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风险管理的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的理论

第1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环境与社会风险;赤道原则 ;银行业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0-0003-09

一、回归银行的本质

经济学家彼德・伯恩斯坦认为,“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承担风险以做长远选择的偏好,是驱动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系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金融机构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银行亦不能例外。正如德意志银行前董事会主席布鲁尔(Breuer)所说,“现代银行的职能正在从资金融通功能向风险中介功能扩充,经营风险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因此,经营风险是银行的本质;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尽管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由于国内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与银行业发展历程较短,国内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与技术仍然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业。从风险评级工具来看,我国银行业还介于从纯粹的人为经验判断到模板化评级的过渡阶段;从风险计量模型技术的应用来看,经典风险计量模型所需要的持续的、可量化的基础数据严重匮乏,从而使得模型技术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从信用衍生产品风险转移技术的应用来看,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无法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组合进行风险转移与分散。因此,对于我国银行业而言,由于风险管理量化技术应用的条件与环境均不成熟,导致信贷风险管理距离标准化、数量化、系统化仍然有较大差距。

无法准确计量风险,金融产品的风险定价也就无从谈起,形成了我国当前金融体系风险定价混乱的局面。加之,整个金融体系仍然是银行信贷业务为主导,风险不断累积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了银行不得不与企业共担风险的局面。基于国内实际情况与环境,标准化的、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难以应用,特别是,单纯依赖财务数据的风险识别、评估等管理方法面临较大挑战。

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数据规模与质量以及整体社会信用情况普遍优于我国,但在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对环境与社会信息定性分析的应用范围仍然很广、重视程度仍然很高,这非常值得国内银行业深入思考与学习。如图1所示,一般而言,在欧美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对于大型企业,财务信息定量分析占比80%,环境与社会信息的定性分析占比20%;对于中型企业,定量与定性分析比重为70%和30%;对于小型企业,二者比重为40%和60%,甚至有时候为20%和80%。

鉴于此,笔者提出,应当在信贷风险经营管理过程中,增加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定性分析,作为财务信息定量分析的补充手段,从而改善当前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过程中过度依赖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不对称严重、难以客观评估企业风险的状况。

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一)相关理论演变

研究领域最早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投资过程对投资收益产生何种影响进行论证。最初阶段,学者们只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经典的投资组合理论,认为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投资决策过程,限制了投资组合的多样化与分散化等原则,从而难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目标。鲁德(Andrew Rudd,1981)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将环境与社会因素纳入投资决策过程,会阻碍投资组合的多样化,从而降低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这一研究结果在学界与业界均引起较大争议,至此该问题成为投资领域的热门话题。

随后众多学者从投资组合理论出发对上述观点进行论证,并逐渐发现上述结论的不稳定性,基本从理论上了这一结论。赫普纳(Hoepner,2010)通过将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公式进行变形,直接从理论公式层面证实上述结论的不稳定性。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以标准差衡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各目标资产的权重与各自标准差乘积总和;第二部分,目标资产之间的关系及其标准差乘积总和。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考量,限制了目标资产的可选范围,目标资产组合的数量减少,会增加第一部分的数值;然而,由于资产数量的减少,会降低r值,同时附加了环境与风险管理选择的目标资产,自身拥有较低的标准差,因此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考量能够减小第二部分的数值。因此,第一部分提高并不能完全决定整体投资组合的标准差的变化方向,也就无法确定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一定会降低投资组合收益。

20世纪90年代到2007年期间,众多实证研究成果证实了这一理论判断。多数研究对欧美国家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基金公司与传统基金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角度包括前者的潜在成本并无显著高于后者;前者的投资收益率并没有显著低于后者等。具有较大影响的是,2005年贝罗(Bello,2005)对美国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金进行了7年的跟踪,并得到结论“这些基金在投资组合的分散化程度上与传统基金并无显著差别”。施勒德(Schr?der,2007)证实了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金与传统基金具有相当的夏普比率。

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众多学者进一步认为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投资决策过程比传统投资行为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应当在价格(投资回报)中予以体现,即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投资决策模式能够得到更高的投资回报。随后,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根据弗里曼(Freeman,1984)在其专著《企业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学者们进一步建立了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财务绩效产生正面作用的理论根基。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关注与管理,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平衡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有助于企业生存发展,其价值反映在企业的系统风险下降与投资人超额投资回报两方面。

(二)相关实证分析

在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实证分析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2000年之后,实证分析成果的增速与增幅都显著提高。

在这些实证分析结果中,89%的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非负相关关系,48.2%显示正向相关,23%显示中性不相关,10.7%的显示负向相关,18.1%为不确定相关性,如图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以欧美发达国家投资机构为研究样本的研究分别得到46.7%与42.7%的正向相关结果;以新兴市场国家为研究样本的研究结果呈现出65.4%的正向相关结果,如图3所示。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市场国家环境与社会问题的管理水平与规范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这种情况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正向结论也更加显著。

以投资类型进行划分,如图4所示,大部分研究样本涉及股权投资(占比87.1%),其次是债券与不动产投资。其中,在股权投资中,52.2%的结果呈现正相关,涉及债券与不动产投资的实证研究正相关比例更高,分别为63.9%与71.4%,同时尚未出现负相关结果。

从具体研究角度而言,目前实证分析的主要切入点包括两个,即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对风险管理水平与投资回报的影响 。

1. 对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环境与社会因素对风险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涉及对风险评级效率的影响与对综合投资风险回报的影响。李等(Lee等,2010)与洛雷尔(Laurel,2011)等分别以美国61个基金为研究样本,均证实了在投资过程中,对环境与社会风险情况的考察与评估,能够显著降低整体投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出口环境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韦伯教授(Olaf Weber教授,2008)等选取欧洲205家银行,并根据其是否是UNEP FI(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机构)进行分组,对风险管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UNEP FI在风险识别与评估阶段效率显著高于非UNEP FI。2010年,韦伯教授将52个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结合传统风险评估指标,对德国40家银行180个贷款项目进行再次风险评级,结果显示新的评级结果准确率高于原先评级结果7个百分点。韦伯教授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对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与正面作用是强有力的证明。赫普纳等(2011)对26个发达国家150个企业的环境与社会情况,进行了为期7年的跟踪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优劣,形成 25个虚拟投资组合,每个投资组合规模介于70亿至1150亿美元。跟踪结果显示,环境与社会情况评估得分最高的投资组合,比得分最低的投资组合,具有较低的损失风险概率,二者相差6.84%。

2. 对投资回报的促进作用。厄文(Roger Urwin,2010)选取荷兰、挪威、美国加州三大养老金基金管理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投资组中设定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行为的资产比例,计算得出,如果2%的投资组合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考量,在95%的概率水平下VAR下降20―25个基点;4%的投资组合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考量,对应VAR下降40―50个基点。对于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考量的投资模式与传统投资模式的比较,这个结果给出了明确答案,即由于综合风险的显著下降,前者要优于后者。布兰查德(Gunther Capelle-Blancard,2011)以法国116个基金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财务绩效与纳入考量的环境与社会因素数量呈U形关系,即,在少量选取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纳入投资决策时,使得投资收益率受到负面影响;随着纳入考量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指标逐渐增多,投资收益率逐渐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与巴涅特和萨洛蒙(Barnett和Salomon,2006)以美国的共同基金作为研究对象的实证分析结果一致。鉴于国际金融公司(IFC)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领先地位以及其完备成体系的独立项目评估系统,刘霞(2015)选取IFC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其自1998年开始致力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具体措施等的改进,对其财务绩效具有长期显著的正面作用。

(三)金融机构的实践证明

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纳入投资决策过程产生的正面作用不断得到证实之后,投资领域的实践也随之而来。截至目前美国共有超过500家共同基金在投资决策中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1995年时,该数据为50家)。依据福布斯公布的预测数据,美国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资产规模大约为3.7万亿美元。例如,成立于1991年的多米尼社会责任股票型基金(Domini Social Equity Fund)是历史最悠久的社会责任基金之一,它的每笔投资都是在对投资标的进行环境与社会标准评估与风险缓释之后进行的。自1991年至今,它的年度收益率为8.6%,而标准普尔500指数为9.3%;其在最近一年、三年以及五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2.1%、11.2%与18.8%。Calvert Large Cap Core A将其投资目标与策略均定位为符合环境与社会标准,其投资回报率一直高于罗素1000指数,最近五年平均回报率为18.3%。Parnassus Small-Cap基金公司专门投资于市值小于30亿美元的企业,在评估企业风险的过程中,赋予环境与社会风险较高权重,并明确排除那些环境与社会绩效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其在最近一年、三年以及五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17.0%、3.5% 与 16.1%。

除了这些专门的基金公司之外,还有荷兰APG资产管理公司、PGGM、美国CalPERS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挪威国家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等均已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纳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特别是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KKR),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最成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其在2007年开始与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EDF)合作,在其收购德州能源公司(TXU)的项目中,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措施,并根据评估结果,拒绝了多个传统能源项目,如火电厂等。在两年的时间里,KKR在所投资的8个目标公司运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共节约成本1.6亿美元。目前,KKR已经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覆盖其全球管理资产的30%。

三、国内外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 评估体系

本文构建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Environment and Social Risk management,ESRM)评估体系主要结构包括三个一级模块:ESRM政策框架、ESRM实施方法、ESRM管理体系(见表1)。

在ESRM政策框架中包含四个二级模块:政策范围、组织结构、产品覆盖面和涵盖因素。这四个二级模块涵盖了政策的制定、职能部门、适用范围、内容丰富程度等多个方面。前两个二级模块反映了ESRM政策在银行组织架构中作为一般功能性政策的作用,涵盖了从适用于所有部门的政策应用到银行特定业务的功能性政策。这也使得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有机结合(库尔森,2002)。确定ESRM政策适用范围覆盖的产品分类为:项目融资、企业贷款、个人和中小企业零售贷款。涵盖因素选取气候变化问题、生物多样性、文物保护等,源于这些逐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

ESRM实施方法模块包括三个二级模块,即评估优先级、实施工具以及评估流程。目前,ESRM评估流程的具体内容,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的发展过程。本文中,我们按照赤道原则(2013)所规定的评估流程来设定衡量指标。

在ESRM管理体系这一模块中,根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指南(GRI 4.0,(2013)和韦伯(2012)的研究结果,采用了一般性报告、趋势分析报告、重要财务报告等层次分类来衡量信息披露情况。

(二)分析方法

结合信息披露,依次对上述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进行赋值,从而得到银行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表现的整体评价。 三级指标赋值区间为[0,1],如果银行满足指标的要求,即该项指标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对于指标信息缺失或者信息表达不明确的,均赋值为0。基于评估体系结果,本文将采用对应分析法、最优尺度分析法、差距分析法以及Fisher’s检验方法,分别对国内银行之间、不同国家银行之间以及不同因素之间所关联的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当前不同国家、不同管理体制下的银行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表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接下来,对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也称R-Q 型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的统计分析技术。该方法通过建立规格化概率矩阵将R型因子分析与Q型因子分析有机结合揭示变量间的联系。原理如下:

在与R 型因子分析相应的因子平面上作样品点图,按累计贡献率的大小确定因子m,通常情况下,m=2,即因子轴计为G1 与G2,由于F1―F2 因子平面与因子平面的两条直角坐标重合,散点叠加即形成了对应分析图。在对应分析图上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变量间的关系:邻近的一些变量点,表示这些变量具有成因上的联系。(2)样品间的关系:邻近的样品点具有相似的性质, 属同一类型。(3)变量与样品的关系: 同一类型的样品点将为邻近的变量点所表征(王雪萍、古丽努尔,2007)。

(三)样本数据

目前多数国家都拥有数量众多的银行,且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很难进行随机抽样。本文中选取银行总资产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份额70%以上的银行作为样本。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及所处位置,本文选取来自五大洲隶属于9个国家的242家银行作为样本。其中,中国银行业样本由国有银行(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组成,共有166家银行。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英国、南非的银行样本由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比重70%以上、总资产由大自小排名的银行组成,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数据来自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数据;其他国家银行数据来自于政府信息披露与各国中央银行统计数据。

评估体系中,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为各家银行2009―2015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年度报告以及官方网站信息。样本银行或是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或是按照赤道原则或GRI等组织的要求,这些报告往往能够披露企业对环境、社会问题等的制度、管理结构、组织形式等信息。

四、结果讨论

依据评估体系赋值结果,对我国银行业的ESRM表现进行了分类:总分值位于[0,20]为ESRM-M组;20分以上为ESRM-H组,0分为ESRM-L组。分别采用对应分析方法与最优尺度分析方法得到以下对比分析结果。

(一)体制比较分析

图5为中国银行业不同管理体制的银行ESRM表现的对应分析图,横轴为各类银行ESRM表现,纵轴为依据管理体制分类银行。横纵轴惯量分别是0.638与0.275。这一结果表明体制类别与ESRM表现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进行91.3%的解释。从图6可以看到样本中三种体制的银行关于ESRM的表现差异分明。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与ESRM-L的位置相重合;股份制银行与ESRM-M位置最接近;国有银行与ESRM-H的位置最接近。同时三种类型的银行之间的距离相差甚远,说明在ESRM表现方面,差异较大。这一结果通过卡方检验值得到再次证明(chi2=136.7,p=0.000)。

就整体而言,国有银行优于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优于城市商业银行。此外,虽然国有银行的ESRM表现要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银行,但是国有银行与ESRM-H的距离要远大于股份制银行与ESRM-M之间的距离。根据ESRM三种表现的位置距离说明,ESRM-M与ESRM-H之间的差距远大于其与ESRM-L之间的距离。这一结果也较为容易理解,目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中除了少数几家了社会责任报告外,多数银行对环境、社会责任的概念意识尚浅,数量较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年度报告与官方网站上甚至找不到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相关信息。主要股份制银行作为上市银行,受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约束以及各方面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情况要远好于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虽然整体情况好于股份制银行,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国有银行距离ESRM-H的距离较大,说明我国银行业整体的ESRM表现仍然有待提高。这样的结果在不同国家银行间对比分析中更加清晰。

(二)国别比较分析

图6是以国家为纵轴、ESRM表现为横轴的对应分析图,横纵轴解释力度分别达到0.845与0.155,合计解释力度达到100%,说明国家与ESRM之间的强关联性。如图7所示,在所选样本中,只有中国与俄罗斯处在了ESRM-L的区域范围内,韩国与南非处于ESRM-M的区域范围内;澳大利亚与英国处于ESRM-M与ESRM-H之间,剩余国家处于ESRM-H区域范围内。由于严苛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法律约束,大部分发达国家银行的ESRM表现较好。此外,澳大利亚与加拿大银行ESRM表现良好,也由于其国民经济中环境敏感行业的比例,例如在加拿大的国民经济中,采矿业占比较大,使得加拿大银行的ESRM表现较好,位于距离ESRM-H的最近一点,这一结果也与韦伯(2012)的研究相符。而我国银行业ESRM表现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得分偏低。如果将城市商业银行从中国的样本中剔除,会得到如图7的结果。

可以看到,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中国银行业超越了南非,进入了ESRM-M的区域范围。鉴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数量众多,但是资产总量偏小,这一结果相对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目前ESRM的真实管理水平。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银行业ESRM表现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但是进步较为明显。除了大型国有银行外,股份制银行中也出现了ESRM表现达到高水平的银行。此外,鉴于我国2007年以来推行了一系列“绿色信贷”政策,大中型银行在贷款业务管理流程中,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实施了“一票否决制”、“名单管理制”等多种管理措施。

(三)国内银行业指标分析

通过国别比较分析,发现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的ESRM表现可能更符合我国银行业的主体表现特征,因此,在分析国内银行业各级指标时,本文依然采用剔除城市商业银行之后的样本数据。

本文采用差距分析法对H组与M组的具体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清晰地说明我国银行业在ESRM表现方面的差距。Gap1表示组别之间标准差较大,同时M组均值较低的指标。这样的统计表现说明了该指标在H组中表现远好于M组,表明组别之间存在较大差距。Gap2 表示同组内的比较,即H组中均值较低的指标,表示同组内该指标改进空间较大。

A模块中, a21为Gap 1 ,表示银行设立专门部门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进行管理方面,H组显著优于M组,这反映了一家银行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重视程度。a22 与a42为Gap 2。a22作为Gap2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在针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具体操作中,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国内银行业仅将与环境和社会风险相关的事项,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甚至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尚未深刻认识到这是关乎风险管理的事项,因此缺乏将其与风险部门专责相联系的理念。

B模块中,b22与b34为Gap1,显示H组比M组在评估方法设计与相应风险缓释手段方面要更加具体。然而,b32与b23作为Gap2,也显示国内银行对于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分析与预防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表4中b13的指标表现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是最小的,反映了政府在环境方面的立法与行业融资政策指引发挥了强大的作用。B模块作为ESRM实施方法模块涵盖了识别、分类、尽职调查、缓释手段、监督管理。B模块各指标的均值趋势性变化反映了目前国内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管理在识别、分类等表现较好,在缓释手段、监督管理等方面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

C模块主要是针对ESRM的反馈、沟通、监督、信息披露等管理体制进行评估,表5中C模块各指标分值均不高,充分反映了国内银行业在ESRM管理方面的薄弱,缺乏建立完整管理体系的意识。d12作为Gap 2表明国内商业银行签署自愿性准则的动力不足。此外综合表3、表4、表5还可以看到,从模块A到模块C的均值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国内银行业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停留在政策建立阶段,在执行与管理方面较为薄弱。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国内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落后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国有银行整体表现要优于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表现较差。从指标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在不断进步,但是多数进步来源于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引,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主动干预意识不足。鉴于相关法律的严苛规定,发达国家银行业具有较强的动力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目前发展水平较高,表现在能够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融入具体业务流程,并建立了具体流程措施;确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并配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针对环境敏感行业的相关业务,发达国家银行业往往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金融机构的具体实践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纳入核心业务流程对于金融机构财务绩效的正面作用,并通过建立三级评估标准,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管理体制银行以及全球不同国家间银行所处的不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水平,也突显我国银行业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国内银行业尚未充分意识到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与银行持续保持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国内银行业也尚不具备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中挖掘商业机会、创新商业模式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改善国内银行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应当从增强意识层面认知与培养内在管理能力两方面入手。

首先,意识认知层面,应当从法律与监管层出发,提高银行业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意识觉醒。即法律层面对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的监管力度加强;银行业监管层面对银行承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认识需要加强。

其次,我国银行业应当加强内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如何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流程纳入相关业务规范流程与监督管理体系的评估流程。赤道原则作为国际金融行业基准与标准化工具,提供了详细、完整、具有可行性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操作指南,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借助囊括了对环境与社会风险的识别、评估、监督、行动计划(风险缓释方法)等管理措施的赤道原则,形成对企业信息的全方位跟踪手段,确保企业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从而缓解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Andrew Rudd. 1981.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ortfolio Performance,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Bello,Z. Y. 2005.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 and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28(1).

[3]Schr?der,M. 2007. Is there a Difference?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RI Equity Indice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34(1-2).

[4]Freeman.R.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Lee,D.D.,J.E. Humphrey,K.L. Benson,and J.Y.K. Ahn. 2010.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 fund performance:the impact of screening intensity,Accounting & Finance,50(2).

[6]Laurel,D.. 2011. 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s in Europe:The effects of screening on risk and the clusters in the fund space.

[7]Weber O,Fenchel M,Scholz RW. 2008.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s into the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rocess of European bank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8]Weber,O.,Scholz,R. W.,& Michalik,G. 2010. Incorporating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into credit risk management[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9]Andreas G. F. Hoepnerab,Michael Rezeca & Sebastian Siegl. 2011. Does pension funds' fiduciary duty prohibit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riteria in investment processes?

[10]Roger Urwin. 2010. Allocations to sustainable investing.

[11]Gunther Capelle-Blancard. 2011.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responsible funds does the screening process matter?

[12]Coulson AB. 2002. A Benchmarking Study:Environmental Credit Risk Factors in the Pan-European Banking Sector.

[13]Coulson AB. 2002. A Benchmarking Study:Environmental Credit Risk Factors in the Pan-European Banking Sector.

[14]Weber O. 2012. Environmental credit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 and financial service institution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1(4).

[15]刘跃生.国外先进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经验借鉴[J].中国城市金融,2010,(3).

[16]刘霞.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如何影响金融机构财务绩效――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5,(9).

第2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 和谐校园; 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34-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以及信息网络化进程加快,我国高校风险已不仅局限于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而是以意识形态风险为主的包括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在内的多维度的风险。高校风险不同于企业组织风险,其“主要不是表现为实体的消亡,而是更可能表现为大学精神的死亡或变异”。[1]因此,运用风险社会理论探讨和创新高校风险管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加强和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和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高校风险管理:构建和谐校园面临的新课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社会转型的各种深层次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各种风险。同时,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来说,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要求更高,任务更多,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期待也就更高,容易出现不能满足需求的现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着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高校因此成为管理风险的易发区、多发区。

高校风险管理实质上是社会风险理论在高校中的具体运用,是现代大学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所谓风险是指对未来结果的变化性,即具有不确定性和损失性两种属性,其中损失性是风险的根本属性,惟有损失性才能体现风险中“险”的内涵,没有损失性,也就无所谓风险。不确定性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的本质上是指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2]

一些学者从技术的视角来研究风险,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现代文明越发展、科技越进步,不确定性就越明显。吉登斯也从社会制度的视角来认识风险,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人为制造的不确定性”。也有学者从损失性的视角研究风险,把风险看成是一种损失的类型。

当下我国高校风险是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面临资源、文化、价值以及校园秩序与稳定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领域,也可能来源于高校自身内部的办学思路、大学精神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管理具体活动。高校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当前高校可能存在的风险和突出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预防和减少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种风险和突出问题,促进校园和谐、师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风险问题的形成和存在是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在高校的反映和投身。解决高校风险问题既要有高度重视,又要切实有效的行动,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全面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高校风险管理正越来越成为现代大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校风险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高校风险关注不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自身对我国高校存在的风险关注不够,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相对薄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校不断深化招生就业制度,扩大招生自,对外开放办学力度明显加大,高校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使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和国际化轨道。与此同时,高校在办学行为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由于我国高校绝大多数高校是由政府举办,具有其特殊的办学体制机制,教育经费仍然主要依靠政府下拨,招生计划指标仍然由政府下达,学校事业支出不要求对成本进行核算,学校的办学效益也难以量化,加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并没有引起社会、政府和高校自身对高校风险足够的关注,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即使关注了我国高校风险,那也是主要关注高校显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对高校人身伤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以及财产等方面的风险,多数是就事论事,对这些高校常规管理活动所蕴藏的风险关注不够,重应急、轻综合防范,重眼前的有形损失、轻长期的无形损失。对于高校政治性、文化性以及意识形态等非传统风险缺乏应对措施,对于社会发展风险所带来高校的风险,如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等,以及由新型媒体技术带来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风险关注不足,管理意识薄弱。

2.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从风险管理实践看,由于高校风险管理是应对我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高校风险管理在我国尚处在初始阶段,因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一套统一协调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

从高校组织体系看,目前没有建立起一种常态性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和综合协调机构。高校虽然普遍建立了各种风险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但这些应急预案和应急综合协调机构主要是针对风险爆发事后所采取一系列应对方法和措施,而不是一种风险预警机制。

从风险信息管理来看,缺乏建立有效的信息监测和防控体系,风险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和优化,难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预警,风险防范措施相对贫乏,风险管理往往被忽视。从风险管理的范围和倾向来看,目前高校仍然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中心,重视显性的风险管理,忽视隐性的风险管理;注重物质领域风险管理,忽视精神领域的风险管理;重视现实眼前的风险管理,忽视长远战略性的风险管理。

3.高校风险监测预警相对落后

从风险管理过程看,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风险管理决策须以风险处理方案为基础,风险处理方案则以风险分析与评估为前提。目前,重视事后风险处理,忽视事前风险预警,较多侧重于风险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包括救灾、救助、补助和恢复,而在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估和预警等方面则相对落后。

4.高校风险管理研究不足,适合高校的风险管理理论缺乏

从研究视角看,研究内容单一、狭窄,目前对高校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对高校财务风险识别、预警、化解、防患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或掩饰高校其他风险(学校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教育质量风险、学术风险等)给高校发展的带来的影响,没有凸显高校组织风险的特点,带有比较明显的企业风险管理的痕迹。

高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不足,据中国期刊网进行搜索,以“高校风险”为题名的论文很少见,只有17篇论文。显然高校风险管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的关注。

高校风险管理基础性探讨不够,如高校风险管理的内涵,主要表现形式,高校风险的核心等基本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高校出现的新型的风险研究也不够,比如,谣言和信息公开问题、恐慌情绪与信心恢复问题、秩序和稳定问题、媒体问题、风险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冲击等等。另外,由于社会风险会对高校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还必须加强综合层面的风险管理研究,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防范风险的实践活动。

二、风险社会管理视域下高校风险的多维度考察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新旧高等教育体制机制交替运行,高校办学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地调整,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高校风险已不单一局限于以财务或债务领域的风险。高校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按风险内容和领域可以将风险划分为意识形态风险、精神文化风险、管理活动风险(教育教学管理风险、科学研究管理风险、社会服务风险以及财务管理风险)等。因此,多维度考察高校风险,分析与辨识高校风险,对于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高校意识形态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最本质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络的日益普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仅日益多样化,而且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

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境内境外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他们总是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向我国大学生传播、渗透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同时在国内,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广大师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非的思想意识有所滋长,有些公开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大肆鼓吹整个社会应该“意识形态多元化”。

这些意识形态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淡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如果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化解,不仅影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关系到我国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战略问题。

2.高校精神文化风险

高校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本质体现,是高校的灵魂和支柱,同时传承与发展文化是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之一。高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校园中主导群体共同遵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文化传统、学术风范、精神信念及其作为表现形式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是一所学校个性和风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校园价值体系的精华。[3]

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同时,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硬实力建设、轻软实力建设;重规模扩张、轻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等现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高校精神文化泡沫。尤其是当前多元化文与多样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高校精神文化,特别是高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观得不到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学校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反而选择和认同各种非主流文化,甚至是滋生出来的一些“反文化”现象,呈泛滥之势,危及到高等教育文化机体的健康,如果不予纠正,会酿成各种文化冲突,导致师生共同价值缺失,理想信念迷茫,高校组织决策效率低下、涣散、沟通中断,更有可能会动摇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同。

3.高校管理活动风险

高校管理活动风险主要是指高校作为组织主体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存在各种风险,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和财务等管理风险。教育教学风险是指教育教学活动受到各种各样教师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形成的不确定性。如因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设置的不合理、学生认识与了解上的偏差以及教师素质(包括态度、知识、能力等)的预测出偏差等都有可能产生教育教学风险。高校科研风险主要是指高校在组织实施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包括科研经费风险和学术风险。

一方面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来源由单一的政府拨款向多渠道发展,尤其是政府贷款项目出现与企业委托开发项目的不断增多,给高校科研的后期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风险:如课题组未能按期或按要求完成与企业签定的开发合同,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的名誉造成影响;课题组与政府的有关基金会签定的贷款开发合同,到期还不出,学校要承担还款义务。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过程,存在着学术风险。科研成果作为学者和高校社会地位主要评价条件,由此导致学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逐渐演化成进行利益争夺的私器。这种不良状况发展到极致,就滋生出“学术腐败”、“学术抄袭”等现象。这对于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声誉、形象等都会损害。高校行政风险主要是指高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各项行政行为时对行政相对人或社会造成各种非法损害的可能性以及该损害后果对行政机关及高校带来不良影响的各种情况。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举债而给高校财务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高校办学规模迅速膨胀,招生数量猛增,大众化教育比例不断上升,办学成果不断涌现,发展背后也存在着风险和危机。这种风险和危机主要来自于大规模举债办学。高校需要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仅仅依靠财政拔款及学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由此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是必然的举措,然而一旦无力偿付到期债务,高校就会陷入财务困境,这一风险已经引起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规避。

三、高校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发展

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是指在高校风险管理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苗头性和隐患性信息,并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对收集到的关于高校风险的各方面信息、情报和资料,对某些风险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作出估计与推断,并向有关方面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防止不利后果发生的一系列运行机制。对于高校风险管理来说,尤其需要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主要体现在如下机制的创新发展。

1.创新发展高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高校风险识别和预警水平

及时发现风险信息,并快速传递、处理收集到的信息,对高校风险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高校风险可能爆发或即将爆发的信息,以引起高校的警惕。高校风险预警包括风险的监测、预测、预报和预控。高校风险监测是指对可能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和事件的表象进行监控,收集高校风险可能发生的信息,及时掌握高校风险变化的第一手材料。

风险的预测和预报是指对通过监测活动而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校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风险预控是指针对引发高校风险的可能性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和制定各种预案,以有效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或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2.创新发展高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建立以高校党委为主导,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关注校园风险的前因后果为重点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高校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系统、综合、动态地评估和应对新形势下面临的日趋复杂的风险,通过预防、预警、预控来防止高校损失发生,或者通过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应急管理、风险评估、恢复补偿等措施,来减少损失,避免风险事件的扩大和升级,恢复正常秩序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

3.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社会化背景下秉持高等教育的传统发展观具有很大局限性,具有片面、非协调、难持续的弊端,这是高校风险形成的思想根源。通过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风险评估机制,预防引发高校风险的各种因素,从而防止或避免高校风险的发生,把高校风险损失降到最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的风险评估机制,就是要求在高校风险评估中要有“人”,即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就是要求在开展风险评估中以广大师生员工利益作为出发点,通过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来化解风险,同时广大师生员工也要以进行风险评估作为落脚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前提,坚持统筹兼顾是高校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在高校风险评估对策中要求从广大师生员工利益入手,维护高校公正公平,在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后勤社会化等涉及各方面利益群体改革时,要切实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和照顾各方的利益,建立维护广大师生员工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各种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高校内部矛盾,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对各种潜在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

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用软实力化解高校风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意识形态;用和谐的视野,;用包容的心态,搁置分歧;用大学精神凝聚人,用师德塑造人、影响人,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学精神认同,从根本上减少高校风险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清秀,熊 峰.高校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37-38.

第3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农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一、国外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研究的演进

1938年马考勒(Macaulay)提出久期的概念。它是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是各期现金值在债券价格中所占的比重。在债券分析中,久期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概念,投资者更多地把它用来衡量债券价格变动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并且经过一定的修正,以使其能精确地量化利率变动给债券价格造成的影响。久期的概念不仅广泛应用在个券上,而且广泛应用在债券的投资组合中,他是债券投资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策略----“免疫策略”的理论基础。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马科维茨提出了的投资组合理论即马科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该理论不仅揭示了组合资产风险的决定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揭示了“资产的期望收益由其自身的风险的大小来决定”这一重要结论。马可维茨的风险定价思想和模型具有开创意义,奠定了现代金融学、投资学乃至财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夏普(William Shape)在发表《对于“资产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一文中提出单因素模型。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当市场股价指数上升时,市场中大量的股票价格走高;相反,当市场指数下滑时,大量股票价格趋于下跌。据此,可以用一种证券的收益率和股价指数的收益率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模型:r it= Ai + βi rrmt+εit 该式揭示了证券收益与指数(一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970年威廉・夏普又在他的著作《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中提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指出只有一种原因会使投资者得到更高回报,那就是投资高风险的股票,该模型主要应用于证券定价。

197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费希尔・布莱克( Fischer Black)和迈伦・舒尔茨(Myron Scholes)提出了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金融经典模型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这两个模型的出现和发展对实践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1976年斯蒂芬罗斯(Steven Ross)从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市场均衡角度出发,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bitrage Pricing Theory,简称APT),模型表明,资本资产的收益率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GDP的增长、通货膨胀的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受证券组合内部风险因素的影响。

1993年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该方法已成为目前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 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目前在已有的定量风险管理方法中,VaR风险管理技术最受瞩目,运用最为广泛,并且已经从最初的运用于市场风险管理扩展到信用风险、交易风险等多种风险的管理。

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由于监管思想的深刻、监管理念的新颖、考虑范围的全面以及制定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这个报告成了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此后围绕银行监管产生的核心原则或补充规定等,都是在报告总体框架下对报告的补充和完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2004年9月,美国著名的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赞助委员会COSO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简称EBM),即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已从制度安排上着手建立以风险容量控制为中枢的相关风险全面管理框架,如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7年3月全国工商联《关于指导民营企业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

二、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在我国得到极大的应用,温涛(2005)中国农村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无论是中国农村金融的内部风险问题,抑或是外部风险问题,从深层次来看,都属于体制性风险;沈冰、李晓玲(2006)从金融脆弱性的角度提出防范农村金融风险的方法;陈军、曹远征(2008)阐明,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是构建竞争性机制和筛选机制;石敬勇(2009)提出了运用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规避环境风险中的市场风险,探索“银行+合作社”的模式来应对信用风险和无担保的弊端,选择先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铺垫前期工作,再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替代以拓展市场的路径;杨大光,陈美宏(2010)只有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才能走出农村金融的融资困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长期落后的格局,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充足的金融支持;蒋定之(2010)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进一步培育诚信文化,努力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着力培养金融机构合规经营的观念,这是农村金融机构管控化解风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从根本上改善经营风险状况的必由之路;白继山、温涛(2011)认为通过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控可以对农村金融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粗糙集方法构建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模型;陆远权、张德钢(2011)认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完善融资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和三农投入能有效控制风险,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阳(2011)认为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可以实施巴塞尔协议,资本量的要求只是一个表面的要求,Basel II的精髓是提高资本监管对于风险的敏感度,要求更准确的计量,但这些只是技术层面上的,Basel II本质是将资本的作用和全面风险管理相结合,只要朝着本质的方向去做,那么就是在实施巴塞尔协议;张文学(2011)从时间的角度,认为农村金融贷款的定价应该考虑农民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因素。以上所提只是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著述中有代表性的少数文献,国内理论界对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的研究在不断深化。

三、国内外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一)国外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近几年国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 风险管理如何对股东分散化的公司运作产生正面影响;损失控制的适当决策规则在何时选择损失融资的方法和这些方法又如何应用;在企业的风险规避上,采用投保和期货或期权金融工具的选择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保险合约和保险公司的运作意义;政府应如何推出相关政策来帮助公民避免风险等等。

(二)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的趋势

基于入世后的形势, 我国也加快成立风险管理学会、协会, 并由保险学会和协会共同合作,推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在风险管理的研究上,我国学者目前较为重视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去进行探讨,结合哲学、法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来对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可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尝试运用周易的思想来进行风险管理(如在风险预测和风险决策上),这样既可开拓风险管理技术上的新思路,又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益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总的来看,近年来风险管理的研究更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注重个体,更多的针对个人、企业、决策或金融工具等微观主体;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多角度,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想结合,做到更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J] 法规政策,2008 (08).

[2]高凌云、刘钟钦 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 财政与金融 2008 (05).

[3]郭田勇、陆洋 当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困境与对策[J] 农林经济通讯 2008 (10).

[4]陈雨露、马勇、杨栋 中国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一个经济解释[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9(06).

第4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电力财务;风险管理

1 风险管理体系和预算管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面预算管理所蕴涵的“权利共享的分权”思想,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所采用的“分散权责,集中控制”模式为大型集团公司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预算管理体系和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预测,很多公司甚至直接将预算作为企业管理的工具和业绩考评的依据。但预算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众所周知,预算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预测和假定的基础上的,而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的同时,也会影响预算的执行效果,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进行风险规避,对于提高企业管理绩效是至关重要的。

应当看到,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风险管理都是企业战略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并最终服务于企业目标。首先,现代财务理论都主张公司的目标是价值极大化(Value Maximization),价值最大化的“价值”是指公司未来预期收益,实际上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化价值。价值最大化中蕴含的风险因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极大化目标中本身蕴含对风险因素的考虑;

(2)在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的过程中,公司管理人员工包括风险管理人员工的风险决策,有可能背离股东利益,但仍无损于价值极大化目标的迫切性;

(3)公司各利害关系人,如股东、债权人、员工等的风险态度并非一致,因此各利害关系人的风险管理决策也不尽相同。

由于价值极大化目标中本身蕴含对风险因素的考虑,首先,风险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一部分,是以降低风险,增进公司价值为目标的。其次,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交互式的有效沟通和预算管理的预测、协调及控制作用,使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更明确,并能以更高的管理效率,更优的发展质量,更有效的资潭配置来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预知和化解企业经营中的重大风险,避免和减少可能损失,从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战略的实施。而且风险管理可以增加公司的价值,价值的增进,主要来自风险管理的效益。风险管理的效益,则来自预期现金流量的改善以及投资失误的避免。而预期现金流的改善,主要来自税收的节省、风险管理成本的减少、交易成本的降低。预算管理体系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控制体系,全面预算体系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防范措施,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事实上,制定和执行全面预算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的经营环境、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而这个动态平衡过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预测和控制,其本身的风险控制不是全面的和系统化的,这就是两者的结合点所在。此外,预算是对可预测到的确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对突发事件处理的设计缺陷影响了预算的灵活性,轻则使企业坐失市场发展机会,重则使企业陷于困境。而风险管理正是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企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而且两者的信息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比如:风险管理中建立的对客户信誉度、供应商的评价资料,对预算管理中的应收账款、采购预算、资金预算和控制提供重要信息。

2 加大风险管理和预算管理的融合,防范公司财务风险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这是规范公司基本财务活动的基本框架,存在这个框架公司才可能正常的运作。第二个层次上的财务管理体系就是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这个系统,公司长期的战略方向选择就可以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得到逐步的体现,并最终体现为公司战略的落实。应该说这个系统已经能够将公司日常运作的各个环节置于管理者的控制之下,但是还并不能完全控制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的风险,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努力,也就是建立预算的风险控制体系。

一般认为,一个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应该包含了公司的内部控__制行为,预算管理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具备的战略管理特征预先发现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动,时也可以通过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对公司运营的关键控制点加以严密的控制,两者相结合以后,公司的风险也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风险控制作为预算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而且预算管理作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手段,也是风险控制的一种手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风险管理者的职能之一就是资本预算。

3提高电力企业风险控制措施

(1)积极研究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控制筹资风险。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其新建和设备更新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现阶段电力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这对电力企业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电力企业一方面要理顺融资理财的外部环境,争取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理财的内部环境,同时要逐渐扩大融资途径,可以采取剥离优良资产上市融资,或者剥离不良资产,通过“债转股”方式,将银行对电力企业的债权转变为阶段性的股权。

(2)积极开拓电力营销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规避市场经营风险。

2005年12月国家电监会《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和《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三个文件的出台,构建了电力市场的政策框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电力企业可以探索电力期货市场开发前景,利用市场竞价模式为电力商品提供一种新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工具,同时也将为电力企业多方位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3)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决策提供保证。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为实现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高度集中管理、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提供了技术操作平台。电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具有先进企业资源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软件系统,准确及时地反映各方面的动态信息,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使财务预算适时动态调整,实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优化企业决策。

(4)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方面。

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包括内部控制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应着重从“人、事、钱、物”四方面考虑,作为执行人员其个人职业道德和素养最为重要,企业必须强化对人的管理和监督。作为“事”,合法的财务收支活动必须纳入企业的计划管理,不合理的开支将会对给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风险。作为“钱、物”,应该给企业带来充分的利用和最大的效能。

(5)探索电费回收管理新方式,积极控制电费回收风险。

电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用户欠交电费问题。这一“老大难”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多年来电力企业一直在向用户宣传电力是商品,是特殊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应该着力纠正用户的电能消费观念,让用户明白电是需要拿钱来买的。积极探索电费回收的新型管理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风险转移方法,将困扰电力企业的外欠电费问题通过一定的方式,利用相关业务进行风险转移。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是探索解决电力企业外欠电费问题的有效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折扣或其他方式将外欠电费转移给保理商,理商为其提供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等综合。借此企业可以收回帐款,加快现金流动,其实质在于债权的转让。这是一种集融资、结算、帐务管理和风险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可以优化财务结构,减少应收账款,增加现金流,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减少电费回收风险。由于电力企业财务公司的存在,给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的开展提供了金融业的支持可能。

4 强化风险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风险规避的设计时要注重成本―― 效益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赢利为基本目标 如果风险处理措施不能给企业带来正的收益,那么无论对风险的处理多么有效,都是不能为企业接受的。成本―― 效益原则,是现代管理决策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风险措施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风险指标的选择与分解。

在企业战略指导下选择企业主要风险指标,如果企业战略目标是抢占市场份额,那么应收帐款风险管理目标就应相应放宽,同时风险指标的分解应本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与业务相结合,便于分析、便于控制。比如:财务部门应负责对筹资风险的预测、监督和日常控制:销售部门应着重负责信用风险、市场因素风险的预测、监督和日常控制:技术部门负责技术风险的预测、监督和控制;投资部门负责投资风险的预测、监督和日常控制等。

(3)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对于企业高层决策风险也应该加大防范力度。

5 结束语

企业经营中存在着风险,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造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利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和综合性管理框架,融入风险管理理念和控制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绩效。因此,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融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控制方法,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力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企业稳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5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小企业面临的很多风险都凸显出来,其中主要的风险就有传统经济模式带来的风险,信用风险管理不足带来的风险,竞争能力低下带来的风险,融资渠道单一带来的风险四种。

1.经营模式传统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大多是单一的产权结构,基本上实行家族所有、家族决策、家族经营、家族参与者承担风险的经营管理模式。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强,其弊端开始显现,并表现出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发展始终摆脱不了家族血缘关系(包括婚姻关系)的影响,企业整个制度安排仅仅停留在血缘关系之内。当企业的经济关系和血缘关系融合在一起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是血缘关系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考验而崩溃,同时给企业自身造成很大创伤。第二个问题是资产所有者的经营能力并不会随着他的资产的扩张而成比例增长。单一的产权关系使企业不敢把财产交于与其没有财产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对人才的使用只能在家族血缘的狭小圈子内选择,从而很难选到最优秀的人才,最终造成中小企业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发展停滞不前或陷入困境。

2.信用风险管理不足

对企业而言,遵守信用所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简单行为,更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企业在市场中的一张“名片”,代表着市场对企业的第一映像,凭借这张“名片”企业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获碍长远的发展。但现阶段中小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信用风险管理不足。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仅有39%参加过资信评估,其80%以上的中小企业评级结果在BBB级以下;30%以上的中小企业评级甚至在B级以下;更有61%的中小企业甚至没有参加过资信评估,没有任何的资信记录。二是对其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科学。很多中小企业常常缺乏对客户信息的统一管理,仅以企业规模判断企业信用,对客户信用销售额度没有限制措施。

3.融资渠道单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是大额化。由于现代中小企业对科技、规模的新需求,传统的小额贷款已经无法满足中小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的速度。二是长期化。在国家产业调整进程中,许多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金融需求不断迸发,这种过去以短期为主的贷款期限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三是多元化。中小企业为了适应产业化升级,对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四是均等化。实现信贷的机会公平和金融融资享用权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中小企业本管理制度大多套用笼统的管理理念和规章制度,并没有具体的执行细则和执行目标,由此造成这些制度对于管理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要想提升中小企业在风险管理上面的能力和水平,就应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具体的实施细致目标等。

2.风险管理方法不科学

现阶段,中小企业经营部门的管理者和员工对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的辨识能力、判断水平和评估能力不高,特别是在众多的业务接洽合同签定时,没有对应的能力来预警、识别、考量和分析风险点、机会点,对合同中的风险领域、风险程度、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等问题无从下手,签回的合同质量不高、漏洞不少、风险不小。受风险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发展经营目标遭到了阻碍,未能实现。

3.风险沟通渠道不畅

管理者只有通过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足够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决策要得到实施,又要与员工进行沟通。任何有创意的想法,建设性的意见,都需要与员工进行沟通获得。否则,这些想法与意见便失去了实施的土壤。事实上,从目前来讲,很多中小企业仅在由上而下的沟通方面较好,横向沟通和向上沟通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问题。

三、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

1.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风险、管理风险越来越高,风险管理意识是企业良好运营的保证,也是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能经得起风浪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基本风险管理意识,这是中小企业预防风险必须克服的第一障碍。

2.利用内外部审计,加强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经济组织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机构,能够找出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帮助管理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风险管理的完善。因此,中小企业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为风险管理服务,以此帮助管理层更好地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保障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不断提高。

3.加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

众所周知,信息贯穿于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不论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还是内部管理活动,都需要借助信息进行传达。同理,中小企业要想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就必须让各级人员可以充分、及时地掌握其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融梅 陈良民:企业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第6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一、国内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现状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金融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枢纽,处于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只有采取合理的金融发展模式,才能有效的促进该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金融系统中资本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不断提升,通过发挥资本市场自身的优势,加大投资者对公司的监管与分析度,可以有效的将金融风险想横向进行分散,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金融系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反面效应就是会产生盲目性投资等问题。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对金融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一些旅美学者将这一理念引入国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1980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研究与应用有关金融风险管理的人才越来越多,2008年由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开启了对中国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序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演进趋势

(一)金融风险理论多元化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一开始始于保险界,其他领域的研究很少。受此影响,当时的金融风险管理针对的仅仅是纯粹的风险,这导致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使其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受理解力与认识力的影响,以及其所处的行业与研究领域的不同,导致金融风险管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风险管理论迅速发展的路径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的金融风险管理进入萌芽阶段,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应对经济的不稳定性,减少企业的损失,各企业开始成立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当时主要依靠保险手段进行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大事件主要有:雷曼兄弟破产、安然事件、美国汽车之城破产等,这些都极大地催化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正向着缜密性的知识体系发展,重视理论分析,缺乏实际应用研究,因此,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还需要有关学者的继续努力。

三、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树立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培养金融风险管理文化来加大金融风险的文化管理。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就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建立预警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对日常的工作进行审查,规避金融风险的发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本主义逐渐地在企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以人为本,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用三句话对“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行归结,既点亮人性的光?x、回归生命的价值和共创繁荣和幸福。采用以人为本的全员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减小风险发生的机率。

(二)不断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提升

目前,加大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多数金融企业首先选择的一种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方法。金融企业通过规范业务与管理流程,一方面根据经验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加大对金融事故资料与记录的分析,逐步提高风险控制与识别的科学性,受金融风险可变性的影响,风险管理者应密切关注原有风险的变化,并随时发现新的风险。另外,金融企业还通过创新金融风险计量,采取挖潜资本和监控风险两种方法,最大化的实现金融风险事故的规避。

(三)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重构

为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国家将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体制的重构,如向专业化、集中化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优化金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建立考核制度,理顺前、中、后台关系,建立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多层次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可以更加有效的预知风险的存在,及早的做出应对措施。首先,向集中化、专业化发展,在对方案进行调研与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上,专业的管理部门与实施单位共同配合,通过制定可行的实施细则,明确业务界面、操作流程以及实施步骤。其次,理顺前、中、后台关系,前、中、后台职责分工应合理、清晰,较好适应了科学、系统管理的要求。第三,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第四,建立内控考评体系,完善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市场管理与监管部门应增强政策预期透明度,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参考。

第7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实验室;质量控制

1风险管理理论特点

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事件的不确定性。对于实验室质量控制来说,风险存在于实验分析全过程中,一些不能预先确定的内在的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产生并造成影响实验结果的危害作用,致使实验室质量控制效率降低的可能性。实验室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确定的干扰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识别、评估、预测、管理、监控和审查的全过程,使实验质量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并将其控制在某一可以接受的水平上。COSO组织曾对风险管理这样定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在于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完成对管理质量的合理控制。

2风险管理理论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运用

按照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可以把实验室质量控制过程的风险管理分为四个部分,即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与制定、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2.1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首先应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中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功能,把利用科学的、经典的实验资料、实验信息,对需要开展的实验,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预测。预先进行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估,将决定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方案制定、实施以及最终执行效果。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2.1.1实验因素的风险识别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实验因素的风险识别,就是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中的环境控制、以及实验所使用的分析仪器、标准溶液、化学试剂和参与实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影响因子的风险程度的识别,对这些可能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判断,科学计算。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做定量分析,哪些风险应该用定性分析,哪些风险可以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以便对不同的风险因子选择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案。

2.1.2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价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实验因素的风险评价,是确认实验影响因素、确定风险概况、对危害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优先性进行排序,为进行风险评估确立风险评估政策、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评估结果的综合汇总。把各种可能影响实验的风险因子,按危害因素的传入途径以及该途径传入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把危害因素输入后,对检验人工作员、设备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对检验人员、设备及环境所造成危害结果的综合评估。

2.1.3实验因素的风险预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中实验因素的风险预测,是将所有可能影响的相关风险因子,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并对传入评估、发生评估和后果评估等获取的信息综合估计,提供对实验管理过程的一个全面的风险估价。直接根据估价的综合结果,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进行估计,它提供了对实验发生的副作用的可能性或严重性定量、定性的估价,也包括对这些估价相关的不确定性的描述。这些估价可以通过与独立数据的比较来评价。充分利用风险管理理论中的风险预测,依赖可获得的数据和专家的论断,将定量或定性的数据综合到一起得到强大的数据,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估价。

2.2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与制定风险管理是指制定和实施降低风险措施的过程。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同时考虑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有关因素,对各种管理措施的方案进行权衡,并且在需要时加以选择和实施。

2.2.1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好坏,决定整个过程管理风险的最终控制效果。通过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评估,精选出最优势的管理方案,可以把各种干扰因素产生并造成影响实验结果的危害作用降到最低。

2.2.2风险管理措施的内容应涵盖:确定潜在风险因子类型及其数量、确定所有风险因子可能产生影响的程度大小、确定如何规避或降低风险因子对实验数据造成影响的办法,编制风险管理措施控制程序,设计风险管理措施效果评价程序。

2.3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风险管理方案的选择和制定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因此实施过程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包括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和风险管理的监控和审查。

2.3.1风险管理信息传递风险管理信息传递指风险管理过程中,与风险因子相关的信息交流与传递,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全过程。风险管理信息传递包括与影响实验数据相关的所有风险因子的信息流动,以及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这些信息产生的变化的传递。

2.3.2风险管理的监控和审查监控和审查是指对实施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以及在必要时对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进行审查。

2.险管理效果评价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对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相关因子实施管理控制的结果体现,是对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管理过程的监控状况、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如何等事件的综合评价。有利于调整和改进整个风险管理过程。

3结语

风险管理理论,是一种刚刚发展并且不够成熟的理论学科,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的运用还不完善,不系统,对实验风险因子危害程度的量度和定量分析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通过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各类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相关风险因子的管理控制,使我们对这些风险因子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趋势等进行了可控的管理。可以尽早发现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把风险危害降到最低,把实验室质量控制做得更好。

第8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项目管理

1、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1.1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是研究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学科,各经济单位在风险辨识、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对房地产项目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后果,以期达到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在决策时,能否达到上述期望目标,不仅取决于决策前的风险辨识、分析和评价是否全面正确,还取决于在实施控制方案过程中能否进行正确的效果评价,对控制方案不断修改,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表明房地产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辨识、分析和评价新风险,修改管理方案,这样才能达到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1.2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分析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一般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等四个阶段,各环节紧密联系,其推行和开展按一定的程序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进行。

(1)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步骤,只有全面、正确地识别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风险进行分析,使风险管理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通过风险识别应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分类,逐一分析各风险因素产生的根源。风险识别的参与者应尽可能包括项目队伍、风险管理小组、来自公司其他部门的专家、客户、最终使用者、其他项目经理、项目相关方以及外界专家等。另外,项目风险识别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应当自始至终反复进行。

(2)风险分析包括风险定性分析与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并按照风险对项目目标可能的影响进行风险排序,以明确特定风险的重要程度从而指导风险应对计划的制订,并帮助项目团队成员修正计划中出现的偏差。风险定量分析则是量化风险的出现概率及其影响,确定该风险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处理的费用和效益分析。不仅量化分析每一个风险的概率及其对项目目标造成的后果,而且也分析项目总体风险的程度。通过对项目实施各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包括分析风险性质、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风险发生对预期利润的影响程度,使项目可行性研究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可靠性好、风险隐患少、风险程度低的项目管理方案。

(3)针对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为提升实现目标的机会,降低风险对目标的威胁,必须制订项目风险应对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必须与风险的严重程度、成功实现目标的费用有效性、项目成功的时间性与现实性相适应,同时也必须得到所有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认可,并应由专人负责。项目一旦立项,项目管理者就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政策,在城市规划、政策法规的约束条件下,研究房地产的供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确定周密的产品方案和营销策略,围绕项目开发进度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资金安排,使整个项目的实施有条不紊,进而达到预期目的。

(4)跟踪已识别的风险,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出现的风险,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风险计划的实施,并评估风险减轻的效果是项目控制的主要任务。完善的控制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是防范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可靠保证,同时也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对减小财务风险的作用极其显著。一个好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在风险发生之前就提供给决策者有用的信息,并使之做出有效的决策,达到项目风险管理的目的。

在以上四个阶段中,项目管理者只有充分了解房地产项目的风险情况,对“易发险情”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预测,并根据自身实力估算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综合权衡房地产项目的收益和风险,制定各种风险的防范措施,达到风险小而收益高的目的,才是房地产项目管理的真正目的所在。下面结合该项目的案例,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来具体分析该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风险及产生根源,对重要风险进行估计和评价,同时提出较为详细的风险管理措施。

2、工程实例:

我公司开发建设的湖州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5万m2,绿地率40%,是由别墅、高层、小高层组合的住宅小区。从规划设计上看,该项目强调不同建筑群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规划设计方案既要能满足该建筑物的各项使用要求,同时又必须符合建筑间距,相邻建筑间的相协调。从规划布局上看,项目建设充分体现了现代感与自然文化气息的结合,建筑互相围合、各组团间贯穿公共绿地,即统一又形成每个单一的整体,构成气势非凡的空间效果。

2.1 项目各阶段的风险识别

在投资决策阶段,从各项政策方面来看,本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方面来看,由于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良好,风险因素也较少。但是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国有土地进行了彻底的清查,相继下发了关于房地产土地交易方面的各项文件,严格的土地政策使该项目在土地获取方面面临极大风险。

在土地的获取阶段,房地产开发所需巨额资金和融资是开发商最为关切和颇费心机的问题。我国房地产业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金融机构的贷款,许多开发商利用贷款进行滚动操作,然后将楼盘以个人按揭贷款进行销售,最终将房地产风险转嫁到金融机构身上。由于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和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使得该项目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筹资方面的风险。

在建设阶段,该项目也将面临着招标模式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期拖延风险、项目质量风险、开发成本风险及施工索赔风险等,但只要施工单位与开发商在房产开发市场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品牌效应,因此项目在招标模式、承包方式以及承包合同方面的风险因素也可控制在较小范围。

在租售阶段,该项目采用预售方式,在住宅具有稳定需求的市场条件下,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回笼,因此这方面的风险因素较少。租售合同风险方面,重要的是销售价格定位,准确合理的销售价格能够比较快地为广大需求者所接受,从而为资金的快速回笼提供可能。

2.2 项目的风险分析

2.2.1 项目投资阶段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通过对与利润有关的建安工程费、土地开发费、综合配套费用、住宅售价等敏感因素进行单变量敏感性分析。列出住宅售价因素变化而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建安工程费、土地开发费、配套费用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住宅售价因素对利润的影响比较关键,总结以上几个因素的变化与成本利润的关系,是正、负相关的关系。

2.2.2 项目土地获取阶段风险分析

项目在土地获取阶段的风险主要是融资风险,而该项目在融资方面依靠银行贷款,自身也需具有充足的自由资金,加大融资手段上的多元化,大大降低了融资风险。

2.3 项目的风险控制

(1)项目土地获取阶段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对筹资风险主要采用风险控制与风险自留,明确不应过度负债,项目开发前期对资金运作应有全过程通盘的考虑,留有余地并有资金补充应急计划项目;将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区别对待,尽量减少短期负债,以适应该项目开发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将房地产销售工作提前,用收入弥补资金不足,减少负债,并提前盈利等。

(2)对设计变更风险、设计方案不合理的风险控制。主要采用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加强施工前施工图审查及设计交底,建立健全会审制度;采用监理制度,更好地规范各个单位的行为;严格设计变更审查制度等,以便对项目投资控制。

(3)对工期拖延的风险控制。主要采用风险转移,利用工程承包合同与工程监理合同将该部分风险转移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具体措施为:在工程承包合同中,严格制定相关工程工期条款,在该项条款中,明确指明工期拖延所造成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将该部分风险转移到主体承包单位;聘请专业监理公司,在监理合同中同样设定相应工期条款,明确监理公司对工期拖延同样负有责任。

(4)对各种安全事故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控制。任何风险防范措施都是有“人”来发现并实施控制措施的,对该项目总体而言,首要的是建设一支业务优,能力强、熟悉市场的管理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各种风险因素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另外,进行风险控制管理要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风险控制目标的确定与分解,二是责任落实。当然,在有效地管理规划与控制风险时,还应注意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的执行与反馈。这是对风险控制效率和效果评价与规避风险能力再提高的过程,检查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对风险情况进行监控,用实践效果评价风险管理决策效果。要确定在条件变化时的风险处理方案,检查是否有被遗漏的风险,对新发现的风险因素应及时提出对策。

3、结语

对房地产项目风险的分析研究在国外是可行性研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要避免房地产项目管理的风险,必须对房地产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做出较为精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律、经营管理的实践还缺少理论研究和总结提高,许多项目管理者甚至各级政府在房地产项目的运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对房地产业的风险更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全面论述也比较少。因此,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作,不仅是房地产项目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是房地产业管理和政策制定部门所必须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谭术魁.房地产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9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

在多方面分析了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对如何应对企业出现的突发事件,防范企业风险,进行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内部审计;企业;风险管理;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迅猛壮大,面对发展迅速的市场和多变的经济因素,现代企业管理业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如此一来,企业应该利用内部审计这一,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势,对企业的风险进行合理的预知和分析,参与到风险管理当中,正确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于风险管理所产生的重大作用。这也是内部审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内部审计才能与时俱进,把握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1、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简介

1.1内部审计基本概念

我国审计署在2003年4月颁发的4号令《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定义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本单位的财政收入、支出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的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1.2企业风险管理的涵义

企业的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之上,采取各样的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各类风险进行的预防、识别、控制以及处理,利用最低的成本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和稳定的一种理财活动。它包括八个风险管理要素:内控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由此看出企业的风险管理师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由企业的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并广泛引用于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2、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2.1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长期的发展,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之下,要站稳自己的脚跟。企业不但需要预测和预防各种经济风险所造成的威胁和损失,而且还需要对各种突发性的经济风险进行预防,如金融风险、市场风险、投融资风险等。企业应该对各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预测,并对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拯救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企业的损失,让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接受考验,最终得到发展壮大。

2.2风险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只有积极对企业风险进行了预防和减少损失的措施,进而进行开拓创新,才能真正为企业谋得发展的出路,如果只是一味回避风险,不但会造成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将失去各种机遇,最终失去企业生存的机会。这是因为风险和机遇总是并而存在的。企业在寻求机遇和发展的同时就免不了风险的到来。所以必须要重视企业管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能够稳步前进。

2.3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对整个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它于国家经济的经济强大或者弱小是息息相关的,而企业的成败也将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纵观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讲,依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各种风险,如债务风险、政策性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因此,要使企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步入正轨,只有正确认识风险管理。

3、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3.1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审计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等,有效的开展企业风险管理,这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的生存和发展。

3.2 内部审计在防范企业风险中具有直接作用

随着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对发展现代企业都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除此之外,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依旧是粗放型的发展和经营模式,没有在国家的法律要求之下进行资金和财务的运作。由于当前企业发展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接轨的步伐,这些因素必将加大企业发展的风险。怎样才能保证企业在这些复杂因素下得以发展和壮大,风险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而实现内部审计在对风险管理的作用则体现在:一是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正规性和合法性的检查,及时发现和停止背离法规监管措施的薪给,充分保障各项活动能够在法律的允许范围之内进行,从而降低业务经营的风险。二是对企业内部的控制盒管理制度,以及各种章程进行评价,寻找到不合理的地方,从而预防控制制度产生的风险。三是对财务进行日常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财务风险。

3.3内部审计在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上具有辅助作用

随着诸多国外资本的注入,我国的大、中、小企业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比不可少的战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和机构对企业内部各项机制的控制具有推动作用,它通过日常的监管找到弊端,发现企业在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披露风险较大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让企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遵循、自我积累。最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当前,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方式是通过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分支机构全面审计、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等,找到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和错误,并与被审计者共同探讨出所可能出现的影响。充分利用管理的作用,找出一个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佳使用方式,以经营管理员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进行完善,完成其自身的责任,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做出贡献。

结束语: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升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能力成已经成为内部升级工作发展的重点,要充分重视风险管理的作用,这样才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013年4月

[2]长沙市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05-2007年)