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新闻专业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专业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专业教学

第1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 融媒体 新闻专业教学

“融媒体”时代即媒介融合形态的社会时代。“媒介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的作业模式催生的“融合新闻”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以信息海量、双向互动性、共享性、全时性等优势独树一帜的数字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综合表现方式,受众群体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纷纷占据网络高地,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综合性,形成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在这样的媒介发展趋势之下,高校的新闻学以及相关的传媒类专业教学应当及时地进行专业研究与教学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传媒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新闻专业教学较之于传媒业界往往会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就更要求同时作为新闻学研究者和传授者的高校新闻学专业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在不断更新的传媒业发展面前处于优势领先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提出在“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教学新思路,首先要先了解“融媒体”。

一、“融媒体”的特点

1 新闻业务整合中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突破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与协调,资源共享、建立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群体分类将新闻内容加工为文字、音像等形式,制成不同文本风格的新闻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媒体平台传播给受众。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

这一特点的完美体现来自媒介整合的先锋――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NewsCenter)”,它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比较成功的典范。2000年,该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属下的《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 Bay Online、电视台WFLA-TV集中起来运行。虽然这几家媒体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集团设立“多媒体新闻总编辑”,管理协调三种媒介传播渠道的信息分流工作。大楼内部设有统一的突发新闻指挥台,能在第一时间将突发新闻传递给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体,并有专人指挥、协调对新闻的采访,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流畅性和新闻业务的协调性。

2 新闻载体性能数字化

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呈现边缘淡化、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传播终端数字化,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到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终端来作为新闻内容的载体,进入到人们的信息生活中。

有研究者认为,“经历了150年的历史进程,电信业和传媒业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从各自独立的产业状态逐渐发展为大媒体产业。基于产业融合而诞生的大媒体产业是一种具有跨国家、跨专业、跨媒介特点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产业群。”大媒体产业的形成打造了统一协调的技术基础和网络平台,提高信息传播的数字化竞争力,推进新闻载体性能数字化进程。

3 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

“融媒体”时代首先摒弃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和Flash集于一体,在视觉传达上打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有研究者认为,“媒介融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可以更多更方便的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的载体分离,载体的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内容。”

二、新闻学专业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融媒体时代”给我国媒体行业带来的全面改革,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学专业教学。目前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界限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以传统报业教学为主,缺乏对新媒体介入后的当前报业新状况的介绍;面对以网络为核心的各种新型传播技术,无力进行这些新技术的教学;过分强调专业细分,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媒体等专业人才进行割裂培养,难以适应当前不断出现的跨媒体集团所需要的复合型的新型新闻人才等等问题。笔者认为,在首先解放思想的大前提下,回归到新闻教学的学科架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平台等基本问题在当前的创新结合来进行突破改革,接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1 注重以新闻学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拓宽

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是在中国新闻教育长期发展的历史下形成的,课程设置的核心部分是新闻传播业务和新闻理论的根基。但是。由于长期以往的新闻教学介质形态的分割致使新闻学教学只传授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的专业知识,新闻类人才培养仍停留在传统媒介技术的需求上,同时新闻学的核心课程未能将快速发展的业界成果和日益深入的学界探索成果及时充实到课程体系之中,致使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受到程度性的制约。社会进步要求新闻教学应注重以新闻学为中心的各学科知识渗透拓宽。

首先,要在通识教育层面进行调整改革,通识教育应该涉及文化、历史研究、自然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经济学等等学科类,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平台,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去思考、认知社会,培养学生的良好新闻素质。

其次,“融媒体”时代的新兴领域需要大量的具备媒体融合理念与操作技术才能的人才。电信业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带来的急需媒体融合人才去设计精准定位的产品内容。新课题对高校教学的要求注重传媒学和经济学科的渗透,培养新型的传媒市场经济管理人才、市场观察人才等等。

2 重视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培养

目前,具有竞争优势的网络媒体需要大量兼具平面媒体、网络和广电等多种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国内多数媒体集团已经开始了部分融合。如报社纷纷办网站,广电集团办报办刊等。一些有前瞻眼光的媒体集团在品牌融合、管理融合、组织融合和营销融合上寻求突破点。然而,这些从事所谓的媒体融合探索工作的人几乎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的,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很少有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既能采用文字报道。又能进行网络、视频、广播等多种形式的报道。

高校新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室内上课、毕业前“粗放

式”的实习的学习形式,而是重视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为学生创造专业的实习机会,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兼容共举。比如学校可以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媒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务工作能;学校可以与电视联合建设专业平台,将学生融入可播出的时政性、新闻性电视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高端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流程和核心技术;着手建设具有媒介融合功能的数字化学生媒体实习平台,让学生全面体验新闻实务工作的完整过程;注重打造一个“融合性平台”系统,教学、实验、实习的融合和多种媒体技术平台的融合为培养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专业人才提供教学改革的新平台,实现培养目标――“全能型”复合型传媒人才。

3 强调从传媒制作者的角度培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融媒体”时代产生的融合新闻是各类型专业媒介新闻传播业务的融合,也是普通公民借助网络媒介参与新闻传播的一种“共享式”的新闻实践活动。当媒介组织之外的个人成为新闻传播者的时候,新闻媒体不仅更将“公众化”,而且将越来越多地扮演“公共交流平台”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公众的观点与信息传播与职业新闻人同样平等传播,信息传播的限制壁垒无体化。信息大爆炸引发的信息信度缺失,使专业的媒介传播系统也陷入了真伪难辨的困局。一系列的问题给每一个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提出了道德要求:遵纪守法、提高媒介素养。公民的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会正确使用“公共交流平台”,新闻制作者的媒介素养之一则应是培养社会大众正确使用“公共交流平台”。因此,对于公民的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新闻从业者的义务,对于即将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在校学生来讲,培养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是他们的基本素质之一,这应该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只有新闻专业学生(未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水平高起来了,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才会有更快、更好的提高。

4 加强对新闻学教师的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知识建构

现在我国高校的新闻学科教师基本源于新闻相关的本专业系列,大多“术业有专攻”,教纸质平面新闻的专心研究纸质平面,平时也只注意同报业界联系;教广播电视的只围绕广播电视的发展变化层面看传媒,通常也只将注意力放在广播电视行业;教传媒的往往把视角投放在网络传媒系统。这种术业只专攻的研究现象在融媒体时代已经呈现出新闻教学相对滞后与传媒人才需求的窘态。

第2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一、新闻专业教授语音知识的目标 

笔者在百度文库上看到一个“新闻与传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大纲”,其中,语音部分的大纲如下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地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重点讲解声调发音、音节书写、语音变读和规范化,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完整的了解,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常用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教材,对语音部分的说明如下: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为表音工具,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地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有了比较完整和深刻的了解,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新闻专业的大纲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么,按“新闻与传播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大纲”教学,只会使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在以记者、编辑为主要就业目标的新闻专业的课堂上给学生详讲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且在考试中提出默写要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笔者以为,新闻专业对语音知識的实际需要决定了新闻专业讲授语音知识的目标。实际需要决定于未来职业的需求。新闻专业学生主要从事记者、编辑工作,也有一些从事主持人、播音员工作,这就决定了新闻专业讲授语音知识的目标。 

一个目标是新闻写作,主要是制作新闻标题。比较经典、传统的新闻标题,往往是以语音知识为基础的,缺乏语音知识,就可能制作不出来经典的新闻标题。比如,195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引题“车辚辚马萧萧凯歌贯云霄”:2001年2月21日,《长江日报》新闻标题“垃圾山,垃圾山,害得居民苦不堪,不知几时搬?臭水流,臭水流,流到大街小巷头,行人个个愁!”这些新闻标题都讲究叠音、押韵。1995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新闻标题“兰佩紫菊簪黄千金觅红装谁为新人做嫁裳”,就讲究平仄和押韵。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新闻标题“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引题)为君报道春消息今年花胜去年红(主题)”;1982年12月10日,《文汇报》新闻标题“春风熏得远客醉直把店家当自家(主题)镇江饮食店热情待客真个名不虚传(副题)”;1999年3月11日,《钱江晚报》新闻标题“知否,知否,绿}肖红瘦(主题)连绵阴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华商报》2004年8月4日头版头条新闻标题“国足赢了全国人民笑了;国力走了陕西球迷哭了”,主标题都讲究平仄。这些标题读起来都很好听,但要有语音知识作基础才能做得出来。另外,新闻正文写作中有时也用到语音知识,这可以作为语音教学的一个小目标。 

另一个目标是通过普通话测试。根据2000年10月3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用普通话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播音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各行业据此制定了持证上岗的相关规定: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国家级、省级广播电台、播音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甲等(即97分及以上);节目主持人、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一级乙等(即92分至96分);话剧、电视剧、电影、广播剧等配音、表演演员,影视表演专业和主持、播音专业的教师、学生,普通话水平应不低于一级(即92分);解说员、广播员、话务员等,普通话水平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即87分)。 

二、新闻专业语音知识的教学内容 

目前,新闻专业并无专用的现代汉语教材,各大学一般选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根据新闻专业学生的未来需要对现代汉语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讲解适合新闻专业学生的内容。 

要从事新闻记者、编辑这一职业,就必须经常性地写作,也要制作朗朗上口的新闻标题,押韵、平仄知识就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元音的发音,韵母的发音,韵母的结构、押韵和韵辙、调类和调值,普通话的声调,古今调类和四声平仄等。另外,语气词“啊”的变读规律和字形变化学生也应该掌握。 

要想成为合格、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就必须要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师应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教学。 

一是对单音节字词的朗读。教师可以选100个音节,训练学生在3.5分钟内读完。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如下音节:贤、润、染、亭、哑、铸、狂、饱、敬、疮、铁、日、后、挽、罗、并、游、乖、凑、稳、仲、君、垦、屈、掐、酱、峰、账、焦、所、惯、椰、铂、碰、暖、碍、离、扑、龙、鸟、瘸、蛙、戴、密、帆、萌、承、滨、盒、专、栽、额、此、艘、雪、葬、夸、肥、薰、硫、宣、表、嫡、迁、套、滇、自、您、砌、藻、刷、坏、虽、滚、杂、倦、实、扯、寡、猫、屡、弓、拿、物、粉、葵、躺、肉、窘、内、雄、伞、摧、魄、而、沈、麻、养、盘、虎。

        二是对多音节词语的朗读。教师可以选100个音节,训练学生在2.5分钟内读完。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如下音节:勾画、儿童、症状、刚才、松软、撒谎、下来、半截儿、穷人、咏叹调、愉快、吵嘴、乒乓球、少女、原则、外国、篡夺、富翁、傻子、被窝儿、老头儿、群体、干部、乳汁、对照、未曾、感慨、家伙、灭亡、运输、连绵、小腿、戏法儿、牛顿、沉默、侵略、昆虫、意思、抓紧、机灵、声明、患者、觉得、排演、持续、佛像、赞美、红娘、昂首。 

三是对短文的朗读。教师可以选多个音节,训练学生在4分钟内读完。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如下音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以上三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学时及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具体要求多选几组进行训练。 

四是命题说话的训练。教师可以多准备几个话题,比如,“我喜欢的节日”“我喜爱的动物”“我喜爱的植物”“我的理想”等,训练学生在3分钟内表达完毕。 

三、新闻专业教授语音知识的方法 

第3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闻专业 案例教学 应用

新闻专业教育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专业,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媒介竞争与发展日趋激烈,如何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才能,较强新闻洞察力与敏锐感的人,已经成为新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范畴。因此,新闻专业教学面临着如何将新闻理论与实际结合,如何将新闻专业学习运用到实际采访中,如何培养新闻素问题等问题。由此而言,新闻专业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革尤为重要,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新闻理论形象化,枯燥的新闻课堂活泼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最早在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学中被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讨论、模拟案例等方法,将生动的案例贯穿深奥的理论知识中,从而让学生深刻了解课堂讲授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通过某个话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形成课堂中的互动,使教学深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是将现实生活场景和案例引入教学中,贯穿于理论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三是通过情景模拟,教师示范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

2.案例教学的作用

2.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容易流于形式般的讲授理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易提高,容易出现应付了事的学习态度。而讲台好比舞台,课堂简短几十分钟的讲授,要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的目光,就需要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将精彩的将理论知识融于案例中,这样才能牢牢抓住学生听课的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话题,实践教学模块也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模块。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情景再现于课堂,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3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堂讲授时间短暂,加之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在学生脑海中,往往是一带而过,未能留下深刻印象。案例教学,能将形象化的实例带到课堂中,并结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加之课堂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能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熟记于心。

2.4有利于形成课堂中的良性互动。

课堂教学应该是传与授相结合的,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不应该是单方面地教,自顾自地讲课,沉醉于一个人的世界。而学生更不可以忽视教师,无视课堂教学的存在。案例教学,可以融洽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分析的方法,教师与学生可以形成思想上的碰撞,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如何在新闻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通常高校新闻专业会开设以下主要课程: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业务、新闻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媒介经营管理、大众传播,等等,涵盖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在新闻专业教学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法成为许多教师讨论教学方法的重要问题。

3.1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新闻理论知识。

书本上的新闻理论知识往往是枯燥且不易理解的。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成为知识的储存器。许多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嘴上能说出很多新闻学概念,可是动手能力却很差。通过案例讲授新闻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述《媒介经营管理》这门课程时,可以通过讲授学生所熟悉的凤凰卫视的资本控股经营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相关联的一系列媒介管理的基本概念。这样课堂气氛就不会枯燥乏味,这样的理论讲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2通过情景模拟重现新闻现场。

据近几年新闻专业学生就业调查,许多学生毕业后未从事新闻媒体方面工作,原因在于很多学生连一个采访都无法独立完成,业务知识非常欠缺,缺少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新闻专业案例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情景,重现新闻现场。例如可以模拟《焦点访谈》的现场,让一部分学生当记者,深入采访某个话题,学习和锻炼新闻的洞察力,锻炼提问能力和反应能力。让学生明白一个新闻现场,要注意和抓住哪些新闻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如何把握,如何面对采访对象,怎样让采访不冷场,如何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3.3通过小组讨论形成主要观点。

新闻专业学生往往要求具备口头表达清楚、反应敏捷,新闻敏感度高,洞察力强的特点。讨论案例是指对某一内容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强化学习效果而组织学生对某一案例进行讨论从而形成主要观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经常运用此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各抒己见,碰撞火花,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其学会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好思路,应变现实环境。

4.在新闻专业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需注意的方面

4.1选用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近、难易适中的案例。

案例教学不可以盲目选择。不能纯粹为了讲解案例去讲,而应该根据实际授课需要,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近的案例。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现实感较强的。因此案例选择尽量避免选择那些疑难案例,超出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案例教学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仿佛听天书一样,那么讲授就没有任何意义。

4.2案例选用要有时效性,具有时代感。

新闻专业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它是一个时效性很强的专业,俗话说过时的新闻不是新闻,也是这个道理。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价值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案例时不选择缺乏时代感,很多年前,且过时的新闻案例。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大大降低,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4.3案例分析要深入透彻,总结问题。

教师的课堂讲授务必是调理清楚、主次分明、思维清晰的。尤其当讲授案例时,切忌模棱两可,含含糊糊。有些案例比较难,要条理清楚地向学生解释,有些案例比较复杂,要尽快给学生梳理出思路。要抓住案例当中所反映的问题本质,深入透彻地与学生进行分析,通过提出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了解。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得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锻炼逻辑思维,形成良性互动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燕娜.案例教学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长治学院学报,2011,4.

第4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总体来看,我国关于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中涉及“研究性教学”的比较少,大多是集中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改革”这两大研究领域,这与开展研究性教学程序较为复杂,没有现成的有效范式可供借鉴,如果实践效果不好往往得不偿失有关。当然,也有一些涉及新闻学课程改革的论文提及研究性教学,但只是作为论文中提出建议的一部分,没有对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开展进行详细论述。可见,探讨研究性教学在新闻学相关课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弥补学术研究上的缺憾,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他们适应新闻行业岗位实际的技能,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提出“问题教学法”,倡导“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这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为目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新的成果,通过对研究内容的深刻认识,产生新的观点,完善个人认知体系。“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性思维。

新闻策划是新闻学的专业课程,重在阐述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新闻策划在现实新闻行业中的具体实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本门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有其天然的优势,也更利于教师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研究性教学循序渐进地拓展到其他课程。

二当前新闻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教学缺乏实践环节

与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学等课程不同,本门课程的实践必须有专业平台的支撑。有些教师对于“实践”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对某个活动进行新闻策划并形成策划文书,但这样的策划方案必须经过媒介实体来检验,然而这是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得到执行的,也就无法验证它的可行性或执行效度,仅凭教师的主观认定来判断新闻策划方案的优劣,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新闻行业的从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新闻实务的直观感觉,只能从理论上来判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新闻策划的深入理解。

(二)缺少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很多教师把新闻策划上成一门偏重理论的课程,只注重新闻策划单方面知识的讲解,与之前教授过的课程断裂开来。新闻策划与新闻采访写作、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一次新闻策划依赖众多的新闻写作才能实现,而很多新闻策划行为的深层次动因都可以从传播学理论上追根溯源。通过现有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进行新闻策划”,但对“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新闻策划”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理解,同时对“在新闻写作中怎样表现策划的意图”这样的细节缺乏感知。

三新闻策划课程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践

(一)结合传播学理论讲授新闻策划的重点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精简理论的讲授,把重点提炼出来,留更多的课时用于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而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将之前已经教授过的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的知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加深对新闻策划的认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了解,为稍后将要开展的案例分析和策划实践奠定基础。

在实践中,笔者将“新闻策划的原则”“新闻策划的选题确定”“新闻策划的评价”“新闻策划的方案制订”作为讲解的重点;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对会议报道策划、典型报道策划、突发事件报道策划进行详细分析;开设两个专题研究,即“新闻策划与媒介经营”和“新闻策划与炒作”;在讲授过程中融入的传播学理论包括议程的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社会责任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等;同时介绍比较值得深思的观点,如“娱乐至死”、“危机传播”,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至于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新闻策划案例结合起来,则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选择案例的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范式。

(二)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在这个环节,学生正式进入新闻策划研究性学习的自主阶段,研究任务则是对报纸或网络上的某一新闻策划专题进行评述。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成员6~8名,设一名小组长,小组内经过协商合理分工。学生选取的案例不限时效性,近年内比较成功的新闻策划都可以作为分析对象,教师引导学生从事件背景、栏目规划、文本内容、版面编排、整体效果、媒介经营等方面对该策划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新闻学或传播学的理论对其分析。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出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能想出怎样的措施来完善这个策划。在这个环节,学生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以研究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对该策划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初步尝试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只是一名指导者、引路人。

这个环节的任务必须提前布置,教师理论讲解结束后,马上进入案例分析的课程模块。每次课安排一组学生讲述对某新闻策划的分析,每位成员都必须上台发言,发言的内容在小组内分工确定,一般由小组长进行综述。该小组的评述结束后,由其他组的组员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于理论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要及时指出,以便学生在稍后的实践环节中完善。

(三)提供新闻策划实践的平台

很多高校对“新闻策划”课程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往往以学生写一份策划方案为考核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新闻策划的平台。对此,要动用多方资源,确保学生新闻策划的实践得到落实。笔者与校报编辑部联系,遇到校园大事件时,请校报编辑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预留一个版面,用于他们实施新闻策划。学生策划的新闻专题可以包括新生军训、校园运动会、社团活动、节日庆典,甚至是带有商业性质的“校园好声音”活动等,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熟悉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开展新闻策划的热情。完成的方式依然是小组合作,成员与案例分析环节相同,小组间相互沟通协调,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策划,每次策划的实现形式就是在校报刊登一个专版,从栏目的设置和版面的安排,再到新闻稿件的采写,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学生不仅能完成新闻策划的实践,还能复习新闻写作的知识。

学生对于此次校园新闻专题的策划,必须经过调查和可行性分析,这是开展研究的必经环节,调查报告成果同样是作为实践考核的一部分。在实施新闻策划前,学生要对在校的老师、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利于在策划时根据受众的爱好和需求调整报道策略和版面设置。新闻专题刊登后,还要在校园范围内收集反馈信息,总结此次新闻策划的得与失。在这个阶段,学生充分经历了一次小型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只有经过实证调研以及行为分析,即有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新闻策划才能有明确的指向,实施效果才会更好。

(四)创建课程微博,利于日常指导

因为新闻策划实践的很多活动必须在课外进行,为确保学生遇到疑问时能及时得到解惑,在上课之初就创建一个课程微博,由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学生在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新闻策划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疑问,都可以求助,教师要每天固定时间查看微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另外,教师要勤于更新课程微博,内容可以是转发媒体微博或名人微博对于最近热门时事的见解,也可以是自己对某报纸或网站专题策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分享对事件的认知,或对于相关新闻策划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灵感,形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研究性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传统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必须改革,转为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平时表现、案例分析报告、作品质量、调查研究的报告组成考核的四个内容,权重分别为20%、20%、40%、20%,作品即实践环节的校报专版。考核的主体也由传统单一的教师评价,改为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主要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创新性和整体效果进行评价。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合理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峻颖,吴亚春,孙建.高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4).

第5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一、概况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在形态、内容、传播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数字化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使新闻工作者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时期新闻传媒界需要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新型传媒人才,而不再是某种单一的人才。

且看市面上广为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类移动媒介终端,它们的出现推动了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不同于以往的是,现在新兴的一切媒体都被通过各种应用软件整合到一个媒介终端上,移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与信息传输的同步化。尤其是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与平板,民众随时随地就能掌握大量新闻素材,这是传统媒介所不能比的。在这种情形下,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大量出现,新一代人的媒介和媒介使用习惯转变……面对这些新的情况,那些以往建立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几大主流媒体上的新闻传播规则正在受到挑战。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讲授已经陷入一种困境:原有的大众传播理论明显过时了,但是新的关于网络传播的理论却还没有形成,只有现象的讲解,而且讲解性的描述也是过时的,因为赶不上传播科技发展的步伐,新闻传播教育不能再以媒介形态来划分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数字媒体,媒介形态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已。所有的这一切,都迫切需要新闻教育对此做出迅速准确地回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须根据媒介大势和市场环境对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应变。

二、对教学的构想

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目前各大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存在两种专业建设模式,一种是以校内中文专业主要师资为依托建立的专业,另一种是以地方媒体业务精英为依托而开设的专业。这两种模式导致了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在教学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认知误区。在第一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其主要师资来源是高校中文专业的自有师资。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认知倾向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 课时的严重缩水,从而造成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严重后果。在第二种专业建设模式中,在地方传媒精英组成的专业师资引导下,学生被引入到大量的专业技能操作学习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其直接后果是学生缺乏深厚的理论积淀,缺少理论创新,表现出上手快、但是后期发展缺乏理论支撑的倾向。这两种认知误区都受专业师资来源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培养的学生都不具备理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结构。

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据学者调查称,美国新闻传播学院在课程设置中本专业课程占1/3,人文科学课程占2/3。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性地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成效显著。这说明掌握多方面知识、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也已经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加强与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通过联合培养、融合交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大多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基础。目前,地方教学型高校广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五大块组成,其中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素质选修课组成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组成了“专业课程”。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

总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目前来看,课程体系比例总体上是合理的,“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0%左右,体现了广电专业一贯的注重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说,注重通识教学,拓宽学科背景是目前媒介融合时代广电教学的一个总体趋势。媒介融合需要跨学科培养人才,和文学的交叉不失为一种跨学科的方式,将来还可以考虑开设像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哲学等学科的主干核心课程,进一步拓宽并丰富广电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人文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达到精一门通数门的地步。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不能仅仅局限于广播电视两个媒介的范围,要更加重视新媒体课程的开设,增加网络类课程、文化创意类课程、营销广告类课程的开设。在新闻学、传播学等概论型课程中要增加微博、社交媒体、移动新媒体等最新媒介形态传播现象、特点与规律的章节;其次,要开设融合新闻学课程,培养学生在不同的媒体环境中具备跨媒体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再次,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对民主与公平意识、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专业主义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行正确的孕育和引导,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意识的熏陶。

第6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课内实践教学;课程包;实施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08-02

新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而基于专科层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更是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怎样使学生成为会编会导会操作的新闻应用型人才呢?只有为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校内外实践体系,使学生在每一个动手环节都能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对于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更多的人着眼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实习活动,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各类专业课程时所应有的大量课内实践活动,而课内实践活动却正是学生学习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也是技能训练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充分利用课内实践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整个实践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平台,本文正是基于此点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课内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课内实践教学中,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侧重于理论的学习与讲授,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承袭文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有的学校在理论教学上安排了相当多的内容,却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理论不能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成为面对工作最为茫然失措的一批。这种状况正在为人们所重视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2.片面重视实践内容的学习。针对理论内容过多的情况,有些学校矫枉过正,又把理论的学习贬到了无用论的论调上,恨不能把所有的理论课和素质课都删掉,凡看到新闻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等字样的课程一律砍去,片面强调实践,仅盯住几个基本的电脑软件和操作技能,这种做法虽然一开始看上去学生的学习极富实践性,但实际上是使学生成为了只会操作没有思想的熟练工人,非常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这也是我们所不能赞同的。

3.重视实践教学,但轻视课内实践环节。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情况。无论是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还是开办专业集中营,或是专业顶岗实习,都是和课堂教学分开进行的。不可否认,这些环节在学生的实践训练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无法从课堂教学直接跨越过来,这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轻视这个中间环节,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巨大浪费:一是理论学习的浪费。学生无法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理论教学的成果被浪费了;二是课外实训环节的浪费。学生只能从头开始学起,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被浪费了。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内实践教学,那么学生就可以既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又很容易就进入到实践工作中了。

二、课内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知易行难。虽然我们了解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但要真正将之开展和完善起来,却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各门专业课程的性质不同,实践的方法多样,决定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只能是在摸清各类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试着把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类,分别进行探索。

1.基于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各校设置不同,不过基本上都会有《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闻道德与法规》等课程,这类课程正是课内实践活动最少也最难设置的一类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甚至不设置实践教学部分。这类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正是新生入校后开始系统接触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只讲理论没有实践,会让学生感觉专业学习枯燥乏味,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尽可能采取案例教学、情景创设、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把理论融于实践中,使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就会对所学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以笔者所讲授的《大众传播学》为例,在讲授人际传播时,开展“客观负责,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学生依次上台,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等,然后同学们会用小纸条的形式把自己对这位同学的认识与评价写在上面,最后这位学生可以收到全班同学们的小纸条,从这些客观善意的评价中,他可以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什么样子,和他自己感觉的有何不同,说明他在人际传播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极为欢迎,有学生说这些纸条是他所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这样就使得学生不仅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还能够真正掌握所学习的理论。

2.基于专业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技能,如《新闻摄影》、《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电视摄像》等,一类是电脑专业软件类课程,如《电子排版》、《Photoshop应用》、《影视后期制作》等。这些课程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特别突出,学生以掌握一门实际技能为标准,要做到拿过设备来就会用,所以大量的实践性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课程不必担心它们的课内实践内容不够,相反倒要强调一下理论性的传授。尤其在专业软件类课程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直接一步步地教操作,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练习,缺少高屋建瓴的理论性指导,学生很茫然,不懂得要根据作品的创意和内涵进行操作,做出来的作品也就缺少了精气神。所以即使是以课内实践为主的课程,也要在每次实践前创设情景,明确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针对学生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评,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基于专业素质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主要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如《艺术批评》、《中国语言文化》、《影视美学》等。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尝一尝梨子是什么味道,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笔者在讲授《影视美学》时,把课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讲授与经典赏析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影视审美的特质、电影叙事结构、蒙太奇手法、影片的剪辑、影视审美心理等基本理论,穿插结合三到五部经典影视作品的鉴赏,初步进入影视审美的境界。第二阶段为条分缕析阶段,即学生从前面的经典作品中选取最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精彩片断做成课件,从内容的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进行评析,阐释自己对于这个片断中视听语言的运用、蒙太奇手法、内涵的表达、故事的讲述等深层次的理解。第三个阶段为亲自动手阶段,指导学生分组分工,拍摄属于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使学生在创意中学习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在拍摄中去真正掌握镜头语言,在后期制作中理解剪辑的艺术。然后利用最后两周进行放映,剧组人员全体上台,介绍自己的影片和拍摄感受与心得,台下学生可以自由提问,相互交流,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这样学生就从抽象到具体,理论指导实践,真正理解了影视审美的精髓。

4.基于综合技能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这类课程是把所学同类媒体中的各类技能综合运用的贯通性课程。比如《新闻调查》,是学生在第四学期综合所学的所有内容,根据自己的新闻敏感度和对新闻内涵的把握,运用新闻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与报道,形成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的课程。学生在这类综合性技能课程中可以受到近似于职业新闻工作者的锻炼,使之最大程度地接近于真实的工作,也为进入实习工作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类课程的课内实践最重要的是掌握好学生的节奏和进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和监控,即使安排学生外出采访或拍摄,也要全程追踪,布置学生上交采访大纲、采访笔录、拍摄素材等原始材料,确保课程的有效有序进行。

三、保障课内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条件

有效地进行课内实践教学,不仅要挖掘和掌握各类课程的内部规律,同时还要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许多外部条件直接决定着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能否开展、开展的效果等。要想达成良好的课内实践效果,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尤为重要:

1.完善的课程体系。笔者所在的山东女子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生,每个年级的课程体系都是反复修改,力求能够做到最符合人才培养目的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形成了“明确职责,划分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明确职责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职责明确。一个成功的新闻从业者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什么样的课程能够提供和培养这样的能力和素养,那就开设什么课程。每一门课程在确定设置的时候就明确了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教师职责明确。每个教师在承担一门课程的时候要非常明确自己所讲授的这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具体要教会学生哪些技能或提高哪方面的职业素养,同时还要非常明确这门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交互辅助关系,不能出现内容重复或漏讲的地方。划分模块是指根据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从业岗位进行课程的设置。学生将来从事新闻工作,所面对的不外乎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新媒体三大类。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划分为三大模块,大致为第二学期为平面媒体课程,第三学期为电子媒体课程,第四学期为网络新媒体课程。每个模块的各门课程按照该种媒体所需要的能力分环节进行,最后又有一门该模块综合性的技能实践课,使学生能够趁热打铁,把所学模块各个环节的技能融会贯通。而每个学期的假期则可以针对本学期所学习的媒体布置和安排假期实践,进一步强化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哪怕最完善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配合才能得以实施。新闻专业一般都是从中文衍生而来,任课教师也大多是由中文类教师转型而来的,所以会存在诸如专业能力不足、对新闻行业不够了解、缺少职业训练等方面的问题,这就极大地影响了一些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这就要求各个学校要加强对新闻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3.教学设备与场地。这一点对于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设备没有场地,那么设计得再好的实践活动也是镜花水月。新闻专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需学会使用多种传媒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不可缺少的,决不是像以前那样只培养笔杆子就可以做到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加大课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投入,办专业就要专业地办,真正认识到设备和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供足够的设备和场地,让教师和学生无后顾之忧,才能放心大胆地设计和开展各项课内实践教学活动。

4.灵活的教学管理。大学教育无论是从教和学哪方面来看都不应该是个固定的模式化的过程。专业和专业不同,课程和课程不同,一刀切的制度化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实践的分散性,你采访一个人总不能许多人对着一个人进行采访,也不能把许多采访对象集中到一块进行采访,你抓新闻的时候新闻的发生总不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方,你安排实习的时候总不会只一家报社或电视台接受你大批的学生。同样,同是新闻专业内的课程有的比如《新闻编辑》、《影视后期制作》、《电子排版》等可能适合集中在教室内或实验室内进行讨论切磋或情景演习,但有的课程比如《新闻采访》、《新闻摄影》、《电视节目制作》、《新闻调查》等就必须走出去,不走出去就无法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东西。这些不同肯定会增加教学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但我们认为这种付出是必要的和值得的。学校行政部门的定位不应该是管老师、管学生,而应该是配合老师,服务学生,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才是学校之为学校而不是行政机关的关键之所在。

总而言之,新闻采编与制作作为一个专科层次的新兴专业,无论在教学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想要达成使学生成为合格新闻从业者的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不断地完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和完善保障这种教学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各项条件,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有理论深度和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第7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民族地区;新闻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高速度、大规模的发展态势,包括在民族地区的各个高校,新闻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新闻课程、设立了新闻专业。民族地区新闻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人才,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主要从北民大文史学院新闻实践教学的探索,来探讨民族地区高校新闻教学如何搞好新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新闻学专业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性的学科,因此实践就成为新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这一实践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将课堂学习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闻采写的操作能力,不断积淀新闻采写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实践活动查漏补缺,不断检验已有的新闻专业理论和知识系统,并进一步弥补或纠正课堂学习的不足和失误,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一、我院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教学的依据。以往的教学计划中,虽有实践环节设置,但没有具体明确的实践内容、实践时间、实践周期及评定方式等,这就很难把握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现在把它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内,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制定明确的实践大纲,从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角度出发,确保实践体系的具体可行。这项实践教学刚开始是每门课程随机安排,有很大的随意性。2004年新闻专业独立招生后,在专业计划修订中,专门设置了课程实习环节,使之在时间安排、经费使用、成绩考核等方面正规化。

(二)采用集中实习方式。不少新闻院系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自主实习。学生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分散到各类媒体,免去了学校集中联系实践单位的困难,亦节省了学校安排实习的资金投入。学生寒暑假自主实践表面看既锻炼了学生又解决了学校的困难,但由于学生社会关系资源的有限性会导致学生实践媒体的单一性、低层次。而学生实践的随意性、学校管理的松散性,往往使实践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作为学生的第一次实习我们采用集中实习方式,系里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地点、统一安排交通住宿,专业教师带队指导现场采写编,增强了学生信心,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三)对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考核。为防止实践流于形式,提高学生对实践的重视,明确规定所有新闻专业学生必须完成这个实践教学环节,取得相应学分,根据学生在实践中采写的新闻作品数量和质量评定成绩,记入学分成绩。考核是否客观公正,也是影响到学生积极性和实践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考核小组成绩,会出现有不认真的学生浑水摸鱼的情况,实践效果无法保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了分组实践,考核个人,划分等级的考核制度。以小组形式进行实践,把量定到个人,整体是以小组形式完成,但等级考核要落实到个人,给每个学生打分。同时利用新闻专业的特性,拉开不同层次学生的等级,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实践效果。

(四)新闻各专业业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前新闻专业实践活动方式往往较为单一,各门课程各自安排实践,缺少彼此间系统联系,缺乏培养目标的有机整合,也很难满足学生提高新闻综合能力的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把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等课程实践教学统一集中进行,满足了学生新闻综合业务技能的需要。

(五)加强实践教学的安全工作。全系教师全力以赴、确保安全第一。为明确安全责任,实践前系里要求每个学生签订了《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新闻传播系校外教学实践安全保证书》,每个教师分组负责,除了进行业务指导,还负责纪律安全管理,由于组织有序、措施得力,几年实习过程中,在学生人数多、教师有限情况下,未出一件大小事故,安全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

(六)实行专业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联合的双导师指导。这样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既有专业教师的理论高度,又有媒体记者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了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截至2011年5月,已带领五届学生四百多人,先后前往宁夏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灵武等县市城市、农村、工厂进行采风,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采写的一些优秀稿件,在《吴忠日报》、《固原日报》等地方媒体上大量发表。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体会了从事新闻采写的甘苦,锻炼了吃苦耐劳的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了新闻采写编评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新闻的热情,提高了学生作为未来新闻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民族地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由于历史人文等原因,西部的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基本上沿用的仍是传统的报纸新闻学的理念,对现代新闻传播理论缺乏相应的吸纳,教学内容封闭性较强,社会实践活动少,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在新闻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少有介绍,现有教学硬件设备老化,致使教学环境与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状况脱节。一些人认为民族地区经济科技发展比较落后,今天所说的数字化、多媒体,对于边远地区的一些学生来说可能听到没听过。学生毕业后这套系统与技术也不见得在一些地县立即实行,学生只有掌握了现有的新闻学知识,到地区级或县村级的单位就算不错的人才。花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最新的技术学习上,在民族地区太过于超前,没有这个必要。其实按照我国广播影视科技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全国各地县乡已基本完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迫切掌握现代科技技术能力的要求离我们并不遥远,现有的技术教育手段及观念急需更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备前瞻性。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新设备的购置中,如中等档次的数码相机、摄相机、非线性编辑机等,让民族学生有机会在学校当中就接触到最新的知识与资讯用国际化数字化的概念武装其头脑,这对他们以后到一个暂时比较落后的地区开展工作更能发挥作用。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匮乏。在民族地区新闻师资力量不足现象尤为突出。在目前民族地区成立的新闻院校或系级单位中,原班人马几乎都是中文系的教师。当前高校进人至少要求必须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然而目前新闻传播类硕士、博士研究生相对还比较缺乏,此类人才毕业后多留在大城市的媒介或较好的科研单位,以报寒窗之苦。如果没有特殊的优惠条件,这些人才很难来到民族地区新闻院校工作。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如果不采取灵活优惠政策主动出击,恐怕师资匮乏的现状难以改变。从客观实际来讲,新闻教育不同于别的文科教育,它在实践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缺乏具体的新闻实践经验,他们所传授的内容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不能很好地了解市场及传媒需求,难以给学生在具体实践方面提供有效的思考和建议。 转贴于

(三)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一方面,大部分院校开设了新闻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的缺乏使教学基地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新闻媒介事业比较落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数量相对较少,容纳新闻专业学生实践实习数量有限。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新闻专业学生的瓶颈之一。

三、关于民族地区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开设媒体实务课。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全球化,民族地区对内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传媒彼此交融,界限日益模糊的的大趋势下,大力加强民族地区学生融合新闻传播原理与网络传播特性的能力。媒介实务课程的开设应是全媒体的,以适应媒介融合的需要。要根据专业的不同分别确立专业必修专业限选和自选课几个类别。比如,新闻学专业学生必修《报纸媒体实务运营》《网络媒体实务运营》,可选修《广播媒体实务运营》《电视媒体实务运营》等;广电专业的学生必学《广播媒体实务运营》《电视媒体实务运营》,可选修其他实务课程;对学新闻学专业网络传播方向的必修《网络媒体实务运营》,选修其他实务课。实务课要全仿真地开展,从捕捉新闻线索开始,到最后做出版面、电视节目和网络新闻来形成报纸、电视或网络媒体的真实模样与形态,并传播到受众。为此,学校要从硬件投入、课程建设等方面对媒介实务教学予以政策扶持,加大相应的科研支持力度形成从师资、硬件、流程,到理念的系统归纳、总结和升华,构筑“全能培养”的核心阵地。

(二)整合校园媒体,打造媒介“整合新闻”的实践教学平台。美国新闻人才的培养基地——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以自办商业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荣。该学院多年以来一直实行着被其他新闻院校所推崇的人才培养模式——“密苏里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新闻实践,是培养新闻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课堂和报社编辑部、教授办公室整合在一起。“密苏里模式”相当独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都难以复制,但“密苏里模式”所倡导的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的培养有相当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主要采用建立实践基地来完成实践环节,但民族地区高校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经费紧张、容纳学生有限等诸多困难,这使得学生专业实践的稳定性受到制约。目前,多数校园媒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管理体制上缺乏统筹规划,校报、广播站和校园网隶属于不同部门,各自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采编队伍和运作机制,资源未能有效地整合,媒体间缺少互动,因此,若学校能整合校园媒体,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采编队伍,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分批到校园媒体进行实践,把学生的实践成果纳入课堂教学的范围,这样统筹汇总校园信息,实现人力和设备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宣传效果,更能为学生搭建“融合新闻”的实践平台。

(三)建立与“全能培养”相匹配的教学科研多元化评价体系。鼓励师生从实践性成果的角度获得价值认可,与业界新闻实践活动接轨。高校对都有激励措施,其实建立对新闻实践活动取得成果的价值等同的评价体系也非常重要。比如,教师带学生到媒体实践,应折合成与课堂教学相当的工作量;教师在实务教学时进行新闻策划,被媒体采纳、报道后反响良好的,应视为与科研同等重要的成果加以奖励;教师携学生在媒体开专栏,发表报道或评论效果良好的,应视为教学成果予以奖励;教师发表的有影响力的新闻或获奖作品可作为科研成果享受学校奖励等等。

第8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一、教学具有针对性

1、教学目标的确定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沿袭教育部对汉语言专业的要求,要根据新闻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就业趋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调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比如,把语言理论研究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强调突出学生对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2、教材的选择

一些教师在给新闻学专业教授现代汉语这门课程时,仍然使用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强调知识性与专业性,而传统的现代汉语教材教欠缺实用性,因此造成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与新闻学专业实践脱节。可见,针对新闻学专业要选择适合的现代汉语教材。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目前,新闻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大多采用黑板+粉笔的授课媒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这种现实也加剧了新闻学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抵触与厌学情绪。因此,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组织课堂实训环节,即兴评述、小组讨论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师应该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引入教学体系,这样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三、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现代汉语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个部分,其中语音和语法占主要位置。以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为例,要在48个学时内安排这五个部分,要做到重点突出,切忌重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选择性的忽略那些繁杂的理论内容,围绕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压缩语音部分的比重。应用型三本院校的新闻专业在大一时大多开设有普通话课程,学生已经对语音知识进行了详细的学习和训练。因此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部分应该少为宜。

其次,应重视文字部分的讲解。新闻工作者如编辑、记者、校对人员等都必须规范用字。当前新闻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文字部分所在比重较少,一些老师认为其不重要甚至忽略不讲。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规范使用汉字、标点符号用法以及汉字的书写等等是完全有必要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适当补充。

第三,词汇部分应充分重视。人类进入Web2.0时代以后,新媒体出现迅猛的发展态势,这样也使新词语和一些网络语言迅速流行,这样也带来语言规范化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词汇部分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其词汇的规范化意识。比如,选择一则新闻稿,让学生找出其中使用不合适的词汇并说明原因;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语言以及人们的用词习惯,掌握方言词、外来词、熟语以及习惯用语等的词汇构成与使用规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语法、修辞部分应该强调其实用性。

第9篇: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关键词:3G手机 课堂教学 功能

3G即英文Third Generation,指第三代数字通信。相较于1995年问世,只能进行语音通话的第一代数字手机和1996到1997年出现的增加数据接收功能的第二代数字手机,第三代的优势在于其传输声音和数据速度上的大幅度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3G手机可以说是通信业和计算机工业相融合的产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呼这类新的移动通信产品为“个人通信终端”。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给另一台手机或电脑,或从电脑中下载某些信息;用户可以用3G手机直接上网,查看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有不少型号的3G手机自带摄像头,这将使用户可以利用手机进行新闻直播,特别是3G手机快速上网、可视电话、网络游戏、视频社区的功能,特别值得我们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育工作者关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6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2.77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4334万人。手机网民在手机用户和总体网民中的比例都进一步提高。

根据《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与3G用户调查报告》,使用3G手机上网用户的年龄分布集中在20~29岁之间,该年龄段的用户群体占到3G手机用户总体的59.5%。10~19岁的用户占到了25.0%,也是重要的3G用户人群。3G手机上网用户的学历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高中、中专和大专群体。3G手机上网用户中,学生用户所占比例最高,达23.3%。各运营商在校园开展的3G推广和套餐优惠,是目前国内3G中学生用户为主体的重要原因。

此外,这次调查还显示,使用3G手机上网的用户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约为105分钟,手机上网的频率较高,平均每天使用3G手机上网高达5次,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影响力逐步提高。在3G手机上网用户对手机上网的使用中,手机上网浏览新闻的使用率最高,达94.8%,手机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手机搜索的使用率也较高,达58.7%。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上使用3G手机上网浏览新闻、查阅资料、记录新闻现场信息、编辑和新闻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新闻专业教育工作者是否应该重视3G手机的先进功能,并适当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一、便于传受双方接触新闻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苦于找不到学生也接触过的新闻案例进行分析,难以达到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新闻案例一旦进入书本,往往已是旧闻,失去了时新性,有时甚至是学生已经熟知的新闻事件,新闻价值大打折扣,在课堂上教师再反复深入地分析,也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就更是难上加难。此外,教师强调新闻的时新性,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介绍教材之外的新闻案例,往往只能选用消息一类的短篇幅新闻,如果选择的新闻篇幅长则要么需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对新闻专业理论领悟的广度与深度,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3G手机用户可以随时上网浏览新闻,了解最新的媒体关注焦点,如果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还可获得更加全面和详尽的某一新闻热点的相关信息。这一特点恰恰可以满足新闻专业师生在课堂这样相对封闭环境中,对鲜活的新闻案例的需求。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指定网址的新闻链接,让学生迅速而且较深入地了解新闻内容,再进行适当的理论分析,使学生通过新闻现象看本质,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掌握新闻规律,运用于新闻实践当中。

二、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运用课堂提问,组织课堂讨论,引导新闻策划,模拟新闻采编情景等灵活生动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和实践,解决在新闻采、写、编、评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寓教于乐中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这毫无疑问会提高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而学生在课堂这样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独立完成复杂的实践任务总会遇到困难,仅靠书本知识和一位教师的单方面指导,即使解决了问题,也难以迅速融会贯通新闻专业各门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因此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3G手机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短期或移动上网查阅资料,更可以利用视频社区功能随时向其他专业教师、其他专业同学或相关专业的朋友寻求指导和帮助,不仅可以迅速而且有效地解决问题,还能够融会贯通相关专业的知识,训练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目前的GSM移动通信网的传输速度为每秒9.6K字节,而3G手机最终可能达到的数据传输速度将高达每秒2兆字节,可以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进行多媒体通信,相当于为师生双方提供了随时可以利用的资料库。

三、便于学生采集新闻现场信息,完成新闻作品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常常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完成新闻信息采集,课堂上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完成新闻作品,并进行作品点评。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事实本身是瞬息即逝,如同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在相对传统的媒介环境下,教师无法对学生课下新闻信息采集过程进行有效地把关和指导,学生经验和能力不足,纪录现场信息的方法又单一,容易疏漏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教师只能从新闻作品中发现问题。这时采访过程已经结束,又不能重造新闻现场,教师只能逆推现场,让学生通过回忆而不是详尽的新闻现场记录去完成作品,这样往往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进而影响教学效果。而3G手机摄像、摄影和可视电话功能不仅丰富了学生新闻采集的手段,其手机定位和监测、控制功能更便于教师对学生新闻采集活动进行引导和把关,一方面,为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作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学生在新闻现场的活动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采访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改善教学效果。

四、便于及时编辑并新闻,实现新闻价值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掌握新闻的基本理论,以及采、写、编、评的基本原理和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相对传统的媒介进行新闻的写作和编辑,进而完成文本作品,或者音频、视频作品,往往占用大量的授课时间,新闻的时新性难以保证,还不能进行及时迅速地和传播,不能实现新闻价值,这显然会影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而3G手机能够对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编辑的功能,以及即时便捷的上网功能,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新闻作品的制作周期,减少课堂授课的课时量,而且能够及时新闻作品,实现新闻价值,真正让受众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根据受众的反馈改进新闻实践。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完成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只走新闻制作流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评判出新闻作品的成功与否。比如,目前3G手机的上网功能,结合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方便快捷的微博正迅速成为学生自发传播新闻短消息的平台,如果专业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干预和指导,微博可作为学生自觉新闻作品,实现新闻价值的一种最简单便捷的手段。当然,随着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提高和3G技术的发展,新闻专业师生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开发其他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作品制作和方式。

五、便于接受反馈信息,改进新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观察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应实现实时反馈,通过课程考查和考试实现普及反馈,或者纸条、短信等方式实现抽样反馈。师生之间的交流手段有限,一方面,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及时地反馈给任课教师,学生难免产生被忽视的自我感觉,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进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3G手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给另一部手机或多部手机,而所需时间可能不到一秒,当然也可以快捷地传送到一台电脑或多台电脑,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传播过程。这样,学生和教师不仅可以在课下进行广泛的交流,还能够在课堂上自由交流。除此之外,3G手机用户的这种交流方式使得传受双方拥有的话语权逐步平衡,在传播过程中地位变得平等,将改变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使得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因此,3G手机将促进师生之间融洽相处,为创建和谐校园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