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音乐文化发展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发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文化发展论文

第1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

严格的讲,“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然而,“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艺术”所限定的范围。音乐文化包含音乐艺术,但却并非指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总之,“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音乐艺术”是一个较小的概念,我们不能用小的概念来涵盖大的概念,我们必须懂得,我们探讨的是“音乐文化”这个概念属下的诸多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

二、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摩擦

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从而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围的广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人们带来各种新意的、富有个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近百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事业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向世界敞开国门,如果彻底拒绝现代化的进程,或许我们的音乐文化会保持更纯正的中国口味,会赢得那些喜欢异国情调的老外们更多地赞叹。但是这样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必须放弃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我们就只能为别人去做传统的守护神,而不能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创造者。

当然,新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传统文化一概“淘汰”。举个例子来说,一对年轻人结婚,如用传统的拜天地,坐花轿的方式来举行他们的婚礼,这一举动显然有着传统的中国味道,从而得到旁人的赞美和羡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长不顾“婚姻自主”的原则,硬要按照中国传统的老规矩为自己的儿女包办婚姻,这就有理由遭到人们的反对。再假如那位先生还想效法旧时代“一妻多妾”的传统,要给自己添上几房“姨太太”,那么这一行为不仅要为已经“西化”了的中国人所不齿,而且还要受到国际法律的制裁。这个例子说明,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化不相抵触的东西,自然可以继承和发展,反之,便决没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探索

20世纪的中国新音乐是整个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选择“新方式”来做事情,过生活的结果之一。“新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其成熟的发展,中国的无调性作品,中国的十二音作品的陆续出现,等等。所有这一切,均说明我们中国人“听音乐”,“做音乐”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质的改变。这些行为令那些不习惯接受中国新音乐的外国学者感到费解。其实赵元任先生早已说得明白:“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只得保存跟发展。但我们中国人得在中国过人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种学博物馆的服装,专预备你们来参观。”可见,那种要求我们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永远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国音乐主要是以本土繁衍、变异的方式在发展。直到清末,外来音乐文化,尤其是西洋音乐文化与日本近代音乐逐渐传入,音乐由此兴起。而这种现象确实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发展加剧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华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绽放异彩是音乐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出版物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东西方音乐文化将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会增加统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生存面临着威胁。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极易使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在这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会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统一的成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产力。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为此,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应战,大力开发音乐文化信息资源。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信息送上国际互联网,使中华灿烂文化绽放异彩;激浊扬清,用中华文化抵御外来腐朽的文化的侵蚀,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广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

五、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伦理思考

但是,还有一些人反对将音乐纳入现代化进程,这类人被称为“文化相对主义者”。他们以“文化相对主义者”作为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应当看到,“文化相对主义者”原本是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各尽所长,共同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当赞同。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一些“文化相对主义者”否认存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否认人类文化发展的共性,否认社会历史进程的阶段性、规律性、否认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必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文化现象的哪些价值具有相对性,共通性,普遍性,进而在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比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人云亦云。

第2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文化 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

    在当下有关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国音乐文化是否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的争论中,“音乐文化”是一个被大家频繁使用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被误解,误用最多的概念。最为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将它的内涵等同于“音乐艺术”。在某些学者的言论中,“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常常被混为一谈,不加任何区分。于是便出现类似“音乐的现代化”,音乐价值的相对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表述。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

    严格的讲,“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然而,“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艺术”所限定的范围。音乐文化包含音乐艺术,但却并非指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总之,“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音乐艺术”是一个较小的概念,我们不能用小的概念来涵盖大的概念,我们必须懂得,我们探讨的是“音乐文化”这个概念属下的诸多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

    二、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摩擦

第3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音乐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38-02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戏剧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它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逐渐渗透到了音乐文化相关产业中,我们应该积极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加快发展。

一、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促进了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

旧时的戏剧主要是指戏曲艺术,当代的戏剧则包含了戏剧、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艺术形式。中国戏剧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种类丰富,各民族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多种,少数民族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少数民族戏剧主要有蒙古族二人台、阜新蒙古剧、朝鲜族歌舞剧、满族新城戏等。

从音乐方面来说,少数民族戏剧的曲调多是在本民族曲调上发展而来的。满族新城戏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流传于吉林省扶余一代的满族戏剧剧种,因为扶余镇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为满族新城戏。它的唱腔是在“八角鼓”基础上,大量吸收满族民间音调、清代宫廷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形成的。常用板式有慢板、三眼、原板、弹颂板、行板、快四板等,曲牌以四句板、靠山调为主。朝鲜族的戏剧主要指的是歌剧,由韩国传到中国,它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朝鲜族说唱艺术盘索里,盘索里主要以唱为主,曲调也是多来源于朝鲜族的民歌。

从伴奏乐器方面来说,一般都是采用本民族的乐器,例如蒙古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是马头琴、四胡等,马头琴、四胡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乐器,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从戏剧题材来说,少数民族戏剧选用的题材都是在本民族有影响力的故事,例如满族新城戏的代表作《红罗女》就是选自于满族古代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最初关于宗教的内容比较多,随着社会发展,世俗化的内容越来越多,戏剧题材涉及比较广泛,充分体现了社会的变化,这是戏剧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戏剧另外一个重要的表演元素就是舞蹈。许多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种类繁多,能够表现不同的生活含义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这些舞蹈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演手段,还突出了戏剧的民族性。通过这些舞蹈语言,使观众突破语言障碍,更加深刻理解戏剧表达的含义。另外,少数民族戏剧中的唱腔、对白、服饰也都有各民族的特色。

二、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态势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提升了音乐文化产业的层次和质量,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少数民族戏剧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部分,其中很多剧种都被列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如满族新城戏被列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列为吉林省新兴的三个地方剧种之一,成为吉林省重点扶持的地方剧种。

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本民族、本地区的人民是它的主要受众,他们热爱自己的戏剧,并将这种热爱传承下去,因此也培养了许多剧作家、表演家,促进了本民族戏剧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蒙古族作曲家美丽其格,他是蒙古族戏剧音乐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这是在他的引领下,蒙古族戏剧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使得蒙古族戏剧在北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少数民族本土艺术家就是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动力。

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丰富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潮流激发了少数民族戏剧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家完善的法律、政策的扶持、振兴民族文化等一系列的举措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

三、对少数民族戏剧发展的建议

(一)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

纵观戏剧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发展的重要阶段,甚至是文化繁荣阶段,都会出现大量经典的作品,正是有了这些经典作品,才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求作品的“量”,更要求作品的“质”。“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创作中,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坚持把“中国精神”当做“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一方面努力培养创作人才,给予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创作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少数民族戏剧创作中。

(二)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

以前,文艺演出主要是由文艺团体承办,例如吉林省有吉剧团、朝鲜族歌舞剧团、松原满族艺术剧院等,他们肩负着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尤其是戏剧表演发展的重要责任。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单纯的文艺团体演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不利于戏剧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加大支持文艺团体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演出与交流。重视培养民间演艺“达人”以及民间演艺团体;扩大喜欢少数民族戏剧观众的数量;增强专业团体与业余团体的交流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让少数民族戏剧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而不是成为“高岭之花”。

(三)加强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发展

文化传承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戏剧在传承过程中,除了少量的文字记载外,大多数是靠口耳相传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承往往增加了传承了难度,而且“流派”问题也增加了传承的复杂性。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广播、网络等手段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或学到一些戏剧,但是关于少数民族戏剧的内容,尤其是不出名的戏剧或戏剧流派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借助与现代媒体推广少数民族戏剧,让人们更加方便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来欣赏、了解,甚至学习它。

通过政府、民间举办演出、比赛等形式来推广提高少数民族戏剧水平,也是促进少数民族戏剧传承的重要手段。扶持少数民族剧团的创作和演出,努力挖掘优秀作品,促进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

(四)强调少数民族戏剧要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

文化元素多元化发展也要求戏剧发展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需求。现代文化发展、传媒力量的增强使观众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快速提高,广大观众在观赏能力方面往往是“见多识广”、“兴趣各异”的,要想吸引他们,就必须编排戏剧精品、编排各种各样适于不同人群的戏剧。从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状况来看,也要求少数民族戏剧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编排历史剧,还要编排反映时代潮流、贴近民族生活的戏剧,不仅要吸引“老观众”,更要吸引“新观众”包括青少年,只有拥有了观众的支持,才能促进少数民族戏剧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庚.当代中国戏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4]王艳辉,曹阳.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典型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4(2).

第4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音乐人文;探究能力;高师钢琴教学

一、音乐人文思想探究能力的培养在高师钢琴学习中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学院及业余音乐学习在培养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别。音乐学院以培养专业表演型人才为主,业余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主要目的,而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使其具有较好的钢琴伴奏技术并兼备基本的钢琴教学能力,并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和审美判断能力。教学中必须突出钢琴教学的师范特点,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使钢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音乐教育人才的目的。多年来,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音乐教学主要就是传授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即音乐的“双基”。较少从音乐以外的文化角度去诊释音乐,然而,“任何一种音乐都首先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受着文化定义的。离开了文化,这些建立在形式和技术上的学科便成为悬浮在半空的、无根的东西,以这样的方式所形成的解释自然是不彻底、不到位,或不具本质性的”。所有的音乐都来自于文化,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一部音乐史既是音乐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在钢琴学习中,仅有高超的音乐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就不会有丰富的想象和对音乐深刻的领悟。音乐教育再也不能只是音乐知识的传授与音乐技能的训练,必须要把音乐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目的。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忽略对学生的音乐人文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阻碍了学生演奏水平以及音乐表现力的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良好的音乐修养和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探究能力,成为高师钢琴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二、在高师钢琴学习中培养学生音乐人文思想探究能力的可行性

(一)高师学生具备较完整的专业知识构架以及分析理解能力。高师学生具备较为完整的音乐专业知识构架,如:音乐理论、中外音乐史、和声学、曲式学以及配器学等学科,作为音乐基础学科是高师音乐教育的必修课。这些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对音乐资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提高音乐人文探究能力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现代先进、便捷的讯息获取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各大图书馆查询并获取相关文献、音像资料,在音乐厅、艺术馆直接感知音乐讯息。还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以最便捷的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获取最新、最前沿的艺术信息。

三、如何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人文探究能力

国家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将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明确指出在培养学生感知艺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能力。从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经典性等方面,建立学生在学科间转换、贯通、兼容、互置的多种能力,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艺术课程不再是单一取向的技能学习,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机械训练和重复模仿,让学生围绕以人文为主题的艺术学习,其总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模式,培养探究型人才

我国高师现有的钢琴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长期沿用的是音乐学院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教学形式单一,一味强调技术训练,对艺术情感的表达重视不足。从国外高师的钢琴教育动态来看,钢琴教学重点已逐步从单纯讨论演奏技术向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性上转变,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追求曲目的难度。作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高师学生,在钢琴演奏上,所谓能力不仅是指弹奏的技能和曲目难度,更重要的是理解音乐的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要想让学生深入地了解钢琴音乐文化,传递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展现作品的风格特征,仅依靠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文字、音像资料的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人文思想的探究能力。

培养探究型人才首先必须将教育的中心由重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化,专业技能技巧可以教,但艺术感悟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高师学生尤为重要。探究能力是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内容非常丰富,结构十分严谨。就高师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言,主要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伴随学习过程而发生的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更关乎这些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对下一代,即未来的中小学生的培养方式。

高师钢琴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灌输式的为主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作品人文内涵,准确地把握作品音乐风格。譬如,在布置学生弹奏作品前,要求学生对该作品的作曲家他所处的年代、民族及当时的社会体系和艺术体制,作曲家的成长历程,创作该作品时的人生境遇做深入细致的了解。只有充分明确了该作曲家的社会身份,才可能进一步明晓和认识其音乐的特殊品质,进而把握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主动利用现代便捷的信息渠道,通过国内外各大图书馆、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查询、获取最权威、最前沿的相关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学术会议,或观看音乐会、艺术展演直接感知音乐讯息;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在民间采风、社团演出和艺术实践中感悟音乐这一综合声音文化之魅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音乐人文教育

新时代的高师音乐教学应贯彻: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原则。优化课程设置,应从艺术类基础课和专业课延伸这两方面着手。  1.优化基础课设置。音乐是综合的声音文化。文化是产生音乐的土壤,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音乐只有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发挥音乐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否则音乐只能是孤立的声响。音乐的人文属性就表现在音乐的音响是物理的、感受是心理的、理解是文化的,作用是社会的。因此,在高师音乐专业基础课设置方面,应在高师传统的中外音乐史的基础上,从人类文化大背景出发,将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历史、音乐与风俗、音乐与本土文化、音乐与地理等各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互通。并积极拓展人文学科的其他领域,开设诸如人类思想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世界主要文明地区文化发展概述以及中外音乐文化比较等全新课程,从多极发展、多元建构的角度,科学合理地培养新时代、新标准下的教育人才。并通过撰写小论文的方式,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把握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2.增设钢琴文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钢琴音乐流变,准确把握人文内涵。

(1)通过钢琴文献课程,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作品风格。钢琴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代作曲家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经典钢琴文献。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作曲家的人文思想、审美观念、作曲技法等都有不同,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从而形成了各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风格流派。深入了解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是准确表达作品内涵的的关键。通过对钢琴文献的研究使学生充分把握钢琴音乐发展的总体脉络,在聆听和研究各种不同风格的钢琴文献作品中获得感性体验。对比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时代风格,了解在共性创作背景下其作品的个性特征,掌握作品与作品之间的纵横联系,并且融会贯通地梳理相关音乐信息,对钢琴音乐风格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概念,真正把握不同时期作品演奏风格的尺度。出色的钢琴文献能够为演奏者提供正确的指引,为演奏者提供表现此类风格作品的演奏建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演奏各种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确立正确的风格概念。

(2)通过钢琴文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钢琴文献是作曲家创作思想的独特表现形式,真正概括了作曲家的思想精髓。钢琴文献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对作品音乐内涵的体验指引方向,帮助演奏者探索作者的构思和音乐发展脉络。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相关的钢琴文献,扩大音乐视野,更加丰满而立体地了解作曲家的美学思想,挖掘作曲家通过作品以期表达的精神内涵。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诠释音乐内涵,逐步形成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的良好分寸感,将作曲家艺术创造的精华形象地体现到演奏中。

(3)通过钢琴文献课程,指导学生正确表现音色艺术。钢琴音乐是声音艺术,多样的音色在体现钢琴音乐作品风格与特色方面,在展示不同音乐流派与不同钢琴艺术特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钢琴的学习、教学和演奏中必须考虑作品所处时期钢琴文化的特色。通过文献学研究,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钢琴艺术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巴洛克风格时期、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印象主义风格时期和近现代音乐时期的音色风格特征,通过对各个时期音乐风格的对比、研究,探索出产生不同音色的关键性因素,进而选择更接近于作曲家那个时代钢琴文化的音色风格,用贴近作品内容与思想感情的最美音色来表现作品。

钢琴文献课程将看似孤立、零碎的钢琴文献依照钢琴艺术发展史为脉络进行梳理,从而构建起一个经纬交错的钢琴艺术文献库,使学生能对钢琴艺术三百年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更直接地掌握更多的钢琴文献,欣赏到更多风格的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空间。为钢琴演奏、赏析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对学生掌握各时期钢琴演奏及创作风格、提高学生对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提高音乐审美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5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民族音乐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灿烂的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至今,并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成为一座传统音乐文化的宝库。历代以来.各族人民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我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文化集合。近代以来世事巨变,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空前严峻,连连遭受重大损失。社会政治动荡、内外战乱、强敌入侵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也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平等相处和交往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有一种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强势文化主宰世界的趋势,使得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有些已经濒临。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展示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生存空间,在2001年的联合国文明对话年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成为时代赋予世界各国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实际上,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任何以牺牲文化建设来进行经济建设的做法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中华文化已有的各种传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种严格意义的“原样保存”模式,不仅仅是借用今天的录音、录像、书籍记录等现代化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的“此刻”状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自内心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为当代及后代负责的态度,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尽可能地将传统原样保存和继承。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任何轻言“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只把传统看成“创新”的垫脚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马克思指出,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永远起着后人难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断传播,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喜讯捷传。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余,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们传统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选择多元的冲击,部分传统音乐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在风雨飘零中的传统音乐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些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

近年.国家针对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现象,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总体目标,大大推动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有史以来,官方大规模地保护传统文化正深入发展。

此后,部分专家认为“申遗”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在地方政府中也有这种想法。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借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其结果是“政绩”有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如果仅仅通过“申遗”来保护文化遗产.将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只通过“申遗”保护,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申遗”是一种手段,保护文化才是最终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多种多样.不能在“申遗”这一棵树上“吊死”。传统音乐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不论是否“申遗”,它都是我们世代相传、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自觉保护这份遗产。人们最初是自发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乐师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后继乏人,只要有人习之,他们便竭尽全力“传道、授业、解惑也”。政府的帮扶有利于乐社的发展,但传统音乐始终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我们认为,政府的积极、正确引导有利于传统音乐的健康发展。乐师不仅要推动乐社发展.而且要自觉保护祖上留下的音乐文化,积极招纳、吸引新成员加入乐社,培养新会员和知音,因为人们的需要是传统音乐真正存在的价值。

总之.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传统音乐人.不但要自醒,而且要自觉保护传统文化,要有一种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珍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子孙负责.尽可能将这份遗产“原样”传承下去。

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虽然在当代急剧变化的浪潮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但依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或是隐存于内部的危机,都从未令它放弃过生存的希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善于利用各种变体巧妙地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E2]河北省高碑店市虽紧邻京郊,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人住该市后,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郊的虎贲峄南乐会依然茁壮成长。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民间乐社遍地开花,尤其在广州,以及广州附近的番禺、佛山、中山等地较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番禺区有大大小小的民间乐社60个”,它们依然活跃在民问社区。因此说,中国传统音乐依旧前景光明。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壮大。并非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消亡。

第6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字:音乐;人才培养;基层文化;高等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基层文化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高等音乐专业院系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高地,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的前沿阵地,在培养基层文化人才方向上优势明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发展,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和基层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共同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如何在高校学习和基层文化需求之间找到结合点,并且如何找准自己定位,满足基层文化不断发展的人才需要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一、基层文化建设人才需求现状研究

人才是发展文化建设事业的关键。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发展基层文化事业离不开一支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硬的文化队伍。目前,全国乡镇街道文化站约3.8万个,占乡镇级区划总数的92%。基层文化队伍总计约391万人。专职人员共24万余人,其中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剧团约16万人,占总数的67%。在乡镇街道文化站8万人,占总数的33%。但就目前而言,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本身对文化工作不甚熟悉,加上自身的文化素质有限,使之难以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总的说来,目前基层人才队伍普遍情况是:第一、基层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专本科学历及以上专业人才稀缺;第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化程度较低,无职称现象明显;第三、年龄结构老化现象尤为严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局面,急需青年人才加入;第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缺乏懂艺术的高效管理人才;第五、文化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部分专业技术强的人才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岗位,造成人才缺乏现象严重;第六、没有有效的形式政策来吸引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文化人才扎根基层,使得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基层文化单位无人可招。以上情况足以说明基层文化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提升专业素质,加强时代气息,尤其需要当代高校音乐艺术类大学生挑起繁荣基层文艺的重任。

二、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状况研究

那么作为高校来说,在培基层文化所需的音乐人才方面大有可为,义不容辞。高校音乐专业从办学特色上就注定了与其他专业的不同,并从课程设置、艺术实践、对外交流、师资力量、硬件设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特色性。具体说来,高校音乐专业培养的服务地方人才中有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1、 专业技能型: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演唱演奏能力,能够在基层文化中担任重要角色。如在民族乐队中担任指挥、领奏等。

2、 理论研究型:对民族民间音乐及音乐史论相当了解,能够把握基层文化的发展动向,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独到之处。

3、 创新创作型:具有一定的作曲理论知识,熟悉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有较强的编排导演能力,能够创作出贴近基层生活、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作品。

4、 教学组织型:有一定的教育知识背景和扎实的音乐学基础,能够在基层群众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的群众性音乐活动,从而传授音乐知识,活跃音乐文化氛围,如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等。

5、 技艺复合型:拥有较高的的音乐专业技术,较高的人文艺术修养,能够独立完成教学、编导、创作和理论研究等任务的新时期新文化人才。

三、 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基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作为音乐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要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和市场需求,开设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现地方特色。作为地方性大学的艺术学院,要紧密联系地方资源优势,在培养计划中专门开设地方课程,如“地方音乐历史与文化”、“地方音乐形态研究”等等,并从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出发,开设了“群文艺术组织与管理”、“基层文艺”等课程。还要建立实践基地,服务地方。立足地方,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地方高校艺术学院发展的有力保证。

四、 对高校音乐大学生的启示

作为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应基层文化要求?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技能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 首先要树立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信心。基层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就意味着责任的坚守,在开展活动中就要面临很多城市遇不到的困难,需要我们要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不能随意调动,只有树立扎根基层的理念,才能在基层扎好根,开展好工作。

2、 其次要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的学习。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老而又丰富的各地民间音乐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怀的无限崇尚,也反映了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民族精神,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练的文化信息。

3、 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还要加强专业人文素养。地方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大多有两种情况;一部分会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将担负起传播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另一部分将会成为群众文化事业的管理者,传播者。肩负着保护、挖掘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4、 一定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深入民间,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包括艺术采风,文艺演出,调查研究等等。不断了解基层民众文化需求,探讨基层文化发展方向,学习民间音乐艺术,并及时用于理论创作和表演之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技能,不断反思自己自身情况,尽可能的提高各方面水平。

高校音乐人才培养与基层文化息息相关,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脉相传,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相得益彰。大学音乐学子在基层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能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郝向明;农村音乐工作的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

第7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音乐的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资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按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陈诉。

  具体时间为:20**年1月——20**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体现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学生及社会思想的改变,课题的研究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合再加上全体课题组人员,相信一定客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也将此研究报告及课件,调查结果,课案,表格等形式把结果予以展示。

  音乐的开题报告2

  (一)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自行命题

  (二)课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启动并使用,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对开发提升人们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养创造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乐课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严重缺乏,且管理与对音乐的研究也较落后。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普遍很低,教学模式很单一,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教唱模式为。由于地区条件的局限性,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性观念又较强,使得较偏僻的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那么这些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就很难接收到专业的音乐知识,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出音乐本身所要实现的美育功能。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三十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山峦叠起,丘陵起伏,多民族杂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已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之中。由于该地的地域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很单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这个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点。本课题通过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进行了初步的的考察与探索后,对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促进该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生长在湘西,深知当地地区音乐教育的落后,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推进该地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略尽微薄之力。

  (三) 研究现状综述

  湘西地区的音乐文化积淀很深厚,音乐舞蹈更是该民族地区中群众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对湘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观对湘西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研究则起步晚,成果极少,且都是以论文与期刊的形式出现,至于专门研究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书目前还没有,可见对其研究的薄弱与缺乏。现对湘西自治州的音乐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硕士论文研究现状

  陈育梅的硕士论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从教育环境产生的国内国外背景的简单介绍,然后从问卷的调查统计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后对当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的对策。该篇论文是对整个湘西州中小学教育环境的状况一个详细的调查概述,对后面中小学音乐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侯杰的硕士论文《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该篇论文是结合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该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音乐课程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扩展了其研究的视野。同时结合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从跨文化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但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实际的运用,为理论提供了的支撑点。改进传统教育的以音乐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王跃辉的硕士论文《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该论文从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着力点,以过发放回收问卷,统计调查结果与分析这一客观调查来研究当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而后对湘西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对湘西各级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对如何提升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关于建设湘西自治州乡土音乐教材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2.各类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发表的期刊《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本篇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递、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

  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式,结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对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利用的研究,以乡土音乐资源整合为理论前提来提出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需求。

  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种类,并简要说明了课程内容资源的调查与筛选的方式方法。对该地区的音乐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从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机构在思考当地文化发展的通史,更应重视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文化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湘西传统音乐为突破口,改革农村音乐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让有特色、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进课堂;结合科学的发生发声,学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间舞蹈资源,开设室外音乐课堂。

  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落后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静《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将湘西丰富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其研究成果对开发与利用湘西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龙勤彪的《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景探析——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从客观上进行探索与分析,从主观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该文章通过对湘西所管辖两区两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状况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细致梳理的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途径来促进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刘廷新的《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文章对湘西农村部分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及家长对该门课程重视与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指出应从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巩固师资,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地的音乐教育问题。

  从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在对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大多数论文资料都是针对一些常见的教学现象进行论证,并谈一些较为主观上的体会及感想,没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其创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实施性也不强。

  (四)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本课题是通过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来进行该地中小学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的了解。通过对部分县市的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以及走访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本质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情况来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影响的因素,剖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客观分析,为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湘西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这七个县。其各个县市的中小学都较分散,且都距离较远。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个湘西的教育都较发达城市单薄。据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发展较快较好,教育也相对比其他县发达一点的城市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个只关注学习分数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主科教学,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的升学率。而在落后偏僻一点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的缺乏,音乐教学活动则难以顺利开展。这给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难题。

  2.创新之处

  首次系统的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采用发放回收问卷得到最新的数据来统计,掌握一手资料,并客观的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

  (六)拟采取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

  第二步,实地调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

  第三步,分析所得调查情况,研究其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调查,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图书馆书刊查阅以及网络电子书刊、资源等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资料,力求系统、全面地搜集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教育资料来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梳理。

  (2)访谈法:选择性的对本课题有关的领导、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各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访谈,包括面谈或者电话等。并对所得到的回答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与抽样法:采用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来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获取所需资料。

  (七)研究计划进度

  20XX.5—20XX.8 选题并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9.1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20XX.10—20XX.3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毕业论文,定稿

  20XX.6 毕业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周纯禄.跨世纪的奠基礼: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04

  [2]孟铸群,陈红涛: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论文类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陈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3.期刊类

  [1]王跃辉.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音乐教育与创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

  [4]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民族论坛,2005,8

  [5]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6]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大观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2

  [8]龙勤彪.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J].20**,7

第8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建立多元化转向的民族音乐教育机制,构建以本土音乐教育为主、世界音乐教育为辅的课程体系,发挥本地区优势、开发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三方面,阐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文化”的观点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多元文化教育乃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视点。多元化与民族化的协同发展也是本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几点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看法。

一、建立多元化转向的民族音乐教育机制

1994年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在《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中确认了世界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多元主义,并提倡“音乐教育要最广泛地尊重、吸取和接纳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形式与风格的音乐传统,把音乐教育置身于世界多元主义的范畴之内”。在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为把握和处理好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欧洲音乐与其他国家音乐和形态、技术与文化这几对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欧美古典音乐传统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西方音乐一元化”的理念。这种理念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撰写与使用上。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多以欧洲音乐课程设置为核心,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的民族性体现不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需要根据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需要进行全新的改革与探索。

二、构建以本土音乐教育为主、世界音乐教育为辅的课程体系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指音乐是一种文化,是民族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并得到传承。中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共构而形成的,自身即是多元音乐文化的结晶并体现出鲜明的多元音乐文化特征。因此,进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学时,首先要充分保证本土音乐文化(尤其包括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落实,加大对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构建本土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一体化的新型课程体系。

我国具有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特点,音乐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开发原则实行三级课程开发系统: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二是地方课程体系,三是校本课程体系。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采用“重基础、强实践”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艺术实践为基础,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平台,加强基础训练。同时,采取专业指导性选修课程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程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培养音乐理论能力强、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应用型、复合型音乐人才。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理论教学环节,即通过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以及音乐史论知识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即通过专业指导性模块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从事专业表演所需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专业素质能力。创业教育环节,即通过创业教育学习及实践,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创新活动,指导学生的创业及创造思维的拓展。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当中,开设有中外音乐史、歌剧表演、音乐美学、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戏曲表演等多元文化音乐课程,使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完全渗透到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中。

三、发挥本地区优势,开发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

音乐文化是用音乐语言表达人类思想的文化形式,因此必然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要将民族民间音乐采风纳入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中,从视觉、听觉与感官上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风采,从而加强音乐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黑龙江大学地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是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居的地区。这些少数民族在不断融合、同化、生存繁衍的漫长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绚丽多姿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风格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交融性,并由此形成了各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民族音乐文化。

为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开发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学校应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可以组织学院音乐教师和学生每年到省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采风等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特征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以多视角、多层次、立体式的角度,从较熟悉的已有的黑龙江民族民间音乐及相关背景材料入手加以研究。从音乐形态学角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整体风格,融入本土民族传统音乐元素而形成的综合性民间音乐风格。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地域属性及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征。从音乐传播的角度研究黑龙江民族民间音乐与山东、河北、俄罗斯等移民祖籍地以及与周边地域文化的交融和影响,形成本土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调查研究,能使学生更好地探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如民歌的产生、现状、民歌的内容、演唱的形式和风格等,然后把收集整理的音乐素材制成声、像、图组合的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把一些详细的研究性活动过程摄录下来制成光盘并选编在著作、教材中,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结语

总之,在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下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富有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音乐教育是引导学生走向艺术殿堂的阶梯,对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功能

一、社区音乐文化的教化作用

社区音乐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载体,对社区居民有着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规范的作用。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们就已意识到音乐具有“净化”的功能。音乐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社区音乐文化对居民的教化功能可分别从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社区音乐文化的德育功能

在社区里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摆脱了常规的、空洞的说教,以音响为表现手段,将教育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音符形式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净化和教育作用。在社区内进行音乐文化教育能够一改社区内的不良风气,培养居民的道德修养,对形成健康积极的社区氛围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音乐文化中贮存着可贵的知识信息,健康美好的情感以及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等。比如地方戏曲音乐多以历史故事、人伦道德作为剧情内容,对自然、历史、社会等的正确认识,对和谐美好社会的热爱与追求,对丑恶、犯罪的讽刺与惩罚等等,运用各种感彩的乐调向人们传达的思想观念直接被人们吸收和接受,使人们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和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在一些发达国家将音乐的这种德育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试图实施“音乐预防犯罪法”,希望借助巴赫、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来净化人的心灵,换来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些足以说明音乐文化起到的德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社区音乐文化的智育功能

研究表明,音乐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音乐以丰富的色彩和无穷变化的美妙音响丰富听众的想象,启发创造才能;以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严密有序的主题发展及多声部的有机结合,培养听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唤起听众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激发听众的热情及创造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提升文化学习成绩。社区借助音乐的力量,以音乐文化的形式对居民进行无形的智育教育,能够提高居民的整体智力水平,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公民的需要,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要求。

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方式等都会体现在其作品中。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曲子中充分体现出他与命运抗争的坎坷一生,启示给人们的是面对困难的勇气、信心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人们通过音乐可以感悟到另一种人生,体会各种情感的表达,让人们思考的更加理智和全面。从音乐中听出生活,听出人生,这正是音乐对人们最好的智育结果。

第三,社区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说:“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会变成高尚优美。”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就在于此。

开展社区音乐文化,让居民在音乐文化中感悟人生的美、生活的美,让音乐给人们带来和谐和安宁,让人们体会音乐带来的美的意境,从心灵上对周围事物产生美的感受,从而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以美的眼睛去看待去发现。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将音乐的魅力传输给人们,让人们充分享受音乐文化带来的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二、社区音乐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

在社区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可以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一种高品位、可选择的休闲娱乐方式。音乐本身的起源就带有人类自娱的要素。在当今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下,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也随着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社区成了人们忙碌之余直接可以休闲放松的场所。音乐作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特点,也自然成为社区居民比较喜欢的一种高品位的娱乐休闲方式。

音乐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让人迅速地体会到心情的愉悦感。音乐通过自身音响运动引起机体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活动,调动机体积极能动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体验在社区中更为明显。社区内开展音乐文化活动,参与人数多,而且人们之间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能够比较完全地释放出自己的情绪,彻底地从精神上获得娱乐的享受。人们通过轻松快乐的审美享受来积蓄精力和活力,这也是音乐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形式的标志性特点。日常社区内举办的音乐文化节、专场音乐会、组织音乐社团(合唱队、戏迷社与艺术团等组织形式) 的日常性演练、音乐舞会、音乐比赛等不胜枚举的社会音乐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在美的享受中充分体验精神的愉悦与心理的放松,提高居民生活、工作的积极性,为营造和谐安详的社区氛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社区音乐文化的经济功能

社区音乐文化是以非盈利为目的建立起来的,但并不能说社区音乐文化是非经济性的,它也有一定的经济成分在里面,社区音乐文化的建立也有其经济的功能。

社区音乐文化生产具有非商品性的特征,但在事实上它与经济是密切联系的。社区音乐文化的生存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直接或间接的财政支持,是政府财政拨款的一部分,这是其一。另外社区内的基础设施、文化场馆等对外开放会为社区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一些文艺团体、电台等社会文化单位被邀请进社区内进行演出等活动,消耗了必要的社会劳动时间,社区要给与一定的回报,以保证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税收。在社区内比较活跃的音乐文化团体会经常进行一些宣传表演活动,委托单位会据情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这也是自身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参与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很多是中老年人。老年人参加日常的音乐活动,一方面他们能够放声高歌,换来好的心情;另一方面,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舞动,锻炼了身体。据调查显示,经常参加音乐文化活动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好,减少了医疗费用,也就减轻了国家对老人医疗补贴的负担,减轻了子女对老人抚养的负担。中年人正值事业兴旺之际,空闲时间经常参加音乐文化活动能够带来身心的愉悦感,放松工作后的疲惫身心,为接下来的工作带来积极奋进的良好心态,在工作中创造优异的工作绩效。

结论

社区音乐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和谐社区,促进整个社会的音乐文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教育性上来说,它是一种群众性教育;从娱乐上来说,它是群众身心娱乐休闲的一种形式;从经济性上说,它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种方式也在不断地跟进,其作为社会的缩影,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需。要做好社区音乐文化的建设工作,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天.人•音乐•社会--音乐教育本体与社会功能之断想[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3(1)24:104~112.

[2]李凌.论音乐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性[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2)14:70~72.

[3]宋艳.论音乐的功能[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27:108~109.

[4]张丹宁,涂致洁.社区音乐教育的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183~185.

[5]郭瑜婧.音乐与创新―音乐功能的拓展[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6]黄昌海.音乐文化及其学科化研究的重要价值[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1):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