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

第1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只要创设的问题情境充满生活味,能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抓住小学生的心理,就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笔者代表低年级数学组在学校上的一节“互动型思维”课――“智慧乐园(一)水中的学问”,我创设了同学们去老师家做客,根据自己的喜好往纯净水放方糖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听与看提出问题。小学生在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中,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饶有兴致的提出了“哪杯水最甜?”还有的学生补充道:“哪杯水最不甜?”师及时肯定了他们的问题说:“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到底哪杯水最甜呢?为什么?”自然走进了探究探索阶段。

二、组织探索研究,促进思维发展

例如,笔者在教学下册第86~87页“退位减法(一)”时,我说:“数字宝宝2、3、6、7、9要和同学们做游戏,它们说‘请从我们5个数中选三个数,组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你们会吗?’”给枯燥的知识赋予鲜活的生命,学生很快每人写出2道。”师组织学生汇报后,紧接着说:“老师也写一道36-5可以吗?”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因为这5个数中就没有5。” 在这里设疑主要是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题目的含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改成36-2可以吗?”生:“当然可以。”师:“谁能用小棒把36-2的计算过程展现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积极举手,师请同桌两人一起上台汇报,一生摆,一生讲。这两名同学做得非常完美,同学们听了连连点头表示同意。师:“那如果老师改成36-9,你们会展示它的计算过程吗?”学生们又积极举手,我又请两名学生一起操作汇报。这两名同学不甘落后,汇报得更加精彩,同学们送上了掌声。师:“那就怪了,36减2,直接从6根里去掉2根,为什么36-9还要从整捆里借一捆呢?”学生们急着说:“因为6减不过9,所以,必须要借1捆当10来减9,最后就剩27根了。”这一反问主要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个位不够减需要向十位借的道理,加深学生对退位的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这一段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参与,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是充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思维的模型,有效突破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那如果没有小棒,你会计算36-9吗?”学生说:“会。”师:“请讲给同桌听。”然后,分别让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第一种是利用20以内退位减的方法来计算的;第二种是平十法;第三种是破十法;第四种是把9看做10来减,多减的要加上;第五种是竖式计算共5种计算方法。这样顺利地实现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学生的思维能力平稳提升。

三、有效巩固练习,提升思维能力

有效的巩固练习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巩固练习就是按照思维的发展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系列训练,引导学生在沟通新旧知识中发现联系,在对比中区别概念,在辨析中防止知识混淆,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并能用以解决具体问题。

笔者在引导学生巩固练习时,练习的方式多样,形式丰富,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练习,既有模仿例题的基本训练,又有增加非本质干扰因素的变式训练和一题多解的灵活训练。引导学生在新的具体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种巩固练习,不仅在新授课以后进行,还应在练习或复习中反复进行。

四、归纳提炼总结,发展思维水平

归纳总结提炼是学生很重要的一种思维能力。从小培养他们拥有这种能力,并随着年级的增高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将会使学生受益一生,受用无穷。例如笔者在教学“水中的学问”这节课时,充分运用这一理论,让学生观察、提问、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比如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有:哪杯水最甜?哪杯水最不甜?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一生说:“糖越多水越甜。”师追问:“那如果是一个很大的杯子,里面装着很多的水,也放入了4块糖,能甜吗?”进一步渗透甜与不甜是比出来的,必须在水相同的情况下,放入不同的糖块,水的甜度不同。或者,是糖相同,水不同的情况下,才能比出哪杯最甜,哪杯不甜。这样让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规律:“水相同,糖越多,水越甜。”

五、动手操作实践,加深思维拓展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坚持不给一年级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不让孩子做那些机械重复的习题,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所学的内容,适当增加了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的作业,使学生在动手测量、动手操作、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例如,我们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在家与家长做换钱游戏,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购物的全过程,给家长辨认商标上的价格,知道是几元几角,学会付钱,会检验找回的钱是否正确。

第2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关键词]趣味教学 游戏化 自主化 激励化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精力很难较长时间集中,加上数学教学的内容较抽象、枯燥,不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一部分学生上数学课精神不集中,数学成绩不理想。因此,努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探究低年级数学的趣味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内容生活化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它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巧妙有效地利用课本资源,让数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使数学课堂更加情趣化,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在教学中我有意把各项活动与数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安排学生做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如第一小组负责统计在活动当天学生都需要准备哪些必备品,需要买多少食品,大概需要多少钱。第二组负责制定时间安排表,包括活动当天几点起床,几点出发,晚上家长几点到校接学生。第三组负责计算在坐船时学生怎样分组,需要几条船,怎样坐船比较便宜等等。通过以上的这些准备工作,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形式游戏化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做小动作等现象,影响教学的效果。并且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所以低年级的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了积极,活跃的天性。如果能结合教学目的寓教育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这样孩子们就能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领受了学习的喜悦,获得了成功地满足。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抽象的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字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互相交换家庭电话号码,并在课堂上模拟打电话的情境,这样使枯燥的数字教学变得富有乐趣。

再如: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枯燥的部分,因此这部分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技算准确率很低,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以连续二十道、五十道、一百道无错题三个高度为评比标准进行评比。连续二十道无错题的学生可以到老师这领取一个晋级卡,得到晋级卡的学生挑战下一个目标,连续五十道无错题的学生可以体验一下小老师,为同组的学生布置作业,连续一百道无错题的学生可以评为擂主,布置全班同学当天的作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调动,做题时小心谨慎避免了很多不必要错误的出现,做题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三、学习方法自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课前预习,低年级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于以后的学习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虽然低年级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良好习惯的养成却终身受益。因此我会结合课本内容适当的为学生安排一些课前预习。

2.课上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探究,这样既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节课时,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一部分学生对于钟表的知识已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由组长负责对本组学生进行当堂考核,然后分组汇报学习情况及考核情况。对于学困生再由组长进行课后辅导,然后向老师汇报,整堂课教师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参与其中,只是针对极少数的学生进行了辅导,可是学习效果却很好,学生参与热情也很高。

3.课后实践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性的作业,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建议学生周末和父母一起购物,在购物前让学生做好购买计划,并由学生亲自购买并付款,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四、评价形式激励化

有人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小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尤其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教师应降低对学生要求,对于有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积极给予肯定,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总之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情趣教学,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动起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互联网《情趣课堂 实效课堂》周国平

第3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生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虽然每个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凡事都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参与游戏。如何把握这一理念的指导,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不再是定论式的学习数学知识。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数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在具体情境中才能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让枯燥的内容更生动化,更活力呢?于是在课前我创设了一个优惠活动(免费游园),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能够向参与的欲望,是他们已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情境。为能主动探究新知识打下基础。课堂顺着一根主线:创设情境自主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选择最优的计算方法实际应用找出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迁移类推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 。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型。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的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体重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抱一抱等活动。是学生能联系实际物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时间。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懂得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想使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达到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就需要学生感兴趣的、喜欢、兴致勃勃的在老师的组织下去获取知识,老师就要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学生回答问题错误,要给予一些鼓励的话语,|让他有信心继续学习而不是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老师摸摸他的头,说一句表扬的话,学生就获得满足感,从而更喜欢上这一学科。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留给学生自我探索过程,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空间,例如:1、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第18页第13题猴子图,我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再列式解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得体验的过程,比老师给予的更深刻,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也得到不同的发展。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所以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28页例3、不但让学生用小正方体、长方体拼大长方体、正方体、也让学生拼出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评和评价他人、生生互动

第4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关键词:课件挖掘;直观呈现;联系生活

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每一个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的习惯。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运用多媒体辅助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课件挖掘课本资源,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情境图”的内容时,我采用了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注重让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一点,观察仔细一点,思路宽一点,争论激烈一点。

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上、下”部分的学习,我将课本资源做成课件的形式,然后进行教学。课件清晰地展示了“南京长江大桥”这一情境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大屏幕,然后以“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展开讨论,生1:图上有汽车、火车、轮船。生2:老师,我也看到了汽车、火车、轮船,我还知道它们都是交通工具。很自然,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掌握了。为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环节:“你能设计有关‘上、下’的游戏吗?”学生一听都兴致勃勃,小组内进行思考讨论,最后汇报,就有了画画、摆东西等活动,并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全班同学。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想象的思维能力。

如我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都积极思考,有的说:“老师喝水的杯子是圆柱形的。”有的回答:“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等等。当我把学生所说的这些物体利用白板展示给大家时,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这是魔方,魔方是正方体;这是水杯,是圆柱体……学生的兴趣被提起来了,学习效果也明显增强。

三、巧用一题多解,直观呈现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的具体条件,巧妙运用数学方法,并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方法,找到好办法。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看图列式”是学生最喜欢的题型。由于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解答题方法也不同,但这并不代表这道题解答错了。相反,我们从每一种解法中都能看到孩子们那闪光的智慧。有一次练习课上,我用白板课件为学生呈现一道看图列式的题(小河里有3只青蛙,石头上有2只青蛙,岸上有1只青蛙),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数学信息隐藏其中。学生的眼球瞬间被吸引,争先恐后解答起来,我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的解答方法可谓多种多样:

有的这样列式:3+2+1=6(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有的这样列式:6-1-3=2(石头上有几只青蛙?)

有的这样列式:6-1-2=3;(小河里有几只青蛙?)

……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应该对孩子们的这种表现给予鼓励,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二年级数学“找规律”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给毛巾设计图案”。我利用课件,首先出示了生活中所用的毛巾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毛巾图案的规律,体会生活中的数学美,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图案,最后完整地给学生呈现活动准备、活动要求和活动过程。内容如下:

活动准备:每组一张白纸、实物卡片、彩纸、剪刀等。

活动要求:

1.图画的内容必须体现事物的规律性。

2.画面美观,设计新颖,有独创性。

活动过程:首先,观察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毛巾,它的图案、颜色、规律及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学生分组讨论,定好主题,开始制作。最后,作品展评、交流。

活动效果:

1.学生经历“思考设计―动手操作―展评交流”的过程,开发了思维。

2.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

第5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1.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和热闹场面吸引住,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我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我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学生的兴趣被引到数学上,带着问题观察,注意力也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我的要求观察,我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2. 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我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一年级数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声说:“一样多。”我问:“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学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猴子多,香蕉少。”最后我出示3个猴子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猴子少,梨多。”这时,我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梨比猴子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提出了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我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师:“你有几种分法?你是怎样分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就得出不同种分法,有的说:“我把7分成1和6;2和5;3和4;4和3;5和2;6和1。”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了智慧的火花,进行了发现和创造。

4. 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有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第6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数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让儿童的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并且使我们进入儿童的思维世界。”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充满兴趣性。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学具卡片,如小猫、小狗、大象……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卡片,教会学生认数,计算;同时大量使用幻灯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最后动口表达的“三动”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不是按照教学进度:每个数都要讲一堂课,而是利用学生学龄前的基础,利用图片,仅用二节课就教会了1-10这10个数。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摆卡片、说数、互相检查、汇报。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给学习方法,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又重视思维、记忆等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会使用教科书低年级使用教材重点应放在观察上。新课本大量使用了图画、图形、直线、线段等形象直观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看书观察时,可根据儿童在观察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特征,采用以下顺序:

①观察图,了解图意和要求,能按一定顺序观察,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

②按图意要求,会操作摆学具,并组织语言表述操作过程。

③会按图意要求填数、填符号或计算;

④能明确图里标明知道的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为学习应用题做准备。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看懂、学会书中提供的学习方法,来理解概念和定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提出:①把什么看成单位“1”;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③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看书,讨论。对公式推导这部分内容,更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会。这样,我们充分利用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课最忌讳教师思维活动占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因此,数学课上,应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表露出来,让他们说出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理解的。

如在教十几减九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摆实物。摆小木棒。一捆(10根)和3根。

(2)要从13里拿走9根,怎样拿?

(3)你是怎么想的。

(4)把你想的说出来,大家听一听。让学生根据问题摆学具,不仅给学生提供“扶手”,更重要的是教给思考方法,培养学生把具体转化成抽象的思维过程。

三、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第7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

兴趣是学生的最佳动力,是推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因素,它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观察、感知、思维、记忆、联想等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探求和发现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心中主动去探求数学奥秘的火花,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小学生的直接兴趣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而影响学习兴趣持久的是学习目的和动机。刚入学的儿童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新鲜,对所学的知识一开始教师特别感兴趣。但如果我们不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不久学生就会普遍感到索然寡味了。因此,对刚入学的儿童,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远大理想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明白学好数学,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现代人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是社会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具备了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积极主动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才会对数学有学习热情,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得。

二、加强直观操作,引导学生自学

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在形象、具体的事物中完成的,这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对象,对生动活泼的形式和色彩鲜艳的教具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更相信自己亲手操作感知材料的真实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应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游戏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感知,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进行“9的认识”教学时,我让学生拿出了9个圆片,把它们分成两堆,看一看有几种分法,然后让学生汇报一下,你是怎理解的。教师整理得出9能分成8和1,9能分成7和2,9能分成6和3,9能分成5和4。让学生观察这4种分法,相机问:“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通过操作去感知、去发现,既满足了好奇心,又使各种感官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操作和自学能力。

三、巧妙设计游戏,激励学生自学

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给教学内容添加一些感彩,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领会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得数是9的加法”以后,教师带着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把写有算式的卡片给几个学生,再把写有得数的卡片给另外一些学生。游戏开始,先由拿着算式卡片的小朋友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得数卡片的学生齐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通过计算,找到自己真正的好朋友,教师鼓励他们“善于动脑才是真正的好朋友”,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了自学的欲望。

四、观察生活情境,探索自学方法

第8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思想 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稿)不仅把“数学思考”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同时,还将“双基”扩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数学基础与时俱进地进行了重新审视,将隐含在数学知识中的精髓――数学思想纳入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是人们存在于大脑中的两种思维形式。按照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右半球主管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材料的综合活动,只有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阶段主要是以渗透的数学形态为主,它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又是高于基本知识的一种理性认识。它通过数(数量关系)与形(空间形式)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从而达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有些数量关系,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和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而图形的一些性质,借助于数量的计量与分析,得以严谨化。它强调学生自身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使数学思想悄然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逐步成长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素质,并在后续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形结合的思想并适时加以应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想法和做法。

一、在理解算理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尤其是课改之后,老师们更注重算法的多样性,而忽视对算理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计算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将抽象的算法直观化,再从直观的算理中抽象出算法,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能力。

如教学《口算不退位减法》(北京景山学校编著一年级下册)。

在教学56+30的口算时,学生根据教材设计的情景也能独立研究探索出算法。先算5个十加3个十等于8个十,再算8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86。“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如何将算法与算理进行有效结合,将计算规则与步骤呈现给学生呢?在创设情境后,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怎么求小玲和小军相差多少个?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86-50=)

师:86-50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在纸上算一算,如果有困难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棒和计数器,请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谁想说说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我是利用摆小棒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先摆8捆6根,表示8个十和6个一,再从8捆里拿走5捆,也就是从8个十里减去5五个十,还剩3捆,3个十。再把3捆和6根合起来,也就是把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36。所以,86-50=36。

生:我是用计数器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在十位上拨8颗珠子,个位上拨6颗珠子,表示8个十和6个一。再从十位上拨走5颗珠子,表示从8个十里减去5个十,还剩3颗珠子表示3个十。十位上的3颗珠子和个位上的6颗珠子合起来,也就是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36。所以,86-50=36。

在这一计算原理的教学中,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将算式形象化。学生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对算理的理解有了表象能力的支撑,充分体现“形”的直观与“数”的精确,实现数到形、形到数的相互转化。数形结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观、明了地理解原本抽象的算理,充分发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初步建立两位数减整十数口算方法的图式。学生学得轻松,记忆深刻,理解也比较透彻,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概念的真正掌握必须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和概念的应用三个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初级阶段对于一定的图形、表象等一些具体的、直观事物有着较强的认知性。同时,对于任何有感知材料的事物都比较好奇。运用直接的材料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展开数学概念的教学。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简单化、趣味化,让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从而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把握概念的本质。

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北京景山学校编著二年级上册)。

在教学时,教师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苗圃中种树的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一排树,问:一排树有几棵?(4棵)再出示一排树,问:现在一共有多少棵?怎样列式计算?(4+4=8)……依次出示至求8排树一共有多少棵时,学生自然还会用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方法表示为:4+4+4+4+4+4+4+4=32。此时,教师话锋一转,说道:“如果有15排树,30排树甚至100排树,你们怎么办呢?”此时,学生明显感到如果还是沿用固有的方法进行计算,将会十分麻烦。这引起了学生内心强烈的认知冲突,他们有一种急于寻求更为简便方法的需求,火候一到,建立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教师归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即用8×4=32或4×8=32。

对于这一乘法概念的教学,教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创设相同图像引导学生列出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生动地展现了乘法的初始状态。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由直观的树苗,抽象成连加算式,再抽象成乘法算式。数形结合使学生不仅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还懂得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有效防止学生学习数学“一知半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应用题的呈现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而语言文字内涵丰富又深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应用题所呈现的情景和数量关系也是对现实的抽象。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就给解答应用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运用数形结合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答应用题的有效途径。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根据情景对“数”与“形”进行互译,把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的问题,或者把数量关系的问题转化为图形的问题,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数与形相得益彰。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北京景山学校编著一年级上册)。

在教学时,教师问: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告诉我们杨树有5棵,柳树比杨树多4棵。问题是柳树有多少棵?

师:怎么求柳树的棵数?柳树的棵数跟谁有关?你是从哪个信息里看出来的?

生:柳树的棵数跟杨树有关。柳树比杨树多4棵。

师:谁比谁多4棵?(抽取关键的数学信息贴在黑板上)谁多?谁少?标注:多,少。

师:老师用5张杨树的图片表示有5棵杨树。

师:柳树的棵数怎样表示呢?

生:先贴和5棵杨树同样多的,再贴多的4棵。

师:为什么要这么贴呢?

生:因为柳树比杨树多4棵,所以要先贴和杨树同样多的部分,再贴多的部分。

师:图中哪部分表示的是柳树的棵树?前面表示的是什么?后面的呢?

师: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什么?

生:求柳树有多少棵就是求比5多4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第9篇:一年级数学教学汇报范文

一、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

一年级的孩子,没有合作的意识,遇到不同意见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大声喊叫着自己的答案,摆出了不胜不休的架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明理由。要知道,有争论说明学生有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待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适当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结果。结果形成之后,老师应重点针对刚才大家的争论行为予以点评,使学生明白,争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听取大家的意见,互相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二、小组合作能力和技巧

学生有了合作的意识,自然就会有交流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常会越到:叫学生讨论,只看见大家交头接耳,各说各的,最后其他成员说的是什么,观点怎样,他都不知道。因此,应培养每个成员交流的能力和技巧。

1.掌握合作规则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也是自己实际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重点要对不会表达的学生有意识进行示范指导,而全班汇报展示成果时,让更多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听懂你的见解,不光是优生要会表达、善表达,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生的表达技能。

3.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开始合作时,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个人心理优势,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过短,对于自己的发言比较认真,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而对于同学的发言,却不重视。为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

4.在合作中学会讨论

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学生讨论问题后,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由少到多,轮换重组的原则

小组组建可从2人小组开始,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许多教学内容不要求有太多的成员合作就能完成,这也是照顾了低年级儿童合作能力差的特点。人数少,交流程序相对简单,便于学生自主组织和协调,不会产生心里压力,动手的机会也更多。如新教材人教版二册《图形的拼组》这一章节,“用两个给定的长方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用多少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一个大的正方形: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长方体;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拼出一个大正方体;用若干个小正方体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这节内容就可以以一张课桌为单位,以同方为合作对象,两人为一个小组,一起摆一摆,拼一拼,动手触摸图形的拼组,形成表象。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加深,学习主体会感到一些学习内容光靠2人小组已经不能完成,这时在慢慢过渡到3人小组甚至多人小组,在多人小组建立初期,由指定的组织能力强、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组长对本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基本形成了合作的意识,掌握了交往的技能,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2.平均分配的原则

在小组活动中,常会遇到:有的小组早早完成了任务,而有的小组却还没有找到突破口,先完成的小组开始无所事事,或摆龙门正,或去影响别的小组,整个课堂闹得一团遭。就其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二是小组力量不均衡,水平不一。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5人。

四、在合作中学会评价

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评价,评价决定方向,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小组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既要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也要对每个同学的情感表现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