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企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药改革;医药企业;营销策略
医药行业和人类生命有着密切关系,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健康幸福,也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且特殊的行业。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同类替代品的加入和行业内部竞争的越发激烈,药品企业的市场利润逐步下滑,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面临发展瓶颈。
一、 我国目前医药企业市场的营销现状
1、网络营销模式
数据统计显示,美国民众每年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药品购买的费用约为2300亿美元,并且购买费用每年递增,这表明网络将成为医药企业竞争的新平台。我国的医药行业网络营销模式也由于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发展迅速,医药电商市场规模逐步增加,交易额也逐年递增,各大医药企业、药品销售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网站和网店,在推广自身品牌的同时,进行线上药品交易。截止2014年,全国拥有独立域名的医药类网站超过600家,其中北京市拥有120多家。上海市在创建药业电商平台时,侧重于传统的中医药领域,通过与国内所有中药材交易市场保持密切联系的方式,力争将上海的立体电商平台做成全国最大最强的药业平台,并辐射至全亚洲。
2、厂家自销
厂家自销方式由最初的被动变为如今的供不应求,主要是由于批发商和医药个体经营户在利益的驱使下,省去了与中间商的交易,选择直接与厂家进行购买。这种减少销售环节的自销模式,可以使得零售商能够获得更多利润,也使得厂家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动向,熟悉市场环境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并通过直接向零售商推广自身医药品牌,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3、制
药品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后,以对外招商的形式寻找企业商,并委托商在某个区域进行产品销售和管理的模式被称之为药品营销制。这种制模式能够加强企业与商之间的交流,互补优势、风险共担,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层面的双赢。制模式能够更快的推广企业商品,通过互相分工的原则,节省人力财力,提高了企业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的效率。但是制模式中的企业只能处于被动地位,不能掌握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动向,经销商完全控制产品市场,如果市场份额变大,经销商会提高与企业谈判的底气,如果市场份额很小,经销商则可能直接抛弃产品未来的营销网络建设,使得产品无法打入当地市场。
二、 我国药品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 营销中忽视品牌营销,手段陈旧固化
国内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行业的成熟程度越来越高,药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市场运作管理能力,以适应行业变化。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企业必须加强品牌推广力度,才能保证自身产品能够具备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对于产品的宣传,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通过明星代言,在电视、广告、报纸等媒体上进行产品宣传,加强企业和产品在民众心里的熟悉度,这种简单的宣传方式短时间内可能效果尚可,但由于忽略了民众最为关注的药效问题,并不利于药品的品牌建设。事实上仅利用明星效应引导顾客进行购买,并不能真正获得民众信赖,品牌信任度也并没有得到增加。有些企业基于人脉关系,进行产品推广,这种营销方式较为单一,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推广宣传,使得药品难以在地区形成规模效益,进而无法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2、 营销人员的管理不到位,且缺乏系统专业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药品企业对于营销员工的考核,仅参照其产品销售量,企业缺乏更为合理科学的监管工作,使得部分营销员工虽然销售数量高,但是销售质量却不强。这种考评标准使得营销员工为了达成预期目标,在营销过程中缺乏体系支持,为了眼前的销售利益,不注重品牌建设,这些举动对于企业的总体成本支出和未来规划都有着不利影响。有些药品企业对于产品的销售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意识到营销员工的整体素养与企业品牌的推广工作息息相关,进而忽视了对营销员工的培训和培养。
三、 我国药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1、 选择多元化营销手段
药品企业的营销方式应积极向多元化模式靠拢,根据企业和企业产品的实际市场占有率和特征,采取合适的营销手段。例如最为常见的电视广告宣传方式,虽然能够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熟悉程度,但并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度。事实上药品在当地市场上的流通动向,直接影响药品在当地市场的销售量,企业应与有着丰富市场经验的中间销售商进行合作,熟悉区域市场,将药品尽快销售给消费者,通过产品质量俘获消费者的心,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消费者群体中提高美誉度。此外在进行多元化销售的同时,企业仍需致力于如何降低销售成本的研究,努力在低成本的投入下获得高利润。
2、 加强品牌建设
药品行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采取差异化营销模式,积极加强品牌形象建设,提高品牌价值,保持与消费者之间的稳定关系。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消费者在购买医药产品时,最为关注其质量情况。普通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往往更关注于品牌价值,因此品牌价值高、消费者信任度强的医药产品更容易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做好市场调查工作,了解消费者群体的心理需求,确定产品面向的消费者层面,接着通过市场细分,把握企业在市场上的定位,最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品牌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熟悉度和信任度,建立顾客品牌忠诚度,以便获得消费者的优先选择权。
3、加强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众对于医药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日趋增高,企业药品销售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既能推销药品,也能宣传企业品牌。企业必须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召开业务分析座谈会,加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并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药企业对于销售部门员工的考评,不光光要参照其业务销售量,也要关注其在企业品牌推广中起到的作用。
4、加强渠道成员的管理
药品生产企业与渠道合作成员之间是利益共存、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关系,两者之间可以形成利益共赢模式,企业对于渠道成员的管理工作具体有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分析企业本身特点和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渠道成员;其二是建立独立的渠道管理部门,收集渠道成员的信息资料,根据当地经济情况和市场份额,对渠道成员进行分类分级,并及时了解渠道成员的资金周转动态情况,进而在保证企业资源能够获得合理分配的同时,加强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现阶段国内的药品企业必须正确定位企业特点,及时了解行业市场的环境变化,迅速做出管理反应,并通过多元化营销、加强品牌建设、营销人员专业素养和渠道成员管理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汪丽华.当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药前沿.2012(5)
【关键词】生物医药;集群企业;京津冀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创新驱动引领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生物医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是产业振兴和富国强民的有力保障。北京、天津、河北同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多个技术领域的协调合作,这其中也包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1]。但是由于行业门槛较高、产品竞争激烈、有严格的安全审核标准和法律法规控制以及地方保护存在,导致生物医药企业技术研发需要更高的能力,外部寻求合作是快速弥补创新能力不足和转嫁研发成本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对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分析展开了研究。
1 京津冀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驱动机制
1.1 合作动机
近年来,生物医药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而京津冀地区更是各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箭头所指地区。并且京津冀三地区之间有很强的互补性及合作空间,同时具有良好的基础及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全国多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在全国制药企业前20强中河北天津占据6家,分别排2、4、8、9、11、14位。并且每年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有40%诞生于北京。合作利于创新网络的形成,并使其复杂化,多元化。也使信息变得流通,促使相互间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创新机遇与更多的学习提升,也使更多项目可以顺利的开展与进行。
1.2 合作类型
(1)研发合作。现如今,集群化的发展成为了生物医药的必然趋势,可将各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等联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取得更有效的成功,也利于网络的形成。并且独立研究对于企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反而合作研发不仅减少了困难,更具有创新能力,还可以接收更多的项目。
(2)金融合作。类似于生物医药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它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是非常大的,医药企业需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贷款等方式,来实现研究所需的资金。
2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的发展现状
2.1 京津冀地区各自发展变化
(1)北京地区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医药产业增长迅速,收益大幅度增加,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是生物医药成果的主要诞生地。并且拥有大量优秀人才以及丰富的关键技术平台:其中上市医药企业14家,100多家专注研发机构。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诊断试剂、抗体药物、疫苗等生物技术领域属于国际先进水平,还研制出首个基因工程重组戊肝疫苗和禽流感检测试剂;其 S A R s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发实力也处于世界前列,与此同时北京地区也在甲肝、乙肝、乙脑、麻风腮联合疫苗等生物制品上居于国内的主导地位。
(2)天津地区发展现状。天津地区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研发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已有500多家医药企业,并且有一批都获得了国家从政策,资金还有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进来还吸引了许多海内外研发团队的加入。尤其在中药方面居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上。
(3)河北地区发展现状。河北地区其化学原料总产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许多产品的技术工艺,生产规模,成本控制都在国内领先,也获得许多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获得了医药方面的多项殊荣,许多集团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在今年5月还开展了“五大工程”助力河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3 京津翼生物医药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最初几年,京津冀跨区域的合作并不是很多,都是由各地区大型医药企业为核心的生产供应网络,如:北京地区同仁堂、双鹭药业、双鹤药业;天津地区红日药业、中新药业、天士力;河北以岭药业、常山药业等,这些企业相互之间没有形成创新网络,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区域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合作已经开始密切,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这使得多家企业争相与这些科研单位合作,原本分散的子网通过大学和科研院所整合为一个技术研发创新网络。
整体来看,在今年北京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了河北沧州,天津医药集团控股河北德泽龙医药,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蓝皮书的也加强了京津冀之间的合作。还有京廊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带的形成,都象征着京津冀生物医药网络结构越来越趋向于完整化。同时为了推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的建设,政府下发了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优惠政策,其中包括:(1)人才鼓励政策,设立“领军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并对其进行实质奖励。(2)机构和项目支持政策,对项目材料进行免税政策,以及项目资金支持和补贴。(3)金融支持政策,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对于生物医药的证券交易公司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使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三地区之间的合作。目前,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已拥有了870余家科技型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化专项和重大成果转化10余项,15个新药获得了生产批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了40%。
4 结束语
如今京津冀生物医药的网络结构已经相对完整,但是还是有待继续发展。第一,加强政府的管理,制定有关京津冀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规划;第二,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方便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加强相互合作,例如大学城,或是一种新的专门合作的机制;第三,可以实行建立一个资源共享机制,这样更加利于网络结构向完整发展,加强了交流合作,使信息更加流通,提高创新,可以开展更多项目,并且也不至于一个重要的节点被破坏导致整体瘫痪;第四,培养人才,培养更愿意建立网络合作的人才;第五,可以建立产业联盟,使其相互间存在更大的利益,成为一体,合作更加畅通,完善整个网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金流量 财务状况 风险判断
一、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结构分析是指同一时期现金流量表中不同项目间的比较与分析,以揭示各项数据在企业现金流入量中的相对意义。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流量结构比率=单项现金流入(出)量/现金流入量总额
首先,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的比重,了解现金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占现金总流入比重大的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财务风险较低,现金流入结构较为合理,反之,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其次,分别计算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投资活动现金支出和筹资活动现金支出占现金总流出的比重,它能具体反映企业的现金用于哪些方面。一般来说,经营活动现金支出比重大的企业,其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现金支出结构较为合理。
二、盈利质量分析
(一)盈利现金比率
盈利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关系,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创造或获取现金的能力。在一般情况下,比率越大,企业盈利质量就越高:如果比率越低,说明本期净利中存在大量尚未实现现金的收入,企业获取现金主要依赖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的摊销、处置长期资产的损益、对外投资收益、存货及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的变动等等。
(二)再投资比率
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
这一比率反映企业当期经营现金净流量是否足以支付资本性支出所需要的现金。比率越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资本支出所需现金,除经营活动提供外,还包括外部筹措的现金。
(三)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
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销货总额。
销货对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比率反映企业每一元销售收入中所能获得的现金,是考核企业经营活动效益的一个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越好,也说明产品销售政策和收账策较为严重,能保证货款的及时收回,经营现金流人大干流出。
三、支付能力风险分析
(一)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净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是用反映企业偿还当年到期债务能力大小的指标。这里的当年到期债务是指企业的流动负债与当年到期的长期债务之和,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立即变现能力越强,企业随时可以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大,较之其他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来说,该指标更直接、更明了,更具现实性。不过,过高的比率虽然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现金的获利能力较低,现金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该指标过低,会使企业陷于财务困境,支付能力不足,债务偿还缺乏保证。
(二) 现金净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
现金净流量对债务总额比率=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现金净流量对负债总额比率是用来反映企业每年现金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是衡量企业长期负债偿还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大,越低则说明企业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越小,衡量企业的长期负债偿还能力的大小。既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资料,从静态的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率等指标来反映企业负债的总体规模,反映资产的变现能力对偿还债务的保证程度,也可以从损益表资料出发,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企业盈利水平对偿还债务利息的保证程度,而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资料,从现实的角度,动态地反映由企业经营理财活动所获取的现金流量对偿还债务能力的大小。
(三)经营净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
经营净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用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与企业流动负债相比更能说明企业支付能力的大小。首先,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情况下,当期取得的现金收入,先要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支出,然后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支出。第二,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企业的主要活动,是获取自有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说也是最为安全而且是最规范的取得现金流量的办法,用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之比来恒量企业的偿债风险,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
(四)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
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这一比率用来衡量企业到期债务本金及利息可由经营活动创建现金支付程度。比率越大,说明企业偿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比率小于1,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生产的现金不足以偿付到期债务本息,企业必须对外筹资或出售资产才能偿还债务。
(五) 现金股利支付率或利润分配率
摘要:目的:针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方法:通过描述我国中小医药企业面临的现状,分析和找出其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准确进行企业定位,解决战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采取正确有效的战略管理方式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中小医药;战略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32-02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美国学者兼企业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许多战略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在观点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 中小医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中小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行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多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 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中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壮大,在经历了初步的竞争后,医药市场不断规范,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单薄,生产条件落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点,其无疑也是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医药竞争却日益加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如果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尽快增强自身的实力,终将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亟需探讨的问题。
3 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1)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医药,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
(2)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医药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
3.2 企业战略文化环境欠佳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不能准确体现企业核心的精神层面,缺乏未来导向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励员工。此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医药企业形成企业的独有特色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医药企业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文化。
3.3 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较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必备因素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缺少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虽然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但仍不能为医药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4 产品营销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的一些医药企业营销方式仍以传统推销为主,缺少创新,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5 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能力差
我国的医药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而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90年代,世界各国共开发152种新药,仅美国就占了将近一半,而我国颗粒无收。这些无疑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处的劣势,创新能力低下。
4 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与对策
4.1 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来说,人才已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针对自身条件,围绕着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3支队伍分级、分类、分批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保持企业团队的旺盛的战斗力
加强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不能是一个时期的行为,而是需要采用不断升级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基层的员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
(1)深入贯彻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
(2)重视企业责任观和价值观;
(3)在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4.3 "科技创新"增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精神,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大、门槛高、风险大、是一个持续投入、不懈探索、执着追求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创新精神,以倡导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来弘扬科学精神,用长跑的技能和心态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 有效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
展的保障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够推行的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步骤,并能够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短期目标。组织再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进行组织再造流程,需要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认真分析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官文龙.中小医药企业艰难前行,路在何方[N].医药经济报,2008-01-18.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因此与健康有密切关联的医药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居民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医保体系在逐步地健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促使医药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医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也同样也意味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种病上百种药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何才能使自家医药企业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了各大医药企业的首要难题。医药企业的盈利与否通常取决于该企业的营销能力,但是营销管理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营销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很少制定营销策略,大部门企业仅仅是空设了营销这个部门。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医药企业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两种。经过了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危机与转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医药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现状变得岌岌可危。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医药市场一直是以国外品牌和国内成分仿制药为主导。国外一直认为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以中国创造为辅,中国的医药行业似乎也在印证这种说法。由于新药的研发成本较高,药品的临床试验时间较长,中国的医药市场就一直被国外药物占领着。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医药产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常态化的低谷。其实这是医药产业必经的产业重组过程,回顾西方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与目前中国医药产业相似的身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北美产业以及美国医药产业的重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即均是在陷入低成本竞争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史为鉴,中国的医药也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将会大幅度提高,医药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较为专业化、特色化的高科技医药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因此,医药企业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积极地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
三、医药营销的意义
随着医药市场的繁荣,医药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激烈就不言而喻了。医药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不太一样,它的产品以及服务同质性很强,那就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因此,在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这时品牌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医药营销就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如广告、媒体传播等,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品牌产生推动效应,建立、维护和宣传医该药品牌,为品牌树立个性,加强大众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大众对于医药品牌没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医生、专家等的专业建议和正面口碑。医药市场营销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根本。
四、中国医药市场营销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药品消费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距也暗示了国家人均用药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为日后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寻求契机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之一。现如今,中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渠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药品的厂商可以直接与医院、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进行直接交易,省去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与医院对接的流程。虽然说这样提高了医药流通的效率,但这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做法是造成医院市场和目前医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紧张关系直接表现为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不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医药企业没有做好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逐渐堙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了在医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医药企业不断地在降低药品的价格,医药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少。这种“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取得长期发展,还是要做好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在新环境下,医药企业最明智的营销手段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而是应该把客户作为中心,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做出对应的营销策略,完善医药市场营销体系。
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并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做好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维护价格体系。首先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不要压货,现将内部存货问题解决掉。此外,调整好销售渠道,不要无止境地向市场销售,严格控制各级销售的出货价格;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包装提高药品的客单价。打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医药企业可以从品牌包装入手,为企业品牌设计不同以往的包装,并且不给传统的流通渠道提供货物。市场上没有流通,只要销售价格合理企业利润就有保障;做好战略合作规划。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的培训活动、树立品牌形象、与连锁终端进行战略合作。针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影响因素,制定一些营销策略:信誉定价。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信誉较好的、已经树立好良好形象的企业可以适当将一些药品的价格定高一些;惯性定价。对于消费者较为熟悉其功能、质量的药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制定一个惯性价;更换产品组合策略。将产品组合中获利过大或者过小的产品去掉,更换成易获利的产品;差异定价策略。根据时间、地点和顾客购买力的差异,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药品。比如相同的药品,不同的日期定不一样的价格。
六、结束语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医药物流 发展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U652.1+2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三方医药物流含义及发展现状
医药物流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完善的网络管理、现代管理水平的医药物流企业正在出现,一大批医药商业企业正在向医药物流业转变。与此同时,第三方现代医药物流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较为成功的企业。
2005年12月16日,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药集团药业股份公司、美国安维世远东有限公司、台湾久裕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有限公司共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出资,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中国第一家第三方的专业医药物流公司。
总的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第三方物流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国内还很少,只在广州、杭州、海南等地有医药专业物流服务公司。这样一些专业物流公司由于注重市场定位、细分客户需求、具备完善高效的配送网络而受到了不少大中型医药企业的青睐。
二、医药物流发展需求分析
我国医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了对现代医药物流巨大市场需求。医药物流领域和医药工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不论是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零售药店或医疗机构,都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但由于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 国家对药品的管理以及仓储、运输方面要求都很严格,所以医药物流最好的发展模式即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医药企业分离出的物流部门,经改造成为独立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那么,这样做是否可行呢?下面我们就对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SWOT分析。
三、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SWOT分析
(一)优势 S
1、 第三方物流与传统医药企业自营物流在业务功能上有继承性
现阶段医药行业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仓储和运输,在其他增值服务方面的供求还不明显。由于我国传统医药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因此,相当大数量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等,都在从事本企业的储运服务。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得这种转化比进入一个陌生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我国其他行业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的成功都表明了这种业务功能继承性的巨大优势。
2、 传统医药企业具有向第三方物流转化的物资条件
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并非开始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高科技的物流,而是结合物流发展趋势和我国传统医药企业改造的现状,适合医药行业特征的物流。医药企业转型而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初始阶段应主要追求机制与管理的现代化,而不是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因此,近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积累下来的仓储、运输、包装等设施、设备基本上可以为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采用。因此,在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扩展服务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节约投资成本。
3、传统医药企业具有适合我国医药行业特点的具体管理经验
传统医药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在现代物流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由于既不熟悉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又对医药产品的仓储、养护、运输等了解甚少,同时不了解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政策规定都使得纯粹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医药物流领域存在很多障碍。此外,目前国内的医药流通环境复杂,医和药没有分开,市场不成熟、不透明,法律法规不完善,国家宏观管理不到位和企业自律性差等都对国际医药商业资本流入医药第三方物流市场形成了壁垒。因此,传统医药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将会使它们具备相对的学习成本优势。
4、其他行业中较为成熟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可供借鉴
第三方物流概念自引入中国以来,发展迅速。现有的相当大一部分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从传统行业中转化而来。如传统的仓储、运输、铁路等企业都纷纷转型成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些家电企业如海尔、长虹、联想都将自己的物流部门脱离转化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一些转型的企业既有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壮大的企业,又有经营不善,无以为继的例子,但其他传统行业转型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都为我国医药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经验。
(二)劣势 W
1、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较小,成本偏高;
2、信息化水平低,专业医药物流人才缺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机会 O
1、国内医药企业现代物流刚刚起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还需很长的时间
2、因为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国家对药品的管理以及仓储、运输方面要求都很严格,进入门坎较高,真正的第三方医药物流还没有完全形成。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四)威胁 T
1、入世后,国家全面开放医药分销服务,国外拥有雄厚金实力、先进营销策略和成熟管理体制的企业加入竞争
2、企业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信息化建设不足
通过上面对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得出,尽管转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优势明显,也就是说,传统医药企业转型现代第三方物流公司是可行的。
四、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医药企业转型第三方物流或自己建立物流公司
近几年,中国医药集团、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太极集团西部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11 家医药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已获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批准, 成为第八批国债技改贴息改造项目, 其投资都在4000万元到2.4亿元之间。除此之外, 安徽国泰、山西汇丰等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也已经成立。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 近17 000 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5 000 万元的企业不到5% , 前10 家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额的20%。在美国现有70 家医药公司, 其中前10 家的销售额占了全国的96%。今后物流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 物流市场的主角肯定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家对药品的仓储、运输及配送有严格的质量检测要求, 所以医药物流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医药企业从自身分离出物流这一部分, 加以扩建改造, 成为独立的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太极集团就将下属的子公司分离出去成为一个专业医药物流公司。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是典型的医药物流公司, 而它的前身是从太极集团的物流部门分离出来的。从医药企业分离出来的医药物流公司熟悉医药行业的特性, 在医药物流管理中会游刃有余。这些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 可以更好的为其他医药企业服务, 更有盈利空间及发展空间。我国医药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我们希望大型医药企业能够强强联合, 建立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共同做大医药物流市场, 抵御国外医药公司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医药企业;执行力;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168-02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愈加激烈。在变无定数的市场条件下,我国医药企业虽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整体素质弱,大多缺乏特色、有效的竞争优势,难以真正落实执行,创造出企业实质价值。因此,长远来看,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提高竞争中的快速应变能力,就成为决定医药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和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1 企业执行力概述
企业执行力,系指各执行层完成企业决策的执行能力,即企业通过必要的计划、组织或特定技术方法等将决策有效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它是把企业规划变为客观现实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企业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的桥梁。企业执行力涉及企业管理各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概念,其重点在于如何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1]。
执行力强弱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执行力强,则企业决策贯彻实施程度大,能有效作用于终端市场,提升竞争力,实现组织目标。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取决于可执行的战略制度、严密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有效的控制机制和企业执行力文化保障等,还需扎实稳健的基础管理工作和所有执行人员的密切配合[2]。
2 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
目前,国内新医改政策加快推进,医药市场转型与发展并存。如此特殊的双重背景,加快了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发展,使其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引发和催化了医药行业的整合和调整。行业内竞争激烈,高端药品基本被外企占据,中国医药企业只能走仿制道路,其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3]。在此形势下,各医药企业虽很关注经营战略、创新研发和人力资源等,却忽视“终点”“途径” 的有机对接,缺乏对执行力此核心环节的必要重视,或因企业内部的诸多问题导致执行不力。
2.2 存在问题分析
2.2.1 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制度不合理,管理方式不当
拉西·博西迪等[4]认为,执行力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根本,企业执行力贯彻战略意图。同样,严格的制度又是企业有效执行和运行的基础。不少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制度往往被动适应医药市场,缺乏对医药行业的清晰认识和预测,不能紧密结合本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难以准确体现企业方向而使员工未能认同执行。
高层管理者管理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医药企业执行不力的因素。一是不少领导者过度的“人治”观念,使自身“权威”凌驾于制度之上。他们受环境信息变化的干扰和影响,思路变化过快,使下属执行起来也无法意志坚定[5]。二是未常抓不懈。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或前紧后松,有布置却无检查。三是授权出现误差,忽略适度和例外原则。领导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放心下属工作而不肯授权,导致下属不能更不敢做事,执行力严重断层。
2.2.2 中、基层管理者上下协调不力,员工整体素质不达标
中、基层管理者对高层战略意图理解不准确,无法制定有效执行方案,或出现“一种方案多种理解”,执行结果相距甚远;计划方案大多流于表面形式,空洞无物,实际执行不力;具体执行过程,缺乏对指挥、控制原则的认知和把握,缺少必要的监督考核机制,标准、力度逐级降低,甚至自我取舍,导致执行不完整、效率低;缺乏上下协调、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责任分工不明,相互推诿,工作时常延误,严重影响执行速度。
国内医药企业培训教育机制欠合理,无法切实培育和提升员工执行力,人员整体素质不达标,具体执行时,各行其是,合力甚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员工“本位主义”严重,只顾私利不顾大局,推过揽功,不负责任,执行过程出现中断或延搁。
2.2.3缺乏执行力文化的塑造
国内医药企业的文化塑造已广泛开展,但其文化建设更关注统一企业理念和思想,至于如何通过文化影响执行者的意识心态,使其坚定地执行企业决策从而提高整体执行力问题,仍未妥善解决。换句话说,它们不缺乏企业文化,但缺乏执行力文化。部分医药企业虽形成了自身的执行力文化,但未真正产生强大凝聚力,也未能有效取得员工认同。
3 如何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
3.1 规范制定企业战略制度,明晰执行流程
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医药行业发展特点与企业宏微观环境,透彻分析医药市场现状,结合自身资源、特点、优势等,确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制度,并保证其执行性和合理性[6]。形成决策决不能朝令夕改,必须维护其稳定性,并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可检查。同时,要在庞大的流程网络中,明晰工作链条中的每个执行点,尽量将复杂的东西简化,简单的东西量化,层层落实,用规范的流程推动执行者工作,使他们能优先配置执行资源,通过执行流程明确自己按期应完成的任务,知道怎么做、如何做,而不事事靠安排和督促。
3.2高层管理者做好倡导实践,中、基层管理者做好沟通传达
提高企业执行力需高层管理者把握执行过程整体思路,务必以执行者的心态,以人为本,亲自倡导并积极参与。授权下属执行时,要明确表达期望,讲究管理策略和方式,讲清责任做好沟通,提供各方面资源支持,激发员工内在潜力,并做好执行跟踪。高层管理者还应始终坚持从严律己,处处做表率,凭借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员工的尊重和认可,使员工发自内心认同自己作出的决策,确保执行效率。
企业战略决策的传达执行,是信息解码再传递的过程。中、基层管理者安排任务前,要全面认识决策内容,不能片面理解行事。首先要深刻领会上层决策的实质意图和目标,形成自己的初步想法,并及时与上下级或同级沟通,做好企业内部的共识协调及与客户、竞争对手和关系单位的利益协调等。要特别做好与自己所带团队的合理沟通,有效传达和分配工作,激发部属积极性,并引导部属默契合作,不揽功,不诿过,使不同“分力”变成推动企业前进的“大合力”,保证高效执行力度[7]。
3.3建立科学的控制及反馈系统,做好执行保障
管理者不但要周密合理地计划安排,更要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不断修正和改进企业计划与目标,保证执行过程整体效率。要对企业关键流程及其运转过程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如及时监督反馈,简洁实效地跟踪评价,一定程度的考核奖惩等),必要时可引入淘汰机制。执行者要讲究执行技巧,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做好执行的后续反馈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执行结果并提供建议,总结经验确定优势,查找不足[8]。
3.4 构建特色执行力文化,建立执行力提升长效机制
医药企业要形成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强大执行力,必须将全员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从医药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特色执行力文化,建立提升企业执行力的长效机制。
让全体员工把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与本职岗位,是执行力文化的核心。构建执行力文化:一要改变执行价值观意识,使员工对提升执行力有高度认同感,认识到自身发展期望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识到高效执行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更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要用执行力的标准要求严格规范员工行为,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执行效率和结果考评列为员工能力测评的重要方面,同时要将如何执行企业战略决策通过多种形式传达给员工[5]。三要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氛围。实际工作中,各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自觉增强执行意识,完善执行方式,用自身行动积极影响员工。加大宣传力度,灌输执行力知识,使员工有效处于执行力文化熏陶之下,并注意用优秀员工的模范事迹正面引导广大员工的执行行为,用执行力低下的事件进行警示教育等。
要有效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各医药企业需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认真总结执行过程中的缺失漏洞,不断纠偏和完善,使真正强有力的执行力为企业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于殿杰. 论企业执行力[J]. 现代企业教育,2012(2):56-57.
[2] 徐培红,干荣富. 解读政策分析医药市场、抓住机遇研究药物创新[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8),507.
[3] 邢以群. 管理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86-340.
[4] 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 执行力[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9.
[5] 王英,申俊龙. 构建执行力文化——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6):548.
[6] 刘华,刘春梅. 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途径分析[J]. 科技信息,2011(20):360-361.
[7] 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127-140.
关键词:供应链;医药物流;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R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1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呈现小型化、分散状、杂乱性的局面,整个医药流通供应链比较混乱,为了医药物流的长远战略发展,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分析并改善现状。
一、研究背景
医药物流主要是在流通中对医药实物转运,是为实现医药商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过程,采取基于药品的分类信息化、分拣自动化、配送网络化而进行一系列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装卸、配送、客户服务等物流活动。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此前药品流通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模式,药品需要通过层层调拨,进行的是垂直流通。随后医药商品开始进行自由流通和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市场机制下的现阶段,医药企业发展迅猛,但流通环节又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医药物流的发展。因此,我国医药物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落后现状必须进行分析,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改革。
二、存在问题
1.我国医药物流渠道多样化、复杂化、散乱化。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情现状,医药企业分布不均,营销渠道不同,流通形式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形式的复杂化和散乱化。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药品交易成本变高,变相的增加到消费者身上,而且由此也会导致药品经销中,营销等费用成本耗费变大,这不仅使医药分销企业难以形成大规模医药营销,而且也不利于生产企业控制各种直接和间接成本。
2.医药物流管理水平落后
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医药企业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对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医药物流仍处于粗放式经营、低效率运转的状态。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缺乏实际有效的管理模式,许多企业受传统物流观念影响,依旧沿袭传统观念,认为物流即“仓储+运输”模式。现代化科学技术没有采取,上下游供应链缺乏时效性管理。部分药品的特殊存储性、药效性、应激药品的调配存储等种种问题没有考虑全面。
3.医药物流信息传递孤立
现代物流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对整体进行集成。这就要求供应链各个节点上的医药企业以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来进行资源利用和共享。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非常薄弱,信息平台的应用率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在供应链各环节间的顺畅流动。我国物流信息化在起步阶段又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发展缓慢。尽管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在大多数医药物流企业中并未得到应用。真正与其上下游企业进行对接还有所欠缺,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机制没有发挥本身的作用,信息传递明显滞后,这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产生,低效高耗的运营,使企业开始转向高价值药品,低廉有效药品的供应却开始忽略,完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信息的不对称也一直存在。
4.医药物流人才短缺
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的培养模式,我国物流的现在仍然以运输作为主要的环节,物流企业内部高专业高学历人才较少,配送人员普遍未接受系统的物流业务知识学习,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在业务能力上、统筹规划上、服务水平上有所欠缺。同时,医药物流更被普遍认同为货物的运输配送,忽视医药的特殊性。医药物流作为物流学与药学的交叉学科,开设医药物流专业和课程的药学院或药科大学几乎没有,这使得高级医药物流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1.在医药流通渠道提供共享信息
医药物流在供应链的环节中,重视信息共享,这样可以在流通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降低风险。从医药供应链上游到下游的整个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避免牛鞭效应的产生。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药品的生产和运输,因为信息的及时传递,可以有效到达需求者手里,避免不同企业的重复输送,减少库存积压。
2.建立健全医药管理系统
在众多医药企业中,药品的生产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定的,物流业逐步开始与计算机、工程机械、运筹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加上医药专业特殊背景,药品采购与供应链紧密结合,建立基础技术平台。信息技术如电子资料交换(EDI)、企业资源管理(ERP)、分销需求计划(DRP)、电子自动订货(EOS)等围绕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的技术构建起信息管理平台,使信息共享机制贯穿医药的整个物流环节。
3.大力培养现代医药物流人才
随着新药事管理法规的不断出台和改进,医药物流管理也应引起重视。生产药品的需求度、药品的应急调配、仓储运输合理化设计等,都需要交叉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需要避免因为专业不到位而引起药品的污染与损失,需要能够在特殊情况下作出应激反应,迅速调配药品等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中,社会及各院系应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医药物流人才,对现代医药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四、总结
医药物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特殊性存在。对药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规章制度设立和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将对形成实施战略性物流系统有。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吸收先进的观念思路,不断努力,发展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医药物流产业链。
参考文献:
[1]杨奎,胡天佑.我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8.(3).
[2]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07(3):15-17.
[3]杨科峰.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3.11.
关键词:医药营销;关系营销;应用
近年来,医药行业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朝阳产业。医药营销不断转变营销模式,由以管理为本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提高效力和协同执行能力的现代模式。正是随着药市场规范化、规模化、法制化,医药营销的管理化、系统化、学术化也不断加快步伐来适应医药营销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是为提高医药营销的业务水平,如何引进关系营销,转变其宗旨,提高服务质量做出的阐述。
1、 关系营销是市场营销观念的一次理性成长。
关系营销是对传统营销观念的发展。它是以持久地把握隐藏其背后的复杂利益关系为关键,从而持久的赢得一个市场,创造使这种利益关系牢固保持和发展的条件、环境和内在机制。首先,在宏观上,关系营销概念表明:市场营销将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在众多领域。其次,在微观上,市场营销的重心已经从交易转变为联系,企业与顾客的相互联系发生质的变化。总之,由于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互动作用的过程,因此企业的营销发展必须放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考虑
企业营销始终应该将建立与发展同相关个人及组织的关系作为营销的重中之重,研究人员发现,企业不仅要重视满足消费者需要,更要注重隐藏在复杂与广泛的销售背后的不可控因素。尤其是在营销过程中,医药企业应该兼顾传统4p营销组合与人员管理、进程管理、顾客服务等匹配过程。人们认为,企业营销就是企业利用可控内部因素;对不可控外部因素做出相适应的调整步骤,从而促进产品销售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关系营销概念是市场营销的一次发展,一次升级,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
2、 我国医药营销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我国的医药企业在营销运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1:缺乏对客户以外的各种关系的明确认识。很多医药企业只顾当前客户,不善于开发与当前客户有关联的潜在客户。
问题2: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理念。
问题3:忽视医药营销中的员工彼此关系。完整的医药体系尚未健全,人为因素影响重大,因此,员工沟通一直是企业关系的重中之重,医药企业却往往忽视员工彼此间的联系。
问题4:实施基本客户战略缺乏相应的策略,对客户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投入,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
3、 医药营销的实质关系营销
第一、医药的市场营销也是关系营销的一种,这就表明医药营销不能只在传统上和方法中营销,而应顺应潮流,从产品出发,以4P基础为契机、兼顾服务管理、人事管理和市场力量匹配管理。原因如下:①医药产品的同质性、服务与产品的同一性等,使医药企业面临挑战,这就要求医药企业不断改进以满足客户多层次需要。②进程管理是重要因素,由于不同要素协同作用性较强,使得对营销的分析和全过程的协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③因为医药营销人员与顾客经常接触,员工素质和工作表现是经营成果的重要因素因而人员管理成为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二、由于医药营销的各个关系主体至关重要,使医药产品的市场必须把握协调、优化与各种关系主体的中心环节,充分注意各种力量的协调,从而决定了营销各个关系主体对关系营销的实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原因如下:①医药营销过程的中心是维护与客户的关系②处理好与医药管理部门、同业、媒体的关系是医药企业良好发展的保证。③能否处理好企业与员工关系是医药企业营销成败与否的将决定因素。
总之,优化协调基本关系是医药营销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医药企业营销的核心。
4.关系营销在医药营销中的运用
为了保证关系营销在医药营销中有效运作,须考虑多种因素:
第一、解决好市场定位问题,在关系营销中,市场定位就是医药企业与特定顾客群体的定位,在确定自身市场定位时,需考虑市场环境,自身特色等各种综合因素。在我国,由于各种实力、历史形成格局以及自身条件的差异,在确定市场定位时做出如下策略:①采用市场渗透策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拓新市场和海外市场等方式来适度扩大市场规模②根据客户需要增加药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增设办事处,并密切注意竞争对手的动向,及时做出调整,以此方式来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③采取成本优势战略。
第二、注意内部营销,创造发展动力。树立“以人为本”的实施战略,做到“善待顾客,首先善待员工”。这就要求必须处理好领导者权威和员工自主性的,着重培养领导者和员工的共同参与意识、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归属感,并且为员工提供发展机遇和条件。与此同时,处理好行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应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重合作,共同创造企业利益。
第三、维护好客户群体。任何一家医药企业都会注重基本客户的维护,再选准客户后,建立长期关系的基础和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互惠互利,彼此充分了解和信任的合作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要注重基本客户的维护也应注重与基本客户关联的潜在客户的发掘,因此应全面建立健全对客户的关系全面、科学的管理,而这种关系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医药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统一的运作,达到对客户信息的集中收集、及时传达、迅速反馈,服务顾客,使顾客满意。
第四、注重开拓“大顾客”和“大市场”,营销者不仅关注自己的消费群体,同时应注意与自己有重大利益关系的主体,把与自身有联系的关系主体看做营销对象,实施整体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为此应做到以下三点:正确处理与上级部门关系;正确处理与同业关系;媒体的纽带关系至关重要,也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也要正确处理与媒体关系。(作者单位:宝鸡天健医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勇,姚燕萍,吴晓明. 医药营销模式的利弊分析[J]. 中国药事. 2011(02)
[2]王希泉,陈国静,赵宁. 浅议医药营销中的不端行为:现状、动因与治理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01)
[3]网络营销新趋势[J]. 中国新通信. 2012(06)
[4]胡雪飞. 口碑营销――零售企业营销制胜的利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2(04)
[5]约翰・亚瑟,李靖,吴丹丹. 亚瑟 关注营销自动化新模式[J]. 中外管理.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