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入职资格制度。为了保证音乐教师的终身发展,要建立音乐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建立明确的音乐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为音乐教师进修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编制等保障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与教师入职资格制度相对应,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标准,比如音乐教师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质量标准、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音乐教师教育机构水平评估标准等。

看了“高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北京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第3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乡镇幼儿教师 专业发展 培训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9-01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国家“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但乡镇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幼儿园教师急需加强教研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本文以牙克石乡镇幼儿园为例,以此探讨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样本选择

样本从9所乡镇幼儿园中选取1年以下、2-5年、6-10年、10年教龄以上共抽取67名教师参与调查研究。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内容一是幼儿教师目前培训情况;二是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水平的评价。本次调查共发放67份调查问卷,回收67份,有效率100%。

3.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问卷问题包括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以封闭式为主。

三、结果分析

1.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起点较低,学历、职称结构急需提高

乡镇幼儿教师迫切需要进行学历提高教育,职称比例也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考虑。学历以大专为主,占55.22%;未定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大,占28.4%。

2.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参与调查的幼儿园教师有35.5%“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是欠缺的,23%的教师则认为“教育教学技能”是最为不足的;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优选什么的?”问题上,“多参与校本教研”的占47.5%,“多参与高端培训和交流”的占13.3%,而认为是“团队互助成长”的则占20.6%。对“日常教学业务学习的主要形式”的答复中,“浏览学习专业网站和图书”选择最多,达到50.3%,其次是“听评课活动”,仅有7.9%的教师选择“课题研究”。从以上调查可看到,乡镇幼儿园教师有提高专业发展的意识,但整体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3.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上相差悬殊

乡镇幼儿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程度相差悬殊。能够经常上网查资料的仅占26.9%,不会发邮件的却占20.8%;城市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对乡镇幼儿教师来说,比较困难,29.8%的人不会制作课件。

4.乡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表现较单一

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偏低。从数量上来看,虽然有41.8%的教师发表过学术论文,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和教科研课题,但比例太小,远远不能体现专业化发展的水平。虽然学术论文获奖率很高(59.5%),但获奖级别较低。

5.教师培训质量急需提高

对培训的内容的看法,51%的教师认为“较有针对性,对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理论太多,实践内容太少”的占了34%,15%的教师认为“内容重复、分散”。对培训教师的看法上,50.2%的老师认为“讲课内容有指导作用”,认为“理论较强,熟悉幼儿园课程改革”占了18.2%,“理论内容多,实践指导少”的占了29.1%,认为“讲课不生动,内容陈旧”的占了25%。

6.教师培训内容、方法、形式都有待改进

从数据和谈话反馈来看,幼儿教师最重视的就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性,而这正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主旨。在对培训的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最受幼儿教师欢迎的培训形式是“既有理论讲述又有教学实践活动”,最受欢迎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策略与技能”则是乡镇幼儿教师认为最急需的内容。开放性问题中幼儿教师针对培训部门提出的建议包括:多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培训内容多实践少理论;重视农村乡镇教师的培训;多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研训形式多层次多样化,培训内容针对性强等等。

四、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为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

乡镇幼儿园教师未定级的教师比例为28.4%,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另外,乡镇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环境急需改善。幼儿园培训经费很少,专业培训机会少,专业书籍杂志都很少见到。教室没有多媒体设备,连上网都难,29.8%的教师不能自己制作普通的多媒体课件,20.8%从不使用EMAIL。在教师培训方面,乡镇幼儿教师只参加当地教学技能、教材培训,基层很少教师能到市区、先进城市学习、观摩。园本培训较多,但由于乡镇幼儿园师资力量所限,园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的力度不够。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可能在政策、物质上给予乡镇幼儿教师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2.加强乡镇幼儿园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内涵认识,促其主动自觉发展

加强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首先要深刻学习明晰幼儿教师的职责和专业素质的要求;其次要积极参加园本学习,加强幼儿教师基本功训练,成为既有特长又全面发展的优秀教师;再次要学会观察记录,学会反思,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提高专业水平,积极撰写教育随笔,积累教育素材,进行课题研究,从而成为一名专家型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3.建构切实有效的乡镇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乡镇幼儿教师最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迫切希望培训内容以专题式为主,切合乡镇、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开展主题式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上能够像教材培训那样,理论切合实际,多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尤其能进行现场点评。在培训层次上建立不用层次、不同形式的研训团体,通过互助交流、引领点拨来提高专业水平。

4.加强乡镇幼儿园园本教研建设

园本教研体现一个幼儿园的精神内涵。乡镇幼儿园的园本教研发展首先需要幼儿园园长进行精神建设和物质建设。精神建设指幼儿园园长要建立和谐向上的教研氛围,鼓励骨干教师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物质建设指要尽可能的给幼儿教师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环境,提供基本的学习材料和工具 ,提供“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观摩机会。其次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教研团队,注重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加强幼儿教师的设计活动、反思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3.

第4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产生及发展的追踪,探究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在研究和实践中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是PDS建设的突出特点。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产生及发展

众所周知,大学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在职前的培养方面,不管是定向式的还是非定向式的,毕业生都很难避免带有一些共同的缺陷,即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而使从教后的适应周期长。在职教师的培训方面,也由于大学对中小学实际和教师的需要缺乏一定的了解而使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小学教师正是缺乏新思想和新技能的刺激与挑战,部分教师变得平庸、不思进取,甚至教学知识和智慧出现停滞和退缩,即便是那些职业发展动机强烈的教师,也常常因为教学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自学、进修,或者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而难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实现持续成长。针对这些问题,致力于改善教师职前培养水平,促进教学新手成长和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持续发展和教学专业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理论在美国应运而生。

它兴起于美国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是由大学的教育系与大学所在地的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并致力于改善教师职前培养水平,鼓励在职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促进学校和大学的发展。这种模式通常是在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些在学校中有独立的行政机构,有些则归属于原有学校机构。近些年来,PDS在美国发展迅速,并逐步成为美国职前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截止2000年美国已建立了1000多所PDS。

在实践过程中,PDS使得广大教师和行政人员一起与大学教师结成伙伴关系,从而改进了师范生的教与学,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发展空间,也为大学教师增进其专业工作的适切性提供了机会。

2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2.1它促进了教师职后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持续发展

一方面,在我国长期的教育改革中,总是学校把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甚至在许多重要的教育改革的理论和运动中,都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提高,而没有关注到教师发展的问题。显然,这是一种基于知识传递的单向度的理解。

基于目前的教育现状,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无疑是适应教育从单向度知识传递到多维度文化融合的历史性变革这一趋势的。这样,学校不仅具有了教师发展的功能,而且成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场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使所有参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人都得到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发展学校在教师发展的意义上也意味着对教师的重新发现。

另一方面,在理论的意义上,教育是实践的。这表达了教育、教师专业永恒的创造性质和丰富的现实性意义。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不可能在一次性的准备知识的训练中完成。迄今仍在实行的以师范院校各学科院系为主的教师职前教育,主要学习的是”教什么”,而”怎么教”则需要在中小学里学习教师发展学校之所以是在中小学建制之内,就是为了以现实的中小学教育实践本身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真实环境。

在客体的意义上,教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主体,他们作为社会实践中的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作为主体的能动力量和创造精神是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看作是从学校内部萌生、凝聚教育生命的绿色建设,促进教师职后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的持续发展的源泉,无疑是教育发展的绿色模式。而寻求教育发展的绿色模式,是我们的教育发展、教师进步的追求。

2.2 PDS打破了中小学与大学文化之间长期的隔阂。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甚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大学的学术前沿性质以及开放、探究等文化特质已经逐渐融人社会,并日益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成为学习化社会得以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大学服务社会有各种不同方式和内容,但在建设教师发展学校这个问题上,我们更关注的是这种文化融合的方式。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大学文化的参与,需要走进学术前沿,寻觅创造、发展的新的支点。同时,在中小学里,天真活泼的儿童、青少年,丰富生动的教育生活,不仅始终成就着中小学自身的文化,并且对参与其中的大学文化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美国PDS建设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所以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是教师发展学校的实施保障。在文化融合的意义上理解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有着特定的含义,这种合作的基础是参与双方的相互理解,其实质是教育意义和文化精神的重新建构,其结果是新质文化的生成和参与双方在同一过程中获得各自的发展。这种合作关系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伙伴关系。他们共同的合作,在改变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同时,也在实现着教育理论的建构,使教育理论朝着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方向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在这个意义上无疑是一座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实现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

2.3 PD$是在合作的实践与研究中实现教师的发展,它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和持续成长的机会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义语,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一个重要观念。因此,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与教师职业的研究性质密切关联。

在知识的单向传递的意义上,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的角色;在每个学生(主体)成长的意义,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在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当我们把研究看作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态度、方式,体现着教育的根本意义,那么,教师就是教育研究的主体,教师的研究意识与主体意识便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PDS通过大学教育工作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实现中小学教师教育,使他们获得有效的持续发展。以研究和实践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研究和实践中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是PDS建设的突出特点。

第5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一、专业化的基本内容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专业化和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两项内容。其核心是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是培养人、发展职业能力的专业化。

当前,中学历史教师自我发展,应立足于自身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学科专业化。知识:具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掌握学科领域的前沿动态与信息。它包括史学理论、史学结论和史学史实。教学:熟练运用历史教学理论、策略、方法,自主组织教学,实现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它包括对学生的指导、辅导、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是教育素养专业化。师德:具有高尚的师德,具有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全面关心学生,把“爱”作为教育的追求。师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论,采取恰当的时机、科学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育人绩效。它包括与学生、家长、学校的沟通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整合教育资源的能力等。

无论是学科专业化,还是教育素养专业化,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发展,其先决条件就是教师要有把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具有这种内动力,才能在优势职业的诱惑下,才能在繁重的教学中,始终恪守自己的专业追求,促进专业化的不断自我发展。

在当前情况下,教师的自我发展,应遵循“自学―实践一反思一提高”的模式,循序渐进,螺旋式地上升。这种模式是指中学历史教师根据自己实际制定的目标,对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用教育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的一种自我培训模式。

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等。因此,教师要把学科、教学、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技能作为自我发展的重点。要实现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学习、掌握、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求得专业化的发展,必须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中学历史教师可通过图书馆借阅、网上搜索、向专家请教等多种方式,阅读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著作。常读不辍,勤于笔记,深刻领会每一种教育思想或理念的实质,特别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育观、教学观。大胆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自身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

二要积极参加学科活动,乐于实践,不断提高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自我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自我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教学技能,而且要不断地探究如何让学生不断地习得历史知识与学科技能,如何去引导与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这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除了自我学习、实践与反思外,还要积极参加本地区、本校的公开课、论文评比、学科培训、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课题研究等历史学科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认真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认真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平台。

三要切实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教育能力,用爱去浇灌学生生命之花。“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展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要不断学习先进教育事迹,用高尚的思想、品德来武装自己,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认真研究教育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教育与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和管理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中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和价值。

四要认真实践“以校为本”的科研理念,勤于反思,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新课程所倡导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新型教师观、教学观等,都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历史的海洋中,去求知、探索、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出发、从教学出发、从学校出发,更好、更快、更多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它不仅给中学历史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且规定着教师的科研活动必须以校为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研究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改革和教育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丰厚自己的教学底蕴。以教学实际问题为课题,在科研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这不仅是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是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学校应为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师观、评价机制、用人机制,所营建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教学氛围,对教师专业化的自我发展影响很大。学校在积极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有一些做法,如用“工程化”、“行政化”、“技术化”,来驱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分数主义”来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这些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其阻碍作用也日益明显。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使校园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乐园。

学校首先应确立“以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的管理理念,建立“校本”教师专业化培训体制和责任制度,积极加强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研单位的合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大力开展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教师升级发展工程,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不断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荣誉感与内动力。

其次,建构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人事制度,彻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分数评价为教师专业成长评价,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命令―控制”管理模式为“促进一支持”的管理模式。大力倡导教师的“专业自律性”、“专业自主性”,尽可能为教师发展松绑,鼓励教师大胆试验,允许教师失败,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教师“人格化”、“个性化”、“文化化”的过程。

第6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现代师傅”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21-03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将现行的职业教育与传统意义上的学徒教育有机融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比学校教育能更好适应劳动市场需求,有效降低青年失业率。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为学徒(即学生)是接受中小型企业系统培训(50%的时间在企业)的雇员,并且接受教育的课程内容也主要由企业决定。现代学徒制所特有的机制保障决定了其师资队伍(以下称“现代师傅”队伍)的建设路径。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构建的现代学徒制校本实践模式以专业植根于企业、对接地方产业为基础,以工学交替为培养形式,理实一体化构建课程,“现代师傅”队伍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共同组成。

一、打造教师成为

具有技能特长的“现代师傅”

所谓“现代师傅”指既掌握前沿专业理论知识和学说,又有现代育人理念和经验,加上熟练的岗位专业技能的职业院校教师和行业企业师傅。为此,加快建设“双师”素质的“现代师傅”队伍是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重要保证。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

“青蓝工程”。为了让新教师尽快在入职3年内初具教师专业化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达标,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给每位新上岗的教师配备师傅,结对指导,并对师徒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以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帮助引领新教师在3年内掌握教学常规、熟悉课堂教学、能独立备课、授课等教学能力;在教育工作方面,熟悉班主任职责、规范及流程,能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独立组织学生活动、有效展开学生谈话等工作。

“传帮带”工程。学校对于入职3年后已初具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教师继续配备师傅指导其教学研究、课题申报、论文撰写及班主任工作,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师专业化素质。

全面提升工程。学校采用骨干培养和全面提升相结合的策略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通过民主推荐和考核评比,选拔一批在岗工作满3年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教师,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方向,分别在教学、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目标,指定导师,培养周期为2年,实施终极考核。成绩突出者,列入学校优秀年轻后备干部队伍,或进入(未到龄的)下一轮培养。

同时,学校对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3年一轮的职业生涯设计,要求他们从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科研、专业技能等方面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寻找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采用学校安排与个人规划相结合、考评激励和自主发展相结合等策略,定期督促检查教师职业规划的执行和达标情况,每年考核1次。学校还搭建发展台阶,保证中青年教师教师专业化素质全面而有序提高。

(二)着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与技术开发能力

应用性科研能力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师资必备的能力。学校在师资培养实践中采用梯级培养方式。首先,理念引领。学校注重引领青年教师确立教学理念。每年“校长荐读”活动推荐他们阅读有关教学理论、教学理念的书籍,并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要求青年教师积极研读并撰写论文。青年教师通过读、思、写、研,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其次,能力提升。获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在强调其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求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的科研课题,藉此逐步养成科研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获副高职称以上教师,要求其申报并主持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以形成校园科研氛围,引领全体教师发展。第三,企业锻炼。为了提高教师岗位操作技能,学校坚持科研工作“与生产第一线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研究”的原则,与行业企业联手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在研发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

(三)着力提高专业教师岗位生产操作技能

建立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共拥的产教结合的实训基地,让生产车间变成职教课堂,生产过程变成教育过程,实训基地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条件成为专业教师技能成长的基础。实训基地中的教学团队由行业企业师傅和院校的专任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内部优势互补,专业教师在基地真实的工作过程中,熟悉了产品要求、工艺标准等,在与行业企业师傅的合作中,在指导学生生产过程中,自身的岗位生产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建立研发中心。建立校企合作产品研发中心,让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师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培养专业教师产品研发能力。产品研发的过程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的过程,有利于以科研项目促生产、以生产促教学。另外,专业教师还担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任务,可结合专业建设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生产操作和革新技能。

二、打造行业企业师傅成为

具有教师专业化素质的“现代师傅”

(一)行业企业师傅需具备教师专业化素质

行业企业师傅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师傅”队伍中的又一主力军,行业企业师傅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占据着一半的教学时间,承担着技术技能教学任务。在现代学徒制岗位实践教学过程中,“现代师傅”不同于传统师傅只需单一、个体传授某种技能。“现代师傅”要尊重“现代徒弟”(学生)的个性,需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易让“现代学徒”接受的手段进行技能传授,且不是传统的一对一传授,而是在现代化的岗位工作平台上进行多个指导,行业企业师傅需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行业企业师傅与“现代学徒”共同完成一个具体项目或工序,教学内容即工作内容,“现代师傅”需要有指导和合作的能力。“现代师傅”还需要具备现代教师的宽阔胸怀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行业企业师傅的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举措

第7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教育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国家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持。同时,小学教育也发展到由职业阶段向专业阶段过度时期。本文对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出小学教师专业道德专业化的主要特征。  

目前教师在道德研究方面由职业道德阶段向专业道德阶段过度,这是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进行专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该职业的专业化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则可以认为该职业的专业化没有成功。当一种职业达到其所谓的专业化程度,即这类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修养达到专业化水平,广大群众应该对其进行高度认可,否则这个职业的专业化水平将名不副实。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的影响,现阶段的中国式教育对教师专业道德的理解有失偏薄,从而导致在建设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真正得到的效果不明显。现阶段,中国式教育的专业道德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 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内容不明确 

无论是在现实还是在理论中,对教师的专业化道德要求都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而纵观国内教师,多数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道德没有充分了解,或许这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他们会以最佳的状态来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但深层次来讲,这类老师对职业道德的了解模棱两可,很容易在实施过程中失去自控能力与监督能力。换言之,自己的行为与专业道德规范相矛盾。教师的专业道德与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因为具有了专业的知识,才致使职业道德向专业化发展。现今的教师道德不再如过往一样(如热爱祖国、热爱党等),而是基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去履行专业的道德行为。尚若教师没有掌握专业的知识,光是空口白话,那么专业道德能否实现将会是一个模糊的答案。教师的专业道德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知识是专业道德践行的前提。因此,对于教师师德的培养,应该重点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掌握能力。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其对从业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发的在潜意识中对专业道德全面践行。教师的专业道德问题不能表于形式,只是纸上谈兵的平面概念。在专业化道德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专业道德问题,因此专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必须依据于实际,根据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而现阶段高校在师德培训及师德教育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也较少,特别是在教师教育时间方面对教学的指导意义的研究相当匮乏。因此,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教师道德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将教师的专业道德融入到教师的专业教学活动中,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专业化问题的解决将会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呈现多元化 

在调查中显示,很多老师基于各种压力,尤其是道德压力方面,对工作状况的影响非常大。绝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专业道德发展过程都处于被动的强迫性的道德规范中。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要求是多么的高。对于教师师德问题的重视,应该成为小学教学中重点控制的问题之一,只有充分重视师德管理,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为我国教育的长久发展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 

“多元化”在教师专业化道德发展中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注重人性化,小学教师专业道德亦是如此,在教学专业化道德方面,除了对学生的考虑给予充分重视外,对教师专业化道德发展的提出也显而易见。在汶川大地震后,对于遇到地震而只顾自己安全的范跑跑,在网络投票中,高达百分之三十的网友认为此举行为可以理解,这是一个人在遇到危难时的本能;有百分之十的网友也认为小学老师在遇到危难时,有选择舍己为人还是进行自我救助的权利;但是还是有一半的人认为,在遇到危难时,由于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特殊性,应当在那个时刻舍己。由上述事件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不再单一。除了那些走形式的口号,小学教师道德的评价中多了几分人性。 

3 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发展的规律性为基础。一般而言,教师专业道德不仅仅只有职业的特殊性质,还具有专业发展的规律。无论是整体教师的专业道德还是教师个体的专业道德培训,都需要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充分了解。只有充分掌握发展规律,才能在现实的日常工作中任由教师专业道德自我修复与完善。 

初出茅庐的小学教师,其专业道德还处于初期阶段,也就是体验期。无论是对教师职业业务的认知还是在职业意识上的认知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他们往往不能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进行有效控制。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也做的不到位。但在这个阶段里,这类教师对专业道德都抱有积极学习的态度。但如果在初期阶段没有解决专业道德的问题,随着就业时间的慢慢推移,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认同感将会越来越小。 

经验型小学教师处于职业道德发展的过渡期。这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职业专业道德的认同感很高,且相对稳定。在这个时期,教师的这种状态有利于实现内部道德规范的整合,即教师可以从潜意识中对道德进行自律。换言之,此时的小学教师,正在对职业专业道德进行重新认知。与此同时,对于师德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现阶段小学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骨干小学教师的专业道德处于稳定期。这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职业专业道德的理解已经达到一种新的层次。对专业化职业道德已不再局限于学习,而是信仰。此时,教师的专业化职业道德价值性将会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同时,这类教师在对职业道德的了解基础对所属的专业进一步学习。教师会思索现有的教师专业道德有什么不足之处,哪些方面需要改变,这也是教师专业化道德发展的前提。 

根据上述研究不难发现,教师处于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教学质量对教师的道德水平以及需求是不同的。在专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道德教育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拟定建设的要点从而制定出不同的方案。教师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因以教师本身为基础,充分遵循教师专业道德不同时期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对身处不同阶段的老师应制定不同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勉励,从而加强教师道德规范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2]顾明远.谈谈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和走向[j].求是,2008(7). 

[3]袁振国.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j].教师教育研究,2008(5). 

第8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1.服务教师教育的意识欠缺

现代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观点,而且要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技能和教育实践等能力。这就要求高师图书馆能够为其提供与之相应的信息资源及服务平台的支持。但目前高师图书馆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重要性,未把教师教育改革这项重要工作列入图书馆重点服务项目,无论是在服务理念、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服务创新、硬件设施上都没有投入很大的力度。这样不仅削弱了高师院校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图书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教师教育文献资源匮乏

教师教育资源往往呈现出陈旧过时、专业水平低、更新速度慢、入藏比例不合理的特点。购置的文献资料跟不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1)教师教育类文献入藏比例偏低。以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该馆的纸质资源约122.74万册,教育类图书约6.1万册,教师教育类资源仅占4.98%;2001年以来,入藏图书为37.94万册,而教育类图书为2.87万册,占入藏图书的7.56%。作为以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为主要目标,有较高水平的教学型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图书馆,教育类资源入藏的比例是明显偏低的,尤其是教育技术及教育实践类文献更少,很难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需要。可喜的是教师教育资源入藏比例在逐步提高。

(2)教师教育类文献内容陈旧、过时。统计表明:在玉林师院图书馆收藏的61088册教育类文献资源中,2000年前入藏的为32351册,约占入藏教育类文献的53%;2001年以后入藏的教育类文献28737册,仅占47%。过时、陈旧的教育资源已很难适应教育改革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类文献的数量及质量都有待提高。

(3)教师教育文献资源分布不均衡。表1为玉林师范学院图书馆最近入藏的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数据显示:教育科学理论和研究资料收藏比较丰富,而教育技术和方法、教育艺术创新资源、教学实践指导及具有鲜明职业指向性、操作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资料相对匮乏。但“教育技术类”资源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以及教学艺术资源的重要中介,是专业教师培养和提高专门职业特征、专业行为能力的主要资源,这方面文献资源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育技术和方法的提高。

3.服务教师教育的手段落后且举措不多

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是高师图书馆的职责所在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目前一些图书馆并没有开展相应的服务,如:建设教师教育文献体系;建立专业的教师教育网站;开展个性化、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服务;与中小学图书馆建立业务联系,指导他们为中小学教师服务等。这些相应服务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借阅率。

二、完善高师图书馆教师教育文献体系的对策

(1)树立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的现念

首先,高师图书馆要确立为教师教育服务的现念,充分认识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及时了解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实际需求,围绕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目标,即教师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为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过硬的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信息和技术资源保障。其次,高师图书馆应该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服务,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学术氛围,为不同的读者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提供个性化服务。

(2)优化馆藏结构,构建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课程由三大块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外语、高等数学、政治理论等)、学科专业课程(即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即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技能类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又称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普通教育课程本身呈现出较强的综合性,是培养教师全面发展公民素质的必备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具备所教学科知识的保证,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正相关的。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培养使得师范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而教育专业课程是解决“教师怎样教”的课程,即教师专业教育。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往往过于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教育教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果只重视知识轻视技能,则不能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中小学教师。高师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类课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师图书馆必须顺应师范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在广泛收集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文献资源外,应努力构建教育科学、教育技术、教育艺术三位一体的具有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为高师院校的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基础教育的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

第一,教育科学理论特色资源。加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育理论文献的收藏力度。注意选藏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教育理论的论述,我国各级政府颁布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等文献;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著作;基础教育理论与改革的文献;以及有关教育研究方面的专著、文集、资料、杂志等。这些馆藏对高等师范学院师生了解古今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心和能力,都是必需的和无可替代的。

第二,教育教学技术特色资源。增加入藏教育技能包括一般教育技术、三笔字技能、普通话技能、教学应用文技能、电化教育技能、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学科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育实践指导资源的建设,形成系统、全面的教育技术文献体系。

第三,教育教学实践和艺术特色文献。一项对优秀教师各种特殊能力的形成时间的研究表明:除了语言表达能力以外,教育教学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如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教学机智、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等,有65%以上是在任职以后形成的。这意味着实践环节不足的教师教育很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应加强教育实践、教育能力训练类文献资源建设,包括教育艺术观摩资源、教学技术和艺术案例分析、教学技术和艺术实践;另外,入藏的资源要达到一定的阶梯深度,为学生能分阶段、由浅入深、反复尝试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强化教育能力训练,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供文献支撑。

(3)整合教师教育信息网络,创新教师教育服务平台

第一,整合区域性教育信息资源。目前,高师院校图书馆具有设备完善、管理手段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而许多中学图书馆都有先进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但各学校校园网一般工作节点都设置在校区范围内,缺乏区域性(地方性)的服务功能。若在高校图工委的协调下,以高师院校图书馆为依托,充分利用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及技术设备等优势,整合区域性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形成区域性的教师教育信息中心,在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设立工作节点,建立服务于各级各类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并形成接入全国、覆盖区域的网络化服务平台,为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可以大大地减少区域内部不同学校之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促进区域内高校图书馆教师教育专业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建设教师教育特色数据库。高师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建设有关教师教育的特色数据库。一是建设本校教育专家、学者学术成果数据库,将本校教师参加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专著、学术论文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二是建设本校毕业论文数据库,高师院校毕业生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基础教育形成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一种文献资源,应予重视加以收藏;三是建设本馆教育资源特色数据库,诸如建立教育理论、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中小学教育资源等特色数据库;四是由高师图书馆和中小学校图书馆联合建立基础教育特色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案设计、课件素材、课程模版、视频教学等。把各个学科教育教学和学科发展的成果整合起来,形成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献信息系统。

第三,建立教师教育专题网站。为方便教师获取和充分利用教师教育资源,高师图书馆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为教师教育搭建一个收藏或揭示教师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过滤、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鉴定等工作,如将各级各类教育网站可查到的教育动态、政策法规、教学信息、教师个人网站、博客、论坛上涉及的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导入到自己的网站中,向用户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科教育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案例、教学工作模版、优秀教学课件及其制作方法、重要教育数据库等,以及一些重要教育下载软件、阅读器的应用技巧和使用方法等,为用户提供即时、交互、动态、开放式的信息资源。

高师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和地方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有关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的索引、目录、综述等二次、三次文献,主动开展在线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和推送等方面的服务;根据教师教育的专业需求提供网络导航服务,推荐一些相关的国内外教育类网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广西教育信息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网、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等,让用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网址和数据信息,以较快的速度了解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所在学科前沿动向和国际发展趋势,或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到相关站点进行查询。通过这些服务,帮助教师了解和使用教学资源环境,不断地从大量的教育信息中快速、有效地挖掘有用知识,合理构建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

三、结语

第9篇:教师专业化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在各高师院校不断强化“学术性”、强调“综合性”的追求中正呈现出不断弱化甚至缺失的趋势。事实表明,只有围绕专业价值塑造,务实地建构起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教育体系与能力训练系统,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资质量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高师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发展现状

随着90年代后期教师专业化呼声的风起云涌及其理论探究的方兴未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时间成了“浅层次”与“小儿科”的化身。综合大学因本来就瞧不起“师范性”而对之不屑言及;某些高师院校则因对“综合性”与“学术性”的盲目追求,未能通过对“师范性”的坚守和创新而在专业价值塑造上有力强调与坚定捍卫,相反,在教师专业化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建设尚未得到根本性落实的情况下,就首先在实践层面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采取了冷淡和疏离的态度,导致专业价值追求日渐模糊,使得高师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及职后实际工作中未能表现出迥异于综合大学学生的职业表征与专业底蕴,以致引起社会对基础教育师资水平,进而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强烈不满与广泛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教师教学基本功差。②教师普通话水平低。③学生汉语规范应用能力日趋衰弱。

我们必须端正认识,一方面应彻底改变高师院校在教师专业化追求上的浮躁心态与自卑情结,另一方面要大力扭转综合大学在教师专业化建设上的片面认知与傲慢态度。

二、高师院校强化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是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与专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其“乐于从教”、加强人文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使其“利于从教”基础上解决“善于从教”、“精于从教”问题的必要途径。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不得不承认,发韧于现代西方的教师专业化理论给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其益处自不待言。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才的培养规格、教育教学内容、评价体系以及职业技能内涵都差异显著。中华文化中诸如独具表意性、象形性并生成深厚书法文化、传承悠远中华文明的方块汉字,独具四声调值、抑扬鲜明并承载着源同流异众多方言的汉语普通话,都要求我国教师所掌握的语言文字,不但要具有完成常规教育教学任务的工具性,更要具有母语文化传承的示范性。缺乏母语规范应用能力的教师会优秀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会对母语文化传承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这是很难想象的。近年来,国家正面向教师群体不断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等种种举措,其母语文化的工具性建设、规范化发展作用不言而喻。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坚持教师专业化导向、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原则。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教师专业化的实现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逻辑起点。与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选择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驾驭课堂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等能力一样,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培养能教、会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和重要方面。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性”与“学术性”从来都是不可分离、互为表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师范性的重要体现;而在学术性中,“学”“术”本为一体,学科教育水平与教师教育水平同步提升是学术性的重要标志。离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专业化无异于纸上谈兵、跋足而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研究表明,一个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大致需要经过对象物模仿、理念自觉和自为创造三个阶段,同时绝大多数教师第二、三阶段的能力觉醒大约要在从教四五年之后开始发生发展,而在职前教育阶段,我们能够实施并且应该强调的除理念自觉教育和自为创造意识培养外,更主要和更有效的是对对象物模仿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既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其“生存关注”阶段,强烈的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使他们特别关注专业发展结构中的“生存技能”。实践表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是可有可无的“补课”行为,更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儿科”项目,它恰恰是高师学生专业成长完成与专业价值完善的原点内容。

(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服务基础教育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教师在教学生活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将使教师“进人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由此,教师职业“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具变化的职业”。但无论如何“变化”,“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这不但是教育界有识之士关于教师教育所共同拥有的真知灼见,也是高师适应基础教育变革、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简言之,解决“基本功太差”问题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加强基本功训练。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早已指出,加强写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同时,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正确、认真书写的表率,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

因此,在高师学生的职前教育中,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起点塑造其专业价值,以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归宿促进其专业成长,着力从指导思想端正、培训体制保障、课程体系优化、培训模式创建和评价机制实施等方面建构专业化的教师职业技能教育机制,应是教师教育契合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高师院校扭转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弱化与缺失的对策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面对高师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断弱化乃至缺失的现实,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一)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赋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以应有的法定教学地位

国家教育部早已就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下发过相关要求和课程大纲,但目前各高师院校,尤其是各重点高师院校,仍未真正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作为专业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亦未给予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以法定的教学地位。事实证明,如果各高师院校不能高屋建领地从办学指导思想层面去廓清教育理念,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最终将因先天性的底气不足而必然缺乏发展后劲。相反,办学指导思想上的正视与明确,将带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专业化追求、培养内涵上的系统化建构、培养过程上的全程化运行、培养质量上的规范化评价,如此,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无论从理论指导还是实践操作都将从根本上得到重视与落实。

(二)创立坚强有力、务实高效的保障机制,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工作顺利开展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与先导,行为是理念的延伸与实现。离开坚强有力、务实高效的保障机制,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未必得到行之有效的落实,因此,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素质优良的队伍保障、配置先进的设施保障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取得实绩的重要因素。学校领导尤其是主管领导的一贯重视与积极主张,是训练工作“行”而能“远”的关键;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立与稳定,是训练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囿于“学术性”不高与“专业性”不强的历史成见,各高校缺乏专心投入技能训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将是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技能训练难以落实的“瓶颈”);配置齐全、设施先进的硬件建设,则是训练工作得以深入开展必要的物质支持与技术辅助。功能齐全的校内训练中心与校外稳定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可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促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学生专业成长的顺利达成。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纳人教学计划,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着力打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平台,强调知识融合,注重方法贯通,为学生提供课程“套餐”,实现“合格+特长”培养。本科一至四年可分别开设“语文基本技能”、“教学演讲”、“教育技术”、“教育理论”、“教育心理”、“课程与教学”、“班主任工作”、“中学班级管理”、“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等课程。具体可以:第一学年,开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口笔相应”的通用技能;第二学年,开展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课外自主训练;第三学年,以各专业学科教学论课程为纽带强化学生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并完成学生从教技能资格考核工作;第四学年,以教育实习为依托,完成班主任工作技能培养,认证并核发“教师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近来,有学者把教师教育课程分为6个模块,形成设计周详、衔接紧密、梯度科学、包涵丰富的“课群”,这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主渠道课程深化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凝聚和体系性建设提供了更多选择。

(四)创建多元培养与训练模式,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鲜明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学上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要“在精讲有关职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地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改善、不断趋于整体协调和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充分挖掘课外时空潜力。课堂外是一个充满个性色彩和蓬勃生机的广阔天地,高师院校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从教技能的锻炼与提高。首先,应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走出课堂”即参加校内的常规训练及校、院、系等组织的系列竞赛活动,“走出学校”即到中小学开展专题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等活动。其次,应不惜力气“请进来”—定期将中小学优秀教师、班主任、校长或教研员等“请进学校”、“请进课堂”作报告、作讲座,甚至承担某些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任务等。通过以上层层展开、环环相扣的多元实践,可以始终做到围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浓厚、社会实践活动主题鲜明、专题训练活动成效显著。让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成为学生专业成长中的自觉追求。

(五)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