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评工程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评工程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评工程师论文

第1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工程硕士论文;评价体系

如今,几乎每个单位都有信息中心,承担着本单位的信息化工作,这些部门急需大批具有网络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在培养面向应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郑州大学是河南省第一个设立网络工程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至今已经招收了7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郑州大学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制定一个合理的、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论文评价体系。

在论文写作阶段,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支持,一直以来都在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评审机制,过于强调研究的深度、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创新,忽视了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因为工程硕士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毕业课题主要是利用成熟的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创新点。如果沿用科学学位的论文撰写办法和评价体系,并不适用。因此,急需一套适用于工程硕士的论文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论文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国外就非常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在毕业阶段申请学位的形式也多样,撰写学位论文并不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的唯一途径。有些大学只是要求修满学分即可获得学位,有些大学是以提交技术报告或研究报告的形式来代替学位论文,涉及具体的论文评价标准,各学校也都不尽相同,这类信息大多由学校各自掌握,完全发表的文献较少。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学生修满课程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取工程硕士学位,在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上尚未统一,大多数还在套用工学硕士的评价标准和模式。从某种层面来说,这已经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由于在论文评价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指导性文件,学生在选题、研究工作开展以及论文写作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论文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前论文评价体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郑州大学经过对国内部分大学的调研及对本单位培养经验的总结,制定了一套适合网络工程方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评价体系。该体系将课题类型分为产品研发型、工程设计型和应用研究型三类,针对每一类课题,明确提出了研究内容要求、论文撰写要求以及论文评价量化标准,并依此来指导学生的选题、论文工作及论文撰写。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课题类型的详细情况。

1.产品研发型。这类课题是指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核心部件的软、硬件开发设计或者对现有产品的优化再研发。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针对实际工作中涉及的新产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目标,然后制订合理的设计方案,采用科学规范的先进技术手段和方法对产品进行性能分析和测试。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产品研发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应以附件形式提供图纸、实物照片等必要的技术文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论文结构及内容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研发产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国内外同类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研发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技术:对于产品研发中使用到的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

总体设计: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确定性能技术指标,给出设计思路。

具体实现:依据总体设计,描述详细设计内容及实现过程,说明如何解决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测试:对所研发的产品进行测试,说明测试目的、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过程、测试结果、结果分析及结论。

总结:系统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展望所研发产品的应用及改进前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见表1)

2.工程设计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项目给出一个完整、合理、先进的设计方案。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研究难度,给出项目的整体设计方案及主要设备的选型依据,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设计方案要科学合理,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撰写要求方面,工程设计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设计报告作为正文主体,设计方案、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作为必需的附件。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5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工程设计的背景及必要性,重点阐述设计对象的技术要求和关键问题所在,对设计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应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本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方案:描述项目需求、总体设计方案及设计细节,说明设计方案选择的主要解决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

选型分析:针对方案中的主要方案或者软硬件产品,对比分析市场上主要的技术和产品,分析其特点和优劣,说明选型依据。

实施情况:说明设计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情况及效果。

总结: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说明设计的新思路或新见解;论述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思路。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2所示。(见表2)

3.应用研究型。这类课题是指针对网络工程领域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应用性研究,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在内容要求方面,应来源于自己工作单位或者导师承担的应用型研究项目。针对研究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试验研究。研究工作要具有创新性和一定的深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撰写要求方面,应用研究论文由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组成。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组成及具体要求如下。

绪论:阐述所开展的应用研究问题的背景及必要性,对应用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并简述应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相关工作:说明所研究问题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研究中使用到的技术或者已有方案进行简要的说明。

解决方案:提出针对所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实验与分析:对解决方案进行仿真或者实验研究,说明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并对方案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进行分析。

总结:系统地概括应用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并明确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见解;简要描述成果的应用价值,并对未来改进研究进行展望或提出建议。

在论文评审标准方面的要求如表3所示。(见表3)

这三类论文的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层次,其中,优秀为总分≥85,良好为84≥总分≥70,合格为69≥总分≥60,不合格为总分≤59。

三、论文评价体系应用效果

上述的论文评价体系,可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在论文选题阶段,依此来指导研究生进行选题;二是在论文写作阶段,通过撰写要求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三是在论文答辩阶段,通过评审标准来指导论文的评审工作。培养单位出台了相关管理细则,并应用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经过网络工程方向2009级、2010级和2011级三届研究生的试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论文选题多样化。传统论文主要是基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型论文,这对于工程硕士来说,不但难度太大而且不够实用。三种基本论文类型的确定,明确了网络工程方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范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条件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论文类型。

2.导师指导更有针对性。论文分类和指导细则出台后,导师会根据研究生的论文类型进行针对性地指导,一方面提高师生的沟通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加充分地发挥导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论文质量。

3.实用性更强。由于论文选题贴合实际,既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实现了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4.答辩通过率提高。通过应用新的论文评价体系,工程硕士的论文答辩通过率由原来的80%上升到95%,这主要是因为课题分类合理,选题更加贴近研究生的实际工作,保证了论文撰写质量和答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永红.解读美国工程硕士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2]尹敏.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2).

[3]李杰.国外工程类硕士教育外部质量保障评估机制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C].2011.

[4]黄秋萍.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第2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1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与全日制在校硕士相比,工程硕士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1.1培养对象工程硕士专业的学生多数为一些在职人员或者是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业绩,掌握了必须的工作技术知识,具有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相比,他们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1.2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主要为工程建设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题设置和选题上要结合其自身特点,注重使学生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宽和加深工程技术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3学习方式工程硕士的学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多数是利用业余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在教学形式上也比较灵活。

2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发展及科研实际,选择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或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对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有指导作用。

2.1论文选题充分体现求实与创新的结合在论文选题上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应立足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侧重于研究有前瞻性和开发价值的课题,选题最好是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规范选题要求,明确选题方向。

2.2论文类型充分体现工程多样性的要求工程的多样性决定了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多样性。概括来讲,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分为工程设计类和技术研究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数企业越来越注重于工程管理和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致使这方面的选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对不同类型工程硕士论文,既应该考虑到对其共性的要求,即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难度和成果评价、独立性、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应该有更具针对性的特殊要求。如:工程设计类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体现研究开发技术的先进性;工程管理类则强调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强调研究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

2.3写作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因素很多,与学术性学位论文相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既要有前沿性、创新性,还要有前瞻性和应用性,注重研究成果能够带来的潜在社会效益,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2](图1)。

3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3.1现行的套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不适应现行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总体上是根据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主要有2种方法:①定性评价,指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做出优、良、中、差的判断,根据对论文的整体印象做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模糊,不能做到对文章水平的准确定位,也不利于将不同水平的学位论文拉开档次;②评审专家对各项标准打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的评价,这种方法虽然是定量分析,但加权平均得出的分数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论文实际水平,尤其是遇到专家意见相差太大时,这种方法就更受局限。从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来看,有不少好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工程硕士学生大多数来自企业或生产管理部门,背景参差不齐,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涉及面广,学位论文质量层次明显不同。套用现行的研究型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亟待建立一个新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

3.2是培养形式多样化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研究生的培养形式开始多样化,这就要求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具体形式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以确保在发展的同时保证质量。于是,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论文评价体系,并与工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相区别,十分必要。由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从传统重点大学工科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这就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这也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4.1建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更强调具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见解(对策),或能够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方案等[4]。因此,需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评价指标体系要针对工程硕士学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能比较全面反映论文的整体水平。②可测性。所包含的指标需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使评价者知道如何去评价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评价等级,且要尽量以量化的指标反应论文水平。③科学性。评价体系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应该科学合理。④简捷性。指标的设计尽量简捷易用。⑤兼容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实际,涉及多学科、多方向,指标设计应能够涵盖不同学科的相同特点。⑥客观性。尽可能保证评价后的结果公正、公平,能客观反映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表1)。

4.2确定评价表各项指标的权重一份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求有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项目,还要要求有反映每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权重以及反映权重大小的权重系数。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十分灵敏,因而,也十分关键。指标权重制定得好,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相吻合,反之,评价结果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由此可见,指标权重的制定是一件十分严谨的工作,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考核及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的特色,注重其应用于实际的需要,使其指标的权重相对传统研究型学术论文更具灵活性和客观性[5]。上述评价表可以转化成如图2所示的指标体系。

4.3制定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及答辩评分表除了硬性评分指标外,还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一栏,即评阅论文专家根据所评的论文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根据学位论文的情况提出综合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就是否达到专业学位论文(设计)水平,及是否同意参加论文答辩提出意见。再由各培养单位管理部门汇总各评审专家的评分和评审意见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论文进行把关,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更好地反映论文的实际水平,并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表2)。

4.4评分结果评分结束后,90~100分的论文完全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同意答辩;80~89分,说明论文基本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适当修改后可以进行答辩;70~79分的论文需要作较大修改后,方可考虑答辩;70分以下的论文没有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暂缓答辩。

第3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我国苹果生产中推广最成功的十项技术

 

一、红富士苹果品种的普及与更新,缩小了我国苹果与国际发展的差距。红富士苹果因品质优良、耐贮性好,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完全替代了我国栽培将近一个世纪的国光,成为生产的主栽品种,这在我国苹果栽培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品种的替代对我国苹果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缩小了我国苹果栽培品种与国际流行品种的差距,提高了我国苹果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立足我国实际,选择适应我国不同地域气候特点的品种,选优工作在不停的进行着。我国先后选择出了烟富系列、昌红富士、红锦富、礼泉短富、天富1号、寒富等大批优良品种,极大的丰富了我国苹果品种组成,加快了品种更新,红富士苹果优系的发展正成为生产的主流,这为我国苹果产业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础,促使了苹果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单果管理全套袋栽培技术,使得苹果品质大幅度提升。套袋栽培是提高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改善果品外观质量,提高对果实病虫的防控,改善果品食用安全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由于套袋栽培具有较好的市场销售空间,高额的利润回报,因而推广快而面广,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推广到目前已经普及,套袋栽培占到了我国苹果栽培比例的8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栽培模式。

套袋栽培在改进果实品质的同时,加速了我国苹果生产管理精细化措施的落实农业论文,疏花疏果、单果管理普及率达95%以上。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果实品质,克服了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实现了苹果丰产、优质、稳产,使生产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三、纺锤形整形,有效的解决了幼树期进入结果期迟的生产难题。纺锤形整形,主枝保持单轴延伸,枝条以长放为主,很少应用短截,对树体的刺激作用小,符合树体生长特性,树势易稳定,有利成花结果。纺锤形树形的推广,成功的解决了红富士进入结果期迟的生产难题,促进了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纺锤形整枝时,树体级次少,结构简单,有效结果枝充足,有利产量的提高,因而纺锤形成为苹果栽培的主流树形。

四、以拉枝为主的简化修剪,加快了苹果生产的普及。随着拉枝技术的普及,使苹果管理不再神秘,生产管理大为简化,以往只有少数人员掌握的技术,随着简单化而普及。拉枝技术,广大果农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得到迅速传播,成为目前苹果生产中修剪的最基本方法,颠覆了传统的修剪方法。一般对于树体萌生的有空间的枝条,采取长放长放再长放的方法,待枝长度超过1米后实行拉枝处理,通过“一揉二压三拉四固定”,保持基角成90度,枝成水平或下垂,就可有效地缓和枝的长势,促进形成花芽而结果。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下垂枝不但成花容易,而且所结果实果个大、果型端正,促进下垂枝结果成为修剪的主要环节。一般一个枝条从芽抽出后,要经一年长条、两年成花、三年挂果、可持续多年结果,但枝龄过长,则结果能力下降,所结果实品质很难提高,一般枝龄在三至五年内,结果能力最强,因而在修剪时要对枝龄过长的枝实行回缩处理,以保持壮枝结果,提高结果能力,促进产量品质的提高,这是在苹果进入盛果期后应抓的关键环节。以长放、拉枝、回缩等为基本方法的简化修剪已成为树体调节的关键站。

五、覆盖栽培,有效的缓解了干旱对苹果生产的影响。干旱缺水是我国苹果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农业论文,气候反常,降水少,干旱出现的频率高,危害的范围大,促使了覆盖栽培的大面积推广,以地膜、杂草、沙石等为主的覆盖栽培有效的改善了苹果生产中水分供给状态,极大的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使了苹果产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特别是黑色地膜的应用,不但起到了很好的保墒效果,而且对杂草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覆盖黑膜后,果园除草用工量减少,覆盖栽培已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的主要栽培方式。

六、配方施肥的推广,使施肥的科学化程度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苹果生产中施肥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氮肥的大量施用,导致树体虚旺,出现适龄不果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这一现象有很大的改观,氮肥的施用得到有效控制,配方施肥、均衡施肥已成为苹果园肥料管理的主要方向。

七、沼肥的应用,促进了果品的有机生产进程。沼肥是将畜粪和鲜草等送进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充分腐熟后的有机肥,在果树生产中应用,对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非常有利。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能源项目的实施,沼气的普及,使得沼肥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沼肥的应用加速了我国苹果产业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进程,对于提高我国苹果品质,提高我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都是非常有益的。

八、机械作业的推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随着微型旋耕机、农用三轮车、机制喷雾器等小型农机的成功研发,由于很适宜我国苹果以家庭经营为单位的生产现状,加之售价相当,大多果农能负担得起,以上农机成为果农的生产必备。小型农机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果园的劳动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果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九、食心虫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果实的商品率大幅提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食心虫对苹果生产危害严重,危害较重的果园,虫果率达60―70%,严重制约着苹果生产的发展,自1993年我国实行套袋栽培后,这一现状得到明显改善,加之近年来地膜覆盖栽培的大面积推广,使得食心虫结茧及出土均受到抑制。全套袋栽培,使得果实得到有效保护农业论文,食心虫的危害已由主要虫害降到次要虫害,对生产的危害已大大减轻,有的已不再有虫果出现,使得果实的商品率大幅提升。

十、栽植技术不断完善,新建园成活率高、保存好。苹果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差、园貌不整齐是以往苹果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常导致树体进入结果期晚,前期产量的提升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北方春旱现象发生普遍,土壤墒情差所致。近年来,随着栽培时间的前移,地面覆盖保墒、枝干套育苗袋等系列措施的完善,大大的提高了新植果树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使了幼树健壮生长,为早果丰产打好了基础。

一般在我国北方,秋季降水多,土壤墒情好,栽植果树后成活率高,于是我国苹果产区在没有浇水条件的地方,多改春栽为秋栽,充分利用秋季土壤墒情好的优势,以提高成活率。

地面覆盖后有效的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使天然降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对促进树体成活效果非常好。

枝干套袋后,枝芽生长的微环境得到改善,枝干水分蒸发散失减少,有效的防止了抽干现象的发生,促进了萌芽,提高了成活率。

第4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学有所用”

我的研究领域是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毕业后如果能投身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实习期间非常幸运,自己不仅可以了解报告书(表)编制的整个工程,还直接参与到两份环评报告表的编制中,特别是看到平时经常研究的预测模型、预测方法被运用到环评报告中,真有一种莫大的欣慰感。不过,现实中的环评与理论中的环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环评报告中的评价方法一般都选用最成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环评技术导则中都有具体的规定,从理论上说,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实用的方法,我们在发小论文的时候往往不会选用这些方法,但在现实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前导师也说过这两类环评的差异,通过实践自己对这种差异认识的更加形象,这给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启发,那就是尝试着改进现有环评方法,使它们在评价、预测现实环境时更加实用、更加准确。

“积累经验”

说实话,现在环保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在实习中通过与一些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交流后发现其主要症结在于:虽说我们是所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实我们并没有掌握好能胜任这个行业的必要技能,一提到环境工程就是水处理,一提到环境科学就是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这种经验缺失其实就是知识的片面和技能的单一。通过实习我就发现环评工程师真是一个知识面要求广泛的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环评理论,此外化学知识、建筑学知识都要有所涉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文字功底不强,也不太能胜任这个行业。所以说,如果不在学习中多掌握点技能,很容易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在我接手的两个项目中就遇见过上述问题,有个项目单位在申报时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他们的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甚至还想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做点文章。通过向单位工程师学习咨询,我对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其实企业是想逃避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当然最终我得按章办事。我想如果没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帮助,我是不会认清企业这类行为的本质的。

“体察现状”

由于项目的需要,实习期间我去了许多县市,对当地的环保形式和环保工作有了一些了解。俗话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只有多到各地实地调查,才能真实地了解基层环保工作的艰难,才能更深层次地明白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尴尬的症结所在。虽然各地对本地区的环保很重视,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却有许多难处,经济上的、行政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比如在与某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中得知,由于当地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当地领导对于一个违反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特别重视”,从批文到申报都明令环保部门大开绿灯,以致通过环评时由于有相关批文,环评单位在否决时也显得非常吃力。又比如有些地方在做规划环评时明明没有了环境容量,还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硬上“大项目”,环保部门在出环境标准回执函时往往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为了地方的“大局”,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实习,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环境现状,了解到了许多环保工作的尴尬,也体会到了许多环保人的难处。的确,真正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国策,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难题,更是体制上的难题。

第5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133-02

一、前言

环境评价课程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环境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一门综合性和工程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而且其内容集中体现了环境科学与技术基础、环境管理和环境法学等学科分支知识的交叉和运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1]。

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规范严格,这对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学校的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也应进行创新改革,以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毕业生。

专业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特别是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通过对当前环境工程类环境评价课程的调查研究及分析,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初步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师如何适应新世纪的需求而进行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环境评价课程简介

从20世纪60年代初“环境影响评价”概念的提出,到20世纪末的30多年中,环境影响评价既成为环境科学体系中一门基础性学科,也发展成为环境管理过程中一项具体制度,同时还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一种有效模式[2]。

环境评价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广,是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理论框架的学科体系。特别是近十年来,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法规与体制上,还是在内容、方法与技术上都有长足发展。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适应本科生培养的要求以及形势的需要,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列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的教学,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技术与法规,融合可持续发展观,为以后从事环境保护、管理和规划等工作打下基础。

三、环境评价课程教学的探讨

1.重视教材的选用。科学、合理地选用对于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决定了能否达到课程的预期培养目标。然而,与其他课程不同,环境评价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涉及内容非常广,包括法律法规、技术导则、技术方法和案例分析等。目前市面上环境评价教材种类繁多,但大部分都倾向于环境评价理论、技术和方法部分。在选择教材时应注意其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实际环评案例的分析,同时要及时更新教材,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特别是最近几年实行环评上岗证培训和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制度以后,毕业后很多同学将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大军,选择教材应该参考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培训教材,兼顾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和考试的内容,并使教材内容与环评上岗培训和环评工程师培训接轨。比如我们在教学中选用了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系列参考教材: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写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此教材内容充实、实用、创新性强。这样,无形中我们就优化了知识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

2.突出工科院校课程体系开设的优势和特点。环境工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新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环境工程也在迅猛发展。要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各高校必须在相同的原则下,利用各自的优势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环境评价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在这方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环境评价教学必须围绕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建筑类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并在下列内容上做进一步的改革或完善:(1)围绕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调整课程、课程学时和课程教学内容。由于环境评价课程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门课,需要的前期知识较多,因此,该课程需要设置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环境监测和环境生态学等课程之后或同步开设,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学习课程的难度,更加熟练地学习该课程。(2)由于环境评价课时较短,需要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整合,全面分析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去除跟课程无关紧要的部分,增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3)将国内外和教师自己的新科研成果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中。环境评价知识体系是随着科学发展和大家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更新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把一些最新的知识内容充实到课堂中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3.加强环境评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1)认真备课,这对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就会好很多。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对照大纲要求,找出重点、难点,同时,除了准备课本内容外,还要尽量多收集一些环境评价的相关资料和案例作为补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搜集一些实际的环评案例和课本知识相结合,使得课本知识贴近日常生活,把抽象的原理化为具体,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和生活处处离不开环评,从而激发出他们自觉学习的热情。(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于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听讲的情况,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增强和学生的互动,提问的内容可以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提问时,尽量把面铺得广一些,这样就能增强全班同学回答问题的热情。

4.重视学生的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同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计算机上机等教学实践环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一向有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点,并在社会上得到认可。因此,对于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在理论教学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比如在教学活动中,可增加即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同时学会写好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这样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写作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环境评价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实际,不能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环境评价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水、气、固、生态等,不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开阔的前期知识,还需要学生对各个行业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污染物处理工艺等较为熟悉。这样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就会避免由于不了解工艺和设备情况,难以正确评价工程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污染物治理措施。因此,针对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评价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扩大知识面,改善人才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5.加强环境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的效果。在当今社会,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这对教师特别是环境评价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要加强环境评价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建议:(1)学校派课程教师有计划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师资培训班或研讨班。同时,加强同专业名牌大学和有经验的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评价课程教师的经验交流。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利于开拓眼界,吸收好的经验,促进环境评价课程的健康发展,使培养的人才真正为中国的环境评价事业做出贡献。(2)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多向有其他兄弟高校和本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多听不同教师的课,博采众长,这是一种提高教学能力的比较好的方式。这些资历丰富的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课堂气氛的掌控方面都相当有经验。

四、结论

环境评价涉及内容广、实践性强,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及学科的发展动态,使学生真正适应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同时,也要积极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环境评价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刚,王宁.基于CAE的《环境影响评价》实验课教学实践体会[J].实验室科学,2009,(4):51-53.

[2]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熊广政,裘小松.数学期望和方差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1980,(04).

第6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需要一支具有优秀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阐述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的主要能力、素质和素养,最后提出了提高“双师型”教师能力和素质的主要措施。 

 

1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其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双师型”教师建设时限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与一般教师不同,“双师型”教师是拥有双重身份或职称的教师。对于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职业教育界至少存在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即“双师”。如果高等学校教师即获得了当地教育部门发的教师资格证,同时又持有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此类教师即认定为“双师”型教师。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鉴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是否具有双师资格证书。“从本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属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相应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必须持有‘双证’即理论教师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双证”不一定是“双师”,因为我国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若一味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无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双职称”即“双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既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又获得本专业中级(或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如工程师)或专业技能等级的教师,也就是说“双师”教师一定要具备两个以上职称,比如“讲师+工程师”。三是“双能”说(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持有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并不是教师与工程师(技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双师型”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四是“双来源”即“双师”。这种观点是从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上强调“双师”主要是指“双来源”的教师,即一方面既有高校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又有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 

根据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指除了要具备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外,还要突出以下能力和素质: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 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 良好的品德素质是从事教师工作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先决条件,“双师型”教师,归根结底是一名教师,所以他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加以影响。 

2.2 行业(职业)素养 “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从事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不同,他们主要从事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学,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所以对他们能力和素养有着特殊的要求: 

2.2.1 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行业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行业中长时间形成的,行业内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法则规范,“双师型”教师是要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的,所以他自己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2.2 良好行业、职业素养。“双师型”教师既要能从事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能带领学生参加企业行业的实践活动。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 

2.3 能力素质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也就是其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2.3.1 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这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高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 

2.3.2 组织教学能力。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科学地分配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重点突出,讲练得当,要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2.3.3 动手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即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艺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专业教师都会利用寒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就是培训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很好的做法。 

2.3.4 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班级管理、教学管理能力,具备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又要具备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的能力。 

3 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的途径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的培训力度 搞好教师培训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努力改善内部环境条件,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参观考察、挂职锻炼或带领学生下厂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并及时将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做导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性技术,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技能水平有所提高。 

3.2 加强产学合作 加强产学合作是提升“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企业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场所,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科研和技术改革,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企业通过推荐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增加广大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设计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变为教学、生产实践、科研型,实现一专多能。鼓励教师到社会上兼职,科研项目可以在学校立项,这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带动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实施教学能力提升工程 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聘请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教授给教师们做高职教育理论、课程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方面等专题培训,组织在岗教师团队与兼职教师群体召开人才培养分析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促进双方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开展教师人人参与的说课大赛、教育技术大赛、软件大赛等教学竞赛活动,每个教师都参加课程设计并进行说课,将设计方案落实到课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3.4 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增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坚持全方面、立体式的激励设计,努力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内化为长久的、自觉地、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要注重物质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应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津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按获得证书级别应给予一次性奖励;把到国内外培训学习的机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根据兼职教师的优势特长、时间和活动空间组织安排工作,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营造尊重兼职教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企业家天地(理论版)[j],2006,(6). 

[2]樊伟,刘智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与途径.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8,(9). 

[3]黄斌.深度解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j].教育与职业,2006,(11):36-38. 

[4]崔宏利.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2). 

第7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三类人才 管理 培养 智力支撑

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撑企业发展的三类人才。如何利用这三类人才夯实基础工作,对标挖潜,为企业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证,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

一、发挥企业在三类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企业对三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还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还必须在内部挖潜上狠下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企业要把三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制定出详细的职工培训规划,构建培训体系,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要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特别是注重培训教材的自主研发,组织经验丰富、技能高超的相关人员编写培训教材,根据生产需要、岗位需求、职工意愿和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培训。同时突出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培训方式的专题性、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目的的针对性,把技术、技能培训切实抓出实效。应把三类人才的培养与岗位竞聘、工资晋级、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挂起钩来,建立培养、考评、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教育管理制度,形成“学习-激励-再学习-再激励”的良性循环过程。近几年,朱矿加大了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在培训经费的争取上做出了多方努力,鼓励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工作,积极推动各类专家、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的传、帮、带工作深入开展。

二、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行技能鉴定和考核评价

目前在技术、技能人才中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评定日益普遍,比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加的注册安全工程师、质量工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任职资格认证;工人参加的高级技师、技师职业技能鉴定。

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我们应变注重学历为注重工作绩效。人才的优秀程度,应由其实际绩效决定的。学历、职称高低,并不是取得绩效的惟一因素,惟学历、惟职称论是不可取的。学历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弥补,高职称也不一定给企业带来高效益,有时候还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拿着高级职称津贴,干着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在企业中存在着一面高喊着要用好高技术人才,一方面却普遍存在着低职称职工占据着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的现象。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既有企业选人用人的因素,也有职工个人的原因(英语不能过关、论文写作水平有限),更是职称评定标准的限制。

对技能人才我们要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现有考核评价模式基础上,突出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生产技术工艺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评,增强职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对持有职称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实行“评聘结合”制度,只有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技能工作,并且持有相关职称、证书的人员才能享受相关的待遇,不能凭职称、证书吃饭,以免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二是要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年度考评工作,避免拿了待遇却不发挥作用的现象,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2012年朱矿为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管理,促使其作用的发挥,制定了《朱矿三类人才动态管理办法》,其中就制定了对年终考核未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取消津贴的规定。

三、建立健全三类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第8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风险管理是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必要保证,是运行维护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而风险评估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首先,风险评估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需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评价和决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安全系统。因此,为了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一目标,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制度和技术保障方法,对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进行事先防患、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以化解因电子政务系统的脆弱性所造成的风险。其次,电子政务系统的脆弱性需要风险评估。电子政务系统软硬件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一方面表现在设备的自然损耗、制造缺陷和不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因素,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和人类的能力限制,在设计庞大的操作系统、复杂的应用程序之初人们不能认识所有的问题,失误和考虑不周在所难免。再次,安全技术保障手段的欠缺需要风险评估。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建设,在整体安全系统、内部网络安全监控与防范、智能与主动性安全防范体系、全面集中安全管理策略平台定制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之处,迫切需要进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来发现弱点弥补不足。

2 电子政务系统风险评估要素的提取原则和方法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系统中物理环境、管理体系、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和应急体系等方面。要在这么广泛的范围内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就需要对系统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对系统构架和运行模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实践调查,深入系统内部,运用多种科学手段来获得信息。

2.1评估要素的提取原则

评估要素提取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风险评估所需要的信息。评估要素提取是保证风险评估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和前提。评估要素提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估工作和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为了保证所获取信息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准确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收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可靠,这是信息收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二是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广泛、全面完整;三是时效性原则。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具备时性。

2.2 评估要素提取的方法

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中涉及到的多种因素包括资产、威胁、漏洞和安全措施。信息系统的资产包括数据资产、软件、人员、硬件和服务资产等。资产的价值由固有价值、它所受伤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结果所组成。目前使用的风险评估方法大多需要对多种形式资产进行综合评估,所获取的信息范围应包含全部的上述内容,只有这样,其结果才是有效全面的。同时,评估时还要考虑:考虑业务中的关键部分,将其重点考虑起来。第二,哪些关于资产的重要决定取决于信息的准确度、完整性或可用性,以及要对那些资产信息加以重点保护。第三必须要考虑安全时间会对业务或者组织的资产产生哪些影响,如信息资产的购买价值,信息资产的损毁对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程度,信息资产的损毁程度对政府长期规划和远景发展的影响等等。

2.3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及实施

2.3.1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评估流程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组织机构确定信息安全需求的过程,包括环境特性评估、资产识别与评价、威胁和弱点评估、控制措施评估、风险认定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

2.3.2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

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风险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应遵循一定的流程外,选择合理的方法也很重要。为了使风险评估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状态,在实施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评估流程实施过程如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测评是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测评的重要手段,许多安全控制项都必须借助于技术手段来实现,但是单独依靠技术测评还不能全面系统的分析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实践经验证明,仅有安全技术防范,而无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难以保障系统的安全的。因此在测评中我们必须对被测评方制订的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测评。信息安全管理的测评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穿插到技术测评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测评工程师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为提高测评能力和效率,应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现有的各种安全测试工具,开发安全测试工具、报告生成工具等。信息安全测评机构以及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维护方必须共同努力,为我国的信息化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参与系统实践。系统实践是获得信息系统真实可靠信息的最重要手段。系统实践是指深入信息系统内部,亲自参与系统的运行,并运用观察、操作等方法直接从信息系统中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活动。第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是通过问题表的形式,事先将需要了解的问题列举出来,通过让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回答相关问题而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现在的信息获取经常利用这种方式,它具有实施方便,操作方便,所需费用少,分析简洁、明快等特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它的灵活性较少,得到的信息有时不太清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信息深度不够等;还需要其他的方式来配合和补充。第三,辅助工具的使用,在信息系统中,网络安全状况、主机安全状况等难以用眼睛观察出来,需要借助优秀的网络和系统检测工具来监测。辅助工具能够发现系统的某些内在的弱点,以及在配置上可能存在的威胁系统安全的错误,这些因素很可能就是破坏目标主机安全性的关键性因素。辅助工具能帮助发现系统中的安全隐患,但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做所有的工作,而且扫描的结果往往是不全面的。

参考文献

[1] 闫强,陈钟,段云所,等.信息安全评估标准、技术及其进展[J].计算机工程,2003

第9篇:评工程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三性

作者简介:杨庆(1977-),男,江苏镇江人,国电江苏电力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一级企业人力资源师,高级企业法律顾问。(江苏

南京 21001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03-02

职工教育培训是电力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密切关注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全面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通过抓好前期培训需求调查、优化培训方案、强化质量监控、注重细节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

一、切实注重教育培训工作的“多样性”

为了适应发展需要,从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满足企业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在集团企业年度教育培训计划框架下,编制确定了集团企业所属企业的重点培训项目,并督促认真做好落实工作。

1.注重对需求计划的调研分析

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通过广泛调研各类需求信息,突出了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培训对象。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讨论,数易其稿,科学编制教育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和指标。

2.加强高中级管理人员的培训

对高中级管理人员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中层管理对本单位“人才选拔、培养以及使用”的水准,与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为促成企业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奠定了基础。加大了对高层管理人员燃料、市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培训力度。选派高级管理人员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选派基层总会计师参加集团企业组织的总会计师培训班。

3.逐步开展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工作

对财务、法律、审计、燃料等关键岗位,要求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实现持证上岗,确保关键部门、重要岗位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和工作质量。将基层企业主业管理人员分为安全管理、经营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党政管理、行政管理及治安管理九大类,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均须持相应职称、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之一上岗,否则不能参加晋升岗级。

4.推进培养复合型人才

为帮助区域内检修生产部门培养懂生产、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检修企业对外拓展业务和业务升级的需求,聘请了上海电院的教师,举办了《二级建造师考前辅导》班。选派人员参加了高级项目经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推荐了1名同志参加中电联组织的教育培训新星评比。

5.以“双学”培训推进管理理念进步

在承办集团企业两期“双学”培训班之际,借此机会组织了所属企业厂长经理与参训厂长经理间的交流活动,推进了本企业系统“双学”活动的深化。企业还定期组织中层管理人员以及燃料、经营管理干部到先进企业听取经营和燃料市场形势分析课,加深对宏观形势的分析把握,拓展管理人员视野,提升管理理念。

6.继续抓好后备干部培训和挂职工作

企业对区域内厂级后备干部进行分析,制订了针对后备干部的相关标准,对后备干部进行了调整充实。继续做好东部与中西部挂职的管理服务工作,牵头召开了第二批挂职干部总结会和第三批外派干部推进会。第三批有6人外派挂职,其中2人属于提职挂职。继续推进企业系统内科级干部的挂职工作,有2人从基层挂职到本部工作,1人从本部挂职到基层单位。通过上挂、下挂、平挂,拓展了后备干部的知识宽度。

二、不断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性”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确保职工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始终坚持把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自身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需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网络,完善各项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加大教育培训工作力度。

1.完善各类教育制度

企业要求所属单位制定相关培训制度,切实注重培训实效,如制定了《国电江苏电力有限公司新招聘员工考核办法(试行)》,以进一步推进加强新招聘员工考核管理,科学评价新招聘员工的综合素质,确保新招聘员工能胜任岗位需求,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适应企业经营发展需要。企业按照规定要求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且取得一定工作业绩的新进员工,按总量控制在20%以内的人数进行提前晋升岗级。在培训中注重企业文化导入、入职心理辅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目前,2012年新进企业的21名员工已到发电部进行为期9个月的跟班实习。对新聘的大学生实施高频率的培训考核,以高强度的集中业务培训和考试考核,促进优胜劣汰,2009年新聘大学生中已有2人担任值长,2人担任主值;同时4年新进人员累计淘汰率超过25%以上,有效地打破了用工制度上的“铁饭碗”。

2.健全教育培训网络

适时更新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网络,完善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保障。企业根据部门及人动情况,下发了《关于调整培训网络的通知》的文件,重新调整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网络。

3.完善教育培训设施

为适应现代电力人才队伍素质的要求,加大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的投入,职工教育培训设施不断得到更新完善。国电镇江教育培训中心设有完备的教室、实验室、资料室、微机室及相关技能考核场地,学员公寓、浴室、球场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并不断根据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对相关设施进行改造更新,为顺利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始终坚持让技术精湛、作风优良、教学经验丰富的站所负责人、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担任授课教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职工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定期进行调整更换。同时,通过组织外出考察、轮训、参加函授和研究生课程班等形式,优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按照集团企业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管理的要求,会同区域内有关单位,组织国电江苏区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复审工作,推荐、考试考核产生了11名高级职称人员的任职资格。

三、确保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为确保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取得实效,着重探索新模式以及做好考核、考评工作,做到奖优惩劣,努力提高广大职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

为不断加强培训工作创新,企业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进行大胆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企业建立了“168”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创新工作室活动为载体,组织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等活动,以促进科技创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针对检修部与检修企业分开后的人员特点,重点抓好检修人员的培训。专门召开了“部分生产部门培训工作会议”,对全年的重点培训项目进行了布置,并推出了《青工检修笔记》,鼓励生产部门35周岁及以下青工在生产实践学习操作技能与技术的基础上,坚持以撰写检修笔记为主要方式,规范检修技能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效果,逐步提高青工检修技术与技能水平。目前共有220人记青工笔记,配备了108名师傅与之结对子。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单位和职工学习的积极性,把单位和职工的学习与单位和个人的考核评比、评优晋级紧密结合起来。工作中,对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术人才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破格晋级。举办了钳工、叉车、热控、财务、安健环管理技能、培训员管理技能、300MW与1000MW机组运行仿真机、300MW与1000MW脱硫仿真机等十项技能竞赛,共257人参加了竞赛。有的单位规定未持有相应证书之一者,不得升岗,或对其进行降一个薪级考核,取得证书后,方能恢复原薪级。此外,为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注重积累和提高自己,并规定对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的同志给予奖励。

3.开展教育培训管理提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