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西华大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华大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华大学专业

第1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暑假打工,这个听来不错的工作真的是那样的好吗,我决定亲自去尝试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赚到钱。赚钱是其次,首先是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另外是如果我赚到了,也是对我能力的一种肯定啊。还有这是一次宝贵的社会实践啊,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那时我就正式的参加工作了啊。

在这次假期里,我没有去某家公司去做临时工,也没有选择去参加志愿服务队,去帮助那些孤寡老人,而是去做了一份家教的工作。

做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家里经济的问题。父母都没有正式的工作而且母亲体质还不好,还要供我和姐姐两个人上大学,负担都压在了爸爸自己身上,为了让他减少点压力,姐姐刚上大学时候就开始做家教的工作了,也有不少老顾客。通过姐姐的介绍,我去一家做家教,由于姐姐的原因我没有经过面试就和他们讲好了,过年之前讲5天过年之后讲10天,每天讲两个小时,一个小时二十元。因为我是学化学专业的,所以我主要给他讲化学,别的科目如果有不会得我可以给她辅导辅导。虽然现在我还没有接触专业课,但是高考化学我考了满分,高中的那点东西绝对没问题啊。但是随着我开始将可我发现我居然紧张,而且说话还有颤音。但是都是男生,没过多久我们就熟悉了,也就不再紧张了。开始急剧是一些简单的题目,那孩子也比较聪明,我说几句他就会了,接下来就不太好了,讲到了难题,我就讲得有些吃力了,不是因为不会,是会也将不明白。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们还是停留在某个题目上没什么进展。我着急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也着急了,对我说:“晓明哥你大案都做出来了怎么就将不明白呢?”我也只能是勉强地笑一笑。没办法了,我只能是把所有的题目都写出来,让他看我的步骤。他看完了说:“晓明哥你的做题步骤太详细了,我一看就明白了。那时的我无言以对,只是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郁闷。带着那种心情我回家了。第一天算是过去了,可是接下来还有还几天呢。“我改则么办呢?”我思考着。后来我把第二天要讲的题目都写下来了,不周十分详细。而第二天也确实挺好的,没用上两个小时我就把所有的题目给他讲明白了。盛夏一点时间我就让他有什么不会地问问我,他拿出来几道题目问我,我看了会,就出答案了,可是讲就是讲不明白。我无奈的谈了口气说:“我就讲不明白了吗?”他看我不太高兴就和我说:“晓明哥你的能力真的是不太好,你明明都会做,可是讲出来就是不太明白,如果你能讲明白的话,我相信用不了几天我的化学成绩肯定有很大的进步的……”我陷入了深思的状态,不知道他接下来说的是什么了。第二天就这样的过去了。第三天我刚到他家,阿姨就拿出二百块钱给我,说:“经过我这几天的观察,你做题绝对没问题,而且向但准确,但是你讲起来就不太好了,所以我决定给你二百块钱,明天既不用再来了。我没有什么话好说也只能是机械式的走到那孩子的屋子里去给他讲题,讲了回我们聊天时我把qq号告诉了他,让他以后有什么不明白得就给我留言,我会尽量答复他的。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到了我走的时候了,他们母子两个都出来送我,可是在出门之前我就觉得身体好重,不知道十多了什么东西,忽然间向了起来,人家给了我两百块钱呢,于是拿出了一百,回头地给了阿姨,跟他说:“这三天一共是六个小时,减去我所耽误的时间就算是5个小时吧,我收下一百,这是我的劳动所得,剩下的就不要了。”阿姨忙说:“不行,孩子你自己出来做家教也不容易啊,拿着吧,以后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再来给我家孩子讲化学,希望到时候你变得更厉害了。”最后我还是把钱还给了阿姨,因为我觉得,虽然我家穷,但是做事情咱的做得漂亮,家教当不好,不能见钱眼开阿。再说那样做不但给自己丢脸,也给学校抹黑呀。他们要留我在他们家吃饭我没吃,我就背起书包走了出去。随着我的迈出他们家的第一步,我在年的第一份工作以失败告终了。但是我觉得我不想刚才那么累了,我感觉到轻松多了。回到家中,妈妈已经做好了饭,瞪着我吃饭呢。我们一起吃晚饭,收拾完了,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我把钱拿出来,给了妈妈,说了这件事情。听我说完他们初期的一致的跟我说了同样的话:“你就是欠练,以后多锻炼,多参加点活动,多和别人接触。”其实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我的内心深处早就下了决心,我要好好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回想起那三天的家教工作,真的是满是酸楚。由于能力的欠佳,不但失去了赚钱的工作,连下学期的生活费都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弄。在家教的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每天读和姐姐聊天,她都给我讲一些道理。从中我也有了不少的收获。“大学这个大舞台,那么的锻炼人,九段连部出来你,你一户多参加点活动,多锻炼锻炼。”姐姐的话总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也深深的影响了我。我痛下决心以后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好好锻炼自己。

通过这次的家教我深深地意识到,能力队也认识那么的重要,不仅是表达能力还有其他的能力都是非常的重要。还有我也看到了,一个高中生是那么的渴望自己学到更多的指示,及父母对孩子成才的强烈欲望。而像我这样的能力欠佳的家教是那样的误人子弟,所以以后我要好好努力争取让自己做到好一点。相信通过这次家教,我所得到的经验是别人无法经历的,也是我的宝贵经验。在以后的大学生活里,我会多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将自己培养成真正有用的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重整旗鼓,在做家教,到那时候我肯定不会再让人家因为我表达能力不行而让我回家。真正做到两方面都有所得。这就是我这个假期中经过做家教的心得体会,虽然做的天数比较少但是我相信他对我的影响是远大的,这将使我人生中的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将从今天开始我人生旅程的下一个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这不能只停留在我们的口号和纸上,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我们的面前,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也需要实践型人才。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任务:我们不仅要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将可以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我们不能只在学校里捧着书,更要走进社会去接受社会的检验和社会竞争的考验。我们唯有面对社会,才能心平气和的做出一些选择,才能确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目标。

第2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1、四川大学华西卫校开设了护理学专业、助产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药学、口腔工艺技术专业、预防医学专业、中医保健康复专业、药剂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2、四川大学华西卫校占地183亩,校舍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53人,具有行业执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73人,学校设有护理学、药剂、口腔工艺技术等基础和专业学科实验室20个。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再来上班之前,心里没底,一想到可以上班了,感到既新鲜又紧张。新鲜的是能够接触很多在学校看不到、学不到的东西,紧张的则是万一做不好工作而受到批评 该怎么办。在这次实习中,本公司让一为财务老师指导我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中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上班的第一天指导老师先耐心地向我介绍了公司的基本业务、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各类科目的具体核算内容,然后又向我讲解了作为会计人员上岗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要领,对我所提出的疑难困惑,他有问必答,尤其是会计的一些基本操作,他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我在心里想,能遇上这么好的指导老师真是我的幸运。虽然实习不像正式工作那样忙,那样累,但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工作中了,因而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觉得收获也不小。在他的帮助下,我迅速的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并开始尝试独立做一些事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指导我的老师就开始叫我看她们以往所制的会计凭证和附在会计凭证上的原始凭证。由于以前在学校做过会计凭证的手工模拟,所以对于会计凭证不是太陌生,因此以为凭着记忆加上学校里所学过的理论对于区区会计凭证完全可以熟练掌握。但也就是这种浮躁的态度让我忽视了会计分录,以至于后来指导老师让我尝试制单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困难。于是我只能加班补课了,把公司日常较多使用的会计业务认真读透。毕竟会计分录在书本上可以学习,可一些银行帐单,汇票,发票联等就要靠实习时才能真正接触,从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别以为光是认识就行了,还要把所有的单据按月按日分门别类,并把每笔业务的单据整理好,用图钉装订好,才能为编制会计凭证做好准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所作的工作就是一边学习公司的业务处理,一边试着自己处理业务。做过会计模拟实习的人都知道,填制好凭证之后就进入记帐程序了。虽说记帐看上去有点象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可重复量如此大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是很难胜任的。因为一出错并不是随便用笔涂了或是用橡皮檫涂了就算了,不像在学校,错了还可以用刀片把它刮掉,在公司里,每一个步骤会计制度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比如说:1.写错数字就要用红笔划横线,再盖上责任人的章子,这样才能作废。而我们以前在学校模拟实习时,只要用红笔划掉,在写上“作废”两字就可以了。2.写错摘要栏,则可以用蓝笔划横线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摘要,平常我们写字总觉得写正中点好看,可摘要却不行,一定要靠左写起不能空格,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摘要栏被人任意篡改。3.对于数字的书写也有严格的要求,字迹一定要清晰清秀,按格填写,不能东倒西歪的。并且记帐时要清楚每一明细分录及总帐名称,而不能乱写,否则总帐的借贷双方就不能结平了。

所有的帐都记好了,接下来就结帐,每一帐页要结一次,每个月也要结一次,所谓月清月结就是这个意思,结帐最麻烦的就是结算期间费用和税费了,按计算机都按到手酸,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出错,要复查好几次才行。一开始我掌握了计算公式就以为按计算机这样的小事就简单了,可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反而算错了不少数据,好在指导老师教我先用铅笔写数据,否则真不知道要把帐本涂改成什么样子。除了编制记帐凭证,指导老师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每一种原始凭证的样式和填写方式以及用途。

第4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新型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了学院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下面就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分制等问题谈些个人见解。

一、依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提高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国家在各行业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实行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一律持证上岗,使企业的用人机制产生了根本性变革。按所需职业岗位引进人才,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求职者的文凭,更注重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设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其中对某些行业按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各种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便学生就业。

建筑业属传统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建筑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职业岗位群。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的职业岗位划分和职业标准越来越规范。就建筑业来说,按专业的不同,可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按执业资格的不同,我国已建立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在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中即将推行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员、建设工程造价员质检试验员等从业资格制度。高职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设置,必须使学生具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取得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证书,即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注册建造师、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检测工程师、工程测量工程师等)设置相应的专门方向,使培养目标明确,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行业各执业岗位或从业岗位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使在建筑工程大专业内按职业能力设置针对各职业岗位的多专门化专业成为可能,使学生既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又能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自主选择某一专门化方向,以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教学中还能够根据大专业范围内各专门化间的关系,进行专业优化组合,进一步体现行业办学的优势和特点,能使建筑工程专业进一步办成具有一定的专业覆盖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专业。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根据当前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各职业标准和要求,开设了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监理等技术与管理型专业,也开设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操作技能型专业,以满足建筑企业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

(一)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较宽的职业选择空间,而学分制的实施对形成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有力推动。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优势,在于可充分地利用同一大类专业各职业能力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而学分制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选择专门化方向和专业课程,促使学生按职业能力要求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试验设施,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在相关大专业范围内具有获得多个职业资格的能力

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学生要想获取建筑工程专业某专门化的结业证书,就必需获得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某专门化职业岗位技术课三部分的学分,而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对各专门化方向来说是公共的,职业岗位技术课随专门化方向不同而不同,学生如再想获取本大专业第二专门化的结业证书时,公共部分的学分可重复使用,只需修满第二职业岗位技术课的学分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明确。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者使学有余地的学生选学另一专门化的课程,从而拿到第二专业的结业证书,有利于学生获得多个职业资格。

(三)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职业学院按系部招生创造了条件

按大类招生,学生来校后有一定时间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对有关职业岗位的了解,多了一次再选择职业的机会。同时,可以保证专业的设置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转贴于 三、按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大专业多专门化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一)大专业多专门化教学模式应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各专门化技术人才培养应针对具体职业岗位

建筑工程专业首先应依据建筑行业的职业划分和职业标准分析其各专门化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实务上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合适地确定公共专业基础课和各专门化方向岗位技术课的组成及学分的计算。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岗位虽多,且有不同的职业标淮和工作内容,但针对建筑工程大专业而言,许多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相同之处,这就为建筑工程专业设置多专门化的公共平台提供了依据,使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能建立在本行业较宽的专业面上。由于各专门化的设置是建立在相关职业岗位基础之上的,有明确的从业范围,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建筑业对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基础。

(二)课程设置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关键

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课程的体系及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程的综合,使各专门化方向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相衔接,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打破学科性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要求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综合化中,不仅要注意同一专门化课程的适当综合,更要考虑到在宽基础阶段教学中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在同一门公共基础课上的综合。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职业能力确定各专门化课程的组成,要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学分的计算等。

(三)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确定课程组成及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专业在构建学分制多专门化课程体系时将全部课程综合分为三大部分,总学分约170分。其中:人文素质基础课部分占总学分的20%,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时间安排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公共专业基础课部分占总学分的 30%;职业岗位技术课部分占总学分的50%;各部分还可分为多个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占总教学时数的40%,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难点在于公共专业基础课部分,要正确处理好宽基础与各专门化模块之间的关系,做好课程综合化教学工作。如:土木工程制图作为公共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制图和识图为主,内容应包含房屋建筑制图和交通建筑制图,熟悉相关的制图标准;建筑材料课程对各专门化方向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对土建工程质量检测专业则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公共专业课部分则主要讲述基本内容和完成一般的建材试验,而在工程质量检测专门化的生产实习教学中,应该按照试验工的要求强化全部的操作实训过程,使学生具备中级试验工的操作能力。各专门化职业岗位技术课,应依据各执业岗位或从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及考试大纲,合理确定专业课的组成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我院的实施情况分析,上述作法针对性强,且直观和利于操作。由于建筑行业的职业范围较宽,教学中应结合各相关行业规范及工程实例进行教学。

四、实施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一)实行“双证制”

针对建筑行业的实际,技能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工程测量、材料试验等工种可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但建设行业对于专业技术与管理型的执业资格证的获得有明确规定,必需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如《建造师执业资格》规定:工程类大专毕业,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才可以申请参加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4年,才可以申请参加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首先应要求学生先获取施工管理员或造价员等较低层次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试验工、测量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课程性质的定性

课程的性质应正确定位,打破学科体系,按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当实行课程综合,但教材的选用,特别是宽基础部分课程难以选择配套的统编教材,而必需补充教材内容,按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

(三)实施学分制必需建立有效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等多方面。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必须具备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建立教学竞争机制。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设置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学识水平与动手能力要求更高,要有较宽的专业面,能因材施教。要制定好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运行规则,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学分制课程的特点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要保证教学管理活而不乱,做好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分和绩点,制定学生重修与免修的相关制度,建立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习激励机制。

第5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英美文化 学习情况 实证研究

1引言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1] 在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本科用)》中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2] 这里主要强调了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并没有提到语言中另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实际上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2004年,教育部宣布,正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取代了过去沿用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此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三年以后,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为全面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4]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为指导性文件,既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要求,又为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王斌华也说,“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适应和习得这门外语赖以存在的文化,也就是说,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习得的过程”。[5]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跨文化交际展开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以“一般论述和思辨性文章居多”[6]“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学者在定性研究上比较成熟,研究成果带有显著的‘内省’特征,而缺乏基于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7]刘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大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情况。对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183 名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英语文化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受试整体的跨文化交际知识非常欠缺。造成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受试学习英语主要是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基本作用;受试跨文化交际的经历普遍较少;大学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英语文化知识的量不够多等。建议英语教师更加重视英语文化的教学,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输入量,加大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力度。[8]胡超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校学生深层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普遍薄弱;跨文化交际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跨越”层的交际水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主要在于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影响。[9]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 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这些“特征”便是事实本身, 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 忽略具体的交际情境和个体。这样,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所建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 , 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10]老师们对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已经由来已久,那学生方面是一个什么情况呢?笔者就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课堂学习、 课外学习以及课后实践活动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2研究方案设计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从普洱学院的专科和本科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抽取了30人,总共120人。发放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20份,去除一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总共119份。

2.2 问卷调查内容

对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调查的内容包括15个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五个答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答案,选一的是1分,选二的是2分,选三的3分,选四的4分,选五的5分。从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到最符合依次升高等级。将问卷中的15个题目按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对应q11、q12 、q15)、课堂学习(对应q3、 q4 、q6、 q7)、课后学习(对应 q5、q8 、q9、 q10、 q13)、交际实践(对应 q1、q2、q14)进行分类,再将每个类别作为1个因素,总共4个因素。通过SPSS因素分析表明:4个因素的特征值都远大于1.0,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且四个因素的分类是比较合理的。

2.3 研究工具

采用SPSS17.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3问卷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数据的分析

将每个学生的性别、年级、专科、本科、户口及选项输入SPSS 17.0 后作数据分析处理:第一步,预研究; 第二步, 信度分析;第三步,对本研究的有效性作数据分析。

(1)预研究。

预研究中从做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抽了40个人的数据来做分析, 把数据录入SPSS 17.0中,测得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63,大于0.60,在可接受的信度值以上,说明问卷的信度可以进行大样本研究分析。

(2)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

问卷的Cronbach alpha 系数分布于0.00-1.00,其值越接近1.00,表明问卷的信度越高。对119人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的系数为0.752,表明问卷的信度较高。

(3)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学习情况调查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1)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所调查的119个学生中,有103人来自农村,16人来自于城市。从所做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平均分来看(见表一,由于表格太多,省去了独立样本T检验的表格)一年级和二年级、男生和女生、专科和本科、农村户口学生与城市户口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虽然平均分不同,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有8%的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46% 的学生不太明确。只有24%的学生认识明确,5%的学生认识非常明确(见表二)。这说明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所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和深浅关系不是太大。这印证了高一虹的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超越”理念。也就是说,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要到达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及“超越”层面,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与共情能力,还有待于长期广泛地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11]

[11]

(2)老师们较充分地把英美文化的教学融入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7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法和引导对他们学习英美文化有帮助,8%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而且65%的学生对教师课堂上补充的英美文化感兴趣,8%的学生非常感兴趣(见表二)。从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

(3)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通过听、看、阅读来进行英美文化的学习。

听VOA、BBC的学生占30%,经常听的占5%。偶尔看英美电影、剧集、动画或纪录片的占38%,经常看的占36%. 从网络、书籍上偶尔查阅的占17%,查阅英美文化知识的占36%,经常查阅的占4%(见表二)。大部分学生喜欢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英美文化知识,因为电影是一个注重画面的动态的东西,爱看电影对他们的学习确实可以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但是通过电影来学习文化,它只是一个引入的渠道,真正内涵的东西还是非常小,把握不住。而且学生选择电影的时候也不是能正确选择。如果想要真正地了解英美文化,还是要有一个系统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系统的阅读,真正把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4)英美文化学习“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

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文化讲座的占3%, 经常参加的只占1%。参加使用英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占6%,经常参加的学生占2%(见表二)。

(5) 要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平衡 “输入”与 “输出”的关系。

著名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教育专家Merrill Swain 教授在1995年提出了与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产出相关的假说――语言“输出假说”。学习者可以通过从交流对象那里得到的反馈来判断他们的语言是否被理解以及是否使用了正确的语言形式。语言输出能够唤醒学习者的意识,使他们对自己使用的语言形式做出反思。[12] 从调查可以看出,英美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严重失衡。由于普洱市目前只有少量外国人在此旅游、工作或定居,因此,学生接触外国人的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校里有英语角,英语角有外教和留学生参加、英语文化讲座等,但只有3%~4%的学生参加,所以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根据调查只有24%的人感到明确,5%的人非常明确。皮尔逊 γ相关结果显示(见表三),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课外学习和课堂学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交际实践活动=0.305,P < 0.05; 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外学习= 0.432, P < 0.05;γ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课堂学习= 0.387, P < 0.05;γ交际实践活动- 课外学习= 0.392, P < 0.05;而表二所显示的“输出”即学生的交际实践活动正是学生所缺乏的。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除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交际实践活动也是重中之重。

4结语

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实践性很强的任务,老师们除了加强在课堂上的引导和讲授,培养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应该重点抓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利用好课堂的每一个交际环境,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交际实践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意识,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 [美] 著. 陆卓元译.1985.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斌华. “第二文化习得”理论与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6]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7]李炯英.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20 年述评[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6).

[8]刘丽. 大学生英语文化学习情况实证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4).

[9]胡超. 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 2005 (5).

[10]高一虹. “文化定型” 与“ 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

第6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儿童受到重视。根据我国计划在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 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初探 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浅谈 酒店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通信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和对策 浅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艺术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探索 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干预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析 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探析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视角下艺术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系统分析 工业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强调的若干环节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金融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就业渠道的研究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江苏省残联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基层聋儿(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达标验收的通知[EB/OL].[2009-12-27]..

[4]谭建伟,孙丽璐.专业课程教师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陆园美,张合霓,等.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建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1):51-54.

第7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科技成果;转化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根据国家科技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够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一方面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却有投资资金难以找到合适的项目和创业人员,主要缺乏的是能使两者有机结合的转化和工作机制。我国科技成果的低转化率实际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成为学生创业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一、大学生科技创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优势分析

1、大学生科技创业转化科技成果具有“先天”优势。大学生及其所在高校本身就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是第一知情人,相对于社会其他组织(如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了解要更早、更及时,对科技成果的研发细节等也更为清楚。因此,大学生科技创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所耗时间短,转化迅速。

2、高校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产业转化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科技成果,它与社会、企业现有技术水平之间的落差比较大,有相当多的开发研究工作需要开展。相对而言,高校拥有尖端的科技设备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有能力解决在转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同时,由大学生创业转化科技成果,可能会有更多参与科技成果创造的人也加入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可衔接的知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可能性。

3、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后续开发。任何一个高科技产品之所以被称之为高科技,都具有时间性,都需要再开发。由于大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所依托的高校本身的科研力量更加强大,如果科技成果的转化在高人力资源系统内进行,有可能进行再开发,开发成功的可能性也较大。而且,如果科研产品的开发、转化和再开发都在同一组织系统内进行,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之间的交流相对密切,人员之间的利益相互协同,各方面的人员就更有可能相互合作,从而有利于产品再开发。

4、大学生创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市场行为的最大障碍。在市场中,交易双方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成果受让方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存在着疑虑,开发能否成功本身也存在着风险;成果转让方担心成果转让后,受让方违反协议而利益受损。双方的担忧都有可能导致合作失败。而大学生创业进行转化交易成本就被大大降低,甚至不存在交易成本问题。

5、大学生创业转化自身科技成果所取得的成功也增强了社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认同,从而增强市场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二、大学生科技创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看,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高校创业文化与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渠道较少,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创业教育。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无法从这种教育中有效获得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相比之下,欧美等国家高校创业知识来源渠道较为宽泛,主要有创业者讲座、创业大赛等。这些来源渠道能为学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技能,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者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业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合以及教材的应用等方面都不尽合理,尚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

2、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能力不足。从上海市高校总体情况看,绝大部分高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不够规范。一个学校经常有不同的单位和部门代表学校对外进行技术转移工作,但又缺少核心部门系统承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此外,现有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机构人才设置不尽合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懂技术、知法律、善管理的技术转移型人才非常缺乏。这是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单一,对各种途径开发利用不足的原因。另外,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职能缺失,科技成果包装与信息披露功能尚未落实到位,没有建立起大学生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平台,使很多有意愿、有能力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项目。

3、高校现行的人事、科技、财务体制制约。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和政策统得过死,缺少适应科技经济发展、灵活办学的主动权。教师职称评定也主要依据论文和课题数量,而教师的科技成果能否得到应用则对职称评定影响不大。这就造成我国高校重立项轻结项、重基础轻应用、重纵向轻横向、重论文专著和鉴定轻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同时,高校现行的财务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利用高校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创业。总体上看,各高校有很多课题经费结余,但是现行的财务制度,使其仅是“账面数字”,无法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基金。高校缺少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得高校、科技成果所有者和创业大学生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无法制度化、明晰化,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以及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发展。

4、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脱节。高校科研活动独立于社会经济活动之外,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又一大原因。一些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到最后的结题、专家论证、转化投产,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并且一些项目本身并不处于科技前沿,所以最后的科研成果投产的社会经济价值难以达到当初立项时的设想。现在高校在科研选题上主要采用行政运作方式,缺少市场方面人员的参与,市场需求因素考虑较少,造成成果过剩和成果短缺并存。高校每年申报大量的成果,但适销对路的成果少。长期以来,因为缺乏对市场信息的充分了解,致使大量科技成果在研究、开发、产生之前就没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和形成产业化的条件,产生的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造成部分科研成果脱离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要,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5、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投入不足,缺少资金支持。相对于高校的科技研发投入而言,高校投入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相差甚远,转化科技成果杯水车薪。一项成熟的或成功的新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需通过实验室成果、中间应用放大试验、工业化或产业化3个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仅为1∶0.7∶100,显然,用于技术应用开发的资金明显不足,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渠道少,缺乏市场急需的风险投资;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人员、硬件等资源投入很有限。

三、大学生科技创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对策建议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在创业教育的师资方面,应理论与实践并重。目前,创业师资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型的专业教授;另一种是具有实务经验的业界教师。这两种师资在创业课程中扮演不同的功能与角色,前者强调以引导创新思考与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后者则提供实际创业经验与商业模式的指导。在优化高校现有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外部力量的应用,以更好地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

在创业课程与教材方面,应专业与实用兼顾。创业课程更多的是强调经验基础的学习,因此在教材的设计方面,除了专业的教材编写外,亦需搭配多元的实务个案分析、专家演讲、创业家访谈、创业计划书等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创业活动状况。

在学生构成方面,应多元化学生来源。创业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在商管学院内的课程强调整合各种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知识,并以具有创新、创意的创业机会发掘为核心价值。然而实际上,许多技术的创新与专利研发多是来自于理工学院,因此在学生的来源部分,应更强调多元性,使商管与理工学生的知识与专长能够互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科技创业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对接。

2、搭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现“供需”对接。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带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设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对内整合资源,对外交流联络,链接科技成果发明者、所有者、技术市场和需求者,服务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和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

设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是一个系统、长久的工作。首先,必须要始终围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这个中心任务,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创业环境,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与大学生创业模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业行为,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次,必须要始终坚持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服务企业技术需求、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利益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再次,必须要始终围绕国家、地区重点产业发展,聚焦关键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和转化,提升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加大高校科技创业政策支持。明晰知识产权,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必要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明确知识产权,不仅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是保护个人利益、学校利益、企业利益的重要途径。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将调动起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也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进一步的深入合作。对于技术人员,应建立适合科研人员充分施展个人才能的企业管理机制,除了要保障其能够获得与个人贡献相当的个人收益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认和保障他们个人创造知识性资产的所有权,保证其职务研究开发成果由个人与企业共同拥有。对于贡献巨大的研发人员,应考虑给予分配一定的期权或干股。这既是保障研究开发人员获得与个人贡献相当的个人收益的基础,也是体现个人贡献差异的一个公正尺度。

完善高校教师业绩评价体系,使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现行的教师业绩评价体系以及职称晋升体系存在一定的弊端,使高校教师的科研注重基础研究但不注重应用。应逐步对二者进行完善,使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在业绩中得以体现,进一步发挥业绩与职称的指挥棒作用。

4、建立多元资金来源,保障科技创业有效投入

(1)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其主要表现为创业基金,可分为“孵化基金”和“创业基金”两类。“孵化基金”主要以投入少量无偿资金投入的方式,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进行短期孵化;“创业基金”主要以无偿或有偿投资资助方式,支持大学生依托自主技术成果创办企业;另一方面国家地方政府还要优化资金管理,并做好资金支持后的一系列咨询服务工作,确保创业基金能够帮助大学生科技创业企业迅速成长,并最终引来风险资金等其他融资。

(2)社会的资金支持。社会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在金融市场发达的美国,企业容易得到风险投资资本和个人投资家等的资助。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还不成熟,对于多数创业企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很难得到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另外,就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而言,其担保条件比较苛刻,对正处在创业期的小企业来说,缺乏资产等条件作为抵押,因此仍需要政府帮助社会投融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融资支持。

第8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地球科学 职业规划 问卷调查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ξ示硭母霾糠值牧勘矸直鸾行了信度分析,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 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表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表1 专业认可度影响因素相关系数

注: **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5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图1),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高于总体情况,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图1 就业前景的离散化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29.2%)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17.0%)和南京大学(14.4%)。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27.3%)、研三(30.4%)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43.1%),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综合性大学更明显,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稻莘治觯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33.4%)、科研学术类(30%)和管理类(12.1%),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37.1%);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43.1%)。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2 期望从事的岗位性质

A. 科研学术类 B. 专业技术类 C.管理类 D. 营销类 E. 规划设计类 F. 艺术创新类 G. 自由职业类 H. 服务业类 I. 自主创业 J. 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28.0%)、8000(17.1%)、10000(20.7%),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10.6%)、5000(33.6%)、6000(10.3%),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17.6%)、4000(23%)、5000(21.9%),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不容乐观(61.7%),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88.9%)。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92.6%);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88.2%)并随遇而安(49.9%)的态度,“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43.9%);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自信心稍低,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14.1%),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7.5%),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越是理所当然,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73.2%)、薪酬待遇(63.4%)和兴趣爱好(73.3%),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39.5%),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32.2%),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23.1%),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 、“工作的体面性”,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72%),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47.7%)。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成长成熟”,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表现出在择业时,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的学生,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选择比较被动,专业兴趣不足,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2)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3)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4)“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建国初期的推崇,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展示地学魅力,对话现实问题,解决公众困惑,提供志愿服务,普及地学知识等,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并进行相应的知R储备,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2009)[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2]白强,高定伦.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第9篇:西华大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

引 言

大数据是一次信息技术的大变革,已经慢慢成为商业、科技甚至教育领域的焦点,它的数据信息量庞大,其庞大的程度是没有办法在人工的有限时间内管理和分析,并且从中提取到能为人们所利用的信息的。大数据通常有四种特性:数据的信息量巨大;数据的类型多种多样,包含常见的视频、图片、音频、文本和它们的聚合体等;数据处理的速度极快,能从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给出决策。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行业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目前市场上的掌握大数据的人才很紧缺,因此,对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教育行业的重点。大数据的时代使现当代的大学生有了新的机遇去创业和创新,同样的也为当代的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其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就是海量的数据,并从中获得有很大价值的信息或见解的当今社会特有的一种新的能力。大数据通常有四种特性:数据的信息量巨大;数据的类型多种多样,包含常见的视频、图片、声音、文本以及它们的聚合体等;数据处理的速度极快,能从各种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给出决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目标主要是:

(1)增强对于数据的分析能力

面对数据庞大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显得及其重要,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管理和处理对帮助公司经营和决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2)增强本专业的知识,计算科学专业的知识对于数据的分析并了解其中的结构很重要

(3)要增强对数据的应用能力

在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的前提下增强对数据分析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数据的最终应用。

这三种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既具有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又符合当代社会对该专业的知识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出一批能够掌握能对大数据地收集,储存,分析,处理并应用地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在大数据的时代不断进步的社会环境下,要增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在社会中磨练,增强自主意识,增加创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次次的亲身体会中得以增强。因此对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的结构进行改变并优化,使得其具有创业创新效果的变革显得极其重要。应当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的实践教学,并且对于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要有实质性的改变。

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要完美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增强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的竞争能力,要处理好这个教学环节,就要增加实践的次数,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要求全员参加,不得被其它课程取缔或占用。

四、要编写好新型的适合大数据时代的教材并提升相关地硬件设施

目前的教材需求是要增加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相关知识,例如:大数据的分析,数据的探索,大数据网络的建设等课程。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削减或取消,相关的一些及其复杂的理论可以适当的略讲,而要把重点放在实践和应用上,从而加强学生的应用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比如C++语言和Matlab语言的应用等课程提前开设,让学生可以在之后的学习中对实际的问题进行求解,为了实践课程的学习铺垫基础。同时加强对实践实验室的建设,对硬件的升级,全面改善学生的实践环境,让实践教学能更好地进行,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很快地动手实践,并在实践后能又很快地去学习,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地完美结合。

五、考核方式要变革

改变现有的考试和平时相结合的模式,要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和实践能力的检测。好的考核方法会更利于教学的进行。要以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要对实验实训进行全面评价,以利于接下来的实训的工作的进行。

结束语

逐渐完成教育制度,规范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让国家的人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增砖添瓦,而计算科学专业体系的建设仍然有更大的空间去开发,时代在进步,科学在不断地发展,要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素质完美地融合起来,而这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奋斗,不断变革,创新,让我国的人才们能更出色,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让我国的教育实力越来越强,在迈向世界强国的路上能走的更快,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作者简介:吴娜(1995.9-),女,籍贯:湖南岳阳,研究方向: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刘淳安.大数据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c实践――高教学刊,2016.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