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李时珍的事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时珍的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李时珍的事迹

第1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护理;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

我院急诊2017年1-10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例和28例,年龄18~67岁,平均(46.31±5.62)岁;观察组急诊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4例和26例,年龄19~69岁,平均(46.62±5.77)岁。两组急诊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1)急诊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对急诊区域进行明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在急诊大厅悬挂分诊流程图,确保流程图上内容简明扼要,从而便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根据流程图自行就诊,缓解护士工作压力[3]。(2)感染控制。不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在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佩戴手套和口套等,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3)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法律相关知识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在法律框架内开展相应的护理服务,避免对患者侵权事件的发生[4]。(4)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分诊能力。首先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分诊标准,然后选取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开展急诊分诊工作,确保分诊准确率。(5)提高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应该严格约束自身的语言行为,在护理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技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有效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5]。(6)提高急诊分诊监督管理水平。为了充分保障急诊分诊护理质量,还应该构建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对急诊分诊质量实现多方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保障急诊护理安全[6]。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三项指标分值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由于急诊的特殊性质,在急诊护理过程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如环境因素、患者本身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护理风险,产生护患纠纷,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也干扰了急诊的正常工作秩序,降低了急诊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急诊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加强急诊感染风险防控,可以有效防治感染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法律意识培训,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素质,防治护患纠纷的发生;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有助于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通过设置护理流程标识,可以有效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构建系统完善的急诊护理质量监督体系,可以促使急诊护理质量不断提高等。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分诊质量评分、急诊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3.83±7.43)、(96.88±8.38)和(94.75±8.16)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3±6.31)、(85.09±7.21)和(82.04±7.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急诊患者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和急诊安全管理质量,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晓红,陈延亭.急诊科护理差错高发时段特点分析及防范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1-103.

[2]逄淑秀,刘东伟,庄玉群.急诊分诊管理控制在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92-192.

第2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婴儿湿疹俗称"奶癣",是一种常见的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皮肤病。湿疹通常是婴儿早期过敏最先出现的症状,食物过敏是婴幼儿的常见疾病。流行病研究资料显示:鸡蛋和牛奶蛋白是婴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因为婴儿免疫系统、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发育均不成熟,所以非常容易过敏。除宝宝接触了过敏物质外,还与宝宝皮肤娇嫩、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丰富、内皮含水及氯化物较多有关。此外,机械性摩擦、肥皂、唾液、溢奶等的刺激也是一种诱因。

婴儿湿疹分为三型:一是脂溢型:多见于生后1~3个月,以颜面部为主。皮肤潮红,覆盖黄色油腻性鳞屑。二是渗出型:多见于3~6个月肥胖者。表现为开始在头 面部,以后可蔓延全身。面颊出现红色小丘疹,小水泡及红斑。可有红肿、糜烂、渗出,黄色结痂。三是干燥型:多见于6~12个月,出现在面部、躯干、四肢两 侧。表现为丘疹、红肿鳞屑及结痂。婴儿湿疹常伴有瘙痒、反复发作的特点。婴儿湿疹一般都出现在出生后第二或第三个月开始发生,半岁后逐渐减轻,1岁半后大多数病儿逐渐自愈。

婴儿湿疹预防及护理

1、预防宝宝过敏,从婴儿最常见的牛奶蛋白过敏开始,因为牛奶往往是婴儿最早接触、也是最频繁接触的一种蛋白(婴儿配方奶多是以牛奶为原料)。通过早期的营养干预,可以降低婴儿过敏风险:母乳是最佳的预防措施,坚持纯母乳喂养4—6个月,可以降低过敏宝宝风险。如果宝宝吃母乳,妈妈应注意不要吃易引起过敏的鱼、虾、羊肉等食物,最好别吃辣椒等刺激性食品。另外,婴儿4个月内不 添加任何辅助食物,对过敏高风险的婴儿,最好是6个月以后添加辅食。对那些母乳不足或没有母乳且又对牛奶过敏的婴儿,专家建议用 “低敏”或“无敏配方”的代乳品替代牛奶。湿疹患儿加喂蛋类辅食推延至7个月后,添加肉蛋或水果,采取少量多次、逐渐增加的方式。

2、室内温度适中, 对于起湿疹的婴儿护理,室温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湿疹痒感加重,过热也会加重症状,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的迅速变化可能会使婴儿湿疹更严重,尤其是温度升高,天气过热时。因此,尽量别让你的宝宝骤冷骤热。

3、保持宝宝双手的清洁,经常帮宝宝剪手指甲。避免搔抓,以免感染,湿疹十分痛痒,宝宝常会用手抓,抓挠会引起皮肤的细菌感染。还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被动吸烟、厨房油烟需排出屋外,最好不要饲养宠物,食物和垃圾要处理好避免引来蟑螂老鼠,保持居家空气流通,家居摆设简单,减少灰尘死角等。

4、宝宝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和湿润。洗澡对患婴儿湿疹的宝宝是有帮助的,夏季一般一天一两次,冬季次数可以减少,隔日一次就行了。水温一般在36~38°C之间,不能太热,因为太高的温度会使宝宝皮肤更干燥。尽量用适合宝宝的弱酸性浴液,一般每周用一两次浴液就可以。洗澡时间通常控制在5~10分钟。给患有婴儿湿疹的宝宝洗浴,要使用温和、没有香味的浴液及洗发液,或者使用那些适合敏感皮肤的洗护用品。不能用碱性强的肥皂、热水洗患处皮肤,因为肥皂和热水会将宝宝皮肤表面的油脂洗掉,使皮肤更加干燥,还会刺激肌肤。

5、给宝宝穿棉质的宽大衣服,避免衣物摩擦加重湿疹。护理小儿湿疹,尿布需要及时更换,换下的尿布不能在室内阴干,最好是热水洗涤之后放在室外吹干晒干。小儿贴身的衣物,不要用塑料、橡胶制品,如各种“尿不湿”纸巾等。妈妈和护理宝宝的人员都不要穿丝、毛织物的衣服,以免引起或加重过敏。

6、婴儿的皮肤细嫩,应选用温和、安抚、刺激性小的外用药膏。不能擅自给宝宝用任何激素类药膏,因为这类药物外用过多会被皮肤吸收,给宝宝身体带来副作用。婴儿湿疹轻者不需药物治疗,注意呵护宝宝皮肤。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些抗组织胺药、消炎、止痒、脱过敏药物。

第3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中国的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色彩,同时也肩负着过多的宣传、鼓动功用,虽然他们大都主题深刻、内容翔实、制作用心,但是缓慢的节奏、呆板的形式,使他们很难有什么亮点可以勾起大众的兴趣,一直都停留在小众的视野之内。但是最近一两年,真实再现仿佛演变成为中国纪录片界的一场“”,以《故宫》为发端,到《圆明园》和《新丝绸之路》,继而是《唐山大地震》,都争相用真实再现的方式回放那些早已遗失的历史片段。相较于西方的广为使用,真实再现在中国的资历尚浅,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真实再现风暴,持不同观点的两派阵营随即分化出来。

首先是以业界为代表的支持方认为:真实再现的“真实”二字注定了这场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不仅仅弥补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历史影像资料的不足,甚至对全片的画面语言起到一种支撑作用,它连接起了历史的断点,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感,使叙述更加流畅和生动,为尘封的历史、逝去的人物注入了非常鲜活的血液,更为可贵的是它改变了人们对纪录片颇为陈旧的认知,为纪录片创作植入一种全新的观念。反对者则主要来自于学界,真实再现之所以引发学界诟病,确实有其应用不纯熟的地方,表现有二 :其一,对真实再现的使用前提认识不清,历史纪录片必须要用影像去呈现,而在没有任何当时影像资料保留下来的情形下,选择真实再现实属无奈之举,也就是说当有别的纪录方式完全可以胜任的情况下,真实再现往往应成为最后的选择。比如《唐山大地震》中,真实再现在废墟里寻找父母的镜头就不如采访当事人,让他口述当时的情景更有震撼力。毕竟,复原历史就是不自觉间让自己和浩如烟海的历史细节纠缠在一起,即使考证得再严密,也难以保证还原的历史现场的每个细节都符合历史,最终会将自己陷入背弃历史真实的泥沼中。其二,一部纪录片中间夹杂的真实再现片段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不难分辨,但是当一部纪录片古老到被后世当作文献资料来观瞻时,那时的观者是否也能厘清片中哪些是原生态记录,哪些又是“搬演”和“重现”呢?这就需要现在的纪录片编导在纪录片的后期合成时在真实再现部分注明,但是这种必要的提示在实际操作中又遭遇到若干问题:一是许多“再现”时间很短,字幕来不及打出或者是观众来不及辨明字迹,画面就一闪而过;二是标示会起间离的效果,影响观赏氛围。一方是业界操作的难度,一方是学界的不依不饶,这对实践和理论的矛盾如何破解,还有待纪录片学者以及从业人员的共同求索。此外,真实再现潮流是否会淡化跟踪拍摄的纪录精神,颠覆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和观赏价值也都是让学界颇有抱怨的地方。

眼下中国纪录片与西方纪录片相比较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有纪录片资金投入上的、院线上映后票房收入上的、还有社会影响力和观众美誉度上的,但是这种差距究其根源是东西方在纪录片操作理念上的差距。中国的纪录片太注重纪录片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角色定位,往往偏重于传达结果而忽视了传达效果,忽视了纪录片作为一个成熟的节目类型,同样有具备完整的叙事体系与多种多样表现技巧的权利,所以当中国的历史纪录片遭遇历史影像资料的缺失时往往选用口述历史,或是采用静止的图片及已有的影像资料来代替,囿于纪录片主题的严肃和对纪录片的传统认知的双重束缚,不会去寻求创作手法的突破,因此中国纪录片对于新鲜影视元素的始终不包容,使它融入市场、融入观众的速度总比期望中的要慢 ;而西方纪录片在取悦观众心理以及阅读市场方面的手段显然来得高明些,他们一面尊崇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一面又高呼好看是纪录片发展关键,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的原则下,力求创作方法多元化,大胆利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丰富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增强其表现力,从而笼络人心,拥有高收视率。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里面,将历史通俗化、影像化、可视化的真实再现给观众一种直观的“进入”历史事件的感觉,在愉悦观众耳目的同时,把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思想渗透进影像当中、把知识融进情节里面。

纪录片现代化处理手段除了被戏称为“真人秀”的真实再现以外,还有三维特效、flas、字幕等,这些手法在新近出品的一系列纪录片中都有体现,比如《故宫》中为了演示故宫如何从燕山脚下的一片不毛之地变身为巍峨宫殿,以及《圆明园》里,大水法的断壁残垣如何一寸寸“生长”、还原成康乾盛世时的模样,都动用了三维特效;而最为奇妙的是运用flas效果让故宫院藏古画里的一些人物都活动起来,如皇帝的登基大典以及农历新年皇帝在后宫的平民生活等。

当中国的纪录片以一个群体的态势,以真实再现为突破口来尝试创作手法的多元化时,他们需要的是支持的呐喊而非打压的咒怨,因为在一个“眼球经济”时代,纪录片制作者们为了赢得观众的注意,博得市场的好彩,赚得足够的票房而使出浑身解数都是无可厚非的。

历史纪录片的“真人秀”是中国纪录片多元化创作手法中的一种。无论是纪录片创作手法多样化还是纪录片的故事化处理都是中国纪录片告别正统与沉重走向娱乐与轻快的手段,只不过创作手法多样化是娱乐化的外衣,而故事化是娱乐化的内核而已。

国际上对好的纪录片有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戏剧冲突、画面可视性强、节目的故事性更有趣、更幽默,而这些无一不是纪录片娱乐化的追求目标。优秀纪录片所具备的动人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不会削弱纪录片的严肃主题,而是让严肃主题接近观众,融入娱乐元素的纪录片在给观众知识启迪的同时,也挑起观众情感的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由此可见,娱乐化的倾向是适应纪录片在当下的发展需要,是合乎规律的。

纪录片不仅仅是纪实艺术,它还是商品,作为凝结着创作者的劳动又用于交换的纪录片来说,在肯定其社会价值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纪录片要生存、壮大就必须走出去,走市场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纪录片的时候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操作,在纪录片制作与投放市场之前做足各方面的论证工作,使纪录片选题要“产销对路”,制作要工整精良,运作成本要考虑经济效益,只有这样纪录片才能获得较多利润,才能得到更多的赞助商青睐,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来,使之形成良性的循环。另外,我们必须正确对待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使中国的纪录片尽快地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①蔡元:《真实再现与历史纪录片》,2003年第2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84页

②俞亮鑫:《纪录片能用演员表演?大量情景镜头惹争议》,西安新闻网,2006年7月30日

第4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尤其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日益先进,都真正意义上酝酿着教育领域的全面革命。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教育革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勇于探究适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行为。

卢氏维登大力推行“诱思探究”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我们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良好的途径。

高中物理教学中对纷繁的具体事物做出细致的理性思考,看哪些东西是应该剔除的糟粕,哪些东西是值得保留的“珍品”,哪些地方是值得探索的领地,从而在扬长避短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于是也就出现了利用简练的四个字来表示一种物理现象的教学方法――“四字真言”法,例如使用“大内小外”表示伏安法测电阻时内接和外接方法的选择。这种方法使用起来确实十分便利,而且方法简单、解题迅速,但是往往由于四字中常出现两对反义词,时间一久会出现记忆混乱的现象,从而在使用中出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靠死记硬背只能在初期使用时有效,一旦时间长了,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能记住的概率就很小了。因此,如何能巧妙的记住“四字真言”也就变得十分突出,使“四字真言”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

本文就如何巧妙地记住“四字真言”,结合日常的教学体会,浅述高中物理中遇到的几个重要的“四字真言”的趣味识记方法。

1.恒定电流中“大内小外”四字就是如何进行选择内接或外接法的四字真言,伏安法测量电阻中常要选择电流表内接或外接法来减少测量的误差,若选择错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误差将很大,它的含义是测量大电阻时选择内接方法,测量小电阻时选择外接方法。

“大内小外”的记忆方法利用了字表联想法,“大内”在我们国家有皇宫里的意思,老外指外国人的意思,小外变异为外国小孩,趣味识记的内容就是:皇宫里的小洋人,也就变成了“大内小外”。

2.电磁学中“左力右发”表示怎样选择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的方法,内容是左手定则判定产生安培力,右手定则判定产生感应电流,趣味识记的方法采用了字表联想法,以古代的丞相分为左相和右相,左相掌管兵权,象征着武力,右相掌管财权,象征发财,最后归纳为:“左力右发”。

3.电磁感应中“增反减同”本意是原磁通量增加,产生的感应电流的磁通量与原有的方向相反,反之则相同。趣味识记应用了类比记忆法,利用我国的高收入者应纳税,而发生灾害时国家会发放赈灾款,意思就是“增反减同”

4.电磁感应中“近退远跟”也是反映电磁感应现象中法拉第定律的一个内容,只是侧重于分析相对运动对电磁感应的影响,趣味识记采用了拓展联想的方法,拓展到提出的游击战作战方针,即“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由此得出一个类似的“近退远跟”。

5.万有引力中“内快外慢”是描述万有引力中卫星的物理参数与轨道半径间的关系,内容是靠近内部(即轨道半径小)的卫星运动快,反之运动慢,趣味识记的方法采用了现象类比,利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下水道的漩涡,通过观察和思考,确定下水道中水流的内快外慢现象,使学生能形象地记住结论,从而扩展到卫星的物理参数也有“内快外慢”。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四字真言”的趣味识记不仅能较好的记住四字的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物理课有些花絮,不觉得深奥、晦涩,应该也属于寓教于乐吧。

使记忆的过程不再枯燥,有些是调侃性质的、有的是引经据典的、有的是现象类比的,卢氏维登大力推行“诱思探究”模式也就是从诱发思考入手,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将各门类的知识进行联系,起到帮助自己学习的目的,这在各科的学习中都可以发挥作用。

第5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同义反复/事实真理和逻辑真理/命题的逻辑内容

【正文】

逻辑真理是重言式,重言式是永真的,其永真性必然地导源于它的同义反复性。[1] 维特根斯坦最先明确表述的这个关于逻辑真理的观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学中的正统。逻辑真理为什么是同义反复的?正统的观点似乎认为,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解释重言真理的永真性,因此逻辑真理的必然性只能导源于其同义反复性。[2] 在下文中我将举出一些在我看来较充分的理由来论证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大部分重言式都不是同义反复的;如果全部重言真理都必然地具有同义反复性,则经典演绎逻辑系统的大部分定理将不能从该系统中推出来,因为在那种条件下经典演绎系统的推演能力将是非常弱的。

一、论逻辑真理的本性

所谓“同义反复”从直觉上讲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一推理的后件的内容包含于其前件的内容之中,其二指推理的前后件的内容完全相同,无论该前后件的形式是否相同。关于经验命题的事实内容大小的测度是著名地困难的;就我所知,关于逻辑命题的逻辑内容大小测度的问题,前辈逻辑哲学家似并没有专门研究过。然而,若要弄清重言真理到底是否必然地为同义反复的,我们就必须找到一种方法,由此可直接衡量有关逻辑命题的逻辑内容之大小,进而判定有效推理在逻辑内容上是否是可扩大的。

经典逻辑推理以实质蕴涵为基础,数学命题推导的有效性又由逻辑推理的规则所保证。因此可以说实质蕴涵是一切经典形式科学的基础。但现在的问题是,逻辑学家将实质蕴涵命题pq定义为p∨q,也就是说,在p和q的4种可能的真值组合中,只有事态p∧q使pq为假, 其它三种事态p∧q、p∧q、p∧q都使其为真;这就与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人们关于事实真理的推理之看法有了很大的差异。逻辑学家为什么要这么定义实质蕴涵?就我所知,前辈逻辑哲学家似乎没有就此提出过合理的说明,而只是进行一些实用的解释。比如罗素曾说过:为了使从p得出q这一推论是正确无误的,只须p为真和命题“非p或q”真;这种蕴涵关系对数学推理来说是足够的。[3] 塔尔斯基也表达了与此相同的观点,并指出,将实质蕴涵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不仅非常方便,而且还取得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效果。[4] 然而对实质蕴涵的这种实用解释并不能满足我们的理论兴趣,更何况实用根本上乃是偶然的,无法说明重言真理的必然性。我们需要的是对实质蕴涵之所以如此定义的一个逻辑哲学上合理的解释。

在日常生活和经验科学研究中,关于因果性的命题可以表述为条件句的形式。就经验知识而言,因果条件句的真值条件如何?倘若一因果条件句的前后件都是真的,则它就被认为是真的;当一条件句的前件真而后件假时,它便被认为是假的;而当一条件句的前件假时,则无论其后件的真值如何,该因果条件句都被认为并未断言任何内容,它是无真值的。就事实真理观来说,因果条件句具有上述的真值条件似应无可置疑。因为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因果条件句的真值持这种看法,而且在对科学命题的证实或确证中也是这么行事的。在科学实践中作为证实或确证原则而普遍适用的尼柯标准规定[5]:任一全称条件句形式的假 说比如“所有的乌鸦是黑的”,都可符号化为(x)(F[,x]G[,x])(1),对命题(1)来说,一个具有F[,a]∧G[,a]形式的个体确证它,一个F[,a]∧G[,a]个体否证它,而F[,a]∧G[,a]和F[,a]∧G[,a]与对(1)的确证不相干。这表明就事实真理观来说,(x)(F[,x]G[,x])(1)肯定的是所有的F[,a]∧G[,a],它排斥的是任一个F[,a]∧G[,a],而对F[,a]∧G[,a]和F[,a]∧G[,a]没作任何断言。另一方面,根据逻辑学的定义,(1)断言的是F[,x]G[,x] 的所有替换事例都是真的,即F[,a]G[,a]、F[,b]G[,b]…等等都是真的。[6]由此看来,(1)获得确证和否证的逻辑机制便十分明显了。 为什么我们观察到F[,a]∧G[,a]时就对(1)进行了一次确证?因为F[,a]∧G[,a]使(1)的一个替换事例F[,a]G[,a]为真,而(1 )断言的是所有它的替换事例都是真的,故而这就达到了对(1)的一次确证。同理,如果我们观察到F[,a]∧G[,a]就使得(1)的一个替换事例F[,a]G[,a]为假,从而使得(1)关于其任何替换事例都为真的断言不成立。与此相应,当我们观察到F[,a]∧G[,a]或F[,a]∧G[,a]时,与对(1)的任何一个替换事例的证实和否证都不相干,故相应地亦与(1 )所断言或排斥的内容不相干。

以上讨论使我们清楚了,就经验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而言,事态p∧q使因果条件句pq为真,事态p∧q使其为假,而p∧q和p∧q与对它的证实不相干。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具有什么样真值条件的条件句才可算作因果条件句,这个问题由于一时难以澄清,况且与本题并无直接关系,让我们暂且搁置不论。在这里我们只需作一个推断:上述真值条件是作为因果条件句的必要条件,但是否是作为因果条件句的充分条件暂且不论。

由此可知,就经验和形式知识而言,对条件句pq可从事实真理观和逻辑真理观两个方面来理解。作为经验知识的因果句和作为形式知识的蕴涵句在使其为假的事态上是完全一样的,即仅p ∧ q使它们为假;但在使作为知识的条件句pq为真的事态的看法上,事实真理观和逻辑真理观却有了差异。究其原因,乃因为,一般而言事实真理的本质在于命题对相关事态的“符合”,这里只取这种“符合”的直觉含义。事实真理观将其前后件都为真看作是因果句之唯一的为真的真值条件,正满足了这种“符合”直觉。而倘若我们对逻辑学关于逻辑常词的有关定义作一番细致深入的反思,就不难发现,逻辑真理实质上无非是逻辑命题必然地排除使得自身为假的事态的方式而已。逻辑真理既必然地不可能为假,又必然地不可能只在“符合”的意义上为真;由此便得出,与事实真理的实质在于“符合”不同,逻辑真理的实质在于必然的排假。仅当在必然的排假的意义上逻辑真理才可必然地为真,“符合”意义上的真理总是偶然的。

从历史上看,真假的观念最先起源于经验知识方面,逻辑知识中的真假概念只是对它的引申而已。在事实真理观看来,对一命题而言,在诸相关事态中,有的事态使其为真,有的事态使其为假,而其它事态则对该命题真值的确定无关。然而逻辑真理观却将那些与一命题真值无关的事态都定义为可使该命题为真;比如将p∧q和p∧q都定义为是使pq为真的真值条件。逻辑学家们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简单地讲,乃为了使逻辑学中所谓(与假相对而言的)真之实质不在于“符合”,而在于排假,从而保持逻辑命题的二值性,以为逻辑真理之重言永真性奠定最广阔的基础;我们在下文的讨论中将要表明,没有这种定义所奠定的广阔基础,逻辑真理将只可能建立于严格的同义反复的狭隘基础之上,这种条件下的逻辑真理从实质上看的确琐屑无聊。因此,逻辑真理之所以是永真的,或必然地不为假的,乃因为逻辑真理必然地排假,除此之外再无其它逻辑可能性。这即是逻辑推理的有效性的根源。

二、论有效演绎推理之逻辑内容的必然保真的可扩大性

倘若关于逻辑真理的这个观点能够成立,我们便可由此出发来论证有效的逻辑推理无论在事实内容方面还是逻辑内容方面都可是必然保真扩大的;换言之,在这两个方面有效推理都可不具同义反复性。以重言式pp∨q(2)为例,在事实真理观看来,(2)之前件p所断言的事实内容为p,而既然合取命题p∧q和析取命题p∨q 所断言的内容在事实真理观和逻辑真理观来看基本相同,则我们就可认为(2)之后件p∨q 所断言的事实内容即为p∨q。这样从p所断言的事实内容p为真,可推出p∨q所断言的事实内容p∨q为真,但p和p∨q在自然语言中绝不必然同义,因而p∨q之事实内容也不必然地与p的事实内容相同或包含于其中。试设想一个使用自然语言十分严肃的场合比如法庭审判,假设p表示“A犯了谋杀罪”,p∨q表示“A犯了谋杀罪或A违反了交通规则”。在这里当p真时,p∨q亦必真。按正统的观点,pp∨q既是同义反复的,那么在p和p∨q的事实内容的关系上就有两种可能性:或者p∨q 的事实内容包含于p的之中,或者p∨q的事实内容与p的是相同的。不过既然p 是没有逻辑结构的原子命题,则p的事实内容就是构成命题的独立的最小意义单位。因此,p∨q的事实内容便不可能是p的事实内容之一部分(即包含于p的之中),因为作为命题,p∨q的事实内容不可能比p的事实内容更小。所以唯一的可能是p∨q的事实内容与p的事实内容相同。 现在如果法庭认定p为真,则应依法对A处以极刑。可如法庭不知p为真,只认定p∨q为真,则无论怎样分析p∨q的意义也不能依法处A以极刑,因为严格地讲,p∨q仅表示关于两个事实的可能性而非确凿的事实。但若p∨q与p果真同义(即它们的事实内容相同),则法庭只须分析清楚p∨q的涵义就应依法对A处以极刑,就像在认定p真时所该做的那样。可法庭是无权只根据关于事实的可能性就依法给被告定罪的,即使这种可能性有着所谓充分的证据。所以p∨q和p在事实内容上并不同义,就此而论,p∨q的事实内容大于p的事实内容,重言推理pp∨q在事实内容方面必然保真地扩大了。

另一方面,重言推理在逻辑内容上也是可必然保真扩大的。然而确切地讲,什么是逻辑命题的逻辑内容?逻辑真理的本质既在于必然的排假,那么我们就可运用逻辑命题所排除之事态的大小来定义命题的逻辑内容。但内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其它内容的比较中一内容才可得到自身明确的定义。并不是任意两个逻辑命题的逻辑内容都是可比较的,正如并非任意两个事实命题的事实内容都是可比较的一样。我们必须运用逻辑命题的排假方式(即使得该命题为真的真值条件)和命题使用这些排假方式所排除之事态(即使得该命题为假的真值条件)的结合来为命题的逻辑内容下定义:仅当两个逻辑命题的排假方式以如下形式相联系,使得在这两个命题分别作为一推理的前后件时,该推理的形式是个重言式;在这种条件下,这两个命题的逻辑内容才是可比的,而这些命题所排事态之大小就是衡量它们逻辑内容大小的标准。换言之,只有有效推理之前后件的逻辑内容才是可比较的,因为我们只对有效推理感兴趣,只有有效推理所产生的结果才可作为逻辑知识,根据上述定义,命题pp∨q(2)既是个重言式,其前后件的逻辑内容就是可比的。(2)之前件所排事态为p,其后件所排事态则为p∧q,其后件所排事态明显地大于其前件所排之事态,故命题(2 )为逻辑内容必然保真扩大推理。重言命题(3)p(qp)的情况也一样,因为它的后件所排事态q∧p明显地大于其前件所排事态p。同理,(qr )[p∨(qr)](4)之前件所排事态为q∧r,其后件所排事态为p∧(q∧r),其后件所排事态亦明显地大于其前件所排事态。故(2)、(3)和(4)之前后件都并非是同义反复表达式:它们因此都是必然保真扩大推理。此外,重言式p∨p排除的是矛盾式p∧p,后者表示不可能事态,故凡是排除可能事态的命题之逻辑内容都大于p∨p的逻辑内容。而p∧p既是永假式,则就没有任何逻辑内容。

然而我们现在似乎遇到了一个反例;为了弄清这一点,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逻辑等值意味着什么。按照传统的观点,逻辑等值命题的内容是相同的;确切地讲,按照我们的观点,就两个等值命题的关系而言,逻辑等值式实际上乃表示等值命题可用互相通用的方式对同一使它们为假的事态的排除。以pqp∨q(5)为例,该等值式表示,在p和q的4种可能的真值组合中,其左右支均可用p∧q、p∧q、p∧q这三种方式排除唯一使它们为假的事态p∧q。既然pq和p∨q所排除之事态和所用之排假方式都相同,故它们的逻辑内容完全相同,(5 )式之重言性就表明了这一点。但是,命题(6)pp∨(q∧q )也是重言等值式,由于p∨(q∧q)可变形为(p∨q)∧(p∨q),根据(6),pp∨q(2)即可表示为(p∨q)∧(p∨q)p∨q(7),在p和q的4种可能真值组合(事态)1.p∧q、2.p∧q、3.p∧q、4.p∧q中,(7)之前件排除3和4事态,而其后件仅排除3事态,因此(7)之前件的逻辑内容大于其后件的逻辑内容。p既与(7 )之前件逻辑等值,p的逻辑内容就应大于p∨q的逻辑内容; 这对我们在前面关于pp∨q(2)在逻辑内容上是必然保真扩大推理的论证是个反例,它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逻辑等值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了较精确表述起见,我将“逻辑内容[,1]”定义为可使有效推理的前后件都具有真值的原子事态如p、q、r等, 由这类原子事态所组成的复合事态如p∧q等亦属这个范畴;将“逻辑内容[,2]”定义为只使有效推理的前后件之一个具有真值而不能使另一个也具有真值的(原子)事态。再以pp∨q(2)为例,p可使(2)之前后件都具有真值,当p出现时,其前后件都为真,故p对(2)而言是逻辑内容[,1]。另一方面,q只能使(2)之后件p∨q具有真值,却不能使其前件p具有真值,因 为p的真值与q是否出现无关,q对于(2)即是逻辑内容[,2]。具体说来,(6)可改写成pp∧(q∨q)(8),而(8)之左支所排对象为p,其右支所排对象为p∨(q∧q),在这里对(8)而言,由于其左右支都排除了p,故p是逻辑内容[,1];而(q∧q)则涉及到了可能事态q。因为q∧q作为复合命题虽表示不可能事态, 但其由以构成的原子命题却涉及了可能事态q,这一点在推论中对有关命题的逻辑内容的确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任何命题的确立都是以否定矛盾式为前提的,那么(8)之左支p所排除的矛盾式应是(p∧p)而不是(q∧q)。简而言之,(8)之左右支所排逻辑内容[,1]相同,但其所排逻辑内容[,2]却不同。联系到前面对等值式的讨论,可知等值命题之左右支所排逻辑内容[,1]是相同的,可如涉及了逻辑内容[,2][像(8)那样],则它们所排逻辑内容[,2]自然并不相同。如此说来,(8 )之左右支的逻辑内容[,1]相同,但其右支涉及了作为逻辑内容[,2]的q,其左支与q无关,故(8)之右支的逻辑内容[,2]大于其左支的逻辑内容[,2]。由此可知,诸逻辑等值命题的逻辑内容[,1]必相同;但如果其中一命题论及了而另一命题却没有论及逻辑内容[,2],则当然前一命题的逻辑内容[,2]大于后一命题的逻辑内容[,2]。这样,回过头来再考察前面所述的那个反例,即可看出,p的逻辑内容[,2]小于(p∨q)∧(p∨q)的逻辑内容[,2];但它们的逻辑内容[,1]则相同,这使得p和(p∨q)∧(p∨q)在有效推理中可互相等值地代换而不影响推理的有效性。这就说明了何以pp∨q(2)是并非同义反复的重言式,而从(2)通过(6)推导出的(p∨q)∧(p∨q)p∨q(7 )却是同义反复的重言式的缘故。因为p∨q的逻辑内容[,2]大于p的逻辑内容[,2], 尽管它们的逻辑内容[,1]相同,因此pp∨q(2)是逻辑内容扩大的重言推理。另一方面,(7)之前件(p∨q)∧(p∨q)的逻辑内容[,1]大于其后件p∨q的逻辑内容[,1],由于(7)的前后件涉及的事态完全相同,使得(7)没有逻辑内容[,2],故(7)是同义反复的重言式。而由(2)的非同义反复性推出(7)的同义反复性,乃是利用了(6 )的逻辑内容[,2]之扩大性的缘故,换言之,在通过(6 )从逻辑内容上具有非同义反复性的(2)推出(7)的过程中,就将(6 )的所扩大了的逻辑内容代入了(2)之前件从而得出了(7)的同义反复性。至此即可得出,(2)和(3)p(qp )的并非同义反复性都导源于它们的逻辑内容[,2]的扩大。(3)之后件所排对象为q∧p,其前件所排对象为p,所以其后件在逻辑内容[,2]上大于其前件。p(pq)(9)的情况也一样,(9)之前件所排对象为p,其后件所排对象为p∧q,故(9)之后件的逻辑内容[,2]大于其前件的逻辑内容[,2]。另一方面,以p∧qp(10)为例,其前件所排对象p∨q, 其后件所排对象是p,因此(10)之前后件的逻辑内容[,1]相同,可其前件的逻辑内容[,2]大于其后件的逻辑内容[,2],故(10)是同义反复的。

综上所述,我们似已有较充分的理由作出如下推断:有效逻辑推理在逻辑内容上有不扩大(同义反复)的和扩大(非同义反复)的两类。有效推理的逻辑内容[,1]必不是扩大的;而凡是并非同义反复的有效推理,其逻辑内容的扩大必是其逻辑内容[,2]的扩大之所致。从理论上讲,这是因为根据有效推理的逻辑本性,其前件为假的真值条件的数目不可能少于其后件为假的真值条件的数目,否则即为无效推理。这事实使得有效推理的逻辑内容[,1]必不是扩大的;换言之,有效推理的必然保真性使得其逻辑内容[,1]必具不扩大性。此外,这事实并不排斥有效推理在逻辑内容[,2]上的可扩大性;换言之,其逻辑内容[,2]的可扩大性,使得有效推理可具有必然保真的并非同义反复性。事实上,我们现在已有理由断言,大部分重要的重言式都因此而具有非同义反复性。

到此为止,我们自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既然有效推理将其前件的真必然地传递到了其后件的真之上,那么有效推理的内容何以能扩大?事实上根据前面的分析经验我们便可知道,有效推理的前件可在事实真理意义上为真,而其后件则可在逻辑真理意义上为真,在这种条件下,有效推理并非将其前件事实的真必然地传递到了其后件之上,因为其前后件是在不同意义上为真的。再以命题(3)p(qp)为例,(3 )之前件p没有逻辑结构,故只能在“符合”的意义上为真,但(3)既是重言式,其后件qp中的q就可取任意真值,因此其后件qp 只能在排假的意义上为真。当(3)之前件为真时, 其后件是在不同意义上必然为真的;而在此条件下如(3 )的后件之为真确实只能来自于其前件之为真的传递,则(3)之前后件就必然地只能在相同的意义上为真。 所以(3)之为永真式不可能是因为(3)将其前件p 对某事态的符合必然地传递到了只是作为排假方式的其后件qp之上,而是因为(3 )之前后件各自排假方式的逻辑结合使得(3 )必然地排除了使它为假的真值条件p∧(qp)。我还可以举出一个论据来支持这个论点, 那就是当p为假时,(3)仍是有效的,即仍具有必然保真性。这事实理应会使那种只用“真理的传递”来解释重言推理之必然保真性的观点不能成立,因为如(3)的有效性果真必然地只来自于对真的传递, 则在这种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上的真理的传递的情况下,(3 )必不再具有必然保真性(有效性),但事实上(3)仍是永真(有效)的,因为(3)永在排假。另以qp∨p(11)为例,当其前件q为真时,只能是事实的真,其后件p∨p本身乃是重言式即逻辑真理,我想这便足以证明了,(11)之为重言式不可能由于其后件的真必然地来自于其前件的真的传递,一个偶然的真是不可能产生必然的真的;(11)之重言永真性只可能得自于(11)自身的逻辑形式。总之,当其前件为真时,有效推理之后件的真的必然性,并非必然地来自于有效推理之前后件为真的相同性,而是必然地来自于有效推理之前后件的排假方式之结合使得有效推理的逻辑形式必然地排假,后者之所以会产生,则根本上导源于逻辑学对逻辑常词的定义,主要是逻辑学家将假命题之外的一切命题都定义为真。所以严格地讲,逻辑真理之永真性必然地来自于逻辑学根据逻辑基本规律将假命题以外的一切命题都定义为真;换言之,来自于将逻辑真理定义为逻辑命题的必然的排假方式;有效推理的事实或逻辑内容之必然保真地扩大根本上即导源于此。既然逻辑真理观将逻辑命题真值的二值性绝对化了,只要一逻辑命题必然地不假,它就必然地为真。逻辑真理的这种永真性表明了,逻辑真理不是对某具体事态的“符合”而是对可能经验(事态)由以呈现的基本框架的显示,这种显示依重言式的本性是不可能出错的。此外,倘若其前件为真时,有效推理的后件之为真的必然性只来自于有效推理将其前件的真传递到其后件之上,则作为经典演绎系统基础的命题逻辑的推演能力将是非常弱的,因为这样的话,只能有一小部分重言式(即那些同义反复的重言式)才可以从该系统中推出来,而其它许多因其具有并非同义反复性故而更重要的重言式,将不能从该系统中推出来,因为这些重言式之为永真明显地于这种所谓“真理的传递”即在为真意义上的同义反复无关。前述p(qp)和qp∨p等等重言式即属此例。换言之,如果只有具有同义反复性的重言式才是命题逻辑的定理,则命题逻辑系统将是不完全的;所以已获证明的命题逻辑系统的完全性就足以证明了重言推理的有效性不必然来自于这种“真理的传递”。

按照传统的观点,在经验科学中科学家使用逻辑推导一般服务于两种基本目的:其一是从一为真的事实命题出发,经过特定而有效的逻辑推导,以将被前提所包含的内容用清晰或便于操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二是从一假说推导出可观察的结论,以检验该假说的真实性。如果有效逻辑推理的内容果真是可必然保真地扩大的,那么在这两个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先看第一个方面。一般而言,科学中的传统认为,从一为真的事实命题出发,无论经过怎么复杂曲折的有效推导,最终结论的内容总归仍是处于其前提的断言范围之内。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实际上科学实践本身早已为我们作出了有关启示:在对一为真的前提所作的科学推导的过程中,逻辑推导的步骤无论经过多么严格的检验,所推出的结论必须经过观察的确证方可最终得以确立或生效,这乃是经验科学研究中的通例。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如此行事?按照我们在上文中所表述的观点,可靠的推理的结论与其前提可在不同的意义上为真。这就意味着,可靠推理的前提可以断言的是一回事,而其结论可以断言的是另一回事,尽管该结论是不可能为假的,但该推理的前后件所断言的内容在事实真理观看来却可并不相同乃至并不相干。事实上,经验科学中凡意义重大的推理大部分都是这种性质的推理。这表明,即使在科学研究中所做的推理是可靠的,最后所得出的结论的内容也很可能在原则上而非仅仅在形式上是新的,因此最终只有观察才能告诉我们该推理所产生的结论到底断言的是什么以及其断言的内容是否为事实真理;因为所推出之结论有可能是在排假意义的逻辑的真。

至于观察对从一假说推导出的结论的检验作用到底说明了什么这问题,除了从假说直接推导出可观察结论这一简单的方面以外,更复杂的一方面由于确证悖论的存在,一直争议很大。就假说“所有的乌鸦是黑的”(x)(F[,x]G[,x])(1)而言,由于它逻辑等值于另一命题“所有的非黑色的东西都是非乌鸦”(x)(G[,x]F[,x])(12),并且传统认为逻辑等值命题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因此一个非黑色且非乌鸦的东西(G[,a]∧F[,a])比如我的手表既然是命题(12)的确证事例,则亦应是(1)的确证事例,但这是非常违反直觉的, 不过按我们在本文中所阐明的方法,这个疑难则不难澄清。我们已经论证了,在不涉及逻辑内容[,2]的情况下,所谓逻辑等值只表明等值命题的逻辑内容是相同的,但它们的事实内容则可并不相同,就(1)的替换事例F[,a]G[,a](1′)和(12)的替换事例G[,a]F[,a](12′)而言,(1′)的事实内容为F[,a]∧G[,a],(12′)的事实内容则为G[,a]∧F[,a],这说明(1′)和(12′)尽管逻辑等值, 但事实内容却并不相同。而科学确证或证实只能是对科学命题的事实内容而非逻辑内容的确证或证实,故(1′)和(12′)的证实事例不可互换使用。将这道理推及到(1)和(12)上,则表明(1)和(12)的确证事例不可互相通用。由此可得出,就科学实践而言,当我们要检验一个假说时,企图通过使用该假说的等值命题的更好操作的确证事例来确证该假说,在理论是无效的,如果这些等值命题的事实内容不同的话。比如我们找到(12)的确证事例G[,a]∧F[,a]并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确证(1),因为G[,a]∧F[,a]的出现只能起排假的作用,即排除了使得(1)和(12)为假之事态F[,a]∧G[,a]出现的一次机会;但这同时也减少了(1)的确证事例F[,a]∧G[,a]出现的一次机会;故G[,a]∧F[,a]的出现不能提高(1)的真实(确证)度。因此, 就从一假说经过等值变换所推导出的便于观察的结论而言,如该推导的前后件在事实内容上是不相同的,则观察对该结论的成功检验并不能在严格意义上确证该初始假说,而只能起到排除该假说的否证事例实际出现的机会的作用。倘若固守等值条件的普遍有效性,不考虑等值命题的事实内容是否相同,只根据它们的逻辑内容相同就断定等值命题的确证或证实事例是可互相通用的,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据此确证或证实不存在的东西的存在。举例来说,如设“所有的独角兽都是有尾的”可符号化为(x)(B[,x]R[,x])(13),独角兽既不存在,(13)当然不可能有确证事例和事实内容。但(13)与(x)(R[,x]B[,x])(14)逻辑等值。若认为凡等值命题的确证事例都可互换使用,则(13)就可因R[,a]∧B[,a]这类事例而得到确证,因为R[,a]∧B[,a]乃是(x)(R[,x]B[,x])(14)的确证事例,而(14)的确证事例R[,a]∧B[,a](意即无尾且不是独角兽的东西如我的手表等)是随处可找到的。事实上,按照该思路,我们可以从经验的东西,通过逻辑手段符合科学程序地确证或证实一切虚构的东西的存在。(13)没有事实内容,而(14)则有很容易得到确证的事实内容,尽管(13)和(14)是逻辑等值的,这事实难道不是有力地表明了科学确证或证实只能是对命题的事实内容而非逻辑内容的确证或证实吗?如果我们将命题的事实内容与它的逻辑内容区分开来的工作是有效的,那么等值条件所持的等值命题的全部内容都是相同的观点就只适用于等值命题的逻辑内容,而不适合于它们的事实内容了。

参考文献

[1] 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o- Philosophicus,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4, 4.46,4.464,5.43,6.1,6.11,6.1251.

[2]S.F.巴克尔:《逻辑原理》,四龙九等译,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3—257页。

[3]罗素:《数理哲学导论》,晏成书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44—145页。

[4]塔尔斯基:《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周礼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25页。

第6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1 振动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振动压路机电控系统对振动液压系统的振动泵进行控制,使振动泵输出的压力油驱动振动马达以不同转速进行正、反转转动。振动马达通过联轴器带动偏心机构实现不同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的转动,使偏心机构旋转时产生离心力,带动振动轮产生振动。

偏心机构旋转方向和旋转速度不同,振动轮产生的振动频率(高频、低频)和激振力也不同。振动轮承受机身载荷及其自身质量,与激振力一起施加到路面铺层材料上,对路面铺层材料进行振动压实。激振力可减少材料颗粒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得路面铺层材料容易被压实。振动液压系统传动路线如附图所示。

2 振动失灵排查方法

振动压路机的振动液压系统失灵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一是振动轮不振动,二是振动时有时无,三是振动轮发出异响。上述故障可从电控系统、液压系统、振动轮这3个部分进行排查。

(1)排查电控系统

若振动压路机电控系统出现短路、断路故障,则振动轮无法实现正常振动。该故障的排查方法如下:

首先,排查振动泵控制阀插头处是否得电。接通振动液压系统电路,使用万用电表测量振动泵控制阀插头处是否有电,若有电说明液压系统或振动轮存在故障,若无电说明电控系统存在故障,应继续依次排查电控系统。

其次,排查振动开关是否损坏、线路是否虚接。若振动开关损坏,应更换;若线路虚接应重新连通。若振动开关和线路均无故障,应进行以下排查。

再次,检查继电器、保险是否损坏、断路。若继电器、保险损坏、断路,应更换继电器、保险;若无损坏、断路应进行以下排查。

最后,检查振动泵控制阀线圈是否损坏。若振动泵控制阀线圈损坏应更换,若无损坏,说明电控系统正常,应继续排查振动液压系统及振动轮。

(2)排查振动液压系统

振动压路机振动失灵,对于振动液压系统来说,最大的可能是振动马达入口没有输入油液,而导致无油液输入的原因很多,其排查方法如下:

首先,检查液压油是否充足、液压油滤芯是否堵塞。若油箱缺少液压油,补足即可;若液压油滤芯堵塞,应更换或清洗液压油滤芯。

其次,检查补油溢流阀是否损坏。这是因为补油溢流阀损坏,可造成系统补油不足,导致系统油量不足。若补油溢流阀损坏,应更换新件。

再次,检查高压溢流阀是否损坏。这是因为高压溢流阀损坏,将造成系统油液通过高压溢流阀流回油箱。若高压溢流阀损坏,应更换新件。

最后,检查压力切断阀是否损坏。这是因为压力切断阀损坏,会造成其过早开启、斜盘控制回路泄压、系统压力降低,导致振动马达不旋转或转速过低,因而出现振动轮无振动或振动微弱。若压力切断阀损坏,应更换新件。

在进行上述检查时,可使用压力表进行检测。振动泵及振动马达磨损、液压油黏度变低等故障不会导致振动轮不振动,在此不作详述。

(3)排查振动轮

振动压路机振动轮故障造成振动失灵,可从以下3方面检查:

首先,检查联轴器是否损坏。联轴器作为振动马达与偏心机构的连接装置,其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并有缓冲和纠偏作用。联轴器损坏多为其尼龙套损坏或断齿,这些部位损坏均可引起振动轮振动失灵。若联轴器损坏,应更换损坏的零件或总成。

第7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正沿着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无论是对国家宏观管理还是对微观经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然而,当今会计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如上市公司的“伪装”,政府授意、企业编造、事务所视假为真或共同作弊等等情况相当普遍存在。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成为会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过程中,违反会计法规、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致使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完整、公正地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它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其具体形式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不实。会计计量、确认的随意性大,违反规定处理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2)负债不实。债权、债务不对应,手续不合法、不完备,确认不及时,有名无实,名存实亡。(3)会计账簿记录不实。在登记账簿时乱用科目,乱摊、乱提费用,乱填数据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4)税金核算不实。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多计、少计收入,虚增、虚减利润,偷漏国家税款,严重损害国家利益。(5)披露信息不实。报喜不报忧,夸大业绩,回避隐患,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给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它可以分为主观人为的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导致主观方法介入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失真。由于会计人员水平因素无意识的失误造成的,我们也把它归类于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它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动或者权利因素的影响,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这是通常人们比较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它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对于国家来讲,会计信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使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决策基础,政策制定失误,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低劣化,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对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会对企业造成误导,使企业决策失误。因此,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而找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应措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到国家的会计法律建设、企业、单位外部经济环境的治理,而且还涉及到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我们要在认真了解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治理完善,使会计业更好发挥其职能作用,从而为我们的国家、企业、单位和社会更好的服务。

1.强化法律意识,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财政方针政策、法令。一方面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树立学法、懂法、执法的良好氛围,确保企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执行国家法规。另一方面,经企业、单位的法人代表、财会人员等要自觉遵纪守法,维护《会计法》的权威,规范会计工作。

2.完善企业、单位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体系。

在企业、单位内部,要建立适合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财务不相容岗位的分离和相互制约,做到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监督;企业外部监督,一方面要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如财政、税务、审计、人民银行等部门应依法行使其监督审计职能,对企业的会计违法行为要严纠,以《会计法》为依托,建立起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从各个方面堵塞违法作假的通道。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审计作用。国家一再强调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性原则,在赋予其权力与义务的同时,就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约束并保证其执业过程中做到客观、公正,使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发展逐步迈向法制化、规范化,真正发挥其审计检查职能。克服会计人员由企业、单位直接领导,无法独立、公正执业的体制弊病,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途径。

3.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1)必须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项法律法规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以提高法律法规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目前会计工作状况,有必要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会计法实施细则”,保证《会计法》的执行能落到实处。面对企业、单位会计行为要受到企业、单位领导层制约的现实,细则中要明确企业、单位管理当局对不合法会计行为应负主要会计责任,同时要突出如何有效保障企业、单位会计人员合法权益问题的规定,使会计人员能够积极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2)在企业、单位还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起到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的作用。只有通过制定严格的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对经济业务的核算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才能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产品产量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第8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急诊 护理风险 细节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53-01

急诊科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危重、复杂多变,工作预见性难,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影响护理质量,因此急诊科属于高风险科室[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因此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注重护理风险管理中的细节管理,有

效控制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1 急诊科常见的护理风险问题

1.1 组织管理因素

护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存在漏洞和缺陷,可以导致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加风险。如果上述护理规章制度非常健全,但管理的力度不够,对护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强,也可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1.2 护士因素

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工作中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护士个人技术或经验不足,专科业务水平欠缺,对患者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1.3 患者因素

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情况、经济情况、与医务人员的配合情况等方面存在风险。存在风险的患者应当是护理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人群。

1.4 护理技术因素

存在的护理风险: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技术欠佳,药物外漏、外渗,不熟悉危重患者的抢救流程,应急配合能力差。

1.5 环境设备器械因素

急诊患者就诊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某个时段患者和家属过多,会让人感到环境嘈杂,患者及家属缺乏安全感。护士在嘈杂的环境中承担繁重的诊疗任务,护理差错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高。同时,抢救物品不齐全,用后的抢救物品不能及时补充,抢救器械使用后不能及时消毒维修,以及设备性能差或维护不当等,都有护理风险的存在。

2 急诊科护理风险的防范中的细节管理

2.1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2]。利用早晚交班会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强化法制观念。将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高护理人员防范风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2 按照标准化原则制订相应规章制度

制度是规范、约束各项医护活动,以达到预防风险事件、实施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3]。针对常见风险因素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如:急救流程和应急预案,包括急诊服务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护理风险警示报告制度、护理组长负责制、“绿色通道”服务流程、常见疾病的抢救流程、急诊科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2.3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急救水平

开展专科知识、急救技能的培训。对不同年资的护理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要求护士人人掌握心电图机、除颤仪、呼吸机、洗胃机、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对新护士定期进行急救知识、急救药品、抢救程序及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使其掌握专科急救技能,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技术演练及考核,不断提高护士的急救水平。

2.4 急救物品与仪器的管理

急救仪器和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药品物品做到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量保存、定期检查。班班交接,要求每次抢救结束后立即补充消耗的药品、物品;对抢救仪器,每周进行保养1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贵重仪器建立检查维护登记本,防止因器械维护不当,延误对病人的抢救。认真执行抢救工作流程,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2.5 注重沟通技巧,化解风险

定期对护士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让每名护士都掌握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的技巧,并根据急诊患者的特点灵活运用。改善服务态度,掌握沟通技巧,护士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避免无声处置,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客观真实地告知病人及其家属病人面临的风险,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主动接受和承担风险。

2.6 鼓励护士如实呈报风险事件

风险管理推行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事件的有效呈报[4]。向护士说明风险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护士面临风险的大小,而不能反映护士的工作业绩。让护士认识到风险事件呈报的目的是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而最终目的是保证类似事件的不再发生,确保护理安全。打消护士的顾虑,鼓励护士积极呈报护理风险事件

3 体会

医疗行业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急诊科可称为“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疑难病人的诊治中心”,不难看出,急诊科是社会医疗供需矛盾的缓冲区[5]。实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能不断识别急救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不仅能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护理投诉和纠纷,同时能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玲.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急诊护理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5):484―485.

[2] 蒋云华,李凡.护理风险与护理风险管理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 5(2):46-48.

[3]李亚洁,张立颖,李瑛,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18~920.

第9篇:李时珍的事迹范文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 动机 审计质量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手段或者安排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约的结果(Healy and Wahlen,1999)。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有两种实现方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Schipper,1989)。前者单纯通过操纵会计数字改变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变更会计政策以及变更会计估计等;后者则为通过进行真实的经济活动影响财务信息,其手段主要包括降价促销、过度生产以及削减必要的研发支出或者期间费用等。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虽然很早就被学术界所认识,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只有一些比较散碎的研究成果。但是近年来,国外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趣明显加强,涌现出了一批比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显示,在英美这些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普遍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有显著相关关系(Roychowdhury,2006;Amy Y. Zang,2007;Gunny,2010;Cohen,2010)。在国内,目前专门探讨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的文献还没有,国外已有研究结论在我国上市公司是否成立还有待检验。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我国制造业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进一步验证实证会计的“三大假设”,拓展盈余管理的研究广度。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Jensen和Meckling(1976)将企业定义为“一组契约的联结”(a nexus of contracts)实证会计理论的创始人Watts和Zimmerman(1986)以契约观赋予了会计数据新的内涵:“那些有关于产权和契约理论的文献认为,会计数据常被用于各种契约(债务契约、薪酬契约和企业内外部各种章程),这些契约往往包括对企业的各种限制,正是由于这些契约是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进而产生了对计算和报告会计数字的需要。”更进一步,基于契约观,他们提出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债务契约假设、薪酬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围绕着这“三大假设”,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Healy,1985;Jones,1991;Deangelo,1994;Sweeney,1994),这些研究结论均表明,“三大假设”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盈余管理的方向和强度都是有显著影响,下面,本文从“三大假设”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本文研究假设:

(1)债务契约。经典的理论表明,公司的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存在冲突(Jensen和Meckling,1976)。企业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只能够取得固定的回报率,其看重的乃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稳定性和按期收取利息,到期收回成本的无风险性。而企业股东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常会强迫管理者投资高收益的项目,却往往忽视了这些项目的高风险。所以债权人在将资金借给企业的同时,通常会与企业订立一些限制性契约,当企业违反这些契约的时候,债权人对企业进行加息或者提前收回本金等惩罚。实证会计理论认为,那些处于债务违约边缘或者违约可能性很大的公司,通常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债权人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宗文龙等(2009)发现,在我国2007年新会计准则首次允许企业资本化研发费用以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上市公司,越倾向于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Roychowdhury(2006)研究证明,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与企业中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强度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2)薪酬契约。根据理论和激励理论,在两权分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企业股东在无法直接观察管理者是否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可以基于企业盈余信息,与管理者签订薪酬契约,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价值(Jensen and Meckling,1976)。以盈余信息为基础的薪酬契约,使企业管理者是否领取薪酬以及领取多少薪酬取决于企业年末的利润的水平,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产生为了获取更高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Watts和Zimmerman(1986)也指出,由于公司高管报酬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设定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为了提高个人效用,倾向于采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企业当期报告利润水平。可以预计,当期企业会计利润比较低的管理者,相较于企业会计利润高的管理者而言,其具有更加强烈的动机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高报告利润,以获得更高的报酬。由此,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营业业绩越差的上市公司,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

(3)政治成本。企业的会计利润,通常被相关部门认为是企业垄断市场的“证据”,进而对企业进行反垄断惩罚,为了避免被惩罚,企业的管理者会产生进行盈余管理调减报告利润的动机。政治成本动机通常是和企业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企业规模越大,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越强,越容易受到政府监管部门和外界的关注,企业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动机就会越大。国外不少学者的实证研究也都证明了政治成本动机的存在(Han等,1998;Monem,2003)。我国学者高燕(2008)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越大,其财务报表中的可操纵应计利润越小。宗文龙等(2009)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将无形资产的开发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降低当期盈余。申慧慧(2010)发现,资产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倾向于进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Gunny(2010)针对美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的研究也显示,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活动强度与企业规模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提出本文第三个假设: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规模越大,管理者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2年至2004年三年期间,沪深两市交易所所有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2002年至2004年的年度数据,是因为我国从2001年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2005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选择在此之间期间的样本数据,可以排除这些事件的影响。选择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是因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我国所有上市公司的半数以上,是典型的实物产品生产的企业,具有很好的研究代表性,并且可以排除行业的影响。另外,本文所选数据均选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本文所用统计软件为STATA10.0版。总共获取初始样本4161个,为了保证回归结果可靠,按照如下标准对初始样本数据进行筛选:剔除所有不是制造业类的上市公司,关于行业的分类标准,参照的是我国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剔除所有在2000年至2004年年度期间新上市的公司,许多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前会进行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活动,导致随后年度经营业绩的下降(张宗益等,2003;徐浩萍等,2009;陈胜蓝,2010),选取滞后两年的数据可以较好地排除掉这种影响;剔除研究期间任意一年证券名称前被冠以“ST”或者“*ST”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企业Roe绝对值超过100%的样本数据;剔除样本期间,任意一年变量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以上样本筛选程序后,最后共获得1149个研究样本,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和变量定义 从已有的关于真实盈余管理的文献来看,Roychowdhury(2006)对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将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具体分为三种:第一种为销售手段,企业管理者利用降价促销、赊销等方式刺激当期的销售量,在销售的边界利润增长率为正的情况下,销售量的增长会使得当期利润上升,但是当期现金流量不仅不会同步上升,反而会下降;第二种手段为生产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扩大当期的产品生产量,降低每个产品所分摊的固定成本,当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幅度超过边际成本上升的幅度时,扩大产量就可以导致当期利润的上升,同时企业的营业成本和存货的价值也会上升;第三种手段为经营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削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各项必要的费用支出(如研发支出、职工培训费以及职工福利等),达到激增当期利润的目的,在当期利润上升的同时,企业当期的期间费用会下降。对应于三种手段,Roychowdhury(2006)构建了三个计量模型以估计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大小:

式(3)

以上三式:下标i代表特定企业,t代表第t期。变量CFO代表企业经营创造的现金流量,选用企业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量项目数值替代。SALES代表企业的销售量,选用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项目数值替代。?驻SALES为第t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主营业务收入之差,A代表总资产,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项目数值替代。PROD为企业当期企业生产产品的总成本,用利润表中主营业务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变化量之和替代。EXP代表企业可以操纵的费用,因为我国财务报表中没有具体披露研发费用,所以用利润表中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项目数值之和替代。选用分年度,分行业的截面样本数据代入上面三个模型进行OLS回归分析,估计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创造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所生产产品的总成本以及所发生的期间费用。各个模型经回归后的残差分别代表了企业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所导致的非正常经营现金流量R_CFO,非正常总成本R_POD以及非正常期间费用R_EXP。根据以上分析,如果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当期企业会呈现出以下的一个或者多个特征:较低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即R_CFO0;较低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即R_EXP

为了研究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与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相关的动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各个假设,构建如下总体估计模型:RM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5)

在具体进行OLS回归分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估计误差,真实盈余管理强度的三个分指标在合成总体指标时,可能会出现正负相抵现象,影响最后结论,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参照总体估计模型,对三个分指标同样进行OLS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NEGR_CFO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6)

R_PROD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7)

NEGR_EXPit=α0+α1*Sizeit+α2*Levit+α3*Roeit+α4*Bigfourit+α5*DAit+?着it 式(8)

在式(5)至式(8)四个估计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的分指标或者合成指标,解释变量中的Lev、Roe和Size分别代表与本文研究假设相关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控制变量Bigfour为虚拟变量,当企业聘用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变量取1,否则取0,在模型中加入此控制变量是为了排除外部监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影响,已有的许多研究显示,当审计企业的注册会计师来自国际“四大”时,企业管理者更有可能采取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操纵利润(Gunny,2010;Cohen,2010),所以预计其系数的符号为正。控制变量DA代表企业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强度,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的关系,既有可能是相互替代,也有可能是相互补充(Roychowdhury,2006;Amy Y. Zang,2007),所以,不能够预计其符号。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意义和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3)中可以看到,在2002年至2004年,无论是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变量还是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在平均值上均接近于0,这不足为奇,因为本文本来就是用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值替代两类盈余活动管理强度,关键是观察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到,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无论是最大值还是最小值的绝对值都远远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很有可能是企业管理者为了逃避各种监管而选择了更加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所致,真实盈余管理各项替代变量的标准差也是大部分高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这表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企业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的分布情况都比较正常。聘请国际“四大”审计的企业只占全部样本的5.5%左右,这一方面可能是“四大”的审计收费过高所致,漆江娜等(2004)的研究发现,在中国审计市场上,国际“四大”收费显著高于本土事务所,溢价幅度达到30%左右;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国审计市场上对于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所致(刘峰等,2002)。

(二)相关性分析 (表4)显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真实盈余管理的各项替代变量之间大部分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管理者可能同时采用三种手段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总替代变量RM与债务契约替代变量Lev、薪酬契约替代变量Roe、政治成本替代变量Size、外部审计质量替代变量Bigfour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替代变量DA均成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Lev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受到债务契约限制越大的企业越倾向进行真实盈余管理。RM与Roe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当期业绩越差的企业,其管理者越倾向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提高报告利润,进而增加其薪酬。RM与Size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的各种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越不倾向与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RM与两个控制变量Bigfour和DA之间也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其中,RM与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原本的猜想是相反的,但是注意到Bigfour与Size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所以认为这有可能是因为规模大的企业,越愿意聘请国际“四大”审计,同时,规模大的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的强度越弱,这种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所致。而RM与DA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有可能是两种不同盈余管理方式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也有可能是没有排除其他变量的影响所致。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的变量DA与代表外部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Bigfour呈现负相关关系,而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了审计质量高的外部审计的确对企业的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也支持了蔡春等(2005)的研究结论。从Pearson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确可以看到各个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但是这种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在没有排除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所得出的,所以不符合所提出的3个假设的前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所以,必须做进一步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表5)显示,在控制了企业当期外部审计质量和非正常应计利润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的OLS回归结果证实了所提出的三个假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207),表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以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的动机越强,支持提出的第一个假设。企业的营业业绩与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137),表明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提高会计利润,增长薪酬的动机越强烈,支持提出的第二个假设。企业的总资产与真实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48),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受到各方的关注越多,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弱,支持提出的第三个假设。更进一步,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强度与外部独立审计质量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影响为0.07),与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结果相反,也说明了在控制了其他影响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动机的因素后,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越高,企业管理者为了达到利润目标,选择不容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的动机越强。与国外已有研究结论不同的是,本文的回归结果中,衡量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强度大小的非正常应计利润DA与RM呈现出异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为1.033),说明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真实盈余管理与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审计市场整体审计质量不高所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所致。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替代指标RM相比,两个分指标NEGR_CFO和R_PROD的回归结果也都对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做出了很好的验证,但是可操控费用指标NEGR_EXP却不支持本文的假设,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被解释变量的构建与已有研究不同所致,Roychowdhury、Amy Y. Zang、Gunny与Cohen等学者均是使用企业SG&A与研发支出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并没有包含总体费用和研发支出,只能选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之和作为可操纵费用的替代变量,所以导致结果不理想。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将薪酬契约的替代变量换成企业总资产报酬率(Roa),将非正常应计利润的估计模型换为Kothar(2005)所提出的进一步修正Jones模型(在原有的修正Jones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Roa)估计出DAroa,代入本文构建的研究模型式(4)至式(8)中进行OLS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结论不变。

四、结论

本文以2002年至2004年在沪深两市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制造业类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实证会计理论的“三大假设”为研究基础,并考虑了外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和企业的非正常应计利润后,详细考察了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结果发现:为了减少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提高薪酬,企业的营业业绩越差,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为了避免引起各方的关注,企业的规模越大,其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微弱;为了逃避高质量的审计,企业管理者使用不易被察觉的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烈;两种盈余管理手段:真实盈余管理和会计操纵型盈余管理,两者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呈现出相互补充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明显受到“三大假设”的影响。了解企业管理者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助于从源头上认识和控制这种行为,将有关监管部门及其稀缺的资源投入到有强烈动机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企业上,同时,企业的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应当对此类上市公司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年第6期。

[3]刘峰、张立民、雷科罗:《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会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4]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5]申慧慧:《环境不确定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审计研究》2011年第1期。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