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曹植洛神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中为散骑常侍。博学有才气,工诗赋,尤善丹青。师于卫协。笔法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亏形似,细视之六法兼备,传染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单说顾恺之的“画绝”,其画绝就绝在传神。他善画人物,却往往在画成之后好几年都不点出此人的眼睛。后人称赞顾氏之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连东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亦赞叹其称道:“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顾恺之的作品无真迹传世。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
顾恺之传世之作《洛阳赋图》为其观三国曹魏时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所写《洛神赋》这篇著名文学作品后有感而画的。传说曹植少时曾与上蔡(今河南汝阳)县令甄逸之女相恋,后甄逸之女被嫁给其兄曹丕为后,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而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先说明一下,在顾恺之那个时代,中国绘画是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的,而是采用一种感觉经验中积淀的对重要表现对象的拔高扩大处理。比如重要人物就画得比次要人物要高大,以突出重要人物的神情及衣着。《洛神赋图》也不例外。
洛水边的恋情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
此情难禁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 洛神赋图》此卷以横卷全景式场面,描绘《洛神赋》赋文内容中故事发展的全过程。大致分以下几段情节和场面:
(一)画卷开始,描绘曹植从京师归来,经跋山涉水,日已西沉,这时人疲马乏,在洛水畔歇息。曹植来到洛水之滨,立於柳荫下,面对滔滔洛水和西沉红日,意志萧散,神情恍惚,若有所思地举目远望。忽然,仿佛看见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山边水际徘徊,这就是洛水之神宓妃。她头梳高髻,手执羽扇,体态窈窕,轻风拂起长长的衣带,回首顾盼此岸的曹植。
(二)随着赋文内容的发展,在山水林木间,洛神形象反复出现,描绘出洛神与南湘二妃娥皇、女英嬉戏遨游的各种动态。
(三)曹植在五位侍从的陪同下盘坐柳荫方榻上,左手按膝,右手微举,意态郁郁寡欢,似在倾吐衷肠。面前洛神侧身站立,回首顾盼曹植,一种欲行又止,欲言未言的神情。
(四)洛神乘鸾即将离去,曹植由三侍从陪同在洛水岸边的柳荫下依依惜别。
(五)洛神乘六龙去车在神话中的动物青龙、白虎、鲸、鲵的护卫下腾云而去。洛神坐在云车间仍回首顾盼。
(六)神女既已离去,曹植只能遗情想象,顾望情愁,但希望洛神「灵体的再现,於是乘着轻舟而上溯追赶,却看不到洛神的踪影,只有坐在洛水边在侍从和烛光的陪伴下直到天明。最後,只好命仆夫驾车怏怏回转东阿。
顾恺之最有名的作品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他的《洛神赋图》和曹植的《洛神赋》一样有名。《洛神赋图》把《洛神赋》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画了出来。《洛神赋图》是一幅长卷,长度有五六米,画完之后卷成一卷保存,欣赏时再一点一点打开浏览。因为这种特性,欣赏长卷不是一眼就能看清全貌,而是有顺序的:按照长卷打开的方向,从头到尾一点点看。《洛神赋图》就按照人们欣赏的顺序,把《洛神赋》的情节一段一段地画出来。说白了,这就是一幅古人的连环画。
打开《洛神赋图》,我们看到它的第一感觉,恐怕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图里的人物确实挺漂亮,可也就是一般漂亮而已,现在很多画家都能把人物画成那样,甚至比他画得更好。而且除了人物外,《洛神赋图》的其他部分画得其实很糟糕:画面不讲构图;人物山水不成比例;甚至山水树木画得非常幼稚难看,好像拙劣的儿童画一般。
假如你也有这样的想法,不用担心,你的想法没有错。很多历史上有名的艺术家、有名的画作,他们的水平不一定能比现代人更强。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知R也比不过今天的普通科研工作者。
那些大艺术家、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被历史记住,并不是因为后人无法超越他们(那样人类就不会进步了),而是因为他们是某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们在当时有独一无二的创造。
顾恺之就是这样的人。你不妨在网上搜一搜汉代的绘画,那时的人物画跟简笔画似的,只能用简单的线条大致描绘出人物的外形,基本上不具备美感。顾恺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能把人物衣服的线条画得非常自然,把人物画出形体美,还能准确勾勒出人物表情的画家。
我们现在看着非常普通,在当时却能震撼艺术界,让当时的画家们惊叹:“人物竟然还能这么画!”顾恺之之后的画家都去模仿他的画法,因为这个原因,顾恺之才被后人尊为大画家。
该剧由著名编剧周振天主创,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印小天、韩雯雯、黑子、杜志国、赵文瑄等人主演,“杂技之乡”吴桥的大批杂技演员参与拍摄。
印小天在剧中饰演赵沧海,他和韩雯雯扮演的萧紫霞同为赵家班的台柱子,两人共同创作杂技绝活,也在合作中萌发真挚的感情。《闯天下》中他们二人面临杀父之仇,又被色督军追杀,处境艰险。赵沧海只身追寻杀父仇人,萧紫霞还千里追随,可谓情深意重。
谈到《闯天下》,印小天很有感情,“这部戏是我五年来最喜欢的。个本子,赵沧海这个角色也是我这几年演得最好的一个。”要饰演吴桥杂技艺人不容易,虽然有舞蹈功底,也特别到当地体验生活,但印小天表示自己还是一样也没学会,“杂技太难学了,真不是一般人能练的,剧中我们用了很多技术手段。”
由于戏份太大,印小天吃了很多苦,“基本上天天拍,20多天过去了,我甚至累得台词都记不住,每天睡5个小时。有次一场戏8页纸。”
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印小天也十分忘我投入,祭坟的一场戏需要跪在地上,谁知他手指紧抠地面浑然不觉,起来才发现手指破掉流血。有一场戏他还被枪托击中左手中指受伤。
佟大为等明星分享微时尚 常江
日前,由腾讯时尚与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共同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时尚“微”享派对在北京举行,佟大为、朱丹、张瑞希、曾一鸣、张赫宣、金池等文体明星以及数十位中国顶尖设计师、模特、时尚媒体出版人齐聚一堂,通过微博、微信、微视参与时尚跨界互动。活动还颁发了最具时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体育明星、时尚明星、媒体人4类奖项。“稀捍行动”(致力于保护日渐珍稀的自然资源及正在消亡的人类文明的公益项目)中,奥运体操冠军邹凯、佟大为、苏红分别获奖。
活动现场,佟大为分享了他微信公众账号的体验,讲述了“一分钟变金刚狼”、最好玩的APP的精彩选题,创意的内容,认真的分享态度获得各位来宾的喜爱。奥运体操冠军邹凯现场为来宾分享他的一条高难度的微视,是以空翻的方式拍摄的,趣味十足。最精彩的环节要数现场“大换位”,祁刚、袁冰、胡社光、楚艳、彭晶、曾凤飞、潘怡良等12名中国顶尖设计师,进行了一次新鲜尝试,变身模特走秀T台。
“微时尚”活动围绕微影展、微评论、微街拍等主题相关微博、转发总量超过5000余万次,吸引了千余明星、名人参与,时尚这人不仅能够通过微博分享精彩图片,发表评论,也能通过微信直接语音播报,特别是最近火热的微视,8秒钟短视频分享成为时下最新鲜、最流行的社交方式。
《咱们结婚吧》剧组主创“光棍节”帮单身导女“脱单”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正在热播,该剧围绕着“恨嫁女”和“恐婚男”讲述了一段温馨、感人的都市爱情故事。11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台团委联合主办“明星帮你牵红线一《咱们结婚吧》百人脱单行动”举行,活动由任鲁豫、孙晓梅联袂主持,《咱们结婚吧》导演刘江携夫人王彤、主演凯丽、寒青一同亮相活动,赶在11月11日“光棍节”来临之前帮助现场百人“脱单”。本刊记者发现,活动现场布置得如同盛大婚礼现场一般,百余名单身男女按抽签被分成粉色、黄色、蓝色、绿色四队,剧组四位主创在活动现场做起了红娘,通过现场互动游戏,为到场的单身青年牵线搭桥,做“爱情导师”。而片花曝光、导演推荐、咀星牵线、与观众现场互动、现场表白、微博互动等多个环节,则让整个活动现场充满着温情、欢乐与幸福的元素。最后,由明星全程做导师的该活动,经过“百人大转盘”、“爱的抱抱”、“听音乐抢答”、“剧情大考验”等环节增加单身男女间的了解,在“爱的告白”环节成功牵手七对。与以往活动不同的是,到场的媒体嘉宾不再仅仅是活动的报道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最后环节,由到场媒体评选出“最喜爱的情侣”,“媒体人”成了“媒人”。
《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启动京、津、济强强联手
2013年12月26日至2014年元旦,《北京喜剧幽默大赛》将再次开赛,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与观众见面。该赛事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形成了广泛影响,并捧红了李伟健、方清平等多位曲艺大腕儿。与往届大赛不同的是,《2013北京喜剧幽默大赛》将由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济南电视台三家电视台共同打造。此次三大曲艺之乡首度携手,旨在发挥和整合各自地域和资源优势,吸引更多喜剧幽默人才参与到节目当中。
大赛制片人郭悦介绍,传统曲艺赛事,一般细分成相声、小品等不同行当,让行当内的参赛者互相PK。本次大赛将打破这一模式,将不设门槛,不分门类。除了相声和小品,滑稽说唱、哑剧、马戏小丑、独角戏、搞笑视频、幽默配音等各种喜剧幽默形式,都可以获准参赛。大赛奉行“推新人、出新作”的原则,鼓励新人参赛,推出新作。在电视录制阶段,除了有专家评委,大赛导演组还邀请到了何云伟、李伟建、方清平、高晓攀、李鸣宇等人担纲现场嘉宾,并接受优胜选手的挑选。选手们将在比赛现场挑选自己欣赏的明星嘉宾同台合作演出,角逐总冠军。大赛还将全程采用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的方式,让观众的选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目前,本次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征集选手。选手可以通过报名电话或者网络与大赛导演组取得联系。大赛征稿截止日期为2013年11月31日。本届大赛的获胜选手,仍将有机会获得亮相2014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入场券”。夏茂平
新歌剧《洛神赋》将与观众见面《猫》女主演诠释宓妃
前有曹植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的动人文字,后有顾恺之传世名作《洛神赋图》的精湛描绘,这样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现代的观众见面。2013年11月14日——11月17日,新歌剧《洛神赋》在保利剧院开演。
关键词:女娲 神话 汉魏六朝赋 形象 文学母题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10-0073-03
基金项目:2012年度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伏羲文献研究集成”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芦婷(1989―),女,甘肃两当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创造,是原始先民思想意识的总汇,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与愿望表达,其中充满着奇异的形象和奇特的幻想,它具有不自觉的艺术性,“讲述的是超越人类的神o、始祖、文化英雄和神圣动物的故事”① (P.12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的积淀,神话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素材,深刻地影响着各类文学作品,尤以女娲神话的影响最为突出。女娲作为人类的始祖神,是中国神话史上地位显赫的大女神。
文学作品中的“女娲”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屈原的《楚辞・天问》中,“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② (P.104 )这一突然的发问令人费解、惹人纳闷,却是屈原浓烈情感和深沉理性的结合,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神话材料,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性。汉朝以来,就有王延寿、马融、曹植、江淹等人在自己的赋作中,相继运用了女娲神话,各自借女娲抒怀言志,开启一代以神话材料入作品的风气,使得其宗教性使命功能开始淡化,更多地转为一种满含历史沉淀的文学题材。
一
汉代首篇运用 “女娲神话”材料的是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其中提到了包括女娲在内的诸多
神话人物,“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
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
盱。”③ (P.809 )
这主要是对灵光殿里墙上壁画的生动描绘。神灵文化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在汉赋中受到了许多辞赋家的钟爱,有些是通过神仙鬼怪以叙写社会生活和社会斗争,有些是借神话材料来歌功颂德,还有些是以神话传说来描述奇特的自然风光。王延寿在这篇《鲁灵光殿赋》中,不断罗列神话人物,透过此赋,既使灵光殿充满了美妙的灵异之光,也再现了汉朝神仙鬼怪思想的盛行。人首蛇躯的女娲,以一种奇特的外貌屹立于此,这是她人首蛇躯的独特外形在纯文学作品中初露端倪。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形象大都被塑造为“半人半兽”,《山海经》中的水神共工有人的长相、手足及蛇的身体,西王母有人的形状、豹的尾巴、虎的牙齿,夸父则是两耳环蛇,两手拿蛇。这些怪异的外形,不约而同地展示出这些神是人与兽的综合之体。蛇、豹、虎都是自然界里和人类接触频繁的动物,反映了原始人类因生存在充满危机的大自然里而对于动物的一种崇拜心理,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④ (P.438 )
在这篇赋中,人首蛇躯的女娲与开天辟地的、九头之身的人皇、鳞身的伏羲一起出现,反映了汉赋创作的一种趋向,即在赋作中运用神话材料时很少专写一神一仙或一鬼一怪,反而较为驳杂,可称为“多神融合”。众神杂糅的创作趋向并非偶然有之,而是汉代那种大一统的宏阔的政治思想环境下的产物,通过这种创作趋向,可展示出汉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博大情怀,反映出囊括宇宙、气吞天地的恢宏气势,表现出昂扬向上、乐观有为的社会大氛围。这种“大”的文化环境,又为神话传说在汉赋中的运用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氛围,使得作家在赋中可以更加大胆地引入包括女娲在内的各种神话材料,并尝试着去进行文学化改造。
女娲作为一个神格确定的女神,拥有人的头脑和蛇的躯体,外形呈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变化,精神却能独然于物质基础而存在,这是古人想象力的一种极度扩张,也为后世文学土壤的肥沃孕育了淳厚的种子。后来的辞赋家或是诗人,基本沿袭了王延寿对于女娲外形的描述,肯定了其“人头蛇身”的形象。
二
马融在《长笛赋》中提到过女娲,他在赋中为了突出长笛制作过程的简单,引用了琴、瑟、簧、埙、钟、磬这六种乐器复杂的创作神话,与笛进行对比,其中写道“女娲制簧,暴辛为埙”⑤ (PP.821-822 ),这是文学作品中第一次正面描写女娲谐音律以制簧的情境。东汉应劭的《世本・作篇》说:“女娲作笙簧。”这简短的五个字的记录,启迪了后世作者的无限文学才华。古时大家闺秀多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此处的女娲完全符合这一标准,此处女娲精通乐律、懂得制簧的形象,其人性化特点已超越了之前的神性化特征,俨然是位普普通通的闺秀淑女。
到了曹植,他在《洛神赋》中发挥了文人的极致想象,说道:“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惊乘,鸣玉鸾以偕逝。”⑥ (P.284 )既然可以造笙簧,那么女娲必懂音律,悠扬婉转的歌声就着冯夷的错落鼓点,竟是如此引人入胜。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处于潜能完善阶段,学习目的、方法、性质、内容和途径与小学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学习动机更加复杂,学习方法上灵活性增强,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和广泛。一般来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一门学科,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师长,还是他们心目中的朋友。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不断地进行交流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让学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鼓励,得到指导和建议。同时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这样一来,就连带爱上教师所教的那门课。反之,学生则会对这门课产生厌恶的情绪。教师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及其爱好、才能、精神世界,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时获得情感交流。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奥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奥运会标要用中国印?当你看到它时,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讨论中表达了自己见解与感情,这样就达到了情感交流的目的。另外,丰富的知识和精到的授课艺术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从这两方面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满足学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们对学习材料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贴切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使所教内容成为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中心,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去鉴赏、品味、思索,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应强化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只是思维模式的固定使学生失去了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例如,在上静物写生课时,就必须要先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一件物体它的高度和宽度比例大约是多少,这件物体与相邻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这组静物基本呈一种怎样的构图形式和色彩关系等等。只有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在绘画时得心应手。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例如一直以来人们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学生在欣赏这幅画时,应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要兼容并包,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止局限于神秘的微笑。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
三、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在教学途径上,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比较、渗透与综合。
美术与诗词:在欣赏中国美术时,如中国画教学可以结合中国诗画的传统习惯,与诗词配合教学来抒发感情,这样更能体现中国画诗情画意的情趣。如《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依曹植的《洛神赋图》而作。这是一幅长卷,画面伸延全依《洛神赋图》情节而展开。画中洛神,独立画卷左侧,曹植及随从群居于画面右端,以繁饰简,生动地画出曹植对洛神痴心眷念的神态,又现出洛神孤高静洁的格调,表现了文学作品中想象的境界。这幅画也显示了东晋时代人物画成熟的技巧。在欣赏此画时,可先吟诵曹植的赋,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丰富的想象,缠绵悱恻的感情,以及洛神之美,对画中的故事有初步的了解。
美术与历史: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带着时代的烙印,美术作品也不例外。如宋徽宗赵佶,在中国画史上是位杰出的画家,他的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花鸟画。靖康之变,宋室偏安东南,他的画作也已经从气势恢宏的大好河山转为小幅的花鸟画。在欣赏他的《芙蓉锦鸡图》时,了解了时代背景,就能更好地把握它的风格。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于其他方面的结合,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四、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贤淑解语的红颜知己
在屈赋中,作者构造了很多求女情节,塑造了一批女神形象,如洛神、湘妃、汉女等。虽然屈原的求女行为多被阐释为求贤、求君,但是其笔下神女的美丽光辉无法掩盖。之后的曹植继承了楚辞传统,又在《洛神赋》中塑造出极其完美的洛神形象。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无论有无深层寄托,诸多文士都在作品中对这种女性都表现出向往之情。这是因为封建时代的文人,由于种种原因,人生有着诸多的坎坷失意,而在经历这些磨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又幽居寂寞,需要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符合要求的红粉知己陪伴。但是大多数的文人没有这样的好运,于是便将水仙等美丽芳香的花卉塑造成心中理想的女性知己。洛神等神女成为水仙的主要象征意象后,文士们又顺势将这些神女的品格赋予水仙,为它塑造出美丽贞洁的女性人格层面,并且表达了对此类红颜知己的希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甜蜜、安慰、惆怅、哀伤等情绪。其甜蜜期许之情如宋李石《水仙花》诗:“肌肤剪秋水,垂云出龙宫。我意得子佩,笑许无言中。”采用借喻手法,直接将水仙塑造成美丽的女子,表达了与其赠物相许的愿望。诗的尾句“笑许无言中”尽展深意:即作者看重的不仅仅是神女“秋水”、“肌肤”这些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需求一个无需言语,心灵默契的知己,这“一笑”乃是会心一笑,蕴涵着作者对水仙花所象征的美好女性的期许。相对于李石的直白袒露,陈与义在表达同样的希求时便委婉惆怅得多:咏水仙花五韵[宋]陈与义仙人湘色裘,编衣以杨之。青获纷委地,独立东风时。吹香洞庭暖,弄影清昼迟。寂寂篱落英,亭亭与予期。谁知园中客,能赋会真诗。诗中使用的独立、弄影、寂寂等字眼,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如同杜甫《佳人》般寂寞幽处的女子,这女子因为与诗人共同具有幽贞芳洁的品质,所以才能“亭亭与予期”。正是因为花品恰如人品,人意方托花意,此时水仙花在诗人笔下,要比那些不知道“园中客”有“能赋会真诗”才华的外人要解语得多,知己得多,而作者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却是浸透全篇,无法抑制的。
二、严守封建礼教的贞女
水仙花素质娟娟,纤尘不染,其高洁脱俗的神韵,让人在描写时自然联想到女子品性的贞洁。明徐渭《水仙兰》一诗说:“自从生长到如今,烟火何曾着一分。湘水湘波接巫峡,肯从峰上作行云?”对水仙提出了这样的猜测:生来高洁的水仙,正如贞洁的湘妃,怕是不会效法那行为轻薄的巫山神女吧?宋高观国《烷溪沙·水仙》“魂是湘云骨是兰,春风冰玉注芳颜”的句子表达出类似深意。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有“沉有芷兮澄有兰”之句,王逸注:“言沉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澄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以兴湘夫人美好,亦异于众人也”。说明湘水女神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坚贞纯洁人格的象征,常有澄兰沉芷与之为伴。在词人的眼里,水仙绝对是湘水女神的化身,“魂是湘妃,骨是兰花”比喻了水仙品性的贞洁。另有一些人将水仙所代表的贞洁形象加以深化,列入封建礼教所要求的贞女范畴,并对其进行殷殷叮嘱,让她以那些行为不是那么检点,有碍礼教的女性为诫。如:题水仙〔元〕陈基水苍为佩玉为人,素质娟娟不爱春。终古关难遗德化,礼防游女汉江滨。如梦令·水仙(用雪堂韵)姚述尧绰约冰姿无语。高步广寒深处。香露泡檀心,拟到素峨云路。仙去,仙去,莫学朝云暮雨。这两首诗词,一首以随意赠与男子配饰的汉女为例,一首以巫山神女为例,告诫水仙千万不要学习这些反面榜样,要谨遵“终古遗德”。饱含说教口吻,着意把水仙塑造成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贞女形象。宋曾丰更是在诗作中借题发挥,直接指称水仙为贞女,并且将其与莲花六郎作比,指斥道:“贞女终轻贱丈夫”,对水仙贞洁人格的期许不可谓不高。
1、冬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大地覆盖皑皑白雪,姿态万千。
2、姿态万千的牡丹花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3、天边的火烧云姿态万千,形态各异,像是一匹匹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
4、美丽的云朵姿态万千,从天的这边飘到天的那边。
然而,艺术不是历史。创作《水月洛神》的艺术家们宁肯用“传讹”中凄美的爱情故事,重新解读魏晋时期大诗人、大才子曹植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那个时代“人的觉醒”(李泽厚《美的历程》)的崭新形象。
无论是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是曹植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嗥”,并非是张扬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没落情怀,而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李泽厚《美的历程》)。所以才有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李泽厚《美的历程》),才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雄志。《水月洛神》的编导由此开掘而去,在清晰地勾画出曹植命运变化的轨迹,揭示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植的思索与追求。而剧中曹植的命运轨迹,却都是由曹丕的“一步,一夺,一占,一刺,一上”的链接中勾画出来的:
先看“一步”:在两汉风格的鼓阵中,以铿锵鼓点为激昂节奏,曹植兄弟的双雄对舞,不禁令人神往那“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风发意气……然而,在对舞一开始,曹不就合我其谁地跨前一步,毫无顾忌地占据领尊之位,显露了其必将突破手足之情的阴鸷心机。埘比之下,曹植则依然憨实地劲舞,袒露自己的飞扬无羁、蓬蓬勃勃的神采。正是以曹丕的这一步为起点,灵魂中的“霸道”与灵魂中的“王道”开始了激烈的撞击。
再看“一夺”:当上赐宝剑时,单纯阳光的曹植毫无禁忌地伸手欲接。瞬间,曹丕飞快地从曹植手下抓住剑柄,夺过宝剑,高高地举起……这是阴鸷利用坦荡的不设防取得的胜利,使曹植由此向着政治困境滑去――“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三看“一占”:曹植兄弟效命疆场,百姓只能“寄身于草野”。令曹植惊叹的是,在战乱之中,竟然听到了悠扬的古琴声声。循声而去,他见到了凛然拨弦的美人甄氏。摒除了血腥和哭泣,在他的眼前只有甄氏美丽的光环,那是一种不可向迩、不可亵渎的美。他凝神伫立,继而,捧起丢弃在废墟中的古琴,怀着对美的珍重和敬仰离开了。甄氏仿佛是在乌云缝隙中见到了阳光……与此相对比的是曹丕,他挥剑刺去,接连打开六道大门,斩杀了在场所有的百姓,得到了他最得意的战利品――甄氏。前者是对美的珍重和敬仰,后者则是对美的粗暴和占有。两种取向,两种心态的差异,孕育着双方的灵魂的碰撞。
继而是“一刺”:在庭宴上,曹植第二次见到甄氏,她已经是哥哥炫耀的战利品了,并且穿上红袍,成为了甄后。两人相见,两目相触,两心相知,绵绵不尽的情意无以言表。“苍蝇问白黑,谗巧令亲疏”,宫人们的飞短流长,越过了宫墙,沸沸扬扬。曹丕拔剑刺向亲弟弟曹植,威权刺穿了骨肉情怀的最后一层薄纱,什么美的追求,爱的向往,统统被剑刃的寒光湮没了。曹植只能“忽不悟其所合,怅神霄而蔽光”了。
最后是“一上”:曹丕踏上红地毯,登上了权力的高台,被贬斥的曹植孤独地抱着古琴漂泊,怀着对多舛命运的惊悚和困惑,走向那不知所终的去处……
然而,曹植丧失的是政治命运,对至高至善的美的追慕,求索与向往,他是永不停歇的。于是有了结尾的际会洛神,宓妃与甄后合一的洛神,“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对此,他将“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美的光芒终将穿越短促的生命。
《水月洛神》就是这样,用简洁、准确而又优美的肢体语汇揭示出主人公曹植命运的悲剧性演变,是谓“以形写神”。在曹植的命运衍化中,他的精神世界是凄凉而又美丽的,政治利剑斩断了他的报国之志,却不能阻断他对美的发现与构建。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永远发现(发明)某种美的东西,是一种神圣的心灵的标志。”也如舒婷所说:“理想使痛苦光辉”。这就是《水月洛神》的主创以当代人的视角去解读了这位诗人在那个时代的“人的觉醒”。
李泽厚先生对“气韵生动”做过精辟的阐释:“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同样,作为戏剧舞台艺术,在演出的每一个瞬间,或流动或静止的舞台画面都应该是在揭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为此,导演做了匠心独运的构思:
首先是水与月饱含着令人玩味不尽的意蕴。开幕那高悬的半个月球断断续续地滴下“朝露”,荡起涟漪,积出潭水,流逝而去……忽然水从天降,犹如飞瀑直泻,曹植迎接着似水年华的命运雕塑……在曹植第一次见到甄氏时,圆月格外皎洁,甄氏拨动的琴弦鸣响在曹植的心中,使人们忽然产生了飘离与哭叫的战火、升腾到和平生活本该有的那种梦境的感觉,高洁,清雅……当曹丕发现甄氏时,本来皎洁的圆月被黑影侵蚀了一牙……随着曹丕用利剑逐一打开六道大门,直逼甄氏,将手臂搭在甄氏的肩头,那圆月也逐渐由半蚀而全蚀了。这意味着甄氏的悲剧命运?意味着曹植的黑暗岁月的来临?意味着美的被亵渎?尾声,孤愤的曹植在洛水边际会女神,那一轮圆月映照着他与她在水月之间,自由地尽情地激昂地享受着美的创造……而那水,由滴下的“朝露”而产生涟漪,产生流水,产生直泻的飞瀑,产生烟波浩渺的洛水,载着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载着诗人曹植的梦幻追求,直向遥远的后世……月是亘古不变的空间,水是转瞬即逝的时间。千秋之月永悬夜空,阅尽人间的悲苦和美好;万代之水长流大地,卷去尘世的破碎与梦想……
其次是十二块墙体的妙用。这些墙体,正面隐约可见汉代的石刻图案,背面则是明亮的镜子。其自由的流动,任意的组合,巧妙的翻转,时而显示宫廷的森严,时而切割着曹植狭小的空间,时而流动着宵小们的流言,时而充作甄氏与流民的护围,时而张扬着曹丕的威权,时而又形成扑朔迷离的曲折小路,令曹植的苦苦追索愈加困顿。而所有的翻转又都无不映照出人世的魅惑与真诚,饱含着道不尽的人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