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

第1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训练项目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06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实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同时,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针对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思想政治品质端正,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则毕业设计环节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所谓“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是以毕业设计为中心,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主线,将系列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贯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前后贯穿、逐步深入的毕业设计体系,同时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项训练的一种毕业设计形式。研究这种概念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与渗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初步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拟出多数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需的基本条款,加以整合成各个小项,加以训练,拟定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

1 就业调查,初拟训练项目

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对往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3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诸如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岗位所需技能以及毕业生的感想建议等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对地域要求不是很大,不是特别钟情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冷落西部地区,这是由土木工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土木工程工作范围很广流动性大,哪里有工程哪里需要土木人,土木工程毕业生就在哪。土木工程毕业生倾向于在国企、机关单位工作,一般不愿到中小型民营单位工作。就业方向方面,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即使是下工地、跑施工现场,也不愿坐办公室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看出大多数土木专业毕业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付出,愿意吃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都有跳槽的经历,在一个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得到锻炼后希望到更广大的舞台去展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从总体上看,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本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涉及的岗位多事技术岗位,如施工员、监理员、检测员、材料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还有部分进入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业主单位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从普遍反映看,缺少对具体岗位的综合训练,对相关工作不熟悉,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熟悉工作内容,重新学习。另一方面,咨询相关的行业内人士(特别是一些项目负责人)对于应届毕业生的一些要求和心目中理想的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和就业单位间的需求,做到两方面结合,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用人单位的意见,结合院里具体情况,初步拟定材料员、施工员、实验员、监理员、造价员、安全员、以及设计岗位等七项训练岗位项目。

2 社会实践,拟定训练内容

分别针对这七个训练岗位项目,根据岗位的需要,拟定训练内容。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其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这里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吸水率与含水率、导热性与热容量、各种力学强度、脆性以及硬度等。

2.2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

第一,材料管理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材料员的岗位职责、材料员的工作程序、材料管理的基本要求、材料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二,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消耗构成、消耗定额的分类、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原则、要求和方法以及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基本要求等,要求学生能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并能有效利用消耗定额;第三,材料计划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计划的分类、各种材料计划的关系、影响材料计划管理的因素、材料计划的编制原则以及材料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要求能熟悉项目材料需用计划和申请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材料采购计划与加工订货计划的编制等;第四,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采购管理的内容、材料采购方式、材料供应管理的内容以及材料供应方式;第五,材料运输管理:包括材料运输计划的编制、材料的托运、装卸与领取等;第六,材料储备与仓库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储备定额、材料仓库管理等;第七,施工现场材料与工具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材料发放与使用管理方法、现场材料的验收与保管;第八,材料核算管理。

2.3 常用建筑材料

主要熟悉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主要是:第一,建筑工程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第二,砌筑砂浆与}昆凝土材料;第三,建筑墙体材料:砌墙砖、建筑砌块、墙用板材;第四,建筑防水材料;第五,建筑钢材与木材;第六,建筑保温与隔热材料;第七,建筑防腐与吸声材料。

3 归纳总结,建设训练模块

对几个拟定岗位的训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内容相同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模块,对模块内的内容进行整合,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能提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模块,如图1所示。为区别模块的唯一性、方便后续模块的添加以及避免在选择时重复选择相同的模块,对模块进行编号。对属于基本知识的模块编号为Module1j,对属于基本技能的模块编号为Module2j,对属于技能提升的模块编号为Module3j,即将每个模块定义为Module4j,其中代表所属类别:i=1,2,3,i=1表示属于基本知识类,i=2表示属于基本技能类,i=3表示属于技能提升类;j=l,2,L,n表示在各自分类里的序号。

同样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基本知识类课包括模块有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模块、水泥模块、石灰模块、石膏模块、砌筑砂浆模块、混凝土模块、建筑墙体材料模块、建筑防水材料模块、建筑钢材模块、建筑保温材料模块、建筑隔热材料模块、建筑防腐材料模块以及建筑吸声材料模块等;基本技能模块可包括岗位职责及基本要求模块、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模块、材料需用计划编制模块、材料采购管理模块、材料运输管理模块、材料仓储管理模块以及现场材料验收模块等;技能提升部分可为一个实际项目的现场材料员的实训练习。

对每个训练岗位,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前期考核和学生自我意愿,选择若干模块,进行训练。

4 实践应用,创新概念模式

在新一届的毕业班中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6-7人左右进行试点训练,根据自己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岗位,在已经完成的模块中,选择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能提升模块内容进行训练。指导教师一周例行两次进行指导,在两次之外,参加训练的同学若有疑问,增加指导次数与指导时间,确保最终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

毕业设计概念模式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课程设计紧密相联系,避免的重复的训练,加深的毕业设计的深度,使学生能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主动带着需要和问题去学习。同时提供一种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的方法;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增设训练小项的研究,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丽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36-38.

【2】崔新壮,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设计一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2009,18(1):105-108.

第2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 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 工程监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3-02

一、校企合作在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运用的源动力

(一)建筑市场飞速发展及其对工程监理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技术能力高成为建筑业工程监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前建筑人才市场极其紧缺的是经学校培养后可以快速上岗的毕业生,即应用型人才,不需要经企业再进一步培训方能上岗的毕业生。工程监理工作重视实务能力及实践技术水平,所以,以校企合作促进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工作事不宜迟。

(二)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和毕业生之间不存在直接性联系

当前,多数高职学校忽视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完成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价值,仅仅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由此比较被动,继而处于学完学校课程,应付好考试以获取毕业证的目标状态里。所以,就出现了学校不断申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作用,而学生则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再者因为时间上和实习工作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选题过于陈旧、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及理论与实际价值不足等等。

二、工程监理专业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的应用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联合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一)毕业设计的前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每周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小组阶段情况汇报,对校内指导教师集中一定时间对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然后校内校外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并及时处理。

(二)毕业设计的后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集中两周时间返校一次,进行毕业设计的修改工作及完善工作,加强知识理论的连贯性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最后一周,由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交叉批阅,并与校外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对学生的公开答辩活动,最终的成绩以学生的阶段成绩、最后成果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成效

(一)题源多种多样,改善了以往多人一题的状况

在以往进行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往往是教师给出一个大题目,更改设计条件得到小题目,划分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常按照相同结构布置,固定设计模板,机械地代入数据进行计算。这样容易导致学生采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或计算,也会因此出现同样的错误。校企合作后设计题目由企业负责,采用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或正在建工程项目为题,充分保证了学生设计题目来源的可行性和真实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解读建筑图纸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

(二)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对企业实例工程项目的监理,跟随工程进度深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得到了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训练,实现了项目团队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显著增强。在企业里,学生能接触大量的工程实际,高级监理工程师人员在项目监理方面好的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这些经验和方法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来,切实可行,是书本上很难全面解释,更是学校导师无法给予学生的实践财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真正得到了监理工程师素质培养。

(三)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师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

建设发展校外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做法,既能弥补高校教师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遗憾,又能避免企业仅凭经验而不考虑其原理的盲目做法,对学生起到了双向补充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纽带作用,还可更好地发现和避免工程建设上的失误,增强双方专家的沟通,搭建学科研究平台,共同探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攻关课题,进一步强化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功能。

四、深层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的利益不容忽视,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多是学校主动,企业相对被动。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校方思考的角度比较主观,急于求成,忽视了企业的立场及利益。因此,在双方达成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探求与企业利益有关的联结点,深层挖掘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潜力,保证实现校企双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首先,打破工程监理毕业设计(论文)中单个项目的合作模式,达成项目组的合作模式;其次,打破与单个企业的合作模式,达成企业群的合作模式;最后,打破单一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合作模式,达成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的双赢合作模式。

(二)积极创新校企管理制度,以促进合作顺利进行

校方要积极打破陈旧传统的管理方式,使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向制度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各专业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构建一系列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管理体系,并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使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得以有效顺利进行。

(三)政府部门应对校企合作模式予以足够重视

目前,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效应、就业量,政府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重视程度应提升至社会稳定因素的高度,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实现长久合作的目标。涉及到高职学生就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环节时,政府可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举办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讨论活动,且指派专门人员进行这种活动的宣传发动、予以专业性的指导,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同时大力扶持,逐步健全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充分的肯定及奖励,并为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五、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具有实际价值与作用的实战演练。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为建筑工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手段,是提升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术能力重要的前提条件,效能优良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减少就业上岗培训时间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荣华,项东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40―141.

[2]李继睿,李玉珍,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9,36(05):229-232.

第3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71-03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施工、建设、中介、建设主管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具有工程管理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工程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给职业教育提出新课题,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教学体系、内容设置、方法途径、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都给高职院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一直是教改讨论的重点,长期以来在高职教学上我们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传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的内容主要偏重于理论方面,从而没有真正体现职业型、技能型的培养方向,同时也由于职业教育在培养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上均不同于普通的本科生教育,因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实施已成为建筑工程专业化整体教学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一、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思路

我校目前建筑工程主要设置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两个专业。以建筑工程技术为例,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设置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根据对建筑行业企业的市场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能力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对接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方案。按照教育规律以基于工作过程和项目导向方式重构知识、能力、素质以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如对施工员工作任务分析如下:

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实习与校外实训接轨。根据施工员的培养要求,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与拓展,为在校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培训空间与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熟悉工作流程及业务,迅速上手。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目前我校在建筑工程技术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训、毕业实习即顶岗实习四部分。(1)认识实习主要的目的一是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建筑知识、建筑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二是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三是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2)教学实习,按照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的要求,以教师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验室试验教学,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如建筑工程制图,建筑图纸抄绘、节点大样的绘制,建筑材料中水泥、砂浆、混凝土等材料的实验室试验,施工测量仪器的使用等均在利用较内实训场地进行训练,各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在之后写出实训报告。(3)校外实训,是到各企事业单位、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等进行实地训练,根据教材实训大纲的要求全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施工实训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把实训内容以实习指导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将学生分散到施工现场的各个的分部分项工程中或各不同的工种中,由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给予现场指导,校内老师全程带领随时解答,使校内课堂内容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现场实习得出答案,为此也形成了学生的实习报告。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基础。(4)毕业实习,主要推荐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通过这个环节实习使学生对建筑工程企业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招投标公司等等各岗位有较详细的了解,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的胜任建筑工程企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学生这顶岗实习这段时间,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毕业实习的计划进行,指导老师定期去实习单位辅导,并要求学生写周记。顶岗实习结束后,每人要交实习论文、实习单位鉴定,还有每人必须的论文答辩。来保证实训效果。

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1.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设置,其核心内容是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其所需能力。为配合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现,我们在教学课程内容环节上,除了课堂传授,还充分利用学校电子书包教学资源广泛推广,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把老师课堂讲述的知识和内容课后进行下载复习,并进行习题测试,通过博客与老师和同学随时进行交流互动。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

2.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士建施工员、土建预算员、材料员、质检员等专业管理、建筑技能上岗证。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往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校企合作单位,目前我们先后与近十家企业建立和拓宽了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

3.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致力予学生应用能力考核。多年来高职教育单一的考试形式,造成很多学生考试时只会生搬硬套或是一味的背笔记,难以适应目前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为逐步改变这一情况,我们在考试内容上增加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部分,除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以外,还采用了综合题开卷、课堂讨论、考查、论文写作及现场测试等形式,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4.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尤其是工科高职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总结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措施:(1)招聘引进,优化结构。(2)进修和内部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素质。这些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了“课堂能讲授、设计能出图、工地能施工、项目能管理、师德水平高”的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的高职教师。目前已占专业教师总数的60%。

通过社会调研、市场调查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我们在实际运行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课时比例为1∶1。根据专业岗位群的需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岗位及工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考核,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考核相结合,主要以现场考核为主,考核标准上以专业上岗证和专业技能等级证为考核标准。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工学交替的办学特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解宝柱.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第4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筑工程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tructure the meaning of teach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foreground of application of virtu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virtual reality; computer simula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建筑教学重要性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要求毕业生除具备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合理的工程知识结构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及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建筑类毕业生,要求毕业生到单位就能编制预算和进行工程技术指导及工程质量监督。因此原有以理论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市场的需求,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把学生培养成为单位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2、现阶段传统教学存在弊端

而传统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两点进行开展的。1、开展实训项目,如:墙面抹灰、钢筋绑扎等比较简单的实训操作。这种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可以起到一定的实训教学的作用,但是,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流程实训则是无法完成的。并且,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有限,建筑材料无法循环使用,导致实训成本过高,大大影响实训的可操作性。2、带领学生去工地参观。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是最为直接的实训教学,也是最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训教学,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弊端。比如天气原因有可能导致工地停工,学生无法进行参观学习。另外建筑工地危险因素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也会给建筑实训带来一定的问题。

因此,有没有一种方法即能让学生学习到现场才能学到的东西,直观的学习工地上的知识,又能不受天气等环境条件的约束,可以在室内就可以进行多种角度和全过程的实训模拟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虚拟仿真技术。

3、三维仿真的优点

什么是虚拟仿真呢?虚拟(Virtual Reality),仿真(simulation),就是依托计算机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进行现实情况的再现。90年代初,美国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开发有虚拟战场模拟、单兵训练的模拟、诸兵种联合训练模拟以及训练指挥系统等。虚拟现实技术随着网络、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虚拟建筑施工的应用中,钢结构施工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多。

分析国内外的现状总结得出: 虚拟建筑施工的开发工具有 Open GL、CAD、3ds max、3dsviz、Ansys、UG、Virtools、X3D 等。Virtools主界面见图1,应用于辅助教学的虚拟房屋建筑的系统,目前有学者和专家已经提出,并有部分一线的教师开始着手研究,改革传统建筑教学先进理念、理论和设计相关的论文也在报刊杂志中有刊登,但针对《建筑结构》的虚拟辅助教学系统具体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萌芽状态,笔者也在积极地探索中。

本文所使用的三维仿真主要是利用 CAD、Photoshop 和 3Ds max 在 Virtools 开发平台上开发一款适合于土木工程专业、工民建专业和建筑施工人员岗位培训的辅助教学系统。通过观摩建筑虚拟形成过程的动画展示,自主进行房屋建筑搭建的实践操作,达到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的目的。观察形成过程,模拟施工工序的步骤,充分培养学习者把二维图纸三维实物化的能力,使学习者不仅能形象生动观摩房屋建筑形成的过程,而且通过自主构建房屋主体结构的练习使得施工技术的概念得到不断的强化和巩固,并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全面认识房屋构造结构,把书本上的知识统筹、梳理清楚,具体应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更深入的自主探索房屋建筑施工过程,创造性的理解施工组织与设计,从而更好地掌握《建筑结构》课程的知识内容。

4、三维仿真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虚拟教学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计算机虚拟一个可控制的、无破坏性、安全性强、并允许多次重复操作的平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造就桌面式房屋建筑虚拟环境。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缺乏实践和观摩条件的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通过屏幕就能够“身临其境”观摩建筑过程,并且通过计算机的虚拟,掌握施工设计的技术,对《建筑结构》中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因此,房屋建筑过程和结构的可视化模拟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⑴克服了房屋建筑施工现场实习、见习活动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平台上利用系统辅助见习,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操作等相关的教学活动。

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生不但可以直观明了的观看整个建筑形成的过程,而且还能通过系统掌握二维图纸三维化识别的能力以及建筑设计能力。

⑶解决了学生由于缺乏现场感观而学习效率底的教学难点,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安全、材料消耗、没有见习场地等方面的制约。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和节省施工所用材料、机械设备、交通等方面的经费。按照教学需求或施工图纸进行反复演示或操作,让学生观看内部构造结构,正好弥补了现实施工中不可“复制、再生、切割”的这一缺陷。

⑷教学系统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建筑结构》的教学模式,促使理论教学更有效率、向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为突破传统的房屋建筑教学颈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5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12-03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顶岗实习不同于教学实习,其实习内容和过程决定了它的复杂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加大了对顶岗实习管理与监控的难度,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管理顶岗实习,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以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11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实习学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三方面的调查,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以有效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和提高实习质量。

一、研究方法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文献法、调查与分析、访谈、考察、分析总结。

1.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主要是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研究成果。

2.调查分析阶段:主要是利用2009级畜牧兽医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正在实习学生为对象,通过问卷设计、问卷凋查、走访企业、实习学生座谈、数据整理、汇总和分析反馈意见。

3.借鉴成功经验:考察一些示范院校相同专业顶岗实习的成果。

二、顶岗实习情况调查及现状

本人以2009级建筑专业86名和畜牧兽医专业32名顶岗实习学生得相关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118份,收回116份;指导教师建筑专业5人,收回5份,畜牧兽医指导教师4人,收回4份。实习单位问卷调查64份(其中畜牧兽医11份,建筑工程技术53份)。

三、顶岗实习主要内容分析

1.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性分析。从图1看出,2009级建筑专业和畜牧专业顶岗实习与专业的符合度很高,建筑专业达到98%,畜牧兽医达到96%。这说明本届学生绝大多数已经认识到顶岗实习对就业的重要性。

2.“2+1”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和满意度调查数据分析。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有的学校把半年实习时间安排在第六个学期,也有的学校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实行“2+1”模式,并取得成功经验,如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3]、广东白云学院[4]、沈阳建筑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原延安农校园艺专业等。从图2调查数据分析看出,我校建筑工程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试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学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3.校内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指导他们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从图3分析得出,学生实习的地域、单位分散,指导教师见面指导难度大,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

四、影响顶岗实习质量主要因素分析

虽然两专业在“2+1”教学改革取得不错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对顶岗实习指导投入的精力不够;教学管理干部没有高度重视,缺乏过程监控。

1.落实实习渠道单一,导致实习分布广、管理难度大。从调查分析得知,2009级建筑专业只有7%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地域分布广,导致现场指导难。而畜牧兽医专业87%由学校统一安排。

2.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和质量保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为了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学校为顶岗实习制订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要求教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全程跟踪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任务交代下去,需要完成和真正落到实处的几乎没有。部分指导教师责任感不强,不能指导和管理学生,导致顶岗实习任务完成不到位。目前又缺少实习过程监管手段,大多数情况下,基本处于“放羊”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实习质量。

3.顶岗实习考核体制不健全,考核评价不科学,考核要求不严格。顶岗实习实施过程中,往往在开始阶段安排得井然有序,而在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内部交流、总结等环节,往往比较草率,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教训不能进行系统的收集、归纳和总结[5]。在调查往届及本届毕业生时,能够完成全过程实习日志的内容也是几句,只要材料齐全,教学科、指导教师都会开绿灯。毕业设计(论文),出现不规范,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现象,论文答辩时,会因学生就业难而降低要求,学生浑水摸鱼,侥幸过关。

4.实习基地缺乏,与实习单位沟通不够。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基地比较充足。而建筑专业原本校外基地少之甚少,再加之考虑到安全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大多不愿意接收大量学生去实习,93%是学生自找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不能现场指导,与企业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企业需要,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冬学,陈莹,杨勇,等.土建类专业“2+1”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2):4-6.

[2]娄开伦.职建筑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2):55-58.

[3]武萍萍,孙世永.高职建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12-13.

第6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作为高职教育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以其作为提升高职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综合素养、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最有效的方式,越来越多的在职业教育中受到关注和重视。

一、顶岗实习在毕业设计中作用

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深化、补充和检验,是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毕业生上岗前全面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经阶段。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全方位了解社会行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达到社会对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基本要求,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建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工作机制改革,其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努力使顶岗实习单位成为学生的就业单位,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得身临其境的职业体验与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使顶岗实习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及其存在的弊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专业的细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其毕业生的去向有:有的在施工单位从事施工管理,有的在造价管理部门从事工程预决算,有的在监理部门从事项目管理,有的在设计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有的在房地产公司从事销售和策划等等。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往往是要求学生利用8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商场、教学楼或者办公楼的结构设计,进行方案选取、受力验算、结构施工图的绘制,这实际上是以往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映射。而职教委对高职教育要求“紧密结合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按照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克服培训与需要和使用脱节的倾向”。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已不相适应,已呈现出一些弊端。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采取“一刀切”做结构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求职意向,相当部分学生对结构设计缺乏热情和动力,难度也较大,存在应付了事和抄袭现象;传统的毕业设计内容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相背离,使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融入工作岗位,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影响毕业生的求职与待遇。

三、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措施

以就业及社会需要为导向,积极探索合理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在顶岗实习这一较长工作过程中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可行性与操作方案;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融合,学生熟悉实际工作的程序、内容、方式,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在刚参加工作时,即能成为一个熟练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而也能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较高的薪酬。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选题阶段:采用“分流制”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与学习兴趣,自由选择施工、监理、测量、造价、质量检验、资料整理等方向性毕业设计题目。

(二)顶岗实习岗位分配:学校收集汇总选题,根据不同学生的求职意向与选题,在顶岗实习分配阶段,尊重各位学生的意向和兴趣,最大程度上合理分配学生至不同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就业为导向,部分学生已经联系好就业单位,可以在工作岗位上结合具体工作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过程控制: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通过巡查,或者借助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答疑;安排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进驻学生比较集中的企业,对学生进行及时和必要的辅导。

(四)成果验收:在毕业前夕,学生返校,根据不同的毕业设计选题,在不同的小组进行毕业答辩。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毕业设计答辩组可以分为设计组、施工组、监理组、预算组、测量组。

四、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取得的成效

(一)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学生根据自己的求职意向与兴趣选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积极投身于顶岗实习工作岗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应付或抄袭现象。

(二)以往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还想着自己学校老师安排的不同的毕业设计题目,不能全身心投入顶岗实习工作;或者在校做毕业设计时,学生往往还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找工作,不能专心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使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两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相协调,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的实效。

(三)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相长,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有所改善,培养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学生直接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企业对于学生的认同率要高于一般的人员招聘,使学生应聘岗位时,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大大地提高了就业质量。实践证明,我系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在原顶岗实习单位就业了,无疑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是三赢。

(五)更深层次上实现了校企合作。老师进驻企业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同时与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实训基地的建立,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实践表明: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既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又使毕业设计质量大大提高。同时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效果,此项改革措施收效显著,具有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第7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一、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对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的回访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一些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职业面向太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欠缺,职业技术技能薄弱;课程设置和企业需求脱节,职业技术课开得多,涉及面广没有重点,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要求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探索,我们认为改革必须基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改革措施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解决专业宽口径与人才需求针对性强的矛盾

1996年我校开始招收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有限的三年学校时间中,学生要学习多门课程,专业方向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该专业长足发展,也考虑到学生就业,经过多次调研,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实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建筑业企业、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具有建筑财务会计、建筑工程预算等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人才。会计系列在《会计基础》和《施工企业会计》中间增加《财务会计》,根据社会的需要加设《审计》,加大《会计软件》的课时量;预算系列增加《工程量清单实务》;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工程内业管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本专业调整整合了6门课程,课程设置能和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分解相结合,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考试要求接轨,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以会做为度,专业课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以往主要沿袭普通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主要由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所授知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工作过程引导学习活动,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和序化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针对性强,理论实践—体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各种项目任务,通过学习体会的方式获得知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目前该校专业80%以上的课程均完成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四)构建校外“工学一体化”的实习环境,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我校在校外建立了十几个实习基地,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书,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本专业的所有学生在基地进行37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采取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是依据教学计划安排在修完本专业全部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环节之后,在毕业论文之前进行的综合岗位实践。其目的是:第一,通过参加实际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接触社会用人单位,走进市场,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提高适应岗位就业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巩固专业思想,培养爱岗敬业,不畏困难的敬业、创新精神,为毕业后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和能力基础;第二,毕业实习是一次就业的真实演练,它能够为就业寻找工作提供机会。要求毕业实习的学生从思想上予以足够重视,投入全部精力,认真做好毕业实习的每一项内容和环节。

(五)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和指导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受到一次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的锻炼,独立完成一定的技术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技术工作岗位的一次“实践训练”。我校毕业论文股计)考核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能适应岗位的能力,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把毕业论文(设计)根据实习内容分为两大方向:企业管理、财务会计方向;土建预算、工程投标方向。采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

三、结语

第8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难点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的重点建设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支撑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不断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经验,同时,不断研发适于自身发展的建筑施工模式,故在近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关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越来越得到行业内各个领域的重视。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同时项目的经营也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随着国家《项目管理规范》的实施,施工企业要想持续科学发展,不断做大做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但由于各种因素项目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难点,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够完善项目管理,取得较好的效益。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既需要建筑专业技术知识储备,相关实践经验,同时又对管理领域、相关法律领域均有所要求的业务工作,故其所需要的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尚没有对于施工管理人员的严格审核上岗机制,管理人员来源复杂,既有经验丰富的工人、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获得建筑施工管理注册的专业人员,也有返聘的退休人员,招聘的下岗人员、兼职人员甚至学生,这样形成的建筑施工管理队伍中,很多人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或实践经验,即便是获取了管理资格的专业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应有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很难真正有效的承担起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

2. 缺乏对施工设备科学合理的利用。

施工机械设备利用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利用率较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配备机械设备不合理,在个别施工现场存在缺少机械设备的现象,没有根据每种施工设备的使用范围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造成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低的状况,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机械设备缺乏更新,很多施工现场使用的都是较早之前的,技术含量低,机械性能也不好,影响了工程施工质量。最后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机械设备缺乏联合作业,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工程质量的控制。

三.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难点。

现场管理工作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才能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无论是建设单位还是施工单位的现场管理工作,都会对工程的竣工决算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武钢的企业中对于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一般都进行工程的招投标,由武钢的项目主管部门组织设计、施工、竣工结算的管理,虽然施工单位一般对现场管理都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但建设单位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建设单位维修工程现场较多,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有限,会对工程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工程现场中重要环节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管理不严以及落实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施工现场,一些很微小的安全隐患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排除,有可能将会引起一系列的安全事故,如发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或者施工步骤却没有进行制止、分析以及研究,对于一些违规操作已经见怪不怪现象的存在,给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带去了原则性方面的错误以及隐患。

2. 施工单位要求作业工人按规范作业难。

作业工人是包工头请来的,技术好的工人工价要高。包工头为了多赚钱,可以安排普工干技术工的活。可以安排没有工作经验的而工价低的工人从事危险作业,甚至可以在项目部管理人员不在时指示作业工人偷工减料,如被项目部管理人员发现,包工头会假装不知,而可能推三阻四。作业工人作业素质水平取决于包工头的策略,而无法由项目部决定。作业工人与包工头的安全知识水平,施工单位无法在项目周期内改变,这决定了施工单位要求作业工人规范作业难。

3. 劳务工资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项目的正常管理。具有一定规模的施工企业,应制订一套内部统一且与当地市场接轨的劳务工资指导线,以避免内部在劳务用工上相互抬价。此外,虽然企业制订有劳务工资管理办法,但是依然存在包工头与项目结账、劳务工人与包工头结账的现象,劳务工人的工资单价由包工头确定,包工头对劳务工人的工资分配缺少透明度,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劳务工人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工程项目劳动力的来源,并削弱了项目管理人员对劳务工人的管理权威,直接影响了项目质量、安全、工期、成本目标的实现。

4. 施工材料控制存在问题。建筑现场施工中,物资材料对于施工质量而言具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但是目前施工现场的管理中,对于物料方面的全面控制很难实现,多数施工企业,对于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未曾到位,疏于检查。工程监理人员认为仅通过书面材料实验测试、材料检验结果,就能确保材料符合生产的质量标准要求,所以在材料控制环节放松了警惕。在施工材料的实际控制中,多数生产操作工序所采用的沙石、砖块类材料质量方面所具有的实际离散性较大,且在施工开展中物料投放的面积过于分散,材料进场不定时,因此想要对材料作出实时全面的控制相对困难。另外因现场操作工序及材料施工面存在着量大面广特征,很难以针对性的全面检查方法进行控制。

5.对工程施工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够

在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以及废水和废气,这对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在施工现场的周围堆放大量的物料和垃圾;施工中大型的机械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施工从现场产生的污水等,还有就是有些单位为了节省资金绿化不合格或者是根本就没有进行绿化。

四.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尚存问题改进措施。

1. 建立健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责任机制

针对建筑现场质量管理,应当构建一套适宜于工程实际的质量管理机制。项目经理作为工程质量整体的总负责人,应当就工程施工开展做到全面负责,积极响应贯彻国家相关的建筑政策、法律法规,认真按企业管理要求进行执行。工程技术负责人员应当就国家建筑部门所颁布的相关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及规定认真贯彻,达到施工现场施工质量的技术管理保障。现场的施工人员应当良性配合各工种展开工作,合理组织各生产要素,就各班组作业计划进行良性协调安排,并积极的参与到工程的进度计划讨论之中,辅助工程单位技术人员处理相应的施工技术问题。现场质检人员应严把施工质量关,认真依据施工质量体系要求进行安排工作,以工程设计规范要求及组织要求与技术方案和技术角度要求,对施工中各分部分项工程做出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监督,参与到项目施工的质量事故调查工作之中,及时的对存在的重大质量问题及质量隐患问题,向上级工程部门负责人汇报。

2.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素质。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是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实施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与工程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接触最为密切,因而他们的素质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极大的。好的施工现场管理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工程中的不足之处,充分利用自己与各方人员接触的优势针对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解决。而若是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职业道德,则易于利用职务之便与其他环节人员互相纵容包庇以获取个人非法利益。这种不法行径严重破坏了行业风气,并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问题隐患。

因而,应从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对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养。道德方面,应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做到不,不向承包方非法索取物质需求,杜绝与承包方相互包庇纵容造假等行为。技术方面,应加强注重施工管理人员培训,严格岗位审查制度。凡是参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技术人员都应提前接受相应的岗位培训,在考核合格获取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施工管理人员所持资格项目与其从事管理工种不一致的现象。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评价时应跳出“工龄越长技术越高”的惯性思维模式,必要者再次接受培训。

3. 加强技术的管理

在科技比较发达的今天,技术就是生产力,技术就是效率。对建筑行业来说也是如此的。在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中,技术的管理是重要的基础。一个项目工程的质量不仅需要好的建筑材料、好的管理,也需要好的技术条件,只有技术上达到要求了,才能为高质量的施工提供保障。

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完成,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贯穿施工始终。在施工开始之前,要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技术设计上的技术问题进行论证交底,设计交底。在施工的过程中,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程序办事,按要求办事,没有达到施工要求的严格控制,不能进行下一部分的施工。针对施工中可能会遇到的技术上的难点、重点要预先进行攻关克服,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事先做好解决方案,提出预备方案,以应对事件的发生,减少施工的成本和不必要的损失。

4. 加大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力度。

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规模比较大、分项工程划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要素,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

5.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

首先要建立竞争机制,广泛实行竞争上岗制度,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竞争淘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补充新鲜血液,使企业保持旺盛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其次要建立约束机制,在建设承包公司党政工作,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次要建立各项奖惩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促使职工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施工作业,促进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水平的提高。最后要建立监督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与责任系统,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到人,加强成本控制。

6.强化安全文明施工。

施工企业应当始终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基本经营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并避免的”指导思想,全面开展,事故零目标推进活动,工程项目施工中,应考虑设立现场经理,全面负责现场施工管理,给予适当的管理和经济权限。安全是施工企业发展生产的前提目标。施工单位对安全的管理要从人、材、机、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多个环节加强管理,并特别注重人的管理,包括生产一线的生产工人和一线的管理者。同时依靠企业不断健全与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做到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五.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和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势头猛劲,相应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行业也应随之不断变革、不断进步,虽然目前施工现场管理领域尚存在不足之处,但应该认识到国内建筑施工管理行业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只要在工作中重视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我国的施工现场管理行业发展一定能不断前进,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莉浅析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期刊论文] 《中华民居》 -2013年6期

[2] 赵小萌施工现场管理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年15期

[3] 齐明明QI Ming-ming小议施工现场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9年17期

[4] 韩权友HAN Quan-you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促进文明施工的思考 [期刊论文] 《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5年2期

[5] 范尚红 议施工现场管理难点之解决方法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3年24期

第9篇:建筑工程毕业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西部地区;专业认证;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陈爽(1981-),男,湖北宜昌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张毅(1977-),男,河北邯郸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B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25-0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

国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932年便成立了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相应机制,并且形成了国际通行的相互认证标准。我国目前仅有土木工程专业在1994年由建设部批准建立了教育评估委员会,开始实行认证制度,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与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接轨的制度(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进行认证的首例。[2]受其业务领导的6个专业是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均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与此同时,我国在建筑行业推行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也相当完善,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结合在我国建筑类工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3]

我国广大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的高峰时期,急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投入其中。如何使西部高校的土木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制度迅速接轨避免走弯路,如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使人才更好地适应西部、建设西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通过了住建部的专业教育评估,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基于该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和日常教学的经验,就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提出几点看法。

一、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与指标

2003年建设部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业评估委员会适时地给出了大土木框架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专业评估标准及其指标体系。[4]该标准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三个方面制定了全面的指标,主要特点如下:

1.要求按照宽口径专业规格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细分为四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岩土与矿山工程。要求办学院校同时开设不少于其中两个方向的专业,除了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外,还要为各方向设置基础课程通用平台。这点是基础要求。

2.人才的基础知识把握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重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职业特点,这是核心要求。土木工程是一门对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基础课,还要掌握土木工程制图、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土木工程还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从工程制图实习、建筑结构设计实习、建筑认识实习等等到毕业实习,包括各种工程实验科目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3.毕业生进入工程领域的准入程度高低是检验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

强调学生为日后的技术职业生涯在知识上进行准备;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从事工程活动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是否能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是否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推行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二、西部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与专业认证体系不配套

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诸多教学资源和要素中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因为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队伍,哪怕课程体系再合理、实验室再先进,教育还是无法达成既定目标,或者是形成特色。比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具有高度实践能力的“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准工程师,不难想象:如果专业教师中的注册执业工程师都没有或者很少,如果专业课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生产实践,又如何指导学生适应毕业后将面对的设计、施工等工作?其后果是学生毕业后往往要从头学起。而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建筑市场上注册执业工程师本就稀缺,更何况教师的晋级只与论文、科研项目挂钩的高校中?

2.课程教学设置欠完备,实践环节与工程实际脱钩

据笔者了解,目前广西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几乎都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而认证委员会的评估标准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团队精神,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可以独立编写科学报告等等。这些能力不是仅靠课程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要依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形成。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西部地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相当有限,导致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脱钩,效果不佳。

三、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1.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

显然,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有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其不仅要提高职称,更要具有执业资格证书。要做到这点,首先学校或学院要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学院这个层面制定的政策其实对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专业认证体系,政策上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规定专业课教师一定要定期在第一线从事一定的工程实践,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实自身的工程经验;在引进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其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考察其实际工程能力,刚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要安排其到工程第一线从事一段时间的设计或施工管理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对于设计类、施工类课程原则上要求取得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建造师资格的老师来承担,并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津贴评定中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机制,可以克服西部高校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困难,迅速建立和认证制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而教师在实际工程中学习或是复习参加考试也能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以《基本规格》为指导[4],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理论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甚至是某一特定执业资格设置大的框架,比如“建筑施工管理”、“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等等。在大框架下再有针对性地设置各门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适应未来的执业资格考试。

实践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早实现人才与生产企业接轨。首先,通过让学生在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或实践中得到的亲身体验。并结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具体情况,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国家对各行业、各专业建设的要求,研究工程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合理配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其次,增设开放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除了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外,还辅以各类课外活动对其进行补充,包括系列讲座、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等。例如,积极组织开展校级结构大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结构大赛。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构建鲜明的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对本地区行业形势不敏感是西部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从专业知识领域来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很少有和这些特色相结合的案例。拿岩土工程为例,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土壤都不尽相同,西部地区(广西、云南、湘西)分布有大量的特殊性土壤(红粘土),其工程特性与其他土质差别很大。如何在工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能融入这些特色知识,一定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同时也增强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竞争力。从人才流动的角度来讲,西部地区看似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但其实不然。相比报酬,人才往往更看重职业上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就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行业形势,了解其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大有可为,这对留住人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