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交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调查当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结合访谈结果,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做准备。经某中学学校领导同意,对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部分学生发放量表,共发放量表900份,收回880份,回收率97.8%。然后删除不适合作答的量表(如有规律性的作答、缺失作答、波浪式作答和同一题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等),最后得到有效问卷857人。其中男生388份,女生469份。研究工具采用SCL-90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涉及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该量表按照5级评定,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本文采用了龚耀先教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标准化版本。问卷的儿童版共有88个项目,包含4个分量表。EPQ建立在艾森克提出的外倾性(E)、神经质(N)、精神质(P)三种人格维度理论基础上。N维度反映情绪稳定性,最不稳定者为神经质。E维度反映内向和外向性,P反映精神病质倾向,L(撒谎)作为效度量表使用。研究采取团体施测,在获得被试的知情同意后,采用纸笔测验的方式,由经过训练的主试进行施测。统计分析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1.SCL-90和EPQ的独立样本t检验以各因子≥2作为异常标准,共检出217例,其中女生128例,男生89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5.20%,女生检出率为27.29%,男生检出率为22.9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Χ2=4.21,p<0.05)。以性别分组,对SCL-90和EPQ做独立样本t检验。SCL-90的结果表明,在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和恐怖上性别之间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得分上从高到低依次是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症状、偏执、躯体化、精神病性和恐怖。EPQ的结果表明,在神经质和精神质上男女生有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得分高。2.SCL-90和EPQ的相关分析从SCL-90和EPQ各因子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躯体化、强迫、抑郁等和总分与神经质及精神质均有显著相关,与内外向呈负相关或者虽呈正相关但无显著差异。这表明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在改善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时要考虑到人格因素,如何改善中学生的性格,不仅有助于行为的改善,更利于长远发展。测量结果表明,25.20%的高中生有心理问题,这与国内外研究相似,女生检出率为27.29%,男生检出率为22.93%,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比男生差,表现在躯体化、焦虑和恐怖上。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合可以看出,不仅客观调查中学生心理问题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中学生自身也感到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更多的心理问题出现在关系敏感、抑郁上,这些都与人际交往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下一步进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改善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人际关系团体心理咨询对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访谈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亟待发展,而且中学生本省也有提高心理素质的需求,所以研究二拟采用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采用实验的方法,探讨在人际交往中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性。为了防止学生的期望效应,采用班级整体辅导的方法,首先在高一高二随机抽取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4-18岁之间。实验对象分为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46人和52人;对照组包括高一高二各一个班,分别为51人和53人。男生113人,女生89人。研究时间从2013年3月到2013年7月。为了防止测量对后期实验的干扰,研究二采用了不同类型的量表施测。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包含207个题目,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具体化为22个因素。16项人格因素问卷,由卡特尔根据人格特质说,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编制而成。研究采用前后测实验设计,同时使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量,之后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干预结束后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表一)首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前测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认知、个性和适应性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再次对实验组对照组的16PF前测分析,结果发现除敏感性上有差异外,其他人格因素的差异都不显著。团体辅导能够使中学生心理素质提高,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下降,经过实验处理的学生变得更善于处理学习和人际问题,身心发展更加健康。冯正直、张大均的研究认为心理素质包含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维度,认知是心理素质结构的基础,个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核心,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结构的表现。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认知结构差异都不显著;在个性和适应性上前测差异不显著,但实验增量的差异显著。这表明人际关系的团体辅导对中学生提高还是个性发展和适应性能力增强上。另外我们还使用16PF探讨了中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人格的变化,结果发现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和有恒性上有显著增加,幻想性和忧虑性显著下降。表明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后,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做事风格更加沉稳。与心理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却减少,在人际交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三、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流程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流程
(一)准备阶段
时间:2021年1月6日~1月12日。
1.由学习中心组织学生学习本流程;了解各专业选题;熟知写作时间安排。
2.学生应仔细阅读相关要求,了解论文写作流程和各阶段时间要求。
3.学生在公布的题目中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题目。围绕选题,搜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认真考虑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中心、主要观点以及主要论据、写作的框架。做好写作前的准备。
4.《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各专业论文选题》等公布在我院首页(首页→西大网络教育网→教学指南→论文写作安排栏目中)。
5. 《网络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南》相关视频请登录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栏目中查看。
(二)写作过程
1.提交选题与提纲
时间:2021年1月12日~3月2日。
学生在此期间,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 “论文写作”→“论文选题”中进行选题,为了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我院所有专业的选题均有人数限制,当选择同一题目的人数达到限制人数时,只能选择另外的题目。
学生根据选题搜集资料,起草论文提纲在“论文提纲”栏中提交提纲。论文提纲应列入文章的纲、目、结构、层次等基本要素。写明论文的中心、重点、主要观点等。
论文选题及提纲提交截止时间为3月2日24时。如未按时选题及提交提纲,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2.查看指导教师
时间:2021年3月5日以后。
学生在此时间后可查询本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
3.初稿写作与提交
初稿写作包含初稿一稿和初稿二稿两个阶段。
一稿时间:2021年3月12日~3月30日。
3月5日~3月11日为指导教师审阅提纲时间,学生于3月12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提纲意见,学生按照论文提纲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一稿写作,初稿一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一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一稿。论文初稿一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3月30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一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二稿时间:2021年4月7日~4月27日。
3月31日~4月6日为指导教师审阅初稿一稿时间,学生于4月7日后,查看指导教师给出的初稿一稿意见,学生按照论文初稿一稿和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进行论文初稿二稿写作,初稿二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初稿二稿”中以附件形式上传论文初稿二稿。论文初稿二稿提交的截止时间为4月27日24时。如未按时提交论文初稿二稿,则视为放弃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系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论文写作中。
4.终稿写作提交与论文
时间:2021年5月5日~5月27日。
4月28日~5月4日为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初稿二稿时间,5月5日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初稿二稿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充实、完善,最后形成终稿。终稿必须按论文写作的格式要求完成,以WORD文件保存。在 “论文写作”→“论文终稿”栏目中提交。提交后,点击“”进行论文检测,论文终稿重复率大于30%成绩为不及格。论文终稿提交和的截止时间2021年5月27日24时,截止日期后,系统将自动关闭,未按时提交的学生将自动转入下一批次,重新开始论文写作。
每位学生有一次免费。数据返回学xxx台大概需要5分钟,平台在20分钟内不能反复。完毕可以在学xxx台查看报告。
5. 终稿纸质版本提交
时间:2021年6月15日前。
学生应按论文格式要求打印终稿,在规定时间前交一份到学习中心备案。
二、学位论文答辩
(一)学位论文答辩申请
2021年6月4日~6月9日。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为6月4日~6月9日,在 “论文写作”→“答辩申请”中申请论文答辩。
(二)学位论文答辩
所有申请授学位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重复率小于等于30%且终稿成绩及格及以上方可申请论文答辩。答辩时间在2021年6月中下旬。具体答辩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三、论文成绩
2021年6月上旬毕业论文写作成绩。
2021年6月下旬论文答辩成绩。
(一)论文终稿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将取得相应的学分;成绩不及格,不能取得相应学分。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学生可自行决定何时重新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二)论文答辩成绩在良好以上(含良好)的本科毕业生且符合学士学位全部条件者可以申请学士学位。
四、特别提醒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选题、提纲、初稿、终稿环节务必在规定时间之内及时提交。截止后系统关闭,不能再进行相关操作。
(二)达到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条件,因各种原因没有按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根据我院论文写作安排可再次参加毕业论文写作。
(三)本次论文写作不及格的学生只能按下一次写作的时间要求重新选题,重新开始论文写作流程。需要重写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登录我院在线学xxx台在“论文写作”→“论文重写申请”中申请重写,经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设计)写作批次。
(四)写作过程中请学生定期上网关注指导教师评语,关注我院的通知公告中关于毕业论文的相关信息。
(五)在提交了初稿或终稿后,可以下载论文初稿或终稿,查看能否正常打开,确保提交成功。
(六)论文初稿自愿,论文终稿必须。论文终稿重复率小于等于30%论文为有效论文,可以提交到论文系统。教师批阅终稿后终稿成绩为及格及以上,学生可申请论文答辩。
(七)美术专业毕业作品版面及邮寄要求
美术专业的毕业作品(国画、油画、设计创作)要求国画四尺对开、油画半开、设计八开素描纸,作品上有落款、名章及作画时间(近期作品一幅),作品背面左上角标明学习中心名称,学生学号及姓名。
学习中心寄送美术论文时间:2021年4月20日—5月10日期间(以邮戳为准),其他时间邮寄的概不处理。
邮寄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成教办公室邓萍 (收)
联系方式:023-6825407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成因,自我超越
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由于大学生个性因素以及其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导致有些大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出现偏差,陷入误区,给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造成了一些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团结,也影响个人的学习、生活与今后的发展。
1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种种表现[1]
1.1 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
由于大学是一个半开放型社会,人的交往更加复杂,对人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时,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重者还会出现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社交恐惧怔”。
1.2 交往行为经济化明显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加深,大学生的角色多元性在增加,人际关系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是越来越显示出经济性。许多学生在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的基础上,一味的追求高品质、高消费的生活,这使得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压力,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或“日光族”。
1.3 交往存在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都处于发展阶段,认知结构不成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认识自我时,如同照哈哈镜一样,不能清晰客观地反映自身,要么表现出过分自信,要么表现出过度自卑。论文格式。
2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成因[2]
2.1 社会客观原因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观念的转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事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及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存。人们原有的观念与新的观念发生冲突, 多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目标多样化,多元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传统义利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开始困惑,而群体目标的多样化让大学生迷茫,最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大学生观念的转移。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人的主体性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讲求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特征反映在大学生群体中,便更多体现为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性增强,交往中注重塑造和体现个人风格,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增强,并关注彼此利益关系。因此,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虚假色彩的交往互动行为增多。
最后, 教育体制和成长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弗洛伊德等著名心理学家都曾多次强调,个人成长环境和背景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应试和升学竞争, 青少年的成长从幼儿园开始就充满荆棘,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形成了某些先天的、明显的缺陷。
2.2 个体主观原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人际认知、人际印象、人际沟通和人际冲突处理不当四个方面。
人际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要求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均呈良性状态。交往主体在认知阶段出现偏离,均可造成人际调节、选择和适应性困难。论文格式。
人际印象是通过人际交往而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的客体形象。人际印象具有其整体性、一致性、主导性、比较性和联想性特征。故而,心理学角度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都可能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出现,并发生偏差。
人际沟通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 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的过程[3]。人际沟通的有效性受较多因素干扰,如发信者与接信者的个性存在较大差异,发信者的语言表达与接信者的领悟能力的差异造成困难。若交往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网络观等存在差异时,人际沟通同样会出现障碍和困难。
人际冲突虽然有助于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等积极面,但若处理不好,就会给交往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3 文化传统影响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掀开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
因此,当我们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时,文化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切入点。人际关系是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在人际关系中延续、传递,文化又塑裹着人际关系。文化传播具有社会教化和社会交往的功能,可以说,文化是一种同化力量,是大学生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然而,正如前面所说,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学生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契约化、合同化和更加开放的人际关系打破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思想中的“仁”、“爱”、“礼”和“宗亲关系”模式,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大学校园中膨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超越
3.1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
良好的人际交往意识对人际关系的意义非同小可。尽管大学生们每天也都处在各式各样的交往环境中,但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良好的交往意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处于交往中,有的学生甚至远离人群、自我封闭。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树立正确的交往动机的良好交往意识,让学生认识交往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
3.2 要增强自信,消除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人际关系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他便在交往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学校培养学生在交往中应该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完全的自信,才能完全放松,从而显得坦然自若,沉着镇定。
3.3 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策略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5]。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交流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大学生由于年轻气盛,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总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往往忽视了倾听对方的发言,与老师、学校领导、用人单位等交流时,若言语盛气凌人、不注意倾听,造成的后果及给人的印象将是不完美的。
3.4 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评论,不因一时一事评价人
每个人为人处世受到别人的评论是很正常的,不要轻信主观感受,不要浪费时间去揣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同时也不应该以一时一事来评价一个人的好或坏。在与人交往中应具有宽宏的胸怀,要有“让人不为丑,饶人不为痴”的大度大量,不为社交中细小矛盾纠缠而斤斤计较。
3.5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可能紧张、羞怯时,就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他人觉得你对他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样就阻碍了彼此关系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应该多创造一些学生交流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够镇定下来,早日融入集体生活。论文格式。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是可以改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和训练来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当然,纯粹增加交往技能可以改善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但并不一定能促进个体的人际相处关系[6],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大学生自己主观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天保.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归因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2(16).
[2] 刘娜,王秀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7).
[3] 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组编.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23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
[5] 刘卫民.化解高职院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6,(1).
[6] 刘庆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7,21(4) .
[7] 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7(61).
[8] 吴广宇.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2(28).
人与人之间达到密切合作,必须要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否则所从事的工作将会处于处处碰壁、困难重重,甚至失败之境地。
因此,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取得事业成功,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思想政治课教师也不例外。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呢?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培养学生树立交往意识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人际交往能力,除了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的社会中逐渐培养锻炼起来的。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对人的行为有支配作用,要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人际交往能力,需要个体有意识的去和别人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愿和别人主动交往,即没有人际交往意识。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交往意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脑袋里时刻有交往意识,有交往欲望。
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节、情景向学生传输交往意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交往欲望,使学生容易产生交往的冲动。同时传输给学生正确、妥当的交往技巧和交往艺术。使学生乐意交往、善于交往,从而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在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中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除了重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外,仍然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师通常应该在班上设立政治学习兴趣小组,并且每个小组由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
学生参加到政治课学习兴趣小组,互相经常接触,研究学习,探讨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不过,在分政治学习兴趣小组时,应该考虑到有意识把善交往的学生和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把不善交往的学生分在一起,就会使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能搞好学习,而且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增强,不善交往的兴趣小组的学生不仅不能搞好学习,而且也难以培养出人际交往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安排一定时间、给出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在自己组内进行情景应用、模拟交往的活动,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往、交流活动。
这样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会了人与人的交往,并培养了学生的自我交际能力以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三、在问题讨论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很多方面都是可以通过问题讨论来达到实现的。问题讨论指的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最终达成共识的活动。
这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大力利用问题讨论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在心得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设置了"心得点滴"栏目,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一课后,写心得点滴。我认为这个栏目的设置有许多好处,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把课堂小结的任务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领会程度,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小论文的写作水平。
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各自的心得点滴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通过谈心得体会,学生之间可以促进互相了解,互相沟通。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心得点滴,并面对面口头交流。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交流,也可以是分组在组内进行交流。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其发言的心得进行评价,使师生之间更进一步得到了解、互动。 五、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活动课,是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后由知转化为行的有效载体。它分为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列为一定教学学时计划的活动课和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活动。由于这两种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实际能力。
因此,它总是许多学生在一起开展,只能通过合作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为学生交往提供了难得机会。如果经常开展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活动课内容开展活动,同时也要精心设计课外活动开展的内容。
活动课的内容要精心选择,主题要鲜明突出,足以激发和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这样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和动力来参加各种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交往的能力。
六、在教材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精神指引下的七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待人真挚热情,建立真挚友情”这一单元内容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只不过这一单元中讲的人际交往已从一般的人际交往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即朋友交往。
因为友情是以交往为前提,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情谊。所以交朋友的那些思想、方法就该适用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上这一单元时,重点讲授,让学生从学会交友之道,学会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的方法中培养出人际交往能力。
利用教材上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不只限于某一个单元或章节,一切可能利用的知识都可以利用起来。用这些知识了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运用人际交往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人际交往的能力。
摘 要:人H交往能力是一个人能否有效适应社会的标志,也是个体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1],要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重视人际交往。本人在长期工作中通过访谈法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针对部分问题提出解决相应策略。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特点;影响因素;策略
90后的孩子是继80后又一倍受关注的群体,被认为是非主流的一代,是包在怀里长大的一代娇惯自私,不可理喻,独性十足,难以接触是对他们的写照。90后大学生已进入社会,他们正值世界格局转变,中国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人际交往历来是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工作。90后大学生是肩负祖国发展的新一类人群,而使人对他们的评价林林种种。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考虑到问卷调查在施测过程中可能影响其信度的因素,研究结合了访谈法,以更真实地贴近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访谈结果中发现有以下问题:
(1)人际关系紧张,感觉自己时常伤害别人。主要是由于认识障碍所致。在人际交往中常带有理想的模型,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并会产生情感动机[2]。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感更强,不愿付出太多,不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平时工作中发现少数人也表现出不能专注地倾听,不能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人际交往就是一个互相尊重,相互体谅,满足双方交往需要的过程。一旦你表现出步自在,别人也就会怀疑到你俩的感情程度,从而导致关系紧张。如果把握不当还会引发人际僵局,影响正常交往。
(2)人际争斗。这主要表现在班级中,大学班级中的两名主要负责人大多采用一男一女担任。当班干部中发生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将整个班级分为几个派别,久而久之可能引发人际报复。当代大学生好胜心与虚荣心更强,在班级管理中很可能引发人际争斗。
(3)不够健谈,感觉自己与对方没有多少话题可聊。这主要与当事人的知识面和生活阅历有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可以将你熟知的东西讲给对方听,同时也可以向对方询问你不知道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你对对方还不够了解,你步知道对方想要什么,投其所好,在交友中未必不是好事,同时专注倾听也是交友之道。
(4)心里紧张,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能适合大家的胃口。其实这是情感障碍中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心理在大学生交往中常常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畏首畏尾[3]。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卑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保持乐观的态度。
(5)喜欢独处,害怕被伤害。表现这一现状的人大多存在对他人的不信任或与以前经历有关,或家庭因素有关。他们很少外出,就算外出也是独来独往。整天呆在宿舍,将自己关在牢笼中,每时与书为友,外人看来他是在认真学习,其实效率却不高。
(6)人际恐惧,害怕与陌生人交往。遇到与陌生人交谈便面红耳赤,而在熟人面前则能谈笑自若。这主要与其内向羞怯的性格有关,这一类人大多出自边远山区。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结合长期的工作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特征有:
(1)主动性。在测试现场,被试能够很主动的活跃的回答问题,并且少数同学反映自己和班上同学相处得十分和谐。目前正担任班上的临时负责人,并有信心进军班干部的选举,在处理异性关系上也能很主动的与对方交谈。
(2)乐观性。被试对测试结果的好坏并不担心,当主试告知其现状时,他们能够表现出乐观的一面,并积极寻求帮助,对主试指出的不足,也能坦然面对与接受。
(3)互补性。在测试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交友原则已不仅仅局限在志同道合上,反而表现出互补性。大部分被试表示如果可以的话,想结交更多与自己有不同性格的朋友,从而达到互补的结果。“吸其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位被试对我说的。
(4)广泛性。在测试中,部分同学表示希望能在 大学好好锻炼自己,结识广泛的朋友,最好每个系,每个专业都有。他们相信朋友多了路好走,有极少数同学还表示要有机会还想通过兼职认识社会上的人,希望能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5)有偿性。部分被试表示他们的付出,希望能得到回报,希望在付出的同时能得到肯定,当然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也希望对方同样的回报。
(6)目的性。多数被试表现出交友动机的明确化,他们交友带有功利性,存在着某个明确的目的。比如获得选票,金钱上的支持等。
(7)网络性。进入网吧,你会发现校内网,QQ,BBS,直播等交友网是当代大学生最爱关注的网络。他们希望通过网络结交到新的朋友,了解不同人群,交换知识和情感。
三、建议
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影响着个人的学习与发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只有在他人的行为得到肯定时,他人才乐意与你交往,尤其在大学群体中,自尊心尤为严重,我们必须学着肯定对方,尊重对方才能得到对方的肯定与尊重[4]。
(2)真诚热情。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对人真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言必行,行必果。这样,别人才能接纳你,共同铸架友谊的桥梁。
(3)自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的人往往处事不卑不吭,落落大方,谈笑自若,活泼可爱,这样才能吸引对方,给对方一个好印象。为下一步主动搭讪提供基础。
(4)宽容。当同学所犯错误影响不大时,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抱着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要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吗。
(5)放平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无论你此时是多么的优秀,家庭是多么富裕,你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总有遇到困难的一天,远水解不了近火。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尽快帮助你的人永远是离你最近的人。只有放平了心态,敞开心扉才能得到他人的进入。一只盛满水的杯子,要想不溢出水,是不可能再装入新的东西的,只有倒掉一部分,你才能获得更多好的东西。
(6)主动提供帮助。当你身边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可以有效地占据他的心灵,给他人一个好的印象。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记住在他遇到困难时曾帮助过他的人,而很少有人能记得在他顺畅时帮助他的人[5]。
(7)专注倾听。倾听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对方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是更好地去了解对方。尤其是在他人有伤心事情时,对方既然选择了你作为倾诉对象,说明你们关系很好,对方很信任你,此时你不应该感到厌烦,反而应该高兴对方对你的信任,要是你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目光游离,还时不时看表,那么你俩的友谊即将结束,也许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8)学会拒绝。如果你的确很忙,可以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处境,同时向对方报以真诚的歉意。如果你是不想接受对方,那么你就要学会委婉的拒绝对方,比如:我今晚答应了某某做什么要不下次吧。同时也要表示自己的歉意,切忌直言不讳,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方翰青.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田军.高校经济贫困生抑郁心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3]刘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具体表现;成因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
1.1“独行侠”,“边缘人”。这些学生在其他人看来,总是独来独往,从不主动与同学交流,是群体中的“独行侠”[1]。多数情况下他们把个人的情感世界交付于虚拟网络,从中得到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乐趣。时间久了,他们就把这些虚拟世界当作自己的“世外桃源”。1.2缺少真正的朋友,泛泛之交。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认为是有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积极主动认识新同学、新朋友,能够很快融入班集体;另一个层面是交往的圈子很小,就跟最亲密的人在一起,这个层面往往是女生居多。1.3人际交往中有冲突。W学生这样表述,我是学生会卫生部的干事,某个寝室在卫生内务方面有扣分的现象,我感觉都是同班同学,就给她们宿舍抹去一些扣分项目,但是这个宿舍的同学都不理解我,还冤枉我说故意出卖她们、让老师和学生会主席认为她们故意犯错。寝室每个人都想跟我吵架,不管我做什么、怎么说,她们都会嫌弃我。G学生是学生会的成员也是班委成员,曾经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严肃批评了某班纪律,当面训斥了未按照规定上课交手机的学生。班里的某某同学就利用网络贴吧等信息平台恐吓我。Z学生这样说,我的事被其他班级的同学背地里讨论了,感到严重受伤。也想过去当面理论,但是我也不想把这些事传的沸沸扬扬,平常看到那些人,我都有想去吵架的冲动。
2.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出现的心理问题[2]表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以及与其他辅导员进行工作方面的交流,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2.1家庭环境方面第一种是家庭关系过疏。(家长对孩子实行“放养”式的成长),第二种是家庭关系过密(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Z曾经谈到,家中弟妹较多,我是第1个。可是整个记忆中,他们没有真的关心过我,妈妈有时候脾气也不好。他们就是喜欢男孩,爸爸每日为工作生计操劳,妈妈身体不好,感觉父亲不能承担得起这个家,家里的事情压带个妈妈压力,妈妈希望我能找个好的婆家,不要离家太远,但是我想走得远一点,想去西部支教,弟弟太小,我有时会担心弟弟会不走正路,会担心爸爸妈妈管理不住他,但是弟弟很听我的话,我觉得自己以现在年龄还要去考虑和承受一些本该由大人来做的决定和事情。2.2自信、信任和沟通方式方面。G同学,我从小就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有事说事,不太会拐弯抹角的说话。我看到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就那样直说了,但是,别人都不能理解,我确实是为了她们着想。一些肉麻的话,我也说不出口。X同学,其实我就是有点胖,我自己都知道,上课以及自习时间比较容易睡觉,有时候我都控制不了想睡觉,我是班级纪律委员,所以班里同学都会看看我的纪律,我在高中的时候也当过班干部,那时就不想让其他同学过多的关注我,我会感到很有压力,也会容易造成别人不信任我,我会感到很苦恼,高中时有过轻生的念头,我平常跟班里同学交往的也比较好,在开主题班会的话时候,我也并不想上台讲话。2.3冲突的解决和求助方面。人与人之间由于存在个体在性格和爱好方面的差异,学生们在平时的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冲突。但是找不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有时候会采用比较激进的做法发生冲突。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或是遇到其他问题的情况下,不知道该怎么样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而是自己一个人思考很多、很长时间;或者是自己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会独自郁闷、哭泣、悲伤;有的学生也会跟比较要好的朋友打电话诉说等等。由于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差,羞于表达,这些学生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安慰、鼓励和帮助,就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弱势群体。
3.总结
高职高专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不论是从他们的成长环境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来考虑,要给他们多加关爱和帮助,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正确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健康心理素质。
作者:雷泉龙 吕东刚 王 鑫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资源的匮乏,来到大学后与其他学生相比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本论文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分析,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建立人际交往和朋辈互助的模式,改善他们的异常心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44-02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并轨的推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提高。这部分学生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与其他学生相比更容易出现各种层出不穷的心理问题,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地了解分析,是帮助他们制定相应心理教育咨询方法的前提。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包括能力、品质等方面,同时会伴有自责、内疚、害羞等情绪表现。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收入较低,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多方筹款,这些将给经济困难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挫败感。
2.人际交往障碍。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自卑与自尊并存的性格特征,这导致他们在寻找友谊、恋爱等方面都会遭遇挫折,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对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在社会上则充斥着各种以金钱衡量人的观点,这种矛盾冲突容易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上形成负面改变。为了掩饰自己经济困难的事实,经济困难大学生经常容易远离群体活动,自我封闭,以此来回避同学之间的交往,从而来维护他们的自尊。
3.愧疚和无奈的心理基调。经济困难大学生一般家庭背景相似,他们的家庭要么自然条件较差、交通闭塞,从而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要么是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要么是家庭中的重要劳动力体弱多病;要么是家庭遭遇了重大的灾害,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经济困难大学生本人可以解决的,所以他们经常会觉得苦恼和无奈,愧疚和无奈的灰色心理基调充斥着他们的个人生活。
4.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行为问题多发。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在人际交往上的弱势和自卑心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希望渺茫,使他们容易出现苦闷、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他们往往不容易调节心态,容易敏感,怨天尤人,内心矛盾也无法很好地经过高质量的人际交往而得到疏导,所以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经常会出现旷课、沉迷网络游戏、学业成绩不佳、留级等行为问题。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经济困难大学生异常心理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经济的拮据。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了大学学费,有的已经是负债累累,这使他们与其他学生相比,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还会经常感到内疚。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和其他城市经济良好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才艺缺乏,而大学对一个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全面而多元的,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更严重的常心理。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方式与以前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在城市中生活的消费压力与之前高中相比增加,他们由于经济压力在穿戴上与他人存在差距,这些都会导致其产生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敏感脆弱、嫉妒他人等情况。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调适
如何改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异常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学校心理工作者可以让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心理调适克服异常心理。要引导学生学会正视贫困,不应该把贫困当成缺点或耻辱,而且贫困往往是暂时的,如果可以让贫困激励自己去奋斗,则可以通过这种考验走向成功。其次,经济困难大学生要学会主动与其他同学交往,尽量融入集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通过各种活动,让经济困难大学生克服自己的异常心理,鼓起勇气与其他人交往,只有通过人际交往,才能变大他们的人际交往空间,才更有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才不会出现心理失衡的现象。同时,要教育经济困难大学生学会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不足,不用自己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比较。
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措施
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畏首畏尾,难以主动与人交往,如果可以改善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处境,就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教导。
1.经济困难大学生人际交往意识和态度训练。经济困难大学生一般容易形成自卑与自尊并存的个性特征,在人际交往上与其他学生相比则显得更加犹豫不决,人际交往态度较为胆怯,也很难鼓起人际交往的勇气。所以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训练中,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训练,让其意识到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互动开展的过程,不是单独由某一方决定的;让其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反馈信息取决于给出什么样的交往信息,如果经济困难大学生给予其他同学积极交往的信息,那么其他同学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善意的交往信息,同时给予他们积极的人际交往反馈信息。经济困难大学生要学会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让他们意识到虽然短时间内经济困难的事实不容易改变,但是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其他可以改变的事情上,如个人兴趣上,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人际交往。
2.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主动人际交往的意识。人际交往主要通过情感纽带,使人们在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关系。要使人际关系良性发展,则需要经常性地进行互动,才能加深彼此的了解,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好地发展。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善于人际交往的人一般容易比较尊重和信任别人,而且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同时他们往往具有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真诚,所以在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训练中,要让他们意识到主动交往和真诚的重要性。
3.注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实践,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对于人际交往的不正确认知是影响经济困难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容易过低地评价自己,导致社交畏缩,有的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另外,由于人际交往中存在的晕轮、刻板效应等,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学校应该组织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认识、探索、接纳和完善自我,这样使他们学会调整与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练习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同时学习交谈技巧,常见的人际交谈技巧包括简单重复和探寻式倾听,以便通过简单重复为深度沟通奠定基础,用探寻式倾听理解沟通双方的诉求和需要、立场等。
4.经济困难大学生朋辈互助体系训练。在心理工作中,可以通过辅导员推荐、心理测评、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让他们通过培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学习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建立起朋辈互助的体系后,由他们向全校范围内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传播心理知识,开展朋辈互助活动。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同质性,导致其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往往也比较相似,所以建立与他们日常生活情境类似的互助情境训练,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容易放松自己,也更容易把团体活动训练中的收获迁移转化到日常生活中去。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训练中,学习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的反馈中调整自己,学习人际交往和交谈的技巧,最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陈雯,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8,(16):6.
【论文摘要】大学生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现感情信任、沟通顺畅的基础。在大学中,老师扮演着多个不同的角色,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前途、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学生的心理医生,学生的知心朋友等等。所以,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至关重要。
1.现状
日前,某高校的一项调查中显示,31.37%的大学生从不与老师沟通交流,47.06%的大学生认为老师的生活指导作用不大,71.57%的大学生有烦恼从不向老师倾诉,90.2%的大学生找老师只为了办理必要的手续…….由其他学校的相关调查可知,师生关系冷漠化在各高校中普遍存在。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老师的工作也越发繁忙,师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随之减少。第一,教师和学生处于“一对多”的比例,学生遇到问题也“自觉地”不去打扰。第二,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老师感觉比较严肃、难亲近,除非有事,不然绝不主动走近。第三,怕和老师关系好,别的同学“说闲话”。所以,虽然同学们有时候有意愿要和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却因种种原因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学四年是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如若大学生能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得到老师在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许多问题和矛盾,同时,与老师的和谐关系也会是人生一笔重要的财富。所以,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涯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如何走近老师,与老师建立和谐的关系值得我们思考。
2.意义
2.1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走近老师,可以优先掌握第一手信息,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也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感的需要,体会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悦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2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主动性
在改善和老师关系的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充分的运用情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走近老师到走近他人。同时人际交往也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不仅走近了老师,也能从老师的反应和评价中更深刻的了解自己。
2.3 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一种模式
大学生在校园中学会如何走近老师、能够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够举一反三,在初入社会时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
2.4 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与老师的相处中,大学生能够对“尊重”“理解”“换位思考”等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2.5 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
大学生可以将走近老师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人际交往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并在日后处理其他关系时加以运用。同时,将知识进行总结也可以使学习生活更有效率。
3.措施
3.1 “敢为”
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自己。师生关系也不例外。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首先从自身出发。大学生不能与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本身的不自信、不“敢为”。他们一方面想与教师亲密交往,另一方面又怕遭到拒绝。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通过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起来的。即使两个人的关系再远,通过交往也有可能逐步走近,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友好关系。很多同学之所以未能取得成功的师生交往,就是因为他们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被动退缩的方式。他们只愿做交往的响应者,而不愿成为交往的始动者。这种做法与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恰恰是相悖的。因此,如果你想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就必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走近,用积极的态度鼓励自己,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要知道,你想结识老师这样的“贵人”,老师也同样想结识像你一样的“贵人”。
3.2 “调频”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往双方的相似性越多,就越容易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期待恰好互补时,往往最容易产生强烈的人际吸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要寻找师生彼此认可的共同点。当彼此认同的时候,气氛就会变得友好融洽。也就是说,如果交往双方心理上相容的话,那么,一方的行为就很容易引起另一方肯定的反应,相反,如果双方处于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状态,一方的态度与行为就很容易被另一方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性格特点,而我们大学生要做的就是主动去了解老师的处事风格、喜好以及优缺点,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寻求一个平台投其所好,以平衡彼此性格的冲突。按照人们的社会交往经验,如果你能身处对方的情绪状态中,能够完全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感受,进而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理解、关心、体贴和友爱,那么对方就会积极回应你,对你产生好感。这正是心理学上说的“情境同一性”原理。调整自己,寻找平台,并投其所好就是为了创造这样一种同一性,以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与老师产生双向回应,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3 “换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为人处世,因而常导致一些误解的发生。所以,若要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彼此的认同和理解,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和偏见,我们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大学生学会从老师的角度和处境去看待事情,发现他们处理问题的个性方式。只有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从而找到相处的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这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因此,在与教师相处时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偏见,多一些理解与友好。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不成问题了。
3.4 “还原”
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然而大学生在与老师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老师置于“领导”的地位,与老师交往有下级对上级的感觉。这样在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不能做到以“真正的我”去交流。其实,老师也是平凡而真实的人,也会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大学生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要将老师还原为一个本色的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以真诚的态度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互相的了解。当然,把老师还原为本质的人、和老师平等的交流并不是不尊重老师,相反,这种平等的态度正是尊重老师的体现。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要懂得向老师示弱,学生的主动示弱会使老师有被需要的感觉。遇到困难或不懂的问题要学会向老师求助请教。老师感受到学生的信赖,就会更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
3.5尊重
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无论老师的相貌美丑、脾气好坏都要予以尊重。不轻视也不是一味的阿谀奉承。要抱着信任老师的态度,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做到态度一致,不能人前赞美人后批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尊重老师当做一种习惯,这样老师也会以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你,从而达到双赢。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学会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大学生将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应用到以后的职场生涯中,还能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走进领导,建立和谐的职场关系。
参考文献
[1] 宁维卫,大学生发展与健康心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郑全全、余国良 ,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人际信任 在校大学生 孤独感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大多数学生存在较低的人际信任,人际交往技巧缺乏,不能很好地顺应时展和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无法与社会协调发展。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摆在人们面前的交往压力,而且对于由于交往技巧贫乏或质量较差引起的孤独感体验给予较多的关注。个体的人际交往程度可以相对稳定地预测人际交往状况。孤独感是个体情感变动的心理体验,是日常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的根本性的不同,使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交际技巧、认知或沟通能力等都发生了广泛性的迟缓。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孤独感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心理是否健康,所以人际信任和孤独感是评价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在人与人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话语、诺言及书信或口头陈述的可信任程度的概括化期望。彭泗清的研究证明:一般将人际信任划分为: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和对他人人品的信任,其中对他人能力的信任指相信某人有足够的才能办好一件事,对他人人品的信任主要指对人品的信任。孤独感,社会学家强调指一种非客观的心理感受,是主观意义上的一种心理感受,普遍发现它是困扰现代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1]。韦斯(1973)指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特别指个体感到缺少令他满意的人际关系时,即现有的人际交往水平与对渴望中的人际交往的差距。同时将孤独感分为两类:社会孤独感和情绪孤独感。
参照前人的调查研究,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孤独感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是各自的单独研究或者侧重于和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的研究更少,只有类似的研究,而且现有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本研究调查了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从而帮助在校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改善人际交往,建立亲密关系,提高情感生活质量,获得幸福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盐城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共280名,共发放问卷280卷,回收问卷260卷,有效问卷数241卷,有效回收率为92.69%。
1.2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学生按照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问卷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研究工具包括人际信任量表和孤独感量表。(1)人际信任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由Rotter JB于1967年编制。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本问卷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点自评式量表,总分越高,人际信任度越高。通过因子分析,发现人际信任有两个因素,分别是特殊人际信任因子和普通人际信任因子。(2)孤独感量表:UCLA孤独量表由Russell等人编制,量表采用四点记分,针对每个条目涉及的主观体验进行评分,总分从20分(孤独感最弱)至80分(孤独感最强)。该量表适用于各种人群,α系数为0.841,重测相关系数为0.623[2]。
1.3统计分析
对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对后,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以p
2.结果
2.1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孤独感得分的描述统计情况
由表1可知,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分的得分范围为44分~97分,平均分为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其殊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7分~53分,平均得分为34.89,普通人际信任的得分范围为19分~53分,平均得分为38.56。孤独感总体水平,有11.20%(总分在低于40分)的学生在正常范围内,有86.72%(总分在40分~60分)的学生属于中度孤独,有2.07%(总分高于60分)的学生属于高度孤独。
2.2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年级差异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各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均值在普通人际信任、特殊人际信任这两个因子上存在差异,孤独感得分均值存在显著差异。
2.3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3)
由表3可知,在校大学生孤独感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r=-0.306,P
表1 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M±SD)
表2 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差异比较(M±SD)
表3 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相关
3.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平均得分是73.44,低于理论平均数75分,表明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信任水平偏低,这个结论和庞彤彤等人的结果一致。郑信军[3]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孤独感进行研究,结果是人际信任总体水平低于理论值,这表明人际信任度低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有中度孤独,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孤独感偏高,孤独感是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4]。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时代,然而电子产品的发达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们可以足不出户但是不能离开手机电脑,缺少沟通交流是他们孤独感偏高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人际信任差异显著。因为不同年级面对不同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所以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学生的信任度最高。大一新生刚刚从单纯的中学时代过渡而来,思想上可能更多地停留在中学,所以他们的人际信任相比其他两个年级而言是最高的。不同年级,孤独感有显著性差异。从总体得分看,大二学生的孤独感最强烈,其次是大三学生。现实情况下,大二、大三学生学习压力相当大,经过一两年的深入接触和交往,他们不再像大一刚来以宿舍为集体出行一样,而是分别形成不同的小集体,游离于小集体之外的学生会有孤独感体验。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人际信任越低,拥有越多的孤独感体验。这一结论与范佳丽[5]等人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人际信任水平越高的在校大学生,对他人抱着积极的态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感到较低的孤独感体验;从整体水平上看人际信任水平越低,孤独感体验越多。韦耀阳等人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原因[6]。人际信任度低的人,对周围的一切存在戒备心理及时刻保持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再加之人际交往水平低,所以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到孤独,有强烈的孤独感体验。
总之,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越低,孤独感越强烈。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形势非常不容乐观,学校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情商发展,平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创造和谐的交往环境。同时,引导学生多参加社团活动,鼓励学生陶冶情操,丰富大学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海.在校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论文,2011(10):21.
[2]徐本华,庞彦翔.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6(10):106-108.
[3]伍明辉,宋凤宁.在校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0-42.
[4]王晓刚,陈桃林,蒋灿等.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初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